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西周时期湖北地区的封国和方国

西周时期湖北地区的封国和方国

2010-06-26 6页 pdf 256KB 1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170952

暂无简介

举报
西周时期湖北地区的封国和方国 收稿日期 :2000 - 02 - 26 作者简介 :刘玉堂 (1956 — ) ,男 ,湖北大悟人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从事楚文化、长江文化和中国城市史研究。 西周时期湖北地区的封国和方国 刘玉堂 李安清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楚文化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30077) 摘要 :西周时期 ,今湖北境内分布有不同类别和不同规模的国家。然而 ,迄今为止 ,尚未见对 此探讨的专文。为此 ,本文将文献记载同考古发现结合起来并相互参验 ,对西周时期今湖北境内 众多的国家进行系统研究。为便利起见 ...
西周时期湖北地区的封国和方国
收稿日期 :2000 - 02 - 26 作者简介 :刘玉堂 (1956 — ) ,男 ,湖北大悟人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从事楚文化、长江文化和中国城市史研究。 西周时期湖北地区的封国和方国 刘玉堂 李安清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楚文化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30077) 摘要 :西周时期 ,今湖北境内分布有不同类别和不同规模的国家。然而 ,迄今为止 ,尚未见对 此探讨的专文。为此 ,本文将文献记载同考古发现结合起来并相互参验 ,对西周时期今湖北境内 众多的国家进行系统研究。为便利起见 ,本文的研讨将以地区为序展开。 关键词 :西周 ;湖北 ;国家 ;地区 中图分类号 : K224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854 (2000) 04 - 0081 - 06 西周时期 ,今湖北境内除了号为子男之国的楚外 ,还分布有为数众多的封国和方国。其中既有周初分 封的同姓或异姓诸侯国 ,也有西周中期以降由北方南迁的诸侯小国 ,还有自商代就已建立于斯的方国或部 落。然而 ,湖北境内小国固然很多 ,分布却不甚平衡 ,总的状况是西众东寡、南少北多。现按地区予以考 述。由于西周时期楚国受封于今湖北西北部且是湖北地区最主要的国家已是人所共知的事 ,故本文未予 考述。   一、鄂西北地区 鄂西北是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小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其中见诸文献的主要有以下国家。 卢 卢的公族为妫姓 ,因其臣民多戎人 ,故又称“卢戎”,或作“庐戎”。据《尚书·牧誓》记载 ,武王伐纣 时 ,即有卢人参加 ,卢也见于金文 ,据孙诒让考释 ,《 侯簋》之“ ”,即与“卢”同[1 ] 。学术界大都认为 ,此 “卢”,即春秋早期与罗国联合攻击楚师的“庐戎”,其事见《左传·桓公十三年》。卢之地望 ,据清人顾祖禹 说 :南漳县东北五十里有中庐城 ,为春秋时庐戎国[2 ] 。今人进一步考订其故址在今湖北南漳县境 ,蛮河中 游北 ,与楚相距不足 40 公里。但也有少数学者改订于今湖北襄阳县西的泥咀镇附近[3 ] 。 罗 《左传·桓公十三年》:“十三年春 ,楚屈暇伐罗 ,斗伯比送之。”杜预注 :“罗 ,熊姓国 ,在宜城县西山 中 ,后徙南郡枝江县。”罗在春秋早期就与楚发生战争 ,说明西周时期已立国。