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

2022-01-06 14页 doc 571KB 7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小一

我是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多年,经常写论文课题反思案例,有着丰富的经验

举报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精品文档】第PAGE135页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四川省高县职业技术学校电子备课教案班级:14级计算机2班学科:语文教师:王晓教务处制总第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课题合欢树课型新课课时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过程和方法目标:合作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教学重...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精品文档】第PAGE135页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四川省高县职业技术学校电子备课教案班级:14级计算机2班学科:语文教师:王晓教务处制总第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课题合欢树课型新课课时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过程和方法目标:合作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板书设计合欢树一一枝一叶总关情亦母亦子合欢树史铁生爱子思母教学过程修改动态一、导入导语:有这样一位母亲:每天,她总是伫立在门前,看着儿子摇着轮椅远去的背影,一动不动地站着,无论风霜,无论雪雨,这份爱恋绵长而悠远,对于儿子,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记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走进这对母子,故事中的儿子就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二、感知课文请同学自由读课文1.勾画生字词2.引导提问(1)课文都写了哪些事?(2)通过这些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三、品味语句,品味感情勾画最令你感动的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在叙事中传达感情的。[示例]1、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2、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3、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4、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5、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四、看书质疑凿深作品师引导补充:1、母亲去世后,为什么“我”开始不愿看合欢树,后来又想去看合欢树?2、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3、课文写合欢树的树影,写刚刚出生的瞪着眼睛看树影的孩子有什么作用?4、有同学说既然写的是母亲,干脆就以《我的母亲》为题好了,你怎么看呢?(合欢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五、拓展延伸“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母爱,她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我们的记忆中,赞扬母亲的故事、诗文、名言警句有哪些?六、歌曲升华主题:《烛光里的妈妈》七、布置作业屏幕显示保加利亚作家海托夫的文章:《趁双亲还在》。直到中学毕业,我才意识到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对他充满感激和惋惜之情。因此,我下定决心,只要拿到我挣来的第一笔钱,我就给他买些苹果。因为他需要这样的营养品,在我家居住的巴尔干山村是买不到苹果的。我今天推到明天,明天推到后天,终于在一个春日,得知了父亲于夜间逝世的噩耗……直到现在,在我父亲逝世二十多年以后,那些未买的苹果依然如鲠在喉。面对至爱自己和自己至爱的亲人,你想说什么想做什么,要趁早。作业:结合学习本文的感悟,写一篇《重读的爱》的随笔,500字左右。教学后记总第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课题善良课型新课课时教学目标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3.培养议论文的文体意识,学习理性的思维方式。4.启发学生对善良的思考,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教学难点逐步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观点,抓住其中的逻辑思路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板书设计善良王蒙提出问题(第1—4自然段):针对善良似乎过时,善良往往被看着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第5—11自然段):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和作用。表明观点(第12自然段):重申自己喜欢善良,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教学过程修改动态一、课前准备指导学生安排时间预习课文,排演短剧《善良归家》。二、导入1.请同学们用两分钟写出一个人最宝贵的五种品质,引出“善良”。2.观看短剧《善良归家》请同学们抒发感想。三、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1.运用议论文提炼论点的方法,找出文章的中心观点。明确:我喜欢善良,不喜欢凶恶。2.根据议论文基本结构,理清本文思路。明确:提出问题(第1—4自然段):针对善良似乎过时,善良往往被看着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第5—11自然段):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和作用。表明观点(第12自然段):重申自己喜欢善良,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四、重点研读(一)研读第一部分1.现实中,一般人是怎样看待“善良”的?作者对这些看法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来的?明确:一是“早就过了时”——被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取代:为利益可以放弃善良;是否有实力、才干比善良与否重要。作者并不认同这一看法,由“似乎”一词可以看出。二是被看作“愚蠢”——两个寓言故事作为证明。作者对此提出一连串的疑问,从中体现出作者的反对态度。2.作者是怎样层层追问的?明确:层层追问如下:那些需要帮助、等待帮助的人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是恶狼?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不惜将一切视为恶狼,是一种什么疾病?