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金沙遗址出土玉琮初步研究

2013-12-04 7页 pdf 283KB 60阅读

用户头像

is_830429

暂无简介

举报
金沙遗址出土玉琮初步研究 2001年初,在成都市西北 郊的金沙村出土了金器、铜器、 玉器、石器、象牙等大量珍贵文 物,其中部分器物面貌与广汉 三星堆遗址二个祭祀坑出土器 物相似。一时间默默无闻的金 沙村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引 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经过 近两年来的大规模的文物勘探 和考古发掘,我们对金沙遗址 的分布面积、文化性质、时代以 及金沙遗址和三星堆的关系等 问题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 通过对其中所出土的器物的初 步整理工作,也使我们对这些 器物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在 本文中,笔者仅就金沙遗址出 土的一种重...
金沙遗址出土玉琮初步研究
2001年初,在成都市西北 郊的金沙村出土了金器、铜器、 玉器、石器、象牙等大量珍贵文 物,其中部分器物面貌与广汉 三星堆遗址二个祭祀坑出土器 物相似。一时间默默无闻的金 沙村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引 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经过 近两年来的大规模的文物勘探 和考古发掘,我们对金沙遗址 的分布面积、文化性质、时代以 及金沙遗址和三星堆的关系等 问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 通过对其中所出土的器物的初 步整理工作,也使我们对这些 器物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在 本文中,笔者仅就金沙遗址出 土的一种重要礼器——玉琮进 行详细的介绍和初步研究。不 妥之处,还望得到各位专家及 同仁的指正。 一 、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琮 迄今为止,金沙遗址已出土 玉琮17件,经鉴定均为透闪石 软玉。器形均为方柱体,外方内 圆,中间贯有一孔。按照器物外 部形态具体分出A、B、C型。 A型 2件 长方柱体, 器外表分节分槽。节上雕琢纹 饰。选料精良,制作精湛。又可 分出两亚型。 上下对钻而成,孔壁经精心打 磨,十分平整光滑。器外表分节 开槽,全器共分十节,每节角上 两侧的二个凸面就组成一个完 整的简化人面纹,全器共40个 人面纹。每个人面纹以转角为 中轴线,由两条平行凸起的长 0 方形横棱表示羽冠,中间有一 大一小的两个圆圈,大圆圈两 则各阴刻一个小三角形以表示 眼睛,小圆圈表示眼珠。眼睛的 下方连接转角处又凸起一个长 方形的短横档,其上有细琢而 成的卷云纹图案,表示鼻或 嘴。在玉琮上射下端还有一阴 刻符号。该器整体打磨抛光,平 滑光润,制作十分规整。器表尚 残存有少量的铜锈,孔中还残 存有部分象牙,由此推测玉琮 出土前与铜器、象牙埋藏在一 . 起。器高 22.26、上部面宽 Aa型,编号2001CQJC:61;青玉,质地温 润,半透明。器表有因钙流失后形成的大片白 化现象,白化的纹理多沿玉石矿料原有自然 裂纹扩散,器表还有条状的浅黑色沁斑和灰 黑色颗粒状沁斑。长方柱体,外方内圆,上大 下小,射孔两端略大,中部略小,系用管钻法 6.95—6.92、下部面宽6.30厘 米;上射径6.89、射高1.16、射 厚0.71—1.04、上孔径5.76— 5.59厘米;下射径6.25、射高 1.05、射厚0.54—1.08、下孔径 5.07—5.20厘米(图一)。 Ab型,编号2001CQJC:1; 玉质灰白,不透明。器表以黄色 沁斑为主,此外还有少量的黑、 褐等色沁斑和一些灰白色条状沁斑。长方柱 体,外方内圆,上下射大小一致。射孔上下对 钻而成,孔壁经过精心打磨,十分圆润光滑, 仅在上射口内残留有二周管钻时留下的痕 迹。射孔几乎为十分规整的圆形,射厚也基本 一 致。该器外表分节开槽,全器共分四节,每 节上、中、下部各阴刻一组平行直线纹,每组 15 朱章义 王 方 国鸯萤圜画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三道,共9道。