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萨缪尔森《经济学》-微观

2013-09-21 31页 doc 2MB 56阅读

用户头像

is_550955

暂无简介

举报
萨缪尔森《经济学》-微观《ECONOMICS——MICROECONOMICS》—Paul A. Samuelson 《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萨缪尔森 第1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 A 导言 (1) 经济学的定义、分类与主题 1.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
萨缪尔森《经济学》-微观
《ECONOMICS——MICROECONOMICS》—Paul A. Samuelson 《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萨缪尔森 第1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 A 导言 (1) 经济学的定义、分类与主题 1.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 2. 经济学的分类 · 根据研究对象分: (1)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作为单个实体的市场、企业、家庭、个人的行为。创始人是亚当斯密。 (2) 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的总体运行。创始人是凯恩斯。 · 根据研究范式分: (1) 实证经济学:试图描述经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研究经济社会的事实。 (2) 经济学:试图描述经济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问题,涉及伦理和价值判断。 3. 经济学的主题 · 稀缺:是指这样一种状态:相对于需求,物品总是有限的。 · 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在经济学中,我们认为:在不会使他人情况变坏的前提下,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则该项经济活动就被认为是有效率的。 (2) 经济学的逻辑:由于经济关系通常十分复杂,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变量,很容易混淆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误判政策对经济的真正影响;所以,我们必需警惕各类常见的思维谬误,如: 1. 将事件的发生次序理解为因果关系。 2. 考虑某一变量时,不能保持其他相关条件不变。 3. 认为对局部来说是正确的东西,对整体来说也是如此。 B 经济组织的三个问题 (1) 问题的内容 1.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在诸多可能的劳务和物品中,每一种应该生产多少以及何时生产。 2. 如何生产:谁来生产,使用何种资源以及采用何种技术。 3. 为谁生产:社会产品如何在不同的居民之间进行分配。 (2) 解决问题的模式 1. 市场经济: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极端情况称为自由放任经济,即政府不对经济活动施加任何影响。 2. 指令经济:一种由政府做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决策的经济制度。 3. 混合经济:既带有市场经济成分也带有指令经济成分的经济制度。 C 社会的技术可能性 (1) 投入和产出 1. 概念: · 投入: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品和劳务。 · 产出:生产过程中创造的物品和劳务。 2. 投入(生产要素)的分类 · 土地(自然资源):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来源于大自然的赐予。包括土地、能源、水等。 · 劳动:人们花在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和精力。 · 资本:一个经济体为了生产其他物品而生产出来的耐用品。包括机器、道路、电脑、建筑物等。 ※注意:生产要素都是指实物,不包括生产中的货币资本。 (2) 生产可能性边界(PPF) 1. PPF的定义:在技术知识和可投入品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得到的最大产量。生产可能性边界明在一特定时期内生产不同物品之间的权衡取舍。 2. PPF的应用: 图1-1:经济增长使PPF向外移动 (a)尚未发展的国家很贫穷。它必须把几乎所有资源都用于生产食品,而只能享用很少的奢侈品。 (b)投入增加和技术变革使PPF向外移动。经过发展以后的国家从 A 点移至B点,与增加的奢侈品消费相比,食品消费增长很小。 图1-2:经济学必须在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选择 (a)贫穷的未开发的社会,产出仅能糊口,很少有剩余来提供公共物品。 (b)现代化的繁荣的经济,选择把较高的收入中更多的部分用于公用品和政府服务的支出。 图1-3:为增加对未来的投资,需要牺牲目前的消费 一个国家可以选择或者生产目前的消费品(面包、音乐会),或者生产投资品(比萨烤箱和音乐厅)。 (a)在开始时,三个国家生产能力相同,它们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边缘,如左图所示。但是,它们的投资率不同。