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疑难字看新版《汉语大字典》的缺失

从疑难字看新版《汉语大字典》的缺失

2018-01-10 9页 pdf 541KB 1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9452

暂无简介

举报
从疑难字看新版《汉语大字典》的缺失中国语文2013年第5期(总第356期)从疑难字看新版《汉语大字典》的缺失郑贤章提要1990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形音义收录最完备、规模最大的一部汉语字典。新版《汉语大字典》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进步,不过在疑难字处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增字有随意性、对新增的疑难字考释不够、疑难字举证不够、对已有疑难字考释成果重视不够、疑难字的修订新增失误等。这些问题有的是以前就存在的,修订时未能吸收学界已有成果加以纠正,而有的则是新产生的。本文提出这些问题加以论述,以期有益于今后《汉语大字典》的修订。关键词《汉语大字典》新版...
从疑难字看新版《汉语大字典》的缺失
中国语文2013年第5期(总第356期)从疑难字看新版《汉语大字典》的缺失郑贤章提要1990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形音义收录最完备、规模最大的一部汉语字典。新版《汉语大字典》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进步,不过在疑难字处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增字有随意性、对新增的疑难字考释不够、疑难字举证不够、对已有疑难字考释成果重视不够、疑难字的修订新增失误等。这些问题有的是以前就存在的,修订时未能吸收学界已有成果加以纠正,而有的则是新产生的。本文提出这些问题加以论述,以期有益于今后《汉语大字典》的修订。关键词《汉语大字典》新版疑难字缺失1990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形音义收录最完备、规模最大的一部汉语字典,其规模、质量都大大超越以前的字典,是汉语语言文字研究者必备的工具之一。近二十年来,随着汉语言文字研究的深入,人们看到《大字典》首版由于受时代的局限也存有许多方面的阙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作为权威工具书的地位。2010年4月修订后的《大字典》第二版出版,根据《第二版修订说明》所言,此次修订主要做了“纠正错误、增加收字、统一字形、更新内容、强化实用功能、提高排印质量”等方面的工作。笔者对其中的“纠正错误、增加收字、更新内容”甚为关注。《大字典》、《中华字海》在俗字处理上存在不少问题,如何处理这些俗字就成了检验字典质量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郑贤章,2007:46)。新版《大字典》在疑难字的处理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不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有的问题是以前就存在的,修订时未能吸收学界已有成果加以纠正,而有的问题则是新产生的。我们将从六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将来的修订有所帮助。一增字与失收首版《大字典》收楷书单字54678个,新版《大字典》新增5692字,达60370个。《第二版修订说明》:“有不少古今典籍和重要工具书的字被漏收,修订中予以了适当增补。”汉字的数量巨大,异体众多,首版《大字典》漏收的字很多,修订时哪些字哪些异体该收,哪些不该收,理应有个原则。新版《大字典》增字时似乎缺乏一个统一的,随意性较大。典籍中众多音义可考、有具体例证的字未予收录,而收录了不少新的正体不明或音义未详的疑难字。