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湘教版教案

2019-09-19 3页 doc 252KB 71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翠娥

人民教师

举报
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湘教版教案2018-2019年度二年级科学(上)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备注 1 8.27—8.31 它溶解了吗?   2 9.3—9.7 生活中的溶解   3 9.10-9.14 自制泡泡液   4 9.17-9.21 观察兔子的反应   5 9.25-9.30 观察蜗牛的反应 9.30上课 6 10.1-10.7 国庆放假 7 10.8-10...
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湘教版教案
2018-2019年度二年级科学(上)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教学和课时安排  备注 1 8.27—8.31 它溶解了吗?   2 9.3—9.7 生活中的溶解   3 9.10-9.14 自制泡泡液   4 9.17-9.21 观察兔子的反应   5 9.25-9.30 观察蜗牛的反应 9.30上课 6 10.1-10.7 国庆放假 7 10.8-10.12 有趣的动物反应   8 10.15-10.19 发光发热的太阳   9 10.22-10.26 看太阳认方向   10 10.29-11.2 变化的月亮   11 11.5—11.9 它在什么方位   12 11.12—11.16 它有多远   13 11.19-11.23 做尺子   14 11.26-11.30 改进尺子   15 12.3—12.7 活动   16 12.10-12.14 活动   17 12.17-12.21 活动   18 12.24-12.28 活动  2018年9月1日教学计划表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科学 教材分析 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为起点,选用常见动物、物质、科学现象、自然现象、简单工具等为探究对象,以了解其特征变化为主要内院目标,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并发展观察、描述、比较、分类、实验等探究技能、渗透体验分析、归纳、抽象、概况等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在进一步关注人、动物、环境的关系的同时,了解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要求 把握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强教学组织,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明确观察要求,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6、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达标情况 力争达标2018-2019年度二年级科学(上)整体备课                        2018.9.1 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从儿童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为起点,选用常见动物、物质、科学现象、自然现象、简单工具等为探究对象,以了解其特征变化为主要内院目标,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并发展观察、描述、比较、分类、实验等探究技能、渗透体验分析、归纳、抽象、概况等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在进一步关注人、动物、环境的关系的同时,了解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溶解”,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本课教材采用“分分总”的结构构建单元,按“示例聚焦一类比举证一提炼概念一判断检验—拓展迁移”的活动流程,建构溶解概念,重点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对比实验、制作与调试等技能。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本课教材采用“分分总”的结构构建单元,按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思路,布设“兔子的反应”“蜗牛的反应”“有趣的动物反应”三课,重点训练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对比实验、描述等技能。教材首先引导学生类比人的眼、耳、鼻、舌等感官功能,观察发现兔子感知环境的特点再针对蜗牛的不同感官,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各自的功能,最后采用观察交流会的方式,驱动学生了解更多动物的感官功能及对环境的反应,让学生体会到了解这些反应对更好地关爱和饲养动物的意义。第三单元“太阳和月亮”是儿童经常感知的天体,教材中布设“发光发热的太阳”“看太阳认方向”和“变化的月相”三课,引领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太阳和月亮,发现并应用其特征、运动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推理、收集证据、整理信息的能力。第一课旨在引领学生寻找太阳能够发光、发热和太阳对动植物、人类的影响的证据,体会阳光对生命的意义;第二课旨在引导学生依据太阳晨升晚落与东南西北的方位关系,学会“看太阳认方向”,为下一单元描述物体的位置做好铺垫;第三课旨在引领学生有计划地长期观察月相,自主发现并描述月相圆缺变化的特点。第四单元“物体的位置”,教材中布设了由定性到定量描述物体位置的两课它在什么方位”和“它有多远”,用“小猫在哪里?“旗杆在哪里?”等活动引领学生描述物体的方位、远近,抽象归纳位置描述的要素,用“小兔子吃萝卜“找地雷”等趣味游戏,驱动学生自主运用前面的方法描述位置,判断位置第五单元“尺子的科学”,教材创设“没有尺子测量课桌长度”的需求情境,驱动学生重演尺子科技发展史中那些关键的步骤:身体尺一物品尺一标刻度的尺子一统一长度标准一现代尺子,引领学生了解尺子技术发展史,感悟“统一标准”带来的便利,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测量、制作、评估等技能。  教学建议 一、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2、精心安排多种活动;3、尊重每一位学生二、加强教学组织,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1、加强教学组织工作;2、注重科学课教学常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明确观察要求,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1、必须准备好观察材料。2、把握各课的观察重点。