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三章 血液

2021-01-23 3页 doc 40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多多

大家好我是一名语文老师,现在担任班主任

举报
第三章 血液第三章血液一、选择题(一)A型题1.人体各部分体液中蛋白质浓度的比较,正确的是A.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B.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D.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E.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2.机体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A.Na+浓度B.K+浓度C.Cl−浓度D.胶体渗透压E.总渗透压3.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A.不含血细胞B.蛋白含量低C.Na+含量高D.K+含量高E.Cl−含量高4.0.9%NaCl溶液和10%葡萄糖溶液对人细胞内液来说A.两者都是等渗液B.两者都是高渗液C.两者都是...
第三章 血液
第三章血液一、选择题(一)A型题1.人体各部分体液中蛋白质浓度的比较,正确的是A.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B.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D.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E.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2.机体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A.Na+浓度B.K+浓度C.Cl−浓度D.胶体渗透压E.总渗透压3.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A.不含血细胞B.蛋白含量低C.Na+含量高D.K+含量高E.Cl−含量高4.0.9%NaCl溶液和10%葡萄糖溶液对人细胞内液来说A.两者都是等渗液B.两者都是高渗液C.两者都是低渗液D.前者都是低渗液,后者是高渗液E.前者都是等渗液,后者是高渗液5.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A.200mmol/LB.250mmol/LC.300mmol/LD.350mmol/LE.400mmol/L6.正常人的血浆pH为A.6.8~7.0B.7.0±0.05C.7.2±0.05D.7.0~7.4E.7.4±0.057.决定血浆pH的主要缓冲对是A.K2HPO4/KH2PO4B.KHCO3/H2CO3C.Na2HPO4/NaH2PO4D.NaHCO3/H2CO3E.蛋白质钠盐/蛋白质8.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决定于血浆中的A.各种正离子B.各种负离子C.Na+和Cl−D.氨基酸和尿素E.葡萄糖和氨基酸9.全血的比重主要决定于A.血浆蛋白含量B.渗透压的高低C.红细胞数量D.白细胞数量E.NaCl的浓度10.全血的粘滞性主要取决于A.血浆蛋白含量B.红细胞数量C.白细胞数量D.红细胞的叠连E.NaCl的浓度11.血液的粘度与切率的关系是A.无关B.正变C.反变D.血流慢时无关,血流快时呈正变E.血流快时无关,血流慢时呈反变12.血浆中分子量最小的蛋白质是A.纤维蛋白原B.α1球蛋白C.α2球蛋白D.γ-球蛋白E.白蛋白13.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血浆中的A.NaClB.白蛋白C.球蛋白D.纤维蛋白原E.葡萄糖14.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是A.调节血管内外水的交换B.调节细胞内外水的交换C.维持细胞正常体积D.维持细胞正常形态E.决定血浆总渗透压15.60kg体重的正常成年人的血量为A.3.0~3.6LB.4.2~4.8LC.5.4~6.0LD.6.0~9.0LE.10~20L16.下列哪项不是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A.运输O2和CO2B.缓冲功能C.参与生理止血D.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E.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17.不易通过红细胞膜的是A.O2和CO2B.尿素C.H2D.H2CO3E.K+和Na+18.血细胞比容是指A.血细胞与血浆的容积之比B.三种血细胞的容积之比C.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D.红细胞的容积E.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19.红细胞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A.葡萄糖的有氧氧化B.糖原异生C.糖原分解D.糖酵解E.脂肪酸氧化*20.低温储存较久的血液,血浆中哪种离子浓度升高?A.Na+B.Ca2+C.K+D.Cl−E.HCO321.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A.体积B.面积C.数量D.比重E.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22.球形红细胞A.变形能力增大B.脆性增大C.沉降率增快D.血细胞比容增大E.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增大23.红细胞沉降率变快主要是由于A.红细胞脆性增大B.血浆中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C.血浆中白蛋白和卵磷脂含量增多D.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降低E.血细胞比容减小24.红细胞发生叠连后,红细胞A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增大B.变形能力增大C.渗透脆性增大D.血沉加快E.比重增高25.某患者血沉增快,若将该患者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血浆中,其红细胞沉降的速度将A.增快B.减慢C.正常D.先增快后减慢E.先减慢后增快26.下列关于红细胞可塑性变形的叙述,错误的是A.