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微生物资料氧化磷酸化

微生物资料氧化磷酸化

2021-02-04 4页 doc 441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精品文库

海霄科技有卓越的服务品质,为满足不同群体的用户需求,提供制作PPT材料、演讲幻灯片、图文设计制作等PPT及文档优质服务。

举报
微生物资料氧化磷酸化您现在所处的位置:在线课堂(​http:​/​​/​www.cls.zju.edu.cn​/​sub​/​classroom​/​microbiology​/​menu3​/​kcjs.htm​)/网络课件(​http:​/​​/​www.cls.zju.edu.cn​/​sub​/​classroom​/​microbiology​/​menu3​/​wlkj.htm​)/第四章/第二节2010年4月29日星期四内容提要能量代谢中的主能与递能分子(​http:​/​​/​www.cls.zju.edu.cn​/​sub​/​...
微生物资料氧化磷酸化
您现在所处的位置:在线课堂(​http:​/​​/​www.cls.zju.edu.cn​/​sub​/​classroom​/​microbiology​/​menu3​/​kcjs.htm​)/网络课件(​http:​/​​/​www.cls.zju.edu.cn​/​sub​/​classroom​/​microbiology​/​menu3​/​wlkj.htm​)/第四章/第二节2010年4月29日星期四内容提要能量代谢中的主能与递能分子(​http:​/​​/​www.cls.zju.edu.cn​/​sub​/​classroom​/​microbiology​/​menu3​/​ch5​/​text2.htm"\l"a1#a1​)微生物的主要产能代谢途径与能量转换方式(​http:​/​​/​www.cls.zju.edu.cn​/​sub​/​classroom​/​microbiology​/​menu3​/​ch5​/​text2.htm"\l"a2#a2​)微生物中自葡萄糖形(​http:​/​​/​www.cls.zju.edu.cn​/​sub​/​classroom​/​microbiology​/​menu3​/​ch5​/​text2.htm"\l"a2#a2​)成丙酮酸的糖酵解(​http:​/​​/​www.cls.zju.edu.cn​/​sub​/​classroom​/​microbiology​/​menu3​/​ch5​/​text2.htm"\l"a2#a2​)EMP途径(​http:​/​​/​www.cls.zju.edu.cn​/​sub​/​classroom​/​microbiology​/​menu3​/​ch5​/​text2.htm"\l"a3#a3​)HMP途径(​http:​/​​/​www.cls.zju.edu.cn​/​sub​/​classroom​/​microbiology​/​menu3​/​ch5​/​text2.htm"\l"a4#a4​)ED途径(​http:​/​​/​www.cls.zju.edu.cn​/​sub​/​classroom​/​microbiology​/​menu3​/​ch5​/​text2.htm"\l"a5#a5​)WD途径(​http:​/​​/​www.cls.zju.edu.cn​/​sub​/​classroom​/​microbiology​/​menu3​/​ch5​/​text2.htm"\l"a6#a6​)Stickland反应(​http:​/​​/​www.cls.zju.edu.cn​/​sub​/​classroom​/​microbiology​/​menu3​/​ch5​/​text2.htm"\l"a7#a7​)发酵与底物水平磷酸化(​http:​/​​/​www.cls.zju.edu.cn​/​sub​/​classroom​/​microbiology​/​menu3​/​ch5​/​text2.htm"\l"a8#a8​)呼吸产能代谢(​http:​/​​/​www.cls.zju.edu.cn​/​sub​/​classroom​/​microbiology​/​menu3​/​ch5​/​text2.htm"\l"a9#a9​)光合作用与光合磷酸化(​http:​/​​/​www.cls.zju.edu.cn​/​sub​/​classroom​/​microbiology​/​menu3​/​ch5​/​text2.htm"\l"a10#a10​)第二节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在微生物的物质代谢中,与分解代谢相伴随的蕴含在营养物质中的能量逐步释放与转化的变化被称为产能代谢。可见产能代谢与分解代谢密不可分。任何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必须有能量驱动,产能代谢是生命活动的能量保障。微生物细胞内的产能与能量储存、转换和利用主要依赖于氧化还原反应。化学上,物质加氧、脱氢、失去电子被定义为氧化,而反之则称为还原。发生在生物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反应通常被称为生物氧化。微生物的产能代谢即是细胞内化学物质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而逐步分解,同时释放能量的生物氧化过程。营养物质分解代谢释放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合成ATP等高能化合物而被捕获,另一部分能量以电子与质子的形式转移给一些递能分子如NAD、NADP、FMN、FAD等形成还原力NADH、NADPH、FMNH和FADH,参与生物合成中需要还原力的反应,还有一部分以热的方式释放。另有一部分微生物能捕获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以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种类繁多的微生物所能利用的能量有两类:一是蕴含在化学物质(营养物)中的化学能,二是光能。微生物产能代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但可归纳为两类途径和三种方式,即发酵、呼吸(含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类通过营养物分解代谢产生和获得能量的途径,以及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phosphorylation)、氧化磷酸化(oxidationphosphorylation)也称电子转移磷酸化(electrontransferphosphorylation)和光合磷酸化(photo-phosphorylation)三种化能与光能转换为生物通用能源物质(ATP)的转换方式。研究微生物的产能代谢就是追踪了解蕴含能量的物质降解途径和参与产能代谢的储能、递能分子捕获与释放能量的反应过程和机制。