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_食物相克_的研究现状分析_严泽

2017-11-13 3页 pdf 169KB 108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494

暂无简介

举报
_食物相克_的研究现状分析_严泽【中医多学科研究】“食物相克”的研究现状分析严泽,林殷△(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系,北京100029)摘要:“食物相克”说法在社会流传很广,影响较大。但既往研究状况较为混乱,争议不断。本文从“食物相克”的现代研究与中医食物搭配禁忌的研究两方面评述“食物相克”的研究现状,为“食物相克”的深入研究提供文献基础。关键词:食物相克;食物搭配禁忌;研究现状分析中图分类号:R22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
_食物相克_的研究现状分析_严泽
【中医多学科研究】“食物相克”的研究现状分析严泽,林殷△(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系,北京100029)摘要:“食物相克”说法在社会流传很广,影响较大。但既往研究状况较为混乱,争议不断。本文从“食物相克”的现代研究与中医食物搭配禁忌的研究两方面评述“食物相克”的研究现状,为“食物相克”的深入研究提供文献基础。关键词:食物相克;食物搭配禁忌;研究现状分析中图分类号:R22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250(2012)08-0912-02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食物相反(克)的文献研究”(2011-03)作者简介:严泽(1983-),男,内蒙古包头人,医学博士,从事中医养生康复的古代文献研究。△通讯作者:林殷,女,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所谓“食物相克”似指某些食物不能一起食用,否则会对健康有害,如致病、中毒甚至死亡。此说在坊间流传甚广,“相克”食材达百种以上,不少养生讲座和影视作品也大肆渲染食物“相克”的后果,其严重影响到民众的合理配膳和均衡营养,使原本就很严峻的食品安全和养生乱局更加复杂。近年来,业内人士多次公开批驳“食物相克”,现代营养学界也通过实验来否定该说,但效果有限[1]。查阅“食物相克”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特点,即学界对于“食物相克”是否真正存在争议不断。以“饮食”、“膳食”、“搭配”、“相克”、“相反”为检索词,检索1994年1月~2011年9月底中国知网(CNKI)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载与“食物相克”相关的文献220篇,支持者184篇占83.6%,反对者36篇占16.4%。支持者[2]和反对者[3]多从现代医学、营养学知识及某些中医理论,如阴阳五行、药物性味归经等角度立论,往往运用了同一理论,但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1“食物相克”的现代研究概况针对上述情况,2006年中国营养学会委托两所大学进行了包括文献研究、动物实验、人群试食的系统研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食物相克”做出了比较合理可信的[1,4,8]。笔者查阅文献所得并结合这一研究成果,发现“食物相克”的现代研究大致包括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1.1文献研究总结1994~2011年有关“食物相克”的文献,可概括成起源和机制研究两个方面。1.1.1起源研究对于“食物相克”的起源,多数文献将其归于中医理论[6,9],但是这些文章的推论都未给出明确而充足的依据,可信度差。1.1.2机制研究对食物相克机制的解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0,11]:影响营养素吸收、导致多系统出现各种临床表现或者疾病、中毒和死亡以及中医理论,如性味归经以及五行属性相克等。在诸多观点中,营养素间的拮抗作用是目前从营养学角度解释“食物相克”的主要学术观点。如胡文玉等[12]认为,“食物相克”的主要生化机制为吸收代谢过程中各组分之间的拮抗作用,产生拮抗作用的原因有化学缔合、配体争夺、抗营养因素和肠道外因素。章涵[13]结合中西两方面观点,认为“食物相克”可能与食物的性味与营养素成分有关,并探讨了食物的寒热属性与营养素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相关性。反对者[6,9]认为,“食物相克”的产生在于食物本身含有毒素,或食物被污染,或食物变质,或个体差异,或暴饮暴食或营养补充剂的长期大量服用。1.2实验研究相对于文献研究,“食物相克”的实验研究较具系统性,包括动物实验和人群试食。早在1935年,中国营养学学会首任秘书长郑集教授率先选取14组相克食物进行了动物实验[14],结果均属正常,毫无中毒征象。近年来,赵金生等[6]22将人群日常饮食常见的部分相克食物组合进行动物实验,研究小鼠的食物利用率、血生化、脏器组织形态等内容,结果均无明显异常。人群试食研究包括1935年郑集及2008年兰州大学与哈尔滨医科大学的试验[6,8,14,15],三者都选择最常见的食物组合,观察受试者的精神状态、饮食、睡眠、大小便等,结果显示无明显不良反应,仅部分组合口味欠佳。