近二十年来,大量存有俗字的典籍如佛教文献、道教文献、碑刻文献、敦煌文献被研究俗文本研究项目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汉文佛典与中近古字韵书疑难字研究”(11YJA740120)及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汉文佛教典籍疑难字汇考”(2010YBA176)资助。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2013年第5期·467·字的学者所重视,一大批音义可考、有具体例证而大型字典漏收的汉字被发现被研究。如:腊《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以下简称《随函录》)卷十二《杂阿含经》卷四十二:“腰腊,上力主反,下卜昧反。”(59/101lc)按:“腈”,新版《大字典》未收,乃“背”的增旁俗字。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四十二:“时有二老男女,是其夫妇,年耆根熟,偻背如钩,诸里巷头,烧粪扫处,俱蹲向火。”“汝见彼夫妇二人,年耆愚老,偻背如钩,俱蹲向火,犹如老鹄。”(T02,p0310a)文中两处“背”,圣本皆作“腊”。《随函录》“腠腊”即《杂阿含经》“偻背”,其中“腊”即“背”字。晖《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复次,问于阿难:‘祗桓中何以多乌鸟声?’阿难言:‘众鸟呼食。”’(T03,p0137a)“呼”,宋、元、明本作“诤”。按:“呼”,新版《大字典》未收,即“诤”字。《添品妙法莲华经》卷二:“由是群狗,竞来搏撮,饥赢悼惶,处处求食,斗争鲑掣,嗤喋嗥吠。”(T09,p0146c)“争”,宋本作“呼”,明本作“诤”。《菩萨处胎经》卷七:“有一大臣名优波吉,谏言诸王:‘莫呼佛舍利,应当分之,普共供养。”’(T12,p1057c)“呼”,宋、元、明、宫本作“诤”。“呼”即“诤”的换形旁俗字。在上述用例中,“呼”同“诤”,义与“争”同。藤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一:“时诸有情由福力故,有林蔗出,色香味具,如雍菜花,如新熟蜜。食此林臆,长寿而住。若少食者,身有光明,因相轻慢,广如前说,乃至林蔗没故。”(T24,p0099c)“蔗”,明本作“藤”。按:“蔗”,新版《大字典》未收,乃“藤”的换声旁俗字。《随函录》卷二:“蔗蔓,上徒登反,正作藤。”(59/616a)佛经中多见。《六度集经》卷六:“猴王自系腰登树投身,攀彼树枝,臆短身垂,肋其众日:‘疾缘蔗度。”’(T03,p32b)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一:“汝离我前,犹如有人,极相嗔恨,不许当前,广如上说,林藤没已。”(T24,p99c)《诸法集要经》卷十:“天上妙林藤,修蔓四垂布。”(T17,p512b)“林蔗”即“林藤”,其中“藤”即“藤”字①。j;崖《随函录》卷八《十住断结经》卷五:“山j;崖,五街反。”(59/826b)按:“墟”,新版《大字典》未收,乃“崖”字。《随函录》卷一:“墟底,上五街反,又音宜。”(59/578c)卷十《大智度论》卷十七:“山堆,五街、五奇二反,正作崖。”(59/910e)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十五:“又如偏阁峻道,若悬绳,若乘山羊。”(T25,p0173c)“山羊”,宋、元、明等作“山崖”。《随函录》“山堆”即宋、元、明、宫本《大智度论》中的“山崖”,“j;崖”即“崖”字②。“腊”“呼”是佛经中的常见俗字,“蔗”“螳”是学界详细论述了的俗字。大型字典修订时对这些文献中常见的或已经有了研究结论的俗字理应优先收录。新版《大字典》似乎没有广泛地收集这方面现成的资料③。现代大型字典作为工具书,所收的每个字理当有明确的音义、书证或例证。大型字典在增补漏收字的时候应该有一个符合字典特点和功效的比较合理的。多补收或优先收录那些文献中常见的或音义可考、有具体例证的字,而不是那些正体不明或音义未详的字。①引自郑贤章(2004:64),此处增补了一些内容。②引自郑贤章(2007:123),此处增补了一些内容。