整器制作十分方正规整,打磨 异常光洁,未见使用痕。整器高 16.6、宽约1 1 厘米;上射高1.3—1.5、上射径10.7—1O.9、 上孔径6.9—7、上射厚1.9—2.1厘米;下射 高1.1—1.5、下射径1O.7—1O.9、下孔径7、 下射厚2.1—2.3厘米。 B型 14件 素面无节无槽短方柱体 式。器表均无纹饰,是金沙玉琮的主要形制。 器形趋于方正,高宽基本一致。所用玉材不 精,加工也较为粗糙,其中更有半成品。根据 射口的不同形状分出二亚型。 Ba型(2件)标本2001CQJC:651,素面, 无节槽,八角形射口,孔用管对钻而成。器表有 黑、褐、黄色沁斑及白化现象,器内外都经过打 磨,通高8.44、宽6.87厘米。重623克。 Bb型(12件):标本2001CQjC:177,残破, 仅存半边器身。素面,无节槽,圆形射口,上下 射大小相同,圆较大,器形显得方正规整。器表 有黄、绿、黑沁斑,制作规整,打磨光滑。器通高 8.5、宽约7.3、孔径6.3、上下射高0.3、射厚 0.6厘米。标本2001CQJC:712,素面,元节槽, 射口呈圆形。器外壁有一道凸起,为切割时所 留下台痕。器表面侧有细密划痕,系打磨时所 留。孔壁内有管钻的旋转痕及两面对钻时的错 位台痕,可能为半成品。器表有褐、黄、黑色沁 斑。通高3.9、宽5.2、孔径3.3—3.6、上射高 0.1、上射径4.2、下射高0.2、下射径4.3、射厚 0.4厘米。 c型(2001CQJC:556)器扁矮,近镯形。素 面,无节槽。为灰白玉,质地坚硬致密,器表有 黑色沁斑和铜锈沁斑,可能与铜器一起埋 藏。通高2.6、宽5.9、孔径4.9、上射高0.4、 上射径5.9、下射高0.3、下射径5.8、射厚 0.5厘米,重169克(图二)。 二、玉琮的制作年代 金沙遗址现已出土的 17件玉琮,经过发 掘出土的仅有5件,其中Ba式1件,Bb式的 16 4件。其余12件采集品均系从机械开挖的散 土中清理出来,已失去确切的地层关系,因此 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与,以便判断其制 作年代和使用情况。探讨的方法主要是依据 出土地点的地层情况以及与过去所出器物进 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7件玉琮均出土于金沙遗址东南“梅苑” 北部地点。经过近二年的发掘工作,我们已确 定该区域内文化堆积分布面积约80000平方 米,发掘面积3450平方米。这一区域现已发 现了与祭祀有关的遗迹现象近2O处。可分为 多种类型:(1)以出土金器、铜器、玉器为主的 遗迹。这些器物规格极高,制作都极精细,大 多鲜艳如新,完全看不出使用过的痕迹,应都 是与祭祀礼仪活动密切关联的神器或礼器; (2)出土大量象牙的遗迹,长达 1.2—1.8米 弯曲而巨大的象牙极有规律地放置在一起, 重重叠叠,有的象牙还被整齐地切割过,方向 一 致的置放着;(3)出土数以千计的野猪獠牙 和鹿角的遗迹,獠牙无一例外都是选择的野 猪的下犬齿,在獠牙与鹿角中还伴存着一些 玉器、美石和象牙;(4)出土大量石璧、石璋为 主的遗址,这些石器都倾斜摆放着,层层叠 压,器物之间用黄土相隔,周围没有发现房址 和与制作有关的残料,所以推测它仍与祭祀 活动有关;(5)出土大量 卜甲的遗迹,卜甲都 为龟腹甲,上有密集的烧灼而成的圆孔。从这 些遗迹现象,可以确认该区域应是一处宗教 祭祀活动区。从机械开挖的地层剖面上看,该 区域文化层厚度0.5—4.8米,文化堆积至少 可分出l5层。其中l一4层为汉以后堆积,第 5层堆积较少,只出土了一些陶器,主要器类 有盘口罐、敞口尖底盏、尖底杯等,其时代大 约在春秋时期。6—15层为商周时期文化堆 积,以商晚至西周早期的文化堆积最厚,为主 体文化遗存时代。珍贵器物都出土于内,玉琮 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可以断定玉琮埋藏的年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图一 2001CQJC:61 图二 2001CQJC:556 图三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玉镯上符号 1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代上限应不过商代晚期,下限可至西周早 期。 发掘出土的5件B型玉琮主要出自6、7 层中。