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广西地方标准《危岩防治工程技术规范》(发布稿)

广西地方标准《危岩防治工程技术规范》(发布稿)

2018-08-01 50页 doc 2MB 263阅读

用户头像

is_460290

暂无简介

举报
广西地方标准《危岩防治工程技术规范》(发布稿)ICS 93.020P13     DB45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45/T1696—2018     危岩防治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codefordangerousrockmassstabilization(报批稿)2018-03-25发布2018-04-25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目  次前言 Ⅱ引言 III1 范围 12 ...
广西地方标准《危岩防治工程技术规范》(发布稿)
ICS 93.020P13     DB45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45/T1696—2018     危岩防治工程技术Technicalcodefordangerousrockmassstabilization(报批稿)2018-03-25发布2018-04-25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目  次前言 Ⅱ引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危岩分类及防治工程级别划分 45 危岩勘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 66 危岩勘查 77 危岩稳定性和落石运动 108 清除工程 119 支撑工程 1410 锚固工程 1511 排水工程 1712柔性防护网工程 1913 防治工程的优化组合 2314 脚手架与防护工程 2415 监测 2716 工程质量检验与验收 29附录A(资料性附录) 危岩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30附录B(资料性附录) 落石计算分析方法 39附录C(资料性附录) 锚杆试验 43附录D(资料性附录) 锚杆类型 45附录E(资料性附录) 锚杆材料 47附录F(资料性附录) 静态破碎法设计参数 48附录G(资料性附录) 岩石抗剪强度参数 49附录H(资料性附录) 基于点云技术的危岩调查方法 51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广西地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真、吴福、范秋雁、钟亩锋、施杰、谭志敏、张东、朱骏灵、廖原、王明晓、周海玲、凌成、廖培涛、俞敏、梁相盛、莫健、徐振斯、黄希明、刘振宇、杨林、梁家珲。引  言为提高危岩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统一技术标准,保证工程质量,使防治工程依据充分,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在研究国内外有关危岩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技术标准和较为成熟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已有危岩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的经验编写而成。本标准将危岩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作为动态过程,采用信息反馈法贯穿整个危岩治理工程;提出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和无人机测绘技术获取岩体表面高精度的三维点云数据,弥补了传统地质调查方法的缺点,可有效提高勘查精度。将监测、工程质量检验与验收作为本标准组成内容。应急治理是危岩防治工程的特殊阶段,可简化勘查程序。危岩防治工程,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危岩防治工程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危岩防治工程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危岩分类及防治工程级别划分、危岩勘查、危岩稳定性和落石运动分析、清除工程、支撑工程、锚固工程、排水工程、柔性防护网工程、防治工程的优化组合、脚手架与防护工程、监测和工程质量检验与验收。本标准适用于中型(含)以下规模的危岩防治工程技术管理,对于大型、特大型及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勘查难度大的中型危岩,勘查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进行专项勘查设计,采取有效、可靠的加强措施。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5223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522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12141货运架空索道安全规范GB25652地下矿用架空索道设计规范GB/T32864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86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127架空索道工程技术规范GB502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T50218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50266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T50344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DZ/T0219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GF10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D33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T528公路边坡柔性防护系统构件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危岩dangerousrock被多组结构面切割分离,稳定性差,可能以倾倒、坠落、滑移等形式发生崩塌的地质体。