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人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毒蛇和恶狼?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并非毒蛇恶狼的人,我们成了什么?(这样的层层追问是王蒙语言的一大特点,注意引导学生体会。)3.小结:这部分针对现实中一般人对“善良”的错误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以一连串的质疑表明自己的态度,引人思考,继而转入下文对“善良”的论述,这种写法叫先破后立。(二)研读第二部分1.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明确:对比论证。(找出所在段落)第五段力量对比:善良稚弱——凶恶强大(尽管善良常败,但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进而阐述了善良的作用)第八段结果对比:善良得弘扬——凶恶被压缩(从道德、意义上阐述善良的内涵和外延)第十一段心态对比: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说明善良的人永远不会丧失信心)对比论证作用:使对立统一关系更集中、更鲜明。使论证更深刻、更吸引,更有说服力。2.齐读第6自然段,说说第6自然段论述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明确:运用排比:第一组排比,层层深入地表现了人们对善良的态度。第二组排比,充分展示善良的功能作用。3.运用排比手法有什么好处?明确: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来说理,列举事例,会增加文章气势和说服力。五、合作探讨,加深理解1.为什么说“她(善良)属于人,她属于……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明确: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因为“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善良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所以它是具有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够在每败于凶恶一次的同时,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获得另一种意义的胜利。2.为什么说“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快乐,一种乐观”?作者是否有进一步的阐述?明确:第10、11自然段进行了阐述:善良是与成熟、超拔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善良者能坦然、安心地面对现实,并永远不丧失信心,所以说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乐观。3.为什么“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明确:小孩子是由于天真,不谙世事而善良。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是出于对社会发展的了解和自觉而善良。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对社会发展只是一知半解而且自以为是,闹出许多可悲的事来。如“文化大革命”时“阶级斗争扩大化”,故而最不善良。六、课堂讨论你的善良有没有获得过别人的感激与称赞?你的善良有没有换回料想不到的恶报与嘲讽?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七、拓展练习1.以“爱心”为陈述对象,分别以“泉水”、“灯塔”为喻体,仿照下面的句式再造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困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2.以“善良”为陈述对象,依照上面的句式写一组排比句。;;。八、课后延伸1.向学生推荐阅读王蒙的新著《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2.当面临人生的两难困境时,我们如何选择?除了为善与不为善之外,我们又面临哪些道德上的困境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两难困境,写一篇随笔。教学后记总第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课题人生的境界课型新课课时教学目标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3.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明白“人人可以为尧舜”,只要认真做好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教学方法导读教学法、讨论法板书设计人生的境界冯友兰觉解的程度做事的动机做事的意义自然境界最低蒙昧的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功利境界较低利己的有功利的意义道德境界较高为了社会的利益有道德的意义天地境界最高为了全宇宙的利益有超道德的价值和意义教学过程修改动态一、故事导入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在砌砖。”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二、作者介绍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了一生的学术成就。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三、整体感知,筛选信息,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结构思路。(一)提出默读要求:1.从文章形式上,力求搞清文章的结构;2.从文章内容上,力求搞懂文章的主题;3.默读时对重点地方做出标注。(二)教师设疑导引,学生讨论交流1.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明确:人生的境界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找出文中的阐释。明确: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3.人生的境界有哪几种?明确: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4.人生的境界依据什么来划分?明确:“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所以,人对所做的事情的觉解程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的高低。5.文章是怎样阐释四种人生境界的?明确:自然境界:一个人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其动机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道德境界:一个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天地境界: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四种人生境界的?明确: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7.学生独立完成下面的表格并列举一到两位属于不同境界的典型人物。