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057-XXXX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技术规范v10

2019-05-18 6页 doc 1MB 6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0070

暂无简介

举报
057-XXXX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技术规范v10QB/CU057-2013QB/CU057-2013目次1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73定义、术语和缩略语94设备基本要求94.1设备基本要求95通用技术规范105.1设备系统架构105.2数据平面要求265.3控制平面要求275.4管理平面要求375.5其它要求396设备功能与性能要求396.1设备分类模型396.2设备功能要求476.3设备性能要求496.4业务性能要求496.5设备端到端功能要求506.6整机业务叠加性能506.7设备互通性要求516.8设备硬件通用性要求517其它要求517.1物理电气要求527.2设备可...
057-XXXX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技术规范v10
QB/CU057-2013QB/CU057-2013目次1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73定义、术语和缩略语94设备基本要求94.1设备基本要求95通用技术规范105.1设备系统架构105.2数据平面要求265.3控制平面要求275.4管理平面要求375.5其它要求396设备功能与性能要求396.1设备分类模型396.2设备功能要求476.3设备性能要求496.4业务性能要求496.5设备端到端功能要求506.6整机业务叠加性能506.7设备互通性要求516.8设备硬件通用性要求517其它要求517.1物理电气要求527.2设备可用性要求527.3节能减排要求53附录A56附录B59附录C前言本标准是在参考CCSA、ITU-T、IETF、IEEE相关标准,结合中国联通对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的具体需求制定而成。随着业务需求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标准将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本标准系列包括以下四个标准:——QB/CU056-2013《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与IP城域网技术体制v1.0》——QB/CU057-2013《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技术规范v1.0》——QB/CU058-2013《中国联通城域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测试规范V1.0》——QB/CU059-2013《中国联通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网管系统技术规范v1.0》本标准作为设备技术规范,主要规定了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互通要求等。本标准适用于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UTN)的规划、建设和维护。本标准由中国联通技术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联通网络公司网络建设部、中国联通技术部、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光全王海军何磊黄永亮王常玲、赵怀罡、裴小燕周晓霞本标准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联通公司。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技术规范v1.01 范围本标准以ITU-T、IETF、IEEE等国际标准以及国内相关行业标准为依据,根据中国联通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对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络中使用的设备提出了具体要求。对设备定位与基本要求、通用技术规范、设备功能与性能要求、其它要求等进行了规定。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使用于本文件。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GB/T15941-2008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进网要求GB/T16814-2008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测试方法GB/T3482-2008电子设备雷击试验方法GB/T7611-2001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络接口的物理/电气特性GB19286-2003电信网络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及测量方法YDN067-1998ATM交换机设备技术规范YD/T1097-2001路由器设备技术要求核心路由器(RouterEquipmentTechnicalSpecification--HighEndRouter)YD/T1109-2001ATM交换机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ofATMSwitch)YD/T1238-2002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技术要求(TechnicalrequirementsforSDHmulti-servicetransportplatform)YD/T1462-2011光传送网(OTN)接口YD/T1634-2007光传送网(OTN)物理层接口YD/T1990-2009光传送网(OTN)网络总体技术要求YD/T2374-2011分组传送网(PTN)总体技术要求YD/T2375-2011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要求Y.1731以太网OAM分成故障管理和性能监测(OAMfunctionsandmechannismsforEthernetbasednetworks)。IEC61000-4-2静电放电抗扰性测试(Testingandmeasurementtechniques-Electrostaticdischargeimmunitytest),1995年。IEC61000-4-3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Testingandmeasurementtechniques-Radiated,radio-frequency,electromagneticfieldimmunitytest),1996年。IEC61000-4-4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Testingandmeasurementtechniques-Electricalfasttransient/burstimmunitytest),1995年。ANSIT1.329-2002美国国家标准学会,电信、网络设备抗震能力(Thisstandard,whenusedwithestablishedearthquakequalificationpractices,setsforthtestmethods,performancerequirements,andacceptancecriteriafordeterminingtheearthquakeresistanceoftelecommunicationsequipment.)。AF-PHY0086ATM反转多路技术(IMA)规范(InverseMultiplexingforATM(IMA)Specification),1999年3月。IEEE802.1ad局域网和城域网标准-虚拟桥接的局域网增补4:运营商桥接(VirtualBridgedLocalAreaNetworksAmendment4:ProviderBridgesSponsorLAN/MANStandards),2005年8月。IEEE802.1p有关流量优先级LAN第二层QoS/CoS协议(LANLayer2QoS/CoSProtocolforTrafficPrioritization)。IEEE802.1q虚拟桥接局域网协议(VirtualBridgedLocalAreaNetworks),2006年11月。IEEE802.3以太网网络协议,描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MAC子层的实现方法,在多种物理媒体上以多种速率采用CSMA/CD访问方式,对于快速以太网该标准说明的实现方法有所扩展(AcollectionofIEEEstandardsdefiningthephysicallayer,andthemediaaccesscontrol(MAC)sublayerofthedatalinklayer,ofwiredEthernet.)。IEEE802.3ab补充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的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PhysicalLayerParametersandSpecificationsfor1000Mb/sOperationOver4-PairofCategory5BalancedCopperCabling,Type1000BASE-T),1999年6月。IEEE802.3ad链路聚合标准及链路聚合控制协议(AmendmenttoCarrierSenseMultipleAccesswithCollisionDetection(CSMA/CD)-Accessmethodandphysicallayerspecifications-Aggregationofmultiplelinksegments),2002年10月。EEE802.3ae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检测多址(CSMA/CD)接入方法和物理层规范修正:10Gb/s运行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参数,物理层和管理参数(CarrierSenseMultipleAccesswitnCollisionDetection(CSMA/CD)AccessMethodandPhysicalLayerSpectifications,Amendment:MediaAccessControl(MAC)Parameters,PhysicalLayers,andManagementParametersfor10Gb/sOperation)2002年6月。IEEE802.3ah媒体接入控制参数,物理层,接入网络的控制参数(MediaAccessControlParameters,PhysicalLayers,andManagementParametersforSubscriberAccessNetworks),2004年。IEEE802.3ba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检测多址(CSMA/CD)接入方法和物理层规范修正:40Gb/s和100Gb/s运行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参数,物理层和管理参数(CarrierSenseMultipleAccesswitnCollisionDetection(CSMA/CD)AccessMethodandPhysicalLayerSpectifications,Amendment:MediaAccessControl(MAC)Parameters,PhysicalLayers,andManagementParametersfor40Gb/sand10Gb/sOperation),2010年6月。IEEE802.3u100Mbit/s以太网的标准(100Base-T),1995年。ITU-TG.707同步数字系列(SDH)的网络节点接口(Networknodeinterfaceforthe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SDH)),1996年3月。ITU-TG.813SDH同步时钟标准(TimingcharacteristicsofSDHequipmentslaveclocks(SEC)),2003年。ITU-TG.823基于2048kbits体系的数字网中抖动和漂动的控制(ControlofJitterandWanderwithinDigitalNetworksWhichAreBasedonthe2048KBIT/SHierarchySeriesG:TransmissionSystemsandMedia,DigitalSystemsandNetworks;DigitalNetworks-QualityandAvailabilityTargets),2000年。ITU-TG.825基于同步数字系列(SDH)的数字网内抖动和漂动的控制(Thecontrolofjitterandwanderwithindigitalnetworkswhicharebasedonthe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SDH)),1993年。ITU-TG.826端到端误码特性参数国际标准,恒定比特率数字通路及连接(End-to-enderrorperformanceparametersandobjectivesforinternational,constantbit-ratedigitalpathsandconnections),1996年。ITU-TG.8261分组网络中的时间和频率同步特征(Timingandsynchronizationaspectsinpacketnetworks),2006年2月。ITU-TG.8262同步以太网设备从时钟的定时特性(EEC)(TimingcharacteristicsofasynchronousEthernetequipmentslaveclock(EEC)),2007年8月。ITU-TG.8264在分组网络中的定时分配(Distributionoftiminginformationthroughpacketnetworks),2008年10月。