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机制研究报告

2019-01-22 20页 doc 368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不系舟红枫

从教近30年,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

举报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机制研究报告课题 2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机制研究 课题组长 霍学喜 2005年9月30日 目 录 21. 导言 21.1研究背景 41.2研究目的 4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41.3.1 研究思路 41.3.2 研究方法 42.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42.1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背景 52.1.1.农业科技企业是农业科技与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相结合的纽带 52.1.2. 农业科技企业是促进农业产业革命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62.1.3. 农业科技企业国际竞争...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机制研究报告
课题 2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机制研究 课题组长 霍学喜 2005年9月30日 目 录 21. 导言 21.1研究背景 41.2研究目的 4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41.3.1 研究思路 41.3.2 研究方法 42.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42.1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背景 52.1.1.农业科技企业是农业科技与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相结合的纽带 52.1.2. 农业科技企业是促进农业产业革命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62.1.3. 农业科技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 62.2示范区环境对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有利因素 92.3示范区环境对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不利因素 123.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分析 123.1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概述 123.1.1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现状 143.1.2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的类型 153.1.3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的特征 173.2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的成长规律 173.2.1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几个阶段 173.2.2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的成长分析 193.3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4.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机制体系 214.1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动力机制 224.1.1 企业成长拉力分析 234.1.2企业成长压力分析 244.2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竞争与合作机制 244.2.1企业竞争机制模式 244.2.2企业合作机制模式 284.3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机制 284.3.1改创型技术创新模式 284.3.2仿创型技术创新模式 284.3.3合作技术创新模式 294.3.4产品(服务)创新模式 304.4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激励约束机制 304.4.1激励机制模式 344.4.2约束机制模式 364.5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企业家成长机制 374.6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投融资机制 395.推进杨凌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对策与建议 395.1从企业系统自身角度,为企业提出的对策 395.1.1农业科技企业家的培养与成长 395.1.2健全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405.1.3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405.1.4加强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415.1.5逐步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 415.1.6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 415.2从外部环境角度,为政府提出的建议 415.2.1完善市场体系,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425.2.2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425.2.3完善农业科技企业社会服务体系 425.2.4加快杨凌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 1. 导言 1.1研究背景 20世界80年代以来,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导方向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主要标志是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推动农业科技革命的主导力量。与此相对应,在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等发展阶段后,农业即将迈入一个以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化为重点的新的发展时代。 杨凌作为我国唯—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肩负着推进我国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促进农业高新技术创新与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从根本上改变陕西乃至西部地区农业的落后面貌,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史重任。自1997年以来,杨凌示范区紧紧依托区域雄厚的农业科技资源优势,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智力密集型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为主导,把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摆在突出位置。经过八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杨凌示范区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示范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以及示范、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广大科教人员关心、参与示范区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农业科技企业是杨凌示范区从事农业技术创新及促进农业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微观组织。本项目研究的农业技术企业是指示范区内以从事农业新生物品种、新技术设备、新生产工艺、新产品开发为主,能够在农业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农产品新用途开发等方面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研究开发成果或吸纳高新技术成果进行后续创新,并形成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企业。综合农业技术转化的特征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属性,杨凌示范区的农业科技企业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企业以生物技术、化学技术和工程技术为主要支撑,辅之以其他技术,开发和提供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和服务;二是企业技术创新周期较长,从产品构思、技术选择与新产品研制,到新产品测试、试用和商品化,一般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三是由于农业技术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本身较为复杂,加之农业技术产品营销及企业运行要受到土壤、气候、区位、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投资的风险远远大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四是农业技术,特别是其中的常规技术和现金实用技术,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在技术来源方面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依赖性较强。 杨凌示范区的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特征表明,研究杨凌农业科技企业的成长机制规律及促进其成长的政策与措施,不能简单的借鉴其他科技企业发展的成功模式与做法。而必须遵循客观性、自主性和动态性原则,准确把握示范区成立以来,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环境条件、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创新机制、激励机制、政策措施等变动的规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针对已有研究中,较为重视关于杨凌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模式,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与模式,以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及其示范效应提升等战略问题,而对农业科技企业成长机制与环境研究相对薄弱的状况,按照以农业科技企业聚集作为农业产业聚集的微观基础、农业科技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作为农业科技产业化及科技产业示范的载体、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化运作作为示范区管委会调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的思路,研究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机制,对促进示范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及示范区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促进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创新的模式形成、企业成长的动因与战略定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研究目的 1.2.1对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机制做出系统、准确的评价,揭示其中的规律、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提出符合示范区实际的农业科技企业成长机制模式,提供实证支持。 1.2.3在前期归纳、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概括和总结出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机制模式,并分别从企业自身角度和外部环境角度,提出促进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与相关对策。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通过重点调查、比较借鉴、实例分析等方法,分析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外部环境,总结农业科技企业近年来成长的经验教训,最终提出适合于杨凌示范区特点的农业科技企业成长机制。 1.3.2 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运用以规范分析为主的方法,研究和分析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探索和提出新阶段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机制模式。在此基础上,运用实地调研、典型调查、专题研究等方法,研究和分析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实际过程、客观环境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完善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环境的措施和优化其成长机制的主要政策。 2.比较研究方法 借鉴国内外农业科技企业成长机制模式和成功经验,以案例分析为基础,研究和分析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环境及其优势和劣势,为完善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环境条件,优化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机制模式,提供经验借鉴和政策依据。 2.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2.1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背景 示范区成立之前,原杨陵区的产业基础非常薄弱、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除—家省级工业企业外,大部分企业是以小型的个体工商、作坊式的加工企业为代表的私营经济,也没有形成规模化和规范化的农业科技企业。自1997年示范区成立以来,经过8年的建设和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以及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和前景广阔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落户杨凌,并迅速发展和形成一批规模化的农业高新科技企业。截止2004年底,杨凌示范区注册入区的各类企业760家,注册资本达到43亿元,其中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26家,占到入区企业总数的3.42%;股份制高科技企业55家,占到入区企业总数的7.24%;民营科技型企业57户,占到入区企业总数的7.50%。2004年,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以上的共20家。以规模化的科技企业为载体,促进和带动农业高科技成果、风险资本和其他资本、富有创新精神和具有管理素质的企业家以及科教人员向杨凌示范区流动和集中,进而显著的提高了农业高新科技产业聚集度,促进示范区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扩大。目前,杨凌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农林牧良种繁育、生物制药、环保型农资、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并成为陕西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年平均技工贸收入增长速度超过60%。 1997年以来的实践表明,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对杨凌示范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1.农业科技企业是农业科技与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相结合的纽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的进步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之间相互脱节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杨凌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与发展的实践表明,农业科技企业的培育能够实现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开发、风险投资与经营之间的有效结合。因此,继续推进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探索和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机制,是有效提高产学研结合程度的微观基础和重要措施。 2.1.2. 农业科技企业是促进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杨凌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科技企业把先进的科技成果、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各类资金优化组合起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模式,将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的农户与复杂的市场连接起来,促进农业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提升了示范区的农业产业的科技装备水平和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由于农业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资本运作及风险管理能力、市场开发及产品运销能力提高,农业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促进杨凌农业科技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动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及科技辐射效果、产业示范效应主要载体,推动示范区主导产业成长及区域经济“增长极”形成的基本模式。