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生物竞赛辅导2017预赛卷

2019-11-18 37页 ppt 540KB 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113440

暂无简介

举报
生物竞赛辅导2017预赛卷1017.4异染色质: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早期或中、晚期,某些染色体或染色体的某些部分的固缩常较其他的染色质早些或晚些,其染色较深或较浅,具有这种固缩特性的染色体称为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具有强嗜碱性,染色深,染色质丝包装折叠紧密,与常染色质相比,异染色质是转录不活跃部分,多在晚S期复制。2017.5易化扩散是膜蛋白介导的被动扩散。物质通过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包括载体、通道)的介导、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过程,其转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二是经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易化扩散属...
生物竞赛辅导2017预赛卷
1017.4异染色质: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早期或中、晚期,某些染色体或染色体的某些部分的固缩常较其他的染色质早些或晚些,其染色较深或较浅,具有这种固缩特性的染色体称为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具有强嗜碱性,染色深,染色质丝包装折叠紧密,与常染色质相比,异染色质是转录不活跃部分,多在晚S期复制。2017.5易化扩散是膜蛋白介导的被动扩散。物质通过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包括载体、通道)的介导、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过程,其转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二是经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易化扩散属于被动转运,被动转运的主要特点是:转运物质过程的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是在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的“帮助”下,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单纯扩散:亦称被动扩散,是细胞内外物质最简单的一种交换方式。细胞膜两侧的物质靠浓度差进行分子扩散,不需要能量。2017.6桥粒是一种常见的细胞连接结构,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在桥位处两个细胞质膜之间隔有宽约250Å的间隙,其中有一层电子密度稍高的接触层,将间隙等分为二。在桥粒处内侧的细胞质呈板样结构,汇集很多微丝。这种结构和加强桥粒的坚韧性有关。间隙连接是动物细胞中通过连接子(connexons)进行的细胞间连接。所谓“间隙”,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在间隙连接处,相邻细胞质膜间有2~3nm的间隙;其二是在间隙连接的连接点处,双脂层并不直接相连,而是由两个连接子对接形成通道,允许小分子的物质直接通过这种间隙通道从一个细胞流向另一个细胞。在连接点处由连接子造成间隙,允许小分子的物质直接通过这种间隙从一个细胞流向另一个细胞(图)。由于cAMP和Ca2+信号分子能够通过间隙连接从一个细胞进入到相邻细胞,故具有通讯作用。化学性突触,依靠突触前神经元末梢释放特殊化学物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来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和电突触区别主要在于前神经元释放的物质不同,电突触是依靠突触前神经末梢的生物电和离子交换直接传递信息。特点:以神经递质为媒介,单向传导化学性突触是由突触前成份,突触后成份和突触间隙组成因为电突触的传导速度快,所以在人体保留下来,以便完成某些不是非常复杂但是要求速度的工作。2017.9阿拉伯糖,又被称为L(+)-树胶醛糖、L(+)-阿戊糖、果胶糖等。原系从一种叫阿拉伯树分泌的胶体中经复杂的化学和物理方法分离提取出来的一种左旋单糖,天然的L-阿拉伯糖很少以游离存在。阿拉伯糖(arabinose)阿拉伯糖又称果胶糖,常与其他单糖结合,以杂多糖的形式存在于植物果浆、胶体、半纤维素、果胶酸,松柏科树木心材,细菌多糖,以及某些糖苷中。阿拉伯糖有八种异构体,如β-D-阿拉伯糖、β-L-阿拉伯糖等。阿拉伯糖工业产品主要有两种:D-阿拉伯糖可通过降解D-葡萄糖获得,自然界较为少见,主要出现在某些细菌多糖中。天然L-阿拉伯糖可由D-木糖被尿苷二磷酸衍生物经酶促异构化反应获得,也可从玉米皮半纤维素里的阿拉伯木糖中提取。2017.10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pathway)是指细胞在胞浆中分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pyruvate)的过程,此过程中伴有少量ATP的生成。