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新化县城总体规划(2002-2020)(2010年修订):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2011.07.27

2018-09-10 50页 doc 4MB 15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02282

暂无简介

举报
新化县城总体规划(2002-2020)(2010年修订):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2011.07.27 新化县城总体规划(2002-2020)(2010年修订) 规模论证报告 委托单位:新化县人民政府 设计单位: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新化县城乡规划勘察设计院 2011年12月 目 录 1一、编制背景 3二、基本概况 4三、新化县发展条件分析 8四、上版规划回顾 14五、规模论证的依据、期限和范围 15六、规模论证的指导思想、原则 17专题一:新化县人口规模专题研究 17一、现状城市人口的界定 17二、人口现状分析 23三、县域总人口预测 27四、...
新化县城总体规划(2002-2020)(2010年修订):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2011.07.27
新化县城总体规划(2002-2020)(2010年修订) 规模论证报告 委托单位:新化县人民政府 单位: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新化县城乡规划勘察设计院 2011年12月 目 录 1一、编制背景 3二、基本概况 4三、新化县发展条件分析 8四、上版规划回顾 14五、规模论证的依据、期限和范围 15六、规模论证的指导思想、原则 17专题一:新化县人口规模专题研究 17一、现状城市人口的界定 17二、人口现状分析 23三、县域总人口预测 27四、县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31五、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40六、县城城镇人口预测 43七、人口规模的资源环境容量验证 46专题二:新化县县城用地规模专题研究 46一、县城城市建设用地的历史扩展过程 49二、县城城市建设用地现状分析 54三、城市用地发展方向选择与增长边界研究 59四、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选取 60五、县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发展速度 60六、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 62七、建设用地管理与调控措施建议 63附录1.城镇建设用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比较分析 63附录2.占用耕地补偿规划 66附录3.总体规划 66方案一(推荐方案) 66一、规划构思 66二、城市结构发展模式 67三、空间结构布局 67四、用地功能组织 68五、道路系统 70方案二 70一、规划构思 70二、城市结构发展模式 70三、空间结构布局 70四、道路系统 72方案三 72一、规划构思 72二、城市结构发展模式 72三、空间结构布局 72四、道路系统 · 一、编制背景 新化县县城总体规划(2002—2020)(以下简称为02版总规)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一)宏观政策条件发生了变化 1、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对城市规划编制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规划强制性内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国家调整城市建设指导思想,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道路,有必要对全县的城镇化发展作全面审视,全面地贯彻落实“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量力而行”的方针政策。 3、城乡统筹发展对县域村镇体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明确发展策略和实施措施。02版总规虽然也考虑了城乡统筹发展,但限于时代的局限,对城乡统筹方面考虑还不全面,致使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土地大量的零散分布,形成城乡插花地段,对应予以保护的湿地、水面也不断被侵蚀。由于没有相应的城乡规划控制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较为混乱,城乡结合部呈现无序发展状态,乱搭滥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制止,给城市持续发展和建设造成很大困难和浪费。 4、为了更好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响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政策,新化县的工业和经济有了新的发展要求。 5、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立为新化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2007年12月,国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5月省委扩大会议在部署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中,决定发挥长株潭城市群的辐射带头作用,以“3”带“5”,带动城市群建设发展,长株潭“3+5”城市群将享有决策的自主权和改革的先导权,有利于率先突破旧的体制瓶颈,抢占发展先机,抢占经济制高点。娄底作为“3+5”城市群的重要一员,在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和产业基础等诸多方面具备与长株潭对接的独特优势。新化作为市域第三级城市,对接、融入长株潭“3+5”城市群是加快新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二)城市对外交通条件发生了变化 沪昆铁路客运专线、娄怀高速公路等重要区域性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及规划中的张桂(湖南张家界—广西桂林)高速公路、康张衡铁路、选址中的3C支线机场进一步改善了新化县的交通区位条件,改变了新化县的对外交通格局,也影响了新化县的城市发展方向。需要重新研究城市功能结构、空间布局以及城市建设时序。 (三)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修订对新化提出新要求 1、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极化一点,构筑一带,壮大三轴”的城镇体系空间格局。 1)极化一点:指突出中心城市(娄底中心城区),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核,通过中心城市发展,带动市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强中心区与次中心城市(冷水江市)的联系,突出其在全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中的地位。 2)构筑一带:充分发挥沪昆高铁、普铁、娄新高速公路、S225、S312省道构成的综合型交通运输经济走廊优势。建设双峰、涟源、冷水江、新化等发展轴上城市和主要城镇,形成娄底城市带和长株潭城市群辐射中西部的重要发展轴。 3)壮大三轴:接纳娄底城市带的辐射,沿省道S209、洛湛铁路向益阳和邵阳方向;沿207国道、二广高速向邵阳、常德方向、并向外延伸;以及西部吉洋方向;形成三条二级城镇发展轴,加强其它等级城镇与中心城市的联系。 2、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到2020年,娄底市域城镇发展按照其功能的重要性等级,其发展规模结构分为一级城市(50万人以上大城市)、二级城镇(10-50万人城市)、三级城镇(2-5万人的城镇、四级城镇(2万人以下的城镇)4个等级。 其中新化县城为二级城镇,人口规模为35万;西河镇、白溪镇、洋溪镇、琅塘镇和圳上镇为三级城镇;桑梓镇、曹家镇、炉观镇、水车镇、石冲口镇、田坪镇、孟公镇、游家镇、奉家镇、温塘镇、文田镇、金凤镇、坐石镇、维上镇、油溪镇、荣华镇、天门镇、科头镇、吉庆镇。 3、市域城镇职能结构 规划确定市域形成“市域中心城市、市域二级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五个职能等级,承担相应的城镇职能。其中新化县城及新化县域主要城镇的发展定位和主要职能引导如下: 新化县城:职能类型为综合型,主要职能为:县(市)域中心城市、电子陶瓷、建材、农副产品加工、旅游。 西河镇:职能类型为综合型,主要职能为:县(市)域次中心城市、水泥、商贸、交通运输、竹木加工 白溪镇:职能类型为综合型,主要职能为:县(市)域次中心城市、商贸中心、农副产品加工、渔业、农业、旅游 琅塘镇:职能类型为工贸型,主要职能为:片区中心、农副产品加工、边境贸易、旅游、竹木加工 洋溪镇:职能类型为综合型,主要职能为:县(市)域次中心城市、商贸中心、电子产品、竹木加工 圳上镇:职能类型为旅游型,主要职能为:片区中心、旅游、竹木加工 水车镇:职能类型为综合型,主要职能为:片区中心、旅游、农副产品加工 由上可见,娄底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对新化县城及相关城镇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化县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需要重新论证。 二、基本概况 新化县地处湖南中部偏西,资水中游,雪峰山东南麓,东南与涟源、冷水江市交界,西南与新邵、隆回县为邻,西北与溆浦县接壤,北与安化县毗连,地理坐标为北纬27°31′—28°14′,东经110°45′—111°41′,南北长69公里,东西宽83公里,全县总面积3642平方公里。新化县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东部低山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桐凤山环绕;中部为资江及支流河谷,地质构造复杂。新化县境内湘黔铁路穿境而过,在建的娄怀高速横贯东西全长50多公里,3条连接线延伸南北,共计70多公里,92公里资江通江达海,即将动工的沪昆高速铁路从县城南部通过,规划中的张桂(湖南张家界—广西桂林)高速公路、康张衡铁路和选址中的3C支线机场,构筑出新化县公路、铁路、水路、机场“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交通十分便利。新化县境内多为山丘盆地,气候温和,环境宜人,资源丰富,素有“湘中宝地”之称。新化是个千年古县,传说是中华三大始祖之一蚩尤的故里。 至2009年底,新化县辖19个镇、7个乡:上梅镇、石冲口镇、洋溪镇、槎溪镇、文田镇、水车镇、游家镇、炉观镇、奉家镇、西河镇、孟公镇、琅塘镇、桑梓镇、曹家镇、吉庆镇、温塘镇、田坪镇、圳上镇、白溪镇;科头乡、天门乡、维山乡、金凤乡、荣华乡、坐石乡、油溪乡,以及上渡办事处和大熊山林场、古台山林场两个林场, 共计1136个村。全县总人口为136.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14.77万人,减少了0.75 万人,城镇人口为39.88万人,增加了2.19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9.15%。 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44810万元,同比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3790万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39000万元,增长23.1%;第三产业增加值342020万元,增长13.1%。人均GDP为7132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1.2:28.3:40.5。 三、新化县发展条件分析 (一)优势条件分析 1、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 新化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新化县地处湖南中部偏西,东距娄底市98km,冷水江市15km,南距邵阳市78km,西距怀化市200km左右。境内湘黔铁路,S217省道,资江纵贯县域南北,S312省道横穿县域东西,省道159.411公里,县道557.7公里,乡道875.1公里,村道3762公里。在建的娄怀高速横贯东西全长50多公里, 3条连接线延伸南北,共计70多公里,92公里资江通江达海,即将动工的沪昆高速铁路从县城南部通过。这些与规划中的张桂(湖南张家界—广西桂林)高速公路、康张衡铁路、选址中的3C支线机场,构筑出公路、铁路、水路、机场“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给新化县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2、资源丰富 新化县自然资源丰富,县内的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 水资源:新化县位于资江中游,柘溪水库大部在县域范围之内,河网密布,水库众多,新化境内仅资水的一级支流就有15条之多。水资源及所蕴藏的水能资源相当丰富。 土地资源:新化县总面积约364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69%,占全市总面积44.8%。 矿产资源:新化县境发现矿物42种,可开发的有26种,发现的金属矿主要有铁、锰、锑、铜、钨铅锌、金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煤、石墨、高岭土、硅石、石膏、陶土、花岗岩、大理石、滑石等。 植物资源:全县现有乔、灌木树种99科,258属、933种。国家和省级的保护树种51种,占全省保护树种的46.3%,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有水杉等:二级保护树种有银杏、金钱松、水松、福建柏、蔑子三尖杉、野核桃、连香树、鹅掌揪、水青树、伯乐树、杜仲、香果树等13种。国家三级保护树种有粤松等20种。省级保护树种有南方红豆杉等14种。 动物资源:新化境内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仅大熊山林场内有野生动物24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27种。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星罗棋布,丰富多彩,其丰度、晶位及开发条件居于全省前列,主要特征表现为数量多、种类齐、品位高、结合优。全县共有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古迹遗址、宗教历史文化、动植物、民俗风情、休闲等7个类别的近200处旅游景点景区,其中一级资源11处。 新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00万人次,被评为全省旅游经济先进县。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于2004年6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12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唯一以梯田文化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是湖南省稻作文化、梯耕文化的标志性遗存;2006年1月被列为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2007年4月荣获湖南“新潇湘八景”和“百姓喜爱的湖南百景”称号,并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拟重点支持的遗产地名单;2008年12月被湖南省水利厅批准为省级水利风景区;2009年8月被国家水利部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同年荣获“大众最爱之湖南旅游目的地”称号。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风景名胜区资源价值独特,是中华民族重要的自然遗产和宝贵财富,是稀有的不可再生的国家资源。 3、国家和省市的政策支持 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逐步向中西部转移,实施两个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关注粮食问题、东部与中西部发展水平的差距、科技体制转化、生态环境建设等发展面临的难题,这些都将提升湖南省在国家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而“两型社会”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国家在新时期赋予湖南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新化作为“3+5”城市群的重要一员,并被列入“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范围,面临要素流动的聚集机遇、产业调整的升级机遇、区域发展的政策机遇、先行先试的改革机遇,是加快新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4、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合作的机遇 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及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工业用地日益紧张,产业逐渐向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中部转移,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的合作不断加强,实现优势互补。湖南在中部地区具有较优越的区位优势,接受产业梯度转移的能力逐渐增强,同时区域合作方兴未艾,资本和产业转移正在加快,民间资本也在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这有利于新化在更大范围内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区域对接与合作,进而促进新化产业转型,从而为新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5、初具规模的产业基础 从总体上看,新化县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基本形成了以特种陶瓷、能源、建材、冶金、农副产品加工为支柱产业的工业经济布局。商业已有较大的发展,农业基础较好,具备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新化县现有特种陶瓷企业158家,年产值11亿元。要利用这种基础和优势,抓住特种陶瓷需求扩张、产业转移的机遇,以科技、生产、物流、教育培训四位一体为内容,将新化建成全国重要的特种陶瓷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特种陶瓷产业。 依托湖南海螺水泥,发展煤矸石砖等新型墙体材料,将新化打造成娄底市新型墙体材料—煤矸石生产基地,发展建材产业。利用丰富的水利、风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加快,交通区位的攀升,现代商贸服务进入快速发展期,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未来新化将发展成为湘中商贸集散地。 新化旅游资源丰富,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紫鹊界秦人梯田和梅山龙宫闻名全国,以娄新、新怀高速公路,沪昆、武广高速铁路建成通车为契机,积培育和打造三条黄金线路,一是长沙-新化-隆回-虎形山花瑶(或安化茶马古道)周末2日游,二是桂林-新化-张家界山水游,三是上海-新化-昆明长线游,通过三条旅游线路的打造,逐步将新化旅游纳入全省和全国的旅游圈,继续实施“旅游立县”战略,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6、即将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在这历史过程中,经济和社会体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导致了社会用工的多样性,给人们提供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就业空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流入城市,使城镇人口增加,具体体现为进城农民或经商、或务工、或常住,在不同程度上占用了城市用地,使用城市公用设施,在城市中消费,理应将他们看作城镇人口的成员,从而推动城镇人口规模增长。