ITU-TG.957与同步数字体系有关的设备和系统的光接口(Opticalinterfacesforequipmentsandsystemsrelatingtothe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1995年。ITU-TY.1731基于以太网网络的OAM功能和机制((Pre-Published)OAMfunctionsandmechanismsforEthernetbasednetworks),2008年2月。IETF[RFC1112]IP多播的主机扩展(HostextensionsforIPmulticasting),1989年8月。IETF[RFC1195]在双环境和TCP/IP中OSIIS-IS路由的使用(UseofOSIIS-ISforroutinginTCP/IPanddualenvironments),1990年12月。IEFT[RFC2236]网络组管理协议版本2(InternetGroupManagementProtocol,Version2),1997年11月。IEFT[RFC2328]OSPF版本2(OSPFVersion2),1998年4月。IEFT[RFC2362]协议无关组播•松散模式(PIM-SM)(ProtocolIndependentMulticast-SparseMode(PIM-SM):ProtocolSpecification),1998年6月。IETF[RFC2698]双速率3色标记(ATwoRateThreeColorMarker),1999年9月。IETF[RFC2702]MPLS流量工程规范(RequirementsforTrafficEngineeringOverMPLS),1999年9月。IETF[RFC2858]BGP-4多协议扩展(MultiprotocolExtensionsforBGP-4),2000年6月。IETF[RFC3031]多协议标签交换体系结构(MultiprotocolLabelSwitchingArchitecture),2001年1月。IETF[RFC3032]MPLS标签栈编码(MPLSLabelStackEncoding),2001年1月。IETF[RFC3035]MPLS使用LDP和ATMVC交换(MPLSusingLDPandATMVCSwitching),2001年1月。IETF[RFC3046]DHCP中继代理信息选择(DHCPRelayAgentInformationOption),2001年1月。IETF[RFC3181]信号抢占优先级策略要素(SignaledPreemptionPriorityPolicyElement),2001年10月。IETF[RFC3209]RSVP-TE:扩展的RSVP的LSP隧道(RSVP-TE:ExtensionstoRSVPforLSPTunnels),2001年。IETF[RFC3270]支持差异化服务的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Multi-ProtocolLabelSwitching(MPLS)SupportofDifferentiatedServices),2002年5月。IETF[RFC3272]网络流量工程的概述和基本原则(OverviewandPrinciplesofInternetTrafficEngineering),2002年5月。IETF[RFC3346]MPLS流量工程的适用性声明(ApplicabilityStatementforTrafficEngineeringwithMPLS),2002年8月。IETF[RFC3376]网络组管理协议版本3(InternetGroupManagementProtocol,Version3),2002年10月。IETF[RFC3443]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网络中的生存时间(TTL)字段处理(TimeToLive(TTL)ProcessinginMulti-ProtocolLabelSwitching(MPLS)Networks),2003年1月。IETF[RFC3473]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GMPLS)信令资源预留协议-流量工程(RSVP-TE)的扩展(GeneralizedMulti-ProtocolLabelSwitching(GMPLS)SignalingResourceReserVationProtocol-TrafficEngineering(RSVP-TE)Extensions),2003年1月。IETF[RFC3618]组播源发现协议(MulticastSourceDiscoveryProtocol(MSDP)),2003年10月。IETF[RFC3630]面向流量工程扩展的OSPF协议版本2(TrafficEngineering(TE)ExtensionstoOSPFVersion2),2003年9月。IETF[RFC3768]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VirtualRouterRedundancyProtocol(VRRP))2004年4月。IETF[RFC3973]协议独立组播-密集模式(PIM-DM):协议规范(修订版)(ProtocolIndependentMulticast-DenseMode(PIM-DM):ProtocolSpecification(Revised))2005年1月。IETF[RFC398]ICP套接字(ICPSockets),1972年9月。IETF[RFC4090]LSP隧道的RSVP-TE快速重路由扩展(FastRerouteExtensionstoRSVP-TEforLSPTunnels),2005年5月。IETF[RFC4115]一种在个人流量中,有效地处理双速率,三色标记的区分服务(ADifferentiatedServiceTwo-Rate,Three-ColorMarkerwithEfficientHandlingofin-ProfileTraffic),2005年7月。IETF[RFC4124]支持区分服务感知的MPLS流量工程的协议扩展(ProtocolExtensionsforSupportofDiffserv-awareMPLSTrafficEngineering),2005年6月。IETF[RFC4182]删除限制使用MPLS时显式空(RemovingaRestrictionontheuseofMPLSExplicitNULL),2005年9月。IETF[RFC4271]边界网关协议4(ABorderGatewayProtocol4(BGP-4)),2006年1月。IEFT[RFC4364]BGP/MPLS的IP虚拟专用网(BGP/MPLSIPVirtualPrivateNetworks(VPNs)),2006年2月。IEFT[RFC4379]检测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数据平面故障(DetectingMulti-ProtocolLabelSwitched(MPLS)DataPlaneFailures),2006年2月。IETF[RFC4447]采用LDP信令建立PW(PseudowireSetupandMaintenanceUsingtheLabelDistributionProtocol(LDP)),2006年4月。IETF[RFC4448]基于MPLS网络的以太网封装方式(EncapsulationMethodsforTransportofEthernetoverMPLSNetworks),2006年4月。IETF[RFC4553]基于分组MPLS网络的以太网封装方式(SAToP)(Structure-AgnosticTimeDivisionMultiplexing(TDM)overPacket(SAToP)),2006年6月。IETF[RFC4717]基于分组MPLS网络的异步传输模式(ATM)封装方式(EncapsulationMethodsforTransportofAsynchronousTransferMode(ATM)overMPLSNetworks),2007年12月。IETF[RFC4761]虚拟专用局域网服务(VPLS)使用BGP自动发现和信令(VirtualPrivateLANService(VPLS)UsingBGPforAuto-DiscoveryandSignaling),2007年1月。IETF[RFC4762]虚拟专用局域网服务(VPLS)使用标签分发协议(LDP)信令(VirtualPrivateLANService(VPLS)UsingLabelDistributionProtocol(LDP)Signaling)2007年1月。IETF[RFC5036]LDP规范(LDPSpecification),2007年10月。IETF[RFC5085]伪虚电路连接验证(VCCV):一个伪线的控制通道(PseudowireVirtualCircuitConnectivityVerification(VCCV):AControlChannelforPseudowires),2007年12月。IEFT[RFC5086]分组交换网络(CESoPSN)中结构化的TDM电路仿真业务(Structure-AwareTimeDivisionMultiplexed(TDM)CircuitEmulationServiceoverPacketSwitchedNetwork(CESoPSN)),2006年12月。IETF[RFC5151]域间MPLS和GMPLS的流量工程-资源预留协议-流量工程(RSVP-TE的)的扩展(Inter-DomainMPLSandGMPLSTrafficEngineering--ResourceReservationProtocol-TrafficEngineering(RSVP-TE)Extensions),2008年2月。IETF[RFC5286]IP快速重路由的基本规范:无环路候补(BasicSpecificationforIPFastReroute:Loop-FreeAlternates),2008年9月。IETF[RFC5305]面向流量工程的IS-IS协议扩展(IS-ISExtensionsforTrafficEngineering),2008年10月。IETF[RFC5462]MPLS标签堆栈入口:“EXP”域更名为“业务分类”域(MultiprotocolLabelSwitching(MPLS)LabelStackEntry:"EXP"FieldRenamedto"TrafficClass"Field),2009年2月。IETF[RFC5654]MPLS传输轮廓要求(RequirementsofanMPLSTransportProfile),2009年9月。IETF[RFC5659]端到端的多段伪线仿真结构(AnArchitectureforMulti-SegmentPseudowireEmulationEdge-to-Edge),2009年10月。IETF[RFC5860]MPLS传输网络的运营,管理和维护(OAM)要求(RequirementsforOperations,Administration,andMaintenance(OAM)inMPLSTransportNetworks),2010年5月。IETF[RFC5883]多跳路径的双向转发检测(BFD)(BidirectionalForwardingDetection(BFD)forMultihopPaths),2010年6月。IETF[RFC5885]使用双向转发检测(BFD)的伪线虚电路连接验证(VCCV)(BidirectionalForwardingDetection(BFD)forthePseudowireVirtualCircuitConnectivityVerification(VCCV)),2010年6月。IETF[RFC5960]MPLS传输数据平面架构(MPLSTransportProfileDataPlaneArchitecture),2010年8月。draft-ietf-pwe3-segmented-pw-17伪线分段(SegmentedPseudowire),2011年1月。IETF[RFC5994]MPLS传输网络以太网伪线的应用(ApplicationofEthernetPseudowirestoMPLSTransportNetworks),2010年10月。IETF[RFC6073]分段伪线(SegmentedPseudowire),2011年1月。IETF[RFC6371]MPLS传输网络运营,管理和维护的框架(Operations,Administration,andMaintenanceFrameworkforMPLS-BasedTransportNetworks),2011年12月。IETF[RFC793]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1981年9月。IETFdraft-ietf-pwe3-redundancy-03.txt伪线(PW)冗余(PseudowireRedundancy),2010年5月。IETFdraft-ietf-pwe3-redundancy-bit-03.txt伪线优先转发状态位(PseudowirePreferentialForwardingStatusBit),2010年5月。IEEE1588-2008网络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精密时钟同步协议(IEEEStandardforaPrecisionClockSynchronizationProtocolforNetworkedMeasurementandControlSystems),2008年。ATMForumaf-phy-0086ATM反向复用规范(InverseMultiplexingforATM(IMA)Specification),1999年3月。MEF10.2定义以太网服务的参数,包括带宽参数,QoS等级,帧传送参数等(EthernetServicesAttributesPhase2),2009年10月。3 定义、术语和缩略语 缩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ATM 异步传输模式 AsynchronousTransferMode BFD 双向转发检测 BidirectionalForwardingDetection BGP 边界网关协议 BorderGatewayProtocol CE 用户边缘 CustomerEdge CES 电路仿真业务 CircuitEmulationService GSM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GlobalStandardforMobileCommunications IP 互联网协议 InternetProtocol L2VPN 二层虚拟专用网 Layer2VirtualPrivateNetwork L3VPN 三层虚拟专用网 Layer3VirtualPrivateNetwork LDP 标签分发协议 LabelDistributionProtocol LSP 标记交换路径 LabelSwitchedPath MPLS 多协议标记交换 MultiProtocolLabelSwitching MS-PW 多段伪线 Multi-SegmentPseudowire NTP 网络时间协议 NetworkTimeProtocol OAM 操作、管理、维护 Operations,AdministrationandMaintenance PE 运营商边缘 ProviderEdge POS 在SONET/SDH上传送包 PacketoverSONET/SDH PTPv2 精确时钟同步协议第2版 PrecisionTimeProtocolversion2asdefinedinIEEE1588v2 QoS 服务质量 QualityofService RNC 无线网络控制端 RadioNetworkController RSVP-TE 基于流量工程扩展的资源预留协议 ResourceReSerVationProtocol SAToP 非结构化仿真 StructureAgnosticTDMOverPacket SS-PW 单段伪线 Single-SegmentPseudowire TDM 时分复用 TimeDivisionMultiplexing TE 流量工程 TrafficEngineering T-PE 运营商边缘路由器终端 TerminatingProviderEdgeRouter UNI 网络用户接口 UsertoNetworkInterface VCCV 虚连接电路验证 VirtualCircuitConnectivityVerification4 设备基本要求4.1 设备基本要求4.1.1 综合业务承载要求应能提供规定的以太网接口、PDH接口、SDH接口、OTN接口等。