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现代西方哲学相关考研资料哲学试题及答案

现代西方哲学相关考研资料哲学试题及答案

2018-09-07 29页 doc 111KB 1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146866

暂无简介

举报
现代西方哲学相关考研资料哲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1.皮罗主义。 (1)目的是要通过否认知识的可能性来达到“不动心”、不受干扰的理想生活。我们只能认识事物表现出来的现象而不能知道它的本质、真相。因此,我们对事物应该完全存疑,不做任何肯定的判断。 (2)从这种怀疑主义出发,皮罗主义主张,对一切事物都采取淡漠无情、无动于衷、莫之是、莫之非的态度。由于对一切事物都无所取舍,放弃任何判断,因此就可以避免引起无谓的烦恼,就不至于卷入是非场所中去,就可以与世无争而达到不动心的宁静境界。 2.智者。 (1)希腊人把智慧视作逻各斯,逻各斯兼有言语和理性之意,在这个意义上...
现代西方哲学相关考研资料哲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皮罗主义。 (1)目的是要通过否认知识的可能性来达到“不动心”、不受干扰的理想生活。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现出来的现象而不能知道它的本质、真相。因此,我们对事物应该完全存疑,不做任何肯定的判断。 (2)从这种怀疑主义出发,皮罗主义主张,对一切事物都采取淡漠无情、无动于衷、莫之是、莫之非的态度。由于对一切事物都无所取舍,放弃任何判断,因此就可以避免引起无谓的烦恼,就不至于卷入是非场所中去,就可以与世无争而达到不动心的宁静境界。 2.智者。 (1)希腊人把智慧视作逻各斯,逻各斯兼有言语和理性之意,在这个意义上,智慧就是用优雅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艺术,智者就是传授这门艺术的教师。 (2)智者并不是为智慧而教授智慧的思辨家,他们的教学活动有着鲜明的功利性,这就是培养能够在政治活动中获胜的人才。 (3)社会政治需要决定了智者的职业特点,智者职业带有商业特点。他们传授的智慧主要是修辞学和论辩学,他们着重培养学生演说和论辩的技艺,而不是传授知识学理。教学的目标是在政治和诉讼中获胜,而不是寻求真理,更不是满足个人好奇心。智慧只是他们用来达到实用目的之手段,柏拉图把智者斥为“批发或零售精神食粮的人”。 3.科学归纳方法(培根)。 (1)培根把制定科学的认识方法,为理智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当作自己哲学的中心任务。这个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具,就是他在经验论基础上创立的科学归纳方法。 (2)归纳法不是单向的推理过程,而是时上时下、循序渐进的过程。步骤如下:第一,广泛收集自然史和科学实验的材料;第二,整理材料,为归纳做好充分的准备,即“三表法”:具有表,缺乏表,程度表;第三,进行归纳最主要的是用排斥和否定的方法,把那些非本质的、无关紧要的东西抛弃掉,只留下那些本质的肯定的东西。 4.复杂观念。 (1)按自身构造,观念可以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两种。简单观念是构成知识的直接对象、材料和要素。复杂观念由简单观念组合而成。 (2)组合方式有三种。一是相加,即把多合为一,得到复合观念,其中重要的是上帝、物质和精神三个实体观念。二是并列,加以比较,得到关系观念,其中重要的是因果观念。三是相减,得到抽象观念或一般观念,即共相。 5.充足理由律。 (1)科学知识是表象之间联系的知识,表示一个已知对象的系统,这意味着必然存在着作为这种联系的充分根据。充分根据原则,即充足理由律,成了支配关于现象世界的事物的基本原则。充足理由律先验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任何客体都是主体运用其固有的表象能力及相应的充足理由律构成的。 (2)充足理由律有四种表现形式。一是物理事物遵从的“关于运动的充足理由律”,即物理的因果律。二是抽象概念和判断遵从的“关于知识的充足理由律”,即逻辑规律。三是数学研究对象遵从的“关于存在的充足理由律”,即数学规律。四是意志主体遵从的“动机律”。 6.道德律令。 (1)善良意志的自律被康德称为道德律令,即绝对命令。道德律令以直言句式表达,它是无条件的,以自身为目的之合理要求。道德律令完全符合理性的普遍要求,具有合理性;因此,道德律令也具有普遍性;道德律令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制约,具有自足性。因此,道德律令是理性的自律。 (2)道德律令规定了一切道德规则所必需的普遍形式:“总是按照那些同时可以成为普遍规律的规则行事”,它是区分道德与不道德的标准。从道德律令的一般形式,康德又引申出道德律令的一般内容。一是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把人当作工具。二是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 二、简答 1.柏拉图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划分。 (1)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可见世界,理念世界是可知世界;对可见世界的认识不是知识而是意见,对可知世界的认识才叫知识,而认识的任务就是认识可知的理念世界。 (2)柏拉图用四线段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认识、两个领域的区分。可见领域是理智领域、知识领域;其对象是是者的理念世界;其认识主体是自由人;其比喻为太阳、洞外的东西等;其知识形式表现为数学知识和理性知识,即哲学。可感领域是非知识领域、意见领域;其对象是可感事物,既不是是者又不是非是者;其认识主体是囚徒;其比喻为影像、雕像等;其知识形式表现为幻想和信念。 2.笛卡尔在确定的知识的论证中,“上帝必然存在的作用”。 (1)上帝存在的本体论。原因的现实性不可能小于结果的无限性,“无限完满性”的观念只能是“无限完满性”的现实所产生的结果。因此,必定有一个无限完满的上帝存在,他把关于自身的观念赋予人类,产生出关于“上帝”的天赋观念。 (2)从“我思故我在”到“上帝存在”完成了两个不同性质对象的系列之间的“跳跃”。“我思”是单纯的思想原则,“上帝”是实在的终极原因。从思想的第一原则到论证上帝存在的过程建立了从主观到客观的过渡。从上帝这个客观世界的终极原因出发,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确定性也就有了保证。 3.为什么贝克莱说,承认物质实体会导致怀疑论。 4.霍布斯如何论述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契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出发点是“自然人”观念。自然人是一种自然物体,他完全服从自然律。自然律即关于趋利避害的人的自然本能的规律。霍布斯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之前,生活在自然种状态,完全按自然律行事。自然律有两条:一是利用一切手段保护自己;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必要时放弃别人也同意放弃的权利。 (2)必要性。根据第一条规律,人们为了维护各自的生命权,一开始处于“人对人是狼”的战争状态。但是,战争状态威胁到人的生活,违反了最大的利益,因此人们必然要求和平。 (3)可能性。根据第二条规律,和平是这样一个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放弃和别人一样多的权利,并因此而享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利益。这就要求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权力转让给一个人或一群人,由他或他们代理行使权利,以保全契约者的生命。因此,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契约是可能的。   一、名词解释 1.始基。 始基是万物的起源和归宿,是万物生灭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一种用以说明万物的原则。 2.逻各斯。 (1)逻各斯即理性。赫拉克里特的火本原说认为,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它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它决定着世界运动的方向,控制着运动的节奏,支配着火与万物之间循环往复的转化。内在的本原即逻各斯。 (2)逻各斯是永恒存在的,即使人们对它毫无所知,它仍然存在着;逻各斯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逻各斯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万物都遵循逻各斯;逻各斯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也支配着人的主观世界;逻各斯是可以认识的,但只有少数人才能认识它,因为逻各斯不能光凭感觉而要通过理性才能认识。 3.三表法。 培根把对材料分门别类的方法称为“三表法”。即:所有正面的例证构成具有表,所有反面的例证构成缺乏表,不同程度的例证构成程度表。然后,对收集的材料进行适当的拒绝和排斥,我们就可以据此推导出一般的结论。 4.第二性质。 (1)洛克认为外界可被感知的物体具有两类性质: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第二性质是指,当物体的“细微部分”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产生颜色、声音、滋味等方面的观念时,物体所具有的各种有关“能力”。 (2)洛克认为第二性质只不过是“能力”,颜色、声音、滋味等并不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性质;人们之所以说某物具有某种颜色或某种声音,那不过是因为该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能使我们产生某种颜色或某种声音的观念。第二性质依存于第一性质。物体有的仅仅是第一性质,第二性质的观念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客观对象。 5.语言游戏。 (1)语言游戏说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核心内容。正如游戏概念无法定义一样,语言游戏一词也无法定义。我们只能从各种语言游戏中感受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他针对关于任何定义都是对被定义对象的一般性和本质性东西的概括这种本质主义思想,提出就语言游戏而言,并不存在这样的一般性和本质的东西。没有适用于一切语言用法的共同的东西,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只应是考察各种不同的具体的语言游戏,从中掌握语言的不同用法。我们对语言游戏只能描述或显示,但不能解释或说明。 (2)根据维特根斯坦的描述,语言游戏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一是自主性,不依赖任何外在的对象,而在于使用的对错与否;二是它不需要其他的目的或标准来证明,也不是任何推论的结果,它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需对它加以反思;三是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把它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本质;四是它必须遵守本身的规则,不同的规则带来了不同的游戏,也决定了不同语言的用法。他把语言和行动交织在一起的整体,称之为“语言游戏”。 6.此在。 (1)海德格尔肯定,任何一个存在者均有其存在,人们也可以追问任何一个存在者的存在。但是一般的存在者对其存在并无所关注和察觉,它们不会提出关于存在的问题。只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才能提出和追问存在问题,才能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此在就是指人这种独特的存在者。 (2)此在有两个特征。一是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这说明了人与其它存在物的根本不同点:人不像其他存在物那样具有固有的、不变的本质,他的本质是由他的存在过程决定的。二是这个存在者为之存在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这说明了人与其它存在物的另一个不同点。人不像其他存在物那样是一个类属,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存在者。 7.逻辑原子主义。 (1)罗素把经验世界归结为许多孤立的原子事实的机械集合。原子命题表述原子事实,分子命题表述分子事实,整个语言系统表述整个经验世界。正如逻辑中所有复合命题都可以归纳为简单的原子事实一样,科学和常识所论及的所有复杂现象都可以归纳为简单的原子事实。这就是逻辑原子论的中心思想。 (2)原子命题是语言的最基本单位,不陈述日常事物,不能被还原为其他更简单的命题,它是其他一切命题的基础和根据。在一个理想的语言体系中,借助于原子命题以及它们的真值函项组合,我们就可以获得全部关于世界的知识。 8.绝对理念。 (1)绝对理念即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 (2)绝对精神有如下特点。第一,绝对精神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某种宇宙精神,是一种逻辑思维的精神,一切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现象都是绝对精神的外部表现。第二,绝对精神是积极能动的,一种活生生的创造力,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发展着的。这是因为它本身包含着矛盾,它自身的矛盾推动着它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第三,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有其固有的形式和途径,它以概念的形式表现出它自身的运动,这就是正、反、合的三段式。具体概念都是对立统一,这必须经过否定之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合不是正和反的机械相加,而是两者的辩证统一。第四,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人的认识过程实现的。它的表现形式是纯粹概念。 (3)总之,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既是实体又是主体。一方面,它是唯一客观独立存在的实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基础,它构成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和灵魂。另一方面,它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作为主体辩证发展着的,宇宙万物,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还是人类思维的现象,都是“绝对精神”实现自己、认识自己的辩证发展过程的外部表现,都是“绝对精神”自己产生和创造的。 二、简答题 1.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念论的批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尽管亚里士多德认为以前的哲学没有达到第一哲学的高度,但是我们看到他仍然与以前的哲学家有着同样的追求,一样想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本质问题,不同的只是结果而已,这也是他为什么要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原因。 (2)亚里士多德的批判理念论的目的是否定柏拉图用理念来作为事物的本原、原因,同时也表达了他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思想。 (3)批判的理由主要有三条。第一,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念是无用的设定。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论没有达到解释个别事物具有共同本质或普遍性质的原因的目的,而且也不符合第一哲学宁简勿繁的原则主张。此外,柏拉图的理念是与个别事物分离开的,在许多问题上对个别事物不能予以满意的说明:理念自身不变不动,何以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变化;理念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理念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第二,认为设立分离的理念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他证明了认识内容和认识对象没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第三,在他看来,设定两种认识对象相分离,还会造成“第三者”的逻辑悖谬,无止境地设定“第三者”在逻辑上是不能的。 2.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主要分歧。 (1)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是经院哲学内部的争论。 (2)争论的焦点。焦点是关于一般(概念)或共相是否实在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共相)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 (3)问题的由来。问题来源于3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提出的认为是最高级的问题的三个问题:第一,共相是否独立存在,或者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第二,如果它们是独立存在,它们究竟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第三,如果它们是无形的,它们究竟与感性事物相分离,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并与之一致?6世纪的哲学家波埃修把问题引进,并强调其研究价值。12世纪时问题成为神学家关注的焦点。 (4)唯名论的观点:第一,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第二,不过有极端的唯名论和温和的唯名论的区分。极端的唯名论(罗瑟琳)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温和的唯名论(阿伯拉尔)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到的,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5)实在论的观点:第一,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第二,实在论也有极端派和温和派的区分。极端的实在论(安瑟尔谟和威廉)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温和派(阿奎那)认为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 (6)争论的哲学意义。争论的焦点实际上是希腊哲学中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着重探讨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因此,争论就是在特殊情况下的哲学活动,是哲学基本派别斗争的特殊形式。列宁说:“当然,中世纪唯名论者同实在论者的斗争和唯物主义者同唯心主义者的斗争具有相似之处”。 (7)争论的社会意义。争论绝不是一场纯思辨的争论,是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反映。 3.评析休谟的因果观。 休谟的经验主义和不可知论在他对因果关系的研究上得到最全面的体现,对因果关系的重视,与他认为“一切关于事实的推理,似乎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上面”的认识有关。 (1)休谟认为因果观念是这样建立的:我们知觉两个观念在空间相继出现,如果这两个观念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会把先发生的观念称为原因,把后出现的称为结果。 (2)休谟认为因果关系是这样形成的:因果观念久而久之会使我们形成这样的习惯:每当看到一个观念时便联想到另一个。这种在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联想而形成的恒常的联贯关系,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因果关系。 (3)休谟认为因果关系的基础无论是在证明知识的范围内,还是在经验知识的范围内,都不能得到充分的解释,即是不可知的。 (4)休谟把因果关系的基础最后归结为人的自然本性,把“最大的确定性和最严格的必然性”当作基于人性的心理构造,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解释。经过怀疑论的深入探究之后,它的解释没有任何进步,又回到了考察的起点。休谟的解释索然是一以贯之,符合经验论的原则,但却不能令人满意。因为他最后诉诸的是常识而非哲学。把经验论置于常识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对常识做哲学解释,这是思想的退化。 4.评析康德的绝对命令概念。 (1)根据善良意志的自由本性,康德分别从形式和内容方面论述了道德规律。他认为绝对命令是善良意志的自律。绝对命令是“应该如此如此做”或“不应该如此如此做”这样的直言句式,它是无条件的,以自身为目的之合理要求。 (2)绝对命令的普遍形式是:总是按照那些同时可以成为普遍规律的规则行事。它是一切道德规则所必需的普遍形式,是区分道德与不道德的标准。与它类似的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经》的“你要别人怎样对你,你也要这样对人”。 (3)康德从绝对命令推出了两条道德规律。第一,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把人当作工具。