新化县的城镇化水平已接近30%,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镇化水平处在30%一70%的阶段会加速发展,而新型城镇化等政策也鼓励在现阶段加速城镇化进程。 (二)制约因素分析 1、经济基础薄弱 新化县虽然与前些年相比较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从经济总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综合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全省、全市比都仍相当落后,一直是国家重点扶贫县。 2、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影响投资环境 新化县城排水工程设施不完善,排污治理能力缺乏;区域内部城镇之间交通联系不便,县城道路网络不完善,道路等级低;城镇缺乏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化服务设施,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与工作。 3、资源约束明显 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资源保障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县城的开发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国家为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从紧控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而新化县是农业大县,土地供应将更为偏紧。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对县城的约束明显。 4、工业化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 新化工业开发较早,但工业化程度低,支柱产业少,全县除电子、陶瓷、煤、水泥等支柱产业外,其它工业如化学、造纸、机械、矿产、加工等规模效应不突出,经济效益不高。 5、第三产业不发达 商贸流通业主要面向新化县城镇和周边城镇,缺乏更大区域流通体系,很多出口商品如山苍子油、肠衣、羽毛、化工原料等品牌处于滞销状态。科技信息业发育不足,文化设施少,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缺乏高档次接待服务设施。 6、农业生产力落后 全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以上,土地60%以上是山地,21%的面积是丘岗地,水利设施老化,由于资金不足或技术落后,许多资源得不到开发和利用,资源转化能力依然较低,以传统农产品为主,农产品深加工少,同时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加上农业副业化现象的出现,严重威胁着农业的基础地位,影响农业发展后劲。 7、城镇规模小,城市化水平低 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但城镇规模偏小,而又各自为战,每个小城镇都独立地建设各种市政、公用设施,利用率低,这种无序化的发展难以产生应有的城镇规模效益。 四、上版规划回顾 (一)“2002版总规”编制情况 “2002版总规”由新化县人民政府组织,湖南城市学院规划研究院编制完成,编制过程中进行了细致地现状调查,开展了深入地研究,并组织了多次讨论,广泛征求了意见。2004年2月《新化县城总体规划(2002-2020)》获得娄底市人民政府批准。 1、“2002版总规”编制背景 (1)国家出台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国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并提出了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战略。 (3)国家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 (4)湖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了《关于开展“城市绿化周”活动的决定》,全面推动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城市品味。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宏伟目标和重大战略举措。 (6)新化县城建设已稳步前进,原梅苑开发区初具规模,建设速度在加快。 2、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 把新化县城建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丰厚梅山文化底蕴的现代化生态旅游城市。 加大资本营运力度,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城市的资产效益,盘活城市资产,健全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以城市扩容提质为核心,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推进城市快速发展步伐。 依托现代生态旅游城市,树立大旅游观念,打造蚩尤文化与大熊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两大品牌。突出梅山文化,以古城和资江风光带为核心,以狮子山公园、青峰山等为节点,做大做好城市旅游业和服务业。 3、规划编制的特点 “2002版总规”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紧扣社会发展的主线,提出的规划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都切实可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现代化城市要求建设生态城市。规划提出把新化县城建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化生态旅游城市等分项目标,这些分项目标在空间布局上基本得到落实,有效保证了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规划编制重点和内容 1、规划编制重点 (1)调整城市性质、规模和用地发展方向,确定城市布局形态。 (2)调整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提高城市效率,实现城市经营目标。 (3)调整城市的用地布局,规划建设宜人的城市空间环境。 (4)挖掘新化县地方文化特色和自然山水特色,使城市充分地发挥其特色和内涵,把新化县建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化生态城市。以期望改善新化县城的投资环境。 (5)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2、规划编制内容 (1)规划期限 按照《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本次规划期限确定为20年,近期为2005年,远期为2020年,远景考虑2020年以后。 (2)城市规划区范围 城市规划区是从规划实施管理的角度划定的,是城市规划法确定的约束地域范围,包括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规划确定的水源地,重要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等用地。规划区的农民居民点,乡镇企业的建设也要纳入城市统一的规划,服从统一的规划管理。根据这些原则和要求,确定新化县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 上梅镇的城关街道管区的15个居委会、北塔、工农、花山、罗盛教园艺场、梅树、农科、百洋坪、毛家垅、层峰、下田、坪山垅、上田、燎原、五里亭、黄泥坳、月照、万家桥、冷水铺和梅苑开发区的望城居委会、桥东居委会、资源、上渡、铁牛、白沙、资江、农丰、塔山、厥根、集井、勤二等村和桑梓镇的青峰、新农、沿河、大树、桑梓等村所辖的地域。 3、城市性质 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流通中心,以电子、陶瓷、建材、化工等为主的和梅山文化生态旅游现代化城市。 4、城市职能分析 (1)新化县城是县域的中心城镇,承担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信息和流通、中心职能。 (2)新化县是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吸引人的旅游资源如国家级的大熊山森林公园、梅山文化、颇具地方特色的武术、古北塔和风景如画的资江等。 (3)新化目前已形成以电子、陶瓷、建材、化工、煤炭、冶金等为龙头的传统支柱产业。 5、城市规模 2002年新化县域总人口为128.6019万人,城镇化水平为19.1%,预测2020年城镇化水平45%。“2002版总规”所确定的规模如下: (1)人口规模: 现状城镇人口12.94万人 2005年规划城镇人口15万人 2010年规划城镇人口20万人 2020年规划城镇人口30万人 远景规划城镇人口35万人 (2)用地规模: 现状城镇用地9.02km2,人均用地70m2。 2005年人均用地90m2,规划建设用地13.5km2。 2010年人均用地95m2,规划建设用地19km2。 2020年人均用地100m2,规划建设用地30km2 远景人均用地100m2,规划建设用地50km2。 6、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布局 城镇发展网架 根据现状及城镇发展条件分析,新化县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以交通轴线扩张为总框架,形成“一心三轴”的空间结构。 “一心”指新化县这个核心,是整个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文化中心,通过其辐射带动其它城镇的建设发展。 “三轴”指以湘黔铁路、S312、S217省道和资江沿线的城镇发展为支撑,带动全县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城镇等级结构 1)城镇体系按职能分为四个等级:县城、中心镇、一般镇、集镇。 2)城镇体系按规模划分为4个等级:10万以上城镇1个(县城),2—10万人(不含2万人)城镇3个(白溪、西河、洋溪),1—2万人(含2万人)城镇9个(吉庆、琅塘、圳上、曹家、桑梓、水车、石冲口、炉观、槎溪),1万人(含1万人)以下城镇13个(荣华、天门、科头、奉家、温塘、文田、田坪、孟公、游家、金凤、维山、油溪、坐石)。 城市总体布局 1)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新化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主要向城东的北部和城西的西部发展,适当向城西的西北部和城中的北部发展,远景向东、向西发展。 2)城市总体布局结构 城市结构发展模式:“山、水、城”相间,有机生长的组团式模式。 根据市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及现状条件,规划确定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带两团三城”,即资江风光带、青峰山以东组团、大洋江组团、城东、城中、城西。各组团之间由水面、绿地和山体绿化构成契入城市内部的绿色空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或建设。为保证在每个发展阶段城市形态都能相对完整,城市各个发展阶段均采取沿交通轴分组团开发的原则。 3)组团功能 资江风光带: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风景艺术长廊。 大洋江组团:以大、中、型二类工业(陶瓷、建材、冶金、造纸、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区。 青峰山以东组团:以高档住宅开发为主的居住区。 城东组团:市级行政、文化、娱乐、体育、商贸中心,以发展电子工业、高科技工业、工艺品制造为主。 城中组团:以居住、商贸、旅游为主的综合发展区。 城西组团:以仓储、运输、加工、居住为主的综合区。 (三)2002版总体规划实施情况 1、总体实施情况分析 在“2002版总规”的指导下,经过近十年的城市建设,城市的主要建设发展方向是往西和往东。东部主要是新行政中心、配套的商业金融及居住区、新化经济开发区,对比“2002版总规”的要求,新化县城的发展方向与“2002版总规”所确定的方向基本一致。 1)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基本形成,形成了可概括为:“一带三城”的城市空间结构 基础设施建设较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各类用地都相应增加,但是结构不平衡。 2)城市绿化建设、环境保护又上一个新台阶 2、城市总体布局实施情况分析 1)区域性交通设施方面: 随着娄怀高速公路的新建成、217、312省道的拓宽改造以及沪昆高速铁路的选线确定,新化县对外交通便捷度大大增强,同时对城市用地、空间结构以及路网结构均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尤其是沪昆高速铁路的选线确定、娄怀高速公路的动工建设等,“2002版总规”中没有体现。可见,新形势下“2002版总规”难以有效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 2)市区道路交通方面: 近几年在2002版总规的指导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新建和改造了一些重要的城市道路,但主要是城市主次干道,对于城市道路的微循环系统——城市支路的建设投入相对比较弱,致使城市道路微循环系统还不完善,直接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的运行能力。 3)公共安全方面: 总规确定新建三座消防站,但目前均未建设,致使现状消防大队的服务半径过大。 在防洪方面,根据国家发改委[2006]667号《关于亚行贷款湖南省山丘区城市防洪项目建设》以及湖南省人民政府对其可行性研究的批复,湖南省水利厅对重点水利建设项目的文件精神,2009年启动了新化县防洪堤工程。但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建议和风光带一并建设。 4)引导城乡统筹发展方面 “2002版总规”虽然也考虑了城乡统筹发展,但限于时代的局限,对城乡统筹方面考虑还不全面,致使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土地大量的零散分布,形成城乡插花地段,对应予以保护的山、林、湿地、水面也不断被侵蚀。由于没有相应的城市规划控制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较为混乱,城乡结合部呈现无序发展状态,乱搭滥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制止,给城市持续发展和建设造成很大困难和浪费。 3、城市规模实施情况分析 根据“2002版总规”规划目标,确定2005 年市区城市人口为1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13.5平方公里;2010 年市区城市人口为2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19.0平方公里。而实际情况看,2009年末市区人口20.7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18.95平方公里,人均用地指标91.33平方米/人。可见,目前的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均基本达到规划目标。 近年来,随着新化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逐步扩大。自2002年至2009年,城市建设用地由9.73km2增加到18.95km2,新增城市建设用地9.22km2,略微超出总体规划的指标要求。 2009年城市用地与2002年相比,各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居住用地、工业用地扩张比例较大,超出2009年规划指标。 五、规模论证的依据、期限和范围 (一)规模论证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4. 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2009年9月); 5.《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 6. 《湖南省“3+5”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 7.《湖南省城镇化十一五规划》(2006-2010); 8. 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 9. 《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2011修订)》 10.《新化县城总体规划》(2002-2020); 11. 新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12. 新化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13. 新化县统计年鉴(2000-2007); 14. 新化县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09); 15. 新化县公安局历年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年报表(2002-2009); 16. 新化县志; 17. 国家、湖南省、娄底市相关法律、法规和。 (二)规模论证的期限、范围 1、规划期限 本次规模论证报告的期限为2010—2030年,以2009年为规划基期年。 近期:2010—2015年; 远期:2016—2020年; 远景:2021—2030年; 2、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分为县域、县城规划区二个层次。 县域是指:新化县全部行政辖区,总面积为3642平方公里。 县城规划区:因县城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为新化县城及周边一定区域。县城规划区范围为上梅镇、上渡办事处的行政区划范围,桑梓镇、科头乡、游家镇和曹家镇部分区域,总面积为182.13平方公里。 六、规模论证的指导思想、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指导思想,按照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区域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在县域范围、城市规划区内,科学合理的确定城区人口与用地规模,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l、坚持科学性原则 城市规模的确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准确把握其发展的趋势与动态,使城市规模既符合长远发展目标,预留一定的弹性,又避免脱离实际,盲目做大做强,从而浪费城市资源。 2、坚持经济基础原则 城镇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发展的原始动力,一个城镇的发展离不开它所在区域的经济基础条件,而城镇的合理、快速发展又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城镇规模预测必须与城镇的经济发展相对适应。 