从现在发掘的情况看,第7层出土的尖 底杯、圈足罐、高颈罐等与十二桥文化一期晚 段的相同或相近,其时代当在西周早期;第6 层出土遗物较少,总体风格和第7层遗物接 近,时代不会相差太远。矮体不分节槽的素面 玉琮曾经在殷墟妇好墓中出土 14件,大致有 两种形式。一种形体较高,四角雕出凸棱,射 亦较高;另一种为矮体短射,在四角凸棱上琢 有蝉纹,有的则配以横竖的阴线纹或几何 纹。②西周以后,玉琮的形制渐趋退化。陕西长 安丰镐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出土的鸟纹玉琮 (M170:197),虽玉质较好,但也是体形较矮, 不分节开槽。③河南三门峡虢国墓 M2001中 出一玉琮内圆外方的结构未变,但外形已完 全近瓶形,并已全无纹饰。④Ba式在金沙出土 数量最多,玉材普遍内部结构疏松,质地较 差,但器表则打磨较细,色泽丰富。Bb式与广 汉三星堆一号祭祀坑K1:1 1—2形制相同,⑤ 玉质较差,制作简单粗糙。均为短体素面,不 分节槽,为八角形射口。Bb型玉琮是Ba型玉 琮的衍生。因为玉琮圆形射口的制作方法, “是利用砣具切磨折角去料成弧形而成的”。⑥ 八角形射口应正是这一切磨过程的反映,Bb 型玉琮有可能是有意识的保留了这种形态。 因此我们可能推断B型玉琮的制作和使用年 代当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之间,是本地玉 琮的基本形制。C型玉琮是 B型玉琮进一步 发展演变的结果,体形变得更矮,器表变宽, 变成筒形镯的形式,制作也很粗糙,玉琮似乎 已变为装饰品而不再具有神圣的意义。因此 推断C型玉琮的制作年代当晚于B型玉琮, 在西周早期之后。 两件A型玉琮制作最为精美。其体形较 高,器表开节开槽,这种形制与过去所见良渚 18 文化玉琮非常相似。参考目前发掘的地层情 况,两件器物的埋藏年代不会超过西周早期。 但对于其制作和使用年代却必须从形制、纹 饰、制作、玉质等多方面特点来加以进行讨论。 三、玉琮的文化属性 玉琮大约流行于约距今5000--4000年 的苏南、浙北、苏北、上海等地的良渚文化中, 是极富地方色彩和时代特征的新石器时代的 重要祭祀礼器。良渚文化玉琮同时还广为传 播,向四处扩散。在安徽薛家岗文化,⑦山东、⑧ 河北、◎山西⑩的龙山文化,陕西延安芦山茆、⑩ 湖南蕲春、华容车轱山、@广东曲江石峡文化0 等考古学文化的遗址和墓葬中都曾发现有良 渚式的玉琮。以后在全国各地的商周时期遗址 中,也出土了一些与良渚文化玉琮有千丝万缕 联系的玉琮。金沙遗址这件简化人面纹玉琮既 是良渚文化对外传播的结果,也是真正意义上 的良渚玉琮第一次在四川地区的发现。 我们认为,金沙出土的十节人面纹玉琮 是辗转流传下来的典型的良渚文化晚期玉 琮。首先,从玉琮的形制上分析。这件玉琮外 方内圆,上大小下,每面正中开竖槽,器身分 出10节,制作十分规整。这种形制和江苏武 进寺墩、吴县草鞋山、上海青浦福泉山等良渚 文化晚期遗址出土的玉琮形制十分吻合。江 苏吴县草鞋山墓葬中所出3件玉琮 “皆方柱 体高筒形,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孔由两端 对钻而成,两头有射口,琮体四面,每面由竖 槽分为左右两个凸面,由横槽分为若干节。每 节以边角为中轴琢刻简化人面纹”,。目前寺 墩墓葬发掘出土以及常州博物馆馆藏的几十 件玉琮形制也大体如此,⑥金沙这件玉琮形制 与以上两处如出一辙。在金沙遗址发现之前, 我们见到的商周时期玉琮器形普遍较小,均 单节、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制作多不。其 次,从纹饰上分析,金沙出土的简化人面纹也 与寺墩、草鞋山、福泉山玉琮上的纹饰基本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同,是典型良渚文化晚期玉琮的纹饰特点。吴 县草鞋山玉琮上的纹饰是 “上方以两条平行 凸起的长横棱表示羽冠,中部管钻两个圆圈 表示眼睛,下方转角上的凸横档表示鼻 (或 嘴)”。@上海福泉山M65:50 I型玉琮,器分二 节,其中上一节饰的人面纹是在二条横棱下 以重圈作眼,眼的两侧各加一条短线表示眼 睑,再下有短棱鼻,鼻上细刻直横弧线和云纹 组成的几何形图案。 寺墩M3出土的32件多 节玉琮,一般都是以两条凸横棱、圆圈、凸横 档组成简化神面纹。@而商周时期玉琮虽然少 量阴刻有简单纹饰,但仅起装饰作用,已失去 了良渚玉琮神秘面纱和特殊的含义。如二里 头遗址采集的一件玉琮为方柱体,有槽分节, 上部出射,下部残;器身至少有三组齿饰,每 组各三齿,三齿或三道带状凸棱的长短、宽 窄、距离大体相同。