3.2 滑移式危岩sliding-typerockfall陡峻斜坡的危岩体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沿倾向坡外的软弱结构面滑出坡外,产生以竖向为主的运动,终堆积于坡脚。3.3 倾倒式危岩toppling-typerockfall陡峻斜坡上以垂直节理或裂隙与稳定的母岩分开的危岩体,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因重心外移倾倒,产生以竖向为主的运动,终堆积于坡脚。3.4 坠落式危岩falling-typerockfall受裂隙切割或下部悬空,陡峻斜坡上危岩体,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脱离母体向下运动,终堆积于坡脚。3.5 剥离式危岩stripping-typerockfall陡坡坡壁上的岩体节理发育,在风化作用下,或是边坡开挖后卸荷裂隙切割岩体等因素,造成坡壁破碎,表面岩块在重力等因素的作用下与母岩分离,产生脱落堆积于坡脚。3.6 浮石(孤石)alonerockfall危岩体产生崩落后残留在斜坡上的单块或多块岩体,与围岩完全分离,是危岩的特殊形式,在重力等因素的作用下,可能发生以翻滚、跳跃、坠落方式离开原位置,堆积于坡脚。3.7 稳定性评价stabilityevaluation以工程地质条件调查为基础,综合分析演化机制及影响因素,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灾害地质体稳定程度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评估与预测的工作。3.8 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3Dlaserscanningmeasurement激光测距仪发射激光,并同时接收来自斜坡表面的反射光信号进行距离测量;针对每个地物扫描点的信息,借助与测站至扫描点的斜距,配合激光扫描的水平与垂直方向角,计算出每个地物扫描点相对于测站的三维空间相对坐标。当斜坡存在变形时,通过周期性重复扫描,计算不同期次之间地表扫描点的坐标差,即可以获得斜坡表面的变形数据。3.9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digitalOrthophotoMap是对航空(或航天)相片进行数字微分纠正和镶嵌,按一定图幅范围裁剪生成的数字正射影像集。它是同时具有地图几何精度和影像特征的图像。DOM具有精度高、信息丰富、直观逼真、获取快捷等优点,可作为地图分析背景控制信息。3.10 数字表面模型DSMdigitalSurfaceModel物体表面形态以数字表达的集合,包含了地表建筑物、桥梁和树木等要素的地面高程模型。3.11 点云数据pointclouddata扫描或影像资料以点的形式记录,每一个点包含有三维坐标,有些可能含有颜色信息(RGB)或反射强度信息(Intensity)。点云数据除了具有几何位置以外,有的还有颜色信息。颜色信息通常是通过相机获取彩色影像,然后将对应位置的像素的颜色信息(RGB)赋予点云中对应的点。强度信息的获取是激光扫描仪接收装置采集到的回波强度,此强度信息与目标的表面材质、粗糙度、入射角方向,以及仪器的发射能量,激光波长有关。3.12 危岩勘查dangerousrockmassinvestigation通过调查、测绘、勘探等手段,对危岩区开展地质工作,编制综合报告和图件。3.13 初步勘查primaryinvestigation以满足危岩防治工程可行性论证及初步设计为目的的勘查。3.14 详细勘查detailinvestigation以满足危岩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为目的的勘查。3.15 施工勘查Constructioninvestigation以满足危岩防治工程设计图实施阶段为目的的勘查。3.16 可行性方案设计feasibleschemedesign依据危岩勘查报告,针对防治目标进行多种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等论证及工程估算,提交可行性方案设计报告文件。3.17 初步设计preliminarydesign对可行性设计推荐方案进行工程参数确定、结构设计和工程概算,提交初步设计报告、设计附图册及计算书、概算书。3.18 施工图设计constructiondocumentdesign对可行性方案设计工程图进行细部设计,提出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和安全措施要求,提交施工设计报告、图册及施工图说明书、预算书等。3.19 动态设计法methedofinformationdesign根据信息施工法和施工勘查反馈的资料,对地质结论、设计参数及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当原设计条件有较大变化时,及时补充、修改设计的思路和方法。3.20 信息法information-basedmethod根据监测或施工揭露等获得信息,及时深化对危岩体的认识,指导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3.21 变形监测deformationsupervision对地表和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岩土体与其上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移、沉降、隆起、倾斜、挠度、裂缝等微观、宏观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周期性的或实时的测量工作。3.22 工程质量检验projectqualityinspection对防治工程的一种或多种特性进行测量、检查、试验、度量并将这些特性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以确定其符合性的活动。3.23 竣工验收completionacceptance建设工程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会同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对该项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以及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验,取得竣工合格资料、数据和凭证的过程。