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语》晨读,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2017-06-07 8页 doc 14KB 26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1942

暂无简介

举报
《论语》晨读,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晨读,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导读学者】 于閩梅: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 教授 孫福萬:國家開放大學 教授 溫海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 教授 【义工老师】 轮值理事:崔茂新 晨读主持人:楼一家、崔圣 内容分享义工:丁跃伟、王莉、王玉峰、刘翠媛、刘蕊方、江骏芳、朱丽君、江宏澤、杜英、汤兆宁、郭利琴、耿亚鹏、柳慧、姚湘彦、崔圣、楼一家 【吟诵老师】 柳慧、张志强、王慧、玲梁艳 子謂韶 盡美矣 又盡善也 謂武 盡美矣...
《论语》晨读,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晨读,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导读学者】 于閩梅: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 教授 孫福萬:國家開放大學 教授 溫海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 教授 【义工老师】 轮值理事:崔茂新 晨读主持人:楼一家、崔圣 内容分享义工:丁跃伟、王莉、王玉峰、刘翠媛、刘蕊方、江骏芳、朱丽君、江宏澤、杜英、汤兆宁、郭利琴、耿亚鹏、柳慧、姚湘彦、崔圣、楼一家 【吟诵老师】 柳慧、张志强、王慧、玲梁艳 子謂韶 盡美矣 又盡善也 謂武 盡美矣 未盡善也 注:^入声字短读;*关键字重读;~强调或语气长读。 【晨读笔记】 【論語晨讀】第695天  孔曆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丙申年十月初十二 2016年11月11日星期五 韶是大舜时的乐曲名。孔子说,听他的歌曲,美极了,好极了 据说是乐正后夔与舜所作 美是音调优美动听,或者舞的阵容等等,主要指歌舞之美 善是乐舞当中蕴含着深意,能够有感化人的效果,或者乐舞表达出人物和成就的状态。 乐教的最好是:美且善。 武是周武时的乐曲,歌咏周武王安定天下。可惜这两首古典乐曲都失传了 @于闽梅 北京 大舜时期的韶乐能够又美又善是因为大舜做天子是尧禅让给他的,他那时的歌曲里面一派文治的情调,充满着德治和教化。实在令孔子向往。 是的。但武王以征伐得天下,故其乐美而不善 有杀伐之音 周武王通过武力推翻商纣王夺取天下,反映在歌曲里面,既有文治的情调,同时又有武功的味道。用武力取得天下,虽然音乐还是挺美的,但孔子觉得实在不是最理想,最善良的状态。 从乐教的角度说,韶乐音调优美,而且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引导人们变得更加善良,而武乐音调虽然优美,但在陶冶人的性情方,引导人们变成善良的人方面,相比就要差一些。 孔子专门讲这样的话,其目的还是要说明,乐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教化百姓,引导人变成善良的人 《朱注》:“《韶》,舜乐。《武》,武王乐。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舜绍尧致治,武王伐纣教民,其功一也,故其乐皆尽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逊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诛而得天下:故其实有不同者。” 请教:善与美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论语易解】 此章孔子对《韶》《武》两种乐舞的评价,实际上就是对舜和周武王的评价,可见在孔子那里是没有纯粹的音乐的,音乐总是和政教、德教以及社会风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盖孔子认为,舜之天下受禅于尧,其乐必和平中正,故谓之“尽善尽美”;而周武王之天下是由伐纣而得,虽亦为正义之战,其乐或含有杀伐之声,故谓之“尽美未尽善”。当然,美、善一致,应该是孔子乐教的最高理想。《论语》7.14 记有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事,足见孔子对“尽善尽美”之《韶》乐的欣赏程度! 