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古代磁性指南器源流及有关年代新探(吕作昕; 吕黎阳)

古代磁性指南器源流及有关年代新探(吕作昕; 吕黎阳)

2010-09-07 13页 pdf 925KB 65阅读

用户头像

is_864384

暂无简介

举报
古代磁性指南器源流及有关年代新探(吕作昕; 吕黎阳) 古代磁性指南器源流及有关年代新探 吕 作 听 吕 黎 阳 指南针 、 罗盘的发明 , 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 。 有关指南针 、 罗盘的研 究 , 数十年来国内外已发表过大量文章 , 在许多方面取得共识 , 但尚须深入探讨的问 题仍然不少 。 例如 , 罗盘的前身 —司南 , 最早究竟出现于何时 在司南之前 , 是否 还有更简单的磁性指南装置 指南针 、 罗盘的最早应用 , 磁偏角的发现 , 究竟在于何 代 这些问题 , 都值得深入考证 。 一 、 《鬼谷子 》 、 《韩非子 》所说 “ 司南 ” 不同于 《...
古代磁性指南器源流及有关年代新探(吕作昕; 吕黎阳)
古代磁性指南器源流及有关年代新探 吕 作 听 吕 黎 阳 指南针 、 罗盘的发明 , 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 。 有关指南针 、 罗盘的研 究 , 数十年来国内外已发过大量文章 , 在许多方面取得共识 , 但尚须深入探讨的问 题仍然不少 。 例如 , 罗盘的前身 —司南 , 最早究竟出现于何时 在司南之前 , 是否 还有更简单的磁性指南装置 指南针 、 罗盘的最早应用 , 磁偏角的发现 , 究竟在于何 代 这些问题 , 都值得深入考证 。 一 、 《鬼谷子 》 、 《韩非子 》所说 “ 司南 ” 不同于 《论衡 》所载 “ 司南之构 ” 王振铎先生根据 《论衡 · 是应 》中 “ 司南之构 , 投之于地 , 其抵指南 ” , 及唐代韦 肇 《瓢赋 》“ 抱酒浆 , 则仰惟北而有别 充玩好 , 则校司南以为可 ” 的记载 , 考证出中 国古代有过名为 “ 司南 ” 的勺形磁性指向器 , 这是科技史上一大发现 。 以 “ 司南之 构 ” 为磁性指向器 , 数十年来国内外学者的认识是一致的 。 间题是 “ 司南之构 ” 究竟始于何代 在它之前是否有更简单的磁性指南装置 最 早反映中国古代磁性指南装置的是何古籍 多数学者并未注意到在 “ 司南之构 ” 之前还有更简单的磁性指南装置 , 似乎它一 出现就采取 “ 司南之构 ” 的形式 , 还认定战国时 《鬼谷子 》中 “郑人之取玉也 , 必载 司南之车 有的版本无 “ 之车 ” 二字 , 为其不惑也 ” , 与 《韩非子 · 有度 》中 “ 先王 立司南以端朝夕 ” 二语中所说 “ 司南 ” , 即 《论衡 》中所说的 “ 可南 ” , 以为这是中国 古代磁性指南装置的最早记录 。 这样的认识颇值得商讨 。 首先 , 《鬼谷子 》中提到的 “ 司南 ” , 是指利用齿轮装置的机械式指南车 。 这种指 南车 , 古时也称为 “ 司南 ” 。 例如 , 晋代崔豹 《古今注 》第一条在介绍 “黄帝 · 一作指 南车以示四方 ” 这一传说后 , 继而两次称指南车为 “ 司南 ” , 以后又称司南为 “ 指南 · · 古代磁性指南器源流及有关年代新探 车 ” 。 《文苑英华 》卷一二一所载唐代柳宗元 《数里鼓赋 》和张彦振 《指南车赋 》也称 指南车为 “ 司南 ” 。 特别是晋代杨泉 《物理论 》还明确指出 《鬼谷子 》所说 “ 司南 ” 为 指南车 。 该介绍马钧制造机械式指南车时 , 第一话是 “ 指南车见 《周官 》, 亦见鬼谷 子先生 ” , 然后才介绍马钧和秦朗 、 高堂隆争论古代指南车的有无 , 最后决定重作此车 以说服他们的经过 。 从 《物理论 》的记载可知 , 古人一贯认为 《鬼谷子 》提到的 “ 司 南 ” , 即是后来马钧复制过的指南车 , 并非磁性指南装置 。 有些学者坚持 《鬼谷子 》所说司南 , 即是 《论衡 》提到的磁石制成的司南这一观 点 。 林文照先生在 《关于司南的形制与发明年代 》一文中说 “ 今本 《鬼谷子 》中确有 ‘载司南之车 ’ 字样 , 但梁代沈约 《宋书 · 礼志 》中所引 《鬼谷子 》则无 ‘之车 ’ 二字 , 可见沈约所见 《鬼谷子 》本无此 ‘之车 ’ 二字 ” ① 。 林先生想以古本 《鬼谷子 》“郑人之 取玉也 , 必载司南 , 为其不惑也 ” , 而非 “ 载司南之车 ” 为据 , 说明此 “ 司南 ” 并不是 指南车 , 而确是磁性指南器 。 但是 , 林先生没有注意到 比沈约更早的杨泉所写的 《物 理论 》。 从 《物理论 》可知 , 杨泉看到的更古老的 《鬼谷子 》原著中 , 说的就是 “ 司南 之车 ” , 当时人们也共知这指的是指南车 。 否则 , 又何来 “ 指南车 ⋯ ⋯见鬼谷子先生 ” 一语 其次 , 《韩非子 》所说 “ 司南 ” , 是指树立圭表 , 即以圭木或桌木测定方向的 “ 土 圭测影法 ” 。 测影定向法 , 北周甄莺注释汉代徐岳 《数术记遗 》时 , 曾转引古代 《狐疑经 》对 此作过较多介绍 。 