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小学语文标点符号用法

小学语文标点符号用法

2020-10-15 10页 doc 186KB 1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精品文库

海霄科技有卓越的服务品质,为满足不同群体的用户需求,提供制作PPT材料、演讲幻灯片、图文设计制作等PPT及文档优质服务。

举报
小学语文标点符号用法小学语文标点符号用法学习一:概述(十六种标点符号)一、标点符号概述 (十六种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表达的工具,配合文字来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有很大的功劳。    试想,如果在书面语言中没有标点符号会怎样呢?那么,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将是一篇篇长长的字串,一篇文章或一段文章,谁能一口气读完呢?即使断断续续读完,是否就能读出所要表达的意思呢?你不妨读一读下面的两例文字:1.有粮不准卖给八路军2...
小学语文标点符号用法
小学语文标点符号用法学习一:概述(十六种标点符号)一、标点符号概述 (十六种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表达的工具,配合文字来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有很大的功劳。    试想,如果在书面语言中没有标点符号会怎样呢?那么,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将是一篇篇长长的字串,一篇文章或一段文章,谁能一口气读完呢?即使断断续续读完,是否就能读出所要表达的意思呢?你不妨读一读下面的两例文字:1.有粮不准卖给八路军2.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人多病少财富    读了例1,你可能理解它的意思,可是读了例2,恐怕你就不知道作者在说些什么了。现在我们加上标点符号变一变读法:3.有粮不准卖给八路军?4.有粮不准卖给八路军!5.有粮不准卖,给八路军!6.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人多,病少,财富。7.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人多病,少财富。    例3到例5是从例1变化的。例3加了个问号,提出一个问题。例4加了叹号,句意明确,口气强硬。这一句是日本鬼子封锁解放区时,写在街墙上的一句口号。今天我们读了仍觉得它体现了日本鬼子的歹毒、霸道。例5则是在鬼子写的标语中间加了个逗号,你再一读,哈哈,真是气死日本鬼子。这一个逗号是抗日游击队员在夜里加上去的。加了逗号的标语和不加逗号的标语意思完全相反,这个小小的逗号作用可真不小。    再读读例6和例7,我们发现同是这十来个字,排列的顺序也没变,可意思却完全相反。原来是标点符号的位置变了,使句意改变了。例2有这样一段故事:从前一个吝啬鬼,请一位穷秀才为店铺写对联,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下联是“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披是“人多病少财富”。吝啬鬼是依照例6的方式念的,一时心花怒放,高兴万分;街坊的孩子们是照着秀才的指点,按例7的方式念的,气得吝啬鬼直翻白眼。    从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出:没有标点符号,书面语言只是一个字串,无法读出它们的准确意思;有了标点符号,语言的意思才清楚明了;而标点符号的变换或挪位,语言的意思也随之发生变化。──标点符号真是个神奇的小东西!    在口头语言中,我们可以根据说话人讲话的快慢、停顿、语气和声音的高低变化等来判断讲话人的语意和情感。如果把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那就必须靠标点符号来体现说话人的语意和情感了。比如,说话人问了一句话:“这是徐阿利同学?”如果记录在纸上没有这个问号而用了句号,那么别人来读这个问句时就变成了“这是徐阿利同学。”以为是介绍给人认识徐阿利的,这就改变了口头语言的实际语气和语意。    口头语言虽然有可供人的耳朵感觉的声音和语气,但也有比不上标点符号所体现的语意的地方。请看下面的故事:    一位老爷爷十分好读书,每天都读到深夜。小孙子也常常陪他夜读。这一天夜里祖孙俩正在读书,耳朵灵敏的小孙子突然听到院子里有响动,马上告诉爷爷:“爷爷,外面有人偷东西。”老爷爷对读书的要求十分严格,最忌分心。他见小孙子的注意力不在书本上,就严肃地说:“别分心!──把《老枪》递给我。”外面确实有人偷东西,小偷恃自己年青力壮,没把房中的一老一小放在眼里,听到小孩说“外面有人偷东西”时也没害怕,可是听到老爷爷说的话时,他吓得赶紧溜了。    今天,我们读了这个故事一定觉得可笑,因为我们一看到《老枪》就知道是一本书,有书名号框着。而在口头语言中,小偷听不出是书啊,他只听到“老枪”这个词,想到可以打死人的武器来了。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标点符号可以起到口头语言所起不到的作用。    标点符号有这么大的作用,是谁发明的呢?在我国古代的汉语书籍中,并没有现在这样丰富完备的标点符号,古人往往靠“之”“乎”“者”“也”等词来表达语气和停顿,现在我们从书店里买到的古文读本或历史典籍,大多已被现代的专家、学者添加过标点符号了。古人一般不使用标点,少数人用了也只是极其简单的一两种,如一个圆点或一个圆圈。试想,这样简单的一两种符号能表达出丰富多彩的语言意义吗?像破折号和省略号等的表达作用,它们是根本无法完成的。    “标点符号是新文化运动的成果,随着白话文的勃兴,它在书面语言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徐荣街:《诗与标点符号》)新文化运动,就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文化界掀起的文化革命运动。在那之前,中国人写文章不像现在人写的文章明白好懂,写的是文言文,不用标点符号;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人写文章开始用白话,叫白话文,除了口语化之外,还使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不是哪一两个人的发明创造,而是文化先驱们带头,广大汉语群众响应,逐渐约定俗成的;是借鉴外文中标点符号经过改造,与汉语的表达需要相适应,逐步发展定型为今天这样的形式稳定、分工明确的表达工具。    标点符号共有多少种呢?1990年3月22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公布了十六种标点符号,它们是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标点符号有哪些作用呢?标点符号在书面语言中被用来表示停顿、标明语气、标出语词的性质或作用。    一、表示停顿。例如:8.正是为了这个表哥,我才这么做的。9.正是为了这个,表哥我才这么做的。逗号表示句中的停顿,句号表示句末的停顿,停顿的位置不同,句意也相应发生变化。    二、标明语气。例如:10.老师回来了。11.老师回来了?12.老师回来了!13.站住!举起手来!这四个句子带有各不相同的语气:例10是陈述的语气,述说一件事;例11是疑问的语气,提出一个疑问;例12是感叹的语气,表达说话人强烈的感情;例13是命令的语气,传达一种不可违抗的命令。    三、标出语词的性质或作用。例如:14.我一听说是《大闹天宫》,高兴得跳了起来。(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一册《我的心事》)15.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月光曲》)16.花了整整27年,他终于编写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就是著名的《本草纲目》。(小学《语文》第六册《李时珍》)17.一天下午,老师张指导员兴高采烈地对我们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有书啦!”(小学《语文》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大家知道,例14中的书名号标出的是一部电影的名称,例15中的书名号标出了一首乐曲的名字,例16中的书名号标出的是一部书名,例17中的引号标出了指导员讲的话。    除以上三种基本用法外,个别标点符号还用于“修辞”和表达诗歌的形式美等。(在小学阶段暂时可以不去理解它们)    标点符号是标号和点号的合称。标号主要是用来标明词语的性质或作用,它们是引号、括号、书名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间隔号、连接号和专名号九种;点号主要是用来点断语句,表示停顿和语气,有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七种。    常用的标点符号,按不同的用途分为五组:第一组,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语气。有句号〔。〕、问号〔?〕、叹号〔!〕。第二组,表示句中停顿。有顿号〔、〕、逗号〔,〕、分号〔;〕。第三组,表示提示和引用。有冒号〔:〕、引号〔“”〕。第四组,表示插入、转折、注释和删节。有破折号〔──〕、省略号〔……〕。第五组,表示特殊词语。有书名号〔《》〕。句号(。)     句号是最常用的符号,小学一年级就要认识它。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用句号的句子语调平缓。例如:1.太阳暖烘烘的。(小学《语文》第四册《丑小鸭》)2.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小学《语文》第七册《五彩池》)3.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4.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金色的鱼钩》)例1非常简单,讲太阳给人们的感觉,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用句号。例2是一个较长的句子,它用四个“有的”把几种池底石笋的形象连在一块,句末用句号标示。例3是个长句子,实际是并列的三句话,讲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因为三个句子作用相同、形式一样,联系紧密,放在一个大的句子中,中间用分号隔开。例4是一个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只要……就……”是连接构句的纽带,所以仍算为一个句子。    在阅读过程中,句号标志着停顿较大,即停顿的时间较长,例2例4中的逗号和例3中的分号,它们所标志的停顿时间都不能超过句号。    我们再看:5.今天星期三。6.昨天晴天。7.随手关门。这三个例句乍看上去都不像是个完整的句子,不符合我们平常认识的“谁(或什么)干什么(或怎么样)”的构句模式,但仔细一想,它们都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它们是句子的特殊形式,所以都使用句号。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用不用句号,关键不是看语言的长短,而是要看语言有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有的虽然只是一个词,但却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个词就构成了一个句子。例如:8.走。9.没有。    有的虽然由多个词构成,但并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按句子结构的要求,它只是句子的一个部件(又叫成分),那就不能算一个句子。例如:10.大的小的、方的圆的、在阳光下闪着灿烂光辉的五彩池    不是句子,就绝不能用句号。    完整的句子是不是就可以用句号呢?不一定,还要看这个句子的语气。句号适应于陈述语气、语调平缓的句子,语气很重的疑问句等就不能使用句号。如:11.这是你的面包?12.李黑,把枪放下!这两个句子如果都换用句号,那么例11就不是问话了,而是告诉你“这面包是你的”,例12就不是命令的语气,而是向人陈述“李黑把枪放到地上”这个动作了。    平时我们写作文,对句号的使用存在三种不正确的现象。    一、用得太少。该用句号的地方不用句号,使语段层次不清,影响表达效果,如:13.陆峰的凳子坏了,坐上去不小心会跌倒,李志看见了,记在心上,他从家中带来了工具,放学后,大家都走了,他独自一人蹲在教室里,叮叮地修起来。(习作)例13是由四句话组成的语段:第一句介绍陆峰的凳子坏了,会跌倒,到“跌倒”结束;第二句讲李志记在心上,到“心上”结束;第三句讲李志带了工具;第四句讲李志修凳子。但作者只在段尾用了一个句号,使四个句子各自失去了独立性,整段话层次不清。    二、用得太多。还没有完成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就用了句号,破坏了句子的整体性。如:14.春天,沙枣树伸展着粗糙的树枝。上面覆盖着一片片短小的叶子。叶子上一层细沙一样的东西晶莹发亮。例14其实是一句话,结尾用一个句号就可以了,但作者用了三个句号,前两个句号中断了句子内部的联系。    三、混用。属于其它语气的句子却用了句号,与其它标点符号相混。例如:15.是阿米,还是翠芹。不,都不像。16.李勇朝我喊:“闪开。”轰隆一声,架子倒塌了。例15“是阿米,还是翠芹”是疑问语气,应该用问号。例16中“闪开”是命令语气,应该用叹号。    句号在应用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前文书写,不能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句号在科技文章中,为了不与零相混而换用一个小圆点(·),位置仍在句尾一个字的右下方。 附句号歌:一句末尾用句号,语气平缓调不高。读书见它要停顿,作文断句莫忘掉。问号(?)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一年级学生“学习使用句号、问号”,不过要能正确地使用好问号,中高年级同学也必须继续认真学习。    问号和句号一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但用问号的句子必须有疑问的语气。例如:1.真气人,鱼儿怎么不上我的钩呢?(小学《语文》第二册《小猫钓鱼》)2.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儿来的?(小学《语文》第二册《小白兔和小灰兔》)3.小鱼姐姐,你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小学《语文》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4.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小学《语文》第五册《爬天都峰》)例1例2都是疑问句,表示发话人对事情不了解而向对方提问,要求回答。这是问号的最基本用法。例3是询问别人是否答应自己的请求的问话。例4是见到山那么高,自己能不能爬上去心里没底,这才发出自问。5.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小学《语文》第十册《难忘的一课》)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小学《语文》第十册《养花》)7.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小学《语文》第十册《海上日出》)8.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夜工作》)这四个例句,都不是有疑而问。没有疑问还要提问是为了加强语气,强调所讲的内容。例5强调“这句简单的话”的作用──没有别的话比得上它了。例6强调“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是真理。例7强调日出“是伟大奇观”。例8强调“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总理”。这种“没有疑问而问”的句子叫反问句。    反问句的答案就在句中。用肯定的意思问的,答案是否定的,例5、例8就是这样的;用否定的意思问的,答案是肯定的,例6、例7就是这样的。9.