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愈大,变形能力愈大B.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增多时,变形能力增大C.红细胞膜的弹性降低,变形能力降低D.血红蛋白发生变性,变形能力降低E.血红蛋白浓度过高,变形能力降低27.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A.红细胞对高渗盐溶液的抵抗力B.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膨胀破裂的特性C.红细胞在生理盐溶液中破裂的特性D.红细胞耐受机械撞击的能力E.红细胞相互撞击破裂的特性28.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下降可引起红细胞A.变形性增大B.渗透脆性增大C.悬浮稳定性增大D.血沉降率加快E.血红蛋白含量增大29.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骨髓中的A.成纤维细胞B.髓系干细胞C.淋巴系干细胞D.基质细胞E.多能造血干细胞30.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共同特点是A.分化能力强B.自我复制能力强C.正常有50%处于细胞周期D.形态学上不能被识别E.细胞表面标志均为CD34+/CD38+/Lin+31.自我复制能力最强的细胞是A.造血干细胞B.定向祖细胞C.前体细胞D.网织红细胞E.淋巴细胞32.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A.雄激素B.雌激素C.甲状腺激素D.促红细胞生成素E.生长激素33.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是A.铁和叶酸B.钴和维生素B12C.蛋白质和内因子D.铁和蛋白质E.钴和蛋白质34.胃大部分切除后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下列哪种物质吸收障碍所致?A.蛋白质B.叶酸C.维生素B12D.脂肪E.铁35.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部位是A.骨髓B.肝C.脾D.肾E.腺垂体36.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A.多能造血干细胞进入细胞周期B.早期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C.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D.幼红细胞增殖与合成血红蛋白E.网织红细胞释放入血37.可使促红细胞生成素释放增加的有效刺激因素是A.组织中O2分压降低B.血糖浓度升高C.组织中O2分压升高D.血糖浓度降低E.组织中CO2分压升高38.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缓冲PhB.缓冲温度C.运输激素D.运输铁E.运输O2和CO239.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高于女性,主要是由于男性A.活动量大,组织相对缺氧B.骨骼粗大,骨髓造血较多C.体重大D.雄激素多E.促红细胞生成素多40.衰老红细胞在体内破坏的主要方式是A.血管内溶血B.被巨噬细胞吞噬C.渗出到毛细血管外D.被中性粒细胞吞噬E.自溶41.我国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白细胞总数是A.(4~10)×109/LB.(10~30)×109/LC.(40~100)×109/LD.(100~300)×109/LE.500×109/L42.人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是A.淋巴细胞B.单核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E.中性粒细胞43.可释放组胺酶的血细胞是A.淋巴细胞B.单核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E.中性粒细胞44.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释放细胞毒素B.产生抗体C.参与生理止血D.释放组胺E.吞噬45.可释放肝素的血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淋巴细胞E.血小板46.可释放5-羟色胺的血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淋巴细胞E.血小板47.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称血小板A.粘附B.聚集C.释放D.凝集E.激活48.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现象称血小板A.粘附B.聚集C.释放D.凝集E.激活49.参与血小板粘附最主要的血小板膜蛋白是A.GPⅠbB.GPⅡaC.GPⅢaD.GPⅣE.GPⅨ50.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是A.TXA2B.PGG2C.PGH2D.PGI2E.凝血酶51.引起血小板第二聚集时相的主要因素是A.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B.血小板释放内源性PGI2C.血小板磷脂胶粒D.受损伤组织释放的ADPE.受损伤组织释放的ATP52.血小板磷脂酶A2激活可产生A.血小板活化因子B.ADPC.TXA2D.ATPE.组胺*53.下列关于生理止血机制的描述,错.误.的是A.包括局部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凝块形成B.血小板与凝血块的形成有关C.血小板与局部缩血管反应有关D.血小板减少时出血时间延长E.FⅫ缺乏时体内生理性凝血启动发生障碍54.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因为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A.磷脂酶A2B.环加氧酶C.血栓烷合成酶D.前列环素合成酶E.过氧化酶*55.阿司匹林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为15~20min,一次性服用阿司匹林后体内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将持续A.15~20minB.1hC.1天D.3天E.1周56.