他说 “ 竖一木为表 , 以索系之表端 , 引索绕表画地为规 在直立的 木杆下端系绳为半径 , 绕杆在地面画圆 。 日初出影长则出画规之外 。 向中影渐短 , 入 规之中 近中午杆影渐短而入圆内 , 候西北隅影初入规之处则记之 等西北角杆影刚 好和圆相接时记下相接点 。 乃过中 , 影渐长出规之外 。 候东北隅影初出规之处又记之 又记下东北角杆影刚和圆相接的另一点 。 取二记之所 取二点联线 , 则正东西也 。 折半以指表 取二点联线一半处指向圭表 , 则正南也 ” 。 以上测影定向 , 地面要整治 成水平状态 。 为使木杆竖直 , 应以 “重垂线 ” 悬线 进行校正 。 上述测影法定向 , 最早的记载见于 《周礼 · 考工记 · 匠人 》 “ 匠人建国 匠人建 造国都 , 水地以县 使地面成水平并以悬线校正 , 因为水平面方向与 “ 悬线 ” 成 , 置禁以县 树立木桑即圭木以 “ 悬线 ” 校正 。 眠以景为规 视察圭木的影子并画圆 , 识 日出之景与 日入之景 识记上午与下午的圭影与圆相接点 , 昼参诸 日中之景 白天 参看正午的圭影 , 夜考之极星 夜里参考北极星 , 以正朝夕 用以端正东西正向 , 即 获得正确的东西方向 。 ” 《淮南子 · 夭文训 》也说 “ 正朝夕 , 先树一表 ⋯ ⋯则东西之 正也 ” 。 测出东西方向 , 也就知道南北方向 。 ① 《自然科学史研究 》 年第 期 。 历 史 研 究 年第 期 很明显 , 《韩非子 》所说 “ 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 , 其意同于 《淮南子 》所说 “ 先 树一表 ” , “ 以端朝夕 ” , 即 《周礼 》所说 “ 以正朝夕 ” , 都是通过晨昏观察圭表影子的 变化以获得正确的方向 。 有些学者坚持 “ 《韩非子 》所说司南就是 《论衡 》所说司南 ” 这一看法 , 认为 “ 王充是博洽多闻之士 , 如果 《论衡 》所说司南与韩非所说司南有别 , 那么 , 王充为什 么又不作丝毫说明与暗示呢 ” ① 其实 , 王充不仅暗示 , 而且早就明示过他所说的与韩 非所说的司南有别 。 这就是他在 “ 司南 ” 之后另加 “ 之构 ” 二字 。 如果韩非所处时代 的司南早已是磁石琢磨成的小勺状物 , 那么王充所加 “ 之构 ” 二字就纯属多余了 。 总之 , 《鬼谷子 》、 《韩非子 》所载的 “ 司南 ” , 有别于 《论衡 》的 “ 司南之构 ” , 并 非古代磁性指南器的最早记录 。 二 、 古代磁性指南器的起源 在 《论衡 》所说 “ 司南之构 ” 之前 , 中国是否有磁性指南装置 最早记载又见于 何书 这可以从 《淮南万毕术 》一书中得到线索 。 汉初刘安及门客所著 《淮南万毕术 》中 有这样一段文字 “ 取亡人衣带 , 裹磁石 , 悬井中 , 亡人 自归 ” 。 “ 亡人 ” 指走失或逃亡 者 , 但更多是指走失的人 。 西汉占 卜术书 《焦氏易林 》中曾多次出现 “ 擎牛亡子 , 鸣于 大野 , 申复阴征 , 还归其母 ” , 及 “追亡逐北 , 呼还幼叔 , 至山而得 , 复归其室 ” , “追 亡逐北 , 至山而得 , 稚叔相呼 , 返其室庐 ” 的 卜辞 。 前一 “亡 ” 字 , 是走失了小牛 后 二 “ 亡 ” 字 , 指走失了 “ 幼叔 ” 、 “稚叔 ” 。 走失或外出不归的人 , 家中人常会以为他是 不辨方向而迷路 。 《易林 》中就多次出现 “迷行失路 , 不辨南北 ” 的预测 。 对于 “ 不辨 南北 ” 而迷途不归之人 , 淮南王刘安门下的方士认为可采取一种 “厌胜之术 ” , 就是取 走失者的衣带 , 用它来悬挂一块磁石于水井 口 , 以为这磁石将会对 “迷行失路 , 不辨 南北 ” 的走失者产生一种神奇的作用 , 使他能辨清方向 , 不再迷途而 自行回家 。 《淮南万毕术 》的记载 , 反映出古人有悬挂磁石能给迷途者指明方向的认识 。 这认 识当来自某种经验 。 由此可知在汉初或更早的时候 , 我国已有一种悬挂磁石的定向法 。 其具体做法是 在 已知南北的地方 , 以一柔软的细绳悬挂一块磁性较强而形状合适的 磁石 , 看它被转动后能否静止子一固定方向 。 如磁石转动后能静止于一固定方向 , 就 在磁石上面作出标明南北的记号 , 以后就可用这悬挂的磁石来指南定向 。 应该注意 , 在 多年以前 , 地磁强度远强于今天 , 这是近年考古磁学一大发现 。 ① 见前揭林文照文 。 · · 古代磁性指南器源流及有关年代新探 据美国地球物理学家 等所著《地球磁场的演变 》一文介绍 ① , 地球表面 的磁场强度 , “ 在 年前要 比现在强得多 , 而近 年则快速递减 ” 。 该文提供的 资料 、 图表表明 , 在距今七八百年前直至二千七八百年前 , 地表地磁场强度约为今天 的 倍至 倍 。 因此 , 春秋战国及秦汉时上述悬挂磁石法是能够获得指南定向效 果的 。 由于有悬挂磁石的定向法存在 , 才会衍生出方士们 “ 以亡人衣带 , 裹磁石 , 悬 井中 , 则亡人 自归 ” 的 “ 厌胜之术 ” 。 至于何以把磁石悬于井 口 呢 这当是古人长期把 家乡和水井相联系的缘故 。 