③周志锋(1998)、张涌泉(1996)、郑贤章(2004、2007)、黄征(2005)、邓福禄和韩小荆(2007)等人的著作中都收有不少新版《汉语大字典》漏收的俗字。·468·中国语文二新增字研究不够新版《大字典》部分吸收了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一部分原有的疑难字进行了考释。与此同时,在新增汉字的时候,却又增收了不少的疑难字。编撰者在修订《大字典》时,对这些新增的疑难字缺乏深入研究。其实这些新增的疑难字大部分是可考的。我们以新版《大字典·一部》为例加以说明。根据初步统计,新版《大字典·一部》新增汉字92个,其中正体不明或音义未详的疑难字有12个。新增的字主要来自《玉篇》《龙龛手鉴》《改并四声篇海》《字汇补》《集韵》《古俗字略》等字韵书,很少增补字韵书以外的字。l2个疑难字中“灵”“正丁”“趸”“画”“雨”“雨”“盛”等来自《龙龛手鉴》,“甫”“岙”“毒”“丙“平平”等来自《改并四声篇海》,皆意义未详。其实这新增的12个疑难字,绝大部分是可以考释的。市《改并四声篇海·辛卯重编增改杂部》:“市,阻史、兹里二切。”(新版《大字典》17B)按:“市”音“阻史、兹里二切”,当为“弗”字。《说文》:“弗,止也。”“弗”,《广韵》写作“”。《广韵·止韵》:“,止也。阻史切。”《广韵·止韵》:“,止也⋯⋯即里切。”“市”音“阻史切”“兹里切”,分别与“”音“阻史切”“即里切”同。“市”与“”形体也近似。“市”“”皆同“弗”字。灵《龙龛手鉴·二部》:“灵,音伯。”(新版《大字典》19A)按:“灵”音伯,即“伯”字。宋·夏竦《古文四声韵》:“伯,崔希裕《纂古》作茛。”“足”与“伯”的古体“茛”形体极其近似,应为其变(郑贤章,2004:299)。寿《改并四声篇海·辛卯重编增改杂部》:“毒,音春字。”(新版《大字典)27B)按:“毒”音春,即“春”字。“春”或作“菩”。“毒”当是受“春”与“菩”交互影响而产生的,“毒”的上半部取自“春”,而下半部取自“菩”。丽《改并四声篇海·辛卯重编增改杂部》:“酾,音丽字。”(新版《大字典)29A)按:“酾”音“丽”,即“丽”字。郑贤章(2007:571B):“j琵(丽),俗作j羧。”“丙丙”当为“鹿”的俗体“滕”减省所致。“滕”减省为“丙丙”,如同“魇”减省为“丽”一样。置《龙龛手鉴·一部》:“趸,音初。”(新版《大字典)29A)宜《龙龛手鉴·一部》:“直,音初。”(新版《大字典)30A)按:“蜃”“直”音“初”,即“初”字。郑贤章(2007:488B):“初,或作、氲、虐。”“亘”“直”与“初”的俗体“凰”“惩”“虐”等形体近似,也当为“初”字。雨《龙龛手鉴·二部》:“雨,音尔。”(新版《大字典》30A)雨《龙龛手鉴·杂部》:“雨,音尔。”(新版《大字典)30A)按:“雨”“雨”音“尔”,当为“雨(尔)”字。郑贤章(2007:511A):“雨(尔),俗作、荫。”“雨”“雨”与“雨(尔)”的俗体“”“禽”等形体近似,也当为“雨(尔)”字。吞《改并四声篇海·天部》:“香,日、月二音。”(新版《大字典)27B)按:“香”音“日”,即“日”字,音“月”字,即“月”字。日月皆从天而出,取天出会意。杨宝忠(2005:3)对“蚕”字已有考论,可从。新版《大字典·一部》新增的12个疑难字,有9个可以考出,只有“秤”“面”“玎”暂时存疑。编撰者在修订时对这些字多一些研究的话,就可以大大减少新的疑难字的出现。2013年第5期三举证不够现代字典超越古代字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所收的字除了有形、音、义外,还有书证、例证。王力(1980:360)指出,一般的字典对于近代的字义所以不举例者,一则是看轻俗字俗义,不屑举例;二则是近代的书太多,要找始见的例子很难。古代的字义,有许多字书、类书可抄,至于近代的字义,就只能靠自己去群书中搜索,所以是不容易的。但是,看轻近代汉语是不应该的,无论如何困难,对于每一个近代常用的字义,是必须举例的。对于一个疑难字,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去考证其形、音、义。如果能够找到该字在文献中的具体用例,那是最好不过的。有了用例,我们就能够更好地了解该字的形体、读音、意义,就能将在字韵书中处于沉睡状态的疑难字激活,由“死字”变为“活字”。疑难字存在的价值就会大大提高。古人编撰字韵书,一般是不举例的。没有用例的字,其读音、意义甚至形体都可能令人生疑。