3、坚持城镇化战略和城乡统筹原则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规划应注重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社会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 4、坚持建设“两型”社会原则 城镇化建设尤其要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保障发展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增量,建立资源节约型城镇;同时,城市的发展要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资源保护为重点,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5、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新化县的发展应坚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使人口的适度增加、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统一起来,并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当代人的权益和子孙后代的权益之间的关系。 专题一:新化县人口规模专题研究 一、现状城市人口的界定 1、建设部标准 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建设用地标准》,城市人口规模是指城镇规划用地范围内的非农业人口数,而实际上目前居住在规划区中的人口,除了户籍非农业人口,还有相当部分的外来暂住人口及本地规划区范围内从事非农职业的农业人口,这些人口在城市中将需要工作岗位,使用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也应将这部分人口计入规划区城市人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规函1997-98号文的规定,城市人口规模是指建成区内实际居住人口,由三部分构成:非农业户籍人口、农业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其中非农业户籍人口和农业户籍人口共同构成户籍总人口。 2、第五次人口普查标准 根据“五普”标准,设区市城市区人口是指:①人口密度超过1500人/平方公里的设区市的市区的全部人口;②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平方公里的设区市的市区人民政府驻地和区辖其它街道办事处地域的人口;③第②点中市辖区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建制镇(乡)的部分地域,该建制镇(乡)全部行政区域的人口。 3、本次论证报告的定义 本报告中的城市人口是指建成区内实际居住的人口,结合建设部规定和“五普”标准,本论证报告将居住在建成区各乡镇及城区基本连成片的部分乡镇人口和城郊使用城市设施的这部分人口均定义为城市人口:非农业户籍人口、农业户籍人口、暂住人口(采用“五普"标准,为暂住半年以上)。 二、人口现状分析 1、人口现状概况 (1)总体概况 根据新化县公安局提供的数据资料,2009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368023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220350人,非农业人口为147673人。年平均总人口数为1359408人,年内出生人口20438人,出生率15.03‰;死亡人口10079人,死亡率7.41‰,自然增长率为7.62‰,机械增长率为-2.00‰,综合增长率为5.62‰,全县常住人口118.45万人,农村居民为93.92万人,市镇居民为39.88万人。 2009年末,新化县共有19个镇,7个乡,1个办事处,各乡、镇、办事处基本人口如下: 表1-1:2009年新化县各乡镇人口情况一览表(户籍人口) 序号 乡镇 总户数 (户) 总人口 (人) 年均总人口数 (人) 出生 人口 (人) 死亡 人口 (人) 出生率 (‰)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1 上梅镇 47919 127864 127170 1750 653 13.76 5.13 8.63 2 西河镇 19207 67191 66964 945 442 14.11 6.60 7.51 3 科头乡 11187 41752 41597 636 366 15.29 8.80 6.49 4 维山乡 10588 41275 41036 564 86 13.74 2.10 11.65 5 石冲口镇 17647 61085 60441 1379 455 22.82 7.53 15.29 6 炉观镇 21699 75490 75405 1065 1128 14.12 14.96 -0.84 7 孟公镇 19601 71320 70858 983 342 13.87 4.83 9.05 8 天门乡 3613 13115 13060 219 112 16.77 8.58 8.19 9 荣华乡 6945 26191 25998 365 58 14.04 2.23 11.81 10 琅塘镇 15390 56886 56374 934 193 16.57 3.42 13.14 11 金凤乡 4527 17300 17220 228 77 13.24 4.47 8.77 12 洋溪镇 19885 75993 75441 870 765 11.53 10.14 1.39 13 槎溪镇 9311 35816 35428 603 110 17.02 3.10 13.92 14 水车镇 10429 39639 39412 637 261 16.16 6.62 9.54 15 文田镇 6283 23665 23524 239 38 10.16 1.62 8.54 16 奉家镇 6326 23612 23412 373 57 15.93 2.43 13.50 17 游家镇 18986 72800 72515 876 771 12.08 10.63 1.45 18 上渡办事处 10267 25768 25395 401 228 15.79 8.98 6.81 19 曹家镇 15496 61682 61227 1056 843 17.25 13.77 3.48 20 桑梓镇 16989 63562 63405 894 652 14.10 10.28 3.82 21 吉庆镇 12924 50717 50315 874 517 17.37 10.28 7.10 22 坐石乡 6392 28532 28221 520 147 18.43 5.21 13.22 23 田坪镇 10046 39981 49210 506 932 10.28 18.94 -8.66 24 温塘镇 15753 59914 50112 945 239 18.86 4.77 14.09 25 油溪镇 7572 31047 49584 449 48 9.06 0.97 8.09 26 白溪镇 17443 68802 49705 954 212 19.19 4.27 14.93 27 圳上镇 17608 67024 66419 1173 347 17.66 5.22 12.44 总计 新化县 380033 1368023 1359408 20438 10079 15.03 7.41 7.62 (2)性别构成 根据新化统计年鉴,至2009年底,在全县总人口中,男性人口为716179人,占总人口的52.35%,女性人口为651844人,占总人口的47.65%,男女比例为109.9:100,男女性别比过高。 (3)年龄构成 根据新化县公安局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的统计年报,2009年底,全县18岁以下人口为271434人,占总人口的19.84%,18-35岁人口为431380人,占总人口的31.53%,35-60岁的人口为473881人,占总人口的34.64%,60岁以上人口为191328人,占总人口的13.99%。从年龄结构上看,新化县为老年型人口类型。 (4)劳动构成 2009年,全县的劳动力资源为76062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5.60%,全县的劳动力资源丰富。 (5)文化构成 2009年,新化县共有普通中学104所,在校学生62011人。普通小学321所,在校学生95506人。职业中学12所,在校学生3969人。全县共有教职工978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3%,初中升学率60.18%,高中升学率42.8%。 2009年末,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532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189人。完成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94件。 2、人口增长的特点 (1)人口总量持续增加,综合增长率波动较大 新化县人口总量持续增加,2009年人口总量为1368023人,比2000年1287180人增加了80843人,平均每年增加8983人,年均增长率为 6.79‰。 表 1-2:2000—2009年新化县人口增长一览表 年份 人数(人) 比上年增长(‰) 年份 人数(人) 比上年增长(‰) 2000 1287180 11.73 2005 1302442 5.67 2001 1288600 1.10 2006 1329562 20.82 2002 1291626 2.35 2007 1339531 7.50 2003 1288298 -2.58 2008 1350793 8.41 2004 1295098 5.28 2009 1368023 12.76 .(2)家庭规模日趋缩小,老龄化进程加快 2009年,城市住户平均家庭人口数为2.98人,与“五普”相比,平均每个城市家庭户减少了0.36人。2009年末,全县共有 65岁及以上人口 119702人,占总人口的8.75%,与“五普”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8个百分点。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 7%以上,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可见,新化县人口的年龄结构己步入老龄化发展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医疗保健水平不断提高,高龄老人增加较快。 (3)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新化县经济快速发展和“三化”进程的强力推进,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2009年,全县城镇化水平为29.15%,比2000年的19.06%上升了11.09个百分点(本次规划城镇人口的统计标准采用了新的城镇人口统计标准,没有取得城镇户籍的暂住人口也划入城镇人口的统计范围,数据由新化县公安局提供,因此与新化县统计年鉴上的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是统计口径的变化造成的)。我们根据历年的城镇化增长率对数据进行校正,计算出平均城镇化速度为1.12个百分点,并且近两年城镇化水平有加速发展的趋势,根据国际城镇化发展经验,当城镇化水平超过30%,城镇化就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新化县即将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表1-3:新化县历年城镇化水平一览表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城镇人口(万人) 24.54 25.90 27.51 28.92 30.05 31.97 34.44 35.97 37.69 39.88 城镇化水平(%) 19.06 20.10 21.30 22.45 23.20 24.45 25.90 26.85 27.90 29.15 城镇化速度(%) 0.56 1.04 1.20 1.15 0.75 1.25 1.45 0.95 1.05 1.25 (4)城镇人口分布不均匀,人口向经济发达城镇聚集趋势明显 新化县人口分布不均匀,各乡镇之间人口密度差异很大,人口密度最大的上梅镇人口密度高达1800人/平方公里以上,县政府所在地的上渡办事处人口密度也在1000人/平方公里以上,石冲口镇、洋溪镇、炉观镇、孟公镇、科头乡人口密度都超过500人/平方公里,文田镇、奉家镇、圳上镇、天门乡、荣华乡、金凤乡人口密度都偏低,其中天门乡人口密度不足90人/平方公里,人口的分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较发达的上梅镇和上渡办事处,人口聚集程度不断提高,人口向经济发达城镇聚集趋势明显。 3、县城人口现状及分析 (1)县城人口现状概况 新化县县城人口由三部分构成:非农业户籍人口、使用城市基础设施的农业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根据新化县公安局提供的统计资料,2009年新化县城城镇人口为207490人,其中非农业户籍人口为95858人,使用城市基础设施的农业户籍人口63420人,暂住人口为48212人。 表1-4:2009年底县城城镇人口构成一览表 乡 镇 户籍 非农业人口(人) 使用城市设施的户籍农业人口(人) 暂住人口(人) 上梅镇 76643 38721 28409 143773 上渡办事处 10217 15551 12420 38188 曹家镇 2266 2980 5605 10851 桑梓镇 2270 2760 605 5635 游家镇 3382 1075 739 5196 科头乡 1080 2333 434 3847 县城总计 95858 63420 48212 207490 根据新化县发展的需要,目前新化县县城建设已经向其邻近的曹家镇、桑梓镇、科头乡、游家镇推进,曹家镇与县城相邻的7个村(志木山村、县园艺厂、勤一村、勤三村、天竺村、娘家村、青云村),桑梓镇与县城相邻的7个村(月池塘村、青山冲村、聚星村、新农村、青峰村、大树村、沿河村),游家镇与县城相邻的3个村(横茶园村、杨坪村、大东村),科头乡与县城相邻的7个村(中心村、汝溪村、农科村、高山村、新建村、温山村、月明村),这些人口由于临近县城,使用了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故也应将这部分人口计入中心城区城镇人口。 (2)影响县城人口增长的因素 1)新化县发展的机遇和诸多优势条件 国家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和长株潭“3+5”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建设,为新化县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将大大加快新化县经济的发展,加速推动新化县的城镇化进程。随着娄怀高速、沪昆高铁的建成,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将大大拉近新化县与长株潭、娄底等一级城市的距离,使得新化县成为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长株潭地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成为农业加工产业、电子陶瓷工业的主要承载空间,将带来大量的外来产业人口。另外,新化县良好的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以及地方政府因势利导,将吸引大量外来人口来县城居住,以上因素都将大大促进规划区不断向外拓展和人口的机械增长。 2)农村地区对人口的“推力”和规划区对人口的“拉力” 新化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拥有众多的农业人口,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地区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规划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明显优于广大的农村地区,这种城乡差异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规划区就业和生活。规划区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和不断加速的工业化进程,成为新化县发展的强劲动力,增强了城市活力,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吸引了周边腹地人口的导入,促进了人口的机械增长,扩大了城市规模。 3)工业园区建设拉开城市发展框架 规划区内青峰山、向红工业园已初具规模,新化县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建材、电子陶瓷、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本着工业强县的战略宗旨,随着工业园的大规模规划建设和经济的不断增长,拉开了新化规划区城市发展的框架,直接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4)制度改革因素 近年来,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自理口粮人口和其它类型的户口性质,以准入条件取代进城人口控制指标。户籍制度改革以建立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以国际上通行的就业、住房等落户标准代替指标控制,体现户籍登记居民身份、提供人口数据的本来面目为目的,进一步促进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提高整个社会的城镇化水平。围绕户籍制度改革及其他相关政策(如人才引进政策)的相继出台,都会给新化县县城人口的增长带来直接影响。 三、县域总人口预测 根据新化县统计年鉴,2009年全县总人口为136.80万人,比2000年128.72万人增加 了8.08万人,十年间人口总增长率为 6.28%,年均综合增长率为6.79‰。非农业人口增加了12973人,年均增长率为1.03%。(见新化县历年人口情况表)。 表1-5:新化县历年人口情况一览表(单位:增长率‰,人口:人) 年份 总人口 出生 人口 死亡 人口 迁入 人口 迁出 人口 年平均总人口数 自然增长率 机械增长率 综合增长率 2000 1287180 14014 7257 1279717 5.28 -0.21 5.07 2001 1288600 13596 6967 1287890 5.14 -0.64 4.50 2002 1291626 13524 8000 12055 11074 1290113 4.28 0.76 5.04 2003 1288298 13136 6726 6526 7194 1289962 4.97 -0.52 4.45 2004 1295098 14021 6797 9109 9533 1291698 5.59 -0.33 5.26 2005 1302442 14700 7129 4440 4667 1298770 5.83 -0.17 5.66 2006 1329562 35063 7785 6689 6847 1316002 20.73 -0.12 20.61 2007 1339531 15019 7420 7007 4637 1334547 5.69 1.76 7.45 2008 1350793 17167 9134 9090 5861 1345162 5.97 2.40 8.37 2009 1368023 20438 10079 3341 6056 1359408 7.62 -2.00 5.62 表 1-6:2000—2009年新化县非农业人口增长一览表 年份 非农业人数(人) 比上年增长(%) 年份 非农业人数(人) 比上年增长(‰) 2000 134700 1.82 2005 135379 2.21 2001 136818 1.10 2006 139362 2.94 2002 141444 3.38 2007 142506 2.26 2003 133483 -5.63 2008 155228 8.93 2004 132454 -0.77 2009 147673 -4.87 l、户籍人口预测 (1)综合增长率法 综合增长率法是以现有的人口数量为基数,根据人口的综合增长率来预测规划期的人口。 该方法的模型是:P=P0(1+R)n P为规划年人口,P0为基期年人口,R为平均综合增长率,n为规划年与基期年之差。 综合增长率为城市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之和,同时根据历年统计数据进行较正。从统计数据分析,从2000年至2009年新化县人口增长速度较缓慢,年均增长率仅为1.03%,且主要为自然增长,到2007年人口机械增长才转为正,说明新化县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周边地区人口的吸引开始显现出成效。未来一段时期内,新化处于工业化加速期,经济的发展将使得一大批项目会被引进建设,人口的机械增长会有所变化,预测2010-2015年综合增长率为6.0‰,2015-2020年综合增长率为5.0‰,2020-2030年综合增长率为4.0‰,则预测结果如下: 近期P2015=(1+6.0‰)6×136.80=141.80(万人) 远期P2020=(1+5.0‰)5×141.80=145.38(万人) 远景P2030=(1+4.0‰)10×145.38=151.30(万人) (2)线性回归分析法 一个地区的人口变化在一定时段内,总与时间呈一定的线性关系。