该玉琮和良渚玉琮在外形 上还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不是典型的良渚文 化玉琮。郑光先生认为其“特征正处于从龙山 时期往晚商的过渡阶段”。@江西新干大洋洲 商代大墓出土的一件圆形玉琮,分二节,四角 都有突棱形成对称的弧面,其上浮雕蝉纹,两 端上下各刻阴弦纹三周,中间各刻阴弦纹二 周,与良渚文化玉琮的神面、兽面纹形似而意 不同。@殷墟妇好墓出土 l4件玉琮,其中一件 四角有凸棱,射较短,凸棱上雕平行阴线和圆 点纹,四面正中雕刻阴线六条,也是仿良渚玉 琮的结果。∞三星堆遗址 1929年出土的一件 刻纹玉琮,外侧面刻有三道平行横线和二个 圆圈、正中下端尚有一弧线,似为另一圆圈的 残余部分,杨建芳先生认为颇似良渚文化玉 琮神面纹的变体。@可以说上述商周玉琮没有 一 件是典型的良渚文化玉琮,只有金沙遗址 出土的这件十节玉琮与良渚晚期玉琮风格最 为相近。此外在金沙这件人面纹玉琮上射下 端还有一刻划符号,其雕刻线条笨拙,转弯处 还见一些岐出,显系手工雕琢之品。过去良渚 文化的玉器中也发现有一些刻符。如现藏于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的2号、3号玉璧和一件玉 镯,中国首都博物馆藏 15节玉琮,法国巴黎 吉美博馆的7节玉琮上都有刻划符号。朱乃 诚先生认为 “这些刻符的年代不会早过距今 4800年,它们很可能是反映着良渚文化中晚 期的祭祀形式及其涵义。”国李学勤先生最近 在《论金沙长琮的符号》一文指出,金沙玉琮 上的符号和其他良渚文化玉器的刻划符号一 样,而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所藏的一件玉臂 圈(玉镯)上其中一处符号更是大致同形 (图 五)。0李先生认为这种玉臂圈的形制和良渚 文化的福泉山、张陵山出土筒形器一致。在金 沙现已出土的玉器中尚未发现第二件器物有 这样的纹饰或符号,所以它不是本地的产品, 而是良渚文化风格的体现。再次,从雕刻工艺 上看,金沙遗址出土的十节玉琮上的人面纹 和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面纹的琢刻技法是相 同的。特别是简化人面纹的眼睛用管钻,三角 形眼角和嘴部的微雕、表现羽冠的平行直线 纹的纹饰,其雕琢技法和良渚玉琮的制作手 法几乎完全相同,而与商周时期的仿良渚玉 器上的纹饰的琢制工艺有明显不同。还有从 玉材上分析,十节玉琮的玉质和金沙其它玉 器的玉质有显著的差别。玉质鉴定专家认为 与本土材料有显著差异,可以认定其不是本 地制作的产品。毋虽然在已发现的良渚文化遗 址中,至今还没有发现和金沙人面纹玉琮的 玉质相同的玉器,但需考虑一个因素,现能见 到的良渚玉琮,除个别为传世品外,大多数出 于祭坛或墓葬内,又都有烧灼过的痕迹,器表 多有白化现象。因此二者玉质之间是否接近, 不能仅仅只观察玉器的器表,还需要对两地 玉质多作矿物成份、内部结构,特别是微量元 素的对比分析,才能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此 外金沙出土的这件人面纹玉琮的器表有较多 的不规则划痕,一些污秽及油沁的痕迹,人面 1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纹的羽冠阴线、眼睛和鼻部的微雕也多变得 较为模糊;表明该器曾经被长期盘玩,故磨损 较大。在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等古蜀文化 遗址中,我们还发现有其它一些器物和现象 可能也与良渚文化有一定的关系,如玉箍形 器、玉凿、玉石璧等。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金沙 出土这件人面纹玉琮是一件典型的良渚文化 玉琮,其制作年代和良渚文化寺墩3号墓、草 鞋山198号墓和福泉山40号墓的时代相近, 为良渚文化晚期的作品;经过长期的流传而至 成都平原,成为古蜀国的重器,在商代晚期至 西周早期作为古蜀国的祭器而埋于金沙遗 址。 金沙遗址出土的Ab式玉琮是一件仿良 渚玉琮的本地产品。首先从形制上分析,该器 略呈方柱形,整器显得方正而厚重,庄重而华 贵。典型的良渚文化玉琮上大下小,器身的 高、宽差异较大,整器显得瘦高而清灵。金沙 出土的四节玉琮也分槽分节,但已失去了良 渚玉琮清灵的风格,上大下小不明显,和商周 玉琮的风格更为接近。其次,从纹饰上看,该 玉琮仅在玉琮的每个凸面上阴刻9条平行直 线纹,三条平行直线纹为一组。