一、能量代谢中的贮能与递能分子(一)ATP在与分解代谢相伴随的产能代谢中,起捕获、贮存和运载能量作用的重要分子是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简称腺苷三磷酸(adenosinetriphosphate,即ATP)。ATP是由ADP(腺苷二磷酸)和无机磷酸合成的。ATP、ADP和无机磷酸广泛存在于细胞内,起着储存和传递能量的作用。因此,也称为能量传递系统(energy-transmittingsystem)。ATP的分子结构式见下图4-1。图4-1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的分子结构式以ATP形式贮存的自由能,用于提供以下各方面对能量的需要:①提供生物合成所需的能量。在生物合成过程中,ATP将其所携带的能量提供给大分子的结构元件,例如氨基酸,使这些元件活化,处于较高能态,为进一步装配成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等作好准备。②是为细胞各种运动(如鞭毛运动等)提供能量来源。③为细胞提供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营养物所需的自由能。④在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合成中,保证基因信息的正确传递,ATP也以特殊方式起着递能作用等等。⑤在细胞进行某些特异性生物过程如固定氮素时提供能量。当ATP提供能量时,ATP分子远端的g-磷酸基团水解成为无机磷酸分子,ATP分子失掉一个磷酰基而变为ADP。ADP在捕获能量的前提下,再与无机磷酸结合形成ATP。ATP和ADP的往复循环是细胞储存和利用能量的基本方式。ATP作为自由能的贮存物质,处于动态平衡的不断周转之中。一般情况下,在一个快速生长的微生物细胞内,ATP一旦形成,很快就被利用,起着捕获与传递能量的作用。在一种微生物细胞中ATP和ADP总是以一定的浓度比例范围存在,以保证生命活动中用能与储能的正常进行。能直接提供自由能的高能核苷酸类分子除ATP外,还有GTP(鸟苷三磷酸)、UTP(尿苷三磷酸)以及CTP(胞苷三磷酸)等。GTP为一些功能蛋白的活化、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转运等提供自由能。UTP在糖原合成中可以活化葡萄糖分子。CTP为合成磷脂酰胆碱等提供自由能等等。(二)烟酰胺辅酶NAD与NADP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adeninedinucleotide,NAD+,辅酶I)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adeninedinucleotidephosphate,NADP+,辅酶Ⅱ)为物质与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脱氢酶的辅酶。作为电子载体,在能量代谢的各种酶促氧化-还原反应中发挥着能量的暂储、运载与释放等重要功能。其氧化形式分别为NAD+和NADP+,在能量代谢氧化途径中作电子受体。还原形式为NADH和NADPH,在能量代谢还原途径中作电子供体(图4-2)。依赖于NAD+和NADP+的脱氢酶至少催化6种不同类型的反应:简单的氢转移、氨基酸脱氨生成a-酮酸、b-羟酸氧化与随后b-酮酸中间物脱羧、醛的氧化、双键的还原和碳-氮键的氧化(如二氢叶酸还原酶)等。NAD也是参与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的重要分子,在多数情况下代谢物上脱下的氢先交给NAD+,使之成为NADH和H+,然后把氢交给黄素蛋白中的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或黄素单核苷酸(FMN),再通过呼吸链的传递,最后交给氧等最终受氢体。但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即代谢物上的氢先交给NAD+或NADP+,生成还原型的NADH或NADPH,后者再去还原另一个代谢物。因此通过NAD+或NADP+的作用,可以使某些反应偶联起来。此外,NAD+也是DNA连接酶的辅酶,对DNA的复制有重要作用,为形成3',5'-磷酸二酯键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可见辅酶I与辅酶Ⅱ在细胞物质与能量代谢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图4-2烟酰胺辅酶的结构和氧化-还原状态氢负离子(H—:一个质子和两个电子)转移给NAD+生成NADH(三)黄素辅酶FMN与FAD黄素单核苷酸(flavinmononucleotide,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lavinadeninedinucleotide,FAD)是核黄素(riboflavin,即维生素B2)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细胞内一类称为黄素蛋白的氧化还原酶的辅基,因此也称为黄素辅酶,其分子结构见图4-3。核黄素是核醇与7,8-二甲基异咯嗪缩合物。由于在异咯嗪的1位和5位N原子上具有两个活泼的双键,故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它有氧化型和还原型两种形式,其分子结构与氧化还原机制见图4-4,图4-3FMN和FAD的分子结构黄素辅酶是比NAD+和NADP+更强的氧化剂,能被1个电子和2个电子途径还原,并且很容易被分子氧重新氧化。黄素辅酶可以3种不同氧化还原状态的任一种形式存在。完全氧化型的黄素辅酶为黄色,lmax为450nm,通过1个电子转移,可将完全氧化型的黄素辅酶转变成半醌(semiquinone),半醌是一个中性基,lmax为570nm,呈蓝色;第二个电子转移将半醌变成完全还原型无色二氢黄素辅酶(见图4-4)。图4-4FAD和FMN的氧化还原型黄素辅酶与许多不同的电子受体和供体一起,通过3种不同的氧化还原状态参与电子转移反应,在细胞的物质与能量代谢的氧化还原过程中发挥传递电子与氢的功能,促进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二、微生物的主要产能代谢途径与能量转换方式微生物产能代谢可分为发酵、呼吸(含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两类代谢途径,以及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三种化能与光能转换为生物通用能源的能量转换方式。(一)微生物中自葡萄糖形成丙酮酸的糖酵解微生物以葡萄糖为底物时都要经历将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的糖酵解过程。这一过程的代谢途径主要有EMP、HMP、ED、PK、HK和Stickland等途径。