觉解的程度做事的动机做事的意义自然境界最低蒙昧的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功利境界较低利己的有功利的意义道德境界较高为了社会的利益有道德的意义天地境界最高为了全宇宙的利益有超道德的价值和意义8.中国哲学的特点是什么?明确:中国哲学是既入世又出世的。9.文章是按什么思路来行文的?明确:文章先阐述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有几个等级、有什么不同,从而明确了哲学的崇高任务是教人怎样成为圣人,于是顺理成章的提出如何成为圣人的方法问题,然后从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角度阐述,总结了中国哲学的特征,展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从文章的整个思路看,是层层深入的纵向思路。四、重点揣摩,难点突破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请问它是哪个词?明确:觉解。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2.请依据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②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提示:“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3.品故事,加深对“觉解”的理解。《值钱的东西》有一个小偷到良宽禅师的茅庐偷东西,结果发现没有一样值钱的。良宽禅师被小偷惊醒,脱下身上的衣服,递给小偷,说:“你远道而来,不该让你空手而回,这件衣服你带走吧。”小偷大惊失色,落荒而逃。良宽禅师叹道:“可怜的家伙,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也送给他。”讨论明确:在小偷眼里,值钱的东西是金银财宝,而在禅师眼里,星、月、山、水、花、草、树、木,无不可贵。对事物不同的体会与觉解,使事物有了不同的意义。4.“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这样就构成了人们不同的人生境界。请说说下面的事例各属于什么样的人生境界。⑴一名儿童趴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⑵开头故事里的三个泥水匠。⑶儿童仰望天空数星星;诗人张若虚仰望月亮;思索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讨论明确:⑴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⑵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⑶数星星的儿童属于自然境界;而张若虚因为诗句中所显现的对宇宙、世界的追问和哲思而使他达到了天地境界。5.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遵循自然法则,但对这些法则并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心念天下苍生,是道德境界。6.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示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李广——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岳飞。顾炎武。文天祥。林则徐。谭嗣同。周恩来。提示: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7.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在当今市场经济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明确: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8.文中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该怎么理解?明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9.怎么理解“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明确:《孟子》中有“人人可以为尧舜”,《荀子》中也有“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个渺小之人。雷锋只是一个土兵,并不妨碍他是一个道德境界的人;王宝森、郑筱萸等人身为高级干部,但却贪婪成性,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利益来换取个人私利,因而被人们所唾弃。10.听故事“洗钵去”,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我们平凡的人生达到更高的境界?有一个人到寺庙去出家,并拜见了方丈赵州。那人说:“请师傅教我修行。”赵州问:“你吃过粥没有?”那人回答:“吃过了。”赵州说:“那么,先去把碗洗一洗。”引导:修行就是从寒暄、洗脸、吃饭等生活细节开始的。诚意的完成每件事而使之与真理产生共鸣,这就是修行。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当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五、联系现实,读出自己1.听故事:“放羊娃的人生”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以下一段对话:“你放羊为的是什么?”“卖钱。”“卖了钱干什么?”“娶媳妇。”“娶了媳妇呢?”“生孩子。”“有了孩子呢?”“放羊。”记者默然。2.思考:坐在教室里的我们,各自属于哪种境界?教学后记总第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课题科学是美丽的课型新课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学习作者从表达中心出发,着重领会科学家、艺术家以多种形式展示科学之美的实例,从而使读者间接感受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2.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3.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从而转变对科学的认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全文,体会科学之美;学习科技文研读的方法。教学难点1.学习科技文的论证方法。2.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教学方法质疑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电教法板书设计科学是美丽的沈致远1.知识回顾:议论文的基本思路(结构)是什么?明确: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2.请你按照这一思路划出课文结构。明确: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论点——科学是美丽的。第二部分(第3-14自然段):分析论证。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修改动态第一课时一、导入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我们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个白发怒张,皱纹满脸的形象。可是也有人说,科学是美丽的。那么,科学到底美不美呢?二、质疑科学美1.