4 危岩分类4.1 危岩体规模等级划分危岩体规模按表1分类。表1 危岩体按体积分类类别体积小型危岩小A型危岩0.001×104m³>V小B型危岩0.01×104m³>V≥0.001×104m³小C型危岩0.1×104m³>V≥0.01×104m³小D型危岩1×104m³>V≥0.1×104m³中型危岩10×104m³>V≥1×104m³大型危岩100×104m³>V≥10×104m³特大型危岩V≥100×104m³4.2 危岩体类型危岩体按所处相对高度分为低位危岩、中位危岩和高位危岩(见表2);危岩体按结构面和完整性分为3大类11个亚类(见表3)。表2 危岩体按所处相对高度分类危岩体相对高度(Ha)mH≤1515<H≤50H>50危岩类型低位危岩中位危岩高位危岩aH为危岩体顶端距离陡崖坡脚高差。表3 危岩体按结构面和完整性分类危岩体类型判定条件岩体完整程度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危岩体类型亚类Ⅰ完整>75°或<27°Ⅰ127°~75°Ⅰ2Ⅱ较完整>75°或<27Ⅱ127°~75°Ⅱ2Ⅲ较破碎>75°或<27°Ⅲ127°~75°Ⅲ2Ⅳ破碎>75°或<27°Ⅳ127°~75°Ⅳ2Ⅴ极破碎>75°或<27°Ⅴ127°~75°Ⅴ2结构面无明显规律Ⅴ3注:岩体完整程度按GB/T50218—2014中的3.2.3确定。4.3 危岩体的破坏形式依据成因机理按表4将危岩体破坏形式分为四类,即:倾倒式、滑移式、坠落式、剥离式。见表4。表4 危岩体破坏形式分类破坏形式岩性结构面地貌受力状态起始运动形式倾倒式直立或陡倾坡内的岩层多为垂直节理、陡倾坡内~直立层面峡谷、直立岸坡、悬崖主要受倾覆力矩作用倾倒滑移式多为软硬相间的岩层有倾向临空面的结构面坡度大于55°的陡坡滑移面主要受剪切力滑移、坠落坠落式坚硬岩层垂直裂隙发育,通常无倾向临空的结构面坡度大于45°的陡坡自重引起的剪切力下错、坠落剥离式坚硬岩层卸荷裂隙切割岩体或岩体节理发育等造成坡壁破碎。陡坡坡壁重力等因素的作用下表面岩块与母岩分离,产生脱落5 危岩勘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及防治工程等级划分5.1 危岩勘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5.1.1 危岩防治工程勘查应对勘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进行划分。5.1.2 危岩防治工程勘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根据危岩体类型、所处相对高度按表5划分。表5 危岩防治工程勘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危岩体类型危岩体按所处相对高度高位中位低 位Ⅳ1、Ⅴ1、Ⅴ2、Ⅴ3复杂复杂中等Ⅱ1、Ⅲ1、Ⅲ2、Ⅳ2复杂中等简单Ⅰ1、Ⅰ2、Ⅱ2、中等简单简单5.2 危岩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划分危岩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为危害大、危害中等和危害小三级,见表6。 表6 危岩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表危害程度灾情险情伤亡人数(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受威胁人数(人)可能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大≥10≥500≥100≥500中等3~10100~50010~100100~500小≤3≤100≤10≤100注1:灾情,指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采用“人员伤亡情况”“直接经济损失”指标评价。注2:险情:指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采用“受威胁人数”“可能直接经济损失”指标评价。注3:危害程度采用“灾情”或“险情”指标评价,满足一条即可。注4:受伤人数指重伤人数。5.3 危岩防治工程等级划分以危害对象、危害程度为依据,将危岩防治工程划分为三级,见表7。表7 危岩防治工程分级表级别一级二级三级危害对象城市和村镇规划区,军事设施、核电、二级(含)以上公路、铁路、机场、大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油(气)管道和储油(气)库等。新建村镇,三级(含)以下公路、中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圾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小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圾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危害程度大中等小注:工程等级的确定,根据危害对象、危害程度由大到小满足表中的一项即可。5.4 危岩防治工程勘查等级划危岩防治工程勘查等级按危岩防治工程等级和勘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等级确定按表8。表8 危岩防治工程勘查等级划分表危岩防治工程等级勘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一级一级一级二级二级一级二级三级三级二级三级三级6 危岩勘查6.1 基本要求6.1.1 危岩勘查阶段可分为初步勘查(对应可行性方案设计)、详细勘查(对应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施工勘查(动态设计)。对于岩体较完整,应急治理的危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并勘查阶段,简化勘查程序。6.1.2 应将监测作为勘查的组成部分,采用信息法进行全过程的勘查,及时向业主单位反映危岩地质信息,并可分阶段编制勘查报告。6.1.3 各阶段的勘查任务应依据规范及任务书要求确定。任务书应明确防治阶段、工作目的、技术指标和勘查要求。