第二,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 (4)康德明显受到了卢梭的民主思想的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绝对命令的一般内容把启蒙时代提倡的人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要求提高到道德形而上学的高度,是人道主义的时代精神的高度哲学概括。 5.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 (1)杜威以改造以往哲学为己任,试图建立一种以人的生活、行动、实践为核心而贯通心物主客的新哲学。他认为,传统哲学把经验当做知识,即主体对于对象的一种认识。将经验者和被认识的对象、经验和自然、精神和物质割开而分别归属于两个不同领域。唯物和唯心等对立都出于这种“二元论”。经验自然主义的主旨正是克服这种二元论。 (2)经验自然主义把经验当做主体和对象,即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这种将彼此联系在一起的“贯通作用”,经验使有机体和环境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他称这种关系为“连续性”。他承认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存在以预先具有生物有机体及有机体所依赖的环境为条件,但在谈论这种相互作用时,他往往撇开了上述前提(存而不论)。他把外部世界的存在当作对象化了的存在,而事物的对象化总以它们被经验为前提。 (3)杜威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代替詹姆士的意识流,更加强调经验只是作为一种活动过程,而不是精神事物。经验包括经验到什么和怎样经验,是一个能经验的过程。经验决不仅仅是认识。人们并不是首先认识事物,而是拥有事物并为拥有而高兴或苦恼。人的情感、意志等是经验的更重要的内容。魔术、迷信和梦呓等也包括在经验之内,而且其实在性不亚于科学认识中的经验。在杜威的哲学中,过程、活动的观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活动而产生,作为过程、活动而存在。 三、论述题 1.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康德为什么要提出先天综合判断? (1)先天综合判断是指那些在内容上是先天的、性质上是必然真理的、采取了综合命题的逻辑形式的判断。 (2)这个概念来自于休谟关于综合命题与命题的区分。从逻辑形式上看,分析命题的谓词包含在主词之中,综合命题的谓词不包含在主词之中。分析命题的主词和谓词之间有逻辑上的蕴涵关系,综合命题的主词和谓词之间没有蕴含关系。分析命题是必然命题,它之为真与经验无关,综合命题是偶然命题,它的真假取决于经验事实。因此,分析命题又被称为先天命题,先天的意思是先于经验,独立于经验。综合命题又被称为后天命题。休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传统形而上学从人类知识领域中排除出去。 (3)康德提出先天综合判断与他对知识的看法和判断的划分的思想有关。他认为任何知识都要通过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只有那种既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又能增加新的内容的判断才是真正的知识。 (4)他的目的是建立新的形而上学,与传统形而上学一样,它的命题是必然的、先天的,同时又是对经验世界作出的判断。为了使这种命题也能够成为人类知识,他在休谟的两类命题之外,又增加了一类更重要的命题,这就是先天综合判断。首先他同意休谟对判断作综合判断和分析判断的区分,并且同意休谟认为分析判断是先天判断和必然判断的分析(休谟那里用命题表示判断)。但是他不同意休谟认为综合判断仅仅是后天判断和偶然判断的看法,认为休谟这样对判断的区分只是在逻辑形式上的区分,没有涉及判断的内容和性质。他认为如果把判断的内容和性质的因素考虑进来,还有第三种判断即先天综合判断。 2.分析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及其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差异。   一、名词解释 1.教父哲学。 (1)教父哲学产生于罗马帝国奴隶社会末期。当时,基督教开始向国教演变,宗教神职人员为了更好地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就进一步把基督教的信条理论化,形成了一整套基督教教义,从而出现了所谓基督教哲学。它是经院哲学的前身。在历史上,这些制定教义的人被称为教父,其学说被称为教父哲学。 (2)教父哲学的基本教条有:创世说、三位一体说、原罪说、救赎说、天国报应说、天启说。教父哲学对待哲学有两种态度。一是信仰主义的态度,将信仰与哲学对立,以德尔图良为代表。二是理性辩护主义的态度,认为信仰与哲学可以统一,以奥古斯丁为代表。 2.四假相说。 (1)培根形象地把科学发展的障碍比喻为“假相”,他把这样的假相归结为四个。四假相说深入地分析了传统科学观赖以生存的心理根源和社会根源。 (2)四假相如下。第一,种族假相,大致相当于希腊人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现代人所说的“人类中心”论。第二,洞穴假相,这是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因个人立场、观察角度、思维方式、成见等不同造成的主观性、偏隘性,就是这样的洞穴,即坐井观天。第三,市场假相,这是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大致相当于现代分析哲学所要消除的“语义的混淆”。第四,剧场假相,这是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他把历史上的哲学思想比作舞台上演出的一出出戏剧。他把历史上的理论体系归结为三类:诡辩派、经验派、经院派。 3.黑格尔的反思。 4.奥卡姆剃刀。 奥康的知识观不仅预示了重视经验证据的新科学观,而且对他自身的理论有直接的意义。它的一个重要推论通常被称作经济思维原则。既然只有自明知识或证据知识才能算作知识,那么,一切既无逻辑自明性又缺乏经验论据的命题和概念都必须从知识中剔出去,可用经验证据直接说明的东西不需用非经验的原因解释,可用自明的命题证明的东西不需用意义不明的论辩,用他的话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即“如无必要,无增实质”,这就是奥卡姆剃刀。奥卡姆的剃刀所向,直指实在论所设立的普遍实质,在他看来,无论出自逻辑理由,还是出自经验理由,都没有必要在个别事物之外设立普遍的实体或实质。 5.证实原则。 (1)证实原则用于判定命题意义的标准,即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理解一个陈述和知道它的正式方法是一回事……为了理解它的意义,我们必须看一下它是如何被证实的和如何被否证的。 (2)这包含了两个要点:一个句子的意义是由它的证实条件决定的;当且仅当一个句子在原则上可以被证实时,它才是有意义的。形而上学命题之所以被判定为没有认识意义,正是由于它们得不到经验的证实,只有经过经验证实的命题才可以被看做是有意义的。 6.解释学循环。 (1)自狄尔泰之后,解释学进入了哲学。海德格尔则把解释学从方法论领域引入存在论领域。 (2)此在对于自己的存在和世界都已经有了非理论的、未表述出来的理解,理解是此在的存在结构,是在把握过去、应付现在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筹划。解释只是把已经理解了的东西明朗化,任何解释都有已经理解了的东西作为前见或前概念;解释虽然是从理解中派生出来的,但又反过来为理解规定了显现的方向、方式和更具体、更清晰的内容。这就是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循环”。 二、简答题 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1)“是者”的实体意义的逻辑分析依据。亚里士多德认为,他的实体说的依据之一是对“是”的逻辑功能的分析结果。对揭示“是者”的实体意义具有重要作用的“是”的逻辑功能。一是作为判断的联结词的功能。它起到了区分实体与属性的作用。二是指称主词自身的功能。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作用。三是表示被定义的概念与定义的等同的功能。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的作用。 (2)“是者”的实体意义。 第一,“实体”的含义。他认为,实体在最真实、最原初和最确切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也就是说实体是独立存在的,是不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的。或者说实体就是自己存在,自己说明自己。他因此把不是实体的存在叫做“属性”。属性就是依附于实体的存在。他认为实体比属性“在定义上、认识顺序上、时间上都在先”。他还列出了九个属于实体的属性的范畴:数量、性质、关系、位置、时间、状态、活动、受动。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含义的确认就是对世界本原的存在的确认。 第二,他认为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种和属是第二实体,但有时也认为本质或形式也是第一实体。这说明他把个别事物看作是最具实在性的,承认个别事物的存在,认为种和属寓于个别事物之中。但这也表现了他的思想的矛盾和混乱。 第三,他区分了实体与具体实体。他认为现实意义上的实体是一个等级系列,根据形式与质料、实在与潜在所占比重的不同,具体实体被分为由下到上的等级,依次为可朽的运动实体、永恒的运动实体、永恒的不动的实体。 第四,他认为最高的实体是“神”,神有三层意思,不动的推动者或第一推动者,纯形式或纯活动,纯思想或思想的思想。 2.简述黑格尔的真理观。 (1)黑格尔认为真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真理应当是“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或“客观性跟概念的符合”。这虽然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观,但是由于他是从辩证法来解释这种“符合”的,所以在这里包含了他关于逻辑学、认识论、辩证法三者一致的“合理内核”。 (2)他对真理的规定,包含着真理是全面的思想。第一,由于真理是全面的,因而它就是具体的,是“对立面的具体的同一”。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是多种规定性的统一。因此,真理本身就包含矛盾,真理即绝对理念本身就是辩证法。第二,由于真理是具体的,本身是矛盾的,因此真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矛盾发展过程。就是说,真理是思维永远产生自身同存在的矛盾,永远克服这种矛盾,并且在矛盾中达到使存在和它自身相一致的过程。第三,由于真理是全面的、具体的,是一个过程,黑格尔认为“真理本质上又在认识中”,因此,认识也就是一个由无知到知,由简单到复杂,由贫乏到丰富,由片面到全面的辩证发展过程。第四,绝对理念即真理自己实现自己、自己认识自己,因此,真理的发展过程不仅是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也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第五,真理是理论理念和实践理念的统一。 3.简述黑格尔的异化学说。 