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

2018-09-06 50页 doc 357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24412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1 6 第一章 外感病症 第一章 外感病症 5 第一篇 内 科 第一章 外感病证 第一节 感 冒 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
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
1 6 第一章 外感病症 第一章 外感病症 5 第一篇 内 科 第一章 外感病证 第一节 感 冒 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现的一种病证。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 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风寒证 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 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 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 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2.2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 3.1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适用于各证型感冒。 3.2 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日1次。适用于风寒证。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实验室检查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第二节 急性发热 急性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伴有面赤、烦渴、或有恶寒,脉数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西医学中某些慢性疾病合并急性感染性或原因不明的发热,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体温在37.3℃以上,可高达39.5℃~40℃,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或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2 临床表现有与原发疾病相关病症及外感发热常伴有的其他症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3 具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职业病史等。 4 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大便常规,血沉、血、尿和骨髓培养,X线检查以及其他针对病因的特殊检查,常可有异常发现。 5 注意与内伤发热、寒热真假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卫表证 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口干咽喉痛,或身重脘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解表退热。 例方:风寒证选荆防败毒散,风热证选银翘散。 2 肺热证 症状:壮热,咳嗽或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止咳平喘。 例方:麻杏石甘汤。 3 胃热证 症状:壮热,口渴引饮,口臭,面赤心烦,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 例方:白虎汤。 4 腑实证 症状:壮热,日晡热甚,腹胀、腹痛、痞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语,舌苔焦燥,或有芒剌,脉沉实有力。 治法:通腑泻热。 例方:大承气汤。 5 胆热证 症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或目身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胆。 例方:大柴胡汤。 6 脾胃湿热证 症状: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或目身发黄,舌苔黄而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胃。 例方:王氏连朴饮。 7 大肠湿热证 症状:发热,腹痛,泄泻或痢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例方:葛根芩连汤。 8 膀胱湿热证 症状:寒热起伏,午后热甚,小便淋沥涩痛、灼热黄赤,或腰痛及少腹引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膀胱湿热。 例方:八正散。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清开灵口服液,每次服2支,每日3次,适用于各证型发热者。 1.2 新雪颗粒剂,每次服1.5g,每日2次,适用于各证型壮热者。 2 中药针剂 2.1 柴胡注射液,每次2~4ml,肌内注射,每日1~2次。 2.2 穿琥宁注射液400mg加入5%或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清开灵注射液40~60ml加入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3 针灸疗法 可选用大椎、曲池、合谷、曲泽、委中、外关、陷谷等穴位。 4 外治疗法 4.1 滴鼻退热:复方柴胡滴鼻液,每次每侧鼻腔3~4滴,每1小时滴1次。 4.2 灌肠退热:清热灌肠汤或大黄枳实汤水煎取汁200ml,高位直肠灌注或保留灌肠30分钟,每2~4小时1次。 5 西药疗法 及时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感染严重者配合抗生素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体温正常,症状消失。 2 好转:体温降低,症状减轻,但未完全消失。 3 未愈:体温不降,症状未改善。 第三节 湿 阻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疾病。西医学中的胃肠型感冒及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临床表现以四肢困重,倦怠乏力,胸闷脘痞,饮食无味,舌苔腻,脉濡等为主症。 2 湿阻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位固定不移。 3 湿阻发病多与夏令梅雨季节及地域潮湿有关。 4 实验室理化检查,多无器质性改变,各项指标数据大致在正常范围内。 5 应注意与湿温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湿困脾胃 症状:肢体困倦,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粘淡无味,便溏,或有形寒,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芳香化湿。 例方:藿香正气散。 2 湿热中阻 症状:四肢困重,脘痞闷似痛,口苦而粘腻,渴不欲饮,纳呆,尿短黄,大便不爽,或有发热,汗出而热不退,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 例方:王氏连朴饮。 3 脾虚湿滞 症状: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淡胖苔薄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化湿。 例方:香砂六君子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湿困脾胃者可服用五花茶冲剂,每次1~2包,每日服3~4次。 1.2 湿热中阻者可服甘露消毒丹,每次5~10g,每日服2 次。 2 中药针剂 湿热中阻见发热较高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 3 草药疗法 3.1 鲜藿香、鲜荷叶,鲜佩兰、焦麦芽等量,煎汤代茶饮,适用于湿困脾胃及预防湿阻之病。 3.2 苡仁、炒麦芽、炒山楂等量,加鲜荷叶1片,煎汤代茶饮,适用于脾虚湿滞证。 [疗效标准] 1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结果正常。 2 好转:临床症状减轻。 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 第四节 痢 疾 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利赤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疾病。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出现类似本病所述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常有脓血粘冻。 2 本病多发病急骤,可伴有恶寒发热,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3 常见于夏秋季节,多有饮食不洁史。 4 急性菌痢,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肠阿米巴病的新鲜大便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5 本病应与泄泻鉴别,必要时作X线钡剂造影及直肠、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1 湿热痢 症状:腹痛阵阵,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粘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例方:芍药汤。 2 疫毒痢 症状:发病急骤,高热,呕吐,继而大便频频,以致失禁,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感显著;甚者四肢厥冷,神志昏蒙或神昏不清,呕吐频繁,惊厥,瞳仁大小不等,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细欲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例方: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若发生厥脱,症见面色苍白,四肢厥逆而冷汗出,唇指紫暗,尿少,脉微细欲绝,选用参附汤、四逆汤。 3 寒湿痢 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脘腹胀满,头身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例方:不换金正气散。 4 虚寒痢 症状: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温补脾胃,收涩固脱。 例方: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5 休息痢 症状:初痢、暴痢之后,长期迁延不愈,时发时止,腹胀食少,倦怠怯冷,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经常或间有赤白粘冻,舌质淡苔腻,脉濡或虚数。 治法: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例方:连理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热痢可选用香连丸。 1.2 寒痢可选用藿香正气丸。 1.3 虚证久痢者可选用理中丸、补脾益肠丸。 1.4 疫毒痢可选用神犀丹、紫雪丹灌服。 2 中药针剂 2.1 疫毒痢发生厥脱者可用生脉或参附注射液2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40ml静脉推注,根据病情可反复使用。 2.2 疫毒痢发生神昏,惊厥时可用醒脑静注射液20ml或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 次。急重者可用醒脑静注射液4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推注。 3 针灸疗法 取穴:合谷、天枢、上巨墟。随证配穴:湿热痢者可选曲池、内庭等穴;寒湿痢者可选中脘、气海等穴;休息痢者可选脾俞、胃俞、关元、肾俞等穴。 针法:实证用泻法,偏寒者加灸。 4 外治疗法 4.1 灌肠:可用苦参、马齿苋以1:2比例水煎成150ml保留灌肠。亦可用蒲公英、败酱草、红藤、穿心莲各30g,黄柏10g,黄连5g,水煎成150ml保留灌肠。此法适用于湿热痢。 4.2 敷足心法:吴茱萸18g,研细末,醋调,敷两足心涌泉穴,纱布包扎,2小时后取下。适用于下痢不能食,兼有四肢厥冷者。 5 西药疗法 5.1 感染严重者可选用有效抗生素。 5.2 出现中毒性休克时,可抗休克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正常,培养连续3次阴性。 2.好转:症状消失或减轻,大便镜检正常,培养致病菌转阴或未转阴。 3.未愈:临床症状及大便镜检无改善。 第五节 疟 疾 疟疾是因感受疟邪,正邪交争而出现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传染性疾病。西医学所称之疟疾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或隔日而作,或三日一次。伴有头痛身楚,恶心呕吐,发作后口唇出现疱疹等症。或者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寒热不清。 2 疫疟重症可出现持续高热,颈项强直,抽搐,昏迷等症。 3 多发于夏秋季节和流行地区,有蚊虫叮咬或有输血史。反复发作后可出现贫血和脾脏肿大。 4 寒战时,末稍血液涂片或骨髓片可找到疟原虫。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病久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 5 注意与感冒、伤寒、痨瘵、湿热证等病证出现寒热往来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正疟 症状: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后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隔日发作,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例方:柴胡截疟饮。 2 温疟 症状:寒少热多,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口渴引饮,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例方:白虎加桂枝汤。 3 寒疟 症状:寒多热少,口不渴,胸脘痞闷,神疲倦怠,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例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4 热瘴 症状:寒微热甚,或壮热不寒,头痛,肢体烦疼,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降,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 治法: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例方:清瘴汤。 5 冷瘴 症状: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泻,甚则神昏不语,苔白厚腻,脉弦。 治法:解毒除瘴,芳化湿浊。 例方:不换金正气散。 6 劳疟 症状:倦怠乏力,短气懒言,食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遇劳则发,寒热时作,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例方:何人饮。 7 疟母 症状:久疟不愈,胁下结块,触之有形,按之压痛,或胁肋胀痛,舌质紫黯,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软坚散结,祛瘀化痰。 例方:鳖甲煎丸。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青蒿素浸膏片,每次服0.2g,每日2次,连服4日,适用于瘴疟。 1.2 热瘴出现神昏谵语,急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冷瘴出现神昏谵语,急服苏合香丸。 1.3 疟母见气血亏虚证候者加服十全大补丸或人参养荣丸。 2 中药针剂 2.1 青蒿素油注射液,每次肌注0.2g,首次用药后6小时、24小时、48小时分别再肌注0.2g,共4次。 2.2 热瘴出现神昏谵语等热毒蒙蔽心神症状时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或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每日1次。 2.3 冷瘴见阳虚气脱之症,可选用参附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 西药疗法 确诊后可选用抗疟药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消失,血涂片未见疟原虫。 2 好转:症状控制或减轻,血涂片可见或未见疟原虫。 3 未愈: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第二章 肺 病 证 第一节 咳 嗽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4 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增高。 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或见斑片状阴影。 7 本病应注意与哮病、喘证、肺胀、肺痨及肺癌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风寒袭肺 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咽喉痒,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例方:三拗汤合止嗽散。 2 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身热,汗出恶风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例方:桑菊饮。 3 风燥伤肺 症状: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细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例方:桑杏汤。 4 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缓。常伴体倦,脘痞,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燥湿化痰,降气止咳。 例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痰鸣,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例方: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例方: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7 肺阴亏耗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午后低热,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例方:沙参麦冬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咳嗽属热性者可口服橘红丸,每次服6g,每天服2~3次。 1.2 热咳者亦可选用蛇胆川贝液,每次服10ml,每天服3次。 2 中药针剂 2.1 鱼腥草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适用于外感风热、风燥及痰热郁肺者。 2.2 双黄连粉针剂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外感风热及风燥者。 3 针灸疗法 可选用列缺、合谷、外关、尺泽、肺俞、曲池、大椎、太白,丰隆、太渊等穴位。 4.西药疗法 4.1 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 4.2 痰多者可选用祛痰药。 [疗效标准] 1 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 2 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 3 未愈:症状及体征无改变。 第二节 哮 病 哮病是由于禀赋异常,遇诱因或感邪引发,以致肺失肃降,痰阻气道,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疾患。发作时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疾患所致的哮喘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 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3 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5 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6 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7 应与喘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发作期 1.1 寒哮 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例方:射干麻黄汤。 1.2 热哮 症状:气粗息涌,喉中哮鸣,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例方:定喘汤。 2 缓解期 2.1 肺虚 症状: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面色白,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于发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 治法:补肺固卫。 例方:玉屏风散。 2.2 脾虚 症状:平素痰多,倦怠乏力,脘腹胀满,食少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腻或白滑,脉象沉缓或弱。 治法:健脾化痰。 例方:六君子汤。 2.3 肾虚 症状:平素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腰酸腿软,脑转耳鸣,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象沉弱;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补肾纳气。 例方: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虚寒型哮喘者,可口服黑锡丹,每次3g,每日服3次,淡盐水送服。 1.2 寒实型哮喘者,可口服紫金丹,每次服5~10粒(<150mg),每日1次,睡前冷茶送下。 2 中药针剂 2.1 双黄连粉针剂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发作期热哮证。 2.2 鱼腥草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适用于发作期热哮证。 2.3 元阳欲脱者,可选用参附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 3 针灸疗法: 可选列缺、尺泽、风门、肺俞、大椎、丰隆、定喘、太渊等穴。 4 外治疗法 4.1 胡椒7粒,捣烂后用鸡蛋清拌和,贴于足心涌泉穴。 4.2 白芥子、延胡索各20g,甘遂、细辛各10g,共为末,加麝香0.6g,和匀,在夏季三伏中,分3次用姜汁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约1~2小时去之,每10日敷1次。 