因此本次回归预测利用公安局提供的2000—2009年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建立线性方程,具体预测如下: 线性回归模型:y=a+bx 其中:b、a分别为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常量 y为年总人口数 x为年份 n为样本数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求解出系数a、b,则新化县人口增长预测模型为: y=9294.54 x-17316789 X为年份 Y为该年份的总人口数,单位(人) 根据该模型可预测到: 近期2015年人口为:141.17万人; 远期2020年人口为:145.82万人; 远景2030年人口为:155.11万人; 综合分析以上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确定新化县2015、2020、2030年的县域户籍人口为: 近期2015年人口为:141.5万人; 远期2020年人口为:145.6万人; 远景2030年人口为:153.2万人。 2、暂住人口预测 通过比较新化县2000-2009年暂住人口历史数据,发现暂住人口的增长有所起伏,近五年呈增长趋势。2009年新化县暂住人口为32148人,与户籍总人口的比重为2.35%,可见,暂住人口已成为新化县人口构成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影响新化县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新化县近几年在““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城建兴县、旅游活县”战略的引导下,产业将迅速发展,相应地用工需求将快速放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暂住人口将向两个方面转化。在数量上,产业园区的升级和壮大将导致就业岗位需求迅猛增长,户籍政策的放宽也将吸收部分暂住人口,而东部沿海城市基础生活成本的不段增长,使得打工者更愿意留在老家,周边县市外出务工人员带着技能、经验争相回家。因此,总体上在未来5-20年,暂住人口的增长速度较快。在质量上,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对传统农耕为主的劳动者在素质上有更为显著的高要求,将导致暂住人口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经过长期发展,城市趋向稳定,暂住人口比例才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随着交通条件和经济的发展,综合考虑县域外出务工人员回流问题,根据对新化县暂住人口的增长趋势分析,2015年、2020年和2030年新化县暂住人口与户籍总人口中的比重将分别为2.5%、3.5%、5.0%左右,暂住人口总数具体预测如下: 近期2015年暂住人口为:P2015=141.5×2.5%=3.5 (万人); 远期2020年暂住人口为:P2020=145.6×3.5%=5.1 (万人); 远景2030年暂住人口为:P2030=153.2×5.0%=7.7(万人); 3、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新化县县域人口为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之和,根据以上预测,得到新化县县域总人口为: 近期2015年人口为145.0万人; 远期2020年人口为150.7万人; 远景2030年人口为160.9万人。 四、县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1、历史推断法 历史推断法是根据历史时间内事物发展变化规律,预测事物将来发展变化的趋势,也是一种时间序列预测,把客观事物发展自身的内在动力或惯性趋势,转换成一种数学语言,用不同时期或时点上的变量间变化关系表示出来,考察变量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规律,本方法是根据对近年全县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增长速度,找出其变化趋势,同时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规律,推断其未来的城镇化水平。 中国人口城市化过程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个连续增长的阶段。这是经口径调整后的年均速度的数据。 · 1949—1957年:0.59个百分点 · 1957—1977年:0.11个百分点 · 1977—1990年:0.60个百分点 · 1990—2000年:0.78个百分点 · 2000—2006年:1.28个百分点 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人口部在《世界城市化展望》中(2003年修订版),预测到2030年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将平均达到81.7%,发展中国家达到57.1%,东亚国家达到62.6%。2009年全县城镇化率为29.15%,比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新化县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19.06%增加到2009年的29.15%,城镇化发展速度平均为1. 12个百分点/年,城镇化发展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城镇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达到70%以后,城镇化发展相对缓慢,城镇化随着时间的发展曲线为扁平的“S”型。因此预测2010-2030年城镇化平均增长速度为1.2个百分点。 得到新化县县域城镇化水平为: 2015年城镇化水平为36.35%; 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42.35%; 2030年城镇化水平为54.35%; 2、联合国法 联合国法是联合国用来预测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水平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关键是根据已知的两个代表年份的城市人口和乡村人口,求取城乡人口增长率差。假设城乡人口增长率差在预测期保持不变,则向外推可求得预测期末的城市人口比重,向内推也可以估测代表年份之间各年的城市人口比重.(UnitedNations,1980)。联合国法的优点是它符合正常城市化过程的S型曲线的原理。 联合国法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首先用公式一求两个代表年份间的城乡人口增长率差: 公式一: 其中:URGD为城乡人口增长率差; PU(1)为前一个代表年的城市人口比重; PU(2)为后一个代表年的城市人口比重; n为两个代表年份间的年数。 取PU(1)为2000年城镇化水平为19.06%,PU(2)为2009年城镇化水平为29.15%,求得URGD=0.062, 然后用公式二测算某年的城市人口比重: 公式二: 其中:PU(t)为t年的城市人口比重; t为距离前一个代表年的年数。 最后,利用公式二,向内推算出以前各年份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趋势外推法的修正数据;向外对未来年份城市化水平进行预测,作为确定未来城市化发展目标的参考。基础数据采用新化县公安局提供的人口数据和2009年城市化水平,可计算出2015年的城市化率为37.37%,2020年为44.86%,2030年为60.02%。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法 新化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县城规划区外仍有大片的农村地区,农业人口甚多,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新化县经济战略的实施,城镇地区工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将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而城镇地区更好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更好的文化、医疗卫生条件以及教育机会等都吸引了大量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形成推动新化城镇化进程的“拉力”。另外,由于农村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均耕地日益减少,相比城镇地区优越、舒适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农村地区相对封闭、生活条件不便捷、环境差、受教育机会和发展前景受限等导致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转移,形成了推动新化县城镇化进程的“推力”,在“推拉”模式的作用下,未来新化县城镇化水平将大幅度的提高。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城镇用地扩张或者集镇发展导致农村人口“被动”转化为城镇人口,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主动”进程寻求工作和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方式等而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法计算公式为: P=P0(1+J0)n+〔P1(1+J1)n×K-S÷Q÷T〕×M×L P为规划期末城镇人口规模; P0为现状城镇人口规模; J0为规划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 n为规划年数; P1为县域农业人口数; J1为县域农业人口自然增长率; K为农业人口中的劳动力系数; S为规划期末全县耕地面积; Q为农业人口人均负担耕地; M为携眷系数; L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城镇人口比例; P0 =39.88万人 J0:根据综合增长率法预测可知县域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2010-2015年综合增长率为6.0‰,2015-2020年综合增长率为5.0‰,2020-2030年综合增长率为4.0‰; n:为规划年数分别为6、5、10; P1为县域农业人口数; 根据新化县公安局提供的人口数据, 2009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368023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220350人(农村劳动力为70.17万人),非农业人口为147673人。 J1:根据综合增长率法预测可知县域农业人口自然增长率: 2010-2015年综合增长率为6.0‰,2015-2020年综合增长率为5.0‰,2020-2030年综合增长率为4.0‰; K:为农业人口中的劳动力系数, 2015年末为57%,2020年末为56%,2030年末为55% S为规划期末全县耕地面积;根据新化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05年,全县耕地面积为68440.17公顷,耕地保护目标,至201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56928.73公顷,到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56907.80公顷,由此推算2015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56918.27公顷,到203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56886.87公顷。 Q:为农业人口人均负担耕地;预测近期每个劳动力可负担耕地8亩,远期每个劳动力可负担耕地10亩。 T: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农业机械耕作的推广,农业生产将逐步提高,此外,考虑园地、林地等生产活动需要一定劳动力负担,从事耕地的劳动力系数取0.8, M:为携眷系数;取值1.2, L: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城镇人口比例;全县剩余农村劳动力转化率近期取15%,2020年转化率为20%,2030年转化率为30%, 由上可知县域城镇人口推算如下: P2015=39.88(1+6.0‰)6+〔122.0350(1+6.0‰)6×57%-85.3774÷8÷0.8〕×1.2×15%=51.92万人 P2020=51.92(1+5.0‰)5+〔126.4947(1+5.0‰)5×56%-85.3617÷8÷0.8〕×1.2×20%=67.46万人 P2030=67.46(1+4.0‰)10+〔129.6888(1+4.0‰)10×55%-85.3303÷10÷0.8〕×1.2×30%=93.09万人 结论:综合以上三种方法,规划预测新化县域城市化水平2015年、2020年、2030年将分别达到约37%、44%、57%,结合预测的县域总人口,县域近期、远期、远景城市人口将分别达到:53.7万人、66.3万人和91.7万人。 根据中国社科院相关研究报告,《2010年城市蓝皮书》,2020年全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6%,2030年达到65%;《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2020年湖南省城市化水平达到55%,2030年达到62%,另外根据《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2011修订)》,规划2015年娄底市域城镇化水平为46%,202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为55%,通过对比分析,以上预测的城市化水平较为合理,符合新化城镇化进程的规律。 五、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1、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1)战略目标 以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大战略”政策为契机,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立一个适宜新化县域城镇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空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县域城镇体系结构。 (2)战略模式 ①坚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统一,确保县域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通过城镇与产业的合理布局,改善城镇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持久发展。 ②坚持城乡一体化,走城乡协调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农业种植,养殖规模化,合作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③坚持重点发展和平衡发展相结合,根据省政提出的“扩容提质”,“三化”战略要求,使有限的财力物力发挥最大的效益,所以首先应选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位优势较突出的城镇作重点发展,同时为使新化县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得到改善,城镇体系的布局和城镇的建设也应考虑与满足地区平衡发展的要求。 ④优化村镇结构,提高村镇质量,完善村镇功能,加强区域村镇基础设施的建设。 2、村镇体系结构 新化县域村镇体系空间布局以交通轴线扩张为总框架,形成“一心、一带、三轴、五点、六区”的空间结构。 “一心”:以新化县城为中心,充分依托沪昆高铁、娄怀高速、湘黔铁路、安铁高速以及省道312线和省道225线,采取有利于县城各项功能成长的措施,增强新化县城的区域辐射影响力,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主要承担商贸集散、旅游产业的经济辐射并向新化腹地施以经济影响。规划将其确定为全县城镇发展的经济辐射源,利用其在全县的中心城镇地位和有利的区位优势带动县域各级城镇实现共同发展。 “一带”依托资江,建立生态屏障区,结合滨水特色资源,建设生态经济带。支撑新化县的跨越式发展。 “四轴”:以娄怀高速(新化境东西段)、梅琅高速;沪昆高铁、省道312线和由安铁高速、娄怀高速(新化境南北段)、湘黔铁路;省道217线 “#字形”出县大通道,沿线形成四条城镇发展轴, “五点”是指白溪、西河、洋溪、琅塘和圳上这五个重点镇,通过重点镇的发展辐射带动周边镇,推动全县的经济发展。 “六区”是指:以上梅镇和上渡办事处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区、以吉庆为重点的东部经济区、以水车为重点的西部经济区、以西河为重点的中西部经济区、以白溪镇重点的北部经济区、以洋溪镇为重点的南部经济区。 3、村镇规模等级结构 村镇体系按规模划分为4个等级: 一级城镇:县域中心城镇——县城,规划期末人口规模35万人左右; 二级城镇:重点镇——白溪、西河、洋溪、琅塘和圳上,规划人口2—10万人; 三级城镇:一般镇——吉庆、曹家、桑梓、水车、石冲口、炉观、槎溪、荣华、天门、科头、奉家、温塘、文田、田坪、孟公、游家、金凤、维山、油溪、坐石,规划人口2万以下; 四级:林场、中心村。 表 1-7:县域各乡镇人口发展指标表(万人) 等级 城镇 等级 城镇 名称 现状城镇人口 2015年规划 城镇人口 2020年规划 城镇人口 2030年预测 城镇人口 一级 县城 上梅镇 上渡办事处 20.75 29.0 35.0 45.0 二级 重点镇 白溪 1.5 1.9 2.9 4.1 西河 1.8 2.3 2.9 4.1 洋溪 1.5 2.1 2.9 4.1 琅塘 0.9 1.2 2.0 3.0 圳上 0.9 1.2 2.0 3.0 三级 一般镇 吉庆 1.1 1.3 1.5 2.2 曹家 0.6 0.8 1.0 2.0 桑梓 0.8 1.1 1.3 2.1 水车 0.9 1.0 1.1 2.0 石冲口 0.9 1.1 1.3 2.1 炉观 1.1 1.3 1.5 2.2 槎溪 1.1 1.4 1.6 2.3 荣华 0.35 0.5 0.6 0.9 天门 0.35 0.5 0.6 0.9 科头 0.33 0.4 0.5 0.8 奉家 0.4 0.5 0.6 0.9 温塘 0.5 0.7 0.8 1.1 文田 0.5 0.7 0.8 1.1 田坪 0.6 0.8 1.0 1.4 孟公 0.7 0.8 1.0 1.4 游家 0.7 0.8 1.0 1.4 金凤 0.4 0.5 0.6 0.9 维山 0.4 0.5 0.6 0.9 油溪 0.4 0.5 0.6 0.9 坐石 0.4 0.5 0.6 0.9 合计 39.88 53.7 66.3 91.7 4、城镇职能结构 县域各城镇按其主要职能划分为综合型、工贸型、工矿型、农业型、农贸型、旅游型、农工型7类。 表 1-8:县域城镇体系职能规划一览表 城镇名称 类型 主 要 职 能 县 城 综合型 县域中心,新化县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商贸流通中心,重点发展电子、陶瓷、建材、化工、农副产品精加工等 白溪镇 综合型 新化县北部重点镇,以商贸、农副产品加工、陶瓷、渔业、农业、旅游为主 西河镇 综合型 新化县西北部重点镇,全国水泥生产重要基地、重点发展水泥、加工、商贸、交通运输、手工铸造 洋溪镇 综合型 新化县西南部重点镇和物资交换集散中心、县茶叶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陶瓷、农副产品精加工、农机修理、竹木加工等。 