A1不为将来投资(仅仅更换机器)。A2适度地避免消费,并作轻微的投资。A3通过个人牺牲或投票决定,投资很多而牺牲了很多目前的消费。 (b)若干年后,投资较多的国家的发展处于领先地位。A3向外大大扩展了它的生产可能性边缘,而A1的生产可能性边缘则根本没有移动。 (3)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一种东西所放弃的最好东西。机会成本还是一种思想方法,即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应该清楚真正代价是什么。 (4) 效率与非效率: 1. 效率:当经济体无法在不减少一种产品产量的前提下生产出更多的另一种产品,即当选择点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时候,我们说这个经济体是有效率的。 2. 非效率:当经济中存在未利用的资源时,该经济体决不可能位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之上,而是处于其边界之内的某个位置。这种情况称为低效率。 ===================================== 第2章 现代经济中的市场和政府 A 市场是什么 (1) 市场是什么 1. 市场的定义: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以及交易数量的机制。它通过价格和市场体系来协调个人和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 2. 价格:即物品的货币价值。 · 价格代表了消费者与厂商愿意交换各自商品的条件。 · 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价格还是一种信号,从而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 ※当消费者需要更多数量的物品时,该物品的价格就会上升,从而向生产者传递供给不足的信号,鼓励生产者生产更多产品。同理,这个适用于消费市场的道理也适用于生产要素市场。 3. 市场均衡:市场均衡代表了所有不同的买者和卖者之间的一种平衡。在这个平衡点上,市场找到了均衡价格,买者所愿意购买的数量正好等于卖者所愿意出售的数量,从而达成了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2) 市场如何解决三大经济问题 1. 生产什么:生产什么商品和劳务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企业会离开因为消费者需求小而导致利润低或亏损的行业,也会受高利润的吸引转而生产需求较多的物品。 2. 如何生产: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为了应对价格竞争和取得最大利润,生产者的最佳方法便是采用效率最高的生产技术,以便将成本降到最低点。 3. 为谁生产:为谁生产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要素市场决定了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的水平。因此,收入在消费者之间的分配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要素的数量和价格。 (3) 市场的决定性因素 1. 消费者偏好: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各个点之间进行选择,决定社会资源的最终用途。 2. 资源与技术:技术和资源决定生产可能性边界。对消费者的选择构成了一种基本约束。 B 贸易、货币和资本 (1) 贸易、专业化和劳动分工:与18世纪的经济相比,今天的经济所依靠的主要是个人和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广泛的贸易网进行协作。 1. 专业化:是指让个人或国家各自集中精力去完成某一种(或一系列)任务——这就使得每个人和每个国家都能够发挥其特殊技能和资源优势。从而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2. 劳动分工:将生产划分成许多细小的专业步骤或任务,每一个人完成其中的一个步骤而非全部。 3. 贸易:专业化带来的高效率催生了人们之间和国家之间的复杂的贸易网。不同的人或国家专门从事于某些领域的生产,然后,自愿地用他们所生产的物品去交换他们所需要的物品。这种行为能够极大的增加消费品的范围和数量,并提高所有人的福利。 (2) 货币:货币是一种支付手段或交换媒介,即我们购物时所支付的现金和支票。货币还是一种能够便利交换的润滑剂。当人们信任并接受货币作为物品和债务的支付手段时,交换才能顺利进行。 (3) 资本 1. 概念:美国等发达工业经济大量使用建筑物、机器和计算机等,这些生产要素称为资本(capital),即一种被生产出来的要素,一种本身就是由经济过程产出的耐用的投入品。 2. 消费和资本积累的权衡:节制眼前消费以备未来消费,那么社会就能够将资源用于新的资本形成。较多的资本存量会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推移,有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 C 政府的经济职能 政府对于市场经济所行使的职能主要有三项:提高效率、增进公平以及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1) 效率 1. 效率的概念:经济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必须由生产者生产出的产品使消费者得到的效用来判断。如果生产要素的配置能使消费者得到最大效用,而任何要素的重新组合只能减少这种效用,那么这个社会已处于最有经济效率的状态,也就是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2. 