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流脑监测结果分析

流脑监测结果分析

2013-09-30 2页 doc 28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2582

暂无简介

举报
流脑监测结果分析流脑监测结果分析 四川省2005-2008年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Nm)带菌状况、抗体水平及其动态变化趋势,为制定流脑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健康人群咽拭子并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培养,采集健康人群血清进行抗体水平检测,计算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结果 健康人群Nm带菌率为1.40%,B群所占比例为91.80%,健康人群A群流脑的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为70.73%,C群为31.39%,3岁以下幼儿A群和C群流脑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7.10%和21.24%,均低于3~14岁儿童(71.55%和31....
流脑监测结果分析
流脑监测结果分析 四川省2005-2008年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Nm)带菌状况、抗体水平及其动态变化趋势,为制定流脑防控对策提供依据。 采集健康人群咽拭子并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培养,采集健康人群血清进行抗体水平检测,计算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结果 健康人群Nm带菌率为1.40%,B群所占比例为91.80%,健康人群A群流脑的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为70.73%,C群为31.39%,3岁以下幼儿A群和C群流脑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7.10%和21.24%,均低于3~14岁儿童(71.55%和3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值分别为106.69和21.69,P<0.01)。结论 四川省Nm带菌以B群带菌为主,3岁以下儿童流脑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较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 Neisseria meningitidis,Nm) 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 人群中隐性感染多,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 严重地危害公众生命健康。四川省曾在1959、1967、1978年出现了3次流脑大流行,发病率分别高达194.5/ 10万、163.29/ 10万和42.48/ 10万[1]。20世纪80年代中期,四川省实施A群多糖菌苗普种以后,流脑发病率逐年下降,进入90年代后,流脑发病率均在1/ 10 万以下,再未出现周期性的流行。为进一步了解四川省健康人群流脑带菌和抗体水平变化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按照全国流脑监测,于2005-2008年开展了流脑监测工作,现将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数据来源于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脑监测采样和实验室检测数据。 1.2 监测方法 选择四川省蓬安、合江、射洪、夹江、雨城5个县(区)作为监测点,2005-2008年监测工作,按照《全国流脑监测方案》要求,进行健康人群带菌调查和抗体水平检测。在<1、1~2、3~4、5~6、7~14、15~19、20~39、≥40岁人群中,每个年龄组采集30份咽拭子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培养,同时采集血液样品分离血清,进行A、C群流脑抗体检测。血清抗体滴度≥1:8判断为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由于国家监测方案调整,四川省国家级监测点2008年起不再开展健康人群抗体水平检测和带菌调查工作,故2008年仅2个省级监测点开展工作,15岁以上大年龄组未采血清。 1.3 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Excel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录入整理,使用Epi info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 2 结果 2.1 健康人群带菌率 2.1.1 健康人群总带菌率 2005-2008年,流脑监测点共采集健康人群咽拭子4369份,检出脑膜炎奈瑟菌61株,总阳性率为1.40%。61株脑膜炎奈瑟氏菌中,B群56株,占91.80%;A群3株,C群2株,分别占4.92%和3.28%,其他群未检出。各年度带菌率变化不大,2005年带菌率最高,为1.88%,其次为2008年,为1.65%,见表1。 2.1.2 各年龄组带菌情况 <1岁组未检出带菌者,15~19岁组带菌率最高,为3.40%,其次为3~4岁年龄组,带菌率为1.40%。带菌者中3岁以上人群占98.36%。B菌群除0~岁组儿童未检出外,其余年龄组均有带菌者,其中15~19岁和7~14岁年龄组最多,分别有19例和10例;3例A群带菌者中,2例为3~4岁年龄组的儿童,1例为20~39岁组的成年人;2例C群带菌者为5~6岁和7~14岁儿童。 2.2 健康人群流脑抗体水平 2.2.1 各年度健康人群抗体水平 2005年A群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最高,达83.51%,2008年降至42.22%,2007年C群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最高,达62.40%。2008年180例健康人群中仅检出1例C群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健康人群阳性率低于1%。除2006年因试剂原因未检测C群抗体外,其余各年健康人群A群流脑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均高于C群,见表2。 2.2.2 各年龄组健康人群抗体水平 各年龄组抗体水平差别较大,7~14岁年龄组流脑A群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最高,为81.02%,15~19岁年龄组C群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最高,为38.43%;各年龄组中0~岁组A群和C群的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均最低,分别为35.22%和19.57%,各年龄组A群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均高于C群,见表2。 表2 四川省2005-2008年健康人群流脑抗体水平 年龄组/岁 2005年 2006年1 2007年2008年2合计检测数A群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C群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检测数A群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检测数A群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C群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检测数A群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C群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检测数A群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C群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2006年未检测C群抗体 2:2008年因国家监测方案调整仅采集3个小年龄组进行抗体检测 3岁以下幼儿抗体水平明显偏低,对3岁以下幼儿和3~14岁儿童抗体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3~14岁儿童A群和C群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均高于<3岁幼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值分别为106.69和21.69,P<0.01),见表3。 表3 四川省2005-2008年不同年龄组人群流脑抗体水平差异分析 菌群<3岁3~14岁χ2P检测数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检测数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A群51847.10176871.55106.69<0.01C群51821.24176831.8421.69<0.01 3 讨论 流脑至今仍然是世界各国非常关注的一种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自1985年开始全国各地逐步采用A群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菌苗预防流脑流行,流脑发病率逐年下降,但流脑流行的威胁仍存在[2]。实际上,我国流脑疫情从2001年度就开始出现了低幅度上升,2004年底至2005年初,全国多个省、市出现流脑的局部暴发或流行,流行菌群也出现了变迁[3]。为了有效地控制流脑流行,必须加强流行病学监测和经常性的防治。四川省监测结果表明,目前健康人群带菌仍以B群为主,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带菌情况基本一致[4~7]。A群和C群带菌虽然较少,但15岁以下儿童中检出A、C群流脑菌应引起重视,应采取避免其发展成为病例。带菌者中15岁以上人群较多,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8,9]。健康带菌者是流脑传播的重要传染源,这应引起重视,一旦发现A群和C群带菌就立即采取预防服药等措施,以消除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 2008年四川省健康人群抗体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分析可能是近年该省流脑发病水平低,部分地区对流脑防控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减弱,流脑接种宣传力度不够,易感人群接种率有所下降,导致抗体水平低。这提示在流脑防控工作中不能有丝毫松懈,要长期坚持采取以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切实提高适龄人员接种率,保护易感人群。 健康人群A群流脑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虽然较高,但主要集中在3岁以上人群,特别是目前已经纳入免疫的3~14岁儿童,其A群和A+C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情况较好。而3岁以下儿童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3~14岁儿童,说明3岁以下儿童流脑疫苗接种情况不理想,分析原因可能与目前使用的A群流脑疫苗对幼儿免疫效果不佳,而A+C群流脑多糖疫苗又主要针对3岁以上儿童接种有关。 流脑作为一种呼吸道急性传染,对人类的威胁始终存在,应按照国家扩大计划免疫工作的要求,切实做好适龄儿童流脑A群和A+C群流脑多糖菌苗的接种工作,同时针对目前3岁以下幼儿流脑抗体水平较低的结果,推广使用A+C群流脑结合疫苗,切实提高3岁以下儿童免疫水平,减低流脑发病率。
/
本文档为【流脑监测结果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