悬磁石于井口 , 其意当是使迷途者辨清家乡之所在 。 总之 , 汉初方士们的作为 , 反映出汉代以前已有一种悬挂磁石的定向法 。 当然 , 这 样说多少还带有推测的成分 。 但另一种情况却确实存在 。 这就是战国或秦汉时方士们 的这种定向方法 , 无论其依据何在 , 一再悬挂磁石必然导致这样的后果 他们将因此 发现磁性较强的磁石在悬挂时能指南定向 , 于是就出现了最简单的悬挂磁石式的指南 定向器 。 这种悬挂磁石式的指南定向装置 , 是中国第一代的磁性指南器 , 约出现于汉 初或战国时代 。 《淮南万毕术 》的这段记录 , 才是反映中国古代磁性指南装置的最早记 录 。 先有这样的第一代磁性指南器 , 以后才改进为 《论衡 》所说的小勺状的司南之构 —它是中国的第二代的磁性指南器 。 关于 “ 司南之构 ” ,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 就是它为什么要做成小勺状 笔者以 为这是为了象征北斗 。 中国古代方士对北斗最感兴趣 。 年在甘肃武威汉墓及 年在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墓中曾相继出土一种 “ 械盘 ” 。 这是古代选取吉祥方位的一种 占 卜用具 , 由圆形的天盘和正方形的地盘组成 。 地盘上标着二十四向 , 正中有根尖轴 。 天盘正中有孔 , 可套在地盘轴上转动 。 引人注意的是 , 天盘上除标有二十八宿和十二 月份外 , 正中有北斗七星 。 武威出土的 “ 拭盘 ” , 七星还是用精致的竹珠镶嵌而成 。 由 于 “ 司南之构 ” 的地盘和拭盘的地盘相同 , 磁石琢磨的小勺又象征北斗 , 不难明白 , 它 与 “拭盘 ” 似乎有某种联系 , 同样是方士用以占 卜的工具 。 不过 , 用磁石琢磨成小勺状的 “ 司南之构 ” , 加工颇不容易 。 为了减少加工的困难 , 以后有人用铁皮制成的小勺加以磁化 , 以代替磁石琢磨的小勺 。 为了使小勺能更灵活 地转动而指向南方 , 进而让它浮于水面 。 接着 , 铁皮制成的小勺又被简化为前头尖锐 , 有如玩具小船一样或如小鱼状的东西 , 这就是所谓 “ 指南船 ” 或 “ 指南鱼 。 ” 指南船或 指南鱼磁化后 , 就能浮在水面而其尖端指向南方 。 “ 指南船 ” , “ 指南鱼 ” 的出现 , 是古人发现铁制的小物品经磁石多次吸引或摩擦之 后也具有磁性的结果 。 古代的方术之士出于医术 、 丹术或其它 “ 厌胜之术 ” 的需要 , 曾对磁石吸引铁制 品的现象反复进行观察实验 。 《关尹子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中都有古人进行这类 ① 见中国科学技术研究所重庆分所主编 《科学 》 。年第 期 。 历 史 研 究 观察的记录 。 南北朝时的陶弘景在 《名医别录 》中还较详细地提到 “ 磁石 , 初剖好者 能连引十针 , 一斤铁刀亦被回转 ” 。 类似的多次观察 、 实验 , 古人发现被磁力较强的磁 石吸引或摩擦后的各种铁制品 , 最后也会具有磁性 。 明代陈继儒在 《太平清话 》中说 “ 雌雄剑 , 昔人言以磁石炼之 ” 。 就是说古人曾有以磁石磨炼雌雄剑 , 使二剑磁化而能 相吸 。 发现铁制品可用磁石进行磁化后 , 当然会有人想到以磁化后的薄铁皮制成的小 勺 , 以代替磁石琢磨成的小勺来制造 “ 司南之构 ” 。 为了使它能灵活地转动而指南 , 最 后又改进为容易浮于水面的指南船或指南鱼 。 唐初徐坚所编 《初学记 》“舟部 ” 引用晋 代 《宫阁记 》说晋代宫中 “天泉池 ⋯ ⋯有指南船 ” 。 晋葛洪 《抱朴子 · 外篇 · 嘉遁 》有 “ 失群迷乎云梦者 , 必须指南以知道 ” 的记载 。 云梦地区多沼泽 , 不宜用指南车 , 何况 古代指南车的应用并不普遍 。 从 “ 失群 ” 二字可知 , 这里所说 “ 指南 ” , 当是一般人也 易得而可随身携带之物 , 很可能就是指南船或指南鱼 。 宋初曾公亮在 《武经总要 》中曾介绍过古时传下的指南鱼制作法 , 以薄铁皮剪成 鱼 形 , 烧红后 以钳夹住鱼首 “ 正对子位蘸水盘中 , 没尾数分 ” 以冷却 , 浮在水面则 “ 其首常南向午 ” 。 这种以地磁场进行磁化的方法 , 确是中国古人一大发明 。 不过这种 磁化法只是在没有现成的磁石时的军中使用的应急之法 。最早制作指南船或指南鱼时 , 只能用磁石来使铁皮制成的小船状物磁化 。 晋代出现的指南船或指南鱼 , 是中国第三代磁性指南装置 。 它是磁石琢磨的 “ 司 南之构 ” 合乎逻辑的演变结果 。 其后 , 小船状或小鱼状的东西 , 又进一步被简化为一 根穿在灯芯草上以浮水的磁化铁针 , 即指南浮针及水式罗盘 。 这是中国第四代磁性指 南装置 。 第五代 , 即最完善的磁性指南装置 , 就是用一根尖轴支撑磁针 , 转动极灵活 的所谓 “ 旱罗盘 ” 。 问题是第四代和第五代的磁性指南器又始于何时 这也是科技史上值得探讨的大 问题 。 三 、 宋代已有 “旱罗盘 ” , 唐代游方僧人已使用指南浮针 —指南针始于唐而 非宋论证之一 当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指南针和罗盘始于宋代 。 