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简体篇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简体篇

2010-05-20 39页 pdf 395KB 8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1982

暂无简介

举报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简体篇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1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彭子益着 罗超羣校 序 初不料我中医方药祖本的伤寒论的本身眞相,自古到今,未曾 明白示人以整个的认识也。自来注伤寒论者,无不曰风中肌腠,寒 伤皮毛。如不发汗将风寒发散出来,这风寒就会由太阳传入阳明而 成阳明病,传入少阳而成少阳病。或风不中肌腠,寒不伤皮毛,风 寒直中三阴之脏,而成三阴脏病。南北同风,古今一致。在事实上 澈底研究起来,乃风寒伤人之后,人身本气自病,并非风寒入了人 身为病。病成于人身的本气,而起因于风寒所伤耳。伤寒论本身眞 相,原来如此...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简体篇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1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彭子益着 罗超羣校 序 初不料我中医方药祖本的伤寒论的本身眞相,自古到今,未曾 明白示人以整个的认识也。自来注伤寒论者,无不曰风中肌腠,寒 伤皮毛。如不发汗将风寒发散出来,这风寒就会由太阳传入阳明而 成阳明病,传入少阳而成少阳病。或风不中肌腠,寒不伤皮毛,风 寒直中三阴之脏,而成三阴脏病。南北同风,古今一致。在事实上 澈底研究起来,乃风寒伤人之后,人身本气自病,并非风寒入了人 身为病。病成于人身的本气,而起因于风寒所伤耳。伤寒论本身眞 相,原来如此,与注家所注,根本上完全不合,可怪也。 有识之士,则归咎于王叔和编订伤寒论次序错乱,所以后人无 法认识伤寒论的眞相。伤寒论被王叔和编次后,原文次序,究竟如 何,不可得而知。所可得知者,六篇之名词。名词曰太阳篇,阳明 篇,少阳篇,太阴篇,少阴篇,厥阴篇。六篇之名词,六气之名词 也。人身个体,有荣卫,里有脏腑,而皆六气之所生。欲认识本 气自病的伤寒论眞相,必先求六气之表里。根据六气之表里,以寻 求理路,再由理路以认识眞相,其庶几乎。此篇读法,非敢更改自 来读本之次序也,由次序以认识伤寒本气篇自病的眞相耳。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冬月 子益重编于成都四川国医专科学校 Un Re gis te re d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2 读法总纲 伤 寒 论 一 百 一 十 三 方 , 三 百 九 十 七 法 。 欲 知 原 文 逐 章 之 意 义 , 须先之本论六经整个之组织。整个伤寒论六经之组织,事实上如内 容六瓣之一橘。荣卫如表皮,三阳腑三阴脏如里瓣。初病在表皮, 汗 出 则 病 解 , 在 表 不 解 , 里 瓣 乃 病 。 荣 卫 表 病 , 用 汗 法 解 之 。 脏 腑 里 病 , 脏 病 用 温 法 解 之 , 腑 病 用 下法解之。荣卫脏腑之间,又有少阳经病。少阳经病,不可汗,不 可 温 , 不 可 下 , 用 和 法 解 之 。 病 证 虽 多 , 无 非 表 里 与 经 。 方 法 虽 多 , 无 非 汗 温 下 和 。 了 解 原 则 , 自 能 了 解 分 则 。 人 身 乃 阴 阳 交 合 圆 运 动 的 气 化 构 成 之 体 。 阴 寒 阳 热 , 乃 其 本 性,表则荣阳卫阴,里则腑阳脏阴。中气充足之人,阴阳交合,调 融不分,无所谓寒,无所谓热。中气不足,表的荣卫之气分离,荣 则现出阳的本性而病热,卫则现出阴的本性而病寒。里的脏腑之气 分离,腑则现出阳的本性而病热,脏则现出阴的本性而病寒。少阳 之 经 , 在 荣 卫 脏 腑 表 里 之 间 , 赋 有 阴 阳 二 气 之 性 质 , 病 则 寒 往 热 来,热往寒来。此原则也。阴阳分离,寒热偏现,因又变化发生各 项证状。此分则也。故伤寒论的病证与治法,在原则上无非寒热的 本 体 而 已 , 在 分 则 上 无 非 寒 热 的 变 化 而 已 。 六 经 的 经 字 , 应 作 家 字 解 。 家 有 内 宅 , 有 外 墙 。 里 的 脏 腑 如 内 宅,表的营卫如外墙。内宅是各个的,外墙是公共的。公共者,各 个的公共也。无病之人,三阳三阴是圆运动的,阴中有阳,阳中有 阴,是调和不分的。虽是各个,实则整个。得病之人,表气公共的 外 墙 , 被 风 寒 打 开 , 里 气 的 内 宅 , 遂 分 离 成 了 各 个 。 分 离 的 轻 病 轻,分离的重病重。全分离则有阳无阴,或有阴无阳,中气消灭, 而 人 死 。 少 阳 经 之 经 字 , 则 指 经 络 的 经 气 而 言 也 。 本 篇 分 上 篇 中 篇 下 篇 。 上 篇 以 明 荣 卫 病 脏 腑 病 与 少 阳 经 病 之 本 体。中篇以尽其蕴。下篇以通其变。所谓本体者,荣卫主表,用汗 法之病,脏腑主里,脏用温法腑用下法之病,少阳经主半表半里, 用 和 解 法 之 病 是 也 。 凡 原 文 之 属 于 荣 卫 脏 腑 与 少 阳 经 本 体 各 病 各 章,列为上篇,凡原文之属于本体而事实较复各章,列为中篇。凡 原文之由本体发生种种变化各章,列为下篇。如学彩色绘画之法, 先认识五种未经搀和之本色,然后可求知搀和之各样杂色。认识上 篇,然后能认识中篇,认识上篇中篇,然后能认识下篇。历来注伤 寒论之家,都如茧缚之艰晦,此篇读法,有如鸟瞰之明白。只须用 以前读伤寒论十分之一的脑力,便能整个澈底了解。如欲读此篇, 须 先 读 原 理 篇 处 方 篇 方 能 了 解 。 Un Re gis te re d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3 上篇 荣卫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凡发热,先恶寒。此一章,论 荣卫病提纲。凡原文称太阳病,皆荣卫病。)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缓有虚象。中 字作伤字解,言卫气为风所伤也。风性疏泄伤卫,卫伤则荣病。)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此发热亦先 恶寒。)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寸脉 为阳,尺脉为阴。浮弱,热汗,鼻鸣干呕,皆荣气鬰而疏泄之事。疏泄伤阴。)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 须识此,勿令误也。(热在肌,故曰解肌。桂枝汤收敛之剂。脉紧无汗,收敛之 病。故不可与。以上四章,论荣病。)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 紧者,名曰伤寒。(紧乃闭敛之象,缓乃疏泄之象,是相对的。寒性收敛伤荣, 荣伤则卫病。)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寒无汗,而喘 者,麻黄汤主之。(荣降于胆,胆逆则呕。卫降于肺,肺逆则喘。卫病闭敛,故头 项强痛之外,又加腰痛骨痛。以上二章,论卫病。)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言有表 证,总宜汗解。弱脉津液伤,故宜桂枝汤。)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 宜麻黄汤。(脉数有紧象,故宜麻黄汤。) 欲自解者,心当先烦,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 解也。(自解者,不服药而解,阳鬰后通,先烦而解。以上三章,上文。)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 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 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 未欲解也。