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指南(试行)

2019-05-10 25页 doc 226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壹笑先生

致力于服务广大学子、教师、社考人员等一份学习的资料!

举报
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指南(试行)附件: 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指南(试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常在冬春季节引起发病和流行,患者以儿童多见,流行时成年人发病亦增多。根据Nm群特异性抗原—荚膜多糖的不同,一般将Nm分为13个血清群,其中以A、B、C三群常见,占流行病例的90%以上。人感染Nm后大多数表现为鼻咽部带菌状态,只有少数成为流脑患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
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指南(试行)
附件: 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指南(试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常在冬春季节引起发病和流行,患者以儿童多见,流行时成年人发病亦增多。根据Nm群特异性抗原—荚膜多糖的不同,一般将Nm分为13个血清群,其中以A、B、C三群常见,占流行病例的90%以上。人感染Nm后大多数表现为鼻咽部带菌状态,只有少数成为流脑患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少数病例病情严重,病程进展快,救治不当易导致死亡。尽管Nm感染性强,但它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在外环境中存活能力差。 我国曾于1938年、1949年、1959年、1967年和1977年先后发生5次全国性流脑大流行,其中以1967年春季最为严重,发病率高达403/10万,病死率为5.49%,流行范围波及全国城乡。但自1985年开展大规模流脑A群疫苗接种之后,流脑的发病率持续下降,2000年以来发病率一直稳定在0.2/10万左右,未再出现全国性大流行。我国以往的流行菌株以A群为主,B群其次,C群少见,但近些年B群和C群有增多的趋势,尤其是在个别省份先后发生了C群Nm引起的局部流行。 为加强流脑的防治工作,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流脑疫情的处置能力,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管理办法》等的规定,制定流脑防治指南。流脑的防治采取以加强个人防护、预防接种、加强监测、早发现病人、积极隔离治疗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报告与监测 (一) 疫情报告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流脑作为乙类传染病报告与管理。 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流脑责任疫情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 各级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任何临床诊断为流脑的病例(疫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时限报告。城市必须在6小时以内,农村必须在12小时以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当出现暴发或者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的疫情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按照有关程序逐级上报。 (二)监测 流脑的监测包括对病例的监测与主动搜索,健康带菌者监测,病原学监测,特殊人群监测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医疗机构要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病人脑脊液、血液、咽拭子标本,及时送实验室检测。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尽快开展流脑病原、血清学诊断和药敏实验。 2、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收集流脑病例的脑脊液或急性期血液标本或脑脊液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要求以县为单位的报告首例病人必须采样,出现流行时病例的标本采集率要达到50%以上。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发现流脑首例病例后应在病例密切接触者预防性服药前采集10—20人咽拭子标本,分离到的菌株要及时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鉴定,必要时送国家实验室鉴定。 