其故址据今人考订 ,位于蛮 河中游南 ,居今湖北南漳、宜城两县之间 ,与楚相距约 40 公里 ,或以为今宜城县西 10 公里罗川城即是。新 近也有学者改订于今襄阳县丁家集对岸一带[3 ] ( P1257) 。 鄢  在罗和卢的东面 ,今蛮河下游北 ,有一个鄢国。据《路史·国名纪丙》,其公族为云阝姓。鄢之立国 , 先秦文献失载 ,但其地称鄢 ,而平旷肥美过于卢、罗之地 ,宜必有国。但学术界多以为鄢本西周初年封国 , 原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 ,因被郑武公所灭 ,遣民南徙于今湖北宜城 ,后入于楚。若细加探究 ,尚有可疑。首 先 ,鄢被郑武公灭后 ,“遣民南徙于今湖北宜城”,缺乏依据。其次 ,在鄢被灭的春秋初年 ,汉水两岸的大小 封国正力图扩充和巩固自己的地盘 ,怎能允许远在千里之外的亡国之民插足其间 ? 再次 ,灭国后的鄢遣民 已所剩无几 ,何以在长途流徙后于异地重建家园 ?[4 ]故我们以为 ,鄢并非由中原南迁而来 ,其立国与鄢水 有关。《左传·桓公十三年》:“楚屈瑕伐罗 ,斗伯比送之。⋯⋯及鄢 ,乱次以济。”“鄢”,杜预云 :“鄢水 ,在襄 阳宜城县 ,入汉。”《水经注·夷水》:“夷水出房陵 (今保康、南漳交界处的司空山) ,其水东南流 ,历宜城西谓 之夷溪 ,又东南径罗川城 ,又谓之鄢水。”由此可见 ,鄢水即夷水即今宜城境内的蛮河。其地早有国名鄢。 18 2000 年 7 月 第 21 卷第 4 期                  襄樊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gfan University                  J uly ,2000 vo1. 21 No. 4 吴卓信《汉书地理补注》云 :“鄢本古国 ,后入楚为别都。”江永《春秋地理考实》也说 :“今襄阳府宜城县南有 宜城故城 ,即古鄢国也。” 谷  《春秋·桓公七年》:“夏 ,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此谷伯绥显系谷国之君。刘体智《善斋吉 金录》有卜辞云“王氏 ”,于省吾《双剑讠多殷契骈枝三编》以为“ ”即谷 ,说明谷国殷商已立国。谷之族 姓 ,孔颖达云“不知何姓”,郑樵《通志·氏族略》以为嬴姓。谷国故址 ,多以为在今谷城县西北 ,今人进一步 考订其地跨汉水支流南河两岸 ,而都于汉水南、南河北 ,与楚相距不下 100 公里。 绞 《左传·桓公十一年》:“郧人军于蒲骚 ,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又同书《桓公十二年》:“伐绞之 役 ,楚师分涉于彭”[5 ] 。尽管杨伯峻对传世铜器《交君子鼎》、《交君子壶》、《交君子》等是否为绞君子器尚 存疑虑 ,但绞在春秋早期就敢于与楚抗衡 ,说明其西周时已立国。绞之族姓不详 ;也有人推测为偃姓[3 ] (P1320) ,尚待进一步考证。绞之地望 ,多以为在今郧县 ,可从。绞国的东南是谷国 ,西南是庸国 ,三者略 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庸 据《尚书·牧誓》记载 ,庸人曾参加商末的武王伐纣战争 ;传世西周铜器《井侯簋》中似有“庸人”字 样 ,又周夷王时楚人熊渠曾伐庸[6 ] 。足见庸是一个很古老的方国。庸之族属 ,其说不一 :或根据庸近濮地 而推测其族属为濮人 ;或根据文献有“庸人率群蛮以叛楚”[7 ]而以为其族属为“蛮”人。庸之地望 ,《史记· 楚世家》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曰 :“房州竹山县 ,本汉上庸县 ,古之庸国。”今人进一步考订其故址位于 今汉水支流堵河上游的竹山县东南部。 参加商末武王伐纣战争的七个小国或部落除了卢和庸外 ,还有彭、蜀、微、髟矛、濮这五个小国或部落。 学术界大多认为 ,以上七个小国和部落只有卢和庸位于今湖北西北部 ,余者皆分别位于毗邻鄂西北的豫、 陕、川三省。