琅塘镇 工贸型 新化县西部重点镇,以农副产品加工、边境贸易、旅游为主,县茶叶基地 圳上镇 旅游型 新化县北部重点镇,以旅游、农副产品加工为主 吉庆镇 农贸型 以农业经济生产及边境贸易为主 槎溪镇 工贸型 以农副产品加工、边境贸易 桑梓镇 综合型 以煤炭生产、加工、商贸为主,新化县城卫星镇 曹家镇 农工型 以农业经济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县茶叶基地 炉观镇 农工型 以农业经济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 石冲口镇 工矿型 煤炭生产、花岗岩、大理石、石墨加工基地、农副产品加工 温塘镇 工矿型 新化县东部重要建制镇,以煤炭生产、石膏生产为主 水车镇 农贸型 以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商贸为主 奉家镇 农贸型 以绿色农业、林业、边境贸易为主 文田镇 农工型 以有色金属开采和林木加工为主 田坪镇 工矿型 孟公镇 农工型 以食品加工、手工业、铸造业为主 游家镇 农工型 以农副产品、水产品加工、农机修理为主 金凤镇 农工型 以农业经济、农副产品加工为主 坐石镇 农工型 以农业经济、农副产品加工为主 维山镇 农工型 以农业经济、农副产品加工为主 油溪镇 农工型 以农业经济、农副产品加工为主 荣华镇 农工型 以农业生产、渔业、水果生产和农副产品、水产品加工为主 天门镇 农工型 以农业生产、矿产开采为主,农副产品加工 科头镇 农业型 以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竹木加工为主 5、县域产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 (1)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强县放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以生态强县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转方式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1)发展战略 ①农业:转型中的基础产业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创汇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抓好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基地建设三大工程,形成“产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②工业:整合中的“脊梁” 培育支柱产业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新兴工业产业,努力构筑新的支柱产业体系。 ③第三产业:发展中的希望 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大小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一、二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也非常明显。发展第三产业要以旅游业为先导,以商贸业为依托,以信息业和现代物流业为方向,坚持以农村为基础、城市为中心,实现城乡联动,协调发展,同时,按照“大贸易、大旅游、大流通、大环境、大市场”的要求,强化三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和保障作用。要做大做强产业,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改造提升,加快新化县精品旅游线路的开发。要注重特色发展,做深旅游文章,注重文化对旅游的作用,突出发展特色旅游抓好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努力扩展对外贸易业。 2)发展目标 建设成为湘中地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资源有序开发和精深加工及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新兴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大梅山旅游文化协作区第一目的地,将县城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娄底次中心城市。 (3)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按照“功能分区、梯度布局、专业集聚、生态优化、资源节约”为原则进行产业在空间上的布局。其中中心城区、洋溪以文化、旅游服务、商贸、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以及特种陶瓷产业、建材产业。圳上、琅塘、油溪、水车以现代农业、旅游文化产业等“两型”主导产业为主要空间载体。其余发展现代农业。 6、城乡统筹下的村庄布局规划 (1)村庄空间布点规划 1)基本原则 ①根据全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乡村城镇化应“重点建设中心镇和中心村,适当兼并自然村,加快改造空心村”,新化县在大力发展中心村的同时,应适当撤迁较为分散规模小、发展阻力大的村庄。 ②保持村庄体系结构的科学合理,以中心村的规划布局为重点,结合远期与近期实施的关系进行中心村、基层村的布局,促进新化县城乡一体化的有序发展。 ③综合考虑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前景对村庄建设发展的要求。 ④综合考虑社会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及使用服务半径的要求。 ⑤考虑农村人口生产、生活习惯,应与农业耕作半径、渔业、牧业等发展相结合。 (2)村庄空间结构分析 结合新化县实际情况,市域村庄体系空间结构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 1)放射性均衡布局 放射性均衡布局一般适合于平原地区中心村与基层村之间的空间布局形态,一个中心村辐射于周边多个均衡发展的基层村。 2)放射性非均衡布局 放射性非均衡布局一般适合于平原与山区过度地段等中心村与基层村之间的空间布局形态,中心村为于中部,辐射于部分周边的多个基层村,呈非均衡发展。 3)线型均衡布局 线型均衡布局一般适合与山沿道路轴线等中心村与基层村之间的空间布局形态,中心村位于中部,基层村在两翼较均衡发展。 4)线型非均衡布局 线型非均衡布局与上述空间形态相似,中心村在一端,基层村在中心村一侧现状延伸。 5)混合型布局 位于山区水系和平原交界地域及其它复杂区域,中心村和基层村布局关系相对复杂,产生以上几种形式的混合布局形式。 (3)城市地区村庄布局规划 城市地区村庄布局主要包括位于现状建成区的城中村、规划建成区内现状建成区外的远期村以及城市远景规划范围内的远景村。作为未来城市地区,村庄建设主要应符合有关城市规划,同时逐渐将由农村管理模式转变为城市社区模式。 (4)农村地区中心村布局规划 中心村是指在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具备一定规模、配套相对齐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本村及相邻地区村庄的公共活动和服务的中心,并且对相邻村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村庄。合理规划建设中心村,使之成为相对集聚、功能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居住条件和环境良好的村庄,带动周边村扎的发展并逐步向中心村集中,是新化县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中心村确定的原则具体如下: 现状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村庄; 交通与资源条件较好的村庄; 中心村一般是现状或以前曾是乡镇行政驻地的行政村;一般为乡镇域内某一片区具有中心功能的行政村。 与镇区和其他中心之间有合理的间距,服务半径也较适宜; 与中心村规划布局结合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各乡镇域的村镇体系规划; 2)中心村规划 根据中心村规划原则,可以看出中心村一般均是发展村,因此本规划考虑将发展村全部定为中心村,总数为99个。 表 1-9:新化县中心村情况一览表 乡镇 中心村村名 个数(个) 白溪镇 任田 白岩 硐上 大坪 4 圳上镇 向荣 千家 洪家 3 油溪 肖家 赵家 长冲湾 3 大熊山 锡溪 1 古台山林场 董家工区 俄犁工区 2 天门乡 天们 南门 土坪 3 西河镇 新加 双河 粗石 天马 4 炉观镇 龙爪 永兴 思礼 青家山 云溪 5 游家镇 岩石 光星 黄连 田家 4 洋溪镇 陶家桥村、白地村、寨边村、明星村 4 槎溪镇 杨家边村、半山街村、金溪村 3 科头乡 和平村、小浪村、建新 3 文田镇 大田村、石燕村、上横溪村 3 水车镇 共和村、锡溪村、东溪村 3 奉家镇 双林村、上团村 2 上梅镇 北渡村 枫林村 大水坪村 洪大村 4 石冲口镇 大湾塘村 落马桥村 化溪村 白石岭村 4 维山乡 维山村 双井村 龙坪村 四都村 4 温塘镇 枫树村 祥星村 新星村 3 田坪镇 土桥村 月华村 白岩村 3 上渡办事处 蕨根村 1 坐石乡 忠孝堂 光溪村 石桥村 3 桑梓镇 洪潮村 青峰村 新干村 鸿盛店村 4 曹家镇 娘家村 高枧冲村 戴岭村 卢家拜村 4 吉庆镇 南山村 大安山村 崇山村 油溪桥村 4 金凤乡 竹林村 魏家村 2 琅塘镇 白云村 光华村 潭家村 龙通村 4 荣华乡 荣华村 横溪村 2 孟公镇 月塘村 朝峰村 枫木村 太阳村 吉龙村 5 (5)农村地区基层村布局规划 1)基层村确定的原则 不保留城中村和远期村、远景村; 原则上不保留位于风景区核心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行政村; 不保留因道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拆迁的行政村; 不保留因中心村建设需要进行合理撤并的村庄; 根据合理的农作半径和方便山林管理进行基层村规划布局; 基层村规划布局与各乡镇域组织合理的村镇体系规划相结合,与未来建制乡行政区划调整相结合。 2)基层村规划 根据以上基层村规划原则,结合村庄发展分类,规划的基层村主要从控制村中选取,城市地区村原则上考虑全部按城镇社区模式转型,撤并村与搬迁村原则上不保留作为基层村。但全部将控制村作为基层村,有些和合理之处,因为许多中心村周边相邻的全部为控制村,如果将这些控制村都规划为基层村,则中心村发展将得不到满足。因此,考虑中心村的发展,需要对与之相邻的一些控制村进行撤并。 六、县城城镇人口预测 按照新化县县城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范围和可能的发展用地,并考虑新化县的发展潜力与发展速度,县城向南、向西发展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因此新化县县城城镇人口预测主要包括上梅镇、上度办事处、曹家镇、游家镇、科头乡、桑梓镇部分城镇人口,本次预测的城镇人口包括非农业人口、使用城市设施的农业人口和暂住人口。预测的基期年为2009年,城镇人口为20.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9万人,使用城市设施的农业人口为6.34万人,暂住人口为4.82万人。 随着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城市人口的增长已跳离了原有的传统路径,突破了以往的增长模式。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给城市人口的增长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使得城市人口增长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本报告采用多种预测方法,对各个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修正,综合确定不同发展阶段下县城的人口规模,使得预测结果更具弹性和适应性,也更科学合理,能符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实际,促进新化县城的可持续发展。 1、线性回归模型预测 本次回归预测利用新化县公安局和统计局提供的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建立线性方程,具体预测如下: 线性回归模型:y=a+bx 表1-10:新化县县城人口预算基数表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人口 12.94 13.58 14.36 14.80 15.74 16.40 17.53 18.44 19.76 20.75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出线性回归方程: y=0.853455 x-1694.254 根据回归方程预测人口如下: 近期2015年县城城镇人口规模为:25.46万人; 远期2020年县城城镇人口规模为:29.72万人: 远景2030年县城城镇人口规模为:38.26万人。 2、综合增长率法 该方法是从城市人口的增长途径入手,分别估算自然增长、机械增长和流动增长的人口增量,将其加总,即为规划期的城市人口总量,其计算公式为: Pt=P0(1+ɑ+β)t×(1+Ψ) 其中:Pt—第t年的城市人口;P0—基期城市人口;ɑ—人口自然增长率;β—人口机械增长率;Ψ—外来人口占城镇常住人口的比重。 规划确定县城基期城镇总人口为2009年底的20.75万人。2000年以来,新化县县域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比较稳定,在5‰—7‰之间震荡。受到新一轮生育高峰的影响,新化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不太可能出现大幅下降,规划预测2010—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的平均自然增长率为5‰,2015—2020年为3‰,2020—2030年为2‰。2007年,新化县县域人口机械增长率开始出现正值,为1.76‰,县城为3‰,近几年呈加速上升趋势,机械增长将逐渐成为新化县县城未来人口增加的主要方式。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化县“旅游强县”、打造商贸服务中心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县城周边地区越来越多的的人口将向县城迁入,县城机械增长率将有大幅度提升,预测2010—2015年县城城市人口平均机械增长率为20‰,2015—2020年为15‰,2020—2030年为10‰。 对于外来人口的预测,由于其变动大,影响因素多,因此尚没有一种有效、准确的办法能够准确预测。本次规划采用外来人口系数=外来人口/城镇常住人口,来做未来外来人口规模的预测。新化县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2010—2020年随着向红等工业园完成常规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型,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将吸纳大量的外来就业人口。2020—2030年新型工业化日渐成熟,经济增长亦趋向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就业人口的吸纳减少并趋于稳定,但外来人口在城镇常住人口中的比重将一直稳步上升,因此,预测2010-2015年外来人口系数为0.2,2015—2020年外来人口系数为0.15,2020—2030年外来人口系数为0.1,则规划期内新化县城城镇人口为: 近期P2015= =20.75(1+5‰+20‰)6×(1+0.20)=28.88万人 远期P2020= =28.88(1+3‰+15‰)5×(1+0.15)=36.31万人 远景P2030= =36.31(1+2‰+10‰)10×(1+0.10)=45.00万人 3、指数增长模型法 运用指数增长模型预测中心城区未来城市人口规模,计算公式为Pt=Po*ern Pt—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 Po—预测基准年人口规模 R—人口年均增长率 n—预测年限(n=t-to,为预测基准年份) 自然底数e取值2.718 2000年新化县城城镇人口规模为12.94万人,2009年为20.75万人,年均综合增长率为5.39%,考虑新化县正处于城镇化水平加速阶段,规划确定中心城区城市人口综合增长率近期2010-2015年为5.5%,2015—2020年为4.0%,远期2020-2030年为2.5%,则规划期内新化县城城镇人口为: 近期2015年:P2015 =20.75*e0.055*6=28.86万人 远期2020年:P2020 = P2015*e0.040*5=35.25万人 远景2030年:P2030 = P2020*e0.025*10=45.26万人 4、资金约束法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区域经济总量比例有一定变化规模。如联合国推荐发展中国家市政公用设施投资费用占GDP比值应保持在3~5%,而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期达到8~10%。资金约束法就是依据上述思路计算每新增一个城市居民所需增加的城市基础设施费,从而预测经济发展可支撑的城市人口发展规模。该方法利用城市政府掌握当城市人口发展到既定规模时所需要维系的城市经济总量和相关配套投资基础设施费用。 Pt=P0+△G×S/M 其中:Pt指目标年城市规模 P0指基年城市规模 △G指GDP增量 S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占GDP比重,设新化县为10% M指每新增一个城市居民所需城市基础设施费,设新化县2010—2015年为1万元/人,2016—2020年为2万元/人,2021—2030年为3万元/人, 根据新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6.32亿元,2005年为40.50亿元,2009年为84.4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21%,2009年县城实现生产总值为33.79,38.02亿元。随着经济发展,增长率会有所提高,远期趋于平缓,根据新化县相关部门的预测,全县GDP 2015年达到195亿元,2020年达到361亿元,2030年达到936亿元,预测中心城区GDP 2015年达到108亿元,2020年达到217亿元,2030年达到608亿元,则预测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到2015年为28.17万人,2020年为33.62万人,2030年为46.65万人。 5、预测结果 综合以上四种方法,考虑线性回归计算方法对县城目前机械增长人口预测不足的因素,规划对后三种计算方法以平均值进行综合, 因此预测新化县县城城镇人口规模为: 近期:2015年县城城镇人口规模为:29万人; 远期:2020年县城城镇人口规模为:35万人; 远景:2030年县城城镇人口规模为:45万人。 七、人口规模的资源环境容量验证 对人口规模进行环境容量验证,主要是对环境约束明显的要素进行分析,并根据“木桶理论”,以资源环境约束容量对县域和县城人口规模进行科学验证。 (一)水资源容量验证 新化县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54.72亿m3,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为32.88亿m3,地下水总量为9.5亿m3,全县水资源总量共计42.38亿m3(数据均来源于《新化县农业数据区划集》)。 新化县内长1公里以上溪流266条,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06条,都注入资水,其中一级支流25条,二级支流42条,三级支流28条,四级支流11条。新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新化境内共有地下水953处,其中地下河流76条,枯水流量300公升/秒的岩溶泉62处,每年渗入补给总量为9.5亿立方米,枯季地下水径流总量4.8亿立方米/年,其中可以利用的天然排泄量为1.6亿立方米/年。 新化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修建水利工程31085处,全县已建水库271座(其中已建大型水库(车田江)1处、中型水库2处、小一型水库43处、小二型水库225处),山平塘15800口,河坝1810处(其中中型河坝1处,小型河坝1810处),水轮泵、电灌站670处,泉井等其他水利设施12534处。 全县蓄引提总净水量(库容、引水量、提水量)4.62亿m3,现状开发可利用水量仅占水资源总量的14.05%,目前县城正在实施从车田江水库的引优质水源建设县城第二水厂。资江虽然有一定的污染,容易造成水质性缺水,但是考虑到国家、省市县对环境的保护和污染的治理,水质性缺水在规划期内完全可以解决。 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新化县属中等城市,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在600~1000L/人·日范围内选取,结合新化县现状用水水平,考虑将乡镇人口用水水平放大,县域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取800升/日,开发利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提高到35%,为14.85亿m3,新化县水资源至少可支撑县域人口规模185万人。 县城可利用水资源按县域20%计算,规划区范围内可利用的水资源达到2.97亿立方米,按2007年《湖南省水资源公报》公布的全省年人均用水量为476m³来估算,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规划为63万人,对县城预测的远景人口规模没有限制。 (二)土地容量验证 根据对规划区范围内182.13 km2的用地评定,在规划范围内已建设用地18.95km2(包括部分农村建设用地)、适宜建设用地总面积为52.64km2、可建设用地的总面积43.20km2,不适宜建设的用地约39.05km2,禁止建设和水体的总面积为28.29km2,根据山区小城镇建设用地的特点,通过工程措施改造部分不适宜建设用地,以20%来计算,县城周边可建设用地为94.21 km2。