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017-2018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精编整理版

2017-2018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精编整理版

2018-05-14 38页 doc 80KB 123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北溟愚鱼

暂无简介

举报
2017-2018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精编整理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目录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2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4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64、造一艘小船 85、浮力 10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12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14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16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181、热起来了 182、给冷水加热 203、液体的热胀冷缩 214、空气的热胀冷缩 235、金属热胀冷缩吗 246、热是怎样传递的 257、传热比赛 26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27五年级下册·第三...
2017-2018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精编整理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目录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2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4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64、造一艘小船 85、浮力 10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12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14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16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181、热起来了 182、给冷水加热 203、液体的热胀冷缩 214、空气的热胀冷缩 235、金属热胀冷缩吗 246、热是怎样传递的 257、传热比赛 26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27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281、时间在流逝 282、太阳钟 293、用水测量时间 304、我的水钟 315、机械摆钟 326、摆的研究 337、做一个钟摆 34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35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361、昼夜交替现象 36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73、证明地球在自转 384、谁先迎来黎明 39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406、地球在公转吗 41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42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43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授课策略[√]常规 [ ]合并 [ ]拆分 [ ]分时段课  型[√]探究 [√]观察 [ ]制作 [√]讲授教学目标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课前准备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必须活动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    学    环    节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组织交流: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备  注教学环节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2、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3、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4、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5、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6、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基本要领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  题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授课策略[√]常规 [ ]合并 [ ]拆分 [ ]分时段课  型[√]探究 [√]观察 [ ]制作 [√]讲授教学目标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课前准备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必须活动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教    学    环    节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小球1号2号3号4号5号我们的发现:预测结果备  注教学环节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立方体1号2号3号4号5号我们的发现:预测结果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小瓶子状态大部分浮小部分浮沉到底沙子数量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基本要领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  题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授课策略[√]常规 [ ]合并 [ ]拆分 [ ]分时段课  型[√]探究 [√]观察 [ ]制作 [√]讲授教学目标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课前准备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必须活动教学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教    学    环    节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备  注教学环节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板书设计: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橡皮泥的形状量杯里的水量(毫升)放入后水面刻度排开的水量(毫升)沉浮状况实心团200沉的形状200浮形1200浮形2200浮形3200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基本要领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  题4、造一艘小船授课策略[√]常规 [ ]合并 [ ]拆分 [ ]分时段课  型[√]探究 [√]观察 [ ]制作 [√]讲授教学目标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课前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制作多媒体。必须活动橡皮泥小船制作教学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教    学    环    节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1、谈话导入: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一放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一开始可以先统一多放几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垫圈个数减1作为小船的载重量)。5、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1、阅读教材11面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备  注教学环节三、造个性船: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3、出示《我的造船》,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一、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二、制作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动手制作。