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IT风险规划修改版

2021-08-13 2页 doc 400KB 3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风语者-爱问

中铁五局技术主管,从事一线工作7年,拥有丰富的一线施工技术经验,熟练操作CAD画图,独立操作各种仪器,水准仪,全站仪,独立编制方案和施组,能快速熟悉图纸和规范。

举报
IT风险规划修改版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DQS58-MG198)IT风险规划修改版IT风险规划(修改版)1.信息系统风险风险问题: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中未明确负责监查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单位。风险指引:信息化管理部门行使权利过程中,由于无管控单位,导致即便其由于操作失误,甚至滥用职权,公司也很难发现风险根源。关键控制点:明确计算机信息化管理部门相应的监查部门控制措施:明确计算机信息化管理部门相应的监查部门,由监查部门不定期对计算机信息化管理部门进行监查,并找出其可能存在的风...
IT风险规划修改版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DQS58-MG198)IT风险规划修改版IT风险规划(修改版)1.信息系统风险风险问: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中未明确负责监查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单位。风险指引:信息化管理部门行使权利过程中,由于无管控单位,导致即便其由于操作失误,甚至滥用职权,公司也很难发现风险根源。关键控制点:明确计算机信息化管理部门相应的监查部门控制措施:明确计算机信息化管理部门相应的监查部门,由监查部门不定期对计算机信息化管理部门进行监查,并找出其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协调整改。跟踪其整改情况,完善信息系统。监查部门定期把相关监查跟踪记录报告提交给上级部门查阅。风险问题:公司OA系统未确定每个职位相对应的经过授权的专项权限。风险指引:谁有权准入访问什么和是否获得相应授权没有控制。关键控制点:建立角色管理控制措施:建立角色管理,权限认证,企业职权分离的检查和补救制度。对管理人员删除的OA系统数据,给予保留一定的时间,防止误删,恶意删除。风险问题:公司员工欠缺IT风险意识风险指引:办公过程中,因欠缺风险意识,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如电脑不设置登陆密码。风险控制点:提升员工风险意识控制措施:自上而下的提高公司员工风险意识,可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达到有效的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风险承担。风险问题:系统开发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风险指引:授权管理不当,审计部门无法准确、详细获取信息管理部门的资料。风险控制点:给相关审计人员设置管理归口控制措施:给相关审计人员设置归口管理,让其能全面收集所需审计资料,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控制IT风险。2.信息系统的开发2.1制定信息系统开发的战略规划风险问题:缺乏战略规划或规划不合理,可能造成信息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导致企业下。没有将信息化与企业业务需求结合,降低了信息系统的应用价值。风险指引:信息孤岛现象是不少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根源在于这些企业往往忽视战略规划的重要性,缺乏整体观念和整合意识,常常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就导致有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各自为政、孤立存在的现象,削弱了信息系统的协同效用,甚至引发系统冲突。风险控制点:制定信息系统开发的战略规划和中长期发展。控制措施:第一,企业必须制定信息系统开发的战略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计划,并在每年制定经营计划的同时制定年度信息系统建设计划,促进经营管理活动与信息系统的协调统一。第二,企业在制定信息化战略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信息系统归口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的积极性,使各部门广泛参与,充分沟通,提高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适应性。第三,信息系统战略规划要与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范围、地域分布、技术能力等相匹配,避免相互脱节。2.2选择适当的信息系统开发方式风险问题:企业信息系统未建设整体规划风险指引:企业信息系统归口管理部门应该组织内部各单位提出开发需求和关键控制点,规范开发流程,明确系统设计、编程、安装调试、验收、收线等全过程的管理要求,严格按照建设方案、相关要求组织开发工作。风险控制点:企业应当根据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提出项目建设方案控制措施:明确建设目标、人员配备、职责分工、经费保障和进度安排等相关内容,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后实施。开发信息系统,可以采取自行开发、外购调试、业务外包等方式。