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21年新版室外排水设计标准规范

2020-09-18 10页 doc 74KB 553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7338

暂无简介

举报
2021年新版室外排水设计标准规范中国国家标中国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12号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会同相关单位进行了局部修订,已经相关部门会审,现同意局部修订条文,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该规范中对应条文要求同时废止。现予公告。中国建设部1997年6月24日中国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主编部门:上海市建设委员会同意部门:中国国家计划委员会施行日期:1987年12月1日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12号国家标准《室外排...
2021年新版室外排水设计标准规范
中国国家标中国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12号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会同相关单位进行了局部修订,已经相关部门会审,现同意局部修订条文,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该规范中对应条文要求同时废止。现予公告。中国建设部1997年6月24日中国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主编部门:上海市建设委员会同意部门:中国国家计划委员会施行日期:1987年12月1日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12号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87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会同相关单位进行了局部修订,已经相关部门会审,现同意局部修订条文,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该规范中对应条文要求同时废止。现予公告。中国建设部1997年12月5日相关公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通知计标〔1987〕666号依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第546号《相关印发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五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规范编制、修订计划通知》,由上海市建委会同相关部门共同修订《室外排水设计规范》TJ14/74(试行)已修订完成,并已经相关部门会审。现同意修订后《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为国家标准,自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一日起施行。原《室外排水设计规范》TJ14/74(试行)自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一日起废除。本规范由上海市建委管理,具体解释工作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负责。出版发行由我委基础建设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国家计划委员会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修订说明本规范是依据原国家基础建设委员会(81)建设字第546号通知,由上海市建设委员会负责主编,具体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会同设计、大专院校等相关单位,对《室外排水设计规范》TJ14/74(试行)修订而成。原规范自一九七四年试行以来,规范管理组按统一计划,组织全国相关单位开展科研协作,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必需科学试验研究工作。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在修订本规范过程中,规范编制组深入进行了比较广泛调查研究和关键测试工作,认真了中国外科研结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参考并借鉴了国外相关标准和资料,广泛征求了全国相关单位意见,几经讨论修改,最终由我委会同相关部门审查定稿。本规范共分八章和五个附录。这次修订关键内容有:增订了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和总体部署和污泥处理构筑物两章,立体交叉道路排水、渠道、生物膜法、供氧设施和污泥回流设施五节等内容;修改了暴雨强度公式统计方法和重现期选择,排水管道最小设计流速、管径和坡度,生活污水水质指标,和消化池等处理构筑物设计参数;删去了按湿度饱和差法推求暴雨强度公式、酸碱污水、含氰污水、含铬污水、混合池、反应池、生活污水养鱼和平板型面机械曝气器等相关内容。本规范实施过程中,如发觉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及相关资料寄给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室外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国家标准管理组,方便再次修订时参考。