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邓尉玄墓山及圣恩寺

邓尉玄墓山及圣恩寺

2018-09-10 6页 doc 25KB 7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2440

暂无简介

举报
邓尉玄墓山及圣恩寺邓尉玄墓山及圣恩寺 李嘉球 玄墓山,位于吴县光福镇东南六里,与邓尉山相联,实为一山。据《姑苏志》等旧志记载:东晋青州刺史郁泰玄晚年隐居山中,死后并葬在这里,山因此而得名。不过据《光福志》、《邓尉圣恩寺志》记载,郁泰玄生性仁恕,落葬之日有数千只燕子衔土来堆葬其坟墓。燕子,在古代亦称“玄鸟”。看来,玄墓既是指郁泰玄之墓,又指是燕子(玄鸟)衔土而葬的墓。明代诗人陈瑚《吊玄墓诗》云:“细草春风占墓田,衔泥曾记燕千千。行人不为看花至,更有何人说泰玄。”后来因避清康熙皇帝...
邓尉玄墓山及圣恩寺
邓尉玄墓山及圣恩寺 李嘉球 玄墓山,位于吴县光福镇东南六里,与邓尉山相联,实为一山。据《姑苏志》等旧志记载:东晋青州刺史郁泰玄晚年隐居山中,死后并葬在这里,山因此而得名。不过据《光福志》、《邓尉圣恩寺志》记载,郁泰玄生性仁恕,落葬之日有数千只燕子衔土来堆葬其坟墓。燕子,在古代亦称“玄鸟”。看来,玄墓既是指郁泰玄之墓,又指是燕子(玄鸟)衔土而葬的墓。明代诗人陈瑚《吊玄墓诗》云:“细草春风占墓田,衔泥曾记燕千千。行人不为看花至,更有何人说泰玄。”后来因避清康熙皇帝之讳,将玄墓山写成元墓山或袁墓山。玄墓山背靠邓尉山,面临西太湖,左边是米堆山,右边是长颀山,三山蜿蜒相联,形成一只“U”形的簸箕湾。古人称誉道:“玄墓形势,三龙三凤,胜绝天下。”山腹中有座古刹——天寿圣恩寺,俗呼圣恩寺。寺创建于唐天宝年间(734~756),名天寿禅寺。宋宝祐年间(1253~1258)又在山中另建圣恩禅庵。两寺佛法弘扬,曾被辟为上下道场。元代天顺元年(1328),朝廷赐额圣恩禅庵为圣恩禅寺。元代至正初,原天寿禅寺建筑毁于火灾,寺院随之衰败。至正九年(1349),江南名僧千岩的高徒万峰和尚(浙江温州乐清人,姓金,名时蔚,宇万峰),从杭州入吴,卓锡邓尉玄墓山,重兴佛寺,并刨建万峰道场,不久便成为江南名刹,“岿然为一大丛林,虽宿号名山盛刹者,或未之能先焉。”明洪武十四年(1381),朝廷闻其名,朱元璋特地派人到玄墓山招他入京。但这时万峰和尚已病,没几天就圆寂于圣恩寺。后人为纪念万峰和尚,将寺亦称为万峰寺,称玄墓山为万峰山。明代,山中寺院阁殿楼堂,次第修建,普寿、普隐、智璇、法藏等高僧辈出。正统八年(1443),朝廷赐额为“天寿圣恩禅寺”。景泰六年(1445)又诏建保国道场。明末清初,寺院规模空前,共有五千零四十八间,僧生逾千人,成为临济宗三峰派的中心。三峰派的创造人法藏和尚(1573~1635)是明末禅宗著名高僧,本姓苏,号汉月,无锡人。早先曾持海虞(今常熟)三峰寺,自立“三峰藏”,世称三峰宗派。法藏著有《五宗原》,主张一个圆相是禅宗五家的根本。其说盛行一对。在清康熙年间,杭州灵隐寺的宏礼,苏州灵岩寺的宏储,邓尉玄墓山圣恩寺的法藏,被世人公认为是佛、法、僧三宝。玄烨帝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曾追谥法藏和尚为“镜通禅师”,并亲自写匾额,派人专程送到邓尉玄墓山圣恩寺。当时曾有“禅宗莫盛于临济,临济之禅莫盛于三峰,三峰之禅莫盛于圣恩”的说法。