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瓜秧开了花要授粉。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西瓜花没授粉,当然结不了瓜。(小学《语文》第十册《彩色的翅膀》)10.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小学《语文》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例9和例10这两个句子是设问句,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或听话人的注意和思考,增加表达效果。例9是为了引出不结瓜的原因。例10是为了说明破坏了地球,人类则没有生存的地方。虽然开头是“有人会说”,其实是作者借“有人会说”来提问,引出要人们注意的内容。11.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小学《语文》第十册《毛主席在花山》)例11共有三个问句:第一句是设问句,虽然是问人,实际是为了强调自己的说话内容而采取的设问形式;第二句和第三句以反问句的形式回答:肯定军队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    有疑而问的问句和无疑而问的反问句、设问句,都是疑问的语气。所以都用问号。    问句往往带有疑问词,像“什么”“甚”“啥”“怎样”“谁”等。    也有不含疑问词的问句。如:12.他已经走了?13.潘光伟在给老师打水?14.李明?这三个例子,如果没有问号便是肯定的句子。这类句子在口语中经常出现,但在书面语中,只能靠问号来体现疑问语气。    不过,有疑问词,却不一定是疑问句。口语中,可以靠语气来判断,书面上就必须用标点符号把它表达准确。例如:15.那只带头的鸟说:“咱们赶快飞到别处去吧!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不知道要淹死多少人呢!”(小学《语文》第八册《猎人海力布》)16.一年到头住在一个地方,并不是什么有味儿的事情。(小学《语文》第十册《小青石》)例15中的“多少”和例16中的“什么”都是疑问词,但这两个句子却不是疑问句,所以不用问号。    从以上举例分析可以看出,问号是表示问句之后的停顿的。是不是问句,用不用问号,这要看是否有疑问,要不要回答或解决,是不是疑问的语气。问句是有疑而问的,要求回答或解决的,语气是疑问的。反问句虽然不一定要求回答,但它有疑问的语气,是借发问的形式来加强语意的。设问句虽然不要求别人回答,但它是用疑问的形式提出来,自己作回答的。    问号,是句子标志符号,一般放在全句的结尾,不然就会割断句子的联系。例如:17.诗中哪些语句具体写瀑布,是抓住什么来写的?(小学《语文》第七册《古诗两首》思考·练习)18.你怎么啦,桑娜?(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穷人》)19.你是今天就去游泳,还是星期天再去?(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基础训练4》)例17提出两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承接前一个问题而来,问号用在句末。如果在第一句句尾加上问号,就会隔断句子前后的联系。例18是一个呼语(喊人的话)后置的问句,它可以变成“桑娜,你怎么啦?”在例18这个句子形式下,却不能将问号加在“啦”字后面,如果那样,也会割断前后联系。例19也提出了两个问题供“你”选择,只有合在一处才能构成这种选择,如果将问号加在“游泳”之后,就割断了“是……还是……”的联系,构不成选择了。    下面是两个问号使用不当的句子:20.这本书是留给王辉的?马威?21.不是王晴是谁?你说。例20的本意是“马威,这本书是留给王辉的?”由于在“王辉的”后面用了问号,使我们读后产生了不知道这本书是留给王辉的,还是留给马威的感觉。例21的本意是“你说,不是王晴是谁?”由于问号用在“谁”后,把一个句子变成了两个句子,意思随第二句语调的变化也发生了变化。这两例都是错用问号,隔断了句内意义的联系,才造成词不达意的。    综上所述,问号是句子的标志,是句末停顿符号,表示句子的疑问语气。    当然,我们的老师为同学批改作文,有时在一大段文字上面划了个大问号,有时在某个空白处划一个问号,表示那里有问题。这是问号在使用中的特例。    小同学在使用标点符号过程中,见到问句就加问号,也许不会有多大差错的,但也有三种常见的错用现象,要引起注意。    一、是问句却忘了加问号。这一“忘”或使句子变得不伦不类,或改变了语气。例如:22.我实在想不通,明明是老奶奶不小心撞着了大刘叔,为什么大刘叔还要向她陪礼,还要忙着送她到医院检查。23.从妈妈手中接过钢笔,问“这是给弟弟买的。”妈妈摇了摇头。例22“想不通”是有疑问,“为什么”又是疑问词,整个句子是疑问的语气,但句尾却用了句号,使句子变得不伦不类,无法上口读。正确的方法是在文尾加问号。例23的本意是问妈妈这支钢笔是不是给弟弟买的,因为它没有带疑问词,书面上又没有加问号,这个疑问句就变成了陈述句“这是给弟弟买的”,改变了句意。正确的方法是把第一个句号换成问号。    二、位置不当。例如:24.这头毛驴想,是先吃掉东边的那堆草呢?还是先吃掉西边的那堆菜呢?25.已经放学了吗?这位小同学。例24用了两个问号,这样一来就是两个问句了。其中词语“是……还是……”是表示选择的连词,说明两个句子是表示选择的问句,连词不应拆放在两个句子中。因此,第一个问号应换成逗号。例25,作者的本意是“这位小同学,已经放学了吗?”句子倒装后,问号应移放全句结尾。作者没有这么做,而是问号不移,句尾加句号,使全句一变为二,互不相联。    三、虽有疑问词,却没有疑问语气,不属于疑问句,但有的同学也加了问号。例如:26.王小为什么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是值得想一想的。27.大家都在想明天春游该怎么走?这时,许收割进来说:“别想啦,春游不进行了。”例25的错误就是见到带有疑问词,就加了问号。其实,全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到“成绩”这里有一个小的停顿,这个停顿之前全是“想一想”的对象,不能成为独立的问句。在这个停顿处加问号就隔断了句子内部联系。应该将问号换成逗号或不加任何符号。例27虽有疑问词“怎么”,但“大家都在想明天春游该怎么走”根本没有疑问,不该加问号,应改成逗号。    以上三种错误,希望同学们在使用问号时注意避免。    问号在书写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前文书写,不可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附问号歌:有疑有问用问号,设问、反问也需要。遇它读出语调来,看书见它要思考。叹号(!)      叹号,又叫感叹号、感情号,还叫惊叹号。它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会使用叹号是小学二年级的学习任务之一,平时应用较多。凡是表示赞颂、欢喜、愤激、惊讶之情的句子和表示要求别人做或不做某件事情的句子,都可以用叹号。    一、表示赞叹惊喜等感情强烈的句子,用叹号。例如:1.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小学《语文》第六册《海底世界》)2.我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嚷:“蜻蜓赛过飞机啦!蜻蜓赛过飞机啦!”(小学《语文》第六册《放风筝》)例1和例2都是感情强烈的句子。例1在文章叙述了海底的景象和物产以后进行总结,赞叹海底“物产丰富”、“景色奇异”,所以句尾用了叹号。例2表达了风筝放起来了而且放得很高的喜悦心情和自豪感,所以在每个高喊的句后都用了叹号。3.看!(小学《语文》第十二册《马踏飞燕》) 4.啊!(小学《语文》第五册《瀑布》)5.哦!(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梅花魂》)这三个例子都是由一个简单的感叹词构成的句子,都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所以用叹号。6.火!7.决口子啦!8.多好的少年啊!9.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小学《语文》第八册《争吵》) 例6、例7表示惊讶,例8表示赞叹,例9则表达了一种气愤之情,都用叹号。否则是无法达到表达的效果的。 10.叙利奥!你不舒服吗?(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二册《小抄写员》)11.“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金色的鱼钩》)例10和例11中带有强烈感情的呼语独立成句,用叹号。    二、表示强烈感情的反问句也可以用叹号。例如:12.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三年也走不到陕北!(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九册《草地夜行》)例12中“你这算什么行军啊!”是反问句,由于感情强烈,不用问号而用叹号。    三、表示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即表示命令、请求、希望、禁止等语气的句子要用叹号。例如:13.“同志们,打手榴弹!”(小学《语文》第九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14.“连长,我掩护!”(同上)15.“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学《语文》第七册《小珊迪》)16.明人不做暗事,做暗事不是英雄。不许使坏!(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七册《年关》)例13是连长下达的战斗命令,例14和例15表示请示、请求,例16的结尾是禁止。所以都用叹号。    四、用于突出某种声音。例如:17.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小学《语文》第七册《黄继光》)这个例子中的“轰”是黄继光的手雷炸开敌人的暗堡发出的响声。当然这一声也给同志们带来了惊喜,但叹号在这里主要作用是突出爆炸的声音。再如:18.突然,飞机“哗──腾!”落下又起来,跳动恐怕有两三百英尺吧。(石明《高原飞行》)例18中的叹号,标出了飞机在恶劣的气流中摇摆、颠簸跳动时发出的声音。    五、用于呼告,突出声音的高亢、强壮。例如:19.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小学《语文》第七册《黄继光》)20.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小学《语文》第九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21.为邱少云同志报仇!(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以上三例全是口号,例19、例21写出了战士们冲锋时雄壮的喊声。例20写出了董存瑞同志托举炸药包后,向战友们发出的高亢的呼喊。    使用叹号应注意如下情况:    (一)用不用叹号要看句子有没有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没有提出什么命令、请求等,如果没有,就可以不用。例如:22.到马陵山旅游的人都说三仙洞是圣地!(习作)23.啊!亲爱的妈妈!你真关心女儿啊!女儿也一定听你的话!(习作)例22的叹号应改用句号。例23中前两个叹号可以换成逗号。    文章情感的强烈与平淡是靠文字来表达的,标点符号在表达中只起辅助作用,它本身并不带任何情感。有人以为自己的文章无处不具有浓烈的情感,于是每一句话后边都用叹号。这是错误的。全篇都是叹号和全篇没有叹号一样,没有起伏,也就没有情感可言。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可算是最富有情感的了,“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否表达得充分,主要决定于诗句本身,是无须过多地仰仗于标点符号的。”(徐荣街:《青春·诗与标点符号》)    (二)像“真美丽呀,我们的校园”这样倒装的句子,叹号应放在句尾。例如:24.纵情地歌唱吧,为了我们的祖国!25.真逗,我的小弟弟!26.不能去,孩子们!例24是“为了我们的祖国,纵情地歌唱吧”的倒装句,例25是“我的小弟弟真逗”的倒装句,例26是“孩子们,不能去”的倒装句。例26表示劝阻。为什么叹号不能用在倒装句子的中间呢?我们以24为例来谈一谈。例24意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是靠整个句子来完成的。叹号也是一种句子标志,它不仅仅要行使表达情感等的职能,也还要标志句子。如果在例24中间放上叹号,那么这个句子就被一割为二,读起来,多次感叹,并不如一次感叹所表达的效果好。这种句子,不论是倒装,还是正排,感情的喷发都应在句尾一次完成。如果把例24句尾的叹号前移,句尾标点句号,那么表达的效果就更糟了。不仅仅是叹号割断了原句的内部联系,而且由于语调的变化(带句号的句子语调轻),使句子情感的表达变得虎头蛇尾、有气无力。    我们再看一看《穷人》(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句话: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撕破了的鱼网,一边走进来,一边说:“嘿,我回来啦,桑娜!”“我回来啦,桑娜”是“桑娜,我回来啦”的倒装,是呼语后置。渔夫在这句话中表达了很丰富的情感,他既为自己从那危险的风浪中能平安归来而庆幸,又安慰了桑娜──他知道桑娜在为自己担心,表达了一种夫妻之爱。试想,如果在“我回来啦”之后加上叹号,那么句子所表达的也就只有“庆幸”了。    (三)不管感情多么强烈,叹号不能插入句中,破坏句子的完整性。例如:27.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啊!更加繁荣富强!28.歌儿!唱起来!舞啊!跳起来!例27第一个叹号用得不当,它隔断了前后联系,破坏了句子的完整,因此应该改用句内停顿符号──逗号。例28的第一和第三个叹号,也应改用逗号。可以参读例24的分析来帮助理解。    (四)标语不一定全用叹号。为了宣传政策、培养习惯,有时在墙上书写标语。口号性的标语应该用叹号,介绍政策等非口号性的标语,就不必使用叹号。    叹号在使用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句子书写,不宜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位置。  附叹号歌:感情强烈句和段,其中叹号常出现。请求、反问都该用,有它文章起波澜。顿号(、)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小学四年级学习使用顿号。顿号和逗号一样,是表示句中的停顿的,它与逗号的不同点是:只限于用在句中并列成分之间,顿号相当于连词“和”,即用顿号的地方,一般可以用“和”字;不过,用“和”的地方,不一定都可以换成顿号。    什么叫并列成分呢?句中使用的词或比词大的短语、句子等,它们处在同等的地位上,或是同属于被叙述的对象,或是同属于叙述别的事物的,都叫并列成分。例如:1.前面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笸箩,笸箩里放着剪刀、线团、布头和针线包。(小学《语文》第五册《周总理的睡衣》)2.甘肃、青海、陕西等省广大城乡用的电,部分是从这儿输送去的。(小学《语文》第八册《参观刘家峡水电站》)3.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小学《语文》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4.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5.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小学《语文》第六册《海底世界》)6.坚持记日记,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和作文能力。(小学《语文》第六册《基础训练7》)7.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小学《语文》第四册《黄山奇石》)例1中“剪刀、线团、布头、针线包”四种物件并存于笸箩中,是并列关系;作为词,它们在这个句子中的地位也是并列的。所以它们之间使用了顿号,第三个顿号被“和”字代替。例2的“甘肃、青海、陕西”,是并列的地理单位,在句子中也是并列关系,所以它们之间使用了顿号。