3、掌握观察活动的基本步骤四、加强安全防范意识1、保持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空间。2、遵循规定的安全试验程序3、建议并执行恰当的安全操作步骤。4、意识到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如在用火加热或使用化学药品时可能出现的灼烧;使用玻璃器皿时可能出现的刺伤;观察动植物实体时可能出现的意外伤人;感官观察时的安全隐患如强光、强噪声、强刺激异味;户外活动触动不明物体,等等。5、认真按照教材和教师的指导、示范进行活动(包括户外)。6、始终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教学 重点 1、培养学生科学观测、比较、描述、动手做实验或设计制作等基本技能。2、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3、感悟什么是科学,体会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 难点 1、本册课本开篇之初,便设计了很多的对比分析、对比实验、对比研究,对于初涉科学的小学生此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2、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又一难点。 教学关键 注重证据的合理性和可重复验证性对比分析、对比实验、对比研究 教具准备 烧杯、水、试管、玻璃棒、筷子、沙子、吸管、食盐、白糖、味精、食用油、淀粉、陈醋、沐浴露、雪碧、洗发露、洗洁精、肥皂、各种动植物图片等 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溶解3课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4课第三单元:太阳与月亮3课第四单元:物体的位置3课第五单元:尺子的科学2课第一单元溶解 单元概况 1、它溶解了吗2、生活中的溶解3、自制泡泡液 单元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 科学探究 通过感官观察、实验分析、类比推理建构溶解概念,依据概念判断物质是否容易溶解在水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获取证据,尊重事实,激发探究兴趣;感受生活中有很多与溶解有关的现象和问题。 单元训练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类比推理等探究技能。 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比较、推理、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 烧杯、水、试吃杯、玻璃棒、筷子、盐、沙子、白糖、味精、食用油、淀粉、陈错、雪碧、吸管、洗发乳、肥皂、洗洁精、沐浴露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溶解概念判断物质是否容易溶解在水里。 单元小结 第1课它溶解了吗一、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什么是溶解。能判断溶解和很难溶解的物品。2、通过观察实验,经历溶解概念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抽象等探究技能。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将科学知识(溶解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自主意识。二、教学准备实验材料:烧杯,凉开水,3个试吃杯,两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盐,沙子,胭脂红,吸管,包装袋,记录单教师准备材料: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视频教学重难点:重点:帮助学生构建溶解概念。难点:学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程。四、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将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产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猜测,提取学生前概念。然后动手完成操作:静置—观察一搅拌一再观察,把看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2、让学生描述用眼睛观察搅拌前后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梳理食盐与水的变化特征:如食盐水一直无色透明,食盐颗粒经历由大变小,最后看不见的过程。3、对比发现沙子还在水中,而盐粒不见了,进而引发学生追问:盐“藏”到哪儿去了呢?教师再组织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4、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情指导学生对比观察、做记录,演示并解说搅拌的操作规范。要求学生做到观察细致,描述清晰准确,并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二)、教学活动活动1食盐“藏”到哪里去了“吸管取水”取出不同位置的水要告知学生分别放置到不同的试吃杯中,需要给每个学生备一根干净的筷子去尝尝是否有咸味。证明了盐分散“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尝试盐水味道前,需要特别注意,所有相关用品如:烧杯、玻璃棒、筷子、试吃杯都要消毒保证其干净卫生,水也使用凉开水或学生自带饮用水。还要向学生示范怎样规范“尝”盐水。】活动2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1、介绍胭脂红。2、制订实验计划(含实验步骤),学生代表交流分享,师生点评。3、实验。4、汇报交流:描述胭脂红进入水中后的现象5、让学生寻找胭脂红与食盐放入水中后的现象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如颜色、透明程度、颗粒大小变化快慢等;相同点:如颗粒大小均由大变小,最后都看不见颗粒)6、引导学生类比推理:食盐进入水中也是均匀分散在水中,要求学生说出推导依据。如胭脂红进入水中最后均匀分散在水中(红色均匀分布于水中),食盐进入水中最后颗粒看不见,分散“藏”在水中各个部位(水杯中不同位置均能尝到咸味)等证据。溶解概念:“像食盐和胭脂红那样,放入水中后会均匀地分散,最后它们的颗粒看不见了,这种现象叫溶解。”让学生在比较基础上尝试体验归纳、抽象的思维过程。沙子溶解在水里吗?为什么?让学生依据建构的溶解概念进行判断,并作出解释。(三)、:哪些物质能像盐一样容易溶解于水,哪些物质像沙一样不容易或不能溶解于水?咱们在下一课将继续学习。第2课生活中的溶解教学目标1、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2、通过实验、观察和判断,按能溶解和很难溶解给厨房的调料品分类。3、知道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白糖、味精、食用油、淀粉、陈醋、汽水、烧杯、玻璃棒等。教师准备材料: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气体在水中溶解的图片或微视频。