3、发现首例病例后,对病例所在县(市、区)的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 4、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要开展健康人群中2岁以下幼儿、学龄前与学龄儿童及成人Nm带菌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抽样调查,要求全省在流行区和非流行区分别布点,每年采样100-300健康人标本,开展咽拭子细菌培养和血液标本的抗体水平检测,并对分离的菌株进一步分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将菌株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开展进一步实验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公布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结果。 5、当出现以村、居委会或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 7天内发现2例或2例以上流脑病例;或在1个乡镇14天内发现3例或3例以上流脑病例;或在1个县1个月内发现5例或5例以上流脑病例疫情时,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立即开展主动监测和病例搜索工作。主动监测范围、频次和持续时间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各级医疗机构对所发现不明原因的具有突然寒战、高热、全身疼痛、头痛、淤点淤斑等症状的病人,实行“零病例”日报告制度。 (2)发生疫情的学校,应实施晨检制度,监测每位学生的健康状况,尤其要了解缺课学生的健康状况,并做好晨检工作的登记和报告工作。 (3)发生疫情的建筑工地,应设立务工人员进出登记制度,掌握本工地流动人员情况,指定专人负责务工人员健康状况监测。 6、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定期开展流脑疫情报告情况检查和督导,及时进行疫情分析和预测、预报。 流脑监测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下发。 二、流行病学调查和预警预测 (一)流行病学调查 流脑是一种隐性感染率较高,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当出现一例流脑现症病人时,标志着周围人群的带菌率已经处在较高的水平。由于病人一般病情较重,基层医疗机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困难。因此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综合监测资料分析结果,及时对流行和暴发预警和控制疫情非常重要。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包括病例的核实诊断、病例的个案调查、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等内容。 通过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对照流脑的病例定义,对报告病例进行核实诊断,必要时邀请高年资专家进行排查,确定首例病例至关重要。 通过对病例的个案调查,了解病人的发病过程,密切接触者人员的姓名和居住地的发病情况等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形势做出初步判定。一旦发现有流行或者暴发的迹象,或者病例为学生或民工等生活、工作、学习接触密切的人群时,应开展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现场调查包括病人居住地周围的病例搜索,病人发生地医疗机构的病例主动搜索等。当病人为幼儿园儿童、学生、民工等生活、工作密切接触的人群时,对幼儿园、学校、工地等要进行详细地病例搜索和追踪观察。 由于流脑隐性感染率高,直接接触病人感染发病的概率较低,暴露的家庭成员的流脑发生概率为0.4%—4%,难以发现病例之间的必然联系,主要根据病例的时间聚集或者地点聚集和易感人群积累状况等因素对疫情做出初步估计,必须再结合实验室结果等相关因素做出综合分析,判定疫情趋势。 (二)预测与预警 预警、预测必须建立在相应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结合历年来流脑疫情数据、实验室检测、健康人群带菌状况和血清抗体水平监测结果等信息进行分析,对当地流脑疫情进行预测和预警。各级卫生主管部门根据预测和预警的结果,及时制定和部署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免疫预防 各地应根据历年来流脑病例实验室诊断、健康人群带菌状况和血清抗体水平监测,开展A群流脑多糖疫苗、A+C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有条件的省(地区)应将A群流脑多糖疫苗、A+C群流脑多糖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 流脑暴发或流行时,应根据疫情的动态,在省级卫生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开展儿童和高危人群流脑疫苗的应急接种。 预防接种工作严格按照预防接种技术管理规程及国家对流脑疫苗使用的有关规定实施,要特别注意掌握预防接种禁忌症。 目前,根据我国现有疫苗情况,推荐A群流脑多糖疫苗与A+C群流脑多糖疫苗使用原则如下: 1、A群流脑多糖疫苗:起始接种时间为出生后6—18月,接种2针,第2针与第1针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3岁时接种第3针,与第2针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年。 2、A+C群流脑多糖疫苗: 接种对象为2岁以上的人群。 (1)2岁以上者已接种过1针A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A+C群流脑多糖疫苗与接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个月; (2)2岁以上者已接种2次或2次以上A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A+C群流脑多糖疫苗与接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最后1针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年。 (3)按以上原则接种A+C群流脑多糖疫苗,三年内避免重复接种。 四、疫情控制综合措施 (一)加强医疗机构内流脑防控工作 各级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中的各项规定,切实做好医院流脑预检、分诊工作;在发现疑似患者时,应立即进行诊治,并及时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检查、登记,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要加强医院内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防止流脑在医院内的交叉感染。 医务人员要加强培训,掌握流脑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时发现病人;同时要掌握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知识和措施。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做好技术指导,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各项措施落实的督导检查。 (二)病人治疗与管理 流脑病例应当按照属地化的原则就地隔离治疗,收治医院要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病例的转归情况。要尽早采取治疗,避免或减少严重并发症。如因病情严重需要转院治疗,必须采取严密的隔离措施。 医疗机构要按照监测要求在对病人进行抗生素治疗前采集脑脊液、血液、咽拭子等标本,及时送实验室检测。 病人的临床治疗原则参见卫生部下发的《流脑诊疗要点》。 (三)密切接触者管理 密切接触者是指密切接触者包括家庭成员、病人看护人员以及任何可能暴露于病人口腔、鼻咽分泌物的人员。对密切接触者必须采取下列措施: 1、医学观察: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随访,时间至少为7天(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期间内可不限制其活动,但要告知其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一旦其出现突然寒战、高热、恶心、呕吐、流涕、鼻塞、咽痛、全身疼痛、头痛等症状,要主动申报,并及时就诊。所在地乡村医生、校医、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等负责医学观察工作。 2、预防服药:发生流脑流行时,可对密切接触者采取的应急预防性服药。 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往年流脑细菌耐药性的相关情况选择当地预防服药的种类,也可以参考卫生部网站上公布推荐使用的预防药物目录。 (四)应急接种 当发生流脑流行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并根据流脑病例实验室诊断、人群免疫监测和菌群监测等结果,决定使用疫苗的种类并尽快组织对病例周围高危人群开展应急接种工作。 A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对象为6个月-15岁儿童,或根据当地发病情况扩大接种年龄范围;A+C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对象为2周岁以上儿童、中小学生及其他高危人群,在流行区可对2岁以下儿童接种。 (五)消毒处理和个人防护 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开展和指导社区、学校等疫源地和周围环境开展湿式清洁,必要时用1%漂白粉澄清液或其它含氯制剂喷雾消毒,定期开窗通风。对物体表面可用适当浓度含氯制剂擦拭。 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和医疗救治的工作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及时做好药物预防和免疫预防工作。同时注意避免医院内的交叉感染与传播。 (六)加强区域联防 疫情调查处理时要加强不同部门或机构间的协作,如疫情发生在两县或多县交界地区,由该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协调处理该区域疫情;如属不同市,由省卫生厅负责协调处理该区域的疫情。 各级疾控机构要及时将有关疫情信息向相邻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适时向社会通报疫情。 (七)加强部门合作和健康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 1、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流行季节前,各地可通过各种媒体宣传防治流脑的科普知识,增强广大群众预防流脑的意识。教育群众搞好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勤扫地、勤洗手、淡盐水漱口;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外空气流通。引导群众加强营养和室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2、在卫生部门与各有关部门参与或监督下,托儿机构、中小学校、厂矿、工地、商场和影剧院等公共场所要搞好环境卫生,保证空气流通。 