这些途径中释放的可被利用的能量,部分是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等,部分被转移至递能分子中形成还原力[H]。在微生物中,进行能量代谢的途径具有丰富的多样性。1、EMP途径及其终产物和发酵产能EMP途径(Embden—Meyerhofpathway)以葡萄糖为起始底物,丙酮酸为其终产物,整个代谢途径历经10步反应,分为两个阶段:EMP途径的第一阶段为耗能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不仅没有能量释放,还在以下两部步反应中消耗2分子ATP:在葡萄糖被细胞吸收运输进入胞内的过程中,葡萄糖被磷酸化,消耗了1分子ATP,形成6-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6-磷酸果糖后,再一次被磷酸化,形成1,6-二磷酸果糖,此步反应又消耗了1分子ATP。而后,在醛缩酶催化下,1,6-二磷酸果糖裂解形成2个三碳中间产物: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在细胞中,磷酸二羟丙酮为不稳定的中间代谢产物,通常很快转变为3-磷酸甘油醛而进入下步反应。因此,在第一阶段实际是消耗了2分子ATP,生成2分子3-磷酸甘油醛;这一阶段为第二阶段的进一步反应做准备,故一般称为准备阶段。EMP途径的第二阶段为产能阶段。在这第二阶段中,3-磷酸甘油醛接受无机磷酸被进一步磷酸化,此步以NAD+为受氢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3-磷酸甘油醛转化为1,3-二磷酸油甘酸;同时,NAD+接受氢(2e+2H+)被还原生成NADH2。与磷酸己糖中的有机磷酸键不同,二磷酸甘油酸中的2个磷酸键为高能磷酸键,在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及随后发生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的2个反应中,发生能量释放与转化,各生成1分子ATP。EMP途径的各个反应步骤见图4-5。图4-5EMP途径及某些微生物以丙酮酸为底物的发酵产能综上所述,EMP途径以1分子葡萄糖为起始底物,历经10步反应,产生4分子ATP,由于在反应的第一阶段消耗2分子ATP,故净得2分子ATP;同时生成2分子NADH2和为分子丙酮酸。EMP途径是微生物基础代谢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需指出,从现象看,似乎只要有源源不断的葡萄糖提供给细胞,它就可产生大量的ATP、丙酮酸、NADH2。其实不然,因为,只要是氧化还原反应,其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两者是相偶联与平衡的。在细胞内,EMP途径的第二阶段始有底物释放电子的氧化反应发生,消耗2分子氧化态的NAD+,产生2分子还原态的NADH2。但若要保持EMP途径持续运行,必须有底物还原吸纳电子与氢,使NADH2氧化再生成氧化态NAD+,以有足够的氧化型NAD+作为受氢体再循环参与3-磷酸甘油醛转化为1,3-二磷酸油甘酸的脱氢氧化反应,从而保持氧化还原反应的持续平衡进行,同时不断生成ATP,以供细胞生命活动中能量之所需。因此,在保证葡萄糖供给的条件下,胞内NADH2氧化脱氢(2e-+2H+)后,受氢体的来源与数量成为EMP途径能否持续运行的决定性条件,否则,EMP途径的运行将受阻。在微生物中,使EMP途径顺畅运行的受氢体主要有两类:一是在有氧条件下,以氧作为受氢体。NADH2途经呼吸链脱氢氧化,最终生成H2O和氧化态NAD+,而在NADH2途经呼吸链过程中生成ATP(将在“呼吸作用”节中详述)。二是在无氧条件下发酵时,以胞内中间代谢物为受氢体。还原态的NADH2被氧化,生成氧化态NAD+和分解不彻底的还原态中间代谢产物。如在无氧条件下的乳酸细菌中,丙酮酸作为受氢体被还原成乳酸(见图4-5第11步反应)。又如在酵母细胞中,丙酮酸经脱羧生成乙醛与CO2后,在NADH2参与下,乙醛作为受氢体被还原生成乙醇和氧化态NAD+(见图4-5第12、13步反应)。在一些肠细菌中还生成多种副产物(见图4-5第14、15步反应)。由上可知,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极为重要的是图4-5中的第三阶段,即丙酮酸后的发酵。没有丙酮酸后的发酵,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难于持续获得生长与代谢需要的能量,此即发酵产能的实质内涵。但ATP的生成以EMP途径的第二阶段为主,因此,EMP是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发酵产能的重要途径。绝大多数微生物都有EMP途径,包括大部分厌氧细菌,如梭菌(Clostridium),螺旋菌(Spirillum)等;兼性好氧细菌,如大肠杆菌(E.coli);以及专性好氧细菌等。EMP途径及随后的发酵,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提供ATP和NADH2外,其中间产物又可为微生物细胞的一系列合成代谢提供碳骨架,并在一定条件下可逆转合成多糖。2.HMP途径HMP途径(hexosemonophosphatepathway)是从6-磷酸葡萄糖为起始底物,即在单磷酸己糖基础上开始降解,故称为单磷酸己糖途径,简称为HMP途径。HMP途径与EMP途径密切相关,因为HMP途径中的3-磷酸甘油醛可以进入EMP,因此该途径又可称为磷酸戊糖支路。HMP途径的反应过程见图4-6。HMP途径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氧化阶段:从6-磷酸葡萄糖开始,经过脱氢、水解、氧化脱羧生成5-磷酸核酮糖和二氧化碳。即图4-6中(1)~(4)的阶段。第二阶段即非氧化阶段:为磷酸戊糖之间的基团转移,缩合(分子重排)使6-磷酸己糖再生。即图4-6中(5)~(13)的阶段。HMP途径的特点:①HMP途径是从6-磷酸葡萄糖酸脱羧开始降解的,这与EMP途径不同,EMP途径是在二磷酸己糖基础上开始降解的。②HMP途径中的特征酶是转酮酶和转醛酶。转酮酶催化下面2步反应:5-磷酸木酮糖+5-磷酸核糖3-磷酸甘油+7-磷酸景天庚酮糖5-磷酸木酮糖+4-磷酸赤藓糖3-磷酸甘油醛+6-磷酸果糖转醛酶催化下面一步反应:7-磷酸景天庚酮糖+3-磷酸甘油醛4-磷酸赤癣糖+6-磷酸果糖③HMP途径一般只产生NADPH2,不产生NADH2。④HMP途径中的酶系定位于细胞质中。HMP途径的一个循环的结果是1分子6-磷酸葡糖糖最终转变成1分子3-磷酸甘油醛,3分子CO2和6分子NADPH2。图4-6HMP途径HMP途径的生理功能主要有:①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碳骨架。5-磷酸核糖可以合成嘌呤、嘧啶核苷酸,进一步合成核酸,5-磷酸核糖也是合成辅酶[NAD(P),FAD(FMN)和CoA]的原料,4-磷酸赤癣糖是合成芳香族氨基酸的前体。②HMP途径中的5-磷酸核酮糖可以转化为1,5-二磷酸核酮糖,在羧化酶催化下固定二氧化碳,这对于光能自养菌和化能自养菌具有重要意义。