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戴名世《蓼庄图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戴名世《蓼庄图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2022-12-17 1页 doc 16KB 147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is_138546

暂无简介

举报
戴名世《蓼庄图记》原文及译文赏析戴名世《蓼庄图记》原文及译文赏析蓼庄图记[清]戴名世余读陶渊明《桃花源记》,慨然有遗世之思。说者谓渊明生当晋、宋之际,志欲弃尘离垢,高举远引,托而为此记,非真有是事。今以蓼花庄观之,则夫幽岩深谷、灵区异境、间隔人间者,世固何尝无也。蓼花庄地近束鹿,距京师三百余里而遥,西山面之,浑河绕之,奥阻①清静,人迹之所不到。居民千余家,淳淳闷闷②,浑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居人自其始祖迄今,无一识字读书。县吏一来征租,信宿③尽收而去。后辈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无贱,无贫无富。凡嚣竞凌害④、盗窃讼狱、兵...
戴名世《蓼庄图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戴名世《蓼庄图记》原文及译文赏析蓼庄图记[清]戴名世余读陶渊明《桃花源记》,慨然有遗世之思。说者谓渊明生当晋、宋之际,志欲弃尘离垢,高举远引,托而为此记,非真有是事。今以蓼花庄观之,则夫幽岩深谷、灵区异境、间隔人间者,世固何尝无也。蓼花庄地近束鹿,距京师三百余里而遥,西山面之,浑河绕之,奥阻①清静,人迹之所不到。居民千余家,淳淳闷闷②,浑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居人自其始祖迄今,无一识字读书。县吏一来征租,信宿③尽收而去。后辈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无贱,无贫无富。凡嚣竞凌害④、盗窃讼狱、兵戈扰攘之事,分别羁旅之苦,父老子弟传世数十,耳何尝闻。其山川风光、人民土俗,是亦燕赵间一桃花源也。给谏赵恒夫先生罢官居京师,岁戊辰、己巳间始闻其绝境,穷搜得之,构屋筑圃于此间。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其地昔无网罟,河鱼肥饶,人不知食。先生结网得鱼,嗣后多有食鱼者矣。先生寻还京师,然抗怀高寄⑤,尝书苏文忠诗于壁曰:“惟有皇城真堪隐,万人海里一身藏。”是先生视京师犹之乎蓼庄也。顾犹时时念蓼庄不置,使善画者为之图。余尝披图,见其群山矗立,高入云表,浮青飞翠,千叠万重,而烟波浩渺,蓼花弥望无际。呜呼!余久怀遁世之思,嗟宇宙无所为桃花源者,何以息影而托足?不意人间复有之。昔者武陵渔人既出,迷不复能入。今先生有居在焉,无迷津之患,葛巾藤杖,飘然竟往。余得以相从终老于此间,先生其许我乎!(节选自《戴名世散文选集》)注①奥阻:要地陡峭。②淳淳闷闷:朴素笃诚不开化。③信宿:两三日。④嚣竞凌害:嚣竞,为求荣华荣华而喧闹奔波;凌害,欺凌伤害。⑤抗怀高寄:高尚的情怀。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慨然有遗世之思遗:抛弃。居人自其始祖迄今迄:直到。C.顾犹时时念蓼庄不置置:购置。D.先生其许我乎许:答应。思路解析:C项,“置”的意思是“放在一边,弃置”。:C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B.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C.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D.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思路解析:第一劝导句子马虎,尔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句中的“之”“由是”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照因素。