如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的 《中国古 代科技成就 》①, 以 “沈括所记载的几种方法都没有方向盘 ” 为由 , 认定北宋虽发明了 指南针 , “但没有方向盘 ” 有方向盘的罗盘 , 始于 世纪南宋时 。 曾三异在 《因话 录 》中提到的 “地螺 ” 即 “ 地罗 ” , 是中国罗盘的最早记录 , 是用于航海的 。 许多科技 史著作还说南宋时发明的是 “ 磁针横串着灯芯浮于水面 ” 的 “ 水罗舜” 磁针支于尖轴 上的 “ 旱罗盘 ” , “西方比我国早 ” , “大约明代隆庆时经 日本传到中国 ” 。 申先甲等所著 ① 中国青年出版社 年版 。 · · 古代磁性指南器源流及有关年代新探 《物理学史简编 》及上述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一书都持相同论点 。 关于磁性指南器的第五代产品 —旱罗盘为欧洲人发明后于 明代传入中国之说 , 近年考古出土的文物已在事实上予以否定 。 据 《考古 》 年第 期陈定荣等 《江西 临川宋墓 》一文报导 , 年 , 临川县温泉乡窑背山发掘了葬于南宋庆元四年 年 的朱济南墓 , 出土 件模印成的各种瓷俑 。 其中二个写名为 “ 张仙人 ” 的瓷俑 , 高 厘米 , 左手抱个大罗盘 , 竖放于石胸前 , 眼视前方 , 炯炯有神 , 是典型的堪舆家 形象 。 从朱济南墓瓷俑张仙人所持罗盘看 , 其磁针中部两边凸出而较宽 , 正中明显有 个转动中心 , 加以张仙人又是竖着拿罗盘 , 很明显 , 南宋时堪舆家使用的已是典型的 旱 罗盘 。 可见旱罗盘决不是欧洲人发明后于明代传入中国 。 笔者曾在刊于 《物理通 报 》 年第 期的《唐代就有罗盘并发现磁偏角 》一文中详加介绍 , 这里不再赘述 。 既然旱罗盘的应用年代比当代一些学者的结论至少要早 年左右 , 那么 , 北宋 才有 “ 指南浮针 ” , 南宋才有 “水罗盘 ” 之说便不能成立了 。 事实上 , 指南浮针和罗盘 , 早在唐代就出现 了 。 唐代段成式的 《酉阳杂姐 》中就 有关于游方僧人为了在山野跋涉不迷路 , 随身携带指南浮针的记载 。 段成式在 《酉阳 杂姐 》“ 寺塔记上 ” 中说 , 唐武宗会昌三年 年 , 他和张希复等曾遍游长安各寺院 , 在游靖善坊兴善寺后所写的诗中称 “有松堪系马 , 遇钵更投针 ” 。 游方僧在松树上系马 是常事 , 但在 “ 钵 ” 中 “ 投针 ” 却是为什么 他的另一首诗揭开了这个谜 。 段成式游 览平康坊菩萨寺之后说 , 以前该寺寄住过一游方僧 , “ 不言姓名 , 常负束稿坐卧于两廊 下 ” 。 以后寺中僧人 “ 或劝其住房 , 僧曰 ‘尔厌我也 ’ 其夕 , 遂以束稿焚身 。 至明唯 灰烬耳 , 无血骨之臭 。 众方知为异 , 遂塑灰为像 , 世称束草师 ” 。 在得知这游方苦行僧 事迹后 , 段成式和友人合写了一首 《书事连句 》的诗 , 其中描写游方僧在山野跋涉时 , 有 “ 远闻疏墉磐 , 晓辨密完灯 , 步触珠蟠响 , 吟窥钵水澄 ” 。 “ 锡杖己勉馒 , 田衣从坏 腾 。 ” “ 勇带磁针石 , 危防井丘藤 ” 等语 。 本书至南宋才有刻本 , 以前只是反复传抄 , 讹 错颇多 。 有的版本 “磁 ” 误为 “ 绽 ” , 明代毛晋校阅此书时 , 指出 “绽 ” 当作 “磁 ” 。 该诗描写了游方僧人跋涉于山野时的艰苦经历 。 诗中 “ 吟窥钵水澄 ” , 是说僧人一 边 吟诵经文 , 一边细看钵中的水面 。 钵中水面又有什么可看 这和前诗 “遇钵更投 针 ” 句同样使人不解 。 不过此诗最后 “ 勇带磁石针 ” 一语却揭开了其真相 。 “ 勇带磁石 针 ” 是说勇敢的僧人旅行时带着磁石和磁针 , 这分明是用于制造指南浮针的 。 由此可 知 , “遇钵更投针 ” , 是说把指南浮针投入林中水面 “ 吟窥钵水澄 ” , 是说僧人在吟诵 经文的同时 , 还在细看钵中水面指南浮针所指方向以防止迷路 。 至于何以既带磁针又带着磁石呢 这是因为一般铁针磁化后容易失磁 , 要把它吸 附在磁石上不断地进行磁化 。 不过有了指南浮针 , 不等于就有了罗盘 。 那么唐代是否 已有罗盘呢 回答也是肯 定的 。 历 史 研 究 四 、 古代墓志铭和地券说明唐代的风水术已用罗盘为墓室选向 —指南针始于唐而非宋论证之二 国内许多科技史研究者都是从航海的应用来探索指南 、 罗盘发明年代的 。 其实 , 罗 盘首先是堪舆术定向用具 , 想弄清其发明年代 , 必须先要研究堪舆定向法的变迁历史 。 自古以来 , 中国人不管建筑什么 , 都先要选择地形 , 进而选择方向 。 最早选择方 向是用 “ 土圭测影 ” 法确定 。 《全晋文 》卷一四 有湛方生所写 《七欢赋 》, 该赋描写 晋代建设都城时 , 有 “ 营中都以起馆 , 指土圭以正宫 , ⋯ ⋯究精巧之妙思 , 尽土木之 所穷 ” 等语 , 说明晋代堪舆术是以土圭测影法定向 。 测影定向法颇为麻烦 , 除了建筑都城宫殿时使用外 , 一般难以到处应用 。 