有了这些用例,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这些字各方面的情况。新版《大字典》给原有的部分疑难字补充了例证,但力度不够大,更多的疑难字仍旧缺少例证。有的字确实是难以找到例证,而有的字却是学界已经发现了例证却未增补进去。如:据《集韵·灰韵》:“魁,槐,《说文》:‘羹斗也。’或从木。枯回切。”(新版《大字典》1379B)按:新版《大字典·木部》无“槐”的用例。今佛典中有此字。《随函录》卷十二《中阿含经》卷四十五:“以槐,苦灰反。”(59/997a)《中阿含经》卷四十五:“或有沙门梵志,裸形无衣,或以手为衣,或以叶为衣,或以珠为衣,或不以瓶取水,或不以槐取水。”(T01,p0712a)《中阿含经》卷四:“或以手为衣,或以叶为衣,或以珠为衣,或不以瓶取水,或不以魁取水。”(T01,p0441c)“魁”,宋、元、明本作“槐”。可见“魁”的确如《集韵》所言可作“樾”。蘸《集韵·线韵》:“旋,草名。随恋切。”《正字通·-H一部》:“旋,本作旋,旋蕴。”(新版《大字典)3500B)按:《大字典》无“旋”的用例。佛经有“旋”字。《十诵律》卷二十六:“何等根食?芋根、旋根、藕根、芦卜根、芜菁根,如是等种种根可食。”(T23,p0193c)《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六:“四十九者,沙门瞿昙毛色光曜,如阎浮檀金;五十者,沙门瞿昙手足赤白,如蘸花色。”(T09,p0344c)捅《集韵·梗韵》:“捅,持也,通作秉。补永切。”(新版《大字典》1955A)按:新版《大字典·手部》无“捅”的用例。今佛典中有此字。《胜鬟宝窟》卷下:“佛知一切法,为通达法,为正法依,佛能捅持此法。”(T37,p0086c)《杂阿含经》卷一:“若有女人贞良无有女色,大贞便为持两善教。已受两善教便欲治产,不欲嗔恚,便欲捅持家。”(T02,p0497c)“摘”,宋、元、明本《杂阿含经》作“秉”。“捅”即“秉”字。鞠《龙龛手鉴·革部》:“鞠,音眉。”(新版《大字典)4631B)按:新版《大字典》无“”的用例,“鞠”的意义也不详。其实,“媚”本无实际意义,乃佛经翻译时的译音用字,今佛典可见用例。《随函录》卷二十三:“摩鞠,眉、媚二音,出《郭氏音》。”(60/294b)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三《陀罗尼杂集》卷十:“垤朝,徒结反。”(T54,p0593c)《陀罗尼杂集》卷十:“萨婆蓑摩鲁,那阁那泞,比提蛇摩鞠。”(T21,p0634a)④④引自郑贤章(2004:40),此处增补了一些内容。·470·中国语文焰同“陷”。《集韵·陷韵》:“陷,或从土。”(新版《大字典>489B)按:新版《大字典》无“焰”的用例。《随函录》卷二十二《旧杂譬喻经》卷下:“焰人,上音陷,俣。培,没也。”(60/235a)《旧杂譬喻经》卷下:“龙复霹雳放下大石方四十丈。若石至地者,陷入地中当四十丈。”(T04,p0520a)《随函录》“均入”即《旧杂譬喻经》“陷人”,“培”即“陷”字。“槐”“旋”“捅”“培”是佛经中出现的俗字,“鞠”是学界已经论述了的俗字,5个字皆有例证,寻找起来比较容易,字典修订时应该补充进去。四已有考释成果吸收不够《大字典》首版已经有二十年,这二十年里,人们对它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成果丰硕。随着近代文字研究的深入,大量的新材料如敦煌文献、佛教文献、道教文献、碑刻资料、徽州文书、日本古辞书等被利用,大量的疑难俗字被考释。随着辞书学研究的发展,辞典编撰的理论与实践日益丰富。实际上,二十年后大字典的修订可资参考的成果是很多的。新版《大字典》后记说:“修订时重点参考了以下先生专著中的研究成果:周志锋《大字典论稿》,张涌泉《汉语俗字丛考》,王粤汉《(汉语大字典>考正》,毛远明《语文辞书补正》,杨正业《(汉语大字典)难字考》,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杨宝忠《疑难字考释与研究》,邓福禄、韩小荆《字典考正》等。”根据我们对新版《大字典》的调查,其修订时参考的成果有限。