教师列举例子: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济慈认为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使彩虹的诗意丧失殆尽。因此他说,科学不仅不美,还会破坏美感。自古以来,明月被诗人反复吟咏,写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明间也有不少关于月宫的浪漫传说: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这些故事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可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却是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更煞风景的是,什么玉兔、嫦娥、桂花树等等全属子虚乌有。2.学生讨论:科学到底美不美?3.教师归纳:巡天归来再赏月,“天上一轮才捧出”的玉盘忽然变成了大麻脸,固然扫兴。但阿姆斯特朗从登月仓中跨出第一步踏上月球时,说:“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人类自古梦想登天,如今美梦成真,这难道不美吗?至于玉兔、吴刚、嫦娥,其实也并未真的失去。美国太空总署于1998年3月5日宣布勘探号太空船在月球南北极地表下找到大量冰态水。三、感受科学美1.学生阅读文章,找出作者所说的科学美,教师展示相应图片加以印证。原子中的电子云具有“云深不知处”的朦胧美。生命之源叶绿素的神秘美。生命之梯DNA双螺旋的活力美。“纳米”世界中用原子砌成的纤巧机构的精致美。女孩爱钻石——碳的特殊形态美。奇幻迷离千变万化的分形美。2.进一步展示图片,让学生体会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作品(展示一系列图片),告诉我你们的感受。谁会想到这些令人大为诧异图片其实是原子的结构图:二氧化硅纳米丝具有令人大为诧异的习惯——能自行组成精美的图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学教授郝少康(S.K.Hark)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看二氧化硅纳米丝时,一幅金色向日葵的画面呈现在他的眼前。与植物不同,它们的“肥料”是镓和金催化剂,能让它们长到长度只有几微米,同时直径保持在10纳米左右。郝少康教授给这幅获奖作品着色,令它们与真实的向日葵看上去更加相似。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学者杨慧英(音译)在检查氧化锌纳米针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幅颇为神奇的图片:中国古典水墨画描绘的山川。为了使这幅图画同真实的山川更为相像,杨慧英给这个场景着色,同时又凭借其独特的想象,增加了一部分的绘画。美国斯坦福大学鲍哲楠及其研究小组通力合作,使有机晶体管成为更为先进的电子装置。鲍哲楠所指导的研究生刘紫红(音译)用正交极化光显微镜检查这组细微转换。在刘紫红眼中,图片的明亮之处看上去像是山川湖泊,而金电极则像是一堵篱笆墙。3.学生谈感受。教师归纳。四、走近作者正如作者沈致远所说,科学是如此的美不胜收。那么,这个颠覆了人们对科学的传统认识、让我们领略到科学之美的沈致远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沈致远,江苏溧阳人。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应邀赴美,先后在纽约理工大学等学校担任研究科学家、教授。后转工业界,现在杜邦公司任杜邦院士,从事高温超导电子学及无线电通讯等方面的研究。沈致远在物理、电子、激光、微波等领域都有建树,发表了各种论文四十余篇,并拥有十一项美国专利。他曾多次应邀回国在各知名大学讲学,进行学术交流。近年来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从事科学散文及科学诗创作。其中文艺作品集结成书的有《体验美国》和《科学是美丽的》,后者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后,佳评如潮,对科学散文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五、理清思路速读课文,理清思路,学习文章的论证结构。1.知识回顾:议论文的基本思路(结构)是什么?明确: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2.请你按照这一思路划出课文结构。明确: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论点——科学是美丽的。第二部分(第3-14自然段):分析论证。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得出结论。六、布置作业1.收集关于科学美(如物理学之美、化学之美、生物学之美等)的文章、资料、图片,进一步“认识科学之美”。2.根据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写一段话,描写其展示的科学之美。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展示同学收集的图片等资料,分享同学对科学之美的认识和描述,再次体会科学的美不胜收。二、研读课文,学习文章的写法1.作者是如何提出“科学是美丽的”这一观点的?明确:第1自然段从反面入题,在常人眼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常人眼中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形象是白发怒张,皱纹满面的;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2自然段从正面立论,点明论点:科学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这与上文“深奥的、严格的、艰难的、枯燥的”形成强烈的对比。2.作者是采用什么论证方法来分析、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这一观点的?明确: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来证明观点。3.为了证明论点,作者重点举了什么例子?引用了什么?明确:重点举了旧金山大学的天文物理学家威廉斯用写科学诗和科学歌舞表演的方式展示科学之美。引用了威廉斯的科学诗《碳是女孩之最爱》、《爱之力》、《黑洞之歌》、《物质化女孩》四首诗,层层深入地进行了评论分析。4.诵读威廉斯的科学诗,体会其意味。⑴朗读《碳是女孩之最爱》,思考:这首科普小诗告诉我们什么科普知识?讨论、明确:①碳是钻石的构成元素;②碳是生命之源,天外来客;③碳可以在大气中循环;④碳是煤炭、石油的构成元素;⑤现代社会离不开碳纳米管。⑵朗读《爱之力》这首科普小诗并体会其意味。讨论、明确:威廉斯的这首小诗充满着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感情,在科学美中注入了浪漫情怀。让我们体会到,科学不是冷冰冰的,有了爱的科学会更加美丽!⑶朗读并品味《黑洞之歌》。明确:也许我们对这首诗还有着疑惑,还没有读懂,但是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威廉斯竭尽自己之所能来传播她一生挚爱的科学的巨大热情,这份热情让我们感动。领悟了这份热情,我们就会向科学又迈近了一步。5.文章还举了什么例子来论证科学之美?明确:还以数学之美为例来论证。作者分别列举了:人体的曲线美,雕塑家和画家的几何视觉美,毕加索的怪异人像,奇幻迷离的“分形”图案来加以论证。6.作者认为科学之美源于何处?明确: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这就是科学美之源泉。这与开头的“深奥、艰难、枯燥”形成了鲜明对照。7.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与一般议论文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一般议论文在表达方式上以议论为主。