6.1.4 各勘查阶段应编制勘查大纲(勘查设计),应包含:——工程概况、勘查阶段和勘查目的;——现场踏勘;——勘查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及前人工作程度;——收集勘查区域危岩的相关资料;——明确勘查内容、方法、工作量及工程布置图;——明确进度及完成日期;——预期成果;——编制经费概预算等。6.1.5 勘查应在充分分析已有资料及现场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勘查工作量布置应考虑危岩体稳定性评价及拟采取防治措施的要求。其中,拟采取锚固、支撑防治措施的危岩勘查,应布置必要的勘探工作量;采取其它防治措施的危岩勘查,按需布置勘探工作量。6.1.6 当勘查工作受危岩体所处地形地貌等条件的限制,调查、地质测绘及勘探工作不能满足本规范的规定时,宜利用无人机影像测绘、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或其它有效等勘查手段查明危岩发育特征,或在施工期借助脚手架等手段开展施工勘查,进一步补充完善防治工程设计。6.1.7 勘探宜采用钻探、槽探及物探等方法,钻探孔布置可结合锚杆(索)的施工进行。6.2 危岩调查6.2.1 调查范围危岩的调查范围应包括危岩及其影响区域,应达到控制性结构面之外稳定地带,并包括危岩可能崩落堆积区。6.2.2 调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a) 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和范围;b) 调查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斜坡结构类型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构造结构面、原生结构面和风化卸荷结构面的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度及其相互切割关系和稳定性;c) 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d) 访问并核实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包括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崩塌发生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变形、已经造成的损失;e) 确定崩塌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影响;f) 调查岩体发生崩塌的可能性、规模及其运动的最大距离、路径和危害范围,应重视气垫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g) 调查崩塌堆积体及在斜坡上浮石、滚石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物质组成、分选情况、块度、结构、密实度和植被生长情况等,分析崩塌堆积体及在斜坡上浮石、滚石可能失稳的因素,判断堆积体及在斜坡上浮石、滚石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h) 根据危岩崩落的距离和危岩发育宽度初步划定危岩隐患点的危险区,查明威胁对象,进行险情的分析和预测;i) 施工条件调查:主要查明危岩区可利用的道路系统,结合拟采取的防护工程方案,查明拟建施工便道、施工索道选线和搭设位置,脚手架和安全防护排架搭设位置,材料堆场选址、道路交通管制路段和管制方案并分析其实施可行性,施工用水用电来源,施工临时占地和工程永久占地范围、施工影响范围等。6.2.3 工程测绘内容如下:a) 工程测绘应提供能够满足防护工程设计需要的各种地形地质图件,主要包括危岩区工程地质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危岩体应统一编号,成果图件应按照工程地质制图要求编绘;b) 测绘方法可采用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影像测绘及人工测绘等;c) 危岩工程地质平面图测绘:测绘范围即调查范围,比例尺宜采用1:500~1:2000。拟采取防治工程区比例尺宜采用1:100~1:500;d) 危岩工程地质立面图:比例尺宜采用1:500~1:2000,重点危岩体测绘比例尺宜采1:50~1:100。测绘重点是危岩区、危岩带、危岩体分布的位置、高程、范围尺寸,控制危岩体地质结构面的产状、性质等;e) 危岩落石工程地质剖面图测绘:剖面布置应能控制不同危岩体,剖面方向宜沿落石主要运动方向,剖面长度应包括上至调查范围的上界,下至落石可能威胁的居民或建筑区,测绘比例尺宜采用1:50~1:100;j) 比例尺上限与下限视危岩体规模、地质复杂程度而定,规模较小或地质条件较复杂者可用较大比例尺,反之用较小比例尺;锚固、支撑可用较大比例尺,其它用较小比例尺;初步勘查用较小比例尺、详细勘查用较大比例尺。6.3 初步勘查6.3.1 勘查应满足可行性方案设计的要求。6.3.2 基本查明危岩所处地质环境条件,收集勘查区危岩的相关资料。6.3.3 可利用无人机影像测绘或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运用点云数据建立危岩体数字表面模型;编绘水平和俯视正射影像图、三维动画,并依此绘制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以展示不同角度危岩发育特征;测算危岩体规模尺寸和结构面产状,绘制赤平投影图,分析地质体三维空间的结构要素,判断结构面与危岩体空间关系,据此评价危岩体稳定性,基本查明危岩成灾机理、类型、发育特征及变形破坏趋势。有关技术方法参见附录G。6.3.4 应调查危岩造成的灾害损失,分析预测可能造成灾害的影响范围,圈定危险区,确定受威胁对象,预测损失程度。6.3.5 初步勘查可适当布置勘探工作,对用于稳定性等计算的岩石物理力学等参数以收集资料为主。6.3.6 初步勘查的勘查报告内容包括:序言、地质环境条件、危岩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危岩体结构特征、变形破坏特征及稳定性评价、防治工程方案建议,以及对可能采取的工程措施,提出施工图设计阶段有针对性的勘查要求。相应的平面图、剖面图、专题图、物理力学测试报告、地下水动态监测报告、变形监测报告等原始附件。6.4 详细勘查6.4.1 基本要求6.4.1.1 结合防治工程的部署,充分利用初步勘查的成果,进一步查明危岩体结构、空间几何特征和体积、水文工程地质条件,提供工程设计需要的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进行稳定性评价和相关计算,满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要求。