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_录鬼簿_的分组_排列及元曲作家的_分期_

_录鬼簿_的分组_排列及元曲作家的_分期_

2010-02-18 12页 pdf 555KB 175阅读

用户头像

is_409533

暂无简介

举报
_录鬼簿_的分组_排列及元曲作家的_分期_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上海戏剧学院学报 戏 剧 艺 术 《抖 年第 期 总 期 《录鬼簿 》的分组 、排列及元曲作家的“ 分期 ” 洛 地 内容摘要 根据《录鬼簿 》中“ 前辈已死 ” 、 “ 方今已死 ” 、 “ 方今 ” 而将元 曲作家分为三 期 , 始于王 国维 。 其后元 曲史家们也普遍一致地认为 , 钟嗣成是“ 按...
_录鬼簿_的分组_排列及元曲作家的_分期_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上海戏剧学院学报 戏 剧 艺 术 《抖 年第 期 总 期 《录鬼簿 》的分组 、排列及元曲作家的“ 分期 ” 洛 地 内容摘要 根据《录鬼簿 》中“ 前辈已死 ” 、 “ 方今已死 ” 、 “ 方今 ” 而将元 曲作家分为三 期 , 始于王 国维 。 其后元 曲史家们也普遍一致地认为 , 钟嗣成是“ 按照 ” 作家生平年代进行 分组 、 分卷的 。 但细致查考元 曲家的生平却可 以发现 ,《录鬼薄 》所划分的六组都不是依 作家年代排列的。 《录鬼薄 》的编排反映了元代的一 个社会实际 元代 的杭州城存在一 个“ 北人 ” 划定的“ 南人 ”被“ 禁止入 内” 的“ 圈 ” 。 关键词 录鬼薄 元 曲 作家分期 北人 南人 文化隔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任巧 一叫 太兀瞬 仍 一 以粥 一 钟嗣成《录鬼簿 》是对元曲作家 、尤其是对元曲杂剧作家考察的第一资料 。 对《录鬼簿 》的 研究 、对元曲作家的考证 , 以及对元曲作家的“ 分期 ” , 实在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课题 。 根据《录鬼簿 》对元曲作家作分期 , 首先是王国维先生提出来的 。 他在其著名的《宋元戏 曲考 》中依据《录鬼簿 》将元曲作家分为三期 第一期 “ 蒙古时代 此 自太宗取中原以后 , 至至元一统之初 。 《录鬼簿 》卷上所录之作者五十七人 , 大都在此期中。 ⋯ ⋯其人皆北方人也 。 ” 〔 」托 关汉卿 杨显之 张国宝 石子章 王实父 高文秀 郑廷玉 白朴 马致远 李文蔚 李直夫 吴昌龄 武汉臣 王仲文 李寿卿 尚仲贤 石君宝 纪君祥 戴善夫 李好古 孟汉卿 李行道 孙仲章 岳伯川 康进之 孔文卿 张寿卿 第二期 “ 一统时代 则自至元后至至顺后至元间 。 《录鬼簿 》所谓 ‘ 己亡名公才人 , 余相知者或不相 知者 ’是也 ” 。 其人则南方为多 , 否则北人而侨寓南方者也 。 ” 「」巧 杨梓 宫天挺 郑光祖 范康 金仁杰 曾瑞 乔吉 第三期 “ 至正时代 《录鬼簿 》所谓 ‘ 方今才人 ’是也 。 ” 仁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戏剧艺术 《录鬼薄 》的分组 、排列及元曲作家的“ 分期 ” 】又 年第 期 秦简夫 萧德祥 朱凯 王哗 王国维先生距今已近百年 , 虽然现今学界对 “ 蒙古时代 ” 的提法或有所调整 , 也有学者有 不同的分期 但静安先生 “ 分期 ” 的看法仍有很大影响 。 静安先生是根据《录鬼簿 》中的“ 分组 ” 进行划分其 “ 三期 ” 的 —他 自己说得明白 见上引文 于是 , 更有进一步之说了 。 如周妙中先生《历代曲家时代考 》文云 《录鬼簿 》既然把元曲家分为三期 , 每期中都有大家 , 可见钟氏未依成就的高低排列 , 而是依年代编 写的 。 《录鬼簿 》是 年问世的 , 这时已死的作家又分为两期 , 可见前一期作家一定不是刚刚死去几 年的人 。 列在最前面的关汉卿年代必然更早 , 应比白仁甫等人年长 。 重点号为作者所加 【 」 这里包含好几个问题 , 而且由此对元曲 杂剧 的发展作了一些带根本性的判断 。 当然 , 这也不是周妙中先生一个人的看法 , 而是 自静安先生以降 , 元曲史家普遍一致的 所以值得讨 论 。 这里先说“ 依年代编写 ”这一点 。 据诸师长学者考证 ,《录鬼簿 》诸版本中 , 明钞《说集 》本和明刻《孟称舜本 》下简称《孟 》 本 比较最接近于钟嗣成 年成书及 年 后 “ 一次修订本 ” 原貌 请《辣亭 》本则系源 自钟 年 后 “ 再次修订本 ” 。 