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下岗失业问题》PPT课件

2021-02-19 36页 ppt 1MB 19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爱赢

公司经营范围:网络软件设计、制作、图文设计、影视制作(编辑)

举报
《下岗失业问题》PPT课件第三章下岗失业问题一、关于下岗失业的定义下岗是指由于种种原因,有工作岗位和工作能力的人员,不到退休年龄就不得不离开原来工作岗位的现象。按官方文件规范,所谓下岗是被界定为:没有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在原企业已没有工作岗位,有就业要求但还没有找到新的工作的职工。失业(Unemployment)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就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一种状态。失业主体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有劳动能力;二有劳动愿望;三没有工作。失业的定义: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人员找不到工作或者没有就业机会的社会现象。二、关于失业的分类根据失业产...
《下岗失业问题》PPT课件
第三章下岗失业问题一、关于下岗失业的定义下岗是指由于种种原因,有工作岗位和工作能力的人员,不到退休年龄就不得不离开原来工作岗位的现象。按官方文件规范,所谓下岗是被界定为:没有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在原企业已没有工作岗位,有就业要求但还没有找到新的工作的职工。失业(Unemployment)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就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一种状态。失业主体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有劳动能力;二有劳动愿望;三没有工作。失业的定义: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人员找不到工作或者没有就业机会的社会现象。二、关于失业的分类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区分为:1、自愿性失业;2、非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3、隐蔽性失业。(一)自愿性失业与非自愿性失业1、自愿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所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其边际生产率,或者说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雇用而造成的失业。自愿失业,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非经济学所研究的范围。边际生产率,是指在各种产业中每多增加一单位的生产要素(如劳工、资本等)所能增加的生产量。当边际生产率过低或接近零时,示该产业的发展规模已经接近饱和,人力物力应转投向其他的产业。 2、非自愿性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由客观原因造成,可以通过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管理来控制。经济学中的所研究的失业是指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又可以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1)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3)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社会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2)结构性失业从我国当前情况来讲,这是最主要的失业类型,也是最需要政策影响的失业类型。A.结构调整型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包括工种、技能、技术、知识、等发生了变化,而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不能相应发生变动而引起的失业。如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第一产业、传统产业对劳动者的需求减少,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对劳动者的需求增多。但不同产业对劳动者在工种、技能、知识、经验上的要求显然是不同的。如果原来从事第一产业、传统产业的人员无法对自身各方面素质及时作出调整就不能顺利转入第三产业、新兴产业从而导致失业。B.体制转轨型失业指由于经济体制转变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而产生的失业。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要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因此在未改革开放前,我国失业问题并不严重;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生产要素投入组合的选择以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来确定。  C.技术进步型失业是指由于技术进步使劳动者的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在工种、技术、知识上不相吻合而造成的失业现象。新的科学技术要求劳动者掌握操控智能化、自动化的设备进行生产,而那些不适应科技革命,无法跟上技术进步,胜任不了新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必然会进入结构性失业队伍。D.知识经济发展型失业是指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要求劳动者掌握更多的知识,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而劳动者满足不了这一要求而产生的失业现象。知识经济改变着传统的工业经济,使职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当前我国许多较为原始的手工行业趋于消亡,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新的工种,如果从事原有技术工种的劳动者,不能顺利地掌握新的技术工种,那就必然导致结构性失业。E.教育发展滞后型失业。指教育体制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导致劳动者素质不能及时得到提高或劳动者学非所用使劳动力供给结构满足不了需求结构的要求而引起的失业。目前,我国的教育投资主体比较单一,这使我国的办学模式、教育形式都不能实现多样化,使得一些跟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如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等形式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导致劳动者的素质不能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同步提高。同时,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导致高等院校学生毕业后待业或者失业情况严重。总之,教育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导致因劳动者文化素质不能随着经济发展需要及时得到提高而失业;另一方面,导致专业难以对口的高学历人才也被迫流入失业人群。F.就业观念滞后性失业。表现在劳动者的就业意愿、对就业岗位的预期过高与实际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不一致而造成的失业。一些劳动者自身技能素质比较低下,却又不愿接受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低的脏累工作,存在爱面子不愿接受“不体面”工作的情况,从而不得不处于失业状态。另一种情况存在于新增劳动力人口中,如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期望值过高,希望初始职位高并且薪水优厚,否则宁愿失业。实际上,我国高学历人才在总量上是需求大于供给的,在许多偏远的、经济落后贫困地区和一些小城镇,高学历人才非常紧缺。这说明目前我国存在的高学历人才失业大多属于结构性失业。(3)周期性失业2008年四季度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困难,也对我国就业造成较大冲击。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较为明显的周期性失业。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产生了综合影响,进而对我国就业带来冲击。这种冲击主要有3个特点:第一,对农民工就业影响最大。