按照朱子的解释:“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而杨伯峻则说:‘美’可能指声音言,‘善’可能指内容言。”实则两说皆以“美”为形式,以“善”为内容。《周易》古经虽然没有直接谈到“美”字,但坤卦六三爻辞有“含章”二字,《坤文言》明确将“章”读为“美”;它说:“阴虽有美,含之。”陈梦雷解释说:“三以阴居阳,虽有美而含之,非其才有所不足,分有所不敢也。”“盖以地承天,即以妻承夫,以臣从君之道也。”按照这种观点,周武王作为商纣的臣子,其虽有“美”亦应“含之”;此“美”既然张扬出来,或有迫不得已之苦衷,所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卦《彖传》),则其“未尽善”亦必矣! @孙福万 [强]本章强调善也说明,导人向善是孔子乐教的根本目的。音乐的形式美和人对音乐美感的享受,都是不难达到的,但在达到美的状态之后,音乐还能够传达出对人性情的陶冶,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美也是很难达到的,但善更难。 乐教的目的在于移风易俗,而且音乐被认为是移风易俗最有效的手段。又美又善的音乐是天籁之音,把天地自然之善传递到人间@于闽梅 北京  孔子重视乐,也有和礼之功用。 有一种说法认为,舜在位39年,他的善能够发挥到极致,而武王伐纣之后仅在位六年,还没有很好治礼作乐就离开了,他的善没有能够彻底表现出来。这是从文治武功的现实状态来说的。 乐与礼共同达到阶层间之和谐。 一个人拿着把刀歌舞,无论跳得唱得多么美,都是不善的[偷笑] @于闽梅 北京 大刀舞[呲牙]充满杀气 但可鼓舞士气! @崔聖 各国国歌都多杀伐之气,不善居多[呲牙] 因为要冒着炮火前进。 孔子的先祖正考夫作《商颂》,孔子对于音乐又这么喜爱执着,恐怕有遗传基因的作用吧? @崔聖 帝王和国家的音乐的风格跟取得权力的手段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取得权力的手段是和平的,那么音乐也充满着和平之气,如果取得权力的手段是靠武力,那么音乐也就充满了杀伐之气。孔子在本章所提到的逻辑应该来说是很有道理,靠得住的。 @温海明 黄帝造咸池,尧造大章,禹造大夏,应该都含有此意义。 从内忧外患中挣脱出来的奴隶们的精神状态。 谢谢各位老师导读![玫瑰][玫瑰]我@温海明 @于闽梅  我说几句自己的看法,请老师们指正@崔聖  在论语的大多数语境下,善和美的意义并没有严格的区分,都是好的意思,比如,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但在这段话中,善和美,却是相对而言。孔子赋予美、善不同的涵义,可能美更多指感官相关的感觉“声容之盛”,善指更全面的评价。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孔子认为《韶》尽善尽美,而《武》还不算尽善尽美,与季札评价《象箫》、《南龠》时说“尽美矣,犹有憾焉”是一样的意思。 问题是,孔子认为《武》“未尽善也”,究竟什么地方还不完美呢?孔子没有说,后世见仁见智,约略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认为武王的行为没有任何问题,不过死的有点早,天下还没太平就死了,把平定天下的事情留给了周公,所以不够完美。 御览五百六十四引郑玄论语注:“美武王以此功定天下,未尽善,谓未致太平也”。 顾炎武《日知录》:“大武之乐虽作于周公,而未至于事变风移之日、圣人之时也”。 都是这种看法。 第二种看法,认为武王以征伐取天下,而不是由殷禅让而来,证明德行不够,因而“未尽善”。 最早持这种看法的是孔安国。他说“韶,舜乐名也。谓以圣德受禅,故曰尽善也。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曰未尽善也。” 这种看法,也是朱熹的看法。朱熹说:“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伐而得天下,故其实有不同者” 第三种看法,是武王“以臣伐君”,是违背了君臣义理,因而未能尽善。 皇侃《论语注疏》说:”天下万物乐舜继尧, 而舜从民受禅,是会合当时之心,故曰尽美也。禅让而代,于事理无恶,故曰尽善也。天下乐武王从民伐纣,是会合当时之心,故曰尽美也 。而以臣伐君,于事理不善,故曰未尽善也。 第一种看法,其实也是孟子的看法,但应该不是孔子的看法。孟子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都是对武王伐纣的赞许。 但孔子却说“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其实就是在借文王贬武王 第二种看法,也不是孔子的看法。孔子并不反对武力。且不说隳三都需要用武力,冉有、宰予就是靠战功,赢得季氏器重,才争取季氏把孔子迎接回鲁国的,子路力战而死,也都说明孔子并不是和平主义者。 从论语其他篇章推断,孔子的看法是第三种。