但也有少数学者则以为另五个国家和部落也均位于今湖北境内 ,即彭国位于今房县彭水一 带 ,蜀国位于今郧西县蜀水一带 ,微国位于今竹山县微阳附近 , 髟矛国位于今丹江口市近豫南处 ,濮国位于 远安县附近① 此说能否成立 ,尚须进一步探讨。   二、鄂北地区 地理概念上的鄂北 ,主要指今襄樊市区和近郊襄阳县及其东邻随枣走廊。这一地区古国虽说不多 ,但 却大部分集中于随枣走廊的南端 ,且有一个号为“汉阳诸姬”之首的随国。 邓 《左传·昭公九年》记东周王朝贵族詹桓伯在同晋国进行交涉 ,忆昔西周全盛之时 ,提及“巴、濮、 楚、邓 ,吾南土也。”西周初年成、康之际的《盂爵》铭云 :“唯王初  (祓)于成王 ,王令盂宁邓伯 ,宾见 ,用作父 宝尊彝。”意为周王派盂去慰问邓君。足见邓为周初封国无疑。据王符《潜夫论·志氏姓》说 ,邓之公族为曼 姓。田昌五进而以为“曼”与“蛮”通 ,邓国也许是苗蛮留下的华夏之邦。”[8 ]邓国的地望 ,主要有二说 :一曰 河南邓州 ,一曰湖北襄樊。“邓州说”首倡者为清人顾祖禹[9 ] ,郭沫若从之[10 ] 。“襄樊说”言者甚众 :刘宋盛 弘之《荆州记》云 :“樊城西有 城。⋯⋯ 城西北行十余里 ,邓侯吾离之国 ,为楚文王所灭 ,今为邓县。”主 张邓在今襄樊西北。《水经注·氵育水》云 :氵育水“南过邓县东 ,县故邓侯吾离之国也”。主张邓在襄樊东北。 司马贞《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索隐云 :“此邓在汉水之北 ,故邓侯城也。”又《括地志》云 :“故邓城在襄州安养 县北二十里 ,春秋之邓国。”唐安养县 ,天宝以后改名临汉县 ,故地在今襄樊市之樊城。此二说只是笼统指 定在襄樊之北。总之 ,古邓国境跨汉水两岸 ,而都于今襄樊市北郊。也有学者进一步考订 :今襄樊东北之 邓为晋及唐宋时的邓城县 ,襄樊西北的邓城遣址则是古邓国及宋齐以前邓县所在[11 ] 。传世邓器不多 ,郭 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收录有 3 件 ,即《邓伯氏鼎》、《邓盂壶》盖、《邓公簋》盖 ,均属西周晚期器。 又 1979 年襄樊市文物管理处从废品站拣选到《邓公牧簋》1 件 ,也为西周晚期之物[12 ] ,有关专家认为系襄 阳一带出土[13 ] 。西周邓器出土于襄阳 ,为古邓国位于襄樊提供了物证。 厉  《左传·桓公十三年》:“楚子使赖人追之 ,不及。”杨伯峻以为此“赖”即《左传·昭公四年》记楚灵王 28 刘玉堂 ,李安清 :西周时期湖北地区的封国和方国 ① 参见顾颉刚、章巽 :《中国历史地图集》图四、五及《地名索引》,地图出版社 ,1955 年版 ;顾铁符 :《夕阳刍稿》,紫禁城出版社 ,1988 年 版 ,第 35 页。 所灭之“赖”[5 ] ( P1137) ,其说可从。但《左传·昭公四年》之“赖”,《公羊》、《谷梁》二传均作“厉”,释云 :“灭 厉如字 ,又音赖。”可见 ,古厉、赖同音 ,可互相通用。如厉国公族为姜姓 ,相传系厉山氏后裔所建。其地望 , 据前述“安州六器”《中 》铭文 ,位于今随州市西北厉山镇一带。另一西周初年的铜器《太保玉戈》铭文也 称此厉国为周之“南国”诸侯[14 ] 。说明厉至迟西周初年已立国 ,事实上可能还要早一些。 唐 《国语·郑语》云 :“当成周者 ,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 ⋯⋯”这是唐国在文献上最早 出现 ,其时在西周晚期。而据“安州六器”之一的《中觯》铭文 ,唐国至迟在西周早期已立国了。唐国的族 姓 ,上引《国语·郑语》韦昭注曰 :“应、蔡、随、唐 ,皆姬姓也。”张守节《史记·楚世家》正义引《世本》曰 :“唐 ,姬 姓之国也。”当今学者也大多以唐为周之宗支 ,属“汉阳诸姬”之一。然而 ,也有人认为唐之公族为祁姓 ,系 尧之后。唐司马贞《史记·楚世家》索隐、《新唐书·宰相世系》以及清人梁玉绳《汉书人名表考》和顾栋高 《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均持此说。对此 ,徐少华已力辨其非[15 ] ,言之成理 ,此不复赘。至于郑樵 《通志·氏族略》将姬、祁二姓说并存 ,貌似公允 ,实则自相矛盾 ,碍难成立。