此外,从事农资产品生产及经销、农产品精深加工及运销、农业科技服务及其他中介业务的科技企业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按照市场化和商业化经营模式运作,向示范区及其周边地区的销售科技含量高的农业生产要素,推广符合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产品市场准入条件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其他技术和经营管理服务,有效突破传统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和技术推广体制缺陷,从而加快传统农业改造的速度。 2.1.3. 农业科技企业发展是提高示范区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在加入WTO及对外开放农产品及其相关产品和农业服务市场的条件下,我国农业发展在科技方面,面临创新相对滞后、新产品研发能力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等深层次问题;我国农业发展在农产品市场竞争方面,面临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大宗农产品质量和质量标准普遍偏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能够开展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会莫不经济等突出问题。杨凌示范区自成立以来,先后经过基础设施建设、软环境优化、科技型企业培育等环境,培育和形成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其中包括亨通光华制药等农资产品生产及经销企业、当代蜂业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创业孵化中心和乾兴公司等农业科技服务及其他中介机构,这些农业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能力、产业示范及辐射和带动能力、市场运作及竞争能力等显著提高。杨凌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表明,在经济后进的西部地区,按照产业示范区这种战略组织模式及其相应的配套措施,依托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围绕科技企业的培育,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转换和促进产业升级,是提高我国农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措施。 但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判断,杨凌示范区的农业科技企业发展已经基本完成了以农地非农化为特征的土地集中、多渠道资本聚集为特征的资本原始积累、区内外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产业化为特征的人才汇聚、组织制度改造为特征的传统企业制度改造等初期扩张阶段,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示范区建设和发展的战略目标相比,农业科技企业管理层的企业成长机制、技术创新机制、资本运作及风险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等,均存在较大缺陷,严重影响着新阶段农业科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制约着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和示范、辐射、带动效应。 2.2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有利因素 2.2.1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城市框架 自1997年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杨凌示范区管委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环境改造。一是多渠道筹措建设与发展资金,围绕突破制约招商引资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瓶颈约束,支持市政骨干工程、农村公路网、城乡电网、渭河河堤路护坡、渭惠渠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城乡绿化工程等城乡环境工程建设。二是完成创业孵化中心、专业市场体系、规模化的商贸中心等服务体系项目建设。三是围绕管理体制改革、产学研紧密结合机制的培育、以企业为中心的社会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的提升,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为目标,注重改善和优化示范区的软环境,并顺利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复审。 经过8年的建设与发展,示范区的城区面积达到22.1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8.10万人,城市化率达到30%左右。其中,基础设施得到初步完善,公路网密度从2001年的每平方公里2.06公里,增加到2004年的2.66公里;人均道路面积从2001年的7.72平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17.98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也从2001年的5.42平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10.1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001年的23.66%增加到2004年的38.75%;污水处理率2004年达到80.07%。因此,杨凌示范区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城市化加速期。 2.2.2经济持续增长,为规模化的科技企业成长创造了区域经济环境 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区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1998-2004年间,杨凌示范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由3.469亿元增加到11.5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8.82%,比全国平均高出了29.3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从1998年的0.99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266亿元,增长了27.11%,年均增长4.52%;同期内,第一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从1998年的0.971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6.477亿元,增长了567.04%,年均增长94.51%;同期内,第二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3.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从1998年的1.502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3.806亿元,增长了153.40%,年均增长25.57%。同期内,第三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6.73个百分点。 从经济总量及三次产业增长的速度与目前的结构界状况分析,杨凌示范区已经由成立之初以农业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为以加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及产业结构的迅速转换,主要得益于示范区成立之后,围绕第二产业的发展,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的加工主导型的农业科技企业进入示范区,从而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同时,科技含量较高的第二产业的发展,既辐射和推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虽然目前的经济总规模仍然较小,产业聚集效应也较低,但已经为新阶段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创造了较为经济的区域经济环境。 2.2.3招商引资势头强劲,企业聚集及产业集成效应显著 杨凌示范区成立后,按照是示范区总体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农业产业开发、节水灌溉、生物工程、农用化工、食品工程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农业机械、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化项目,按照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思路与产业开发模式,围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开发,重点扶持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据统计,平均每年落户示范区的企业超过100家以上,截止2004年已落户示范区的各类企业达到700多家,其中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目前,示范区初步形成以动植物良种、生物工程、环保农资、绿色食品、生物制药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其中以动植物良种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及相关服务业,以食品和饮料业、化肥和农药、旱作农业新机具、新材料产业以及医药制造业为主的制造业,以及以建筑施工、设备安装、工程装修及其配套工程为主的建筑业,发展势头较为强劲。这表明,杨凌示范区已经呈现出企业聚集及产业集成的总体势态,为新阶段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4产业辐射功能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优势明显 在省部共建的体制框架下,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陵职业技术学院的科教力量和资源优势,遵循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模式,扶持形成三个层次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一是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展示区,主要布局示范区规划的22.12平方公里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示范区内,围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园、农业研究(工程)中心和农业科技企业,建立和形成节水灌溉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畜禽良种生物工程快繁技术、作物林果和花卉基因育苗技术以及现代观光农业园等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示范园区。二是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应用区,主要布局在杨陵94平方公里区域内,在农业区域细分和产业开发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区域分工的原则和产业协作的模式,以“大学(学院)+基地+农户”模式和“公司+科教人员+农户”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模式和科技成果推广模式,向杨陵区及其周边地区示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经验,推广大学(学院)、科技企业的创新性农业科技成果和新产品,开展职业农民和农户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并深度改造传统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体系。三是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辐射区,通过在陕西省和西部地区其他省区建立农林牧良种繁育集体、苹果试验站等综合性示范基地、专业性试验站点,以及30多个农业实用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向西部地区示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经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新产品,开展职业农民和农户经营管理知识培训,促进改造传统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体系。 目前,三个层次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建设取得可喜进展。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杨凌示范区已经在省内外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129个,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高新技术产业辐射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达到120亿元。探索建立的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获得国家科技部、农业部以及陕西省政府的支持,并设立了杨凌农业科技推广基金,对深化我国传统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框架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具有战略意义。“公司+基地(科教人员)+农户”的农业科技产业化模式和技术推广模式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完善,杨凌示范区的大学(学院)、科技企业、科技中介机构等农业科学研究主体、技术创新主体与地方政府、农户微观组织之间有效结合的利益机制初步形成。 1997年以来,杨凌示范区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符合农业科技产业属性和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农业科技产业化模式和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趋于成熟的政府主导支持型、大学依托型、科技企业带动型、协会组织服务型的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推广服务模式,为农业科技企业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科技企业管理体制和科技市场环境。 2.2.5国内外交流环境得到优化,农业科技企业跨国合作和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 示范区成立8年来,按照建立国家级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框架、科技创新水平及产业示范能力等目标和要求,管委会始终把对外开放摆在重要位置,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比利时、日本、以色列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相关大学、科研机构、工商企业,建立起较为稳定和密切的科技和经济联系,并推动示范区的大学(学院)、农业科技企业开展了多领域、多层次的科技和经济合作;国内其他省(市、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纷纷来示范区考察交流。特别是通过主办历届“农高会”、专业性的农业科技成果及其科技产品展示会和交流会、高层学术会和农业产业发展论坛等方式,共汇集、展示、展览、交易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5000多项,吸引18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的1000多家单位和企业参展参会,国内外农业科技界、金融界、工商企业界以及省内外广大农民交流、考察。 国内外科技交流空间及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合作环境的优化,降低了农业科技企业德国交流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了农业科技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吸收国内外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经验的积极性,为农业科技企业特别是其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创新和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以及提高开展跨国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2.2.6 诚信政府、服务型政府的体制形成,为科技企业成长保驾护航 示范区成立以来,示范区管委会围绕树立诚信政府、服务型政府,以提高为企业服务和保驾护航能力为目标,按照省部共建体制框架,组建和形成精简、高效的管理委员会及其管理和服务体系。围绕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明确界定、科学细分和重新配置了示范区的权力结构,优化了示范区与杨陵区之间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管理关系。管委会的组建和权力结构与关系的优化,基本消除了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制约和阻碍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各种体制和政策壁垒。同时,通过推进以政府及其管理部门为表率和核心的服务环境建设,在管委会、杨陵区政府以及各级、各类服务保障机构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以及通过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清理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31项,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强社会监督等措施,提高了示范区管委会及相关政府的诚信度和服务保障能力。据调查,科技教育界、工商企业界和其他公众对示范区管委会及其相关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满意率达到95.3%,工商企业界和公众对示范区治安环境的满意率名列全省11个市(区)之首。 专栏1 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及其部门的服务理念之一 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坚持“招商后更需要安商”的服务理念,为入区农业科技企业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更好地为入区企业服务,切实做到将企业请进来,让企业安下来,帮助企业火起来。管委会及其相关服务部门认为,按照“招商后更需要安商”的服务理念,优化服务环境,帮助农业科技企业排忧解难,可以实现“以企引企”的目标,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陕西郝其军制药有限公司是示范区的重点大型制药企业,也是示范区的利税大户,该公司的主导产品复方皂矾丸年销售收入达到6800万元左右。2004年5月,某制药公司向陕西省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申报复方皂矾丸、复方皂矾片等产品,严重侵犯了郝其军公司的知识产权。