以其人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清便 大;便,小便。欲字作能字解。恶寒乃卫闭,卫闭向内,面色不当发热。今发热,故曰 反。荣气疏泄向外,故面有热色。)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 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洪大之脉,外盛内虚,故仍用桂 枝汤之法。如疟再发,卫闭气虚,故用桂二麻一之法。桂枝汤之法,收外盛之气以回于内 之法也。)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 Un Re gis te re d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4 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荣卫双病,燥伤肺液。阳字指寸脉言。无阳,谓寸脉 弱也。)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 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此章弱者必渴句,申明上章越婢汤兼清燥之义。 以上四章,论荣卫双病。)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噫, 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表病未解,而 脏气之湿寒已动,解表兼治湿寒。)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 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此章不渴二字,申明上章,小青龙汤用温法之义。 以上二章,论荣卫病中兼见脏寒之病。)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 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也。服之则厥逆,筋 惕肉瞤,此为逆也,以眞武汤救之。首句是设问辞,非中风也。表 病未解,而腑气之燥热已动,解表兼治燥热。)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 龙汤主之。(此缓字有实象。桂枝汤证之缓,乃虚象也。燥伤津液故身重,津液复 通,故身重乍有轻时。以上二章,论荣卫病中兼见腑燥之病。)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热为表证,渴为里证,此热乃阳为水格,非表病 也。)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 急也。(水格则心气不降,故悸。)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渴而汗出为里湿盛,不渴而汗出为表阳虚。以上三章,论荣卫病解脏气之湿动。)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燥热灼津,津液沸 腾,则脉滑。内热格阻阴气于外,则外厥。此滑脉重按有力。厥者,肢冷畏寒也。)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也,白虎汤主之。(表热里寒,无 用白虎之理,当是表寒里热,乃传抄之误也。)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 之。(无大热,无表证之发热也。燥渴心烦,里热之征。背恶寒与厥,皆里热格阻外阴 之象。) 伤寒,脉浮,发热,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 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有表热则里阳虚,故不可用白虎以败里阳, 重申上章之义也。)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病人身 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此诊断内热之一法,不 可拘执。以上五章,论荣卫病解腑气之燥动。) Un Re gis te re d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5 太阴脾脏病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 之,必胸下结硬。(凡称太阴病,皆太阴脾脏病,乃里病,非经病。少阴厥阴准 此。此一章,论太阴病之提纲。阴脏病寒,本体原来阴寒故也。少阴厥阴准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也,宜服四逆辈。(不渴二字, 为阴寒用热药之据。) 少阴肾脏病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肾脏,水火二气,阴脏病塞, 则寒水灭火。寒而无火,故但欲寐而不能寐,无火故脉来微细也。阴病之提纲。)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 主之。(腑阳病热口中苦,脏阴病寒口中和,和字乃不苦之意。肾主骨,肾寒故背 寒。) 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少 阴脏病,则阴盛阳衰,水灭寒火,故主附子。以上二章,论少阴病之外证。) 厥阴肝脏病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 吐蚘,下之利不止。(厥阴阴阴脏,本体阴寒,阴寒盛于下,故虚热现于上耳。此 一章,论厥阴病之提纲。)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 厥,非为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 脏寒,蚘上入其隔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 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蚘乃木气中之阳气所成,厥阴 本体,阳微而动,与太阴少阴不同处。此一章,引脏厥以证蚘厥也。) 伤寒五六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作利也。(转气 下趋少腹,肝木下陷,木气疏泄故利。此一章,论下利属于木气之下陷。)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外热汗 出,阳气外散,下利见之,故用大温。厥有阴证之厥阳证之厥,以其它外证阴阳分之。)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 逆汤主之。(凡用四逆汤,皆阴寒阳微之险证也。)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 逆汤主之。(凡用四逆汤,皆阴寒阳微之险证也。) 汗出,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此阳气将脱之象也。以上 三章,论厥阴本体病之危险各证。)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 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血虚而寒故肢厥脉细。较前数证为顺 Un Re gis te re d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6 也。此一章,论厥阴之轻证。) 阳明胃腑病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一部伤寒论,惟阳明胃腑有可下实证。