上海市建设委员会1987年2月4日关键符号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排水量第一节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第二节雨水量第三节合流水量第三章排水管渠及其隶属构筑物第一节通常要求第二节水力计算第三节管道第四节检验井第五节跌水井第六节水封井第七节雨水口第八节出水口第九节立体交叉道路排水第十节倒虹管第十一节渠道第十二节管道综合第四章排水泵站第一节通常要求第二节集水池第三节泵房第五章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和总体部署第六章污水处理构筑物第一节通常要求第二节格栅第三节沉砂池第四节沉淀池(Ⅰ)通常要求(Ⅱ)沉淀池(Ⅲ)斜板(管)沉淀池(Ⅳ)双层沉淀池第五节生物膜法(Ⅰ)通常要求(Ⅱ)生物滤池(Ⅲ)生物转盘(Ⅳ)生物接触氧化池第六节活性污泥法(Ⅰ)通常要求(Ⅱ)曝气池第七节供氧设施(Ⅰ)通常要求(Ⅱ)鼓风机房第八节回流污泥及剩下污泥第九节稳定塘第十节浇灌田第十一节消毒第七章污泥处理构筑物第一节通常要求第二节污泥浓缩池和湿污泥池第三节消化池第四节污泥干化场第五节污泥机械脱水(Ⅰ)通常要求(Ⅱ)真空过滤机(Ⅲ)压滤机第八章含油污水和含酚污水附录一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方法附录二排水管道和其它地下管线(构筑物)最小净距附录三生物处理构筑物进水中有害物质许可浓度附录四习用非法定计量单位和法定计量单位换算关系附录五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录说明本规范主编单位、参与单位和关键起草人名单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中国排水工程设计,符合国家方针、政策、法令,达成预防水污染,改善和保护环境,提升人民健康水平要求,特制订本规范。第1.0.2条本规范适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城镇、工业企业及居住区永久性室外排水工程设计。第1.0.3条排水工程设计应以同意当地城镇(地域)总体计划和排水工程总体计划为关键依据,从全局出发,依据计划年限、工程规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正确处理城镇、工业和农业之间,集中和分散、处理和利用、近期和远期关系。经过全方面论证,做到确能保护环境,技术优异,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第1.0.4条排水(分流制或合流制)选择,应依据城镇和工业企业计划、当地降雨情况和排放标准、原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和利用情况、地形和水体等条件,综合考虑确定。同一城镇不一样地域可采取不一样排水制度。新建地域排水系统宜采取分流制。第1.0.5条排水系统设计应综合考虑下列原因:一、和邻近区域内污水和污泥处理和处理协调。二、综合利用或合理处理污水和污泥。三、和邻近区域及区域内给水系统、洪水和雨水排除系统协调。四、接纳工业废水并进行集中处理和处理可能性。五、合适改造原有排水工程设施,充足发挥其工程效能。第1.0.6条工业废水接入城镇排水系统水质,不应影响城镇排水管渠和污水厂等正常运行;不应对养护管理人员造成危害;不应影响处理后出水和污泥排放和利用,且其水质应按相关标准实施。第1.0.7条工业废水管道接入城镇排水系统时,必需按废水水质接入对应城镇排水管道。污水管道宜尽可能降低出口,在接入城镇排水管道前宜设置检测设施。第1.0.8条排水工程设计应在不停总结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基础上,主动采取经过判定、行之有效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第1.0.9条排水工程设备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应依据管理需要,设备器材质量和供给情况,结合当地具体条件经过全方面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对操作繁重、影响安全、危害健康关键工艺,应首先采取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第1.0.10条排水工程设计,除应按本规范实施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范和要求。第1.0.11条在地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多年冻土和其它特殊地域设计排水工程时,尚应符合现行相关专门规范要求。第二章排水量第一节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第2.1.1条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应依据当地采取用水定额,结合建筑内部给排水设施水平和排水系统普及程度等原因确定。可按当地用水定额80%~90%采取。第2.1.2条生活污水量总改变系数宜按表2.1.2采取。第2.1.3条工业企业内生活污水量、淋浴污水量确实定,应和国家现行《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相关要求协调。第2.1.4条工业企业工业废水量及其总改变系数应依据工艺特点确定,并和国家现行工业用水量相关要求协调。第2.1.5条在地下水位较高地域,宜合适考虑地下水渗透量。第二节雨水量第2.2.1条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第2.2.2条径流系数可按表2.2.2/1采取,汇水面积平均径流系数按地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区域综合径流系数,可按表2.2.2/2采取。第2.2.3条设计暴雨强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第2.2.4条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依据汇水地域性质(广场、干道、厂区、居住区)、地形特点和气象特点等原因确定。在同一排水系统中可采取同一重现期或不一样重现期。重现期通常选择0.5~3a,关键干道、关键地域或短期积水即能引发较严重后果地域,通常选择2~5a,并应和道路设计协调。注:尤其关键地域和次要地域可酌情增减。第2.2.5条雨水管渠设计降雨历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第三节合流水量第2.3.1条合流管道总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第2.3.2条溢流井以后管段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第2.3.3条截流倍数no应依据旱流污水水质和水量及其总改变系数、水体卫生要求、水文、气象条件等原因经计算确定,通常采取1~5。第2.3.4条合流管道雨水设计重现期可合适高于同一情况下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第三章排水管渠及其隶属构筑物第一节通常要求第3.1.1条排水管渠系统应依据城市计划和建设情况统一部署,分期建设。排水管渠应按远期水量设计。第3.1.2条管渠平面位置和高程,应依据地形、道路建筑情况、土质、地下水位和原有和计划地下设施、施工条件等原因综合考虑确定。第3.1.3条管渠及其隶属构筑物、管道接口和基础材料,应依据排水水质、水温、冰冻情况、断面尺寸、管内外所受压力、土质、地下水位、地下水侵蚀性和施工条件等原因进行选择,并应尽可能就地取材。