6.4.1.2 根据拟采取的防治方案开展工程部署区测绘工作,工程测绘应沿工程布置轴线进行。6.4.2 勘探工作部署6.4.2.1 有条件开展勘探工作时,根据危岩分布特征,主勘探线沿危岩体主崩方向布置,且尽可能通过危岩体重心,纵贯整个勘查区,向下进入稳定基座岩体内,向上穿过危岩体最后一条控制性结构面进入其后方稳定岩体内。6.4.2.2 危岩体辅勘探线的布置宜平行于主勘探线布置。6.4.2.3 危岩体防治工程轴线勘探剖面的布置沿设计工程轴线布置。6.4.2.4 应查明上部边界控制结构面的宽度、长度、深度、剖面形态、尖灭层位、充填情况等。6.4.3 危岩体勘探点线的布设6.4.3.1 详细勘查的勘探线布置应以控制危岩体为主导,间距布置参考表9执行。表9 危岩体勘探线间距要求勘查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勘探线间距不大于(m)1020306.4.3.2 主、辅勘探线上的勘探点数应以满足施工图设计为目的。主勘探线上的勘探点应能控制危岩体的主要结构面;揭露同一结构面的勘探点,视危岩体的规模,不宜少于1个,主勘探线上的勘探点和地质调查点总数不少于3个;辅勘探线上的勘探点或地质调查点总数不少于3个。6.4.4 危岩体勘探深度的要求6.4.4.1 勘探孔的深度应以查明危岩体基座和周边岩(土)体特征为目的,其中,水平(倾斜)钻孔需查明锚固段、垂直钻孔需查明桩及墩设置深度。6.4.4.2 垂直(倾斜)勘探孔的深度应穿过最底层危岩体控制性结构面,进入稳定岩土体的深度应满足拟设计防治工程的要求,且应≥5m。6.4.4.3 水平(倾斜)钻孔应穿过危岩体上部控制性结构面,进入稳定岩土体的深度应满足拟设计防治工程的要求,且应≥5m。6.4.5 施工图设计勘查报告内容施工图设计勘查报告内容包括:序言、危岩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危岩体结构特征、危岩变形破坏及稳定性评价、力学计算与分析等。并提供岩土体物理力学测试、设计参数试验、地下水动态监测、危岩变形监测等原始报告和附件。应提交供设计图使用的工程地质图册等,包括:各防治单元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钻孔柱状图、探井、探槽展示图。6.5 施工勘查6.5.1 鉴于危岩多发育在陡峭的山崖,导致危岩勘查不同程度存在盲区。因此,危岩防治工程可在施工期间利用脚手架等工程开展施工勘查,危岩防治应采用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施工单位应配合勘查单位完成施工勘查。6.5.2 对清除危岩所揭示的地质露头、施工中出现的重大地质变化进行施工勘查,并对其作出评价结论。6.5.3 采用信息反馈法,结合防治工程实施,及时编录分析地质资料,发现存在与原勘查结论不一致或原勘查未查明的、可能影响工程安全等新情况,应反馈给业主和勘查、设计单位,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并应开展施工勘查,以查明有关地质情况。6.5.4 施工阶段勘查应按6.2、6.3、6.4条的有关规定,对已有勘查成果进行复核和补充。6.5.5 对于拟采取锚固技术治理的危岩,可结合锚固孔的施工,进一步查明主控结构面及锚固段的岩土体特征,锚杆钻机需改为回转钻进便于采集岩芯,据此调整治理设计。6.5.6 根据现场的地质情况及时提出改进施工方法的意见,保障防治工程的施工适应实际工程地质条件。6.5.7 施工勘查应提交相应的图件及勘查报告。7 危岩稳定性和落石运动分析7.1 试验7.1.1 岩体力学试验:采取控制危岩体边界的主结构面岩石试样进行岩石的重度、抗压、抗拉和抗剪强度(饱和、天然)、岩体锚固参数、地基承载力等室内物理力学试验,确定其物理力学参数,为评价危岩体稳定性和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地质参数。试验岩石样应选取结构面或两侧的岩石样,可在探槽中刻取或钻孔采取岩心样。应提供岩石试样力学试验报告。7.1.2 有条件应开展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试验的,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50266的有关规定。当无条件进行试验时,结构面的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可按附录G并结合类似工程经验确定。7.1.3 当无试验资料和缺少当地经验时,天然状态或饱和状态岩体内摩擦角标准值可根据天然状态或饱和状态岩块的内摩擦角标准值结合岩体完整程度按如下规定系数折减:f) 完整:0.95~0.90;g) 较完整:0.90~0.80;h) 较破碎:0.85~0.70。注:岩体完整程度的划分执行GB/T50218(工程岩体分级标准)。7.1.4 水质分析:对于受水体影响的危岩治理工程应取样进行水质简分析,分析水体对钢筋、混凝土等的腐蚀性。7.1.5 落石现场试验:对重要保护区,有场地条件时应进行现场落石滚落试验,以辅助分析落石运动轨迹及沿程破坏特征(包括落石自身解体破坏和对其他物体的破坏),试验现场应做好安全措施。试验成果包括落石滚落试验记录和影像。7.2 危岩稳定性和落石运动分析7.2.1 危岩稳定性分析:根据危岩体形态、结构面边界条件,判断危岩体可能的失稳破坏模式(滑移、倾倒、坠落),采用赤平投影及块体极限平衡理论等,考虑现状、暴雨及地震工况,分析计算危岩体的稳定性。危岩体稳定性分析方法参见附录A。7.2.2 落石运动分析:根据历史落石或落石试验运动特点、可能体量、块度与形态、主要运动方向等,计算或模拟落石运动轨迹、冲击动能和弹跳高度等,为被动防护网或引导防护网等设计提供设计依据。落石计算分析方法参见附录B。8 清除工程8.1 基本规定8.1.1 本规范所指清除工程包括人力锤击楔裂法、静态破碎法以及爆破清除法。8.1.2 应综合考虑环境、安全及经济等因素,慎重选择清除方法治理危岩。8.1.3 采取爆破清除应编写专项爆破设计,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安全评估、评审和审批。8.1.4 清除过程中应加强危岩位移监测。8.2 人力锤击楔裂法8.2.1 设计8.2.1.1 浮石、独石等体积较小的危岩宜采用人力锤击楔裂法。8.2.1.2 钻孔宜呈方形分布,钻孔排距宜与孔距相等,利于岩石沿钻孔连线呈直线胀裂。边缘钻孔与危岩边界距离不宜超过0.3m,孔距不宜大于0.3m,使开裂的岩块适宜人工清除、搬运以及减轻不慎掉落的岩块对工作平台、防护架的冲击力。8.2.1.3 钻孔深度应不小于危岩高度的0.6~0.8倍,宜采用垂直孔。8.2.2 施工8.2.2.1 为保证安全和便于施工,应搭建脚手架及工作平台,脚手架顶部应高过工作平台1.5m以上且应超过危岩体顶部。