③为生物合成提供还原力(NADPH2)。大多数好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中都具有HMP途径,而且在同一种微生物中,EMP和HMP途径常同时存在,单独具有EMP或HMP途径的微生物较少见。EMP和HMP途径的一些中间产物也能交叉转化和利用,以满足微生物代谢的多种需要。微生物代谢中高能磷酸化合物如ATP等的生成是能量代谢的重要反应,而并非能量代谢的全部。HMP途径在糖被氧化降解的反应中,部分能量转移,形成大量的NADPH2,为生物合成提供还原力,同时输送中间代谢产物。虽然6个6-磷酸葡萄糖分子经HMP途径,再生5个6-磷酸葡萄糖分子,产生6分子CO2和Pi,并产生12个NADPH2,这12个NADPH2如经呼吸链氧化产能,最终可得到36个ATP。HMP途径的主要功能是为生物合成提供还原力和中间代谢产物,同时与EMP一起,构成细胞糖分解代谢与有关合成代谢的调控网络。3.ED途径ED途径(Entner-Doudoroffpathway)是恩纳(Entner)和道特洛夫(Doudoroff,1952年)在研究嗜糖假单胞菌(Pseudomonassaccharophila)时发现的。在这一途径中,6-磷酸葡萄糖先脱氢产生6-磷酸葡萄糖酸,后在脱水酶和醛缩酶的作用下,生成1分子3-磷酸甘油醛和1分子丙酮酸。3-磷酸甘油醛随后进人EMP途径转变成丙酮酸。1分子葡萄糖经ED途径最后产生2分子丙酮酸,以及净得各1分子的ATP、NADPH2和NADH2。ED途径见图4-7。ED途径的特点是:①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裂解为丙酮酸和3-磷酸甘油醛是有别于其它途径的特征性反应。②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醛缩酶是ED途径特有的酶。③ED途径中最终产物,即2分子丙酮酸,其来历不同。1分子是由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直接裂解产生,另1分子是由磷酸甘油醛经EMP途径获得。这2个丙酮酸的羧基分别来自葡萄糖分子的第一与第四位碳原子。④1mol葡萄糖经ED途径只产生1molATP,从产能效率言,ED途径不如EMP途径。图4-7ED途径及其与EMP、HMP、TCA关系4-6示EMP、HMP、ED途径的特点比较。表4-6EMP、HMP、ED途径比较在革兰氏阴性的假单胞菌属的一些细菌中,ED途径分布较广,如嗜糖假单胞菌(Pseudomonassaccharophila),铜绿假单细胞(Ps.aeruginosa),荧光假单胞菌(Ps.fluorescens),林氏假单胞菌(Ps.lindneri)等。固氮菌的某些菌株中也存在ED途径。表4-7表明了EMP,HMP和ED途径在某些微生物中存在的百分比。表中可见,HMP途径一般是与EMP途径并存,但ED途径可不依赖于EMP和HMP途径而独立存在。表4-7EMP、HMP、ED等糖代谢途径在微生物中的分布微生物不同途径的分布(%)EMPHMPED啤酒酵母产脱假丝酵母灰色链霉菌产黄青霉大肠杆菌藤黄八叠球菌枯草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氧化醋单胞菌运动发酵单胞菌嗜糖假单胞菌8866-819777727074----1219-3432328302629100---------71-1001004.WD途径WD途径是由沃勃(Warburg)、狄更斯(Dickens)、霍克(Horecker)等人发现的,故称WD途径。由于WD途径中的特征性酶是磷酸解酮酶(Phosphoketolase),所以又称磷酸解酮酶途径。根据磷酸解酮酶的不同,把具有磷酸戊糖解酮酶的叫PK途径,把具有磷酸已糖解酮酶的叫HK途径。肠膜状明串珠菌(Leuconostocmesenteroides),就是经PK途径利用葡萄糖进行异型乳酸发酵生成乳酸、乙醇和CO2(图4-8)。图4-8磷酸戊糖解酮酶(PK)途径而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bifidum)则是利用磷酸已糖解酮酶途径分解葡萄糖产生乙酸和乳酸的,见图4-9磷酸已糖解酮酶HK途径。图4-9磷酸已糖解酮酶HK途径5.Stickland反应上述4条途径均是以糖类为起始底物的代谢途径。而早在1934年,L.H.Stickland发现,某些厌氧梭菌如生孢梭菌(Clostridiumsporogenes)等,可把一些氨基酸当作碳源、氮源和能源。这是以一种氨基酸作氢供体,另一种氨基酸作为氢受体进行生物氧化并获得能量的发酵产能方式。后将这种独特的发酵类型,称为Stickland反应。Stickland反应是经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其产能效率相对较低。在Stickland反应中,作为供氢体的有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和色氨酸等,作为受氢体的主要有甘氨酸、脯氨酸、羟脯氨酸、色氨酸和精氨酸等。Clostridiumsporogenes中以丙氨酸为供氢体和以甘氨酸为受氢体的Stickland反应途径见图4-10。图4-10Clostridiumsporogenes中以丙氨酸为供氢体和以甘氨酸为受氢体的Stickland反应(二)发酵与底物水平磷酸化1、发酵发酵(fermentation)有广义与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发酵是指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利用营养物生长繁殖并生产人类有用产品的过程。例如发酵工业上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等生产生物杀虫剂,利用酵母菌生产面包酵母或酒精,利用链霉菌生产抗生素等通称为发酵。而狭义的发酵仅仅是指微生物生理学意义上的,它一般是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底物代谢时,将有机物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电子直接转移给底物本身未彻底氧化的中间产物,生成代谢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这里讨论的是狭义的发酵。在发酵过程中,供微生物发酵的底物通常是多糖经分解而得到的单糖,以己糖和戊糖等糖类为多见,葡萄糖是发酵最为常用的底物,另有有机酸、氨基酸等。在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后,厌氧微生物和无氧条件下的兼性厌氧微生物可以不同的途径将丙酮酸转化为多种发酵产物。乳酸细菌可以将丙酮酸还原为乳酸。酵母菌将丙酮酸脱羧形成乙醛,再由乙醛还原形成乙醇。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真杆菌属(Eubacterium)和羧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的一些种如丁酸羧菌(C.butyricum)、克氏羧菌(C.kluyveri)等,通过将丙酮酸脱羧并辅酶A化形成乙酰-CoA,然后2个乙酰-CoA缩合为乙酰乙酰CoA,在经过多个步骤形成丁酸。