例3中“红的、白的、黄的、紫的”是并列的几种颜色,中间用了顿号。例4中“亲切、舒服”,是心理的感觉和体会,是并列关系,所以它们之间使用了顿号。    例1—例4中的并列成分都是由词充当的。    例5中,“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是对海底世界的评价,是并列关系,在这个句子中的地位也是并列的,所以它们之间用顿号。例6中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作文能力”,作为能力,并列存在,作为短语,在这个句子中地位也是并列的。所以它们之间用顿号。    例5和例6中的并列成分已经不是单词,而是由多个单词构成的短语,如“景色奇异”由“景色”和“奇异”两个词构成,“作文能力”由“作文”和“能力”两个词构成。这种比词大、比句子小的组成形式叫“短语”。    例7中,“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是不同的岩石名称,它们本身又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在例7中,它们失去了自身作为句子的独立性,成为大句子中一个成分的三个并列小成分。所以它们之间也用顿号。(标有引号的并列的词语之间也可以不用顿号隔开。)    顿号表示微小的停顿,停顿的时间是相对于其它符号来说的,句子标志的符号(句号、问号、叹号)表示的停顿,时间略长;句子内部的符号(顿号、逗号、分号)表示的停顿,时间略短。而在句子内部的停顿中,顿号表示的停顿最短,分号最长,逗号居中。下面的例子可以体现出这一规定的要求:8.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烧的柴火,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小学《语文》第八册《太阳》)9.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同上)例8中,“吃的”“穿的”“烧的”三个大部分之间用逗号隔开,而“吃的”这个小部分中“粮食、蔬菜、水果、肉类”之间使用顿号隔开,“穿的”这个小部分中“棉、麻、毛、丝”之间用顿号隔开。显然逗号的停顿大于顿号的停顿。例9中“没有……没有……”之间用逗号,而每一个“没有”中的并列成分之间用顿号,顿号的停顿小于逗号。    前面说过,顿号相当于“和”字。一般的情况下,如果并列的成分由两个词或短语构成,用顿号或“和”字都可以;如果并列成分由三个或更多的词构成,不使用“和”字也可以(如例8例9),要使用“和”字,则必须用在最后两个并列的词之间。“和”字顶替一个顿号(如例6)。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并列成分之间都可以用“和”字来代替顿号,例如:10.姑娘弯腰捧在手里,沉甸甸、亮晶晶的,直灼眼睛。(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八册《钻石》)例10中的并列成分之间,只能用顿号而不能用“和”字。如果将其中的顿号换用“和”字,读起来就不好理解了。    顿号是用在并列成分之间的,但并列成分之间并不一定都要用顿号,有的可以用逗号,有的由于联系紧密则可以不用。例如:11.东西南北都是路。12.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靠我自己忙哟。例11中的“东”“西”“南”“北”是并列成分。例12中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也是并列成分,但由于联系紧密,就不能加顿号,如若加了顿号,就会破坏原来的效果。13.那时我还小,只能帮老奶奶擦擦桌子扫扫地,别的事干不了,她也不让我干。(小学《语文》第五册《亲人》)例13中的“擦擦桌子”和“扫扫地”是并列成分,由于联系紧密,就没有使用顿号。    顿号还有一种特殊的用途,它用在条目序数之后,表示停顿,例如《新华字典》的“说明”部分就是这样用的。一、本字典是根据1990年重排本重新排印的……二、本字典是供中等文化程度读者使用的小型语文工具书。(商务印书馆《新华字典·说明》)顿号的这种用法是只表示停顿,许多书并不使用,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序数之后空一格不加标点。数学书的目录序数之后使用了小圆点。    顿号在应用中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一)必须正确地把握“并列关系”的词、短语、句子。不做到这一点,就没法使用顿号,即使用了也会出错。例如:14.浅海里有鱼、虾、贝、还有各种海藻,如海带、紫菜、石花菜等。(学生作业)15.小猴子忙了好一阵子,可是,玉米、桃子、西瓜,小兔一样也没得到。(学生作业)例14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七册《基础训练2》中的一个顿号。有几位小同学就像例14一样加了顿号。如果“鱼”“虾”“贝”“海藻”同时出现,可构成并列,即“浅海里有鱼、虾、贝、海藻。”如果“鱼”“虾”“贝”“海带”“紫菜”“石花菜”同时出现,也可构成并列,即“浅海里有鱼、虾、贝、海带、紫菜、石花菜等”。因为,“海藻”包含“海带”“紫菜”和“石花菜”,“海藻”与“海带”“紫菜”“石花菜”则不能构成并列关系。正确的标点法应是:浅海里有鱼、虾、贝,还有各种海藻,如海带、紫菜、石花菜等。句中“有……还有……”是联词,“有”与“还有”之间应使用逗号。若用顿号,会使“鱼、虾、贝”与“还有各种海藻”构成并列,显然是错误的。例15的错误是这样造成的:加标点的小同学认为“兔子”和“玉米”、“桃子”、“西瓜”有“动物”和“植物”的区别,不属同类,不能并列,因而在“兔子”之前加了逗号。这位同学没有弄懂什么叫“句中并列成分”。    (二)虽然是并列关系的词,但由于联系紧密,或已凝固成短语,在不是为了特别强调的情况下,它们之间可以不加顿号,加了会使句子变得松散。前面已经进行了分析。再如“工农兵”“农工商”“七八十人”等并列关系的词就不宜裂开加顿号。    (三)使用顿号要分析会不会割断句子,造成歧义。也就是说要服从需要,不能见到并列就加顿号。例如:16.我们应该加强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鄙视和关心集体的教育。例16的本意是:“加强对祖国的热爱教育”“加强对敌人的鄙视和仇恨教育”“加强关心集体的教育”。也就是说这个句子的并列成分有两个层次:“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鄙视、仇恨”“关心集体”属于第一个层次的并列成分,由第一个顿号与“和”字来标志,“鄙视”和“仇恨”是“对敌人……”之中的并列成分,属于第二个层次。例16在顿号的使用中却没有注意到这两种层次,见到并列成分就加顿号,使句子层次混乱,“鄙视和关心集体”很容易被理解为一个整体,对集体又鄙视又关心,这显然会产生歧义。因此,“仇恨”与“鄙视”之间的顿号应去掉。    顿号在书写中占一个字的位置,必须紧跟前文书写,不能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附顿号歌:并列词语或短语,地位一样并肩站。顿号用来做分界,读到它时停顿短。逗号(,)      逗号是最常用的一种符号,它表示句子内部的停顿,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率最高。句子如果太长,要让读者分清句中的层次,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就必须有一定的停顿。    句中停顿,在哪些情况下使用逗号呢?    一、句中的并列成分或并列分句之间可以用逗号。    前面,我们已经在顿号一节中叙述了并列成分之间使用顿号。如果并列成分之间有较大的停顿需要,则可以用逗号。例如:1.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小学《语文》第八册《趵突泉》)2.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小学《语文》第九册《卢沟桥的狮子》)例1中的“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同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的描述对象,是并列关系,按要求,它们之间该使用顿号,但为了以较大的停顿来突出它们,在它们之间就使用了逗号。例2中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都是描述“狮子”的,是并列关系,本可以在它们之间使用顿号,为了突出“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这两种形态而使用了逗号。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并列分句之间使用逗号。什么叫并列分句呢?像“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这个句子中包含三个小句子,这三个小句子地位平等,各自独立,又共同存在于一个大的句子之中,它们叫并列分句。(这一点,我们在分号一节还要叙述)看下面的例子。3.这些课文有的歌颂了革命前辈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慨,有的讲述了革命领袖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有的赞扬了热心助人、牺牲自己的可贵精神。(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组导读)例3中三个“有的……”,叙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各自独立成句,又共同存在于一个大的句子中,地位相同,属于并列关系,所以三个分句之间使用了逗号。    二、介绍时间、地点、目的、条件的词、短语或句子之后可以用逗号。例如:4.1948年5月25日,攻城的大炮震撼着整个隆化城,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小学《语文》第九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5.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小学《语文》第九册《挑山工》)6.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7.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小学《语文》第五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例4中“1948年5月25日”是时间,之后用逗号表示停顿。表示时间的词并不止于数字,像“眨眼间”“清晨”“在……时候”等也是,在句中,这些词语后边一般都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例5“在泰山上”是地点,之后用逗号表示停顿。有形的地点像“教室里”“树叶间”,无形的地点像“思想上”“心坎里”等,根据需要都可以在后面用逗号表示停顿。例6的“为了……为了……为了……”表示目的,三个目的是并列关系,中间用逗号表示停顿。例7中“海龟翻一个身”是海龟“四脚朝天,没法逃跑”的条件,用逗号表示停顿。    三、有些动词,在句中所涉及的对象较长时,动词与对象之间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    什么叫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呢?像“我吃苹果”中的“苹果”,就是动词“吃”所涉及的对象。这里,动词涉及的对象只是一个词,全句又很短,动词与对象之间没有必要用逗号。如果对象的内容很长,动词与对象之间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例如:8.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小学《语文》第九册《再见了,亲人》)9.我暗自盘算,饭店里可以住一千多位客人,来来往往每一位客人都要付房钱、饭钱、洗衣费……(小学《语文》第八册《电脑管家》)例8中的“记得”和例9中的“盘算”都是动词,它们所涉及的对象都很长,所以在动词后边用逗号表示停顿。    四、在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中,各个小句子之间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例如:10.如果明天下雨,秋游就改期举行。(小学《语文》第九册《基础训练5》)11.我们写作文,不仅要把事实写清楚,还要练习以事实为根据,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想到的也写下来。(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展开合理的想象》)例10是关联词语“如果……就……”连起来的句子,例11是关联词语“不仅……还……”连起来的句子,小句与小句之间用逗号表示停顿(例11中的第二个逗号是这种用法)。关联词语还有多种,像“无论……都……”“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等等,用它们相连的小句子之间,必要时都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    五、关联词语后用逗号表示停顿,强调、突出这个关联词所起的作用。例如:12.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13.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为人民服务》)14.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镑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小学《语文》第八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例12中的“所以”表示总结,为了突出这个总结,用逗号表示停顿。例13中的“所以”表示结果,用逗号表示停顿并有突出这个“所以”的作用。例14是伽利略对希腊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的分析,他分析出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会得出两种不同的结论,“但是”之前的结论与之后的结论完全相反,“但是”在这里显示了它们的相反性,为了使这种显示作用得到突出,所以在“但是”之后用了逗号。    不过,不是所有关联词语之后都可以用逗号,也不是前面列举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中就一定要加逗号,具体用与不用,要服从内容需要。像“但是”“首先”“况且”“所以”等,在使用中可以加逗号以突出它的作用,而“只有……才……”“与其……不如……”“不是……就是……”之后则不宜使用逗号。    六、被描述的对象与描述语之间,必要时可以加逗号。“小鸟真漂亮”中的“小鸟”是被描述的对象,“真漂亮”是描述语。例如:15.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1189年。(小学《语文》第九册《卢沟桥的狮子》)16.因此,“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不仅是志愿军的肺腑之言,也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小学《语文》第九册《写文章要有中心》)例15中被描述的对象“桥”与描述语“建于1189年”之间使用了逗号。例16中“再见了……”是被描述对象,“不仅是……也是……”连接的是描述语,它们之间使用了逗号。    逗号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往往是因为被描述的对象太长,有加以停顿的必要。    七、用于突出、强调,像突出某种事物、某个人等。例如:17.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小学《语文》第十册《革命烈士诗两首》)18.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草地夜行》)19.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十六年前的回忆》)如果我们将这三例中逗号去掉,一点也不改变句子原义,但为什么又要用逗号把它们与后文隔开呢?这就是为了突出或强调。