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形态学国内外对比研究_卢晓娟

形态学国内外对比研究_卢晓娟

2013-12-22 4页 pdf 222KB 5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9742

暂无简介

举报
形态学国内外对比研究_卢晓娟 + . - + . * , : @ A 9 =; ? > 6 ? ; D 6 ; 9 B 6 ? 8 C < 9 =A C 9 6 7 < =? ; GEFGJ IFKLIGHGK 71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作者简介:卢晓娟,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词汇学,形态学及外语教学 形态学国内外对比研究 卢晓娟 (大连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44) 摘 要:为促进形态学研究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对形态学传统话题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两个方面的分析,对比了 国内外形态学的研究现状与特点。本文认为...
形态学国内外对比研究_卢晓娟
+ . - + . * , : @ A 9 =; ? > 6 ? ; D 6 ; 9 B 6 ? 8 C < 9 =A C 9 6 7 < =? ; GEFGJ IFKLIGHGK 71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作者简介:卢晓娟,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词汇学,形态学及外语教学 形态学国内外对比研究 卢晓娟 (大连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44) 摘 要:为促进形态学研究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对形态学传统话题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两个方面的,对比了 国内外形态学的研究现状与特点。本文认为国内形态学研究滞后于国外发展,研究内容缺少系统性。未来形态学发展要更注 重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实证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关键词:形态学;对比研究;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038(2012)01 - 0071 - 04 1.引言 形态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包括屈折形态学和构词 法两个部分,主要研究词的内部结构。形态学研究在人们理 解语言本质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词汇 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而语言学相关的许多重要领域如句 法学、语义学和音系学等都不可避免地要研究“词”的句法、 语义和语音等特征。由此可见,形态学研究不但关系语法的 其他方面,而且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 开始进行形态学领域的研究。 形态学“morphology”一词源于德语“morphologie”,最初 是生物学术语。形态学研究开始于 19 世纪 60 年代,后被应 用于历史比较语言学。从 20 世纪开始,结构主义语言学家 把形态学和音系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长期探讨二者关系。 因此,形态学研究开始受到重视。词和词素作为形态学研究 的基本单位成为语言学主要研究的对象之一。Chomsky 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创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以音系学和句法学 为主要研究对象,当然形态学也作为其中的一部分。1970 年 以后,形态学重新受到重视,开始作为语言学分析的一个独 立层次,形态学研究也形成多种模式。 2.国内形态学研究 国内的形态学研究从研究内容上来看,既有理论和概念 上的探讨,也有具体语言现象的分析及解释中的应用,主要 涉及对英语、汉语、俄语、韩语和日语等语种及它们之间的对 比研究。还有关于形态学传统话题如词素、词根、词缀、屈 折、派生和构词法等的探讨,也涉及到形态学与音系学、句法 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学科的交叉与互动研究。 2. 1 传统话题研究 传统形态学研究主要涉及对形态学相关理论和基本概 念如词素、词根、词缀和构词法等探讨及其在特定语言现象 的解释和分析中的应用。首先是关于词素、词根和词缀的研 究既包括汉语,也涵盖英语、俄语、韩语和日语等以及这些语 言与汉语之间的对比。其中英语、汉语、俄语及英汉、俄汉对 比占主要部分。 首先,国内对英语词素、词根和词缀的研究涉及范围比 较广泛,内容也比较丰富。在词素研究方面主要有邹颖娟 (2007)的探讨零语素。林玉娟(2002)则较系统介绍了词素 变异,重点对变异的缺省现象及其形成原因进行进一步探 索。王文斌(2002)讨论了英语同义词和同义词素并探讨其 历史成因及其语体差异。另外,杨晶和王勇(2010)更具体 地研究了 into-构式中的共现词素。代性的词缀研究有陈 新仁(2008)关于英语反义词缀派生的讨论和邬菊艳和王文 斌(2009)关于英语“类词缀”的认知阐释。