也可由多种肠道细菌将丙酮酸发酵为包括甲酸、乙酸、乳酸、琥珀酸、乙醇、丙三醇、2,3-丁二醇、3-羟丁酮等多种有机酸和醇的混合酸。2、发酵途径中的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发酵途径中,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phosphorylation,SLP)合成ATP,是营养物质中释放的化学能转换成细胞可利用的自由能的主要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是指ATP的形成直接由一个代谢中间产物上的高能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分之上的作用,见图4-11。图4-11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的反应在上述发酵过程中,形成的富能中间产物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乙酰CoA等酰基类物,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形成ATP。底物水平磷酸化既存在于发酵过程中,也存在于呼吸作用过程的某些步骤中。如在EMP途径中,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以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的过程中,均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分别产生1分子ATP。在三羧酸循环中(图4-13),琥珀酰辅酶A转变为琥珀酸时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分子高能磷酸化合物GTP。3、微生物发酵代谢的多样性在无氧条件下发酵时,不同微生物在以糖类为底物的重要代谢途径中,其终端产物或中间产物进一步发酵产能代谢的途径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即使同一微生物利用同一底物发酵时也可能形成不同的末端产物。如酵母菌利用葡萄糖进行的发酵,可根据不同条件下代谢产物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Ⅰ型发酵:酵母菌将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生成2分子终端产物丙酮酸,后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醛,乙醛作为氢受体使NADH2氧化生成NAD+,同时乙醛被还原生成乙醇,这种发酵类型称为酵母的Ⅰ型发酵。在酒精工业上,就是利用酿酒酵母(S.cerevisiae)的Ⅰ型发酵,主要以淀粉等碳水化合物降解后的葡萄糖等可发酵性糖为底物生产酒精的。酿酒酵母细胞从细胞外每输入1分子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经EMP途径及随后的反应,最终生成2分子乙醇与2分子的CO2,并将乙醇与CO2从胞内排出至胞外发酵液中。在酿酒酵母细胞内,这一反应每运行一次,生成的4分子ATP,其中2分子在下一轮分别用于第一阶段的第一和第三步的耗能反应,其余2分子ATP用于细胞生命活动的其它能量需要。而NAD+作为受氢体和氢载体,在3-磷酸甘油醛氧化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和乙醛还原生成乙醇这两步反应之间往返循环,推动反应持续进行。同时还有大量的热能释放,使发酵液的温度上升。Ⅱ型发酵:当环境中存在亚硫酸氢钠时,亚硫酸氢钠可与乙醛反应,生成难溶的磺化羟基乙醛,该化合物失去了作为受氢体使NADH2脱氢氧化的性能,而不能形成乙醇,转而使磷酸二羟丙酮替代乙醛作为受氢体,生成a-磷酸甘油,a-磷酸甘油进一步水解脱磷酸生成甘油。此称为酵母的Ⅱ型发酵。这是利用酵母菌工业化生产甘油的“经典”途径。但在实际上,酵母所处环境中的高浓度亚硫酸氢钠可抑制酵母细胞的生长与代谢,致使甘油发酵效率低。在要求酵母生长代谢活力与甘油发酵效率两者兼顾时,应控制较低浓度的亚硫酸氢钠,这样就不使100%的乙醛与亚硫酸氢钠反应,生成磺化羟基乙醛,而尚有部分乙醛被还原生成乙醇。Ⅲ型发酵:葡萄糖经EMP途径生成丙酮酸,后脱羧生成乙醛,如处于弱碱性环境条件下(pH7.6),乙醛因得不到足够的氢而积累,2个乙醛分子间发生歧化反应,1分子乙醛作为氧化剂被还原成乙醇,另1个则作为还原剂被氧化为乙酸。而磷酸二羟丙酮作为NADH2的氢受体,使NAD+再生,产物为乙醇、乙酸和甘油。Ⅱ型发酵与Ⅲ型发酵产能较少,一般在非生长情况下才能进行。许多细菌能利用葡萄糖产生乳酸,这类细菌称为乳酸细菌。根据产物的不同,乳酸发酵也有两种类型,即发酵产物只有乳酸的同型乳酸发酵和发酵产物除乳酸外还有乙酸、乙醇和CO2等的异型乳酸发酵。(三)呼吸产能代谢在物质与能量代谢中底物降解释放出的高位能电子,通过呼吸链(也称电子传递链)最终传递给外源电子受体O2或氧化型化合物,从而生成H2O或还原型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呼吸或呼吸作用(respiration)。在呼吸过程中通过氧化磷酸化合成ATP。呼吸与氧化磷酸化是微生物特别是好氧性微生物产能代谢中形成ATP的主要途径。在呼吸作用中,NAD、NADP、FAD和FMN等电子载体是呼吸链电子传递的参与者。因此,它们在呼吸产能代谢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呼吸又可根据在呼吸链末端接受电子的是氧还是氧以外的氧化型物质,将它分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两种类型。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有氧呼吸(aerobicrespiration),而以氧以外的外源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无氧呼吸(anoxicrespiration)。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根本区别在于:呼吸作用中,电子载体不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被部分降解的中间产物,而是与呼吸链的电子传递系统相偶联,使电子沿呼吸链传递,并达到电子传递系统末端交给最终电子受体,在电子传递的过程中逐步释放出能量并合成ATP。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能分解的有机物种类繁多,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酸、氨基酸和许多醇类等等。