能够提供和承载各类IP业务、以太网业务、TDM和ATM业务。应能满足各种业务承载传送的性能要求。4.1.2 快速保护倒换要求应能提供基于MPLS/MPLS-TP层次化的端到端或分段的网络保护,支持基于控制平面的网络保护与恢复。应能提供双归保护、与业务网络的对接保护。应能根据业务需求和故障模式实现端到端50ms以内的保护倒换。4.1.3 OAM机制要求应能采用BFD等方式提供网络内LSP、PW以及业务层面端到端的OAM,并提供对接入链路的OAM机制。应能实现告警信息的实时监测。实现故障管理、故障定位、性能监测等OAM功能。具体要求见《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和IP城域网技术体制》。4.1.4 QoS机制要求应能为各种业务提供服务质量保障;并实现流分类和流标记、流量监管(Policing)、流量整形(Shaping)、拥塞管理、队列调度、连接允许控制、层次化QOS(可选)等功能。4.1.5 同步要求应能以同步以太网和外部定时方式提供频率同步;并以1588v2的方式提供时间同步。应能保证CES业务频率同步的透传。4.1.6 网管系统要求应提供完善的网管系统,采用图形化界面实现拓扑管理、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应能通过统一化北向接口与上层综合网管系统相连。5 通用技术规范本章是分别针对第6章“设备功能与性能要求”中对于各层面设备的具体功能要求,并非各层面设备均需支持。5.1 设备系统架构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的系统架构由数据平面、控制平面、管理平面组成,如图2所示。图2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系统架构图其中数据平面包括分组转发处理、分组交换、QoS处理、OAM处理、同步处理、业务与接口适配等模块,并配合控制平面实现网络保护的功能;控制平面包括路由功能、信令功能等模块;管理平面包括配置管理、拓扑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模块。5.2 数据平面要求数据平面要求主要包括接口、分组转发与交换、业务适配、承载、QOS、OAM、网络保护、同步,以及IP相关功能。5.2.1 接口5.2.1.1 业务及网络接口业务及网络接口主要用于业务的支路接入或网络的线路侧连接。包括以太网接口、SDH接口、PDH接口和OTN接口。15.2.1.1.1 以太网接口a)100Mbit/s以太网接口:应支持100Base-TX和100Base-FX,可支持100Base-T4。应符合IEEE802.3u的要求。应采用4B/5B编码方式。b)1000Mbit/s以太网接口:应支持1000Base-SX、1000Base-LX,及1000Base-T。其中,1000Base-SX和1000Base-LX接口特性应符合YD/T1097-2001的5.2.2节的要求;1000Base-T接口应符合IEEE802.3ab的要求。c)10Gbit/s以太网接口:应支持10GBase-LX、10GBase-EX,可选支持10GBase-SX(多模)应符合IEEE802.3ae的要求。应支持10GELAN接口,可选支持10GEWAN接口。d)40Gbit/s以太网接口:应符合IEEE802.3ba的要求。e)100Gbit/s以太网接口:应符合IEEE802.3ba的要求。15.2.1.1.2 SDH接口a)CSTM-1接口:应符合GB/T15941-2008《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进网要求》。b)STM-N接口:应支持STM-1、STM-4,可支持STM-16。SDH帧封装应符合标准ITU-TG.707(1996);接口性能应符合标准ITU-TG.957(1995);误码率应符合标准ITU-TG.826(1996);抖动与漂移应符合标准ITU-TG.825(1993)。15.2.1.1.3 PDH接口应支持TDME1,可支持IMAE1。应符合GB/T7611-2001《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络接口的物理/电气特性》的要求。IMA协议应符合AF-PHY0086《ATM反向复用规范》的要求。15.2.1.1.4 ATM接口应支持ATME1、STM-1接口,可支持ATMSTM-4接口。应符合YDN067-1998《ATM交换机设备技术规范》的要求。15.2.1.1.5 OTN接口应支持OTU2/2(e)、支持OTU3。应符合YD/T1462-2006《光传送网(OTN)接口》和YD/T1634-2007《光传送网(OTN)物理层接口》的要求。5.2.1.2 管理及辅助接口管理及辅助接口主要用于监控和管理机房环境、设备调试、接入时钟等功能。包括管理接口、辅助接口、外时钟接口和外时间接口。a)管理接口:应包括以太网网管接口和本地接入管理接口。b)辅助接口:应包括机柜指示灯接口、告警输入接口和告警输出接口。c)外时钟接口:应包括120或75欧姆时钟输入输出接口,应采用2048kbit/s方式。d)外时间接口:应包括1PPS+TOD输入及输出接口。5.2.2 分组转发与交换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采用基于MPLS的标签转发机制,应满足如下要求:a)对于业务上下的PE节点,应执行PW和LSP标签的终结操作,即在源节点压入(Push)标签,在宿节点弹出(Pop)标签;对于S-PE节点应执行PW标签的交换。b)对于网络内部的P节点,应执行LSP标签的交换(Swap)和对PW标签的透传。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的分组转发机制应满足以下功能要求:a)转发机制应符合RFC3031和RFC3032规范的要求;对于采用MPLS-TP的,还应满足RFC5654和RFC5960的要求。b)标签堆栈功能应符合RFC3032和RFC5462的规范的要求;标签值的使用应符合RFC3032和RFC4182的要求;标签堆栈应支持至少3层标签。c)TTL字段的处理应符合RFC3032和RFC3443的要求;分组传送设备的MPLS;必须支持符合RFC3035的使用LDP。d)业务分类域(TC)字段应符合RFC3270和RFC5462的要求。e)PW应支持RFC398规范的单段伪线(SS-PW)交换功能;可选支持RFC5659规范的多段伪线(MS-PW)架构和draft-ietf-pwe3-segmented-pw-17的规范的MS-PW交换和转发操作。f)转发层面必须关闭倒数第二跳弹出(PHP)和融合(merging)功能。5.2.3 业务适配功能5.2.3.1 TDM业务适配要求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提供TDM业务的适配时,应符合以下功能要求:a)应支持基于非结构化仿真(SAToP)模式,PWE3封装和控制字应符合RFC4553的要求;可选支持基于结构化仿真(CESoPSN)模式,PWE3封装和控制字应符合RFC5086的要求。b)应支持N(N=1~63)个2Mb/s到1个CSTM-1信号的汇聚功能。c)应支持TDMCES业务的频率透传。d)应支持SDH/PDH告警和性能监视功能,详见附录3。5.2.3.2 ATM业务适配要求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提供ATM业务的适配时,应符合以下功能要求:a)应支持RFC4717规定的ATM业务仿真和封装,ATM业务仿真应支持ATM信元到伪线的1-to-1和N-to-1模式(N可配置,N≤32,N个VPC和VCCATM信元映射到一个PW的PDU中),符合RFC4717的要求。b)应支持单向和双向点到点VPC或VCC连接的建立。5.2.3.3 以太网业务适配要求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提供以太网业务的适配时,应符合以下功能要求:a)应支持基于物理端口、基于VLAN、基于QinQ等三种方式接入业务。基于VLAN的,应符合IEEE802.1Q的要求;基于QinQ的,应符合802.1ad的要求。b)以太网业务的PWE3封装格式应符合RFC4448的要求。c)应支持以太网链路OAM及以太网业务层OAM功能,详见5.2.6节。5.2.3.4 IP业务适配要求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采用L3VPN提供IP业务的适配时,应符合以下功能要求:a)应支持在L3VPN的UNI侧的三层端口上实现IP转发。b)应支持在设备内部实现业务从L2到L3的桥接功能,即设备内部终结L2VPN,通过内部逻辑端口桥接到L3VPN的VRF,并进行L3VPN处理。c)应支持L3VPN业务的RD和RT属性配置,并根据RD和RT属性隔离不同的VRF。d)应支持L3VPN跨域互通方式中的OptionA,宜支持OptionB,和OptionC。e)应支持IP业务层的OAM,详见5.2.6节。5.2.4 承载功能承载功能主要包括隧道、伪线及L3VPN功能。5.2.4.1 隧道要求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应支持动态隧道和静态隧道技术,提供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和转发,并实现流量工程(TE)的功能。15.2.4.1.1 动态隧道要求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在采用动态隧道技术时,应支持通过信令、协议创建隧道。动态隧道应满足以下功能要求:a)应支持基于流量工程(TE)的LSP隧道,并符合RFC2702的要求。b)应支持单向LSP隧道和双向LSP隧道,双向LSP隧道应通过共路双向LSP方式实现。c)应支持CSPF,约束条件应包括链路可用带宽、时延、链路属性、管理权重等。d)应支持相应的QOS机制,详见5.2.5节。e)应支持相应的OAM机制,详见5.2.6节。f)应支持相应的保护机制,详见5.2.7节。g)应支持以信令方式建立、维护和拆除隧道,详见5.3.2节。15.2.4.1.2 静态隧道要求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在采用静态隧道技术时,应支持通过网管系统手工创建隧道。静态隧道应满足以下功能要求:a)应支持端到端的建立、维护和拆除LSP隧道,应支持通过指定隧道的头节点和尾节点创建一条完整的隧道。b)应支持单向LSP隧道和双向LSP隧道。c)应支持隧道路径约束的设置,包括经过或排斥的节点和链路等;应支持根据设置的约束条件自动计算隧道路径。d)应支持由网管系统自动生成隧道经过的中间设备的端口和出标签,应支持手工指定方式。e)应支持指定隧道的带宽参数,包括:CIR、PIR、CBS、PBS。f)应支持相应的QOS机制,详见5.2.5节。g)应支持相应的OAM机制,详见5.2.6节。h)应支持相应的保护机制,详见5.2.7节。15.2.4.1.3 流量工程要求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应支持基本的MPLS流量工程(TE)标准。具体要求如下:a)应支持符合RFC4124的差分服务感知TE(DS-TE)功能,为每类业务级别(Class-Type,CT)保证带宽。b)应支持符合RFC2702的MPLS上TE需求。c)应支持符合RFC3181的预占通知优先级策略要素。d)应支持符合RFC3272互联网流量工程的概述和原则。e)应支持符合RFC3346的使用MPLS实现链路工程的适用性描述。5.2.4.2 伪线要求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应支持动态伪线和静态伪线技术,提供TDM、ATM、以太网等L1和L2业务的承载与传送。15.2.4.2.1 动态伪线要求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在采用动态伪线技术时,应支持通过信令、协议创建伪线。动态伪线应满足以下功能要求:a)应支持Martini方式,并符合RFC4762的要求;可支持Kompella方式,并符合RFC4761的要求。b)应支持将多条SS-PW连接为MS-PW。c)应支持相应的QOS机制,详见5.2.5节。d)应支持相应的OAM机制,详见5.2.6节。e)应支持相应的保护机制,详见5.2.7节。f)应支持以信令方式建立、维护和拆除伪线,详见5.3.2节。15.2.4.2.2 静态伪线要求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在采用静态伪线技术时,应支持通过网管系统手工创建伪线。静态伪线应满足以下功能要求:a)应支持端到端的建立、维护和拆除PW伪线,应支持通过在源和宿节点指定两个方向的PW标签来创建SS-PW。b)应支持配置PW的业务类型。c)应支持指定TDM/ATM电路仿真业务、以太网业务与PW的绑定关系,及PW和隧道的绑定关系。d)应支持由网管系统自动生成PW伪线标签,并应支持手工指定方式。e)应支持指定伪线的带宽参数,包括:CIR、PIR、CBS、PBS。f)支持将多条SS-PW连接为MS-PW。g)应支持相应的QoS机制,详见5.2.5节。h)应支持相应的OAM机制,详见5.2.6节。i)应支持相应的保护机制,详见5.2.7节。5.2.4.3 L3VPN要求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应支持L3VPN技术,提供IP业务的承载与传送。L3VPN应满足以下功能要求:a)应支持基于RFC4364(BGP/MPLSIPVirtualPrivateNetworks)定义的MPLS/BGPL3VPN的功能,提供单域、跨域的VPN服务。b)支持通过MP-BGP进行私网路由发布,并符合RFC2858(MultiprotocolExtensionsforBGP-4)的要求。c)VRF标签发布应支持每VRF每标签及每路由每标签等两种方式。