三、教学重难点:难点:判断淀粉、食用油、陈错在水中溶解的难易程度。四、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回忆什么叫溶解?“像食盐和胭脂红那样,放入水中后会均匀地分散,最后它们的颗粒看不见了,这种现象叫溶解。”2、出示厨房里的多种调料品,提出问题:它们进入水中后能溶解吗(二)、教学活动活动1观察厨房里的溶解现象1、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预测一下这些调料品是否容易溶解于水。2、学生实验。注意事项:控制各种调料品的量,确保不出现因为量太多,而使溶液饱和了不能再溶解的情况。3、学生制订实验计划,让学生思考怎样分工合作探究,做好观察记录,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良好科学习惯的养成。4、对于淀粉、油、陈醋是否能溶解是学生认知判断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白糖、油、陈醋放入水中,指导学生搅拌后再多静置一会儿,比较3种现象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判断是否有溶解的典型特征。再将淀粉、味精等放入水中先观察,再与溶解特征对比判断。学生会发现淀粉开始出现沉淀,并没有均匀分散到水中;而油再次浮到了水面,清晰可见;陈醋像白糖一样均匀分散到水中,依据溶解的概念就很容易完成判断和分类了。5.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利用活动手册完成分类,再组织汇报由于该实验使用的器材较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对器材进行分类整理。活动2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1、教材列举了生活中应用到的5种溶解均能解决生活中的不同需求。让学生寻找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体会科学技术为我们的生活中带来便利。2、本活动的教学可以承接上个活动,厨房里有很多的调料品能溶解在水中,可以给我们生活带来些什么影响?然后引导学生把视角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找出溶解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教师准备的图片可以依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现,也可以作为教师的补充讲解。3、教师课前应搜集准备更多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的图片、视频,对于常见物质的溶解情况要提前做知识上的认知准备,必要时可以给学生做补充介绍。拓展活动气体在水中的溶解首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打开汽水瓶盖,可以看到液体里逸出的气泡。为了增加教学趣味性,教师可以做一个演示实验: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汽水,再用橡皮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引导学生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对于“水中也溶解了空气”这一现象,可以引导学生提取生活经验,如在加热水的初期,可以看到烧水容器的壁上总是有小气泡出现,那就是溶解在水中的空气。接着借助图片为学生介绍家庭养鱼时的充入气体装置,介绍鱼塘里为了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借助装置往空中泼水。(三)、总结:依据溶解的概念判断物质溶解的难易程度。第3课自制泡泡液一、教学目标1、知道制作泡泡液的简单配方。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不断调制、比较,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3、注重动手和实践,思考并发现问题。二、教学准备实验材料:洗发乳、肥皂(切碎)、洗洁精、沐浴露、吸管、白糖、小杯子、玻璃棒等教师准备材料:吹泡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四、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用魔幻泡泡秀图片或视频导入,泡泡能有多大?一个巨型泡泡包裹着你和你的朋友们;又能有多小?五彩的泡泡好像漫天繁星。泡泡只能是圆的吗?在泡泡魔法王国,每一个人都将置身奇妙世界,这会是小朋友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以此引发学生强烈的愿望,这节课让我们自己动手来制作吧!(二)、制作吹泡泡工具选用管径稍大一点的,材质略硬一点的吸管,将吸管的一端剪开成几份注意剪开长度基本一致,然后用手掰折成花瓣状。吹泡泡的工具有了,重点是需要制作出效果很好的泡泡液。既而引导学生提取生活经验,哪些洗涤剂可用于制作泡泡液。(三)、教学活动整个活动建议教师不做过多干预,准备好各种用品材料,分层推进就行活动调制泡泡液1、不同的洗涤剂,试一试哪种最容易吹出泡泡引导学生比较用洗发乳、肥皂、洗洁精、沐浴露哪种更容易吹岀泡泡,活动中提示学生以自已认为最好的量放入洗涤剂就可以了。2、怎样使吹出的泡泡更多或更大活动建立在上一层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挑战:怎样使吹出的泡泡更多或大?引导学生先思考方案,再动手实践,并不断通过对吹出泡泡的效果进行比分析,寻找最佳配方,从而完成泡泡液的调制。教材用卡通指南车人物提醒学生可以在自己最好的一杯泡泡液中加入少量的白糖,效果会更神奇哦。学生一定会积极尝试,比较发现其神奇的效果,吹出的泡泡会更大更不容易破,充分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3.组织吹泡泡表演活动学生制作成功后,可以带着自制的泡泡液到室外组织一场吹泡泡表演展示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在活动中仔细观察,发现并提出还想探究的问题。在这个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就感很重要。可以分组进行,在表演展示的过程中可请每个学生简单介绍或分享自己的调制过程及发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分享最好的成果。这节课的学习、制作和分享,提出的新问题,会吸引学生继续在课后进行更多的探究。(四)、总结泡泡水简单配方:(1)1杯水+1/3杯洗洁精+半勺白糖,搅拌后即可。(2)用红茶水加肥皂和一点糖,泡一个晚上就做成了,这样吹出来的泡泡又大又不容易破。(3)把肥皂切成小薄片放在杯子里,冲进热水将肥皂片溶化,再往杯子里加入适量的砂糖和一包茶,盖好盖子放置一夜。几种制作七彩泡泡水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动手制作泡泡水,这样既安全又放心。很多制作材料在我们生活中都是常见的,而且方法也非常简单易学。制作方法:(1)胶水:水:洗涤剂:洗手液(洗发水)=1:4:2:2,为增加效果可以加蓝墨水。用带珠光的洗手液或洗发水制作泡泡的颜色会更好,加糖和醋的话泡泡不容易破。(2)2000毫升水内加100克肥皂粉,充分溶解后再加5毫升甘油、2克松香粉、20克白糖,5毫升水溶胶水,配好肥皂液,盖上瓶盖放到阴凉处,过了12小时后再用,效果非常好。