三、改进和完成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我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4、交流:我的或同学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四、拓展活动: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基本要领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  题5、浮力授课策略[√]常规 [ ]合并 [ ]拆分 [ ]分时段课  型[√]探究 [√]观察 [ ]制作 [√]讲授教学目标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课前准备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必须活动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教学重点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    学    环    节一、感受浮力: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备  注教学环节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小泡沫塑料块中泡沫塑料块大泡沫塑料块自重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基本要领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  题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授课策略[√]常规 [ ]合并 [ ]拆分 [ ]分时段课  型[√]探究 [√]观察 [ ]制作 [√]讲授教学目标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课前准备弹簧秤、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细线、必须活动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教学重点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教    学    环    节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研究的问题:实验方法:所需器材:实验结果: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备  注教学环节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在空气中的重力在水中的重力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小石块中石块大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在水中的重力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具体见教师用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基本要领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  题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授课策略[√]常规 [ ]合并 [ ]拆分 [ ]分时段课  型[√]探究 [√]观察 [ ]制作 [√]讲授教学目标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课前准备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必须活动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教学重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    学    环    节一、马铃薯的沉浮: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备  注教学环节实验记录水的量食盐的量沉浮情况100毫升100毫升100毫升100毫升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四、阅读资料: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基本要领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  题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授课策略[√]常规 [ ]合并 [ ]拆分 [ ]分时段课  型[√]探究 [√]观察 [ ]制作 [√]讲授教学目标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课前准备每组一个钩码、马铃薯、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必须活动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教学重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    学    环    节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二、推测与验证: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备  注教学环节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2、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四、沉浮原理的应用: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配合讲解。五、整个单元的总结: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石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木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6、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  题1、热起来了授课策略[√]常规 [ ]合并 [ ]拆分 [ ]分时段课  型[√]探究 [√]观察 [ ]制作 [√]讲授教学目标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课前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必须活动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教学重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教    学    环    节一、引入: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加穿衣服、盖被子-----?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2、学生交流。备  注教学环节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5、交流研究方法。(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方案可能存在不严谨的地方,教师要和孩子们集体研讨,发现问题,提出调整建议)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四、小结: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4、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板书设计:1、热起来了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加穿衣服、盖被子----(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教学后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基本要领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  题2、给冷水加热授课策略[√]常规 [ ]合并 [ ]拆分 [ ]分时段课  型[√]探究 [√]观察 [ ]制作 [√]讲授教学目标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课前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必须活动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教学重点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教    学    环    节一、谈话导入: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2、师生交流。(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4、全班交流。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1、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推测呢?为了把实验做好,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3、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4、分析整理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板书设计:备  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基本要领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  题3、液体的热胀冷缩授课策略[√]常规 [ ]合并 [ ]拆分 [ ]分时段课  型[√]探究 [√]观察 [ ]制作 [√]讲授教学目标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课前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必须活动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教    学    环    节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看现象进行描述)再出示同样的两套实验装置,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描述)请两位同学上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现象描述)师:换过来看一下,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师: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①小组要分工合作。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③做好记录。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3、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4、学生汇报交流。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备  注教学环节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5、学生实验。