根据“安州六器”《中 》铭文 ,唐 国应与厉国相邻 ;而按照“安州六器”《中 》铭文 ,唐国当与随国接近。但是相邻也好 ,接近也罢 ,都有较大 的伸缩性 ,难以确指。要想考订唐国的地望 ,根据目前的情况 ,还得依靠文献材料。涉及唐国地望的较早 的文献材料 ,主要有这么几条 :《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唐国”云 :“义阳安昌东南有上唐乡。”《汉书·地 理志》南阳郡舂陵县原注 :“侯国 ,故蔡阳白水乡。上唐乡 ,故唐国。”《水经注·沔水》释安昌县云 :“县故蔡阳 之白水乡也。汉元帝 ⋯⋯分白水、上唐三乡为舂陵县 ⋯⋯”。《后汉书·郡国志》南阳郡章陵县条下云 :“故 舂陵 , ⋯⋯有上唐乡。”由此可知 ,唐国之地望在魏晋安昌县 ,而魏晋安昌县在西汉前期为蔡阳县的一部分 , 分置后曾相继为西汉后期舂陵县、东汉章陵县。那么 ,对蔡阳、舂陵、章陵、安昌诸县中任一地望的考定 ,都 将有助于唐国地望的确定。据喻宗汉考证 ,今枣阳市西界滚河边蔡阳店 ,即汉蔡阳县故地。[16 ] 。考定蔡阳 在今枣阳 ,则唐国故址就不难寻查了。《括地志》卷七云 :“上唐乡故城在随州枣阳县东南百五十里 ,古之唐 国也。”《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七载唐城云 :“(随) 州西北八十五里 ,春秋时唐侯国。”《春秋大事表》卷五云 : “今湖广德安府随州西北八十五里有唐城镇。”杨伯峻进一步认定唐国故城位于今枣阳市东南的随州市西 北之唐县镇[5 ] ( P1740) 。其说不误。 曾 “安州六器”铭文记周昭王令南宫南征虎方 ,途经唐、厉而后至曾。这至少提供了两点信息 :一是 曾至迟西周早期已立国 ,二是曾之地望与唐、厉同在汉东且相距不远。不料 ,金文中的唐、厉均见之于文 献 ,独曾国于文献无载。更耐人寻味的是 ,文献无曾国 ,却有一个与曾国在诸多方面都十分吻合的国家 ,这 就是前引《国语·郑语》所记与“荆蛮、申、吕、应、邓、陈、蔡”和“唐”并列的“随”。这一奇特现象 ,引起了人们 的深思 :若曾和随为两国 ,何以在一地 ? 若曾和随为一国 ,何以有二名 ? 这的确是一个难解之谜。1978 年 ,曾侯乙墓在随州挖掘后 ,李学勤首倡“曾随合一”说 ,认为金文上的曾国即文献中的随国[17 ] 。此后 ,李 学勤本人和有关学者又作了进一步的论证[18 ] ,论证内容涉及到曾随姓氏、疆域、年代等方面。首先 ,看曾 随姓氏是否相同。1979 年 ,随州城郊季氏梁一座春秋墓中出土的两件青铜戈 ,其中一件铭文为 :“周王孙 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另一件铭文为 :“穆侯之子西宫之孙 ,曾大攻 (工)尹季怡之用。”[19 ]两件戈铭中的季 怡 ,无疑是指的同一个人。从前一件戈铭看 ,他肯定是姬姓 ,因为他是“周王孙”,至于“季”,则应为其氏 ;从 后一件戈铭看 ,他不仅是曾国的大工尹 ,还是曾国的公族 ,因为他的先辈是“穆侯”。身为曾国公族的季怡 是姬姓 ,其出生国曾国无疑也是姬姓。随为姬姓 ,文献多载。《春秋左传正义》引《世本》说 :“随国 ,姬姓。” 高诱注《淮南子·览冥训》“随侯之珠”,同样称随为姬姓。前述韦昭注《国语·郑语》也说“应、蔡、随、唐 ,皆姬 姓也。”足见曾随姓氏相同。其次看曾随疆域是否相合。曾国由于文献无载 ,其疆域也只有根据出土文物 考察。据初步统计 ,现已发现的曾国有铭铜器共 12 批 ,其分布范围 ,大致是以今随州市为轴心向四周延 伸 ,西起襄阳 ,东过随城 ,北到新野 ,南达京山。随国的疆域 ,文献无明载 ,但据记随事较多的《左传·桓公八 年》涉及的“沉鹿”、“汉滩之间”、“速杞”等地名来看 ,其版土当包括今汉水以东 ,桐柏山以南 ,广水以西 ,钟 祥、京山以北地区[20 ] 。可见曾随疆域相合。再次看曾随年代是否相当。根据“安州六器”和已出土曾国铜 器的年代上起两周之际、下至战国 ,姬姓曾国始封时间应在周昭王之前 ,灭亡于战国中期偏晚。