d)支持通过RT控制路由发布。e)L3VPNPE-CE间应支持E-BGP、OSPF、ISIS、静态路由等路由方式。f)应支持相应的QoS机制,详见5.2.5节。g)应支持相应的OAM机制,详见5.2.6节。h)应支持相应的保护机制,详见5.2.7节。5.2.5 QoS功能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应采用区分业务(Diff-serv)模型以支持QOS功能,针对网络中各种业务应用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质量保证。5.2.5.1 基本要求a)应支持流分类和流标记、流量监管和整形、拥塞管理、队列调度、连接允许控制(CAC)等QoS功能。b)应支持DiffServ定义的管道(Pipe)模型和短管道(Short-Pipe)模型。c)应支持E-LSP方式,可支持L-LSP方式。d)应至少支持BE、AF、EF、CS等四组PHB。e)可支持层次化的QoS机制。f)在不需要QoS保证,或不进行流分类时,应支持对报文作尽力BE(Best-Effort)转发处理;报文通过流分类没有相匹配的规则时,应做丢弃处理。g)在DiffServ域的边缘节点上,应支持入方向设备将DSCP/EXP/VLANPri/S-VLANdei+pcp映射到CoS中,出方向设备将QoS服务等级映射到EXP/VLANPri/S-VLANdei+pcp中。h)设备的UNI接口应支持流分类和流标记、流量监管和整形、队列调度、连接允许控制等功能;NNI接口应支持拥塞管理、队列调度等功能。5.2.5.2 流分类和流标记应支持按照一定规则,对业务流进行分类和优先级标记,以实现不同业务的QoS区分。具体功能要求包括:a)TDMCES业务应支持基于端口的流分类。b)ATMPWE3业务应支持基于VPI/VCI的流分类。c)以太网业务与IP业务应支持以下流分类规则:·基于端口的流分类;·基于VLANID和VLAN优先级的流分类;·基于源、宿MAC地址的流分类;·基于源、宿IP地址的流分类;·基于IPDSCP的流分类;·基于TCP端口号的流分类(可选);·应支持以上流分类规则的组合应用。d)应支持基于流分类的ACL(访问控制列)能力,应支持基于流分类设置业务流的允许和禁止。应支持对流分类后的报文进行服务等级映射和优先级标记的功能,主要包括:a)应支持对流分类之后的报文指定PHB的能力或从客户业务优先级(VLAN优先级、IPDSCP、EXP)映射PHB服务等级的能力,VPN优先级映射(可选)。b)应支持TDMCES业务优先级与PHB服务等级间的映射。c)支持ATMPWE3业务优先级与PHB服务等级间的映射。在网络中使用EXP字段进行优先级标记;LSP层的EXP应和PW层的EXP对应,也可以根据运营商的需求重新分类。5.2.5.3 流量监管和整形应支持在流分类后,对业务流进行速率限制,以实现对每个业务流的带宽控制;并通过对超出流量约定的分组进行缓冲,并在合适的时候将缓冲的分组发送出去,从而起到流量整形的目的,使报文流能以均匀的速率发送。具体功能要求包括:a)应支持为业务分配MEF10.1规范的以太网业务带宽属性和带宽参数,包括承诺信息速率(CIR)、承诺突发长度(CBS)、额外速率(EIR)、额外突发长度(EBS)、联合标记(CouplingFlag)、着色模式(ColorMode)。b)应支持在不影响现有业务的情况下,调整QOS带宽属性和参数。c)CIR、EIR、PIR带宽属性的调整步长应为1Mb/s或64kb/s。d)应支持染色功能,支持色盲和色敏感两种染色模式。e)应支持双令牌桶机制实现对带宽的控制,包括RFC2698或RFC4115规定的双速率三色标记算法和流量限制功能。5.2.5.4 拥塞管理应支持监控网络负载,预见并避免拥塞的发生。应支持采用尾丢弃(TailDrop)和加权随机早期探测(WRED:WeightedRandomEarlyDetected)的方法,对网络拥塞情况进行缓解。5.2.5.5 队列调度应支持通过采用队列调度机制来解决拥塞。具体功能要求包括:a)应支持严格优先级队列PQ(PriorityQueue)调度模式b)应支持加权公平队列WFQ(WeightedFairQueuing)或差额加权轮询队列DWRR(DeficitWeightedRoundRobin)调度模式。c)根据不同的业务等级划分,应支持PQ+WFQ或PQ+DWRR队列调度方式的组合。5.2.5.6 连接允许控制应支持对业务配置的CIR、EIR等带宽参数进行合法性检查,确保不同业务流配置的带宽参数不会超过出口带宽,或超过上一级通道的带宽配置;无法满足的业务带宽参数请求将被拒绝。具体功能要求包括:a)所有业务流的CIR之和应小于等于该NNI接口的可用带宽(NNI实际带宽减去所需的OAM带宽)。b)所有业务流的PIR的最大值应小于等于该NNI接口的可用带宽。对于层次化QOS机制,CAC功能在PW、LSP、NNI各层面还应满足以下要求:a)每个PW内,所有业务流的CIR值之和应小于等于PW的CIR值,所有业务流的PIR的最大值应小于PW的PIR。b)每个LSP内,所有PW的CIR之和必须小于等于该LSP的CIR,所有PW的PIR的最大值应小于LSP的PIR。c)在NNI接口上,所有LSP的CIR之和应小于等于该NNI端口的可用带宽(NNI实际带宽减去所需的OAM带宽),所有LSP的PIR的最大值应小于等于该NNI端口的可用带宽。5.2.5.7 层次化QOS根据业务分层模型,可对业务进行逐级分层调度的QoS技术。具体功能要求待研究。5.2.6 OAM功能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应支持层次化的OAM机制,实现故障的检测和性能的检测。5.2.6.1 基本要求a)应支持业务层OAM,承载层OAM和接入链路OAM。b)业务层OAM与承载层OAM应具备故障管理和性能管理功能。c)承载层用于连通性检测的OAM机制,至少应支持3.3ms或10ms的发送周期,用于快速保护倒换。d)性能检测应达到一定的精度,OAM测量值与仪表测试值的相对误差不应超过±5%。e)MPLS-TP的OAM要求RFC6371《MPLS-TPOAM框架》。5.2.6.2 业务层OAM业务层OAM机制包括以太网业务OAM、TDM业务OAM、ATM业务OAM和IP业务OAM。15.2.6.2.1 以太网业务OAM以太网业务OAM功能应符合Y.1731的要求,包括:a)应支持故障管理功能,包括连通性检测(ETH-CC)、环回(ETH-LB)、链路追踪(ETH-LT)、告警指示信号(ETH-AIS)、远端缺陷指示(ETH-RDI)、锁定信号(ETH-LCK)。b)应支持性能监视功能,包括帧丢失测量(ETH-LM)、帧时延测量(ETH-DM)、测试信号(ETH-Test)、吞吐量测试。c)可支持自动保护倒换(ETH-APS)、维护通信通路(ETH-MCC)、实验OAM(ETH-EXP)和以太网设备商特定OAM(ETH-VSP)等功能。15.2.6.2.2 TDM业务OAMTDM业务OAM应满足如下需求:a)当承载STM-1业务时,应支持SDH的告警和性能监视功能,详见附录3。b)当承载PDH业务时,应支持PDHE1的告警和性能监视功能,详见附录3。15.2.6.2.3 ATM业务OAMATM业务OAM应满足如下需求:a)应支持F4/F5AIS,用于检测F4/F5AIS告警信号。b)应支持F4/F5RDI,用于探测是否发生了远端故障。c)应支持环回功能,用于在一对ATM端口之间验证联通性。d)应支持连通性监测,用于在一对ATM端口之间验证连通性。15.2.6.2.4 IP业务OAMIP业务OAM应满足如下需求:a)应支持ICMPIPPing功能,用于IP业务层的故障检测。b)应支持ICMPTraceroute功能,用于IP业务层的故障定位。5.2.6.3 承载层OAM承载层OAM应支持LSP层、PW层OAM、链路层OAM,还应支持L3VPN的OAM。15.2.6.3.1 LSP层OAM当采用动态隧道时,LSP层OAM应满足如下要求:a)应支持MPLS基本OAM功能,通过LSPPing及TraceRoute功能实现数据平面的故障检测及定位,并符合RFC4379的要求。b)应支持BFD用于MPLSLSP的连通性检测,路由追踪和邻接关系检测,并符合RFC5884的要求。c)应支持BFDforRSVP和BFDforLDP功能,以实现LSP的本地快速保护倒换。当采用静态隧道时,LSP层OAM应采用MPLS-TP的OAM机制,符合RFC5860的规定,并满足如下要求:a)应支持连续性检测和连通性校验(CC/CV)用于故障管理、性能监测或保护交换应用。b)应支持告警指示信号(AIS)用于探测到服务层的故障后的告警抑制。c)应支持远端故障指示(RDI)用于远端故障的探测。d)应支持环回检测(LB)用于验证维护端点与对端维护端点间的双向连通性,以检测节点间及节点内部故障,进行故障定位。e)应支持踪迹监视(LT)用于验证维护端点与维护中间点或对端维护端点间的双向连通性,以检测节点间及节点内部故障,进行故障定位。f)可支持锁定(LCK)用于为管理维护目中断业务后的通告,并上插客户层进行告警压制,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冗余告警。g)可支持客户信号故障指示(CSF)用于在客户层自身不支持告警压制和故障通告机制时的客户层故障信息传递。h)应支持丢包测量(LM)用于连接丢包性能的检测。i)应支持时延测量(DM)用于单端或双端延时及抖动的测量。j)可支持测试(TST)用于链路带宽(吞吐量)的检测。k)可支持自动保护倒换(APS)用于在维护端点间传递故障条件及保护倒换状态等信息,以协调保护倒换操作,实现线性及环网保护功能。15.2.6.3.2 PW层OAM当采用动态伪线时,PW层OAM应满足如下要求:a)应支持VCCV控制通道用于PW的连通性验证,并符合RFC5085的要求。b)应支持BFD的报文封装方式,并符合RFC5994的要求。c)应支持通过BFD进行OAM状态信息通告,并符合RFC5885的要求。d)应支持多段伪线的OAM机制,并符合RFC6073的规定。当采用静态伪线时,PW层OAM应采用MPLS-TP的OAM机制,符合RFC5860的规定,并满足如下要求:a)应支持CC/CV、AIS、RDI、LB、LT、LM、DM等功能。b)可支持LCK、CSF、TST等功能。15.2.6.3.3 链路层OAM采用以太网链路的,链路层OAM应采用MPLS-TP的OAM机制,符合RFC5860的规定,并满足如下要求:a)应支持CC/CV、AIS、RDI、LB、LM、DM等功能。b)可支持LCK、TST等功能。采用OTN线路的,链路层OAM应采用OTN的OAM机制,符合YD/T1990-2009的规定。15.2.6.3.4 L3VPN的OAML3VPN的OAM应满足如下要求:a)在控制平面应支持BFDforIGP/BGP,通过BFD会话和IGP/BGP邻居的绑定关系,快速检测邻居节点故障。b)在数据平面应支持BFDforLSP、LB、LT等OAM功能。c)应支持VRFPing功能,以检测VRF下到本地CE网络或者到远端PE、CE网络在IP层的连通性。d)应支持VRFTrace功能,以定位VRF下到本地CE网络或者到远端PE、CE网络的IP层的故障。5.2.6.4 接入链路OAM应支持以太网接入链路的OAM机制,符合IEEE802.3ah的规定,并满足如下要求:a)应支持OAM能力的发现功能,用于发现对端终端设备是否使能OAM功能、OAM配置参数以及支持的OAM功能。b)应支持远端环回功能,用于提供一种支持数据链路层帧级别的环回机制。c)应支持远端故障指示功能,用于指示对等实体本地终端设备的接收路径上是否出现状态异常。d)应支持链路监测功能,用于提供内含诊断信息的事件通知。e)可提供MIB变量查询机制。5.2.7 网络保护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应支持网络保护功能,当网络中出现暂时或永久性失效时,为业务流量提供所要求服务等级的能力。5.2.7.1 基本要求a)应具备网络内部保护、接入链路保护的能力。b)应具备根据业务需求和故障类型,提供不同的网络保护能力。在网络内部,应提供50ms以内保护倒换的能力;在与业务设备对接时,应提供200ms以内保护倒换的能力。c)应支持业务流量的同路径双向保护倒换。d)应能提供措施,应避免主隧道和保护隧道共享网络资源。e)应支持保护路径的提前建立,以缩短保护倒换时间。f)应支持链路、节点故障和网管外部命令的保护倒换触发,并支持各种倒换请求的优先级处理。故障类型应包括物理链路、隧道信号失效、伪线信号失效、中间节点失效、信号劣化(SD);外部命令应包括保护锁定、强制倒换、人工倒换和清除命令。g)应支持故障恢复后的返回操作模式,并支持等待恢复(WTR)功能的启动和WTR时间的设置。h)应支持拖延时间的设置,以协调各层面的保护。5.2.7.2 网络内部保护网络内部保护包括隧道保护、伪线保护和L3VPN的保护。15.2.7.2.1 隧道保护当采用动态隧道时,LSP层的保护应满足如下要求:a)应支持基于MPLSOAM的HotStandby1:1保护功能。b)应支持RSVP-TEFRR功能,并符合RFC4090的要求;当链路或节点发生故障时,业务切换到备份链路的时间应不大于50ms。c)支持LDPFRR功能,并符合RFC5286的要求;当链路或节点发生故障时,业务切换到备份链路的时间应不大于50ms。d)对于端到端隧道保护,应支持多跳BFD检测方式,并符合RFC5883的要求。当采用静态隧道时,LSP层的保护应满足如下要求:a)应支持LSP1:1保护功能;当链路或节点发生故障时,业务切换到备份链路的时间应不大于50ms。b)可支持环网保护功能;应支持Wrapping机制,可支持Steering机制;当链路或节点发生故障时,业务切换到备份链路的时间应不大于50ms。15.2.7.2.2 伪线保护当采用动态伪线时,PW层的保护应满足如下要求:a)应支持PW的1:1冗余保护,并符合draft-ietf-pwe3-redundancy-bit的要求。b)对于单段伪线,应提供主用和备用PW在不同PE设备终结的伪线冗余保护,并符合draft-ietf-pwe3-redundancy的要求。c)对于多段伪线,应提供PW在不同的S-PE节点交换伪线冗余保护,并符合draft-ietf-pwe3-redundancy的要求。当采用静态伪线时,PW层的保护应满足如下要求:a)应支持PW的1:1保护功能。b)对于单段伪线,应提供主用和备用PW在不同PE设备终结的伪线冗余保护。c)对于多段伪线,应提供PW在不同的S-PE节点交换伪线冗余保护。15.2.7.2.3 L3VPN保护L3VPN的保护应满足如下要求:a)应支持VPNFRR,用于提供CE双归PE的MPLSVPN网络中,PE节点故障时的网络保护。b)应支持VRRP保护,并符合RFC3768的要求,用于实现CE双归属时,PE节点故障时的保护能力。应支持多组VRRP的独立配置和优先级设置。c)可支持IPFRR,用于在网络链路、节点故障时快速响应。5.2.7.3 接入链路保护接入链路保护包括以太网接入链路保护、SDH接入链路保护。15.2.7.3.1 以太网接入链路保护应支持以太网链路聚合(LAG)来实现以太网接入链路保护,并符合IEEE802.3的要求。具体应满足如下要求:a)应支持手工聚合和静态聚合两种模式。b)应支持配置为主备或负荷分担模式。c)应支持跨机箱的MC-LAG保护。15.2.7.3.2 SDH接入链路保护支持STM-N接口的设备应支持SDH接入链路保护,并满足如下要求:a)应支持1+1MSP或1:1MSP保护倒换,保护倒换时间应不大于50ms。b)应支持双归保护,保护倒换时间应不大于50ms。5.2.8 同步应支持频率同步和时间同步,并达到所要求的设备时钟要求。