选定外购调试或业务外包方式的,应当采用公开招标等形式择优确定供应商或开发单位。企业信息系统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信息系统开发全过程的跟踪管理,组织内部各单位的日常沟通和协调,督促开发单位按照建设方案、计划进度和质量要求完成编程工作,对配备的硬件设备和系统软件进行检查验收,组织系统上线运行等。企业应当组织独立于专业机构对开发完成的信息系统进行验收测试,确保在功能、性能、控制要求和安全性等方面符合开发需求。2.3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风险问题:未将生产经营管理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和处理规则嵌入系统程序风险指引:现企业的信息系统可在人工环境下实现控制功能,对企业信息的安全性造成一定影响风险控制点:将生产经营管理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和处理规则嵌入系统程序,实现手工环境下难以实现的控制功能控制措施:企业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应当按照不同业务的控制要求,通过信息系统中的权限管理功能控制用户的操作权限,避免将不相容职责的处理权限授予同一用户。企业应当针对不同数据的输入方式,考虑对进入系统数据的检查和校验功能。对于后台操作,应当加强管理,建立规范的流程制度,对操作情况进行监控或者审计。企业应当在信息系统中设置操作日志功能,确信操作的可审性。对异常的或者违背内部控制要求的交易和数据,应当设计由系统自动报告并设置跟踪处理机制。2.4系统的设计方案风险问题:设计方案未能有效控制建设开发成本,不能保证建设质量和进度。设计方案不全面,导致后续变更频繁。设计方案没有考虑信息系统建成后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导致系统运行后衍生新的风险。风险指引:系统设计是根据系统需求分析阶段所确定的目标系统逻辑模型,设计出一个能在企业特定的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中实现的方案。风险控制点:总体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第一,设计系统的模块结构,合理划分子系统边界和详细设计。第二,选择系统实现的技术路线,确定系统的技术架构,明确系统重要组件的内容和行为特征,以及组件之间、组件与环境之间的接口关系。第三,数据库设计,包括主要的数据库存表结构设计、存储设计、数据权限和加密设计等。第四,设计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系统部署方式等。详细设计的主要任务包括:程序书编制、数据编码规范设计、输入输出界面设计等内容。控制措施:第一,系统设计负责部门应当就总体设计方案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和讨论,说明方案对用户需求的覆盖情况;存在备选方案的,应当详细说明各方案在成本、建设时间和用户需求响应上的差异;信息系统归口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应当对选定的设计方案予以书面确认。第二,企业应参照《GB8567-88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等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提高系统设计说明书的编写质量。第三,企业应建立设计评审制度和设计变更控制流程。第四,在系统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信息系统建成后的控制环境,将生产经营管理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和处理规程嵌入系统程序,实现手工环境下难以实现的控制功能。第五,充分考虑信息系统环境下的新的控制风险。第六,应当针对不同的数据输入方式,强化对进入系统数据的检查和校验功能。第七,系统设计时应当考虑在信息系统中设置操作日志功能,确保操作的可审计性。对异常的或者违背内部控制要求的交易和数据,应当设计由系统自动报告并设置跟踪处理机制。第八,预留必要的后台操作通道,对于必需的后台操作,应当加强管理,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确保足够的日志记录,保证对后台操作的可监控性。3.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风险问题:未建立不同等级信息的授权使用制度、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和泄密责任追究制度、系统数据定期备份制度。风险指引:存在数据丢失,各职责对访问系统的权限不明确,信息系统安全性存在一定风险风险控制点:建立系统数据定期备份制度、建立不同等级信息的授权使用制度、建立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和泄密责任追究制度等。控制措施:企业应当加强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的管理,制定信息系统工作程序、信息管理制度以及各模块子系统的具体操作规范,及时跟踪、发现和解决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信息系统按照规定的程序、制度和操作规范持续稳定运行。信息系统操作人员不得擅自进行系统软件的删除、修改等操作;升级、改变系统软件版本,改变软件系统环境配置时,应向领导部门申请,审批通过才可实施。企业应当根据业务性质、重要性程度、涉密情况等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建立不同等级信息的授权使用制度,采用相应技术手段保证信息系统运行安全有序。建立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和泄密责任追究制度。