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张光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孟建国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重视,亲自出面协调,并指示经贸局帮助郝其军制药有限公司协商解决此事,最终保护了郝其军制药有限公司的知识产权和利益。 2.3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不利因素 2.3.1金融瓶颈依然存在,农业科技企业融资难 基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农业科技企业的企业属性和行业特征,就决定了其经营过程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等特点。但在现行金融体制框架下,各商业银行都按照根据其自身的经营需要和风险控制标准、目标,按照行业和大经济区域统一调度和安排金融资本,国有商业银行的主体仍然隶属咸阳管理,存在贷款授权范围小、受信额度低、审贷环节多、待批时间长等问题。因此,示范区各类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的经营决策权和信贷资金供给,都不能满足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需要。 杨凌示范区入区的农业科技企业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企业的资本实力弱、信用等级较低,普遍缺乏不动产和其他抵押资产。因此,农业科技企业的资信等级普遍偏低,导致的融资难度大和融资成本高等问题,成为制约其成长的重要瓶颈(表2-1)。 表2-1 杨凌部分农业科技企业贷款满足率和资产负债率状况 单位:万元 序号 企业名称 资产 总额 负债 总额 资产 负债率% 经营 利润 资产 利润率% 贷款 满足率% 1 中富草业 1576 596 37.82 12 0.76 20 2 鼎天济农 6700 1500 22.39 234 3.49 42.80 3 西植化工 7116 4085 57.41 346 4.86 49.28 4 赛德高科 4600 800 17.39 390 8.78 57.14 5 科 森 5050 1554 30.77 0 0 50 6 绿方生物 6383 2103 32.95 0 0 60 7 多利天然 1560 480 30.77 30 1.92 28.57 8 秦丰农化 8791 3521 40.05 207 2.35 42.86 9 沃 林 10318 2267 21.97 0 0 23.47 10 神 果 10678 2678 25.08 0 0 47.37 11 秦川节水 6586 2898 44.00 340 5.16 66.60 12 光 泰 7736 2736 35.37 320 4.14 60 13 亨 泰 10900 4541 41.66 230 2.11 61.54 资料来源:杨凌示范区人民银行 示范区管委会虽然针对中小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需要,支持建立了创业孵化中心,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创业扶持基金规模太小,但以满足新阶段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受区域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低等因素的制约,杨凌示范区还没有建立起管理规范、转移便捷的创新投资风险转移窗口和风险管理机制,不利于诱导、吸引、鼓励富有创新投资精神和风险管理意识精神的战略投资家投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从而严重制约了风险资本、高科技企业汇聚示范区的速度和规模。 专栏2 杨凌沃林降解树脂有限公司失败的经验与教训 杨凌沃林降解树脂有限公司是一个运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生物降解树脂系列环保产品的科技型企业,1999年入册杨凌示范区,注册资本3113万元。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具有环保替代特性,项目选择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企业高层决策层对市场前景非常乐观,制定了宏伟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原计划投资l.28亿元在杨凌示范区设厂,年产降解树脂规划为3万吨。但公司在建设资金及运行资金没有落实,产品目标市场定位和市场营销方案缺乏科学性的情况下,仓促上马,形成了半拉子工程。尽管企业通过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等起到勉强完成了年产1万吨降解树脂的生产能力,但由于规模不经济和成本较高,公司产品的市场价格比普通树脂价格高出20%,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一直不能正常开工。加之,商业银行终止了贷款支持协议,最终导致企业因缺乏流动资金而停产。 杨凌沃林降解树脂有限公司的经验与教训是:即使企业拥有成熟的高新技术,但由于其产品属于创新性产品,在产品目标市场定位扭曲和市场营销方案缺乏科学性的条件下,农业科技企业必然会面临很高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如果示范区的融资环境优越,战略投资家、金融机构或者其他民间资本能够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和管理服务,以确保公司按照原设计规模建设生产线,实现生产过程的规模经济化,降低公司运行成本和产品成本,并确保公司能够开展市场运作,那么公司可能完全能够突破市场风险。 2.3.2公共基础设施较完善,保障设施与环境有待改善 在问卷调查中,规模性农业科技企业普遍认为天然气供应、集中供热、铁路运输、标准厂房、员工住宿、闭路电视等保障性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或成本较高,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困扰着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供电、供热和供气不够平稳不仅对入区企业的正常生产构成潜在威胁,而且对招商引资存在负面影响。据本课题组调查,亨通光华、秦丰农化、鼎天济农、郝其军制药等均受到集中供热保障不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的投资热情。另外,土地开发成本较高以及天然气采暖、集中供热价格高,成为制约企业盈利的因素之一,也影响了杨凌示范区吸引力。 2.3.3招商引资的载体资源有限,科技含量高的优势产业项目储备不足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杨凌示范区是在县级行政区和乡镇区域空间基础上发展形成,行政辖区仅94平方公里,示范区规划面积仅22平方公里,人口近14万。与其它53个国家级开发区相比,杨凌示范区缺乏依托大中城市发展的区域经济和社会环境,地域较小、城市人口少、资源聚集能力弱,不利于吸引规划投资商和企业进入示范区。另一方面,示范区成立以来,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主要建立在对两种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基础上。一种是科技成果资源,即改革开放以来,示范区科教单位研究、创新和积累形成的较为成熟的科技成果;另一种是土地资源,即农业用地非农化基础上的城镇建设用地资源。但从发展的角度看,由于农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技术创新研究的周期长,土地资源供给受到国土资源政策和收案消费市场的双重约束,因此,新阶段可用于招商引资的优势载体资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均受到制约,优势产业化科技项目储备数量已经显现不足。 2.3.4市场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功能化的要素市场建设有待加强 总体而言,杨凌示范区的商品市场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要素市场的调节功能也逐步强化,但距离新阶段示范区的发展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标为:一是技术市场的发展不尽人意。除“农高会”和其他短期型、季节性专业市场外,由于规模不经济和管理不完善等众多复杂原因,示范区的农业科技技术市场的发展不规范、功能不健全、规模不经济的平面市场,无疑不利于农业科技企业的成长壮大。二是人才市场发育缓慢。虽然杨凌近年来城市化步伐较快,城市的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城市规模太小、人气不旺等问题依然存在,本地培养的大量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大量流出,具有企业家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更是缺乏。三是相关的服务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急需的科技和市场信息、政策咨询、财务管理、人才交流、金融中介等服务供给不足。换言之,目前杨凌还缺乏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提供全方位、综合性、低成本服务的中介机构。 2.3.5主导产业缺乏竞争力,产业关联效应不够显著  目前,示范区入区企业已经达到760多家,其中重要集中在生物工程、环保农资和绿色食(药)品三大领域,但这些企业之间缺乏内在的产业关联关系。其中,农业科技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既缺乏后向关联产业链或产业项目的支持,又缺乏前向产业链或产业项目的拉动,因此,产业关联效应显著的产业链或企业集群尚未形成。正因为如此,企业数量的增加并没有明显的提升示范区科技产业的整体的竞争力,企业感受不到行业整体力量的支撑。 2.3.6知识产权缺乏有效的保护,科技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科技动力不足 据本课题组调查,导致知识产权缺乏有效保护以及农业科技支持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占农业科研成果总数相当比例的良种及新农(兽)药,其培育者和发明者与相关农业企业之间的科技合作关系和经济关系扭曲。成果的发明者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者往往缺乏知识产权和新品种产权的保护意识,而种子公司、农(兽)药企业则尚未形成依靠科研单位和科教人员共同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战略性和长期性和做观点,也为建立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有效机制。结果导致,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科技投资和科研劳动不能获得应有的回报。另一方面,科技市场发育程度低、缺乏专业化的中介机构及风险投资机制等,也是造成农技成果转化率低和农业科技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科技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3.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分析 3.1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概述 3.1.1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现状 1.入区农业科技企业的数量速度加快,优势产业初步形成 示范区成立后,入区企业的数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势态。据统计,从1998年当年新增注册企业81家,到2000年以后每年新增注册企业产过100家,目前,平均每三天就有一户企业在杨凌示范区落户,产业发展初见成效(见表3-1)。 表3-1 杨凌示范区历年企业统计表 时间 项目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私营企业(户) 130 240 355 436 543 599 国有控股有限公司(户) 38 54 78 85 107 122 外资企业(户) 2 6 10 13 18 18 股份企业(户) 10 16 19 21 21 合计 170 310 459 553 689 760 在入区企业当中,大部分都从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项目经营,特别是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农业高新技术项目落户杨凌,初步形成了以生物工程、环保农资、绿色食(药)品为特色的产业格局。据2004年技工贸收入的统计分析,其中生物工程类企业占33.8%;环保型农资占30%;绿色食(药)品占28.9%。也就是说,三大产业创造的收入占到示范区90%以上的技工贸收入,示范区产业特色正在凸现出来。 在生物工程领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丙肝病毒体外培养体系、人体胚胎干细胞培养、畜禽基因工程疫苗等产业化项目落户杨凌,金坤、科元等家畜良种繁育企业快速成长,秦丰农业、中富工厂化育苗、杨凌高科的植物育种等企业的业务扩展,使杨凌有望成为西北最大的动植物生物育种研发和生产基地。 在环保农资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滴灌管生产线、国际首创的害虫消化道毒剂(苦皮藤乳油、可降解树脂、内镶式滴灌管)等项目落户杨凌,富万钾、亨泰、光泰、杨凌农化、国丰化工等公司生产的无公害肥料和农药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在绿色食(药)品领域,郝其军制药、麦迪森制药、无为制药、亨通动物抗生素、当代蜂业、恒兴果汁、圣桑饮品、西部植化、嘉德生物等企业的产品畅销国内外。 总之,杨凌正在依托区域科技优势,努力探索符合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符合杨凌实际和示范区建设宗旨的产业之路。 专栏3杨凌生物制药产业聚集度位居全省第二 目前,示范区生物制药产业上缴的国税已占到全区国税总量的31.7%以上,是示范区税收贡献率最高的产业。生物制药产业在杨凌的聚集度已经仅次于西安高新区,位列全省第二。示范区现有生物制药企业14家,其中制药企业12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家,其中7家制药企业通过了国家GMP认证。全区生物制药企业共拥有药品批准文号44个,其中26个为中药制剂品种,18个为西药品种。全区生物制药企业和科研院所已经在陕南的安康、商洛等地指导或直接建立了一批通过国家GAP认证的中药种植基地,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企业自身提供了稳定的生产原料来源。2003年,全区4家已投产的生物制药企业总产值达到1.484亿元,销售额1.118亿元,上缴利税0.181亿元。 2.农业科技企业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 统计显示,2004年杨凌示范区入区企业中,756户是中小企业,占入区企业总数的99.5%。其中,国有控股企业122户,占企业入区总数的16.05%;民营企业599户,占入区企业总数的78.82%;中外合资企业18户,占入区企业总数的2.37%;股份制企业21户,占入区企业总数的2.76%。另外,杨凌示范区现有的中小农业科技企业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占入区企业总数的84%。 3.农业科技企业正处于培育阶段 杨凌示范区只有8年的发展历史,虽然农业科技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成立时间普遍较短。据统计分析,成立时间为1年的企业115户,占入区企业总数的15.00%;成立时间为1-3年的企业273户,占入区企业总数的35.92%,成立时间为3-5年的企业265户,占入区企业总数的34.87%;成立时间为5年以上的企业107户,占入区企业总数的14.00%。就大多数农业科技企业而言,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等特点,但由组建时间短,以及处于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的阶段,几乎所有企业从项目启动时起就面临自有资金不足、经营资金短缺、经营规模小,以及难以实现自我积累、滚动发展。迄今为止,入区企业中真正形成规模经营、有税收贡献企业的仅100多家,年财税贡献达千万元级的龙头企业屈指可数。 4.吸引和汇聚了大批科技创新人才 示范区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高科技人才入区发展。据统计,农业科技企业共有从业人员4,674人,其中科技人员1732人,占到从业人员总数的37%,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500多人。依托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培养和形成一批较为成熟的科技型企业家。如陕西杨凌富仕特饲料有限公司创办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营养学博士、我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理事姚军虎教授;杨凌大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创办人、留学加拿大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葛鹏斌等。 5.融资结构以内源融资、间接融资、债务性融资为主 融资结构是指企业在取得资金时,资金筹措的渠道及其筹措资金所占的比例关系,即企业所有的资金来源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包括短期负债、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由于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经营所处的阶段不同,对资金的数量需求和属性要求也不同,并形成了不同融资组合。目前。杨凌农业科技企业融资表现出三高三低特征,即内源融资比例高、外源融资比例低;间接融资比例高、直接融资比例低;债务性融资比例高、资本性融资比例低。2004年杨凌示范区经贸局和人民银行联合对杨凌16户入区企业融资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的13户为农业科技企业。结果表明: 表3-2 13户农业科技企业资金来源结构状况 单位:万元、(%) 金额 项目 金额 比例 占比 内源融资 自筹 27676 52.86 63.76 入股资金 22117 42.24 利润留成 2563 4.90 外源融资 银行贷款 18863 22.97 36.24 国家配套资金 10900 13.27 资料来源:杨凌示范区经贸局和人民银行联合调查组 13户农业科技企业的资金来源结构中,内源融资占融资总数的63.76%,银行贷款占融资总数的22.97%,国家配套项目支持资金融资总数的13.27%。可以看出,企业以内源融资为主,外源融资又以银行贷款为主。 自我积累主要指企业的利润积累和其它盈利性收入的积累,企业将这些积累收入再追加投入到生产经营之中。杨凌的农业科技企业大都处于起步阶段,产品市场正在培育过程,开工率低,生产规模小,赢利能力差,自我积累能力弱,一些企业建厂后不能正常生产。因此,从表3-2可以看出,农业科技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差,以盈利收入作为积累和投资仅占内源融资的4.90%。 3.1.2农业科技企业的主要类型 1.根据农业科技服务对象的不同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可以将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分为以下七种类型: ①以从事动植物基因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及品种改良为主的农业科技企业; ②以从事植物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创新与动植物细胞工程育种研究为主的农业科技企业; ③以从事农业生物制剂的应用研究与新产品开发为主的农业科技企业; ④以从事微生物遗传工程应用研究与新品种开发为主的农业科技企业; ⑤从事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和设备研发位置的农业科技企业; ⑥以建立标准化、智能化的农业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科技信息系统、农业实用技术网络系统为主的农业科技企业; ⑦以促进材料科学、航空航天技术、核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应用为主的农业科技企业。 2.