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全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

全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

2020-05-18 6页 pdf 675KB 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2127

暂无简介

举报
全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全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江夏区农业局2015年5月尊敬的各位党外朋友,各位领导:首先,我代表区农业局向大家一直以来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心、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紧紧围绕“一个率先,三个示范”和“三个江夏”建设总体奋斗目标,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落脚点,突出深化农村改革,突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接二连三”,保持了农业发展好形势,为新常态下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现汇报如下。一、工作...
全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
全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江夏区农业局2015年5月尊敬的各位党外朋友,各位领导:首先,我代表区农业局向大家一直以来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心、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紧紧围绕“一个率先,三个示范”和“三个江夏”建设总体奋斗目标,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落脚点,突出深化农村改革,突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接二连三”,保持了农业发展好形势,为新常态下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现汇报如下。一、工作成效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全区现代农业呈现出较好发展势头: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生产能力逐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功能品味逐步提升;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逐步增强;精准农业不断深入,生态环境日益美化。省级粮食生产大区、蔬菜主产区、水产大区、畜牧大区地位进一步巩固。(一)农业经济保持较快发展。201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8.68亿元,农业增加值87.5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15101元,较上年增长12.25%。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1年保持二位数增长,稳居全省80个县域经济1考核县市第一名。在宏观经济环境趋紧,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的复杂形势下,农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为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二)保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充足。2014年实现粮食总产29.24万吨,连续十一年实现稳定生产。全区蔬菜基地保有量目前已经达到34万亩,2014年实现蔬菜总产150.26万吨,出栏商品猪102万头,商品家禽1950万只,水产品产量9.2万吨,菜篮子产品年总产值有望突破100亿元。主要农产品在总量不断组长的同时,精细菜、特色菜等高端农产品占比明显增加,生产比较效益稳步增长,建设全市最大菜篮子的基础逐步夯实。(三)发展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坚持区域布局、适度规模、集约高效和功能转型四个发展方向,全区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三纵一横”四个功能区初具雏形。中部107沿线现代农业示范区(含铁贺线)以设施农业基地为支撑,形成设施农业示范长廊;西部金水河沿线农业化生产保护区先后建成水稻、水生菜、水产、水禽板块基地;东部梁子湖大道(天子山大道)沿线依托梁子湖赏花大道、天子山休闲采摘等资源优势,形成都市农业生态休闲区;北部新老南环线现代农业创新服务区集聚多家省、市农业科研机构和海吉星、菜鸟网络等大型农产品物流项目落户,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四)农业经营方式加快转变。从政策引导、机制创新、2主体培育、资金扶持等多方面入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健全。全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000多个,共计流转面积42万亩。去年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16家,达48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安山农产品加工园建设稳步推进,海吉星完成投资3.39亿元,预计一期将于今年8月建成。新引进小田园、国储米业2家农业龙头企业。2014年实现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12亿元,同比增长16.7%。(五)传统农业“接二连三”。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区农业产业从传统的生产型向多功能服务型开始转变。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全区乡村游经营单位发展到111家,从业人员3000余人,辐射带动面积10余万亩,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逾10亿元。加快推进订单农业,促进企农融合发展。全区订单面积达30余万亩,涵盖水稻、菜薹等数十个品种,年产值近10亿元。注重发展特色产业,设施蔬菜、水生蔬菜、优质稻、两瓜(南瓜、西瓜)等特色基地规模档次不断提高。(六)农业可持续发展态势逐步增强。一是设施化水平显著提高。