工作平台应采用钢管紧靠危岩体搭建,与危岩体底部应在同一个平面,且与山体、脚手架可靠连接并成封闭状,底板和四周应采用符合安全要求的材料进行满铺,防止碎裂岩块的冲击和掉落。脚手架的安装应满足本规范和JGJ130的要求。8.2.2.2 工作平台钢管与山体之间应采用地锚连接。8.2.2.3 钻孔前应对危岩体进行捆绑。捆绑宜采用Φ8~Φ12钢丝绳在危岩体重心高度处及其上、下部位置进行捆绑,钢丝绳绳索不宜少于三圈。钢丝绳的紧度应能调节,既能使危岩在施工过程中保持相对安全状态,又便于岩体开裂后的清理工作。捆绑钢丝绳应与地锚相连。8.2.2.4 成孔后将铁钎插入孔内,两块铁片插在两侧,使用大锤锤击的方法使危岩通过楔裂作用而开裂、解体。岩体开裂后宜采用风镐、大锤解小,并搬运至安全地带。8.3 静态破碎法8.3.1 设计8.3.1.1 对于体积较大、人力清除较困难的危岩,宜采用静态破碎法。8.3.1.2 根据岩石坚硬程度,确定抵抗线、孔间距、孔排距、孔径、孔深、破碎层次、爆破剂用药量和爆破剂膨胀力参数。8.3.1.3 当单块危岩高度、厚度较大时,应分层分台阶进行清除,每层高度即台阶高度不宜超过1.2m,利于人工橇动、二次破碎、搬运。8.3.1.4 钻孔宜从危岩体临空面由外向内呈方形或梅花形布置,但应保持危岩体重心的稳定。8.3.1.5 边缘钻孔最小抵抗线不宜大于0.3m,孔距和排距宜相等,宜为最小抵抗线的0.8~1.0倍。孔径不宜大于50mm,一般为36mm~42mm。8.3.1.6 钻孔角度不宜小于80°,宜采用垂直孔,各钻孔应平行。每层钻孔孔底标高应设计在一个水平上,保证下一循环作业工作面呈平面。8.3.1.7 静态破碎剂浆体的水灰比应根据产品说明书、季节、气温和岩石强度进行选择,一般为0.30~0.40。8.3.1.8 对有裂隙渗漏的钻孔及吸水性强的岩石,应在配浆时适当提高水灰比,以免孔壁大量吸收浆体中的水份使浆体变干而影响破碎效果。8.3.1.9 静态破碎技术参数参见附录F。8.3.2 施工8.3.2.1 应搭建脚手架及工作平台,脚手架起通行及防护作用,工作平台便于撬岩、破碎、搬运岩块。脚手架顶部应比危岩体顶部高1.5m以上,工作平台宜比孔口平面低1.2m~1.5m,宜采用钢管紧靠危岩体搭建,且与山体、脚手架可靠连接并成封闭状,底板和四周应按要求进行满铺,防止碎裂岩块的冲击和掉落。每清除一层危岩工作平台下移一层,层高≤1.5m,宽度≥1.0m。8.3.2.2 工作平台与山体之间宜采用钢管、地锚连接。8.3.2.3 钻孔前应对危岩体进行捆绑。捆绑宜采用Φ10~Φ14钢丝绳在危岩体重心处及其上、下部位置进行捆绑,钢丝绳绳索不宜少于三圈,松紧度应能调节,既能使危岩在施工过程中保持相对安全状态,又便于岩体开裂后的清理工作。捆绑钢丝绳应与岩地锚相连。8.3.2.4 当危岩体裂隙发育、较破碎时,宜进一步采用网目200mm×200mm的柔性钢丝网从临空侧包裹危岩体施工层,防止危岩体受破碎剂膨胀作用后发生掉块现象;柔性钢丝网不宜包裹过紧,便于危岩体受破碎剂膨胀作用发生胀裂后进行岩块的清理。8.3.2.5 宜选用震动较小的轻型凿岩机钻孔。应按设计书的炮孔位置、角度、深度钻孔,钻孔完毕后,应采用高压风将孔内岩粉、水份清理干净。8.3.2.6 应根据季节、气温选用静态破碎剂。不同型号破碎剂不可混用,浆体不应掺杂其它化学品。8.3.2.7 搅拌后的浆体应不超过10min、宜在5min内灌注完毕,搅拌中发现浆体迅速升温变干,应将浆体舍弃不用。8.3.2.8 灌注浆体操作人员应佩戴护目镜及乳胶手套,填充钻孔时脸部不得正对孔口。8.3.2.9 应先灌注靠近临空面的炮孔,后按“先四周,后中央”的灌注顺序。灌浆时应连续成线,不得出现空气夹层,浆体应灌注到孔口。8.3.2.10 气温在10℃以上时,使用静态破碎剂施工后可不需加覆盖物(雨天除外),气温在10℃以下时,灌浆后宜用草帘或彩条布覆盖保温养护。产生裂纹后可用水浇缝,加快其膨胀作用。8.3.2.11 危岩胀裂后宜用铁钎、大锤、风镐配合清运工作,应从危岩临坡的外边缘开始向内清除危岩,使危岩重心不向临坡方向外移。堆积在工作平台上的破碎岩块不应超过100kg,应及时将岩块搬运至安全地带码放。8.3.2.12 应清运完上一层岩块后,方可进行下一层施工。8.4 爆破法8.4.1 设计8.4.1.1 应根据待爆危岩体的特征、爆破周围环境选择适宜的控制爆破方法并编制专项爆破设计。方案应包括爆破前周边可能受影响的设施影像记录及爆破过程中的有害效应(飞石、振动)监测。8.4.1.2 应根据危岩体的节理裂隙发育、临空面、与母岩依托等情况,分析节理裂隙对爆破的影响,确定最佳炮孔位置和参数,并考虑施工的安全以及个别飞散物的防护。8.4.1.3 当在危岩体顶部采用浅孔或深孔爆破进行卸荷时,应采用台阶法爆破,采取自上而下分层爆破形成台阶;不应采用裸露药包进行危岩体的爆破清除。8.4.1.4 在台阶形成之前进行爆破应使爆破方向指向一个临空面,并不应指向重要建(构)筑物。8.4.1.5 浅孔爆破炮孔直径应≤50mm,深度应≤5m。深孔爆破炮孔直径应>50mm,深度>5m,复杂环境深孔爆破深度宜<20m。8.4.1.6 破碎单个危岩体大块时,单位炸药消耗量应控制在150g/m3以内,应采用齐发爆破或短延时毫秒爆破。8.4.1.7 当在危岩体控制性结构面后缘布置垂直炮孔一次性爆破清除危岩体时,炮孔宜设计、钻凿在与控制性结构面平行的布孔面上。孔深应根据危岩体实际空间高度选定,孔深不宜小于危岩体高度,其他参数可参考预裂爆破进行取值。8.4.1.8 当在危岩体侧面布置垂直扇形炮孔时,炮孔应设计在同一平面内,宜与控制性结构面平行。从危岩体两侧布扇形孔时,对向炮孔孔底宜交错布置,两者距离不宜小于相邻炮孔孔底距。8.4.1.9 布置在同一控制面上的炮孔,宜采用导爆索网路同时起爆,如同时起爆药量超过安全允许药量时,宜分段起爆。8.4.1.10 复杂环境深孔爆破填塞长度应不小于底盘抵抗线与装药顶部抵抗线平均值的1.2倍。8.4.1.11 复杂环境深孔爆破应采用毫秒延时爆破,并严格控制可能发生的段数重叠;应按环境要求限制单段最大爆破药量,并采取必要的减振措施。8.4.1.12 分段起爆时,应考虑危岩带中相互依托单体的稳定关系。8.4.2 施工8.4.2.1 台阶浅孔爆破宜采用垂直孔,深孔爆破宜采用垂直孔或倾斜孔;控制性结构面后缘垂直破裂孔、侧面垂直扇形孔角度宜与最终设计边坡坡度一致。8.4.2.2 台阶爆破宜按单排或多排进行布孔,多排孔宜按方形或三角形(梅花形)布孔。8.4.2.3 钻孔前应作好边坡测量放线工作,边桩点连线为钻孔轮廓线。8.4.2.4 装药前应进行炮孔验收,包括检查深度、复核抵抗线等。应在指定的安全地点加工起爆药包和起爆药柱,加工数量不应超过当班爆破作业用量。8.4.2.5 放置起爆药包时,雷管脚线要顺直,轻轻拉紧并贴在孔壁一侧,以避免脚线产生死弯而造成芯线折断、导爆管折断,同时可减少炮棍捣坏脚线的机会。8.4.2.6 爆破应严格按设计的装药结构装药。浅孔爆破总的装药长度不宜超过孔深的2/3;卸荷带(滑动面)后缘破裂孔爆破若采用药串结构药包,在加工和装药过程中应防止药卷滑落。8.4.2.7 炮孔装药后孔口未装药部分应用填塞物进行填塞,禁止使用无填塞爆破。