姬姓 随国的立国时间文献无明载 ,但据前引《国语·郑语》记载分析 ,至迟西周晚期已有其国 ,而其始立时间应更 38 第 21 卷第 4 期                襄樊学院学报                   2000 年第 4 期 早一些。姬姓随国的灭亡时间 ,文献同样无明载 ,但据《春秋·哀公六年》“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的记 载分析 ,姬姓之随至少春秋末年还存在。而考虑到此时它还与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其国祚当会延至战 国。由此说来 ,曾、随存在的年代相当。正是由于出土铜器上的曾国同文献记载中的随国姓氏相同、疆域 相合和年代相当 ,所以 ,我们也倾向于“曾随一国二名”的说法。但对于何以会一国二名 ,学术界仁智互见。 有的学者以为 ,“曾”为国名 ,“随”为曾都 ,因而文献又称其国为“随”,这就像杞国都于淳于又称淳于、魏国 都于大梁又称梁、韩国都于新郑又称郑一样[20 ] ( P1288) 。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 ,以为魏国迁都于梁后才 兼称梁 ,韩迁都于郑后才称郑 ,而随与曾既未互迁 ,与魏之于梁、韩之于郑不能相提并论[21 ] 。如果主张曾 即随 ,这又的确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总之 ,虽然“曾随合一”说在学术界和者甚众 ,但持异见者也不乏 其人 ,看来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 ,尚须仰仗新的考古发现。   三、鄂中地区 鄂中地区西周小国不多见 ,有文献可考者只有郧、贰、轸三个国家。 郧  “郧”亦作“云阝”或“云”。据《左传》等文献记载 ,两周之际的楚君若敖曾“娶于云阝”,生斗伯比。春 秋早期 ,斗伯比又娶云阝子之女 ,生令尹子文。由此看来 ,郧至迟西周晚期已立国。郧系散居于江汉平原的 巴人东迁 水流域所建的方国 ,故其公族为巴人。郧之地望 ,或以为在今安陆市 ,或以为在今钟祥市与京 山县交界处[3 ] ( P1296) ,当以前为是。 贰  《左传·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将盟贰、轸”。屈瑕与贰结盟在春秋早期 ,说明贰至迟西周晚期已立 国。贰之族姓不详 ,或以为姬姓 ,尚待确考。贰之地望 ,多以为在今广水市境内。 轸 轸同贰一样 ,仅见于上引《左传·桓公十一年》。轸之族姓不详 ,或以为姬姓 ,尚待确考。据清人 《春秋传说汇纂》考订 ,其地位于今应城市境内。同贰一样 ,轸当于西周晚期已立国。   四、鄂东地区 鄂东地区古国无多 ,仅有见于考古材料的长子国、举 (与)国和见于文献记载的鄂国。 长子 长子国文献无载 ,只见于考古资料。1977 年~1978 年 ,考古工作者在今武汉市黄陂县发掘了 一处鲁台山遗址 ,该遗址南北长 1625 米 ,东西宽 775 米 ,时代为西周 ,同时还发掘了 5 座西周贵族墓 ,出土 了一大批陶器、青铜器、玉器、原始瓷器等。值得注意的是 ,在一件青铜圆鼎上 ,有“长子狗作文父乙阝尊彝” 9 字铭文[22 ] 。黄锡全以为 ,器铭“长子狗”之“长子”,即商代甲骨文“长子惟龟至”之“长子”。“长子”曾向 商王朝贡龟 ,说明它是在商代已建立于南方江汉二水汇合处并臣服于商的一个方国。鲁台山遗址与西周 墓的填土中出土有商代的陶鬲足等器物 ,说明此地西周前曾有商人活动过。离鲁台山不远的盘龙城、袁李 湾等处 ,以及孝感、安陆、应城等地都发现有商周遗址 ,并有西周早期文化层迭压在商代文化层之上的地层 关系 ,证实这一带西周文化的前身是商文化[23 ] 。又据与“长子狗”圆鼎同出的“公大史”方鼎有铭“公大史 作姬 宝阝尊彝”分析 ,长子已与周室联姻 ,表明周灭商后长子又臣服于周 ,而且同周的关系非同一般[24 ] 。 此说能否确立 ,尚待进一步探讨。 举 举于文献无载 ,仅见于甲骨卜辞。《佚存》498 是一版武丁时期的卜骨 ,刻有数行同文卜辞 ,内容 为 :“贞 ,令望乘四水与乏虎方 ? 