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论语·季氏》:"孔子曰:'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武王伐纣,当时武王就是诸侯,伐纣就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天下无道的表现。 发言完毕,请各位老师斧正 孔子责备子路鼓瑟并要把他赶走那一节,说明第二点也有其道理 从对武王伐纣这个行为的评价上,我们看到儒家从孔子到孟子之间,发生了从礼本到民本的革命。孔子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作为“礼”的根本原则之一,而孟子以“义”补充了礼,以民心代替了天心,从另一个角度看,革命成了“礼”的一部分,“汤武革命,顺天应人”。所谓“孔曰求仁,孟曰取义”就是对孔孟重要差异的描述。从孟子以后,武王伐纣一直被认为是行天道的正面形象,而不是以下犯上的造反形象。 但,奇怪的是,很少有人觉察到这个革命,我们一直说“孔孟之道”,以为孟子的思想是孔子的正常发展,孟子是孔子的自然继承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大约是我们很少见到孟子正面反对孔子的看法的。在孔子没有说过的地方,孟子说孟子的。比如赞扬武王“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孔子说过的地方,孟子就不说了。比如在评价《武》的时候,孔子已经说过“未尽善也”,孟子就不说话了。所以王夫之批评孟子不谈论音乐,没有发扬儒门以乐教培养君子的传统,我却在想,会不会孟子有孟子的难处呢? 我在想,如果孟子不是为尊者讳,回避问题,而是正面把问题谈清,采用亚里士多德的态度“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在追求“美、善”的时候,立足于“真”,是否能让儒门的君子人格更正直丰满?是否更有利我华夏文明? 关于第三点,说武王之乐是诸侯出,也有问题。乐成时武王已是天子,这是孔子追溯武王的起源之不善(武力伐纣,以暴抗暴问题) 所以武乐已经是天子之乐 不是武王之乐是诸侯出。而是指武王伐纣,是以诸侯征伐天子。@于闽梅 張弛弘弢: 韶 —— 美善禪讓(言必堯舜) 武 —— 微革乏善(力讚伯叔) 我继续自言自语我眼中的《论语》… 在音乐和弦中,纯四度、纯五度,是最和谐的一类。但是,两个音有差别,比如,一个是“多”,一个是“梭”或是“发”。这个,类比孔子模式的善或仁。孔子所谓的尽善尽美,不是现代人以为的“狼不吃羊”。 大三度和小三度和弦,一般很美,但或有激扬,或有哀怨。比如大调的《义勇军进行曲》和小调的女性哀婉民歌。与善有些距离,但不影响美。 二度音程和七度音程(也是二度),紧张、不安…不和谐,也不美,然而,同样真实。 联想到“诗三百,思无邪”,无邪就是真!然而,真里面,有哀怨、有感慨,不一定美,也不一定善! 前述说过,周文武王和周公,在孔子模式中,都不是总体上的仁者,就是因为,政治的善,最重要的是“让”和“克制”、不“僣越”。 ——<参考资料>—— 资料编纂:【論語滙】志愿者  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杨伯峻译文】孔子论到韶,说:“美极了,而且好极了。”论到武,说:“美极了,却还不够好。” 【注释】韶——舜时的乐曲名。o美、善——“美”可能指声音言,“善”可能指内容言。舜的天子之位是由尧“禅让”而来,故孔子认为“尽善”。周武王的天子之位是由讨伐商纣而来,尽管是正义战,依孔子意,却认为“未尽善”。o武——周武王时乐曲名。 【论语正义】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孔曰:“《韶》,舜樂名,謂以聖德受禪,故盡善。”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孔曰:“《武》,武王樂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盡善。”   o正義曰:《樂記》:“韶,繼也。”注:“韶之言紹也。言舜能繼紹堯之德。”又作“磬”,見《周官大司樂》。又作“招”,見《墨子三辨》、《伏生書傳》、《史記舜記》、《漢書禮樂記》。鄭此注云:“韶,舜樂也。美舜自以德禪於堯,又盡善,謂太平也。《武》,周武王樂。美武王以此定功天下,未盡善,謂未致太平也。”案:《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堯在位七十載,逎遜於位,以禪虞舜。舜因堯之輔佐,繼其統業,是以垂拱無爲而天下治。孔子曰:‘《韶》,盡美矣,又盡善矣。’此之謂也。”仲舒此言,即鄭君義。   《左襄二十九年傳》:“季札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怨。’見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若有他樂,吾弗敢請已。’”此正《武》樂不及《韶》之證。   蓋舜德既盛,又躬致太平,非武所及,故《韶》樂獨盡美盡善。若文王未洽於天下,則猶有憾,亦與《武》樂未盡善同也。《樂記》:“干戚之舞,非備樂也。”注云:“樂以文德爲備,若咸池者。”下引此文云云。疏云:“舜以文德爲備,故云‘《韶》盡美矣’,謂樂音美也。