5 西药疗法 5.1 发作期可选用解痉药、祛痰药;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5.2 合并感染者,给予有效抗生素。 [疗效标准] 1 临床治愈:哮喘控制,哮鸣音消失。 2 好转:哮喘减轻,或发作次数减少。 3 未愈:症状无变化。 第三节 喘 证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西医学的喘息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出现喘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呼多吸少,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 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 体检时见三凹征,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见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 本病应行血常规检查,并可做血清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做血气分析及心肺功能测定。 5 本病应与哮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 实喘 1 风寒闭肺 主症:喘息,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例方:麻黄汤。 2 痰热遏肺 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痰中带血,伴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或无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结,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肺热,化痰平喘。 例方:桑白皮汤。 3 痰浊阻肺 症状:喘而胸满闷窒,咳嗽痰多,痰白粘腻,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脉滑。 治法:化痰降逆,理肺平喘。 例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4 水凌心肺 症状:喘咳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例方: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5 肝气乘肺 症状:每遇情志剌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或失眠、心悸,平素常多忧思抑郁,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降气平喘。 例方:五磨饮子。 虚喘 1 肺气虚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舌质淡红,脉弱。 治法:补肺益气。 例方: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2 肾气虚 症状: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面青肢冷,舌淡苔薄,脉微细或沉弱。 治法:补肾纳气。 例方: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 喘脱 症状: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四肢厥冷,脉浮大无根,或见结代,甚或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固脱,镇摄肾气。 例方:参附汤合黑锡丹。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竹沥水10~20ml,每日服2~3次,适用于痰多气喘者。 1.2 金匮肾气丸,每次服6g,每日服3次,适用于虚喘患者。 2 中药针剂 2.1 止喘灵注射液,每次2ml,肌内注射,每日2~3次,适用于各证型喘证患者。 2.2 痰热遏肺者,可用鱼腥草注射液40~10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 2.3 水凌心肺及喘脱患者,可用参附注射液4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注射,可据病情反复使用。 3 针灸疗法 可选定喘、膻中、肺俞、大椎、合谷为主穴,每次取1~2个穴位。配穴为:体虚畏寒加足三里、肾俞;痰多加丰隆;咳嗽频繁加天突。每日1~2次,10~15次为一疗程。 4 西医疗法 4.1 合并感染者,可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4.2 保持气道通畅,喘促持续发作,应给予吸氧,可酌情选用解痉药、强心剂等对症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喘息及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2 好转:喘息及其他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 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 第四节 肺 胀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脏病证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脾肾三脏虚损。肺气虚弱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壅塞于肺,气道不畅;肺气虚久之肾气亦虚,肾不纳气,而致胸中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见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气促、呼多吸少、咳嗽、咯痰、或唇舌紫绀、心悸浮肿等症。西医学中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矽肺、重度陈旧性肺结核等导致肺气肿,以致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等与肺胀之临床表现相似,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水肿等,以咳、喘、痰、肿为特征。 2 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舌紫绀,脘腹胀满,四肢或颜面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病重可并发神昏、动风或出血等症。 3 有长期慢性咳喘病史及反复发作史。 4 外感时邪、过劳、暴怒等可诱发本病。 5 体检可见桶状胸,胸部叩诊呈过清音;可闻及肺部哮鸣音及湿性罗音,心音遥远等。 6 X线检查、心电图及血气分析有助于本病诊断。 7 本病应注意与哮病、喘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外寒内饮 症状: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稀白,呈泡沫状,胸部膨满,恶寒,周身酸楚,口干不欲饮,面色青黯,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内逐水饮。 例方:小青龙汤。 2 痰热郁肺 症状: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睛胀突,痰黄或白,粘稠难咯,或身热微恶寒,尿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宣肺泄热,化痰平喘。 例方:越婢加半夏汤。 3 痰瘀阻肺 症状: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紫暗,苔腻,脉滑。 治法: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例方: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4 痰蒙神窍 症状:意识朦胧,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肢体抽动,咳逆喘促,或伴痰鸣,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数或虚数。 治法:涤痰,开窍,熄风。 例方: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5 肺肾气虚 症状: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气短,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暗紫,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或有结代。 治法:补肺、纳肾、平喘。 例方:补虚汤合参蛤散。 6 阳虚水泛 症状: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暗,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 治法:温肾健脾、化气利水。 例方:真武汤合五苓散。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黑锡丹,每次3g,每日3次,淡盐水送服。 1.2 金匮肾气丸,每次6g,每日3次,口服。 2 中药针剂 2.1 痰热郁肺者,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或双黄连粉针剂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2.2 痰蒙神窍者,可选用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2.3 阳虚患者,可选用参附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3 针灸疗法: 可酌选肺俞,膏肓为主穴,酌配天突、膻中、足三里、丰隆、膈俞等穴针刺、艾灸治疗。 4 西医疗法 4.1 有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 4.2 伴发心力衰竭经上述治疗不能改善者,可酌情选用利尿剂、强心剂、血管扩张剂。 [疗效标准] 1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缓解,实验室检查正常。 2 好转:临床症状改善,发作次数减少。 3 未愈:临床症状无变化。 第五节 肺 痈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于内痈之一。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西医学中的肺脓肿、化脓性肺炎,以及肺坏疽、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空洞等伴发化脓性感染者出现肺痈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气粗。 2 咯吐大量黄绿色脓痰或脓血痰,气味腥臭。 3 肺部叩诊局部呈浊音,呼吸音减弱或增强,语颤音增强,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或湿性罗音。 4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5 痰培养有致病菌。胸部X线摄片,肺部可见大片浓密炎症阴影,或透亮区及液平面。 6 本病应注意与风温及肺脏其他疾患表现之痰热蕴肺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初期 症状:发热微恶寒,咳嗽,咯黄稠痰,痰量由少渐多,咳时尤甚,口干鼻燥,舌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而滑。 治法:清肺散邪。 例方:银翘散。 2 成痈期 症状: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不寒,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浊痰,呈黄绿色,喉间有腥味,口干咽燥,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化瘀消痈。 例方: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 症状:咯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排脓解毒。 例方:加味枯梗汤。 4 恢复期 症状: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血渐少,臭味亦减,痰液转变为清稀,精神渐振,食欲改善,或见胸胁隐痛,难以久卧,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咽燥,面色不华,形瘦神疲,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 例方: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其他疗法] 1 中药针剂 1.1 清开灵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1.2 穿琥宁注射液4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1.3 鱼腥草注射液20~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 2.西医疗法 2.1 可选用有效抗生素。 2.2 并发大咯血者,可选用止血药。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 好转: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肺部病灶部分吸收,或脓腔范围缩小。 3 未愈: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 第六节 肺 痨 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西医学中的肺结核病出现肺痨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诊断] 1 初期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病重者可出现咯血,潮热,颧红,盗汗,形体明显消瘦等症。 2 有与肺痨患者密切接触史。 3 病灶部位呼吸音减弱或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及湿罗音。 4 痰涂片抗酸杆菌染色或痰培养结核菌多呈阳性。 5 X线摄片可见肺部结核病灶。 6 血沉增快,结核菌素皮试呈强阳性有助于诊断。 7 应与虚劳、肺痿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肺阴亏虚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粘痰,或痰中带血丝或血点,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口干咽燥,或有轻微盗汗,舌边尖红苔薄,脉细或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 例方:月华丸。 2 阴虚火旺 症状:呛咳气急,痰少质粘,或吐稠黄痰,量多,时时咯血,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或胸胁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渐消瘦,舌红而干,苔薄黄或剥,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例方:百合固金汤。 3 气阴耗伤 症状: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偶或夹血,或咯血,血色淡红,午后潮热,自汗与盗汗并见,纳少神疲,便溏,面色白,颧红,舌质嫩红,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或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例方:保真汤。 4 阴阳两虚 症状:咳逆喘息少气,咯痰色白,或夹血丝,血色暗淡,潮热,自汗,盗汗,声嘶或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形寒,或见五更泄泻,口舌生糜,形体消瘦,男子滑精、阳痿,女子经少、经闭,舌质淡紫,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 治法:滋阴补阳。 例方:补天大造丸。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参茸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阴阳亏虚者。 1.2 可酌情选用二冬膏、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丸等。 2 中药针剂 2.1 生脉注射液30~5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气阴耗伤者。 2.2 参附注射液20~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阳气虚弱者。 3 西医疗法 3.1 肺结核诊断明确者,应按规范抗结核治疗。 3.2 肺结核合并大咯血者,可选用止血药。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肺部病灶吸收钙化、痰菌检查转阴。 2 好转:症状及体征改善,肺部病灶部分吸收。 3 未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病灶无变化。 第七节 肺 癌 肺癌是由于正气内虚,痰浊内聚,气滞血瘀,而致癌毒阻结于肺,肺失肃降,以呛咳、反复咯血、顽固性胸痛、发热、气急、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恶性疾病。肺癌是中西医学共同的疾病名称,西医学对肺癌按组织学分类,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小细胞未分化癌等。由于肿瘤部位的不同,临床分为中心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 [诊断] 1 近期发生的呛咳、顽固性干咳持续数周不愈,或反复咯血痰或不明原因的顽固性胸痛、气急、发热,或伴消瘦、疲乏等。 2 年龄在40岁以上,多有长期吸咽史。 3 痰细胞学检查是肺癌客观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阳性率在80%左右,多次检查阳性率可提高。 4 胸部X线摄片、CT摄影、支气管碘油造影、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 5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定病变性质,也是发现中心型早期肺癌的重要方法。 6 对高度怀疑患者,经上述检查未能确诊,可作经皮肺穿剌活检,或及时开胸探查。 7 应与肺痨、肺痈、肺胀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气血瘀滞 症状:咳嗽、胸闷气憋、胸痛有定处,如锥如剌,或咳血暗红,口唇紫暗,舌质暗或有瘀斑,苔薄,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行气活血,理肺止咳。 例方:桃红四物汤合桑白皮汤。 2 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咯痰,痰质稠粘,痰白或黄白相兼,气憋,胸闷痛,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质暗,苔白腻或黄厚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祛痰,健脾燥湿。 例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六君子汤。 3 阴虚毒热 症状:咳嗽无痰或少痰,或痰中带血,甚则咯血不止,胸痛,心烦寐差,潮热盗汗,或热势壮盛,久稽不退,口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细数或数大。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散结。 例方: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4 气阴两虚 症状:咳嗽痰少,或痰稀而粘,咳声低弱,气短喘促,神疲乏力,形体消瘦,恶风,自汗或盗汗,口干少饮,舌质红或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阴。 例方:生脉散合清骨散。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六君子丸,每次9g,每日2次。适用于痰湿蕴肺证。 1.2 洋参丸,每次1~2丸,每日3次。适用于气阴两虚证。 1.3 蛇胆川贝液,每次10ml,每日3次。适用于痰热壅盛证。 1.4 生脉饮,每次10ml,每日3次。适用于气阴两虚证。 2 中药针剂 生脉注射液30~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3 手术治疗 确诊者,尽可能早期手术。 4 西医疗法 4.1 化学药物治疗:选用2~3种作用于不同周期的抗癌药物联合、间歇、短程治疗。 4.2 免疫治疗:可酌情选用免疫调节剂治疗。 5 放射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多次正常。 2 好转:主要症状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 未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第三章 心脑病证 第一节 心 悸 心悸是由于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致心跳异常,自觉心慌悸动不安的病症。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及具有心悸临床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自觉心搏异常,心慌不安,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 2 可见数、促、结、代、缓、迟等脉象。 3 常有情志剌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4 应查血常规、血沉、测血压及做心电图,必要时可查抗“O”、T3、T4及X线胸部摄片,以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1 心虚胆怯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数或虚数。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例方:安神定志丸。 2 心脾两虚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少寐多梦,健忘,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例方:归脾汤。 3 阴虚火旺 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例方:黄连阿胶汤。 4 心阳不振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例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 水饮凌心 症状: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头晕,恶心呕吐,流涎,舌淡胖苔滑,脉弦滑或沉细,或结、代。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例方:苓桂术甘汤。 6 心血瘀阻 症状:心悸胸闷,心痛时作,痛如针剌,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 7 痰火扰心 症状: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例方:黄连温胆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心肾阴虚,虚阳上浮者可服磁朱丸,每次3g,每日2次。 1.2 心气不足者可服柏子养心丸,每次9g,每日2次。 2 中药针剂 2.1 生脉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应于气阴两虚证。 