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6 第7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 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苏教版

2019-05-31 6页 doc 353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沙漠骆驼

一线教师,从教多年,教学经验丰富。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6 第7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 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苏教版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6 第7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 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苏教版 1.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因为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B.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论证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探究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实验用到模型建构的方法 D.将S型菌的DNA和DNA酶混合加入含R型菌的培养基中,培养基中将产生S型菌〚导学号74870196〛 答案:D 解析:S型菌的DNA和DN...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6 第7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 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苏教版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6 第7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 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苏教版 1.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因为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B.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论证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探究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实验用到模型建构的方法 D.将S型菌的DNA和DNA酶混合加入含R型菌的培养基中,培养基中将产生S型菌〚导学号74870196〛 :D 解析:S型菌的DNA和DNA酶混合后,DNA被分解,加入含R型菌的培养基中,培养基中不会产生S型菌。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A、B、C、D四支试管中,依次分别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如图所示的物质,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R型细菌发生转化的是(  ) 答案:B 解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是S型细菌的DNA分子,所以实验中加入DNA分子的试管才能发现S型细菌,故选B。 3.(2015河北邯郸摸底)格里菲思和艾弗里所进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  ) ①DNA是遗传物质 ②RNA是遗传物质 ③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④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⑤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 ⑥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进入了R型细菌的体内 A.①④⑤⑥  B.②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答案:A 解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R型细菌向S型细菌转化的内因是S型细菌的DNA进入了R型细菌的细胞内,并成功表达了某些性状。 4.下图表示格里菲思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实验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R型菌混合前必须将S型菌慢慢冷却 B.无毒的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菌属于基因重组 C.该转化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S型菌的DNA能抵抗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引发疾病〚导学号74870197〛 答案:D 解析:与R型菌混合前必须将S型菌慢慢冷却,以防止高温杀死R型菌,A项正确;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使R型菌有毒性,实际上就是外源基因整合到受体DNA上并得以表达,这属于基因重组,B项正确;该转化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项正确;由于S型菌有荚膜,进入吞噬细胞后,受荚膜的保护,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从而迅速增殖、扩散,引起机体发生疾病,S型菌的DNA不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D项错误。 5.(2015山东枣庄期中)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下图所示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⑤    D.③⑤ 答案:A 解析: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实际上是标记了脱氧核苷酸中的磷酸基和氨基酸中的R基。 6.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本实验需利用已被35S或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来标记噬菌体 B.分别用35S、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延长培养的时间可以提高沉淀物中的放射性 D.本实验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噬菌体为DNA病毒,营寄生生活,故需利用已被35S或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来培养噬菌体,方可使噬菌体被标记,A项正确;然后再用已被35S、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B项正确;培养时间过长,一些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中含有放射性,经搅拌、离心,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强,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降低,C项错误;本实验中,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在侵染过程中留在大肠杆菌外,故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项正确。 7.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不能用32P、35S标记同一组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B.T2噬菌体在细菌中增殖时,只利用逆转录酶 C.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经离心处理,沉淀物的放射性较高 答案:A 解析:赫尔希和蔡斯做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分别用含32P标记的DNA的T2噬菌体和含35S标记的蛋白质的T2噬菌体进行侵染实验,是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故35S和32P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噬菌体上,应将二者分别标记,A项正确;T2噬菌体在细菌中增殖时,不发生逆转录,B项错误;该实验只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项错误;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经离心处理,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所以上清液的放射性较高,D项错误。 8.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步骤示意图,下列对此过程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成分只有蛋白质和DNA B.被35S标记的噬菌体是通过将其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培养而获得的 C.