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5、归纳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板书设计:液体的热胀冷缩水醋受热体积膨胀热胀果汁酱油受冷体积缩小冷缩牛奶......液体热胀冷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基本要领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  题4、空气的热胀冷缩授课策略[√]常规 [ ]合并 [ ]拆分 [ ]分时段课  型[√]探究 [√]观察 [ ]制作 [√]讲授教学目标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课前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必须活动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教学重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    学    环    节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1、引入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交流、讨论。(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建立我们的假说。(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板书设计:备  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基本要领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  题5、金属热胀冷缩吗授课策略[√]常规 [ ]合并 [ ]拆分 [ ]分时段课  型[√]探究 [√]观察 [ ]制作 [√]讲授教学目标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课前准备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图片、资料。必须活动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教    学    环    节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4、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法。5、按学生汇报的方法演示实验。6、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1、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圆形的金属垫圈或钢丝条,根据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装置,观察它们的变化。2、学生交流实验方法。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交流现象。5、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三、金属热胀冷缩吗1、师: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热胀冷缩呢?2、阅读教材38页的资料。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备  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基本要领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  题6、热是怎样传递的授课策略[√]常规 [ ]合并 [ ]拆分 [ ]分时段课  型[√]探究 [√]观察 [ ]制作 [√]讲授教学目标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课前准备铁架台;铁丝(钢条)、热水;火柴、金属圆片、酒精灯、蜡烛油、凡士林等。必须活动观察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教    学    环    节引入: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一会儿金属条就会变得很热、很烫。我们能解释这种变化吗?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一、观察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1、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用触摸露出水而的那部分金属条。2、交流手的感觉。3、说说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4、师:根据材料,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5、小组讨论实验方案。6、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7、学生实际操作实验,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实验中教师要把握两个发展方向:观察记录火柴跌落的先后顺序和火柴下落时间和间隔距离之间的关系,以描述热在传递方向中和速度上的特点。)8、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2、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可以“看到”?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4、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5、按照教科书实验设计装置图小组开展实验观察活动。6、交流实验中的发现。(让学生尽可能亲身体验,以发展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活动中要特别强调注意安全)板书设计:备  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基本要领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  题7、传热比赛授课策略[√]常规 [ ]合并 [ ]拆分 [ ]分时段课  型[√]探究 [√]观察 [ ]制作 [√]讲授教学目标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课前准备塑料棒、木棒、钢棒;杯子、热水、蜡烛;钢条、铝条、铜条。必须活动哪个导热快教学重点通过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来证明热在物体中的传导和不同物体传导性能有差异教    学    环    节一、引入:在我们生活当中,热的传递现象随处可见,那不同的材料它传热的速度是不是一样呢?谈谈你的想法。二、哪个导热快:(1)金属、木头、塑料的导热比赛1、老师为大家提供实验材料:金属棒、木棒、塑料棒。你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个传热比赛的实验方案,比一比哪种试验材料的传热速度快。在实验前可以请为同学来预测一下那种材料的传热快,那种慢,下面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并且通过你们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你们的预测是否正确。(要强调实验时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做好记录)2、小组讨论自己的实验方案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实验情况。5、小结:不同材料的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塑料、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像实验中的金属那样,传热能力好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塑料、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2)铜条、铝条与钢条的导热比赛1、如果都是金属,它们传递热的速度是否相同呢?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法,自主研究。3、学生实验活动。4、汇报交流:同样都是金属,但它们的导热速度也是不同的。实验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三、演示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1、教师演示教科书42页下部设计的实验。2、说说观察到的现象和想法。备  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基本要领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  题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授课策略[√]常规 [ ]合并 [ ]拆分 [ ]分时段课  型[√]探究 [√]观察 [ ]制作 [√]讲授教学目标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课前准备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不同材料的杯子数个,相同材料的杯子五个,配套的盖子;泡沫塑料、毛巾、记录表。必须活动做一个保温杯教学重点经历佷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教    学    环    节一、哪种杯中的水会凉得慢一些1、今天老带来这么多杯子,知道这些杯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2、如果在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你们觉得哪个杯子中热水会凉得慢一些?3、学生做出推测,并说出理由。4、观测实验,交流汇报:用手捂在不㺾材料石子的杯壁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什么原因引起的?5、小结: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二、讨论怎样使杯中的水凉得慢一些1、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一些?2、小组讨论:使热水凉得慢的办法。3、小组交流,老师板书。4、你们认为那种保温办法最好?5、学生实验。6、交流实验结果。三、做一个保温杯1、利用提供的材料,小组讨论制作保温杯的方法。2、交流各组制作保温杯的方法,并讨论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3、学生分组实验。4、交流实验结果,汇报哪种保温方法最为有效。5、你们有办法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吗?6、小组讨论7、全班交流:保持热水原来温度的方法。