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 单元概况 1、观察兔子的反应2、观察蜗牛的反应3、有趣的动物反应 单元目标 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科学探究 加强观察训练;经过对比实验的过程,继续发展描述、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动物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行为。喜爱进而爱护身边的动物。 单元训练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类比推理等探究技能。 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比较、推理、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 兔子、兔笼、胡萝卜青菜、甘草、苹果,蜗牛、棉棒、小玻璃瓶、透明尺子、棉线绳、铅笔、放大镜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标要求 能够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单元小结 第1课观察兔子的反应一、教学目标1、知道兔子的感官,举例说出兔子可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2、初步培养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提高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和依据事实分析判断的能力。3、对研究兔子的反应产生兴趣;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能如实进行描述;在设计方案与描述分析中乐于倾听和交流;增进爱护兔子的情感。二、教学准备实验材料:兔子、兔笼、胡萝卜、青菜、干草、苹果等。教师准备材料:挡板,两个黑色布袋,分别装篮球和青草。三、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一年级“从观察开始”一课,学生对自己身体上的感官及其相应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还记得感官都有哪些器官吗?(眼睛、耳朵、鼻子、舌、手)2、“小动物也像我们人一样,用各种感官对周围进行感觉,做出反应吗?”接下来就可以“请出”本课要观察研究的小动物——兔子。(二)、教学活动活动1观察兔子的感官本活动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兔子,插图中儿童的话语提示了观察的顺序,先整体观察,并可以在活动手册中画出兔子的整体轮廓;之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感官类比迁移至重点关注免子的眼、耳、鼻、口等感官,利用手册标注并描述这些感官的样子。对兔子感官的观察,将为下面的活动做好准备。活动2观察兔子对不同食物的反应教师可以出示胡萝卜、小白菜、干草、黄瓜(均少量)。先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同时提供给兔子这些食物,兔子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或者提问:“兔子可能更喜欢哪种食物?”第一环节研究兔子喜欢吃什么1、注意在准备食物时,不选择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不选择供人食用的肉类等食品。因为有时候,有的兔子会不加选择地食用,可能会对其造成伤害。这个活动中,可以选择适合兔子平时常吃的几种食物,重点观察它在哪一种或哪几种食物前停留次数更多、时间更长,进食现象更明显即可2、启发学生根据猜想,思考怎样进行研究,并帮助学生制定简单可行的方案:准备不同的食物摆放在兔子的四周,看看兔子对于不同食物的反应。活动前,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兔子的反应,要重点观察它的眼、耳、鼻、口等感官在面对不同食物时有没有和往常不同的举动或变化。3、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围成一圈,安静观察并记录兔子出笼后面对不同食物的反应。不同食物摆放四周,兔子在中间位置,引导学生观察一段时间内兔子对周围不同食物的反应。为了提高观察效率,注意两是前一天适当减少喂食饥饿状态下的兔子,面对食物更容易有所表现;二是缩小兔子的活动范围,利用围挡把兔子和周围的食物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防止兔子穿过食物摆放区做更大范围的运动。4、观察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注意不是仅仅让学生说出判断结果,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即“你为什么这么判断?”引导学生如实细致描述兔子对不同食物的反应,通过对事实的描述,来支撑自己的判断。至于兔子对不同食物有所选择是因为眼睛的作用还是鼻子的作用,还是眼、鼻、口共用,不必细究。只要学生能结合观察实际,说出自己的见解就可以。学生在各抒己见时,也很容易对鼻子和眼睛在此过程中到底谁在起作用而发生争执。但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的观察、思维、表达会自然而然地指向兔子的鼻子和嗅觉上,为下活动环节的开始埋下伏笔。在本活动环节结束之际,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不同看法,提问:“到底是谁帮助小兔子找到了它爱吃的食物?它的鼻子会帮助它吗?”从而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活动环节。第二环节研究兔子鼻子(嗅觉)对食物的反应如果说研究兔子对不同食物的反应需要对它的眼、鼻、口进行整体的观察那么本活动就有了更具体、明确的研究方向。从整体回到局部,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锁定在兔子的鼻子及其嗅觉上。1、在明确了研究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设计探究方案。书中插图中两个学生说的话,暗含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多数学生首先会想到把兔子的双眼蒙住,再提供它喜欢的食物,进行观察。此时教师要注重征求其他学生对这个设计的看法,学生在发现不易操作的问题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设计可行的方案。兔子的眼睛既然不容易蒙上,那么就想办法把食物蒙上。方案设计还要渗透对比实验的意识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仅用一个黑色塑料袋,放入兔子喜爱的食物,然后放在兔子的旁边,能不能清楚地说明兔子是否能利用鼻子闻气味,帮助其找到食物?经过学生之间的一番思考和交流,教师再逐步带领学生明确实验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预设:“如果兔子被装有草的黑色袋所吸引,不愿离开,则说明…如果兔子对两个黑色袋没有明显不同的反应,则说明……”借此训练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本次活动比第一个活动更具趣味性,更具思维的挑战性,将更加吸引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2、接着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楼走廊,用挡板围成一个长方形的通道。