1、呼吸链与氧化磷酸化呼吸链与氧化磷酸化紧密偶联,在产能代谢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呼吸链及其组分与分布电子从NADH或FADH2到O2的传递所经过的途径称为呼吸链(respiratorychain),也称电子传递链(electrontransportchain)。呼吸链主要由蛋白质复合体组成,大致分为4个部分,分别称为NADH-Q还原酶(NADH-Qreductase)、琥珀酸-Q还原酶(succinate-Qreductase)、细胞色素还原酶(cytochromereductase)和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oxidase)。典型的呼吸链组分及其在链中的排列顺序、电子传递方向见下列与图4-12。此外,还有一些非蛋白的电子载体,如脂溶性醌类等。NAD(P)-FP(黄素蛋白)-Fe-S(铁硫蛋白)-CoQ(辅酶Q)-Cytb-Cytc-Cyta-Cyta3图4-12典型的呼吸链与ATP合成酶复合体图4-12中复合体Ⅰ(complexⅠ)为NADH-Q还原酶,又称为NADH脱氢酶(NADHdehydrogenase),简称为复合体Ⅰ,是一个MW为88000Da的大蛋白质分子。FMN、CoQ、NAD均为NADH-Q还原酶的辅酶。NAD是不与内膜紧密结合而自由扩散的电子传递链组分。此酶的作用是先与NADH结合并将NADH上的两个高势能电子转移到FMN辅基上,使NADH氧化,并使FMN还原。复合体Ⅱ(complexⅡ)是琥珀酸-Q还原酶,位于线粒体内膜的酶蛋白。完整的酶还包括柠檬酸循环中使琥珀酸氧化为延胡索酸的琥珀酸脱氢酶。FADH2为该酶的辅基,在传递电子时,FADH2将电子传递给琥珀酸脱氢酶分子的铁-硫蛋白。电子经过铁-硫蛋白又传递给CoQ从而进人了电子传递链。复合体Ⅲ(complexⅢ)为细胞色素还原酶,又称辅酶-Q细胞色素c还原酶(coenzymeQ–cytochromereductase)、细胞色素bc1复合体(cytochromebc1complex)或简称bc1等。除了极少数的专性厌氧微生物(obligateanaerobes)外,细胞色素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生物体内。细胞色素还原酶通过接受和送走电子的方式传递高势能的电子。复合体Ⅳ(complexⅣ)为细胞色素氧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又称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coxidase)。其功能是接受细胞色素c传过来的电子并最终交给O2,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H2O。在真核微生物中,呼吸链的成分大多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在原核生物中位于细胞质膜上。(2)、电子传递与ATP合成部位电子传递和形成ATP的偶联机制称为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或称电子转移磷酸化(electrontransferphosphorylation,ETP)。氧化磷酸化是电子在沿着电子传递链传递过程中所伴随的,将ADP磷酸化而形成ATP的过程。以NADH为起端的电子传递链上,释放自由能的部位有3处:由复合体I将NADH放出的电子经FMN传递给CoQ的过程是第1个ATP合成部位;第2个部位是复合体Ⅲ,它将电子由CoQ传递给细胞色素c的过程中合成ATP;第3个ATP合成部位是复合体Ⅳ,其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递给氧的过程中合成ATP。从图4-12可见,FADH2氧化释放的电子未经FMN而直接交给CoQ,因为,琥珀酸-Q还原酶将电子从FADH2转移到CoQ上的氧还电势变化(电势差)所蕴含的自由能不足以合成一个ATP。故该电子依次继续向细胞色素系统传递至Cytc的过程中才形成合成1个ATP。因此,凡以FADH2所携带的高势能电子传经呼吸链仅生成2个ATP(见图4-12用虚线表示的电子传递路径)。而NADH所携带的高势能电子传经呼吸链生成3个ATP(见图4-12用实线表示的电子传递路径)。故NADH提供的电子,其P/O=3,而FADH2提供的电子,其P/O=2。(3)ATP合成与ATP合成酶ATP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ATP的合成是由一个位于线粒体、叶绿体、细菌内膜上的ATP酶来完成的。这个复合体最初被称为线粒体ATP酶(mitochondrialATPase)或称为H-ATP酶(H+-ATPase),现被称为ATP合成酶(ATPsynthase,ATPase)。ATP合成酶和电子传递酶类不同。电子传递所释放出的自由能必须通过ATP合成酶转换成可保存的ATP形式,这种能量的保存和ATP合成酶对它的转换过程称为能量偶联(energycoupling)或能量转换(energyconversion)。ATPase及其能量的转换见图4-13所示。ATPase由位于膜内的称为F0部分和位于膜外的称为F1部分及其两者之间的连接部分(也称颈部)组成。膜外部分由3个a亚基和3个b亚基隔排依次围绕g亚基相列组成,ATP合成的活性位点在b亚基上。b亚基有3个不同的构象,即空结合位点的构象、与ADP和Pi结合的构象和与ATP结合的构象。g也是连接F1和F0的颈部的主要亚基,d和e亚基也参与了这一组成。F0是位于膜内的一个质子通道。当膜内外形成质子梯度后,质子通过F0质子通道进入F1并驱动a亚基和b亚基围绕g亚基作旋转运动,g亚基与3种构象不同的b亚基依次接触,b亚基的构象在与g亚基的旋转接触过程中不断依次发生变化,即与底物ADP和Pi与空位点结合,催化合成ATP并释放,循环往复。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作用相偶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其中的机理问题仍未完全阐明。对此曾有三种假说,即:化学偶联假说(chemicalcouplinghypothesis)、结构偶联假说(conformational图4-13ATPase结构(a)及其ATP合成(b)(转引自沈萍主编《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couplinghypothesis)和由Michaell提出的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hypothesis)。其中化学渗透假说已获得相对较多的实验证据支持并为较多学者所认同。就目前所知,电子传递链上氧化磷酸化合成ATP的大致机制是:电子在呼吸链传递产生的自由能,在特定的部位被称为质子泵(protonpump)驱动H+从基质跨过内膜到达膜间隙的一边,从而形成内膜两边电化学电势差,使基质的H+浓度低于膜间隙,因而基质形成负电势,而膜间隙形成正电势。