3、发生流脑疫情后,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适时公布疫情,做好与媒体的沟通,避免处置过度造成社会恐慌。当疫情严重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有关规定,启动应急预案,实行群防群控。 4、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辖区内学校、建筑工地和医疗机构的流脑防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促进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附件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个案调查表 病例编号: □□□□□□□□□ 调查单位: 病例调查者: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 标本采集者: 采集日期: 年 月 日 □□□□□□□□ 实验室结果填报人: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一、基本情况 1. 患者姓名: 2. 性别: ⑴男 ⑵女 □ 3.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 4. 如无出生日期,年龄: 岁 月 □□□ 5. 职业: 单位: 6. 户籍地: 7. 家庭现住址: 省 地(市) 县(区) 乡(镇、街道) 村(居委会) 8. 居住情况: ⑴散居 ⑵集体(托幼、学校、工地) ⑶流动人口 ⑷其他 ⑸不祥 □ 9. 家长姓名: 联系电话: 10.报告单位: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 11.发病地点: 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 12.初诊医疗机构: 初诊日期: 年 月 日 □□□□/□□/□□ 13.收治医疗机构: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 14.诊断医疗机构: 诊断日期: 年 月 日 □□□□/□□/□□ 15.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 16.死亡日期: 年 月 日 □□□□/□□/□□ 17. 流脑疫苗免疫史: ⑴无 ⑵有 ⑶不详 □ 17.1.如有,接种次数: 次 ⑾不详 □□ 17.2.接种依据 ⑴接种卡 ⑵接种证 ⑶回忆 □ 17.3. A群多糖疫苗接种时间: 第一针: 年 月 日 □□□□/□□/□□ 第二针: 年 月 日 □□□□/□□/□□ 第三针: 年 月 日 □□□□/□□/□□ 17.4. A+C群多糖疫苗接种时间:第一针: 年 月 日 □□□□/□□/□□ 第二针: 年 月 日 □□□□/□□/□□ 18. 同类(流脑)病人接触史 18.1.发病地点近期是否有同类(流脑)病人: 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18.2.发病前一周与同类(流脑)病人接触史: 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18.3.如有接触,接触方式: ⑴同住 ⑵陪护 ⑶同校 ⑷同单位 ⑸其它 □ 18.4.家庭内同类(流脑)病人: 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18.5.如周边(同宿舍、同班、同校)有同类(流脑)病人,根据情况填写下表: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与患者关系 发病情况 二、临床表现 1.主要症状: 1.1. 起病: ⑴急 ⑵缓 ⑶不详 □ 1.2. 发热: 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1.3.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1.4. 头痛: ⑴剧烈 ⑵轻微 ⑶无 ⑷不详 □ 1.5. 恶心: ⑴有 ⑵否 ⑶不详 □ 1.6. 呕吐: ⑴有 ⑵否 ⑶不详 □ 1.7. 抽风: ⑴有 ⑵否 ⑶不详 □ 1.8. 惊厥: ⑴有 ⑵否 ⑶不详 □ 1.9. 神志: ⑴清楚 ⑵嗜睡 ⑶烦躁 ⑷昏迷 ⑸不详 □ 1.10. 其它症状: 2.主要体征: 2.1. 体温: ℃ 2.2. 面部、唇周色泽 ⑴苍白 ⑵发绀 ⑶正常 □ 2.3. 皮肤出血点 ⑴较多 ⑵较少 ⑶无 ⑷不详 □ 2.4. 如有,其部位是: ⑴四肢 ⑵躯干 ⑶其它: □ 2.5. 皮肤瘀点、瘀斑 ⑴较多 ⑵较少 ⑶无 ⑷不详 □ 2.6. 颈项强直: ⑴有 ⑵否 ⑶不详 □ 2.7. 意识障碍: 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2.8. 角弓反张: 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2.9. 前卤隆起: 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2.10.克氏征: 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2.11.布氏征: 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2.12.其它体征: 3.诊疗情况 3.1 病人隔离 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3.2 如有隔离,隔离地点:⑴医疗机构 ⑵在家 ⑶其它: □ 3.3 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3.4 使用药物名称: □ 3.5 使用效果: ⑴有效 ⑵效果不明显 ⑶无效 □ 3.6 转归: ⑴痊愈 ⑵好转 ⑶未好转 ⑷恶化 ⑸死亡 □ 三、实验室检验结果 1. 