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他是《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明确提出德智美三育主张的第一人

他是《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明确提出德智美三育主张的第一人

2023-05-06 10页 pdf 446KB 1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is_067239

暂无简介

举报
他是《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明确提出德智美三育主张的第一人他是《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明确提出德、智、美三育主张的第一人人生有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011923年初冬,鼎鼎大名的胡适之博士,在北京见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前辈学者王国维。那几年,正是胡适在文化界的影响如日中天之时,他却对王国维情有独钟,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现今的中国学术界果真凋敝零落极了。旧式学者只剩王国维、罗振玉、叶德辉、章炳麟四人;其次则半新半旧的过渡学者,也只有梁启超和我们几个...
他是《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明确提出德智美三育主张的第一人
他是《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明确提出德、智、美三育主张的第一人人生有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011923年初冬,鼎鼎大名的胡适之博士,在北京见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前辈学者王国维。那几年,正是胡适在文化界的影响如日中天之时,他却对王国维情有独钟,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现今的中国学术界果真凋敝零落极了。旧式学者只剩王国维、罗振玉、叶德辉、章炳麟四人;其次则半新半旧的过渡学者,也只有梁启超和我们几个人。内中章炳麟是学术上已半僵化了,罗与叶没有条理系统,只有王国维最有希望了。不过,见到王国维的时候,胡适的第一印象并不太好,直到晚年,胡适还跟身边人说起,这位王先生“人很丑,小辫子,样子真难看”。两年以后,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恭恭敬敬地前往清华园拜访王国维。门开了,当一个只有一米五几的小个子出现在他面前时,青木正儿吓了一跳,怎么也不相信这个龅牙微须,面色苍黄,相貌丑陋、垂着辫子、看上去邋里邋遢,声音喑哑而且口吃得厉害的“乡下人”,就是他慕名已久的大学者。王国维早年在清华的学生、日后的汉语研究一代宗师王力,印象最深的,也是老师的辫子:(王国维老师)留着辫子,戴着白色棉布瓜皮小帽,穿长袍,勒一条粗布腰带,一个典型的冬烘先生的模样。据说,民国初年的北京城,有两条最著名的两条辫子:北大的辜鸿铭,清华的王国维。然而,就是这么一副“极其平庸乃至有些丑陋”的相貌之下,就是这么一个寡言少语、沉静内敛,被鲁迅称作“老实得像火腿一样”的学者,却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先驱。从他的同辈友朋,到百年后的晚辈后学,几乎没有人不承认,他是划过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星空的那一颗最耀眼的流星。王国维像02王国维只活了五十岁,就是在这短暂的一生里,他的学问就一颗璀璨的宝石,每个切面都发出耀人的光芒:他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学者潘知常说:由于他的诞生,我们必须把美学的历史划分为“王国维之前”与“王国维之后”。也是由于他的诞生,我们突然意识到:头足原来可以倒置,平原竟然都是丘陵,而国人眼中的金字塔实际却是海市蜃楼。他的貌似枯槁的短句子中的蕴涵是如此丰腴,简直就是一场风暴,一下子就卷走了中国美学堆积千年的陈腐的思想垃圾。在灵魂的境地从未学会站立的中国美学,也终于得以尝试着站立。他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他将自己的学术视野,置身于一个广阔的国际平台上来观察、思考问题,在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上均作出了辛勤的卓有成效的探索,被公认为是这些国际性新学术的开拓者、奠基者,被誉为“新史学的开山”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为出于巨大变迁中的中国学术,筚路蓝缕又大刀阔斧的开辟了新路。梁启超说:王静安先生专精之学,在今日几为绝学;而其所谦称为未尝研究者,亦且高我十倍,我于学问未尝有一精深之研究,王先生则不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郭沫若说:王国维先生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法国学者伯希和曾说: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陈垣)先生两人。