第3.1.4条输送腐蚀性污水管渠必需采取耐腐蚀材料,其接口及隶属构筑物必需采取对应防腐蚀方法。第3.1.5条当输送易造成管内沉析污水时,管渠形式和断面确实定,必需考虑维护检修方便。第3.1.6条厂区内生产污水,应依据其不一样回收、利用和处理方法设置专用污水管道。常常受有害物质污染场地雨水,应经预处理后接入对应污水管道。第3.1.7条雨水管道、合流管道设计,应尽可能考虑自流排出。计算水体水位时,应同时考虑现有和计划水库等水利设施引发水位改变情况。当受水体水位顶托时,应依据地域关键性和积水所造成后果,设置潮门、闸门或泵站等设施。第3.1.8条设计雨水管渠时,可结合城市计划,考虑利用湖泊、池塘调蓄雨水。第3.1.9条污水管渠系统上应设置事故排出口。第3.1.10条雨水管道系统之间或合流管道系统之间,可依据需要设置连通管。必需时可在连通管处设置闸槽或闸门。连通管及附设闸井应考虑维护管理方便。第3.1.11条设计污水管渠时,对每一独立系统或设置泵站管道,宜在总出口处设置计量设施。第二节水力计算第3.2.1条排水管渠流速,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第3.2.2条管渠粗糙系数宜按表3.2.2采取。第3.2.3条排水管渠最大设计充满度和超高,应遵守下列要求:一、污水管道应按不满流计算,其最大设计充满度应按表3.2.3采取。二、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应按满流计算。三、明渠超高不得小于0.2m。第3.2.4条排水管道最大设计流速,应遵守下列要求:一、金属管道为10m/s;二、非金属管道为5m/s。第3.2.5条排水明渠最大设计流速应遵守下列要求:一、当水流深度为0.4~1.0m时,宜按表3.2.5采取。二、当水流深度在0.4~1.0m范围以外时,表3.2.5所列最大设计流速应乘以下列系数:h<0.4m0.85;1.0<h<2.0m1.25;h≥2.0m1.40。注:h为水流深度。第3.2.6条排水管渠最小设计流速,应遵守下列要求:一、污水管道在设计充满度下为0.6m/s。注:含有金属、矿物固体或重油杂质生产污水管道,其最小设计流速宜合适加大。二、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在满流时为0.75m/s。三、明渠为0.4m/s。注:①当起点污水管段中流速不能满足以上要求时,应符合本规范第3.2.9条要求。②设计流速不满足最小设计流速时,应增设清淤方法。第3.2.7条生活污水压力输泥管最小设计流速,通常可按表3.2.7采取。第3.2.8条压力管道设计流速宜采取0.7~1.5m/s。第3.2.9条管道最小管径和最小设计坡度,宜按表3.2.9采取。第3.2.10条管道有坡度变陡处,其管径可依据水力计算确定由大改小,但不得超出2级,并不得小于最小管径。第三节管道第3.3.1条多种不一样直径管道在检验井内连接,宜采取水面或管顶平接。第3.3.2条管道转弯和交接处,其水流转角不应小于90°。注:当管径小于等于300mm,跌水水头大于0.3m时,可不受此限制。第3.3.3条管道基础应依据地质条件确定,对地基松软或不均匀沉降地段,管道基础或地基应采取加固方法,管道接口应采取柔性接口。第3.3.4条设计合流管道时,应预防在压力流情况下,使接户管发生倒灌。第3.3.5条污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应依据需要设通风设施。第3.3.6条管顶最小覆土厚度,应依据外部荷载,管材强度和土冰冻情况等条件,结合当地埋管经验确定。在车行道下,通常不宜小于0.7m。注:当土冰冻线很浅(或冰冻线虽深但有保温方法),且管道确保不受外部荷载损坏时,其覆土厚度可酌情减小。第3.3.7条冰冻层内污水管道埋设深度,应依据流量、水温、水流情况和敷设位置等原因确定,通常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无保温方法生活污水管道或水温和生活污水靠近工业废水管道,管底可埋设在冰冻线以上0.15m。二、有保温方法或水温较高管道,管底在冰冻线以上距离能够加大,其数值应依据该地域或条件相同地域经验确定。第3.3.8条在冰冻层内埋设雨水管道,如有预防冰冻膨胀破坏管道方法时,可埋设在冰冻线以上。第3.3.9条设计压力管时,应考虑水锤影响。在管线高点和每隔一定距离处,应设排气装置;在管线低点和每隔一定距离处,应设排空装置。第3.3.10条承插压力管道应依据管径、转弯角度、试压标准和接口摩擦力等原因,经过计算确定是否在垂直或水平方向转弯处设置支墩。第3.3.11条压力管接入自流管渠时,应有消能设施。第四节检验井第3.4.1条检验井位置,应设在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和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处。注:结合地域计划,在计划建筑物周围宜预留检验井,增设预留支管。第3.4.2条检验井在直线管段最大间距应依据具体情况确定,通常宜按表3.4.2采取。第3.4.3条检验井各部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井口、井筒和井室尺寸应便于养护和检修,爬梯和脚窝尺寸、位置应便于检修和上下安全;二、检修室高度在管道埋深许可时通常为1.8m,污水检验井由流槽顶起算,雨水(合流)检验井由管底起算。第3.4.4条检验井井底宜设流槽。污水检验井流槽顶可和0.85倍大管管径处相平,雨水(合流)检验井流槽顶可和0.5倍大管管径处相平。流槽顶部宽度宜满足检修要求。第3.4.5条在管道转弯处,检验井内流槽中心线弯曲半径应按转角大小和管径大小确定,但不宜小于大管管径。第3.4.6条在车行道和常常启闭检验井,应采取铸铁井盖座。在道路以外时,依据具体情况可高出地面。第3.4.7条在污水干管每隔合适距离检验井内,需要时可设置闸槽。第3.4.8条接入检验井支管(接户管或连接管)数不宜超出3条。第五节跌水井第3.5.1条管道跌水水头为1~2m时,宜设跌水井;跌水水头大于2.0m时,必需设跌水井。管道转弯处不宜设跌水井。第3.5.2条跌水井进水管管径小于200mm时,一次跌水水头高度不得大于6m;管径为300~400mm时,一次不宜大于4m。跌水方法通常可采取竖管或矩形竖槽。管径大于400mm时,其一次跌水水头高度及跌水方法应按水力计算确定。第六节水封井第3.6.1条当生产污水能产生引发爆炸或火灾气体时,其管道系统中必需设置水封井。水封井位置应设在产生上述污水排出口处及其干管上每隔合适距离处。第3.6.2条水封深度应采取0.25m,井上宜设通风设施,井底应设沉泥槽。第3.6.3条水封井和同一管道系统中其它检验井,均不应设在车行道和行人众多地段,并应合适远离产生明火场地。第七节雨水口第3.7.1条雨水口型式、数量和部署,应按汇水面积所产生流量、雨水口泄水能力及道路型式确定。第3.7.2条雨水口间距宜为25~50m。连接管串联雨水口个数不宜超出3个。雨水口连接管长度不宜超出25m。注:低洼和易积水地段,应依据需要合适增加雨水口。第3.7.3条当道路纵坡大于0.02时,雨水口间距可大于50m,其型式、数量和部署应依据具体情况和计算确定。坡段较短时可在最低点处集中收水,其雨水口数量或面积应合适增加。第3.7.4条雨水口深度不宜大于1m,并依据需要设置沉泥槽。遇特殊情况需要浅埋时,应采取加固方法。有冻胀影响地域雨水口深度,可依据当地经验确定。