前二者都是将全书分为六个“ 组 ” , 不分卷 后者在末尾多出 一 “ 组 ” , 全书分“ 上 、下 ”两卷 。 诸本之间为“ 大同小异 ” , 各“ 组 ” 内人数有多少 , 某些作家人何 “ 组 ”或有参差 但是有一条 诸本的前三 “ 组 ” 上卷 与后 “ 三 四 组 ” 下卷 之间没有交叉 , 可谓“ 径渭分明 ” —《辣亭 》本的分卷是有道理的 。 今且 以 说集 》本 、《孟 》本述说前三个 “ 组 ” , 以《辣亭 》本述说其“ 下卷 ” 的四个 “ 组 ” , 分别考察于下 。 第一组 “ 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传于世者 ” 。 ① 元曲作家的生卒年代 , 后世能确知者甚少 。 比较起来 , 这一组内所收可考知者较多 。 兹将 此组内诸人的生卒年份罗列于下 —对元曲作家生平一无研究 , 皆取 自《元史 》及我所能见到 的诸学者师长 孙楷第 、隋树森 、李修生 、 吕薇芬 、 王钢 、 宁希元等 的考证成果 , 我 自己不 曾费 过任何工夫 , 即全系掠美 。 为免行文繁琐 , 不一一注明 , 谨此致谢及申明 。 第一组 “ 前辈已死 ” ,《说集 》本 、《孟 》本 , 同 , 收二十九人 太保刘公 —秉忠 。 《元史 》卷一五七 “ 至元 十一年卒 , 年五十九 ” , 一 。 董解元 —录鬼簿 》 “ 金章宗 一 时人 ” 。 商正叔 —道 。 据《金史 》卷一二四 , 其兄衡 , 一 , 元史 》卷一五九 , 衡子挺 , 一 商道当在此二人之间 , 约 一 间 。 王和卿 —其卒时 , 关汉卿曾赴吊 。 没有根据说他一定少于关汉卿 。 杜善夫 —仁杰 。 一 李修生先生考 或 一 吕薇芬先生考 。 益志学 —杨西庵 —果 。 《元史 一六四 》 “ 至元六年出为怀孟路总管 ⋯ ⋯以老致政卒于家 , 年 七十五 ” , 当为 后 一 后 。 胡紫山 —抵通 。 《元史 一七 》 “ 至元 三十年卒 , 年六十七 ” , 一 。 姚牧庵 —隧 。 《元史 · 一七 四 》“ 至大四年 , · 一明年 ⋯ ⋯卒于家 , 年七十六 ”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戏剧艺术 《录鬼薄》的分组 、排列及元曲作家的“ 分期 ” 《“ 年第 期 一 。 卢疏斋 —挚 。 一 后 李考 或 一 后 吕考 。 徐子方 —淡 。 一 隋树森诸先生考 。 不忽木 —《元史 · 一三 》“ 大德四年卒 , 年四十六 ” , 一 。 荆干臣 —据孙楷第先生考 , 至元十八年 , , 为征东 征 日本 都元帅参议 。 史中垂 —天泽 。 《元史 一五五 》 “ 至元十二年亮 , 年七十四 ” , 一 。 张九元帅 —弘范 。 《元史 一五六 》 “ 至元十五年卒 , 年四十三 ” , 一 。 陈国宝 —刘中庵 —敏中 。 《元史 一七八 》 “ 延佑五年卒 , 年七十六 ” , 一 。 马彦 良 —据孙考 , 一 后在官 阐彦学 —据孙考 , 于燕市作诗 。 白无咎 —贵 。 据王钢先生考 , 尚健在 , 为江苏句曲天王寺篆额 。 赵子昂 —《元史 一七二 》 “ 至治二年卒 , 年六十九 ” , 一 。 滕玉霄 —据李考 , 后在官 , 后为道士 。 邓玉宾 —冯海粟 —有 年所作散曲 。 贯酸斋 —云石 。 《元史 · 一四三 》“ 泰定三年卒 , 年三十九 ” , 一 。 曹光甫 —郝新斋 —天挺 。 《元史 一七四 》 “ 皇庆二年卒 , 年六十七 ” , 一 。 曹以斋 —克明 。 《元史 · 一八六 》“ 后 至元元年卒 , 年六十五 ” , 一 。 刘时中 —致 。 据李 、 吕二位考 , 一 间 。 《孟 》本与《说集 》本所录人氏全同 , 惟首 、次二人 太保刘公 、董解元 次序颠倒 。 《糠亭 》本较前二本少三人 郝新斋 、 曹以斋 、 刘时中 , 移人第二组 , 重出一人 张弘范 , 多出四人 阎仲章 —据王国维先生考 , 与白仁甫有交往 。 张子益 —陈草庵 —英 。 据孙考 , 一 在官 。 张梦符 、 之间 —《元史 · 一七 四 》“ 大德十一年卒 , 年七十五 ” , 一 。 天一阁 》本又多出一人赵伯宁 , 不计 。 以上 , 可知 他们确实都是名公 , 在当时皆闻达于世者 。 若按年代排列 , 以生年为先后 不可靠者不计 , 即使按《孟 》本 , 当为 董解元 、 商 道 、 杨果 、 杜善夫 、 史天泽 、 刘秉忠 、 胡紫山 、 张梦符 、 张九 、 姚艘 、 卢挚 、 刘敏中 、 郝天挺 、 不忽木 、 赵子昂 、 曹克明 、 刘时中 、 贯云石 , 甚是参差 。 