2.2 参附针40~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心阳虚证。 3 针灸疗法 可选内关、通里为主穴,酌配神门、心俞等穴,交替针刺,每日1次。 4 西医疗法 4.1 对频繁、持续发作的心律失常者,可酌选抗心律失常药。 4.2 对因心绞痛、休克、心功能不全伴发心律失常者,可采用止痛、扩冠、升压及强心药物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及心律失常消失,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恢复。 2 好转:症状减轻或发作间歇时间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 未愈:症状及心律失常无变化。 第二节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是由邪阻心络,气血不畅而致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症的心脉疾病。多见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诊断] 1 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 胸闷心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情志刺激,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 应查心电图,或做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以动态观察,明确诊断。必要时做心肌酶谱测定。 [辨证论治] 1 寒凝心脉 症状: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多因气候骤变,感受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 例方:当归四逆汤。 2 气滞心胸 症状: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例方:柴胡疏肝散。 3 痰浊闭阻 症状:胸闷重而心痛轻微,形体肥胖,肢体沉重,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例方:栝蒌薤白半夏汤。 4 瘀血痹阻 症状:心胸疼痛,如剌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沉涩或结、代、促。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例方:血府逐瘀汤。 5 心气不足 症状:心胸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白或自汗,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或结代。 治法:补养心气,鼓动心脉。 例方: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 6 心阴亏损 症状: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心悸不宁,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滋阴清热,活血养心。 例方:天王补心丹。 7 心阳不振 症状: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治法: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例方:参附汤合桂甘龙牡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速效救心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含服。适用于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者。 1.2 冠心苏合丸,每次3~6克,每日2~3次。适用于胸痹心痛,气滞寒凝者。 1.3 补心气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适用于胸痹心痛,气虚明显者。 1.4 补心阴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适用于胸痹心痛,阴虚明显者。 2 中药针剂 2.1 川芎嗪注射液80~1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2.2 丹参注射液10~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2.3 蝮蛇抗栓酶0.5~0.75单位,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2.4 参麦注射液40~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3 西医疗法 3.1 胸闷憋气或心前区疼痛者应给予吸氧。 3.2 可酌情选用止痛、扩冠、镇静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消失,心电图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 好转: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间歇期延长,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 未愈:主要症状及心电图无改变。 第三节 眩 晕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为主症。 2 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 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4 应检查血压、血常规、心电图,或进行颈椎X线摄片、脑血流图、经颅多普勒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必要时可做CT、MRI检查。 3 应注意与中风、厥证、痫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肝火上炎 症状:头晕且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例方:龙胆泻肝汤。 2 风阳上扰 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例方:天麻钩藤饮。 3 痰浊上蒙 症状: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例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4 气血亏虚 症状: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光,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例方:归脾汤。 5 肝肾阴虚 症状:眩晕日久,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滋养肝肾,养阴填精。 例方:左归丸。 6 瘀血阻窍 症状: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例方:通窍活血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或生田七片,每次4片,每日3次。适用于瘀血阻窍证。 1.2 杞菊地黄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肝肾阴虚证。 2 中药针剂 2.1 黄芪注射液30ml或生脉注射注液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气血亏虚证。 2.2 瘀血阻窍者,可酌情选用川芎嗪、血栓通、蝮蛇抗酸酶、丹参注射液治疗。 3 针灸疗法 可选内关、列缺、太冲为主穴,酌配三阴交、曲池、阳陵泉等穴,每日针1~2次。 4 西医疗法 4.1 高血压病者可选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4.2 贫血者可适当输血,补充铁剂等治疗。 4.3 眩晕症状明显者,可选用镇静剂对症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2 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 未愈:症状无改变。 第四节 中 风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脉之外,而表现为突然 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西医学所称缺 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为主症。 2 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3 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梁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4 检查血压、血常规、眼底、脑脊液等,有条件可做CT、MRI等,有助明确诊断。 5 应注意与口僻、痫病、厥证、痉病、痿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风痰阻络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滑。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例方:化痰通络汤。 2 肝阳上亢 症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语蹇或不语,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泻火通络。 例方:天麻钩藤饮。 3 痰热腑实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秘,头晕目眩,咯痰,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或滑。 治法:化痰通腑 例方:星蒌承气汤。 4 气虚血瘀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心悸,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沉涩。 治法:益气活血。 例方:补阳还五汤。 5 阴虚风动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弦细数。 治法:潜阳熄风,滋养肝肾。 例方:镇肝熄风汤。 6 痰火闭窍 症状:起病急骤,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项背拘急,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例方:羚羊角汤灌服安宫牛黄丸。 7 痰浊蒙窍 症状:素体阳虚,湿痰内蕴,发病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或沉缓。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例方:涤痰汤灌服苏合香丸。 8 元气衰败 症状: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痿,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或沉微。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例方:参附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牛黄清心丸,每次1~2丸,每日3~4次。适用于风火痰热证。 1.2 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丸,每次1丸,每日3次。适用于气虚血瘀证。 2 中药针剂 2.1 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痰热内闭证。 2.2 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高热神昏证。 2.3 可酌情选用川芎嗪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腹蛇抗栓酶,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 3 针灸疗法 3.1 体针:可选肩,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百劳、大推、养老、肾俞、大肠俞、髀关、丰隆、解溪、昆仑、委中、悬钟、太溪、三阴交、照海、十二井穴、地仑、颊车、人中、翳风、风池、上廉泉、哑门、通里、气海、涌泉等。 3.2 耳针:耳、心、肝、脾、肾、皮质下。 3.3 头针:对侧运动区、足运感区、感觉区、语言区;根据CT定位,取相应区围针治疗或用大脑立体治疗仪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 2 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 3 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第五节 痴 呆 痴呆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而致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西医学的老年性痴呆、脑血管痴呆、混合性痴呆及脑萎缩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以记忆近事及远事的能力减弱,判定认知人物、物品、时间、地点、能力减退,计算力与识别空间位置结构的能力减退,理解别人语言和有条理回答问的能力障碍等为主症。 2 性情孤僻,表情淡漠,语言噜嗦重复,自私狭隘,顽固固执,或无理由的欣快,易于激动或暴怒。其抽象思维能力下降,不能解释谚语和区别词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还有道德论理缺乏,不知羞耻等性格特征的改变。 3 起病隐袭,发展缓慢,渐进加重,病程一般较长,但也有少数起病较急者。 4 神经心理学检查,颅脑CT、MRI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5 本病应与郁病,癫病、健忘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髓海不足 症状:头晕耳鸣,记忆力和计算力明显减退,懈惰思卧,齿枯发焦,腰酸骨软,步行艰难,舌瘦色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补肾益髓,填精养神。 例方:七福饮。 2 脾肾两虚 症状:表情呆滞,沉默寡言,记忆减退,口齿含糊,词不达意,伴腰膝酸软,肌肉萎缩,食少纳呆,气短懒言,口涎外溢或四肢不温,腹痛喜按,鸡鸣泄泻,舌质淡白,舌体胖大,苔白,或舌红,苔少或无苔,脉沉细弱。 治法:补肾健脾,益气生精。 例方:还少丹。 3 痰浊蒙窍 症状:表情呆钝,智力衰退,或哭笑无常,喃喃自语,或终日无语,呆若木鸡,伴不思饮食,脘腹胀痛,痞满不适,口多涎沫,头重如裹,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数滑。 治法:健脾化浊,豁痰开窍。 例方:洗心汤。 4 瘀血内阻 症状:表情迟钝,言语不利,善忘,易惊恐或思维异常,行为古怪,伴肌肤甲错,口干欲饮,双目暗晦,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开窍醒脑。 例方:通窍活血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六味地黄丸,每次6克,每日2次;或河车大造丸,每次1丸,每日2~3次。适用于髓海不足证。 1.2 知柏地黄丸,每次6克,每日2次。适用于阴虚内热证。 1.3 还少丹,每次9克,每日2次。适用于肾阴阳两虚证。 2 中药针剂 2.1 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内蕴痰热证。 2.2 可酌情选用川芎嗪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蝮蛇抗栓酶,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 3 针灸疗法 3.1 体针:主穴:可选百会透四神聪,大椎、命门、肾俞、心俞、膈俞、膻中、中脘、气海、关元、丰隆、足三里、神门、太溪、悬钟。配穴:可选太冲、内关、哑门、廉泉、脾俞、大肠俞、白环俞等。 3.2 耳针:可选心、肾、耳、神门、皮质下、额等。 3.3 头针:可选足运感区及血管舒缩区。 [疗效标准] 好转:精神症状减轻,神经症状改善,在他人协助下能提高自理生活能力。 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第六节 痫 病 痫病由痰、火、瘀,以及先天因素等,致气血逆乱,以突然意识丧失,发则仆倒,不醒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醒后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发作性疾病。西医学的癫痫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全面性发作时突然昏倒,项背强直,四肢抽搐。或仅两目瞪视,呼之不应,或头部下垂,肢软无力。 2部分性发作时可见多种形式,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无突然昏倒,或幻视,或呕吐,多汗,或言语障碍,或无意识的动作等。 3 发病急骤,醒后如常人,反复发作。 4 多有家族史,每因惊恐、劳累、情志过极等诱发。 5 发作前常有眩晕、胸闷先兆。 6 脑电图检查有阳性表现,有条件作CT、MRI。 7 应注意与中风、厥证、痉病等鉴别。 [辨证论治] 发作期 1 阳痫 症状:病发前多有眩晕、头痛而胀,胸闷乏力,喜伸欠等先兆症状,或无明显症状,旋即仆倒,不省人事,面色潮红,紫红,继之转为青紫为苍白,口唇紫,牙关紧闭,两目上视,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喉中痰鸣,或发怪叫,甚则二便自遗。移时苏醒,醒后感乏力、头痛,或如常人,舌质红,苔多白腻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治法:泻热涤痰,熄风定痫。 例方:黄连解毒汤合定痫丸。 2 阴痫 症状:发痫则面色晦暗青灰而黄,手足清冷,双眼半开半合,昏愦,偃卧,拘急,或抽搐时作,口吐涎沫,一般口不啼叫,或声音微小。也有仅为呆木无知,不闻不见,不动不语,或动作中断,手中物件落地;或头突然向前倾下,又迅速抬起,或二目上吊数秒乃至数分钟即可恢复,病发后对上述症状全然无知。多一日发作十数次或数十次。醒后周身疲乏,或如常人,舌质淡,苔白腻,脉多沉细或沉迟。 治法:温化痰涎,熄风定痫。 例方:五生饮合二陈汤。 休止期 1 痰火扰神 症状: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黄。病发后,症情加重,甚则彻夜难眠,目赤,舌红,苔黄腻,脉多沉弦滑而数。 治法:清泻肝火,化痰宁神。 例方:当归龙荟丸。 2 风痰闭阻 症状:发病前多有眩晕、胸闷、乏力、痰多、心情不悦、舌质红、苔白腻、脉多弦滑有力。 治法:涤痰熄风镇痫。 例方:定痫丸。 3 心脾两虚 症状:反复发痫不愈,神疲乏力,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 治法:补益心脾,燥湿化痰。 例方:六君子汤合温胆汤。 4 肝肾阴虚 症状:痫病频作,神思恍惚,面色晦暗,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耳轮焦枯不泽,健忘失眠,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而数。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大补元煎。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痫证镇心丸、止痫散、归脾丸、龙胆泻肝丸等。 2 中药针剂 2.1 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阳痫证。 2.2 参附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阴痫证。 2.3 可酌情选用川芎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3 针灸疗法 3.1体针 发作期,取人中、百合、合谷、太冲、内关; 休止期,取本神、身柱、丰隆、行间、阳陵泉、足临泣、内庭、肝俞、肾俞、脾俞、神门。 3.2 耳针:取心、肝、胃、神门、脑、皮质下、枕、缘中。 4 西医疗法: 可酌情选用抗癫痫药物治疗。 [疗效标准] 1 近期治愈:与治疗前发作间歇时间比较,延长1年以上不发者。 2 好转:发作时症状比前减轻,间歇期明显延长者。 3 未愈:发作频繁,或症状加重。 第七节 癫 病 癫病是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蒙蔽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喃喃自语,出言无序,静而少动为特征的精神病。西医的精神分裂症抑郁型与抑郁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有精神抑郁,多疑多虑,或焦急胆怯,或悲郁善哭,呆痴叹息等不正常表现。 2 多有情志刺激,意欲不遂等诱发因素,或有家族史。 3 排除药物原因导致者。 4 应与郁病、脏躁鉴别。 [辨证论治] 1 肝郁气滞。 症状: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沉默不语,善怒易哭,时时太息,胸肋胀闷,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导滞。 例方:柴胡疏肝散。 2 痰气郁结 症状: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出言无序,或喃喃自语,喜怒无常,秽洁不分,不思饮食,舌红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醒神。 方例:顺气导痰汤。 3 心脾两虚 症状: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饮食锐减,舌淡苔腻,脉沉细无力。 治法:养心安神,健脾理气。 例方:养心汤送服越鞠丸。 4 气阴两虚 症状:久治不愈,神志恍惚,多言善惊,心烦易怒,躁扰不寐,面红形瘦,口干舌燥,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而数。 治法:益气养阴。 例方:四君子汤送服大补阴丸。 [其他治疗] 1 中成药 酌情选用白金丸、越鞠丸、苏合香丸、归脾丸、逍遥丸。 2 针灸疗法 取中脘、神门、三阴交、心俞、肝俞、脾俞、丰隆、太冲。 [疗效标准] 1 治愈:语言、举止正常,神情安定,能正常处理日常事务。 2 好转:神情安定,言语、举止基本正常或有改善。 3 未愈:精神、语言、举止异常不能控制。 第八节 狂 病 狂病因五志过极,或先天遗传,致痰火壅盛、闭塞心窍、神机错乱所引起的以精神亢奋,躁扰喧狂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的精神病。西医的精神分裂症与躁狂型精神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有精神错乱、哭笑无常,妄语高歌,狂躁不安,不避亲疏,打人毁物等精神、语言、举止不正常状态。 2 有情志剌激、意愿不遂或脑外伤等诱发因素,或有家族史。 3 排除药物原因所致者。 4 应与癫病、蓄血发狂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痰火扰神 症状:素有性急易怒,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烦躁,突然狂乱无知,骂詈号叫,不避亲疏,逾垣上屋,或毁物伤人,气力逾常,不食不眠,舌质红绛,苔多黄腻或黄燥而垢,脉弦大滑数。 治法:清泄肝火,涤痰醒神。 例方:程氏生铁落饮。 2 火盛伤阴 症状:狂病日久,其势较戢,呼之能自止,但有疲惫之象,多言善惊,时而烦躁,形瘦面红面秽,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例方:二阴煎。 3 痰结血瘀 症状:狂病日久不愈,面色暗滞而秽,躁扰不安,多言,恼怒不休,甚至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妄见妄闻,妄思离奇,头痛、心悸而烦,舌质紫暗有瘀斑,少苔或薄黄苔干,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豁痰化瘀。 例方:癫狂梦醒汤。 4 瘀血阻窍 症状:少寐易惊,疑虑丛生,妄见妄闻,言语支离,面色晦暗,舌青紫,或有瘀斑,苔薄滑,脉小弦或细涩。 治法:疏瘀通窍。 例方:定狂逐瘀汤。 5.心肾失调 症状:狂病久延,时作时止,势已轻瘥,妄言妄为,呼呼巳能自制,寝不安寐,烦惋焦躁,口干便难,舌尖红无苔或剥裂,脉细数。 治法:育阴潜阳,交通心贤。 例方:黄连阿胶汤合琥珀养心丹。