此一章, 论阳明胃腑病之提纲。)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大者,实大也。大脉有虚实之分。三日详传经篇。)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 主之。(证仅蒸蒸发热,乃胃家实之渐也。以上二章,论阳明胃腑病成之渐。) 二阳倂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 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能食者,但硬耳。(燥屎乃胃家实之物, 故下燥屎,病乃能愈。荣卫与阳明胃腑都病称二阳倂病。但硬言不燥也。)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燥,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 故使不大便也。(胃中食物,被燥气炼干,故称燥屎。)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 以然者,有夙食故也,宜大承气汤。宿食为燥气炼干成燥屎。)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年易,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卧者,有 燥屎也,宜大承气汤。(小便不利,喘气不卧,皆是燥热伤津。阳明下证,需小便 利,燥热伤津,故不利也。以上四章,论阳明胃腑下证之实据。)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 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 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此但初头硬,后必溏, 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 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屎气者,愼不可攻也。(必兼潮 热之便硬,乃可用大承气汤下之。矢,古庇字,转矢气者,放屁也。此一章,示人愼重用 下之法。) 太阳膀胱腑病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 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 宜桃核承气汤。(膀胱阳腑,阳腑病热,血下热去,所以自愈。太阳病,荣卫病也。 热结膀胱,太阳阳腑自病也。)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 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荣卫病时而脉沉发狂少腹 硬,膀胱热也。)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 之,不可余薬,宜抵当丸。(热不实,小便不利。必热实,小便乃利。)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犹存,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 Un Re gis te re d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7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 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荣卫之中,有太阳之经,腑热则 经热入里。以上四章,论太阳膀胱腑病,则名实相符之太阳病也。太阳腑病,只有四 章。) 少阳胆经病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此一章,论少阳经病之提纲。) 伤寒中风五六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 喜呕,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胁下痞,或心下悸,小 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非表可汗,非 里可温可下,只可和解,故曰经病。所有诸证,皆少阳经气升降不和之现象。)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 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 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邪乃胆木克胃土,痛乃肝木克 脾土。)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寒,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 柴胡汤主之。(少阳经循胁下行,胁下满,故属少阳经病。四五日详传经篇。以上三 章,论少阳皆虚证。)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 之。(下利乃胃热,痞呕乃经结,故解经兼下胃。此一章,论少阳实证,然实在胃腑, 少阳经证仍虚也。) 上篇总结 荣卫病上篇论,荣卫表病本证,又于表病未解时,与表病已解 后,提出脏腑重病。荣卫病上篇,整个伤寒论之雏形也。脏病上 篇,论脏病阴寒,乃其本体。凡外感风寒,必荣卫先病,脏腑后 病。荣卫不解,里气鬰动。脏阴偏盛之人,乃阳退而病脏寒。与荣 卫不解,里气鬰动,腑阳偏盛之人,乃阴退而病腑热,是相对的理 路。并无三阴直中,三阳传经之事。不过腑阳偏盛,亦须荣卫已病 数日,腑病乃成,世遂误认为传经。脏阴偏盛,荣卫一病,里阳遂 退,脏病即成,病成较速,世遂误认为直中。遂将荣卫主表,脏腑 主里,表病不解,里气乃动之天然的正路闹错。此处一错,全部伤 寒论之路路俱错。 此篇脏病列于腑病之前者,因脏病腑病,只在各人素日阴阳偏 盛的关系,并无腑病为传经,脏病为直中之事。风寒偏伤荣卫之 后,荣卫病成,荣卫本体自病也。荣卫不解,脏腑病成,亦脏腑本 体自病也。由荣卫入脏腑,入脏入腑,既无一定,则列脏病在前, Un Re gis te re d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8 或列腑病在前,均无不可。荣卫乃脏腑之表,脏腑乃荣卫之里,荣 卫脏腑,本是一个,所以表病不解,里病必作。 腑病上篇,膀胱腑病列于胃腑病之后者,腑病以胃为主体也。 凡下证皆胃家负责,如不先认识胃腑应下之实证,而据言膀胱腑病 之下证,轻重不分,易致乱也。 少阳经病列于脏腑病之后者,先知荣卫之表,再知脏腑之里, 然后能知少阳之经,在半表半里也。经病之经字,为少阳病之本 证,阳明虽有经病,统在荣卫汗法之列,经病不可汗,故惟少阳有 经病。 伤寒论难了解,纠缠太多也。原文词意纠缠,叔和编次纠缠, 注家不凭事实,只凭理想纠缠。此篇先立原则,后立分则,纠缠既 清,系统明白,所以一读即能整个了解。上篇者,原则也。 上篇终 Un Re gis te re d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9 中篇 荣卫病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 气和谐故耳。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荣 内卫外,所以荣卫一病,必先寒后热。此一章,论荣卫和合则不病,分离则病。)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 者,桂枝汤主之。(疏泄失宜,谓之邪风,乃木气失调之气。) 病人脏无他病,时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 也。先于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荣偏疏泄故弱,卫不交荣故强,上章同 意。