圣恩寺道场,明清两代曾为江南乃至全国的许多寺院培养并输送了大批僧生。清康熙、乾隆年间,是玄墓山圣恩寺鼎盛时期。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农历二月初五,南巡到邓尉,圣恩寺中八十四岁的方丈济石和尚亲自率众生到木渎迎送。康熙帝住在圣恩寺四宜堂中,亲笔题写“松风水月”四字,以赞美玄墓山的湖山风光,并当即赐金子二百两。此后,康熙帝又多次给圣恩寺赏钱赐物。值得一提的是,康熙五十八年(1719)正月,赏赐帑金一千两,数珠(念佛珠)一千五百零一挂,僧衣、僧帽、僧鞋、僧袜各一千五百零一副,并“特旨钦命”江宁织造曹频(曹雪芹之父)、户部侍郎兼苏州织造李熙(曹雪芹之舅)、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吴存礼和江南江宁苏松常布政使杨朝麟,将这些所赐的钱物护送到玄墓山圣恩寺中。赠送礼节仪式十分隆重。据《邓尉圣恩寺志》记载,当天在寺中吃饭的和尚人数多达三千四百余人,所有费用均由朝廷开支。这一切足以说明圣恩寺当时的地位及其规模。乾隆皇帝更是往来频繁,从乾隆十六年(1751)至四十九年(1784)曾先后六次驻跸圣恩寺,赏赐尤厚。民间有乾隆皇帝到圣恩寺寻找其养身之父的传说。寺中地藏殿内方砖上有一双膝盖印,相传就是当年乾隆皇帝跪拜父亲时留下的。圣恩寺曾收藏了许多珍贵文物。有明太祖朱元璋御赐的《居山图》、《华严经塔轴》(明代),手抄血经《华严经》(明代崇祯年间抄本,现藏光福司徒庙),《一蒲团外万梅花图》(清代)等。最珍贵的要数周代邾公○钟,钟上铸有三十六颗乳头,俗称“奶子钟”。钟古色斑烂,镂有籀篆铭文,曰:“佳王正月初吉,辰在乙亥,邾公[左牛右𢀖]羅乃吉金玄镠。”铭文有拓本长卷,名人题跋甚多。清代收藏家潘祖荫跋云:“大江以南,无专鼎在焦山,王子鼎在虎丘,与此鼎峙而三矣。”此钟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其次,要数明代巨钟。钟楼中原有一口洪武年间铸的千斤大钟,嘉靖二十一年(1542)被严嵩攫去。万历车间,旭晓和尚到四川募铜万斤,重铸一钟,外表镌有一部六万多字的《法华经》,有“一撞一声一部经”的说法。钟声宏亮,传说能远传三州(湖州、苏州、常州),可惜毁于十年动乱之中。此外,寺中还有文征明、王宠、徐枋、王时敏、文震孟、董其昌等著名书法家题写的各种碑文石刻。玄墓山不仅是江南著名的佛教胜地,也是吴中著名的风景区。其地濒临太湖,群峦环抱,茂林蔚然,“轩豁而不病于敞,深秀丽不患僻幽”。沈润卿《崇祯邓尉山圣恩寺志序》云:“山寔临湖上,龙翔凤翥,特立云表,奇丽卓诡,称东南之秀焉。信人寰之异区,霞外之绝境矣。……万峰蔚禅师卓锡其地,始创精蓝。厥后缁流相承,益勤缔构,遂成巨刹。其中有清泉碧石,修竹茂林,堂宇皆静密幽雅,谈者称为吴中诸山之冠。”倪云林、沈周、文征明、王世贞、归有光、徐有桢、王宠、吴宽、蔡羽、顾鼎臣、高攀龙、袁中道、袁宏道、梁辰鱼、钱牧斋、吴伟业、宋荦、徐乾学、屈大均、王鸣盛、姚鼐、龚自珍等,元明清名流都曾到过玄墓山,并都留下了赞美的诗篇。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春,清初诗坛领袖王士祯来到玄墓山,他住宿在圣恩寺还元阁,凭栏眺望太湖,湖中渔洋山正峙寺门,秀丽多姿,于是欣然取号为“渔洋山人”。