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礞石滚痰丸:每次9克,每日1~2次。 1.2 当归龙荟丸:每次6~9克,每日2次。 1.3 清心滚痰丸:每次3克,每日2次。 1.4 牛黄醒脑片:每次4片,每日2次,以上用于痰火上扰证。 2 针灸疗法 取中脘、神门、三阴交、心俞、肝俞、脾俞、平隆、太冲。 [疗效标准] 1 治愈:语言、举止、神情均恢复正常,能正常处理日常事务。 2 好转:神情安定,言语、举止基本正常或有改善。 3 未愈:精神、语言、举止异常不能控制。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 第一节 胃 痛 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部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西医学中的胃、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胃脘部疼痛,伴有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 2 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 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阳性者,提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4 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检查可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炎症等病变。 5 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 6 本病应注意与真心痛、胃痞、胁痛、腹痛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肝胃气滞 症状: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喜长叹息,遇烦脑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例方:柴胡疏肝散。 2 寒邪犯胃 症状: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暖、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例方:良附丸。 3 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例方:丹栀逍遥散。 4 食滞胃肠 症状: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例方:保和丸。 5 瘀阻胃络 症状: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例方:失笑散合丹参饮。 6 胃阴亏虚 症状: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例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香砂六君丸、香砂养胃丸、胃苏冲剂、虚寒胃痛冲剂、胃乃安、三九胃泰、气滞胃痛冲剂等。 2 针灸疗法 可选足三里、中脘等穴针刺、艾灸或穴位注射。 3 西医疗法 可根据不同疾病选用助消化药,制酸药,H2-受体阻断剂,解痉药等药物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胃痛及其他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 2 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好转。 3 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无改变。 第二节 痞 满 痞满是由于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所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成的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症状。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出现上述症状时,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诊断] 1 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按之柔软,望之无胀形,压之无明显疼痛。 2 起病缓慢,时作时止,时轻时重。 3 常以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为发病诱因。 4 上消化道钡餐、胃镜、胃液分析检查有助于本病诊断。 5 应注意除外胃癌等疾病引起的痞满症状,尚需与胃痛、鼓胀、胸痹心痛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邪热内陷 症状:胃脘痞满、灼热急迫,心中烦热,咽干口燥,渴喜饮冷,身热汗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泻热消痞,和胃开结。 例方:大黄黄连泻心汤。 2 痰湿内阻 症状:脘腹痞满,闷塞不舒,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身重肢倦,咳嗽痰多,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宽中。 例方:二陈汤 3 肝郁气滞 症状:脘腹不舒,痞满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喜长叹息,恶心嗳气,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例方:越鞠丸。 4 饮食停滞 症状:脘腹满闷,痞塞不舒,按之尤甚,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大便不调,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例方:保和丸。 5 脾胃虚 症状:脘腹痞闷,时缓时急,喜温喜按,纳呆乏力,肢冷少气,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益气健脾,升清降浊。 例方:补中益气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选用猴头菇片、胃苏冲剂、理中丸、养胃舒等。 2 针灸疗法 可选用足三里、中脘、丰隆、阳陵泉等穴针灸治疗。 3 西医疗法 可酌情选用助消化药,胃肠动力性药物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或钡餐X线检查转为正常。 2 好转: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胃镜或钡餐X线检查病情减轻,损害面积缩小。 3 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虽有所减轻,但经上述检查无改善或加重者。 第三节 腹 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其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分。西医许多疾病中,如急慢性胰腺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肠寄生虫,不完全性肠梗阻、胃肠痉挛、输尿管结石等,当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并能排除外科、妇科疾病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 2 性质包括冷痛、灼痛、隐痛、绞痛、胀痛、刺痛等。 3 应进行血、尿、大便常规检查,腹部X线及B超检查有助诊断。 4 应与胃痛、胁痛、霍乱、淋证、疝气、肠痈等鉴别。 [辨证论治] 1 寒邪内阻 症状:腹痛较剧,遇冷则甚,得温痛减,小便清利、大便自可或溏薄,舌质淡白,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例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 湿热壅滞 症状:腹痛拒按,脘腹胀满,大便干燥,小便黄赤,兼见烦渴引饮、大便滞下不爽,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而厚,脉滑数或沉实有力。 治法:清热通腑,导滞止痛。 例方:大承气汤。 3 中虚脏寒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寒,痛时喜按,面色无华,神疲气短,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例方:理中汤合小建中汤。 4 气机郁滞 症状:脘胀腹痛,拒按,走窜攻冲,嗳气或矢气痛减,兼痛连少腹或及两胁,恼怒疼痛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例方:柴胡疏肝散。 5 瘀血阻滞 症状:腹痛较剧,刺痛,痛处不移,拒按,腹痛经久不愈,兼见大便色黑,肌肤甲错,腹部积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例方:少腹逐瘀汤。 6 饮食停滞 症状: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泛呕,嗳腐吞酸,痛而欲便,便后痛减,大便酸臭或便秘或泻下稀烂,完谷不化,舌苔腻或黄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例方:枳实导滞丸。 [其它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理中丸、保和丸、补中益气丸、六君子丸等。 2 针灸疗法 可酌情选用天枢、气海、期门、肝俞、合谷、中脘、足三里、 曲泉、三阴交、归来等穴。 [疗效标准] 1 治愈:腹痛及其兼证消失。 2 好转:腹痛程度减轻,或疼痛发作时间缩短或发作间歇延长。 3 无效:腹痛如故。 第四节 呕 吐 呕吐系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出现胃内容物从口吐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西医的多种疾病中,如急性胃炎、幽门梗阻、肠梗阻、胰腺炎、胆囊炎、尿毒症等,当以呕吐为主要表现时,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呕吐食物残渣,或清水痰涎、或黄绿色液体甚则兼少许血丝,一日数次不等,持续或反复发作。 2 伴有恶心、纳谷减少,胸脘痞胀或胁肋疼痛。 3 多有骤感寒凉,暴饮暴食,劳倦过度及情志刺激等诱因。或有服用化学制品药物,误食毒物史。 4 上腹部压痛或有振水声,肠鸣音增强或减弱。 5 做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B超、胃肠X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6 本病应与反胃、噎膈相鉴别。 [辨证论治] 实证 1 外邪犯胃 症状: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可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疏风解表,和胃降逆。 例方:藿香正气散。 2 饮食停滞 症状:呕吐酸腐,脘部胀闷,嗳气厌食,得食则剧,吐后反觉舒畅,大便溏薄或秘结,气味臭秽,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例方:保和丸。 3 痰饮内停 症状:呕吐清水痰延,胸脘痞满,不欲饮食,目眩心悸,呕而肠鸣,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例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 肝气犯胃 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妇女可见月经不调,乳房肿块等,每遇情绪刺激可加重,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例方: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 虚证 1 脾胃虚弱 症状:呕吐时作时止,饮食稍多则呕吐,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脘腹痞闷,口淡不渴,不思饮食,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例方:香砂六君子汤。 2 胃阴不足 症状:反复呕吐,量不多或干呕、恶心、口燥咽干,饥不欲食,心烦嘈杂,舌红津少,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例方:麦门冬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理中丸、保济丸、陈夏六君子丸等。 2 针灸疗法 可取内关、中脘、公孙、足三里、丰隆、肝俞、脾俞、阳陵泉、胃俞等穴治疗。 3 西医疗法 必要时可选用镇吐药及调节水电质平衡等对症处理。 [疗效标准] 1 治愈:呕吐控制,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2 好转:呕吐次数减少,或间歇时间延长,部分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 未愈:症状无改变或加重。 第五节 呃 逆 呃逆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所致的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症的一种病证。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即属呃逆。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手术后,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患,尿毒症等出现上述症状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大多突然起病。 2 具有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等特点。 3 病人不能自制。 4 伴胃脘不适,口干,异样感觉等胃肠病症状。 5 本病应注意与干呕,嗳气等相鉴别。 [辨证论治] 实证 1 胃中寒冷 症状:呃声沉缓有力,膈间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得寒愈甚,食欲减少,口中和而不渴,苔白润,脉迟缓。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例方:丁香散。 2 胃火上逆 症状: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降逆止呃。 例方:竹叶石膏汤。 3 气机郁滞 症状: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伴胸闷,纳减,脘胁胀闷,肠鸣矢气,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顺气解郁,降逆止呃。 例方:五磨饮子。 虚证 1 脾胃虚寒 症状: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困倦,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例方:理中汤。 2 胃阴不足 症状:呃声急促而不连续,口干舌燥,烦躁不安,舌红干或有裂纹,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和胃止呃。 例方:益胃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配合选用香砂养胃丸,陈夏六君丸,附桂理中丸等。 2 针灸疗法 可取内关、足三里、中脘、膈俞、太冲等穴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2 好转:临床症状改善。 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 第六节 噎 膈 噎膈是由于痰气交阻,或痰瘀阻滞,致胃失和降,出现饮食梗噎难下,或食入即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西医的食道癌,贲门癌,贲门痉挛,食道憩室,食道神经官能症及食道炎症等疾病出吞咽困难时,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诊断] 1 吞咽食物时,自觉胸骨后有梗噎难下之感。 2 久则饮食难下,甚则食入即吐,夹有痰涎,形体逐渐消瘦。 3 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可显示食道或贲门部痉挛、狭窄、肿瘤等病变。 4 食道镜检作组织病理活检,或食道脱落细胞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 5 本病应注意与反胃,梅核气等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痰气交阻 症状:吞咽梗阻,胸膈痞满,情志舒畅时可稍减轻,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例方:启膈散。 2 津亏热结 症状:吞咽梗涩而痛,固体食物难入,汤水可下,形体逐渐消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质红干,或带裂纹,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津液,泻热散结。 例方:沙参麦冬汤。 3 瘀血阻膈 症状:饮食难下,食入即吐,吐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肌肤枯燥,形体消瘦,舌质红有紫点、紫斑,脉细涩。 治法:滋阴养血,破结行瘀。 例方:通幽汤。 4 气虚阳微 症状:水饮不下,泛吐多量粘液白沫,形瘦神衰,畏寒肢冷,面浮足肿。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回阳。 例方:补气运脾汤或右归丸。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玉枢丹、十全大补丸、补中益气丸等。 2 针灸疗法 可取巨阙、内关、膈俞、胃俞、足三里、肝俞、脾俞、肾俞、气海、关元等穴治疗。 3 中药针剂 生脉或参附注射液40~60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4 西医疗法 酌情给予支持疗法及对症处理。 [疗效标准] 1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钡餐X线或食道镜检查恢复正常。 2 好转:临床症状改善,钡餐X线或食道镜检查明显好转。 3 未愈:临床症状及有关检查无改善。 第七节 泄 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相同,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道激惹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可伴腹胀腹痛等症。 2 急性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 3 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4 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5 大便常规、大便培养、X线钡剂灌肠及纤维结肠镜检查有助明确诊断。 6 本病应与痢疾、霍乱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暴泻 1.1 寒湿泄泻 症状: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例方:藿香正气散。 1.2 湿热泄泻 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例方:葛根芩连汤。 1.3 伤食泄泻 症状: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例方:保和丸。 2 久泻 2.1 脾虚泄泻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 例方:参苓白术散。 2.2 肾虚泄泻 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例方:四神丸。 2.3 肝郁泄泻 症状: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肠鸣,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例方:痛泻要方。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保济丸、补脾益肠丸、补中益气丸、金匮肾气丸等治疗。 2 针灸疗法 可取足三里、天枢、中脘、上脘、天枢、关元等穴治疗。 3 中药灌肠 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泄泻可用锡类散溶液或中药汤液保留灌肠。 4 西医疗法 4.1 感染性腹泻可选用抗生素治疗。 4.2 暴泻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者可给予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等对症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临床检验正常。 2 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 3 未愈:症状未见改善。 第八节 便 秘 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即属本病范畴,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直肠及肛门疾病所致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坚硬,便下困难;或排出无力,出而不畅。 2 常伴有腹胀、腹痛、肛裂、痔疮及排便带血等症。 3 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检查有助诊断。 4 本病应与积聚相鉴别。 [辨证论治] 实秘 1 肠胃积热 症状: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例方:麻子仁丸。 2 气机郁滞 症状: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嗳气频作,食少纳呆,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顺气导滞。 例方:六磨汤。 3 阴寒积滞 症状: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例方:大黄附子汤。 虚秘 1 气虚 症状:粪质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乏力,便难排出,汗出气短,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补气润肠。 例方:黄芪汤。 2 血虚 症状: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 治法:养血润燥。 例方:润肠丸。 3 阴虚 症状: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通便。 例方:增液汤。 4 阳虚 症状: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得热则减,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阳通便。 例方:济川煎。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便秘通、六味地黄丸、麻子仁丸、牛黄解毒片等。 2 针灸疗法 可取大肠俞、天枢、支沟等穴治疗。 3 西医疗法 可选用开塞露、果导片等对症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便质转润,解时通畅。 2 好转:便质转润,排便欠畅。 3 未愈:症状无改善。 第五章 肝胆病证 第一节 黄 疸 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之气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病证。本病证包括阳黄、阴黄与急黄,常并见于其它病证,如胁痛、胆胀、鼓胀、肝癌等。西医学中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某些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出现黄疸的败血症等,若以黄疸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目黄、身黄、尿黄,以目黄为主。 