县城规划建设区以及规划控制新增用地需占用部分耕地或其他农用地,有其政策上的制约。但从县域城乡布局和县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来看,加强中心城市集聚效益,总体上是节约耕地。县城目前人均建设用地不到95平方米/人,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来按100平方米/人控制,规划区内可建设用地承载人口容量为100万人,对远期确定的35万人容量没有限制。 (三)生态环境容量验证 生态环境容量验证主要是根据城市的非建设类的生态用地对城市的生态保障功能,以采用规划区内的非建设类的生态用地进行验证。不同类型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选择的比例和标准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参考国内外可比城市的标准来确定。新加坡和香港的人均生态用地分别为 87.26 m2/人和 122.19m2/人,根据我省实际情况,规划采用130m2/人进行计算,根据用地评定,规划区范围内的非建设类的生态用地可达到 70 km2以上,可承载的人口约54万人,因此生态环境容量对新化县城的人口规模也没有限制。 专题二:新化县县城用地规模专题研究 新化县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需要拓展新的城市空间。根据我国节约土地、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新化县的实际情况,为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现就新化县县城建设用地现状情况、发展需求、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和规模、节约用地和合理用地的措施作如下分析论证。 一、县城城市建设用地的历史扩展过程 清同治《新化县志》载:“新化县,禹贡职方为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楚地。秦属长沙郡。汉属长沙王国,本益阳县旧梅山地。后汉未置县,地属昭陵。吴孙皓宝鼎元年(266),以零陵北部为昭陵郡,分昭陵置高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改高平为南高平,后复曰高平,距今治百里,隶昭陵。宋、齐、梁俱因之,寻废。梁末陈初,以邵阳为郡治,省高平,入邵阳(但《陈书:疆域志》有高平县。《宝庆府志》亦主隋省)。”清邹文苏高平考云:“今新化县南百里,有九龙、灵真、长鄄、常福、金凤、太平、栗平、朴塘、石脚,凡十村,广五十余里,袤七十里,统名曰高平。吴高平县故址,即在石脚”。县志又载:新化地,隋隶潭州,唐入邵州,五代时为蛮獠所据,宋初末置县,地属邵阳及“梅山蛮”。宋熙宁五年(1072),湖南转运副使蔡煜开辟梅山:“东起宁乡司徒岭,南抵湘乡佛子岭,西及邵阳白沙寨,北至益阳四里河”。“得主客万四千八百九户,万九千八十九丁(按宋制:成年男女曰丁),田二十四万余亩,以上梅山地置新化县”,“谓王化之一新也”。隶属于荆湖南路之邵州,南宋宝庆元年属宝庆府。元属湖广行省湖南路宣慰司宝庆路。明属湖广布政使司宝庆府,清属湖南省长宝道宝庆府,辛亥革命后,民国3~10年(1914~1921)属湘江道,民国11~26年直湖南省,民国27~38年(1938~1949)属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10月5日新化解放,21日成产新化县人民政府,属邵阳专区。1977年属涟源地区。1982年涟源地区更名娄底地区,属娄底区。1999年1月娄底撤地设市,属娄底市。 新中国成立不久,新化县即建立区、乡、村、闾基层政权。全县置6区、16乡镇、261村、4540闾。后来经历几次大的区划调整,如1975年初,撤销冷水江区,将矿山、铎山、三尖、岩口等划归冷水江市,到此全县农村12区、85个公社、2镇。1983年6月在枫林公社进行政、社分设试点,经换届选举,成立枫林乡人民政府。8月,析鹅塘、滑石公社各5村置西河镇、析琅塘公社置琅塘镇、析游家公社置游家镇。年末,全县有12区和城关、西河各2县辖镇,有洋溪等4区辖镇、枫林乡和84个人民公社。1984年5月,炉观、横阳、圳上3人民公社,改成3镇。全县84个人民公社改设为乡人民政府,将1199个生产大队改为村。将城关镇五一街改名南门街,建设街复名青石街,红卫街复名南正街,劳动街复名井头街,永红街复名永兴街,解放街复名西正街,东风街复名东正街。1985年3月,城关镇增设立新桥、城南、城东、火车站、园株岭5个居民委员会。1986年12月,洋溪、白溪、游家、琅塘4乡,并入洋溪、白溪、游家、琅塘4镇。1988年8月,撤销水车乡,以其行区区域置水车镇。1989年12月撤销上渡乡,以其行政区域并入城关镇。城关镇增设桥东,望城两个居民委员会。年末全有2区级镇,12区,8乡级镇,77乡,6个农林渔场。辖1142年村民委员会,11743年村民小组(不包括农林渔场所属村民小组)。1992年,在桥东,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为省级开发区,2003年,经省编委批准,升格为副处级机构。开发区总辖面积3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9.6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两个居委会,人口3.9万。后来城关镇改名为上梅镇,全镇辖4个管区、40个农业村、15个居民委员会。至今全县共有上梅镇、石冲口镇、洋溪镇、槎溪镇、文田镇、水车镇、游家镇、炉观镇、奉家镇、西河镇、孟公镇、琅塘镇、桑梓镇、曹家镇、吉庆镇、温塘镇、田坪镇、圳上镇、白溪镇19镇,有科头乡、天门乡、维山乡、金凤乡、荣华乡、坐石乡、油溪乡7个乡,上渡办事处和大熊山林场、古台山林场两个林场。 改革开放以来,新化县人民政府把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予以重视,先后共组织进行了以下3次城市规划编制及修订工作: 1、1982年,新化县县城总体规划,规划年限是1982年至2000年。 2、1994年,新化县县城总体规划,规划年限是1994年至2015年。 1994年版总体规划的具体思路是:以发展工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相应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性城市。规模预测:2000年人口规模11.5万,2015年人口规模为18万人。规划布局充分考虑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城市发展方向的判断正确,有力指导了城市建设。规划实施的10年中,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宏观上起到了控制和指导作用,城市建设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城区人口规模已超过上版规划预测规模,原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区的交通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工业用地过于分散对城区发展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 3、《新化县城总体规划(2002-2020年)》自2002年3月开始修编,2003年10月完成了上报成果,2004年2月经娄底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自批准以来,2002版总体规划对县城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城市的大骨架形成雏形。在总规的指导下,制定了一些详细规划,并通过对各个区域开发和建设,使城市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并新建或完成了一批县城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使县城的面貌和投资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化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未来城市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县城城市建设用地现状分析 新化县城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8.9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91.33平方米。 1、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分布情况 (1)呈现出城西密集、城东松散的总体特征。 中心城区用地以资江为界分为东、西城区两大片。城西区现主要为旧城区,城东区为新城区。城西区建设较集中,密度较大。旧城区在天华路、火车站基本形成了商业中心。随着城东行政中心的落实,城东区已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城东区在梅苑中路,以政府办公楼为核心,形成了县城行政中心。工业用地主要集中于城东区青峰路两厢以及向红工业园,近年来随着城区原有工业用地的退二进三进程加快,新的工业用地逐渐向向红工业园集中。 (2)城市向西、向北(资江以东部分)发展趋势明显 随着燎原路、大洋江路以及上梅西路延长线的建设,县城西部路网已见雏形。城市向西蔓延的趋势更加明显,城市新增建设将多集中在这一带。梅苑北路的建设,三桥位置的选定,向红工业园发展的拉动,城市向北发展势头强劲。 2、各类城市建设用地的现状情况分析 (1)居住用地 县城现状居住用地总面积为955.6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50.43%,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46.06平方米。二类居住用地为463.1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4.44%,三类居住用地为492.5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5.99%,国家标准中,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20—32%,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18.0—28.0平方米,可见现状居住用地的指标远高于国家标准。但是,其中一大部分为居民自建房,密度高、占地大,而相应的社区文化、医疗、体育健身等居住配套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极度缺乏,同时由于缺乏规划指导与建设控制,一部分自建房随意占地、房屋之间的间距极小,不仅居住环境比较恶劣,同时由于缺少防火通道和必要的消防设施,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总体来讲现状用地的集约、节约程度不够,用地分散凌乱,居住用地需进一步集中布局、统筹安排,采用科学合理的居住模式和土地开发强度。 (2)公共设施用地 县城现状公共设施用地的面积为192.4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0.15%,公共设施用地分布不均,功能不完善。其中,行政办公用地面积为55.50公顷,占公共设施用地的2.93%。商业金融业用地90.98公顷,占公共设施用地的4.80%。文化娱乐用地22.69公顷,占公共设施用地的1.20%。现状行政办公设施布局分散,不仅不利于工作上的协调联系,而且与居住区混杂较多,功能相互干扰,对工作与生活均有一定的影响。城东区行政中心已经落成,但功能尚待完善。尚未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公共服务中心。 旧城区的商业设施主要是沿路建设,但多以小规模、低档次的零售商业为主。除天华路形成较完整的商业街以外,其它地区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不到位,城市商业设施布局较为混乱。市场布局无序。缺乏独立的菜市场、农贸市场。文化娱乐设施缺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梅山文化没有得到发扬。 (3)道路广场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的面积为206.3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重为10.89%,人均道路广场用地的面积为9.94平方米。国家标准中,道路广场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8—15%,人均道路广场用地面积为7.0—15.0平方米,两项指标都能满足国标的要求,但均处于标准的下限。从现状道路网密度一览表中可以看出,城市主干道满足国标,次干道和支路网密度均低于国标,因此表现出道路宽度确定不够合理,存在道路较宽但路网密度较低的现象。 目前,新化县城主要道路:资江以西,东西向道路有环城北路、古城路、迎宾路、人民路和上梅西路;南北向有工农路、天华路、城东路和滨江路。城市道路尚未形成系统,路网结构不合理,致使局部路段拥堵矛盾突出。旧城区存在不少丁字路、断头路(天华路)和畸形交叉路口(迎宾路和城西路交叉口),道路较为狭窄,交通效率较低,容易形成拥堵节点。此外,广场用地面积极少,社会停车场库用地严重缺乏。 表2-1 现状道路网密度一览表 类 别 主干道(km/km²) 次干道(km/km²) 支路(km/km²) 现状道路网密度指标 1.15 1.19 2.87 中等城市道路网密度 指标标准 1.0-1.2 1.2-1.4 3—4 (4)绿地 县城绿地面积为103.1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5.45%,人均绿地面积为4.97平方米,低于国家标准的要求。国家标准中人均绿地用地面积为≥9平方米。县城有狮子山公园、资江风光带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绿地,面积为99.4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4.79平方米,不满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0平方米的指标要求。老城区居住人口较为密集而绿地却极为稀少。因此,新化县城现状绿化水平还比较低,城市绿化环境有待改善,与新化县未来打造山水宜居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5)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241.7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重为12.76%,人均工业用地面积为11.65平方米,尚未达到国标规定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15%—25%的指标要求。这主要是因为新化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过去在对外交通方面比较薄弱,因此制约了依赖快速交通的工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娄怀高速、沪昆高铁的规划建设,新化县的对外交通条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从而促使新化县向红工业园、大洋江工业园迅速发展,为新化县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表2-2 2009年底现状用地汇总表 序号 用地代号 用地名称 面积(公顷) 比例(%) 1 规划用地总面积 18213.46 100.00 2 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1895.06 10.40 3 E 水域和其他用途 16318.40 89.60 其 中 E1 水域 1482.19 8.14 E2 耕地 7940.24 43.60 E4 林地 5834.98 32.04 E6 村镇建设用地 1024.32 5.62 E7 弃置地 28.85 0.16 E8 露天矿用地 7.82 0.04 表2-3 现状城市建设用地一览表 用地代码 用地分类 用地面积(公顷) 占建设用地(%) 人均用地(㎡/人) R 居住用地 955.69 50.43 46.06 R2 二类居住用地 463.17 24.44 22.32 R22 中小学用地 53.71 2.83 2.59 R3 三类居住用地 492.52 25.99 23.74 C 公共设施用地 192.43 10.15 9.27 C1 行政办公用地 55.50 2.93 2.67 C2 商业金融用地 90.98 4.80 4.38 C3 文化娱乐用地 22.69 1.20 1.09 C4 体育用地 0.81 0. 4 0.04 C5 医疗卫生用地 11.81 0.62 0.57 C6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7.57 0.40 0.36 C7 文物古迹用地 0.07 0.00 0.00 C9 其他公共设施用地 3.01 0.16 0.15 M 工业用地 241.78 12.76 11.65 M1 一类工业用地 25.45 1.34 1.23 M2 二类工业用地 4.36 0.23 0.21 M3 三类工业用地 196.61 10.37 9.48 W W 仓储用地 32.88 1.74 1.58 T 对外交通用地 108.85 5.75 5.25 T1 铁路用地 85.40 4.51 4.12 T2 公路用地 23.45 1.24 1.13 S 道路广场用地 206.30 10.89 9.94 S1 道路用地 203.71 10.75 9.82 S2 广场用地 2.59 0.14 0.12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46.65 2.46 2.25 U1 供应设施用地 12.54 0.66 0.60 U2 交通设施用地 12.39 0.65 0.60 U4 环境卫生设施用地 17.07 0.90 0.82 G 绿地 103.19 5.45 4.97 G1 公共绿地 99.45 5.25 4.79 G2 生产防护绿地 3.74 0.20 0.18 D 特殊用地 7.29 0.38 0.35 合计 1895.06 100.00 91.33 备注:现状城市人口20.75万人 3、对2002版总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及用地布局的评价。 2002版总规城市空间发展方向:新化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主要向城东的北部和城西的西部发展,适当向城西的西北部和城中的北部发展,远景向东、向西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根据市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及现状条件,规划确定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带两团三城”,即资江风光带、青山峰以东组团、大洋江组团、城东、城中、城西。城市规模:规划确定近期(2005年)人口规模为15万人,中期(2010年)人口规模20万人。远期(2020年)人口规模为30万人。远景(2020年以后)人口规模为50万人。规划城市建设总用地规模近期(2005年)约13.5平方公里;中期(2010年)为19.0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约30平方公里。 2002版总规对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引导了城市有序建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空间形态日益完善。城市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 娄怀高速公路自南向北经过新化县区东部,2011年建成通车;沪昆高速铁路的选线穿越新化县西南部并在此设站。区域性对外交通设施的建设将大大改善新化县的对外交通状况,给新化县的城市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新化县的社会经济将飞速发展,其人口与用地规模将会有所突破,故此次近、中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应在本轮预测的近、中期县城人口的基础上进行论证。 三、城市用地发展方向选择与增长边界研究 1、城市空间发展影响因素 (1)现状及发展趋势影响 新化县02版总规作出新化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主要向城东的北部和城西的西部发展,适当向城西的西北部和城中的北部发展的预测,并在其指导下现状城市向西、向北发展趋势明显,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道路网逐步成形。随着燎原路、大洋江路、梅苑北路和上梅西路延长线的建设,资江三桥位置的选定,向红工业园规模的发展,这种趋势还将延续。 (2)现状向红工业园和垃圾填埋场的影响 新化县向红工业园位于新化县曹家镇,是由县人民政府批准于2002年设立的县级工业园。