把装有篮球和装有干草或菜叶的且都鼓鼓囊囊的两个黑布袋放在通道两边,并组织学生围绕在场地四周,观察兔子从笼子钻出后,在通道中的行动,重点观察它对两侧黑色布袋的反应。为了使食物的气味从袋子中更好地发散开来,教师可以提前在袋子上扎一些小孔。3、观察实验之后,教师组织学生描述观察发现,可以启发学生从兔子在两个黑袋子旁边停留的时长、触碰袋子的次数、凑近黑袋子时有无不同的行为反应等方面进行比较描述,多人汇报之后,最终对兔子是否用鼻子的嗅觉帮助它找到食物形成解释。(三)、总结第2课观察蜗牛的反应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蜗牛的样子,了解蜗牛的身体主要由头、腹足和外壳构成,头部有特鼻长短不同的两对触角;长触角的顶端长有眼。2、通过研究蜗牛有无嗅觉,发现蜗牛对不同气味有嗅觉反应,并能结合观察对蜗牛嗅觉器官在哪里做进一步的推测;通过研究蜗牛能否听到声音,发现蜗牛对声音变化无明显反应,并能结合观察对蜗牛是否具备听觉器官做进一步判断。3、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4、通过观察蜗牛,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辅导下,初步学习如何利用对比的思路设计实验;发展观察、比较、描述能力。5、对观察小动物充满兴趣,认真细致、乐于记录;乐于将发现动物反应主动与他人分享。乐于饲养小动物。二、教学准备实验材料:蜗牛,棉棒2支,小玻璃瓶2个(分别装少量白醋和糖水)透明长尺子,棉线绳,木头铅笔,放大镜教师准备材料:蜗牛身体组成部分的ppt;饲养蜗牛的塑料盒(内放湿沙子菜叶、黄瓜,放养多只蜗牛)。课前教师可以自备蜗牛若干,提前放到潮湿、不透气的环境下,促使蜗牛岀壳。更快一点的做法,是将没出壳的蜗牛,捅破其壳口的密封膜,放入水中一段时间,由于不透气的缘故,蜗牛会很快出壳;或者用蜗牛藏身的外壳反复摩擦地面,也会促其尽快出壳。三、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说一说你是在什么地方,怎样捕捉到蜗牛的?2、说一说你在饲养蜗牛时有什么发现?(二)、教学活动活动1认识蜗牛1、教师由人类和兔子都具有眼、耳、鼻、口,类比提问“蜗牛也有眼、耳、鼻和口吗”,旨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引发学生对蜗牛身体组成部分,特别是感觉器官的关注。2、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蜗牛的外形,并利用活动手册如实地记录。为了让学生将细节看得更清楚,可以给各组提供放大镜。3、组织学生根据记录汇报蜗牛的身体结构,最后教师进行梳理,规范其身体各部分的名称。4、在蜗牛身体各部分组成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将观察重点放在蜗牛的两对触角上,这是它主要感知周围环境的部分。它有没有眼、耳、鼻,能不能看、闻,都应该从触角出发进行思考和表达。5、学生对于动物外部的观察与记录已经有了较多训练,因而此部分不用耗时过长。明确了蜗牛主要组成部分的准确名称后,接下来的观察汇报就要统一使用词汇,便于学生间共享发现。活动2探究蜗牛对不同气味的反应1、活动开始,可以先聚焦问题:蜗牛到底有没有鼻子,能不能闻味道?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自己关于问题的猜测2、引导学生依据猜测设计实验。设计过程须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逐步完善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方案,之后面向全班汇报。当第一个想法诞生后,教师须组织全体学生围绕这个想法提出质疑,提供改进建议。在学生发言、倾听彼此交流中,会遇到设计难点:“怎样让蜗牛在看不见的前提下,面对不同气味的食物,从而观察它的行为?”不过类似的难题在研究兔子的嗅觉时曾经出现,也有了很好的研究方案,学生在这里可能会迁移运用,将不同气味的食物放在黑色袋子中,观察蜗牛的反应,教师要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给予充分肯定。3、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设计完善的过程很重要。至于教材中呈现的实验,不必强求学生想出来,教师可以直接出示实验材料并讲述要求。但一定要组织学生思考,为什么用这样两种液体?为什么用两个白色的棉签?使学生明白老师出示的实验和他们自己设计的实验都是在做对比研究,都是在想办法避免蜗牛直接看到食物。4、在实验操作中,除了用棉棒靠近蜗牛看反应之外,也可以用蘸了白醋和糖水的棉棒分别在托盘中画出封闭的方形液汁痕迹,将蜗牛放在其中,观察它更愿意向哪边运动,突破哪边的“防线”。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它在接近有气味的物品时,两对触角以及全身各部分有什么反应。5、组织学生汇报时,蜗牛的鼻子在哪里、长什么样都不是最重要的汇报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描述蜗牛遇到不同气味时的表现,判断表现是否不同。基于更多事实的汇报,最终再让学生针对蜗牛有没有嗅觉,有没有鼻子做出自己的解释。活动3探究蜗牛对声音的反应1、本活动是因“蜗牛有没有耳朵,能不能听到声音”的疑问而起。活动的开始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针对问题有什么样的猜测。2、这个实验方案的设计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讨论,并汇报。最终由学生互相评议完善。3、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但要组织学生在表达完设计方案后,将对实验结果的预测说出来。只有做出了提前的预测,在实验中目标才会更明确,观察才会更有目的性。预测通常的表述形式是:“如果……则说明……”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可能的预测是:“如果我在它前进的方向击掌或大叫,它停下来,或者转头了,或者停下来缩进壳里去了,则说明它对声音有反应。”这个实验暗含着和蜗牛运动中不制造声响进行对比。4、建议教师提示学生实验中多次制造声响,多次观察,从中发现蜗牛遇到声音刺激的常态表现。利用活动手册记录时,建议在“蜗牛的反应”一栏的长条空白处,分出三等分,进行三次实验记录。汇报中,也要注重多个组进行汇报,从中归纳概括出蜗牛对声响的反应,并由此做出对问题的解释。建议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一节课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可以将探究蜗牛的嗅觉和听觉活动并行开展,学生可以分组自主选择先做其中一个,再做另外一个。在此之前的实验设计,尤其是探究蜗牛嗅觉的方案设计需要全班共同参与,落实相关能力训练。延伸活动观察蜗牛的爬行1、本活动在课上没有时间完成,所以放到延伸环节。活动开始前先向学生明确提出观察目标:“蜗牛靠什么行走,怎样行走?”2、围绕这个话题,学生可以选择多种活动方式:放在自己的胳膊上观察;放在透明的塑料板上,观察它腹足与地面接触部分的运动情况;选用不同的路面(平面、木棍、线绳),观察蜗牛在上边行进的情况。