此外,关于英语中 缀先后有赵彦春(2000)、王文斌(2001)、张吉生(2000)等对 其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英汉对比研究方面有张维友(2006) 和张吉生(2001)分别针对英汉对比中的词素和词缀进行了 比较研究和分析。 俄语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祖春明(2010)对俄语动 词前缀意义的研究;林春泽(2006)介绍了语素学中描写功能 方法;王凤英(2006)关于俄语动词前缀的语义等。实证研究 方面有:刘绍龙(2001)对于词义词缀习得的实证研究及卢植 (2003)关于英语学习者含歧义性后缀屈折词的形态加工的 实证考查等。 其次,构词法是形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国内学者 研究的焦点之一。构词法研究也涉及英语、汉语和俄语等及 对比研究。构词法的研究如杨丽娜(2006)缩短类构词法,王 文斌(2005)英语构词中的会意法,李冀宏(2005)英语类比构 词,张维友(2007)英汉缀合构词法,卓勇光(2004)转式构词 法,邬菊艳和王文斌(2010)的英语构词析取。此外还有王薇 (2007)关于特定语言现象如名词动用,于鑫(2007)名词化及 复合词研究如蔡振光和董燕萍(2005)关于英汉复合词的心 理表征研究,吴小晶(2006)英语复合词的 ewelamb 的合成原 理,李宏安(2007)对 V + adv 复合词的探讨,于桂玲、方懋 (2002)日语 V + V 复合词的结构模式研究。关于能产性的 研究非常少,主要有程工(2004)构词规则的有限能产性研 究,陈新仁(2007)用顺应论阐释词汇阻遏现象等。 2. 2 形态学跨学科研究 形态学本身具有跨学科性质,与语音学、句法学和语义 学等密切相关。近年来形态学与其他学科如心理语言学、语 言习得与计算机语言学等更加广泛的结合的趋势也越来越 形态学国内外对比研究 72 明显,促进了其跨学科的发展。从研究结果来看,国内形态 学研究与句法学和语用学的代表人物有:在语音方面,邱根 成和李福生(2006)研究了语音变化对日语音读汉字构词的 影响。在语用方面,陈新仁(2007;2008)探讨英语反义词缀 派生的语用制约及用顺应理论解释词汇阻遏现象。于桂玲 和方懋(2002)从句法角度探讨日语 V + V 型复合词的语义 结构。与语义学结合研究比较多,如刘芳(2003)话题涉及如 俄语多义形容词的词义派生现象,杜桂枝(2002)俄语多义词 转义过程的认知语义研究;祖春明(2010)俄语动词前缀的意 义;唐祥金(2002)英语词形变异及其语义信息;姜丽娟 (2005)反义前缀动词的语义形态等。 随着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形态学的研究也开始结 合认知语言学进一步拓展其跨学科发展的领域和范围。已 有不少学着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著名理论如原型范 畴、意象图式等来进行形态学研究,从认知角度探讨形态学 相关的语言现象,相应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如张法春和肖 德法(2009)英语词素构词的体验性认知研究;张高远和张殿 恩(2008)从认知视角去讨论动名化;王寅和李弘(2003)将原 型范畴与英汉构词对比结合;孙淑芳(2006)认知视角下研究 派生语义问题;邬菊艳和王文斌(2009)从认知视角阐释“类 词缀”等。 在语言习得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有黄远振(2003)关于词 的理据理论在词汇教学方面的应用;卢植(2003)英语学习者 对歧义词缀的屈折形态加工;崔艳嫣和王同顺(2007)所做的 基于 CLEC 的派生词缀习得的实证研究与分析。另外,与心 理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有陈士法(2009)英语复合词在英汉 心理词典中存在单位的实证研究;蔡振光和董燕萍(2005)表 外词介入看复合词的心里表征。计算形态学方面仅有傅兴 尚(2003)的俄语形态信息的自动化处理。 国内对形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共时研究为主,以历 时研究为辅。基于以上对内容的介绍和分析可以看出在总 体上既有共时研究也有历时研究,但共时研究远远多于对语 言现象的历时研究。 3.国外形态学研究 国外对形态学的研究起步时间比国内要早,而且研究范 围也比较广。传统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一语、二语以及语 言有障碍的学习者对词缀等的习得方面上。还有部分研究 重点集中在形态学和音位学、词汇学、句法学和语义学相互 联系等方面。 3. 1 传统话题研究 国外传统话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语、二语以及有障碍的 学习者对词缀等的习得,并以此为依据检验单、双机制理论 的主导地位等问题。Gor & Cook(2010)通过对两组二语习 得者和一组以俄语为母语的实验者进行两次俄语动词生成 和识别的试验,来验证单、双机制理论的实用性。Bowden et al.(2010)检验了一语、二语和西班牙语习得者对动词屈折形 式的存储和合成情况,并以此来验证单、双机制理论,结果表 明双机制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动词的词类和规则性影响屈 折形式的存储和合成。而 Murphy & Hayes (2010)则通过对 中间词素“s”对复合词的影响,进而验证单、双机制理论。 Salaberry & Shirai(2002)合编了一本关于时态 -体形态 学的二语习得著作,其中探讨了许多关于形态学和二语习得 等方面的问题。Smolka et al.(2009)验证了对单、双机制理 论有效性的研究。Slabakova(2009)重点研究了屈折形态学。 该论文立足于近来关于对第二语言屈折形态学的理解中的 变异现象的解释,提出了五种解释方法,并通过对德语的二 语习得者进行试验来验证五种解释的力度。