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二十年来,对《大字典》研究比较重要的成果不止这些,就我们所知,胡吉宣《玉篇校释》(1989)、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1996)、曾良《敦煌文献字义通释》(2001)、黄征《敦煌俗字典》(2005)、郑贤章《(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研究》(2007)等考释了不少疑难俗字。这些成果《大字典》修订时参考不多。另一方面,即使是上述重点参考的著作的成果也没有充分加以吸收利用。不少上述重点参考的著作已考释出来的疑难字,新版《大字典》没有吸收。i{《改并四声篇海~部》引(<il篇》:“而,音形。”《海篇直音·一部》:“厕,义未详。”(新版《大字典>24a)按:“厕”字在新旧两版《大字典》中都正体不明、意义不详。其实“两”即“刑”字之讹。杨宝忠(2005:2)对此字有详细考证。;l}I《改并四声篇海·尢部》引《龙龛手鉴》:“龇,音邻。”《字汇补·尢部》:“龇,力寅切,音邻。义阙。”(新版《大字典>602B)按:“”字在新旧两版《大字典》中都正体不明、意义不详。其实“龇”即“粼”字之讹。郑贤章(2004:30)、杨宝忠(2005:124)皆有详论。鞭《龙龛手鉴·革部》:“冁,音罗。”《字汇补·革部》:“冁,出《篇韵》。”(新版《大字典》4641A)按:“辍”字在新旧两版《大字典》中都正体不明、意义不详。其实“冁”本为译音字,用于梵文Pula的汉语音译词“辖冁”中,不能单独表义。“辖冁”是一种皮革做的“短勒靴”,又作“辐冁”“复罗”“富罗”“腹罗”“福罗”“布罗”等形。《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六:“佛言:听诸比丘五种受法,谓手从手受,器从器受,衣从衣受,余身分从余身分受,放地受,是名边方净。云何方净?雪寒处听诸比丘著靴履辐辍,余国不听,亦听诸比丘著复衣,余处不听。”('1'23,p0598a)“辐辗”,宋、元、明本作“复罗”。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十五:“腹罗,或作福罗,或云富罗,正言布罗,此云短勒靴也。”(I'54,p0740b)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富罗,(物名)Pula,又2013年第5期·471.日福罗,布罗,腹罗。庄饰之短靴也。玄应《音义》十五日:‘福罗,正言布罗。此译云短勒靴也。’同十六日:‘腹罗或作福罗,或云富罗,正言布罗,此云短勒靴也。”’由于“富罗”是一种皮革做的“短勒靴”,故俗增革旁作“蓿冁”。“辖辍”即“富罗”之俗无疑。“蓿辍(富罗)”本是梵语Pula音译词,“蓿(富)”“冁(罗)”为译音用字,不表实义。由于汉语中词的意义,一般能通过字形反映出来,写经者深受其影响,故对本不表意的译音用字增义符以显义⑤。足十《龙龛手鉴·足部》:“升,俗,音计。”《字汇补·足部》:“升,姑器切,音计。见《海篇》。”(新版《大字典)3930A)按:“肿”字在新旧两版《大字典》中都正体不明、意义不详。其实“”乃佛经中的译音字。《随函录》卷二十三:“践,上音十,下音伐。又郭氏音计。”(60/285e)《绍兴重雕大藏音》卷一:“,十、计二音。”(C059,p514a)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三《陀罗尼杂集》卷四音义i“,音计。”(T54,p0591e)《陀罗尼杂集》卷四:“牟尼提耶,多婆迦破斗罗践(许月)脾阁摩尼那罗延那供波那罗延挈娑婆因陀半孥。”(T21,p0599b)⑥“J两”“”“辗”“肿”等字都是其所参考的重点著作详细考释了的,新版《大字典》没有把相应的成果加以吸收。检索上面提到的那些书籍,已经考释出了却不被采纳的字还有不少。五修订失误修订《大字典》是一件浩大、涉及面广、难度极大的工作。新版《大字典》在不少方面取得了进步。由于种种原因,《大字典》修订时一方面纠正了以前的不少失误,另一方面却又增加了新的失误,这些失误涉及引文、考释、说解、注音等。痔《龙龛手鉴·广部》:“房,俗,音身。”(旧版《大字典)8858)痔《龙龛手鉴·广部》:“虏,俗,音身。”按:疑即“身”的增旁俗字。(新版《大字典》950A)按:“虏”字,旧版没有考证,新版在旧版的基础上加了按语“按:疑即‘身’的增旁俗字”。新版《大字典》以“虏”为“身”,不妥,其实“虏”“痨”皆“呻”字之俗。《龙龛手鉴·广部》:“虏,俗,音身。”