所有这一切,都昭示着,在王国维那个看上去陈旧邋遢的外表之下,有最鲜活大脑和最先进的思想。作为世纪第一学人,王国维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中的出现,堪称奇迹。历史造就他,其全部的意义就是要秤量过去的全部世界。他似乎早已不仅仅是一位学者,而是一枚惊醒世人的炸药。海宁王国维故居031877年,光绪三年,王国维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州城内双仁巷王宅中。这里是清代乾嘉学派文风昌盛之地。其父王乃誉聪明过人,能诗善画,长于篆刻,身后留下日记、诗歌、画、古钱考等杂著十几种,如今都保存在上海图馆。王国维5岁那年,祖父去世,王乃誉回乡,自此守孝课子。他每天布置王国维习字、写诗,亲自批改订正。16岁时,王国维州试中秀才,和同乡另三位举子并称“海宁四才子”。他好读各类古籍,对科举应试兴趣寥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变法维新之说兴起。这股新风也吹进了这座浙东小城。王国维和同城来往的秀才们谈论起新学,他常常借来上海出版的《时务报》一读。四年后,22岁的王国维在同乡好友许家惺的推荐下,奔赴上海,进入《时务报》馆工作。在报馆里,王国维月领薪水12元,具体工作是校对报纸、代写信作文、校对书籍。后得报馆准许,每天在工作之外去东文学社念三小时外文。在那里,王国维结识了对他一生影响极大之人——罗振玉。在罗振玉的资助下,王国维1901年留学日本,研读西方哲学、美学,开始了自己的“独学时代”。拥有一颗极其“美丽之心”,正是王国维在清末民初教育界,首次提出“教育的最高之理想,存乎美丽之心”。1906年,王国维发表了著名的《论教育之宗旨》一文,提出教育宗旨,在于培养能力全面、和谐发展的“完全之人物”。在他看来,“教育之事分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即情育)是也”。他也因此成为中国教育历史上明确提出培养人物的德、智、美三育主张的第一人。王国维的审美教育理念,诞生于清末民初污浊不堪的社会现实中,庙堂之上者大多匍匐西洋人脚下苟延残喘,庙堂之下者希冀西方的科技能够救亡图存,挽救大厦将倾的封建帝国。人,在这个社会是一个无比沉重而艰难的话题。王国维的内心如同一泓秋水,丝毫没有被外界民智、民强、民富的鼓噪惊扰一丝波澜,他从一开始就把“人”字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而且,他思考的教育宗旨是那种人格健全、品质优秀、思想睿智的人。王国维之为王国维,他的思想探索的重大意义也就在这里。个人建构的价值、个人体验的意义、个人担当的责任、个人践履的信念、个人守护的尊严、个人坚持的自我,一句话,个人自我的美学,就是这样被王国维带入了这个顽固不化而又嗷嗷待哺的国度。而这,也正是王国维的前人以及同时代的人所无力解决的问题。王国维手迹04在王国维诸多具开创性的学术成就中,殷墟甲骨文和中国古史研究是最具标杆性的。他运用甲骨文上的记载,对照《史记》,释读了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证明《史记·殷本纪》所载商王世系表基本可靠,殷墟时期商王朝的事迹为信史。在此基础上,他结合《尚书》《礼经》与卜辞立说,进一步对商周社会制度进行研究。王国维认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周之所以定天下,是因其制度开始,其一是立子立嫡之制度。由是而生宗法与丧服之制,再则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二是庙数之制。其三是同姓不婚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由此,他把甲骨文研究从古文字发展到史学,使其成为一门真正成熟的学科。这次,一向谦虚低调的王国维禁不住自我肯定说:“于考据之中寓经世之意,可几亭林先生(顾炎武)。”1925年在清华开设“古史新证”课时,王国维完整地提出了自己的历史研究新方法——“二重证据法”,即运用地下材料(考古)与纸上材料(文献)相互印证比较以考证古史的真相,该方法很快成为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既继承了乾嘉学派的考据传统,又运用了西方实证主义的科学考证方法,在古史研究上开辟了新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王国维著作05从辛亥革命的发生到1927年,王国维先后在日本、中国度过了人生最后的17年,这是他生活最静谧、学术成就最高、情感经历最复杂,也是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美丽时光。他先追随罗振玉东渡日本,又于1916年从日本回国,在上海英国人哈同所办的仓圣明智大学任教。1922年,王国维应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所聘担任校外通信导师。1924年秋,清华决定从留美预科学校变更为大学,并筹备国学研究院。时任校长曹云祥特意向胡适咨询,胡适表示:“非第一等学者,不配做研究院导师。我实在不敢当。你最好去请梁任公、王静安、章太炎三位大师,方能把研究院办好。”第二年2月,吴宓去王国维家中送清华聘书。一进厅堂,他先恭恭敬敬行三鞠躬。王国维到职后,对吴宓说:“我本不愿意到清华任教,但见你执礼甚恭,大受感动,所以才受聘。”最终,清华国学院聘得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为教授,李济为讲师。