形态学另一方 面的研究就是通过对语言有障碍的使用者的词缀应用等方 面的研究来探讨其对临床医学的启示,对治疗失语症有着重 要的意义。Redmond(2005)主要通过对比注意有缺陷的儿 童、语言有障碍的儿童和正常儿童句子记忆的步骤以及产出 过去时态的异同,来找到其对医学的启示。 3. 2 形态学和音系学、词汇学和句法学等学科的联系 Bloomfield(1939)认为形态上的变化引发了音系结构的 变化。20 年后,Morris Halle 在早期生成语法的语音配列的 研究中,揭示了音系规则制约着词素语音的实现,这个观点 后来被 Richard Stanley 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近关于形态学 和音位学的关系体现在 Mc Carthy 和 Prince 的文章中,他们 运用最佳理论为韵律形态学提供依据,韵律形态学主张韵律 层级的基本结构决定形态模板。 形态学和词汇学、句法学和语义学等的关系一直都是语 言学家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Mori(2003)的文章主要通过 定性和定量方法,分析了语境和词的形态对学生推测新的汉 字复合词的差别。Watanabe (2004)在其文章中研究了句法 机制和否定搭配的形态学的关系,并详细地探讨了形态学和 否定搭配特点间的相互影响。Malete(2003)探讨了通过否定 词素 /ha /来实现句子结构的否定式,以及在 Beard 的词位 - 词素为基础的形态学的框架内探讨了否定词素 /ha /,在词语 法范畴内,词位和词素被视为离散的成分。Varela (2009)认 为是词汇的地位给予了形态学的轮廓和特征。为了更好地 说明形态学与语义学、音系学和句法学的相互影响,作者以 构词法为例说明了形态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对形态学中不连续成分的研究主要有两篇文章,一是 Kosch(2005)对一些非洲语言,尤其是北索托语中不连续 成分的探讨,提出中缀、环缀等问题。另一篇文章就是 Boudelaa & Marslen-Wilson(2005)关于阿拉伯语中不连 续形态学的变化。Jussi Niemi 等人主要通过对芬兰语的 屈折变化的形成过程来探讨聚式和非聚式形态学区别的 心理语言学依据。 国外的研究除了大量的论文外,还有一批关于形态学的 专著。例如剑桥大学语言学教授 P. H. Matthews的《形态学》 专著。该书由汪榕培撰写了导读,重点介绍和评价了形态学 研究的 3 个主要模式:项目和排列,项目和过程和单词和词 形变化表。此书成为国内形态学研究的一部重要的参考书。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形态学研究指南》(Andrew Spen- cer & Arnold Zwicky 主编)对国内形态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 价值。还有近两年出现的的由苏黎世大学 Cerstin Mahlow 和 + . - + . * , : @ A 9 =; ? > 6 ? ; D 6 ; 9 B 6 ? 8 C < 9 =A C 9 6 7 < =? ; GEFGJ IFKLIGHGK 73 Michael Piotrowski合编的《计算机形态学发展前沿》等关于 形态学研究的书籍。 4.国内外形态学研究对比 4. 1 国内研究的特点 基于前文中对国内外近十年来形态学研究内容和方法 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研究有如下几个特点 1)研究内容与范围涉猎了部分学科,包括形态学领域的 一些基本概念如词根、词素和构词法等,还涉及到具体的语 言现象如对具体的词根、词缀、词形及用法的研究,从传统话 题到形态学与其他语言分支学科如语音学、句法学、语用学、 认知语言学以及更广泛领域如二语习得、心理语言学、计算 机语言学等的跨学科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理论联系实际,有理论探讨和概念阐释,也有这些成 果在具体语言现象的分析及语言对比研究中的应用。此外, 也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做了进一步的实证调查和 研究。虽然数量不多,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研究思路,补 充了纯理论研究的不足。 4. 2 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1)研究内容分散,研究缺乏系统性,并且对各个话题的 探讨还不够深入,缺乏全面观察对一些语言现象需要进一步 挖掘并进行系统描写和充分阐释。形态学总的来说不是目 前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形态学作为一门有重要影响的语言 学的分支科学,在国内语言学界一直有学者从事与形态学相 关的研究并在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但是 从总体上来看,国内近十年在核心期刊发表的形态学方面的 论文总体数量不是很多,比较分散。2000 - 2010 年间总体有 下降趋势。因此,近十年的形态学研究数量不多,这表明国 内语言学界对此领域的关注度不够。 2)研究过程滞后。与国外形态学研究相比之下,研究内 容和话题重点是围绕形态学本身,而对于跨学科研究没有给 予足够重视,尤其与语音、语用及心理语言学、语言教学和计 算机语言学等学科的结合少,研究方法上多为理论方面的探 讨,很少采用实验方法,实证研究更是有限,这方面研究不 足。仅有的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只有几个,如复合词的心理 表征,二语词汇深度习得及派生词词缀习得实证调查,英语 复合词在英汉心理词典中存储单位的实验研究,英语学习者 对含歧义词缀的形态加工以及基于 CLEC 的派生词缀习得 的实证研究与分析等。 4. 