例17突出“人”,例18突出“风”和“雨”,例19强调“记住”。我们可以用有声的朗读来体会:如果没有逗号,就没有停顿;有逗号就有停顿,这一顿,突出、强调的味儿就出来了。    八、几个连续的动作之间,可以使用逗号。例如:20.他们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赶着牛羊,往很远的地方走去。(小学《语文》第八册《猎人海力布》)21.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小学《语文》第八册《麻雀》)例20中,“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等是连续的动作,它们之间用逗号表示停顿。例21中,“唤回猎狗”“带着走开”是连续动作,所以中间用逗号。    九、呼语之后用逗号,使呼语与后文有一定的间隔。例如:22.“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小学《语文》第八册《倔强的小红军》)23.“长嘴巴的啄木鸟,咱们俩比一比,到底谁美。”(小学《语文》第三册《美丽的公鸡》)在平时讲话中,喊人与讲述内容之间会有自然的停顿,没有这个停顿,提醒作用就不强,效果就不好。    十、呼语或被描述的对象放在句尾,用逗号与前文隔开。例如:24.“听见没有,警卫员?……”(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25.真美啊,北京!这种句子颠倒了习惯的语言顺序,目的是突出逗号前的内容。    十一、提示性的语词后边用逗号,以引起读者对提示内容的注意。例如:26.“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小学《语文》第十册《毛主席在花山》)27.“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小学《语文》第六册《千里跃进大别山》)    十二、文章的题目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可以加逗号。例如:28.一要真实,二要具体(小学《语文》第八册读写例话)29.再见了,亲人(小学《语文》第九册)    十三、有些序次语后加逗号。例如:30.第一,需要很长的时间,几千年,上万年;第二,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第三,海水把森林淹没,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第四,松脂球掩埋在泥沙下面,成了化石。(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二册《抓住要点,考虑周到》)31.首先,要把课文从头至尾读一遍,对整篇课文有个初步印象。然后,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小学《语文》第七册《练习给课文分段》)例30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是顺次语,每个序次语之后用逗号表示停顿。例31中,“首先”“然后”也是序次语,后面用逗号表示停顿。    十四、句中出现的重复词语之间用逗号。例如:32.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小学《语文》第八册《麻雀》)33.枪毙,枪毙!拉出去,拉出去!(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小英雄雨来》)    十五、语气不重的感叹词或象声词之后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例如:34.啊,多么乖巧的小象!(小学《语文》第五册《曼谷的小象》)35.狼把尾巴使劲摇了几下,扑扑扑,把陷阱里的尘土都扫了起来。(小学《语文》第五册《会摇尾巴的狼》)例34中的“啊”是叹词,后面用逗号表示停顿。例35中的“扑扑扑”是象声词,后面用逗号表示停顿。    十六、句中插入的解释性、补充性语言前后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例如:36.“福利厂”,原来,他是个聋哑人。(小学《语文》第九册《鱼游到了纸上》)37.客人在饭店里花的每一笔钱,如洗衣费、饭费、长途电话费等,都由终端机把信息输入电脑。(小学《语文》第八册《电脑管家》)例36中,“原来,他是个聋哑人”是对“福利厂”的解释,用逗号与“福利厂”隔开。例37中的“如……等”都是插入的补充性语言,后面用逗号表示停顿。    逗号在使用中常出现的几种不正确现象。    (一)该用逗号而不用,使句内停顿不明确。例如:38.星期五下午同学们带来了劳动工具准备劳动。(习作)39.我记得王兵那天早上穿着一件海军衫一条蓝布裤子。(习作)例38中,“星期五下午”表示时间,应用逗号与后文隔开。例39中“记得”和“海军衫”之后,都应该用逗号停顿一下。    (二)用得太多。例如:40.李健想起了临行时,爸爸对自己说的话。(习作)41.刘兆飞从福州购了三台电脑赠送给板桥小学,支持板桥小学,搞电脑训练。(《学校工作总结》)例40中的逗号把句子点断了,原意是“李健想起了爸爸的话”,“临行时”是限制“话”的具体时间,加了逗号后,句子变成“李健想起临行时”了。“爸爸对自己说的话”与前文接不上气,变得突兀,让人摸不着头脑。例41中,第二个逗号应去掉,因为这个逗号将句子点断,使“搞电脑训练”与前文接不上气了。    (三)该用逗号却用了别的标点符号。例如:42.我知道。是周维林老师讲给大家听的。(习作)43.当我背着书包走进学校的时候!老师啊,您就是我亲爱的妈妈!(习作)例42中的第一个句号用得不妥,它隔断了句子的内部联系,应改用逗号。例43意在表达对老师的热爱之情,却犯了滥用叹号的毛病,第一个叹号前的内容是介绍时间的,应该用逗号来表示停顿。    逗号在书写中占一个字的位置,必须紧跟前文书写,不能独立书写在一行文字的开头。    逗号是使用率最高的点号,许多成年人在写文章时习惯于点一下,用那小小的一点来代替逗号,这易与顿号相混,我们不能效仿。吕叔湘和朱德熙两位语言学家在《语法修辞讲话》中说:“唯其标点符号的个儿小,更应该写得清楚,要跟文字一样清楚,甚至比文字还要清楚才好。” 附逗号歌:标点符号谁最忙?逗号使用最频繁。句子中间要停顿,往往由它来值班。分号(;) 分号,是句内停顿符号,与顿号、逗号相比,是句内最大的停顿符号。 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什么叫并列分句呢?如果一个比较长的句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小句子组合而成,这些小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那么这些小句就叫并列分句。凡是用逗号无法表达清楚句中并列分句关系的,都可以用分号。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句: 1.春雨沙沙,春雨沙沙, 细如牛毛,飘飘洒洒。 飘在果林,点红桃花; 洒在树梢,染绿柳芽; 落在田野,滋润庄稼; 降在池塘,唤醒青蛙。 (小学《语文》第四册《春雨》) 2.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小学《语文》第九册《可爱的草塘》) 3.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 (小学《语文》第九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以上三个例句中都使用了分号。例1从“飘在果林……”到“降在池塘……”是四个并列关系的分句,所以它们之间使用了分号。例2由三个并列关系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使用了分号。例3由两个并列的分句组成,中间使用了分号。  以上各个例句中的并列分句,由于句式基本相似,并列关系明显,是很容易判断的。生活中的语言并不都这样整齐规矩,许多时候是不好判断的。例如: 4.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小学《语文》第九册《鲸》) 5.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小学《语文》第九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例4和例5为什么要使用分号呢,分号前后的小句看不出可以构成并列分句嘛。这里我们还需要对“并列分句”作一次再认识。  并列分句是怎样构成并列的呢?几个小句子分别叙述有关联的几件事或者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这几个小句子的地位是一致的,这几个小句就构成并列。  例4的两个分句都是叙述鲸的嘴的,第一句用打比方的写法说出了鲸嘴的高,第二句也采用打比方的形式说出了鲸嘴的宽阔。一个“高”一个“宽阔”,是同一事物──鲸嘴的两个方面,因此,例4的两个分句构成并列关系,中间使用分号。在例5中,如果我们单看冒号之后的两个句子,确实无法判定它们是并列关系,内容上它们毫不相关;但若联系冒号前的“道理”,就不难看出,这两个句子所叙述的是一个道理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关系,所以用了分号。  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并不是都要使用分号。分号是比逗号大的句中停顿的标志,凡是分句中没有使用过逗号的,分句之间则不必用分号,用逗号就可以了。例如: 6.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小学《语文》第六册《海底世界》) 例6中,四个“有的……”采用打比方的方法,描述了海底动物发出的四种声音,省略号后,又写出了这些动物在三种不同的时候发出的三种不同声音。描述每一种声音都使用了一个小句子,这些小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但是,由于每个小句子内部没有使用逗号,所以各个并列分句之间不使用分号而用了逗号。 有些属于并列关系的句子,由于本身叙述的内容集中,用语量又大,可以独立成句,这些句子之间则不必使用分号,可以使用句号。例如: 7.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小学《语文》第九册《十里长街送总理》) 例7写出了三种送总理灵车的人──老奶奶、青年夫妇和一群红领巾。对这几种人进行描写的句子,构成并列关系,但是,由于各句子本身所描写的内容可以独立成句,各句子之间就没有用分号。 我们再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A.写表扬稿要注意以下事项。 (1)内容必须真实,不能随便编造。 (2)被表扬的人和事要写具体,写清楚。 (3)赞扬的语句要掌握分寸,实事求是。 (4)标题可以用“表扬”二字,也可以根据表扬的内容拟定,如“王小红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精神可贵”等。 (5)最后要写明写稿人的单位、姓名。 (小学《语文》第九册《基础训练5》) B.大家来总结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题里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小学《数学》第九册第46页) 这两个例子,一个是写表扬稿要注意的事项,一个是应用题的解答步骤,它们的条与条之间也是并列关系。从内容的多少上说,它们基本相当;从形式上看,它们也非常一致。可是,例A的分句间用了句号,例B的分句间用了分号。这说明:可以独立成句的各并列分句之后,用句号或用分号是可以由写作者自由选择。 下面谈一下用分号标明句子内部层次。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中,可以利用分号大于逗号、逗号大于顿号的这种差别来标明句子内部停顿的层次关系。有时,虽然句子内部并不是并列关系,为了标出内部结构的层次,可以利用逗号升位为分号或句号降位为分号来完成。例如: 8.在前面的山道上,我们又几次超过了他;但是总在我们流连山色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了我们。 (小学《语文》第九册《挑山工》) 例8这个句子,从内部结构上说,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到“超过了他”。但这两部分并不是并列关系,本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可用逗号后,这两部分的结构关系就不甚明了。为了标出这种结构关系,将逗号升位,使用了分号。由于分号的作用,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就明确了。再如: 9.他们每闹一次都要收几百万钱。只花二三十万办喜事,多下来的就跟巫婆分了。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八册《西门豹》) 10.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办喜事只花二三十万,多下来的就跟巫婆分了。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实验课本《西门豹》) 例9和例10是表达同一内容的句子。例10在例9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不管是哪个句子,都分成两部分,例9使用了句号,例10使用了分号。从叙述的效果看:例10既层次分明,又不失紧密的联系;而例9虽然层次分明,但是联系却因为句号而中断。──例10优于例9。这种好的效果是怎么才收到的呢?就是句号降位为分号带来的。  分号在书写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前文书写,不能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附分号歌: 并列句子肩并肩, 不分主次紧相连。 如用逗号隔不开, 可用分号站中间。 冒号(:) 冒号,表示提示语之后或总括语之前的停顿,有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的作用。例如: 1.妈妈常对我说:“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小学《语文》第五册《亲人》) 2.老牧人江希尔大叔老远就喊起来:“我们的鸿雁又飞来啦!” (小学《语文》第八册《女邮递员的信》) 3.……一边走一边听着伯父意味深长的赞叹:在这个世界上,金钱可以买到山珍海味,可以买到金银珠宝,就是买不到高尚的灵魂啊! (小学《语文》第八册《苦柚》) 4.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 例1“妈妈常对我说”是提示语,后面用冒号,冒号后面是“说”的内容。例2“喊起来”是提示语,后面用冒号,表示后面是“喊”的内容。例3“赞叹”是提示语,用冒号,后面是“赞叹”的内容。例4冒号用在总提示语“多少种绿颜色呀”之后,后面是这些绿色的品种。 提示语后面用冒号,是冒号的主要用法,是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 冒号用在总括语之前的用法,在小学教材中比较少见。现在举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汉语》(下册)和初级中学《语文》第四册上的例子作一叙述。 5.三宝走了,三毛走了,大刘走了:是海燕就要去搏击风云。 (《现代汉语》1985年12月版) 6.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第四册《怀疑与学问》) 例5先分项说三个人都走了,干什么去了呢?去拼搏进取,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去了;所以总结语说:“是海燕就要去搏击风云。”总结语前使用了冒号。例6先分项对学问家的“怀疑”进行举说,然后总结说只有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总结语前用了冒号。 下面再介绍几种冒号的用法,这些用法的基础仍是提示性的。 一、注释性的字眼后面加冒号。像“按”“注”等字。 例如: 7.编者按:本届电视节参赛电视剧《因为妈妈工作》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监护权问题。……因此,我们邀请了几位职业女性,请她们就此发表看法。 (摘自1996年12月6日《文汇报》) 8.注: ⑥张秀媛:《关于教育评价的几个理论问题》,见《中小学教育评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0—72页。 (摘自《江苏教育研究》) 例7是《文汇报》编辑为一篇文章所加的按语。人们习惯上把这种简单的篇外小块语言,叫《编者按》,它是编者对所编发的一篇或一组文章的介绍或议论,按语中往往向读者推荐什么或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编者按”本身具有提示作用,所以后面用了冒号。例8是《江苏教育研究·素质教育评价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中的注解,“注”后用冒号。对文章内提到的文章或观点在文外给予注明出处,目的是辅助理解文章。    二、举例性的词语后加冒号,表明下文出现例语。像“例如”“比如”等词。 9.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例:您不要随地扔纸。 请您不要随地扔纸。 您别随地扔纸,好吗? (小学《语文》第八册《基础训练6》)三、纯对话式的文章──剧本等,人物与他们的语言之间使用冒号。如: 10.练习对话。注意读出语气。 小霞:露露,你好! 露露:小霞,你好! 小霞:想不到在书店遇着你。你买了什么好书? 露露:我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选》。 ………… (小学《语文》第四册《基础训练5》) 四、书信、建议书等应用文的称呼语后要用冒号。如: 11.红红表姐: 你好,好久没见面了,姑父、姑母都好吗?…… (小学《语文》第七册《基础训练6》) 12.建议书 全校少先队员们: 3月5日,是毛泽东主席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纪念日……我们建议全校少先队员开展“献上我们的一片爱”活动。 ………… 五年级二班全体少先队员 ×年×月×日 (小学《语文》第十册《基础训练1》) 例11是一封信,称呼语“红红表姐”之后用冒号,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例12是一份《建议书》,称呼语“全校少先队员们”之后用冒号,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 五、标明作者与其文章名,在作者名后用冒号,表明后面的文章是此人所作。例如: 13.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14.李白:《望庐山瀑布》 六、词语与解释语之间用冒号。例如: 15.①江畔:江边。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②蹊:小路。花满蹊: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小学《语文》第十册《古诗三首》注释) 解释词语是辅助读文解义用的,这种使用冒号的解词法,只适合正文以外使用,不宜嵌于文章的语句中。如果在文章的叙述中必须对某个词作解释,常常用“所谓……就是……”相连,或用语言直接叙述。比如: 16.所谓优化,用巴班斯基的话来说,就是“从某种来看是最好的”。 (《小学教育科研方法》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7.“调兵遣将”的意思是调动兵力,派遣将领。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师教学用书·赤壁之战》) 例16是对“优化”的解释,就用了“所谓……就是……”的表达形式。“优化”后边不用冒号。例17是对“调兵遣将”的解释,是用语言直接叙述的。解释的概念──调兵遣将,用引号标明。 解释词语也有不用冒号而使用破折号的。 学习使用冒号有三点要注意:(一)没有较大的停顿不要用冒号;(二)冒号管到句尾;(三)冒号一般不在同一句话中重复使用。下面分条说明。 (一)在阅读过程中,用冒号的地方,停顿要比用逗号地方长一些。张静在他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中说,“冒号有较大的伸缩性:一般情况下小于句号,大于分号;有时小于分号;有时也大于句号。”这就说明,冒号是表示较大停顿的符号,在使用中必须仔细推敲。 下面句子中冒号的使用就有不当之处,影响了句子的表达。 18.辅导员们正在开会,讨论:怎样搞好夏令营活动。 (习作) 19.当老师宣布:张阳君为学习委员时,同学们热烈地鼓起掌来。 (习作) 例18的“讨论”后没有必要停顿,不应加冒号。例19中“当……时”是介绍时间,内部结构紧密,不能使用冒号。 (二)所说的冒号管到句尾,是指一个冒号起码要管到句子末尾。下面这个例子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20.张海迪有这样的愿望:充分利用时间学习更多的本领,为乡亲们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也有这样的愿望,我一定为实现这个愿望做出艰苦的努力。 (习作) 例20中,张海迪的“愿望”应该到“贡献”这里结束,后面叙述的是作者“我”的愿望。但“贡献”之后没有用句号,而是用了句内停顿符号(逗号),这样一来,冒号还要管下去,一直管到结尾,就连“我”的愿望也成张海迪的愿望了。显然不符合写作的目的。这个例子犯了冒号管束扩大的错误。 前面说过,冒号的停顿“有时也大于句号”,就是说,冒号不仅管到句尾,有时要管几个句子,有的甚至管全篇。例如: 21.没有写在信上的事主要有三件: (1)凡卡回忆和爷爷一块儿守夜。写爷爷是什么样的…… (2)凡卡回忆和爷爷一块儿砍圣诞树。写山林怎么样…… (3)凡卡写信封,寄信。……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注意文章的细节》) 22.小洁: 我去医院看望奶奶,晚上才能回家。你做完作业,要帮妈妈择菜、做饭。 爸爸 10月6日 (小学《语文》第三册《基础训练4》) 例21中的冒号管了三大条,每一条又不止一句话。例22是留言条,开头的这个冒号管了全篇。 总之,冒号是停顿较大的符号,它所管束的内容是一直到提示的内容写完为止的。 (三)提示的内容中又有提示出现,往往在层次高或分量重、需要强调的提示处用冒号,层次低或分量轻的提示处往往不再用冒号。例如: 23.积累经验事实的基本途径:(1)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重点观察与连续观察。(2)调查。……(3)统计。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4)查阅。…… (《小学教育科研方法》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例23中的总提示(高层次)是“积累经验事实的基本途径”,后面列举了四种途径,而每一种途径也都是提示,(是低层次的提示)总提示语后用了冒号,四种途径的提示语后面用了句号。这说明总提示重于分提示,包括分提示。因此总提示用冒号,分提示就不用冒号了,以示轻重之分。 在冒号的使用中,有些同学认为“说”“喊”之类的词都有提示作用,见到“说”“喊”就用冒号,这是错误的。例如: 24.“别……别这样,”刘方用手护着头,边跑边喊:“这样会打伤人的!” 25.李刚说:“谁干的?”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敢说话,全都吓呆了。 例24中,“刘方用手护着头,边跑边喊”是插入语,插入语后应用逗号表示停顿,以表示前文没有结束,所以“喊”后的冒号用得不当。例25中“李刚说”后没有必要停顿,不该加任何标点。 冒号在书写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前文书写,不可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附冒号歌: 小小冒号两个点, 提示下文常出现。 它和引号是朋友, 文章之中常相伴。引号(“”) 引号是一种标志性符号,它标志文中引用部分。例如: 1.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 (小学《语文》第十册《田忌赛马》) 2.作者写道:“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就是对鸟动态的描写。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3.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场雪》) 例1引号中引括的是田忌的话;例2引号引括了《鸟的天堂》的原文;例3中,第一和第二组引号引的是喻指雪的词语,第三组引号引的是一句谚语。 引号有以下几种具体用法。 一、标明人物的话或引用别的文章的语句。像例1例2就是这种用法。 二、标明特殊的词语,像讽刺语、反语、双关语、成语、谚语、俗语、象声词、音译词、专有名词等等。 例3的第三组引号引括的就是谚语。再如: 4.把我们看过的有意义的图书捐出来,寄给在“希望小学”读书的伙伴们。(小学《语文》第十册《基础训练1》) 5.“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毛泽东:《组织起来》) 6.人,岂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小学《语文》第十册《革命烈士诗两首》) 7.“咚咚”的驼铃声伴来了拉水的勒勒车,赶车的是一个小姑娘。 (小学《语文》第八册《中国石》) 例4的引号引括的是专有名词;例5的引号引括的是一句俗语;例6的引号引括的是反语;例7的引号引括的是象声词。 三、标明节日、纪念日、简称等。例如: 8.“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这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度过的最后一个儿童节,怎样才能过得更有意义呢?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基础训练5》) 9.蒋介石来到上海,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支持下,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小学《社会》第四册) 10.东北林区还有著名的“三宝”,它们是人参、鹿茸和貂皮。 (小学《社会》第五册) 例8的引号引括的是儿童节;例9引号引括的是一个纪念日,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大屠杀,历史上称它为反革命政变;例10引号引括的是人参、鹿茸和貂皮的简称。 四、标明需要特别论述的对象。例如: 11.……学会“速读”,也就是由原来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地看书。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12.“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不仅是志愿军的肺腑之言,也是朝鲜人民的心声。 (小学《语文》第九册《写文章要有中心》) 这两例中引号引括的就是重点论述的对象,例11是一种读书方法,例12是一句感情强烈的话。 五、用来标明绰号(外号)、特殊事物名等。例如: 13.不好!“小芦花”和“猫头鹰”卡在门口了。 (小学《语文》第六册《今天我喂鸡》) 14.“电脑”对我来说,是那么新奇,又是那么陌生。 (小学《语文》第十册《我的新朋友──电脑》) 15.我们还观看了“军舰发射鱼雷”“飞机打气球”等好多项精彩表演,都有趣极了。 (小学《语文》第七册《一次科技活动》) 例13引号中是两只鸡的绰号,例14引号标出的是特殊物品──电子计算机的俗名,例15两个引号是两种科技活动名称。 使用引号要注意所引的内容必须和原文一致,不能随意改动。不属原文不能使用引号。例如: 16.李老师听同学们说,王引娣同学随她爸爸去云南了。 例16中同学们说话的内容没有用引号,因为这里不是原话,是转述。 引号有双引号(“”)和单引号(‘’)两种。引文中只用一个引号的用双引号,如果引文中又有引文或特殊的词语,即双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就用单引号。例如: 17.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十六年前的回忆》) 18.课文最后具体写了:“她(母亲)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例17是原文,文中已有两组双引号。例18在引用例17的文字时,将原来的双引号换成了单引号。再如: 19.(小丽说)“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你听说过吧。……” (小学《语文》第九册《可爱的草塘》) 例19引号引括了小丽的话,而话中又含有一句谚语,所以用单引号标出。 引号在应用中,应处理好以下两种情况。 (一)在一个新作句或语段中,引用多个出处的引文,引号该怎么施用呢?多个出处的引文同存于一个句子或语段中,每个出处的引文应分别使用一组引号,甚至为了表达的需要,同一出处的引文也可以分别使用两组引号。例如: 20.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 21.但我们从邱少云烈火烧身这种难以想象的痛苦中,“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可以推想到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巨大的力量在支持着他……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例21中的“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是从例20的原文中引过来的,在原文中,它们原本是在一处的,这里为什么要使用两组引号将它们断开呢?这就是服从新作句子的表达需要。引号有一定的凝聚作用(后文叙述),如果使用一组引号,引文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新作句不需要这个整体,只有裂开来分别加以强调,才能符合新作句的表达需要。 (二)引文是多段文字,怎样使用引号呢?引文是多段文字,在引用中又必须保留它原有的语段形式,那么每个语段前都应加前引号,不加后引号,直到引文结尾才加一个后引号。例如: 22.大家争得不可开交, 字典公公把发表: “孩子们,你们都很重要, 少一个,我们的文章就没这样美妙。   “滴水汇成了大江, 碎石堆成了海岛, 大家都不要把个人作用片面强调, 任何时候都不要骄傲!”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一册《基础训练8》) 例22中字典公公讲的话就是跨两个语段,第一段结尾没有使用后引号,这样做表明引文没有结束;第二段引文开始另加一个前引号,直到字典公公的话结束才使用后引号。 引号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它可以凝聚大片松散的语句成一体,嵌于一个句子中,使句子眉目清楚,免生歧义。例如: 23.躲包的是“非常沉着”“盯着”“左躲右闪,蹦来跳去”,“轻巧地一抬腿”,千方百计地躲过沙包的袭击。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参《课间十分钟》) 24.“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那样的理想是会实现的。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展开丰富的想象》) 例23中,引号把躲包人的心态、动作凝结,嵌放在句子中,语义明了。假如我们将引号去掉,第一个逗号就会破开“左躲右闪,蹦来跳去”,使“左躲右闪”与前文连接,变成“躲包的是非常沉着盯着左躲右闪”,语义发生变化。例24中,三个“没有”共同限制“地方”而又被引号所包裹(凝聚),假如将引号除去,“地方”紧紧和“那样”相连,句子就变得不通顺了。 上面是引号的用法,下面再谈一下引号与其它标点符号的共存问题。即引文中间和引文末尾的标点符号该怎么使用的问题。 在任何情况下,引文中间的标点符号,除原有引号按双变单、单变双的形式变化外,其余符号一律照写。引文末尾的标点,则要按以下的要求书写或变动。 (一)引文以整句整段的形式存在,文尾的句号、问号、叹号、省略号等照写在引号之内。如例1例2。 (二)引文只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存在,文尾的标点处理有下面三种形式: A.引文文尾是句号可以不写,但为保持引文的语气原貌,叹号、问号仍要保留在引号之内。例如: 25.读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就能体会到红军把种种艰难险阻视为平常的豪迈气概……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6.