若混合保温时间偏短,且其他操作正常,会使得上清液放射性偏高 D.该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导学号74870198〛 答案:A 解析:题设实验的初衷是想探究组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哪个是遗传物质,而噬菌体恰恰只含有蛋白质和DNA,且在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蛋白质和DNA可自行分开,A项正确;被35S标记的噬菌体是通过侵染生活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的细菌而获得的,B项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注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搅拌后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离心后蛋白质外壳分布在上清液中,所以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应该很高,即使混合保温时间偏短,部分噬菌体还未来得及侵染细菌就离心到上清液中,也不会影响上清液中放射性高低,C项错误;图示实验中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不能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是蛋白质,D项错误。 9.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细菌过程中的功能,实验数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外的32P含量有30%,原因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或由于侵染时间过长,部分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中释放出来 B.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 C.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说明细菌没有裂解 D.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要适宜,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会使细胞外32P含量增高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细菌的感染率为100%;上清液35S先增大后保持在80%,说明有20%的噬菌体外壳没有与细菌脱离,仍然附着在细菌外面,离心后随细菌一起沉淀了;上清液中32P先增大后保持在30%左右,说明有30%的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离心后位于上清液中,A项错误。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B项正确。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说明细菌没有裂解,C项正确。如果培养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会使细胞外32P含量增高,所以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要适宜,D项正确。 10.为探究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保温培养、搅拌离心后检测放射性,预计上清液中应没有放射性,但结果出现了放射性。则标记的元素及误差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P;培养时间过长 B.S;培养时间过长 C.P;搅拌不够充分 D.S;搅拌不够充分 答案:A 解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保温培养、搅拌离心后检测放射性,预计上清液中应没有放射性,但结果出现了放射性,有多种可能性。培养时间过长,导致子代噬菌体释放,会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A项正确;预计上清液中应没有放射性,表明标记物应该是T2噬菌体的DNA,因此标记的元素应该是P,B、D两项错误;搅拌不够充分无法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从大肠杆菌菌体上脱落,但是对32P标记的DNA无影响,C项错误。 11.下列关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可以用32P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5S标记噬菌体的DNA B.选用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成分只有蛋白质和DNA C.被32P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2P的培养基中直接获得的 D.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离〚导学号74870199〛 答案:B 解析:蛋白质中主要含S,DNA中含P,故该实验可以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A项错误;噬菌体结构比较简单,只含蛋白质和DNA,是研究遗传的好材料,B项正确;噬菌体是寄生病毒,不能直接培养,而应该让噬菌体侵染含32P的细菌,C项错误;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是为了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D项错误。 12.阅读下面材料,并填写文中空白。 Ⅰ.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做了著名的肺炎双球菌感染小白鼠的实验: (1)S型:注射小白鼠,小白鼠死亡; (2)R型:注射小白鼠,小白鼠存活; (3)S型:加热灭活,注射小白鼠,小白鼠存活; (4)R型+S型(加热灭活):注射小白鼠,小白鼠死亡。 那么综合上述系列实验,分析造成实验(4)结果的原因,可以作出几种假设。假设①:R型细菌使S型细菌复活;假设②:    (填“R”或“S”)型细菌转变为另一类细菌。  Ⅱ.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改进了格里菲思的实验: (1)R型细菌+适量S型细菌无细胞提取物:注射小白鼠,小白鼠死亡。由此可以否定上面的假设   (填“①”或“②”);同时表明被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活性物质(即转化因子),这种活性物质可能是             。  若不考虑多糖,继续做下面的实验。 (2)R型细菌+适量核酸酶降解S型细菌无细胞提取物:注射小白鼠,小白鼠存活。 Ⅲ.如果实验Ⅱ就此终止,我们认为还不能得出合理结论,必须补充一个实验。请你补充该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答案:Ⅰ.R Ⅱ.① 核酸(或核酸、蛋白质、多糖) Ⅲ.补充实验:R型细菌+适量蛋白酶降解S型细菌无细胞提取物:注射小白鼠。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小白鼠死亡,说明DNA(核酸)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13.请利用所给的含有大肠杆菌生长所需各种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分别含32P标记的核苷酸和35S标记的氨基酸)、大肠杆菌菌液、T2噬菌体进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实验过程: 步骤一:分别取等量含32P标记核苷酸和含35S标记氨基酸的培养基装入两个相同培养皿中,并分别编号为甲,乙; 步骤二:在两个培养皿中接入                   ,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步骤三:放入        ,培养一段时间,分别获得      和    标记的噬菌体;  步骤四:用上述噬菌体分别侵染        的大肠杆菌,经短时间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放入离心管内离心;  步骤五:检测放射性同位素存在的主要位置。 预测实验结果: (1)在甲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图    。  (2)在乙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图    。  答案:等量的大肠杆菌菌液 T2噬菌体 32P 35S 未被标记  B A 解析:本实验首先应关注的是噬菌体为DNA病毒,营寄生生活,不能直接在培养皿中培养,所以需将大肠杆菌放入含放射性的培养基中培养,然后再通过噬菌体侵染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从而使噬菌体获得放射性。由题干可知,甲培养皿含用32P标记的核苷酸,乙培养皿中含用35S标记的氨基酸,因而通过上述过程,甲、乙培养皿中得到的噬菌体分别含有32P、35S。用上述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大肠杆菌,然后搅拌、离心,依据噬菌体在侵染过程只有DNA进入,而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的特点,甲培养皿中含32P的噬菌体使大肠杆菌含放射性,实验结果应为图B;乙培养皿中含35S的噬菌体的放射性仅留在大肠杆菌外的蛋白质外壳上,实验结果应为图A。
/
本文档为【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6 第7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 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苏教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