根据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农业科技企业的演变特点,可以将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农业科研机构为适应农业经济发展和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将原来的农业科研机构进行改制,而重新组建的农业科技企业; ②原有的农业企业特别是较有实力的乡镇农业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将较多资源投入到农业技术开发而形成的农业科技企业; ③农业科研机构与其他企业(农业企业、非农企业)联合或重新重组后形成新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业科技企业。 据统计,杨凌现有的农业科技企业中,第三类企业为多。 3.根据农业企业投资主体的经济性质,可以将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农业科技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投资或控股,建立农业科技企业; ②集体型农业科技企业,主要是通过集体所有制农场、农村的集体资金注资,而成立的农业科技企业; ③民营农业科技企业,主要是由农民、农业科技人员等个人注资,而成立的农业科技企业。 随着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农业科技人员领办、独办民营农业科技企业的数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除了上述主要分类外,还有根据农业产业特点进行的农、林、牧、副、渔的分类以及根据科技企业的所有制性质进行的分类等。 3.1.3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基本特征 农业主要以动植物为对象,这不同于其它产业,并具有如下特点:农业经济再生产过程同自然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农业的劳动时间和生产时间不一致,造成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作为农业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具有特殊的作用,土地面积有限、土地肥力可培、作用不可替代、位置不可移动;农业生产在一定条件存在着明显的土地报酬递减和投资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农产品不仅是有生命、易腐坏的有机物,而且多种多样,作用特殊。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是将与农业紧密相关的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是农业与高新技术的有机结合和渗透融合,包括生物工程技术、信息遥感技术、资源高效利用(生态工程)技术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专家系统和软科学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实质上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先导技术,是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和最新科学发展基础上的成果转化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效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因此,作为农业高新技术与农业紧密结合的载体的杨凌农业科技企业具有以下特征: 1.技术依赖性。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研发周期长,产出艰难。农业科技企业多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对技术成果的依赖性很强,技术性收入与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企业总收入比重较大; 2.人才依赖性,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重较大; 3.管理依赖性,科技企业管理水平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 4.主动创新性,企业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投入较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能动性较强; 5.较高的经济效益。农业高新技术投入高,但产业化效益高,特别是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分子或细胞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定向培育新品种,能有效地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增长。如示范区科教单位利用遗传工程技术进行生物远缘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不仅品质优良,而且比一般小麦增产60%以上。 6.高风险性,由于农业技术创新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多少取决于技术创新的程度。如果成功,其成果转化将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整体素质;一旦失败,则不但创新过程所作的投入血本全无,有时还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7.复杂性。农业科技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农业技术创新活动,但由于农业技术创新的多角色特征,决定了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农业技术成果的筛选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科分化日益细密,不仅各个学科本身的发展越来越专业化,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而且农业科技发展的更新速度极快。如何客观正确地从众多的科技成果中选择具有较大产业潜力,可以更新换代的科技成果本身便是一件极为复杂的动态筛选过程。可以说,筛选有关技术成果是技术创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农业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将先进、适用、高效的农业技术产业化的过程,是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核心环节。在这个阶段,技术创新企业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无形资产,而且还要投入相当多的流动资产,既要涉及到技术创新活动的技术方面,还要涉及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方面,其复杂性可想而知。 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并为农民所接受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农业生产的单位规模较小,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大,农业生产的区域性较强的特点,使得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并为广大农民所接受这一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最后阶段变的也是极其复杂。 8.成长过程的不确定性。任何农业科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都必须接受市场——即农民的检验,农业科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必须恰如其分地描述并反映市场的需求,因此,市场方面的不确定性对于农业科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着决定作用。然而,由于农业生产变化复杂,对于农业科技企业来讲,很难预测未来何种技术将是有用的,何种技术将以一种有利可图的产量和价格被购买;很难预测未来市场需求以何种方式变化。此外,由于农业生产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农业技术创新受外部环境方面的影响更大。如60年代前,世界各国为高效地杀灭各种病虫害,大力促进高效、高杀伤力的化学农药的技术创新,并未考虑农药残留,但在进入70年代后,由于环保意识的增强,出现了“绿色农业”,80年代这种主张加剧,导致了各国政府纷纷制定有关法律,限制乃至禁止某些农药的使用。又如饲料原料肉骨粉作为蛋白饲料的大量使用,的确为缓解世界蛋白饲料的缺乏,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目前大范围疯牛病的爆发,使得人们不得不停止对其使用。正是由于市场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农业科技企业成长过程的不确定性。 3.2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的成长规律 3.2.1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阶段 1.从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这期间是杨凌示范区部分科研单位开始兴办经济实体,经营的内容是以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为主,同时也经营一些科研产品,这一时期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把兴办经济实体与解决科研单位科研经费不足,增加创收结合起来,大多数的农业科技企业都是以技术开发服务公司的形式出现。 2.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这个时期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杨凌示范区科研单位出现了分流部分科研人员,从事科技开发、兴办科技企业的大趋势。许多科研单位和下属部门利用自己的科研优势开展各种经营活动,形成了以所为阵、以室为阵、各自为阵的声势浩大的科技开发“麻雀战”,科技开发经营的范围也由此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就是以分流人员为主,虽从事经营活动,但没有形成真正的企业。 3.从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到1997年。科技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科技企业也开始有所发展,科研单位兴办的独立法人企业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就是科研骨干进入科技企业,科技开发成为重头戏。 4.从1997年至今。1997年杨凌示范区成立,农业科技企业的数量迅速增加,农业科技企业整体实力大大增强。 3.2.2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趋势分析 根据对有关农业科技企业的调查,结合示范区农业科研机构改制的实际情况分析,农业科技企业成长过程中主要表现出如下基本趋势: 1.经营对象向商品化过渡。农业科技企业提供的产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向农户提供的技术产品,如优良品种、高效农药、化肥以及农业机械等生产要素,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另一种类型是直接为消费者提供的高质量的食品和为其他行业提供的优质原材料。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农业科技企业,其产品商品化是农业科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更为重要的是企业产品的商品化又带动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显而易见,产品与服务的商品化经营带动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也是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 2.开发主体向企业化过渡。杨凌示范区的农业科技企业大都存在企业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等问题。一些国有科技单位新组建的农业科技企业与其母公司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明晰。一方面,企业管盈不管亏,不承担民事责任,其母公司却对企业承担无限的经济责任;另一方面,母公司对企业干预过多,在人事制度的安排上也是以所在研究单位领导安排为主,影响企业自主经营,致使企业对母体产生很强的依赖性。这种状况与我国原有农业科研机构广泛实行的“一所两制”、“技物结合”模式密切相关。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农业科技企业自身的创利愿望的增强,开发主体的企业化性质正逐步确立。 3.技术开发向专业化过渡。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开发的专业化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密不可分。随着农业商品化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农业生产向示范区相对集中,形成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趋势。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实践可以看出,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宏观上讲,农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地区专业化;二是由于农业生产经营的集中化、商品化,扩大了产前、产中、产后各产业部门和各类农场的分工,从而促进了部门专业化和农场专业化;三是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推动了农业科技企业的专业化经营,甚至直接促成了技术开发的专业化。 4.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向一体化过渡。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从市场需求—构思—研究开发—中试(示范)—制造—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链条,是始发区社会、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中断或脱节都会影响农业科技产品的形成及商品化进程。传统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由于在开发、推广和应用上存在着体制上的诸多弊端,直接导致农业科技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农业科技企业正是将上述步骤一体化于企业内部,保证了各环节的有效对接,节约了交易费用。示范区的很多农业科技企业成立之初,由于受传统体制影响较深,在人员配备、资金投入方面过多地集中于技术开发环节,而在考虑农户和消费者的需求,将高新技术产品推向市场方面显得较为薄弱。然而农业科技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往往受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双重制约,研究周期较长,若没有考虑好市场需求因素,将会大大增强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风险。加之,直接面向农户的技术产品受农业本身特点和农户的技术偏好(农户往往根据示范效果决定是否采用先进技术影响较大),这样,就要求农业科技企业必须做好开发、推广和应用一体化工作。 5.农业科技企业管理迈向信息化。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业科技企业管理手段的电子化进程。计算机技术、因特网技术、远程通信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速度空前提高,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开始呈现出信息时代的新特征。农业科技企业在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的各个环节衔接更加紧密,产品开发的周期也呈现缩短趋势。 3.3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杨凌示范区现有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过程分析,由于自身原因而产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农业科技企业的研发缺乏市场导向性。 农业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机制不完善,研发经费投入偏少,“搭便车”与“拿来主义”行为普遍。许多农业科技企业认为农业科技属于完全的公共(益)产品,农业科研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自然也就都得由政府来进行。总是希望外部能不断向其提供“免费午餐”而忽视自身研发力量的培育,没有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一些应该与产业和市场紧密结合的如育种、新农(兽)药研制、化肥、工业饲料、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开发与推广、完全可以,而且也应由企业为主进行。 2.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意识薄弱 目前,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大多处于创业初期,许多企业领导受企业生存压力和眼前利益的影响,短期行为严重,片面追求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企业的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与经营开发的关系、企业长短期目标的确立、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等方面尚未得到较好的统一,技术创新意识薄弱。这是目前农业科技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农业科技企业的持续高效发展,甚至会动摇企业的生存基础。 3.农业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不断加强,多数农业科技企业在创办的同时,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也开始起步,但发展却极为不平衡,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对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缺少必要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使自身的知识产权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无形、有形资产流失严重;二是不能自觉接受国家有关知识产权法律的约束,在有意无意之间侵犯他人的产权,使自己成了侵权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4.产权关系不明晰,缺乏激励机制。 没有对创业股权、技术股权和管理股权等做出明确界定。示范区许多农业科技企业在创业之初,由于没有对创业股权、技术股权和管理股权等做出明确界定,结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导致产权纠纷不断。具体表现在:一是与主管部门关系理不清,二是无形资产界定困难,三是初始投资主体不明确等等。产权关系不清,直接影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使企业无法按照规范的股份制企业运作,因而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 5.农业科技企业人才、信息严重缺乏 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力量。