血常规: ⑴有 ⑵无 □ 1.1.检验日期: □□□□/□□/□□ 1.2. 血液白细胞总数 个/L; 1.3. 中性粒细胞 % 2. 脑脊液常规: ⑴有 ⑵无 □ 2.1. 脑脊液标本采集日期: 年 月 日 □□□□/□□/□□2.2. 检验日期: □□□□/□□/□□ 2.3. 外观 ⑴清晰 ⑵微混 ⑶混浊 □ 2.4. 脑脊液蛋白质 g/L(正常值<0.45 g/L) ⑴正常 ⑵增高 □ 2.5. 白细胞 个/μL(正常值0-15/μL) ⑴正常 ⑵增多 □ 2.6. 葡萄糖 mmol/L ⑴正常 ⑵减少 ⑶增高 □ 2.7. 氯化物 mmol/L ⑴正常 ⑵减少 ⑶增高 □ 3. 病原培养: ⑴有 ⑵无 □ 3.1. 脑脊液 ⑴有 ⑵无 □ 3.1.1 Nm培养结果 ⑴阳性 血清群 ⑵阴性 ⑶未查 □ 3.1.2 Nm特异抗原检查 ⑴阳性 血清群 ⑵阴性 ⑶未查 □ 3.1.3 Nm特异DNA PCR ⑴阳性 血清群 ⑵阴性 ⑶未查 □ 3.2. 血液或出血点 ⑴有 ⑵无 □ 3.2.1标本采集日期: 年 月 日 □□□□/□□/□□ 3.2.2 Nm培养结果 ⑴阳性 血清群 ⑵阴性 ⑶未查 □ 3.2.3 Nm特异抗原检查 ⑴阳性 血清群 ⑵阴性 ⑶未查 □ 3.2.4 Nm特异DNA检查 ⑴阳性 血清群 ⑵阴性 ⑶未查 □ 3.3. 咽试子 ⑴有 ⑵无 □ 3.3.1标本采集日期: 年 月 日 □□□□/□□/□□ 3.3.2 Nm培养结果 ⑴阳性 血清群 ⑵阴性 ⑶未查 □ 3.4. 尿液 ⑴有 ⑵无 □ 3.4.1标本采集日期: 年 月 日 □□□□/□□/□□ 3.4.2 Nm特异抗原检查 ⑴阳性 血清群 ⑵阴性 ⑶未查 □ 3.4.3 Nm特异DNA PCR ⑴阳性 血清群 ⑵阴性 ⑶未查 □ 4.血清学检测: 4.1. 第一份血清: ⑴有 ⑵无 □ 4.1.1 标本采集日期: 年 月 日 □□□□/□□/□□ 4.1.2 Nm特异抗体滴度1∶X 4.1.3 血清分群 ⑴A群 ⑵C群 □ 4.2. 第二份血清: ⑴有 ⑵无 □ 4.2.1 标本采集日期: 年 月 日 □□□□/□□/□□ 4.2.2 Nm特异抗体滴度1∶X 4.2.3 血清分群 ⑴A群 ⑵C群 □ 5. 药敏结果: ⑴有 ⑵无 □ 5.1. A群敏感药品:⑴ ⑵ ⑶ ⑷ ⑸ 5.2. C群敏感药品:⑴ ⑵ ⑶ ⑷ ⑷ ⑸ 四、病例分类 1. 最终病例诊断结果 ⑴疑似 ⑵ 临床诊断 ⑶ 实验室确诊 □ 五、与该病例密切接触者的调查登记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住 址 与该病例接触情况 疫 苗 接种史 备注 同住 同单位 邻居 本表上报日期: 年 月 日 □□□□/□□/□□ 填 表 说 明 1.请您用圆珠笔或钢笔填写。 2.凡是数字,都填写阿拉伯数字如:0、1、2、3、……。 3.请将所选择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后的“□”内。 4.第1-6位为县级国标码,7-9位为县级单位的病例顺序编号。 5.调查日期:所有日期需填写到日,填写公历时间。 6.第12项中初诊单位如果是正规医疗机构,应详细填写医疗机构名称,如果是个体 诊所,应注明详细地址。 附件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样品采集和运送 适宜的检测样品为脑脊液、血液、皮肤粘膜出血点挤出液、血清及鼻咽拭子等。病例的脑脊液、血液、皮肤粘膜出血点挤出液中检出脑膜炎奈瑟菌可直接作为确诊依据。 一、样品采集: 1.咽拭子: 用长柄棉拭子采咽后壁两侧分泌物,立即接种于卵黄双抗培养基(EPV)或巧克力血平板,也可将咽拭子放入液体双抗增菌管内,增菌8-12小时以后分离培养。 2.脑脊液: 采集3-5毫升脑脊液,可直接接种于巧克力或EPV平板,也可先增菌再进行分离培养。 3.血液:无菌手续抽取发热期病人全血3-5毫升,立即加于50毫升的葡萄糖肉汤中增菌后再分离培养; 4.淤血点:选病人皮肤上的新鲜淤斑或淤血点,消毒后用针头挑破,挤出组织液,用无菌棉签蘸取先接种含双抗的葡萄糖增菌肉汤管中增菌8-12小时后分离培养或直接接种EPV平板,再涂片染色直接镜检。制成涂片,干后革兰染色,直接镜检;涂片也可做免疫荧光检查。 5.血清:采集病人发病早期和恢复期(1-3周内)双份血清,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二、样品的处理和运送 1.及时处理样品:脑膜炎奈瑟菌比较脆弱,采集样品后,应尽可能地做到床边接种,若无可能则应再最短的时间内送至实验室进行接种培养。 2.早期采集样品:应尽可能采集病人用药前的早期样品,这可以明显提高病原的捡出水平。 3.保温运送:脑膜炎奈瑟菌对温度较为敏感,温度过低或过高均可导致菌株死亡。在运送样品或培养物时,应保持样品处于20℃-36℃之间,切记不能低温运送(检测抗体的血清标本除外)。 要求每份血液标本不少于3毫升,分离血清后低温(<-20℃)保存,待检测流脑抗体测定和/或细菌分离与鉴定。 附件2-A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学诊断方法 A1 病原体(脑膜炎奈瑟氏菌Neissria meningitidis)分离 从疑似流脑患者采集CSF或急性期血液分离Nm。 A1.1 标本的采集 A1.1.1 CSF:无菌操作,吸出CSF 2mL,立即放到无菌试管内离心(2000~3000r/min,30min),用灭菌过的毛细管吸取沉淀物直接接种到10%羊血巧克力色琼脂上(CSF上清液部分供检测Nm特异抗原,亦可将其置于-20℃待测),5%二氧化碳环境37℃培养24~72h,每日检查细菌生长的情况,及时分离纯培养物供鉴定。 A1.1.2 血液:采取病人急性期静脉血液6mL,无菌操作,向盛有30mL增菌用葡萄糖肉汤的三角瓶内注入4mL血液(余下的2mL血液离心后吸出血清,供检测Nm特异抗原和抗体,亦可将其置于一20℃待测),5%二氧化碳环境,培养24~72h,每日进行观察、 分离、培养。 A1.2 接种和菌种鉴定 A1.2.1 细菌形态:Nm应为革兰阴性,呈卵圆形或肾形,0.8μm×0.6μm大小。常成对排列,临近两边扁平凹陷。 