《龙龛手鉴·广部》:“痨,俗,音身。”《随函录》卷六《六度集经》卷五:“痨吟,上音身,正作呻。”(59/766e)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五:“或有已死或折臂髀胫者睹佛来,或搏颊呻吟云:‘归命佛,归命法,归命圣众。愿十方群生皆获永康,莫如我等也。”’(T03,p003lb)“痨吟”即经文中的“呻吟”,其中“痨”即“呻”字。由此可见,《龙龛手鉴》“痨”音身,即“呻”的俗字。从形体上看,“呻”由于与病痛有关,故换形旁为“广”,其声旁“申”因与“身”音同而换成了“身”。至于“痔”则是“痨”字之讹,构件“广”与“广”近似易误⑦。瘪同呻。《可洪音义》卷六《六度集经》第五卷音义:“痨吟,上音呻。正作呻。”(新版《大字典)2863A)按:“痨”是新版《大字典》增补的字。新版以“痨”为“呻”,是。不过,其引用文献时有失⑤引自郑贤章(2004:329),此处略有改动。⑥引自郑贤章(2004:41),此处略有改动。⑦见郑贤章(2005:295),又见郑贤章(2007:156)。·472·中国语文误。“痨吟,上音呻”有误,《可洪音义》原文作“痨吟,上音身”。《龙龛手鉴·广部》:“痨,俗,音身。”《龙龛手鉴》“痨”音“身”,正好与《可洪音义》相同。咤①声。《集韵·皓韵》:“睹,声也。”《正字通·口部》:“嗜,俗字。”(旧版《大字典》612B)咤①声。《集韵·皓韵》:“睹,声也。”《正字通·口部》:“喏,俗字。”邓福禄、韩小荆《字典考正》:“‘嗜’为佛经译音用字,无实际意义。”(新版《大字典}660B)按:“咤”字的确可为佛经译音用字。如:《苏悉地羯罗经》卷一:“嗜达哕讫哕(二合)母剑颇里迦宁(上)囊里迦。”(T18,p609b)但《集韵》训“声”的“睹”却不是译音字。新版《大字典》在义项“①声”下引《字典考正》之说不妥。《率庵梵琮禅师语录》卷一:“等闲吃吼一声,直得惊天动地。”(X69,p653c)《大佛顶广聚陀罗尼经》卷二:“其师子嗔怒睹吼,振动阿修罗宫。”(T19,pl61c)“睹”在上述用例中的意义为“大声吼叫”,与《集韵》训“声”近似,不是译音字。暝xing《龙龛手鉴·口部》:“哄,呵朋反。”《字汇补·口部》:“喂,呵名切,音欣。义未详。”(旧版《大字典)700A)暝hfng《龙龛手鉴》呵朋反。佛经咒语译音用字,无实义。《大集月藏经》卷八:“除尼昆嗅伽摩,阿舍尼昆暝伽摩,婆呵昆暝伽摩。”(新版《大字典)757B)按:“暝”,新版对旧版改动比较大。新版以为《龙龛手鉴》“暝”是佛经咒语译音用字,无实义,这是十分正确的。不过,新版对旧版修订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失误:“喂”旧版读为“xing”,而新版读为“hfng”。我们以为旧版注音不误,新版修订为“h6ng”反而不妥。《龙龛手鉴·口部》:“呗,呵朋反。”晓母登韵。单从《龙龛手鉴》的反切读为“hfng”似乎并无不妥,但应结合“嗅”作为译音字在其他佛典出现的情况来综合判断。《随函录》卷九《出生菩提心经》卷一:“尼嗅,蜗蝇反。”(59/886c)“喂”音“蜗蝇反”,晓母蒸韵。佛经中带口旁的咒语用字注家常以其形体的一边读之。如:“”,《龙龛手鉴》音“代”;“Ⅱ泛”,《龙龛手鉴》音“泛”;“唪”,《龙龛手鉴》音“季”;“Ⅱ脱”,《龙龛手鉴》音“脱”。“暝”作为咒语用字以其形体的一边读之即音“兴”,这与《随函录》“暝”读“娟蝇反”正好音同。再有从“兴”旁得声的字没有读为“hfng”的。经文、《龙龛手鉴》“暝”音“呵朋反”,有可能是其方音中“登”“蒸”合韵所致。综合多方面考虑,我们以为“噢”还是读“xing”比较合理。僳zbng聚。《广韵·送韵》:“僳,聚。”(旧版《大字典)230A)僳zbng聚。《广韵·送韵》:“僳,聚。”按:邓福禄、韩小荆《字典考正》:“僳”,“聚”的增旁俗字。(新版《大字典}270A)按:《广韵》“僳”音义皆详,不可能是“聚”字。新版《大字典》在《广韵》“僳”下引《字典考正》“‘僳’,‘聚’的增旁俗字”,是要说明什么呢?“聚”在文献中的确可俗作“僳”,但此“僳”与《广韵》“僳”只是同形,乃两个不同的字,字典要收《字典考正》的说法也应增立一个说解条目,而不是把两者混同在一个义项下,这样会给读者造成误解。《广韵》“僳”音“徂送切”,意义为“聚”,并不如《字典考正》(11)所说“来历不明”。比它早的可洪《随函录》有此说解。《随函录》卷六:“人隙,才句反,又或僳,才送反,聚也。”