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黑格尔把自然界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异化”,它包含的含义是:第一,自然界是绝对精神的派生物。第二,自然界为隐藏于其中的绝对精神所主宰。第三,但是,自然界又是绝对精神的异己的存在,是与绝对精神对立的异己力量。第四,自然界又是绝对精神必然要经历的发展领域,是精神发展的必然过程。 4.论述从笛卡尔到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实体论的演进发展。 5.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看他们对于“理解”的理解。 海德格尔对“理解”的理解。 (1)近代哲学归根到底是从人的意识角度来考虑问题,所以理解在他们看来只能是意识的功能和活动。海德格尔对人的思考的出发点与近代哲学的传统正好相反,“我在,故我思”,或者“存在,然后才有怎样存在和什么存在”。在我们有思维、意识、感知、认识之前,我们已经在世。 (2)理解是此在的构成因素之一,它是此在同存在最根本的关系,它是人的一切其他活动,包括意识活动的基础。理解是前意识的、先验的。只要此在存在,它就理解存在,理解是此在的本体论条件。只有理解存在,才有此在,才有此在的认识活动。所以理解决不是主观意识的认识活动和功能,而是它们的基础和条件,有意识的认识活动是从中发展出来的。 (3)世界是一种有待实现的世界,世界的可能性其实就是人的可能性。理解就是在此在面前筹划可能性,就是此在把自己的可能性投向世界。不是因为我考虑可能性,我才是自由的;而是因为我是自由的,我才考虑可能性。 (4)解释是理解的发展,理解是解释的基础和根据,从根本上说,它们不是不同的东西。作为对可能性进行筹划的理解,它是一种前意识的对可能性的统觉、取向和心态,它是此在存在的构成因素,先于意识和反思。也就是说,我的存在先于我对它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理解虽不是任意的,但还未完全展示出来。解释就是要把理解筹划的可能性清楚地揭示出来。当然,这种解释所要解释的决不是传统释义学所要解释的文本或表达式之类的东西,它要解释的是此在的可能性——人生与世界。 伽达默尔对“理解”的理解。 (1)理解的历史性主要是指理解者所处的不同于理解对象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和历史地位,这些因素必然要影响和制约他对文本的理解。古典释义学的任务是要克服由于历史时间间距造成的主观成见和误解,达到客观的历史的真实,即把握作者或文本的原意。而伽达默尔认为,我们没有理由只承认作者的历史性而要读者否定他的历史性。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去正确地评价和适应这一历史性。 (2)理解的历史性具体表现为成见与传统对理解的制约作用。成见是一切理解的必要组成部分,属于海德格尔的理解的前结构。他认为启蒙运动将权威等同于盲目服从和控制是错误的,完全可以有合理的成见;同样,承认权威也可以是理性的。传统先于我们并且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东西,它是我们存在和理解的基本条件。传统并非只是保存旧的东西,传统是一种有选择的保存。不仅我们始终处在传统中,而且传统始终是我们的一部分,是传统把理解者和理解对象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理解者不可能走出传统之外以一个纯粹主体的身份理解对象——文本。传统和成见是理解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传统“调动”了解释者的成见,以促成积极的理解。 (3)文本的真正意义与作者的原意或心理特征无关,它部分地由解释者的历史处境所决定,因而是由历史客观进程的总体性所决定的。意义发现的无穷过程是通过时间间距来实现的。 (4)伽达默尔既反对那种对于历史的“科学客观主义”态度,也反对黑格尔和狄尔泰等人对于历史的主观主义态度。历史既不是客观的对象,也不是绝对精神或生命的自我表现,历史是主客体的交融和统一,它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一种涵盖一切的过程和关系。他特意用“效果历史”来指传统在我们的理解中所起的作用。效果历史预先决定了什么是值得研究的,什么是有机的对象。对效果历史的意识就是效果历史意识,它使我们意识到我们的释义学处境。理解一开始,理解者的视界就进入了它所要理解的那个视界,随着理解的进展不断地扩大、拓宽和丰富自己。我们的视界是同过去的视界相接触而不断形成的,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的视界与传统的视界不断融合的过程,即“视界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同一或均化,而只是部分重叠。新的视界成为我们置身于其中的新的传统,给了我们新的经验和新的理解的可能性。 (1)真正的理解不是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适应人的存在的历史性。具体地说,我们要正确评价理解与传统的关系。 (2)理解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模式,理解是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它们“解释”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理解不是对作者意图的心理揣测,而是读者与文本的沟通。 (3)把历史看作流动过程,而不是静止的间距,历史就不再是障碍,而是理解的必要条件。 (4)总之,理解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被理解的内容是文本在历史中表现出来的东西,它要比作者想要表现的东西多得多。理解文本是一个创造过程,既是作者的创造,也是读者的创造,是文本意义无限伸展的过程。   一、名词解释 1.精神助产术。 (1)苏格拉底在讨论知识和伦理道德等问题时,惯于采用问答法,双方一问一答,通过诘难,使对方先于矛盾,承认其无知,从而逐渐修正意见,最后使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真理。苏格拉底把这种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 (2)这种方法是一种归纳法,也就是通过归纳寻求概念的定义。另外,这种方法还说明了希腊人真理观的一个特点。这就是真理蕴含在人的灵魂中,反诘的作用在于清除蒙蔽,但不制造真理。 2.飞矢不动。 (1)飞矢在一定的时间内必存在于与它自身相等同的空间里,因此,如果把飞矢在空中运动的过程分为无数个点,则它在每一个点上都存在于与它自身相等的空间里。可见,在每一个时刻,飞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所以是静止不动的。 (2)芝诺的错误在于他没有看到运动是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他形而上学地割裂两者,只承认间断性而不承认连续性。从认识论上看,他的错误在于他把思维对运动所作的反映的一个方面加以片面夸大,绝对化。 3.第一实体。 实体是一切东西的主体或基质、基础。亚里士多德认为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种和属是第二实体,但有时也认为本质或形式也是第一实体。这说明他把个别事物看作是最具实在性的,承认个别事物的存在,认为种和属寓于个别事物之中。但这也表现了他的思想的矛盾和混乱。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关系实际上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4.权力意志。 (1)权力意志是一种生命意志,它是实在的东西的倾向、活动过程。但它本质上不只是单纯地求生存,而是渴望统治、渴望权力。人生的本质就在于不断地表现自己、创造自己、扩张自己。世界就是权力意志,一切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 (2)权力意志是永恒的存在。世界的历史就是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世界的图画就是权力意志在永恒轮回中的各种表现。 5.人为自然立法。 (1)知性只能及于经验即“现象世界”。知性被运用于直观材料时,铸造了现象或经验内在的联系、规律性和同一性,从而既产生了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知识,同时也产生了作为科学认识的对象。因此,纯自然科学是可能的。 (2)康德的先验知性论一方面肯定了理性认识的能动作用,但另一方面,等于说随着认识的深入,“物自体”世界距离我们愈来愈远。 6.上帝的本体论证明。 (1)本体论证明的意义是指仅仅依赖于概念的分析而不依赖于经验事实的证明。与从经验事实出发来证明上帝存在的后天证明相比,本体论证明是典型的先天证明。 (2)证明如下。每个人心中先天地有一个上帝的观念,即“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的观念。既然人心已经确认没有一个东西比上帝更伟大、更完善,那么,它就不仅仅存在于人心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否则,人心就能够设想在人心之外还存在着比上帝更伟大、更完善的东西,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上帝存在于现实中。这实际上是一种新的理念论。 7.中世纪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的实质。 (1)两者之争的哲学实质是一般与个别关系的争论。但这绝不仅仅是纯思辨的争论,它的社会实质是当时社会政治斗争在理论上的反映,是以教权和王权之争为其哲学背景的。 (2)第一,唯名论认为,一般只是声音、符号或者概念,只有个别才是真实的存在。这就意味着否定渗透于各个国家的罗马教会具有无上的权威,并表现出拥护各国君主的意思。第二,唯名论的观点意味着被教会认作是有普遍性的教条或教义也是不真实的。第三,唯名论的观点意味着个人的信仰可能比教会的信条更可靠,人的救赎不一定要通过教会,因而就具有夺去教会拥有的通向天堂的钥匙的可能性。第四,既然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那么,人们的眼光应从虚幻的彼岸世界转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重视个人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这就同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发生了矛盾。因此,唯名论往往成为反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异端运动的理论武器。 (3)实在论的观点同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义是密切相关的,特别适合于为罗马教会的绝对权威作辩护。既然一般比个别更实在,一般高于个别,那么,越是普遍的东西就越高、越实在。第一,上帝的观念是最普遍的,所以上帝是最高的实在。第二,罗马教会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遍及世界各国。因此,它比各个王国更有实在性。第三,教权与王权正如一般与个别,所以,教权高于王权,国王要服从教皇。 8.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的观点的变化。 (1)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与前期相比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抛弃了用逻辑分析的手段建构世界和命题的逻辑结构的理想,从对命题意义的静态的逻辑分析转向了对语言用法的动态分析。 (2)他前后期哲学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第一,否认存在一切命题共有的逻辑形式,抛弃了原子命题的独立性和关于真值函项的论题。第二,对逻辑原子主义的形而上学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从日常语言的实际使用出发,指出了这种形而上学的根源在于错误地使用了日常语言。第三,彻底抛弃了命题的图像论、语言与实在的同构关系以及关于命题及其所描述的事实之间关系的整个看法。第四,否定了逻辑形式的存在,强调日常语言表达式的语法结构和使用规则。第五,完全放弃了前期那种视逻辑分析为哲学主要任务的哲学观,提出哲学的任务应当是对日常语言的语法规则进行研究,仔细考察句子和语词在不同情形中的不同用法,并根据它们的使用来确定它们的意义。 (3)他对前期思想的批判,更是对他前期思想中所反映的以往哲学共有的一些根本性观念的批判。第一,彻底抛弃了传统哲学关于世界本质的看法,否定了世界本质的存在,用“家族相似性”概念取代了“本质”概念。第二,放弃了对语言意义的追求,强调对语言用法的观察,否定作为语言所指对象的“意义”的存在,把意义概念本身归结为对它的不同使用。第三,彻底抛弃了传统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认识,即把哲学理解为一种理论体系的看法,提出哲学的任务是描述日常语言的用法,哲学就是对日常语言语法规则的研究。第四,哲学其实是我们错误地使用语言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哲学研究的任务是治疗理智上的疾病,一旦这个疾病得到治愈,哲学也就消失了。这些思想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 (4)但前后期思想之间还是有共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第一,两者关心的主题都是对思想的语言表达,而不是传统哲学所讨论的思想本身。第二,两者都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第三,两者对哲学问题的处理方式上相似,都把哲学问题的出现看做是思想混乱和理智疾病的产物,因而解决它们的方法不是根据问题的要求来回答问题,而是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而最终消解它们。第四,在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关于“可说的”与“不可说的”东西的看法上、在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上,他的思想都存在着一定的连贯性。因此我们有理由把他的前后期哲学看做一个整体。 9.比较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实体的异同。 (1)笛卡尔的实体论。他认为,实体是不依赖其他任何东西而自身存在的东西。经过一番彻底怀疑后,他确立了上帝、心灵和物质三种实体。心灵和物质分属两种实体,彼此互不相关。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广延,心灵的根本属性是思维。广延性的东西不可能思维,能思维的东西必无广延性。思维不以物质为转移,物质也绝无产生思维的能力。心灵和物质谁也不决定谁,谁也不依赖谁,二者泾渭分明。这就是笛卡尔的二元论的实体论。 (2)斯宾诺莎的实体论。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第一,实体是自因,它的本质包含着它的存在。第二,实体是无限的,它不受任何东西的限制。第三,实体在数量上只有一个。第四,实体是永恒的。第五,实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莱布尼茨认为,实体是组成世界的最小单元,它们的数目无限多,每一实体都是单子。单子是一种没有部分、因而不占有空间的东西,它不是物质性的实体,而是一种精神性的实体。第一,单子没有广延,因此,单子不是物质实体。第二,单子不能以自然的方式产生和消灭,因此,单子是上帝从无到有创造的,并最后归之于无。第三,单子不受外部影响,因此,单子之间和谐的关系不是由于单子的内在本性产生的,而是由于上帝的安排。这就是“预定和谐说”。第四,每一个单子具有固定的质的规定性。单子与单子的区别是质的差别。单子的无形的特质是它的活动性,是能动的。第五,他进一步把单子的精神活动说成知觉灵魂,单子的能动性在于表象活动。单子的质的程度的差别也就是表象清晰程度的差别。单子按照表象清晰程度的不同,分成三个等级。 (4)斯宾诺莎用一元论代替了笛卡尔的二元论。在他看来,广延和思想不是分别属于两个实体的两种属性,而是属于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两者各有自己的样式:有形事物是广延属性的样式,观念是思想属性的样式。他的一元论的实体论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也包含一定的辩证法因素。它坚持内因论,反对外因论。自因说进一步显示了斯宾诺莎哲学的无神论倾向,增强了这一哲学打击宗教创世说的力量。莱布尼茨的实体论既不是笛卡尔那样的二元论,也不是斯宾诺莎那样的一元论,而是多元论。单子之间的连续性解决了困扰二元论的身心关系问题。 10.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的继承和超越。 (1)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对存在的研究之所以会变成对存在者的研究,是柏拉图肇始的认知方式,即以“看”(表象、直观、认识等)为特征的研究方法的结果。柏拉图著名的“洞喻”把最高理念比作太阳,人借助理念之光去认知(看)身外世界。“认知”之取代对存在的直接“领悟”意味着人和世界都被作为现成和确定之物(存在者)而被分离。洞喻说后来衍化成各种由表象和概念等构成的认识体系。笛卡尔的作为主体的“我” “从存在论上被规定为物”,以之作为出发点的认知方法必然不能揭示、反而会遮蔽存在的意义。 (2)为了克服将存在混同于存在者的传统形而上学,必须抛弃导致这种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在这方面,海德格尔从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特别是他的现象学方法得到了重要启示。因为心理主义正是以主客二分为特征的认识论思维模式的典型形态,而现象学方法的根本目标正是超越心理主义,超越具体的物质和精神存在而返回事实本身。它只是描述在纯粹的内在直观中呈现出来的“绝对材料”,即真实的存在、现象。而这也正是海德格尔的根本目标。因此他把现象学方法当做建立其“有根”的本体论的基本方法。他把传统哲学所谈论的一切对象化的存在都还原为直接涌现、显示意义上的存在,即现象的存在。海德格尔所说的现象就是存在者的存在的显现。现象学方法就是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方法。为了达到作为存在者的人的存在,不能依靠认识手段,而只能采用显现的、阐释的、澄明的方法。他的现象学方法是一种直接显示存在的意义的结构的方法,也就是解释学的方法。 (3)海德格尔在这点上与胡塞尔的主要区别,在于他排除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以及由其建立的世界。胡塞尔要求哲学必需超越科学的界限而达到纯粹的、回到事物本身的世界,即他所谓的先验世界。它实际上仍是主体作为纯粹主体(先验主体)的心理世界、意识世界。他的现象学方法还有认识论痕迹,他在反对心理主义时自己却又回到了心理主义。海德格尔看到了并企图避免胡塞尔的矛盾。在他的哲学里,“事实本身”是具有时间性和历史性特征的存在着的过程,不是胡塞尔所说的先验本质,不属于先验世界。主体也不再是具有独立存在意义的先验主体,而是在对存在者的存在的领悟中体现出来的存在。总之,无论是被领悟的“现象”,还是这种领悟自身都处于存在着的过程中。因此,他比胡塞尔更加彻底地贯彻了超越主客二分和主体性的方向。他使现象学方法完全消除了认识论的痕迹,成为存在论化的方法。他认为应当按存在本身的显现来揭示其存在的意义,让“存在”自己显现,在“存在”的显现中体验存在的意义。存在、现象、显现具有同等意义。   1.理想国(柏拉图)。 (1)理想国是柏拉图的政治理想,理性在这个国家里应占据统治地位。他依据每个人的德性和神创造每个人时的材料,把社会分为三个阶层,即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和劳动者阶级,他们分别以智慧、勇敢和节制为美德。 (2)在理想国中,公道是立国的原则,公道就是正义,即每个人只做适合他的本性的事情。三个等级的人应各守本位、各尽其职,在各自的等级范围内做好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一致,才能实现正义。 (3)为了实现公道,统治者和武士必须接受严格的教育和训练。最高统治者为哲学王。 2.自然状态(卢梭) (1)卢梭认为,自然状态是没有人际交往、语言、家庭、住所、技能的人类最初状态。自然状态的人的全部欲望是肉体需要,没有理性和观念,具有自我保存和怜悯情感等善良的本能,以及区别于其他生物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 (2)卢梭认为,自然状态的人享有天赋的自然权利,这就是自由和平等。认为人对自然有服从或反对的自由,并意识到这种自由。自然状态既赋予人以自由,也包含着丧失自由的原因。 3.第二性质。 (1)洛克认为外界可被感知的物体具有两类性质: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第二性质是指,当物体的“细微部分”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产生颜色、声音、滋味等方面的观念时,物体所具有的各种有关“能力”。 (2)洛克认为第二性质只不过是“能力”,颜色、声音、滋味等并不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性质;人们之所以说某物具有某种颜色或某种声音,那不过是因为该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能使我们产生某种颜色或某种声音的观念。第二性质依存于第一性质。物体有的仅仅是第一性质,第二性质的观念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客观对象。 4.逻辑实用主义(蒯因)。 (1)蒯因50年代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逻辑实用主义。其主要特征是把实用主义与逻辑经验主义结合起来,用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补充逻辑经验主义。 (2)具体表现在:第一,在对科学客观内容的理解上,认为科学的概念体系实质上是依据过去经验来预测未来经验的工具。第二,在对科学知识的看法上,认为人们对具有经验内容的科学命题的选择没有确定的标准,整个科学都是一种方便的语言形式和方便的概念体系或结构。第三,在对本体论的看法上,主张从语言角度研究本体论问题,提出“本体论承诺”的概念,认为本体论与科学体系同样以方便有用为标准,两者都可以并存。 5.逻各斯中心主义。 (1)德里达从胡塞尔那里看到的是从柏拉图到索绪尔的一个传统,即语音中心主义:语言分为语音符号和文字符号,语音由心灵所激活而被赋予意义,文字只是语音的无生命的、随意的、可有可无的替代品。语音中心主义的实质是逻各斯中心主义。 (2)逻各斯即语音的内在理性,也是人类和自然的理性,语音和文字的二元对立关系在哲学史上被演化为精神和物质、自为和自在、主体和客体、心灵和身体、内部和外部、本质和现象、真理和假相、意义和文本的二元对立。