完全竞争市场:指没有一家企业或一位消费者足以影响整个市场的价格。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消费者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根据“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这样的市场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使社会净福利最大化。 3. 市场失灵:完全竞争市场是有效率的。但如果其假定条件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缺乏效率,即市场失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不完全竞争或垄断: (1) 概念:当买者或卖者能够左右一种商品的价格时,我们就认为出现了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的极端情况便是垄断——惟一的卖者独自决定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价格水平。 (2) 不完全竞争的后果:导致价格高于成本,消费者购买量低于效率水平。过高的价格和过低的产出,是伴随不完全竞争而来的非效率的。 · 外部性:也称溢出效应,指的是强加于他人的成本或效益。一个行动可能在市场交易之外有助于或有损于其他人的利益,也即存在着根本不发生经济支付的经济交易。 ※公共品:正外部性的极端情况是公共品。公共品是指这样一类商品: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共享。如国防。 (2) 公平:市场并不必然能够带来公平的收入分配。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取决于要素市场的供给,反映要素的稀缺程度和贡献大小。由此导致的收入分配可能会同公平的结果相悖。要减少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政府可以采用以下办法: 1. 累进税:相对于低收入者而言,对富人按更高的税率征税。 2. 转移支付:由于低税率并不能帮助那些根本没有收入的人,因此政府可以进行转移支付,即向私人支付货币。 (3) 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1. 商业周期:自从资本主义产生以来,它就不时地受到通货膨胀(价格上升)和经济衰退(高失业率)的周期性困扰。这些波动被称为商业周期。 2. 商业周期的控制:由于凯恩斯和他的追随者的思想贡献,我们知道了如何控制商业周期的剧烈波动。通过审慎地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政府就能够影响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水平。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有以下两种: · 财政政策:税收权力和预算支出权力 · 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 第3章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A 需求 (1) 需求曲线 1. 概念 · 基本概念: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的市场价格与该物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价格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张需求表(demand schedule)或一条需求曲线(demand curve)来表示。 · 市场需求:代表的是所有个人需求的总和。市场需求曲线是将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所有个人的需求量加总而得到的。 2. 需求向下倾斜规律 · 概念: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同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购买者便会趋向于购买更少的数量。同理,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会增加。 · 需求向下倾斜的原因 (1) 替代效应: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时,我会用其他类似的物品来替代它(当牛肉价格上升时,我们可以多吃鸡肉)。 (2) 收入效应:当价格上升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比以前穷了一些。削减消费开支是很自然的。 3. 需求曲线背后的因素:给定一个价格,一系列因素都会影响需求量。 · 平均收入水平:消费者的平均收入是需求的重要决定因素。当人们的收入上升时,即使价格不变,个人也会倾向于购买更多数量的几乎任何物品。 · 市场规模:加州3500万人口购买的苹果和汽车,可能是罗得岛州100万人口购买数量的35倍。 · 相关物品的价格及其可获得性:相关物品会影响该物品的需求。尤其是替代品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替代品是指具有相同功能的物品,如玉米片和麦片。如果替代品B的价格下降,则物品A的需求会趋于下降。 · 个人和社会的偏好:爱好代表众多的文化和历史因素。它们可以反映出真正的心理或生理需要,也可以包括人为造成的需要(香烟、毒品),还可以具有很大一部分传统或宗教的因素。 · 其他特殊因素:雨伞的需求量在多雨的西雅图较高,但在阳光明媚的菲尼克斯却较低。 (2) 需求曲线的移动 1. 概念:当商品价格之外的因素变化引起购买数量发生变化时,我们称这种变化为需求变动。当所要购买的数量在每一个价格水平增加(或减少)时,我们说需求增加(或需求减少)。 案例:如图。影响需求的因素发生变化时,汽车的需求就会受到影响。这里我们看到平均收入上升、人口规模扩大和汽油价格的降低对汽车需求的影响。我们将需求曲线的这种移动称为需求增加。 2. 两种不同的移动 · 曲线的移动:需求的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当影响需求曲线的一种因素(消费者的平均收入、市场规模、 相关物品的价格、 爱好和偏好、 特殊因素)发生变化时,曲线移动。 · 沿着曲线的移动:需求量的变化表现为在价格变化之后,需求量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移动到不同的点。当其他因素不变时,价格的变化,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体现为曲线上的点沿着曲线的移动。 B 供给 (1) 供给曲线 1. 概念:一种商品的供给表(supply schedule)或供给曲线(supply curve)体现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与生产者愿意生产和出售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 供给向上倾斜规律 · 概念: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同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生产者便会趋向于出售更多的数量。同理,当价格下降时,供给量会减少。 · 供给向上倾斜的原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是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重要原因之一。 案例:假设社会需要更多的葡萄酒,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劳动追加到葡萄园,但每个新增的劳动所增加的产品是递减的。因此刺激产出增加所必需的价格水平就要上升。通过提高价格,社会就能诱导生产者出售更多的葡萄酒。葡萄酒的供给曲线因此是向上倾斜的。 3. 供给曲线背后的因素 · 生产成本(主要取决于投入品价格和技术进步):相对于市场价格而言,当某物品的生产成本比较低的时候,生产者大量供给该物品就会有利可图。当生产成本相对于价格而言比较高的时候,生产者就会提供比较少的数量,而转向其他产品的生产,甚或退出该产业。 · 相关物品的价格:供给也受相关物品价格的影响,特别是那些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轻易地进行替代的相关物品的价格。如果一种替代品的价格上升,那么另一种替代品的供给就会下降。 · 政府政策:环境和健康方面的考虑会决定采用何种技术,而税收和最低工资法大大提高投入品的价格。政府外贸政策也会对供给产生重要的影响。 · 特殊因素:比如气候条件对农业和滑雪产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也会对供给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 (2) 供给的移动: 1. 概念:当物品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发生变动从而引起供给数量发生变动时,我们称这种变动为供给的变动。从供给曲线看:在市场的每一价格水平,当供给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我们就说供给增加(或减少)。 案例:如图。我们不妨以汽车市场为例来说明供给曲线如何移动。如果引进了节约成本的计算机化的和生产方法,则会降低生产汽车的劳动需求量;如果削减汽车工人工资,如果日本汽车制造商的生产成本降低,或者如果政府放松了对汽车行业的某些管制规定,那么汽车的供给就会增加。这些因素中的每一个都会提高在每一价格水平上的美国的汽车供给。 2. 两种不同的移动 · 当商品价格之外的因素变化引起供给数量发生变化时,引起供给曲线的移动。 · 当价格变动,而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供给量会沿着供给曲线移动。 C 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1) 市场均衡: 1. 概念:市场均衡发生在供给和需求力量达到平衡的价格与数量的点上。在该点,供求力量达到平衡,只要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价格就没有理由继续波动。 2. 市场出清价格:即均衡价格。市场上,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 (2) 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均衡: 1. 寻找均衡的方法:我们通常把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放在一起,来描述市场均衡。通过寻找使得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的价格水平,亦即两条曲线的交点,来寻找市场均衡。 案例:此图中,均衡价格发生在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即均衡点。我们如何知道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就是市场均衡点呢? 