全区设施蔬菜基地3万亩,其中钢架大棚面积8750亩,亩平效益超过5000元,是传统农业2倍以上;二是农业减量化技术广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年应用面积45万亩次,水稻集中育秧、水稻轻简栽培等农业三新实用技术年应用面积近百万亩次,农作物病虫害年实现统防统治150万亩次以上;三是良种应3用面积不断扩大。年推广蔬菜、水稻等农作物新品种50余个,全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四是农机化水平稳步提升。截止去年底,全区有各类农业机械66673台套,农机总动力39.84万千瓦,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62.8%。五是两型农业态势强劲。建设金林、金龙、怡山湾等一批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三沼利用示范面积5万亩,年消纳畜禽粪便10万吨。全区共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20处,年处理畜禽粪便能力20万吨,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万台,农村户用沼气6000户,太阳能路灯400盏。2014年全区农药、化肥施用量较上年分别下降50吨、2400吨,降幅分别达到5.8%、3.2%。(七)农村改革深入推进。2014年新增并完成5个试验街改革试验工作,全区调查摸底实行全覆盖,确权做到能确尽确,符合条件的权属已开始颁证。区-街-村三级农房登记查询信息数据库走在全市全省前列。农村房屋实现了以图管房,农村房屋“人、房、图”综合信息数据相关联。组建了1个区级和11个街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全区涉农贷款余额达74.16亿元,全区农改工作在全市领先。(八)农业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全区已成功创建金口、郑店等三处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建立健全了覆盖区、街、村、农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四级监管体系,连续8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全区建设自检机构31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四项制度”(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准化生产、可追4溯体系)的企业、市场、超市和生产基地总数达到41家,覆盖基地面积40万亩。规模以上蔬菜生产基地、养殖场全部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信息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全区三品认证总数达136个,其中无公害24个,绿色食品87个,有机食品25个。国家原产地保护标志和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梁子湖螃蟹、法泗大米、舒安藠头、五里界界豆);湖北名牌产品8个,武汉名牌产品10个,农产品品牌认证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去年12月,我区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全省4家单位之一,参加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目前创建工作已经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申报至农业部审核,通过创建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九)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逐步增强。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环境条件不断改善,技术干部专家联系点、技术干部包村、农业专家热线、农业科技手机短信平台等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全区现有专业从事农业机械作业、病虫防治、农产品销售、农村劳务中介等职业经理人500多个,各类服务组织300多家,年经营额超过20亿元。2014年开展农村实用人才、绿色证书、阳光工程等培训活动128期,培训农民9000人次。受理并办结农业行政执法案件6起,开展农资市场巡查整顿10余次。争取投入老区各项扶持资金4146万元,新增脱贫人口2018人,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106元,增幅高出全区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二、农业重点工作进展5按照全区“一个率先,三个示范”的战略目标和全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农业现代化立足于服务工业化、融合城镇化、功能多样化,突出科技示范,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城乡统筹,在产业结构上,按照“优一进二强三”的思路,优化种植业,压减畜禽水产养殖;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二产业;做强观光休闲第三产业。在规划布局上,全域打造“三纵一横”四个功能区,中部107沿线(含铁贺线)依托设施农业基地和郑店蔬菜产业示范园、安山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形成百里示范长廊;西部金水河沿线依托传统农业优势,发掘农耕文化,突出打造四水农业示范区(水稻、水禽、水产、水生菜);东部梁子湖大道(天子山大道)沿线依托梁子湖赏花大道、天子山休闲采摘等资源优势,做大赏花经济,打造都市农业生态休闲区;北部新老南环线依托省、市农业科研机构,突出农业科技成果创新转化,打造现代农业创新服务区。围绕上述思路,当前我们突出推进了以下几个重点工作。(一)郑店农业示范园项目。现代都市农业园项目从去年开始启动,去年10月市发改委对下发了项目批复,明确项目选择郑店街劳四村、段岭庙村,建设总规模1.7万亩,核心区1万亩。项目总投资5.13亿元,建设期限为3年(2016年底完成),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配套设施、园区生产设施等。按照2014年实施,园区主路和桥梁的地勘已完成,详规已制作,企业土地流转基本到位,农业集团正在进行项目招6投标工作,项目建设正在筹备之中。2015年度园区建设主要包括园区次路、联通路、配套绿化、供电给水、桥梁、三湖泵站渠系改造、配套道路的排水渠、园区景观步行道、停车场、污水处理系统、太阳能路灯、连栋大棚、农业信息平台、农产品检测平台、园区管理中心等,目前丛霖完成5108平方的温控大棚基础设施和骨架建设。(二)农村改革。