3 未来形态学研究的重点 首先,要加大对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深度上,对 形态学话题的探讨做更深入的研究,对一些语言现象要做到 全面系统的观察和描写,从而进一步做到充分阐释。在广度 上,综合吸收和运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如语用学、认知语 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促进形态学的跨学科发 展。由于形态学的广度和深度研究涉及语言学的许多学科 理论知识和方法,所以全面描写阐述形态学范围内的问题不 能只局限于某个单一理论,而应该根据相关讨论话题选择合 适的理论,如语义学的相关理论和音系学的学科知识等。其 次,随着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和计算机语言学等新兴 语言学分支的出现和发展,形态学研究的发展也有必要与时 俱进,从这些学科中获得一些研究优势。如对比研究中对分 布频率的统计就要用语料库语言学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对理 解机制的一些认知过程的阐述则需要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及 方法。 其次,研究方法上需要更注重共时和历时研究相结合, 加大实证研究的力度。由于语言本身就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变化的语言及语言现象需要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以便把握语言变化发展过程及变体的形成过程,并充分地解 释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如词源学在研究词根 /词缀 等词义变化规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另外,形态学研究不但要注重理论发展同时又要重视其 应用。一方面,要加大对国外形态学领域一些最新理论成 果,如分布形态学、计算形态学、音系—形态学、形态—句法 学、形态—语用学、形态学与神经语言学结合等方面的研究 原理及方法的介绍和借鉴,促进形态学理论框架的完善,为 实际研究成果的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注重 理论成果的应用。将一些可行的新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汉语 形态学的研究中,揭示汉语本身的特点或进行对比研究,挖 掘汉语与其他语言在形态方面的相似之处及差异。从而通 过对比揭示人类语言结构及认知方式的异同。在词典编撰、 词汇教学与习得及计算形态学系统开发等领域运用形态学 的研究成果。 最后,形态学研究还需要加大相关实证研究的力度。实 证与理论研究二者相辅相成。概括地说,在语言学的各领域 的研究中,实证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证研究往往 是在实践中对相关理论研究的应用和验证,用来检验理论的 科学性和可用性,其结果不但能够促进理论的不断完善,而 且为理论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奠定基础。 5.结语 本文通过对比形态学的研究发展现状,了国内形态 学研究的总体特点和不足,并与国外研究进行了对比。形态 学在国内的研究近十年不断有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也出现了 许多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如王文斌。其专著《什么是形态 学》为形态学研究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研究论文总体数量并 不多,表明语言学界对此领域重视不够;但与国外研究相比, 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研究状况相对滞后,并且与其他学科 结合的跨学科研究不足。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加大对形态 学研究的重视力度,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推进研究内容的 深度和广度,促进形态学的跨学科发展,并努力做到共时与 历时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重视实证研究,促 进形态学研究的全面发展。总之,可以预见的是,形态学将 是一个极有活力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Bloomfield,L. 1939. Menomini morphophonemics[J]. Travaux du Cercle Linguistique de Prague,(8) :105 - 115. [2]Boudelaa,S. & W. Marslen-Wilson. 2005. Discontinuous morphology in time:Incremental masked priming in Arabic[J].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20(1) :207 - 260. 形态学国内外对比研究 74 [3]Bowden,H.,M. Gelfand,C. Sanz & M. Ullman. 