2 初起有恶寒发热,纳呆厌油,恶心呕吐,神疲乏力,或大便颜色呈灰白色,黄疸严重者皮肤瘙痒。 3 有饮食不节,肝炎接触或使用某些化学制品、药物等病史。 4 肝脏,或脾脏,或胆囊肿大,伴有压痛或触痛。 5 血清胆红素(直接或间接),尿三胆试验,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r-谷胺酰转酞酶,碱性磷酸酶以及B超,胆囊造影,X线胃肠造影等有助明确诊断。 6必要时作甲胎蛋白测定,胰、胆管造影,CT等检查,以排除肝、胆、胰等恶性病变。 7 应注意与萎黄、黄胖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阳黄 1 湿热兼表 症状:黄疸初起,目白晴微黄或不明显,小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伴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乏力,舌苔薄腻,脉浮弦或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例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消露消毒丹。 2 热重于湿 症状:初起目白晴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疸较重,色泽鲜明,壮热口渴,心中懊 ,恶心,呕吐,纳呆,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结,胁胀痛而拒按,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例方:茵陈蒿汤。 3 湿重于热 症状:身目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身困,嗜卧乏力,胸腔痞闷,纳呆呕恶,厌食油腻,口粘不渴,小便不利,便稀不爽,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弦或滑。 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 例方:茵陈四苓汤。 4 胆腑郁热 症状: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壮热或寒热往来。伴有口苦咽干,呕逆,尿黄,便秘或大便灰白,舌红苔厚而干,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例方:大柴胡汤。 5 疫毒发黄(急黄) 症状: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身目呈深黄色。壮热烦渴,呕吐频作,尿少便结,脘腹满胀疼痛,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或衄血尿血,皮下发斑,或有腹水,继之嗜睡昏迷,舌质红绛,苔黄褐干燥,扪之干,脉弦数或洪大。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例方:千金犀角散合大柴胡汤。 阴黄 1 寒湿证 症状:身目俱黄,黄色晦暗不泽,或如烟熏,痞满食少,神疲畏寒,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例方:茵陈术附汤。 2 脾虚证 症状:多见于黄疸久郁者。症见身目发黄,黄色较淡而不鲜明,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心悸气短,食少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濡。 治法:补养气血,健脾退黄。 例方:小建中汤或六君子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服用消炎利胆片、大黄 虫丸、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 2 中药针剂 2.1 茵栀黄注射液30~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2.2 醒脑静20ml或清开灵注射液40~80ml,加入10%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阳黄证。 3 针灸疗法 可取胆俞、太冲、合谷、期门、阳陵泉、内庭、大肠俞等穴位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黄疸消退,其它症状消失,相关实验室指标正常。 2 好转:黄疸及其它症状减轻,相关实验室指标好转。 3 未愈:黄疸不退或加深,实验室指标无改善。 第二节 胁 痛 胁痛是因肝气郁结所致的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西医学中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癌、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以及肋间神经痛等疾病以胁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 疼痛性质可表现为刺痛、胀痛、隐痛、闷痛或窜痛。 3 反复发作的病史。 4 血常规、肝功能、胆囊造影、B超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5 应注意与胸痛、胃痛、黄疸、鼓胀、肝癌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肝气郁结 症状:两侧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背,且情志刺激则痛剧,胸闷,善太息而得嗳气稍舒,伴有纳呆,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例方:柴胡疏肝散。 2 瘀血阻络 症状: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入夜更甚,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例方:血府逐瘀汤。 3 湿热蕴结 症状: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及肩背,伴有纳呆恶心、厌食油腻、口苦口干、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或滑。 治法:清肝利胆,理气通络。 例方:龙胆泻肝汤。 4 肝阴不足 症状: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两目干涩,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柔肝,养血通络。 例方:一贯煎。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逍遥丸、左金丸、大黄 虫丸、鸡骨草丸等治疗。 2 中药针剂 2.1 茵栀黄注射液30~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适用于湿热者。 2.2 丹参注射液16~20ml,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适用于血瘀证。 3 针灸疗法 可取肝俞、内关、胆俞、期门、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胁痛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2 好转:胁痛明显减轻,实验室检查好转。 3 未愈:胁痛不减或加重,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第三节 胆 胀 胆胀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常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胆胀为肝胆系病证中的常见疾病,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慢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胆石症相似,临床见有以右胁痛胀,反复发作为主症的疾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以右胁胀痛,脘腹胀满,善太息,口苦恶心,嗳气为主症。 2 起病缓慢,多反复发作,病发多有诱因,如饱餐油腻、恼怒、劳累等。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 3 实验室检查如十二指肠引流、B超检查、腹部X线平片、CT等有助诊断。 4 应注意与胁痛、胃痛、真心痛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肝胆气郁 症状:右胁胀满疼痛,连及右肩,遇怒加重,胸闷善太息,嗳气频作,吞酸嗳腐,苔白腻,脉弦大。 治法:疏肝利胆,理气解郁。 例方:柴胡疏肝散。 2 气滞血瘀 症状:右胁部刺痛较剧,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晦暗,口干口苦,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脉弦细涩。 治法:利胆通络,活血化瘀。 例方:四逆散合失笑散。 3 胆腑郁热 症状:右胁部灼热疼痛,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溲短赤,心烦失眠易怒,舌红苔黄厚而干,脉弦数。 治法:清泻肝胆之火,解郁止痛。 例方:清胆汤。 4 肝胆湿热 症状:右胁胀满疼痛,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见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滑。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例方:茵陈蒿汤。 5 阴虚郁滞 症状:右胁隐隐作痛,或略有灼热感,口燥咽干,急躁易怒,胸中烦热,头晕目眩,午后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疏肝利胆。 例方:一贯煎。 6 阳虚郁滞 症状:右胁隐隐胀痛,时作时止,脘腹胀满,呕吐清涎,畏寒肢凉,神疲气短,乏力倦怠,舌淡苔白腻,脉弦弱无力。 治法:温阳益气,调肝利胆。 例方:理中汤加味。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属肝胆气滞者,可配合口服消石散,每次1丸,每日2次。 1.2 属肝胆湿热者,可配合口服利胆丸,每次10克,每日2次。 2 中药针剂 2.1 肝胆湿热者,可用茵栀黄注射液3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2.2 气滞血瘀者,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2.3 可酌情使用川芎嗪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 3 针灸疗法 伴有疼痛剧烈、呕吐、发热者可配合使用针刺,取穴:胆俞、中脘、足三里或胆囊穴、阳陵泉、内关、合谷等,可选用2~4个穴位,深刺,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2次。 4 耳压疗法 取耳穴肝胆角、消化道角、颞角、耳连根点数穴,用王不留行籽胶布固定压迫,3天换1次,6次为1疗程,每日早、中、晚自行按压20分钟,有排石止痛之功效。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实验室有关各项指标正常。 2 好转:症状缓解,实验室有关检查指标正常或接近正常,但仍有轻度体征者。 3 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实验室有关指标仍异常。 第四节 鼓 胀 鼓胀系因肝脾受伤,疏泄运化失常,气血交阻致水气内停,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西医学中的肝硬化、腹腔内肿瘤、结核性腹膜炎等并发腹水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初起脘腹作胀,腹膨大,食后尤甚,叩之呈鼓音或移动性浊音。 2 继则腹部胀满,高于胸部,重者腹壁青筋暴露,脐孔突出。 3 常伴乏力,纳呆,尿少,浮肿,出血倾向等。可见面色萎黄,黄疸,肝掌,蜘蛛痣。 4 血浆白蛋白降低,白/球蛋白比值降低或倒置,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 5 腹部B超或CT检查,可见腹腔内大量积液,肝脏缩小,脾脏增大及门脉增宽。X线食道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可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检查符合漏出液。 6 本病应与水肿、积证、痞满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气滞湿阻 症状: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纳呆食少,食后作胀,嗳气后稍减,或下肢微肿,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除湿散满。 例方: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2 寒湿困脾 症状: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腹胀满,得热稍舒,周身困重,怯寒肢肿,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苔白腻滑,脉沉缓。 治法:温阳散寒,化湿醒脾。 例方:实脾饮。 3 湿热蕴结 症状: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外坚内胀,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或有面目肌肤发黄,舌尖边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例方: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舟车丸。 4 肝脾血瘀 症状: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肌肤甲错,口干饮水不欲下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例方:调营饮。 5 脾肾阳虚 症状:腹大胀满,面色苍黄,胸闷纳呆,便溏,畏寒肢冷,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痕,苔厚滑腻,脉沉弱。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例方: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6 肝肾阴虚 症状:腹大坚满,甚则腹部青筋暴露,形体反见消瘦,面色晦滞,小便短少,口燥咽干,心烦少寐,齿鼻时或衄血,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例方: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 7 鼓胀出血 症状:腹部胀满,胃脘不适,轻者伴见齿鼻出血,重者病势突变,大量吐血或大便油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例方:泻心汤合十灰散。 8 鼓胀神昏 症状:神志昏迷为鼓胀晚期恶候。症见高热烦躁,寻衣摸床,怒目狂叫,口臭便秘,溲赤尿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心开窍。 例方: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大黄虫丸、安宫牛黄丸、云南白药、木香顺气丸等药治疗。 2 中药针剂 2.1 醒脑静注射液40~6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适用于鼓胀神昏证。 2.2 生脉注射液6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气阴两虚证。参附注射液40~60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脾肾阳虚证。 2.3 可酌情选用丹参注射液或茵陈蒿注射液等治疗。 3 西医疗法 酌情选用利尿药;对伴有出血或昏迷者可选用止血或抗肝昏迷治疗;对腹水合并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治疗;对低蛋白血症者可补充人体白蛋白。 [疗效标准] 1 治愈:腹水消失及全身症状缓解,实验室检查正常。 2 好转:腹水减少,其他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 未愈:腹水未见减轻,其它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改善或恶化。 第五节 肝 癌 肝癌,以脏腑气血亏虚为本,气、血、湿、热、瘀、毒互结为标,主病在肝,渐为积而成。临床以右胁肿硬疼痛,消瘦,食欲不振,乏力,或有黄疸或昏迷等为主要表现。肝癌的临床表现中西医认识基本一致,其辨证论治均可参考本病进行。 [诊断] 1 以右胁疼痛,上腹部肿块呈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而拒按,形体消瘦,纳呆乏力为主症。 2 具有较长时间食欲减退、乏力、胁痛病史或黄疸病史,且病情进展迅速。 3 结合B超、CT、MRI、肝穿刺、血生化及免疫检查等,有助诊断。 4 应注意与黄疸、胁痛、鼓胀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肝气郁结 症状:右胁部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纳呆食少,时有腹泻,右胁下肿块,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活血化瘀。 例方:柴胡疏肝散。 2 气滞血瘀 症状:胁下痞块巨大,胁痛引背,拒按,入夜更甚,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或秘结,倦怠乏力,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或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消积。 例方:复元活血汤。 3 湿热聚毒 症状:心烦易怒,身黄目黄,口干口苦,食少,腹胀满,胁肋刺痛,溲赤便干,舌质紫暗,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胆,泻火解毒。 例方:茵陈蒿汤。 4 肝阴亏虚 症状:胁肋疼痛,五心烦热,头晕目眩,食少腹胀大,青筋暴露,甚则呕血、便血、皮下出血,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治法:养血柔肝,凉血解毒。 例方:一贯煎。 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可选用半枝莲、肿节风、水红花子、猪苓、茯苓、泽泻、白屈菜、八月札、 虫、茵陈、鳖甲、虎杖、红花、水蛭、穿山甲、当归、夏枯草、三棱、山楂、蟾蜍等药物抗癌治疗。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香砂六君子丸、大黄虫丸、六味地黄丸等药物治疗。 2 中药针剂 对疼痛剧烈者可酌情选用川芎嗪注射液、乌头碱注射液及华蟾素等对症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癌肿消除,实验室检查正常。 2 好转:症状缓解,能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但癌肿未能消散。 3 未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病情逐步加重。 第六章 肾膀胱病证 第一节 水 肿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使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西医学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所出现的以水肿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 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 3 严重者可见少尿或无尿,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齿衄鼻衄,甚则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4 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史。 5 应做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常规、血沉、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尿酸、心电图检查;也可做体液免疫、心功能测定、B超等检查,以助明确诊断。 6 本病须与鼓胀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阳水 1.1 风水泛滥 症状: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例方:越婢加术汤。 1.2 湿毒浸淫 症状: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例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1.3 水湿浸渍 症状: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例方:五皮饮合胃苓汤。 1.4 湿热壅盛 症状: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量少,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治法:分利湿热。 例方:疏凿饮子。 2 阴水 2.1 脾阳虚衰 症状: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消肿。 例方:实脾饮。 2.2 肾阳衰微 症状: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白或灰滞,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例方:真武汤合济生肾气丸。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雷公藤多甙片20mg,每日3次,或火把花根片4~6片,每日3次,适用于由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引起的水肿。 1.2 可酌情选用附桂理中丸、金匮肾气丸等治疗。 2 西医治疗 可酌情选用利尿药、降压药,及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可补充白蛋白。 [疗效标准] 1 治愈:水肿全部消退,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 好转:水肿及其他症状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 未愈:水肿及其他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无变化或加重。 第二节 淋 证 淋证是因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致的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西医学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以及乳糜尿等,在临床表现为淋证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小便频急,淋沥涩痛,小腹拘急,腰部酸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根据各种淋证的不同临床特征,确定不同的淋证。 1.1 热淋 起病多急骤,或伴有发热,小便赤热,溲时灼痛。 1.2 石淋 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 1.3 气淋 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 1.4 血淋 溺血而痛。 1.5 膏淋 淋证而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 1.6 劳淋 久淋,小便淋沥不已,遇劳即发。 2 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症。 3 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劳、情志变化、感受外邪而诱发。 