由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软硬环境,比如研究条件、分配制度、政策导向等不很完善,我国的优秀创新人才更愿意留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进入农业科技企业的人才很少。据统计,即使进入企业的科技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更加愿意从事与企业效益直接相连、收入较高的经营开发性工作,而且,从事科研活动的少数科技人员往往要担任较多的职务,这使他们在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深度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企业领导的主要精力在提高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上,忽视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从而造成创新人才缺乏。技术创新属于知识创新后的商业化过程。人们创造知识的前提是必须拥有知识。但是,仅具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还不够,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学习能力。技术创新的此种特性完全依赖于创造性人才。技术创新又是一种技术和市场结合的活动。企业技术创新既需要技术信息又需要市场信息。而农业科技企业信息严重缺乏,从而使技术创新活动难以进行。 6.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管理不规范。 许多企业管理者如董事、监事的责任不明确不具体,制度建设不规范,容易造成管理者推卸责任,不负责任,回避责任。对代理人的道德风险缺乏有效的约束。对管理者的业绩考核和评价不科学,重视短期指标忽视长期指标,重视数量指标忽视效益指标,重视增长指标忽视发展指标。这种现象在杨凌中小企业中比较常见。杨凌现有股份制中小企业21户,基本上是在前几年准备上市吸引了大批投资者,但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运行随意性大,经营不规范,经营效益不理想,伤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影响了企业形象,难以得到银行青睐。杨凌工商银行曾经在调查一户入区股份企业的时候惊讶的发现其账务管理粗躁混乱让人难以置信,为了偷逃税款,企业结算往来全部使用现金结算,没有发票,白条子作帐。其经营的真实性无法判断。 7.企业信用意识淡薄,信用状况不佳 杨凌农业科技企业正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发育不够成热,监督机制尚不健全,信用体系极不完善。在这种环境中,不少企业缺乏信用观念,在交易和融资关系中不讲信用,只管贷款,不想还款。往往有意拖欠贷款,再加上社会惩治失信行为的法律法规缺位,使逃废银行债务现象时有出现。企业违约后,银行很难收回贷款本息。2004年杨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比达12.63%(见表3-3)。 表3—3 2004年杨凌金融系统不良贷款占比统计表 行 名 贷款总额(万元) 不良贷款(万元) 不良贷款占比(%) 工商银行 24108 3255 13.5 农业银行 32555 6100 19 建设银行 10112 620 6.13 埔市信用社 5608 797 14.21 农村信用社 19192 2533 13.2 合 计 91575 11569 12.63 资料来源:杨凌示范区人民银行 注:1、建设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剥离不良资产2000万元,未剥离前不良贷款占比12.89%。 2、中国银行为2004年新设立支行,无不良贷款。 4.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机制体系 农业科技企业技术成长机制体系主要由动力机制、竞争合作机制、技术创新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家成长机制和投融资机制构成。农业科技企业成长机制体系可以用图4-1表示: 图4-1 农业科技企业成长机制体系模型示意图 4.1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动力机制 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企业自身的成长动力,或者说是企业可以控制的动力要素;二是来自外部施加于创新主体的成长动力,即企业不可控制的动力要素。在农业科技企业的成长动力机制中动力的传递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企业家、部门经理层和员工个人。作用于企业家的有三种动力: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拉力;由成长偏好所产生的自主成长动力;来自于市场竞争、政府考核和企业内部考核的压力。企业家将创新的动力、压力通过将经营目标分解和考核目标分解的方式,传递到部门经理和员工个人。 4.1.1 企业成长拉力分析 作用于农业科技企业的成长拉力,源于农业科技企业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这些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两个方面。成长拉力设计的原理,就在于通过满足农业科技企业对利益的追求,使其由于对自身利益追求所产生的成长冲动能够转变成持久的成长行为。 按照上述三级动力传动的设计思路,成长拉力对企业不同成员的作用方式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1.作用于企业家成长拉力 企业家是指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作用于企业家的拉力产生于企业家对利益的追求。满足企业家这些追求的,来源于企业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本文只考虑企业的内部方面。 企业家对利益的追求要通过企业利益的实现而实现。农业科技企业所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的增长,这个目标的实现要通过抓住市场机遇、满足市场需求来实现。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把市场需求看作是企业创新的拉动力。而实质上,市场需求对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拉动作用,是因为通过满足这些需求能满足企业家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因此,必须把企业所实现的目标,与企业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建立一套完善的针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才能把市场需求对企业成长产生的拉力,转变成对企业家的创新拉力。 2.作用于部门经理层的成长拉力 企业内部部门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独立核算部门,这些部门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和一整套经济考核指标,如各子公司和二级分厂;二是职能处室,是指企业各业务部门和职能处室,这些部门是非生产性部门,对他们的考核没有一套现成的经济指标,更多的是工作质量指标和效率指标,成长活动的重点是管理创新。 3.作用于个人的成长拉力 作用于员工个人的拉力作用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把市场需求对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拉动分解为对员工的拉动,即把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分解为员工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把企业效益指标分解到部门、员工;二是在企业范围内制定鼓励成长的政策;三是员工所在的部门制定鼓励个人成长的政策。无论是哪一层次的拉动,最终都要落实在成长活动的成果与员工的收入和精神方面的需求相挂钩。 4.1.2企业成长压力分析 成长压力产生于成长行为主体因为其缺乏成长而有可能失去其所追求的利益而产生的心理紧张。成长压力来源于多个方面,诸如市场竞争给农业科技企业和全体员工生存带来的压力;农业科技企业内部考核和竞争的压力;成长体系中别人成长、而自己缺乏成长的压力;企业成长文化施加的压力等。压力的施加仍可以分为三级作用点: 1.作用于企业家和经理层的成长压力 施加于经理层的成长压力来源于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来源于企业外部的压力主要是市场竞争给农业科技企业带来的生存压力。产生于企业内部的压力主要有:员工求生存、求发展给经理层带来的压力;企业股东追求投资回报给经理层带来的压力;企业实施民主管理给经理层带来的压力。 无论是来自企业外部的压力、还是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压力,都是企业经理层所必须承受的。企业只有选择成长,才能够缓解和消除这些压力。为了促进成长,企业必须主动给自己施加压力,这就要求制定成长规划和目标,将其纳入经理层的考核指标体系,接受股东大会、董事会和企业员工的考核。 要把成长压力转化为成长动力,还要建立压力的分散机制和传递机制,就是要通过目标管理体系的建立,把企业成长的压力传递给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 2.作用于部门经理层的成长压力 子公司经理层与企业经理层一样,直接承受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同时也要承受产生于企业内部的压力;二级分厂和分企业部分地或者间接地承受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压力,成长压力更多地来源于企业的目标考核;管理职能部门很少能直接感觉到市场竞争的压力,成长压力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目标考核。对于那些与成长活动密切相关的管理职能部门,相关部门的成长业绩应直接与他们的工作业绩考核相联系。 3.作用于个人的成长压力 根据企业和部门的成长规划和目标,制定个人成长工作目标,把成长指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实施竞争上岗,成长成果作为重要业绩考核指标。 4.2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竞争与合作机制 4.2.1企业竞争机制模式 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企业要想快速发展,必须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在全球范围内,与竞争对手在职业经理人市场、科技人才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产品市场展开全方位竞争。这就要求企业研究在既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下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同时,必须在企业内部人才选拔、研发项目选择和投入等方面引入良性的竞争机制,促进人才的脱颖而出和技术研发更有实效。 4.2.2企业合作机制模式 由于农业科技企业涉及的技术及其产品领域的广泛性,单个农业科技企业很难在所有环节上都有很强的能力。再者,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如有些企业强于营销、弱于开发,有些企业强于开发、弱于营销。因此,农业科技企业成长不仅需要竞争机制,更需要合作机制。良好的合作机制是农业科技企业成长对各种资源优化组合、有机结合的迫切要求。合作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内部稳定合作机制。企业内部的合作机制是首要的合作机制。农业科技企业是高人才、高技术和高资金投入的合作共同体,企业内部完备的积极的合作机制是企业发展和不断创新的根本保证。因此,必须实现代理人与投资人、企业与技术创新人员目标的一致,提高代理人和科技人员对企业的忠诚度以及投资人对代理人和科技人员信任度。建立立足于长远的使责任和义务与权利相对称的规范化制度,形成真诚的长期合作关系。 2.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稳定合作机制。示范区内农业科技企业可通过组建企业家沙龙、行业协会、企业战略联盟等组织,建立一种长效的合作机制,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方面实现更大程度的共享,最大程度在项目之间、技术之间、环节之间进行分工合作。从战略的角度看,企业战略联盟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企业间采取联合(结盟)的形式,在投资、科研、生产和开拓市场等方面进行密切的合作,以对付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其他竞争对手的一种长远性战略。从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角度来说,利用战略联盟可以分散快速成长带来的种种风险,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3.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稳定合作机制。农业科技企业与政府应该建立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扶持的关系。示范区政府也要努力转变工作思路,为入区企业提供科学规划、营造环境、促进合作、保护合理竞争。 4.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产学研结合的稳定合作机制。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与经济相分离。一方面,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落后;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每年取得约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 但转化为生产力的只有3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5%~85%的水平。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就是实行产学研结合。通过产学研结合,农业科技企业从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获得了所需的农业技术;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则可以从农业科技企业获得农业科研所需的资金,从而,使我国的农业技术创新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农业科技企业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①农业技术咨询与服务 农业科技企业根据产品生产或服务的发展需要,对涉及的有关农业技术问题向高校或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咨询,获得解决问题的信息或知识。高校或农业科研院所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有偿的测试、加工、咨询服务。 ②农业技术转让 高校或农业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人员通过研究开发,获得较为成熟的农业科技成果(实验室获得的样品、样机或生产诀窍)等,通过农业技术市场转让给需求方。由需求方组织生产或应用于生产,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果受让方向成果拥有方支付与成果价值相当的费用后,实现知识产权的转移。 ③农业技术开发 当农业科技企业在生产中遇到农业技术难题,依靠企业自身的实力难以解决时,则由企业提出要求,以技术方式委托高校或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独立进行有目标的开发,或由企业的技术人员以合作方式与高校或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联合组成课题组进行有目的的开发。前者称为委托开发,后者称为联合开发,两者以合同的方式约定开发费用、目标要求和权益归属等问题。目前高等学校的横向科研项目大都属于此类方式。 ④共建研究机构或实验开发基地 大型农业科技企业为长远发展的需要,与高校或农业科研院所在企业内部或在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内部,设置长期合作的研究开发机构或实验开发基地。以协议的方式决定和规范合作内容。 ⑤建立股份制企业 高校或农业科研院所以其成熟的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进行技术入股,或辅以适量的资本入股,与农业科技企业合资组建新的经济实体——股份制企业,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 案例三:杨凌农业科技企业与当地科研机构建立稳定合作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证案例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示范区成立以来,共转化科研成果800多项,转化率从32%提高到45%,使一大批被束之高阁的科研成果走上产业化道路。如杨凌亨泰公司利用土肥研究所吕殿青教授的研究成果,生产全素有机复合肥,产品供不应求;杨凌中富公司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克隆技术,进行无公害工厂化快繁种苗,销售遍及全国10多个省市,已确定为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北京做绿化工程;杨凌金坤公司、科元公司都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克隆技术进行牛羊良种快繁,金坤公司还成为"公司+农户+科技人员"带动农民增收的典范,科元公司良种胚胎销售订单接连不断;杨凌圣桑公司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项不被看好的成果进行桑果饮料生产,该饮料在竞争激烈的饮料市场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并销往国外;杨凌乾兴公司的农业专家远程可视信息服务系统和面向"三农"开展的咨询和技术服务,覆盖面和受益群众进一步增加。秦川节水公司、陕西聚丰公司、新天地设施农业公司等企业都是在转化杨凌的科技成果的过程中产生的。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紧紧依托区内两所大学雄厚的农业科技优势,加快动植物育种、转基因及胚胎克隆技术、旱作节水农业、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现代化农业科技的研发,初步形成了以"生物工程、环保农资、绿色食(药)品"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在生物工程方面,拥有中富公司、岱鹰公司、绿方公司、金坤公司、科元公司、秦丰公司、杨凌高科公司为代表的企业群;在环保农资方面,拥有秦川节水公司、沃林国际公司、巨川富万钾公司、杨凌亨泰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群;在绿色食(药)品方面,拥有郝其军制药公司、麦迪森制药公司、无为制药公司、亨通动物抗生素公司、当代蜂业公司、恒兴果汁公司、圣桑饮品公司、西部植化公司、嘉德生物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群。 5.农业科技企业与农民之间的稳定合作机制。 人们通常认为农业科技进步慢是因为投入不足。比如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只占农业GDP的0.5%,政府的投入强度只有0.25%,甚至比印度还要低。但是,原因并不只是这一个,还应该注意到,一个国家农业技术进步不仅是供给决定的,需求方面也有重大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分散的小规模农户,他们提出的农业技术需求是有限的,也难以提出超出农产经营层次的需求,这也是导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需求不足,进而导致农业技术进步缓慢的一个原因。因此,农业科技企业农业技术创新的要求和动力应该通过终端产品,向原料提出来,向基地提出来,向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出来,如此这般地带动农业的技术进步,对于农业技术进步是个强大的推动力。