在缺氧条件下丙酮酸被还原为乳酸(lactate)称为糖酵解。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可进一步氧化分解生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CO2和H2O。葡萄糖不能直接扩散进入细胞内,其通过两种方式转运入细胞:一种是与Na+共转运方式,它是一个耗能逆浓度梯度转运,主要发生在小肠粘膜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部位;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细胞膜上特定转运载体将葡萄糖转运入细胞内,它是一个不耗能顺浓度梯度的转运过程。已知转运载体有5种,其具有组织特异性如转运载体-1(GLUT-1)主要存在于红细胞,而转运载体-4(GLUT-4)主要存在于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糖异生:又称为葡糖异生。由简单的非糖前体(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糖(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糖异生不是糖酵解的简单逆转。虽然由丙酮酸开始的糖异生利用了糖酵解中的七步近似平衡反应的逆反应,但还必需利用另外四步酵解中不曾出现的酶促反应,绕过酵解过程中不可逆的三个反应。糖异生保证了机体的血糖水平处于正常水平。3一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的系统名为D一甘油醛一3一磷酸:辅酶I氧化还原酶(具磷酸化作用)。它催化3一磷酸甘油醛氧化(脱氢)和磷酸化,生成1,3一二磷酸甘油酸,是糖代谢的中心环节,、故对糖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2017.13RNA指导的DNA聚合酶实际上是反转录酶或者叫逆转录酶,它是以RNA为合成DNA的,而DNA复制是DNA指导的DNA聚合酶以及DNA指导的RNA聚合酶(合成引发体)共同参与的,因此DNA复制不需要“RNA指导的DNA聚合酶”.关于氧化磷酸化的机理有多种学说,如中间产物学说、变构学说、化学渗透学说等,其中被广泛接受的是化学渗透学说。化学渗透学说由英国的米切尔(Mitchell 1961)经过大量实验后提出。该学说假设能量转换和偶联机构具有以下特点:①由磷脂和蛋白多肽构成的膜对离子和质子具有选择性 ②具有氧化还原电位的电子传递体不匀称地嵌合在膜内 ③膜上有偶联电子传递的质子转移系统 ④膜上有转移质子的ATP酶。在解释光合磷酸化机理时,该学说强调:当氧化进行时,呼吸链起质子泵作用,质子被泵出线粒体内膜之外侧(膜间隙),造成了膜内外两侧间跨膜的电化学势差,后者被膜上ATP合成酶所利用,使ADP与Pi合成ATP(光合电子传递链的电子传递会伴随膜内外两侧产生质子动力(protonmotiveforce,pmf),并由质子动力推动ATP的合成)。每2个质子顺着电化学梯度,从膜间隙进入线粒体基质中所放出的能量可合成一个ATP分子。一个NADH+H+分子经过电子传递链后,可积累6个质子,因而共可生成3个ATP分子;而一个FADH2分子经过电子传递链后,只积累4个质子,因而只可以生成2个ATP分子。许多实验都证实了这一学说的正确性。1)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体在线粒体内膜中有着特定的不对称分布,递氢体和电子传递体是间隔交替排列的,催化反应是定向的。2)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复合物I,III和IV的传氢体起质子泵的作用,将H+从线粒体内膜基质侧定向地泵至内膜外侧空间,将电子传给其后的电子传递体。3)线粒体内膜对质子具有不可自由透过的性质,泵到外侧的H+不能自由返回。结果形成内膜内外的电化学势梯度(由质子浓度差产生的电位梯度)。4)线粒体F1-F0-ATPase复合物能利用ATP水解能量将质子泵出内膜,但当存在足够高的跨膜质子电化学梯度时,强大的质子流通过F1-F0-ATPase进入线粒体基质时,释放的自由能推动ATP合成。2017.20细菌鞭毛的结构和化学成分都与真核细胞的鞭毛完全不同,不存在9+2的微管型式,而是由2~5条,宽约40~50埃的微丝组成,其蛋白质成分是鞭毛蛋白。除螺旋体外,其他细菌的鞭毛都没有质膜包被。虽然它们的基底也深入到原生质内的颗粒中,但这种颗粒与基粒毫无相似之处。细菌鞭毛运动的能源不是ATP,据认为是来源于细胞膜的电子传递系统产生的一种电化学梯度。2017.21朊病毒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质,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朊是蛋白质的旧称,朊病毒意思就是蛋白质病毒,朊病毒(prionvirus)严格来说不是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而仅由蛋白质构成的可自我复制并具感染性的因子。(严格来说,朊病毒由于没有DNA或RNA,并不能进行自我复制。它的复制方式是:朊病毒(SC型PrP型蛋白)接触到了生物体内正常的C型PrP蛋白,导致C型的变成了SC型。朊病毒是一类能引起哺乳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传染性的病变因子,美国生物学家斯垣利·普鲁辛纳Prusiner认为它是一种蛋白质侵染颗粒。朊病毒与常规病毒一样,有可滤过性、传染性、致病性、对宿主范围的特异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规病毒还小得多(约30~50nm);电镜下观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结构,且不呈现免疫效应,不诱发干扰素产生,也不受干扰作用。