4 结合有关检查,如尿常规、清洁中段尿及耻骨联合膀胱穿刺细菌培养、X线腹部摄片、肾盂造影、B超、膀胱镜等,可明确诊断。 5 本病应注意与癃闭、尿血、尿浊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热淋 症状:小便短数,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例方:八正散合小柴胡汤。 2 石淋 症状:尿中时夹砂石,小便艰涩,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或腰腹绞痛难忍,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若痛久砂石不去,可伴见面色少华,精神萎顿,少气乏力,舌淡边有齿印,脉细而弱;或腰腹隐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带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例方:石韦散。 石淋日久,气血亏虚者,宜二神散合八珍汤;阴液耗伤者,宜六味地黄丸合石韦散。 3 气淋 症状:实证表现为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满痛,苔薄白,脉多沉弦。虚证表现为少腹坠胀,尿有余沥,面色白,舌质淡,脉虚细无力。 治法:实证宜利气疏导:虚证宜补中益气。 例方:实证用沉香散;虚证用补中益气汤。 4 血淋 症状:实证表现为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苔黄,脉滑数。虚证表现为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显著,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淡红,脉细数。 治法:实证宜清热通淋,凉血止血;虚证宜滋阴清热,补虚止血。 例方:实证用小蓟饮子;虚证用知柏地黄丸。 5 膏淋 症状:实证表现为小便浑浊如米泔水,置之沉淀如絮状,上有浮油如脂,或夹有凝块,或混有血液,尿道热涩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虚证表现为病久不已,反复发作,淋出如脂,涩痛反见减轻,但形体日渐消瘦,头昏无力,腰酸膝软,舌淡,苔腻,脉细弱无力。 治法:实证宜清热利湿,分清泄浊;虚证宜补虚固涩。 例方:实证用程氏萆分清饮;虚证用膏淋汤。 6 劳淋 症状: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而发,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虚弱。 治法:健脾益肾。 例方:无比山药丸。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五淋化石丹、石淋通等药治疗。 2 中药针剂 可酌情选用清开灵、生脉注射液等治疗。 3 西医疗法 可根据病情选用解痉、止痛、止血及抗生素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2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改善。 3 未愈:症状、体征及有关检查无变化。 第三节 癃 闭 癃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而导致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及无尿症。如神经性尿闭、膀胱括约肌痉挛、尿路结石梗阻、尿路肿瘤、尿路损伤、尿道狭窄、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症、脊髓炎等。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小便不利,点滴不畅,或小便闭塞不通,尿道无涩痛,小腹胀满。 2 多见于老年男性,或产后妇女及手术后患者。 3 男性直肠指诊检查可有前列腺肥大,或膀胱区叩诊明显浊音。 4 做膀胱镜、B超、腹部X线等检查,有助诊断。 5 本病应与淋证、关格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膀胱湿热 症状:小便点滴不能,或量少而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粘,或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舌质红,苔根黄腻,脉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例方:八正散。 2 肺热壅盛 症状:小便不畅或点滴不通,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咳嗽,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肺热,利水道。 例方:清肺饮。 3 肝郁气滞 症状: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胁腹胀满,多烦善怒,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疏利气机,通利小便。 例方:沉香散。 4 尿道阻塞 症状:小便点滴而下,或尿如细线,甚则阻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行瘀散结,清利水道。 例方:代抵当丸。 5 脾气不升 症状: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爽利,气短,语声低微,小腹坠胀,精神疲乏,食欲不振,舌质淡,脉弱。 治法:升清降浊,化气利尿。 例方: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6 肾阳衰惫 症状: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色白,神气怯弱,畏寒怕冷,腰膝冷而酸软无力,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利尿。 例方:济生肾气丸。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治疗。 2 外治疗法 若经过服药治疗无效而小腹胀满特甚,扣小腹部膀胱区呈浊音者,当用导尿法以缓其急。 3 针灸疗法 可选用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治疗。 4 西医疗法 可酌情选用解痉、止痛、利尿及改善肾功能等药物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小便通畅,症状及体征消失。 2 好转:症状及体征改善。 3 未愈:症状无变化。 第四节 关 格 关格是指由于脾肾阴阳衰惫,气化不利,浊邪内蕴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多见于水肿、癃闭、淋证等病的晚期。西医学泌尿系统疾病引起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临床出现呕吐和小便不通的主症。 2 有慢性肾病史。 3 结合肾功能、双肾B超等检查有助明确诊断。 4 应注意与走哺、癃闭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脾肾亏虚,湿热内蕴 症状:小便短少黄赤,面色晦滞,腰酸膝软,倦怠乏力,不思纳食,晨起恶心,偶有呕吐,头痛,夜寐不安,苔薄黄腻而干燥,脉细数或濡数。 治法:健脾益肾,清热化浊。 例方:无比山药丸合黄连温胆汤。 2 脾肾阳虚,寒湿内蕴 症状:小便短少或不通,色清,面色晦滞,畏寒怕冷,下肢欠温,腹泻或大便稀溏,呕吐清水,苔白滑,脉沉细或濡细。 治法:温补脾肾,化湿降浊。 例方:温脾汤合吴茱萸汤。 3 肝肾阴虚,肝风内动 症状:小便短少,呕恶频作,面部烘热,牙宣鼻衄,头晕头痛,目眩,手足搐搦,舌暗红有裂纹,苔黄腻或焦黑而干,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平熄肝风。 例方:六味地黄丸合羚羊钩藤汤。 4 肾病及心,邪陷心包 症状:小便短少,甚则无尿,胸闷、心悸或心前区疼痛,神识昏蒙,循衣摸床,或神昏谵语,恶心呕吐,面白唇暗,四肢欠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豁痰降浊,辛温开窍。 例方: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紫血丹、至宝丹用于关格见狂燥痉厥者。 2 中药针剂 可酌情选用生脉、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分别用于阴液耗竭或阳气欲脱证。 3 灌肠疗法 3.1 除浊灌肠方:生大黄、生牡蛎、六月雪各30g,浓煎120ml,高位保留灌肠,约2~3小时后,应用300~500ml 清水清洁灌肠,每日1次。 3.2 降氮汤:大黄30g、桂枝30g、煎成2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 4 西医疗法 可酌情选用利尿及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药物治疗。 [疗效标准] 1 好转:临床症状减轻或消除,实验室检查改善。 2 无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第五节 遗 精 遗精是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频繁遗泄的病证。多因肾虚精关不固,或君相火旺,湿热下注等,扰动精室所致。有梦而遗精,称为梦遗,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精液流出,称滑精。西医学的神经衰弱、前列腺炎等引起的遗精,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男子不因性生活而排泄精液,多在睡眠中发生,每周超过二次以上。甚则劳累或欲念即精液流出。 2 遗精频繁者,可伴有头晕,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腿软等症。 3 直肠指诊、前列腺B超及精液常规等检查有助明确诊断。 4 本病应与溢精、早泄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君相火动,心肾不交 症状:少寐多梦,梦则遗精,伴有心中烦热,头晕目眩,精神不振,倦怠乏力,心悸不宁,善恐健忘,口干,小溲短赤,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清心安神,滋阴清热。 例方: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 2 湿热下注,扰动精室 症状:遗精频作,或尿时少量精液外流,小溲热赤浑浊,或尿涩不爽,口苦或渴,心烦少寐,口舌生疮,大便溏臭,或见脘腹痞闷,恶心,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例方:程氏萆分清饮。 3 劳伤心脾,气不摄精 症状:劳则遗精,心悸不宁,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四肢困倦,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调补心脾,益气摄精。 例方:妙香散或补中益气汤。 4 肾虚滑脱,精关不固 症状:梦遗频作,甚至滑精,腰膝酸软,咽干,心烦、眩晕,耳鸣,健忘,失眠,低热,颧赤,形瘦盗汗,发落齿摇,舌红少苔,脉细数,部分病人久遗滑精,可兼见形寒肢冷,阳痿早泄,精冷,夜尿多或尿少,浮肿,溲色清白,或余沥不尽,面色白或枯槁无华,舌淡嫩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补益肾精,固涩止遗。 例方:左归饮合金锁固精丸、水陆二仙丹。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知柏地黄丸、金锁固精丸、龙胆泻肝丸、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等治疗。 2 针灸疗法 可取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内关等穴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遗精消失,或控制在每月1~2次,伴随症状消除。 2 好转:遗精次数减少,其它症状减轻。 3 未愈:遗精次数及其它症状无改变。 第六节 阳 痿 阳痿是指青壮年男子,由于虚损,惊恐或湿热等原因,致使宗筋弛纵,引起阴茎萎软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的病证。西医学的男子性功能障碍和某些慢性疾病出现上述症状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青壮年男性,在性生活时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而不坚,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 2 多有房事太过,或青少年期多犯手淫史。常伴有神倦乏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或小便不畅,滴沥不尽等症。 3 排除性器官发育不全,或药物引起的阳痿。 4 应注意与早泄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命门火衰 症状:阳事不举,精薄清冷,头晕耳鸣,面白神靡,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下元。 例方:右归丸合赞育丹。 2 恐惧伤肾 症状:阳痿不振,举而不坚,胆怯多疑,心悸易惊,寐不安宁,苔薄腻,脉弦细。 治法:益肾宁神。 例方:大补元煎。 3 肝郁不舒 症状:阳痿不举,情绪抑郁或烦燥易怒,胸脘不适,胁肋胀闷,食少便溏,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 例方:逍遥散。 4 湿热下注 症状:阴茎萎软,阴囊潮湿、臊臭,下肢酸困,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 例方:龙胆泻肝汤或知柏地黄丸。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金匮肾气丸、归脾丸、 十全大补丸、安神补心丸、逍遥丸、龙胆泻肝丸等治疗。 2 针灸治疗 可取三阴交、足三里、气海、关元、内关、肾俞等穴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消失,性生活恢复正常。 2 好转:阴茎能举,能进行性生活,但时好时差。 3 未愈:症状无变化。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一节 郁 病 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西医学中的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炙脔为主症。多发于青中年女性。 2 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并且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 各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正常,除外器质性疾病。 4 郁病中的梅核气应注意与虚火喉痹及噎膈相鉴别;郁病中的脏躁一证当与癫痫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肝气郁结 症状: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例方:柴胡疏肝散。 2 气郁化火 症状: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例方:丹栀逍遥散。 3 气滞血瘀 症状:精神抑郁,性情急躁,头痛,失眠,健忘,或胸胁疼痛,或身体某部有发冷或发热感,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解郁。 例方:血府逐瘀汤。 4 痰气郁结 症状: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例方:半夏厚朴汤。 5 心神惑乱 症状: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多种症状,舌质淡,脉弦。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例方:甘麦大枣汤。 6 心脾两虚 症状: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例方:归脾汤。 7 心阴亏虚 症状: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例方:天王补心丹。 8 肝阴亏虚 症状:情绪不宁,急躁易怒,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或头痛且胀,面红目赤,舌干红,脉弦细或数。 治法:滋养阴精,补益肝肾。 例方:滋水清肝饮。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辨证选用逍遥丸、天王补心丹、归脾丸、龙胆泻肝丸、柴胡疏肝丸疗治。 2 精神疗法 可酌情由医生或家属进行语言及心理的咨询、开导、疏解,达到治疗目的。 3 西医疗法 可酌情选用安定、舒乐安定、奋乃静、阿米替林等药物缓解紧张、焦虑、抑郁症状、促进睡眠。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消失。 2 好转:症状减轻。 3 未愈:症状无改善。 第二节 吐 血 吐血是由于胃热壅盛、肝火犯胃而致胃络损伤或脾不摄血,出现血从口中呕吐而出的病证。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呕吐液呈咖啡色或暗红色,吐血量多者可呈鲜红色,多夹有食物残渣,混有胃液。 2 初起常有恶心,胃脘不适或疼痛。吐血量多者头晕、心悸、汗出肢冷、甚或晕厥。 3 脘腹有压痛,肠鸣音活跃。出血量多者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 4 呕吐物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5 肝功能、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及肝、胆、脾、胰B超、X线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6 应与咳血相鉴别,同时应排除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 [辨证论治] 1 胃热壅盛 症状: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例方:泻心汤合十灰散。 2 肝火犯胃 症状: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 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例方:龙胆泻肝汤。 3 气虚血溢 症状: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例方:归脾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紫地宁血散、云南白药等药。 2 中药针剌 2.1 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20~6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气阴两虚证。 2.2 茵栀黄注射液10~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适用于肝火犯胃者。 3 西医疗法 若出现大出血或休克者,可用止血、输血、抗休克等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吐血控制,症状消失,大便隐血试验连续3次均阴性,血色素正常,X线或内窥镜检查正常。 2 好转:吐血量明显减少,症状改善。 3 未愈:吐血及其他症状无变化。 第三节 便 血 便血是由于湿热伤络或脾不摄血而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色黑如柏油样为主的病证。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血液随大便而下,血与粪便夹杂,或下纯血,或呈柏油样黑便。 2 可伴有畏寒,头晕,心悸,气短及腹痛等症。 3 出血过多可现昏厥,肢冷汗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腹部压痛。 4 内窥镜、X线钡剂造影、肛门指检及乙状结肠镜检查有助明确诊断。 5 询问有无传染病及疫水接触史,血、尿、粪病原体检查及培养有助于鉴别诊断。 6 应与痢疾、痔疮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肠道湿热 症状: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例方:地榆散或槐角丸。 2 气虚不摄 症状: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弱。 治法:益气摄血。 例方:归脾汤。 3 脾胃虚寒 症状:便色紫黯,甚则色黑,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沉缓。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例方:黄土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云南白药、消炎止血散等药。 2 中药针剂 2.1 生脉针10~3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40ml,静脉注射,每日2~3次;亦可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气衰血脱证。 2.2 参附注射液10~2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40ml,静脉注射;亦可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阳微欲绝证。 3 西医疗法 若出现大量出血或休克者,可用止血、输血、抗休克等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便血控制,临床症状消失,大便隐血连续3次转阴,X线钡剂造影或内窥镜检查正常。 2 好转:便血量减少,临床症状好转,或大便隐血间断性阳性。 3 未愈:便血及临床症状无改善。 第四节 咯 血 咯血亦称为嗽血或咳血,是指由于热伤肺络,致血由肺及气道外溢,经口咯出的病证,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西医学中的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疾病出现上述症状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依据] 1 咯(咳)鲜红血,或呈泡沫状或与痰液混杂。 2 多数患者有反复咯(咳)血史。 3 胸部X线摄片,可无特异性改变。病变明显时可见蜂窝状或卷发样阴影。 4 必要时作支气管碘油造影或支气管镜检查。 5 应注意与吐血、肺痈、口腔出血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燥热伤肺 症状: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例方:桑杏汤。 2 肝火犯肺 症状: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例方:泻白散合黛蛤散。 3 阴虚肺热 症状: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例方:百合固金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三七粉、云南白药、十灰丸等药。 2 中药针剂 2.1 生脉注射液20~6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阴虚肺热者。 2.2 穿琥宁注射液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燥热伤肺者。 3 西医疗法 大量咯血或出现休克者可止血、输血、抗休克等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咯(咳)血控制,症状消失。 2 好转:咯(咳)血减少,症状改善。 3 未愈:咯(咳)血无变化。 第五节 紫 癜 紫癜亦称紫斑或肌衄,是指由于热伤脉络或脾不摄血致血液溢出于肌肤之间,表现皮肤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证。西医学中的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全身或四肢可见点状斑状出血,不高出皮肤,反复发作,或出血斑点略高出皮肤,色鲜红或暗红,可伴腹痛或关节酸痛等症。 2 可伴低热,齿衄,鼻衄,月经过多。严重者可出现头痛,昏迷,便血,尿血。 