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2019-01-09 19页 doc 25KB 1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913704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考据学——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亦称汉学、朴学,因其在乾隆、嘉庆两朝达于极盛, 又叫“乾嘉史学”或乾嘉学派。他们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考其真伪,正其讹误,辨其音读字义,校勘异同。治学严谨,不尚空谈,重视证据,消除了古代典籍在长期流传中产生的错漏、误解和故意的篡改。 实录|——所谓实录就是按时间顺序专门记载某一皇帝大事的编年体史书,并附有该皇帝时期死去的大臣的人物传记。最早见于南朝梁。是“国史&rd...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考据学——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亦称汉学、朴学,因其在乾隆、嘉庆两朝达于极盛, 又叫“乾嘉史学”或乾嘉学派。他们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考其真伪,正其讹误,辨其音读字义,校勘异同。治学严谨,不尚空谈,重视证据,消除了古代典籍在长期流传中产生的错漏、误解和故意的篡改。 实录|——所谓实录就是按时间顺序专门记载某一皇帝大事的编年体史书,并附有该皇帝时期死去的大臣的人物传记。最早见于南朝梁。是“国史”的长编  ,史料价值极高。 崔浩史狱——北魏太武帝命崔浩撰著《国纪》。崔浩出身于北朝汉族门阀第一大族,在《国史》中贬低鲜卑拓跋部,美化汉族门阀士族。书刊刻后,鲜卑贵族以“暴扬国恶”罪名,把崔浩及其三个姻家皆夷族。反映的是汉族地主阶级和鲜卑贵族的矛盾,也说明了统治者对史学的重视。 正史——所谓正史就是最正规最重要的史书,是指由封建统治机构专门总结各朝各代治乱兴衰的、并经过皇帝批准的、以本纪和列传等人物传记为中心的 纪传体史书。 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 ,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典制体——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上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典制体史书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来的,发展为独立的体裁。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史是唐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 庄廷鑨明史狱——  清顺治、康熙时文字狱之一。浙江湖州人庄廷鑨招集学人编辑《明史》,称努尔哈赤为建州都督,不书清帝年号,而书南明年号。被人告发,庄戮尸,庄氏家属和为书写序,校阅、买书、卖书、刻字印刷的人,以及地方官吏,分别被处以死刑或流放,与披甲人为奴。 “五德转移”(五德终始)历史循环论——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的历史观。邹衍把土、木、金、火、水五行即“五德”和历史过程的某些时期次第对应,认为这是天赋予这个历史时期的总标志和制定政令、服色制度的总根据,并用这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人类历史更迭的必然性。依照他的理论整个人类历史就是按五行相胜的顺序,一代一代往复循环的。 史学史——史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其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阐明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揭示史学与社会的关系,批判地总结史学遗产(包括史学传统),为促进历史科学的发展提供成果和借鉴。史学史的主要内容包括:史家或史书所反映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历史文献的积累和发展,历史编纂和历史文学的发展,史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修史工作和修史制度的发展等。 前言一、史学史的性质和研究对象各是什么?1、史学史的性质:史学史,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是一门研究和阐述历史学本身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的学问。2、研究对象:一般包括历史上的史学著作、史学流派、史学思潮、历史编纂、史学方法和史料运用等。 