让我们重复先前的试验。我们从最初的每盒5美元的高价开始分析,这一价格在右图纵轴的顶端。在这一价格水平上,供给者愿意出售的数量高于需求者愿意购买的数量。其结果是出现了过剩,即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如图中标有“过剩”的线段所示。沿着两条曲线向下的箭头表示当市场存在着过剩时价格的运动方向。 在每盒2美元的低价上,市场出现了短缺,即需求量超过了供给量,如图中标有“短缺”的线段所示。在存在着短缺的情况下,购买者为得到有限的物品而展开的竞争引起价格上升,如图中向上的箭头所示。 现在,我们看到了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或均衡发生在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即均衡点。在均衡点,价格为每盒3美元,数量为12单位,需求量与供应量相等:既不存在短缺,也不存在过剩;价格既没有上升的趋势,也没有下降的趋势。在C点,而且只有在C点,供给与需求的力量才能达到平衡,价格也才能稳定在可以持续不变的水平上。 2. 供给或需求的移动对均衡的影响:当影响需求或供给的因素发生变化时,就会导致需求或供给曲线发生变动,并引起市场上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也发生变动。 ===================================== 第4章 供给和需求的应用 A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1) 需求的价格弹性 1. 定义:有时称价格弹性。当一种物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该物品需求量相应变动量的大小。 2.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 必需品一般都缺乏弹性;奢侈品一般都富有弹性。 · 拥有替代品的物品比没有替代品的物品弹性要大。 · 人们对价格变动作出反应的时间长短也是影响弹性的一个因素。比如汽油,短期缺乏弹性,但在长期内弹性较大。 3. 需求弹性的计算: ED=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 · ED>1——富有需求价格弹性 · ED<1——缺乏需求价格弹性 · ED=1——单位需求价格弹性 ※注意: 1,弹性不等于斜率;直线需求曲线上所有点具有相同斜率,但是在中点上方具有弹性,中点下方缺乏弹性,中点处具有单位弹性。 2,弹性计算的捷径:直线需求曲线上任一点的弹性等于该点之下的线段长度与该点之上的线段长度的比值。弯曲的需求曲线上任一点的弹性可以通过计算过该点的切线在此点的弹性得到。 4. 需求弹性和收益:总收益等于价格乘以数量,所以: · ED>1——降低价格会增加总收益 · ED<1——降低价格会减少总收益 · ED=1——降低价格不会引起总收益的变动 (2) 供给的价格弹性 1. 定义:一种物品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2. 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 · 行业中增加生产的困难程度。 · 考察时间的长短。 3. 供给弹性的计算: Es=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 B 弹性在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1) 生产限制——案例:美国农业的长期衰落 1. 原因:供给的扩张和需求缺乏弹性导致了农业的衰退 2. 对策:种植限制 3. 政策评价:限制生产是政府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以增加另一部分人的收入时一种常用的市场干预措施。这种政策是无效率的,因为农民利益的增加小于消费者遭受的损失。 图4-1:美国农业的衰落 均衡点E表示几十年前农业部门的情况,农产品需求的增长慢于由于技术进步所导致的供给的巨大增长。因此,竞争性很强的农产品价格趋于下降。由于需求缺乏弹性,随供给增加,农场主收入也趋于下降。 图4-2:种植限制 在限制种植以前,竞争市场在较低价格水平E点达到均衡。当政府限制产量时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到S’S’,均衡点移动到E’,价格上升到B。由于需求缺乏弹性,新的收益矩形面积大于初始收益矩形。 (2) 税收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案例:汽油税 1. 税收归宿:税收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征税的最终经济影响。 2. 税收转嫁的一般原理:税收归宿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弹性。如果需求相对于供给缺乏弹性,则税收主要是向前转嫁给消费者;如果供给相对于需求缺乏弹性,则税收主要向后转嫁给生产者。 图4-3:汽油税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承担 对汽油征税一美元使供给曲线向上移动一美元,到达新的供给曲线S’S’。产生新的均衡点E’,此时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上升了90美分,而生产者所得下降了10美分.消费者承担了大部分税收。 (3) 价格上限与下限 1. 案例1:价格下限——最低工资 · 专家意见: (1) 加里·贝克尔:提高最低工资相当于使人们失业。 (2) 艾伦·布林德:我我并不知道适度提高最低工资是否会减少就业。但即使如此,其效果也微不足道。 · 争论焦点: (1) 对干预的态度:关心低收入者福利的人们认为适度的效率损失是必要的。