而本文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与论述的对象有关。本文要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而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对同一件事物,人们看法迥异。所以作者不靠大道理来说服别人相信科学美,而选择用科学家、艺术家对科学美的切身感受来感染读者。8.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本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何特点?明确:文章的语言既讲究准确、严密,又追求生动、活泼。如多处使用设问句、反问句:“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责任在科学家……”“爱之力凌驾一切!科学家想到过吗?”“一字之改,不是很风趣而又切题吗?”“科学是美丽的!你同意吗?”等。9.归纳本文写作特色。⑴主要采用了引证法、例证法。⑵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⑶语言准确、严密,而且生动、活泼,如设问句、反问句就有10多句。三、小结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所领略了科学之美。科学是美丽的,攀登科学巅峰、发现科学之美并乐在其中的科学家也是美丽的。科学的美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科学研究对象的美、科学研究过程的美、科学研究成果的美、科学理论应用的美……”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感悟。四、作业1.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博物馆、科学馆等地方,走近科学,感受科学之美。2.说说你所学的专业美吗?美在何处?教学后记总第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课题南州六月荔枝丹课型新课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理清思路,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2.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了解在说明文中大量引用史料和诗文的作用。3.品读赏析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中感受作者严谨的科学研究的精神和写作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专业的感情。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2.把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品读赏析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教学难点品读赏析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教学方法问答法、小组竞赛学习法板书设计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读准下列字词褐(hè)色红缯(zēng)瓤(ráng)绛(jiàng)贮(zhù)藏宠(chǒng)幸妃(fēi)阙(què)囊(náng)襄(xiāng)粤(yuè)醴(lǐ)酪(lào)啖(dàn)蘖(niè)龟(jūn)裂教学过程修改动态一课时一、导入多媒体图片展示“荔枝”的特写镜头,请学生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描述荔枝的外形和味道。然后介绍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请学生比较自己和白居易的描绘,谁说得更形象、更优美?最后引出贾祖璋对白居易的质疑,明确白居易的描写美则美矣,却不够准确。二、解题1.课题出自明朝陈辉的《荔枝》诗(补充诗歌全文),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荔枝(明)陈辉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署静,几株斜覆石阑干。讨论明确:南州——荔枝的产地,泛指我国南部地区。六月——荔枝的成熟期。“六月”指的是荔枝成熟的季节,生活中观察很仔细的人就会发现实际上六月根本就没有荔枝,而是到七八月份才会上市。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里的六月实际上是指阴历的六月。荔枝丹——说的是荔枝成熟后的颜色。2.提问:文章用诗句作题目有什么好处?明确:好处——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既说明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颜色,又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3.明确文体,复习说明文知识。⑴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的一种文体。特点: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⑵说明文相关知识复习。①常见说明顺序: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说明。空间顺序——即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如:整体——局部上——下外——内远——近事理顺序——即依据事物之间或某一事物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说明。如:一般——个别主要——次要原因——结果现象——本质总述——分说简单——复杂特征——功用②常用说明方法:下定义、作诠释、列数据、画图表、举例子、打比方、引用……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词褐(hè)色红缯(zēng)瓤(ráng)绛(jiàng)贮(zhù)藏宠(chǒng)幸妃(fēi)阙(què)囊(náng)襄(xiāng)粤(yuè)醴(lǐ)酪(lào)啖(dàn)蘖(niè)龟(jūn)裂四、概括要点,理清思路1.学生自主阅读,通过抓中心句概括并列出要点。全文结构一、设疑,引出下文⑴1.荔枝果实的外部形态特点2荔枝的内部构造1.荔枝的产地分布⑾2.古代的荔枝书谱⑿3.荔枝习性及生长北限(13)外壳构造⑵外壳颜色⑶荔枝形状⑷大小重量⑸荔枝薄膜⑹荔枝果肉⑺荔枝贮藏⑻荔枝果核⑼荔枝的花(10)4.提出荔枝生产的建议和期望(14)2.教师明确结构图:(课件演示)3.根据所列的内容要点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本文作者在充分掌握荔枝的外形特征及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将多种写作顺序汇于一体。从全文看,作者是按照设疑问——讲知识——提建议的顺序进行说明的。由于作者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所以,从文章主体部分看,又是按果实——花——产地及栽培史——古代讲荔枝的书——习性及生长北限这样一种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写进行说明的(主要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次要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即壳——膜——肉(假种皮)——核(种子)。