5.2.8.1 频率同步功能应支持同步以太网,并满足如下要求:a)应支持从同步以太网接口恢复时钟,可支持从PDH端口或STM-N/POS端口恢复时钟。b)应支持定时源优先级设置和自动选择定时源的功能,同步以太网时钟源选择机制应符合G.8262的要求,并支持参考源失效条件的检测和上报。c)设备应支持同步以太SSM报文的处理,SSM报文协议应符合G.8264的要求。d)设备的频率准确度、牵引入/牵引出范围、漂移/抖动噪声产生、保持特性、漂移/抖动噪声输入容限、漂移噪声传递特性、相位瞬变和相位不连续性等时钟性能均应满足G.8262的要求。e)应至少支持1路2048kbit/s或2048kHz外定时输入,和1路2048kbit/s或2048kHz外定时输出;2048kbit/s和2048kHz外定时输入/输出接口的物理/电气参数特性应符合国家标准GB7611的要求。应支持CES业务同步,并满足如下要求:a)设备应采用差分方式(DCR)恢复CES业务时钟。作为可选功能支持自适应方式(ACR)或网络同步时钟方式恢复CES业务时钟。b)CES业务的漂动限值应满足G.823和G.8261要求。5.2.8.2 时间同步功能应支持1588v2,并满足如下要求:a)应支持通过以太网接口对1588v2定义的报文处理,PTP报文协议的格式和处理应满足1588v2的要求。b)应能通过PTP报文实现上下游节点的时间同步,在不小于30跳的环境下,在网络负荷不低于80%的情况下,PTP长期时间偏差应小于1us;在时间源头切换或时间路径发生倒换时引入的时间偏差应小于150ns。c)应支持OC、BC、TC等时钟模型,其中TC时钟模型包括E2E和P2P等两种时延模式。d)应支持1588v2的基本功能,包括PTP参数设置功能、PTP优先级和输入优先级设置功能、同步报文和延时请求报文的发送间隔设置功能、时延补偿设置功能、BMC算法。e)至少支持1路1pps+TOD时间输入接口,和1路1pps+TOD时间输出接口。5.2.8.3 设备时钟要求a)自由振荡频率准确度在自由振荡情况下,设备内部时钟的输出频率准确度完全取决于内部晶振,其性能应满足G.8262/G.813规定的三级钟时钟标准,即小于等于+/-4.6ppm。b)牵引范围无论晶体内部的频偏如何,设备的牵引范围均应满足G.8262/G.813标准:a、牵引入范围:大于等于+/-4.6ppm;b、牵引出范围:大于等于+/-4.6ppm。c)输出抖动对于外同步时钟输出口,要求测试60s,抖动不应超过G.8262规定的0.05UIpp(滤波器:20Hz-100kHz)。以太网接口的输出抖动满足ITU-TG.8262和IEEE802.3的相关指标。STM-N接口的输出抖动满足ITU-TG.813的相关指标。5.2.9 IP相关功能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应支持基本的IP协议处理、组播、DHCP和MCE等IP相关功能。5.2.9.1 基本IP协议要求应支持基本的IP协议处理,包括ARP、ICMP、UDP、TCP等。具体要求如下:a)ARP协议(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负责将某个IP地址解析成对应的MAC地址,应符合RFC826的要求。b)ICMP协议(InternetControlMessageProtocal,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主要作用包括主机探测、路由维护、路由选择、流量控制,应符合标准的要求;c)UDP协议(RFC768-UserDatagramProtocol,):UDP作为无连接的基本传送协议,被大量的协议用来作为传送的手段,如被OSPF、LDP等协议用来传送基本的Hello协议报文等,应符合标准;d)TCP协议(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TCP作为有连接的基本传送协议,被大量的上层协议用来作为传送的手段,如被BGP、LDP、Telnet等协议用来传送协议的数据报文,具体应遵循标准RFC793-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标准;5.2.9.2 组播功能应满足如下组播要求:a)应支持IGMPv2和IGMPv3,并符合RFC1112、RFC2236和RFC3376的要求。b)应支持基于以太网MAC地址的组播功能。c)应支持IGMPSnooping的组播监听协议,通过侦听IGMP协议包,在转发域中建立L2层以太网组播域,支持端口在组播域的加入、撤离和老化等操作。d)应支持IGMPproxy终结下游用户的IGMP请求,并进行相关处理后,再将它转发给上层传送设备,或者将相应的组播源送给下游设备。e)应支持QinQ状态下的IGMPproxy。f)应支持对未知组播报文的过滤。g)应支持PIM-SM模式,并符合RFC2362的要求。h)应支持PIM-SM中的集合点(RP)自动发现功能。i)应支持PIM-DM模式,并符合RFC3973的要求;应支持MSDP(组播源发现协议),并符合RFC3618的要求。j)应支持IP定源组播(SSM)。5.2.9.3 DHCP功能应支持DHCPRelay功能,并符合RFC3046要求;启用DHCPRelay时,应可配置DHCPServer的IP、工作模式等属性。5.2.9.4 MCE功能应支持MCE功能,用于提供在BGP/MPLSVPN组网应用中承担多个VPN实例的CE设备。具体要求如下:a)应支持在MCE上为每个VPN用户创建和维护独立的路由转发表(Multi-VRF)。b)应支持MCE与PE间通过三层VLAN接口绑定到不同VRF,并支持在设备上不同VRF内启用不同IS-IS/OSPF/E-BGP实例,或通过静态路由在MCE与PE间发布路由。5.3 控制平面要求控制平面要求主要包括路由、信令等功能。5.3.1 路由功能5.3.1.1 基本要求a)应支持静态路由配置和动态路由协议。b)应支持基于IPv4的域内动态路由协议和域间路由协议。c)应支持根据逻辑或物理端口过滤进出路由信息、路由汇总和路由协议的重分发功能。d)应支持重设ToS/DSCP域、指定下一跳、指定输出端口、指定IP到MPLS等功能。e)应支持禁止直接域广播。f)应支持根据传输误码率判断链路状态的能力。5.3.1.2 静态路由配置静态路由配置应满足如下要求:a)应支持为静态路由配置参数,包括ToS、子网掩码(或前缀长度)、路径权值等。b)在配置静态路由时,应允许静态路由定义成任何路由协议使用的路径权值。c)应能设置一组静态路由是否通过某路由协议扩散。d)应支持基于用户定义的策略,提供静态配置的策略路由能力。e)应支持多条缺省路由和静态路由的ECMP。f)应支持允许配置路由是否公告的时间间隔。5.3.1.3 动态路由协议动态路由协议应满足如下要求:a)应支持OSPF和IS-IS等域内路由协议,并分别符合RFC2328和RFC1195的要求。b)应支持路由协议的TE扩展,为RSVP-TE隧道交换流量属性;包括OSPF的TE扩展和IS-IS的TE扩展,并分别符合RFC3630(OSPF-TE)和RFC5305(ISIS-TE)的要求。c)应支持BGP4域间路由协议,并符合RFC4271的要求。5.3.2 信令功能信令功能包括隧道LSP信令和伪线PW信令。5.3.2.1 隧道LSP信令采用动态隧道时,LSP信令应满足如下要求:a)应支持通过RSVP-TE信令建立、维护和拆除LSP隧道,并符合RFC3209和RFC5151的要求;采用共路双向LSP方式的应采用GMPLS-RSVP-TE,并符合RFC3473的要求。b)可采用LDP信令建立、维护和拆除LSP隧道,并符合RFC5036的要求。5.3.2.2 伪线PW信令采用动态伪线时,PW信令应满足如下要求:a)应采用LDP信令建立、维护和拆除PW伪线,并符合RFC5036的要求。b)应支持RFC4447规定的FEC128方式建立、维护和拆除PW,在这种方式中,使用PWidFEC单元,伪线的两个端点共用相同的伪线。c)可支持RFC4447定义的FEC129方式建立、维护和拆除PW,在这种方式中,使用通用PWidFEC单元,伪线的两个端点使用不同的伪线标识。5.3.3 控制平面可靠性a)应支持OSPF、ISIS、BGP4等路由协议,以及LDP、RSVP等信令的NSR(无间断路由)功能,以保证设备在当前激活的主路由引擎或软件突然失效而进行主备切换时,能保持路由协议的稳定性和数据平面正常的转发。b)应支持OSPF、ISIS、BGP4等路由协议,以及LDP、RSVP等信令的GR(平滑重启)功能,以保证设备在控制平面重启期间,能保持数据平面的正常转发。c)采用控制平面驱动的MPLS-TP技术,对设备的控制平面具备硬件冗余的情况下,应能支撑不影响业务的控制平面切换。5.4 管理平面要求管理平面要求主要包括配置管理、拓扑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以及通用要求等。具体功能及实现要求详见QB/CU059-2013《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设备技术规范网管系统要求》。5.4.1 配置管理配置管理应满足的功能详见表1。表1配置管理功能表 功能项目 功能要求 网元管理 1)创建/删除网元2)查询/修改网元,可查询和修改的网元信息包括(标*者为可修改信息):·插槽信息,包括:-槽道中是否安装卡(*);-槽道中的卡信息(*);-为空闲插槽安装一个指定的卡。·数据卡信息,包括:-卡型号;-卡类型;-卡端口数目;-是否有保护及保护方式(*);-激光器选项(*):自动关断,人工/自动打开;·主控引擎、交换板等的信息·端口信息,包括:-端口使用状态:端口是否空闲;-端口编号信息(*);-端口类型:包括光接口/电接口、速率、方向等。 链路层管理 1)链路层为以太网:相邻节点间设置以太网OAM参数,主要包括:故障管理OAM功能禁止/使能,环回功能等。2)链路层为SDH:相邻节点间SDH开销管理,主要包括:J0,J1,C2等。 LSP路径管理 1)创建、修改和删除LSP路径:设置路径参数,主要包括LSPID、带宽(可用最大CIR和EIR、CBS、EBS)、节点上承载LSP的端口和相应的标签值、方向(单向/双向),路径类型(点到点,点到多点)等。2)创建LSP路径时支持设置OAM参数,主要包括:-故障管理OAM功能禁止/使能,包括CC功能、AIS/RDI功能、Loopback功能、Lock功能等。-性能测量禁止/使能,包括丢包率、双向时延等性能测量参数。3)查询指定LSP路径信息;主要包括LSPID、带宽、节点上承载LSP的端口和相应的标签值等。 PW路径管理 1)支持创建、修改和删除PW路径,可设置路径参数,主要包括PWID、带宽(可用最大CIR和EIR)、承载PW相应的标签值,方向(单向/双向),保护类型,路径类型(点到点,点到多点)等。2)创建PW路径时支持设置参数,主要包括:-故障管理OAM功能禁止/使能,包括CC功能、AIS/RDI功能、Loopback功能、Lock功能等;-性能测量禁止/使能,包括丢包率、双向时延等性能测量参数。3)查询指定PW路径信息:主要包括PWID、带宽、承载PW相应的标签值等。 以太网业务管理 1)支持创建、修改和删除以太网业务,设定以太网业务名称、业务类型、带宽、方向、承载的服务路径,QoS等参数。2)设置以太网业务OAM参数,主要包括:-故障管理OAM功能禁止/使能,包括CC功能、AIS/RDI功能、Loopback功能、LinkTrace功能,Lock功能等-性能测量禁止/使能,包括丢包率、双向时延等性能测量参数。3)以太网端口管理,设置端口属性,主要包括全双工/半双工、是否支持VLAN、端口速率、VLANTag属性、流控属性等。4)以太网二层交换管理,包括VLAN管理等。5)查询指定的以太网业务信息。 TDM业务管理 1)支持创建、修改和删除TDM交叉连接,可指定电路名称、源宿端口,带宽,承载的服务路径,是否具有保护,保护类型等。2)支持查询TDM业务信息,主要包括:业务名称,路由,承载的服务路径,源宿端口,带宽,保护属性、用户名称等信息。 L3VPN业务管理 1)业务配置,业务删除、更改、增加。2)业务性能管理。 路径信息存储和输出 1)所有的路径记录能够被保存到文件。 端到端路径和业务配置与查询 1)支持端到端路径和业务的配置(包括手工/自动/半自动方式)。2)基于指定端到端路径或业务查询相关配置信息。 QOS配置管理 1)支持对IEEE802.1p的CoS字段、LSPEXP字段、IPDSCP字段等的配置。2)支持这些字段之间相互映射关系的配置。3)支持层次化QoS的配置。4)支持VPNQoS的配置。5)支持QoS队列、拥塞策略的配置。 网络保护组配置管理 1)配置保护组类型包括:-1:1保护;-环保护(可选)。2)设置保护倒换类型:包括人工、强制、清除等。3)设置保护倒换参数:WTR、触发条件等。4)查询当前保护倒换状态(工作/保护)。 设备保护管理 1)支持配置控制盘,交叉盘等关键机盘的1+1保护。2)设置保护倒换类型:包括人工、强制、清除等。3)设置保护倒换参数:WTR、触发条件等。4)查询当前保护倒换状态(工作/保护)。5)提供电源保护管理功能。 同步定时源管理 1)支持人工指配同步定时源,包括:·外时钟;·线路定时;·支路定时;·设备内时钟自由振荡。2)指配同步定时源的自动倒换模式,包括:·设备内部的S1字节自动按定时源优先级进行选取;·设置网元外时钟源的最低可用质量等级,当外时钟源质量低于该最低可用等级时,网元时钟进入保持模式或自由振荡模式。3)选择外时钟输入/输出类型:2MHz或2Mbit/s。4)设置定时源恢复等待时间(WTR)。5)查询时钟源状态(跟踪,自由振荡,保持等)。6)设置和查询时钟源失效条件。7)同步时钟定时源保护倒换执行/释放,支持的保护倒换类型有:·保护锁定;·强制倒换;·手工倒换;·倒换类型清除。 网元时间管理 对网元的时间进行管理,包括:1)如果网元不支持NTP协议:·查询指定网元的当前时间;·设置单个网元的当前时间(年、月、日、时、分、秒);·以广播式设置一组网元的当前时间(年、月、日、时、分、秒)。2)如果网元支持NTP协议:·设置网元的角色(NTP客户端,NTP服务器);·为每个NTP客户端网元设置主用NTP服务器和备用NTP服务器及轮询时间间隔;·为NTP服务器设置当前时间;·查询指定网元的当前时间。 1588V2时间同步管理 1)时钟模式配置和查询,包括:普通时钟,边界时钟,E2E透传时钟,P2P透传时钟。2)协议相关参数配置和查询,包括:时钟等级,优先级,精确度等。3)端口状态配置,包括:Master,Slave。 扩容管理 提供扩容工具:1)自动卡类型更改和卡位置迁移的自动发现。2)对各种有保护的组网,保证在不中断业务的前提下,实现增加、删除网元操作。5.4.2 拓扑管理拓扑管理应满足的功能详见表2。表2拓扑管理功能表 功能项目 功能要求 拓扑视图 网络资源图 1)以相应的图标显示所管辖的所有网元。 机架/子架组成图 1)显示机架的组成,包括子架编号,具体的槽位、卡等,并标注相应的名称,名称充分反映出其实际的物理含义。 网络拓扑连接关系 支持显示分层拓扑视图:1)物理连接拓扑。2)LSP拓扑。3)PW拓扑。4)业务层的网络拓扑图。 拓扑视图查看和编辑功能 拓扑视图查看功能 1)背景地图能定制,拓扑图能放大和缩小,用不同的图标来标识不同类型的节点(网元或子网或其它)。2)点击网元图标可获得网元的详细配置信息,并可执行网元配置和其它管理功能。3)系统保证不同用户窗口显示内容的一致性。4)网元的物理结构及其相对位置、形状、尺寸以及通道的占用情况和其它特征根据用户需要均能用颜色或数值区别,颜色和字体可由用户配置。 拓扑视图编辑功能 1)可通过拓扑编辑功能手工生成部分拓扑图(添加/删除/移动/修改网元和连线),并保存当前视图。 