原向红机械厂全部搬迁后,留下了大量的厂房,水电路设施齐全,是广大外商投资办厂的理想场。目前已入园的工业企业15个,形成了冶金、电子陶瓷两大支柱产业。向红工业园是目前县内最大的创汇工业园区,也是中小企业集成园区,自然环境优美,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齐全。园区距县城仅8公里,与新化经济开发区对接,东靠省道217线,西临资江仅0.5公里。考虑向红工业园位于城市的上风向,在远期发展中应提高工业园区污染防治标准,设立环境准入门槛,禁止重污染、环保不达标和的项目和企业进入,严格执行环境审批制度。工业发展思路上,应加快对外开放,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以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主题,着力调整工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培育开拓新兴战略产业;优化工业布局,实现点、线、面相结合的开发和发展模式,增强向红工业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资源集约利用的有新化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化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项目已由娄发改投[2006]38号文批准建设,由湖南省建筑设计院设计,垃圾填埋场主体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对于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环境要求,从1989年发布的“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CJJ17-88),到2001发布的“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 (CJJ17-2001),再到2008年发布的“生活来给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经历了防护距离控制为800米、500米,取消直接具体规定的变化,要求根据环评计算并经环保部门批准即可,体现了随着污染防治技术、设备的进步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很多污染问题能够迎刃而解,垃圾填埋场污染问题也完全可以依靠环保技术和设备解决。 综合考虑现状建成因素及城市主导风向问题,规划在向红工业园南侧保留了约1公里左右的生态隔离带,尽可能减小工业园区及垃圾填埋场建设对城市主城区的环境影响。 (3)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 2007年12月,国家批准长株潭“3+5”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3+5”城市群将享有决策的自主权和改革的先导权,有利于率先突破旧的体制瓶颈,抢占发展先机,抢占经济制高点;享有发展的自由度,通过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等重大领域的深度改革,有利于争取国家“两型”产业的布局、“两型”技术的研发、循环经济的试点等重大项目。 娄底作为“3+5”城市群的重要一员,并被列入“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范围,在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和产业基础等诸多方面具备与长株潭对接的独特优势,面临要素流动的聚集机遇、产业调整的升级机遇、区域发展的政策机遇、先行先试的改革机遇。机遇之宝贵、政策之实惠、发展空间之广阔,可谓千载难逢,必将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对接、融入长株潭“3+5”城市群是加快新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4)重大交通设施影响 娄怀高速公路已在动工建设中,并在县城西部设有出入口,以其便利的对外交通条件必将推动新化城西的快速发展。规划中的沪昆高速铁路从县城北部经过,高铁车站带来的旺盛人气必将带动县城的发展。随着娄怀高速公路、沪昆铁路客运专线等重要区域性交通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了新化县的交通区位条件,改变了新化县的对外交通格局,加强了新化县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使新化县能够更为快捷地到达长沙,进而融入到长株潭城市群中。 2、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 工程地质用地适宜性评价:新化县位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三隆起带东缘,属雪峰山弧形构造带东南侧与祁阳“山”字形构造前弧北翼部位。两种构造互相穿插、限制、迁就和干扰,地质构造复杂。 规划用地区大部分区域分布有可溶性碳酸盐岩,虽然现状条件下发生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较少,但据工程地质调查与勘察资料, 地下岩溶发育,地下水较丰富,规划用地区工程建设及建成后,引发和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1)工程地质适宜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好,有利建设的地区。 规划用地北部和南部地段,为白垩系新化组等地层,岩性为砂岩、粉砂质页岩、钙质页岩,浸蚀丘陵地貌,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含水贫乏,地质环境条件较好,地质灾害现状不发育,预测工程建设引发和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该区较适宜进行建设。 (2)工程地质较适宜场地:该区工程地质条件一般,采取简单工程措施处理后可以建设的地区。 规划用地城东新城区西南部的资水河漫滩和城西的中部,为第四系粉砂土及砂砾石土,普遍存在淤泥层,并易遭受洪水浸淹影响,这些地段作为建设工程场地时,预测引发和遭受不均匀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地形地貌:新化县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东部低山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桐凤山环绕;中部为资江及支流河谷。新化县城位于县境中部偏南,属于山间盆地之中的平缓地带,从冷江至新化13公里的资江河两岸分布有100平方公里左右的较低的山丘河谷平原,海拔一般在180m左右,县城内以北端的天子山(海拔311.3m)为最高,资江婉如一条玉带贯穿整个县城。 地貌分区明显,类型多样,分布特点为山地为主,丘岗相当。山地、丘陵、岗地、平地及附属水面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67.2%、11.2%、10.5%、4.19%和6.91%。(资料来源:新化县志) 防洪情况:城区防洪能力不断增强,根据水利部门提供的资料,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资江东岸堤面海拔高程为174.78​—176.69米。 基本农田情况:根据《新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可知,县城周边的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梅苑开发区的东部和北部、娄怀高速公路以南以及新田、新渡以西地区。根据国家关于农田保护的规定,在2020年以前这些地区不适宣进行城市建设。 地下矿藏区:在上梅镇西北部湘黔铁路两厢有煤矿。根据新化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2-2010),按照开发与利用保护分区要求,该区属于限制开采区。 影响新化县城用地发展的主要是地形条件,在对地质因素(地基稳定性、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水文因素、气象因素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现状地形坡度、高程等综合评定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分析。 本次分析主要分为五个层次,即已建设用地、适宜建设用地、可建设用地、不适宜建设用地和禁止建设用地。 已建设用地:资江沿岸非洪水淹没区地段,地基条件好,地面宽阔,排洪条件优良,约为18.95平方公里,占规划总用地的10.40%。 适宜建设用地:地面坡度小于10%,主要分布于规划区的西部以及资江上游南北两厢。约为52.64平方公里,占规划总用地的28.91%。 可建设用地:地面坡度5%—15%的地区,地势相对较平坦,主要分布于向红工业园东部,娄怀高速南部,约为43.20平方公里,占规划总用地的23.72%。 不适宜建设用地:地面坡度15%—25%的地区,主要零星分布于规划区西南部和南部,以及大洋江地区,约为39.05平方公里,占规划总用地的21.44%。 禁止建设用地:主要为地面坡度大于25%的地区,布置建筑很困难,约为16.75平方公里,占规划总用地的9.20%。 重要水体:约为11.55平方公里,占规划总用地的6.34%。 3、各方向发展条件分析 向东发展: 地形条件:东部青峰山阻隔,越过青峰山之后,用地多为丘陵、园地。 发展动力:与冷水江市联系便捷、密切,与娄底市确定的“ 冷新一体化发展”战略相一致,受冷水江市的吸引可适当发展。 向南发展: 地形条件:从地形看发展有限,其一,因为有资江这一屏障;其二,高差较大的丘陵,坡度较大,地形复杂,开发成本高,不宜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其三,根据新化县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2006-2020,南部主要是基本农田。 发展动力:娄怀高速公路经过城区南部;依托该交通优势具有发展商贸的条件;同时建设中的沪昆铁路也成为南部发展的带动力量。 向西(资江以西部分)发展: 地形条件:向西、北向发展,用地主要为农田和缓丘,高差相对较小。工程造价较低。 发展动力:与土地利用规划一致。距离老城区较近,基础设施较好。沪昆高铁、娄怀高速以及绕城线、燎原路的建设,必将带动该区域的发展,为新化的重点发展方向。 向北(资江以东部分)发展: 地形条件:资江下游,用地主要为缓丘,环境优美,建设条件较好。 发展动力:离现状建成区较近,基础设施较好。河西公路、县道217均从北面而来,经过新化县城。三桥已经选定位置,与城区内主要干道联系便捷。向红工业园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综上所述,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完善老城,开发西部、发展北部、适当往东、往南。 4、县城空间增长边界 (1)空间增长边界的确定原则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保持城市生态格局的完整性,防止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协调城市发展建设与基本农田保护之间的矛盾,尽量降低城市建设对农田的占用。 为城市发展提供合理的增长空间,并针对发展的不确定性,为城市的空间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 (2)空间增长边界 县城东边,受青峰山、狮子山阻隔,用地空间局促。但“冷新一体化发展”政策支持,接受冷水江经济辐射,县城发展的东边界宜以桑梓镇为界。 县城南边,跨越资江,交通不便;地形复杂,高差较大,坡度较大,开发成本较高。娄怀高速公路、沪昆高铁的建设以及S312道路的改扩建带来一定的发展机会,县城发展的南边界宜以环城南路为界。 县城西边(资江以西部分),北部,资江与大洋江交汇,用地主要为缓丘,工程造价较低。区位优越,环境良好,向北以资江为界。西部,用地主要为农田和缓丘,高差相对较小。前期开发成本较低。距离老城区较近。燎原路、外环线和上梅西路的建设势必带动城西片区的发展,为新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县城发展的西边界宜以大洋江为界。 县城北边(资江以东部分),用地主要为缓丘,环境优美,建设条件较好;离现状建成区较近,基础设施较好。县城发展的北边界宜以曹家镇为界。 5、城市规划区范围的确定 为了统一搞好新化县的建设,处理好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关系,结合新化县城市与乡村统一协调发展的建设要求,确定本次规划区的范围是:为上梅镇、上渡办事处的行政区划范围,桑梓镇、科头乡、游家镇和曹家镇部分区域,总面积为182.13平方公里。 规划区中的35平方公里为城市的建设用地范围,为现状东、西城区及周边的用地,上渡办事处行政范围,上梅镇的大部分区域以及曹家镇部分区域,新化县城市建设应集中在此范围内进行。规划区中的其它地段是生态环境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统一控制的区域,必须纳入统一规划管理之中。 四、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选取 新化县现状人均建设用地91.33平方米,处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的第Ⅲ级中。在第Ⅲ级中的允许调整幅度(m²/人)为不限。 新化县现状用地结构与人均用地指标存在着较大的不合理。除了道路广场用地人均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之外,其他的用地指标均低于国家标准,配套服务设施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的建设更是严重不足,而居住用地指标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居住用地指标虽然高于国家标准,但是这源于县城中存在大量的居民自建房,占地大、质量低、卫生与安全问题堪忧,存在一定的改造余地。 新化县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需要拓展新的城市空间,但现代化城市建设在有足够的空间载体的同时,又要注意节约土地资源,保护耕地。基于以上分析,规划提出将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左右。规划人均用地指标有所增加,主要是出于以下原因: ①随着城市机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应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现状道路广场用地所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10.89%,处于国家标准的下限,在本轮总体规划中其用地指标应上调。 ②城市应加大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尤其是文化、卫生、体育等公益性设施的建设,以满足城市现代化发展需要,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各项公共设施的建设规模均应提高。 ③新化县工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随着新化县对外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城市必将加大加快工业发展的投入,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工业用地的数量应有所增加。 五、县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发展速度 规划将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00平方米左右,根据本轮城市人口预测规模,确定县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 近期2015年,规划城市人口为29.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9平方公 里以内; 远期2020年,规划城市人口为35.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5平方公 里以内; 远景2030年,预测城市人口为45.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45平方公 里以内。 与2009年相比,到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增加10.05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增加1.675平方公里,年均增长速度为7.35%。低于2000-2009年新化县县城建设用地年均7.69%的增长速度;规划远期与2015年相比,城市建设用地增加6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增加1.20平方公里,年均增长速度为3.83%,远景与2020年相比,城市建设用地增加1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增加1.0平方公里,年均增长速度为2.54%。 六、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 县城规划期内共增加城市建设用地1604.39公顷,新增用地主要是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其中,居住用地新增134.30公顷,占新增用地总面积的8.37%,公共设施用地新增346.74公顷,占新增用地总面积的21.61%,工业用地新增283.50公顷,占17.67%,道路用地新增253.17公顷,占15.78%,绿地新增449.72公顷,占28.03%。 新增建设用地内共占用耕地约930.36公顷,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为贯彻保护耕地的要求,所占农田通过县域范围进行占补平衡,农田总量保持不变。(补偿耕地详见附录2.占用耕地补偿规划) 表2-4 规划用地汇总表(紧凑式) 序号 类别名称 面积(公顷) 占总用地比例(%) 1 总用地 18213.46 100.00 2 建设用地 3499.45 19.21 3 水域和其它用地 14720.01 80.79 其中 水域 1259.31 6.91 耕地 7258.87 39.86 林地 5271.46 28.94 村镇建设用地 924.37 5.08 表2-5 城市建设用地对比表 序号 用地代码 用地性质 用地面积 (公顷) 比例 (%) 人均用地 (㎡/人)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1 R 居住用地 955.69 1089.99 50.43 31.15 46.06 31.15 其中 R2 二类居住用地 463.17 950.75 24.44 27.17 22.32 27.17 R22 中小学用地 53.71 139.24 2.83 3.98 2.59 3.98 R3 三类居住用地 492.52 0 25.99 0 23.74 0 2 C 公共设施用地 192.43 539.17 10.15 15.41 9.27 15.41 其 中 C1 行政办公用地 55.50 108.77 2.93 3.11 2.67 3.11 C2 商业金融用地 90.98 293.34 4.80 8.38 4.38 8.38 C3 文化娱乐用地 22.69 30.06 1.20 0.86 1.09 0.86 C4 体育用地 0.81 18.86 0.04 0.54 0.04 0.54 C5 医疗卫生用地 11.81 22.13 0.62 0.63 0.57 0.63 C6 教育科研用地 7.57 61.62 0.40 1.76 0.36 1.76 C7 文物古迹用地 0.07 0.58 0.00 0.02 0.00 0.02 C9 其他公共设施用地 3.01 3.81 0.16 0.11 0.15 0.11 3 M 工业用地 241.78 525.28 12.76 15.01 11.65 15.01 4 S 道路广场用地 206.30 459.47 10.89 13.13 9.94 13.13 5 U 市政公共设施用地 46.65 115.89 2.46 3.31 2.25 3.31 6 W 仓储用地 32.88 76.38 1.74 2.18 1.58 2.18 7 T 对外交通用地 108.85 122.30 5.75 3.50 5.25 3.50 8 G 绿地 103.19 552.91 5.45 15.80 4.97 15.80 其中 G1 公共绿地 99.45 413.44 5.25 11.81 4.79 11.81 G2 防护绿地 3.74 139.47 0.20 3.99 0.18 3.99 9 D 特殊用地 7.29 18.06 0.38 0.52 0.35 0.52 城市建设用地 1895.06 3499.45 100.0 100.0 91.33 100.0 七、建设用地管理与调控措施建议 1.