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人口社会学

2022-04-04 49页 ppt 1MB 2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is_058672

暂无简介

举报
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日期形式内容备考3月31日(周一)讲义  4月3号(周四)讨论课从“职业性别隔离”看“男女平等” 4月10号(周四)讲义  4月14号(周一)讲义  4月17号(周四)讨论课人口是多好?还是少好? 4月21号(周一)讲义  4月24号(周四)讨论课第一章前景 4月28号(周一)讲义  5月5号(周一)讲义  5月8号(周四)讨论课第二章宏大理论 5月12号(周一)讲义  5月15号(周四)讨论课第三章抽象经验主义 5月19号(周一)讲义  5月22号(周四)讨论课第四章形形色色的实用性 5月26号(周一)讲义  5...
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日期形式内容备考3月31日(周一)讲义  4月3号(周四)讨论课从“职业性别隔离”看“男女平等” 4月10号(周四)讲义  4月14号(周一)讲义  4月17号(周四)讨论课人口是多好?还是少好? 4月21号(周一)讲义  4月24号(周四)讨论课第一章前景 4月28号(周一)讲义  5月5号(周一)讲义  5月8号(周四)讨论课第二章宏大理论 5月12号(周一)讲义  5月15号(周四)讨论课第三章抽象经验主义 5月19号(周一)讲义  5月22号(周四)讨论课第四章形形色色的实用性 5月26号(周一)讲义  5月29号(周四)讨论课第五章科层制气质 6月5号(周四)讨论课第六章科学哲学 6月9号(周一)讲义  6月12号(周四)讨论课第七章人类的多样性 6月16号(周一)讲义  6月19号(周四)讨论课第八章对历史的运用 6月23号(周一)讲义  6月26号(周四)讨论课第九章论理性和自由 6月30号(周一)讲义  7月3号(周四)讨论课第十章论政治 *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第一节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一、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人口的双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二)社会学的想象力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三)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何谓人口过程、人口结构、人口变迁二、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意义(一)人口社会学的跨学科性(二)人口社会学需要实践出真知(1)何谓人口?(2)人口社会属性现为哪三个方面?社会生产力;社会文化;政治**第二节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人口社会学研究方法介绍(一)人口统计方法(二)人口比较研究方法(三)人口的历史方法(四)人口的民族志方法二、研究方法的挑战和反思(一)后现代理论和技术发展(二)解构主义和后现代意识(三)实践的逻辑(1)何谓职业的性别隔离?(2)何谓自变量,因变量?*课后阅读:《社会学的想象力》讨论题目4月3日(星期四)7-8节运用就业率,人口结构中的男女比例,以及“职业性别隔离”看我国是否已经实现“男女平等”?*第二章人口社会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思想史一、早期国外人口思想史(一)古希腊的人口思想史柏拉图:“小国寡民”的城邦政策,适度人口;亚里士多德:控制人口数量,土地和财富<人口增长(二)宗教人口思想史禁止避孕,任意地中止妊娠或离婚阿奎那;马丁/路德的人口思想二、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人口思想史(一)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二)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三)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口思想亚当/斯密的人口思想:(1)人口与劳动分工(2)乐观的人口思想(3)发展并非无止境具有经济决定论的色彩*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两个前提(两条原理):   ①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 ②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两个级数:   ①人口是呈几何比率(即:2,4,8,16,32,64,128等)增长,   ②食物供应呈算术比率(即:1,2,3,4,5,6,7等)增长两个“抑制”:“积极的抑制”“预防的抑制”三个命题:①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②生活资料增加,人口会坚定不移地增长③较强的人口增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实际人口同生活资料保持平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口思想基本观点:驳斥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观(1)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受到许多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2)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必然产生相对人口过剩,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3)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及社会问题有一定的影响。(4)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毫无困难地对人的生产进行有的调节。