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_情采_之情采_刘勰_文心雕龙_情采_赏析

_情采_之情采_刘勰_文心雕龙_情采_赏析

2010-06-09 3页 pdf 168KB 61阅读

用户头像

is_872464

暂无简介

举报
_情采_之情采_刘勰_文心雕龙_情采_赏析 名作 欣赏 !"#$ %& ’ &(()!" * +, ) ! -- ./ 01 23 14 5 46 "2 7 48 9 #1 3/ .2 .: $ 4. ;9 ! 刘勰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 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一部 有着重要地位的杰出著作,其中有《情采》一 篇专门论述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 关系。所谓“情”,就是指文章的思想感情, 包括理论观点。所谓“采”,就是指文采,包 括语言修辞在内的艺术形式。刘勰在这篇文章 中不仅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而且论述极富文...
_情采_之情采_刘勰_文心雕龙_情采_赏析
名作 欣赏 !"#$ %& ’ &(()!" * +, ) ! -- ./ 01 23 14 5 46 "2 7 48 9 #1 3/ .2 .: $ 4. ;9 ! 刘勰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 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一部 有着重要地位的杰出著作,其中有《情采》一 篇专门论述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现形式之间的 关系。所谓“情”,就是指文章的思想感情, 包括理论观点。所谓“采”,就是指文采,包 括语言修辞在内的艺术形式。刘勰在这篇文章 中不仅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而且论述极富文 采,使这篇理论性的文章同时也成为情与采完 美结合的范例。 文章开头先从“文章”这一名称说起。因 为“文”的本意就是指图案花纹,可以用它表 示不同颜色的搭配,后来也专指青色赤色相配 合。“章”则用来表示赤色与白色相配合。刘 勰说:圣人先贤所说的所写的 <“圣贤辞” 之“辞”,大约指《论语》一书中孔子的言 论 =,既然都叫做文章,那“非采而何”,不 是文采又是什么呢>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 一个观点:文章必定要具有文采,这是不言而 喻的。虽然直截了当,但又非常自然。紧接着 他又说明文采只能依附于内容才能产生,他使 用了两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 水可以产生美丽的波纹,那是因为水本身的特 性;植物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朵,那也是因为植 物本身的特性。离开了水和植物本身,这些美 丽都将不复存在。这里他强调了作为文采所依 附的思想内容的重要。借此他得出了“文附质 也”的结论。但随后他又用另外两个比喻说明 “质”同样需要借助“文”来表现:虎豹的皮 毛何其珍贵,但如果去掉外面的毛色花纹,看 起来与犬羊之皮无异。犀牛皮质地很好,也须 用鲜红的漆涂抹以显示它的与众不同。所以既 有“文附质”,也有“质待文”。正如五色相 配才有了古代礼服的饰纹,五音相配才产生了 古代的经典乐章,也只有把人的各种思想感情 加以抒发才会有优美的诗文,文章的思想感情 与外在的形式应该是协调一致的。行文至此, 刘勰引用了《孝经》与《老子》中的一句话来 说明“情”与“采”的和谐统一。《孝经》中 讲孝子居丧其间说话不可以斯文,应当质朴, 因为言辞注意修饰与居丧的心情就不和谐。而 “丧言不文”恰恰反过来说明君子平时的言辞 是不可以不注意修饰的。又如老子说“信言不 美”,可是老子的文章并没有抛弃美,而是真 与美的统一。至于庄子与韩非子,刘勰认为他 们的文章其文采的丰富多变已经达到了极致; 但由于他们的文章同时具有丰富的内容,即华 与实都超乎寻常,所以应该说是情采并茂、文 质相当的好文章。刘勰认为如果在写作之前能 有一番慎重的思考,根据自己的思想内容选择 最适当的表现方式,驾驭好语言文字,就不会 在文与质两方面出现偏差。