以上二章论荣病。) 太阳病,服桂枝汤,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 愈。(刺通形质,气化易于运动。二穴在大椎旁。) 酒客家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酒客胃 热,甘性壅缓助热,热性往上,故呕。)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桂枝汤多热薬,吐脓血者,血热 也。以上三章,论桂枝汤用法。)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麻黄汤衄前之 法,既衄则不可用。)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衄亦是汗义,故愈。)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 者,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 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睡则阳气下降而生相火,故曰阳气重。以上三章 论卫病。)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 汗。何以知之?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不可发汗,言不宜用麻黄汤, 原剂发汗耳。用极轻剂麻黄便合。) 伤寒,发汗宜解,半日许复烦,若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既服麻黄汤发汗,不可再用麻黄汤。以上二章,论麻黄汤用法。) 太阴脾脏病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不差,身体疼痛,当温其里,宜四逆汤。 (发热头痛身体疼痛表证,脉沉脏寒里证。有表证脉当浮,今脉沉故曰反。沉为里 证之脉,脏阴寒故脉沉。)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脏寒攻表,里气更虚,故汗出胀 满。)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 汤,攻表宜桂枝汤。(里气乃表气之本,故当先温里气。里气的阳气充足,表气自 能外解。倘先解表,则里阳更虚矣。攻字作治字解,非攻伐之攻,诗经云他山之石可以攻 Un Re gis te re d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10 玉,攻玉者治玉也。古人文法,常有如此者。)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已见吐利腹满,乃称太阴病。脏 病忌汗,脏病脉浮,更当温里。此章申明上章脉沉先温之义耳。若无吐利腹满,则不能称 太阴。如曰四日太阴之太阴,乃荣卫之事,详传经篇。以上四章论太阴脏病与荣卫表病同 时发现,宜先温里然后解表。) 少阴肾脏病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 血者,桃花汤主之。(下利而尿短腹痛,湿寒木鬰,此脓血,湿寒证也。阳虚木 陷,故下脓血。)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 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利,或 呕者,眞武汤主之。(尿利为下焦虚寒,尿不利为水塞土湿木鬰,腹痛,肢重咳 呕,皆水寒使然。)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烦躁 欲死,胃阳将亡矣。故以温降胃阳为治。) 少阴病,下利,脉微濇,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 其上,灸之。(利减汗出而呕,阳亡于上,故当温上。更衣入厕大便也。)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少阴下利,阴寒疑滞,故治以温通。以上 五章,论少阴脏病。)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 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阳欲离 根上热下寒,温薬中兼养阴之法。阴不藏阳则脉暴出,阴能藏阳则脉微续。)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 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脉即出者愈。(身热面赤腹痛干呕,皆中下阳亡之证。以 上二章论少阴病生死的关系。) 少阴病,脉微沉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 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吐痢忽作,又加烦躁中亡阳灭故死。) 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吐痢汗出肢冷,皆为逆。)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不烦而 躁,中亡阳散。)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恶寒而利,又加肢 冷,阳亡不复,故不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阳气离根,向上飞越,故 下利止而眩冒。)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中气离位而上浮,故息高。以上六章,论 Un Re gis te re d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11 少阴阳亡死证。此等死证,非医药所误而成,乃阳亡也。)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厥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 阴七壮。(手足不厥,又见发热者,阳复也。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烦欲去衣被者,阳复也,故可 治。)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利 止肢温,此阳复也。)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 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紧去肢温脉微,此阳复也。此之下 利,必止一次,乃脏气复和之利。以上四章,论少阴阳复不死证。)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热 为表证,沉为里证,解表温里,双解之法。)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 证,故微发汗也。(无里证不用附子,此乃偏重微发汗之言。以上二章论少阴里证 与营卫表证同时发现,表里双解之法。)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脏阴病里阳微,故忌发 汗以散阳气。脏病只宜温寒不宜发汗。上章麻黄,兼表证也。)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申上章阴脏不可发汗之意。)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 少阴汗也。(火气发汗伤津,热药亦火气之类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 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下则阳厥,上则阴竭,故 为难治。)