二、中国史学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史学产生、发展、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有五个:1、阐述中国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2、对中国历代的史学家及其著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3、探讨史学流派和历史编纂法的演变。4、介绍史料存在的情况,总结史料学的研究成果。5、校订史籍中的错误。6、发掘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弘扬优秀史学传统和史学中的民族精神。7、探索历史知识的积累过程和人类自我认识之路。 三、学习《中国史学史》课有何现实意义?1、扩大知识面,对中国史学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2、通过认识中国历史学来认识中华民族自身,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3、从中国历代史学家的成长道路中窥见一些如何做人和成材的经验及教训;4、总结、借鉴一些做学问的道理尤其是治学方法。5、领悟中国史学精髓,振兴史学精神和民族精神;6、领悟史学的作用,认识与完善自我。 第二章 春秋战国,中国封建史学的萌芽 一、请谈谈《左传》的编纂特点和思想倾向。编纂特点1、试图融各种史事为一书,大体勾勒出春秋时期的历史和社会状况。2、取材广泛,善于运笔。3、略古详今,分别主次轻重。4、以编年为主,兼有他体。5、文字通俗清新,简洁精炼,准确明快,尤长于描写人物和战争。思想倾向1、承继《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史评2、天人关系上的天(神)人感应论和天命控制论3、假借天道来维护周礼的历史兴亡道德决定论4、天德合一、重人事轻鬼神的人本思想 二、《左传》在中国史学史上有什么地位和影响?1、善于描写人物,烘托场面,经纬史事,是我国历史文学的开山2、标志着中国比较完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已基本形成3、用周礼作为评判史事的是西周史学传统,《左传》属于奴隶社会史学4、作为保留春秋历史的主要史籍和编年体史书的鼻祖,在史料、体例乃至思想上影响后世史学深远。 第三章一秦两汉,中国封建史学的诞生与确立 一、《史记》的著作特点是什么?1、内容广博,观照古今,略古详今2、首创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各自为用又交互配合的编纂方法,述事体系完备3、对史料详加考证,直书实录,是中国古代“信史”典范4、文彩焕然,跌宕有致,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5、史评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二、司马迁的历史观是什么样的?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和“述往事,思来者”的著述目的2、“究天人之际”——抛弃历史神话和神意,努力从人事上去还原和解释历史现象(1)清理上古史,抛弃了传说中的神话成分。(2)注意把附会在历史中的神意从人类史中清理出去。(3)揭露一些模糊历史事件的“天人相予”谬说。(4)根据具体情况指出这类神秘学说的起因。3、“通古今之变”——批判神学史观,从经济利益来解释人类社会活动(1)对“五德终始说”和“三统说”神学史观采取批判或回避态度(2)提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重“利”史观,试图从经济条件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思想意识和政治制度(3)“综其终始”、“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承敝通变”——通古今之变的基本方法(4)也有不恰当地夸大人谋和个人作用的地方和受天命影响的地方。结论是:司马迁的历史观只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三、班固《汉书》有哪些学术成就?1、《汉书》集司马迁直至班彪近二百年间两汉史学发展之大成2、承袭《史记》,首开纪传体断代史编纂方法,体裁规整,编订经密3、写史求实,纪事详赡4、《汉书》开创了不少新的研究领域,扩大了纪传体史书的记述范围5、文史一家,浑然一体 四、班固在《汉书》里是怎么表现封建正统思想的?1、承继并发挥了五行相生、汉为尧后的封建正闰史观2、利用谶纬神学对汉高祖刘邦及其家世进行神化和美化3、竭力贬低那些与西汉皇朝前后相接或并存过的政权4、自觉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君主集权专制制度5、奉儒家经典为至尊6、大肆宣扬儒学谶纬化后的天人感应说 五、《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有何地位和影响?1、开创断代史纪传体,标志着中国封建史学的确立2、《汉书》开创的封建正闰史观,成了整个中国封建史学的统治思想3、《汉书》阴阳灾异说多为后世史学所效仿,产生了不良影响4、《汉书》中的历史变易思想也曾对我国封建史学产生过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中国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1、官私修史热潮高涨,业绩突出2、与门阀制度相适应,形成了新的史学分支学科谱学3、少数民族史学蓬勃兴起4、史学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魏晋南北朝官私都热中于修史,他们取得了哪些业绩?1、官府设置专职史官“著作郎”2、史书的作者、数量急剧增多3、史书的体裁和种类增加并获得充分发展4、官修史书和私修史书数量与质量有别 