有生于钟嗣成 约 一 之后的 , 如贯云石 有死于《簿 》成书之 及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戏剧艺术 《录鬼薄 》的分组 、排列及元 曲作家的“ 分期 ” 《 风 年第 期 “ 一次修订 ” 之后的 , 如曹克明 、刘时中 何能称“ 前辈已死 ” 第二组 “ 方今名公 ” 。 《说集 》本 、 《孟 》本同 , 收五人 李溉之 —《元史 · 一八三 》“ 天历初 ⋯ ⋯卒年五十九 ” , 一 。 曹子真 贞 —元用 。 《元史 一七二 》 “ 天历二年 ⋯ ⋯卒 ” , 一 。 马昂夫 —即薛昂夫 、薛超吾 。 据宁希元先生考 , 一 一 。 班彦功 —据孙考 , 在官 。 王继学 —据王钢考 , 王继学即王士熙 。 王士熙事迹见《元史 》至治三年 至至 顺三年 间 。 亦有参差 , 且《元史 》有载之二人 李 、 曹 死于《簿 》成书之 及 “ 一次修订 ” 之 之前 何能为“ 方今 ” 若按 “ 再次修订 ”后之《徕亭 》本 , 此第二组 “ 方今名公 ”收十人 郝新庵 —由 “ 原著 ”第一组“ 前辈已死 ” 中移此 。 一 见上 。 曹以斋 —由 “ 原著 ”第一组 “ 前辈已死 ” 中移此 。 一 见上 。 刘时中 —由 “ 原著 ”第一组 “ 前辈已死 ” 中移此 。 一 一 见上 。 萨天锡 —据鲍昌先生说 , 即萨都刺 , 一 。 李溉之 —同 “ 原著 ” 。 一 。 曹子真 —同 “ 原著 ” 。 一 。 马昂夫 —同 “ 原著 ” 。 一 一 。 班恕斋 —彦功 。 同“ 原著 ” 。 冯雪芳 —王继学 —同 “ 原著 ” 。 更为参差 , 至少 一半数死于 “ 再次修订 ”之 之前 , 何能为“ 方今 ” 第三组 “ 前辈已死名公才人 , 有所编传奇传于世者 ” , 就是我们最为关切的一 “ 组 ” , 下文 另说 。 以上为 《辣亭 》本 《上卷 》, 下面先说《下卷 》。 —为 “ 方今已死 , 相知 ” 、 “ 已死 、不相知 ” 、 “ 方今相知 ” 。 《说集 》本 、《孟 》本 , 收相同的 二十四人 《徕亭 》本相差很大 , 收五十一人 , 又多出“ 方今 , 不相知 ” 一 “ 组 ” 四人 , 计收五十五 人 。 故以下 , 按《谏亭 》本进行考察 。 然而 ,《下卷 》所收的五十一人 , 除了《录鬼簿 》中文字外 , 很少有其他记载 , 且为省篇幅 , 将有可述者述之 , 徐略 。 第四组 “ 方今已亡名公才人 , 余相知者 , 为之作传 , 以 凌波仙 」曲吊之 ” 。 《说集 》本 、《孟 》本 , 同 , 收十四人 。 《糠亭 》本收十九人 。 其中 宫大用 、 金仁杰 一 , 钟嗣成之父执辈 。 陈以仁 —字存甫 。 见《说集 》本 , 当死于 或 年前 。 黄天泽 —德润 。 在《说集 》本十四人之末 , 当死于 年前不久 。 沈 拱 —《说集 》本未收 。 本条云 “ 病无所归 , 存甫馆其家 , 不旬 日亡 。 存甫殡送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戏剧艺术 《录鬼薄 》的分组 、排列及元曲作家的“ 分期 ” 《 岭 年第 期 之 ” , 当死于 陈以仁之前 。 赵良弼 — 一 。 陈无妄 — 一 。 廖 毅 — 一 。 乔吉甫 —梦符 。 《说集 》本乔在第六组“ 方今 未死 ” , 当死于 一 间 。 唯景臣 —见《说集 》本 , 当死于 前 。 吴本世 —《说集 》本未收 , 当死于 一 间 。 周文质 —仲彬 。 见《说集 》本 , 一 。 《下卷 》众人生年俱不可知 。 若按卒年排列 , 以上十二次序当为 宫 、 沈 、 赵 、 金 、 陈 、 廖 、 陈 、 唯 、 周 、 黄 、 吴 、 乔 说明不是按年代排列的 。 第五组 “ 已死才人 , 不相知者 ” 。 《说集 》本 、《孟 》本 , 同 , 收二人 其中一人在《株亭 》本竟人第六组 “ 方今才人 , 相知者 ” 《株亭 》本收十一人 , 除 王思顺皆不见于前二本 。 其中 胡正臣 —《说集 》本未收 。 条文云 “ 辞世已三十年矣 ” , 当死于 年前 。 李显卿 — “ 至正辛已 ⋯⋯会余 ” , 则 年在世 。 王思顺 —见《说集 》本 , 即当死于 年前 然而 , 据孙考 , 至正八年 王犹在 官 。 李齐贤 —《说集 》本未收 , 即当死于 年前 然而 , 据孙考 , 李 尚在官 据隋 考 , 李死于 —即在 “ 再次修订 ”之 的十二年后方死 , 却人“ 已死 ”之列 第六组 “ 方今才人 , 相知者 , 纪其姓名行实并所编 ” 。 《说集 》本 、《孟 》本作“ 方今知名才人 ” , 同 , 收八人 。 《糠亭 》本收二十一人 乔吉甫移人第 四组 多出十四人 。 