A1.2.2 菌落:Nm接种于巧克力色琼脂平皿上,5%二氧化碳,37℃培养24h后,其菌落直径约1mm,表面突起、光滑、湿润、圆整、略带灰白色、半透明、不溶血、无色素。培养时间延长,菌落增大、变成黄色、不透明,并可出现颗粒状中心和放射性周边。 A1.2.3 生长及抗原特性:绝大多数Nm菌株分解葡萄糖和麦芽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蔗糖、果糖和乳糖。过氧化酶和氧化酶阳性。 Nm新分离菌株具有下列主要抗原:血清群特异性荚膜多糖,主要外膜蛋白-OMP(包括血清型特异的2/3类OMP,亚型特异的1类OMP以及4与5类OMP),铁调节蛋白,脂寡糖(LOS),脂蛋白、菌毛抗原等,根据群特异性荚膜多糖的结构与组成成分,Nm可分为13个血清群(A、B、C、D、29E、H、I、K、L、W135、X、Y、Z),其中90%以上的病例是由A、B和C群Nm引起的。根据2/3类OMP可将B群与C群Nm分成20个血清型,但差不多半数菌株目前尚不能分型。在可分型菌株中,以15、2和4型,P1.2、P1.1、P1.12、P1.15及P1.16亚型多见;对于A群Nm现有4与21两个血清型,以P1.7与P1.9亚型多见。Nm还可以分成13个LOS免疫型,其中A群以L10和L11型多见,B群中以L3,7,9复合型多见。Nm群特异性荚膜多糖、型和亚型的OMP及LOS等抗原成分对流脑发病与流行及其菌苗的研究均具有重要价值。    附件2-B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血清学诊断方法 B1 玻片凝集试验 B1.1 目的 应用玻片凝集试验对Nm病原菌株或带菌者菌株进行血清学分群。 B1.2  B1.2.1 待检的Nm菌株纯培养物。 B1.2.2 Nm诊断血清:多价I(包含A、B、C、D群),多价Ⅱ〔包含1889(Y)、1890(H)、1892(29E)],多价Ⅲ[包含319(W135)、1916(X)、1486(I)、1811(K)群]及11群单价血清,共计14种。 B1.2.3 洁净载玻片。 B1.2.4 生理盐水。 B1.3 试验方法 B1.3.1 先将诊断血清按书稀释成所需的浓度,滴一滴在洁净的玻片上。 B1.3.2 用白金耳刮取菌苔少许,在玻片上沾取少量血清,在一旁研磨均匀,再与血清混匀。 B1.3.3 轻轻摇动玻片数次,在1~2min内出现明显凝集者,即为阳性。 B1.3.4 检查从病人分离的疑似Nm时,先试A群血清,若不与其发生凝集,则试用B或C群血清,仍不凝集时,则试用多价Ⅱ或多价Ⅲ血清。若发生凝集,再用单价血清定群。从病人分离的疑似Nm对现有诊断血清皆不凝集者则送研究单位进一步鉴定。 B1.3.5 在玻片上与各群诊断血清、盐水或正常兔血清皆发生凝集者,即定为自凝菌。 B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B3 杀菌力试验 B3.1 目的 应用微量杀菌力试验(TTC法)测定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对Nm的杀菌抗体水平。此方法也可用于健康人群的血清抗体测定。 B3.2 材料 B3.2.1 靶菌:对补体的自然杀菌作用具有耐受性,但对杀菌抗体反应敏感的Nm(A群29019,B群和C群Nm)。 B3.2.2 稀释液:Dulbeccos磷酸盐缓冲盐水   A液:氯化钠(NaCl)8.0g,氯化钾(KCl)0.2g,磷酸氢二钠(Na2HPO4)1.15g,磷酸二氢钾(KH2PO4)0.2g,蒸馏水800mL;   B液:氯化钙(CaCl2)0.1g,蒸馏水100mL;   C液:氯化镁(MgCl2·6H2O)0.1g,蒸馏水100mL。   上述三液分别灭菌121℃,15min,置4℃备用。需用时按A液8份,B液和C液各1份的比例混合,pH为7.1。   使用时每100mL稀释液加灭活兔血清1mL,万古霉素500μg,多粘菌素B 2500单位或硫酸抗敌霉素5000单位。稀释液盛于小瓶中,置4℃备用,可存放2周。 B3.2.3 滴定板:底部呈“U”形的96孔有机玻璃微滴板,并备用同样大小的普通玻璃作盖板。将它们平放在80℃的烤箱内烤2h后备用。试验完毕,以约80℃的热水泡板1h杀死靶菌,再以自来水冲洗干净,并用棉棒拭净不洁净的孔。最后以蒸馏水冲洗一次,37℃烤干后同上于80℃干烤。   滴定板使用一段时间后或遇到杂菌污染较严重时,可用热水杀死靶菌并冲洗干净;在比较稀的硫酸重铬酸钾清洁液内浸泡4h,冲洗干净后同上处理备用。 B3.2.4 兔补体:可以购买成品。   B3.2.5 氯化三苯四氮唑(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TTC)琼脂培养基(TTC琼脂) B3.2.5.1 TTC琼脂配方:   牛肉膏0.5%,氯化钠0.5%,日本蛋白胨3.0%,可溶性淀粉0.2%,以蒸馏水配制,调pH7.4~7.6,琼脂0.5%。 B3.2.5.2 TTC琼脂制作   上述培养基成分熔化后,按每10mL或20mL分装于大试管,121℃灭菌15min,冷却后置4℃备用。临用前将培养基加热熔化,每10mL培养基加50%葡萄糖注射液0.1mL,1%TTC水溶液(4℃避光保存)0.1mL,混匀放在45℃水溶液中待用。 B3.2.5.3 阳性参考血清   用Nm免疫兔制备的诊断血清,未加防腐剂,经预试测定其杀菌抗体滴度较高(1∶3200以上)。 B3.3 杀菌抗体测定步骤 B3.3.1 靶菌液的制备 B3.3.1.1 开启A、B或C群Nm菌种,接种到巧克力色琼脂平皿上,37℃二氧化碳孵箱或烛缸培养15~20h,挑取3~5个菌落涂于另一平皿,同上培养10~15h。 B3.3.1.2 用Nm诊断血清和生理盐水进行玻片凝集及显微镜检查,以核实菌种。 B3.3.1.3 菌种被确证以后,取其菌苔,混匀于2mL灭菌脱脂牛奶管中,制成浓菌液,分装若干支小试管,每管约0.2mL,置—20℃以下保存,Nm可存活3~6个月。 B3.3.1.4 需用靶菌时,取出一支上述牛奶菌种管,熔化后立即转种并放在4℃冰箱内保存,供每日分离靶菌制作菌悬液,可备用2周。在测定抗体的过程中,每次所用靶菌传种的代数保持一致。 B3.3.1.5 从所分离的靶菌平皿上挑取3~5个典型菌落,涂抹转种1/4巧克力色琼脂平皿,37℃烛缸培养4~6h,刮取菌苔,于盛有3.5mL左右稀释液的试管壁上用白金耳将其充分研磨,制成轻度混浊的均匀菌悬液,其光密度值相当于0.1。 