答案:B以下对原文有关的概括和解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有人认为“桃花源”是陶渊明因有所寄望而想象出来的,人间其实不存在,而作者相信人间有桃花源相同的地方。蓼花庄距离京师三百余里,民风古朴,那处的居民本来不读诗书,不求名利,甚至不知种稻、捕鱼等事情。C.蓼花庄能成为一方净土,是因为当地官府体谅民情,轻徭薄赋,作者借此隐含了对统治者关心民生的祈盼。D.本文起笔于《桃花源记》,末段又以“武陵渔人”与之响应,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思路解析:C项,“当地官府体谅民情,轻徭薄赋”和“对统治者关心民生的祈盼”原文找不到依照。答案:C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4分)今先生有居在焉,无迷津之患,葛巾藤杖,飘然竟往。(6分)思路解析:这两句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桑麻”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桑麻。“映带”,从《兰亭集序》中“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知其意义。“里”,里巷。“居”,住处。“焉”,那处。“葛巾藤杖”,名词活用为动词,头上戴着葛巾,拄着藤杖。“竟”,直接。参照答案:(1)当地林边山麓广泛种植桑麻,与远处的青山相互映衬,男婚女嫁,从不高出庄里的范围。现在先生有房屋在那处,不会有迷失道路的担忧,能够戴葛巾,拄藤杖,轻松快乐地直接前往。参照译文我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惋惜不已,不由产生了弃世隐居的念想。评说的人认为陶渊明生活于东晋与南朝刘宋之间,内心想要抛弃肮脏的世间,隐居避世,有所寄望而写成了这篇记,其实不是真有这样的事。但若是从今天的蓼花庄来看,那么那些山谷清静、环境优美、与世间隔的地方,本来世上也其实不是没有。蓼花庄地址凑近束鹿,距离京城三百多里远的行程,那处面对西山,浑河环绕,要地陡峭,山谷清静,外人很少到达。那处的居民有一千多户,朴素笃诚不开化,浑然是上古之人的样子,当地林边山麓广泛种植桑麻,与远处的青山相互映衬,男婚女嫁,从不高出庄里的范围。居民从他们的始祖到现在,没有一个人识字读书。县里的官吏一来收租,两三天便能够收完回去。历代后辈没有一人到过城市,家家户户饱食暖衣,没有贵贱贫富之分。世上那些争名夺利、欺凌伤害、盗窃诉讼、争强斗胜之事,亲人分别、孤独远行的悲伤,祖祖辈辈传了数十代,向来没有听闻过。那处的山川风景、民风民俗,几乎就是一个存在于燕赵之间的桃花源。给谏赵恒夫先生罢官此后住在京城,到了戊辰、己巳年间才听闻有这么一个与世间隔的地方,于是全力搜寻,终于找到,并在那处建房屋、筑园圃。以前,那处的居民不懂得种植水稻,赵先生说这里土地多水,适合种植水稻,便教他们种植水稻的方法,今后那处种植出的稻谷特别好吃,高出其余地方。那处以前没有渔具,诚然河里的鱼特别肥饶,但人们不懂得捕食。先生织了网来捕鱼,此后就有好多人学会了捕鱼吃鱼。先生不久就回到京城(任职),但他的高尚情怀依旧这样,他以前在墙壁上书写苏东坡的诗句:“惟有皇城真堪隐,万人海里一身藏。”这是先生把京城看作蓼花庄的缘故啊。但先生依旧常常惦念蓼花庄,无法放弃想念,于是让善于绘画的人为他画了一张蓼花庄图。我以前看过这幅画,只见画中的蓼花庄群山矗立,高耸入云;草木葱绿,重重叠叠;烟波浩渺,满眼都是一望无际的蓼花。唉!我长久以来就怀有弃世隐居的想法,(常常)惋惜天地之间没有像桃花源相同的地方,要到哪里才能寄身隐居呢?没想到人间还真的有这样的地方。以前武陵渔人走开桃花源此后,就迷失道路不能够再次进入。现在先生有房屋在那处,不会有迷失道路的担忧,能够戴葛巾,拄藤杖,轻松快乐地直接前往。我也便能够借此机遇跟从先生,在那处终老一世,先生可要答应我的要求啊!
/
本文档为【戴名世《蓼庄图记》原文及译文赏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