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而尺脉弱涩者,复 不可下之。(发汗能亡阳,下亦能亡阳。以上五章,论少阴里病不可汗。) 厥阴肝脏病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肝脏阳微,不能四达,故脉促肢 冷。)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肝脏俱寒,胃阳亦败,阳 微阴逆,现证如此。) 病人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少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 关元也。(此木气寒由于水气寒之证也。以上三章论厥阴肝脏病之温法。)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与茯苓甘草汤,却治其 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水气阻格心气下降之路,心气不降故悸。 此一章,论治水之法。如不先治水而用温药治厥,水被温药蒸迫入胃,故必作利。)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则上逆,尿利则下脱,脉弱又厥,故难治。) Un Re gis te re d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12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阳越于外,又灭于内,七日下利,阳难 复矣。以上二章,论厥阴脏病生死的关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阳越于外,又绝于内,故主死 也。)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 阳故也。(七日来复之期,忽然发热下利汗多,阳亡矣。)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躁不得卧,阳气脱根,阳脱外 散,故发热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七日当阳气来复之期,厥不还,阳不复也。)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中气消灭,故见微喘。)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睟频率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 死。(睟时一周时也。)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下利脉当微弱,阳亡不能运化则 脉实。以上九章,论厥阴阳亡死症。)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 下之死。(腹濡为中虚血寒,故下之即死。)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 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中气将亡反能食者,胃气动也。动则散矣。以上二章,论厥阴死症系误于医药者。)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 止,虽发热不死。(发热不兼下利厥躁者,此发热为阳复。此一章,论厥阴阳复不 死证。)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鬰冒 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面赤微 热,阳气上盛,下利清谷,阳气下虚,汗出则上下和平,故微厥病解。)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复紧,为未解。(脉数得汗,阳 气通调,脉复紧,阳仍未通也。以上二章,论厥阴脏病阳复病解证。) 阳明胃腑病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也。(汗自出反恶热,胃家阳实之现象。)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恶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 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胃家阳实,故恶寒之表证易 罢。)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 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阳明病胃阳实,乃胃家自 病,经文传字。含意甚多,详传经篇。) Un Re gis te re d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13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 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湒湒然微汗出也。(此借太阴以证阳明。脉缓肢温, 太阴阳明所同,阳明则缓而实,便硬汗出,太阴则否。以上四章,论阳明腑病之外证。)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 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是名阳 明也。(胃阳原来偏旺,津伤燥结,则内实便难。) 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胃 阳原来偏旺,故表气鬰胃阳则实。若表病汗解,里阳即不偏实。)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 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 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热,大便难是也。(太阳发汗多,津液 伤,则肠胃约结,为脾约。胃家实,乃阳明实证。来自荣卫与少阳,皆虚证也。以上三 章,论阳明胃腑病之来路。)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不吐不下,津液 未伤,心烦乃胃家实之渐。)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 气汤和之愈。(和字之意,乃调和非泄下,服后便软为和。表证以罢,乃可用小承气 汤。)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 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 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 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 勿令大泄下。(此迟字乃缓象,阳明之缓有实象,非虚缓。但有恶寒,即是表证尚 在。未成阳之据。此上三章,论阳明腑病初成之微下法。)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 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与大猪胆 汁,皆可为导。(凡下证,总要胃家实,此乃肛门燥结而已。) 趺阳脉浮而濇,浮则胃气强,濇则小便数,浮濇相搏,大便则 难,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胃家阴液表伤,不能下降,则阳强而上浮。)