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皮肤粘膜常自发性出现出血点和紫癜,主要是由于A.不易形成止血栓B.血管不易收缩C.不能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D.血凝块回缩障碍E.血液凝固障碍57.血管损伤后止血栓能正确定位于损伤部位,有赖于血小板的下列哪个特性?A.粘附B.聚集C.收缩D.吸附E.释放58.血凝块的回缩是由于A.纤维蛋白收缩B.红细胞叠连C.白细胞变形D.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E.红细胞破裂59.促血小板生成素刺激的靶细胞主要是A.巨核系祖细胞B.粒系祖细胞C.红系祖细胞D.淋巴系祖细胞E.巨噬系祖细胞60.血液凝固的发生是由于A.纤维蛋白溶解B.纤维蛋白的激活C.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D.血小板聚集与红细胞叠连E.FⅧ的激活61.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A.纤维蛋白B.5-羟色胺C.凝血因子D.血小板E.Ca2+62.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酶因子共有的生化特征是分子中均含有A.谷氨酸B.丙氨酸C.γ-羧基谷氨酸D.天门冬氨酸E.γ-氨基丁酸63.血液凝固的内源性激活途径与外源性激活途径的主要差别在于A.FX的激活过程B.凝血酶激活过程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D.有无血小板参与E.有无Ca2+参与64.在凝血过程中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凝血因子是A.FⅡaB.FⅢC.FⅣD.FXⅡaE.FXⅢa65.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A.加速FⅦ复合物的形成B.加速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C.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D.激活FⅫE.促进血小板聚集66.凝血FⅧ的作用是A.激活FⅨB.使FⅩa对FⅡ的作用加快C.使FⅨa对FⅩ的作用加快D.使FⅡa对FⅠ的作用加快E.使FⅨ活化成FⅨa的速度加快67.在凝血过程中最后起底物作用的因子是A.FⅠB.FⅡC.FⅨD.FⅩE.FⅩⅢ68.在某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血浆中加入足量组织因子和Ca2+后,血浆凝固时间仍明显较正常人延长,该患者可能缺乏下列哪种物质?A.Ca2+B.FⅤC.FⅧD.FⅫE.血小板69.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是A.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B.抑制FⅩ的激活C.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D.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E.抑制血小板聚集70.目前认为血液中最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是A.蛋白质CB.肝素C.抗凝血酶ⅢD.蛋白质SE.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71.参与体内抗凝作用的肝素主要来源于A.肝细胞B.肥大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淋巴细胞E.巨核细胞72.体内TFPI主要来源于A.巨核细胞B.淋巴细胞C.小血管内皮细胞D.肥大细胞E.成纤维细胞73.实验中常用的枸橼酸钠的抗凝机制是A.抑制凝血酶的活性B.防止血小板激活C.中和酸性凝血因子D.螯合血浆中的Ca2+E.抑制激肽系统74.纤溶酶的主要作用是水解A.FⅠ和ⅠaB.FⅡaC.FⅣD.FⅤE.FⅫ75.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主要作用是A.促进凝血酶的活性B.抗凝血C.促进纤维蛋白单体聚合D.抑制血小板聚集E.抑制纤溶76.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A.红细胞上受体的类型B.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C.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77.ABO血型系统凝集原特异性的决定簇是A.脂蛋白B.寡糖链C.糖原D.糖蛋白E.磷脂78.ABO血型系统中,天然抗体一般为A.IgAB.IgDC.IgED.IgGE.IgM79.O型血的红细胞膜上含有A.A抗原B.B抗原C.C抗原D.H抗原E.O抗原80.某人血浆中含有抗A、抗B凝集素,则该人的血型可能是A.A1型B.B型C.AB型D.A2B型E.O型81.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发生凝集,此人的血型为A.A型B.B型C.AB型D.O型E.Rh阳性82.父母一方为A型,另一方为B型,其子女可能的血型为A.只有AB型B.只有A型或B型C.只可能是A型、B型、AB型D.A型、B型、AB型、O型都有可能E.只可能是AB型或O型83.Rh阳性是指红细胞膜上含有A.A抗原B.B抗原C.C抗原D.D抗原E.E抗原84.Rh血型系统中抗原性最强的抗原是A.C抗原B.c抗原C.D抗原D.d抗原E.E抗原85.Rh阴性母亲,其胎儿若Rh阳性,胎儿生后易患A.血友病B.白血病C.红细胞增多症D.新生儿溶血病E.巨幼红细胞性贫血86.下列关于输血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ABO血型系统相符合便可输血,不需进行交叉配血B.必要时O型血可输给其他血型的人C.必要时AB型的人可接受其他血型的人的血D.Rh阴性的人不可接受Rh阳性的血液E.Rh阳性的人可接受Rh阴性的血液87.需要紧急输血时主要考虑A.受血者的血清不与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B.供血者的血清不与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C.受血者的血清不与供血者的血清发生凝集D.受血者的红细胞不与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E.供血者的红细胞不与标准血清发生凝集88.白细胞膜上最强的同种抗原是A.A抗原B.B抗原C.D抗原D.H抗原E.HLA抗原(二)B型题A.6%~8%B.20%~30%C.40%~50%D.60%E.70%~80%89.