文采为思想内容服 如尔,吁 ? 何不悔 >异日尔如我,吁 ? 何不 修>’”由此可见,庄子和张衡在乱世中借骷 髅之口说出的激愤之语,到了后世却多少变成 了劝人修善的文字。毕竟,对于凡常人来说死 后的乐趣还是太渺茫了? 《情采》之情采 ———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赏析 #马麦贞 !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 古 典 今 读 名作 欣赏 !"!"#$ %& ’ &(() && * +) ,-%) * %(.) ’/ /00- %((1 * (%23 务,却代替不了思想内容。思想内容是否美好 真实只能源于思想内容本身,而不能靠文采粉 饰。因此这种美好也必然是一种自然的表述和 流露。如同女子的化妆修饰固然可以为其容貌 增色,但那动人的微笑、美好的神态却不是使 用铅黛这类化妆品可以产生的。这一精彩的比 喻十分生动地说明了情与采虽然不能割裂,但 又有所区别,彼此是不能替代的。不仅是女 子,就是任何一个人,他的风度气质,他的一 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无一不是他道德品质 和文化修养的自然流露。良好的气质,优美的 风度怎能是那一身高档服装穿出来的。当然这 并不等于说服饰不重要,一个有着良好的文化 素养,举止谈吐优雅的人绝不会使自己衣着不 整。也许他并不是身着名牌,但他的身上一定 体现着某种和谐之美。如果说用女子使用的铅 黛和女子本身的“盼倩”、“淑姿”作比喻是 侧重于说明情与采的不同和彼此的无法替代, 那么下面一个比喻则侧重于说明情和采的密不 可分:情好比是经线,采好比是纬线;二者缺 一不可,经线又是首先要确立的。只有当你的 思想观点形成了、明确了,才会有适当的词藻 文采表现它,正所谓“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 后辞畅”。这便是文采建立的根本。我们确实 无法想象作家在创作之前,虽然他有丰富的语 汇辞藻,有很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但当他的思 想观点尚无明确地形成,没有什么告诉读者的 时候,他怎么能使用那些词藻去写文章。 这一段是文章的核心段落。作者由采及 情,由情到采,不断变换角度,深入进行论 述。当他强调文采后,很快转向情的重要;当 说明情的重要后,又立刻转向文采的作用,最 终把二者的本质关系揭示出来。然后作者把笔 锋转向《诗经》以及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文学 创作。他认为《诗经》里的诗有思想有情感; 批评汉代辞赋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即忽视真情 实感而过分注重文采的表现,把《诗经》“为 情造文”的优良传统变成了“为文造情”。情 既是造出来的,那就不是真实的能感动人的 情。所以为文造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为文 而文的无病呻吟。这种文章难免出现过多的辞 藻堆积,使读者看到的只能是“淫丽”和“烦 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就更把《诗经》的好 传统远远地丢掉了,一味模仿汉代辞赋的写 法,表达真情实感的作品越来越少,单纯追求 文辞华丽的作品则越来越多。他批评某些作家 心中深深地向往着官爵,向往着功名利禄,却 偏要去写隐居于山水的诗文;做官的人明明思 想被官府中的事务紧紧地缠绕,却要空谈尘世 之外的生活。他们所想所思与所言所写完全不 同,怎能在他们的诗文中有真情实感的表达 呢 4失去了真情实感,文辞再多再美只能走向 反面。刘勰接着又用了两个语典来说明真情实 感的重要: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 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一正一反,再次表 达了作者的观点:以草木这样的微不足道,尚 需依情待实,更何况是人写的文章;表达思想 感情是写作的根本目的,所言与所想完全相 反,文章写出来有谁相信呢4这样的文章即使 再有文采也是毫无意义的。这一段同样用了非 常优美的文辞对不同时代的创作进行了批评。 他的批评基本上是准确的。 