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 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 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 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便硬则阳热偏 盛,故烦,虽烦,胃家并不实。问小便关系大,如不问而用承气汤则坏矣。此数字乃数目 之数。)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 Un Re gis te re d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14 绝。(浮为阳盛,芤为阴虚。绝乃绝对,非绝灭也。)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 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阳实又多汗,故阴绝对,然非胃家实之实。)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 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沉满为里实,发汗则表虚。久则屎 燥故谵语。)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 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 气汤。(风,乃本身木气疏浅之气,言汗出伤胃津液也。过经,过六日。下之则愈二 句,接为风也三字读,便明显。以上七章论阳明便硬,因津液被伤之虚证。)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可攻。腹微满,初 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不可攻为主,必 潮热满痛拒按,乃可攻也。腹为满上,加若仅二字读,便明显。)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 能食,与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 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 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太阳二字,疑系少阳二字,无少阳而心下硬,故宜和。能食为无燥屎,然烦躁心下硬, 亦须和之。不能食为有燥屎,然尿少,但初硬后必溏也。心下硬为少阳证许少阳中。以上 二章,论阳明便硬先硬后溏之虚证。)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 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勿更与之。明日 不大便,脉反微濇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滑脉 按有力,然疾则不实矣。可下脉必缓实,非宿食之滑疾,非实脉。故用承气反濇。谵语潮 热脉反微濇,故为难治。)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 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 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脉濇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 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弦为木气生气,濇为无生气。微 者句,指无独语诸证。以上二章论阳明之败证。)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燥土伤及太阴之 阴。)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燥土伤及少阴之 阴。)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 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燥土伤及厥阴之阴。以上三章, 论阳明非常实证。) Un Re gis te re d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15 阳明证,其人善忘,必有畜血。所以然者,必有久瘀血,故令 善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肾主藏智,肾 气伤则善忘,黑为肾色。)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 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 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必脋热而便脓血也。(浮数可 下,乃设问词。消谷善饥,血瘀生风。浮数热在经不在腑,热在经故便脓血。以上二章, 论阳明蓄血之证。)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 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但头出汗,肝胆经热,刺期门以泻肝胆 热。此一章,论阳明病之妇人热入血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几 几直硬意,阳明经不前降,则后陷而直硬。足阳明经主前降,手阳明经主后升。手阳明经 能后升,足阳明经则前降。)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寒者,葛根汤主之。(几几之项 强,荣卫郁而阳明经气亦动也,故双解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荣卫之气,与肠胃阳 明燥热,之气混乱。热则气动,热气动则自下利。)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混乱之 气盛于下则利,盛于上则呕。)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麻黄汤主之。(有荣卫 之恶寒,有阳明之脉大,曰合病。)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此章与上章均 重在喘字,故主麻黄,喘为肺实。阳明之喘,肺气燥实。内伤之喘,多肺气虚。)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 枝汤。(迟有缓象,言不数也。以上七章,论荣卫与阳明胃腑经气同病治法。)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桂枝 汤主之。(外证未解而下之,荣卫内陷矣,故称为逆。)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耳。设利之为大逆。硬为实, 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脉浮为表证,脉大为腑证,腑证兼表 证,当先解表,与表证兼脏证,当先温脏,为对待理法。)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 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头疼有 热,阳明不降,故衄。此头痛乃额角痛,胆经上逆故痛。)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澈,因转属阳 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 逆。如此,可小发其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拂郁在表,当解 之熏之。