体液占成人体重的90.血液占成人体重的91.血细胞比容在正常成人约为A.Na+、Cl−B.K+、Cl−C.葡萄糖D.白蛋白E.球蛋白9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93.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A.红细胞数目B.血浆总蛋白含量C.血浆球蛋白含量D.血浆白蛋白含量E.血浆NaCl含量94.血液的粘滞性主要决定于95.血浆总渗透压主要决定于A.(4~10)?109/LB.(100~300)?109/LC.(1.0~3.0)?1012/LD.(3.8~4.6)?1012/LE.(4.5~5.5)?1012/L96.正常人安静时血液中白细胞计数是97.正常成年女性血液中红细胞计数是A.中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淋巴细胞E.血小板98.处于抵御化脓性细菌入侵第一线的细胞是99.可释放组胺引起过敏症状的细胞是A.FⅤB.FⅦC.FⅧD.FⅩE.FⅫ100.可增强FⅨa活性的是101.可增强FⅩa活性的是102.与纤溶酶原的激活有关的是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单核细胞E.淋巴细胞103.能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的是104.能释放组胺酶的是105.能释放肝素的是A.FⅢB.FⅦC.FⅧD.FXE.FⅫ106.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107.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108.可被凝血酶激活的因子是A.FⅤB.FⅧC.FⅨD.FⅩE.FⅪ109.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共同途径始于110.外源性凝血途径的FⅦa可以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的A.肾上腺素B.α2-抗纤溶酶C.尿激酶D.5-羟色胺E.Ca2+111.可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的物质是112.可抑制纤溶酶的物质是A.纤溶酶B.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C.补体C1抑制物D.α2-抗纤溶酶E.尿激酶113.可灭活尿激酶的物质是114.可直接降解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的物质是A.vWFB.ADPC.纤维蛋白原D.PDGFE.5-羟色胺115.血浆中参与血小板粘附的关键性物质是116.可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是A.蛋白质CB.蛋白质SC.凝血酶调制素D.TFPIE.抗凝血酶Ⅲ117.能灭活FⅨa、FⅩa、FⅪa、FⅫa的物质是118.能灭活FⅦa-TF复合物的物质是119.能灭活FⅤa、FⅧ的物质是(三)C型题A.等渗溶液B.等张溶液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120.0.85%的NaCl溶液是121.20%的葡萄糖溶液是122.1.9%的尿素溶液是A.Rh阳性B.Rh阴性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123.汉族人99%是124.在血中查不出Rh天然抗体者为A.肝素B.组胺C.两者皆有D.两者皆无125.嗜酸性粒细胞颗粒内含有126.嗜碱性粒细胞颗粒内含有A.A和B凝集原B.D凝集原C.两者都有D.两者都无127.AB型伴Rh阳性血型的人,其红细胞膜上含128.O型伴Rh阴性血型的人,其红细胞膜上含(四)X型题129.机体组织液和血浆相同的是A.Na+浓度B.Cl−浓度C.晶体渗透压D.蛋白质130.血浆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有A.多种代谢物的运输载体B.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C.参与机体免疫功能D.参与生理性止血131.下列哪些情况能使血沉加快?A.血沉加快的红细胞置入正常血浆B.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增加C.血液中的白蛋白增加D.血液中的球蛋白增加132.维持体液pH恒定,需依靠下列哪些调节?A.血液缓冲系统B.肺脏的呼吸功能C.肾脏的排泄和重吸收功能D.每天饮水量的调节*133.血浆总渗透压A.近似于7个大气压B.与0.9%NaCl溶液的渗透压相近似C.主要由Na+和Cl-所形成D.维持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平衡134.造血干细胞的主要特征是A.数目相对稳定B.自我复制能力强C.能够多向性分化D.具有特殊的形态特点135.白细胞的生理特性有A.变形运动B.渗出性C.吞噬作用D.趋化性*136.红细胞消耗葡萄糖产生的能量是用于A.保持低铁血红蛋白不被氧化B.使Hb的Fe2+氧化为Fe3+C.保持红细胞膜的完整性D.供应红细胞膜上钠泵的活动*137.造血微环境包括造血器官中的A.各种造血细胞B.基质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外基质C.各种造血调节因子D.神经和血管138.血小板聚集必须有下列哪些物质参与?A.Ca2+B.纤维蛋白原C.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D.vonWillebrand因子139.能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有A.ADPB.凝血酶C.胶原D.TXA2140.生理情况下血液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是A.血液流动快B.血管内膜光滑完整C.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D.有抗凝物质存在141.小血管损伤后,生理止血过程包括A.受损小血管收缩B.血小板聚集形成止血栓C.受损局部血液凝固形成血凝块D.血管壁修复,伤口愈合142.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是A.粘附于内皮下成分B.释放ADP与TXA2,促使更多血小板聚集C.释放TXA2促进血管收缩D.释放PF3促进凝血143.在肝内合成依赖于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有A.FⅡB.FⅦC.FⅨD.FⅩ144.起辅助因子作用的凝血因子有A.FⅢB.FⅣC.FⅤD.FⅧ145.