为表示他们的身份高于一般教授,并称为“四大导师”,极一时之选,堪称中国学术史上再难复制的“神话”。在清华园的两年,是这位常年生计窘迫的穷书生一生里难得的安舒时光,也是他个人学术成就的顶峰时期。他租下了清华西院的16号和18号房。16号是王国维研究写作的所在。正中一间房为客厅,西边就是他的书房。书房前面临窗,其余三面墙被高至墙顶的书架所覆。每次王国维写起文章来,桌上、椅上、茶几上,甚至地上,都摊着翻开的书。每次,他都是写完文章才会整理。等到第二篇著作将要动笔之前,书又随处摊满了。这地方,他从不让人整理。中午,他穿过后门回18号午饭,稍事休息,抽支烟、喝杯茶,与家人闲聊数句,一点多钟又回书房工作了。下午两点钟,18号东间房传来王家孩子的读书声。王国维没有娱乐消遣,唯一的爱好就是买书。在北京城,他最常去的地方是琉璃厂,在那里可以消磨上大半天。迁居清华以后,他去的次数少了。一次,他从城里回来,脸上满是笑容,到了房间把随身的包裹打开,里头是一本书。他告诉太太:他要的不是这本书,而是夹在里头的一页旧书。在安静清雅的清华园里,王国维把离世前的最后两年倾注在蒙古史、元史的研究和撰写上,完成了大量著述。陈丹青:《清华国学院》06在清华园度过平静安宁的两年后,1927年6月2日,王国维一头扎进颐和园昆明湖。王国维之死,是20世纪文化界最大的公案之一,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一桩重大事件。听说王国维的死讯,梁启超非常惋惜,在他看来,王国维的治学方法,极新极密,今年仅五十一岁,若再延十年,为中国学界发明,当不可限量。他认为王国维本可不死,只因既不能屈服社会,亦不能屈服于社会,所以终究要自杀。“伯夷叔齐的志气,就是王静安先生的志气。这样的自杀,完全代表中国学者“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精神。”胡适没有向舆论界发表自己的见解。他只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此老真是可爱可敬的,其学问之博而有要,在今日几乎没有第二人。”顾颉刚则感慨,他是一天比一天进步的。他的大贡献都在三十五岁以后,到近数年愈做愈邃密了,别人禁不住环境的压迫和诱惑,一齐变了节,唯独他还是不厌不倦地工作,成为中国学术界中唯一的重镇。王国维所处的是一个政治纷乱的时代,也是一个“礼乐”崩坏、精神断裂的时代,他又极具敏感的诗人兼哲人气质,如他自己所说,“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胸臆”。王国维生前知己陈寅恪曾说:“纵览史乘,当其新旧蜕嬗之间际,常是一纷纭综错之情态,即新道德标准与旧道德标准,新社会风习与旧社会风习并存杂用,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也……其贤者拙者,常感受痛苦,终于消灭而已。其不肖者巧者,则多享受欢乐,往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遂”。有人说,为人类提供巨大精神支持的,总是那些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绝望者。绝望者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他真正热爱生活。”王国维遗书手稿071904年8月,王国维曾发出这样一问:试问我国之大文学家,有足以代表全国民之精神,如希腊之鄂谟尔(现通译“荷马”——群学君注)、英之狭斯丕尔(现通译“莎士比亚”——群学君注)、德之格代(现通译“歌德”——群学君注)者乎?吾人所不能答也。在同一篇文章里,他又说了这样一句话:一大文学家胜过百政治家。几千年的中国思想史上,这是石破天惊的一句话。此前不曾有人敢这样说,此后也很少有人能有所继承,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个“王国维之问”却依旧被悬置。在王国维去世16年后,一个年轻人考进清华大学,师从朱自清、闻一多——从辈分上说,他是王国维的“徒孙”了。到了八十年代,这个名叫“王瑶”的年轻人,已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著名学者,在全国社会科学“七五”规划会议上,他继续了“王国维之问”:为什么晚清以降的学者,从王国维、梁启超到胡适、陈寅恪,一直到我们这一辈,总的感觉是学问越做越小,一代不如一代?在王瑶先生看来,晚清及五四那两代学人,既有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泡,又曾满腔热情拥抱西学,视野的开阔、知识的丰满以及立场的弹性,均非后世学者所能企及。又过了三十年,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揭牌仪式上,王瑶的学生陈平原,再次重提“王国维-王瑶之问”,在陈平原看来,“学科初创期的混沌与开放,给第一代学者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即便论述粗疏,整个学问也都气象万千。而我们这一代的学问,特点是专精了,但不够大气。其实,这跟学科体制的日渐凝固不无关系”。今天,我们怀念王国维,也应该剥离开对大师辈出的民国之狂热想象,以及自沉殉清的传奇色彩,或者是“人生三境界”等《人间词话》中的隽永断章。唯有回到历史现场,清理其的思想脉络的发生与演化,才能真正地打开重新释放经典的可能性。编辑:沈小莎
/
本文档为【他是《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明确提出德智美三育主张的第一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