2食物搭配禁忌的中医研究概况就笔者目前所查数百篇文献,尚未找到中医学范畴内的“食物相克”研究,与其相似的研究是“食物搭配禁忌”。查阅近30年相关文献可见,该研究涉及文献研究与实验研究两方面。2.1文献研究食物搭配禁忌的中医文献研究中,针对性研究较少,多附属于其他研究,作为其中的一个专题研究或者仅仅是提及,内容不多且分散。2.1.1源流探索总结现有研究食物搭配禁忌的文献,目前对于食物搭配禁忌的源流、演变及古代研究状况缺乏系统的研究、考证,仅知道它是饮食养生的重要内容且历史悠久,是在对食物性味、归经、功效等认识深入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食疗类本草发展、演变历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食物种类的丰富、饮食习惯的变化也不断发生着改变[16,17]。219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ChineseJournalofBasicMedicine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12年8月第18卷第8期August2012Vol.18.No.82.1.2食物禁忌与“食物相克”的比较研究中医食物搭配禁忌理论是适度而全面的,有别于“食物相克”之说,必须辨证对待。如刘哲峰[18]认为,食物的搭配禁忌应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疾病状况、季节和地域等多种因素综合评价。贾海骅等[19]认为,中医主张饮食不可种类过杂,既要考虑脾胃的承受能力,又要顾及食物间可能存在的排斥、制约,这与营养学主张的平衡饮食而建议杂食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食物搭配禁忌并不是反对摄取多种食物达到膳食平衡,也不是要求无条件地一味忌口。其有别于民间食物相克的主要特征,在于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建立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基础上的,是有条件的禁忌。对于诸多实验研究对食物搭配禁忌的否定报道,中医研究者也做出了相应的回应。如范景田[20]认为,古人对于饮食禁忌的认识在具体问题上可能不一定符合实际。但是这些具体论述中所贯穿的中医学基本思想,如把饮食禁忌与五脏、五味、四时联系起来,从变化中认识饮食禁忌等见解则有合理、可取之处。方晓阳等[21]认为,食物禁忌产生的背景非常复杂,有来自原始生产的经验积累,有中医理论的阐发,还与宗教、神仙学说密切相关,是为超出食疗理论框架的另类文化现象。2.1.3机制研究食物配膳禁忌的中医医理的研究主要从食物性味的角度切入。陈美惠[22]认为,食物配伍禁忌的原理主要可从五味搭配和调的角度认识,饮食五味配合的太过、不及都会导致脏腑之气的偏盛偏衰,影响身体健康。笔者同时认为,食物禁忌与中药十八反理论是相关的。刘哲峰[23]认为,食忌形成的原因有理论上取类比象推理、积累的生活经验、某些临床经验以及对生物异变的警惕和情感、宗教因素等。2.1.4食物搭配禁忌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食物搭配禁忌的文献整理、分析研究较为丰富,如陈承平[24]将《饮膳正要》中食药相反与食物搭配禁忌的内容分类记录,强调在组方配膳时,应该辨证施膳,并且注意安全问题。贾海骅等[25]认为,《饮食须知》明确指出饮食搭配如失宜则反而有害健康,且提示饮食致病的关键因素是多食、杂食与搭配不当。胡冬裴等[26]在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家、医著的养生观点研究中,强调了《食经》在饮食禁忌方面的贡献。总结了各种研究方向,大致包括中医食物搭配禁忌条文的记录与分类[24,27]、单本著作食物搭配禁忌内容的研究[25,28]、食疗养生断代研究中食物搭配禁忌相关内容的研究等[26,29]。2.2实验研究实验研究主要是从药理、毒理学的角度进行的,王天益等[30]研究葱蜜配伍禁忌,结果表明葱蜜的3种提取液中,白酒浸法提取对兔、山羊的病理损害较冷水浸提取和煮沸提取法严重,葱蜜酒组对高血钙病理模型家兔的损害较其他2组更为严重。刘昌林等[31]用小鼠检验鲢鱼与甘草配伍致死的记载,发现各组小鼠均无异常反应。3分析与讨论3.1研究现状分析当前关于“食物相克”的现代研究相对全面,然而也存在着问题。如作为研究的基石,现有论述“食物相克”的文献质量较差,以缺乏理论依据的一般性科普著述占绝大多数[5]。又如实验的食物组合较少且指标针对性差、未考虑不同生理病理状况等因素。特别需要指出,虽然现代研究文献大都认为“食物相克”起源于中医,其机制也与中医理论有关,但文献里真正属于中医学术研究的文章很少,既缺乏考证,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与阐述也不尽准确。经笔者统计,南京大学郑氏、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兰州大学,实验研究所选取的相克食物见诸中医古籍者,分别为5对、1对与2对。可见,目前缺乏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从文献到临床再到实验的系统研究。就笔者目前所查阅的上百部古籍,尚未找到“食物相克”源头。公众比较熟悉的“螃蟹与柿子不可同食”、“蜂蜜与韭菜不可合食”等所谓“相克”说法,古籍多将之归于“食物相反”和“合食禁忌”,前者首见于元·忽思慧的《饮膳正要》(1320年)[32],后者首见于唐·丹波康赖的《医心方》(984年)[33]。