第八节出水口第3.8.1条排水管渠出水口位置、型式和出口流速,应依据排水水质、下游用水、水体流量和水位改变幅度、稀释和自净能力、水流方向、波浪情况、地形变迁和气象等原因确定。第3.8.2条出水口应采取防冲、消能、加固等方法;当伸入河道时,应设置标志。第3.8.3条有冻胀影响地域出水口,应考虑用耐冻胀材料砌筑,出水口基础必需设置在冰冻线以下。第九节立体交叉道路排水第3.9.1条立体交叉道路排水应排除汇水区域地面径流水和影响道路功效地下水,其形式应依据当地计划、现场水文地质条件、立交型式等工程特点确定。第3.9.2条立体交叉排水地面径流量计算,宜符合下列要求:一、设计重现期为1~5a,关键部位宜采取较高值,同一立体交叉工程不一样部位可采取不一样重现期;二、地面集水时间宜为5~10min;三、径流系数宜为0.8~1.0;四、汇水面积应合理确定,宜采取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互不连通系统,并应有预防高水进入低水系统可靠方法。第3.9.3条立体交叉地道排水宜设独立排水系统,其出水口必需可靠。第3.9.4条当立体交叉地道工程最低点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应采取排水或降低地下水位方法。第十节倒虹管第3.10.1条经过河道倒虹管,通常不宜少于两条;经过谷地、旱沟或小河倒虹管可采取一条。注:经过障碍物倒虹管,尚应符合和该障碍物相交相关要求。第3.10.2条倒虹管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最小管径宜为200mm;二、管内设计流速应大于0.9m燉s,并应大于进水管内流速,当管内设计流速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加定时冲洗方法,冲洗时流速不应小于1.2m燉s。三、倒虹管管顶距计划河底通常不宜小于0.5m,经过航运河道时,其位置和管顶距计划河底距离应和当地航运管理部门协商确定,并设置标志,遇冲刷河床应考虑防冲方法;四、倒虹管宜设置事故排出口。第3.10.3条合流管道设倒虹管时,应按旱流污水量校核流速。第3.10.4条倒虹管进出水井检修室净高宜为2m。进出水井较深时,井内应设检修台,其宽度应满足检修要求。当倒虹管为复线时,井盖中心宜设在各条管道中心线上。第3.10.5条倒虹管进出水井内应设闸槽或闸门。第3.10.6条倒虹管进水井前一检验井,应设置沉泥槽。第十一节渠道第3.11.1条在地形平坦地域、埋设深度或出水口深度受限制地域,可采取渠道(明渠或盖板渠)排除雨水。盖板渠宜就地取材,结构宜方便维护,渠壁可和路侧石联合砌筑。第3.11.2条明渠和盖板渠底宽,不宜小于0.3m。无铺砌明渠边坡,应依据不一样地质按表3.11.2采取;用砖石或混凝土块铺砌明渠可采取1∶0.75~1∶1边坡。第3.11.3条渠道和涵洞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渠道接入涵洞时,应考虑断面收缩、流速改变等原因造成明渠水面壅高影响;二、涵洞断面应按渠道水面达成设计超高时泄水量计算;三、涵洞两端应设挡土墙和护坡、护底;四、涵洞宜做成方形,如为圆管时,管底可合适低于渠底,其降低部分不计入过水断面。第3.11.4条渠道和管道连接处应设挡土墙等衔接设施。渠道接入管道处应设置格栅。第3.11.5条明渠转弯处,其中心线弯曲半径通常不宜小于设计水面宽度5倍;盖板渠和铺砌明渠可采取大于设计水面宽度2.5倍。第十二条管道综合第3.12.1条排水管道和其它地下管道和建筑物、构筑物等相互间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在敷设和检修管道时,不应相互影响;二、排水管道损坏时,不应影响周围建筑物、构筑物基础或污染生活饮用水;三、排水管道宜和道路中心线平行敷设,并宜尽可能设在快车道以外。第3.12.2条污水管道、合流管道和生活给水管道相交时,应敷设在生活给水管道下面。注: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必需有预防污染生活给水管道方法。第3.12.3条排水管道和其它地下管线(或构筑物)水平和垂直最小净距,应依据二者类型、高程、施工前后和管线损坏后果等原因,按当地城市或工业企业管道综合设计确定。亦可按本规范附录二采取。第四章排水泵站第一节通常要求第4.1.1条排水泵站宜按远期规模设计,水泵机组可按近期水量配置。第4.1.2条排水泵站宜设计为单独建筑物。抽送会产生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污水泵站,必需设计为单独建筑物,并应采取对应防护方法。第4.1.3条单独设置泵站,依据废水对大气污染程度、机组噪声等情况,结合当地环境条件,应和居住房屋和公共建筑保持必需距离,周围宜设置围墙,并应绿化。第4.1.4条受洪水淹没地域泵站,其入口处设计地面标高应比设计洪水位高出0.5m以上,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可在入口处设置闸槽等临时防洪方法。第4.1.5条泵站前应设置事故排出口。第4.1.6条泵站供电宜按二级负荷设计。立体交叉道路等关键地域泵站,必需按二级负荷设计,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设备用动力设施。第4.1.7条泵房采暖、通风、噪声和消防标准,应符合现行相关规范要求。第4.1.8条泵房最少应有一个能容最大设备或部件出入门。第4.1.9条抽送腐蚀性污水泵站,其水泵和管配件等必需采取对应防腐蚀方法。第4.1.10条立体交叉道路排水泵站应依据当地地下水水位和流量情况,合适考虑抽送地下水设施。第4.1.11条在常常有些人管理泵房内,应设有通风,通讯设施隔声值班室。对远离居民点泵站,应依据需要合适设置工作人员生活设施。第二节集水池第4.2.1条集水池容积,应依据水量、水泵能力和水泵工作情况等原因确定。通常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污水泵房集水池容积,不应小于最大一台水泵5min出水量;注:如水泵机组为自动控制时,每小时开动水泵不得超出6次。二、雨水泵房集水池容积,不应小于最大一台水泵30s出水量;三、初沉污泥和消化污泥泵房集水池容积,应按一次排入污泥量和污泥泵抽送能力计算。活性污泥泵房集水池容积,应按排入回流污泥量、剩下污泥量和污泥泵抽送能力计算。第4.2.2条流入集水池污水和雨水均应经过格栅。第4.2.3条污水泵房集水池宜装置冲泥和清泥等设施。抽送含有焦油等类生产污水时,宜有加热设施。第4.2.4条泵房集水池前,应设置闸门或闸槽。第4.2.5条集水池部署,应考虑改善水泵吸水管水力条件,降低滞流或涡流。第三节泵房第4.3.1条水泵选择应依据水量、水质和所需扬程等原因确定,且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水泵宜选择同一型号。当水量改变大时,应考虑水泵大小塔配,但型号不宜过多,或采取可调速电动机。二、泵房内工作泵不宜少于2台。污水泵房内备用泵台数,应依据地域关键性、泵房特殊性、工作泵型号和台数等原因确定,但不得少于1台。雨水泵房可不设备用泵。三、应采取节省能耗方法。四、有条件时,应采取潜水泵抽升雨、污水或污泥。