他在山中游览数日,写下了十多首赞美这里山水的诗诃,并把这里当作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寺院后面山上有天然假山奇石,形象生动多姿,俗称“真假山”。明代卢熊为之题有“神狮出岫”、“海涌门”、“汲观泉”、“涵辉洞”、“峭壁岩”、“螺髻峰”、“流云涧”(一作流云洞)、“凌空桥”等八景。王渔洋《邓尉竹枝词》云:“绿黛遥浮玉镜间,峰峦千叠水弯环。居人却厌真山好,玄墓南头看假山。”1917年,康有为来到玄墓山游览,观赏真假山后,题写了“寿洞”两个大字,并当即赋诗赞美。春天是玄墓山热闹的季节。每年正月初九,玄墓山圣恩寺要举行盛大的庙会,邓尉、香山一带人都汇集玄墓山,人涌如潮。梅花盛开时节,各地探梅游客车来舟往,络绎不绝,极一讨之感。《清嘉录》“元墓看梅花”云:“暖风入林,元墓梅花吐蕊,迤逦至香雪海,红英绿萼,相间万重。郡人舣舟虎山桥畔,袱被邀游,夜以继日。”今日所谓邓尉探梅,在清代道光以前人们大多以玄墓探梅为言。文征明《玄墓山探梅诗序》云:“吴玄墓山在郡西南,临太湖之上。……玉梅万枝,与竹松杂植。冬春之交,花香树色,郁然秀茂,而断崖残雪,上下辉焕,真人间绝境也!”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则通道妙玉与宝玉、黛玉等人吃茶时的对话来描写玄墓山梅花,真是别具一格。书第四十一回中写道:“妙玉冷笑道:‘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从这字里行间,我们能看到玄墓山芬芳的梅花与晶莹的自雪交相辉映的壮观奇景,大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妙。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愿玄墓山作为安息之地。明代诗人张灵临死时作诗云:“垂死不忘玄墓麓,满山明月一枝松。”近代于右任先生也十分钟爱玄墓山,三十年代曾托好友李根源先生为他在圣恩寺钟楼旁购买了两亩墓地,准备将来长眠在他喜爱的湖山胜地。由于种种原因,昔日的玄墓山及圣恩寺衰败冷落了。但是基础还在,资源仍很丰富,寺院前高大的寺门牌坊还保存完好,柱上楹联曰:“天寿无疆万里山河宏寿域;圣恩普及众生今古沭恩光”。天王殿、大雄殿等古建筑保存也尚完好。天王殿门前还保存着两棵晋代古柏,树高二十来米,千粗数抱。西边的一棵树身虽稍有倾斜,但仍英姿挺拔,枝干婆娑,一派生机;东边的一棵根部显露于外,形状如急流下滩处漩涡里泛超的波浪,盘旋扭曲,腹中已空朽,但树杆仍傲然挺立,苍郁葱茏。两棵古柏委实可以与司徒庙中的“清奇古怪”媲美。随着开放、搞活方针的贯彻,玄墓山必将以新的风姿呈现于人们的面前。附:玄墓山圣恩寺主要建筑简介大雄宝殿  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创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四月,万峰和尚重建;正统元年(1436)六月,智璇和尚重建;崇祯八年(1635)七月,法藏和尚重修;清顺治十四年(1657)七月,弘壁和尚又重修。乾隆皇帝书联曰:“万顷湖光分来功德水,千丛花影胜入旃檀林”。横额“梵天香海”。现保存完好。天王殿  明景泰七年(1456)五月道清和尚创建。崇祯八年(1635)十二月法藏、弘壁和尚等重建。门悬“敕赐圣恩禅寺”巨匾。