‘又盡善也’,謂文德具也。虞舜之時,雜舞干羽於兩階,而文多於武也。‘謂《武》盡美矣’者,《大武》之樂,其體美矣。‘未盡善’者,文德猶少,未致天平。” 此疏申鄭義,得之。《史記封禪書》言“武王天下未寧而崩”,其時殷之頑民迪屢不靜,餘風未殄,則是未致太平也。焦氏循《論語補疏》:“武王未授命,未及制禮作樂,以致太平,不能不有待於後人,故云‘未盡善’。善,德之建也。周公成文武之德,即成此未盡善之德也。孔說較量於受禪征伐,非是。”案:《春秋繁露楚莊王篇》:“文王之時,民樂其興師征伐也,故《武》。武者,伐也。是故舜作《韶》而禹作《夏》,湯作《頀》而文王作《武》。四樂殊名,則各順其民始樂於己也。”又云:“紂爲無道,諸侯大亂,民樂文王之怒而詠歌之也。周人德已洽天下,反本以爲樂,謂之大武,言民所始樂者武也云爾。”《白虎通禮樂篇》:“周樂曰《大武》、《象》,周公之樂曰《酌》,合曰《大武》。天下始樂周之征伐行武,故詩人歌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天下樂文王之怒,以定天下,故樂其武也。”然則《武》兼文武。《左傳》言“見《象箾》、《南籥》”,則文樂不名《武》也。文樂名《武》,當出周公所稱,其實亦因武王樂得名,故《左傳》以《大武》爲武王樂。   o注:“以征伐取天下,故未盡善。”   o正義曰:顔師古《董仲舒傳》注:“以其用兵伐紂,故有慙德,未盡善也。”即此注義。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o正義曰:邢疏云:“此章總言禮意。”案:“居上”者,言有位者居民上,禮樂所自出也。“爲禮”、“臨喪”,並指居上者言之。“寬”者,《書臯陶謨》“寬而栗”,鄭注謂“度量寬宏。”夫子言‘寬則得衆’,其答於子張問仁,告之以寬,是寬爲仁德。《詩》:“昊天有成命。”《箋》:“寬仁所以止苛刻也。”《春秋繁露仁義微篇》:“君子攻其惡,不攻人之惡,非仁之寬與?自攻其惡,非義之全與?引之謂仁造人,義造我。是故以自治之節治人,是居上不寬也。以治人之度自治,是爲禮不敬也。爲禮不敬則傷行,而民弗尊;居上不寬則傷厚,而民弗親。”此先漢遺義,以“寬”爲仁德,“敬”爲義德也。“禮”謂凡賓祭、鄉射諸禮也。“臨喪”謂臨視他人之喪。《曲禮》云:“臨喪不笑。”又云:“臨喪則必有哀色。”或謂“臨”者哭臨。“臨”讀去聲。《周官鬯人》“凡王吊臨”,《左傳》云“臨於周崩”,亦通。“觀”者,觀禮也。禮無足觀,斯懈於位,而民不可得而治也。 【论语注疏】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孔曰:「《韶》,舜樂名,謂以聖德受禪,故盡善。」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孔曰:「《武》,武王樂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盡善。」 【疏】「子謂」至「善也」。[表情]正義曰:此章論《韶》、《武》之樂。「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者,《韶》,舜樂名。韶,紹也,德能紹堯,故樂名《韶》。言《韶》樂其聲及舞極盡其美,揖讓受禪,其聖德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者,《武》,周武王樂,以武得民心,故名樂曰《武》。言《武》樂音曲及舞容則盡極美矣,然以征伐取天下,不若揖讓而得,故其德未盡善也。[表情]注「孔曰」至「盡善」。[表情]正義曰:云「《韶》,舜樂名」者,《樂記》云:「《韶》,繼也。」注云:「韶,紹也,言舜之道德繼紹於堯也。」《元命包》曰:「舜之時,民樂紹堯業。」其《書·益稷》云:「《蕭韶》九成,鳳皇來儀。」是《韶》為舜樂名也。云「謂以聖德受禪,故盡善」者,《書序》云:「昔在帝堯,聦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于位,讓于虞舜。」孔安國云:「若使攝,遂禪之。」禪即讓也。是以聖德受禪也。[表情]注「孔曰」至「未盡善」。[表情]正義曰:云「《武》,武王樂也」者,《禮器》云:「樂也者,樂其所自成。」注云:「作樂者,緣民所樂於已之功。」然則以武王用武除暴,為天下所樂,故謂其樂為《武》樂。《武》樂為一代大事,故歷代皆稱「大」也。云「以征伐取天下,故未盡善」者,以臣代君,雖曰應天順人,不若揖讓而受,故未盡善也。 【论语集注】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韶,舜樂。武,武王樂。美者,聲容之盛。善者,美之實也。舜紹堯致治,武王伐紂救民,其功一也,故其樂皆盡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遜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誅而得天下,故其實有不同者。程子曰:「成湯放桀,惟有慚德,武王亦然,故未盡善。堯、舜、湯、武,其揆一也。征伐非其所欲,所遇之時然爾。」
/
本文档为【《论语》晨读,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