对不同时代的文学创作进行了扼要的批评 之后,作者再次回到了文学创作的原则上,指 出写文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阐明道理,表达情 感;如果文采过滥,言语又不真实,就会掩盖 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达不到写作的真正目 的。作者再次用一个典故作比喻:翠纶桂耳, 反所以失鱼。目的是为了钓鱼,用翡翠装饰钓 竿上的丝线,再用肉桂做钓饵,闪亮的翡翠只 能把鱼吓跑,肉桂再贵重,鱼又不爱吃,怎么 能钓到鱼呢 4文章所要讲的道理被过多的文采 所遮蔽所掩盖,不也会事与愿违吗4因而出现 了这种偏差之后一定要加以纠正,回到作文的 根本上来,把思想道理的位置确定好,再用适 当的辞藻来表现它;使文采不至于淹没思想内 容。如同在金玉上雕刻图案花纹一样,做到文 质彬彬,既有美好的本质,又有美好的外在形 式。文章最后是一个短小的总结。刘勰将《左 传》中“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语从正面概 括为“言以文远”,照应全文开头一句,再次 说明文采的重要,纵观流传到现在的古代文学 古 典 今 读 名作 欣赏 !"#$ %& ’ &(()!" * +, ) ! -- ./ 01 23 14 5 46 "2 7 48 9 #1 3/ .2 .: $ 4. ;9 ! 在蒲松龄笔下众多浪漫的爱情篇章中, 《青娥》是个独特的存在。因为在以写花妖狐 媚的爱情而著称的《聊斋志异》中,《青 娥》一篇写的却是两个俗世男女一见钟情,历 尽曲折而终成眷属的故事。 故事的男主人公霍桓只是个十三岁的少 年,因为少孤,加之聪慧过人,倍受母亲宠 爱,很少出门,十三岁仍不辨叔伯甥舅,偶尔 看到美貌的青娥姑娘,“童子虽无知,只觉爱 之极。”可是青娥一心学父慕仙,誓不嫁人。 霍生对青娥的一见钟情,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困 境,“行思坐筹,无以为计”。偶尔有个道士 自门前过,手中拿着一把小镵,说是能砍砖石 如腐土,霍生爱不释手,道士索性以镵相赠。 谁知这段看似闲笔的赠镵,却引发了一大段曲 曲折折的故事,正所谓“勺水兴波”。以具体 的、细小的、带有一定偶然性的生活事件为导 火索,辗转生发,繁衍铺排,引发出波浪相 接、涛峰触天的故事情节,是古代小说常用的 生发情节的。蒲松龄笔下的情节高潮,很 多都发端于“勺水”。如《促织》一文借一只 小小的蟋蟀,演绎出成名一家百转而千回的悲 欢故事,成为聊斋中的名篇佳作。而《青娥》 中的道士赠镵,同样是借勺水生洪波,从此设 下伏笔,令一个小镵生发出许多曲折离奇的故 事。 勺水兴波,层层追险的情节艺术 ——— 《聊斋志异·青娥》漫赏 #刘颖慧 !陕西省委党校文史部讲师,文学硕士 " 作品,哪一部哪一篇不是经过了语言艺术的锤 炼<然而语言毕竟是思维的外壳,有了丰富的 思想内容,用来表达内容的辞藻才能丰富起 来。那种内容贫乏,徒有华丽外表的文章是经 不起时间考验的。这里又用了两个比喻:吴地 的织锦虽然好看,却容易变质,用不了太久; 木槿花虽然艳丽,却朝开暮落,生命十分短 暂。所以繁采寡情的文章只能使人生厌,必然 不会被传颂。最后一句再次说明了情是文章的 根本,是文章生命力所在。 全文虽然不长,道理却阐述得十分透彻。 刘勰所揭示的情与采的关系完全符合文学创作 的规律;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检验,至今在 文学理论界仍然作为一条原则被遵循。为了阐 明自己的观点,刘勰运用了各种语言修辞手 段,那些众多的比喻不但个个生动贴切,而且 出现得那么自然,产生了强烈的艺术表达效 果。语典的运用不但有来自《孝经》、《老 子》、《庄子》、《韩非子》的明用,还有来 自《易经》、《诗经》、《左传》、《史记》 等书中的暗用。语典虽多,也都是呼之而出, 不露痕迹,为表达思想观点起到了其他修辞手 法起不到的作用。此外还有借代这一修辞格的 运用:用鱼网代纸张,鸟迹代文字,轩冕代官 爵,皋壤代隐居。这些修辞手法的交错出现, 使文章美景不断、灿然可观。并且刘勰是用南 北朝盛行的骈体文写成,语言形式的华美正是 作者本文提到的当时文学创作的时代风格。但 刘勰做到了“文不灭质,博不溺心”,处处紧 扣中心思想,文采不忘为内容服务,使这篇理 论文章不但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愉 悦人耳目的艺术审美价值。 古 典 今 读
/
本文档为【_情采_之情采_刘勰_文心雕龙_情采_赏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