与本题相关者 屈子敬 —条文云 “ 以学官除路教而卒 ” ,《天一阁 》本作 “ 六十而卒 ” 既已卒 , 却入 “ 方今 未死 ”之列 第七组 “ 方今才人 , 闻名而不相知者 ” 。 《说集 》本 、《孟 》本无此组 ,《糠亭 》本增 , 收四人 , 无剧作 。 说略 。 第三组 “ 前辈已死名公才人 , 有所编传奇传于世者 ” 。 现在到了元曲杂剧研究中最关紧要的 、了自关汉卿以下五十几位剧作家的“ 第三组 ” 了 。 该组《说集 》本收五十三人 《孟 》本少赵子祥 , 为五十二人 , 次序大致与同 《株亭 》本多出 李郎 、赵公辅 、李行甫三人 , 收五十六人 在剧作附注中另有二人 , 次序与前二本颇有参差 。 这一组剧作家的生卒 , 在“ 正史 ” 上一无著录 , 使学界十分费神 , 而众家考说颇多纷纭 , 不赘述 。 但就可能 , 择数例以说 , 徐略 按《棣亭 》本次序 〕 赵天锡 , 王钢考出 , 其生卒年为 一 以后 。 关汉卿 、 杨显之 、 梁进之 、 费君祥 。 杨等三人 ,《簿 》有云 , 为关汉卿“ 莫逆 ”或“ 与 交 ” , 即当与关汉卿年代应相近者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戏剧艺术 《录鬼簿 》的分组 、排列及元曲作家的“ 分期 ” 侧又 年第 期 郑廷玉 、 李寿卿 、 纪君祥 。 以上三人 ,《簿 》云 “ 同时 ”者 。 马致远 、 红字李二 、 花李郎 、 李时中。 《簿 》载以上四人合作写剧作 , 当同时 。 单就以上十一人的情况 , 就可知这一组剧作家不可能是按年代次序排列的了 。 总以上 , 可以确知 , 每一组都不是依作家年代排列的 , 整本《录鬼簿 》也不是依作家年代排 列的 , 甚至 “ 下卷一方今 ” 中人也未必一定都迟于 “ 上卷 ” 中“ 前辈已死 ” 者 。 年 后 “ 修订 ” 的《说集 》本《孟 》本与 年 后 “ 再次修订 ” 的《糠亭 》本之见 , 各 组内作家排列次序有差异 —六组中五个组的差异主要在增补 , 而后世最关心的 〔第三组 〕 “ 前辈已死名公才人 , 有所编传奇传于世者 ” 内的五十几位的排列次序的差异则极大 。 如前二 本居末位 第 或 位 的红字李二 , 在《糠亭 》本中为第 位 、在前二本中居第 巧 位的李 时中在《棣亭 》本 中则到 了最末的第 位 。 这反映了作者钟嗣成对这个组也特别关心 , 在 一 年间是特地重新排列过的 。 重新排列是按什么为依据的呢 不知道 。 从《簿 》本 身 , 能看到的是诸作家名下的剧作数 。 且按这一点作统计于下 —当然按《棣亭 》本 人名后括号内的数字是《说集 》本的排列次序顺号 关汉卿 种 王廷秀 种 康进之 种 高文秀 种 张时起 种 顾仲清 种 郑廷玉 种 费唐臣 种 石子章 种 白仁甫 种 赵子祥 种 侯正卿 种 庚吉甫 种 姚守中 种 史九散人 种 马致远 种 李好古 种 科 孟汉卿 种 李文蔚 种 赵文殷 种 李宽甫 种 李直夫 种 张国宝 种 李行甫 种 未收 吴昌龄 种 红字李二 种 费君祥 种 王实甫 种 李郎 种 未收 江泽民 种 武汉臣 种 赵天锡 种 陈宁甫 种 王仲文 种 梁进之 种 陆显之 种 李寿卿 种 王伯成 种 狄君厚 种 一 尚仲贤 种 孙仲章 种 孔文卿 种 石君宝 种 赵明道 种 张寿卿 种 杨显之 种 赵公辅 种 未收 刘唐卿 种 纪君祥 种 李子中 种 彭伯威 种 于伯渊 种 李进取 种 李时中 种 戴善甫 种 岳伯川 种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戏剧艺术 《录鬼簿 》的分组 、排列及元曲作家的“ 分期 ” 只 年第 期 虽有个别参差 , 但总的 , 是很整齐地说明了是按作品之多寡排列的 。 《录鬼簿 》是后世能得知元曲作家 、尤其是元曲杂剧作家及其作品名 目的最主要 、可谓唯 一的原始资料 , 其可贵自不待言 。 然而 —一 考察钟嗣成及《簿 》的实际 钟氏对其《簿 》中所记的作家极大多数是并“ 不相知 ” 的 。 即以收录人数最多的《辣亭 》 本而言 , 一百五十二人 , 上卷三个组九十七人 , 他全然不相知 下卷五十五人中 , 他 自己说有十 五人不相知 所谓“ 相知 ”之四十人 若按《说集 》本 , 共收一百一十一人 , “ 相知 ”仅十四人 , 另 但“ 知名 ”者八人 。 就此四十人而言 , 实际上他也并非真正全部“ 相知 ” , 上文已有所及 , 不赘 。 钟氏将所有这些人以“ 已死 ” 、 “ 方今 未死 ”大分 然而 , 年代先后于已死未死并不能 直接等同 , 有生得晚而死得早的 , 如贯云石等 有生得早而死得晚的 , 如马昂夫等 。 钟嗣成固然有心 “ 录鬼 ” , “ 使已死未死之鬼得以传远 ” 这是很了不起的 然而 , 他和 我们今天将戏剧戏曲研究作为一门大学问 、大事业来做的学者们的角度和态度毕竟是不同的 。 