农业科技企业应该积极建立自己的示范基地,为示范基地的农户聘请科技专家,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指导,并为农户提供资金和产品的营销,实行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 农业科技企业要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就必须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中,学会跟农民打交道,实现和农民的利益联结。要尊重农民的利益,尊重他们基本的经济权利。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建立起来,这种机制可以是保护价,可以是利润返还,也可以是资产入股,这是更紧密的联结方式。 案例四:杨凌金坤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与农户稳定合作机制实证案例 A企业基本概况   杨凌金坤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由著名民营企业家汪振宝先生为法人代表的陕西金坤集团公司投资3500万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16项专有高新生物技术等无形资产入股组建的生物高科技企业,公司总部位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内,占地460亩,设有杨凌世界名优肉牛羊良种高科技繁育场,共引进十大世界著名肉用牛羊良种,采用生物高新技术进行扩繁,以形成从高产主基因到餐桌的高科技产业链。公司拥有世界十大著名的优质牛羊良种。主要采用世界公认先进的DNA标记技术选肉用牛羊高产主基因,MOET技术进行品系的快速扩繁,使用冷冻精液和胚胎分割技术进行基因导入杂交。建立高档牛羊肉生产基地。推行“科学家+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以杨凌金坤公司为龙头,带动千万农民致富奔小康。   B公司与农户稳定合作机制的建立 杨凌金坤公司所从事的世界十大名优肉用牛羊良种繁育项目,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这就是“三项核心技术”的尖端性、经济效益的显著性和需要广大农民参与的群众性。从这三大特点出发,公司确立了企业发展与帮农民致富并重、科技创新与经营模式创新并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三个并重”指导思想。始终把“科学家+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公司各部门每个员工的考核内容,始终把高科技富民工程的运作情况作为检验公司工作、衡量公司业绩的刚性指标。为了实施富民工程,金坤公司先后制订了《公司+农户经营模式起步阶段工作实施办法》、《关于推行“金坤模式”实施富民工程的初步意见》。拟定了“大面积推广胚移技术,三年提供10000头(只)胚移牛羊,带动万户群众养殖良种牛羊,实现农民户均增收3000元”的奋斗目标。采取“政府组织,专家领衔,公司承揽,农户经营”的运作方式,坚持“合同管理,产品回收”的“订单农业”。截止目前,公司已向农民发放胚胎移植牛羊3000多头(只),农民纯收入增加近1000万元,良种技术已推广到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金坤公司的实行工程发挥了龙头作用,解决了农民在畜牧产业化过程中的后顾之忧,降低了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市场风险,走出了畜牧产业化的沼泽区,实现了农民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创出一条新路。 4.3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机制 农业科技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也是农业技术创新的竞争。因此需研究如何发挥杨凌示范区的科技优势,通过技术服务,承包、转让、入股和直接参与等创新模式,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和农户的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确立自己的技术依托单位,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企业选择技术创新的模式通常需要考虑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因素。由于在技术水平、科研能力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限制,杨凌农业科技企业采用以下的技术创新模式显得更为可行和合理。 4.3.1改创型技术创新模式 这种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企业的主要技术来源是技术引进,在对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目前示范区很多农业科技企业都采用这种技术创新的模式。采用这种模式可以节约开发投资,缩短采用技术所需要的时间,降低风险,并且可以充分发挥技术的“后发优势”在短时间内缩短与先进技术的差距。 4.3.2仿创型技术创新模式 仿创型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通过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创新者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开发与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这种技术创新的模式具有投入低、风险小、周期短、市场适应性强、失败率低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仿创型技术创新很适合农业科技企业。 农业科技企业在采取这种技术创新模式时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是必须及时有效的消化和吸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将引进的技术“本土化”,培育出适合杨凌乃至西北地区农业特点和地域条件的新技术。同时一定要明确引进技术的目的,大多数企业在引进技术时普遍存在“重设备、轻技术、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农业科技企业引进技术固然重要,但是及时的消化、吸收更为重要,农业科技企业在采用这种技术创新模式时一定要避免“引进—落后—再引进”的现象。 4.3.3合作技术创新模式 合作技术创新模式是指农业科技企业与企业或者是科研单位合作的创新模式。农业科技企业与国内外具有一定共同利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行企业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来实现合作创新。这种合作模式可以基于地域特点,也可以是资金、技术、科技人员的合作。同时,农业科技企业还可以和科研机构及高校合作。这种技术创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农业科技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不足,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力量保证。同时,合作技术创新还可以降低研发风险,一方面,合作创新克服了单一企业由于力量单薄,往往只能进行单一技术开发活动,不能分散风险的问题。同时,合作创新更有利于技术扩散和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由于合作创新的各个企业或科研单位整体构成了一个具有较强资金实力、较丰富市场经验、较强营销能力的“大企业”,从而更容易把技术创新成果推向市场,实现技术创新的投资回报。 4.3.4产品(服务)创新模式 产品(服务)创新是指企业在产品(服务)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对其自身生产或经营的产品(服务)的改进、提高或发明的创新活动。农业科技企业融资有限,但与用户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更容易及时发现消费者偏好的转移,从而能更快的进行产品、服务创新。 当然,技术创新机制模式的选择是个动态的过程,目前农业科技企业主要采用以上的技术创新模式是由于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在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但这并不排斥有能力的企业进行自主技术创新。要占据技术和市场的先机,最终还是要依赖企业的自主创新。 案例五:杨凌秦川节水灌溉设备工程有限公司的自主技术创新道路 A企业基本概况   杨凌秦川节水灌溉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地处中国农耕发样地、中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公司占地20000多平方米,工厂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总投资8020万元. 拥有3000平方米汇集世界一流试验设备的试检中心和2700平方米的灌溉演示区。是国内生产节水灌溉设备品种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厂家之一。“秦川节水”以人为本、广聚贤才,拥有一支能科研、善经营、会管理、技术过硬的职工队伍。公司具有中级以上专业职称的占职工总数70%; 技术委员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两人,研究员、博导十三人,涉及农学、水利学、高分子化学、机械等学科。“秦川节水”共生产七大系列节水灌溉设备。有“秦川”内镶式滴灌管、“秦川”大棚喷头、“秦川”大田喷灌设备、“秦川微喷带、“秦川”园林景观喷头、“秦川”节水灌溉首都工程系列和“秦川”节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其中“秦川内镶式滴灌管采用公司自行研制的;高速生产线生产;“秦川节水”本着“以农为本;求实求是”的宗旨,树立全新的经营理念。专门为客户进行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预算、施工和技术咨询。我公司节水灌溉设备工程CAD软件可为客户提供了更科学直观的设计方案。我们遏诚为节水灌溉事业提供优质价廉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  B自主技术创新发展策略   在杨凌示范区内,立足于自主知识创新的企业有许许多多。这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品不仅占领了市场,而且可以与国际大公司相抗衡,树立起领先国际的民族品牌。杨凌秦川节水灌溉设备工程公司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我国的节水灌溉市场多年来一直是以色列、美国等“洋货”的天下,以以色列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对我国采取封锁,并依靠其技术上的优势高价向我国出口产品。1999年,杨凌秦川节水灌溉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伊始,就以实行技术创新、开发具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灌溉产品为己任。   滴灌管生产技术是当今国际农业节水的最新技术,秦川公司在一无资料、二无参照的情况下,只用了3个月时间,就研制出我国第一条高速内镶式滴灌管生产线。其最大生产速为每分钟50米,主要性能已超过国际同类生产线水平,价格仅为进口设备的五分之一,并成功解决了内镶式滴灌管生产中的四大技术难题。随后,公司第二代高速内镶式滴灌管生产线研制成功。这一成果打击了洋品牌在中国的嚣张气焰,迫使以色列内镶式滴灌管的市场销售价格,由以前的每米5元下降到每米2.5元。此后,世界排名前两位的滴灌管公司耐特费姆和普拉斯托也多次上门寻求合作,以前高额的管理费、入门费也闭口不谈。   立足于自主知识创新,铸造民族节水品牌,也使秦川公司的产品迅速打开市场。目前,公司可生产制造8大系列116种节水灌溉器材设备,成为我国生产节水灌溉设备品种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厂家之一。产品已销售全国20多个省市区,并且出口到中东、南美、南亚等10多个国家。5年来,公司由最初的五六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只用了20个月的时间,公司资产就由最初的150万元增长到了6700万元,依靠自主知识创新,杨凌秦川节水灌溉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两年不但实现了规模产业化,而且产品性能超过了国际同类生产线水平,打破了国外产品在我国一统天下的局面。 4.4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激励约束机制 4.4.1激励机制模式 1.激励机制设计的总体思路 在农业科技企业中,动力机制与激励机制是密切相连、相互配合的,但两者不能相互取代。动力机制只是提供了使企业产生和保持其原发的成长冲动的一种环境,提供了企业成长的一种动力潜能。这种潜能能否充分发挥和持续,取决于激励机制的作用。因此,企业成长激励机制起到不断激发和强化企业成长动机、充分调动企业成长动力潜能的作用。 激励是以人本理论为基础的管理活动,它追求管理活动的人性化。机制则是以制度为导向的,追求管理活动的制度化。在企业成长体系中建立企业成长激励机制,就是追求管理活动人性化与制度化的平衡。激励机制是在企业系统中,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之间通过激励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这种方式的核心就是通过建立一套理性化的制度。 激励机制设计的总体思路就是依据人的行为特征,针对企业成长过程的特性和收益的特性,确定激励主体和客体、激励因素和相互作用方式。 2.企业成长过程的特性 ①企业成长过程多角色参与的特性 从人的方面来看,大多数的企业成长过程不是由企业单独完成的,需要供应商、用户和中间商等多方的合作;从小的方面——企业内部来看,企业成长过程也不是由哪个部门或个人单独完成的,也需要各部门和多学科人员的合作。因此,激励机制设计要着眼于激励合作行为、激励团队,同时还要准确划分激励客体的贡献边界。 ②企业成长过程分工协作的特性 成功的企业成长,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成长团队内部的分工协作,有人负责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有人负责试验或设计,有人负责成果的商品化,有人负责技术贸易等。要正确评估每一个环节的价值,使奖酬资源的分配公平合理。 ③企业成长投入随过程递增的特性 研究表明,大多数的企业成长项目,随着项目的进行,所需要的投入就越大,这一方面是由于生产的商品化规模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技术上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应该根据企业成长过程的不断深入,不断加大激励的力度。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到,企业成长过程的初期是投入期,一般很难取得经济效益,特别是对农业科技企业更是如此,但是企业成长的阶段性成果也应得到正确地评价。因此,这里还有一个奖酬资金在不同的企业成长阶段合理地分配的问题。前期无激励,或后期不加大激励,都可能使企业成长夭折。 3.企业成长收益的特性 ①非独占性 由于大多数的企业成长成果都是集体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具有非独占性。因此,在考虑采用企业成长收益分成奖励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特性。 ②不确定性 企业成长投入是一种高风险的投入,其收益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和技术的不确定性;二是即使市场是一个有价值的市场,技术开发上也取得了预期的成果,但在生产环节、或者市场推广等环节存在问题,也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市场和技术的不确定性决定收益的有无的问题。因此,一方面,企业成长的努力与成果并不总是一一对应,尽管企业追求的是企业成长的结果,但是如果对企业成长的激励只依据企业成长的结果而忽视企业成长的努力过程,可能会打击企业成长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成长的结果并不是某一部门或个人所完全能够把握的,因此,如果因为企业成长无结果而否定整个企业成长过程、否定所有部门的努力,也会打击部门和个人的企业成长的积极性。所以,对企业成长激励的奖酬安排,既要依据结果,又要依据过程,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对不同部门和个人的努力、绩效做出公平的估价。 4.农业科技企业成长激励机制模型设计 激励机制模型设计的思路是: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和相应的目标考核体系,通过农业科技企业的分配制度和企业成长导向,把诱导因素集合和个人因素集合联系起来;通过信息沟通,把个人因素集合和诱导因素集合联系起来。 企业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将目标分解到部门和个人。部门为达到企业所要求的目标,建立自己的目标管理体系,并将目标分解到科室和个人。个人为了达到上级所要求的目标,建立自己的目标体系,与外部激励因素相联系;个人实行自我设计,自我建立目标,实施自激励。 分配制度将诱导因素集合与目标体系连接起来,即达到特定的企业目标(即绩效标准)将会得到相应的奖酬。按照上面的设计思路,构造出激励机制模型(见图3—3): 在农业科技企业成长激励机制模型中,企业目标体系、诱导因素集合和个人因素集合构成激励机制模型中的三个支点。这三个支点再分解出六个支点,通过六条作用路径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激励机制模型。在激励机制模型中,分配制度将诱导因素集合(奖酬资源)与企业目标体系连接起来,企业成长导向和企业成长偏好则将个人因素集合与企业目标体系连接起来,信息交流将个人因素集合与诱因集合连接起来。把企业目标、诱因集合和个人因素集合分解后,用五条线将他们连接起来,再加上企业成长文化与内在性因素相联系的自激励一条线,共构成六条作用路径。 5.不同阶段的激励机制 ①创业伊始的精神激励 农业科技企业的创立过程充满艰辛,,大量的案例分析表明,其动力主要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这一精神力量包括我国知识分子固有的忧国忧民的精神和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包括一种自我实现的需求,希望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变成对国家和人民实实在在的贡献。这两种精神形成强烈的创业冲动。 ②成长过程中的激励机制 随着科技企业的迅速成长,这一时期的激励机制与最初创业时有很大不同。一是对创业者的激励:以控制权回报为主的精神激励。“控制权回报”指的是以部分利润的分享权和几乎全部的企业控制权回报企业家的贡献,以此激励他们对企业投资发展决策和企业管理负最终责任。二是对员工的激励:施展才华的空间与高待遇。农业科技企业的员工虽然没有企业家拥有的权力,但在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过程中,他们被赋予了足够能施展才华的空间,从而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满足感;同时,相对较高的物质待遇对于员工也是一个重要的激励手段。 案例六:杨凌亨泰激励机制的建立 A企业基本概况 杨凌亨泰绿色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由原杨凌亨泰植物营养有限公司于1999年整体改制成立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位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占地80余亩,股本总额5000万元人民币。公司致力于绿色无公害有机复合肥的生产和新型环保技术研发,并着力构“亨泰绿色无公害基地建设农资连锁服务站”营销网络体系。公司始终始终坚持“以科技领先,市场为先导”的战略思想和“科学铸造品牌,服务拓展市场,人才赢得竞争”的经营方针,取得了长足发展。公司研发生产的“亨泰田邦”有机复合肥系列产品以独有的“改良土壤、营养全面、肥效突出、绿色无公害”之特点,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和亲睐,树立了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陕西第一大品牌。同时,公司与国内外企业广泛合作,开发了肥料增效添加剂、海藻酸系列肥和液体肥系列等产品,这些成果的取得,将杨凌亨泰绿色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推向我国肥料界前列。