下列哪些情况可延缓或防止凝血?A.血液中加入草酸钾或草酸铵B.血液中加入肝素C.血液中加入柠檬酸钠D.血液中加入双香豆素146.体液抗凝系统由下列哪些抗凝物质组成?A.TFPIB.肝素C.抗凝血酶ⅢD.蛋白质C系统147.纤溶酶原可被下列哪些物质激活?A.尿激酶B.FⅣ、FⅤC.激肽释放酶D.凝血酶148.A2B型红细胞膜上具有哪些血型抗原?A.A1抗原B.A2抗原C.A抗原D.B抗原149.父母血型均为A型,其子代血型可能为A.A型B.B型C.AB型D.O型150.为病人输血,须遵守下列哪些原则?A.在输血前对受血者进行全面体格检查B.对受血者进行血型鉴定并与供血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C.测定受血者对异种抗原的反应性D.输血时密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二、名词解释151.bloodvolume152.isotonicsolution153.hematocritvalue154.hemopoiesis*155.hemopoieticmicroenvironment156.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157.osmoticfragility158.plasticdeformation*159.physiologicalhemostasis160.thrombocyteadhesion161.thrombocyteaggregation162.bloodclottingfactor163.bloodcoagulation164.serum165.tissuefactorpathwayinhibitor,TFPI166.bloodgroup167.cross-matchtest三、问答题*168.简述血液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169.简述红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红细胞生理特性的关系。170.造血干细胞有哪些基本特征?其临床意义是什么?171.高原居民的红细胞数量有何变化?为什么?172.简述小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173.为什么说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居中心地位?174.简述血液的抗凝系统。175.为什么说O型血在紧急情况下可作为“万能供血者”为其他血型输血?有何潜在危险?176.简述输血原则,为什么输同型血时每次输血前还必须进行交叉配血实验?与题解一、选择题难题题解20.正常时,红细胞内K+浓度远高于细胞外,而Na+浓度则远低于细胞外。这种细胞内外Na+、K+浓度差主要依赖细胞膜上钠泵的耗能活动来维持。低温储存较久的血液,由于细胞代谢活动几乎停止,钠泵活动降低,因而导致红细胞内K+外出,使血浆中K+浓度升高。血中K+浓度过高可导致心肌活动紊乱,因此,低温储存较久的血液不宜供输血用。26.正常红细胞具有可塑性变形的能力,这与其双凹圆碟的形态有关,这种形态使红细胞易于通过窄小的脾窦而不会被挤破。如果红细胞呈球形,则在通过脾窦时易被挤破。与球形红细胞相比,双凹圆碟状的红细胞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体积之比,且比值愈大,变形能力愈大。此外,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还与红细胞膜弹性的好坏和红细胞内粘度有关,新生的红细胞膜弹性好,变形能力大,衰老的红细胞膜弹性降低,变形能力也降低;当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发生变性(如低铁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或血红蛋白浓度过高(如低氧)时,变形能力也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增多时,并不影响红细胞的变形能力。53.生理性止血主要包括局部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且三个过程均有血小板参与。出血时间的长短反映生理性止血功能的状态,血小板减少时出血时间延长。FⅫ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但临床观察发现,先天性缺乏FⅫ的患者几乎没有出血症状,目前认为,外源性凝血途径在体内生理性凝血的启动中起关键作用。55.阿司匹林可不可逆性地乙酰化环加氧酶而使之灭活,导致TXA2合成受阻,从而使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受到抑制。由于血小板无细胞核,不能合成新的蛋白,故一旦与阿司匹林接触,血小板即缺乏环加氧酶,只有等待新生成的血小板进入外周血液后,血液中血小板的环加氧酶活性和聚集功能才能得以恢复。因此,虽然阿司匹林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仅15~20min,但血小板的生成约需8天,故一次性服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降低可持续1周左右。133.血浆渗透浓度约为300mmol/L,即300mOsm/(kg·H2O),相当于770kPa或5790mmHg,近似于7个大气压。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的80%来自Na+和Cl−,所以,血浆总渗透压与0.9%NaCl溶液的渗透压相近似。血浆中含有大量蛋白质,但因其分子量大,分子数目小,所以形成的胶体渗透压较小,仅1.3mOsm/(kg·H2O),约相当于3.3kPa或25mmHg。胶体渗透压虽然较小,但在维持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136.红细胞消耗葡萄糖通过糖酵解产生的ATP主要用于维持细胞膜上的钠泵活动,以保持细胞膜内外的Na+和K+的正常分布,从而能够维持细胞容积和双凹圆碟的形态。此外,红细胞通过磷酸戊糖通路产生的NADPH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对维持细胞中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正常含量具有重要作用,而还原型谷胱甘肽又能保护某些巯基酶的活性,对维持红细胞膜的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并且,红细胞中的还原系统对保持低铁血红蛋白不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也对维持红细胞膜的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137.