填塞炮孔的炮泥一般采用钻屑、黏土、粗沙,不得混有碎石块。在台阶形成之前进行爆破应加大填塞长度和警戒范围。8.4.2.8 深孔爆破对形成反坡或有大裂隙的部位应考虑调整药量或间隔填塞。底盘抵抗线过大的部位,应进行处理,使其符合爆破要求。孔口抵抗线过小者,应适当加大填塞长度。8.4.2.9 装药时应确定警戒范围,警戒区边界应设置明显标识并派出岗哨。爆破警戒范围应由设计确定,在危险区边界,应设有明显标识,并派出岗哨。8.4.2.10 雷雨天不得开展任何露天起爆网路连接作业,正在实施的起爆网路连接作业应立即停止,人员迅速撤至安全地点。8.5 岩块运输8.5.1 应根据危岩体体积、周边环境选择平缓地带堆放破碎后岩块,并确保其安全稳定。若无堆放条件,应将岩块运至安全地带。8.5.2 低位、体积≤30m3的危岩体破碎后可选择人工搬运至安全地带。8.5.3 高位、体积>30m3的危岩体破碎后宜选择简易架空运输索道将岩块运至山腰平缓地带或山脚下。8.5.4 采用简易架空运输索道运输时,线路不应跨越居民区,亦不宜跨越铁路、公路和架空电力线路。8.5.5 简易索道线路宜为直线,只设一个传动区段,不宜设置转角站。8.5.6 可采用单区间无支架双索单料斗往复式索道。索道两端为拉紧端与锚固端,承载索锚固端设在高端,拉紧端设在低端。运行时,承载索不动做承重主绳,下边有一根副绳做牵引绳,将卡具固定在牵引绳上,卡具上端固定有活动滑轮,下端有吊钩连接吊筐,卷扬机拉动副绳使卡具、吊筐在承载绳上滑动、运行。8.5.7 吊筐与吊钩之间应有可靠的锁紧防脱装置。8.5.8 安装简易架空运输索道应编写专项安全施工方案。8.5.9 简易运输索道的设计、安装应满足GB50127、GB12141、GB/T25652的相关技术规定。9 支撑工程9.1 基本规定9.1.1 采用支撑技术时,危岩体下部应具有相对平缓且一定宽度的空间,下伏岩体较完整、较坚硬且处于稳定状态,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9.1.2 危岩体下部具有一定凹陷岩腔,且危岩体重心位于岩腔中心线内侧时,宜采用支撑技术,主要适用于坠落式危岩。9.1.3 当采用支撑技术治理倾倒式危岩及基座具有岩腔的滑塌式危岩时,应满足抗倾覆要求。9.1.4 支撑体重心应位于危岩重心线外侧。9.1.5 危岩支撑包括墙撑和柱撑,墙撑可分为承载和防护型墙撑两类。支撑体底部应分台阶清除至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的岩层,确保支撑体的自身稳定性。9.2 支撑体系设计9.2.1 危岩支撑体应根据支撑计算结果进行主体工程设计。9.2.2 支撑体宜采用现浇混凝土,混凝土宜采用C25以上。9.2.3 支撑设计时,应进行支撑体地基的承载力及稳定性验算。9.2.4 支撑体墙体强度的验算,应符合GB50010的规定。9.2.5 与支撑体接触的危岩体应凿平,支撑体顶部距离危岩体底部20cm的范围应采用膨胀混凝土,确保支撑体与危岩体之间的有效接触并受荷传荷。9.2.6 相关构造措施及技术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i) 墙撑宜采用C25以上钢筋混凝土现场浇筑,混凝土墙撑的截面尺寸≥0.6m;j) 柱撑宜用C30以上钢筋混凝土现场浇筑,柱撑体断面尺寸应满足设计计算;k) 柱长超过3m以上的,每隔3m设置一道横系梁,并锚固到危岩体上,横系梁钢筋混凝土强度宜与柱撑一致,确保支撑体的稳定。横系梁的横截面尺寸≥0.3m;l) 墙、柱撑的基础嵌入岩石深度≥0.5m,墙、柱基础外边缘距坡面距离≥1.5m,如<1.5m,应采用锚杆加固。9.3 施工9.3.1 支撑体基础应置于完整、稳固的岩体上,并整平或凿成向山体内侧倾斜的台阶。9.3.2 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9.3.3 钢筋混凝土支撑的施工及验收应符合GB50204的有关规定。9.3.4 危岩高位支撑时,应对脚手架自身在工作期间的稳定性进行全面计算,确保脚手架在施工期间的安全与稳定。10 锚固工程10.1 基本规定10.1.1 当危岩治理采用锚固方案或含有锚固措施时,应充分考虑锚杆(索)的特性、锚杆(索)与被锚固结构体系的稳定性、经济性以及施工可行性。10.1.2 当滑移式、倾倒式危岩体规模较大,主控结构面开度较宽时,宜采用锚固措施,优先选择预应力锚索锚固。10.1.3 当坠落式危岩体积较大,且后缘无裂隙,可使用锚固措施。10.1.4 对于整体性比较好的危岩体外锚头宜采用点锚,对于整体性较差的危岩体外锚头可采用竖梁、竖肋或格构等形式以加强整体性。10.1.5 危岩体锚固深度按照伸入主控结构面计算。锚杆(索)的锚固段长宜为3.0m~8.0m,锚杆自由段长度受稳定岩层界面控制,在设计中自由段伸入主控结构面的长度应≥1.5m,锚杆自由段长度≥5.0m,且应保证锚杆和被锚固结构体系的整体稳定。10.1.6 锚杆的布置间距应根据危岩体特征、所需提供的总锚固力及单锚承载力设计值确定。对倾倒破坏的危岩体,预应力锚杆的设计安设角度宜与主控结构面垂直,对滑移破坏的危岩,预应力锚杆的安设角度应发挥锚杆的抗滑作用。10.1.7 锚固工程施工中,首先应根据本标准在内的相关技术规范搭设脚手架,详细计算、分析脚手架在工作状态下的稳定状态,确保施工过程安全。10.1.8 钻孔根据需要可采用水钻或干钻,当水钻可能恶化危岩的稳定性态时,则应采用干钻。锚孔应用清水洗净,严格执行灌浆施工工艺要求,当用水冲洗影响锚索的抗拔能力时,可用高压风吹净。10.1.9 预应力锚杆(索)不宜作为单一的抗滑措施,可与钢筋混凝土梁、格构、抗滑桩或喷网等组合作用。10.1.10 锚杆(索)的类型(参见附录D)、构造和材料(参见附录E)选择、锚杆设置、锚杆(索)设计、注浆体和传力结构及防腐等技术要求,还应满足GB50086的有关规定。10.2 锚杆(索)设计10.2.1 锚杆(索)轴向拉力标准值Nak(kN)见公式(1)计算: (1)式中:Htk——锚杆(索)水平拉力标准值(kN);θ——锚杆(索)倾角(°)。10.2.2 锚杆(索)钢筋截面面积应满足公式(2)、(3)的要求:a) 普通钢筋锚杆: (2)b) 预应力锚索锚杆(索): (3)式中:As——锚杆(索)钢筋或预应力锚索截面面积(m2);fy,fpy——普通钢筋或预应力钢绞线抗拉强度设计值(kPa);Kb——锚杆(索)杆体抗拉安全系数,应按表10取值。表10 锚杆(索)杆体抗拉、锚固体抗拔安全系数防治工程等级安全系数锚杆(索)杆体抗拉锚杆(索)锚固体抗拔一级2.22.6二级2.02.4三级1.82.210.2.3 锚杆(索)锚固体与岩体间的锚固长度应满足公式(4)要求: (4)式中:K——锚杆(索)锚固体抗拔安全系数,按表10取值;la——锚杆(索)锚固段长度(m);D——锚杆(索)锚固段钻孔直径(m);frbk——岩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应通过试验确定,当缺乏试验资料时可按表11取值。