他大约不会想到后人会根据他这本《簿 》做出许多大文章来 , 一一考证每位作家的生平卒年 , 而将他们依年代排列次序 —其实 , 即使他想这样做也做不到的 。 二 据论家的考释 ,《簿 》成于 一次修订于 后 , 再次修订于 后 。 此说是 可以的 。 但是 , 我觉得不能排除这样一个可能 在 、 两年 , 钟伤感于 “ 同窗 ” 相继死 亡 , 自身“ 衰老萎惫 ” 钟至少已五十多了 , 乃起“ 录鬼 ”之意 , 于 成《簿 》。 未必处处 考证 、事事讲究 而后 , 则得一人补一人 、死一人补一句 , 也许并非一次 、两次地对全书修订 , 也 或许在 “ 再次修订 ”后又有所补写 —可以举一个例子 , 是在“ 已死 , 不相知 ” 中的 李显卿 ⋯⋯至正辛已以荫父职钱谷官 , 由台州经庆元会余 别后遂无闻 , 久之不禄矣 。 【 」 至正辛已为 , 李正上任去做官 如果这条写于 , 相隔仅四年 , 无论如何不能有 “ 别 后遂无闻 , 久之不禄矣 ”这样的文字的 。 看来 , 钟氏大约相当长寿 , 活到 世纪 年代 , 到八 十多岁时还在《簿 》上写上几笔 , 这并不是不可能的 。 其实 ,《簿 》所录一百多人 , 除了《元史 》中有传之外的少数 , 大多数的生平都很难确定 。 何 况 ,《簿 》中为关汉卿等人所写的“ 小传 ” 是否一定确凿无误呢 所以根据《簿 》去探索元曲杂 剧作家的生平年代 , 乃不得已而为之的事 , 不宜说得太过于肯定的 。 三 这就联系到关于元曲作家“ 分期 ” 的问题了 , 否则 , 仅仅说明《簿 》的分组及各组内的 排列并不按年代为顺序是没有意义的 。 周妙中先生说 , “《录鬼簿 》既然把元曲家分为三期 ⋯ ⋯。 《录鬼簿 》是 年问世的 , 其 时已死的作家又分为两期 ”云云 我觉得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 。 《录鬼簿 》并没有“ 把元曲家分 为三期 ” , 也没有把“ 已死的分为两期 ” 。 根据《录鬼簿 》中“ 前辈已死 ” 、 “ 方今已死 ” 、 “ 方今 ” 而将元曲作家分为三期 , 始于王国维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戏剧艺术 《录鬼簿 》的分组 、排列及元曲作家的“ 分期 ” 《兀峙 年第 期 先生 。 静安先生博学宏才 , 慧眼巨识 , 以当时极为有限的资料 , 数年时间而开 民族艺术 “ 戏曲 学 ”学科 。 当其之时 , 按《录鬼簿 》将元曲作家分为三期 , 非唯可以理解 , 而且具有开拓的意义 , 或者说在开拓创建之时必然如是 。 在百年后之今 日 , 能否在静安先生及诸学者之导引下 , 试稍 探步呢 如此 , 庶几不负前辈之教诲钦 为此 , 敢陈愚虑 求教于大方 。 其实 ,《录鬼簿 》, 作者钟嗣成之所以将它做这样的分组 、分卷 , 是很可以清楚 、 明白的 —事物的特征在事物自身之中 —这里反映了元代的一个社会实际蒙元统治者将人分为四等 蒙古 、色 目 、“ 北人 ” 、 “ 南人 ” 。 蒙古不用说 , 是统治民族 色 目 , 是与蒙古联盟即参与统治的 北方 诸民族 “ 北人 ”是原金廷统治下的汉人 , 对于原南宋人们 , 他们是随蒙古占领者南下的一群 “ 南人 ” 是原南宋的臣 民 。 也就是 对在蒙元统治下的原南 宋臣民来说 , 当时的社会现实是 人被分成了两个圈了 处于 “ 上层 ” 统治地位的是一圈 自己 是处于 “ 低层 ”被贬视的一圈“ 南人 ” 。 无论蒙古 、 色目 、 “ 北人 ” , 在 “ 南人 ” 眼中 , 他们都是 “ 北 来之人 ” , 都是 “ 北人 ” 。 尤其在 “ 曲界 ” , 蒙古人不人曲界 色 目极少数 但地位甚 高 , 如贯云 石 “ 作曲 ” 主要的是“ 北人 ” 。 有这样两条 有这两条就尽够了 , 此所以有了“ 北曲 ” 这个称 呼 — “ 北曲 ” 者 , “ 在南方的 ‘ 北人 ’之曲也 ” 。 当然 , 首先出现的称呼不是 “ 北曲 ” 而是 “ 南 曲 ” — “ 南曲 ”这个称呼 , 是“ 北人 ”说出来的 , 指的是 “ 南宋的亡国奴 ‘ 南人 ’之曲 ” 然后 , “ 南人 ”称“ 在南方的 ‘ 北人 ’之曲 ” 为“ 北曲 ” 。 这是另一个课题 , 因与本题有关 , 不得不在此 提一笔 。 这一笔是极其重要的 。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钟嗣成《录鬼簿 》置于前面的三个组 即“ 上 卷 ” 近百人 , 都是 “ 北人 ” , 大多是元灭南宋后到南方来的“ 北人 ” 绝大多数是 “ 汉人 ” , 个别色 目 , 有个别的如赵子昂 、曹元用虽是“ 南人 ” 却是在元廷做官的 —对 “ 南人 ”钟嗣成来说 , 是 “ 不得预几席之末 ” 的上层圈 而 “ 下卷 ”三个组呢 全是 “ 南人 ” 界限是非常之清楚 事物的特征在事物 自身之 中。 