本课之后,建议教师继续鼓励学生饲养蜗牛,为它营造适合生存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运用所学继续开展小研究,继续长期观察,积累更多蜗牛反应的实证信息,不断地建构蜗牛与环境适应的核心概念。(三)、总结第3课有趣的动物反应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出2-3种动物利用某种感官(眼、耳、鼻、舌等)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进一步感受到多样的动物做出多样的反应。2、能观察、比较环境变化下,动物做出反应的情况,并进行如实描述,力求准确。发展利用不同方式获取动物反应的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搜集动物反应资料的能力。3、细致观察、比较,乐于与同伴分享发现;能倾听、欣赏同伴对动物反应的发现;不断形成研究动物反应的兴趣,增进亲近、关注、爱护动物的情感。二、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准备好的表现动物因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汇报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记录本,可以是录制的小视频。教师准备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实物投影。三、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前两节课我们陆续认识了兔子和蜗牛是如何利用感官对周围进行感觉,进而做出了不同的反应。那么,我们身边更多的动物也是这样的吗?很多同学课前进行了充分准备,这节课我们就来起开个‘动物反应交流会’,请做了准备的同学说说他们的观察发现。”谈话之后,就可以组织接下来的活动。教师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导入新课,即从饲养了一段时间的兔子和蜗牛谈起,这也许还是孩子们持续关注的一个话题,不妨从交流这一段饲养中的新发现开始,适时展示饲养日记中有关动物反应的记录。回顾一番后,再进入活动1的教学。活动1“动物的反应”交流会1、本活动中,教师应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经历“交流动物的反应一交流饲养小动物的经验一调整饲养方法”三个进阶交流环节。2、让学生交流小动物利用感官对周围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教材中呈现了4种小动物在周边环境变化下的表现,旨在启发学生搜集更多常见动物对环境反应事例的思路。鸡见到地上的米粒的反应;轻敲鱼缸,鱼儿的表现;光线强弱变化时,猫眼睛的变化;周围有响动时,狗的举动,每个事例其实都暗含着一组对比环境,如地上无米粒与地上有米粒相对比;不碰鱼缸和轻敲鱼缸做对比教材中的每个事例都配有一段话,这段话担负着点明观察内容的作用,更起到了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交流的作用。这些事例只是一个范例,实际教学中,不必拘泥于这些内容,而要充分尊重学生搜集来的有关动物反应的资料,鼓励他们走上讲台,进行交流展示。3、让学生交流饲养小动物的经验,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小动物在更长时间的生命活动中,对栖息环境(温度、食物、阳光等)的感知和反应。通过这种更接近自然、常态的条件下进行动物感知环境做出反应的研究,积累更具说服力的事例,为日后他们继续建构“动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的概念开展进阶学习。4、教材中呈现了一组学生围坐草坪,分别向大家交流自己饲养小动物的经验的场景。小动物有乌龟、兔子、小鱼,学生的交流语言要么是从动物总喜欢做的行为入手,反过来思考它对环境的感知与喜好;要么是从动物不良反应入手,思考某些环境对它可能构成了危害,使得它出现了异常的表现。5、饲养经验不再是单纯对动物反应的举例,而是让小动物健康生长的饲养妙招。这些经验的得出,需要学生关注饲养的小动物对哪些环境感到不适、发生了什么不良反应,对哪些环境很适应、产生了什么行为。也许有些并非学生长期观察摸索得到的经验,但至少是从家长那里获得的信息,也是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并将学到的知识经过内化,变成自己的言语和大家分享。6.饲养经验的交流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爱心、责任心,教师要适时激励学生,通过经验交流,调整饲养方法,继续坚持饲养小动物。活动2动物的本领在交流了身边常见动物用眼、耳、鼻等感知周围环境基础上,通过阅读活动,将学生引向更宽广的动物世界,了解一些动物更独特的观察感知能力,加深本课学习主题的印象。阅读资料中出现了蛇会嗅气味的舌,鹰在高空发现地面野兔的敏锐的眼,马能灵活转动并搜集细微声响的耳。教学此部分内容,教师可以事先搜集相关视频或者制作PP,边播放边讲给学生听。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自读资料,然后请几个学生分别脱离课本,用自己的话,把这些动物高超的感知环境的事例讲给大家听。还可以鼓励学生带上语气甚至加上动作,讲给大家听。、总结:动物对环境的感知,并采取行动,其目的是生存下去。第三单元太阳和月亮 单元概况 1、发光发热的太阳2、看太阳认方向3、变化的月亮 单元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描述怎样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2、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3、描述月相有圆缺变化的现象。 科学探究 观察、比较、记录、概况、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过初步较长期观察,养成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意识。2、太阳、月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3、知道利用太阳辨认方向的生活技能。 单元训练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类比推理等探究技能。 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比较、推理、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 各种有关太阳发光发热的图片、小的冰块、各种月相的照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标要求 1、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描述怎样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2、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3、描述月相有圆缺变化的现象。 单元小结 第1课发光发热的太阳一、教学目标1、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2、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获取太阳发光发热的证据。