造血微环境是指造血细胞定居存活、增殖分化、发育成熟的造血器官内环境,由其中的基质细胞及其分泌并充填于细胞之间的细胞外基质、各种造血调节因子,以及进入造血器官的神经和血管共同组成。当然,也包括各种造血细胞。二、名词解释151.机体内血液的总量。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相当于体重的7%~8%,即每kg体重有70~80ml血液。正常的血量对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极为重要。152.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溶液,如0.85%NaCl即为等张溶液。临床上大量输液时应输入等张溶液。153.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它能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154.各类造血细胞发育、成熟的过程。即由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各系造血祖细胞,再分化发育为幼稚血细胞,最后成熟为各系终末血细胞,并释放入血的过程。是体内新老血细胞不断更替补充,保持其正常数量和功能的重要过程。155.造血细胞定居存活、增殖分化、发育成熟的造血器官内环境,由其中的基质细胞及其分泌并充填于细胞之间的细胞外基质、各种造血调节因子,以及进入造血器官的神经和血管共同组成。156.血液经抗凝处理后,垂直静置于血沉管中,第一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即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魏氏法检测的正常值在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某些疾病情况下血沉加快,因此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157.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膨胀破裂的特性,其大小可用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反映。有些疾病可影响红细胞的脆性,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红细胞脆性变大。故测定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有助于一些疾病的临床诊断。158.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它使得红细胞能通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红细胞可塑变形性降低时将难以通过微小的孔隙,容易滞留于脾脏和骨髓中而被巨噬细胞所吞噬破坏。159.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自行停止的现象。通常从出血至停止出血约1~3分钟,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局部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和纤维蛋白的形成三个时相。160.血小板与非血小板成分(如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相互粘着的现象。它是形成止血栓的第一步,使血小板止血栓能正确定位于损伤部位。如果血小板粘附功能受损,可发生出血倾向。161.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它能形成松软的止血栓,是实现初步止血的重要过程。162.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有十多种,如FⅠ~FⅩⅢ(其中FⅥ除外)、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以及来自血小板的磷脂等。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过多或过少将导致高凝状态或出血倾向。163.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该过程是由一系列的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解过程,使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164.血液凝固1~2小时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而释放出来的浅黄色液体。与血浆相比,血清中缺乏凝血过程中消耗的一些凝血因子,而增添了少量血液凝固时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的化学物质。165.主要来自小血管内皮细胞的一种具有灭活FⅦa-TF复合物,发挥反馈性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作用的糖蛋白。目前认为是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166.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重要的红细胞血型有ABO血型系统与Rh血型系统。167.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混合(主侧),以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混合(次侧)观察有无凝集反应的试验。输血前进行该试验对检验供受血双方的血型,发现其他凝集原或凝集素,确定能否输血和如何输血极为重要。三、问答题168.血液循环流动于全身,维持着体内各器官间的相互联系,并通过呼吸、消化、排泄等器官保持整个机体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因此,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通过血液的运输作用,可将O2、营养物质运送到各器官、细胞,将细胞代谢产物、CO2及代谢产生的热运送到排泄器官和散热部位而排出体外。血液也可运输激素到相应靶细胞,参与体液调节过程。血液还具有缓冲功能。血液含有多种缓冲物质,可缓冲进入血液的酸性或碱性物质引起的pH变化。