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农化服务体系,得到全国化工农化服务办的好评,被批准为全国农化服务中心。在全省建立了40多个“田邦村”,利用电视、广播、讲课等形式为家户进行科学种田的全方位服务,得到了社会的好评。1999年“亨泰田邦”有机复合肥项目被列为陕西省火炬计划项目,2000年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高科技项目,并相继通过“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肥”认证,荣获陕西省著名商标和复肥明星企业称号。2004年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 B激励机制策略 1997年,杨凌亨泰植物营养有限公司成立,致力于植物营养成分的细分和研究,在1997年便立项开发出有机复合肥产品,是国内第一家生产出有机复合肥的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中国的肥料行业进行新的技术革命。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 杨凌亨泰意识到引进人才,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关键。在高新技术人才的引用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吕殿青,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退休前是西北农林科学大学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多年从事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有机复合肥的研究,先后获得十几项科研成果,其研究水平居世界同行前列。为了能让这位国内有机复合肥权威加盟杨凌亨泰公司,董事长陈盈朴先生多次登门请吕教授出山。为吕教授建起了一个造价300万元最先进的研究中心,并配给10万元原始股,每月工资2200元,配备一部小车,一套住房。一次不行,二次、三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陈盈朴董事长的拳拳诚意,终于深深的感动了吕教授,这位有机复合肥料研究的泰山北斗也没有辜负亨泰员工的全体重托,仅用二年的时间,就开发出29个肥料新品种,新产品上市后,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使杨凌亨泰迅速成为我国有机复合肥研究和生产的龙头企业。由于有植物营养研究所的强大科研后盾支持,杨凌亨泰能够针对不同的土壤特性配制出不同的配方肥料。现在,杨凌亨泰拥有几十个品种的专用复合肥,还开发出用于增效、增产的肥力肥、用于保护庄稼免受外界伤害的兔禽一闻避、采用海藻提取物研制出的高效液体冲施肥等、专冶果树缺铁性黄化病的施可绿等几十种新产品。目前,杨凌亨泰已成为引导我国肥业发展的旗帜舰。 4.4.2约束机制模式 1.成长约束机制模型设计原理 所谓成长的约束机制,就是对成长方向及成长行为进行约束的机制。成长约束机制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企业战略决定部门战略,部门战略决定个人工作目标,从而,企业的成长方向及成长战略决定了部门的成长方向,进而决定了个人的成长方向及行为。用企业的战略去约束成长行为,是成长约束机制的核心思想。 为什么要强调企业的企业成长要符合和适应企业发展战略这一点呢?企业成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但成长需要占用和消耗企业资源。企业需要制定自己的成长战略,是因为企业所能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企业必须在符合成长战略的方向上选择有限的投资项目,并妥善分配这些有限的资源于各个投资项目,这也就是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另一个问题就是农业科技企业的成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能来自于技术、市场环境、政府政策、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当某一阶段发现己经不大可能取得预期成果时,果断地中止并选择别的成长路径可能是一项明智的选择。 对成长活动的约束,可以施加双向作用力:支持性约束力和限制性约束力。 ①支持性约束力 对符合企业和部门成长战略的成长活动给予企业资源和提供内在性激励诱因两方面的支持,是从“疏”的方面对成长活动进行约束。因为成长主体所能够利用的物质性资源、独特的知识、时间和精力等都是有限的,更多地投向于组织所倡导的方向,就减少了投向于其它方向的可能性。 ②限制性约束力 个体——包括部门与员工个人的成长方向往往会受到个体的某些特征的影响,如个体的兴趣和爱好、个体的受教育程度、个体的业务专长、个体的能力素质等等。所以,不加约束的个体的成长活动必然会带有强烈的个体色彩。当个体的成长努力与组织的成长目标背道而驰时,组织的资源就被分散了,组织整体的成长能力就会下降。这种情况下,不仅组织的成长目标难于实现,而且个体的成长目标也难于实现,因为个体的成长活动得不到组织所提供的资源。 根据以上原理,企业企业成长约束机制包括成长导向机制、成长资源配置机制和成长项目中止机制。 2.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约束机制模型设计及分析 企业成长约束机制模型示意图如图3-4所示: 成长约束机制的首要功能就是对成长的导向作用。成长的约束包含支持、限制和终止三种形式,如图3—4所示,对企业、部门、个人三级的成长进行约束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制定企业的成长战略来进行的,企业的成长战略约束了企业的成长方向,部门的成长战略约束了部门的成长方向,个人的成长目标约束了个人成长方向。同时企业的战略是根据企业的成长需要及股东的目标来制定的,而部门和个人的成长战略又是根据企业的战略来制定的。如此通过战略的约束,最终保证了企业的成长方向始终与企业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4.5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企业家成长机制 企业家是指具有强烈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企业经营者。企业家的创新力是企业生产要素的凝结核。企业家成长机制可概括为:使其职业化进入市场,成为生产要素,以多种形式的企业家人才市场为中介,以公开招聘、竞争、双向选择为原则,以利益导向为激励,辅以相应约束措施,建立流动的、竞争的企业家资源市场配置的运行机制,推动企业家自主经营、开展国内外竞争,提高企业家资源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确保全部法人财产保值增值。 1.农业科技企业家的市场意识是农业科技企业取得成功的基础 农业企业家的市场意识,主要表现在对市场信息及机会的捕捉、判断和把握能力。农业企业家具备市场捕捉能力,能对市场需求做出迅速反应,为企业成长活动指明方向,并迅速组织员工开展实施;农业企业家具备市场判断能力,能对产品或服务研发做出科学的决策,最大程度地规避产品或服务研发活动带来的风险;农业企业家具备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能在最佳时机抢占市场,使农业科技企业快速成长。 2.农业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农业科技企业成长活动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企业家之所以不同于普通经营者,就在于他能够预见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的投资机会和创新项目,并且把设想付诸于行动。因此,农业企业家是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灵魂”,是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发动者、决策者和组织者。农业企业家对产品服务项目进行选择和决策,为技术创新安排合适的人选,保证产品或服务研发所需的资源。只有具有强烈创新精神的农业企业家才会带领农业科技企业走向持续成长之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应该指出,农业企业家的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兼备,企业的成长活动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市场意识没有创新精神,只会使市场机会白白流失;只有创新精神没有市场意识,即使开发出产品也无法获取经济效益,反而造成人力财力上的浪费,甚至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成长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活动,在持续的成长活动中会有挫折,会有失败,所以农业企业家除了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外,还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只有这样,才会有正视成长失败的勇气和魄力,也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成长带来的风险。 4.6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投融资机制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存在着企业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产权关系复杂,财务管理不透明,信用意识淡薄和技术水平低,成长难度大的问题。造成贷款供给严重不足且融资渠道单一,严重抑制了农业科技企业融资成功率和企业的成长发展。国际经验告诉我们,风险投资能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如在美国,至少50%以上的高新科技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过风险投资的支持。美国斯坦福大学 W•米勒说:“在科技研究早期阶段,由于风险投资的参与和推动,使得科研成果转为生产力的周期为原来的20年,缩短了10年以上。”由此可见,借鉴国际经验,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以风险投资机制为特征的杨凌农业科技企业投融资机制,对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加快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设立和健全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公司)。一是积极引导现有的各类基金投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二是由杨凌示范区政府出资设立企业创业研究基金,作为国家扶持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转化的支持政策;三是由区内商业银行、其它金融机构、企业以及农业科教单位联合成立风险投资基金(公司),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融通;四是鼓励民间资金成立各种基金会,主要投资人为社区的中小企业、社会团体和居民个人。依靠各类基金把投资人与科技成果转化连接起来,这样产学研的结合才会得到最有力的资金支持。 其次,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中有效的资本退出是其成功的基础,风险资本从一个项目退出后,可以投入到下一个项目中去,如此循环地推动高新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企业并购、股票上市是风险资本退出的主要途径,对于杨凌示范区而言,考虑到国内“二板市场”迟迟未能建立,以及区内农业科技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的情况,企业间并购是退出的最佳途径。应该以示范区”二次创业”为契机,扶持秦丰农业、杨凌控股、亨通光华等优势企业,运用资本运作,加快区内农业科技企业的兼并收购,从而使停产、半停产企业生产、经营迅速走上正规。 案例七:杨凌博迪森投融资机制实证案例 A企业基本概况 杨凌博迪森生物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经陕西省人民政府2001年批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同,注册资本4000万元。是陕西省和杨凌示范区重点支持的农业高科技企业,是国家石化总局农药定点生产厂家,陕西省配方肥料定点企业。公司依托杨凌示范区科技优势,致力于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以农药化工产品为主导,集新型农药、有机生物复合肥的科研、开发、生产、推广和销售为一体,经营产品品种达40余种,有机生物复古肥系列产品已通过IS0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1年以来公司各项业务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全国建立了480多个营销网点,许多地方实行了博迪森品牌专卖、专营制度。公司的农药原药生产在我国华南地区、西北市场占比46%,处于市场领先地位。2004年产品实现销售8720万元,生产规模扩大,销售增长较快。企业资产由2000年的3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9000多万元,年经营利润达到1600余万元,较2000年增长了30多倍。实现了快速发展。公司组织机构健今,共设9个管理部门,2个研究所和科普出版物《陕西科技实业信息》,下设1个子公司,3个生产厂,现有员工130余人。 B投融资发展策略 (1)博迪森生物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仅是一个资产几十万的小企业。企业发展受条件限制发展缓慢,特别是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支持。为了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与与多家公司发起成立陕西博迪森农化有限公司,并在该公司的基础上整体改制成杨凌博迪森生物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其它17个个自然人发起人以发起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增加入股资金4000万元。2001年,公司利用股份制改造筹集资金对原有设备进行全面改造,完成了年产10万吨高活性有机生物复合肥项目的建设。建立起全国性的销售网络框架,实现了企业的规模生产。 (2)2002年企业因扩大生产规模,流动资金不足,向杨凌商业银行西农路支行申请贷款900万元。银行对该项目进行贷前调查,认为该企业发展前景较好,已具备一定规模,且有足够的厂房、设备和土地作抵押,该公司很快获得900万元贷款。 (3)企业经过两年多的快速扩张,资产规模已经达到9000多万元。公司董事会研究认为通过证券市场融资时机已经成熟,经过较大规模的资本运作,抓住机遇,把杨凌博迪森发展成为一业为主,相关产业和相关技术多元化发展,国内、国外市场并重,科、工、贸一体化的大型上市集团公司。杨凌博业森公司股票于2003年3月份在陕西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挂牌实现柜面交易。2004年5月23日杨凌博迪森股票在美国纳斯达克实现买壳上市,完成第一次募集资金3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400余万元。成为杨凌唯一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小企业。 5.推进杨凌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对策与建议 5.1从企业系统自身角度,为企业提出的对策 5.1.1农业科技企业家的培养与成长 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是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基础和前提。农业科技企业家要具备金融、保险、企业管理、农业科技、经济等各方面的知识以及预测、处理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同时,创新意识、产业意识和开拓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因此,农业科技企业要大力培养自己的农业科技企业家。杨凌农业科技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杨凌地区雄厚的人才资源和智力优势,组织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专家,建立企业自己的专家咨洵服务体系,依靠社会力量培养更多的农业科技企业家。农业科技企业家应该把经营企业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自觉地把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经营中,责任至上,诚实守信,行为规范,依法纳税,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主动赞助公益事业,代表企业家阶层参政议政,为繁荣地方经济贡献力量,帮助政府稳定社会,模范遵守市场经济秩序,正确处理各方利益主体关系,自觉地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在具体工作方面:1.科学规划未来发展事业,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帮助企业积极地对外扩张和准确地把握发展机遇,形成较强的投融资能力。2.逐步建立起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增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创新团队,形成了良好的创新运作机制,能够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产品开发速度加快,上市成功率高,竞争能力增强,产品特质明显,能给消费者(或用户)带来独特价值。(3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形成并建立了自己的价值体系。总结和提炼出一系列科学、完善、实用、有效的企业家精神,并使这种精神构成企业经营的宝贵资源,创建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实现了企业管理由人治,向法制,再向文化治理的飞跃。 5.1.2健全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杨凌农业科技企业应该从内部激励机制的角度入手,做好技术入股、管理入股工作,这是搞好技术创新的核心因素。此外,还要健全和完善内育外引的人才机制,要顺应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向全社会广招人才,用允许能力入股等优惠的条件吸引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人才到企业中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规范人才招聘使用和培养行为,建立一支较稳固的人才队伍。最后,还要积极主动与区内外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联系,以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为技术依托,采取定期租用、借调、互换、联合攻关等方式实行双边或多边技术协作,有条件的还可以联合兴建中试基地、农业实验基地、农业工程技术中心等,形成产学研联合、为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机制和“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用人机制。 5.1.3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杨凌农业科技企业必须具有的素质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出发点。但在杨凌还有相当多的农业科技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模糊的产权关系和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未能做到产权清晰、管理规范、信息透明、分配合理的要求。这不利于农业科技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为此必须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而当前杨凌农业科技企业的重点工作是:1.