B3.3.1.6 取出上述菌悬液2mL加到0.5cm的比色杯内,在波长为540nm的分光光度计上测其光密度值。 B3.3.1.7 稀释液用量按式(B1)计算:   X=OD×10—0.1……………………………(B1)  式中:X——稀释液用量,mL;   OD——光密度值。 按照式(B1)计算稀释液用量,然后往里加入0.1mL靶菌悬液,此时相当于光密度值为0.1的靶菌液作了10倍稀释。吹吸均匀后,由其开始再连续作10倍稀释至10-5稀释度,以菌液的最终浓度为每毫升含4000个菌落形成单位为宜。 B3.3.1.8 稀释好的靶菌悬液在1h内用完。 B3.3.2 杀菌抗体的测定 B3.3.2.1 先在微滴板每孔内加1滴相当于25μL的稀释液。 B3.3.2.2 用移液器从每排第一孔内加25μL经56℃30min灭活的待检血清,吹吸5~10次后吸出25μL至下一孔,如此作连续倍比稀释至最后一孔。每份血清分别用一支移液枪头。 B3.3.2.3 从低温冰箱内取出补体,于37℃温水中摇动将其速溶,每孔加一滴。若补体已冷冻干燥,可往安瓿内加相当于补体血清原体积的稀释液,使其融化后即刻使用。 B3.3.2.4 每孔加一滴稀释成合适浓度的靶菌菌液,微滴板置微型振荡器上中速振荡5min,再在37℃培养25min,取出后重复上述振荡。 B3.3.2.5 每孔加2滴已熔化冷至45℃左右的TTC琼脂后,微滴板置37℃烛缸内培养15~20h后观察结果。 B3.3.2.6 每次试验需做下列对照:   阳性参考血清对照;4孔补体对照(稀释液、补体、菌液各一滴,检查补体自然杀菌活性);4孔细菌生长对照(稀释液、灭活补体和靶菌菌液各1滴)。每次检测时至少每5块微滴板中应有一组上述三种对照试验。 B3.3.2.7 往各孔滴完靶菌菌液之后,应将该菌液两滴分别滴加到一个巧克力色琼脂平皿的一端,沿着划好的两条线倾斜下流,于37℃烛缸内同时培养,次日检查每滴靶菌的菌落数及其纯度。 B3.3.2.8 判断结果时,先检查上述三种对照试验的结果:补体的和细菌生长对照的各孔应出现众多的红色点状小菌落;阳性参考血清应达到原来确定的杀菌滴度。若所试各孔中红色点状菌落数目明显地少于补体对照孔或不出现红色点状菌落时,则判断为杀菌阳性;如果所试孔中的菌落数目接近补体对照孔的一半或更多时,则判断为杀菌阴性。 B3.3.2.9 根据红色点状菌落数目的多少,以符号“+”记录试验结果。若补体及靶菌生长对照各孔的细菌正常生长时,应出现众多红色点状菌落,可记为“++++”。当所试各孔与其比较,菌落数减少30%以下,记为“+++”;减少50%左右记为“++”;减少70%左右记为“+”;每孔少于10个菌落则记为“±”。以细菌生长成呈“+”及以下者判断为杀菌阳性;以“++”及以上者判为杀菌阴性。以出现杀菌阳性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为杀菌抗体的最高滴度。 附件2-C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胶乳凝集试验 C1 目的   应用胶乳凝集试验测定病人CSF、急性期血清和尿中Nm群特异抗原,辅助流脑临床诊断。 C2 材料 可购买成品胶乳检测试剂,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C3.2 以胶乳凝集试验检测疑似流脑病人标本内Nm群特异性抗原。 C3.2.1 病人标本的处理:CSF离心(3000r/min,30min),取上清,沉淀部分作细菌培养;急性期血液(2mL),分离血清,置56℃将其灭活30min;急性期尿液5mL加20mL无水乙醇,置4℃1~2h,离心(3000r/min,15min),弃上清,收集沉淀部分加0.25mL BBSB液将其溶解,同前离心,小心地吸取上清液待测,不要吸取尿中不溶解的沉渣。 C3.2.8 在上述病人标本中只要有一种标本与抗任何一群Nm的IgG所致敏的Lx发生明显凝集反应,则说明所检标本中含有Nm相应群特异的抗原,即可辅助临床诊断为流脑。 附件2-D 标本及疑似菌株PCR辅助鉴定 对于不能用血清学分群的脑膜炎奈瑟菌疑似菌株或无法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培养的脑脊液、血液、血清标本可采用PCR方法进行DNA扩增辅助检测鉴定。 3.1 目的基因: 唾液酸转移酶基因(siaD基因):可以作为PCR扩增的目的片段来区分A、B、C、W135、Y等五个常见流脑血清群。CrgA及orf-2基因:可作为流脑奈瑟菌属的特异性基因。 3.2 寡聚核苷酸引物序列  crgA F: 5’-gctggcgccgctggcaacaaaattc-3’ ,R: 5’-cttctgcagattgcggcgtgccgt-3’ Orf-2(A)F:5’-cgcaataggtgtatatattcttcc-3, R: 5’-cgtaatagtttcgtatgccttctt-3’ SiaD(B)F: 5-ggatcatttcagtgttttccacca-3’ R:5’-gcatgctggaggaataagcattaa-3’ SiaD(C)F: 5-tcaaatgagtttgcgaatagaaggt-3’  R:5’-caatcacgatttgcccaattgac-3’ SiaD(Y)F:5-ctcaaagcgaaggctttggtta-3,’  R:5’-ctgaagcgttttcattataattgctaa-3’ SiaD(W135)F:5-cagaaagtgagggatttccata-3’ R:5’-cacaaccattttcattatagttactgt-3’ 3.3 样品处理 可采用目前市售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样品DNA。也可采取直接煮沸方法,将样品煮沸30分钟,离心,取上清作为扩增样品。 3.4 扩增及检测条件 92℃ 30秒, 55℃ 40秒, 72℃ 30秒。37个循环,反应产物用1.5-2%琼脂糖凝胶检测,电压6V/cm。 附件3 县 人群流脑免疫水平和带菌状况检测结果登记表 填表人: 编号(9位,前6位为国标码,后三位为对象编号) 姓名 性别 (1.男; 2.女) 年龄(岁) 职业 (编码见填表说明) 接种疫苗种类 (1.A; 2.A+C; 3.A与A+C 4.未种;5.