第4.3.2条水泵吸水管及出水管流速,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吸水管流速为0.7~1.5m/s;二、出水压力管流速为0.8~2.5m/s。第4.3.3条泵房内起重设备,依据水泵最重部件或电动机重量,可按下列要求选择:一、起重量小于0.5t地面式泵房,采取固定吊钩或移动吊架;二、起重量在1t以下时,采取手动单轨单梁起重设备;三、起重量在1~3t时,采取手动或电动单轨单梁起重设备;四、起重量在3t以上时,采取电动单梁桥式起重设备。注:起吊高度大、吊运距离长或起吊次数多泵房,可合适提升起吊机械化水平。第4.3.4条关键机组部署和通道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相邻两机组基础间净距:1.电动机容量小于等于55kW时,不得小于0.8m;2.电动机容量大于55kW时,不得小于1.2m。二、无吊车起重设备泵房,通常在每个机组一侧应有比机组宽度大0.5m通道,但不得小于本条一款要求。三、相邻两机组突出基础部分间距,和机组突出部分和墙壁间距,应确保水泵轴或电动机转子在检修时能够拆卸,并不得小于0.8m。如电动机容量大于55kW时,则不得小于1.0m。作为关键通道宽度不得小于1.2m。四、配电箱前面通道宽度,低压配电时大于1.5m,高压配电时大于2.0m。当采取在配电箱后面检修时,后面距墙不宜小于1.0m。五、在有桥式起重设备泵房内,应有吊运设备通道。第4.3.5条当需要在泵房内检修设备时,应留有检修设备位置,其面积应依据最大设备(或部件)外形尺寸确定,并在周围设宽度大于0.7m通道。第4.3.6条泵房高度应遵守下列要求:一、无吊车起重设备者,室内地面以上有效高度大于3.0m;二、有吊车起重设备者,应确保吊起物体底部和所越过固定物体顶部有大于0.5m净空;三、有高压配电设备房屋高度,应依据电气设备外形尺寸确定。第4.3.7条泵房内应有排除积水设施。第4.3.8条立式水泵传动轴当装有中间轴承时应设置养护工作台。第4.3.9条泵房内地面敷设管道时,应依据需要设置跨越设施。若架空敷设时,不得跨越电气设备和阻碍通道,通行处管底距地面不宜小于2.0m。第4.3.10条当两台或两台以上水泵适用一条出水管时,每台水泵出水管上均应设置闸阀,并在闸阀和水泵之间设止回阀;如单独出水管为自由出流时,通常可不设止回阀和闸阀。第4.3.11条排水泵房宜设计成自灌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在吸水管上应设有闸阀;二、宜按集水池液位改变自动控制运行。第4.3.12条非自灌式水泵泵房内,应设置引水设备,并宜设备用。第五章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和总体部署第5.0.1条污水处理厂位置选择,应符合城镇总体计划和排水工程总体计划要求,并应依据下列原因综合确定:一、在城镇水体下游;二、在城镇夏季最小频率风向上风侧;三、有良好工程地质条件;四、少拆迁,少占农田,有一定卫生防护距离;五、有扩建可能;六、便于污水、污泥排放和利用;七、厂区地形不受水淹,有良好排水条件;八、有方便交通、运输和水电条件。第5.0.2条污水厂厂区面积应按远期规模确定,并作出分期建设安排。第5.0.3条污水厂总体部署应依据厂内各建筑物和构筑物功效和步骤要求,结合厂址地形、气象和地质条件等原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应便于施工、维护和管理。第5.0.4条污水厂厂区内各建筑物造型应简练美观,选材合适,并应使建筑物和构筑物群体效果和周围环境协调。第5.0.5条生产管理建筑物和生活设施宜集中部署,其位置和朝向应努力争取合理,并应和处理构筑物保持一定距离。第5.0.6条污水和污泥处理构筑物宜依据情况尽可能分别集中部署。处理构筑物间距应紧凑、合理,并应满足各构筑物施工、设备安装和埋设多种管道和养护维修管理要求。第5.0.7条污水厂工艺步骤、竖向设计宜充足利用原有地形,符合排水通畅、降低能耗、平衡土方要求。第5.0.8条厂区消防及消化池、贮气罐、余气燃烧装置、污泥气管道及其它危险品仓库位置和设计,应符合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第5.0.9条污水厂内可依据需要,在合适地点设置堆放材料、备件、燃烧或废渣等物料和停车场地。第5.0.10条污水厂绿化面积不宜小于全厂总面积30%。第5.0.11条污水厂应设置通向各构筑物和隶属建筑物必需通道。通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关键车行道宽度:单车道为3.5m,双车道为6~7m,并应有回车道;二、车行道转弯半径不宜小于6m;三、人行道宽度为1.5~2m;四、通向高架构筑物扶梯倾角不宜大于45°。五、天桥宽度不宜小于1m。第5.0.12条污水厂周围应设围墙,其高度不宜小于2m。工业企业污水站围护可按具体需要确定。第5.0.13条污水厂大门尺寸应能容最大设备或部件出入,并应另设运除废渣侧门。第5.0.14条污水厂并联运行处理构筑物间应设均匀配水装置,各处理构筑物系统间宜设可切换连通管渠。第5.0.15条污水厂内多种管渠应全方面安排,避免相互干扰。管道复杂时宜设置管廊。处理构筑物间输水、输泥和输气管线部署应使管渠长度短、水头损失小、流行通畅、不易堵塞和便于清通。各污水处理构筑物间通连,在条件适宜时,应采取明渠。第5.0.16条污水厂应合理地部署处理构筑物超越管渠。第5.0.17条处理构筑物宜设排空设施,排出水应回流处理。第5.0.18条污水厂给水系统和处理装置衔接时,必需采取预防污染给水系统方法。第5.0.19条污水厂供电宜按二级负荷设计。为维持污水厂最低运行水平关键设备供电,必需为二级负荷,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设置备用动力设施。注:工业企业污水站供电等级,应和关键污水污染源车间相同。第5.0.20条污水厂应依据处理工艺要求,设污水、污泥和气体计量装置,并可设置必需仪表和控制装置。第5.0.21条污水厂隶属建筑物组成及其面积,应依据污水厂规模、工艺步骤和管理体制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并应符合现行相关要求。第5.0.22条工业企业污水处理站隶属建筑物宜和该工业企业相关建筑物统一考虑。第5.0.23条在严寒地域污水处理厂,应有保温防冻方法。第5.0.24条依据维护管理需要,宜在厂区内合适地点设置配电箱、照明、联络电话、冲洗水栓、浴室、厕所等设施。第5.0.25条高架处理构筑物应设置适用栏杆、防滑梯和避雷针等安全方法。第六章污水处理构筑物第一节通常要求第6.1.1条城市污水排入水体时,其处理程度及方法应按现行国家和地方相关要求,和水体稀释和自净能力、上下游水体利用情况、污水水质和水量、污水利用季节性影响等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第6.1.2条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通常可按表6.1.2采取。第6.1.3条在水质和(或)水量改变大污水厂中,可设置调整水质和(或)水量设施。第6.1.4条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流量,应按分期建设情况分别计算。