合食禁忌除食物搭配禁忌外,还涉及时令、疾病和用药的食禁内容,而“食物相反”则专题讨论不宜同时食用的2种及以上食物情况。“食物相反”的系统研究似尚缺如。食物搭配禁忌的研究内容少而分散,对其源流与演变尚不清晰。研究者虽然认为食物禁忌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有条件的禁忌,但是对具体影响因素缺乏进一步的研究。对单一古籍及断代的研究虽然较多,涉及历代多种古籍,说明食物搭配禁忌作为中医学一个客观的现象长期存在,但是由于研究只局限于某一本著作或者某一时期内,不能反映食物搭配禁忌的全貌及其历史演变。中医缺少对于食物搭配禁忌的独立实验研究,现有的实验研究大都是中药相反研究的一部分,为其药食同源药物的研究,其结论也不一致。由此可见,将“食物相克”归咎于中医,无论理论还是实际都依据不足。3.2小结综上所述,“食物相克”之说坊间流传甚广,现有研究较为混乱,至今对其出处、依据和究竟有多少对食物不宜同食及其依据等均语焉不详。现代研究从营养学、生理学、毒理学等角度,倾向于给出“食物相克”不可信的结论[12],但是当下的中医界尚未能从传统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对“食物相克”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当务之急是正本清源,进行以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的系统文献研究。面对社会上“食物相克”的宣传言必称中医、“相克”食物动辄上千条的乱象,必须明确其概念、范围、基本情况和理论依据。同时需要明确食物搭配禁忌与药物配伍禁忌的关系,厘清实证意义上与民俗学意义上禁忌的界线。因此,极有必要通过完整、系统地梳理中医古籍,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对“食物相克”做出全面分析,才能给出客观、科学的评价,为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弘扬正确的养生观念与方法及强化食品安全做出贡献。(下转第915页)3192012年8月第18卷第8期August2012Vol.18.No.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ChineseJournalofBasicMedicine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患者将毒鼠药投入饭中,患者本人及其母、其妻、其幼子均被毒死。其遗书谓:“我和亲人们都离开悲苦世界,同登极乐之域。”2.2肝气郁阻肝气郁阻性自杀,“怒悔”之象突出,谓己“做错事”、“祸害极大”,故怒忿悔恨、多怒而自杀。案3:某男,18岁,2002年3月5日入所。怒郁发作已3d,谓己曾看到邻女沐浴,邻女以“流氓罪”将他告上法庭,自觉无地自容,怒悔忿恨,必欲自杀。据询,病起于15岁,始为怒郁,继转狂怒,又转恐怯,恐怯后半年转怒郁。查其遗传史,其祖母、其叔、其堂姐皆系此病自杀。诊断为肝性躁郁症抑郁状态,收入所予以治疗。然正予针灸,其姐至阻止治疗:“这不是精神病,是思想问题,我已安排好,回去解决就好了!”余劝解不听,执意带回患者,且直奔当地法院并请邻女亦至,证实没告;然患者谓:“这是稳着我以重判。”是夜,患者要求去水库“散心”,至坝顶患者突然猛力将其父、其姐推落坝底,其则纵身跃入深水区,约2h捞出时已溺毙。2.3肝气虚肝气虚性自杀,“恐怯”之象突出,恐忧惶怯,懦馁无望,必欲自杀。案4:某女,22岁,大学生,2001年6月28日入所。谓己“患了癌症、艾滋病,脑室已空,神经已断”,忧怯惶恐不已;为其诊治,拒之谓:“多种绝症在身,魂已离去,实已死亡,治之何用?”据询,病起于16岁,始为怒郁,继转狂怒,后转恐怯,如此交替发作。此转恐怯已年余,曾自杀2次未遂。询其遗传史,其外祖父、其姨、其姐均系此病自杀。诊断为肝性躁郁症抑郁状态,建议住所治疗。然患者却突然愿意治疗,但提出须其亲自去请男友来陪,余认为不可,可能是其借故外出觅机自杀,其母不听,带患者去。然行不及里许,患者趁其母不备,迅扑入行驶之卡车轮下,被轧死。3结语在躁郁症中,另有几类不常见的抑郁自杀。一是病久生痰、瘀,心气或肝气之虚发作时,所挟痰、瘀惑乱神明,则出现荒诞性的“曲线自杀”,即先杀他人尔后迅投案自首,并要求速将其一弹毙命;二是心、肝之气虚、实交替发作,可多年以轻度为主,即抑郁期情感稍低落,躁狂期思维较奔逸,故其学业或所学技艺多成绩斐然,然至其事业处于巅峰期,抑郁重度发作而自杀;三是躁郁症单相型抑郁,即以心气或肝气之虚而间歇发作,亦多自杀。对患病率高、自杀成功率甚高之躁郁症,要大力普及医学知识,同时宜倡导“禀赋性体质形成说”,摒弃不符合临床实际的“情志因素致病说”[3];若是使患者及早得到正规治疗,将对有效防范和杜绝其自杀大有裨益。本文谨就常见抑郁性自杀所出现的精神疾病及其形成因素和不同证候自杀之特点做了浅述,笔者之所以不揣疏漏将其管见所及公诸于同道,意在为中医、中西医结合有关抑郁性自杀之防治做一点微薄之贡献。参考文献:[1]渔邨.精神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98.[2]丁德正.试释《灵枢·癫狂》之狂[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8):642-643.[3]丁德正.论先天禀赋性体质与躁狂抑郁性精神病[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0,2(2):81-83.收稿日期:2012-04-06(上接第913页)参考文献:[1]赵金生,岳莉,王玉,等.