2010. Verbal inflec- tional morphology in L1 and L2 Spanish:A frequency effects study examining storage versus composition[J]. Language Learning,60 (1) :44 - 87. [4]Gor,K. & S. Cook. 2010. Nonnative processing of verbal morpholo- gy:In search of regularity[J]. Language Learning,60(1) :88 - 126. [5]Kosch,I. 2005. Discontinuous elements in morphology[J]. South Af- rican Journal of African Languages,25(3) :161 - 170. [6]Malete,E. 2003. The syntax and morphology of the negative mor- pheme /ha / in Sesotho[J]. Southern African Journal of African Languages,23(3) :26 - 36. [7]Mori,Y. 2003. The roles of context and word morphology in learning new kanji words[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87(3) :404 - 420. [8]Murphy,V. & J. Hayes. 2010. Processing English compounds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The influence of the middle morpheme [J]. Language Learning,60(1) :194 - 220. [9]Redmond,S. 2005. Differentiating SLI from ADHD using children’s sentence recall and production of past tense morphology[J]. Clinical Linguistics & Phonetics,19(2) :109 - 127. [10]Salaberry,R. & Y. Shirai. 2002. The L2 Acquisition of Tense-Aspect Morphology[C].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1]Slabakova,R. 2009. How is inflectional morphology learned? [J]. EUROSLA Yearbook,9(1) :56 - 75. [12]Smolka,E.,S. Komlosi & F. Rosler. 2009. When semantics means less than morphology:The processing of German prefixed verbs[J].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24(3) :337 - 375. [13]Southwood,F. & R. van Hout. 2010. Production of tense morpholo- gy by Afrikaans-speaking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specific lan- guage impairment[J].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and Hearing Research,53(2) :394 - 413. [14]Varela,S. 2009. Where and what is Morphology? [J]. Studies in Hispanic and Lusophone Linguistics,2(2) :451 - 464. [15]Watanabe,A. 2004. The genesis of negative concord:Syntax and morphology of negative doubling[J]. Language Inquiry,35(4) :559 - 612. [16]蔡振光 董燕萍. 2005. 从表外词语介入看汉语复合词的心理表 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8(2) :58 - 61. [17]陈士法. 2009.英语复合词在英汉心理词典中存储单位的实验研 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41(3) :211 - 217. [18]陈新仁. 2007.词汇阻遏现象的顺应性阐释[J]. 外语学刊,(1) : 80 - 86. [19]陈新仁. 2008. 英语反义词缀派生的语用制约[J]. 外语研究, (1) :10 - 15. [20]程工. 2004.论构词规则的有限能产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 报,27(3) :1 - 6. [21]崔艳嫣 王同顺. 2007. 基于 CLEC 的中国学习者英语派生词缀 习得分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 :5 - 11. [22]杜桂枝. 2002.俄语多义词转义过程的认知语义分析[J].解放军 外国语学院学报,25(5) :33 - 36. [23]傅兴尚. 2003.俄语形态信息的自动化处理———形态自动分析及 其算法[J].外语学刊,(3) :100 - 105. [24]黄远振. 2003. 词的理据理论与词汇教学[J]. 山东外语教学, (3) :29 - 32. [25]姜丽娟. 2005.反义前缀动词的语义形态[J]. 外语学刊,(3) :85 - 88. [26]李宏安. 2007.小议英语动副型合成名词[J]. 外语教学与研究, 39(2) :104 - 109. [27]李冀宏. 2005.英汉类比构词比较研究[J].外国语文,21(4) :127 - 130. [28]林春泽. 2006.语素学中的描写与功能方法[J]. 外语学刊,(6) : 76 - 78. [29]林玉娟. 2006.词素变异的缺省及其成因[J]. 