(59/766a)可洪“僳”音“才送反”,意义为“聚”,与《广韵》音义完全相同。六字典中疑难字的考证任重道远字典作为工具书,理想的状态是所收每一个字都应形音义具备。字典中如果出现许多音2013年第5期·473·义不详、正体不明的字,势必会让读者常常查而无获,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功效。大型汉语字典作为权威的字典,理当尽量减少那些所谓的疑难字。要让读者遇到了文献中的生僻字、疑难字查阅它时尽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疑难字的减少不可能一蹴而就,疑难字的研究还任重道远。只要学界多关注这方面的工作,多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大部分疑难字是可以辨识的。痪《改并四声篇海》引《龙龛手鉴》音父。朽。《字汇补·广部》:“痪,朽也。”(新版《大字典}2873A)按:“痪”《大字典》音“”,正体不明。其实“痪”即“腐”字之讹,应音“衔”。《龙龛手镜·广部》(473):“瘼,俗;腐,或作,音父,朽也。”“痪”与“腐”的俗体“痪”音义相同、形体极其相近。“痪”“瘼”音“父”,既然是“腐”字,今天的读音当然应音“”。铷义未详。《龙龛手鉴·金部》:“铷,音加。”(旧版《大字典}4192A)铷器具。《龙龛手鉴》音加。《五侯鲭字海·金部》:“铷,器也。”(新版《大字典》4513A)按:“铷”字在新旧版《大字典》中正体皆不明,意义也不是很清楚。其实“铷”即“枷”字之俗。《龙龛手镜·金部》(11):“铷,音加,又古荷反。”《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卷一:“其地赤铁,上火彻下,下火彻上,铁铷铁钮铁衔铁孩,持火烧之。”(T85,p1360a)《心性罪福因缘集》卷下:“或云利剑当杀其命,或云利锥可锥其咽,或云铷缫系缚手足。”(X88,p0018b)“铷缫”即“枷锁”,“铷”即“枷”字。“枷”表“枷锁”,既有木制的也有金属制的,“铷”即“枷”的换形旁俗字。骱《龙龛手鉴·角部》:“角f『,音介。又他口反。”(新版《大字典}4178A)按:《中华字海·角部》(1443):“骱,义未详。”其实“骱”乃“觚”字之讹。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一:“如来今者头上有八万四千毛,皆两向靡右旋而生。分齐分明四抓分明,一一毛孔旋生五光。”(T15,p0649a)“抓”,宋本作“骱”,元、明本作“觚”。《法苑珠林》卷十:“如来头上有八万四千毛,皆两向靡右旋而生。分齐分明四觚分明,一一毛孔旋生五色光。”(T53,p0364c)《光明经照解》卷上:“如来顶有八万四千发,四觚分明。”(X20,p0499c)宋本《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四骱分明”即“四觚分明”,其中“骱”即“觚”字。“骱”是一个俗字,《龙龛手鉴》音“介”,疑为俗读,俗以“骱”形体上从“介”得声故读为“介”,这是一种音随形变的现象。《龙龛手鉴》中不少字注的是俗音,根据俗音是无法考释出正体的。明《龙龛手鉴》音闲。①习。《龙龛手鉴-门部》:“网,习也。”②法。《龙龛手鉴·门部》:“明,法也。”(新版《大字典)4380A)按:训“习也,法也”的“髓”乃“闲”字。《重订直音篇·门部》:“闲,暇也,散也,遮拦也。髓,同上。”“期”不仅训“暇也,散也”时是“闲”字,训“习也,法也”时也是“闲”字。《龙龛手鉴》:“明,音闲,习也,法也。”《广韵·山韵》户间切:“闲,阑也,防也,御也,大也,法也,习也,暇也。”“两”与“闲”音义同。新版《大字典》未将训“习也,法也”的“两”当作“闲”,不妥。塘《改并四声篇海·土部》引《搜真玉镜》:“塘,音岸。”(新版《大字典}500A)按:“塘”在新版《大字典》中意义不详。其实“塘”音“岸”,即“岸”字。《白实等造中兴寺石像记》卷一:“志念道场,心移彼塘。”(101,p92a)“彼琏”即“彼岸”,“琏”即“岸”字。《合邑四十人造像记》卷一:“无以同生彼辟。”(101,p96b)“彼辟”即“彼岸”,“璋”即“岸”字。“塘”与“琏”、“蟑”形体近似。“岸”俗增旁作“墀”,“塘”“璋”“培”当为“墀”之讹。·474·中国语文抨《字汇补·手部》:“扦,乎雅切,音下,义未详,见释典疑字函。”