视人口为具有社会性与阶级性的社会体,受社会制度的制约,人口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表现为阶级属性。*三、西方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早期人口社会学思想斯宾塞:受达尔文思想的影响杜蒙特:人口社会思想的主要奠基人;提出著名的“社会毛细血管”涂尔干:将人口增长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因(二)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吉登斯:将人口置于社会结构论的中心汤普逊:开创了社会学研究的人口学派杜蒙特分析人口变化的三个途径?何谓“社会毛细血管”学说?汤普逊的社会学视角:1.人口增长是社会条件的必然结果2.综合的方法研究人口问题。3.人口数量和社会福利的关系。4.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二)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戴维斯:当代人口社会学的先驱摩尔:生育行为处于社会制度的控制之中;人类生育行为绝不是简单的生物性生殖结构主义理论对人口社会学的深刻影响(1)人口依其资源状况进行交往活动(2)人口的行动受到结构限制二战后各种人口专题研究得到发展例如:索维的《人口通论》后现代理论对人口社会学的影响*第二节中国人口社会学思想和人口理论一、中国传统人口思想(一)增值人口观:孔子和墨子(二)适度人口思想:商鞅和韩非子(三)限制人口思想:洪亮吉二、近代人口思想梁启超和严复的人口思想三、现代人口思想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四、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马寅初《新人口论》的主要观点:(1)掌握人口数据是关键(2)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3)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建议—晚婚晚育,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增税,四个孩子增重税。*第三章生育制度第一节生育模式与生育制度分析一、生育概念与测量(一)生育力和生育率生育力:是指妇女生育能力和潜能。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二)生育测量粗生育率;一般生育率;年龄别生育率;总和生育率二、生育模式(一)传统农业社会的生育模式:死亡率导向的多育模式(二)工业社会的生育模式:从自然型走向了人为的控制型(三)发展中国家的生育模式:死亡率和出生率之间非同步变化*三、生育制度分析何谓生育制度;生育观念;生育规范;生育的物质设备(一)生物因素和生育制度---中间变量的分析:戴维斯和布莱克《分析框架:社会结构和生育率》;邦加兹模型(二)生育规范:生育的合法性问题(三)生育的物质设备与技术:避孕工具的普及和避孕知识的增长(四)生育意愿研究: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的不同(五)影响生育的经济研究:经济学家贝克尔和社会学家依斯特林(六)影响生育率的政治力量:资源和社会平等;政府作用;意识形态*第二节中国生育模式研究一、中国生育模式的历史演变二、中国生育模式及其转变的动力机制(一)传统高水平生育模式的动力机制(二)中国人口生育率转变的特点(三)中国低生育率产生和变化的动力机制*第一节死亡模式与死亡率一、死亡模式与死亡率分析(一)死亡统计1.死亡人数统计:属地原则;属人(属籍)原则2.粗死亡率:反映实际人口死亡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在6‰—35‰3.死因死亡率:某种或某组原因致死的人数,以十万分表示。4.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在人口社会学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5.化死亡率:消除因人口年龄结构不同所产生的死亡差异6.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可计算平均预期寿命,摆脱了年龄构成的影响,综合反映人口的死亡水平。第四章死亡制度*(二)死亡界定及分析框架1.死亡:人口社会学把人的死亡视为一个生物生命过程的终结,表现为个体呼吸停止、心脏停跳及脑电波消失。2.两个与死亡相关的生物概念:(1)极限寿命(2)寿命平均预期寿命---人口统计上的概念如何解释极限寿命和寿命之间的差距?(1)生物角度(2)社会角度*二、死亡模式何谓死亡模式?人类死亡模式的变迁特征(一)传统农业社会的死亡模式特点:高死亡率,低预期寿命表现: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非常高;预期寿命极低;(二)工业社会的死亡模式特点:低死亡率、较高的预期寿命表现:死亡率下降明显,多集中高龄人口;预期寿命提高;1950年代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死亡模式分化,1950年代后,基本趋于一致。*三、死亡率分析(一)死亡率的年龄格局(1)死亡率的年龄格局死亡率的变化规律除了在低年龄组外,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这一规律被称为死亡率生物性年龄格局。(2)年龄格局的4个阶段第一阶段:0-10岁的婴幼儿死亡率由高向低迅速下降第二阶段:大约10-35岁死亡率处于低水平或缓慢增加第三阶段:大约35-90岁死亡率加速提高第四阶段:大约90岁以后死亡率缓慢增加(3)何谓U型模式;J型当社会的死亡率年龄格局与其生物学格局出现差异时,将如何寻找原因?职业,文化程度和收入的差异反映的死亡率阶层差异存在着哪些特征?*(二)死亡率的性别格局:女性具有存活优势(三)死亡率的阶层分层: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有较高的死亡率;社会地位越高的人的寿命可能越长(四)死亡率的地区差异:发达地区和城市人口比发展中地区和农村人口更愿意,也更有条件使用医疗服务(五)对死亡差异的解释和社会政策取向:(1)物质论或剥夺论(2)文化论或行为论(3)多元论*四、死因分析(一)死因分类:医学意义和社会角度的分类(二)死因分布:不同历史时期的死因分析;不同发展类型国家之间的死因分布状况(三)实际死因“实际死因”与行为选择(四)现代性与死亡风险参量风险参量是指威胁生命的各种危险(五)新的挑战社会角度的五大类死因: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外源性死因);退行性疾病引起的死亡(内源性死因);妇婴疾病引发的死亡;外因死亡(非正常死亡);其他(如地震引发的死亡)现代社会的风险:现代生活方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战争;社会治安;艾滋病;剧烈的社会变迁*第二节中国死亡模式分析一、中国死亡模式演变的历史(1)中国是个高死亡率的国家;(2)人口预期寿命低;(3)死亡率的高低直接与社会政治动荡高度相关二、对中国死亡模式的研究(一)中国人的死亡率差异从年龄上;从性别角度;从职业;从文化水平,从收入(二)死因分析(1)内源性死因占多数;(2)外援性死因存在差别;(3)社会性或外因性死因值得关注。