若发汗不澈,不足言,阳气拂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 Un Re gis te re d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16 烦燥,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 但坐以汗出不澈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澈?以脉濇故知 也。(阴脏病连荣卫,先温后表,否则荣卫内陷。阳腑病连荣卫,先表后下,否则荣卫 内陷,汗澈则脉象和荣卫调,濇则不和不调也。)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宜桂 枝汤。(发热脉实,故属腑证。发热脉虚,故属表证。)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 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鬰极则脉停,鬰极后通,则振憟。阳脉微,腑气不实也。阴脉微,燥热伞津也。以上六 章,论阳明兼荣卫须先汗以解表,然后可下之法。) 少阳胆经病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口苦,耳聋, 目眩,咽干,胸硬,胁痛,寒热往来。)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阳胆经上逆,则呕而发热。) 伤寒,阳脉濇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汤;不差 者,与小柴胡汤主之。(阳濇阴弦,木气郁结,建中舒郁,柴胡散结。主之,似多 此二字。) 呕家不可与建中汤,以甜故也。(甘味壅缓,呕家胃逆不降,忌甘味之壅 缓。以上四章论小柴胡汤用法。)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腹痛 者,与小柴胡汤主之。(荣卫病过十日,嗜卧胸满,脉细属少阳也。)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 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微呕支结,少阳证也。)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 生姜汤。(相火热而动,故少阳经与表合病,即利。以上三章,论荣卫表病与少阳经合 病之治法。)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 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合 病下利,乃经气紊乱之利,木克土为负,脉左盛右衰为负,脉负为主,宿食为陪。)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小柴胡多热药,阳明偏 燥,故服之作渴。以上二章,论少阳与阳明合病之治法。)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 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 其实而泻之。(血内热故身凉谵语。刺期门以泻血热。)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 Un Re gis te re d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17 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三焦 相火,尺脉主之。血室亦尺脉主之,此病尺脉必动数。)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之时,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 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则自愈。(热入血室,暮则 热增,故谵语也。不犯胃气及上二焦,小柴胡汤之法是也。以上三章论妇人经期,荣卫感 伤风寒,须治少阳之经之法。) 中篇读法 中 篇 荣 卫 脏 腑 与 少 阳 经 各 章 , 亦 皆 荣 卫 脏 腑 少 阳 经 之 本 軆 病 也 。 荣 卫 者 , 十 二 脏 腑 公 共 组 织 以 行 于 身 之 气 。 三 阳 三 阴 各 居 一 半,太阳只占十二分之二,所以由荣卫可内传十二脏腑,由太阳只 能由太阳本经内传太阳本腑。原文以太阳二字代替荣卫二字,于是 由表传里显而易见之阴阳大路两条拼成了太阳的一条,太阳的一条 如何能传三阴。原文荣卫三章,足证太阳二字代替荣卫二字。不然 何以既称太阳,又称荣卫乎?读原文荣卫三章,可信内容六瓣之一 橘 , 足 喻 整 个 伤 寒 论 的 组 织 , 橘 皮 如 荣 卫 六 瓣 , 如 三 阳 腑 三 阴 藏 也。阳明病者,可下之实证也,而不可下之虚证,乃有如此之多。 上 篇 所 载 为 实 证 , 中 篇 所 载 为 虚 证 。 知 阳 明 病 实 , 又 知 阳 明 能 病 虚,然后能治伤寒阳明病。少阳居荣卫表气阳明里气之间,故有与 荣卫阳明相连之病。妇人经水,原于肾家,少阳之腑,居于肾中, 故 主 柴 胡 也 。 Un Re gis te re d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18 下篇 荣卫坏病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 病,桂枝不中与也。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汗吐下灭,治病之法,治之不 愈,遂成坏证。)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 之,而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本字作应当二字解。以上二章 论荣卫坏病之提纲。)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 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里气为表气之本,故先救里。救表是陪。)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脾脏阳 虚之人,发汗则阳更虚也。) 发汗后身疼痛,脉沈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 两,新加汤主之。(身痛脉沈迟,中虚木枯也。)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 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 五苓散主之。(水湿阻格,相火不归,故脉浮发热消渴,小便不利四字为主。)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漱之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 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 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病在阳,此阳字作表字解。寒字作痰字解。无热证,无发热表证。小陷胸汤,是痰结 法,白散是水结法。以五苓散为主。寒实结胸三句,乃下文结胸之事,应移小结胸病在心 下按之则痛章后读。) 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发汗之后,中虚不能化 水,水停气逆,故喘。) 发汗已,脉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此证小便必不利,小便若利,忌 用五苓散。)