所以在 罗盘发明前 , 堪舆术在建筑坟墓时只强调山形地势的选择 , 而不讲墓穴的精密朝向 。 曾 被余嘉锡在 《四库提要辨证 》中认定为 “ 皆汉魏人语 ” , “ 自是六朝以前古书 ” 的 《相 家书 》, 就单从山峦的形势来论吉凶 , 如说 “ 山望之如却月形或如覆舟 , 葬之出富贵 山望之如鸡栖 , 葬之灭门 ” 之类 。 罗盘发明后则不同 。 因为风水先生可随时以 自带的 罗盘测定方向 , 就强调墓葬要严格选择方向 , 以收取四周的吉峰祥水 。 总之 , 堪舆术单从墓地的山势地形来论吉凶的年代 , 是由于未发明罗盘 连平常 百姓也注意选择墓穴的精确朝向时 , 即是罗盘已经发明的时代了 。 墓葬何时开始注意选向 , 可从古墓墓志铭及买地券中找到确凿的根据 。 笔者研究 了大量考古出土的墓志及买地券后 , 发现了以下事实 。 凡是唐代中期以前的墓志及地券 , 从不记载墓室的精密方向 , 最多只提到 山势地 形 。 如 六朝后期文学家庚信所写 《窦氏墓志铭 》只说墓地 “ 山陵起伏既符白鹤之祥 , 地势风烟乃合青鸟之气 ” ① 。 文中白鹤 、 青鸟乃古代堪舆名师 。 安徽合肥市 年出土隋代开皇三年 年 的 “ 张静墓志铭 ” , 说墓地 “ 西连独岭 , 擎玉兔而开云 东接龙城 , 捧 日鸟而散彩 南看巢浪 , 有被控之游鱼 北 眺长津 , 见无移之石兽 ” ②。 只提山水形势 , 不提墓室的有关方向 。 山西长治城东于 年出土葬于唐调露元年 年 的 “ 乐士则墓志铭 ” 说 “ 墓地东临壶 口 , 西枕狐城 , 北眺望夫 , 南瞻龙岭 , 实葬恺之壮居 , 乃风烟之玉地 ” 。 以 为吉凶只决定于山川形势 ③。 但唐代中期后却不同 。 它们常记录墓室及四周峰峦水域在 研二十四向 ” 中所属方 ① 《全后周文 》卷一四 。 ② 安徽省博物馆 《合肥隋开皇三年张静墓 》。 ③ 山西文管会 《山西长治北石槽唐墓 》, 《考古 》 年第 期 。 古代磁性指南器源流及有关年代新探 位 。 例如 公元 年前后柳宗元 《伯祖姚赵郡李夫人墓志铭 》说墓地为 “ 良之山 , 兑之 水 ” , “子孙百代承灵社 , 谁之言者青鸟子 ” 。 良 、 兑均指山水方向 ①。 年 , 浙江慈溪县出土唐光化三年 年 的 “ 马氏夫人墓志罐 ” , 铭文 中有 “ 葬于当乡湖内山北保 , 其坟 甲向 ” 等语 , 可知该墓 已严格选择过方向②。 杨州于 年出土南唐升元二年 年 的 “ 陈氏尊人墓地券 ” , 说建墓时 曾请人 “ 开勘阴阳葬疏 , 选拣口方 ” 。 “方 ” 字前一字虽不清 , 却证明曾专请风水先生 选择过墓向 ③。 江西九江市郊于 年出土北宋太平兴国八年 年 的 “ 陶十九郎墓地 券 ” , 说该墓 “地从东北落龙 , 作庚向 , 水流坤出 ” , 方位记录颇为详尽 ④。 年 , 山西太原出土北宋天圣十年 年 王信之父母墓 “地券 ” , 说王 信 “ 请师而事礼 , 乃 卜其圣地 ” , 墓有 “ 庚壬相口 , 壬庚安穴 ” 的方向记录 ⑤。 江西南城县 年出土北宋嘉佑二年 年 的 “ 陈氏六娘墓地券 ” , 载明 墓为 “坤山乙向 ” ⑥。 江西铅山县出土北宋元佑元年 年 《吴氏墓志铭 》, 说墓为 “ 北来乾山 , 用己向发乙水入大江 ” ⑦。 江西丰城县 年出土南宋乾道九年 年 的 “ 胡氏墓地券 ” , 说 “此地 山口乾亥向 , 择午丙穴入于口 , 水朝于坤 , 四顾回旋 ” ⑧。 福州第七中学 年扩建操场时出土南宋淳佑三年 年 的 “ 黄氏墓地 券 ” , 说该墓为 “ 坤山 , 坐丁向癸 ” ⑨。 江西永丰县 年出土元代延佑六年 年 “ 陈淑灵墓地券 ” , 说墓为 “ 丑良山 , 坤未向 ” ⑩。 总之 , 从唐代中期经五代直至两宋 、 元 、 明 、 清各代 , 堪舆术一脉相承 , 都强调 要选择墓室的方向 , 这与唐代中期以前单就山峦形势论吉凶截然不同 , 说明唐代中期 以后堪舆术已使用罗盘 。 由此可见 , 堪舆术用罗盘选向约始于 世纪中叶 , 这也是中 ① 《柳宗元集 》卷一三 。 ② 章均生 《上林湖出土唐代瓷刻墓志 》, 《文物 》 年第 期 。 ③ 朱江 《四件未发表过的地券 》, 《文物 》 年第 期 。 ④ 江西省文物工作队 《江西九江发现宋墓 》, 《考古 》 年第 期 。 ⑤ 解学恭 《太原小井峪宋明墓 》, 《考古 》 年第 期 。 ⑥ 薛尧 江西南城清江和永修的宋墓 》, 《考古 》 年第 期 。 ⑦ 江西省文物工作部 《铅山县莲花山宋墓 》, 《考古 》 年第 期 。 ⑧ 陈柏泉 《江西出土地券综述 》, 《考古 》 年第 期 。 ⑨ 福建省博物馆 《福州市北郊宋墓 》, 《文物 》 年第 期 。 ⑩ 杨后礼 《江西永丰元代延佑六年墓 》, 《文物 》 年第 期 。 历 史 研 究 国开始有指南针 、 罗盘的年代 。 其实 , 早有古人认定罗盘始于唐代中期 。 不过 , 他们的考证是为了纠正当时常把 罗盘说成是 “ 始于黄帝或秦汉时 ” 估计过早的偏向 。 如朱元璋之子 、 宁献王朱权在 《神机秘诀 》中曾说 “针法古无所传 , 自昔玄真始制 ” , 以为是唐玄宗 、 肃宗时的 “ 玄 真子 ” 张志和始制罗盘 。 张志和在肃宗时曾任左金吾录事参军 , 著 《玄真子 》十二卷 , 现残存三卷 。 