但是,对立的目的是统一,在上述对子中,前者总是处于优先的中心地位,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附庸,处于边缘地位。 6.试述莱布尼茨单子论的内容和意义。 (1)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在对以往的实体论的批判的基础上建立的。对原子论的批判。对笛卡儿的心灵实体论的批判。对斯宾诺莎的实体论的批判。莱布尼茨认为他提出的作为实体的“单子”是“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它没有部分。单子的特征是:第一,单子是“没有部分”的,是“一”,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第二,单子没有广延,不是物质实体。第三,单子不能以自然的方式产生和消灭,只能以非自然的方式“突然”地产生或消灭。第四,单子不受外部影响,每个单子“没有可供外物出入的窗口”。单子之间的关系是由上帝安排的,这叫“前定的和谐”。第五,每一个单子具有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单子与单子的区别是质的程度的差别,而不是量的大小的差别。 (2)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固有的特质是它的活动,因此单子是能动的,是无形的精神实体。他还进一步把单子的精神活动说成知觉灵魂,单子的能动性在于表象活动。莱布尼茨认为,由于表象的清晰程度有差别,因此单子的质的程度产生了差别。差别分为四个等级:一是最低级的单子,只有细微的知觉。二是较高级的单子,具有动物灵魂。三是高级的单子,具有理性灵魂,它只存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四是最高级的单子,即上帝,具有洞察一切的能力。 (3)莱布尼茨认为有知觉能力的单子是决定万物的实体,他把世界看作一个生生不息、常变常新的有机体。虽然单子存在因表象的清晰程度而产生的差异性,但是,由于每一个单子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象整个世界,所以单子的各个等级、各个程度之间不存在截然区别的界限,自然界的各个物种之间是连续的,同一物种内的各个个体之间也是连续的。单子的连续性表现为运动的连续性,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单子的连续性还解决了困扰二元论的身心关系问题,在此可以看到,心灵与身体是以特别密切的方式相互依存的。 (4)第一,单子论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古代的生机论思想,用以反对当时流行的机械论的世界观。第二,单子论以曲折隐晦的方式,反映和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状况和思想要求,即要求开明专制。第三,单子论具有一定的宗教神学色彩,有助于调和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同为封建统治势力服务的宗教哲学的矛盾。这表现在他对单子生灭问题和对单子之间关系的论述上。第四,单子论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当时流行的机械唯物主义存在的局限性。一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看成是本身没有能动性的、僵死的存在物。二是物质的原子是自相矛盾的概念。三是它只把广延看作物质的唯一特性,也就是说,只从量上看问题,这样无法说明事物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而单子论可以对这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说明。 7.评述胡塞尔现象学方法。 (1)现象学的还原方法是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提出的通过直观来描述和把握认识对象的哲学方法。胡塞尔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寻求永恒的绝对真理,从而为全部人类精神生活提供理论基础。他认为哲学的对象既不是唯物主义者描述的山川河流,也不是经验论者眼中的花红柳绿,又不是理性主义者头脑里的概念公理,而是一种非物质又非感性经验也非抽象概念的“自我意识”。他认为物质世界、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都是可变的,它们的存在是值得怀疑的,唯有自我意识的存在才是永恒的。 (2)怎样才能认识自我意识,达到绝对真理呢?这就要靠现象学的还原方法。这一方法的内容,他认为首先要通过“括弧法”排除掉认识道路上的障碍,为达到绝对真理廓清道路,然后通过现象学还原的三个步骤——现象的还原、本质的还原和先验的还原来达到绝对真理。 (3)括弧法的第一步是历史的括弧法,就是将从古到今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一切知识,全部用括弧把它们括起来,存而不论,不予理睬。第二步是存在的括弧法,就是将外部世界所存在的一切统统放进括弧,拒绝讨论。 通过这两种括弧法,关于外部世界的直接知识和前人积累下的间接知识就被全部清除掉了,于是人们便越过障碍,可以进行现象学的还原工作了。第一步是现象的还原,即把呈现在主体面前的所有对象全部看作时存在于意识之中、依赖于主体的现象。这是将哲学的出发点从客体转向主体或自我。第二步是本质的还原。即进一步从变动不居的意识现象中找出它稳定的、常驻不变的内在本质或结构来。他认为意识中的现象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但在这种中却存在着固定不变的本质或“类”。他提出:“现象就是本质”,即本质并非隐藏在现象背后或深处,而是直接呈现于现象之中,与现象是同一的。本质的还原就是以非理性的直观为手段,从现象的变动不居的诸因素中发现出永恒不变的稳定结构,以把握其本质。第三步是先验的还原。即对认识对象进行更为彻底的经验清洗,排除掉其中一切变动不居的经验性因素,把它还原为一种纯粹的意识或先验自我。胡塞尔认为,经过先验的还原后,一切经验因素全部被排除掉,只剩下了“自我”、“我思”和“我思对象”三项所谓“现象学剩余”,构成纯粹的意识领域。这里的“自我”不是指经验意义上有生命的个体,而是指抽象的先验自我或纯粹自我。“我思”指的是绝对的思,即排除任何经验内容的纯粹“意向性”的活动。“我思对象”指先验自我通过反思活动所构成的对象,即一切对象都是先验自我的产物。 APPENDIX:现象学方法是用来为解决现象学问题服务的。胡塞尔认为现象学问题主要有本体论和形而上学两类。相应地,现象学方法主要也有两种:本质还原方法和先验还原方法。本体论指先天观念的整个系统。本质还原方法就是用来发现本质、本质的规律和结构的方法。形而上学是指有关最终和最高问题的科学,其中特别涉及到意识和存有者、主体和对象的关系问题。先验还原方法是为解决这些问题服务的。 现象学方法的一个“特色”是不以任何假设为前提而达到必真的真理。现象学的中止判断是达到这一点的手段。中止判断是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方法的必要环节。 中止判断表示对给予的东西是否存在暂不表态。其功用主要有两点,一是用于帮助寻找可靠的开端。中止判断把一切间接知识放在一边,这起到一种筛选作用,这样剩下来的就可能是直接知识。二是用于防止转移论题,防止在反省问题过程中重新运用间接知识,防止循环论证。胡塞尔特别强调不要作出有关存在的假定。胡塞尔时常用“加括号”表示中止判断。 本质还原是胡塞尔在研究逻辑基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它是胡塞尔批判心理主义后产生的第一个结果。胡塞尔不像逻辑实证主义者那样认为逻辑规律是纯粹形式的约定,而主张它们是非经验的、先天的规律。他认为最基本的逻辑规律是直接地被直觉到的,不以任何其他东西为前提。本质还原的方法就是以获得非经验的、无预先假定的本质和本质的规律为目标的方法。 本质还原方法的基本原则是“面向事物本身”,在此事物指“直接的给予”或“纯粹现象”。为了获得直接的给予,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其中包括两个步骤:一是中止判断,二是在对个别东西的直观的基础上使其共相清楚地呈现在我们意识面前。本质还原要求把有关认识的对象存在的信念放在括号内存而不论,其所要求的是一种部分的中止判断。这样做的原因是:第一,事物向我们显现的只是它们是什么,并未显现它们的存在。后者是我们加上去的一种信念。第二,现象学的本质就是现象,是事物向我们显现出来的有关它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有个别的本质,即个别的事物向我们所显现出来的它是什么。不过在一般情况下,现象学研究的本质是普遍的共相。它表示一类事物向我们显现出来的、存在于它们之中的共同的规定性。第三,现象学所讲的本质是先天的本质,认识这种本质不依赖于我们对个别事物的经验。 通过中止判断,我们的目光集中于什么是事物向我们直接呈现的方面,这也就是说,我们达到纯粹现象。在这一基础上可以执行本质还原的第二个步骤:在对个别东西的直观的基础上使其共相清楚地呈现在我们的意识面前。这是本质还原的正面步骤。 本质还原要求把对个别东西的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但不要求把对意识的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本质的还原是在意识活动中进行的。意识的存在具有自明性,而个别东西的存在缺乏自明性。本质还原不探索本质是如何存在的问题,也不探索认识的主体与认识的对象的关系问题。因此要说明本质的存在方式、本质与主体的关系以及本质还原方法本身的合理性,必须说明先验的还原。 先验还原用以解决形而上学的问题,即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按照胡塞尔的观点,世界(这里指意识的意向对象总和)的本源是先验的主体,世界是由先验的主体构成的。先验的还原是指把那种有关世界是自在地、客观地存在的观点还原为世界是相对于先验的主体而存在的观点。先验的还原是一条通向先验的主观性的道路。 胡塞尔在康德的意义上使用先验这个词,称他的现象学为先验现象学。他与康德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对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的研究是在现象学的中止判断的框架中进行的,他对认识方式的研究是在意向性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先验还原要求彻底的中止判断,即不仅要求把有关一切作为认识对象的东西的存在信念悬置起来,而且要求把有关认识的主体在世界中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彻底的中止判断把一种对认识的可能性不作反省的态度假定为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之自然态度,还原为一种对认识的可能性进行反省的、不作任何预先假定的、审慎的哲学态度。 胡塞尔对认识论问题研究的最终结果是否定对象在意识之外作为自在之物独立存在,认为一切对象归根到底都由意识活动构成。但他的这些论证只能证明有关对象的概念是如何在意识中被构成的,但不能证明对象本身是如何被构成的。 8.论述:黑格尔对康德二律背反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1)康德认为“理性宇宙学”的对象是宇宙(或“世界”),主要目的是要得到关于作为绝对完整体的宇宙或世界的知识。