当污水为自流进入时,按每期最大日最大时设计流量计算;当污水为提升进入时,应按每期工作水泵最大组合流量计算。注:曝气池设计流量,应依据曝气池类型和曝气时间确定。曝气时间较长时,设计流量可酌情减小。第6.1.5条合流制处理构筑物,除应按本章相关要求设计外,尚应考虑雨水进入后影响,通常可按下列要求采取:一、格栅、沉砂池,按合流设计流量计算;二、首次沉淀池,通常按旱流污水量设计,按合流设计流量校核,校核沉淀时间不宜小于30min;三、第二级处理系统:通常按旱流污水量计算,必需时可考虑一定合流水量;四、污泥浓缩池、湿污泥池和消化池容积,和污泥干化场面积,通常可按旱流情况加大10%~20%计算;五、管渠应按对应最大日最大时设计流量计算。第6.1.6条城市污水设计水质,在无资料时,通常应按下列要求采取:一、生活污水五日生化需氧量应按每人每日20~35g计算;二、生活污水悬浮固体量应按每人每日35~50g计算;三、生活污水设计水质,可参考同类型工业已经有资料采取,其悬浮固体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可折合人口当量计算;四、在合流制情况下,进入污水处理厂合流污水中悬浮固体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应采取实测值。五、生物处理构筑物进水水温宜为10~40℃,pH值宜为6.5~9.5,有害物质不得超出本规范附录三要求许可浓度,营养组合比(五日生化需氧量:氮:磷)可为100∶5∶1。第6.1.7条各处理构筑物个(格)数不应少于2个(格),并宜按并联络列设计。注:当污水量较小时,其中沉砂池可考虑1个(格)备用。第6.1.8条处理构筑物入口处和出口处宜采取整流方法。第6.1.9条城市污水厂应依据排放水体情况和水质要求考虑设置消毒设施。第二节格栅第6.2.1条在污水处理系统或水泵前,必需设置格栅。第6.2.2条格栅栅条间空隙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在污水处理系统前,采取机械清除时为16~25mm,采取人工清除时为25~40mm;二、在水泵前,应依据水泵要求确定。注:如水泵前格栅栅条间空隙宽度小于20mm时,污水处理系统前可不再设置格栅。第6.2.3条污水过栅流速宜采取0.6~1.0m/s,格栅倾角宜采取45°~75°。第6.2.4条格栅上部必需设置工作台,其高度应高出格栅前最高设计水位0.5m,工作台上应有安全和冲洗设施。第6.2.5条格栅工作台两侧过道宽度不应小于0.7m。工作台正面过道宽度,采取机械清除时不应小于1.5m,采取人工清除时不应小于1.2m。第6.2.6条格栅间应设置通风设施。第三节沉砂池第6.3.1条城市污水处理厂应设置沉砂池。第6.3.2条平流沉砂池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最大流速应为0.3m/s,最小流速应为0.15m/s;二、最大流量时停留时间不应少于30s;三、有效水深不应大于1.2m,每格宽度不宜小于0.6m。一级污水处理厂宜采取平流沉砂池。第6.3.3条曝气沉砂池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水平流速为0.1m/s;二、最大时流量停留时间为1~3min;三、有效水深为2~3m,宽深比为1~1.5;四、处理每立方米污水曝气量为0.1~0.2m3空气;五、进水方向应和池中旋流方向一致,出水方向应和进水方向垂直,并宜设置挡板。第6.3.4条城市污水沉砂量,可按每立方米污水0.03L计算;合流制污水沉砂量应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注:沉砂量含水率60%,容重1500kg/m3。第6.3.5条砂斗容积不应大于2d沉砂量,采取重力排砂时,砂斗斗壁和水平面倾角不应小于55°。第6.3.6条除砂宜采取机械方法,并设置贮砂池或晒砂场。采取人工排砂时,排砂管直径不应小于200mm。第四节沉淀池(Ⅰ)通常要求第6.4.1条城市污水沉淀池设计数据宜按表6.4.1采取。生产污水沉淀池设计数据,应依据试验或实际生产运行经验确定。第6.4.2条沉淀池超高不应小于0.3m。第6.4.3条沉淀池有效水深宜采取2~4m。第6.4.4条当采取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泥斗均应设单独闸阀和排泥管。泥斗斜壁和水平面倾角,方斗宜为60°,圆斗宜为55°。第6.4.5条首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小于2d污泥量计算。曝气池后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小于2h污泥量计算,并应有连续排泥方法。机械排泥首次沉淀池和生物膜法处理后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4h污泥量计算。第6.4.6条排泥管直径不应小于200mm。第6.4.7条当采取静水压力排泥时,首次沉淀池静水头不应小于1.5m;二次沉淀池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1.2m,曝气池后不应小于0.9m。注:生产污水按污泥性质确定。第6.4.8条沉淀池出水堰最大负荷,首次沉淀池不宜大于2.9L/(s·m);二次沉淀池不宜大于1.7L/(s·m)。第6.4.9条沉淀池应设置撇渣设施。(Ⅱ)沉淀池第6.4.10条平流沉淀池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每格长度和宽度之比值大于4,长度和有效水深比值大于8;二、通常采取机械排泥,排泥机械行进速度为0.3~1.2m/min;三、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为0.5m,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四、池底纵坡大于0.01。第6.4.11条竖流沉淀池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池子直径(或正方形一边)和有效水深比值小于3;二、中心管内流速小于30mm/s;三、中心管下口应设有喇叭口及反射板,板底面距泥面大于0.3m。第6.4.12条辐流沉淀池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池子直径(或正方形一边)和有效水深比值宜为6~12;二、通常采取机械排泥,当池子直径(或正方形一边)较小时也可采取多斗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3r/h,刮泥板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3m/min;三、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四、坡向泥斗底坡不宜小于0.05。(Ⅲ)斜板(管)沉淀池第6.4.13条当需要挖掘原有沉淀池潜力或建造沉淀池面积受限制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采取斜板(管)沉淀池。