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遭受冲击比较严重的东部沿海地区,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的用人需求下降较大,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的情况比较严重。第二,范围不断扩大。外贸出口大幅下降,外需萎缩不仅直接影响外向型企业,而且会对产业链中上游的非出口型企业造成冲击,并影响这些领域的就业稳定。第三,存在出现就业挤压效应的危险。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本来就很紧张,局部地区、行业的就业形势进一步紧张可能导致整体就业形势更加趋紧。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历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次周期性失业。同时,周期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交织,使得就业问题异常复杂。同时,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已经到达十余年来的最高点4.3%,而社科院的调查失业率接近10%,这些问题都说明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很严峻。2、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1)岗位缺口大。据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历史最高峰,为9.97亿。城镇平均每年需就业劳动力约为2500万人,岗位缺口每年将在1300万以上。此外,还有1亿多农村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转移就业约800万—900万人,可以说就业压力是长期存在的。(2)供需有错位。我国劳动力市场不仅总量供大于求,而且存在供需不对接的矛盾。一边是有人没事干,一边是有事没人干;一边是有事不会做,一边是有事不愿做。比如,不少大学毕业生宁愿蜗居大城市当“蚁族”,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也不愿到有“用武之地”的广大中小城市和基层施展才华。(3)服务不完善。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还不发达,中介组织不规范,信息渠道不通畅,一方面很多岗位“虚席以待”,另一方面很多劳动者“求职无门”。就业指导和培训不到位,使劳动者求职能力和职业技能难以提升,不能适应市场需求。(4)政策不健全。由于户籍、社保等方面的政策壁垒还没完全打破,导致就业机会不平等。各种不合理的“土政策”、潜在的就业歧视、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等,抬高了就业门槛,限制了劳动者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流动,造成部分劳动者难以就业。三、失业问题对我国的影响失业的正面效应:它体现了市场经济中效率优先的原则;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衰退中的第一二产业挤出的失业劳动力满足了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换;有利于劳动力人口的迁移流动,从而完善动态、健全的劳动力市场;此外,失业危机引发的竞争有利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失业的负面效应:需要付出高昂的经济成本和非经济成本,给失业者以及全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和体能的压力,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影响和威胁社会稳定。失业会产生诸多影响,一般可以将其分成两种: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一)社会影响1、失业威胁着作为社会单位和经济单位的家庭的稳定。没有收入或收入遭受损失,户主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家庭的要求和需要得不到满足,家庭关系将因此而受到损害。2、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也受到失业的严重影响。一个失业者在就业的人员当中失去了自尊和影响力,面临着被同事拒绝的可能性,并且可能要失去自尊和自信。3、失业以及贫穷便有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造成社会犯罪率上升等令人不安的情况。(二)经济影响1、产出损失:失业的经济影响可以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理解。当失业率上升时,经济中本可由失业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就损失了。从产出核算的角度看,失业者的收入总损失等于生产的损失,因此,丧失的产量是计量周期性失业损失的主要尺度,因为它表明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根据美国的数据,提出了经济周期中失业变动与产出变动的经验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换一种方式说,相对于潜在GDP,实际GDP每下降两个百分点,实际失业率就会比自然失业率上升一个百分点。2、分配问题:(1)劳动者丧失了部分参与国民收入正常分配的机会。对于劳动者个人而言,劳动力作为一种具有时效性的资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失业期间劳动力的浪费使得劳动者丧失了部分参与国民收入正常分配的机会。(2)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更加出,贫困悬殊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失业期间,由于缺乏工作机会,不但浪费现有的工作技能,而且由于脱离工作岗位,无法积累新的工作技能,结果又丧失了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使得一部分劳动者被排斥在正常的经济活动之外,失去了主要的生活收入来源,使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更加出,贫困悬殊的现象越来越严重。(3)“贫困恶性循环”。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完善,因此失业导致的教育匮乏等,将使得失业者及其家庭陷入“贫困恶性循环”。四、解决就业难的对策(一)制定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为促进充分就业提供保障1、不断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建立以《就业促进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一整套扩大就业、鼓励创业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2、在支持企业发展中创造更多岗位。企业是经济活动和吸纳就业的主体。要继续积极支持和鼓励现有企业稳定在岗劳动力,建立失业预警等机制。同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设立新的岗位,并根据吸纳劳动力的数量给予相应奖励。应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积极作用。知识介绍:从投入产出效果看,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第三产业是1000个,说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极大。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接近30%的就业人口,可能是工业吸纳就业的合理能力,而中国工业目前的就业人口正好和这个水平接近,无法再接纳大规模的劳动力。扩大就业必须倚重服务业。3、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拓展岗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应以最大化就业为重要依据,处理好调结构与保就业的关系。4、在帮扶困难群体中“订造”岗位。(二)促进自主创业,扩大就业天地创业创造岗位,就业源于创业。创业不仅可以实现自身就业,还具有带动他人就业的“倍增效应”。据测算,一个人创业,平均可以带动3个人就业。1、加大政策扶持。清理和消除阻碍创业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向各类创业者开放。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场地安排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为创业者提供工商、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和减免。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开辟创业“绿色通道”,帮助创业者“轻装上阵”。农民工、大学生、困难群体等创业可享受多项政府扶持政策◎对初创企业,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5万元(高校毕业生为10万元);从事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财政全额贴息。