朊病毒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可以导致人类和家畜患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病变,最终不治而亡。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朊病毒病和艾滋病并立为世纪之最危害人体健康的顽疾。2017.22b是bp的简写,就是碱基对1000b=1kb1000kb=1Mb1000Mb=1Gb因此是大约10的9次方,十亿这个数量级.人类基因组的大小一共是三十亿个碱基对.2017.23凡侵入人体后大部分时间停留在宿主细胞内并繁殖的病原菌称胞内寄生菌。例如结核杆菌、凡侵入人体后大部分时间停留在宿主细胞内并繁殖的病原菌称胞内寄生菌。例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布氏杆菌等均属于此类细菌。2017.27周皮是取代皮的次生保护组织,存在于加粗生长的根和茎的表面。[1]是由木栓形成层、木栓层和栓内层组成,是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茎及根加粗生长时形成代替表皮起保护作用的一种次生保护组织。可控制水分散失,防止病虫害以及外界因素对植物体内部组织的机械损伤。周皮上有皮孔,可代替表皮上气孔起通气作用。有时,当植物的某一部分(如叶子)脱落后,可沿着暴露的表面发育出周皮;或植物体受伤后,也可在暴露的表面产生周皮,称为创伤周皮。2017.29虫媒花是指靠昆虫为媒介进行传粉方式的花。多数有花植物是依靠昆虫传粉的,常见的传粉昆虫有蜂类、蝶类、蛾类、蝇类等。这种花花形大、花被颜色美丽,还常有芳香的气味和甜美的花蜜,从而起到招蜂引蝶并进而将一朵花的花粉带到另一朵花上去的作用。虫媒花的花粉粒较大,有粘性,便于粘附在昆虫身上。由昆虫来传粉的植物占有花植物的大多数,其花型、花蜜及花香也各不一样,既适应了各种昆虫的需要,也把我们的世界装扮得妖娆多姿、欣欣向荣。2017.30种子植物的雌配子体,由胚囊细胞分裂形成,具有多种类型。胚囊在裸子植物于胚乳动期从近珠孔的细胞分化为颈卵器。因此胚囊是由胚乳和颈卵器构成的单倍的配子体。或包藏于被子植物胚珠中的一种高度特化的雌配子体,为大孢子有丝分裂的产物。一般为"七胞八核"(即7个细胞,8个细胞核)的结构,包括一个卵细胞、两个助细胞、一个中央大细胞(中央大细胞内含有两个极核)和3个反足细胞。受精后,受精卵在胚囊内发育成胚,受精的极核发育成胚乳。正常型是在减数分裂形成的四个细胞中,有三个退化,剩下的含有一个核的胚囊细胞,核分裂三次,成为八个核,三个集中到近珠孔端,形成卵器,三个集中到近合点端,形成反足细胞,二个核移至胚囊中央形成极核。但是胚囊有更复杂的形式,例如贝母型(Fritillaria-type)胚囊细胞为四核,其中近合点的三核分裂时与纺锤丝平行愈合成为3n的二核(将此称为Bambaccioni现象),不久同时分裂成为3n的四核,其中三个成为反足细胞,剩余的一个与近卵器的核(n)合成4n的中央核等各种形式,受精后,卵细胞成为二倍的而参与胚的形成。助细胞一般寿命短,在花粉管进入胚囊前后即行消失。反足细胞寿命也短,但其中也有在数量、大小上均增加而显有原叶体迹象的[龙胆科(Gentianaceae)、箬竹属(Sasa)等的几种]。此外,也有从卵细胞以外的细胞发育成胚的(多胚形成)。2017.33水势,一般指水流的趋势,也可以指水位或水的流量与冲力,在古代还指游水的技能。水势是指水的化学势。是推动水在生物体内移动的势能。水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总是从水势较高处向水势较低处移动。2017.39一般是指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春化作用。例如来自温带地区的耐寒花卉,较长的冬季和适度严寒,能更好的满足其春化阶段对低温的要求。低温处理对花卉促进开花的作用,因花卉的种类而异。春化低温对越冬植物成花的诱导和促进作用。冬性草本植物(如冬小麦)一般于秋季萌发,经过一段营养生长后度过寒冬,于第二年夏初开花结实。如果于春季播种,则只长茎、叶而不开花,或开花大大延迟。这是因为冬性植物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低温才能形成花芽。冬性作物已萌动的种子经过一定时间低温处理,则春播时也可以正常开花结实。春化作用一词即由此而来。冬性禾谷类作物(如冬小麦);二年生作物(如甜菜、萝卜、大白菜)以及某些多年生草本植物(如牧草),都有春化现象,这是它们必须等到翌年才能开花的基本原因。2017.41表皮衍生物,由表皮演化形成。由于表皮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而环境又在不断变化,故表皮衍生物的种类多样,功能也各不相同。水生(两栖)动物在鱼类的表皮中形成的许多单细胞腺,能分泌粘液,用于润滑身体,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两栖动物营水陆两栖生活,表皮中有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其中多细胞腺又分为两种:一为粘液腺(如青蛙)分泌粘液,湿润皮肤,协助呼吸;二为浆液腺(如蟾蜍),分泌毒性浆液,有保护作用。随着脊椎动物从水生向陆生的过渡,表皮衍生物种类逐渐增多且较复杂。爬行动物爬行动物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它的表皮细胞角化为角质鳞片,可防止陆地生活时水分的丧失。鸟类的羽毛、角质喙、角质鳞、爪、距以及尾脂腺等多种表皮衍生物适应空中飞翔、取食等活动。