不祥) 接种次数 最后一次接种日期 (月/日/年) 抗体滴度(1:X) 咽拭子培养 结果 (1.A; 2.B; 3.C;4.Y;5.W-135; 6.其他;7.未分) 备 注 A群 B群 C群 Y群                                                                                                                                                                                                                                                                                                                                                                                                                               填表说明:各省监测点所在县在开展健康人群流脑抗体水平监测、带菌监测时,填写此表,并录入数据库,传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号:为9位,前6位为国标码,后三位为对象编号。 性别:1、男;2、女 职业编码:1.幼托儿童; 2.散居儿童; 3.学生(大中小学); 4.教师; 5.保育员及保姆; 6.餐饮食品业; 7.商业服务; 8.医务人员; 9.工人; 10.民工; 11.农民; 12.牧民; 13.渔(船) 民; 14.干部职员; 15.离退人员; 16.家务及待业; 17.其他及不详 附件4 脑膜炎奈瑟氏菌菌种登记表 填表人: 日 期 菌 种 编 号 菌 种 来 源 菌体 染色 及 形态 凝集 反应 生 化 反 应 生长试验 药敏试验 鉴 定 结 果 菌种 保存 方法 原 编 号 菌株分离来源(病人/密接/健康人) 分 离 地 区 分 离 日 期 标 本 名 称 检 定 结 果 盐 水 凝 集 血 清 凝 集 葡 萄 糖 麦 芽 糖 蔗 糖 果 糖 乳 糖 普 通 琼 脂 22℃ SD 青 霉 素 氯 霉 素 其 它 填表说明: 各省向中国疾控中心送检菌株时,须同时登记此表,并传送至中国疾控中心。 原编号为病例编号,密接填写所接触病例编号,健康人群不填此栏。 标本名称填脑脊液、血液。 凝集反应、生化反应、生长试验若为阳性填+,若为阴性填-。 鉴定结果填菌株具体鉴定分群结果。 附件5 流脑菌株耐药性检测结果 序号 菌株编号 来源(1.病人;2.密接;3.健康人群) 青霉素 氨苄西林 美洛培南 头孢曲松 头孢噻肟 氯霉素 米诺环素 阿奇霉素 利福平 环丙沙星 左氧氟沙星 复方新诺明 其他                                                                                                                                                                                                                                                                                                                                                                                                                                                                                                                                                             填表说明: 各省须每月登记此表,录入数据库向中国疾控中心送本省耐药性检测结果。 菌株编号为病例编号,密接填写所接触病例编号,健康人群不填此栏。 各种药物耐药性结果填写方法: R耐药 I中间态(未作相应试验者无此项结果,不填) S敏感 附件6 流脑疑似病例实验室标本检测申请表 ID No 病例:1、疑似 2、临床诊断 3、其它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地址 市 县(区) 乡(街道) 村(居委会) 发病(1、发热 2、脑膜刺激症状 3、其它 )日期 20 年 月 日 已免疫次数 最后一次免疫日期 年 月 日 标本类型 1、血液 2、血清 3、鼻咽分泌液 4、脑脊液 5、瘀点/斑组织液 6、其它 标本采集日期: 第1份 年 月 日 第2份 年 月 日 收集标本单位 1、乡级 2、县级 3、市级 4、省级 5、家属 收集标本者姓名 送检单位 标本送出日期 20 年 月 日 送标本者姓名 标本送检前保存状态 1、冰冻保存 2、4℃保存 3、保温 4、室温 (以上各项由送检单位填写) 以下各项由检测标本实验室填写 实验室收到标本日期 20 年 月 日 收到标本者姓名 标本运送情况及质量 1、标本运送条件合格 2、标本运送条件不合格 3、标本污染 4、其他 标本量: 血清 第1份 ml 脑脊液 ml 血液 ml 其它 第2份 ml 填表说明 1. 病例ID号:应与流行病个案调查表一致(采用11位数字表示,即省、县国标及病例号组合); 2. 病例、标本类型等有顺序号的项目请在相应的顺序号上画 √ ;没顺序号的请在其他栏内写明; 3. 已免疫次数:只填写和送检标本相关疾病的免疫次数,包括常规免疫及强化免疫等所有接种的总和; 4. 采集标本同时填写此表,并将标本贴上胶布用圆珠笔填写标签(切记不能用纸标签或钢笔填写以免遇水后脱落或模糊),一起送实验室,每个病例一张; 5. 若不祥及其它项目,请用文字说明。 6. 每份标本填写一份送检单。 PAGE 23
/
本文档为【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指南(试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