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 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头项强痛,乃湿阻 也。)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胀满为中虚 阴逆。)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表病攻里,故表不解。阴凝肺逆,故作喘。以上十章,论荣卫坏入太阴脾脏。)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腹满为 湿凝,心烦为热瘀。土湿不运,阻塞上焦火气下降之路,故热瘀而 作烦。) Un Re gis te re d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19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 之。(中寒故外热,热瘀于上,故心烦。)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胸窒乃中虚不 运,烦热乃热为湿瘀。)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 豉汤主之。(中虚热瘀,故心中懊憹。)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旧时大便不实之 人,寒药须慎用也。以上五章,论荣卫坏入太阴脾脏湿热瘀阻之 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 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肾阳泄,故汗如漏,水寒木郁,故肢 急尿难。)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病不 解为荣气未和。反恶寒为肾阳虚。)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 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脉促为表未解,胸满为胆经寒, 恶寒为肾阳虚。)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 也。(发汗为外虚,脉微细为内虚。)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 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悸眩瞤动,水寒木枯,欲蒘地者,中 土无根,欲居土下。)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阳逆于上 则烦,阴拔于下则燥。虚寒兼湿。)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 表证,脉微沈,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昔日阳气在外,阴 气离根,故烦而燥。夜则阳气归内,故安静。)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 耳无所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汗泄肾脏阳气,肾 虚故而耳无所闻,木气卫塞也。)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余粮丸。(中虚肾 阳外泄,故心乱。水寒木陷,故阴痛。)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 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 Un Re gis te re d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20 和,便自汗出愈。(湿溢则身重,水停则心悸,自汗则水湿俱去。里 气渐复,则里气不虚,乃能自己出汗,里气渐复者,肾阳复也。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 之。(水寒木陷,风冲悸动,肝阳上升,风气自平。)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 之。(风气冲撞,如豚之奔,扶土达木,风气乃平。)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 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核起而赤 者,阳拔火泄也,水寒则肝阳下陷,肝阳下陷则风气上冲,故发奔豚。)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用前法。若不上 冲者,不可与之。(风气不冲,木气未陷,木未下陷,故不可升木气,风气即肝木 阳气,故肝阳下陷,则风气上冲。肝阳上升,则风气平也。) 伤寒若呕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振摇土败风 冲也,水寒为因,风冲为果。)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汤 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烧针之火,引阳外出,阳气拔根故惊狂 也。)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烦躁, 比惊狂起卧不安为虚。)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伤寒宜补中调荣卫,温针拔起肾阳,故 惊。以上十八章,论荣卫坏入少阴肾脏。)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胃冷吐蚘,厥阴之病,汗亡胃阳 之过。)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而肠鸣者, 属当归四逆汤。(革为寒,浮大而革为虚,木气虚寒,故肠鸣。)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 者,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吐为中寒,入口即吐为上热,中寒与上热俱 盛也。以上三章,论荣卫坏入厥阴肝脏。)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 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桂枝汤主 之。(汗下不愈,故为坏病,下后无故,则属阳明。) 大下之后,复遽发汗,小便不利,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 便利自愈。(小便不利,别无他病,津液复生,小便自利。)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利不止为阴证,脉促喘汗之利,则阳证 也。脉促者句上,加一若字读,便明显。利遂不止为陪,脉促喘汗为主。) Un Re gis te re d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21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 草石膏汤。(汗出为胃家燥热,喘为肺气实逆。无大热者,无表证之发热,身外大 热,身内即不热,即忌此方。)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 草石膏汤。(不可桂枝汤,言宜麻杏汤也,非一概不可也。)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
/
本文档为【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简体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