第6.4.14条升流式异向流斜板(管)沉淀池设计表面水负荷,通常可按比一般沉淀池设计表面水力负荷提升一倍考虑;但对于二次沉淀池,尚应以固体负荷核实。第6.4.15条升流式异向流斜板(管)沉淀池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斜板净距(或斜管孔径)为80~100mm;二、斜板(管)斜长为1m;三、斜板(管)倾角为60°;四、斜板(管)区上部水深为0.7~1.0m;五、斜板(管)区底部缓冲层高度为1.0m。第6.4.16条斜板(管)沉淀池应设冲洗设施。(Ⅳ)双层沉淀池第6.4.17条双层沉淀池前应设沉砂池。第6.4.18条设计双层沉淀池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当双层沉淀池消化室不少于2个时,沉淀槽内水流方向应能调换;二、沉淀槽内污水沉淀时间、表面水力负荷、排泥所需静水头、进出水口结构及排泥管直径等,应符合本节平流沉淀池相关要求;三、沉淀槽深度不宜大于2.0m,沉淀槽斜壁和水平面倾角不应小于55°,沉淀槽底部缝宽宜采取0.15m;四、沉淀槽底部至消化室污泥表面,应保留有缓冲层,其高度宜为0.5m;五、相邻沉淀槽槽壁间净距不宜小于0.5m;六、消化室底部斜壁和水平面倾角不得小于30°;七、浮渣室自由表面(扣除沉淀槽面积)不得小于池子总面积20%。第6.4.19条消化室容积,可依据污水冬季平均温度按表6.4.19计算确定。第五节生物膜法(Ⅰ)通常要求第6.5.1条生物膜法通常宜用于中小规模污水量生物处理。第6.5.2条污水进行生物膜法处理前,通常宜经沉淀处理。第6.5.3条生物膜法处理构筑物应依据当地气温和环境等条件,采取防挥发、防冻、防臭和灭蝇等方法。(Ⅱ)生物滤池第6.5.4条生物滤池填料应采取高强、耐腐蚀、颗粒匀称、比表面积大材料,通常宜采取碎石、炉渣或塑料制品。用作填料塑料制品,尚应含有耐热、耐老化、耐生物性破坏并易于挂膜性能。第6.5.5条生物滤池结构应使全部填料能取得良好通风,其底部空间高度不应小于0.6m,沿滤池池壁周围下部应设置自然通风孔,其总面积不应小于滤池表面积1%。第6.5.6条生物滤池布水设备应使污水能均匀分布在整个滤池表面上。布水设备可采取活动布水器,也可采取固定布水器。第6.5.7条生物滤池底板坡度应采取0.01倾向排水渠,并有冲洗底部排水渠方法。第6.5.8条生物滤池出水回流,应依据水质和工艺要求,经计算确定。第6.5.9条低负荷生物滤池设计当采取碎石类填料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滤池上层填料粒径宜为25~40mm,厚度宜为1.3~1.8m;下层填料粒径为70~100mm,厚度为0.2m。二、处理城市污水时,在正常气温情况下,表面水力负荷以滤池面积计,宜为1~3m3/(m2·d);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以填料体积计,宜为0.15~0.30kg/(m3·d)。三、当采取固定喷咀布水时,最大设计流量时喷水周期宜为5~8min,小型污水厂不应大于15min。第6.5.10条高负荷生物滤物设计宜采取碎石或塑料制品作填料。当采取碎石类填料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滤池上层填料粒径宜为40~70mm,厚度为不宜大于1.8m;下层填料粒径宜为70~100mm,厚度宜为0.2m。二、处理城市污水时,在正常气温情况下。表面水力负荷以滤池面积计,宜为10~30m3/(m2·d);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以填料体积计,不宜大于1.2kg/(m3·d)。注:①当采取塑料等制品为填料时,滤层厚度、表面水力负荷和容积负荷可提升,具体设计数据应由试验或参摄影似污水实际运行资料确定。②若污水按容积负荷计算确定表面水力负荷小于本条数值时,应采取回流。第6.5.11条塔式生物滤池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填料应采取塑料制品,滤层总厚度应由试验或参摄影似污水实际运行资料确定,通常宜为8~12m;二、滤层应分层,每层滤层厚度由填料材料确定,通常不宜大于2.5m,并应便于安装和养护。三、设计负荷应依据进水水质、要求处理程度和滤层总厚度,并经过试验或参摄影似污水实际运行资料确定。(Ⅲ)生物转盘第6.5.12条生物转盘盘体应轻质、高强、防腐蚀、防老化、易于挂膜、比表面积大和方便安装、养护和运输。第6.5.13条生物转盘应分2~4段部署,盘片净距进水端宜25~35mm;出水端宜为10~20mm。第6.5.14条生物转盘水槽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盘体在槽内浸没深度不应小于盘体直径35%,但转轴中心在水位以上不应小于150mm。二、盘体外缘和槽壁净距不宜小于100mm。三、每平方米盘片全部面积含有水槽有效容积,通常宜为5~9L。第6.5.15条盘体外缘线速度宜采取15~18m/min。第6.5.16条生物转盘转轴强度和挠度必需满足盘体自重和运行过程中附加荷重要求。第6.5.17条生物转盘设计负荷,应按进水水质、要求处理程度、水温和停留时间,由试验或参摄影似污水实际运行资料确定,通常采取五日生化需氧量表面有机负荷,以盘片面积计,宜为10~20g/(m2·d),表面水力负荷以盘片面积计,宜为50~100L/(m2·d)。第6.5.18条生物转盘宜有防雨、防风和保温方法。(Ⅳ)生物接触氧化池第6.5.19条生物接触氧化池填料应采取轻质、高强、防腐蚀、易于挂膜、比表面积大和空隙率高组合体。第6.5.20条填料应分层,每层厚度由填料品种确定,通常不宜超出1.5m。第6.5.21条曝气强度应按供氧量、混合和养护要求确定。第6.5.22条生物接触氧化池应依据进水水质和要求处理程度确定采取一段式或二段式,并不少于两个系列。设计负荷应由试验或参摄影似污水实际运行资料确定。第六节活性污泥法(Ⅰ)通常要求第6.6.1条曝气池部署,应依据一般曝气、阶段曝气、吸附再生曝气和完全混合曝气各自工艺要求设计,并宜能调整为按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进行。第6.6.2条曝气池容积,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第6.6.2A条衰减系数Kd值应按当地冬季和夏季污水温度修正,温度修正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第6.6.3条处理城市污水曝气池关键设计数据,宜按表6.6.3采取。第6.6.4条曝气池超高,当采取空气扩散曝气时为0.5~1m;当采取叶轮表面曝气时,其设备平台宜高出设计水面0.8~1.2m。第6.6.5条污水中含有产生大量泡沫表面活性剂时,应有除泡沫方法。第6.6.6条每组曝气池在有效水深二分之一处宜设置放水管。(Ⅱ)曝气池第6.6.7条廊道式曝气池池宽和有效水深比宜采取1∶1~2∶1。有效水深应结合步骤设计、地质条件、供氧设施类型和选择风机压力等原因确定,通常可采取3.5~4.5m。在条件许可时,水深尚可加大。第6.6.8条阶段曝气池通常宜采取在曝气池始端1/2~3/4总长度内设置多个进水口配水方法。