细而言之,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第二课时一、说明方法分析——从说明方法的分析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色:内容的科学性和笔调的文艺性。1.明确常用说明方法的基本作用。2.学生判断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3.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体会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说明方法,明确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的具体作用。打比方可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更加生动。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等等。列数字使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20多克”等等。举实例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如说明荔枝的颜色时,就举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为例,为了说明荔枝肉质易变、不耐贮运,用了唐明皇为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都体现了作者注重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4.重点分析引用的作用。⑴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下列古诗和文献资料具体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完成练习:(小组合作)①飞焰欲横天(荔枝成熟时的颜色)②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荔枝壳膜的形状和颜色)③红云几万重(果实成熟时荔枝林的颜色和形态)④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荔枝不耐贮藏)5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古代历史上移栽荔枝的情形)6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时以飞马运荔枝供宫中享用的情形)8《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说明荔枝的大小重量)⑵从作用来看,这些引用大致可分几类?明确:分为两类。①引用诗文,增强文学性。如“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②引用古籍、史料,增强科学性,使说明有根据,更准确。如引《四川果树良种图谱》的数字。小结:引用众多的资料,不仅为了充实内容、增添文采,也是为了纠正历来有关荔枝的记载中不实的或误传的成分,是出于科学性的考虑,是说明的需要,而不是无端炫耀知识的广博。同时,作者这么写正是体现了本文科学小品的体裁特点。二、品味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语言的第一要求是准确。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文章的科学性。1.语言的准确一是表现在限定性词语的运用上。说说下面句子加横线的词语的作用。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明确:“通常”限定了范围,表示一般情况如此,但不排除特殊情况;“稍”、“微微”表明了小的程度和突起的程度;“浑圆”和“尖圆”则区别了两种不同程度的圆。⑵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明确:用“现在知道的”加以限定,使说明更加客观、准确,因为“13种”仅是从目前发现的文献来判断,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⑶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明确:用“大多数”限定范围,不排除特殊情况,使说明更客观、准确。2.语言的准确还表现在确数、约数词的运用上,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重达四五十克”等等。这些词语的运用,十分准确表达了信息。三、总结写作特点1.条理分明,层次清楚,结构严密,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2.引用诗文,生动形象,富于文采;3.事实确凿,数字具体,科学性强。四、拓展阅读白居易《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五、课堂小结1.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2.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把握说明顺序,理解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感受语言魅力是学习科学小品的四大要素。培养概括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是学习说明文的重要导向。六、布置作业1.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出产的一种水果或其他特产。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地加以介绍;妥善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写作顺序;运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有意识地打比方、作引用,使文章通俗生动。2.积累并尝试背诵下列古诗文:苏轼《惠州一绝》、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白居易《荔枝图序》、陈辉《荔枝》、宋徽宗《宣和殿荔枝》、文征明《新荔篇》。教学后记总第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课题将进酒课型新课课时教学目标1.吟诵诗歌,提高古诗文诵读能力。2.把握本诗感情基调,理解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3.培养探究的热情,在“走近李白”的过程中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学重点感受探究李白的浪漫。教学难点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分析法、讨论法板书设计将进酒李白主旨: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内容: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感情变化:悲——乐——愤——狂豪放——外壳愤激——内核教学过程修改动态一、导入1.诗歌导入: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2.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突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将进酒》即是李白的代表作,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来走近李白。3.观看视频请先看视频《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注意片中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全面阐述。