逐步理顺企业产权关系,妥善解决历史遗留的产权模糊不清的问题。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将原有的农业科技企业进行改制,利用制度创新使企业具有长远的发展保证。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科技企业,应该加速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对大多数农业科技企业可改制成股份合作制,它融股份制与合作制的优点于一体。2.重构企业组织管理体制,实行科学管理。杨凌农业科技企业要彻底打破原有的不合理的管理模式,逐步由家长式管理转向科学管理。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制度创新促进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让具有更强专业和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来运营企业。要正确处理好控制权和授权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规范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真正确立企业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的关系。要突破单一产权的限制,大胆吸收外部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 5.1.4加强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发展证明,拥有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自主知识产权是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支点。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必然按有序、合法的轨道向前推进,无视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必将得到有效的遏制,只有拥有知识产权才能赋予企业合法的市场垄断地位。因此,杨凌农业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成为企业开发的主体。使企业的指导思想、目标和行为规范融于各项法律、法规中,用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的一切经营开发活动,树立起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5.1.5逐步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 在影响技术创新的各个因素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技术创新需要创新性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的创新团队。在农业科技企业创业的同时,企业领导要依据企业的发展建立一支整体水平较高的技术创新队伍,从而造就一批具有旺盛创造力的创新人才。这首先需要企业内部营造一个鼓励冒尖、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同时,农业科技企业应该逐步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1.改革分配和奖励制度,引进“按知识分配的制度”,按知识分配包括“知识资本化”和“知识权利化”,包括高薪引入技术带头人、将高级知识分子聘任到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当中,通过这些制度使科技人员的利益与企业利益相挂钩,从而调动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积极性。2.提供员工继续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农业科技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农业技术创新人才。 5.1.6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 一个好的创业氛围会令职工倍感舒心,能够激发职工的工作激情和活力。经过八年的发展,“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终身学习”己成为杨凌农业科技企业文化的核心。因此,要大力倡导勇于创新、敢想敢干、祟尚竞争、宽容失败、脚踏实地、不骄不躁的创业风气,培育企业家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为“出头的椽子”摇旗呐喊,擂鼓助威,摒弃原来那种以一时胜败论英雄的作法,鼓励大家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实践,激发出企业内部的强大驱动力,推动农业科技企业的成长。 5.2从外部环境角度,为政府提出的建议 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的共同经验,就是政府为农业科技企业创造了相当宽松的投资环境,政府部门积极热情地搞好服务,因此在杨凌农业科技企业的成长中,杨凌示范区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改善环境,搞好服务。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5.2.1完善市场体系,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杨凌农业科技企业目前受外界的支持率不高,包括资本的注入、市场的开拓、经营方式的确立等等。因此,示范区政府要转变职能,从管理转向对农业科技企业指导和协调上来;应加强全方位服务,协调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对农业科技企业在政策、法律、科技、人才、金融、财税等方面的指导与服务,真正做到政企分离,真正体现民营科技企业依法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具体应做到:一方面有必要建立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保证其合法权益,同时也可以通过立法来规范高科技企业的行为,保证社会的公正秩序;另一方面要能为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营造出一个进入宽松、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把农业科技企业的成长列入杨凌示范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议事日程,制定出中长期规划。 5.2.2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由于农业技术的公共产品特性以及农业技术创新所特有的自然条件约束,使通过非盈利性机构来促进基础研究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基础研究以及技术创新在产业中的移植尤其需要政府的支持。具体的讲,示范区政府在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的供求。供给主要是增加对农业、农业科技企业、农业科研单位以及农业高等院校的资金投入,同时支持农业技术的转让、引进和技术的扩散活动。需求来自农户和农业企业,我国的农户和农业科技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对新技术的敏感度不足,从而对技术创新的有效需求不足,引起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这种有效需求的培养需要政府的推广和诱导政策。2.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农业技术供求的联结与咨询、企业之间及企业与科研单位、大学的合作提供服务。3.提供农业技术创新的市场保护,包括健全的价格机制、交换规则、要素自由流动、市场主体法人化,由于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较大,建立有效的市场保护体系显得十分重要。 5.2.3完善农业科技企业社会服务体系 完善的农业科技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包括政策指导、技术辅导、市场准入、税收优惠、经营诊断、信息提供、组织培训、协调关系等一系列服务。杨凌目前虽已拥有优良的企业发展软硬环境,但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企业发展,政府的主要部门还应利用在获取信息,对形势的判断和对行业发展的预测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服务,通过建立高效、便捷、畅通的企业信息网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特别是要为企业及时介绍融资渠道和项目争取信息,也要将企业的情况及时、客观地推荐给金融机构。近年来,杨凌的项目推荐会搞的很成功,为银企之间搭建了桥梁,已经促成了许多银企之间的成功合作。但项目推荐会的时间和空间还难以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为此,政府主管部门可考虑扩大项目推荐会的范围,延长推荐会的时间或增加会议的次数,同时,还可通过建立农业科技企业信息网络,实现项目的及时、长期推荐,以解决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建立起完善的、有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5.2.4加快杨凌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 杨凌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成立于1998年3月,是由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陕西省科技厅和示范区管委会联合共建的我国第一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2002年4月5日,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作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动机”,作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和成长的摇篮,杨凌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短短的六年发展中,为杨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以它独具特色的功能和服务在我国农业孵化器发展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在“二次创业”阶段,杨凌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应该根据杨凌农业示范区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特点,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智力密集和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突出农业高新技术特色,以市场为导向,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建成立足杨凌示范区,面向全国的农业高新技术专业企业孵化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企业家,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杨凌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未来发展模式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资产性质上应非盈利性 作为扶植小企业创立和发展的组织机构,杨凌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不应以赢利为目标,而足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繁荣社会经济和解决就业问题等为目标。其主要活动应是以较低租金向小企业提供场所、设备;优惠地向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以及资金等一些服务,以帮助小企业解决开办初期的各种问题。由于建立企业孵化器的目的是创建一种公共产业,以通过公共品建设的投入达到服务杨凌社会的结果。因此,企业孵化器只需通过租金和服务费得到稍微补偿,达到收支平衡或略有盈余即可。同时,由于杨凌目前所具备的基础条件差,和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须由国家向企业孵化器提供资金、政策等各种支持,以突出孵化器的非营利性质,发挥其社会公益职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运营机制上应属于事业企业型 事业企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既有事业型的投资主体特征,又有企业型的经营特点。其投资主体是政府或社会团体;经营主体是政府委托经营或企业经营,即国内常说的事业单位的企业管理形式;经营目标是政府给予一次性投入后,形成资产运作,实现收支平衡。从其运行机制上看,事业企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又具有:除第一次投入由政府投资外,其运行费用来自在孵企业所交的租金、服务费;资源流出与完全事业型相同,以提供孵化环境和创业服务支持在孵企业;经济平衡是在孵化器内部实现的。建立这种类型的孵化器,不但可以建立孵化成本,而且有利于孵化器的高效运作。 3.投资主体上应以政府为主体 若以市场的本质而言,孵化器作为经济行为,应以市场规律为导向,重视“无形的手”的调节作用,政府的角色只能被定位在为待孵企业提供—个创业的平台,创造有利于孵化器发展的创业环境,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不过多地参与孵化器的具体操作。但目前杨凌的市场经济虽已有较大发展,但尚未形成良好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机制,政府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仍担负着重要的职能。这种职能不仅体现在体制改革方面,也体现在对重要产业、重要项目的支持上。政府在项目导入、先期投入和产品市场化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在于促进整个地区经济良性发展和提升整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提高地区的综合实力。由此,它就决定政府对项目的选择和孵化上的着眼点不在于短期经济行为是否赢利,而在于这一项目的长期效应是否有助于整个产业结构的提升和是否能以龙头的地位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孵化器的运作模式,投资的重点着力于提升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重点项目上,政府示范、引导,将孵化企业的良好前景展示给投资群体,鼓励社会各种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和大型企业介入其中,最终将孵化器的企业交给市场。这一点正好与杨凌的需求相吻合。 参考文献: 1.高祥.浅析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3,19:151-154 2.阳欢.农业科技企业创新系统建立的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4,23:27-30. 3.许桂红,朱 瑞.农业高新技术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探讨.[J],农业经济,2003,11:41-42 4.王慧莹.金融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3,6:155-157 5.许桂红,刘钟钦,郭忠孝.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引入风险投资的可行性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3,3:17-22 6.王 江,黄学方.农业科技企业运行障碍与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5-28 7.张行勇,张林海,武 妮,白 琛,黄树荣,陈 军.杨凌示范区科研成果产业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4-46 8.杨凌示范区扩大农业科技示范效应拉动经济增长.陕西日报.2004-10-13 9.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二次创业方案.杨凌示范区政府网站 10.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杨凌示范区政府网站 11.任巧巧.基于SWOT分析的农业企业发展战略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5,4: 69-72 12.盛世豪,王立军.产业集群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8: 68-72 13.傅家骥.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 14.操龙灿,杨善林.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架的研究[J].预测,2004,4:33-35 15.王春法.技术创新政策:理论基础与工具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16.杜彦坤,安同良.农业科技企业的界定及管理现代化演进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2,75:14-18 17.钟莉清.浅谈农业科技企业的现状和发展.[J].四川农业科技,1997, 3:45-46 18.包昌火,谢新洲.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9.解宗方.农业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培育与成长.[J].中国软科学,2001,9:88-91 20.陈昭锋,黄巍东.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政府行为创新.[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 21.柳卸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2.芮正茂.发展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思考及对策.[J].科技和产业,2004,10:50-54 拉动力 动力 机制 企业家 员工个人 企业主体 激励约束机制 竞争合作 机制 技术创新 机制 投融资 机制 企业成长过程 企业家成长机制 压动力 企业外部环境 科技进步 目标市场 政策法规 自然状况 人口经济 企业部门 市场需求拉力 政府政策拉力 部门对个人的成长压力 企业对部门的成长压力 自主成长动力 自主成长动力 企业对个人的成长拉力 企业对部门的成长拉力 企业对个人的成长压力 自主成长动力 部门对个人的成长拉力 市场竞争压力 内外考核压力 图4-2 企业成长动力机制模型示意图 企业目标 效益目标 内部诱因 内在性需求 诱因集合 个人因素集合 企业目标 企业目标 企业总目标分为效益目标和创新目标 利益分配制度生成外部诱因 外在性需求与外部诱因相一致 成长目标生成内部诱因 成长目标引导个人创新偏好,成长偏好适应成长新目标,实现两者的一致 诱因集合分为外部诱因和内部诱因 内部诱因满足内在性需求,内在性需求与内部诱因相一致 成长文化 自激励 图4-3 企业成长体系激励机制模型示意图 成长目标 个人 部门 企业 企业对个人的成长行为的中止 企业对部门成长行为的中止 根据成长战略对个人进行资源配置 根据成长战略对部门进行资源配置 将部门战略分解到个人, 形成个人工作目标 部门对个人的成长考核激励 部门对个人的成长行为中止 将企业战略分解到部门, 形成部门战略 图4-4 企业成长约束机制模型示意图 制定企业战略 确定个人成长目标 制定部门战略 PAGE 第 1 页 共 49 页
/
本文档为【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机制研究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