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系统运行与维护的管理并审查该机构的资质,并与其签订服务和保密协议。安装安全软件等措施防范信息系统受到病毒等恶意软件的感染和破坏。对通过网络传输的涉密或关键数据,应当采取加密措施,确保信息传递的保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建立系统备份制度,明确备份范围、频度、方法、责任人、存放点、有效性检查等内容。加强服务器等关键信息设备的管理,建立良好的物理环境,指定专人负责检查,及时处理异常情况。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接触关键信息设备。4.加强内部信息传递的重要意义4.1收集内外部信息风险问题:企业收集的内外部信息过于散乱,不能突出重点;内容准确性差,据此信息进行的决策容易误导经营活动;获取内外部信息的成本过高,违反了成本效益原则。风险指引:虚假或不准确的信息将严重误导信息使用者,甚至导致决策失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信息未能及时提供,或者及时提供的信息不具有相关性,或者提供的相关信息未被有效利润,都可能导致企业决策延误,经营风险增加甚至很可能使较高层次的管理陷入困境,不利于对实际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和矫正,同时也将大大降低内部报告的决策相关性。风险控制点:企业可以通过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渠道,获取外部信息;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获取内部信息,在第一时间把收集、掌握到的重要信息及时准确得将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或领导,以便及时采取应对策略。控制措施:第一,根据特定服务对象的需求,选择信息收集过程中重点关注的信息类型和内容。为特定对象、特定目标服务的信息,具有更高的适用性,对于使用者具有更现实、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根据信息需求者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信息进行分类汇总。第二,对信息先进审核和鉴别,对已经筛选的资料作进一步的检查,确定其真实性和合理性。企业应当检查信息在事实与时间上有无差错,是否合乎逻辑,其来源单位、资料人数、指标等是否完整。第三,企业应当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考虑获取信息的使得性及其获取成本高低,如果需要较大代价获取信息,则应当权衡其成本与信息的使用价值,确保所获取信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企业需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环境的变化、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和同行业竞争善等,从中把握自己的市场定位,谋求更大的民展空间。4.2建立内部报告指标体系风险问题:未建立内部报告指标体系。风险指引:内部报告指标体系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内部报告反映的信息是否完整和有用风险控制点: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风险控制和业绩考核特点,系统、科学规范不同级次内部报告的指标体系,合理设置关键信息指标和辅助信息指标,并与全面预算管理等相结合,同时应随着环境和业务的变化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在设计内部报告指标体系时,企业应当根据内部各“信息用户”的需求选择信息指标,以满足其经营决策、业绩考核、企业价值与风险评估的需要。控制措施:第一,企业就认真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风险控制要求和业绩考核标准,根据各管理层级对信息的需求和详略程度,建立一套级次分明的内部报告指标体系。企业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的战略规划为内部报告控制目标的确定提供了依据。第二,企业内部报告指标确定后,应进行细化,层层分解,使企业中各责任中心及其各相关职能部门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以利于控制风险并进行业务考核。由此可见,战略目标、战略规划、内部报告的控制目标、各责任中心以及各职能部门的控制目标,是一个通过内部信息传递相互联系、不断细化的体系。第三,内部报告需要依据全面预算的标准进行信息反馈,将预算控制的过程和结果向企业内部管理层报告,以有效控制预算执行情况、明确相关责任、科学考核业务,并根据新的环境和业务,调整决策部署,更好的规划和控制企业的资产和收益,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和管理的协同效应。4.3编制及审核内部报告风险问题:内部报告未能根据各内部使用单位的需求进行编制,内容不完整,编制不及时,未经审核即向有关部门传递。风险指引:内部报告范围十分广泛,从性质上一般分为以下四类:一是与对外合同相关的内部报告,如有关对外投资合同、担保合同、债权债务重组合同以及管理类合同签订过程中系列报告等,二是管理类报告,如股东会、董事会会议纪要、内部职能部门重大调整、人力资源情况、成本定额、定期财务报表等;三是研究调查类,既包括对外市场、客户等进行调查形成的报告,对有关产品进行研究开发形成的报告,也包括对内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异常进行调查、分析形成的报告,四是完成经营计划情况类报告,包括资本经营决策、资产经营决策、商品经营决策和生产经营决策四个层次。