3 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束臂试验、骨髓象、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免疫球蛋白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4 应与出疹、温病发斑、丹毒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血热妄行 症状: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有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例方:十灰散或犀角地黄汤。 2 阴虚火旺 症状: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例方:茜根散。 3 气不摄血 症状:反复发生肌衄,久病不愈,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 例方:归脾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紫雪丹、神犀丸、田七粉、紫珠草粉等药。 2 中药针剂 2.1 柴胡注射液4ml肌注,适用于高热对症处理。 2.2 清开灵注射液20~6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适用于有发热者。 [疗效标准] 1 治愈:紫斑紫点及全身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 2 好转:皮肤青紫斑点明显减少,全身症状减轻,实验室指标改善。 3 未愈:皮肤青紫斑点、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均无变化。 第六节 尿 血 尿血是由于湿热下注损伤脉络或脾肾不固,而致小便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证。西医学中的肾炎、泌尿系肿瘤、肾结核等疾病出现无痛性血尿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 2 实验室检查,小便在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或潜血阳性。 3 应与石淋、血淋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下焦热盛 症状:小便黄赤灼热,或尿色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质红,脉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例方:小蓟饮子。 2 肾虚火旺 症状: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例方:知柏地黄丸。 3 脾不统血 症状: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脾摄血。 例方:归脾汤。 4 肾气不固 症状:久病尿血,尿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例方:无比山药丸。 [其他疗法]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云南白药、三七粉、紫珠草片等药。 [疗效标准] 1 治愈:尿血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 好转:尿血减少,实验室检查好转。 3 未愈:尿血与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第七节 消 渴 消渴是由于禀赋不足,恣食肥甘厚味致生燥热、损伤阴津,而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或形体消瘦为主的病证。本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西医学的尿崩症等疾病出现上述症状时,也可参考本病辩证论治。 [诊断] 1 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尿频量多,或形体消瘦。 2 初起“三多”症状可不显著,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腹痛,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3 应查血糖和尿糖,必要时可查血尿素氮,肌酐,酮体,二氧化碳结合力及血钾、钠、钙、氯化物等,可助确定诊断。 4 应注意与其它疾病出现的口渴症、瘿病等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肺热津伤 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或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例方:消渴方。 2 胃热炽盛 症状:消谷善饥,口渴,尿多,大便干燥,形体消瘦,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例方:玉女煎。 3 肾阴亏虚 症状:尿频尿多,或尿浊如脂,头晕耳鸣,口干唇燥,腰膝酸软,乏力,或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或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润燥止渴。 例方:六味地黄丸。 4 阴阳两虚 症状: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怕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阳滋阴,补肾固摄。 例方:金匮肾气丸。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消渴丸、玉泉丸、缩泉丸等药。 2 中药针剂 2.1 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20~4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适用于气虚或气阴两虚者。 2.2 有明显血瘀络阻证候者可酌用蝮蛇抗栓酶、 脉络宁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加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3 西医疗法 可选用降糖药及胰岛素治疗;有严重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或严重应激情况(严重感染、外伤、手术、分娩等)时,可选用相应的对症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多次正常。 2 好转:主要症状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 未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第八节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是指以脏腑亏损,气血两虚,阴阳失调,所致以发热为主的病证。西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起病缓慢,病程缠绵,多为低热,或高热。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或盗汗等症。 2 一般有气滞、血瘀、湿阻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3 做有关检查,以明确西医诊断。 4 应注意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气郁发热 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例方:丹栀逍遥散。 2 血瘀发热 症状: 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逐瘀、退热。 例方:血府逐瘀汤。 3 湿郁发热 症状: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粘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利湿清热。 例方:三仁汤。 4 气虚发热 症状: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外感,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例方:补中益气汤。 5 血虚发热 症状:多为低热,头晕目眩,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色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 治法:益气养血。 例方:归脾汤。 6 阴虚发热 症状:午后发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 例方:清骨散。 7 阳虚发热 症状: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 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例方: 金匮肾气丸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补中益气丸、归脾丸、逍遥丸、六味地黄丸等药。 2 中药针剂 2.1 黄芪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或重复使用。适用于气虚发热者。 2.2 生脉注射液20~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适用于阴虚发热者。 3 针灸疗法 可取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有关检查恢复正常。 2 好转:症状、体征及有关检查改善。 3 无效:病情未见好转。 第九节 虚 劳 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机能衰退,气血阴阳不足所致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西医学中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神疲体倦,心悸气短,面容憔悴,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等症。若久虚不复,则症状逐渐加重。 2 应与肺痨及其他病证中的虚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气虚 1.1 肺气虚 症状: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易外感,面色白,舌质淡,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 例方:补肺汤。 1.2 心气虚 症状: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舌质淡或暗,脉弱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心。 例方:七福饮。 1.3 脾气虚 症状: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 例方:四君子汤。 1.4 肾气虚 症状: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治法:益气补肾。 例方:大补元煎。 2 血虚 2.1 心血虚 症状: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或结代。 治法:养血宁心。 例方:养心汤。 2.2 脾血虚 症状:体倦乏力,纳差食少,心悸气短,失眠,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薄,脉细或缓。 治法:补脾养血。 例方:归脾汤。 2.3 肝血虚 症状: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惊惕肉,月经不调甚则闭经,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补血养肝。 例方:四物汤。 3 阴虚 3.1 肺阴虚 症状:干咳,咽燥,甚或失音,咯血,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润肺。 例方:沙参麦冬汤。 3.2 心阴虚 症状:心悸,失眠,烦躁,潮热,盗汗,或口舌生疮,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心阴。 例方:天王补心丹。 3.3 脾胃阴虚 症状: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舌干,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和胃。 例方:益胃汤。 3.4 肝阴虚 症状: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面色潮红,舌干红,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肝阴。 例方:补肝汤。 3.5 肾阴虚 症状: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红,舌红,少津,脉沉细。 治法:滋补肾阴。 例方:左归丸。 4 阳虚 4.1 心阳虚 症状:心悸,自汗,神倦嗜卧,胸闷气短,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或紫暗,脉细弱或沉迟。 治法:益气温阳。 例方:保元汤。 4.2 脾阳虚 症状:面色萎黄,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泻,肠鸣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舌质淡,苔白,脉弱。 治法:温中健脾。 例方:附子理中汤。 4.3 肾阳虚 症状: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尿频或不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补肾阳。 例方:右归丸。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陈夏六君子丸、补中益气丸、肾气丸、归脾丸、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理中丸等药。 2 中药针剂 2.1 参麦注射液20~6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适用于气阴两虚证。 2.2 黄芪注射液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适用于气虚证。 2.3 参附注射液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适用于阳虚证。 2 针灸疗法 可取足三里、三阴交、命门、气海、关元、肾俞等穴。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消除。 2 好转:症状减轻。 3 未愈:症状无改善。 第十节 积 聚 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西医学的腹部肿瘤、肝脾肿大以及增生型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病症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积证:腹部可扪及或大或小,质地或软或硬的包块,并有胀痛或刺痛。 2 聚证: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但一般扪不到包块。 3 结合病史,做B超、CT、胃肠钡剂X线检查及纤维内窥镜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4 应注意与痞满、鼓胀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积证 1.1 气滞血阻 症状:积证初起,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胀痛并见,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消积。 例方:荆蓬煎丸 1.2 气结血瘀 症状:腹部积块渐大,按之较硬,痛处不移,饮食减少,体倦乏力,面黯消瘦,时有寒热,或见经闭不行,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细涩。 治法:祛瘀软坚,补益脾胃。 例方: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 1.3 正虚瘀结 症状:积块坚硬,疼痛逐渐加剧,饮食大减,面色萎黄或黧黑,消瘦脱形,舌质色淡或紫,舌苔灰糙或舌光无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补益气血,化瘀消积。 例方:八珍汤与化积丸交替使用。 西医诊断为肿瘤的患者,除按上述辨证论治选方用药外,可酌情选加一些具有一定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如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蚤休、夏枯草、垂盆草、菝葜、藤梨根、虎杖等。 2 聚证 2.1 肝气郁滞 症状: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聚时有如条状物聚起,或见脘胁不适,病情常随情绪而起伏,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例方:木香顺气散。 2.2 食浊阻滞 症状:腹胀或痛,便秘,纳呆,时有如条状物聚起在腹部,重按则胀痛更甚,舌苔腻,脉弦或滑。 治法:理气化浊,导滞通腑。 例方:六磨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鳖甲煎丸、大黄虫丸、三棱消积丸等药。 2 中药针剂 2.1 丹参注射液16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积证。 2.2 还可酌情选用田七注射液,黄芪注射液。 3 针灸疗法 可取足三里、太冲、内庭、阳陵泉、气海、胆俞等穴,针刺、隔蒜灸或艾灸。适用于聚证。 4 外敷疗法 可选用水红花膏等,敷贴于患处,有助于活血散结,软坚消积。 [疗效标准] 积证 1 治愈:积块消失,症状改善,有关检查正常。 2 好转:积块缩小,症状好转,有关检查改善。 3 未愈:积块无变化或增大,或并发黄疸、鼓胀等,有关检查无改善。 聚证 1 治愈:聚块及症状消失。 2 好转:仍时有气聚,症状明显减轻。 3 未愈:聚块频作,症状加重。 第十一节 厥 证 厥证是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以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的一种急性病证。西医学中的休克、低血糖昏迷、一过性脑缺血、中暑及各种原因所致之晕厥,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突然发生昏仆,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可于短时间内苏醒,醒后无失语、瘫痪等后遗症,缓解时和常人一样。 2 发病前或有明显的情志变动,精神剌激,或大失血,或暴饮暴食,或体位突然改变,或素体痰盛宿疾等病史。 3 应测血压,检查血常规,血糖,必要时做脑电图、经颅多普勒等;有条件者做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4 应注意与眩晕、中风病、痫证、昏迷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气厥 1.1 实证 症状: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四肢厥冷,呼吸气粗,口噤拳握,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 治法:开窍,顺气,解郁。 例方:五磨饮子。 1.2 虚证 症状: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或微细。 治法:补气、回阳、醒神。 例方:四味回阳饮。 2 血厥 2.1 实证 症状: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黯红,脉弦有力。 治法:开窍活血,顺气降逆。 例方:通瘀煎。 2.2 虚证 症状: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治法:补养气血。 例方:人参养营汤。 3 痰厥 症状: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行气豁痰。 例方:导痰汤。 4 暑厥 症状:发于暑热夏季,突然昏仆,甚至谵妄,面红身热,苏醒后眩晕头痛,舌红干,脉洪数。 治法:清暑益气。 例方:清暑益气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通关散,适量,搐鼻取嚏,可重复使用。适用于厥证各种证型的昏厥阶段。 1.2 可酌情选用逍遥丸、木香顺气散、益心气口服液、清开灵口服液、龙胆泻肝丸、安宫牛黄丸、礞石滚痰丸、苏合香丸等,适用于厥证苏醒后各种相应证型。 2 中药针剂 2.1 清开灵注射液30ml~50ml或醒脑静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厥证实证。 2.2 黄芪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40~6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气厥虚证。 2.3 参附针10~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40ml,缓慢静脉注射,或3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适用于气厥虚证。 3 针灸疗法 可取百会、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艾灸,取人中、素、十宣等穴,用三棱针点刺。 4 西医疗法 根据不同类型分别采用抗休克、抗感染、止痛、抗过敏、输血等治疗,合理选择血管活性药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疗效标准] 1 治愈:神志恢复正常,症状体征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正常。 2 好转:神志恢复正常,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好转。 3 未愈:神志未能恢复,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无改善,甚则加重。 第十二节 肥 胖 肥胖是由于先天禀赋因素、过食肥甘以及久卧久坐、少劳等引起的以气虚痰湿偏盛为主,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并多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肥胖症中体质性肥胖症及获得性肥胖症,继发于下丘脑病、垂体病、胰岛病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的继发性肥胖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超出标准体重 标准体重(kg)=〔身高(cm )-100〕×0.9,若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 排除肌肉发达或水分潴留因素,即可诊断肥胖。 2 体重质量指数升高 体重质量指数〉24为肥胖症。 3 多有伴随症状 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气喘,腹大胀满,苔厚腻,脉濡滑。 凡符合1”或“2”项,兼见“3”项即可诊断。其单纯性肥胖症多见体质性肥胖症与获得性肥胖症。体质性肥胖症:又名幼年起病型肥胖症,有肥胖家族史,由于营养过剩自出生后半岁而肥胖直至成年,肥胖呈全身性分布,饮食控制和运动后疗效差,对胰岛素不敏感。获得性肥胖症:又名成年起病型肥胖症,起病于20~50岁,与营养过剩及遗传因素有关,以四肢肥胖为主,饮食控制和运动后疗效较好,对胰岛素较敏感。 4 肥胖病应注意与继发性肥胖症及黄胖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胃热滞脾 症状:多食,消谷善饥,形体肥胖,脘腹胀满,面色红润,口干苦,心烦头昏,胃脘灼痛嘈杂,得食则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胃泻火,佐以消导。 例方:小承气汤合保和丸。 2 脾虚不运 症状:肥胖壅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胸闷脘胀,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累后明显,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便溏或便秘,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 治法:健脾益气,渗利水湿。 