兰州地区不同人群“食物相克”认知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0,8(4):71-73.[2]陈冠如.鸡肉、鸡蛋食物配伍禁忌拾粹与思考[J].中国禽业导刊,2006,23(12):35-36.[3]贺习耀.辩证看待“食物相克”,努力倡导膳食平衡[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37-37.[4]岳莉.关于“食物相克”的文献回顾与人群认知调查[D].兰州:兰州大学,2010.[5]张印红,邓丽丽,王玉,等.有关“食物相克”的调查及实验观察[J].营养学报,2011,33(2):148-153.[6]赵金生.部分相克食物组合的动物与人群试食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25.[7]岳莉,赵金生,王玉,等.大学生“食物相克”认知情况及膳食搭配行为[J].中国公共卫生,2010,8(3):69-72.[8]颜菁.别被“食物相克”忽悠了您[N].北京青年报,2011-08-10(6).[9]何丽.真有“食物相克”这回事吗?[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6):62-63.[10]董三白.食物相克与饮食宜忌(健康饮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1]孟昭全.常用药物与食物相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胡文玉,梅光泉.“食物相克”的微量元素学说[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7,4(8):69-71.[13]章涵.176种常用食物寒热属性与六类营养素含量相关性的多元分析[D].郑州:河南中医学院,2006:37.[14]郑集.所谓“相克食物”之实验[J].营养学报,2009,31(2):114.[15]肖蓓.科学辨伪:食物相克的是与非[N].东方早报,2011-07-16(T08).[16]柴可夫,谷英敏,马纲.中医食性视野下食养发展刍议[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5-6.[17]陈仁寿.论食疗本草发展源流[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9(3):143-147.[18]刘哲峰.古代中医食疗理法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1.[19]贾海骅,赵红霞.饮食过杂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9(9):588-589.[20]范景田.《金匮要略》饮食禁忌思想及防治方法举隅[J].中医药学报,1989,(5):15-17.[21]方晓阳,付邦红.《食疗本草》中食物禁忌之分类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9):835-837.[22]陈美惠.张仲景养生思想及养生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37-38.[23]刘哲峰,梁峻.试析古代中医食忌的成因和内涵[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8):625-626.[24]陈承平.药膳中药物和食物的相反与禁忌[J].医学文选,1997,(21):53.[25]贾海骅,罗卫东,赵红霞,等.试论《饮食须知》之饮食观[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5):571,583.[26]胡冬裴,李小茜.魏晋南北朝的中医养生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4):5-8.[27]周克浩.论《养性延命录》中的饮食养生[J].才智杂志,2009,(14):269.[28]周俭.《本草纲目》与食物本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11):46-49.[29]刘伟,张成博.宋金元时期中医饮食调护发展与特点探析[J].山东中医杂志,2010,29(9):587-588.[30]王天益,丁衡君,毛建宇.生理和病理条件下葱蜜酒配伍禁忌的实验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4,5(1):5-6.[31]刘昌林,刘懋生,顾刚妹,等.鲢鱼反甘草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杂志,1994,19(11):694.[32]忽思慧.饮膳正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97-100.[33]丹波康赖.医心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96-1197.收稿日期:2012-03-145192012年8月第18卷第8期August2012Vol.18.No.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ChineseJournalofBasicMedicine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
本文档为【_食物相克_的研究现状分析_严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