从残卷中 “雨色映 日而为虹 , 背 日喷水成霓虹之状 ” , “烬火为轮 , 非环 而不可断者 , 疾乎连也 ” 等记载看 , 他颇喜研究物理 , 也常作些实验 。 或许已散失的 《玄真子 》的九卷中就有关于指南针 、 罗盘的记载 , 而博览群书的朱权曾见过这些内容 。 另外 , 清初的曹安峰在 《罗经说 》也以为 “ 罗盘始于黄帝或秦汉时 ” 之说不可信 。 在 考究堪舆源流之后 , 他以为是唐玄宗时的邱延翰首先使用罗盘的 。 目前很难考证出罗盘究竟是由哪一个人所发明 , 但从大量墓志铭及墓地券提供的 资料 , 以及朱权 、 曹安峰等人的见解分析 , 罗盘的应用始于唐代中期 , 这一点是 比较 可靠的 。 五 、 唐代堪舆术书中应用罗盘的记载 —指南针始于唐而非宋论证 之三 由于罗盘首先是方士用于堪舆术的 , 研究罗盘的起源 自然先要研究堪舆古籍 。 唐 代的堪舆术著作中 , 已有使用罗盘的明确记载 。 重要记载之一见唐代 《撼龙经 》及 《疑龙经 》, 二书作者为杨绮松 。 他在唐嘻宗时 曾任金紫光禄大夫 , 掌灵台地理事 , 是皇家的堪舆师 。 广明元年 年 , 黄巢攻入 长安后 , 他和好友曾求己一起弃官而去 , 以风水术行于世 , 创立了山峦形势与墓室方 向并重的堪舆学派 。 《撼龙经 · 武曲星第六 》有 “ 坎山来龙作午丁 , 却把地罗差转使 ” 之说 《破军星 第七 》中有 “ 此是神仙绝妙法 , 不比寻常格地罗 ” 之句 。 “ 地罗 ” 即罗盘 。 《疑龙经今有 “ 今人裁穴都论向 , 更不观星后龙上 ” 之说 , 批评有些风水师只重墓穴的选向而不注意 山峦的形势 。 二书的记载不仅说明唐代堪舆术已使用罗盘选向 , 而且相当普遍 。 间题是该书确是唐代著作吗 回答是肯定的 。 这可从该书反映的社会背景中得到 证实 , 首先 , 唐代的京师在长安 , 而宋代则非 。 二书均提到的京师都在长安 。 如 《撼龙 经 · 左辅星第八 》论述作为京师的地理形势应是 “ 紫微垣内星辰足 ” , “千山万水皆入 朝 ” , “ 我到京师验前说 , 帝垣果然星罗列 , 南北虽短东西长 , 东华水绕西华岗” 。 所说 “ 东华水 ”、 “ 西华岗 ” 都在长安周围 。 《疑龙经 》中则有 “ 长安帝垣星外峙 , 巨武行龙 生出枝 , 京师落在垣局中 ” 等语 , 直接指明当时京师在长安 。 其次 , 唐代分设东西二京 , 长安为西京 , 洛阳为东京 。 《撼龙经 》中曾多次提到 · · 古代磁性指南器源流及有关年代新探 “ 两京 ” 。 《疑龙经 》中则有 “ 京师华盖是前身 , 东京三水入中庭 ” 之说 。 以上足以说明 《撼龙经 》、 《疑龙经 》作于唐代 。 同时 , 古今许多学者都肯定二书作于唐代 。 虽然也有人对二书作者究竟为谁尚持 疑问 , 但著作年代为唐代则无疑 。 例如 , 明代丁茵朴在 《风水祛疑 》中以为 “世传杨 公诸书 , 唯 《撼龙 》、 《疑龙 》二书为真书 ” 。 近代余嘉锡在 《四库提要辨证 》中对 《四 库提要 》所列古籍进行考辨 , 提到二书时也引用了丁茵朴之语 , 对二书加以肯定 。 他 还指出 《四库提要 》对二书 “均称旧本题某某撰者 , ⋯⋯疑其人而非疑其书也 ” 。 另 外 , 近代张心徽对大量古籍进行辨伪 , 在 《伪书通考 》中对二书看法 , 近于 《四库提 要 》, 肯定是唐代著作 , 但对作者为谁持疑 。 二书既作于唐代 , 则唐代无疑 已使用罗盘 。 唐代另一堪舆术名著 , 即宋代郑樵 《通志 · 艺文略 》所说 《杨曾二家青囊 》, 也反 映唐代已使用罗盘 。 此书包括 《青囊奥语 》和 《青囊序 》 或作 《青囊叙 二篇 。 前 者也为杨绮松所著 后者则为曾求己及其子曾文迪 或作曾文迪 合著 。 该书以师承 更古老的 《青囊经 》自居 。 北宋张载在 《经学理窟 · 丧纪 》中说 “ 葬法有风水山岗 , 此全无义理 。 南方用 《青囊 》, 或犹得之 ” 。 “ 南方用 《青囊 》” , 即指流行于杨 、 曾居住 的江西 , 以 《杨曾二家青囊 》为根据 , 既重形势又重选向的堪舆学派 。 江西出土地券 多载明选向 , 原因即在于此 。 关于罗盘 , 《青囊序 》中有 “ 先天经盘十二支 , 后天再用干与维 ” 之语 。 “ 经盘 ” 即 “ 罗经盘 ” 。 在 《青囊奥语 》中虽未直接出现罗盘或 “地罗 ” 字样 , 但所论述的堪舆术 · 却处处要用罗盘定向 。 例如 , 该篇说 “ 二十四山分五行 , 得知荣枯死和生 , ⋯⋯认龙 立 向要分清 , 仔细辨天心 。 天心既辨穴何难 , 但把放水向中看 ” 。 文中所说 “ 二十四 山 ” , 即罗盘上的 “ 二十四向 ” 所说 “ 认龙 ”、 “ 立向 ”、 “放水 ” 等 , 联系上文 “ 陶十 九郎墓地券中 “地从东北落龙 , 作庚向 , 水流坤出 ” , 及 《吴氏墓志铭 》中 “北来乾山 , 用 己向 , 发乙水入大江 ” 等语 , 可知此类堪舆术措施 , 是使用罗盘定向的 。 《青囊 》二篇的成书年代是可靠的 。 余嘉锡在 《四库提要辨证 》中指出 “ 《四库 提 要 》以是书为地学理气之权舆而不疑其伪 ” , 又说 , “ 提要于此书称 ‘旧本题某某 撰 , , 疑其人 , 非疑其书也 ”。 