例方:参苓白术散合防已黄芪汤。 3 痰浊内盛 症状:形盛 体胖,身体重着,肢体困倦,胸膈痞满,痰涎壅盛,头晕目眩,呕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嗜食肥甘醇酒,神疲嗜卧,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消痞。 例方:导痰汤。 4 脾肾阳虚 症状:形体肥胖,颜面虚浮,神疲嗜卧,气短乏力,腹胀便溏,自汗气喘,动则更甚,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尿昼少夜频,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利水化饮。 例方: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 5 气滞血瘀 症状:体形丰满,面色紫红或暗红,胸闷胁胀,心烦易怒,夜不能寐或夜寐不安,大便秘结,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瘀筋,脉沉弦或涩。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散结。 例方: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辨证选用防风通圣丸。 2 针灸疗法 2.1 耳穴疗法 可采用耳穴贴压或埋针。 贴压:用胶布将王不留行子或白芥子等贴压在耳穴上;埋针则常规消毒后将揿针刺入耳穴,再用胶布固定。嘱患者每进餐前按压1~3分钟,以酸麻或疼痛为度,一般选1-3穴贴压或埋针,每5~7天换穴为1疗程,常用穴有内分泌、神门、肺、胃、脾、贲门、口等。虚胖多选肺,有抑制食欲及利尿作用;实胖多选贲门、胃,抑制食欲效果显著,利尿作用小。 2.2 体穴疗法 取梁丘、公孙穴为主,结合辨证取穴, 每日1次,每次留针半小时,15次为1疗程。若虚寒者,或温灸、或结合埋针治疗。 3 节食运动疗法 嘱患者严格控制饮食中热量的的摄入,忌食肥甘厚腻及过饱、睡前进食,增加体力运动以达到消耗脂肪、减轻体重的目的。 4 西医疗法 可酌情选用甲状腺素药物、二硝基酚、芬氟拉明、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等西药。 [疗效标准] 1 治愈:体重恢复至正常的±5%以内,或体重指数 < 24,症状体征消失。 2 好转:体重减轻,但未达到正常标准体重,症状体征好转或减轻。 第十三节 瘿 病 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所引起的一类疾病,以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情绪激动易怒、多食易饥、恶热多汗、心悸、突眼等为主的病证,多发于青年女性。西医学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及部分桥本氏病、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肿瘤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临床见恶热、多汗、多食易饥、消瘦乏力、口干、烦躁易怒、心悸、手抖,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突眼等表现。多发于中青年女性。 2 实验室检查血T3、T4、FT3、FT4、 rT3均升高,TSH下降,基础代谢增高,甲状腺摄I131增高且峰值前移等可确诊。 3 本病须与心悸、消渴病之口干多饮多尿、多食易饥、消瘦等相鉴别;另外要与单纯瘿肿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肝火亢盛 症状:颈前轻或中度肿大,柔软光滑无结节,心悸,心烦易怒,多言,目赤睛突,恶热自汗,面部烘热,口苦口干,食欲亢进,消瘦,手抖,舌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 例方:栀子清肝汤。 2 心肝阴虚 症状:颈前肿大,质软光滑,心悸不宁,心烦少寐,目眩,手抖,食欲亢进,消瘦,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宁心柔肝。 例方:天王补心丹。 3 心肾气阴两虚 症状:颈前肿大,目涩睛突,手抖,口干心悸,食欲亢进,月经不调或闭经,阳痿,性欲下降,腰膝无力,舌红无苔或少苔,脉沉细数。 治法:益气滋阴。 例方:杞菊地黄丸。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龙胆泻肝丸、消遥丸、六味地黄丸、天王补心丹、知柏地黄丸等药。 2 西医疗法 选用抗甲状腺药物,心动过速者可加用心得安。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消失,体重增加,瘿肿消失,突眼减轻,检查T3、T4、FT3、FT4、rT3,TSH恢复正常, 随访2年无复发。 2 好转:症状好转,瘿肿缩小,检查T3、T4、FT3、FT4、rT3基本正常,仍需继续治疗。 3 未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均无好转。 第八章 经络肢体病证 第一节 头 痛 头痛是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自觉头部疼痛为主的病证,西医学中的偏头痛,还有国际上新分类的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以头痛为主症,可表现为前额、额颞、巅顶、顶枕部或全头部疼痛,头痛性质可为跳痛、剌痛、胀痛、昏痛、隐痛等。有突然发作,其痛如破而无休止者;也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时痛时止者。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不等。 2 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脑脊液、脑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颅脑CT和MRI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 3 应注意与类中风等头痛症状突出的疾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外感头痛 1.1 风寒证 症状:头痛起病较急,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舌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例方:川芎茶调散。 1.2 风热证 症状: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例方:芎芷石膏汤。 1.3 风湿证 症状:头痛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或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祛风胜湿。 例方:羌活胜湿汤。 2 内伤头痛 2.1 肝阳证 症状:头胀痛,目眩,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例方:天麻钩藤饮。 2.2 肾虚证 症状: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养阴。 例方:大补元煎。 2.3 气血虚证 症状: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气血双补。 例方:八珍汤。 2.4 痰浊证 症状: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治法:健脾化痰,降浊止痛。 例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2.5 瘀血证 症状: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剌,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或涩。 治法:通窍、活络、化瘀。 例方:通窍活血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正天丸、全天麻胶囊等药。 2 中药针剂 2.1 川芎嗪注射液120~2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血瘀头痛。 2.2 参脉注射液40~60ml,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气阴两虚者。 3 针灸疗法 可取风池、合谷、太阳、太冲、丰隆、百会、头维、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等穴位。 [疗效标准] 1 治愈:头痛消失,体征及各项检查正常。 2 好转: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体征及各项检查有改善。 3 未愈:头痛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等无变化。 第二节 痹 证 痹证是指风、寒、湿、热、等邪侵入人体,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表现以肌肉、关节、筋骨等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的病证。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关节退行性变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本病以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易罹患,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节气等有关。 2 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游走不定,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肤麻木不仁;或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红灼热,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 3 血沉、抗“O”试验、粘蛋白、类风湿因子等和X线检查有助诊断。 4 应注意与痿病、膝眼风、痛风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行痹 症状: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曲伸不利,或恶风或恶寒,舌质淡红,苔白,脉浮紧或沉紧。 治法:祛风通络。 例方:宣痹达经汤。 2 痛痹 症状:肢体关节紧痛不移,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皮色不红,关节不肿,触之不热,舌质红润,苔白腻,脉沉弦而紧,或沉迟而弦。 治法:温经散寒。 例方:乌头汤。 3 着痹 症状:肢体关节沉重酸胀、疼痛,重则关节肿胀,重着不移,但不红,四肢活动不便,面色苍黄而润,舌质淡红,苔白厚而腻,脉濡缓。 治法:渗湿通络。 例方:薏苡仁汤。 4 热痹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得冷稍舒,筋脉拘急,日轻夜重。患者多兼有发热、口渴、喜冷恶热、烦闷不安,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 例方:白虎加桂枝汤。 5 顽痹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变形、晨僵,肌肉萎缩,筋脉拘紧,甚则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舌质暗红,脉细涩。 治法:补肾祛寒,活血通络。 例方:补肾祛寒治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大活络丸、小活络丹、雷公藤多甙片等药。 2 针灸疗法 可取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昆仑、足三里、委中、阿是穴等穴治疗。 3 西医疗法 可选用抗风湿药物或激素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关节疼痛、肿胀消失、活动功能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 2 好转:关节肿胀、疼痛减轻、活动功能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 未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第三节 痉 病 痉病系指由于筋脉失养所引起的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病证。西医学中的锥体外系疾病,高肌张力综合征和引起脑膜剌激征的有关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多突然起病,以项背强急,甚至角弓反张为其证候特征。 2 多有外感或内伤的病史。 3 做血常规、脑积液、脑电图,必要时做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4 应注意与痫病、厥证、中风病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邪壅经络 症状: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语,四肢抽搐,舌苔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例方:羌活胜湿汤。 2 热甚发痉 症状:发热,胸闷,心烦,急躁,口噤,齿,项背强直,甚则角弓反张,手足挛急,腹胀便秘,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泄热存阴增液。 例方: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3 温热致痉 症状:壮热头痛,呕吐,自汗,口噤,抽搐,角弓反张,甚则神昏,谵语,口渴喜饮,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透络,镇痉止抽。 例方:羚麻白虎汤。 4 瘀血内阻 症状:头痛如剌,项背强直,形瘐神疲,四肢抽搐,舌质紫暗,边有瘀斑,脉沉细而涩。 治法:益气化瘀,活络止痉。 例方:通窍活血汤。 5 气血亏虚 症状:项背强急,四肢抽搐,头晕目眩,自汗,神疲,气短,舌淡红,苔薄少津,脉沉细。 治法:益气补血,缓急止痉。 例方:圣愈汤。阴虚症状明显者,可选用三甲复脉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十全大补丸等药。 2 中药针剂 2.1 醒脑静注射液20ml或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2.2 生脉注射液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3 针灸疗法 可取人中、内关、十宣等穴治疗。 4 西医疗法 对于严重感染,或高热惊厥,或伴有脑水肿者,可酌情选用抗生素、镇静剂、脱水剂及地塞米松等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相关检查正常。 2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 3 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第四节 痿 病 痿病系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西医学中的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疾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病症,符合上述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肢体经脉弛缓,软弱无力,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 2 可伴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拘急痉挛。严重者可见排尿障碍,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3 有感受外邪史,或药物史,或家族史。 4 可做肌电图、肌活检及相关酶学检查,必要时可做CT、MRI等,有助明确诊断。 5 应注意与痹病、风痱、震颤等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肺热津伤 症状: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不用,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热润肺,濡养筋脉。 例方:清燥救肺汤。 2 湿热浸淫 症状:四肢痿软,身体困重,胸脘痞闷,或微肿麻木,尤多见于下肢,或足胫热蒸或发热,小便赤涩,舌红或胖大,苔黄厚腻,脉濡数或细数。 治法:清热祛湿,通利筋脉。 例方:加味二妙散。 3 脾胃亏虚 症状:肢体痿软无力日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不华,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或沉弱。 治法:健脾益气。 例方:参苓白术散。 4 肝肾亏损 症状: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眩晕、耳鸣、遗精早泄,或月经不调,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例方:虎潜丸。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补中益气丸、河车大造丸等药。 2 中药针剂。 2.1 生脉注射液30~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气阴两虚证。 2.2 北芪注射液30~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气虚证。 2.3 清开灵注液40~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热证。 3 针灸疗法 可取肩、曲池、合谷、髀关、足三里、解溪、阴陵泉、阳陵泉等穴治疗。 4 西药疗法 营养支持治疗,选用维生素B1、E、能量合剂;维持水液及电解质平衡。重症肌无力者,可选用溴化新斯的明片等。 [疗法标准] 1 治愈:肢体活动正常,神经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正常。 2 好转:肢体痿弱好转,神经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改善。 3 未愈:肢体痿软无改善。 第五节 颤 震 颤震,亦称“颤振”或称“振掉”,是指由内风引起的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西医学中的某些锥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麻痹,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等,符合本病证候特征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具有头部及肢体摇动、颤抖的特定临床表现。轻者头摇肢颤,重者头部震摇大动,肢体震颤不已,不能持物;继见肢体不灵,行动迟缓,表情淡漠,呆滞,口角流涎等症。 2 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3 起病隐袭,渐进发展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4 测血压、查眼底,必要时做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5 应与瘛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风阳内动 症状:眩晕头胀,面红,口干舌燥,易怒,腰膝酸软,睡有鼾声,渐见头摇肢颤,不能自主,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细。 治法:滋阴潜阳。 例方:滋生青阳汤。 2 髓海不足 症状:头摇肢颤,头晕目眩,耳鸣,善忘,寤寐颠倒,重则神呆,啼笑反常,言语失序,舌质淡红体胖大,苔薄白,脉多沉弦或弦细。 治法:填精益髓。 例方:龟鹿二仙膏。 3 气血亏虚 症状:头摇肢颤,眩晕,心悸而烦,动则气短懒言,纳呆,乏力,畏寒肢冷,汗出,溲便失常,舌体胖大质淡红,苔薄白滑,脉沉濡或沉细。 治法:益气养血,平肝熄风。 例方:归脾汤或天麻钩藤饮。 4 痰热动风 症状:头摇,头晕目眩,肢麻震颤,手不能持物,甚至四肢不知痛痒,胸闷泛恶,甚至呕吐痰涎,咳喘,痰涎如缕如丝,吹拂不断,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苔白厚腻或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豁痰熄风。 例方:导痰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天麻胶囊、天王补心丹、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丸等药。 2 中药针剂 2.1 生脉注射液30~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气阴两虚证。 2.2 可辨证选用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 3.针灸疗法 可取肩、曲池、合谷、外关、环跳、足三里、昆仑、丰隆等穴治疗。 4 西医疗法 可酌情选用能量合剂,维生素B1、E,脑活素、胞二磷胆硷、安坦片及左旋多巴片等药。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能独立生活。 2 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基本生活能自理。 3 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第六节 腰 痛 腰痛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外伤,或由肾虚而引起的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的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西医学的腰肌劳损等引发的腰痛,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腰部疼痛,痛势绵绵,时作时止,遇劳则剧,得逸则缓,按之则减;或痛处固定,胀痛不适;或如锥剌,按之痛甚。 2 具有腰部感受外邪,外伤、劳损等病史。 3 做腰部X线平片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做CT及MRI,有助于明确诊断。 4 应与肾着、腰软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寒湿腰痛 症状: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剧,痛处喜温,体倦乏力,或肢末欠温,食少腹胀,舌淡胖,苔白腻而润,脉象沉紧或沉迟。 治法:散寒除湿,温通经络。 例方:渗湿汤合乌头汤。 2 湿热腰痛 症状:腰髋弛痛,牵掣拘急,痛处伴热感,每于天热或腰部着热后痛剧,遇冷痛减,口渴不欲饮,尿色黄赤,或午后身热,微汗出,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例方:加味二妙散。 3 瘀血腰痛 症状:痛处固定,或胀痛不适,或痛如锥剌,日轻夜重,或持续不解,活动不利,甚则不能转侧,痛处拒按,面晦唇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例方:身痛逐瘀汤。 4 肾虚腰痛 症状: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揉喜按,腿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阳虚者,则少腹拘急,面色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偏阳虚者,宜温补肾阳;偏阴虚者,宜滋补肾阴。 例方:偏阳虚者以右归丸为主;偏阴虚者用左归丸为主。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知柏地黄丸、附桂八味丸、强筋壮骨丸、壮腰健肾丸等药。 2 针灸疗法 可取肾俞、委中、阳陵泉、腰阳关、三阴交、太溪、阿是穴等穴治疗。 3 推拿或牵引疗法 4 西医疗法 可酌情选用抗风湿、止痛类药物。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消失,腰部活动正常。 2 好转:症状明显好转。 3 未愈:症状无改善。
/
本文档为【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