经过三年的艰辛探索,江夏区基本完成了农村改革试验八项工作任务,农村改革工作得到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广泛认可,年度综合考评连续三年保持全市第一。试验区农村“十项”产权调查摸底实现全覆盖。精准测绘、定位农房(含附属用房)8.09万户、14.3万栋,总建筑面积1534.6万平米,采集信息900.5万条。全区1005宗农村集体土地都有了“身份证”。区街两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全面建成并与市农交所实现互联互通,实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养殖水面使用权抵押、农村集体股权分配等多种资产资源资本转换途径,创新开发了“富农贷”、“助农贷”等农村产权融资产品,累计发放农村“三权”抵押贷款457笔,累放金额7.37亿元。2015年是我区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的收官之年,省市和中央有关部委拟定于9月份前后验收。今年农村改革重点是:在试验区全面开展查漏补缺,全力做好迎检准备工作,梳理总结,健全档案,打造亮点,完善制度。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和数据库;二是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功能;三是建立健7全农村资产评估制度,稳妥开展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业务;四是创新农业和农村经营模式;五是有效加强风险防控;六是做好迎检准备工作。在工作推进上,目前全区查漏补缺等日常业务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三)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去年底,我区被入选全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四家试点单位之一。能够入选创建试点单位,对于我们来说,是机遇,是荣誉,更是考验和挑战。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先后召开了区长办公会、全区动员会等专题会议,明确了相关责任,并将创建工作纳入全区绩效考评。截至目前,创建工作圆满完成了创建宣传、实施、整改阶段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区新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相关制度44项;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品种扩大到67种,监测范围涵盖全区12个街道、5个开发区;监测参数增加到168个,定量检测技术更加成熟。3月30日,省农业厅考评组到江夏检查评估,结果显示我区农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100%,满意度测评超出标准,资料台帐齐全合乎要求,顺利通过省农业厅组织的考核评价。下一步,省农业厅将我区创建工作资料台帐报送农业部审查认定。农业部认定后,我区创建工作将转入完善提高与示范推广阶段。(四)现代农业百里观光长廊项目。现代农业百里长廊项目是打造现代农业大型园区的重大创新。项目设想自去年提出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区三级干部会议明8确要求,要全面启动建设。按照区领导提出的“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今年以来,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工作专班,启动了项目前期调查和规划等相关工作。专班先后深入郑店、乌龙泉、安山、山坡四个街二十多个村实地踩点调研,并主动和四个街道沟通协调,对项目规划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初步明确了项目构架,长廊建设北起海吉星物流园,南至山坡街山新村,涉及四个街道二十多个村,区域面积20多平方公里,建议分三个区域三个阶段分步规划实施。三个区域内观光长廊总长约87公里,其中已经列入示范园项目规划11公里,基地间需要新修建的联结道路约16公里,需要维修的约13公里,其余为现有水泥道路。(长廊还需配套建设错车台、指示牌、指示图、停车场、公厕等辅助设施,初略概算需错车台36处,岔路口指示牌56块,指示图12处,停车场3处,公厕7处。总建设费用约需2000万元)。(五)农业信息化。现阶段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农业产业中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推力,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为了主动适用这一新常态,我区于去年启动了农业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建设。平台总的构想是:立足于加快推进全区现代都市农业建设,以服务农业2.0,促进农业3.0为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全方位系统地建设集决策参谋、政务办理、远程管理、在线服务、信息分析、资源监测、市场对接等多功能于一体,覆盖全域、涵盖全程的现代农业政务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打造全市领先、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信息化综合示9范样板,引领和加快全区现代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平台建设目前已经完成系统初步,部分功能模块已经编码实现。已建立十七类农业专题数据库。包括全区277个行政村的农业基本情况、农改数据库、农业气象数据库及预报、32家农产品基地建设情况、48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相关资料、72个农村能源点建设情况、18家乡村休闲游、13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20个农产品交易市场、3425个土肥检测数据、耕地统计数据、粮食统计数据、18个专题地图服务等。下一步主要建设区级平台展示指挥中心,完善街、村(企业、基地)二个层级系统软硬件建设和功能延伸拓展,推进街村信息收集发布全覆盖,开展互联网+农业、农业物联网技术试点,力争在发展农业新业态有重大突破。(六)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项目是市政府2013年度十件实事主要内容之一,我区先后组织17家企业申报全市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项目,申报设施面积15100亩,综合体建设项目12个,市累计下达资金17641万元。截止目前,17家企业完成土地流转面积近3万亩,基地建设面积2万亩,建设钢架大棚8000亩。