3、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梳理关于太阳发光发热带来的影响的认识。4、初步培养学生用事实和证据说话的思维习惯。了解太阳的发光发热对动植物和我们都有重大意义。二、教学准备各种有关太阳发光发热的图片、录像、小的冰块,活动手册。三、教学重难点:观察、对比、描述、记录。四、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教学导入五、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带动学生依据已有认知,提出关于太阳发光发热等相关联的问题,进而提出任务:你能想办法用事实来加以验证么?(二)、教学活动活动1寻找太阳带给我们光和热的证据1、教师应先让学生寻找太阳带给我们光的证据。问学生判断有无阳光可用什么感官?我们可以在哪些时段、什么地方寻找太阳带给我们光的证据?教师先让学生讨论、交流、表达,根据学情适时点拨:晴天与阴天、是否背阴、白天与晚上等时段,眼睛观察到的现象有何不同?教师再对学生提供的证据进行梳理、点评总结。2、接着让学生寻找太阳带给我们热的证据。教材中的两幅场景图,均是通过比较光照处和背阴处冷热程度来寻找热的证据,其中场景一是用自己的触觉感官——“手”来判断(冷热程度);场景二是用冰的融化快慢来比较,旨在启发学生寻找证明光和热的关联证据的工具、手段和方法。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体验、分析这两个观察实验,再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搜集更多光和热的关联证据。3、学生可能会提出,用手去摸阳光下与阴影中的物体,感知冷热;也可能提出用手分别摸白天与夜晚的物体,感知冷热。这都是可以的,但这里要注意渗透对比实验的公平性问题,即除了阳光不同,其他条件应该尽量相同。如,摸同样的石头、同样的墙壁、同样的栏杆。4、以上的实验,都是定性的实验,当然这些定性的实验也能够说明问题。但补充一定的初步的定量实验,还是有其必要性的。取两块相同大小、相同形状的冰块,分别放在阳光下和阴影里(需要注意这两个地方的空气流通情况也应该样),比较它们融化的快慢。此实验更加强调了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问题,定量实验的结果更能直指原因。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相关证据,并且完成活动手册中内容的填写。6、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结论“太阳能够发光发热”,并且填入活动手册中。活动2了解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活动3太阳和我们的生活1、提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别从动植物和人类的两个角度进行梳理。2、利用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源,帮助低年级的学生更好认识相关知识,由教师做好引导。(1)关于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教材中例举了4幅图片:晒太阳的蜥蜴、向阳的向日葵、晨起唱歌的小鸟、夜晚狩猎的猫头鹰。其中,蜥蜴是泠血动物,类似的冷血动物还有乌龟、鳄鱼等,这些冷血动物需要晒太阳来提升自己的体温,以便恢复行动能力。猫头鹰是典型的昼伏夜出的动物之一,类似的动物还有很多,如狮子、老虎等擅长夜间捕猎的肉食性猛兽。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类列举光对动植物影响明显和热对动植物影响明显的实例,培养学生有条理且针对性地寻找论据的习惯。(2)关于太阳对人类的影响。教材中例举了4幅图片:日出而耕的农夫和耕牛、太阳能热水器、海滩边晒太阳的人、盐田中收获的食盐。分别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来梳理太阳对人类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地选用与自己当地更加相关的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的素材来加以梳理。(3)反向研讨:如果没有了太阳的光和热,会怎样?这个部分的活动是对活动2、活动3的补充、总结和提升。用的方法是反向思维:如果没有了太阳的光和热,又会怎样?这种反向思维、反证法,在逻辑学和科学研究中很重要,也是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此前的活动2、活动3的案例的基础上展开充分的讨论,如:小草、绿树、向日葵等植物没有了阳光会死去;需要晒太阳的蜥蜴、蛇、乌龟、鳄鱼等冷血动物得不到太阳能量的补充,无法行动;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热不起来了;盐田中的海水也晒不出食盐进而梳理出:没有了太阳的光和热,世界就永远陷入黑暗,进入一片非常冷的死寂,动植物和人类均无法生存。(三)、总结第2课看太阳认方向一、教学目标1、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是有规律的。知道依据太阳东升西落和自己的朝向,确定前后左右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之间的关系。2、会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3、激发学生关于太阳和方向的兴趣。知道辨认方向的生活技能。二、教学准备图片、动画视频、东西南北方向关系示意图卡片,活动手册。三、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教师可以用图片、照片、动画等方式,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确认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规律。2、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客观事实,而东西南北则是人类根据此规律现象给出的4个方向的名称。这本身也是一个规定,并不需要探究。3、教师顺势聚焦问题:我们如何用太阳辨别东西南北方位。导入本节课题(二)、教学活动活动1看太阳辨方向1、教师先让学生以自己为参照,迅速判断前后左右4个方位2、引导学生将自己置于类似教材中的太阳东升西落的场景中,训练学生正确地分辨出四个基本方向即可。这种代入,应该区分早晨太阳升起、傍晚太阳落下的两种不同情况。3、教师可以参考教材中的示意图,自制示意图卡片或者课件。此示意图实际上指示了:东西相对,南北相对,东南西北是一个顺时针变化的关系。4、先让学生正面朝向早晨初升的模拟场景中的太阳,告诉学生此时前面是自己的东边,后面是西边,左边是北边,右边是南边。再让学生面朝模拟场景中傍晚西落时的太阳,要求学生自主判断自己的前后左右与东西南北之间的对应关系。5、中午的时刻,太阳在南边,会是一个难点。这可以用一组照片来解决:早上直立物体的影子朝西,由此标出东西南北;同样的场景,同样的直立物体中午的影子照片,可以看出影子朝北,故此,中午太阳的位置在南边。6、基本认识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规则后,教师应该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例如校园,实际去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辨认方向。