康德在分析“理性宇宙学”所有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推理时,认为它们的根本错误是用那些只能被应用于经验的先验形式,包括直观的形式——时空和知性范畴,如有限和无限、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等等,对世界的整体做出判断,其结果是造成一些正相反对的命题,而且每一对相反的命题都合乎逻辑。康德把这种“理性”对“世界”作出两种根本对立的规定,而这两种互相冲突的规定在理论上有都同样站得住脚,谁也不能驳倒谁的现象叫做“二律背反”,它是理性运用知性范畴去规定世界所必然产生的结果。   由于所有的命题在逻辑上都站得住脚,因此康德没有对它们进行否定,而采取调和矛盾的立场去处理它们。康德认为“正题”代表了传统形而上学和神学的主流,是“柏拉图路线”;“反题”代表的是非主流的看法,是“伊壁鸠鲁路线”。它们的对立大致是近代为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他指出,正题具有实践意义,符合道德和宗教的利益;反题有思辨意义,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利。虽然两者有着共同的错误根源,即把只能应用于经验领域的先验形式运用于“世界”这一理念,但只要作出适当的区分,使正反题各得其所,两者还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细分起来,康德处理四组“二律背反”的命题的态度是不同的。对第一组和第二组命题,认为由于“物自体”世界是根本不可知的,所以正反命题都是错误的。对于第三组和第四组命题,认为正反双方都可能是正确的,不过一个是对“现象世界”而言,一个是对“物自体”世界(本体世界)而言。即自由观适用于本体世界,是人的道德实践必不可少的;决定论适用于现象世界,是科学理论所必需的。 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的意义。尽管他是转弯抹角地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对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理性宇宙论进行批判,但也间接地给了封建宗教神学以沉重的打击,具有进步意义。因此海涅说他砍了上帝的头。他的学说中包含了一定的辩证法的因素。第一,它客观上起了第一次从理论上来批判和摧毁十七、十八世纪占统治地位的“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历史作用。第二,它不自觉的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当我们的认识从认识现象进到认识本质、从认识相对进到认识绝对、从认识局部进到认识全体时,在一定程度内就必然要发生矛盾。 9.伽达默尔的释义学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黑格尔和狄尔泰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但对他的释义学理论体系起决定影响的则是海德格尔。他从海德格尔的释义学思想出发,把释义学作为哲学本身来对待,把释义学现象看做是人类的世界经验,通过强调理解的普遍性,确立了释义学作为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的独立地位。他的哲学释义学关心人生在世、人与世界最基本的状态和关系。他认为理解的现象遍及人和世界的一切关系,理解的过程发生在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理解活动是人存在的最基本的模式,而不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主观意识活动。哲学释义学就是要发现一切理解模式共同的东西,而不是要提供一种新的解释理论和一种对于解释方法的新的说明。它要说明一切理解现象的基本条件。哲学释义学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的种种条件与特点,来论述作为此在的人在传统、历史和世界中的经验,以及人的语言本性,最后达到对于世界、历史和人生释义的理解和解释。 语言在伽达默尔的哲学释义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语言在文本和解释者、传统和现在之间起桥梁和中介作用。理解是一种语言的经验。文化传统和历史主要表现为语言。语言是释义学问题的起源和归宿。首先,语言规定了释义学的对象。其次,理解本身同语言有一种基本的联系。我们世界经验的语言性质同任何存在着相比都是在先的,因为语言也就是世界表现的模式。世界与人的关系其实都是一种语言关系,因为对人来说,世界就是语言的世界。释义学的语言性主题并不否认非语言模式经验的意义。相反,它通过主张这种经验原则上总是能在语言中表达出来而肯定了它们的意义。释义学既反对语言工具论,也反对语言封闭论。 1.蒯因对经验论两个教条的批判。 (1)他通过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从根本上动摇了逻辑经验主义的基础。逻辑实证主义等现代经验论大都受到两个教条的制约:一是相信分析真理与事实真理之间的严格区分,二是还原论。 (2)他认为分析真理与事实真理的区分毫无根据。首先,作为这种区分依据的“分析”概念就值得怀疑;其次,把以意义为根据而不依赖于事实作为分析真理的特征,并不能真正解释分析真理的本质,因为这无疑是错误地把意义等同于外延,从而导致混淆意义与指称的错误;第三,通常认为的分析陈述,经过分析表明都不是分析陈述。最后,真理一般依赖于语言和语言之外的事实。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之间的分界实际上划不出来。 意义的证实论对一个陈述与证实或否证它的经验之间的关系的解释采用的是还原论,即认为每个有意义的陈述都可翻译为一个关于直接经验的真假陈述。这种还原论的前提是假定每个陈述都可以从与它相关的其他陈述中分离出来,独立地在经验上加以证实或否证。而这样假定的前提不仅与当代哲学对意义单位的一致认识背道而驰,而且违反了科学进步的事实。他的“整体论”观点认为有经验意义的单位是整个科学。蒯因认为经验论的两个教条都建立在分离语言与事实的基础之上。 (3)蒯因对经验论两个教条的批判,是对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以至整个分析哲学的颠覆。具体表现在:其一,这两个教条是逻辑经验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抛弃它们就意味着抛弃了形式科学与事实科学的区分,同时也就承认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存在的合理性。其二,这是来自分析哲学内部的批判,具有旁人无法替代当代毁灭力量。其三,这种批判采取了实用主义的立场,主张用实用主义弥补逻辑经验主义理论中的不足,因而使整个分析哲学开始转向更为灵活和温和的经验论,具有更为强烈的约定论和实用主义色彩。 2.谈谈你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看法。 (1)“范式”理论。范式理论是库恩哲学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内容。“范式”就是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他们有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共同的研究范围。范式一般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只有出现更好的范式替代它,并为科学共同体所接受时,才会出现新旧范式替换的局面。科学革命的实质就是范式的转化和更替。库恩的范式理论归根到底是现代科学中的整体性观点和方法在哲学上的反映。 (2)发展的动态结构。库恩认为,科学发展是共同体活动的结果,它表现为范式的不断完善和更迭。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般要经历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四个阶段。整个科学史就是遵循从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反常和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常规科学时期的周期运动规律,而向前推进和发展的。库恩提出,应该把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简单性和有效性五个基本特征作为选择一种理论或范式的价值标准。 (3)两种思维模式。库恩认为,人的思维模式一般分为两种,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它们同样为科学进步所必不可少。这两种思想形式不可避免地处于矛盾中,形成一种必要的张力。科学的发展是与这两种思维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分不开的。 (4)不可知论和约定主义。库恩认为:第一,科学范式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或对客观规律的反映,而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科学共同体的共同的心理信念。第二,范式的变化不是认识的深化,而是心理变化或格式塔转换。科学家们认识的世界并不是客观实在的世界,而是主观约定的世界。第三,新旧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和不可比较的。范式不是客观世界的知识,而仅仅是一种方便的假设。他把真理比喻为科学家集团共同使用的工具,即一种用以解除科学研究中的各种难题的工具。新旧范式的更替仅仅是信念的更替,就像宗教信仰的更换一样,它们之间不存在继承性和连续性。第四,他仅仅是从实用主义立场来理解进步的,认为后继的理论在应付环境变化或解决难题方面总比早期的理论好。 3.种子说。 (1)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种子没有使自身结合和分离的力量,产生万物的能动力量在元素之外,叫做“心灵”。他第一个把“心灵”理解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力量。 (2)与恩培多克勒不同的是,他提出“异类相知”的认识理论。异类相知指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可感性质包含着性质对立的不同种类的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那一类种子决定了这一可感性质,但可感事物中还包含着少量由其他类种子构成的感觉不到的性质,正是这些感觉不到的性质使得那个可感事物的性质被感觉。 4.四根说。 (1)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万物的生成和消灭是无休止的循环运动,四根在运动中不生不灭。“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分别代表着可感事物的生成和朽灭。四根的组合和分离不是其自身的能力,而是有另外的力量造成,它们是“爱”和“恨”两种力。四根实际上变成了六根,而且“爱”和“恨”被赋予了道德和审美的价值。 (2)在四根说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同类相知”的认识理论。同类相知指由于人和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接触时(叫“流射”),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思想则是“流射”顺利的、全面的、清晰的感觉。 5.奴斯。 (1)阿那克萨格拉的哲学概念。