“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第十册《海上日出》思考·练习) 例25中,“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诗原文是句号,在这里没有保留,引号外用了逗号。例26中,为保持引文语气的原貌,问号照写在引号内。引文文尾是叹号的,同样处理,也必须照录。 B.引文文尾是句内标点的(如逗号、分号),一律不写。例如: 27.“我的心像刀绞一般”,这是什么时候的心情?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思考·练习) 例27中的引文在原文里文后是逗号,在这里没有保留,因为句内标点只表示停顿,不表示语气,所以不书写出来。只在引号外使用了逗号。 C.引文尾恰处新作句的停顿处,除引文尾原有的问号、叹号保留在引号之内,一般服从新作句的要求,在引号之外使用新的标点。例25和例27已能说明这样的问题,不再举例。 同学们在使用引号时,常会出现哪些错误现象呢? 第一种错误现象是,所引文字较长时,引前忘引后。让人读后不知引文到什么地方结束。例如: 28.我飘到了五彩池畔,欣赏起它的美景来。“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的透明的石粉。阳光透过池水射到池底,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色彩。在彩池边来回地观赏着。呀,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地方的水还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呐!真是瑰丽无比,令人流连忘返。 (习作) 例28中引用了《五彩池》这篇课文中的内容,由于引文过长,作者忘记在引文文尾加上引号,我们读后,就不知道引文到何处结束了。经核对,应在“折射成各种不同的色彩”后加后引号。 第二种错误现象是,转述引文的意思,改变被引内容的原句,却仍用引号标出。如: 29.张艳告诉老师:“她昨天请假,并没有去姥姥家,而是随爸爸去了连岛一趟。”还拿出从海边捡的贝壳给老师看。 (习作) 例29中引号所引的内容,是转述张艳回校后说话的意思。“她”指的就是张艳。如果张艳向老师汇报情况,是不会用“她”来指代自己的,只能用“我”。所以引号内的语句不是张艳的原话,这组引号也就不该用了。 第三种错误是不能变换原文的引号,致使引号使用混乱。例如: 30.每当老师或爸爸妈妈教育我办事要认真时,我就想起《詹天佑》中的话:“詹天佑经常鼓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习作) 按照引号的使用要求,被引文中若有引号,要按双引号变单引号、单引号变双引号的方法变写。例30没有做到这一点,因而引号的使用很乱。依照要求,该例中的引号使用应该是这样的: 每当老师或爸爸妈妈教育我办事要认真时,我就想起《詹天佑》中的话:“詹天佑经常鼓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引号在使用中,前引号不能孤立地书写在一行的末尾,后引号不能孤立地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附引号歌: 四个蝌蚪真奇妙, 前揽后抱是引号。 人物语言引在内, 别人文句用它标。破折号(──) 破折号是一种标号,它的作用是:引进对前文的注释、说明,表示声音的延长或中断,表示意思的转折或话题的转换等。 破折号在文中的应用形式有三种:单用,双用,多用。 破折号施用的范围很广,具体用法繁多,现选择一部分常见的加以叙述。 一、引入对前文注释、说明的语言。例如: 1.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 (小学《语文》第八册《基础训练5》) 2.我赶到学校上完课,跟孩子们聊了一会儿,再拿邮袋,又重了许多──除了新收上来的一叠作业本,还有干酪、杏干、苹果,许许多多好吃的东西。 (小学《语文》第八册《女邮递员的信》) 例1中的“鲜花”是对前文“美好东西”的注解,用破折号引入。例2中的破折号引入了对前文“重了许多”的说明。再如: 3.小朋友,你知道这雾凇──树上的冰花是怎样形成的吗? (小学《语文》第九册《基础训练3》) 例1例2中注解和说明的内容是到句尾结束的。而例3则不然,对“雾凇”的解释到“花”这里结束。这就体现了破折号的一种功能──折断原文,引入注解、说明。 二、延声作用。表示某种声音的延续,表示人物语言的拖长。例如: 4.哗──哗── 一束束浪花像问号, 在问孩子想什么? (小学《语文》第四册《看浪花》) 5.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小英雄雨来》) 例4的破折号,标示海水声音的延续。例5中的破折号,标示读书声的拖长。 三、标志说话的中断或停顿。例如: 6.“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小学《语文》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例6是“我”与“伯父”的对话,“那怎么──”是“我”对“伯父”的话产生了疑问时说的半截问话,原义应该是“那怎么又扁又平呢?”“我”没有这样问下去,中途打住了(中断),用破折号标志“我”的话既没有完,也没有说下去。 四、标志转折。破折号引入的内容与前文发生了转换。例如: 7.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小学《语文》第十册《跳水》) 8.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 例7先说时间,然后转向“大家”对这“40秒钟”时间的心理感觉,中间用破折号标志话题发生了转换。例8中,提示语是色彩,后文应该围绕“色彩”来叙述,“花”“蝴蝶”都是色彩,然而又转到了蝴蝶的行为上来,话题发生了转换,用破折号标志。 五、兼代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相当于冒号的部分用法。例如: 9.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 (小学《语文》第九册《挑山工》) 10.古铜色的脸上镶着一双亮光闪闪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拂着花白胡须。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响亮,走起路来地皮都踏得忽闪忽闪的。一只黄毛大狗老跟在他的后面,寸步不离。──这就是我从前初到隅庄,老水牛爷爷给我的印象。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册《老水牛爷爷》) 例9中破折号兼代提示下文,例10中的破折号兼代总结上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破折号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不是破折号的根本功能。从例9和例10我们可以看出,破折号在这里还有表示转折的作用。如果将例子中的破折号换成逗号或冒号,“转折”功能就无法得到体现。同样,如果我们把“提示作用”当作破折号的本质功能,在有提示的地方就去施用它,那就会犯滥用破折号的毛病。在既要表示提示,又要标志转折(或注释说明或延声)的地方,选用破折号才是正确的。 六、标志意思的跃进或事物的发展过程。例如: 11.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 (见199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 中《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 12.妈妈的话强调了一点:算术有用──数数挖坑──容易找到。科利亚虽然也依照妈妈的做法行事,结果却相反:数数挖坑──找不到──算术不管事。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参《科利亚的木匣》) 例11的句意是不断跃进的,第二个“团结”已经超越了第一个“团结”的意义,它是在第一个“团结”的基础上,由“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达到的团结。例12中,第一组破折号标明了“算术有用”的过程,第二组破折号标明了“算术不管事”的过程;实际上这里的破折号也是标明意思的不断跃进。 七、引入分项列举。例如: 13.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 联合发出的《关于修改发布〈标点符号用法〉的联合》) 例13中,破折号引入了对“环境物理学”的分支学科的列举。这种用法应该归入破折号的注释、说明作用中。 八、折断原文,引入插说。例如: 14.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小学《语文》第九册《少年闰土》) 例14第一个破折号折断前文,插入对前文的补充说明,然后又用一破折号引入转折内容,续上前文。 九、标志语言的作者或出处。例如: 15.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义务教育江苏版《语文》第九册《练习4》) 16.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与长宜先知 ──摘自《三字经》 (义务教育江苏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练习5》) 例15中的话是高尔基说的,用破折号标出。例16中的内容摘自《三字经》,用破折号标出。 十、用在文章的副标题前。例如: 17.我学习语文的良友 ──致《小学生语文学习》 (《小学生语文学习》95年第11期) 副标题的破折号不能和正标题写成一行。例如: 18.我爱中国──访欧日记摘选…………黄植诚 (《中国青年》杂志1987年总目录) 应改写为: 我爱中国 ──访欧日记摘选…………黄植诚 十一、戏文中用来介绍人物的身份。如: 19.斯巴达克──奴隶英雄 观众──罗马贵族男女许多人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奴隶英雄》) 破折号的用法很多,除以上介绍的,还有用于解词、用在歇后语中等等。在此不再介绍。 这里需要强调几点: 第一,破折号的注释作用与后面将要介绍的括号的注释作用是不相同的:破折号引进的注释说明,是文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必不可缺的;括号所引括的注释说明,是为辅助理解文句而加的,可有可无。在阅读中,破折号引进的注释说明必须读出,而括号引括的注释说明可以不读。 第二,破折号要与连接号〔—〕相区别。连接号是只占一个字位置的小短横。1979年,语言学家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中指出,连接号的“主要用处是表示某一类型的复合词(合两个词为一个词)”。1990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规定:“连接号的作用是把意义密切相关的词语连成一个整体。”这就是说连接号的作用只限于“连”,用在词语之间,凝构二词语为一个整体,它没有转折、注释等作用。破折号用在句子中,它的连接作用是为了体现“转折”、“注释”等的关系。 第三,破折号标志的话题转换,能使跳跃太大的、看似毫不相连的内容勾连于一体。在内容跳跃太大的地方,如果不用破折号,就会给人散乱的感觉。下例就利用了破折号消除了散乱。 20.秋天来到我们的森林里了,多么灿烂的森林啊。这是一片望不到尽头的枫树和榛树的混合林。看啊,每棵枫树好像都在高举着一树胭脂红的花朵,每棵榛树好像都在高举着一树橙黄的花朵。 ──它们正在准备欢迎远方的客人吗? 这当儿,风忽地吹起来了。看啊,从那橙黄的榛树上,从那胭脂红的枫树上,飘下一朵朵黄的花,一朵朵红的花,一下子变成好多好多黄蝴蝶和红蝴蝶,在林间欢乐地飞舞起来了。 ──啊,好像真的有客人来到了!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七册《基础训练2》) 由叙述森林到插入“欢迎客人”的疑问,转换太大,太突然,只有用破折号相连。 第四,在起注释性作用的句子中,破折号相当于判断词“是”,在使用中不能共用。下面这个例子就没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 21.我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 例21句中的“破折号”和“是”重复,应该去掉一种。如果作者有意要强调“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那就应该去掉“是”,保留破折号,因为破折号有对后文的强调作用。 标点符号在书面语言中,表示语言的停顿,标明词语的性质,这是它们的根本任务。你还会想到它们有别的作用吗?在诗歌中,有时诗人利用破折号去完成形式美的创造。例如: 22.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 周──总──理── (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徐州师范大学徐荣街教授评论说:“在这里,诗人连用了三个破折号,准确地表现了语气的停顿和延长,通过这一声充满深情的呼唤,强烈地表达了亿万人民对自己的好总理的爱戴和怀念。这三个破折号的使用是十分恰当的,同时这里还涉及到诗歌的形式美问题。……柯岩同志将一个十二字的长句和一个三字的短行,以破折号极巧妙地作了补衬,使诗句的长短做到大体相近。”(引自1979年12月《青春·诗与标点符号》下文徐教授的评论均出于此文) 23.这里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但人人都在枪炮齐发; 谁的心灵深处──没有奔腾咆哮着的千军万马!   这里没有刀光剑影的火阵,但日夜都在攻打厮杀; 谁的大小动脉里,──没有炽热的鲜血流淌哗哗!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徐教授评论说:“很显然,这里的破折号既不是表示注释,也不是表示意思的转换或跃进,从内容的表达来看似乎没有使用破折号的必要,但从诗歌的形式着眼,使用之后,短行略有伸长,诗句倒是更加整齐了。” 表达形式美,这是破折号很特殊的功用。不过小同学切不可乱用,以致影响句意的正确表达。 破折号是标号,它本身没有表示停顿的任务,虽然它有时兼起停顿的作用。那么在破折号的前后该怎样使用其它的停顿符号呢? 破折号的标志作用有两种,一种是标志前文的语音的延长或中断,一种是标志后文与前文的关系(或表示对前文的注释,或表示内容的转折,或表示意义的跃进等)。从这两种作用判断:标志语音拖长或语言中断的破折号与前文紧密相连,停顿只能在破折号之后,所以这种破折号之前不会使用句内停顿符号,之后才可能使用句内停顿符号;标志后文与前文的关系的破折号,与后文紧密相联,停顿只能存在于破折号之前,即这种破折号之前有表示前文停顿的点号的存在可能,之后则没有点号存在的可能。(双用破折号该作别论) 现在,我们来看标志后文与前文关系的破折号之前能够使用哪些点号。 首先这样想,语句到了适用破折号的地方有没有停顿:如果没有停顿,则无需考虑;如果有停顿,则该用什么点号就用什么点号。使用破折号是使用这一种标志,我们可以把这种标志与后文看作一个整体,文句到这里该用什么停顿点号当然就用什么点号了。 再考虑一下,顿号是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语之间的停顿的,并列关系的词语之间不可能施用破折号,所以破折号之前没有使用顿号的可能。 这样一来,破折号之前,可以使用的点号有冒号、逗号、分号、句号、叹号和问号。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 24.训练动物是很有意思的,──猴子的动作多么像人啊!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一册《基础训练2》) 25.他想象着他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好像爷爷就在眼前。──爷爷是日发略维夫老爷家里的守夜人。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凡卡》) 26.正月里来是新春, 赶着猪羊出了门, 猪呀,羊呀, 送到哪里去? ──送给那英勇的解放军……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狱中联欢》) 27.这些成语,押韵上口,意思相关,既好读,又好记,对于我们学习成语,作用可大啦!──哎,你怎么走啦? (义务教育江苏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练习2》) 由于句子本身的需要,例24的破折号前使用了逗号,例25中破折号前用了句号,例26例27的破折号前又分别使用了问号和叹号。这就是说,破折号只是一种标志符号,它不影响句子的停顿,更不改变句子的语气。 