张心徽在 《伪书通考 》中把 《四库提要 》中 “术数 ” 部 的 种古籍列为伪书 , 包括年代无误但 “ 伪题撰人 ” 的在内 。 但 《青囊 》二篇则未列 为伪书 , 肯定其年代与作者 。 既然如此 , 则此二书的记载也足以证明唐代已有罗盘 。 唐代还有较 《撼龙经 》、 《疑龙经 》及 《杨曾二家青囊 》更早的记载罗盘的文字 。 《杨曾二家青囊 》师承 《青囊经 》, 与 《青囊经 》同一体系的有 亥狐首经 》及 《葬 经 》 一名 《青鸟子 。 《唐书 · 经籍志 》载有 《葬经 》、 《青鸟子 》。 此三经作者据传分 别为秦汉时的赤松子 、 白鹤先生 、 青鸟子 。 因为托名为晋代郭璞所著的 《葬书 》中许 多 “ 经曰 ” 之后的文字都引 自三经 , 许多人都相信它是秦汉古籍 。 但宋代陈振孙在 · 历 史 研 究 《直斋书录解题 》中指出 , 《狐首经净 “ 称郭璞序 , 亦依托也 ” , 断定它非秦汉古籍 。 《四 库提要 》则说 《葬书 》中引有 《葬经 》的文字 , 实是 《葬经 》等书的 “ 作伪者猎取璞 书以自证 ” , 以为它们只是晋以后著作 。 此三书不容忽视 , 是由于书中有使用罗盘及发现磁偏角的重要记载 。 例如 , 《青囊 经 》曾一再强调墓室的方位 。 如 “ 丙粪之位 ” 、 “ 庚兑之方 ” 等 , 表明该书论述的堪舆 术要用罗盘选向 。 至于 《狐首经 》的记载就更明确了 , 该书有 “铁乃北金 , 磁石铁母 , 针虽指南 , 本实恋北 ” 之语 , 直接说明当时已经使用罗盘 。 据考 , 这三书当成于 《杨曾二家青囊 》前 , 唐初房玄龄 《晋书 · 郭璞传 》后的唐 代中期 。 根据是 三书作伪手法相近 。 如 《四库提要 》所说 , 都 “猎取璞书以 自证 ” , 当为同一 时期甚至为三个有交往的堪舆术者的伪作 。 因 《唐书 · 经籍志 》已载 《葬经 》及 《青 鸟子 》, 而 《杨曾二家青囊 》又师承 《青囊经 》, 故三书虽非秦汉古籍 , 年代则在杨绮 松之前 。 《郭璞传 》说郭曾得秘传的 《青囊中书 》九卷 , 门人赵载窃去 , “ 未及读而为火 所焚 ” 、 以后的 《青囊经 》只有七 、 八 、 九三卷 。 本传称原书有九卷 , “ 传至郭公 , 亡 其上中六卷 ” , 即赵载不慎焚去的前六卷 。 说明作伪者曾读过 《郭璞传 》, 当为唐代人 。 三书中记载了一些在唐代才出现的典故 。 如 《葬经 》中有 “九曲委蛇 , 准拟沙 堤 ” 语 , 说具有这样风水 , 可以出宰相 。 宰相新拜 , 要载沙筑堤 , 是唐代事 。 《大唐传 载 》谓此事始于玄宗夭宝二年 年 。 又有 “ 外台之地 ⋯ ⋯笔大横台 , 足判生死 ” 之 说 。 《唐书 · 高元裕传 》载 , 唐代三司监院官带御史者号外台 , 有 “察风俗 , 举不法 ” , “ 足判生死 ” 的大权 。 类似文字足证三书成于唐代 。 《狐首经 》等三经 , 宋人已在探究其著作年代 。 尽管已否认它为秦汉古籍 , 但成书 无疑在于中唐 。 其有关文字也可证明唐代已经使用罗盘 。 此外 , 《古今图书集成 》卷六五五有一晚唐时堪舆术书 《管氏地理指蒙 》。 书中有 “ 磁者母之道 , 针者铁之笺 。 母子之性以是感 , 以是通 。 受笺之性以是复 , 以是完 。 体 轻而径所指 , 必端应一气之所召 。 土易中 , 而方易偏 ” 等语 。 这里 “方易偏 ” 一语 , 反 映唐代已知有磁偏角 , 而开始时提到磁 , 提到针 , 也说明唐代已经使用指南针 、 罗盘 。 当代不少学者有 “ 罗盘的发明首先由于航海之需要 ” 的认识 , 并以为堪舆术纯属 迷信 , 对堪舆术之变迁及有关著作极少注意 。 他们根据沈括 《梦溪笔谈 》 、 曾三异 《因 话录 》、 朱或 《萍洲可谈 》的零星记载而得出 “ 北宋才有指南针 , 南宋才有罗盘 , 早罗 盘为外国人发明 , 明代才传入中国 ” 的结论是错误的 。 六 、 磁偏角发现于唐代而非宋代 许多人据 《梦溪笔谈 》中 “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 , 然常微偏东 , 不全南 古代磁性指南器源流及有关年代新探 也 ” 之语 , 认定 “ 磁偏角 ” 是沈括所发现 。 其实 , 唐代始用罗盘时 , 即知有磁偏角 。 这 可从唐代堪舆术强调要 “辨天心 ” 、 “ 正地心 ” , 和罗盘上 “天盘 ”、 “地盘 ” 之分中得到 证明 。 “天心 ” , 即 “测影 ” 及 “夜测极星 ” 所得地理子午线 。 堪舆术士把它看作天的中 心线 , 即 “ 天心 ” 。 以此为准的二十四向名 “天盘 ” 。 磁针所指南北 , 古人发现它与天 心相差半位 , 就把它看作只和地的本身有关的事物 , 是地的中心线 , 名之为 “地心 ” 。 以地心为准的另一二十四向系统就被称为 “ 地盘 ” 。 不过在杨 、 曾以前的罗盘上并不另 设天盘 , 要用天盘二十四向时 , 只要把磁针改指在丙午 、 壬子二字的中缝 , 地盘二十 四向就变为天盘二十四向了 。 这样使用罗盘 , 叫 “缝针法 ” 。 ‘ 之所以要分设天盘 、 地盘 , 是因为唐代堪舆术者认为山脉 龙脉 方位及走向是 和天空星宿方位相对应的 , 应以天心为准线的二十四 向来判断吉凶 。 《青囊经 》中就有 “ 太乙临丙粪之位 , 少微临庚兑之方 , ⋯ ⋯星之所临 , 其气实吉 ” 之说 。 术士们又以为 墓室朝向及四周江河等水面所处方位的吉凶 , 该由地的本身特性决定 , 应以用地心为 准线的地盘二十四向来定吉凶 , 考察其阴阳五行 。 当然 , 这些规定只是堪舆术中注意 选择方位的这一门派的术士们为了解决磁偏角存在而产生种种矛盾 , 所不得不采用的 自圆其说的一种手法 。 只有弄清以上问题 , 才能了解唐代堪舆古籍有关磁偏角的记载 。 《青囊奥语 》中有 “认龙 、 立向要分清 , 仔细辨天心 。 夭心既辨穴何难 , 但把放水 向中看 ” 的口诀 。 其涵义是 辨认山脉方向 认龙 和确立墓穴方向 立向 , 要分清 两个不同的方向体系 , 仔细辨别天心和地心 天心辨清后墓穴的立向就不会有困难 , 它 和放水的排水沟及其它水面的方向一样 , 都根据地心的方向来判断 。 以上的论述 , 显 然已经知道了磁偏角的存在 。 比 《青囊奥语 》更早的 《狐首经 》中 , 在 “ 针虽指南 , 本实恋北 ” 之后接着说 “ 阳生于子 , 阴生于午 。 自子至丙 , 东南司阳 自午至壬 , 西北司阴 。 丙午 、 壬子 , 夭 地之中 , 南北之正 , 号日指南 。 天心既辨 , 地心既正 , 四维克张 , 吉凶默定 ” 。 该段文 字说明 , 地盘上二十四向分为阴阳或左右两半时 , 分界线当在丙午 、 壬子二字界缝中 。 该书以为这里才是 “ 南北之正向 , 天地之正中 ” , 磁针应该指在这里 。 这里是所谓地心 而原来的子午正中则是天心 。 《孤首经 》以为要辨清天心 、 地心之所在 , 才能趋吉避凶 。 关于磁偏角的概念 , 这里论述得非常明确 。 与 《狐首经 》同时的 《青囊经 》曾说北天 “紫微垣 ” 中的 “天皇星 ” 仙王座 星 在天盘居于乾位 , 在地盘则 “ 斜居乾亥之间 ” , 也反映已知磁偏角 。 此外 , 晚唐时 的 《管氏地理指蒙 》一书在 “磁者母之道 , 针者铁之笺 ” 这段论述指南针的文字后 , 提 到 “体轻而径所指 , ⋯⋯而方易偏 ” 。 “方易偏 ” , 是说磁针所指方向 “ 为何要偏于一 方 ” 。 所说的也是有关磁偏角问题 。 诸多记载证实 , 唐代始用罗盘时就发现磁偏角 。 但这发现长期为某些门派的风水 · · 历 史 研 究 师视为 “ 独家之秘 ” , 口诀隐晦 , 难为门外人所知 。 但唐代之后则不同 , 磁偏角秘密已 公开 。 宋初堪舆家赖文俊 赖布衣 的 《披砂拣金诀 》中有 “ 观天之文 , 以干为主 , 土 圭为之 察地之理 , 以支为主 , 地罗为之 ” 之语 , 明白表示土圭测影与罗盘所测方向 不同 。 北宋庆历元年 年 , 杨惟德在 《莹原总录 》中指出 , 要正四方之方位 , 磁 针应指在 “ 丙午间 ” , “ 中而格之 ” , 清楚地说明了 “ 缝针法 ” 的运用即建立在磁偏角的 理论基础之上 。 此书比 《梦溪笔谈 》早半个世纪 。 宋代廖鹅 《洞明卦例入式歌 》云 “ 八卦干支各有分 , 古人测影费推评 , 南针方上常偏定 , 丙午之间妙用长 ” 。 接着解释 说 “古者辨方位 , 树八尺之桌而度其 日出日入时之影以正东西 , 又参以 日中之影以定 南北 。 然周人之 ‘匠人 , 繁 指 《周礼 · 考工记 》中 ‘匠人建国 ’ 那段土圭测影 定向法的说明 , 帷智者用周公指南之制 , 规木为圆 , 中为水池 , 以磁石磨针浮于水面 则指南 。 然以桌影较之 , 则不指南而常偏丙位 。 改以丙午间对针 , 则二十四位皆得其 正矣 。 ” 廖藕的这段话 , 把磁偏角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 , 完全揭开了唐代堪舆师视 为 “ 独得之秘 ” 的磁偏角的秘密 。 由此可证 , 磁偏角是发现于唐代而非宋代 。 七 、 简短的结论 本文探索了指南针 、 罗盘与磁偏角的源流 , 考证了其有关年代 , 主要结论是 《鬼谷子 》、 《韩非子 》所载 “ 司南 ” , 一指机械式指南车 , 一指土圭测影法定向 , 并非罗盘前身 。 指南针 、 罗盘的始祖 , 是战国时悬挂磁石的定向法 。 第二代是汉代的 “ 司南之 构 ” 。 第三代为晋代以后的指南鱼 、 指南船 。 到唐代 , 已使用指南浮针和浮针式 “ 水罗 盘 ” 。 罗盘的正式问世 , 是第四代产品 。 指南针与罗盘发明于唐代而非宋代 。 磁性指南 器的第五代产品是 “ 旱罗盘 ” , 它是最完备的磁性指南器 , 至迟在宋代已经应用 , 并非 国外发明而于明代时传入中国 唐代始用罗盘时就发现了磁偏角 。 责任编料 宋 超 〔作者 吕作听 , 年生 , 浙江 温州实验 中学物理高级教师 吕黎阳 , 年生 , 浙江温 州实验 中学物理教师 。 〕
/
本文档为【古代磁性指南器源流及有关年代新探(吕作昕; 吕黎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