为了充分发挥设施蔬菜基地设施基础优势,促进和提高基地生产效益,我们积极协调省、市土肥专家和武汉市设施蔬菜专家服务团成立专班,对17个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进行了取样分析,提出土壤改良方案。积极协调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通过技术合作的形式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目前已经有10家企业与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采取承包等形式,从外地组织10种植能手到企业基地落户,丰富企业生产方式,带动生产快速起步。目前17家企业生产已经初步形成规模,正常生产面积达70%以上。下一步重点是围绕设施蔬菜基地品牌特色和种满种足,实施一批设施蔬菜基地提档升级和农产品销售物流项目,促进基地生产良性运转,不断提升基地生产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三、问题建议现阶段,农业现代化在“四化”中是短板,是弱项,这其中有着“先天不足”的客观原因,同时也有“重工轻农”的现实因素。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要求。就当前而言,我们在推进农业现代建设中还面临经费不足、项目支持力度不大、扶持政策不强等困难和问题。(一)关于农业扶持政策。在农业扶持政策上,还存农业项目用地矛盾比较突出,土地流转非农化和不规范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农业项目实施办理程序较为繁琐,金融扶农政策配套力度不强等问题。建议一是研究解决农业项目用地办法,每年拿出适当的用地指标逐步缓解农业企业用地矛盾;二是规范土地流转,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准入、风险金保障、退出经营等制度;三是强化金融支持,金融部门针对农业特点针对性地推出系列产品,简化手续降低门槛。探索农民资金合作社等新的农村金融业态,丰富农业融资渠道;四是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招商引资力度,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相关手续程序,加大基础建设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安山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等;五是11扩大农业保险范围,探索农产品价格行情保险等新产品,提高保险补贴比例,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二)关于项目支持力度。整体上看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对于农业项目的支持力度是不断加大的,但相比于其他行业,农业项目的支持力度还是显得不强。主要一是在一些国家省市农业项目的配套资金落实上存在着不到位,二是产业化支持政策滞后,区委区政府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是区政府【2009】10号文,扶持力度为1000万元,去年调整到2000万,但很多是项目整合,新增加的不多,且目前还没有出台正式的文件;三是项目整合力度不大,农业项目涉及多个部门,在项目整合上研究出台了一些政策,但在实施中还不很到位,没有最大限度发挥项目效应。建议一是建立正常的农业项目投入增长机制,按照全区财政收入增幅逐年增加;二是落实项目配套资金,对于国家、省、市农业项目要求地方配套的项目资金财政优先予以考虑,当前重点解决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等重点项目区级配套资金;三是进一步强化涉农项目整合工作力度,建立完善农业项目整合机制体制。(三)关于农业工作经费。客观来说这几年农业工作经费有较快增长,但随着机构改革的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农业工作任务也日益繁重,很多工作依然面临工作经费不足的现实问题。一是农业执法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经费不足。农业行政执12法工作承担着全区种子、农药、化肥、农膜、饲料等投入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监管工作,全区农资经营门点近300家,正常监管工作需要的设备尚不齐全,每年工作经费仅为35万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承担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和检测,基本上每天都需要到生产基地实地抽检,年检测批次在7万批次以上,特别是今年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以来,工作量大幅增长,但工作经费目前还不足100万元,仅够检测耗材和仪器设备更新维护。二是专项工作经费欠缺。农村改革、农业信息平台建设等工作都需要较大经费支持,目前还有很大缺口。经过我们初步概算,今年全局工作经费缺口在500万元左右,恳请区委、区政府予以解决。(四)关于农业人才引进。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原大专院校统招统分机制中断,农业局就没有新增一个农业院校毕业生,农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现象突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区植保站5名专业技术人员中,最年轻的48岁,其他人员3年之内全部到龄退休;土肥站、推广中心、基层农业服务中心等农业技术业务单位15年来没有进入一个专业院校毕业生。建议一是区政府在事业编制、财政供养名额上适当调剂,建立稳定的农业专业人才引进机制,每年解决2-3个事业、财政编制指标;二是建立优秀人才激励机制,对于成绩突出的农业技术人才,采取特事特办,解决编制及财政供养。13各位领导、各位党外朋友,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农业现代进程是广大农民朋友的愿望,是实现“一个率先、三个示范”“三个江夏”建设的具体要求,尽管近年来全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全市乃至全省位列前茅,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距离领导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有很长的距离,农业现代化之路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中心大局,进一步发扬农业人敢于攻坚、善于创新、不怕吃苦的优良传统,坚定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实现“率先在全市乃至全省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14
/
本文档为【全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