中央十套-科教频道“子午书简”节目《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二、文题解析《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将进酒,注意读音,“将”的意思就是“请”,连起来解释就是“请喝酒”。原来这是一首劝酒诗。李白为什么写劝酒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 三、解读全诗(一)整体感知1.听古唱,感受诗歌的情感。请学生说说听后有什么感受。师:对李白的这首诗,大家都有了一个感性的整体把握,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认识齐读一遍。(学生齐读,声调昂扬、激越)师:大家读得慷慨激昂,让人听了不禁热血沸腾。但我们都知道诗人的情感是丰富的细腻的,此诗文中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仅仅只是慷慨激昂,我们的朗诵是不是就只用一种昂扬的调子呢,这样是不是对诗文的理解有点肤浅呢?2.背景了解师: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段背景:《将进酒》约作于公元752年,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个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过于此,但此时正值李白“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公元744年,唐玄宗“赐金还山”。此后李白仕途失意,生活困苦,流离漂泊。3.再听范读,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范读,注意随时人感情的起伏变化,声调或高昂或低沉,语调或快或慢,学生作思考品味状。)请学生答自己听后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一正音。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及相关资料开展。可以个人独立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共同探讨。(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归纳要点)4.赏析诗歌师:这首诗的基调是怎样的?诗人的感情发展又是如何变化的?明确: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板书——悲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板书——欢、狂放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板书——愤激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板书——狂放(二)朗读指导1.学生练习朗读。方法:分组进行,找一个朗读好的在全班展示。提示: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让学生体会如何处理。2.具体指导。方法:学生自由诵读,听范读、教师分句范读,学生齐读等多种方式结合。提示: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三)艺术体验。1.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是什么原因呢?明确:夸张手法的运用。2.哪些地方用了这一手法?朗读时如何体现?明确: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这些夸张表现出诗人狂放不羁,用辞大胆,也表现了他豪放飘逸的诗风。在朗读时要读得抑扬顿挫,有气势。3.现在咱们已经基本上理清了诗文的感情线索,下面让我们循着作者的感情,再一次齐读课文。让我们心与李白共鸣、思与李白共舞、身与李白同醉吧!(师生共读李白的《将进酒》,声调或从容亲切或豪气十足或酣畅淋漓或狂放不羁)四、亮点赏析1.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有什么启发。2.请学生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最好利用课件展示实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梁园呤》)“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五、探究布置分组探究活动。(课件展示竞赛规则)1.把全班分成两大方阵——第一方阵“太白”,第二方阵“青莲”,两大方阵间展开李白诗作抢背赏析赛。2.背诵范围:凡含数字的诗或与酒有关的诗,均可抢背。短诗全背,八句以上的背几句。赏析要求是一句话点评。3.计分方法:凡抢背一首,声音洪亮,情感饱满,10分;凡点评赏析言之有理,获得掌声多,10分。4.参赛形式策划:方阵内可以一人既诵又评,也可以一人抢背,一人评。若有问题,方阵内的同学5秒钟内补充有效。先给同学们两分钟的准备时间。六、评说请学生在李白广为传诵的名句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在这名句后,自己感受到怎样的一个李白。并用一句妙语点评。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洒脱,淡泊名利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蔑视权贵,傲岸不羁,坚守高贵的李白。七、拓展训练1.我国台湾学者散文家颜昆阳《想醉》中有一句话:“非醉不可的理由尽管很多,但眼泪与笑声便可以说明一切,因此人们非醉不可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有情。”那么请问这首诗中诗人的情到底包含哪些呢?首先对国家有情:忠君报国之情,不满失望之情。其次对自己有情:自我肯定之情,快意身心之情,也有志不得伸的苦痛。2.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写一段文字表述出来。八、结束语一代诗仙李虽已作古,但一面精神旗帜却永远辉映在人间。老师祝同学们在李白的浪漫中找到激情,找到力量,找到美。用李白的大浪漫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开辟人生的新天地,将我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宽更远。教学后记总第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课题琵琶行课型新课课时教学目标1.欣赏古曲,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2.赏析本诗的音乐美、意境美,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教学重点赏析本诗的音乐美、意境美,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鉴赏分析法、讨论法板书设计琵琶行白居易浔阳江边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舟中各诉身世苦;同病相怜感慨多;重闻琵琶青衫湿。教学过程修改动态一、导入(教师用深情的语调,采用古曲作背景音乐,朗诵《琵琶行》)中国是一诗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也许人们首先想到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地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
/
本文档为【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