构成万物的种子自身并无运动的力量,于是,阿那克萨格拉设定了能动性的本原,这就是奴斯。奴斯具有外在独立性和无形的精神特征,它是弥漫于世界之中、甚至超越世界之外的精神。 (2)与灵魂概念相比,努斯更纯粹,有更高的思辨性,而无人格的秉性。它是无形的、纯粹的精神实体,推动万物而不被任何事物推动,弥漫于世界而能保持自身的统一。 6.影像说。 (1)德谟克里特的哲学概念。他在关于人的认识问题上提出了影像论,影像是由原子构成的事物的轮廓,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影像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他用影像和感官的物理性质解释感觉的成因。这就是影像说。 (2)影像说是一种素朴的消极直观的反映论。它容易导致约定论,从而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 7.理念。 (1)理念的含义。它源于“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的含义,引申为理智的对象,是独立于事物和人心之外的存在。柏拉图使用它有两种意思。一是指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于理智的存在。二是指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理念具有普遍性和分离性,它与个别事物相分离。 (2)理念的特征。一是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二是超感性,它只能为理智所把握。三是不变性和永恒性。四是绝对性,它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五是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六是真实性,它是唯一真实的。七是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善”是理念的追求目的。八是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的事物是不同的。九是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等级的。 (3)理念与个别事物的关系。理念对于个别事物来说,是本原、是原因、是根据,先有理念,后有个别事物。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柏拉图提出了“分有”说和“摹仿”说。 8.四因说。 (1)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对事物运动的原因的说明。事物为什么运动?他认为有四个原因,一是质料因,即构成事物的不变的质料。二是形式因,即事物特定的运动方式。三是动力因,即运动的推动者或作用者。四是目的因,即运动目标的理由。 (2)他认为四个原因可归结为两个原因:质料因和形式因。形式因高于质料因,对于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来讲,潜在就是质料,现实就是形式。 9.重估一切价值。 (1)“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是尼采提出来作为其全部理论出发点的著名口号,其含义就是要求批判被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当作真理的以往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破除它们的权威,这也就是对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尼采认为它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它的影响下,人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 (2)尼采要求建立一种能够发现和表达人的生命和本能这种深层存在的哲学。他从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的形象中找到了这面镜子。他认为代表真实、破坏、疯狂和本能的狄俄尼索斯精神比代表幻想、追求、理性和道德的阿波罗精神更为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意味着人的一切最原始的冲动都获得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或原则的约束。 狄俄尼索斯的世界是一个狂醉的世界,是人性的深处得到充分表达的世界,或者说是人的生命感受最强烈的世界,是个人的生命和世界的生命融为一体的世界。这是一个超越理性的世界,是哲学的真正世界,真正的哲学应是狄俄尼索斯哲学。 10.中止判断。 (1)中止判断(epoche)这个术语表示对给予的东西是否存在暂不表态。其功用主要有两点:一是用于帮助寻找可靠的开端。中止判断把一切间接知识放在一边,这起到一种筛选作用,这样剩下来的就可能是直接知识。二是用于防止转移论题,防止在反省问题过程中重新运用间接知识,防止循环论证。胡塞尔特别强调不要作出有关存在的假定。中止判断包括两步:对历史的中止判断和对存在的中止判断。 (2)胡塞尔时常用“加括号”表示中止判断。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时,可以把试题的一部分放在括号里,先解其他部分,然后再来解它们。这并不影响对整道题的解答,而且往往必须这样做。在反省哲学问题时也可用这种方法。 11.拒斥形而上学(卡尔纳普)。 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拒斥形而上学。作为新实证主义的逻辑经验主义在继承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的传统的基础之上,首次把形而上学问题看做是语言问题,而不是事实问题。他们认为形而上学的错误并不是由于人类理性的局限,而是因为形而上学问题本身就没有意义。它拒斥形而上学的主要工具是逻辑分析方法,具体说来,就是用数理逻辑手段严格区分分析命题和综合问题。形而上学命题既不是分析命题,也不是可以用经验证实的综合命题,因而是伪命题,即:表面上好像在陈述事实,但实际上并无事实与之对应,因而没有认识意义。 12.否定辩证法(阿多诺)。 这是个庞杂的理论体系,涉及到哲学的各个领域。主要分三个方面。第一,作为辩证法理论。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调和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也不彻底,而他的辩证法理论的彻底性在于用“非同一性”代替“同一性”和用绝对否定代替否定之否定。第二,作为认识论。它把“辩证地思考”放在首位,其要旨首先在于使思维摆脱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其次是消除对一切概念的崇拜,这是“否定的辩证法”的根本作用。第三,作为社会历史观。“否定的辩证法”归根到底是一种社会历史观,其着眼点是否定、破坏和批判。 13.生命之流(柏格森)。 (1)柏格森对传统哲学的存在概念作了全新的解释。存在不是实体,既不是精神,又不是物质的实体,存在只是流动变化。在现实中,运动变化比事物更恒久、更根本。这种无载体的生成状态,无有形之物的运动被称作“生命之流”。为了突出它的流动连续性,又称之为绵延。绵延就是真正的时间。任何生命状态都是在时间中的连绵之流,称作精神。 (2)生命之流顺着顺行和逆行两个方向运动,顺行时,生命之流紧缩、凝聚,产生出有机体。逆行时,生命之流扩张、松弛、堕落,产生无生命的物质。 (3)绵延是质的连续不断的变化,没有明显的界限和分离的迹象,纯粹异质,不可估量,只是内在的、心理的过程。人们内心体验到的纯粹绵延是真正的实在,它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本体,而是不可分割的质的变化流,是变化本身。在绵延中,过去包容在现在里,并且向未来持续地涌进,在这种连成一气的过程里,才有生命的永恒性。任何实体性的存在都是人的概念赋予的,真正的实在其实只是倾向、活动、变化而已。“生命之流”“真正的时间”或“纯粹绵延”,它们是一回事。我们在外在世界里是不可能把握它的,只有在自我意识中凭直觉才能把握它。因为它本身即是心理过程,即是意识之流。 14.范式(库恩)。 (1)范式理论是库恩哲学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内容。范式是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共同的研究范围。 (2)范式一般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只有出现更好的范式替代它,并为科学共同体所接受时,才会出现新旧范式替换的局面。科学革命的实质就是范式的转化和更替。库恩的范式理论归根到底是现代科学中的整体性观点和方法在哲学上的反映。它包含着合理的思想。其错误主要在于库恩把它说成是科学共同体的主观心理和共同信念。 15.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1)波普尔以证伪主义为旗帜登上哲学舞台的。其中心思想是:一个理论的科学性标准就在于其可否证性。不能为任何想象的事件所否证的理论是非科学的。可否证性概念是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核心概念。首先,它被用来解决科学划界问题;其次,它用于解决归纳问题。证伪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是试错法,试错法本质上是演绎的方法。可否证性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经验内容成正比,二是它与检验的严格性成正比。 (2)可否证性主要是指否证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说一个理论具有可否证性,意思就是:对于从这个理论推导出来的陈述,在逻辑上总可以找到与之发生冲突的某种事件。否证方法是科学方法和认识方法,其特点是科学家努力从各方面对所提出的试探性理论进行批判,找出其错误和弱点。证伪主义是波普尔哲学的一个整体性标记。否证方法以波普尔的四段图式P1—TT—EE—P2为其公式化形式。证伪主义则把这一图式不仅看做方法的图式,而且看做知识增长的模式、科学发展的图景,甚至还看作物种进化的图式。 16.如何理解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 (1)自由是萨特哲学的基本概念,指的是以主观性和超越性为特征的纯粹意识活动,和自为同义。他的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主张存在先于本质,这指的是人的本质出于人的自由创造,“人的选择造就了他自己”。这里所谓人的本质,泛指人的各种有质的规定性的特征(人的才能、专长、职业、地位等)。 (2)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这原理也就是所谓的主观性。物总是消极被动的,没有自由,不能自己造就自己。它们的本质是当它们作为人(自为)的对象而存在的时候由人赋予的。就它们作为人的对象来说,它们的本质先于其存在。以往哲学的一个重要失足之处就是把本质先于存在这种情况绝对化,把它推广于人,以致认为人的本质也先于存在,这就把人降低到动物的地位。人作为自为的存在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的主观性和超越性(否定性),即按照自己的意向不断地否定自己、超越自己,而这正意味着人不断地、谋划、选择、造就自己。  PAGE 21
/
本文档为【现代西方哲学相关考研资料哲学试题及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