*第五章人口迁移第一节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理论一、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1.何谓人口迁移?2.世界通行的三种统计方法:3.人口迁移数据的来源:人口普查,人口调查,人口登记4.测量人口迁移的指标:迁移的数量,方向,距离三个层次。迁入率、迁出率、总迁移率、净迁移率5.人口迁移的社会功能:*二、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一)迁移者研究1.迁移者的选择性理论(人口迁移的微观理论)对于迁入者的选择性的3种解释:参见105页2.迁移者网络理论(社会网络)移民的乘数效应3.迁移者整合理论两个基本理论假设(二)移民文化研究1.移民的文化冲突理论:源于资源的有限性2.移民的文化适应理论:(1)改变自我;(2)重建生活环境和文化3.移民的身份认同理论:决定族群成员身份的关键:归属与认同*(三)迁移规律研究1.推拉理论两种动因:居住地有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迁入地有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人口迁移的力量主要有:生存因素和人为因素“中间障碍”包括了三方面因素:目的地,原居住地和两者之间一系列的中间障碍2.人口迁移的过程理论(四)国际人口迁移研究1.国际人口迁移类型理论(两种类型)生存型人口迁移;发展型人口迁移2.国际人口迁移的结构性特征①具有地区性结构特征;②具有明显的经济性结构特征③具有政治性结构特征;④难民和非法移民人口增加⑤女性移民人口有增多趋势;⑥高素质移民在增加这些中间障碍又可以归纳为四类因素:与迁移者原居住地有关的因素;与目的地有关的因素;介于出发地与目的地之间的障碍因素;迁移者个人因素;国际人口迁移主要由五大迁移流组成*生存型人口迁移*发展型人口迁移*3.人口迁移的世界体系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世界经济是如何用结构性链条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结起来。4.国际人口迁移的经济学理论 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新经济社会学理论;  *三、全球人口迁移的新趋势全球化时代人口迁移的特点:1.加速化;2.多样化;3.全球化;4.女性化何谓全球流散全球流散的5种类型:(1)受害者类型;(2)因殖民的流散;(3)跨越时空而维持的强烈的族群认同;(4)与生活在流散地区的同一族群成员之间具有团结感;(5)与寄居社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紧张;(6)对多元化寄居社会有潜力做出有价值的和创造性的贡献。*第二节中国的人口迁移及其研究一、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中国人口迁移按历史时间顺序简单分为六个时期二、当代中国人口迁移研究(一)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并存(二)人口迁移规模有所增加,但相对凝固性未根本改变(三)以发展型为主的人口迁移模式(四)迅速增长的国际人口迁移和流动****第六章人口转变第一节人口转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人口再生产和人口转变(一)人口再生产人口学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世代更替使人口数量和质量得以再生产,使人类得以延续。(二)人口再生产模式:(1)原始传统人口再生产;(2)过渡型人口再生产;(3)现代性人口再生产;   人类历史上四次人口增长浪潮(三)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人口转变的四个阶段:(1)人口转变发生之前的阶段;(2)人口转变的起步阶段;(3)人口转变的关键阶段;(4)人口转变的完成阶段;*二、人口转变理论(一)死亡转变理论(二)生育率转变理论(三)迁移转变理论(四)人口转变的现代理论三、人口转变模式(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第二节中国的人口转变一、中国人口转变的历史中国人口转变的几个时间段二、对中国人口转变的研究对中国人口转变的动力研究的三种观点:*第三编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年龄,性别,阶级,婚姻,就业以及教育程度等社会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第一节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概念(一)年龄测量:人口年龄结构;平均年龄;年龄中位数(二)年龄分组:年代学年龄;生物学年龄;心理学年龄;社会学年龄(三)人口金字塔:以条形图的形式直观地表现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的组合图形(图表见下页)二、分析人口年龄结构的理论框架(一)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分析1.三种基本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2.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状况:两种年轻型的人口年龄结构---低增长的年轻型;高增长的年轻型3.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与经济发展:抚养系数与人口年龄的“黄金时代”第七章人口年龄结构*3种不同类型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增长型人口;静止型人口;缩减型人口;*(二)年龄分层和同期群分析1.