拓扑视图的导航和定位功能 拓扑视图的导航功能 1)逐层细化显示网元的信息,并提供返回前一视图与返回上层视图的功能。2)可根据需要切换到不同的网络视图,并可拖动鼠标看到不在视野范围的视图。3)分层显示节点间不同层次的路径。 拓扑视图的定位功能 1)在当前或其它视图中,可使用不同的方式查找指定的网元。2)根据需要选择是否显示或隐藏某些网元。 网络监视功能 实时反映网络设备配置的变更 1)网元配置信息的改变能通过某种醒目方式在拓扑图中通知用户。 实时反映被管网元的告警事件 1)告警应以可视可闻的形式提醒维护人员。5.4.3 故障管理故障管理应满足的功能详见表3。表3故障管理功能表 功能项目 功能要求 告警参数 1)主要包括网元设备告警,分组传送层路径告警、以太网业务告警和TDM业务告警等,具体告警参数详见附录A。 告警类型和严重等级划分 1)告警类型包括:设备,服务质量,通信,环境,处理差错告警;2)严重等级划分:紧急,主要,次要,提示告警。 告警状态 1)告警状态包括:当前告警,历史告警,已确认告警,未确认告警,锁定告警 告警的收集与显示 1)实时收集网元发出的告警信息,并自动更新当前告警列表。2)对于新接收到的告警,至少支持如下提示方式:·颜色变化;·声音提示。3)在网络拓扑图中以不同形式显示告警发生的位置及告警信息,并提示用户对告警进行确认。4)对不同严重级别的告警,以不同的颜色进行显示。对于同一网络资源出现多个告警时,图标颜色与最高级别告警对应;当较高级别告警被清除后,再顺序显示次等级告警对应的颜色。 告警的确认与清除 1)可对所有从网元接收到的、尚未确认的告警进行确认。2)对未经确认的告警应保持对用户的提示,直到用户进行确认。3)提供自动和手工清除两种告警清除手段,手工清除告警时必须在日志中记录。 告警的查询与统计 1)对当前告警或者历史告警提供查询和统计功能,查询或统计的条件为以下信息或以下信息的任意‘与’/‘或’组合:·告警源;·告警发生时间;·告警严重等级;·告警原因;·告警状态;·告警清除时间;·告警确认时间·确认用户;·告警历时(可选)。2)提供告警查询或统计信息的输出功能,可设置告警输出条件、告警输出目的地和告警输出方式。3)告警输出条件包括以下信息或以下信息的‘与’/‘或’组合:·告警类型;·严重级别;·告警源。4)支持如下告警查询/统计报告的输出方式:·打印机打印;·保存为一个文件。 告警的屏蔽和显示过滤 1)网管系统应能根据操作员设定的告警过滤/屏蔽条件过滤/屏蔽所有符合条件的告警。2)应能设置网元告警延迟时间,在指定延迟时间内,网元不产生重复告警。 告警相关性抑制和故障定位 1)根据网络配置信息,以及接收的告警信息频度和种类,对告警信息的关联进行综合分析,在多个告警中确定故障根源。2)通过分析,以图形显示方式或文本显示方式将设备或通信故障定位在机架、子架、卡或端口上,并给出可能的故障原因,故障原因描述为全称。 告警同步功能 1)将显示的告警状态与网元实际的告警状态进行核准,有人工和自动两种校正模式,适用于以下情况:·当EMS与网元建立管理连接时;·当EMS与网元出现通信失败并且恢复后;·当EMS出现系统故障并且恢复后;·当主用EMS与备用EMS发生倒换时;·当用户对EMS显示的告警与网元实际的告警状态有疑问时(如EMS显示的告警信息与站内机架显示告警信息不一致时)。 业务影响分析 1)对接收到的告警进行分析,以确定该告警是否影响业务,影响哪些业务和程度。5.4.4 性能管理性能管理应满足的功能详见表4。表4性能管理功能表 功能项目 功能要求 性能监测参数 1)主要包括分组传送层性能、以太网业务性能和TDM业务性能等参数,具体性能参数见附录2。 性能参数的收集 1)支持15分钟和24小时两种性能参数收集方式,并可设置性能参数收集的起止时间。 性能参数的上报与查询 1)在每次监测周期到达后,网元可根据要求自动自动上报本周期内的性能数据。2)允许用户指定网元性能监测的如下属性,并可对其进行查询和修改:·性能监测对象(指定的网元、卡、端口、通道、功能块等);·需要监测的参数名称;·监测周期(15分钟或者24小时);·监测状态(打开/关闭);·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是否自动上报。3)可以以表格和图形(如折线图、直方图、饼图等)方式显示查询结果。4)对查询统计结果进行打印输出。 性能门限管理 1)用户对一个监测对象的某个性能参数设置上限和(或)下限。2)当该监测对象的性能参数超过设定的上限或下限时,产生越限告警(TCA)。 性能数据存储 1)性能数据在EMS存储设备上保存一定期限的15分钟和24小时性能。·测量周期为15分钟的测量数据:30天;·测量周期为24小时的测量数据:60天。2)设置性能数据的存储期限和存储容量,对超过期限或容量的性能数据,应提示用户进行归档和删除。3)将性能测量数据以ASCII码文件的形式转储到大容量存储介质如磁带机上,供用户进行脱机分析。 性能趋势分析(可选) 1)能够通过分析告警记录和性能测量数据给出引发性能监测参数劣化的大致原因2)能够通过对当前和历史性能测量数据的分析,预测性能监测参数今后的变化趋势 端到端业务性能收集与查询 1)以端到端业务为对象进行性能的收集和查询。5.4.5 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应满足的功能详见表5。表5安全管理功能表 功能项目 功能要求 用户等级划分 将用户划分为几个级别,如下所示:1)系统管理用户负责对网管系统的管理,可以进行网络控制、各级用户口令设置、增加、修改或删除用户及日志管理等安全管理操作。2)系统维护用户负责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并可访问和备份管理信息库中的数据。3)系统操作用户负责电路的维护,可以新建或拆除电路、处理告警、选择配置、进行故障管理等。4)系统监视用户只能对系统告警状态进行监视,观察浏览各种性能监测结果以及对各种报告的访问结果。这些操作均以查阅(读)为主。注:较高级别用户拥有较低级别用户的所有功能。 用户管理 1)增加用户增加一个新的用户,需要给出该用户的名称,密码,同时可分配该用户的权限。2)删除用户将一个已有的用户删除,该用户不再存在。3)锁定用户将一个已有的用户锁定,该用户不可以再访问网管系统,直到用户被解锁。4)解锁用户将一个锁定的用户解锁,该用户可以继续访问网管系统。5)查询用户信息查询用户信息,包括:用户名称,用户锁定状态,用户权限等。6)修改用户密码修改用户的访问密码。 操作日志管理 1)操作日志记录用户在系统中所执行的各种操作,为了防止用户的误操作,系统对各个用户在系统中执行的各种操作进行了详细的记录。2)授权用户对操作记录进行查询,并做进一步处理。3)查找到符合条件的操作日志后,可以将这些操作日志存储在外围存储器中,并可根据授权用户的命令对其进行删除操作。 查询操作日志 1)根据给定条件对操作日志进行查询,查询的条件可以为:·给定时间或时间段进行查询;·给定用户进行查询。2)查询到的信息包括:·操作时间;·操作人;·操作名称;·操作结果(成功或失败)。 备份操作日志 1)将操作日志备份到指定的外围存储器中。5.4.6 通用要求通用要求应满足的功能详见表6。表6通用要求功能表 功能项目 功能要求 系统接入方式 1)支持本地和远程接入。2)支持多用户同时操作。3)EMS至少支持如下一种DCN接入能力:以太网。 安全可靠性 1)数据库提供数据备份功能,需要时可将备份数据恢复。系统数据丢失时,能从其它介质的备份数据中恢复最近的数据。2)支持(1+1)热备用(Hot-Standby)和温备用(Warm-Standby)配置。热备份主备倒换时间不超过10分钟。3)提供与网元之间链路的监视功能。一旦EMS本身或与网元之间的链路出现故障,EMS应能及时提醒用户并提供相应的安全和恢复功能。4)EMS投入和退出对正常的传输业务不产生任何影响。5)系统异常停止后,不能影响网元的正常运行和网络的正常业务。6)用户界面程序异常停止时,不影响服务器端和其它用户界面的正常运行。 软件管理 1)提供对自身软件的管理功能,包括:·软件安装管理·提供详细、友好的软件安装向导并生成相应的日志文件;·软件升级功能;·软件版本管理。2)对所管辖网元上的软件进行远程维护,包括:·查询网元的软件版本信息;·下载并升级网元的软件版本。3)在下载、升级网元的软件版本之前,能备份网元的配置参数到本地硬盘指定目录或者外设上。4)软件升级失败时,能恢复备份的软件和数据。 数据管理 1)提供数据库备份、恢复功能。2)提供配置、告警、性能数据导出功能。3)提供打印设置和打印功能,对配置、告警、性能等进行打印。 软件技术 1)可扩充性在最大设备容量范围内,被管理网元数目的增加对系统性能没有显著影响。2)后向兼容性·版本升级后,能管理当前网上运行的所有网元;·低版本系统中的所有数据能自动迁移至高版本系统中。 用户界面 1)界面显示效果·用户界面显示:采用中文或英文。·人机接口采用窗口、图标、菜单、光标方式;·所有界面简洁、友好,并提供相应的联机帮助;·被管理网络中的全部网元均由一个管理软件平台进行管理,在一个工作窗口上应能监视整个授权管理的区域。2)声音设置:提供声音设置开关,音量和持续时间可调。3)颜色要求·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颜色区别;·用户授权内可使用的菜单条与不能使用的菜单条有不同亮度级别显示。4)告警级别与缺省颜色·紧急告警――红色·主要告警――橙色·次要告警――黄色·无告警(告警清除)――绿色5)屏幕保护对客户端屏幕具有人工和自动锁定功能,同时具有屏幕激活再进入功能(需要输入口令),能通过鼠标/按键触动激活屏幕。 系统性能 1)各种日志文件的保存时间至少达到6个月。2)时间精度·需要时间标记的时间以秒为单位;·保证系统时间与网元时间的同步;·时间戳的精度(建议为1秒)。 北向接口 1)北向至少提供Q3、SNMP或CORBA接口,并可通过这些接口实现同NMS的对接。5.5 其它要求5.5.1 IPv6要求5.5.1.1 基本要求a)对三层设备,支持IPv4、IPv6双栈,对二层设备,应支持IPv6透传。安全要求应支持设备的信息安全要求。5.5.1.2 访问控制和流量控制a)应支持源地址校验功能,支持单播反向路径转发/查找uRPF功能。b)应支持标准的五元组(源/目的IP地址、IP协议字段、源/目的端口)的访问控制列表功能,还应提供基于MAC地址(包括源和目的地址)的访问控制策略手段。访问控制列表应可定制为在设备全局生效还是在端口生效。c)应提供流量监管功能。5.5.1.3 路由协议安全a)应支持路由协议安全功能,支持OSPF、ISIS、BGP等路由协议的MD5认证,保证路由信息的可信度。b)对于MPLSLSP的标签分配,使用LDP/CR-LDP的标签交换使用UDP协议承载,对于基本hello消息,应只接受与可信设备直接相连的接口上的基本hello消息,忽略地址不是到该子网组播组的所有设备的基本hello消息的地址;对于扩展hello消息,可利用ACL只接受允许的源发送来的扩展hello消息。LDP会话过程使用的消息由TCP协议承载,应通过TCPMD5签名选项对会话消息进行真实性和完整性验证;使用RSVP-TE时,则应通过加密散列函数支持邻居验证,应支持HMAC-MD5算法,可实现HMAC-SHA1算法。5.5.1.4 抗攻击能力a)应支持抵抗大流量攻击的能力,包括过路流量和对设备本身对攻击。对于第一种攻击,应能采取限速策略;对于第二种攻击,应丢弃攻击流,并生成告警日志。在此情况下,应完成正常对路由协议和管理报文对正常发送和接收处理。b)应支持抵抗畸形包的能力,能够检测超短/超长报文,并采取丢弃策略,同时对这种报文进行统计;能够检测到链路层错误并采取丢弃策略,同时进行日志记录和统计;能够检测网络层报文并采取丢弃策略,同时进行错误报文统计;不应犹豫错误报文/畸形报文而崩溃;应不能发出错误报文/畸形报文。c)应支持对定向广播报文攻击的防范,禁止该类报文转发或者以广播形势转发,对于分布式DOS攻击,应提供简单策略阻止这种分布式DOS攻击向设备扩散。d)应支持对IP地址哄骗的防范,应支持单播逆向路径转发(URPF)功能限制这类报文在网络中出现。e)支持至少一种针对去往/来自用户的流量,基于包类型(如TCPSYN、ICMP等)的机制(如可配置的速率限制),以防护来自被黑的/恶意的用户主机的flooding拒绝服务攻击。f)应支持对IPspoofing的诊断和阻断;应支持对IP源路由选项攻击对诊断和阻断;应支持对IPAddresssweep攻击的诊断和阻断;应支持对端口扫描的诊断和阻断。5.5.2 DCN要求在本地多业务承载传送网络内部,DCN可采用带内或者带外机制实现,包括如下方式:a)带内方式:管理平面和控制平面信息同数据平面的业务一起,采用相同的通道传送。b)光纤内带外方式:管理平面和控制平面信息同数据平面的业务采用不同的通信通道传送,但同数据平面的业务在相同的光纤内部进行转发。管理和控制信息采用的通信通道可和数据业务通道采用相同的拓扑组网,也可采用不同的拓扑组网。c)带外方式:管理平面和控制平面信息由专门的外部DCN网络进行传送,与数据平面的业务在物理链路上实现分离。在DCN通道建立后,设备和网管中心可通过SNMP协议进行通讯。6 设备功能与性能要求6.1 设备分类模型根据在网络中的应用位置,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设备可分为核心设备、汇聚设备和接入设备三类。应用于边缘节点的设备参照汇聚设备或接入设备最高档的功能要求。6.1.1 核心设备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的核心设备主要应用于本地网络中的核心节点,位于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的核心汇聚层。6.1.2 汇聚设备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的汇聚设备主要应用于本地网络中的汇聚节点,位于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的核心汇聚层。6.1.3 接入设备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的接入设备主要应用于本地网络中的接入节点,位于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的边缘接入层。根据基本功能,可分为二层设备、三层设备等两种功能配置。根据应用场景和性能需求,分为A型、B型、C型等3种设备模型。其中,A型应用于10GE接入环节点、B型应用于GE接入环节点、C型应用于GE支链节点。6.2 设备功能要求核心设备的功能要求详见表7。