(新版《大字典》1934A)按:“扦”在新版《大字典》中意义不详。“扦”见于佛经。《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卷四:“行藏海中,有二无常功德品类,其数无量。亦升亦扦(胡雅切),其数无量。”(X46,p0193b)“扦”在《宗地玄文本论略注》中自注为“胡雅切”,与《字汇补》“乎雅切”同。《大宗地玄文本论》卷十五:“行藏海中,有二无常功德品类,其数无量。亦升亦扦,其数无量。”(T32,p0687c)“扦”,《大宗地玄文本论》作“扑”。作“”放人文中意义不达,“扦”不当是“扦”字。根据经文,我们怀疑“扦”乃“下”字之俗。“亦升亦手下”乃“亦升亦下”之义。“扦”同“下”与“升”意义正好相反。“亦升亦扦(下)”即或上升或下沉。钪义未详。《改并四声篇海·金部》引《川篇》:“钪,音亢。”(新版《大字典)4499B)按:佛经中有“钪”字,乃“砧”字之俗。《十诵律》卷四十九:“有人着黑衣,奔头捉铁钪着肩上。”(T23,p0357a)“时彼众人即取铁钪打之。”(1"23,p0357a)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十三:“若得脱彼炉中恶业,出彼铜炉。阎魔罗人,置铁钪上,铁椎打之,如锻铁师椎打铁块。如是打时,打则命终,举椎还活。”(T17,p0072a)“钪”,宋、元、明、宫本作“砧”。“钪”即“砧”字。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十六:“铁砧,猪金反,铁砧也,经文作鱿,丈心反,吾属也。鱿非此义。”(T54,p676b)从形体上看,“钪”即“鱿”之讹,而“鱿”乃“砧”的新构俗字,与训“雷属”的“鱿”同形不同字。邓福禄(2007:435)考“钪”字,结论与我们有所不同。“钪”《改并四声篇海·金部》引《川篇》音“亢”,盖俗读。俗以“钪”形体上从“亢”故读为“亢”。《大字典》的修订对于疑难字的处理还存在一些问题,限于篇幅,难以详述。《大字典》这次修订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较大的进步,我们提出上述问题,希望能对将来的修订有所帮助。参考文献邓福禄韩小荆2007《字典考正》,湖北人民出版社。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2010《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胡吉宣1989《玉篇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黄征2005《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中华大藏经》第59、60册,中华书局。王力1980《龙虫并雕斋文集》,中华书局。行均《龙龛手镜》,中华书局1985年版。徐中舒1990《汉语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杨宝忠2005《疑难字考释与研究》,中华书局。曾良2001《敦煌文献字义通释》,厦门大学出版社。张涌泉1996《敦煌俗字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张涌泉2000《汉语俗字丛考》,中华书局。郑贤章2004《(龙龛手镜)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郑贤章2005《(可洪音义>俗字札记》,《汉字研究》第1辑,学苑出版社。郑贤章2007《(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11CBETA电子佛典集成。周志锋1998《大字典论稿》,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5期(郑贤章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zhengxz000624@126.corn)·475·
/
本文档为【从疑难字看新版《汉语大字典》的缺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