三、魏晋南北朝新出现的少数民族史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少数民族王朝注重设置史官,编修国史2、少数族王朝的私人著史热情很高3、修史过程中的民族矛盾严重4、少数民族王朝也在史学中为自己争正统5、史学中的民族统一倾向有所发展6、史书中处理民族矛盾的三种意见:宣扬民族仇杀、隔离少数民族、各民族和睦相处 四、史学在魏晋南北朝是如何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的?1、由统治者到妇女儿童都注重读史2、史注、史考、历史编纂等学问蓬勃兴起。3、专门的史学评论著述问世4、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为适应史学发展的情况,当时的封建国家设置了传习和研究史学的专门机构。 五、简述《三国志》的编纂方法和史学思想。(1)不以封建王朝为断限,总揽全局,为魏、吴、蜀三国写一书。(2)广泛运用了带叙法来尽量反映时代全貌。(3)始创朝代鼎革“回护之法”,成为此后各朝国史写鼎革之永式。(4)文笔简洁,人物飞动,栩栩如生。(5)封建正统思想比较淡薄,热中于品第人物。 六、简述《后汉书》的编纂体例和史学思想(1)新立《皇后本纪》和七个类传。(2)注意总结经验教训,“正一代得失”。(3)无神无鬼论思想。(4)宣扬封建忠义思想。(5)大肆渲染儒学和谶纬神学。(6)浓烈的门阀士族意思。 第五章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史学的小总结 一、魏征等修《隋书》等五代史反映了哪些史学思想?(1)对于国家的盛衰兴亡,认为没有什么“天命”可持。(2)注重民众,特别是民心向背对历史的影响。(3)注意民生荣枯与政权兴衰的关系。(4)注重君臣关系,强调君臣相辅。(5)揭露暴君的罪恶行径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二、刘知几的史学理论是什么样的?1、明确史学在认识自我和治理国家上的巨大作用(“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2、以史核经,批判“五经”和孔圣3、批判了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等神学史观,认为王朝兴替和人物成败不在天命在人事4、批判“是古非今”的经学思想,认为“古今不同,势使之然”5、反对以成败论英雄,但有阶级局限性6、反对华夷之分7、才、学、识“史才三长论”8、“书法直笔论” 三、《史通》在历史编纂学上有何贡献?1、根据史体形成和源流派别,把唐以前的史书归纳为“六家”2、对编年和纪传“二体”的优劣进行了评价和总结3、对纪传体“正史”的体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论,使之更加规范、严谨和程序化4、区分了先秦诸侯和汉朝诸侯,批评了司马迁把两种诸侯都编入“世家”的做法5、记述典章制度的“书志”应该“通博”,五行等志应该删除6、对中国古代史学史作了基本的考察 四、如何看待杜佑《通典》的编纂体例和思想1、编纂体例和方法——创立典制史体,开辟了史学著述的新途径,发展了史书自注方法2、史学思想(1)不尚空言,提倡实学——“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2)经邦济世,将施有政,分析封建社会结构,食货居首。(3)“酌古之要,通今之宜”,试图寻求历史演变的轨迹,探明社会发展的根由(4)历史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是“事理”和“形势”,主张既弊思变 第六章 两宋时期中国封建史学的鼎盛发展 一、宋元私人修史有哪些主要成就?1、私人修史兴盛,重在当代史2、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3、南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4、《太平寰宇记》二百卷,北宋乐史撰。5、民族史、外国史、学术史、金石目录学和史学研究等方面的私人著述大量涌现 二、宋元方志学有哪些主要成就?(1)《淳熙三山志》,南宋福州地方志。原系陈傅良等撰写,由梁克家署名(2)《景定建康志》,南宋地方志。景定时周应合(1213~1280)撰。(3)《咸淳临安志》,南宋地方志。宋度宗咸淳时,潜说友撰。(4)《东京梦华录》,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宋孟元老撰。(5)《武林旧事》,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武林即临安(今浙江杭州)。周密撰。(6)《梦粱录》,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南宋吴自牧撰。 