表7核心设备功能要求表 序号 功能项目 功能要求 核心设备 1 数据平面功能 1.1.1.1 接口 以太网接口 FE 必要 1.1.1.2 GE 必要 1.1.1.3 10GE 必要 1.1.1.4 40GE 可选 1.1.2.1 SDH接口 CSTM-1/STM-1 必要 1.1.2.2 STM-4 可选 1.1.2.3 STM-16 - 1.1.3 PDH接口 E1 可选 1.1.4 ATM接口 ATMSTM-1 可选 1.1.5.1 OTN接口 OTU2/2e、OTU3接口 可选 1.1.6 管理及辅助接口   必要 1.2 分组转发与交换 必要 1.3.1 业务适配 TDM业务   必要 1.3.2 ATM业务   可选 1.3.3 以太网业务   必要 1.3.4 IP业务   必要 1.4.1.1 承载功能 隧道 动态隧道 必要 1.4.1.2 静态隧道 必要 1.4.1.3 流量工程 必要 1.4.2.1 伪线 动态伪线 必要 1.4.2.2 静态伪线 必要 1.4.3 L3VPN   必要 1.5.1 QOS功能 流分类和流标记   必要 1.5.2 流量监管和整形   必要 1.5.3 拥塞管理   必要 1.5.4 队列调度   必要 1.5.5 连接允许控制(CAC)   必要 1.5.6 层次化QOS 三层 可选 1.6.1.1 OAM功能 业务层OAM 以太网业务OAM 必要 1.6.1.2 TDM业务OAM 必要 1.6.1.3 ATM业务OAM 可选 1.6.1.4 IP业务OAM 必要 1.6.2.1 隧道OAM 动态隧道OAM 必要 1.6.2.2 静态隧道OAM 必要 1.6.3.1 伪线OAM 动态伪线OAM 必要 1.6.3.2 静态伪线OAM 必要 1.6.4.1 链路OAM 以太网链路OAM 必要 1.6.4.2 OTN链路OAM - 1.6.5 L3VPNOAM   必要 1.6.6.1 接入链路OAM 以太网链路OAM 必要 1.6.6.2 SDH链路OAM 必要 1.7.1.1 网络保护 隧道保护 动态隧道保护 必要 1.7.1.2 静态隧道保护 必要 1.7.2.1 伪线保护 动态伪线保护 必要 1.7.2.2 静态伪线保护 必要 1.7.3 L3VPN保护   必要 1.7.4.1 接入链路保护 以太网接入链路保护 必要 1.7.4.2 SDH接入链路保护 必要 1.8.1 同步 频率同步 同步以太网 必要 1.8.2 时间同步 1588v2 必要 1.8.3 设备时钟要求   必要 1.9.1.1 IP相关功能 基本IP协议 ARP 必要 1.9.1.2 ICMP 必要 1.9.1.3 UDP 必要 1.9.1.4 TCP 必要 1.9.2.1 组播 组播 必要 1.9.3.1 DHCP DHCPRelay 可选 1.9.3.2 DHCPServer - 1.9.4 MCE   可选 2 控制平面功能 2.1.1 路由功能 静态路由配置   必要 2.1.2.1 动态路由协议 OSPF/ISIS 必要 2.1.2.2 OSPF-TE/ISIS-TE 必要 2.1.2.3 BGP4 必要 2.2.1.1 信令功能 隧道信令 RSVP-TE 必要 2.2.1.2 LDP 必要 2.2.3 伪线信令 LDP 必要 2.3.1 可靠性 NSR 必要 2.3.2 GR 必要 3 硬件要求 3.1.1 设备冗余 电源冗余 必要 3.1.2 主控冗余 必要 3.1.3 路由模块冗余 必要 3.1.4 交换矩阵冗余 必要 3.2 单槽线速转发容量 不小于40G汇聚设备的功能要求详见表8。表8汇聚设备功能要求表 序号 功能项目 功能要求 汇聚设备 1 数据平面功能 1.1.1.1 接口 以太网接口 FE 必要 1.1.1.2 GE 必要 1.1.1.3 10GE 必要 1.1.1.4 40GE 可选 1.1.2.1 SDH接口 CSTM-1/STM-1 必要 1.1.2.2 STM-4 可选 1.1.2.3 STM-16 - 1.1.3 PDH接口 E1 必要 1.1.4 ATM接口 ATMSTM-1 可选 1.1.5.1 OTN接口 ODUk接口 可选 1.1.5.2 OTSn接口 - 1.1.6 管理及辅助接口   必要 1.2 分组转发与交换 必要 1.3.1 业务适配 TDM业务   必要 1.3.2 ATM业务   可选 1.3.3 以太网业务   必要 1.3.4 IP业务   必要注1 1.4.1.1 承载功能 隧道 动态隧道 必要注1 1.4.1.2 静态隧道 必要 1.4.1.3 流量工程 必要 1.4.2.1 伪线 动态伪线 必要注1 1.4.2.2 静态伪线 必要 1.4.3 L3VPN   必要 1.5.1 QOS功能 流分类和流标记   必要 1.5.2 流量监管和整形   必要 1.5.3 拥塞管理   必要 1.5.4 队列调度   必要 1.5.5 连接允许控制(CAC)   必要 1.5.6 层次化QOS 三层 可选 1.6.1.1 OAM功能 业务层OAM 以太网业务OAM 必要 1.6.1.2 TDM业务OAM 必要 1.6.1.3 ATM业务OAM 可选 1.6.1.4 IP业务OAM 必要 1.6.2.1 隧道OAM 动态隧道OAM 必要注1 1.6.2.2 静态隧道OAM 必要 1.6.3.1 伪线OAM 动态伪线OAM 必要注1 1.6.3.2 静态伪线OAM 必要 1.6.4.1 链路OAM 以太网链路OAM 必要 1.6.4.2 OTN链路OAM - 1.6.5 L3VPNOAM   必要 1.6.6.1 接入链路OAM 以太网链路OAM 必要 1.6.6.2 SDH链路OAM 必要 1.7.1.1 网络保护 隧道保护 动态隧道保护 必要注1 1.7.1.2 静态隧道保护 必要 1.7.2.1 伪线保护 动态伪线保护 必要注1 1.7.2.2 静态伪线保护 必要 1.7.3 L3VPN保护   必要 1.7.4.1 接入链路保护 以太网接入链路保护 必要 1.7.4.2 SDH接入链路保护 必要 1.8.1 同步 频率同步 同步以太网 必要 1.8.2 时间同步 1588v2 必要 1.8.3 设备时钟要求   必要 1.9.1.1 IP相关功能 基本IP协议 ARP 必要注1 1.9.1.2 ICMP 必要注1 1.9.1.3 UDP 必要注1 1.9.1.4 TCP 必要注1 1.9.2.1 组播 组播 可选注1 1.9.3.1 DHCP DHCPRelay 可选注1 1.9.3.2 DHCPServer - 1.9.4 MCE   可选注1 2 控制平面功能 2.1.1 路由功能 静态路由配置   必要注1 2.1.2.1 动态路由协议 OSPF/ISIS 必要注1 2.1.2.2 OSPF-TE/ISIS-TE 必要注1 2.1.2.3 BGP4 必要注1 2.2.1.1 信令功能 隧道信令 RSVP-TE 必要注1 2.2.1.2 LDP 必要注1 2.2.3 伪线信令 LDP 必要注1 2.3.1 可靠性 NSR 必要注1 2.3.2 GR 必要注1 3 硬件要求 3.1.1 设备冗余 电源冗余 必要 3.1.2 主控冗余 必要 3.1.3 路由模块冗余 必要 3.1.4 交换矩阵冗余 必要 3.2 单槽线速转发容量 不小于10G注1:当应用在边缘节点时,该项目为“可选”。接入设备的功能要求详见表9、表10。表9接入设备功能要求表(三层设备) 序号 功能项目 功能要求 接入A型 接入B型 接入C型 1 数据平面功能 1.1.1.1 接口 以太网接口 FE 必要 必要 必要 1.1.1.2 GE 必要 必要 必要 1.1.1.3 10GE 必要 - - 1.1.1.4 40GE - - - 1.1.2.1 SDH接口 CSTM-1/STM-1 必要 可选 - 1.1.2.2 STM-4 可选 - - 1.1.2.3 STM-16 - - - 1.1.3 PDH接口 E1 必要 必要 必要 1.1.4 ATM接口 ATMSTM-1 可选 可选 可选 1.1.5.1 OTN接口 ODUk接口 - - - 1.1.5.2 OTSn接口 可选 可选 可选 1.1.6 管理及辅助接口   必要 必要 必要 1.2 分组转发与交换 必要 必要 必要 1.3.1 业务适配 TDM业务   必要 必要 必要 1.3.2 ATM业务   可选 可选 可选 1.3.3 以太网业务   必要 必要 必要 1.3.4 IP业务   必要 必要 必要 1.4.1.1 承载功能 隧道 动态隧道 必要 必要 必要 1.4.1.2 静态隧道 必要 必要 必要 1.4.1.3 流量工程 必要 必要 必要 1.4.2.1 伪线 动态伪线 必要 必要 必要 1.4.2.2 静态伪线 必要 必要 必要 1.4.3 L3VPN   必要 必要 必要 1.5.1 QOS功能 流分类和流标记   必要 必要 必要 1.5.2 流量监管和整形   必要 必要 必要 1.5.3 拥塞管理   必要 必要 必要 1.5.4 队列调度   必要 必要 必要 1.5.5 连接允许控制(CAC)   必要 必要 必要 1.5.6 层次化QOS (两层) 可选 可选 可选 1.6.1.1 OAM功能 业务层OAM 以太网业务OAM 必要 必要 必要 1.6.1.2 TDM业务OAM 必要 必要 必要 1.6.1.3 ATM业务OAM 可选 可选 可选 1.6.1.4 IP业务OAM 必要 必要 必要 1.6.2.1 隧道OAM 动态隧道OAM 必要 必要 必要 1.6.2.2 静态隧道OAM 必要 必要 必要 1.6.3.1 伪线OAM 动态伪线OAM 必要 必要 必要 1.6.3.2 静态伪线OAM 必要 必要 必要 1.6.4.1 链路OAM 以太网链路OAM 必要 必要 必要 1.6.4.2 OTN链路OAM 可选 可选 可选 1.6.5 L3VPNOAM   必要 必要 必要 1.6.6.1 接入链路OAM 以太网链路OAM 必要 必要 必要 1.6.6.2 SDH链路OAM - - - 1.7.1.1 网络保护 隧道保护 动态隧道保护 必要 必要 必要 1.7.1.2 静态隧道保护 必要 必要 必要 1.7.2.1 伪线保护 动态伪线保护 必要 必要 必要 1.7.2.2 静态伪线保护 必要 必要 必要 1.7.3 L3VPN保护   必要 必要 必要 1.7.4.1 接入链路保护 以太网接入链路保护 必要 必要 必要 1.7.4.2 SDH接入链路保护 可选 - - 1.8.1 同步 频率同步 同步以太网 必要 必要 必要 1.8.2 时间同步 1588v2 必要 必要 必要 1.8.3 设备时钟要求   必要 必要 必要 1.9.1.1 IP相关功能 基本IP协议 ARP 必要 必要 必要 1.9.1.2 ICMP 必要 必要 必要 1.9.1.3 UDP 必要 必要 必要 1.9.1.4 TCP 必要 必要 必要 1.9.2.1 组播 组播 可选 可选 可选 1.9.3.1 DHCP DHCPRelay 可选 - - 1.9.3.2 DHCPServer - - - 1.9.4 MCE   可选 - - 2 控制平面功能 2.1.1 路由功能 静态路由配置   必要 必要 必要 2.1.2.1 动态路由协议 OSPF/ISIS 必要 必要 必要 2.1.2.2 OSPF-TE/ISIS-TE 必要 必要 必要 2.1.2.3 BGP4 必要 必要 必要 2.2.1.1 信令功能 隧道信令 RSVP-TE 必要 必要 必要 2.2.1.2 LDP 必要 必要 必要 2.2.3 伪线信令 LDP 必要 必要 必要 2.3.1 可靠性 NSR 可选 - - 2.3.2 GR 可选 - - 3 硬件要求 3.1.1 设备冗余 电源冗余 必要 必要 必要 3.1.2 主控冗余 必要 必要 - 3.1.3 路由模块冗余 - - - 3.1.4 交换矩阵冗余 必要 必要 - 3.2 单槽线速转发容量 不小于10G 不小于1G 不小于1G表10接入设备功能要求表(二层设备) 序号 功能项目 功能要求 接入A型 接入B型 接入C型 1 数据平面功能 1.1.1.1 接口 以太网接口 FE 必要 必要 必要 1.1.1.2 GE 必要 必要 必要 1.1.1.3 10GE 必要 - - 1.1.1.4 40GE - - - 1.1.2.1 SDH接口 CSTM-1/STM-1 必要 可选 - 1.1.2.2 STM-4 可选 - - 1.1.2.3 STM-16 - - - 1.1.3 PDH接口 E1 必要 必要 必要 1.1.4 ATM接口 ATMSTM-1 可选 可选 可选 1.1.5.1 OTN接口 ODUk接口 - - - 1.1.5.2 OTSn接口 可选 可选 可选 1.1.6 管理及辅助接口   必要 必要 必要 1.2 分组转发与交换 必要 必要 必要 1.3.1 业务适配 TDM业务   必要 必要 必要 1.3.2 ATM业务   可选 可选 可选 1.3.3 以太网业务   必要 必要 必要 1.3.4 IP业务   - - - 1.4.1.1 承载功能 隧道 动态隧道 - - - 1.4.1.2 静态隧道 必要 必要 必要 1.4.1.3 流量工程 必要 必要 必要 1.4.2.1 伪线 动态伪线 - - - 1.4.2.2 静态伪线 必要 必要 必要 1.4.3 L3VPN   - - - 1.5.1 QOS功能 流分类和流标记   必要 必要 必要 1.5.2 流量监管和整形   必要 必要 必要 1.5.3 拥塞管理   必要 必要 必要 1.5.4 队列调度   必要 必要 必要 1.5.5 连接允许控制(CAC)   必要 必要 必要 1.5.6 层次化QOS (两层) 可选 可选 可选 1.6.1.1 OAM功能 业务层OAM 以太网业务OAM 必要 必要 必要 1.6.1.2 TDM业务OAM 必要 必要 必要 1.6.1.3 ATM业务OAM 可选 可选 可选 1.6.1.4 IP业务OAM - - - 1.6.2.1 隧道OAM 动态隧道OAM - - - 1.6.2.2 静态隧道OAM 必要 必要 必要 1.6.3.1 伪线OAM 动态伪线OAM - - - 1.6.3.2 静态伪线OAM 必要 必要 必要 1.6.4.1 链路OAM 以太网链路OAM 必要 必要 必要 1.6.4.2 OTN链路OAM 可选 可选 可选 1.6.5 L3VPNOAM   - - - 1.6.6.1 接入链路OAM 以太网链路OAM 必要 必要 必要 1.6.6.2 SDH链路OAM - - - 1.7.1.1 网络保护 隧道保护 动态隧道保护 - - - 1.7.1.2 静态隧道保护 必要 必要 必要 1.7.2.1 伪线保护 动态伪线保护 - - - 1.7.2.2 静态伪线保护 必要 必要 必要 1.7.3 L3VPN保护   - - - 1.7.4.1 接入链路保护 以太网接入链路保护 必要 必要 必要 1.7.4.2 SDH接入链路保护 可选 - - 1.8.1 同步 频率同步 同步以太网 必要 必要 必要 1.8.2 时间同步 1588v2 必要 必要 必要 1.8.3 设备时钟要求   必要 必要 必要 1.9.1.1 IP相关功能 基本IP协议 ARP - - - 1.9.1.2 ICMP - - - 1.9.1.3 UDP - - - 1.9.1.4 TCP - - - 1.9.2.1 组播 组播 可选 可选 可选 1.9.3.1 DHCP DHCPRelay - - - 1.9.3.2 DHCPServer - - - 1.9.4 MCE   - - - 2 控制平面功能 2.1.1 路由功能 静态路由配置   - - - 2.1.2.1 动态路由协议 OSPF/ISIS - - - 2.1.2.2 OSPF-TE/ISIS-TE - - - 2.1.2.3 BGP4 - - - 2.2.1.1 信令功能 隧道信令 RSVP-TE - - - 2.2.1.2 LDP - - - 2.2.3 伪线信令 LDP - - - 2.3.1 可靠性 NSR - - - 2.3.2 GR - - - 3 硬件要求 3.1.1 设备冗余 电源冗余 必要 必要 必要 3.1.2 主控冗余 必要 必要 - 3.1.3 路由模块冗余 - - - 3.1.4 交换矩阵冗余 必要 必要 - 3.2 单槽线速转发容量 不小于10G 不小于1G 不小于1G6.3 设备性能要求对各种应用层级设备的最低性能要求详见下表11、表12、表13。