8、小结: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物体原来的温度不变。四、保藏冰块比赛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杯外的包装厚度不得超过3厘米。备  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  题1、时间在流逝授课策略[√]常规 [ ]合并 [ ]拆分 [ ]分时段课  型[√]探究 [√]观察 [ ]制作 [√]讲授教学目标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10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课前准备大时钟一个,学生自带钟表(小组)必须活动体验一分钟教学重点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教    学    环    节一、引入:1、带领阅读单元导语。2、揭题:时间在流逝。(板书课题)二、现在几点了:1、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大约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4、要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5、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三、1分钟有多长?1、师出示大时钟,结合叙述:教材P50黑底部分文字。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A、集体闭上眼睛,体验一分钟,师看时间。B、你们还可以找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小组里面先讨论下,然后拿出时钟或手表,开始体验活动。3、汇报交流体验方法和结果。4、我们体验了1分钟有多长,那如果让我们估计10分钟持续的时间,或者是1小时持续的时间,你打算用那些方法?四、过去多少时间了?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离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2、在学生估计后,师出示正确时间进行对照,让学生发现有时自己的估计居然这么不准确。3、引导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4、讨论: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呢?5、小结: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我们之所以会对时间有快慢的感觉,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们会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们没兴趣。备  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基本要领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  题2、太阳钟授课策略[√]常规 [ ]合并 [ ]拆分 [ ]分时段课  型[√]探究 [√]观察 [ ]制作 [√]讲授教学目标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课前准备关于日晷计时的资料、立竿、制作太阳钟的套材(小组)。必须活动用光影来计时教学重点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教    学    环    节一、引入:1、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了。可过去的人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学生充分交流)2、揭题:太阳钟。(板书课题)二、用太阳来计时:1、关于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资料交流。如:一天是怎么确定的?(古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如:古时候一天分为几小时?是怎样划分的?阅读课本P52资料等等。三、用光影来计时:1、师: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他们是怎样做的呢?2、引导思考: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会花生变化吗?3、组织观察活动。(课前老师画一次影子,课中和学生再去画一次,使用太阳钟时还可以画一次。)4、如有录象片段,可适当代替上面的观察光影的活动。5、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的光影来计时的?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解释怎样计时。7、师结合日晷面介绍“时辰”资料。8、师提供太阳钟套材,小组合作组装。9、师介绍使用方法,学生尝试计时。四、延伸: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弊端?备  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基本要领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  题3、用水测量时间授课策略[√]常规 [ ]合并 [ ]拆分 [ ]分时段课  型[√]探究 [√]观察 [ ]制作 [√]讲授教学目标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课前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必须活动滴漏实验教学重点滴漏实验教    学    环    节一、引入: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二、古代的水钟: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三、滴漏实验: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四、延伸: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备  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基本要领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  题4、我的水钟授课策略[√]常规 [ ]合并 [ ]拆分 [ ]分时段课  型[√]探究 [√]观察 [ ]制作 [√]讲授教学目标设计制作一个自己的水钟;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钟尝试计时。课前准备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实物、学生自带制作水钟工具材料、钟表等。必须活动做一个“水钟”教学重点设计制作水钟教    学    环    节一、引入:1、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古代水钟和滴漏实验。2、师介绍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3、揭题:我的水钟。(板书课题)我们能用两个塑料瓶制成一个能够计时10分钟的水钟吗?二、设计“水钟”:1、我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2、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3、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呢?4、用画图的方法把我们的设计方案表示出来。三、做一个“水钟”:1、制作一个滴漏。思考:怎样制作一个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2、标出时间刻度。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计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刻度。3、小组讨论后,进行制作。四、用水钟计时:1、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我们的水钟计时准确吗?2、讨论: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如: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等。3、思考:怎样改进我们的水钟?4、实践尝试、改进。备  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基本要领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  题5、机械摆钟授课策略[√]常规 [ ]合并 [ ]拆分 [ ]分时段课  型[√]探究 [√]观察 [ ]制作 [√]讲授教学目标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课前准备摆钟一个或摆钟的录象、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镙帽等。必须活动用秒表测一测教学重点通过观测理解摆的等时性。教    学    环    节一、引入:1、复习前几节课学习的几种古老的计时方法,如:太阳钟、水钟等。同时指出还有很多类似的计时方法,如:一柱香、一个沙漏等等。2、师:虽然计时方法很多,但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揭题:机械摆钟。(板书课题)二、观察钟摆:1、师出示摆钟,设疑:摆钟计时为什么可以这么精确呢?2、观察讨论:摆钟是怎样来计量时间的?3、测量:用秒表测一测: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几次?4、集体测量一次后反馈,问: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吗?5、讨论:课本中的记录表为什么要让我们测三次或更多次呢?三、观察我们的钟摆:1、师:我也做了一个单摆(出示单摆),它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2、学生猜测后,师带领学生集体测量三次。3、设疑:是不是所有的单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都是一样的呢?4、老师给你提供铁架台、棉线、镙帽,你能做一个摆吗?5、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单摆,并开始测量固定时间内,单摆摆动的次数。(课本记录表上的时间间隔可以让各小组决定,只要相同间隔就可以了)6、反馈交流结果。7、讨论:你有什么发现?8、结合学生发现的(相同间隔时
/
本文档为【2017-2018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精编整理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