这样就可以明白了 。 这里有许多“ 其实 ” 其实 , 钟所谓的“ 前辈 ” , 岂必按年代 、辈分 他为什么不称宫大用 、 金仁杰等为 “ 前辈 ” “ 前辈 ”是对“ 北人 ” 的尊称嘛 其实 , 钟对上卷中“ 名公 ” 全无所 “ 知 ” , 出现种种外误毫不可怪 因此按其所标 “ 已死 ” 、 “ 方今已死 ” 、 “ 方今 ”作为“ 分期 ” 、 “ 分类 ” 的界线是不可行的 其实 , 钟嗣成压根儿就是杭州人 。 他所以 自称 “ 古汁 ” , 就是因为当时的这种社会政治状 态和压力 。 张炎家族 , 在杭州已定居六七世 、一百五十多年了 , 元灭南宋了 , 便 自称 “ 西秦 ” 起 来 —他要摆测字摊吃饭的 , 不这样 , 他怎么能上大都去抄经 钟嗣成及当时许多自称北籍的 “ 南人 ” 的情形和张炎是一样的 。 包括曾瑞也并不是一定在元灭南宋后才“ 喜江浙人才之多 ”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戏剧艺术 《录鬼簿 》的分组 、排列及元 曲作家的“ 分期 ” 《 碎 年第 期 才“ 因家焉 ” 的 。 “ 上卷 ” 皆属 “ 北人 ” 、 “ 下卷 ”全系“ 南人 ” “ 北人 ” 、 “ 南人 ” , 这条界线 , 不单是 钟先生很清楚 , 当时任何人都很清楚 , 不会也不能 弄 错的 。 那么 , 载有关汉卿等五十多位“ 北人 ” 杂剧作家的“ 第三组 ” 从何而来的呢 其实 , 这里有 个非常明显 、 带根本性的问题 , 明确地就在我们面前 , 不知为什么 , 好象谁都不大愿意去正 视它 。 五 《录鬼簿 》的作者是谁 钟嗣成 是 。 但是 , 并不是他一人所为 , 其中有一个部分即一个组 不是他写的 。 而这个组 , 恰恰是对我们最关紧要的“ 第三组 ” “ 前辈 ”剧作家的那张名单 。 钟嗣 成他自己说得明白 , 这张名单是 余友陆君仲良得之于克斋先生吴公 , 亦未尽其详 。 余生也后 , 不得与几席之末 , 不知出处 , 故不敢作 传以吊云 。 〕 这张名单 , 首先是吴克斋不知是怎么得来的 , 不知怎么到了钟嗣成的手中 。 钟说 “ 仲良 ” 是他的友人 , 却连“ 仲良”是姓“ 陆 ”还是姓“ 陈 ” 都搞不清 见“ 方今相知 ” 组 对吴克斋 , 他当 然更其不清楚了 却也置于 “ 方今相知 ” 他对这张 “ 前辈 ” 剧作家名单中人 , 能知道什么呢 说钟嗣成是把名单中的剧作家“ 按年代次序排列 ” , 不是有点滑稽么 其实 , 我们对钟先生褒扬过甚了 。 他非但没有把元曲杂剧作家分过什么 “ 期 ” , 而且 , 他也 没有把“ 散曲 ”与“ 传奇 ” 明确分别的概念 , 在《簿 》中 , 由他 自己采集资料的“ 下卷 ” 中 , 散曲和 戏剧全是混编的 。 《录鬼簿 》的珍贵及重要性 , 怎么说都不过分 。 但是 , 它只是一份资料 , 并不等于提供了我 们今天研究的课题 —这是需要我们 自己努力的 。 简单化地将《簿 》中分组或所标字样 对元曲家作分期 , 是完全靠不住的 。 据现今情况 , 散曲家有史料可征及可据其作品考察 , 比较 好办些 见另文 麻烦的 , 也是学界比较关切的是杂剧作家 且将我对他们“ 分期 ” 的一些不成 熟的想法提出来 , 供参考 、批正 。 一 、 对 “ 元曲杂剧 ” 的分期 , 已习惯 以作家为标志 , 当然和作家的年龄相关 , 但并不能完 全按照其作者生卒年来划分 , 宜考察其创作情况 。 如“ 南人 ”元曲作家中纵有比某些 “ 北人 ”作 家年长的 , 但总体来说 , 他们从事元曲写作必迟于“ 北人 ” 如宫大用按年龄未必一定少于马致 远 , 但其从事元曲写作必迟于马致远也无疑 。 二 、 我设想的“ 分期 ” , 与众家学者师长并无甚异 , 即以《簿 》为据 , 将《簿 》成及 “ 一次修 订 ” 的 一 年为界分 , 然后 , 又将 年前分为两期 即大体将从 “ 金元之际 ” 到“ 元明 之交 ” 的约 年分为三期 。 三 、 没有能力将所有作家作品全部划分清楚 , 只能取部分作家作为“ 分期 ” 的“ 标杆 ” 。 大致是 人名前序数按《糠亭 》本 第一期 —金末元初 。 这个时期 , 散曲家约有十四人 “ 一统 ”前六人 此期 , 原则上不当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戏剧艺术 《录鬼薄 》的分组 、排列及元曲作家的“ 分期 ” 兀以 年第 期 有“ 南人 ”元曲杂剧作家 。 关汉卿 。 