线纹平直、流 畅,几乎不见毛刺,制作技艺显得非常娴熟流 畅,这和典型良渚文化玉琮层次丰富的浅浮 雕的表现人面纹的手法完全不同。在雕琢技 法上,已不见良渚晚期玉琮的人面纹雕刻及 凸横档的表现风格。只是人面纹羽冠表现方 法的遗风——平行线纹还存在,但已是化繁 为简的平面方式,稀疏的三道平行直线纹的 草率表现。平行直线纹是常出现在二里头遗 址、殷墟墓葬、三星堆祭祀坑等夏商玉器柄部 或扉棱上的一种装饰纹样。在金沙出土的玉 器上平行直线纹也是主要的一种装饰纹样。 第三,从玉质上看,这件玉琮器表色泽缤纷, 内部材质疏松且透明度较差,和金沙遗址出 土的其它玉器的玉质基本相同。经鉴定,这类 20 玉质的玉器在成都平原以外的地区出土较 少,源出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山区的可能性极 大。$这一学术课题,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和成都理工大学正在研究中。第四,从器表上 看,该器物制作精细,器表光洁,无使用痕,是 制作后不久就埋藏于地下的。这件大玉琮虽 然在外型上接近良渚式玉琮,但在制作上它 已趋于简化,其制作时代应明显晚于简化人 面纹青玉琮。所以金沙遗址出土的这件四节 玉琮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特点,是典型的古 蜀文化仿良渚文化玉琮。参考目前已知的金 沙遗址的年代,推断该玉琮的制作年代不会 晚于商代晚期。该玉琮无论从重量、大小,还 是制作的精细程度上比较,无疑是目前所见 商周时期玉琮的精品,也是四川盆地古代璀 灿文明的代表和典范之作。 四、结语 在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琮中,既有典型的 良渚文化玉琮,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同时还 出土了大量的商周时期常见的矮体素面玉 琮。这极大的丰富了商周玉琮的内涵。数量众 多,样式各一的玉琮在金沙遗址祭祀区域内 的大量出土,一方面反映出良渚文化及其宗 教思想对金沙遗址礼制系统的影响和渗透, 金沙遗址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吸收,玉 琮在金沙礼制系统中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 另一方面从典型的良渚玉琮、到仿良渚式玉 琮和商周素面玉琮,玉琮的形制、纹饰、制作 工艺和在礼制系统中所占位置随时代而逐渐 发展演变:器形从高瘦变为方正,从筒形、柱 形变成镯形;纹饰从简化的人面纹到省略的 平行直线纹,最后变成素面;工艺从精细到粗 糙,从认真到草率;地位从新石器时代的鼎盛 走向商周时期的简约,在祭祀中所占位置在 不断的走向衰微。金沙遗址各时期典型玉琮 的出土清晰再现了这一发展的脉络,为研究 中国玉文化传统及四川地区玉器制作工艺及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用玉制度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实物资料。同 时,关于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与成都平原古文化 的关系,关于良渚文化玉琮是如何经过 1000 多年,长达几千公里的辗转流传至成都平原, 流传路线如何,以及传播的方式,以何为中介 等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研究课题。 (作者:成都市文物考古所副研究员、文 博馆员) 注释: ①参见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 学考古文博院《金沙淘珍》第3页“金沙遗址 概述”,文物出版社,2002年出版。 ②中国社会主义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殷 墟的发现与研究》第329页,科学出版社, 1994年出版。 ( 中国玉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玉 器全集》(二),第287页,图版二0六,河北美 术出版社,1994年出版。 ④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 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上册,第131页,图 107:4,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三星堆祭祀 坑》,第82页,文物出版社,1999年出版。 ( 参见吴棠海先生《认识古玉——古代玉 器制作与形制》第127页,中华自然学会出版。 ⑦安徽省文物工作队:《潜山薛家岗新石 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2年3期。 ⑧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湖台遗址及 墓葬》,《文物资料丛刊》第10集。 ⑨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北唐山市大 城山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3期。 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 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发掘简报》,《考 古)1980年l期。 ⑨杨建芳 《良渚文化玉雕研究的几个问 题》,《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 年纪念文集》,第331页,海南国际新闻出版 中心,1996年版。 ⑥同上。 ⑩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曲江石峡墓葬 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7期。 ⑩南京博物院 《苏州吴县草鞋山良渚文 化墓葬》,《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 60周年纪念文集》第10页,海南新闻出版中 心,1996年出版。 ⑩陈丽华 《常州市博物馆收藏的良渚文 化玉器》,《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 60周年纪念文集》第57页,海南新闻出版中 心,1996年出版。 ⑩同⑩ 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泉山》第78 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杨建芳《良渚文 化玉雕研究的几个问题》,《东方文明之光 — — 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第334 页,海南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出版。 ⑩南京博物院 《1982年江苏常州武进寺 墩遗址的发掘》,《考古》1984年第2期。 ⑩郑光:《二里头玉器与中国玉器文化》, 《东亚玉器》第二册。邓聪主编,1998年出版。 ①同上 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 墓》,第l15一l16页,图版八一:1—3、八二: l一4、八三:l一3,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②转引自杨建芳先生的(--V-期蜀国玉雕初 探——商代方国玉器研究之一》,杨建芳著《中 国古玉研究集》(上册),2001年9月。 ③朱乃诚 《关于良渚文化研究的若干问 题》,《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念 文集》第53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①李学勤:《论金沙长琮的符号》,《四川 文物)2oo2年5期。 ⑤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文 博院《金沙淘珍》附录《金沙遗址玉、石器材料 鉴定及初步研究》,第193页,文物出版社, 2002年出版。 ④同上。 2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本文档为【金沙遗址出土玉琮初步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