通过完整地反映企业完成计划情况的实际信息,为企业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在各类报告下,还可以进行细分,其中为便于管理内部报告,重要的细分是按金额或影响程序对各类内部报告再分类,以明确内部报告从提供者到接受者所历经的各部门、分管领导等相应的职责。另外,内部报告从时间上还可以分为定期报告(如成本月度进度表、年度财务报表等)、即时报告(如经营快报等)。风险控制点:企业各职能部门应将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筛选、抽取,然后,根据各管理层级对内部报告的信息需求和先前制定的内部报告指标,建立各种分析模型,提取有效数据并进行反馈汇总,在此基础上,对分析模型进一步改造,进行资料分析,起草内部报告,形成总结性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对发展趋势、策略规划、前景预测等提供重要的分析指导,为企业效益分析、业务拓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控制措施:第一,企业内部报告的编制单位应紧紧围绕内部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以内部报告指标体系为基础,编制内容全面、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内部报告,便于企业各管理层级和全体员工掌握相关信息,正确履行职责。第二,企业应合理设计内部报告编制程序,提高编制效率,保证内部报告能在第一时间提供给相关管理部门,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应以速度优先,尽可能编制出内部报告,向董事会报告。第三,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报告审核制度,设定审核权限,确保内部报告信息质量。企业必须经签发部门负责人审核。对于重要信息,企业应当委派专门人员对其传递过程进行复核,确信信息正确地传递给使用者。4.4构建内部报告流转程序及渠道风险问题:缺乏内部报告传递流程,内部报告未按传递流程进行传递流转,内部报告流转不及时。风险指引: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内部信息沟通传递不畅,将降低管理效率和决策的正确性。风险控制点:制定严密的内部报告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内部报告信息集成和共享,将内部报告纳入企业统一信息平台,构建科学的内部报告网络体系。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均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内部报告工作。内部报告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和权限指引中规定的报告关系传递信息。控制措施:第一,企业应当制定内部报告传递制度。企业可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内容等特征,确定不同的流转环节。第二,企业应严格按设定的传递流程进行流转。企业各管理层对内部报告的流转应做好记录,对于未按照流转制度进行操作的事件,应当调查原因,并做相应处理。第三,企业应及时更新信息系统,确保内部报告有效安全的传递。企业应在实际工作中尝试精简信息系统的处理程序,使信息在企业内部更快地传递。对于重要紧急的信息,可以越级向董事会、监事会或经理层直接报告,便于相关负责人迅速做出决策。4.5内部报告有效使用及保密要求风险问题:企业管理层在决策时并没有使用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内部报告未能用于风险识别和控制,商业秘密通过企业内部报告被泄露。风险指引:因不能有效利用内部报告进行风险评估,没能准确识别系统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不能正确得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不能有效得控制风险。风险控制点:制定严格的内部报告制度,明确保密内容、保密措施、密级程度、传递范围,防止泄露商业秘密。控制措施:第一,企业在预算控制、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和业绩考核时充分使用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企业应当将预算控制和内部报告接轨,通过内部报告及时反映全面预算的执行情况;要求企业尽可能利用内部报告的信息对生产、购售、投资、筹资等业务进行因素分析、对比分析和趋势分析等,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将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与内部报告联系起来,依据及时、准确、按规范流程提供的信息进行透明、客观的定期业绩考核,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惩罚。第二,企业管理层应通过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准确识别和系统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涉及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的,应当启动应急预案。第三,企业应从内部信息传递的时间、空间、节点、流程等方面建立控制,通过职责分离。、监督和检查等手段防止商业秘密泄露。4.6内部报告的保管风险问题:企业缺少内部报告的保管制度,内部报告及重要资料的保管存放杂乱无序,对重要资料的保管期限过短,保密措施不严。风险指引: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企业在对资料管理中产生大量数据记录采取粗放经营的态度,甚至使一些重要数据丢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风险控制点:建立内部报告的保管制度。