破折号可不可以兼代句中的停顿呢?可以。但兼代的只能是停顿,而不能兼代语气,也就是说,破折号之前的句号、逗号可以不用;但破折号之前的叹号和问号不能省略,略去了会影响语气的表达。 破折号在使用中占两个字的位置,随前文书写或随后文书写,可以书写在一行的结尾,也可以书写在一行的开头,还可以单独书写在文章中一段文字的开头。   附破折号歌: 解释前用破折号, 语义转折它出面。 既可表示声延长, 又可表示话中断。 省略号(……) 省略号是一种标号,它标志语言的省略。有的省略引文;有的标志语言的断断续续;有的标志不必尽举的事物等等。 省略号的施用范围也很广泛,下面就它的常见用法分条叙述。 一、用于引文的省略。引用别人的话、文章的语句,根据作者的需要,保留必要的,省略不必要的。例如: 1.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 (小学《语文》第六册《飞机遇险的时候》) 2.“她仿佛也看到了……”就是他从妹妹的表情中产生的联想。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分辨事物和联想》) 例1中,周总理在飞机遇险的紧急关头,他想到的是别人的安全,这里保留了最能体现他临危不惧、时刻关心他人的高贵品质的话,其它的话用省略号省略了。例2是引用《月光曲》中的一句话,省略号省略了皮鞋匠想象的妹妹看到的内容。 二、省略同类词句。在叙述中,有时需要列举一些同类的东西,比如花儿、颜色、数字、动作行为等等,许多时候,并不需要把这些同类的东西全部列出,只需要一部分就可以说明问题了,余下部分就可以用省略号标志。如: 3.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小学《语文》第六册《海底世界》) 4.我仰着头数起来,“一、二、三……”数呀,数呀,数到后来就糊涂了。 (小学《语文》第六册《杏儿熟了》) 例3省略号省略了海底动物的其它声音,例4省略号省略了数杏时的其它数字。再如: 5.他一定在跺着穿着高筒毡靴的脚,他的梆子挂在腰带上,他冻得缩成一团,耸着肩膀……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凡卡》) 例5描写了爷爷在守夜时被冻得难耐的动作,他不仅要跺脚,要“缩成一团”,他还有许多动作被省略号省略了,留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 三、用于重复的词句的省略。例如: 6.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喊:“指导员,指导员……” (小学《语文》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 7.呜哇,呜哇……娃娃放声大哭。 (小学《语文》第七册《基础训练7》) 例6的省略号省略了“我”对指导员的呼喊,例7的省略号,省略了娃娃的“呜哇”的哭声。 四、标志话没有说完。在叙述中,作者故意终止叙述,给读者留下一个含蓄的空白;有人在说话中欲言而又不言;有人在说话中被迫中断;有的暂时搁下正在进行的语言而转叙别的事物等等。这些都属于“话没有说完”,都可用省略号标志。例如: 8.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小学《语文》第七册《高大的皂荚树》) 9.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凡卡》) 这两个例子中的省略号,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例8中,什么种子在生根发芽呢?这个省略号让我们去想象,去推断,要让我们在想象中去接受皂荚树那种舍己为人的品格。例9写了凡卡在极其悲苦的情况下向远方的爷爷发出哀求,这个省略号代表了他的哭泣、他的控诉。又如: 10.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金色的鱼钩》) 这个例子中的省略号表示欲言又止。面对艰难的处境──草地茫茫,又没有干粮,老班长把他千辛万苦做成的饭都给我们伤员吃了,而他自己却偷偷地吃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我”的心里是多么痛苦啊。用什么语言能表达“我”的情感呢,欲说而又没法说。再如: 11.“快卧倒……”指导员刚喊出口,轰隆一声,炸弹在我们身边爆炸了。 (小学《语文》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 12.凤凰接着说:“要搭窝,先要选好根基,比如大树干上的三个杈……”老鹰一听,想:“啊!原来就是找个树杈,挺简单,我会了。” (小学《语文》第五册《群鸟学艺》) 例11没容指导员再说下去,炸弹爆炸了,省略号标志语言被迫中断。例12中的省略号,标志凤凰的话还没讲完,因转向叙述老鹰的想法,只得暂时中断。 五、双用省略号(用四个三连点,即十二个圆点),标志整段文字或大片语言的省略。这种用法在小学课本上没有出现,现在我们引用并节选《瀑布》和《参观人民大会堂》两篇课文让同学们明白该怎样使用双省略号。 13.瀑布 ………… 山路忽然一转,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 (小学《语文》第五册第12课) 14.参观人民大会堂 王叔叔今天带我参观了人民大会堂。我高兴极了。 ………… 走出大门的时候,王叔叔说:“这样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不到一年工夫就建成了!”我情不自禁地说:“盖得可真快啊!” (小学《语文》第六册第6课) 例13《瀑布》是三年级课本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共三节,我们将第一节和第三节省略了。例14《参观人民大会堂》是三年级课本上的一篇课文,全文共九节,我们将中间的七节(第2~8节)全省略了。 六、标志不语。这是一种极为少见的用法。当事态发展到该某个人讲话而这个人却没讲时,就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 现在我们来改写一下《穷人》这篇课文的结尾,体会省略号的这种用法。 〔原文〕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渔夫催桑娜去抱西蒙的孩子,桑娜既没有说话也没有行动。我们改写一下,渔夫讲的话不变,桑娜的表现: “……”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引号标志桑娜讲话的内容,可是引号内是省略号,它表示桑娜没有讲话。 七、标志声音的延长。例如: 15.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小学《语文》第九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机枪不断的扫射,声音一定很长,在例15中用省略号标志。 八、标志语言的断断续续。例如: 16.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小学《语文》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 17.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 (小学《语文》第三册《小马过河》) 例16中,指导员牺牲前气息微弱,说话难以整句进行,所以断断续续,用省略号标志。例17中,小马为自己没有完成任务而难为情,说话结结巴巴,断断续续。再如: 18.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点儿,脸上……对不起,请等一等。” (小学《语文》第八册《全神贯注》) 这个例子中语言的断断续续,不是因气息微弱而造成,也不是受难为情的干扰,而是受思考的影响。“还有毛病”,有什么毛病呢?看,思考,语言中断,“左肩偏了点儿”(毛病)续上;“脸上”还有毛病,思考,语言中断,“对不起”又续上。语言中断处用省略号标志。这和前文(第四条)讲的标志“话没有说完”语言中断是一样的,只是前文讲的中断,是断而无续或断而不紧接着续。 总之,省略号的功能是标志语言的省略和中断(标志声音的延长可视作是表示声音的同类词的省略)。 使用省略号,要注意不可与“等等”“之类”这些本身带有省略意思的词混用。先看下面的三个句子: (甲)这家商店出售饰品,有戒指、项链…… (乙)这家商店出售的饰品有戒指、项链等等。 (丙)这家商店出售戒指、项链之类的饰品。 从例子可以看出,“省略号”“等等”“之类”它们都表示同类事物的省略,使用中只能选用一种,不可同出一处。 另外,在使用省略号的地方,其它的标点符号该怎样用呢? 第一,省略号不影响其它标号的使用。 第二,省略号之前是句内停顿符号(顿号、分号、逗号、 冒号),除冒号要保留外,其余可以不写。 第三,省略号之前是句尾符号的(句号、问号、叹号),应一律保留。这是为了保留原句语气的原貌。 第四,省略号后所有停顿符号可以一律不用。 省略号在书写中占两个字的位置,一行或一段文字的开头和结尾都可以书写。但不能上行末尾写一半下行开头写一半。   附省略号歌: 省略号,六个点, 千言万语全包揽。 表示省略用到它, 说话断续把它添。书名号(《》)     书名号是一种标志符号,它标志书名、篇名、戏剧名、歌曲名、报刊杂志名和法规文件等题名。下面分项叙述。 一、标示书名。例如: 1.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还画画,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 (小学《语文》第七册《三味书屋》) 2.花了整整27年,他终于编写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就是著名的《本草纲目》。 (小学《语文》第六册《李时珍》) 《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名著,《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药物书。它们用书名号标明。 二、标示篇名。单一的文章名像诗歌、散文、寓言等都应用书名号标出,以免与其它的文字相混。例如: 3.有感情地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暮江吟》《赠汪伦》。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古诗三首》思考·练习) 例3中书名号标明了两首诗。再如: 4.《亡羊补牢》中的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 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亡羊补牢”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小学《语文》第六册《寓言二则》思考·练习) 例4中的第一个《亡羊补牢》是一则寓言,用书名号标明。第二个“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使用引号,不用书名号。 三、标志报刊名。例如: 5.还有,我看你是看了《妇女生活》里的一篇《关于孩子》的,是不是? (小学《语文》第十册《给颜黎民的信》) 《妇女生活》是杂志名,《关于孩子》是一篇文章,均用书名号标明。 四、标志戏剧、电影、美术、音乐等艺术作品名称。例如: 6.当我铺开第二张画纸的时候,就决定画一幅《小武术》。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基础训练1》) 7.难道罗丹先生雕刻的《沉思者》《巴尔扎克》,不是跟用以雕塑他们的大理石一样同传不朽吗?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四册《散文两篇》) 这两个例子中的书名号标明了两种美术作品,一种是画──《小武术》,一种是雕塑──《沉思者》《巴尔扎克》。像小学第十二册课本上提到的《月光曲》是曲子,《让我们荡起双桨》是歌曲。第十一册课本上的《奴隶英雄》是戏剧。当我们在书面语中用到这些艺术品时,都要用书名号标出。 五、标志法律、法规名。例如: 8.“你不知道吧,小伙子,咱们国家新颁布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乘车是可以免费的。”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基础训练6》) 例8《残疾人保障法》是法规,用书名号标明。 书名号在使用中有两种特殊现象,一是书名中含有书名,二是书名、篇名共用一个书名号。例如: 9.下面的《〈古井〉读后感》用的就是第二种写法。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基础训练4》) 10.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 (《诸子百家名言》第534页广西人民出版社92年版) 例9《〈古井〉读后感》是一篇作文题目,所以用书名号标出,而作文题中又含有《古井》这篇课文的题名,为了不使混乱,用单书名号标志。凡是书名号里面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个用双书名号,里面一个用单书名号。例10中《荀子·劝学》这种标志告诉我们,“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出自《荀子》这部书中的《劝学》这一篇。书写时,书名与书中篇名之间,加个圆点(叫间隔号)隔开。 书名号是一种标号,它像一顶帽子,扣到了具体的文字上,文字就变成书名或篇名了。例如: 11.(1)小明把剑拿过来。 (2)小明把《剑》拿过来。 例11的①②文字相同,都有“剑”。第一个“剑”是武器,第二个却是一本书,因为它加了书名号。 书名号在使用中前后各占一个字的位置,前半个书名号不能单写在一行的结尾,后半个书名号不可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附书名号歌: 书名号,前后弯, 标明书籍和报刊。 篇名、曲名也可用, 标得清楚方便看。括号(()) 括号是一种标号,它引括对前文的注释、说明、列举和评价等内容。有的是对前文中的一个词进行的,有的是对前文的一个句子进行的等。例如: 1.在第一行写上日期(年、月、日、星期几)和天气,从第二行开始,按照作文的格式(每段开头空两个格)写日记的内容。 (小学《语文》第六册《基础训练7》) 2.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的时候),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 (小学《语文》第十册《养花》) 例1的第一个括号是对“日期”的补充说明,第二个括号是对“作文的格式”的补充说明。例2的括号是对“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的原因补充说明。再如: 3.“READY”(准备好了)  “NO”(错了) (小学《语文》第十册《我的新朋友──电脑》) 4.蓟北:泛指蓟州、幽州一带(现在河北省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盘踞的地方。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古诗两首》注释) 例3的括号是对英文内容的翻译,例4的括号是对“蓟北”的补充解释。 5.把观察到的建筑外观特点(形状、大小、高低、颜色等)用一两段话写下来。 (小学《语文》第六册《基础训练2》) 6.斯巴达克(杀开一条血路,大喊)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 (无数奴隶从各处跑来,把罗马人手里的武器都夺了过来,跟十一个人合成一支雄壮的队伍,杀了出去。)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奴隶英雄》) 例5的括号是对“外观特点”的列举。例6中的括号,则对人物的动作行为进行描述,补充了戏本正文只是人物对话的不足。 括号在应用中有内用和外用的区别,内用,就是用在句子之内;外用,就是用在句子之外。例1和例2等就属于内用,下面一例则是外用: 7. ① 你这样做影响很坏。(肯定句)② 你这样做影响不太好吧。(否定句)③ 你这样做难道是好的吗?(反问句)④ 你这样做简直“太好”了。(反语)比较起来,采用 ② 这种句式显得诚恳,既达到批评的目的,又不伤害对方的感情。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四册《说话要注意语言美》) 例7中,括号内的“肯定句”“否定句”等都是针对前面的句子讲的,它是与前文相连的用法,是外用。为什么叫外用呢?一是形式上它不能存在于句内,即句末的标点用在括号前面。二是内容上,它引括的内容不必像句内括号那样,引括的必须是针对一个词或所在的句子,而是有更大的范围性,它引括的内容,可以是针对前文一段话或更多的语段。 括号内外的停顿符号又是怎样使用的呢? 句内用法的括号。