三、《资治通鉴》这部著作有何特点?1、一部以政治为中心,比较全面地反映战国到五代历史内容的编年体通史2、记事略古详今,繁简适宜3、除了赞扬,还暴露了历代统治者的丑恶和腐败行为4、著述宗旨是“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5、在编年记事中广泛使用追叙法和并叙法,按年、时、月、日的顺序记叙史事6、通过《考异》建立了优良的考史方法 四、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主要表现了哪些史学思想?1、历史的研究和著述必须在儒家思想指导之下进行2、对天命论和正闰说持明显的怀疑和批判态度3、借历史宣扬“孝慈仁义、忠信礼乐”的封建礼教4、“国之治乱,尽在人君”,竭力宣扬英雄史观5、注意到了人心向背对治乱兴衰的影响6、司马光的正统历史思想,与其保守的政治观点有密切关系 五、袁枢《通签纪事本末》的内容特征和史学思想是什么?(1)注意“乱世”的历史。(2)侧重选择的是《通鉴》中军事、政治方面的内容。经济方面仅有唐代《奸臣聚敛》和《两税之弊》两条。思想文化方面则一条也没有。(3)对汉族异族关系的历史特别重视。(4)封建正统思想很浓厚。(5)不满意统治者内部的腐化荒淫和专权用事。 六、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史学思想是什么?(1)主张“会通”,提倡“实学”。(2)对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进行了全面而完整的剖析。(3)通过对典章经制“融合错综,原始要终”的考察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4)肯定历史的变革行为,具有“通变”思想。  第七章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史学的大总结与考据极盛 一、清朝有哪些私史案件?(1)庄廷鑨《明史》案(2)戴名世《南山集》案(3)吕留良、曾静文选案(4)陆生捕《通鉴论》案 二、明清两朝官方史学有哪些主要成就?1、《元史》和《明史》2、《明实录》和《清实录》3、《大明会典》、《大清会典》、“续三通”和“清三通”( 续三通—《续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 清三通—《皇朝文献通考》与《皇朝通典》、《皇朝通志》   加《清朝续文献通考》合为“十通”)4、明朝官修总志《寰宇通志》和《大明一统志》,清朝官修《大清一统志》、“通志”和府州县志、康熙朝《皇舆全图》、乾隆朝《皇清职贡图》5、清朝的其它官修史书——《通鉴辑览》、《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清史列传》等 三、明清学术史的兴起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思想史专著2、黄宗羲、黄百家、全祖望《宋元学案》3、万斯同《儒林宗派》4、阮元《畴人传》——古代科学技术史著5、朱彝尊《经义考》和章学诚《史籍考》 四、明清史家在地理学上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2)清初私家史地著述的勃兴。(3)边疆史地研究的出现。(4)梁份“西陲三书”。 (《西陲亥步》二卷、《西陲图说》四卷、《西陲今略》八卷) 五、清朝有哪些著名的考据学家?他们有哪些考据成就?A、固守汉儒的吴派考据学和吴派考据三大家1、惠栋和吴派考据学,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考据学,尊信和固守汉代儒者的说经。2、王鸣盛和《十七史商榷》3、赵翼与《廿二史札记》4、钱大昕与《廿二史考异》B、戴震与崇汉变通的皖派考据学1、戴震和皖派考据学 ,治学宗旨和研究态度与吴派相似,不同的是戴震等有自己的见解和是非标准,并不专崇汉儒。2、段玉裁与《说文解字注》3、王念孙与《广雅疏证》4、王引之与《经义述闻》5、阮元的古籍整理 六、如何评价乾嘉考据学?1、乾嘉考据学的贡献(1)学术发展趋势所致。(2)治学平实严谨。主张“博学”、“实事求是”,具有比较踏实的科学态度,发展了客观而精密的研究方法。(3)诞生了一大批训诂名著。为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名物和史料基础。2、乾嘉考据学的缺点(1)研究领域狭小。局限在儒家经典的范围内,不接触现实,不研究自然科学、生产技术,也不敢谈论政治和社会问题。(2)研究方法孤立、静止。缺少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运动中去考察,注意微观研究,忽视宏观研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七、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和理论是怎样的?他在方志学上做出了哪些理论贡献?1、对汉学和宋学进行了总结,反对门户之见,救弊纠偏2、对官修史书制度进行了总结,提倡一家之言,刺讥官史的积弊3、对上古历史和儒家经典进行总结,提出“六经皆史”说4、总结浙东学术,提出“史学所以经世”,倡导博古通今和经世实用5、总结司马迁以来的历史撰述思想,在事、义、文的史学三要素中突出“史意”。6、总结历代史家的基本素养,提出“史德”新7、总结各种史书体裁优劣,欲意创立一种综合新史体贡献:1、  提出“志为史体”观点2、对方志体例有所创新3、提出了保存方志材料的办法
/
本文档为【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