第6.6.9条吸附再生曝气池吸附区和再生区可在一个池子内,也可分别由两个池子组成,通常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吸附区容积,当处理城市污水时,应大于曝气池总容积四分之一,吸附区停留时间应大于0.5h。生产污水应由试验确定。二、当吸附区和再生区在一个池子内时,沿曝气池长度方向应设置多个进水口;进水口位置应适应吸附区和再生区不一样容积百分比需要;进水口尺寸应按经过全部流量计算。第6.6.10条完全混合曝气池可分为合建式和分建式。合建式曝气池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曝气池宜采取圆形,曝气区有效容积应包含导流区部分;二、沉淀区表面水力负荷宜为0.5~1.0m3/(m2·h)。第6.6.11条氧化沟宜用于要求出水水质较严或有脱氮要求中小型污水处理厂,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有效水深宜为1.0~3.0m,沟内平均水平流速不宜小于0.25m/s。二、曝气设备宜采取表面曝气叶轮、转刷等。三、剩下污泥量可按去除每千克五日生化需氧量产生0.3kg干污泥计算。四、氧化沟前可不设首次沉淀池。五、二次沉淀池表面水力负荷应按本规范表6.4.1要求合适减小。第七节供氧设施(Ⅰ)通常要求第6.7.1条曝气池供氧,应满足污水需氧量、混合和处理效率等要求,通常宜采取空气扩散曝气和机械表面曝气等方法。第6.7.2条曝气池污水需氧量应依据去除五日生化需氧量等计算确定。设计需氧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第6.7.3条当采取空气扩散曝气时,供气量应依据曝气池设计需氧量、空气扩散装置型式及在水面下深度、水温、污水氧转移特征、当地海拨高度和预期曝气池溶解氧浓度等原因,由试验或参摄影似条件运行资料确定,通常去除每千克五日生化需氧量供气量可采取40~80m3。配置鼓风机时,其总容量(不包含备机)不得小于设计所需风量95%,处理每立方米污水供气量不应小于3m3。第6.7.4条当处理城市污水采取表面曝气器时,去除每千克五日生化需氧量供氧量(按标准工况计),可采取1.2~2.0kg。每座氧化沟应最少有一台备用曝气器。曝气池混合全池污水体积所需功率(以表面曝气器配置功率表示),通常不宜小于25W燉m3,氧化沟通常不宜小于15W/m3。第6.7.5条多种类型曝气叶轮、转刷和射流曝气器供氧能力应按实测数据或产品规格采取。第6.7.6条采取表面曝气叶轮供氧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叶轮直径和曝气池(区)直径(或正方形一边)比,倒伞型或混流型为1∶3~1∶5,泵型为1∶3.5~1∶7;二、叶轮线速度采取3.5~5m燉s;三、曝气池宜有调整叶轮速度或池内水深控制设备。(Ⅱ)鼓风机房第6.7.7条污水处理厂采取空气扩散曝气时,宜设置单独鼓风机房。鼓风机房内应设有操作人员值班室、配电室和工具室,必需时尚应设水冷却系统和隔声维修场所。值班室内应设机房关键设备工况指示或报警装置,并应采取良好隔声方法。第6.7.8条鼓风机选型应依据使用风压、单机容量、运行管理和维修等条件确定。在同一供气系统中,应选择同一类型鼓风机。在浅层曝气或风压大于等于5mH2O,单机容量大于等于80m3/min时,设计宜选择离心鼓风机,但应具体核实多种工况条件时鼓风机工作点,不得靠近鼓风机湍振区,并宜设有风量调整装置。第6.7.9条鼓风机设置台数,应依据气温、污水量和负荷改变等,对供气量不一样需要确定。鼓风机房应设置备用鼓风机,工作鼓风机台数在3台或3台以下时,应设1台备用鼓风机;工作鼓风机台数在4台或4台以上时,应设2台备用鼓风机,备用鼓风机应按设计配置最大机组考虑。第6.7.10条鼓风机应依据产品本身和空气扩散器要求,设置空气除尘设施。鼓风机进风管口位置宜高于地面。大型鼓风机房宜采取风道进风。第6.7.11条鼓风机应按产品要求设置供机组启闭、使用回风管道和阀门,每台鼓风机出口管路宜有预防气水回流安全保护方法。第6.7.12条计算鼓风机工作压力时,应考虑曝气器局部堵塞、进出风管路系统压力损失和实际使用时阻力增加等原因。第6.7.13条鼓风机和输气管道连接处宜设置柔性连接管。空气管道应在最低点设置排除水分(或油分)放泄口;必需时可设置排入大气放泄口,并应采取消声方法。鼓风机出口气温大于60℃时,输气管道宜采取焊接钢管,并应设温度赔偿方法。第6.7.14条大中型曝气池输气总管宜采取环状部署。第6.7.15条大中型鼓风机应设置单独基座,并不应和机房基础相连接。第6.7.16条鼓风机机房内起重设备和机组部署,可按本规范第4.3.3条和4.3.4条相关要求实施;机组基础间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5m。第6.7.17条鼓风机房内外噪声应分别符合现行《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相关要求。第八节回流污泥及剩下污泥第6.8.1条污泥回流设施宜采取螺旋泵、空气提升器和离心泵或混流泵等。第6.8.2条污泥回流设施最大设计回流比宜为100%。污泥回流设备台数不宜少于2台,并应另有备用设备,但空气提升器可不设备用。第6.8.3条剩下污泥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第九节稳定塘第6.9.1条当有土地可供利用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采取稳定塘。第6.9.2条当处理城市污水时,稳定塘设计数据应由试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依据污水水质、处理程度、当地气候和日照等条件,稳定塘五日生化需氧量总平均表面有机负荷可采有1.5~10g/(m2·d),总停留时间可采取20~120d。注:①冰封期长地域,其总停留时间应合适延长。②曝气塘有机负荷和停留时间不受上列要求限制。第6.9.3条稳定塘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污水进入稳定塘前,宜经过沉淀处理;二、经过沉淀处理污水,稳定塘串联级数通常不少于3级;三、经过生物处理污水,稳定塘串联级数可为1~3级。第6.9.4条稳定塘应采取预防污染地下水源和周围环境方法,并应妥善处理积泥。第6.9.5条在多级稳定塘后面可设养鱼塘,但进入养鱼塘水质必需符合现行《渔业水质标准》要求。第十节浇灌田第6.10.1条污水浇灌水质必需符合现行《农田浇灌水质标准》要求。第6.10.2条在给水水源卫生防护地带,含水层露头地域,和有裂隙性岩层和溶层地域,不得使用污水浇灌。浇灌田和水源防护要求,必需按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水源卫生防护相关要求实施。第6.10.3条污水灌区地下水埋藏深度,不宜小于1.5m。第6.10.4条污水浇灌制度,应依据当地气候、作物种类、污水水质、土壤性质、地下水位等原因,和当地农林部门共同协商确定。第6.10.5条污水灌区应有处理天天高峰流量、湿润气候条件下流量和非浇灌季节流量方法。如需排
/
本文档为【2021年新版室外排水设计标准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