括号正处停顿处,停顿符号一律移到括号后;括号存于句中并无停顿处,则无需考虑正文的标点问题。括号内文字,中间的各种标点正常使用,末尾除了为体现语气而保留问号和叹号外,其余停顿符号一律不用。 句外用法的括号。因括号前的文字已有相应的停顿符号,括号后就不使用任何符号,如例7的用法。括号内文句该用什么符号就用什么符号,单一的词,可以不用符号。 括号虽然没被列入小学生学习任务,但在小学课本上经常出现。我们要注意的是:括号所标引的内容,只是正文的补充注释,在朗读时不必读出,有的根本不宜读出,否则会让听的人无法理解。像例7。它与破折号引入的注释内容是不一样的,──破折号引入的内容必须读出。 括号在应用中,前括号和后括号各占一个字的位置,前括号不能独立书写在一行的末尾,后括号不能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连接号(—)   连接号属于标志性符号,它的功能就是连接,使被连接的两个词或数字或某种标记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用来标志某种意义。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的技术项目、新的科技产品等多在使用一些标志性名称,其中带有连接号的也日渐增多,因此,我们有认识一下连接号的必要。  连接号是一个短横,在书写中占一个字的位置,它与破折号有两个方面的区别:一是形式上,连接号短,前后没有使用任何停顿符号的可能性;破折号长,前后有使用其它停顿符号的可能。二是作用上,破折号表示注释、转折和声音的延长等;连接号则连接前后两个词成为一个整体,体现一个类似合成词的意义。 连接号可以连接地名。像火车上标有“上海—乌鲁木齐”表明火车起止地,即火车始发于上海,终点站是乌鲁木齐。有的用来表示地理上的某种区域。 连接号可以连接数字。像“贺知章(659—744)”,括号中的数字表示贺知章生死时段,即生于659年,死于744年。再如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二册《风向袋的制作和实验》中,“缝一个40—50厘米长的圆锥形袋”,连接号连构的数字表明长度界限。 连接号用来标志某些产品代号。这是连接号使用率最高的一项。像:“LAV—AD”标志一种轻型防空装甲车,“AH—64A‘阿帕奇’”标志一种全天候、全环境作战直升机,“CN11—0109”标志《中国国防报》在国内的统一刊号。 连接号还用来标志专有名词,用来连接外族人姓名,等等。 认识连接号,关键是认识它与破折号的区别,理解它连构两个词为一个整体来表达某种意义的功能。 连接号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即一个波浪线(~),一般用来连接相关的数字。   间隔号(·) 间隔号是一种标号。 一、用在节日、纪念日的数码中间,隔开月份与日期,像“七·七事变”,间隔号在月日中间,标志的是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开始。再如“五·四运动”“五·一国际劳动节”等。 二、用在少数民族人名或外国人的名字和姓氏中间做音界。如“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诺尔曼·白求恩”“达·芬奇”等。 三、用在书名号内,隔开书名与篇名。如《荀子·劝学》表示《荀子》这部书中的《劝学》篇;《菩萨蛮·大柏地》标志“菩萨蛮”这一词牌下的《大柏地》这首词。 四、有的用在文题中的并列词语间。如《狗·猫·鼠》(鲁迅),当然在书名号存在的情况下,切不可认为是《狗》这部书,《猫》这一章,《鼠》这一篇呀。 间隔号是一种标号。一、用在节日、纪念日的数码中间,隔开月份与日期,像“七·七事变”,间隔号在月日中间,标志的是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开始。再如“五·四运动”“五·一国际劳动节”等。二、用在少数民族人名或外国人的名字和姓氏中间做音界。如“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诺尔曼·白求恩”“达·芬奇”等。三、用在书名号内,隔开书名与篇名。如《荀子·劝学》表示《荀子》这部书中的《劝学》篇;《菩萨蛮·大柏地》标志“菩萨蛮”这一词牌下的《大柏地》这首词。四、有的用在文题中的并列词语间。如《狗·猫·鼠》(鲁迅),当然在书名号存在的情况下,切不可认为是《狗》这部书,《猫》这一章,《鼠》这一篇呀。你认识这些符号吗? 在汉语中,除了前面讲过的标点符号,还有一些不常用的,或者说将被慢慢淘汰的符号,在早版的和特殊的书中可以见到。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 1.专名号 ── 它标示人名、地名、团体派别的名称。在横行文字中,它用在文字之下;在竖行文字中,它竖立于文字的左边或右边,紧贴文字。具体的长短要随名称的字数来定。 这种符号起突出被标的词语,并与普通词语相区别的作用。使人读后不易产生歧义。现在书面语中已很少出现,在文史著作中还在使用。 2.引号『』「」 这是竖版文字中使用的引号,它们和横行文字中的引号(“ ”)相同。一些早版的书,虽然已将竖行改成横行,但也使用了这种引号,如1960年版《中国古代神话》。 “『』”是双引号,“「」”是单引号。“『、「”是前引号,“』、」”是后引号。 3.书名号~~~~~ 这种书名号在早版的书籍中常常能见到,像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古代神话》,虽是横版,也用了这种曲线书名号。在竖版书籍中,它贴紧文字,用在行左或行右,像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东周列国志》。 现在出版的竖版书籍,已不用这种书名号了,像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 4.括号 六角括号:〔 〕  方括号:[ ]  方头括号:【 】 它们都是圆括号的不同形状。使用方法与要求,同圆括号一样。 5.着重号 ........... 加在横版文字之下,竖写的文字一边,表示文中需要强调的部分。圆点的数量随要突出的文字的长短而定,一字下面一个点。标点符号在应用中的选择   各种标点符号都有各自的职责和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它们又不是一成不变,不可变通的。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对标点符号必须作适当的选择。 下面分别讨论点号在使用中的选择。 一、句号和冒号 句号和冒号,本无相近和相通之处,但在使用中有时用冒号的地方,可以用句号代替。如: 1.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 (小学《语文》第六册《李时珍》) 2.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七册《李时珍》) 这两段话内容完全一样,不同点就是例1这段话中用冒号的地方,在例2这段话中用了句号。例1的冒号表示提示作用,冒号后列出了旧的药物书的缺点。例2用的句号则没有提示作用,句号后也列出了旧的药物书的缺点。当然,例1用的冒号好,而例2用了句号也合适,它虽然点断了句子,而提示作用却暗存,后文是句号前内容的延续,并没有影响意义的表达。再如: 3.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小学《语文》第六册《海底世界》) 我们如果把第一句后的句号改成冒号是可以的,因为这句话暗存提示,即“不同的活动方法”,后文列出了几种动物不同的活动方法。但是,第一句后的句号改为冒号后,下面的三个句号要改为分号,因为冒号的提示作用一般要管到句子的末尾,即把几种动物不同的活动方法都用一个长句子来介绍。 不过,该用冒号的地方是不可以随便用上句号的,比如:“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如果我们把这句话中的冒号换成句号,前后就失去了联系。 该用冒号的地方要用上句号,必须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要注意,该用句号的地方是绝不可以用上冒号的。 二、逗号和冒号 冒号有提示下文的作用,逗号则表示句中的停顿,没有提示作用。不过,有时在该用冒号的地方,可以用逗号。例如: 4.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小学《语文》第五册《富饶的西沙群岛》) 5.植物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 (小学《语文》第六册《海底世界》) 如果我们把这两例中第一个逗号改成冒号是完全可以的。因为“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暗存提示(“各种各样的珊瑚”),后面紧接着列举了不同形状的珊瑚;“植物的色彩多种多样”暗存提示(“色彩多种多样”),后面紧接着列举了植物的不同色彩。应该说这两处本该用上冒号,但为了表达上的需要而用了逗号。 要注意,必须用逗号的地方是绝不可以用冒号的。 三、逗号和分号 分号的唯一职责是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而逗号也可以用来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例如: 6.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小学《语文》第六册《海底世界》) 7.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好看极了;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小学《语文》第五册《富饶的西沙群岛》) 例6的冒号之后,内容全是并列的,这些内容之间用逗号;例7的第一句话之后,内容全是并列的,这些内容之间用分号。 一般来说,并列分句本身如果没有用逗号,那么这些分句之间则可以用逗号,如例6;并列分句本身如果已经用了逗号,那么并列分句之间就该用分号,否则就会使内容层次不清。 四、句号和分号 分号是用在并列分句之间,表示停顿的符号。“分句”也是句子,是服从于表达的要求,降低了身份,失去了独立性的句子。如果并列分句中,每一个分句或部分分句内容较多,句子较长,为了层次清楚,这些分句可以独立,即还原成独立句子,这些分句之间不用分号而用句号。例如: 8.老爷爷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语,嘴里低吟着什么。老奶奶看花,拄着拐杖,牵着孙孙,有的还珍惜地摘下一朵,簪在自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衫,有的甚至是绸衬衫。小学生们系着红领巾,叫啊,跳啊,被这一望无际的花海惊呆了。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八册《花潮》) 例8列举了不同人的看花情况,一句话一种看花人,句与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为了表达的需要,这里不用分号而用句号。 五、逗号和顿号 顿号是用在并列关系的词或短语之间,表示微小停顿的符号。但为了表达的需要,比如说延长停顿时间,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也可以用逗号。例如: 9.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显得更加鲜艳,更加美丽。 (小学《语文》第六册《放风筝》) 10.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小学《语文》第六册《海底世界》) 例9中,“更加鲜艳”和“更加美丽”是并列关系的短语,中间加逗号。例10中,“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也是并列关系的短语,中间用顿号。 没有并列关系的词或短语之间,绝不能用顿号。 六、句号和叹号 陈述一件事情,并没有带什么感情的句子,只能用句号,不能用叹号。但感情并不太强烈的感叹句,倒可以用句号而不用叹号。例如: 11.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小学《语文》第六册《荷花》) 12.我跟哥哥说:“快,快点儿让咱们的‘大蜻蜓’飞上天吧。” (小学《语文》第六册《放风筝》) 13.啊,我们的“大蜻蜓”仿佛比飞机飞得还高呢。 (同上) 这三个例句都是带有感叹词(呢、吧)的感叹句,但由于句子的感情并不很强烈,所以都用了句号。 表达强烈感情,但没有感叹词的句子,就必须靠叹号来表达这种感情了。例如: 14.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小学《语文》第十册《革命烈士诗两首·我的“自白”书》) 如果把例14中的两个叹号去掉,那就无法表达作者的强烈感情了。 七、问号和叹号 问号表示疑问,叹号表示强烈感情,这两种符号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15.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啊!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九册《草地夜行》) 16.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小学《语文》第十册《革命烈士诗两首》) 例15和例16都是反问句,但又都表达强烈感情,为了体现感情而用了叹号。如果不用叹号而用问号,感情就得不到体现。因此,反问句又表达强烈感情的,可以用叹号。 八、问号和逗号 逗号是表示句子内部停顿的符号,问号是表示疑问的句子标志符号,它们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请看下面句子: 17.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 (小学《语文》第六册《海底世界》) 18.小红军呢,也许原来是个放牛娃。 (小学《语文》第六册《艰苦岁月》) 19.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八册《花潮》) 例17是个完整的疑问句,句尾用问号。例18中“小红军呢”是设问,但整句话却不是问句,句尾不能用问号,而句中“呢”后也不能用问号。如果“呢”处用了问号就割断了句子,使“小红军呢”独立成为疑问句。例19中“谁知道呢”是设问,整句话也不是问句,是自问自答合一句。这两例中“小红军呢”“谁知道呢”都是近似口头语、程度较轻的设问。──我们知道:设问句,是为了提醒读者、强调内容、提高表达效果而设计的,往往程度深、分量重、停顿大。如果设问的力度不大,程度较轻,问答之间停顿甚小,则没有独立成句的必要,问与答之间可用逗号。例17和例18就是如此。 总之,点号在使用中必须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择。同时还应注意它们之间的层次──第一层次的有句号、问号、叹号,第二层次的有分号,第三层次的有逗号,第四层次的有顿号。冒号有较大的伸缩性,它在一般情况下小于句号,大于分号,有时小于分号,有时也大于句号。 文题中的标点符号  文题,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一个短语,有的是一个句子甚至是两个句子。是句子的文题,有的是陈述句,有的是感叹句,有的是疑问句。文题中的标点符号该怎样加呢? 一、内加,外不加。所谓“外不加”是指文题尾不加标点。例如: 1.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小学《语文》第七册) 2.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小学《语文》第九册) 3.自学的好朋友——工具书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五册) 4.语言的实际运用:简明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五册) 以上文题外部(文尾)都没加标点。例2是个设问句,本应加问号,但没有加。 二、内加,外也加。例如: 5.这些“常识”正确吗?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第四册) 这类文题,带有疑问语气的加问号,带有感叹语气的加叹号,陈述语气的则不加句号。 三、内外都不加标点。如: 6.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这类文题,多是由并列存在的词或短语或短句组成。 四、加标不加点。这是一种最普遍的现象,文题中需要加标号,但不加表示停顿的点号。题内需加停顿符号的地方,往往用空格或分行来体现。  
/
本文档为【小学语文标点符号用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