这样就形成了电化学梯度即电动势(electromotiveforce,EMF),此可称为质子动势或质子动力(protonmotiveforce,PMF),这种质子动势蕴含的自由能作为动力,驱动位于内膜中的ATP合成酶(复合体V)将H+从膜间隙一边经质子通道泵回至基质一边,在这一过程中将能量转移给ADP与Pi合成ATP。同时降低内膜两边的电化学电势差,并实现H+的跨膜循环(见图4-12和4-13)。(4)微生物中呼吸链的多样性微生物作为生物三大类群之一,它是一个种类极其繁多生物世界,某些种类的进化程度差异比较大。这种根本的差异在呼吸链组成与结构等方面有所显现。尤其是异养与自养这两大类微生物的呼吸链组成与结构在某些种属间有较明显的不同,如真核微生物酵母菌具有组成与结构完整的呼吸链(如图4-12所示),而一些营有氧或无氧呼吸获得能量的自养微生物中的某些代谢类型,其呼吸链较短,有的甚至只有1~2类氧化还原酶系组成,它们把简单的无机物作为电子供体,这些电子供体直接与位于细胞质膜中的呼吸链组分偶联传递电子,进行氧化磷酸化生成ATP。其呼吸链组分不全、长度较短,结果是氧化磷酸化生成ATP的偶联位少,因此,电子流经呼吸链时产能少,根本原因是它们所能利用的无机电子供体所载有的能量大多数较少,这是导致自养型微生物生长比较缓慢的重要原因,见图4-15。2、有氧呼吸产能途径有氧呼吸也称好氧呼吸,它是最为普遍的生物氧化产能方式。微生物能量代谢中的有氧呼吸可根据呼吸基质即能源物质的性质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主要以有机能源物质为呼吸基质的化能异养型微生物中存在的有氧呼吸,二是以无机能源物质为呼吸基质的化能自养型微生物的有氧呼吸。这两种类型的呼吸作用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的最终电子受体均为氧。(1)以有机物为呼吸基质的有氧呼吸常见的异养微生物最易利用的能源和碳源有葡萄糖等。葡萄糖经EMP途径酵解形成的丙酮酸,在无氧的条件下经发酵转变成不同的发酵产物,如乳酸、乙醇和CO2等,并产生少量能量。但在环境有氧的条件下,细胞行有氧呼吸,丙酮酸先转变为乙酰CoA(acetyl-coenzymeA,acetyl-CoA),随即进入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acidcycle,简称TCA循环),被彻底氧化生成CO2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见图4-14TCA循环图。从TCA循环图与电子传递链产能反应(见图4-12和4-14)可见,1分子丙酮酸经TCA循环而被彻底氧化,共释放出3分子CO2,生成4分子的NADH2和1分子的FADH2,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分子的GTP。而每分子NADH2经电子传递链,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3分子ATP,每分子FADH2经电子传递链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2分子ATP,因此,1分子的丙酮酸经有氧呼吸彻底氧化,生成ATP分子的数量为:4×3+1×2+1=15。微生物行有氧呼吸时,葡萄糖的利用首先经EMP途径生成2分子丙酮酸,并经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4分子ATP和2分子NADH2。在有氧条件下,EMP途径中生成2分子NADH2可进入电子传递链,经氧化磷酸化产生6分子ATP。因此,在有氧条件下,微生物经EMP途径与TCA循环,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与氧化磷酸化,彻底氧化分解1mol葡萄糖,共产生40molATP。但在EMP途径中,葡萄糖经2次磷酸化生成1,6-二磷酸果糖的过程中有2步为耗能反应,共消耗了2分子ATP,故净得38molATP。已知ATP水解为ADP释放的能量约为31.8kJ/mol,故1mol葡萄糖被彻底氧化约有1208kJ(31.8kJ×38)的能量被转储于ATP的高能磷酸键中。1mol葡萄糖被彻底氧化为CO2和H2O可释放的总能量约为2822kJ。因此好氧微生物通过有氧呼吸利用葡萄糖,其能量利用效率约为43%,其余的能量以热等形式散失。可见,生物机体在有氧条件下的能量利用效率极高。图4-14三羧酸循环(TCA)(2)以无机物为呼吸基质的有氧呼吸好氧或兼性的化能无机自养型微生物能从无机化合物的氧化中获得能量。它们能以无机物如NH4、NO2-、H2S、So、H2和Fe2+等为呼吸基质,把它们作为电子供体,氧为最终电子受体,电子供体被氧化后释放的电子,经过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还原同化CO2提供能量。因此,化能自养菌一般是好氧菌。这类好氧型的化能无机自养型微生物分别属于氢细菌、硫化细菌、硝化细菌和铁细菌等。它们广泛分布在土壤和水域中,并对自然界的物质转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微生物的产能途径见下列化学反应式:化能自养微生物对底物的要求具有严格的专一性,即用作能源的无机物及其代谢途径缺乏统一性。如硝化细菌不能氧化无机硫化物,同样,硫化细菌也不能氧化氨或亚硝酸。上述各种无机化合物不仅可作为最初的能源供体,而且其中有些底物(如NH4+、H2S、H2等)还可作为质子供体,通过逆呼吸链传递方式形成用于还原CO2的还原力(NADH2),但这个过程需要提供能量,是一个消耗ATP的反应。与异养微生物比较,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量代谢有以下3个主要特点:①无机底物的氧化直接与呼吸链相偶联。即无机底物由脱氢酶或氧化还原酶催化脱氢或脱电子后,随即进人呼吸链传递,这与异养微生物对葡萄糖等有机底物的氧化要经过多条途径逐级脱氢有明显差异;②呼吸链更具多样性,不同的化能自养微生物呼吸链组成分与长短往往不一。③产能效率(即P/0)一般低于化能异养微生物。各种无机底物的氧化与呼吸链相偶联的具体位点,决定于被氧化无机底物的氧化还原电位,其氧化后释放的电子进入呼吸链的位置也不一样。上述这些还原态无机物中,除了H2的氧化还原电位比NAD+/NADH对稍低外,其余都明显高于它。因此,化能自养微生物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效率(P/O比)比较低。图4-15所示的不同氧化还原电位的无机底物进入呼吸链的可能位点。图4-15无机底物氧化时氢或电子进入呼吸链的部位正向传递产生ATP,逆向传递则消耗ATP并产生还原力「H]3、无氧呼吸产能途径无氧呼吸亦称厌氧呼吸。某些厌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在无氧呼吸中,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物质不是分子氧,而是NO3-、NO2-、SO42-、S2O32-、CO2等这类外源含氧无机化合物。