血液中含大量水,由于水的比热大,可吸收代谢产生的热量,而本身温度升高不多,参与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微小变化可以通过血液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为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传递反馈信息。因此,血液通过运输、缓冲和传递信息等作用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血液中的白细胞、抗体、补体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和异物入侵的重要机制。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机体生理性止血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这对于整个机体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169.正常的成熟红细胞无核,呈双凹圆碟形,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比。这使得红细胞在受到外力时易于发生变形。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的能力称为可塑变形性。如果红细胞成为球形,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降低,变形能力就减弱。这些变形能力降低的红细胞,难以通过直径只有0.5~3μm的脾窦而滞留于脾窦中被巨噬细胞吞噬。双凹圆碟形的红细胞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也使得红细胞在静置的血浆中下沉时与血浆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而阻碍红细胞的下沉,红细胞因此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这一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当红细胞发生叠连后,红细胞团块的总表面积与总体积之比减小,摩擦力相对减小而红细胞沉降加快,悬浮稳定性降低。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正常红细胞的双凹圆碟形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当将红细胞置于一定程度的低渗盐溶液中时,尽管有一定量的水进入红细胞,使由正常双凹圆碟形逐渐胀大,不至于立即破裂而发生溶血。这表明正常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球形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降低,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降低,少量水分进入红细胞即可引起红细胞破裂,渗透脆性增高。170.造血干细胞数量少,只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5%。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是:①具有自我复制能力,从而保持造血干细胞池本身数量相对恒定。②具有多向分化能力,能分化形成各系定向祖细胞,并进一步发育为形态上可以辨认的各系幼稚细胞,最后分别成熟为具有特殊功能的各类终末血细胞。③造血干细胞大多处于细胞周期之外,也即处于不进行细胞分裂的相对静止状态(G0期)。一旦机体需要,可以有更多的造血干细胞从G0期进入细胞周期。因此,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潜能。④形态上不能被识别,目前主要采用体外培养中形成的各种类型的集落形成单位或根据造血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来进行鉴定。其临床意义是:由于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与多向分化能力,给造血或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进行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又称骨髓移植),可在受者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造血干细胞也是基因治疗用作基因转染的理想靶细胞。因为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能在体内长期存在,若将目的基因导入造血干细胞,有可能在体内长期表达,使病人终生受益。171.高原居民的红细胞数通常较平原居民多。这主要是由于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大气中氧分压较低,导致体内O2分压降低。这种低氧分压能有效刺激体内的氧感受器,使肾皮质管周细胞和肝细胞兴奋,合成并释放更多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入血,并随血流到达造血组织。EPO受体在晚期红系祖细胞上密度较高,EPO通过其受体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并向形态可识别的前体细胞(又称幼稚细胞)分化,同时它也能加速红系幼稚细胞的增殖、分化并促进骨髓释放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入血。此外,EPO还能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最终使血中红细胞数量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以便携带更多的氧,有利于维持组织氧分压相对稳定,以适应空气稀薄的高原环境,保持高原居民组织细胞正常的代谢活动。172.小血管损伤后,首先是受损的局部及附近的血管挛缩,使局部血流减少。若破损创面不大,血管挛缩已足以使血管破口封闭,从而制止出血。引起血管收缩的原因有三个:①损伤性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缩;②血管壁的损伤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③粘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5-HT)、TXA2等缩血管物质,引起血管收缩。其次是血管内膜损伤暴露内皮下组织,如胶原等,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粘附、聚集于血管损伤处,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堵塞伤口,实现初步止血。