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其表皮衍生物种类更多。主要包括由表皮产生的角质结构,如毛、爪、甲、蹄、角质角(犀牛角)等以及各种皮肤腺。毛是哺乳动物最主要的皮肤衍生物,可分为粗毛(针毛)、绒毛和触毛(感觉毛)3种。粗毛长而硬,有毛向,耐摩擦,起着保护毛层的作用。绒毛短细软而密,在皮肤外形成一层不流动的空气层,起保温作用。触毛较粗毛更长而硬,通常生于唇边、颈、胸部和腹侧,有触觉作用。2017.45伸缩泡,是单细胞生物内水分调节细胞器,是一种能做节奏性伸缩的液泡,兼有排泄功能。是不同种类的单细胞生物伸缩泡的结构不尽相同,纤毛虫的伸缩泡最复杂,每个伸缩泡有6-10个收集管,收集管周围有很多网状小管,收集内质中的多余水分及部分代谢产物,最终由伸缩泡与外界相通的小孔排出体外。淡水产的种类都有一个或数个伸缩泡,海产和寄生的种类没有。当伸缩泡充满液体时,在显微镜下很容易观察到。伸缩泡是单细胞生物的一种液泡。由于收缩和扩张可周期的交替的进行,所以称为脉动(pulsati-on)。伸缩泡在舒张期,从细胞质内收集液体而膨胀;到了收缩期,把液体排出体表而暂时消失。伸缩泡的数目因种类而不同,有的1个、有的2个或多个。纤毛虫类通常有几条由末端部、壶腹。2017.47不完全变态,包括三个亚种类:半变态、渐变态、过渐变态。昆虫变态的一种类型,指成虫和幼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相似,形态无太大差别,只是幼虫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未发育成熟,翅未发育完全(翅芽)。此类昆虫的发育过程经过受精卵、幼虫(若虫或稚虫)、成蝗虫为不完全变态虫三个阶段。如蝗虫、蚱蜢、椿象、蜻蜓、蟋蟀、蝼蛄、蝉等。与完全变态类昆虫不同,这类昆虫没有明显的幼虫期、蛹期。幼虫形态、生活习性都与成虫类似,称做“不完全变态”。由于此时的昆虫还不会飞,一些害虫的若虫期是消灭它们的最好时期。昆虫的变态方式与虫卵孵化的早晚有关,而卵孵化早晚又与卵内的营养物质相关。一般来讲,卵内营养丰富,胚胎生长时间较长,孵出的幼虫与成虫区别不大,通过不完全变态就可变为成虫;反之,卵则孵化较早,幼虫须经完全变态才能成为成虫。2017.53交感神经是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到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黏稠,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交感神经系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到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相反,它虽不如交感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但也有相当关系。它的纤维不分布于四肢,而汗腺竖直肌、肾上腺、甲状腺、子宫等不具有副交感神经分布处。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当副交感神经的紧张长时间持续时,便会出现身体倦怠,站立时头晕目眩,容易疲劳等症状。2017.54一般认为感受伤害性刺激的感受器是一种游离神经末梢,是一些没有形成特殊结构的感受器。在皮肤、肌肉和血管壁上都分布有大量的游离神经末梢。其中估计有相当部分是感受痛觉的。传导痛觉冲动的神经纤维,一般认为是较细的神经纤维,包括Aδ纤维和C纤维。Aδ纤维传导快痛,C纤维传导慢痛。但这两种纤维中有相当数量是传导非痛觉冲动的(如触觉、温觉等),只有一部分是传导痛觉冲动的。如果通过皮肤给人的皮下神经干以电刺激,在只兴奋较粗的神经纤维时不引起痛觉;当刺激强度达到兴奋Aδ纤维时,就产生明显的刺痛;达到兴奋C纤维的强度时,引起难于忍受的疼痛。2017.67伯格曼法则又称为贝格曼法则。德国19世纪的生物学家卡尔·伯格曼发现:同一物种在越冷的地方个体体积越大,伯格曼外形越接近球形。是生物在漫长进化过程中的适应的结果。在同等温度下,体积越大,散热就越慢,而相同体积中的球形的表面积最小,也最利于保暖。当然,除体积和体型外,保暖的条件还有皮毛绝热能力,脂肪层等也是。阿伦定律是生态学的一条定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缩短,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相对较长。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如图所示的两种狐狸(请注意它们的耳朵,白色为北极狐,棕色为非洲狐)。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被称作“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生物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的耐受性范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则称为耐受性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定义: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性,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亡。
/
本文档为【生物竞赛辅导2017预赛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