十一月。”望乘是商朝经常率军出征的武将 ,“四水”义为及 ,“乏”为犯 ;“与”即 举 ,为汉东举水流域方国 ,与“虎方”相邻[25 ] 。按举水经麻城、新洲、团风等市县入长江 ,举立国于举水中游 今麻城、新洲交界处的可能性较大。 鄂  《史记·楚世家》:“当周夷王之时 ,王室微 ,诸侯或不朝 ,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 ,乃兴兵伐庸、 扬粤 ,至于鄂”。鄂 ,《正义》引刘伯庄云 :“地名 ,在楚之西 ,后徙楚 ,今东鄂州是也。”又引《括地志》云 :“邓州 向城县南二十里西鄂故城是楚西鄂。”刘伯庄以为楚熊渠所伐之鄂为东鄂 ,言之成理。但是他认为这个东 鄂乃由位于今河南南部的西鄂南迁而得名 ,则无根据。事实上 ,东、西两鄂 ,并无干系。《史记·殷本纪》: 48 刘玉堂 ,李安清 :西周时期湖北地区的封国和方国 “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集解》引徐广曰 :“(鄂)一作于阝 ,音于 ,野王县有于阝城。”这大概就是刘伯庄 所谓“在楚之西”的“鄂”,其位置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由上述记载可知 ,西鄂属华夏系统 ,为殷之封国。 而东鄂之“鄂”本作“噩”,乃鳄鱼的象形 ,鳄鱼在古代曾被称为蛟 ,是龙类的一种。《汉书·武帝纪》说 :元封 五年冬 ,汉武帝“自寻阳浮江 ,亲射蛟江中 ,获之”。颜师古注曰“许慎云 :‘蛟 ,龙属也。’郭璞说其状云 :似蛇 而四脚 ,细颈 ,颈有白婴 ,大者数围 ,卵生 ,子如一二斛瓮 ,能吞人也。”显然 ,这蛟龙是扬子鳄。百越民族断 发纹身 ,像蛟龙之状。他们的龙 ,正是包括扬子鳄在内的。东鄂之所以称“鄂”,正因为它为古越族的一支 扬越所建 ,而扬越恰恰是崇拜扬子鳄的。足见东鄂为扬越所属。从《史记·楚世家》:熊渠伐扬越“至于鄂” 来看 ,鄂当在扬越之领疆内。在西周早、中期 ,楚人一直亻局促于丹淅、荆山之间 ,不可能威慑西鄂而导致其 南迁。退而言之 ,即令西鄂要率部迁徙 ,也不会越过重山复水到相距千里之遥的古越人聚居之地。关于鄂 之地望 ,上引清人顾栋高谓在今湖北鄂州 ,言之有据。《史记》裴马因《集解》引《九州记》曰 :“鄂今武昌。”张 守节《正义》引《括地志》曰 :“武昌县 ,鄂王旧都。今鄂王神即熊渠子之神也。”日本学者陇川太郎在其所著 《史记会注考证·楚世家》一书中说 :“此鄂即今日之鄂城。”综上所说 ,鄂在今湖北鄂州市 (即原鄂城县)境内 无疑。   五、江汉地区 江汉地区西周时期见于文献的国家主要有冉阝、权、州三个封国 ,另有一个可能系商朝南迁氏族建立的 方国或部落 ———北。 冉阝  《史记·管蔡世家》记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 ,母曰太姒 ,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 ,次曰武王 发 , ⋯⋯次曰 季载 , 季载最少。”成王时“封季载于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说 :“  ,国也。载 ,名也。 季 ,字也。  ,或作‘ ’。按《国语》曰 由郑姬’。贾逵曰‘文王子季聃之国’也。庄公十八年楚武王克权 , 迁于 处。⋯⋯聃与皆音奴甘反。”显然 , 聃、 通 ,简体字为“冉阝”;“ 处”,今写作“那处”[21 ] ( P137) 。冉 阝之地望 ,据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位于今钟祥市西北部。冉阝国立国之君既为周文王之子 ,当为姬姓无疑。 权 《左传 ·庄公十八年》记 :“初 ,楚武王克权 ,使斗缗尹之”。杜预注 :“权 ,国名 ,南郡当阳县东南有 权城。《水经注·沔水》:“沔水又东会古权口。水出章山东南流 ,径权城北。古之权国也”。综考诸书所载 , 权当位于今当阳市东南 ,与楚相约 150 公里。