表11 岩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N/mm2)岩石类别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frbk坚硬岩1.5~2.5较硬岩1.0~1.5软岩0.6~1.2注:表中数值为锚杆长度6m的灌浆体与岩体层的平均极限粘结强度经验值。10.2.4 锚杆(索)杆体与锚固砂浆间的锚固长度应满足公式(5)的要求: (5)式中:la——锚筋与砂浆间的锚固长度(m);d——锚筋直径(m);n——杆体(钢筋、钢绞线)根数(根);fb——钢筋或钢绞线与锚固砂浆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kPa),应由试验确定,当缺乏试验资料时可按表12取值。表12 钢筋、钢绞线与砂浆之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fb(kPa)锚杆(索)类型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强度等级M25M30M40水泥砂浆与螺纹钢筋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120014001600水泥砂浆与钢绞线、普通钢筋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800900100010.2.5 锚杆(索)的锚固长度取两者计算中的大值,且应满足9.1.5条。10.2.6 锚索内端排列:相邻锚索不宜等长设计,可根据岩体强度和完整性交错布置,长短差在2m~5m之间。10.3 锚杆(索)施工锚杆(索)施工中的钻孔、杆体制作、存储及安放、注浆、张拉及锁定、施工质量控制与检验等技术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GB50086有关规定执行。11 排水工程11.1 基本规定11.1.1 裂隙水压力对滑塌式危岩和倾倒式危岩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排水应包括危岩体周围的地表截、排水和危岩体内部排水及减少地表水(雨水)沿裂隙下渗的封填等措施,宜统一考虑,并形成相辅相成的排水、防渗体系。11.1.2 排水工程以防下渗、降低地下水位、使水体尽快汇集排泄为原则。11.1.3 地表截、排水沟应根据危岩体周围的地表汇流面积、降雨强度、历时和径流方向等进行整体规划和布置。11.1.4 危岩体中地下水比较丰富时,宜在危岩体中下部适当位置钻设排水孔,排水孔以较大范围穿越渗透结构面为宜。11.1.5 危岩排水应满足使用功能要求、排水结构安全可靠、便于施工、检查和养护维修。11.2 地表排水11.2.1 在危岩体(带)后部设置的排水沟宜采用明沟排水,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块石、片石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30,现浇混凝土或预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截、排水沟应进行防渗处理;11.2.2 截、排水沟的底宽和顶宽≥500mm,可采用梯形断面或矩形断面,其沟底纵坡≥0.3%。11.2.3 当截、排水沟出水口处的坡面坡度>10%、水头高差>1.0m时,可设置跌水和急流槽将水流引出坡体或引入排水系统。11.2.4 危岩体后缘截、排水沟,应设在远离危岩体后部主控结构面5m以外的稳定斜坡面上。11.2.5 排水工程的设计除应按上述要求执行外,还应符合现行JTG/TD33中的有关规定。11.3 危岩体内部排水11.3.1 在设计地下排水设施前应查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获取设计、施工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11.3.2 在危岩体下部钻设排水孔时,孔径宜为60mm~110mm,排水孔坡比>0.5%,并与地表排水设施相协调。11.3.3 危岩体支撑墙内宜安置φ60mm~φ110mm的PVC管,作为排水管。内侧伸入危岩体后部的危岩裂隙或地基岩土体内,排水孔坡比>0.5%。11.4 防渗封填11.4.1 当危岩体顶部存在大量裂缝应采用封填技术进行防治。裂缝封填的目的在于减少地表水(雨水)渗入危岩体,起利于其稳定的作用。11.4.2 封填材料宜用高标号高抗渗性的砂浆(M30)或细石混泥土(C20);危岩体顶部裂缝封填时,若裂缝宽度在2cm以上时应采用细石混凝土,岩顶部裂缝宽度小且有广泛发育时宜用细石混泥土全面浇筑,厚度20cm~30cm。11.4.3 采用压力灌浆时,灌浆孔直径60mm~110mm,沿着危岩体后部张拉裂隙前后一定宽度按梅花桩型钻孔,钻孔应穿越主要结构面。11.5 施工11.5.1 排水工程施工,首先应按设计要求选定位置,确定轴线。然后按设计图纸尺寸、高程测定开挖基础范围,进行土石方开挖。11.5.2 排水设施施工前,宜先完成临时排水设施;施工期间,应对临时排水设施进行经常维护,保证排水畅通。11.5.3 截水沟和排水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m) 截水沟和排水沟采用浆砌块石、片石时,砂浆应饱满;n) 截水沟和排水沟的水沟线形要平顺,转弯处宜为弧线形。11.5.4 排水工程的施工除应按上述要求执行外,还应符合现行JTGF10、JTG/TD33中的有关规定。12 柔性防护网工程12.1 基本规定12.1.1 本方法适用于整体稳定的危岩带(剥离式危岩)或对危岩体采用主动加固的危岩破碎带。通过对危岩的勘查和评价,确定危岩崩落分布,分析选择防护网类型,包括:主动防护网、被动防护网和引导防护网。12.1.2 条件复杂的斜坡,尤其是高大斜坡,宜根据斜坡地质、地形条件、危岩分布特征,分区、分高程段、有针对性地设计采用相应的柔性防护网,或与其他防护措施配合使用,以实现防护工程的优化配置。12.1.3 根据防护工程安全等级、防护工程场地条件和落石冲击动能及运动轨迹等综合确定防护工程方案,进行防护工程设计。12.1.4 拟采取主动防护网或引导防护网的工程部位,应查明危岩卸荷带发育深度、风化带深度,并提出锚固力学参数的建议。拟采取被动防护网的工程部位,应提出落石块度、冲击动能、弹跳高度、地基承载力等参数的建议。12.1.5 防护工程选用的材料及定型构件产品应满足防护网系统承载力要求,并满足防护工程设计使用年限的防腐蚀要求。12.1.6 柔性防护网工程应持续进行后期维护和监测。12.1.7 对重要保护区,必要且有场地条件时宜进行现场落石滚落试验,以辅助分析落石运动轨迹及过程破坏
/
本文档为【广西地方标准《危岩防治工程技术规范》(发布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