将辨认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7、教师在活动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辨认校园方向的方法”。拓展活动巧辨方向1、此活动以游戏的方式来巩固学生对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之间相对关系的认识。尽管在上一个活动中,已经用示意图卡或课件的方式教了这个知识内容,但学生的确需要经过一番强化练习才能熟练掌握此项技能。2、此游戏中,先确定一个方向,由其中一个学生下令转向某个方向,其他参与游戏者依令迅速做出相应判断,继而转向。为了更加熟练掌握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之间的相对关系,也让游戏更加精彩,可以临时假定方向为确定的某方向3、游戏最后,教师应该再次出示示意图卡或课件,总结和加深学生的印象,形成技能。甚至可以形成口诀“东西相对,南北相对,东南西北顺时针转”。第3课变化的月亮一、教学目标1、知道月有阴晴圆缺。2、用较为长期观察的方法,获取月有阴晴圆缺变化的事实。3、初步培养学生对天文的爱好,坚持较为长期的观察。了解月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二、教学准备各种月相的照片、录像,活动手册。三、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的观察、比较、记录等探究能力。四、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教师可以先调取学生已有的关于月亮形状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画一画、剪剪,并描述出来。2、学生以前的经验多是不经意的观察得到的印象,学生讨论交流之后,发现不同的学生描述的样子有不同,到底实际情况如何?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月亮样子是怎样变化的动机,要了解变化情况,就需要根据实际观察证据来确定。顺势导入下一个活动环节。(二)、教学活动活动观察月亮1、本活动主要是在课外完成,活动实施建议按课堂布置准备、课外实施、课堂交流评价的流程,本节课仅完成第一个环节。2、二年级的学生、要求完成15天以上的观察记录,时间周期长,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1)明确观察目的。教师可布置以下任务月亮每天晚上8点是什么样子?月亮每天晚上9点是什么样子?月亮每天上午9点是什么样子?然后让每组的学生领取某个任务。3、指导学生制订观察计划。包括观察地点选择:要相对开阔,尽量选择光污染较少的地点。观察时间的选择:共观察多少天,每天选择一个或两个固定的时间(一般在夜晚,有时白天也能观察到)。制订观察记录单(如果每天观察两次,要修改活动手册上的记录单,修改时教师要示范指导,如制订“每天上午9点、晚上8点观察月亮的记录单)。4、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时的安全问题(向家长汇报,与家长共同制订观察计划,室外观察时有家长陪同、注意交通安全)等。告诉学生遇到阴雨天时怎样观察,怎样记录。5、要求学生依照计划实际观察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课后时间)。督促学生、家长每天定时定点观察,并做好记录。6、让学生各自整理自己的观察记录,比较分析观察记录,发现月亮形状变化的特点7、建议另开一节科学课,让学生向大家展示并交流自己观察的过程、观察记录和发现。并由教师给予评价。引导学生静心倾听,客观评价。8、教师汇总学生的记录,请他们再次描述观察所得。并给出科学定义:“我们看到的月亮的形状叫月相”,全班同学共同认识到月相有阴晴圆缺的变化。为中年级探究月相的变化有规律奠定经验与认识的基础。第四单元物体的位置 单元概况 1、它在什么方位2、它有多远 单元目标 知识目标 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名词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科学探究 观察、提出问题、分析、比较、归纳、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游戏激发学习兴趣,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2、学会描述位置并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 单元训练重点、难点 观察、提出问题、比较、抽象、描述等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比较、推理、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 玩具、篮球、钢球和乒乓球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标要求 学会描述位置并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 单元小结 第1课它在什么方位一、教学目标1、知道使用“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渗透描述物体的位置需要选择参照物、用“前后左右”描述物体位置的相对性、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的位置与观察者所处位置无关等知识。2、观察、描述、比较、分析、抽象等过程,经历描述性概念的建构过程,学习比较、抽象等思维方法。3、初步体验描述位置的本领运用在生活中的乐趣。二、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活动手册。教师准备:参考“小猫在哪里”活动场景进行真实的室内场景布置,或场景的PPT投影。三、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出示单元页图片:背景为公路一角,是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场景中一位叔叔拿着地图在向一位小学生问路。要求学生阅读单元页的图文,利用小诗中的问题或提问“图中有什么,他们都在哪儿”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然后引领学生进入新课的教学环节。(二)、教学活动活动1小猫在哪里1、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参考“小猫在哪里”活动的场景进行真实的室内场景布置,场景中可以用布偶小猫,或者用粉笔盒、水杯等替代,变换活动的主问题。还可以在PP中投影“小猫在哪里”的场景图。由于借助图片的观察属于间接观察,不适合作为第一个教学活动直接呈现,因而建议教师因地制宜,创设一个活动场景,便于学生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2、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怎样描述小猫的位置。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先点评一位学生的描述,并进行梳理,再适时将学生的各种不同的描述按教材的格式板书在黑板上。3、引导学生比较各种不同的描述,寻
/
本文档为【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湘教版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