与发酵不同,无氧呼吸也需要细胞色素等电子传递体,并在能量分级释放过程中伴随有氧化磷酸化作用而生成ATP,也能产生较多的能量。但由于部分能量在没有充分释放之前就随电子传递给了最终电子受体,故产生的能量比有氧呼吸少。在无氧呼吸中,作为能源物质的呼吸基质一般是有机物,如葡萄糖、乙酸等,通过无氧呼吸也可被彻底氧化成CO2,并伴随有ATP的生成。例如:(1)硝酸盐还原细菌在厌氧条件下,可把NO3-作为电子的最终受体,即:绝大多数硝酸盐还原细菌以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也有少数硝酸盐还原细菌能利用元素硫或分子氢或硫代硫酸作为电子供体还原硝酸盐。如兼性厌氧的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denitrificans)在NO3—存在时,可经无氧呼吸,利用元素硫作为电子供体和NO3—为最终电子受体而还原硝酸盐获得能量:5S+6NO3—+8H2O5H2SO4+6OH—+3N2+能量又如兼性厌氧的脱氮副球菌(Paracoccusdenitrificans)在无氧条件下行无氧呼吸,以氢为电子供体,硝酸盐为最终电子受体,还原硝酸盐,进行彻底地反硝化作用:5H2+2NO3-N2+2OH—+4H2O+能量(2)在厌氧条件下,硫酸盐还原细菌可以SO42—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即:2CH3CHOHCOOH+H2SO42CH3COOH+2CO2+2H2O十H2S+能量脱硫弧菌属(Desulfavibrio)等少数几种菌能以有机物(乳酸、丙酮酸等)或分子氢作为硫酸盐还原的供氢体。(3)严格厌氧的大多数产甲烷细菌可以CO2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无氧呼吸,即: 4H2+CO2CH4+2H2O+能量(4)以延胡索酸作为电子受体的无氧呼吸,如雷氏变形菌(Proteusrettgeri)和甲酸乙酸梭菌(Clostridiumformicoacetium)能以延胡索酸作为受氢体还原生成琥珀酸:HCOOCCH=CHCOOH+H2COOCCH2CH2COOH+能量(四)、光合作用与光合磷酸化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一个极其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光合磷酸化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用于还原CO2合成细胞物质。光能营养微生物(phototrophs),包括了藻类、蓝细菌和紫细菌、绿细菌、嗜盐菌等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bacteria)。它们利用光能维持生命,同时也为其他生物(如动物和异养微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有机物。光能营养微生物的光合作用有两种类型,一种与高等植物类同,而另一种具有细菌特点。一些有关的特性比较见表4-9与4-10。表4-9原核微生物与高等植物光合作用比较比较项目原核生物绿藻及高等植物的叶绿体紫细菌绿细菌蓝细菌含有光合器的细胞结构光合系统Ⅰ光合系统Ⅱ细胞膜十—色素囊十—类囊片和藻胆蛋白十十类囊片十十同化CO2的还原剂H2S,H2,或有机质H2S,H2H2OH2O光合作用的主要碳源CO2或有机质CO2或有机质CO2CO2在植物、藻类和蓝细菌的光合作用中,还原CO2的电子是来自水的光解,并有氧的释放,这类光合作用称为放氧型光合作用。在光合细菌中,光合作用还原CO2的电子是来自还原型无机硫、氢或有机物,无氧的释放,把这种类型的光合作用称为非放氧型光合作用。它们的有关特点比较见表4-10。表4-10两种光合作用类型的比较 放氧型光合作用非放氧型光合作用有机体叶绿素类型反应中心Ⅰ反应中心Ⅱ氧的产生还原力来源植物、藻、蓝细菌叶绿素a等有有有水的光解绿硫细菌、紫硫细菌、红螺菌等细菌叶绿素a(Bchla)等有无无硫化氢、氢、有机物等光合磷酸化是叶绿素(chlorophyll,Chl)或菌绿素(bacteriochlorophyll,Bchl)的光反应中心接受光能被激发而放出电子,在循环或非循环的电子传递系统中,一部分能量被用于合成ATP。三类光合微生物在光合作用中的光合磷酸化获得能量的过程与机制不一样。1.紫硫细菌的光能转化紫硫细菌是以环式电子传递方式进行光能转化,其过程可分为五步:①紫硫细菌通过光捕获复合体(Bchl十类胡萝卜素十B870),吸收光能。②光被吸收后使反应中心叶绿素P870处于激发态成为P*870。③电荷分离,P*870失去一个电子为P+870,高能电子跃升到电子受体细菌脱镁叶绿素(bacteriopheophytin,Bph)形成Bph-。④电子沿醌铁蛋白(QFe)、Q、细胞色素bc1到C2顺序移动,电子在细胞色素bc1至C2时偶联磷酸化产生ATP。⑤低能电子返回到P+870而形成P870,然后整个系统又接受光量子重复上述过程,见图4-16。紫硫细菌生物合成需要NAD(P)H。当其在氢中生长时,可以利用分子氢直接还原NAD(P)+为NAD(P)H。在异养生长时,各种氧化还原电位较高的基质对NAD+的还原一般都是由光能推动的。紫硫细菌光能转化的特点是:①紫硫细菌能利用长波光,Bchl吸收光的峰值为870nm波长处。②紫硫细菌以环式方式传递电子。③在异养生长时一般不能直接还原NAD+为NADH。图4-16紫硫细菌环式光能电子传递途径光能营养微生物的光合磷酸化,是在位于细胞质膜中的类似于呼吸链那样的光合电子传递链上进行的。其ATP的合成也有赖质子运动力。紫色光营养细菌的光合电子传递途径及光合磷酸化合成ATP的过程与机制见图4-17。图4-17紫色光能营养细菌的光合磷酸化途径与机制(引自MichaelT.Madigan,BiologyofMicroorganisms.Tenthedition,2003)2.绿硫细菌的光能转化绿硫细菌也是以环式电子传递方式进行的,其过程也可分为五步:①绿硫细菌通过光合色素(主要是细菌叶绿素c和类胡萝卜素,有的还伴有细菌叶绿素d和e)吸收光能。②使反应中心的叶绿素P840处于激发态成为P*840。③电荷分离使P*840而形成P+840和一个电子,这个高能电子跃升到电子受体Fe-S蛋白上,使Fe-S蛋白(E0=—540mV)被还原。④电子由Fe-S蛋白经醌类(MK,CQ),细胞色素b传到C555。电子在细胞色素b至C555时偶联磷酸化产生ATP。⑤低能电子返回到P+840形成P840。整个系统又接受光子重复上述过程,见图4-18。绿硫细菌光能转化的特点是:①绿硫细菌的Bchl吸收光的峰值在840nm处。②绿硫细菌是环式电子传递方式进行的。③绿硫细菌通过Fe-S蛋白能直接还原NAD(P)+为NAD(P)H。图4-18绿硫细菌环式光能电子传递途径3.蓝细菌的光能转化蓝细菌的光能电子传递是非环式的。从水到NADP+的非环式电子传递是一个短波光合系统Ⅱ(PSⅡ)。它含有作为主要光捕获色素的新藻胆蛋白,并在氧化水的同时放出氧和还原质体醌;还原
/
本文档为【微生物资料氧化磷酸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