控制措施:第一,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报告的保管制度,各部门应当指定专人按类别保管相应的内部报告。第二,为了便于内部报告的查阅、对比分析,改善内部报告的格式,提高内部报告的有用性,企业应按类别保管内部报告,对影响较大的、金额较高的一般要严格保管,如,企业重大重组方案、企业债券发行方案等。第三,企业对不同类别的报告应按其影响程度规定其保管年限,超过保管年限的内部报告,请求上级领导,确认已无再利用价值后,方可予以销毁。对影响重要的内部报告,应当永久保管,如公司章程及相应的修改、公司股东登记表等。有条件的企业应当建立电子内部报告保管库,分性质,按照类别、时间、保管年限、影响程度及保密要求等分门别类地储存电子内部报告。第四,企业应当制定严格的内部报告保密制度,明确保密内容、保密措施、密级程度和传递范围,防止泄露商业秘密。有关公司商业秘密的重要文件要由企业较高级别的管理人员负责,具体至少由两人共同管理,放置在专用保险箱内。查阅保密文件,必须经该调动管理人员同意,由两人分别开户相应的锁具方可打开。4.7内部报告评估风险问题: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报告评价体系,对各信息传递环节和传递方式控制不严,针对传递不及时、信息不准确的内部报告缺乏相应的惩戒机制。风险指引:未建立内部报告评价体系,就不知道内部报告是否全面、完整、内部信息传递是否及时、有效。不能及时发现内部报告存在的缺陷。风险控制点:建立并完善企业对内部报告的评估制度,至少每年度对内部报告进行一次评估。控制措施:第一企业应建立并完善企业对内部报告的评估制度,严格按照评估制度对内部报告进行合理评估,考核内部报告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起的真实作用。第二,为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企业必须执行奖惩机制。对经常不能及时或准确传递信息的相关人员应当进行批评和教育,并与绩效考核体系挂钩。5.反舞弊风险问题:忽视了对员工的道德准则体系的培训,内部审计监察不严,内部人员未经授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在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虚假记录、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等,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管人员滥用职权,相关机构或人员串通舞弊,企业对举报人的保护力度小,信访事务处理不及时,缺乏相应的舞弊风险评估机制。风险指引:企业信息交流机制不畅通,从而产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增大了舞弊行为产生的机率。风险控制点:建立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控制措施:第一,企业应当重视和加强反舞弊机制建设,对员工进行道德准则培训,通过设立员工信箱、投诉热线等方式,鼓励员工及企业利益相关方举报和投诉企业内部的违法违规、舞弊和其他有损企业形象的行为。第二,企业应通过审计委员会对信访、内部审计、监察、接受举报过程中收集的信息进行复查,监督管理层对财务报告施加不当影响的行为,管理层进行的重大不寻常交易以及企业各管理层级的批准、授权、认证等,防止企业资产侵占、资金挪用、虚假财务报告、滥用职权等现象的发生。第三,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情况通报制度。企业应定期召开反舞弊情况通报会,由审计部门通报作情况,分析反舞弊形势,评价现有的反舞弊控制措施和程序。第四,企业应当建立举报人保护制度,设立举报责任主体、举报程序,明确举报投诉处理程序,并做好投诉记录的保存。切实落实举报人保护制度,是举报投诉制度有效运行的关键。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应明确举报人应向谁举报,以体积方式进行举报,举报内容的界定等;确定举报责任主体接到投诉报告后进行调查的程序、办理时限、办结要求及将调查结论提交董事会处理的程序等。IT内部控制IT内控的意义在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与IT管理目标之间的桥梁作用,并达到以下几方面的效果:1、IT内控考虑了企业自身的战略规划,通过对业务环境和企业总的业务战略进行分析定位,并将战略规划所产生的目标、政策、行动计划作为信息技术的关键环境,最终实现IT控制与企业自身战略的一致性。2、IT在为企业战略提供了基于技术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带来了风险,所以,如何通过构建IT内控来规避相关风险,是企业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也是日常业务经营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的有利支持。3、通过IT内控的绩效管理,可以使企业在财务、客户、过程、学习等方面保持平衡发展。而通过关键衡量指标评价企业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衡量可以确保IT的绩效以及IT战略目标的调整,确保正常持续的IT管理。4、IT内控的风险评估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正确分析风险及规避风险,减少控制缺陷带来的损失,并利用最佳业务实践构建同行业中较高的水平。IT内部控制框架应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五要素框架:1、IT内部控制环境。2、IT风险评估。3、IT控制措施。4、信息沟通5、监督检查。
/
本文档为【IT风险规划修改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