◎自2011年1月起,从事个体经营者,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从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不高于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2、强化创业教育。应强化创业培训和创业教育,提升劳动者创业能力。积极开展各类创业培训,广泛采用案例剖析、考察观摩、企业家现身说法等方式,帮助劳动者掌握、提高与创业相关的各种能力。在大学开设创业教育、创业案例讲解、创业投资等创业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创业难,成功创业更难,我国大学生初次创业成功率仅为2.4%,这与创业者缺乏相应的创业能力和素质密切相关。2011年,将继续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等一系列举措,引领15万名大学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3、营造良好氛围。当前主动选择创业的劳动者比例偏低,城镇居民有创业意愿的不到5%。应在全社会广泛宣传自主创业的重要意义及相关政策,使更多的劳动者乐于创业、敢于创业。发挥社会各方面支持和推动创业工作的积极作用,普及创业知识,弘扬创业精神,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创业典型,特别是面对失败不屈不挠成功实现再创业的典型,营造崇尚创业、竞相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和谐创业环境和良好舆论氛围。(三)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有了金刚钻,揽得瓷器活”。2010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立职业培训工作新机制、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我国今后10年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2011—2020年,我国计划新培养350万名技师和100万名高级技师,使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达到1000万人。同时,还将建设1200个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000个左右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扩大规模,让培训“全覆盖”。目前,我国职业培训的覆盖面还比较窄,相当一部分劳动者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职业培训。要建立起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开展职业培训。今后5年,将力争使新就业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职业培训,使技能岗位职工得到至少一次技能提升培训,使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都参加一次创业培训,使高技能人才培训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的需求。2、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同劳动者,培训需求不同。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大学毕业生、“两后生”(城乡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对企业在岗职工包括农民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提高其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做到“就业一人、培训一人”。面向创业者开展创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创业所需的核心技能,实现“创业一人、带动一批”。3、提升质量,让培训“见实效”。质量决定效果。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根本,合理设置培训专业,科学确定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含金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强化对培训过程监管以及培训机构的资质管理,严格测评考核。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岗位要求的紧密挂钩。2009年起,团中央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实施进城青年农民工“订单式”技能培训项目,分期分批培训进城青年农民工20万名,大部分顺利就业。4、加大投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比重。“十一五”期间,国家用于职业培训的经费达230亿元。从2011年起,将进一步拓展和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加大对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比重。对失业人员、农民工、残疾人和新成长劳动力,政府将埋单为他们提供培训。目前,《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已公开征求意见,要求用人单位应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培训经费,列入成本费用,依法在税前扣除。(四)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指引和保护劳动者就业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目前,我国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制度和体系,初步构建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4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网络。各级政府广泛开展了包括“春风行动”在内的一系列就业服务活动,为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办理就业失业登记,开展职业指导,实施就业援助等。“十一五”期间共为3.3亿人次提供了职业介绍等服务。要继续完善城乡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1、大力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很多劳动者对国家政策、市场供求情况及自身职业倾向不太清楚,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服务。政府举办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如各种人力资源市场,积极为劳动者提供法律和政策咨询服务,开展个人职业素质测评,帮助劳动者了解职业状况,更好地掌握求职方法。对有意创业者提供创业咨询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创业。2、主动提供职业介绍服务。市场千变万化,劳动者和工作岗位之间常常对接难,在二者之间牵线搭桥,是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的重要内容。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互联互通。通过现场发布、互联网发布和组织招聘会等方式,免费为求职者介绍各种用人岗位。3、积极进行各种帮扶服务。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劳动者经常会遇到失业、劳动纠纷等难题,需要政府伸出援助之手,通过建立健全促进就业与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的联动机制,完善就业者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就业困难群体,不断完善就业援助机制,提供专项政策扶持,力争“有一人,帮一人,稳一人”;对确属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就业援助体系,提供“一对一”帮扶;对“零就业”家庭实施重点就业援助,做到随时出现、随时安置。全国性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1月份针对城镇就业困难人群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春节后针对农民工开展“春风行动”。◎5月份针对高校毕业生和其他求职人员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9月份针对离校未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服务月活动”。◎11月份针对来年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服务周”活动。
/
本文档为【《下岗失业问题》PPT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