年龄分层:年龄角色;年龄等级;社会性时间2.同期群和同期群效应(三)生命历程研究1.生命历程的概念2.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命历程3.生命历程的人口特征---与生俱来的特征三、人口老龄化研究(一)人口老龄化的定义:一个动态的概念(低龄和高龄)(二)研究人口老年龄化的意义: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三)世界人口老龄化的状况: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为何人口老龄化会影响社会结构的变迁?为何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老年人口地位下降成为一种必然?第二节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研究一、儿童研究独生子女研究;“留守儿童”研究;“流动儿童”研究二、人口红利和经济增长研究人口变化与经济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征?何谓人口红利?我国的两种人口红利以及对经济的贡献;抚养比、生命周期财富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三、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及其研究(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二)应当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三)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研究****第八章人口性别结构第一节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概念(一)人口性别结构的测量:人口性别结构;性别比(二)女性生存优势:0-14;15-64;65以上三个阶段的优势二、分析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理论(一)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人口过程;文化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二)社会性别和性别分层Gender和sex的区别;社会性别分层与父权制的性别等级关系(三)性别分层的表现形态1.观念领域的性别分层:女性,次要的社会角色2.公共领域的性别分层:男性=公共领域,女性=私人领域3.私人领域性别的社会差异:父权制度下的女性从属于男性**案例:美女经济正方:摘自《美丽脸蛋长大米》美女经济是一种以美女为介质的特殊传媒经济。美女经济以其亲和力强、感染力强的特点,在传播过程中效果良好,成为各界竞相争取的传播载体。现代生活带来了新的消费观念,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需求之后,逐渐从单一的价值导向消费转向关注起消费中的附加价值。“美女经济”的出现是适应了市场的需求,也是适应了大众生活的需求。市场经济越往前发展,竞争必然会越来越激烈。“美女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宣扬了人皆有之的“爱美之心”,增加社会公众美丽的注意力和吸引力。完善的市场经济需要完美的社会欣赏,利用天生丽质美女的特殊价值来包装和促进经济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实在是有利无弊。美丽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正因为社会对它的需求与资源不成正比,才吸引了公众注意力,创造了眼球经济效应。利用美创造价值应该得到尊重。这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态度,也是对人类爱美天性的最起码的敬重,是培育与积累正确审美观的起点。人类需要美丽,利用美丽创造人生价值,和利用智慧创造价值一样,都应该得到尊重,只要这种创造所利用的手段是正当的。*有选择性地列举一些性别差异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持的*男孩比女孩有攻击性,无论在生理上还是语言上。*男性的视觉空间能力强于女性。涉及对空间物体的视觉观察。*男孩的数学技能增长要快于女孩。*从11岁开始,女性的语言能力强于男性,这种优势可以在今后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持续下去。模棱两可或有问题的*男性在社会活动中比女性活跃。*男性比女性更好竞争。*多数研究表明女性并不比男性更被动。两性都愿意探索新环境,涉入社会场合。尽管男孩更具有攻击性,但女孩成为被动受害者的次数并不比男孩多。(三)女权主义的观点---共同的缺陷:建立在男性经验,父权结构,男性化的分析框架上----知识目标:检验男女不平等的前提,条件,后果1.女权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性别是权力形成的源头和途径2.结构化理论:生产,生育,性,儿童的社会化为压迫女性的社会制度3.二元结构理论:自然与文化,公共与私人领域,生产与生育制度的共同作用4.多元化的理论:理论与视角的多元化三、世界人口性别结构状况1、世界人口性别结构基本平衡;2、世界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具有趋于平稳;3、在一些国家性别比失调状况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状况;*第二节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状况一、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历史变迁1826---1845年(清道光)人口性别比为:115.71946年人口性别比为:1101949年人口性别比为:108.16二、当代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特点(1)出生婴儿性别比持续偏高;(2)人口性别比的城乡分化;(3)少数民族的性别比相对正常三、对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研究*
/
本文档为【人口社会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