按现有材料 包括今存剧作如《双赴梦 》 , 最早期的元曲杂剧似当以关汉卿之 作为代 。 与他相关的有 杨显之 、 费君祥 、 梁进之等 。 白朴 。 他是比较最早期的另一支的代表作家 。 孙 李 仲章 。 据其有《金章宗断遗留文书 》剧 目 , 似宜属此期 。 岳伯川 。 据其有剧作《铁拐李岳 》, 似当为早期作品 。 红字李二 、 花李郎 , 似当在此期 。 相关的 , 有 李时中。 石子章 、巧 石君宝 、 高文秀 , 似可人此期 。 李直夫 。 似当为早期作家 , 其《虎头牌 》, 窃以为是元曲杂剧中真正有 “ 北味 ” 一支的代 表作品 。 相近的 , 有 尚仲贤 《三夺架 》 、 康进之 《黑旋风 》或较迟 。 以上举“ 北人 ”杂剧作家十六人 。 第二期 —元初 、 中期 。 这个时期 , 散曲家约二十人 杂剧作家人数应当比第一期要多很 多 , 由于元曲杂剧的趋于成熟 , 一方面是 “ 北人 ”作家的增加 , 再一方面是 “ 南人 ”参加 —《说集 》本第四 、五两组 “ 已死 ” 十六人中的十二位剧作家都当在这第二期 。 马致远 。 他是这个时期最主要的代表 。 又有 戴善甫 、 狄君厚 、 王伯成 、 费唐 臣 、 武汉臣 、 赵天锡等 李文蔚虽说与白朴有交往 , 似当在此期 。 郑廷玉 。 当在此期 , 且当较早 。 赵文殷 、 史九 、 赵明道 、 孔文卿 、 陆显之 、料 孟汉卿 , 似可在此期 。 王实甫 。 他最出名的是《西厢记 》, 然而今存本《王西厢 》可以绝对确定决非元中叶所 成 , 甚至元末是否能出现如今存本样子的元曲杂剧 , 也不是不可以怀疑的 。 然而 , 据其有《贩 茶船 》剧 目及另外两个的存本《丽春堂 》、《破窑记 》, 似当在此期 。 以上举“ 北人 ”杂剧作家十六人 。 “ 南人 ” 十二人 宫大用 、 郑德辉 、金志甫 、 范子安 、 曾瑞卿 、沈和甫 、鲍吉甫 、 陈存甫 、 赵君 卿 、唯景臣 、周仲彬 、屈英甫 。 第三期 —元后期 。 此期 , 元散曲 小令 进一步 “ 词化 ” , “ 北人 ” 、 “ 南人 ” 散曲家进一步 增加 , 约有三十二人 杂剧作家 , “ 北人 ” 较 “ 南人 ” 或趋少了 —《辣亭 》本 “ 下卷 ” 内的剧作家 除“ 第二期 ”外的十二位当皆在此期 。 需作探索的还是 “ 北人 ” 。 李寿卿 。 虽《簿 》云他与郑廷玉 、纪君祥 “ 同时 ” , 据其存作《度柳翠 》可肯定必在此期 。 徐者较难确定 , 也许 纪君祥 、 李好古 、 赵子祥 、 王廷秀 , 在此期 。 “ 南人 ” 十二人 乔梦符 、吴仁卿 、秦简夫 、赵善庆 、屈子敬 、萧德祥 、陆 陈 登善 、朱凯 、王 哗 、王仲元 、孙子羽 、张鸣善 。 上面我对元曲作家的归“ 期 ” , 是不全 面 的 , 也是不精确的 , 何况必有跨“ 期 ” 的 。 但是 , 如果可以参考 , 则有些问题是否可以重作考虑 现今可知的元曲作家 , 其作曲活动都在蒙古建“ 元 ” 之后 杂剧作家全部都活到“ 一 统 ” 之后 , 所谓“ 蒙古时期 ”是不是可以重新考虑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戏剧艺术 《录鬼簿 》的分组 、排列及元曲作家的“ 分期 ” 洲片 年第 期 上面举出的作家数 包括散曲 、杂剧 , 第一期为 人 , 第二期为 人 , 第三期为 人 。 当然 , 这不是确数 , 但 , 可以看出三分元代的三“ 期 ”作家人数约略相等 所谓元曲在元代“ 每下 愈况 ” 的说法是否可以重新考虑 〔附 言 〕 此文旧稿完成于 年 月 , 借今 日重新修订的机会 , 我把十几年来埋藏心中的一个疑 惑提出来 , 请各位考虑 在元代 , 至少在元初 , 蒙元统治者在他们占领的故南宋之地 , 譬如故南宋的都城临安 杭 州 等地是否实行“ 隔离政策 ” 文籍有无记载 作者寡漏 , 未见 。 有此猜测 , 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 , 钟嗣成一生在杭州 , 关汉卿 “ 南下 ” 从扬州到了杭州 、 马致远等一大批 “ 北人 ” 在“ 一 统 ”后就在杭州 而钟对他们全然地一无所知 。 为什么 一 , 有一个在元代做了杭州路总管的“ 南人 ” 杨梓 , 吴克斋 、陆仲良 、钟嗣成不可能不知道 他 , 但完全不知道他是个元曲杂剧作家 。 为什么 一 , 非但钟嗣成与“ 北人 ”全无来往 , 从《簿 》的记载可 以看出 , “ 下卷 ” 中所有的“ 南人 ” 元 曲家与“ 上卷 ” 中的“ 北人 ”元曲家全无来往的记载 包括张小山 。 为什么 一 , “ 北人 ” 曲家们对 宋 词可谓无限崇拜 , 所谓 “ 十大曲 ”全系慢词 而当时词家如周密 、 张炎 、王沂孙 、刘辰翁 、仇远等都在杭州 , “ 北人 ” 曲家亦云集杭州 可是两边绝无来往 。 