局部受损红细胞释放的ADP及局部凝血过程中生成的凝血酶,均可使血小板活化而释放内源性ADP及TXA2,进而促使血小板发生不可逆聚集而形成血小板止血栓。此外,受损血管内皮的PGI2生成减少,也有利于血小板的聚集。与此同时,血管受损也可启动凝血系统,在局部迅速发生血液凝固,使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以加固止血栓,此称二期止血。最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并长入血凝块,达到永久性止血。173.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参与生理止血的三个环节。首先,血小板在受损处通过血小板膜表面的糖蛋白GPⅡb/Ⅲa和GPⅠb/Ⅸa、血浆中的vWF与内皮下成分胶原纤维结合,粘附于胶原纤维上。同时,血小板被激活,释放ADP、TXA2,除引起损伤血管收缩外,还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子堵塞血管破口。其次,血小板通过表面磷脂吸附部分的凝血因子,使凝血因子浓集于损伤的局部,血小板还可释放纤维蛋白原、FⅤ等凝血因子,更为重要的是,活化的血小板可为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因子的激活提供磷脂表面,从而大大加速凝血过程;而血液凝固过程中产生的凝血酶又可加强血小板的活化,导致正反馈而促进凝血。此外,在凝血块中的血小板可伸出伪足,通过血小板收缩蛋白的作用,使血凝块回缩挤压出其中的血清而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牢固地封住伤口。血小板还可释放PAI-1而抑制纤溶,使形成的止血栓不易被纤溶活动很快溶解。另外,血小板释放的TXA2是缩血管物质,能使局部血管收缩,限制和减缓血流以利于生理止血的顺利进行。由于血小板在生理止血的三个过程密切相关,因此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当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降低时,出血时间就会延长。174.抗凝系统包括细胞抗凝系统和体液抗凝系统。细胞抗凝系统主要指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各种细胞对凝血因子,特别是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以及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和分解。体液抗凝系统,主要指血液中的抗凝物质,主要分为以下几类:①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物:主要有抗凝血酶Ⅲ、C1抑制物、α1抗胰蛋白酶、α2-抗纤溶酶、α2-巨球蛋白、肝素辅因子Ⅱ,其中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Ⅲ。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物通过与凝血酶及凝血因子FⅨa、FⅩa、FⅪa、FⅫa等激活的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而抑制其活性。②蛋白质C(PC)系统,主要包括PC、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S(PS)和PC抑制物。当凝血酶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凝血酶调节蛋白结合后,可以激活蛋白质C,后者可水解灭活FⅧa和FⅤa,抑制FⅩ及凝血酶原的激活。血浆中的蛋白质S是蛋白质C的辅因子,可使激活的蛋白质C的作用大大增强。③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可与FⅩa、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结合形成组织因子-FⅦa-TFPI-FⅩa四合体,从而灭活FⅩa和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负反馈地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④肝素。肝素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175.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由于O型红细胞不含A、B抗原,不会被其它血型的受血者血浆所凝集,因而可输给其它血型的受血者。但也应注意到,O型血的血浆中存在着抗A、抗B抗体,当这些抗体进入到其它血型的受血者体内后,能与其它血型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有引起受血者的红细胞破坏的潜在危险。因此,仅在无法得到同型血的紧急情况下,才可考虑将O型血输给其他血型的病人。此时若输入量不大,输入的抗A、抗B抗体可被受血者血浆所稀释,浓度下降,尚不致发生危险。但仍应注意少量、缓输,并密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176.输血的基本原则:一是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二是即使ABO血型相合,在输血前还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只有主侧、次侧均无凝集反应才能进行输血;三是提倡成分输血。ABO血型相同,也应作交叉配血试验的原因是:①复查血型,防止血型鉴定有误。②排除其他血型不合的影响,即使ABO血型,也有亚型,A型血有A1和A2亚型,A1红细胞含有A和A1凝集原,血浆中含抗B凝集素,A2型红细胞含A凝集原,血浆含B和抗A1凝集素,所以A1与A2型血液相遇也会发生凝集反应。③防止Rh血型不合而引起的输血反应,正常Rh阴性血型不含天然Rh抗体,第一次接受Rh阳性血液不会发生凝集反应,倘若再次接受Rh阳性血液,就可能由于第一次接受Rh抗原后产生抗体而发生凝集反应。④避免其他抗原或抗体的交叉反应,因为人类红细胞至少有23个血型系统的数百种血型凝集原。综上所述,同型输血并不意味着供血者与受血者之间各种血细胞的所有凝集原、凝集素完全相同,实际上全部血型凝集原、凝集素相同的概率是极低的,而且这些血型系统并无“天然”抗体,常在输血(或妊娠)后产生抗体,这样输血的次数越多,出现的凝集反应的几率也越大、越严重,因此,在每次输血前必须作交叉配血试验。
/
本文档为【第三章 血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