内有乾隆皇帝御书诗碑石刻和浦起龙撰《邓尉山圣恩禅寺重修天王殿记》碑刻。现保存尚完好。金刚殿  明正统十一年(1446)三月道清和尚创建。已废。大悲殿  明崇祯十年(1637)表弘壁和尚创建。清末俞樾曾书有“蜜行难思”匾额。已废。地藏殿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秋创建。徐秉义撰有《邓尉山地藏殿记》。已废。四宜堂  明永乐十四年(1416)创建。清顺治十三年(1656)九月重建。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下榻于此堂。康熙帝曾题有“松风水月”四个大字。已废。大法堂  明永乐十四年(1416)十二月智璇和尚修建。清顺洽五年(1648)正月,弘壁、济据等和尚重建。清徐枋撰有《重建大法堂碑记》。俞樾书有“妙法宗风”匾额。已废。祖师堂  明崇祯十一年(1638)弘壁和尚创建。已废。拈花堂  明崇祯二年(1629)六月法藏和尚等创建。清初王时敏书有“海印发光”匾额。方丈堂  明崇祯三年(1630)四月法藏和尚创建。清蒋仙根书有“觉相度迷”匾额。已废。南询堂  明永乐十四年(1416)创建。清顺治十三年(1656)九月重新修建。已废。旧法堂  明洪武九年(1376)万峰和尚创建。正统二年(1507)七月明遵和尚重建。清初王时敏书有“于法旨在”匾。已废。影堂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创建,三十五年遭火焚坏;三十八年春济石、济志等和尚重新修复。堂内供万峰、法藏、剖石等法师佛像。已废。白衣阁  明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弘壁、济观等和尚创建。内供白衣大士像。已废。梵天阁  又名毗庐阁,明正统十年(1445)六月道清和尚创建。崇祯七年(1634)十一月法藏和尚修建;清顺治十三年(1656)冬弘壁和尚重修。明大学士申时行曾书额。已废。藏经阁  清顺治十年(1653)十一月创建。阁内收藏明刻《金藏经》、明崇祯年间血书《华严经》及众多的名人书画。清初吴梅村曾撰《藏经阁记》。已废。还元阁  清顺治五年(1648)三月创建。王渔洋、宋荦、纪晓岚等人曾宿于此。清石韫玉书联曰:“西方朝来致有爽气,太华夜碧时闻钟清。”近代于右任先生也曾书联曰:“钟催明月上,风送太湖来。”已废。旧方丈堂  明洪武九年(1376)万峰和尚创建。太常卿程南云书“天开图画”匾。少师姚广孝题“碧照轩”匾。已废。钟楼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宝藏和尚创建。崇祯七年(1634)四月法藏和尚重修建。楼悬有永乐巨钟,嘉靖时被严嵩攫去。万历时又铸成巨钟,镌有《法华经》。贺世寿有《法华钟楼记》。楼与钟均毁于“文革”中。华严坛  清顺治十年(1653)六月弘壁和尚建造。薛宷曾撰《华严坛碑》,胡周鼒书有“华严法海”匾。已废。大歇关  明永乐十四年(1416)建造。明天启五年(1625)法藏和尚重建。相传法藏的《济宗颂》就著于此。已废。此外,还有精进堂、禅悦堂、即心堂、舫斋(又名船室)、丛桂斋、澄心室等建筑物。[注:以上寺院建筑见民国十九年《邓尉山圣恩寺志》(影印)]
/
本文档为【邓尉玄墓山及圣恩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