权国系商代中期以后南迁的殷人所建 ,其公族为子姓。 州 《左传·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 ,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杜预注曰 : “州国 ,在南郡华容县东南”。《史记·楚世家》记有“考烈王元年纳州于秦以平”,裴马因《集解》引徐广曰 :“南 郡有州陵县”。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张琦《战国策释地》卷下 ,都认为“今湖广荆州府 监利县东三十里有州陵城”,为“古州国”地。谭其骧更是具体指出 :“华容故城在今潜江县西南”,“州在今 洪湖县 (今洪湖市)东北”[26 ] 。此说可从。州之姓氏 ,据《路史·国名纪乙》,为偃姓 ,系少昊后裔。说明州之 立国较早 ,大概不会晚于西周早期。 北子 1961 年 ,考古工作者在今荆州市江陵区万城一座西周墓中发现一批铜器 ,其中有 4 件器铭有 “北子 , ”字样[27 ,28 ] ,与鄂州陈林寨发现的商代青铜爵铭文“ 父丁”相比[29 ] ,都有“ ”字。“ ”即“ ” 字 ,是商代青铜器上所出现的重要族氏铭文之一 ,曾见于安阳侯家庄 1550 号大墓 ,估计为商朝的王族[29 ] 。 说明在殷商时期 ,中原商王朝贵族中曾有一支辗转南下 ,直至西周前期仍居于江汉平原一带。考虑到这个 “ ”族在江汉地区生活长达数百年之久 ,且具有较高水平的青铜文化 ,很可能已建立了名为“北子”的方国 或部落。 参考文献 : [ 1 ]  孙诒让 1 古籀余论 :卷三[ M ]1 [ 2 ]  顾祖禹 1 读史方舆纪要 1 卷七九[ M ]1 [ 3 ]  石泉 1 楚国历史文化大辞典[ M ]1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1051 58 第 21 卷第 4 期                襄樊学院学报                   2000 年第 4 期 [ 4 ]  高介华 ,刘玉堂 1 楚国的城市与建筑[ M ]1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1 [ 5 ]  杨伯峻 1 春秋左传注[ M ]1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11301 [ 6 ]  史记·楚世家[ M ]1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1 [ 7 ]  左传·文公十六年[ M ]1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1 [ 8 ]  田昌五 1 古代社会断代新论[ M ]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1471 [ 9 ]  顾祖禹 1 读史方舆纪要 :卷五一[ M ]1 [ 10 ]  郭沫若 1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M ]1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71 [ 11 ]  石泉 1 古邓国、邓县考[J ]1 江汉论坛 ,1980 , (3) 1 [ 12 ]  张家芳 1 湖北襄樊拣选的商周青铜器[J ]1 文物 ,1982 , (9) 1 [ 13 ]  杨权喜 1 襄阳山湾出土的若阝国和邓国铜器[J ]1 江汉考古 ,1983 , (1) 1 [ 14 ]  陈梦家 1 西周铜器断代 : (二) 、(五) [J ]1 考古学报 ,1955 , (10) ;1956 , (3) 1 [ 15 ]  徐少华 1 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 M ]1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157 - 591 [ 16 ]  喻宗汉 1 吴师入郢之战有关问题探讨·唐国地望考[ A]1 楚史论丛初集[ C]1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41 [ 17 ]  李学勤 1 曾国之谜[ N ]1 光明日报 ,1978 - 10 - 041 [ 18 ]  李学勤 1 续论曾国之谜[J ]1 江汉论坛 1990 , (增刊) 1 [ 19 ]  随县博物馆 1 湖北随县城郊发现春秋墓葬和铜器[J ]1 文物 ,1980 , (1) 1 [ 20 ]  何浩 1 楚灭国研究[ M ]1 武汉 :武汉出版社 ,198912891 [ 21 ]  何光岳 1 楚灭国考[ M ]1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1169 - 1701 [ 22 ]  陈贤乙 1 黄陂鲁台山西周文化剖析[J ]1 江汉考古 ,1982 , (2) 1 [ 23 ]  陈贤乙 1 江汉地区的商文化[ A]1 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 C]1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21 [ 24 ]  黄锡全 1 黄陂鲁台山遗址为“长子”国都蠡测[J ]1 江汉考古 ,1992 , (4) 1 [ 25 ]  江鸿 1 盘龙城与商朝的南土[J ]1 文物 ,1976 , (4) 1 [ 26 ]  谭其骧 1 云梦与云梦泽[J ]1 复旦学报 11980 , (增刊) 1 [ 27 ]  王毓彤 1 江陵发现西周铜器[J ]1 文物 ,1963 , (2) 1 [ 28 ]  李健 1 湖北江陵万城出土西周铜器[J ]1 考古 ,1963 , (4) 1 [ 29 ]  徐国胜 1 介绍鄂城出土的几件文物[J ]1 江汉考古 ,1982 , (1) 1 The States Founded by Awarding or Founded by Itself in the Area of Hubei Province in Western Zhou Dynasty L IU Yu - tang ,L I An - qing (Social Science Academy of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77 ,China) Abstract : The different states in classification and scale were dist ributed over Hubei Province of today in Western Zhou Dynasty. However ,to this day ,we have not seen any specialized article approaching this topic. For this reason ,this article makes a sysematic study on these states by combining documentary records with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and consulting from each other. Our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will spread in geographical order for convenience. Key words :Western Zhou Dynasty ; Hubei ;States ;Area 68 刘玉堂 ,李安清 :西周时期湖北地区的封国和方国
/
本文档为【西周时期湖北地区的封国和方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