有效利用存量土地,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采用由政府主导,引入市场机制引导农村居民点与居民自建房整理,强化政府土地储备以及开发等集中统一管理的实施力度。 积极推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充分尊重居民的财产权利,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为城市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一定流转制度和入市的途径。 制定农村居民点和农民自建房整理的奖励与监督政策和措施,建立谁利用谁整顿、多整多用、整理与利用联动的机制,充分调动各方整理土地的积极性。制定政策,引导进城农民退出宅基地。 2.加强用地总量控制,分期安排城镇建设用地 适当控制土地供应量,与县城总体规划相衔接,制定土地供应计划,严格控制年度土地供应,杜绝多渠道、多源头供应土地。 落实总体规划对禁止建设区、各类非建设用地以及限制开发用地的控制要求,制定规划管理措施,进行严格控制。 加强建设用地统一审批管理,加强规划监督管理与依法行政,杜绝违法建设。3.坚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引导城市发展 在城市新开发拓展的地区,坚持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的原则,优先满足城市交通、市政、环保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建设用地,同时加强旧区的各类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建设整体水平。 附录1.城镇建设用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比较分析 表2-6 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差额 期 限 城市建设用地 (公顷) 建设用地计划总量 (公顷) 差额 (公顷) 2009年 1895 2010年 1756 近期(2015年) 2900 远期 (2020年) 3500 2850 -650 远景(2030年) 4500 附录2.占用耕地补偿规划 ①、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是完成耕地保有量和建设占补平衡指标的重要保证。规划期内(《新化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详见文本第九章第二十六条P37)新化县各项建设占用耕地量为673.48公顷,按照娄底市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 至2010年,全县补充耕地652.31公顷,其中:耕地整理补充耕地382.17公顷,土地开发补充耕地71.46公顷,土地复垦补充耕地67.92公顷,农村居民点整理补充耕地130.76公顷。 至2020年,全县补充耕地1383.80公顷,其中:耕地整理补充耕地536.80公顷,土地开发补充耕地139.30公顷,土地复垦补充耕地227.10公顷,农村居民点整理补充耕地480.60公顷。 ②、城市建设区占用耕地补偿:城市建设区占用耕地量及补偿规划应与国土局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新化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详见说明书第五章第五节P49)对县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为:2010年为1756公顷,比2005年净增用地674.2公顷;2020为2850公顷,比2005年净增用地1768.2公顷。 根据《新化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详见文本第八章第二十三条P29),规划到2020年,新化县中心城区允许建设区2850.00公顷(不含规划范围内铁路、绿地面积),本次规划近期2015年人口规模为29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900公顷,规划远期2020年人口规模为3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3500公顷,规划远景2030年人口规模为4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4500公顷。 可见,远期城市用地规模3500公顷扣除97公顷规划铁路面积和553公顷绿地面积后,建设用地规模为2850公顷,与国土规划的发展要求相一致。 表2-7 规划期内主城区新增建设用地类型构成表 土地类型 数量(公顷) 构成(%) 水域 77.59 4.84 耕地 930.36 57.99 林地 574.48 35.81 村镇建设用地 4.01 0.25 弃置地 16.99 1.06 露天矿用地 0.96 0.06 合计 1604.39 100.00 表2-8 新化县城总体规划用地汇总对比一览表 序号 类别名称 面积(公顷) 构成(%)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1 规划区总用地 18213.46 18213.46 100.00 100.00 2 城市建设用地 1895.06 3499.45 10.40 19.21 3 水域和其它用地 16318.40 14720.01 89.60 80.79 其 中 水域 1482.19 1259.31 8.14 6.91 耕地 7940.24 7258.87 43.60 39.86 林地 5843.98 5271.46 32.04 28.94 村镇建设用地 1024.32 924.37 5.62 5.08 弃置地 28.85 0 0.16 0 露天矿用地 7.82 0 0.04 0 表2-9 县城规模核定一览表 湖南省新化县 上报日期:2011年7月1日 项 目 现状 近期 远期 远景 年 限 2009 2015 2020 2030 人口 县域人口规模(万人) 136.8 145.0 150.7 160.9 城镇化水平(%) 29.15 37 44 57 县城区总人口(万人) 20.75 29.0 35.0 45.0 用地 县城建设用地面积(km2) 18.95 29 35 45.0 人均指标(m2/人) 91.3 100.0 100.0 100.0 城市 性质 蚩尤故里,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湘中重要旅游服务基地和商贸集散地,具有梅山文化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 用地发展方向 完善老城,开发西部、发展北部、适当往东、往南。 占用耕地补偿措施 拟在县域内通过开发、整理耕地等措施保持耕地动态平衡。 备注:2009年现状城市人口20.75万人; 2020年规划城市人口35.00万人。 附录3.总体规划方案 方案一(紧凑式发展方案)(推荐方案) 一、规划构思 城市必须具备鲜明的形象,规划突出新化城市个性形象,挖掘、整合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城市现代发展中,营造有特色的文化氛围,提升城市形象品位,促进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提高其知名度,并最终提升新化的城市竞争力。1)滨江城市,情系资江 作为滨江城市,资江为新化提供了独特的景观资源与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充分认识资江,重塑资江形象是新化城市形象与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所在。规划以资江为纽带,实施从以注重沿路商业发展为主向以沿江经济为主转移的战略,将滨江地带规划建设为集聚未来城市活力的柔性界面,并通过各种城市生活性功能的导入,带动新化现代城市的全面发展。 2)“群山拥抱、曲水环流” 积极建设生态旅游城市。 规划改变过去仅注重城市建设发展而忽视非城市建设区生态保护的建设观念,真正理顺生态敏感区保护建设和城市建设发展之间的关系,规划以区域自然山林为生态基质、以自然河道为依托,将资江、天子山、大洋江、花山渔场、城市对外交通走廊防护带、基础设施廊道及防护林带、风景林地、公园等点、线、块状生态绿地串联起来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从而维护与构建新化“山一水—城”相融的自然山水空间格局。 3)本着工业强县的战略宗旨,充分利用原有向红工业园与青峰工业园多年发展的基础,将工业用地紧凑发展;用地组织考虑与周围区域的协调,突出区域交通与产业联系。 4)考虑东与冷水江、西与沪昆高铁洋溪站的对接,将上梅路东、西延伸,通过土地的合理整合,提升其内在活力,推动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结构发展模式 “山、水、城”相融,紧凑发展模式 三、空间结构布局 “一带、三区、三园”的总体布局结构。 “一带”:指资江生态经济带,规划依托资江对两岸建设进行完善和补充,将其建成集居住游览、观光、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生态经济带。 “三区”:以资江和湘黔铁路为界,形成城东区、城中区和城西区。 “三园”:即向红工业园、燎原工业园和青峰山工业园。 四、用地功能组织 1、城东区 西南起资江,东至青峰路,北至大甫路;以发展行政办公、旅游服务、教育科研、高档居住等职能为主,规划用地组织功能要点如下: (1)上梅路以南,以县委县政府为中心,建立县级行政服务中心。 (2)建设体育中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3)上梅路以北。结合天子山生态公园的建设,规划旅游服务设施和文化 娱乐设施,打造品质较高的旅游服务中心,带动周边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 (4)建设资江三、四桥,构建城区路网骨架,加强资江东西的联系。 (5)建设资江风光带,北连天子山,南接狮子山,加强城市主要道路绿带 建设,构建城区区域生态绿化网络。 2、城中区 西起燎原路,东至资江,北起滨江西路,南至湘黔铁路。整治现状用地,优化建设老城风貌,完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形成居住、商业综合服务区。规划用地组织功能要点如下: (1)本区以旧城改造为主,合理有序实现旧城区人口的疏解。 (2)北延天华路,有条件,适时改扩城区内部现有道路,打通区域交通微循环。 (3)配套更新相应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4)利用现有环境资源,建设北塔公园和花山公园,提高片区环境质量。 (5)注重向东街的保护与更新,将其打造成新化县城新的旅游景点。 3、城西区 西起大洋江路,南起娄怀高速辅道,东、北至湘黔铁路。依托城市主干路的延伸以及娄怀高速入城口的建设,发展成为以居住、商贸集散为主的综合服务区。规划用地组织功能要点如下: (1)构建片区路网骨架,合理对接娄怀高速公路,形成高效便捷的道路系统。 (2)依托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湘黔铁路,结合现状仓储物流用地,打造湘中商贸基地。 (3)配套相应基础设施。 4、三园 向红工业园:位于资江的下游,伴随向红工业园的建设落成,打造以金属加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发展平台。与城区之间以生态廊道为隔离,保障城区环境与生活安全。 青峰山工业园:结合现状已有的工业基础,打造新化县一、二类工业基地,形成工业集聚发展的第二板块。 燎原工业园:位于大洋江路以西,利用优越的交通优势,结合商贸物流,规划一类工业用地,打造工业集聚发展的第三板块。 五、道路系统 “一环三横六纵”的城市道路网结构。 “一环”由环城东路、环城西路、天子山路、S312城南区段构成,是主要的过境交通组织道路; “三横”分别为蚩尤大道—白沙洲路、上梅路和大甫路。 “六纵”分别为青峰路、梅苑路、学府路、天华路、燎原路和大洋江路。 表2-10 规划用地汇总表(紧凑式) 序号 类别名称 面积(公顷) 占总用地比例(%) 1 总用地 18213.46 100.00 2 建设用地 3499.45 19.21 3 水域和其它用地 14720.01 80.79 其中 水域 1259.31 6.91 耕地 7258.87 39.86 林地 5271.46 28.94 村镇建设用地 924.37 5.08 表2-11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一览表(紧凑式) 分类代码 用地名称 面积(公顷) 占城市建设用地(%) R 居住用地 1089.99 31.15 其中 R2 二类居住用地 950.75 27.17 R22 中小学用地 139.24 3.98 C 公共设施用地 539.17 15.41 其中 C1 行政办公用地 108.77 3.11 C2 商业金融用地 293.34 8.38 C3 文化娱乐用地 30.06 0.86 C4 体育用地 18.86 0.54 C5 医疗卫生用地 22.13 0.63 C6 教育科研用地 61.62 1.76 C7 文物古迹用地 0.58 0.02 C9 其它公用设施用地 3.81 0.11 M 工业用地 525.28 15.01 其中 M1 一类工业用地 164.67 4.71 M2 二类工业用地 97.08 2.77 M3 三类工业用地 263.53 7.53 W 仓储用地 76.38 2.18 T 对外交通用地 122.30 3.50 其中 T1 铁路用地 96.54 2.76 T2 公路用地 25.76 0.74 S 道路广场用地 459.47 13.13 其中 S1 道路用地 439.40 12.56 S2 广场用地 14.52 0.41 S3 社会停车场库用地 5.55 0.16 U 市政设施用地 115.89 3.31 其中 U1 供应设施用地 34.17 0.98 U2 交通设施用地 14.52 0.41 U3 邮电设施用地 4.21 0.12 U4 环境卫生设施用地 53.61 1.53 U6 殡葬设施用地 5.66 0.16 U9 其它市政设施用地 3.72 0.11 G 绿地 552.91 15.80 其中 G1 公共绿地 413.44 11.81 G2 防护绿地 139.47 3.99 D 特殊用地 18.06 0.52 总计 3499.45 100.00 注:2020年规划建成区人口为35万人。 方案二(廊道式发展方案) 一、规划构思 规划考虑东与冷水江、西与沪昆高铁洋溪站的对接,依托上梅路城市综合发展轴,推动城市往东西发展。 二、城市结构发展模式 “山、水、城”相依,廊道式发展模式 三、空间结构布局 “一主、两翼、一园、”的总体布局结构 “一主”:指新化县城已建城区,承担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信息和流通的职能。 “两翼”:依托沪昆高铁站与冷新一体化发展战略构想,形成东西两大发展翼,分别为科头、青峰山,中间用大面积的绿化进行分隔,体现生态环境在城市发展中的渗透。 “一园”:即向红工业园。 四、道路系统 “一环三横六纵”的城市道路网结构。 “一环”由向红路、大洋江路、环城东路和S312城南区段构成,是主要的过境交通组织道路; “四横”分别为天子山路、大甫路、上梅路和蚩尤大道—白沙洲路。 “七纵”分别为桑梓路、青峰路、梅苑路、学府路、天华路、园艺路—北塔路和燎原路。 表2-12 规划用地汇总表(廊道式) 序号 类别名称 面积(公顷) 占总用地比例(%) 1 总用地 18213.46 100.00 2 建设用地 3495.27 19.19 3 水域和其它用地 14718.19 80.81 其中 水域 1016.71 5.58 耕地 7578.55 41.61 林地 5307.17 29.14 村镇建设用地 815.76 4.48 表2-13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一览表(廊道式) 分类代码 用地名称 面积(公顷) 占城市建设用地(%) R 居住用地 1117.53 31.97 其中 R2 二类居住用地 1021.82 29.23 R22 中小学用地 95.71 2.74 C 公共设施用地 581.99 16.65 其中 C1 行政办公用地 70.89 2.03 C2 商业金融用地 423.27 12.11 C3 文化娱乐用地 30.16 0.86 C4 体育用地 27.14 0.78 C5 医疗卫生用地 22.93 0.66 C6 教育科研用地 4.74 0.14 C7 文物古迹用地 0.58 0.00 C9 其它公用设施用地 2.28 0.07 M 工业用地 577.45 16.52 其中 M1 一类工业用地 28.68 0.82 M2 二类工业用地 285.27 8.16 M3 三类工业用地 263.5 7.54 W 仓储用地 86.89 2.49 T 对外交通用地 124.40 3.56 其中 T1 铁路用地 93.64 2.68 T2 公路用地 30.76 0.88 S 道路广场用地 565.52 16.18 其中 S1 道路用地 534.72 15.30 S2 广场用地 20.87 0.60 S3 社会停车场库用地 9.93 0.28 U 市政设施用地 67.66 1.94 其中 U1 供应设施用地 22.95 0.66 U2 交通设施用地 14.96 0.43 U3 邮电设施用地 5.53 0.16 U4 环境卫生设施用地 16.78 0.48 U6 殡葬设施用地 5.66 0.16 U9 其它市政设施用地 1.78 0.05 G 绿地 371.3 10.62 其中 G1 公共绿地 285.86 8.18 G2 防护绿地 85.44 2.44 D 特殊用地 2.53 0.07 总计 3495.27 100.00 注:2020年规划建成区人口为35万人。 方案三(组团式发展方案) 一、规划构思 规划以区域自然山林为生态基质、以自然河道为依托,通过各种生态廊道的建设,将城市划分为多个相互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城市组团,从而维护与构建新化“山一水—城”相间的自然山水空间格局。 二、城市结构发展模式 “山、水、城”相间,组团发展模式 三、空间结构布局 “一轴、一带、两区、多组团”的总体布局结构 “一轴”:沿着县道312形成的城市发展轴。城市南部沿312线路展开,形成城市最主要的东西向发展轴。 “一带”:指资江生态经济带,规划在现有基础上对两岸建设进行完善和补充,将其建成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生态经济带。 “两区”:以资江为界,形成城东区和城西区。 “多组团”: 即向红工业组团、塔山生活组团、青峰生活组团、游家镇生活组团、花山生活组团、高山工业组团和县城核心组团。 四、道路系统 规划形成“一环四横五纵”的城市道路网结构。 “一环”由天子山路、环城东路、大洋江路、S312城南区段构成,是主要的过境交通组织道路; “三横”分别为大甫路、上梅路和白沙洲路。 “五纵”分别为青峰路、梅苑路、学府路、天华路和燎原路。 表2-14 规划用地汇总表(组团式) 序号 类别名称 面积(公顷) 占总用地比例(%) 1 总用地 18213.46 100.00 2 建设用地 3499.99 19.22 3 水域和其它用地 14713.47 80.78 其中 水域 1285.87 7.06 耕地 7620.22 41.84 林地 4986.58 27.38 村镇建设用地 820.80 4.51 表2-15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一览表(组团式) 分类代码 用地名称 面积(公顷) 占城市建设用地(%) R 居住用地 1105.96 31.60 其中 R2 二类居住用地 1016.18 29.03 R22 中小学用地 89.78 2.57 C 公共设施用地 565.36 16.15 其中 C1 行政办公用地 87.17 2.49 C2 商业金融用地 303.96 8.68 C3 文化娱乐用地 44.57 1.27 C4 体育用地 26.88 0.77 C5 医疗卫生用地 40.92 1.17 C6 教育科研用地 56.57 1.62 C7 文物古迹用地 0.58 C9 其它公用设施用地 4.7 0.13 M 工业用地 538.61 15.39 其中 M1 一类工业用地 165.93 4.74 M2 二类工业用地 102.18 2.92 M3 三类工业用地 270.5 7.73 W 仓储用地 79.31 2.27 T 对外交通用地 118.74 3.40 其中 T1 铁路用地 89.95 2.57 T2 公路用地 28.79 0.83 S 道路广场用地 531.33 15.18 其中 S1 道路用地 515.08 14.72 S2 广场用地 7.93 0.23 S3 社会停车场库用地 8.33 0.24 U 市政设施用地 70.29 2.01 其中 U1 供应设施用地 18.16 0.52 U2 交通设施用地 18.39 0.53 U3 邮电设施用地 1.97 0.06 U4 环境卫生设施用地 24.63 0.70 U6 殡葬设施用地 5.66 0.16 U9 其它市政设施用地 1.46 0.04 G 绿地 489.32 13.98 其中 G1 公共绿地 417.98 11.94 G2 防护绿地 71.35 2.04 D 特殊用地 1.07 0.03 总计 3499.99 100.00 注:2020年规划建成区人口为35万人。 PAGE 1 _1344602342.unknown _1345357550.unknown _1345357811.unknown _1344602063.unknown
/
本文档为【新化县城总体规划(2002-2020)(2010年修订):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2011.07.27】,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