外国语文,22(4) : 84 - 88. [30]刘芳. 2003.俄语多义形容词的词义派生现象初探[J].解放军外 国语学院学报,26(1) :40 - 43. [31]刘绍龙. 2001.论二语词汇深度习得及发展特征———关于词义与 词缀习得的实证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33(6) :436 - 441. [32]卢植. 2003.英语学习者对含有歧义性后缀的屈折词的形态加工 [J].现代外语,26(3) :302 - 310. [33]邱根成 李福生. 2006. 语音变化对日语音读汉字构词的影响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9(2) :34 - 36. [34]孙淑芳. 2006. 认知视角下的派生词语义问题[J]. 外语学刊, (3) :38 - 41. [35]唐祥金. 2002. 英语词形变异及其语义信息[J]. 外语教学,23 (6) :50 - 54. [36]王凤英. 2006.俄语动词前缀的语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9) : 7 - 10. [37]王薇. 2007.国内外名词动用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6) :5 - 11. [38]王文斌. 2001.也谈英语的中缀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9) : 6 - 8. [39]王文斌. 2002.英语同义词和同义词素的三个层面、历史成因及 其语体差异[J].外国语文,18(5) :68 - 71. [40]王文斌. 2005.英语构词中的“会意法”[J].外国语文,21(3) :78 - 81. [41]王寅 李弘. 2003.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构词对比[J].外国语文, 19(3) :136 - 141. [42]邬菊艳 王文斌. 2009.英语“类词缀”的认知阐释[J]. 外语与外 语教学,(2) :15 - 18. [43]邬菊艳 王文斌. 2010. 论估推和类比在英语构词析取中的作用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33(1) :16 - 20. [44]吴小晶. 2006.论英语复合词 ewelamb的合成原理[J].外语教学 与研究,38(1) :33 - 38. [45]杨晶 王勇. 2010. into-致使构式中互为变化的共现词素———国外 对 into -致使构式研究综述[J].外语学刊,(2) :70 - 75. [46]杨丽娜. 2006.缩短类构词法在 ICT 英语词汇中的应用[J].山东 外语教学,(6) :47 - 52. [47]于桂玲 方懋. 2002.从句法角度看日语“V + V”型复合动词的意 义结构模式[J].外语学刊,(4) :92 - 95. [48]于鑫. 2007.试析俄语构词中的名词化现象[J]. 中国俄语教学, 26(2) :32 - 35. [49]张法春 肖德法. 2009.英语词素构词的体验性认知研究[J]. 外 国语文,25(4) :32 - 37. [50]张高远 张殿恩. 2008.认知语法视角下的动名化构式[J]. 外国 语文,24(1) :50 - 55. [51]张吉生. 2000.再谈英语中缀[J].外语与外语教学,(5) :21 - 22. [52]张吉生. 2001.英汉词缀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22(2) :54 - 57. [53]张维友. 2006.英汉语对比研究中的词素比较[J]. 外国语文,22 (1) :121 - 125. [54]张维友. 2007. 英汉语缀合构词法比较[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 :40 - 43. [55]赵彦春. 2000.再论“英语中缀”[J].外语与外语教学,(12) :16 - 18. [56]卓勇光. 2004. 转式构词法———语言 /符号系统的互动衍生体 [J].外语教学,25(3) :44 - 47. [57]邹颖娟. 2007.零语素与英语双及物结构[J].外国语文,23(5) : 92 - 95. [58]祖春明. 2010.俄语动词前缀意义的“语境中心化”问题[J]. 外 语学刊,(3) :122 - 124. Abstract: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in morpholo- gy in China,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eatures of morph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issues of morphology and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The study reveals that studies at home lags behind overseas research and lacks systematicness in con- t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called upon the depth and width of research contents,empirical research and cross-disciplinary study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orpholo- gy. Key Words:morphology;comparative study;research trend
/
本文档为【形态学国内外对比研究_卢晓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