表11核心设备性能要求 序号 性能项目 支持能力 1 基本配置 1.2 交换容量(单向) ≥320G 1.3 FIB容量(IPv4) ≥256K 1.4 ACL数量 ≥4K 2 接口 2.1 线速10GE光口数量 ≥32个 2.2 线速GE光口数量 ≥16个 2.3 线速FE电口数量 ≥8个 2.4 CSTM-1/STM-1光口数量 ≥16个 3 接口转发时延(整机满负荷) ≤150us表12汇聚设备性能要求 序号 性能项目 支持能力 1 基本配置 1.2 交换容量(单向) ≥80G 1.3 FIB容量(IPv4) ≥256K 1.4 ACL数量 ≥1K 2 接口 2.1 线速10GE光口数量 ≥8个 2.2 线速GE光口数量 ≥16个 2.3 线速FE电口数量 ≥8个 2.4 CSTM-1/STM-1光口数量 ≥8个 3 接口转发时延(整机满负荷) ≤150us表13接入设备性能要求 序号 性能项目 支持能力 三层设备 二层设备 1 基本配置 1.2 交换容量(单向) ≥2.5G ≥2.5G 1.3 FIB容量(IPv4) ≥4K NA 1.4 ACL数量 ≥128 NA 2 接口 2.1 线速GE光口数量 ≥2个 ≥2个 2.2 线速FE光口数量 ≥4个 ≥4个 2.4 E1 ≥8个 ≥8个 3 接口转发时延(整机满负荷) 不大于150us 不大于150us注:线路侧端口均应满足板卡分离原则。6.4 业务性能要求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应满足如下业务性能要求。6.4.1 以太网业务性能指标a)在端口总容量不大于交换容量时,设备应支持所有端口线速转发能力。b)应保证在拥塞情况下高优先级业务(如信令、同步报文、话音等)的24小时无丢包。c)应保证在拥塞情况下无丢包高优先级业务最小帧长在GE接口上的时延不超过50us,时延抖动不超过±10%。6.4.2 TDMCES业务性能指标a)应保证在拥塞情况下24小时无误码。b)STM-NTDM业务误码性能应符合YD/T1238-2002规范的系统误码性能要求。c)PDHTDM业务误码性能应符合GB/T16814-2008规范的系统误码性能要求。d)对于P设备和S-PE设备,设备的时延要求遵循以太网业务性能指标要求;对于源T-PE设备,设备的时延不超过“50us+封装的TDM帧数×125us”;对于宿T-PE设备,设备的时延不超过“50us+去抖动缓存时延”,去抖动缓存时延一般等于缓存深度的一半。e)应满足G.823、G.825和G.8261规定的抖动性能要求;应满足G.823和G.8261规定的漂移性能要求。6.4.3 ATM业务性能指标a)承载的ATM业务信元丢失率性能应符合YD/T1109-2001规范的ATM业务信元丢失率性能要求;b)承载的ATM业务的时延性能应符合YD/T1109-2001规范的ATM业务信元时延性能要求。6.5 设备端到端功能要求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在网络中应用时,应具备端到端的业务提供、网络管理、L2与L3网络的互通能力。具体应满足如下要求:a)同厂家的所有设备应支持同一网管系统的统一管理。b)同厂家的设备应支持在网管下从接入设备到核心设备的端到端业务配置、端到端故障处理,以及端到端的性能检测。c)同厂家的二层接入设备与汇聚设备组网时,应支持设备内部的L2与L3转换、隧道及伪线的处理,不得采用边缘节点设备,以背靠背方式连接。d)对于TDM业务、以太网专线业务和ATM专线业务,应支持从接入设备到核心设备的端到端OAM和保护。6.6 整机业务叠加性能a)设备整机满配置下应无阻塞交换,背板容量应大于交换容量(端口容量指可配置的最大数量端口的总带宽;交换容量指交换矩阵最大交换能力;背板容量指背板单位时间内可传输的最大数据量)。b)设备在多种功能同时开启时对设备性能的影响应不明显,且不应导致业务质量的下降。c)设备在满配并最大叠加各种业务时性能应能长期稳定运行,且不出现性能明显下降;时延、抖动和丢包均应满足要求。6.7 设备互通性要求a)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应保证IP/MPLS的互通性,应保证核心汇聚层异厂家设备混合组网、及核心汇聚层与边缘接入层异厂家组网下的设备和网络正常运行。b)核心汇聚层网络与采用二层接入设备的异厂家边缘接入层网络组网时,应保证采用相同MPLS-TP时的互通性,实现端到端的OAM和保护。c)核心汇聚层网络与采用MSTP设备的边缘接入层网络组网时,应支持通过CSTM-1/STM-1等TDM接口,以及以太网接口实现接入链路的保护。可选支持通过STM-N(包括STM-4、STM-16)接口实现汇聚设备直接下挂MSTP环路。d)RSVP互通中i.互通双方设备应配置为不检测对端发来Path消息中Sessionname字段是否为空;ii.互通双方设备应配置隧道预留风格配置为FF(Fixed-Filter,固定过滤器);iii.互通双方设备应配置预留带宽的RSVP模式;iv.互通双方设备使能TE功能时应配置为开启CSPF功能。e)互通双方设备应默认配置关闭PHP(倒数第二跳弹出)功能。f)互通双方设备应使用Martini/PWE3方式开启业务。g)对所有带宽相关要求,互通双方设备应均按照二层速率理解。h)互通双方设备MTU值应按照二层配置,统一配置为1518。i)互通双方设备应配置开启PW控制字。j)ISIS互通中,互通双方设备应配置metric-style为wide模式。k)Martini/PWE3方式VLL业务应符合RFC5036的相关要求,不论采用何种标签保持方式,在收到labelrequest消息时,如果本地转发表存在对应的FEC,均应回复labelmapping消息携带对应标签给上游。l)MPLS-TP的OAM应按照2011-1493T-YD《PTN互通技术要求》中的5.3节要求进行规范。对于LSPPING的功能,应按照标准RFC6424/RFC6425实现;对于PWVCCV的功能,应按照标准RFC5085/RFC5586实现。m)BFD应能支持BFDforLSP和PW。n)TEFRR应符合RFC3209的相关要求,设备系统地址不出现在RSVPpath和resv消息中。o)至少应能在标签值16-4095范围内可分配静态标签。6.8 设备硬件通用性要求a)应支持同一板卡在不同型号设备上的混插,以提高板卡的通用性和灵活性。b)应支持不同板卡在同一槽位的混插,以提高插槽的通用性和灵活性。7 其它要求7.1 物理电气要求7.1.1 设备尺寸a)接入设备尺寸应满足ETSI或19英寸标准机柜要求,厚度优选300mm。b)汇聚设备与核心设备尺寸应满足ETSI或19英寸标准机柜要求,厚度优选300mm或600mm。7.1.2 设备电压范围设备要求直流电压范围(V):-38.4~-57.6(采用-48V电源时)。7.1.3 环境温度、湿度7.1.3.1 室内设备环境要求a)设备长期工作环境温度范围为+5~+40℃(-5~+50℃),相对湿度保持在10%~90%。b)设备短期工作环境温度范围为0~+45℃(-10~+45℃),相对湿度保持在5%~95%。注:括号内数值用于无人值守的局点。7.1.3.2 室外设备环境要求a)设备长期工作环境温度范围为-35~+55℃,相对湿度保持在5%~100%。b)设备短期工作环境温度范围为-40~+60℃,相对湿度保持在5%~100%。7.1.4 电磁特性a)设备电磁特性应该符合GB19286的要求。b)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及抗电磁干扰应满足IEC61000-4-2/IEC61000-4-3/IEC61000-4-4的要求。7.1.5 抗震特性设备抗震特性应该符合ANSIT1.329-2002《电信网络设备抗震能力》的要求。7.1.6 防雷击特性设备防雷击能力应该符合GB/T3482-2008的要求。7.2 设备可用性要求a)设备可用性应满足99.999%要求。b)当设备加电运行时,插入或拔出板卡应不引起任何元件的损坏和缩短使用寿命,且不影响已有业务。c)设备应支持软件防误加载、升级失败回滚,升级过程可逆。d)设备应支持trouble-shooting和性能监控、故障跟踪能力。e)设备应支持热插拔硬件的不间断业务,软件升级不应影响业务,删除、增加配置不影响不相关的板卡。f)非集成式设备均应支持电源单元、交换单元、时钟、主控单元等主要功能单元的1+1冗余备份能力。7.3 节能减排要求设备能耗等级应达到中国联通的相关要求。附录A(规范性附录)网管告警参数列表网管告警参数详见表A.1。表A1网管告警参数列表 告警类型 告警原因 网元设备告警 卡故障 卡脱位 电源失效 同步定时源告警 定时输入丢失 定时信号劣化 链路层告警 以太网 连续性丢失 连通性错误 告警指示信号(AIS或FDI) 远端缺陷指示(RDI) SDH 信号丢失(LOS) 帧丢失(LOF) 帧失步(OOF)(可选) 再生段误码率越限(B1_EXC) 再生段信号劣化(B1_SD) 再生段跟踪标识失配(J0RS_TIM) 复用段远端缺陷指示(MS_RDI) 复用段误码率越限(B2_EXC) 管理单元指针丢失(AU_LOP) 复用段告警指示(MS_AIS) 复用段信号劣化(B2_SD) 高阶通道跟踪标识失配(J1HP_TIM) 高阶通道未装载(HP-UNEQ) 高阶通道远端缺陷指示(HP-RDI) 高阶通道误码率越限(B3_EXC) 高阶通道净负荷失配(HP-PLM) 高阶通道信号劣化(B3_SD) 高阶通道告警指示(HP-AIS) PW和LSP层告警 LSP层 连续性丢失 连通性错误 告警指示信号(AIS或FDI) 远端缺陷指示(RDI) LSP信号劣化(LSP_SD) LSP信号失效(LSP_SF) PW层 连续性丢失 连通性错误 告警指示信号(AIS或FDI) 远端缺陷指示(RDI) PW信号劣化(PW_SD) PW信号失效(PW_SF) 标识符方面的告警,待定 以太网业务层告警 丢包次数高于上限告警 接收到的坏包字节数高于上限告警 发送的坏包字节数高于上限告警 检测到的碰撞次数高于上限告警 对齐错误数高于上限告警 校验错误数高于上限告警 连续性丢失 连通性错误 告警指示信号(AIS或FDI) 远端缺陷指示(RDI) SDH业务告警 物理接口 信号丢失(LOS) 帧丢失(LOF) 再生段 帧失步(OOF)(可选) 再生段误码率越限(B1_EXC) 再生段信号劣化(B1_SD) 再生段跟踪标识失配(J0RS_TIM) 复用链路层高阶通道 复用段远端缺陷指示(MS_RDI) 复用段误码率越限(B2_EXC) 管理单元指针丢失(AU_LOP) 复用段告警指示(MS_AIS) 复用段信号劣化(B2_SD) 高阶通道跟踪标识失配(J1HP_TIM) 高阶通道未装载(HP-UNEQ) 高阶通道远端缺陷指示(HP-RDI) 高阶通道误码率越限(B3_EXC) 高阶通道净负荷失配(HP-PLM) 高阶通道信号劣化(B3_SD) 高阶通道告警指示(HP-AIS) 支路单元指针丢失(TU-LOP) 支路单元复帧丢失(TU-LOM) 支路正/负指针调整越限(TU-PointerAlarm) 低阶通道 低阶通道跟踪标识失配(J2LP-TIM) 低阶通道未装载(LP-UNEQ) 低阶通道远端缺陷指示(LP-RDI) 低阶通道误码率越限(LP-EXC) 低阶通道误码率劣化(LP-SD) 低阶通道净负荷失配(LP-PLM) 低阶通道告警指示(LP-AIS) PDH业务告警 信号丢失告警 帧失步告警 告警指示(AIS) 远端告警(RDI) 软件告警 单板软件运行不正常 软件故障告警附录B(规范性附录)网管性能参数列表网管性能参数详见表B.1。表B.1网管性能参数列表 性能类型 性能参数 物理接口性能 光发送功率 光接受功率 激光器偏置电流 激光器温度 链路层性能 以太网 不同长度的包统计 接收到的单播包数 接收到的组播包数 接收到的广播包数 发送的单播包数 发送的组播包数 发送的广播包数 接收到的好包字节总数 发送的好包字节总数 接收到的坏包字节数 发送的坏包字节数 检测到的监视器丢弃数据包事件的次数 丢包率(OAM) 单向时延(OAM) 双向时延(OAM) 时延变化(OAM) SDH 再生段误码秒(ES) 再生段严重误码秒(SES) 再生段背景块误码(BBE) 再生段不可用秒(UAS) 复用段误码秒(ES) 复用段严重误码秒(SES) 复用段背景块误码(BBE) 复用段不可用秒(UAS) 高阶通道误码秒(ES) 高阶通道误码秒(SES) 高阶通道块误码(BBE) 高阶通道不可用秒(UAS) PW和LSP层以太网性能 LSP层 发送报文包数 发送字节数 接收报文包数 接收字节数 丢包率(OAM) 单向时延(OAM) 双向时延(OAM) 时延变化(OAM) PW层 发送字节数 接收报文包数 接收字节数 丢包率(OAM) 单向时延(OAM) 双向时延(OAM) 时延变化(OAM) 以太网业务性能 不同长度的包统计 接收到的单播包数 接收到的组播包数 接收到的广播包数 发送的单播包数 发送的组播包数 发送的广播包数 接收到的好包字节总数 发送的好包字节总数 接收到的坏包字节数 发送的坏包字节数 检测到的监视器丢弃数据包事件的次数 校验错误数 丢包率(OAM) 吞吐量(OAM) 单向时延(OAM) 双向时延(OAM) 再生段 误码秒(ES) 严重误码秒(SES) 背景块误码(BBE) 不可用秒(UAS) 复用段 误码秒(ES) 严重误码秒(SES) 背景块误码(BBE) 不可用秒(UAS) 高阶通道 误码秒(ES) 严重误码秒(SES) 背景块误码(BBE) 不可用秒(UAS) 低阶通道 误码秒(ES) 严重误码秒(SES) 背景块误码(BBE) 不可用秒(UAS) PDH 误码秒(ES) 严重误码秒(SES) 背景块误码(BBE) 不可用秒(UAS) 其他性能 CPU利用率 内存使用率附录C(规范性附录)SDH/PDH告警和性能监视功能列表TDM业务适配应支持的SDH/PDH告警和性能监视功能详见表C.1。表C.1SDH/PDH告警和性能监视功能列表 告警类型 告警原因 TDM业务告警 客户侧2M 信号丢失(LOS) 帧丢失(LOF)(针对成帧2M,可选) 告警指示信号(AIS) 远端告警指示(RAI)(针对成帧2M,可选) ES性能越限告警 RMFAI远端多帧告警指示(针对成帧2M,可选) CASMFL多帧丢失(针对复帧结构的2M,可选) CRC越限告警(可选) 客户侧STM-N 物理接口 信号丢失(LOS) 再生段 帧丢失(LOF) 帧失步(OOF)(可选) 再生段误码率越限(B1_EXC) 再生段信号劣化(B1_SD) 再生段跟踪标识失配(J0RS_TIM)(可选) 复用段层 复用段远端缺陷指示(MS_RDI) 复用段误码率越限(B2_EXC) 管理单元指针丢失(AU_LOP) 复用段告警指示(MS_AIS) 复用段信号劣化(B2_SD) 高阶通道 高阶通道跟踪标识失配(J1HP_TIM) 高阶通道未装载(HP-UNEQ) 高阶通道远端缺陷指示(HP-RDI) 高阶通道误码率越限(B3_EXC) 高阶通道净负荷失配(HP-PLM) 高阶通道信号劣化(B3_SD) 管理单元告警指示(AU_AIS) 低阶通道 支路单元指针丢失(TU-LOP) 支路单元复帧丢失(TU-LOM) 低阶通道跟踪标识失配(LP-TIM)(可选) 低阶通道未装载(LP-UNEQ) 低阶通道远端缺陷指示(LP-RDI) 低阶通道误码率越限(LP-EXC) 低阶通道误码率劣化(LP-SD) 低阶通道净负荷失配(LP-PLM) 低阶通道告警指示(TU-AIS)SHAPE\*MERGEFORMAT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设备技术规范v1.0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hinaUnicomLocalUnifiedTransportNetworkEquipmentv1.0(NEQ)QB/CU057-2013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2013-1-18实施2013-1-18发布中国联通公司发布6059
/
本文档为【057-XXXX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技术规范v10】,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