为什 么 一 , 南宋未亡时 , 描写西湖的词作可谓无数 元灭南宋后 , 再不见有南宋遗民词人描写西湖 之作了 , 恰相对比的 , 出现了无数“ 北人 ”描写西湖的曲作 。 为什么 一 , 元初 , 元 “ 江南释教总统 ” 杨琏真咖在杭州 及其对江的萧山 、 绍兴 发宋皇陵 , 直 至焚骨扬灰 、毁宋宫室 , 尽夷为平地 。 如此重大的事件 , 其具体年份却始终不明 —一般有二说 一说是在乙酉即至元二十二年 , 这是 自宋至元一直住在杭州 的大词人周 密 一 约 在 当时所 著 的《癸辛 杂识 》中所 载 一 说是 在戊 寅 即至 元 十 五 年 , 是事隔 四百年后明人黄宗羲考出来的 。 今学界多从黄说 。 其实 , 除了上二说外 , 又可有一说 , 是《元史 · 世祖纪 》中 , 在至元二十一 年 有 “ 以江南总摄杨琏真咖发 宋陵家所收金银宝器修天衣寺 ” 的记载 。 三个不 同的年代 , 这里没有问题么 周密当时 就住在杭州 癸辛街 , 竟然会弄错 了 而且错到相差七年之久 为什么 如果不是有严 密封锁的 “ 隔离政策 ” 似乎是绝不可能的 。 无法理解的种种事实 , 使我联想起 满清在灭了南明 、 占领杭州之后 , 所实行的 “ 隔离政 策 ” , 当时在杭州城内筑起一道城 今延安路路基就是那城内城的墙基 , 环 围西湖 正是西 湖 — “ 圈地 ” , 西湖及今“ 湖滨 ” 一带为满清“ 旗人 ” 所专有 汉人的禁地 , 有个特称 , 曰 “ 旗 下 ” , 即“ 旗人 ” 的“ 下处 居住区 ” 。 直到今 日 , 年长一些的都知道这件事 , 有时还用 “ 旗下 ” 这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戏剧艺术 《录鬼薄》的分组 、排列及元曲作家的“ 分期 ” 以只 年第 期 个地名 。 元代就不可能是这样么 似乎只有这样 , 才能解释上面的这些为什么 。 我以为真情 可能是 “ 北人 ” 的世界是一个“ 南人禁止人内 ” 的“ 圈 ” 。 注 释 ① 本文所引用《录鬼簿 》皆据《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本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 , 简短引文 , 皆 不另出注 。 ②《录鬼簿 》的各个组中 , 钟氏并不是完全没有按年代顺序的地方 , 如将金章宗时代的董解元置于第一 组之首 , 如将宫大用置于“ 下卷 ”之首 。 但是 , 这只是他的一种潜意识的做法 , 不可引以为据的 。 参考文献 毛 王国维 王国维戏曲论文集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 〔刁周妙中 历代曲家时代考 曲苑 二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 仁 〕钟嗣成 录鬼簿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二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 作 者 浙江 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本 期 编 后 中国戏剧的现状既未面临山穷水尽的局面 , 也没有一个异想天开的天堂 。 本刊发表夏写时先生对戏剧现状的估计 , 正是要讨论戏剧精品产生的可能性 。 吴戈先生把中国舞台上呈现的两台《赵氏孤儿 》与其元杂剧版和 “ 伏尔泰版 ” 的 前身作比较 , 从中看到了中国戏剧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正在到来的薄明 。 本期继续推出有关“ 戏曲改革 ” 的栏 目。 探讨“ 现代戏曲 ” 的三篇文章 , 都从 不同角度 , 或直接或间接地揭示出 “ 艺术发展和改革不能违背艺术规律 ” 的道 理 , 很有现实意义 。 我院于岁末年初之际相继推出《将心 比心 》和《神仙与好女人 》两部大戏 。 为及时总结经验 、促进学术研究和推动我院教学改革及戏剧创作 , 本刊特别刊登 了有关这两部戏的研讨会纪要和剧评 。 古典戏曲方面 , 洛地先生通过对《录鬼簿 》的填密考证发现了元曲作家鲜为 人知的社会背景 , 而李舜华女士则从明代教坊宴乐的进盏仪式中看到了明代前 中期演剧的特质及其对明后期创作的影响 , 皆颇有见地 。
/
本文档为【_录鬼簿_的分组_排列及元曲作家的_分期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