另一些人则认为代价过于高昂,他们更关心市场干预的累计成本。还有一些学者相信,作为一种向低收入群体转移支付的方法是无效的,采用直接补贴更佳。 (2) 就业效应:许多研究表明,最低工资上升10%,只会使青少年就业量下降1-3%。对成年人影响更小。最近一些研究认为其效应接近于零。甚至有一些研究认为就业会有所增加。 图4-4:最低工资的影响 设最低工资W最小>W市场,会强制实现均衡点E。就业量就从M小幅减少到E,但失业量为U,远多于就业量的减少值。 (3) 对收入的影响:每项研究都得出同一结论,对低工资劳工的需求是缺乏价格弹性的。所以提高最低工资水平能够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2. 案例2:价格上限——能源价格管制 图4-5:价格管制造成短缺 如果没有法定价格上限,价格会上升到E点。在1美元上限水平,供需无法平衡,出现了短缺。从而需要正式的或非正式的配给制,并把实际需求限制在D’D’。 ===================================== 第5章 需求和消费行为 A 关于需求和消费行为的理论 (1) 选择和效用理论 1. 概念解析 · 理论的假设:人们总是选择他们认为最具价值的物品和服务。 · 效用的概念:一个人消费一种物品或者服务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或者有用性。 2.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 边际效用:多消费1单位商品时所带来的新增的效用。 ·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某物品的消费量增加时,该物品的边际效用趋于递减。 3.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关系:所有边际效用之和即为总效用。 4. 序数效用论与基数效用论:今天的经济学家一般不接受基数效用论,注重的是序数效用论。根据这种学说我们只考察消费者对商品组合的偏好顺序。 (2) 等边际法则 1. 法则的描述 · 定性描述:在消费者的收入固定和各种物品的市场价格也既定的条件下,当消费者花费在任何一种物品上的最后一美元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正好等于花费在其他任何一种物品上的最后1美元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的时候,消费者就会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效用。 ※收入的边际效用:消费达到均衡时用于各物品的每1美元的边际效用称为收入的边际效用。 · 定量描述:当消费者的消费达到下述等式所描述的平衡态时,消费者就会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效用: MU物品1/P1=MU物品2/P2=MU物品3/P3=……=MUper$ of income 2. 法则的应用 · 为什么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假设提高一种物品的价格。在消费量不变的情况下, MU该物品/P该物品就会低于所有其他物品每1美元的边际效用MU。因此,消费者不得不减少自己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从而提高这种物品的边际效用,直到这种物品每1美元的边际效用再次等于所有其他物品每1美元的边际效用MU。 · 闲暇与时间的最优配置:消费者选择的一般法则是:当你花费在每一分钟活动上的最后一分钟的边际效用都相等,你的时间就达到了最佳利用状态。 (3)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 定义: · 替代效应:当某一物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倾向于用其他物品来替代变得较为昂贵的该物品,从而更便宜的获得满足。 · 收入效应:即物品价格变化通过对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影响,进而影响消费者对该物品的需求数量。 ※收入弹性: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的百分比。 2. 替代品、互补品和独立品 · 替代品:如果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会导致另一种物品需求的上升,则这两种互为替代品。 · 互补品:如果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会导致另一种物品需求的下降,则这两种互为互补品。 · 独立品:如果一种物品价格的变动对另一种物品的需求没有任何影响,则这两种物品都是独立品。 (4) 价值悖论:水在整体上的效用并不决定他的价格或者需求;相反,水的价格取决于他的边际效用,取决于最后一杯水的有用性。 (5) 消费者剩余: 1. 定义:一种物品的总效用与总市场价值之间的差额称为消费者剩余。 2. 成因:由于消费者按照最后1单位的价格支付全部单位的消费品,因此,他们得到了成本之上的效用剩余。 B 附录:消费均衡的几何分析 (1) 无差异曲线 1. 曲线描述:得到一种物品的更多数量可以补偿放弃的另一些物品。消费者偏好A、B、C、D的程度完全相同,产生同等满足程度的物品组合被连成一条平滑的无差异曲线。根据替代规律,该曲线向原点凸出。替代规律指出,当你得到更多的某种物品时,该物品的替代率或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递减。 2. 替代规律:一种物品越是稀缺,他的相对的替代价值就越大;相对于充裕的物品,他的边际效用就会上升。 (2) 预算线或预算约束:表示消费者正好花费完其收入的各种物品的可能组合。 案例:下图是关于食品和服装的一个简单例子。其斜率表示在给定价格下,消费者每放弃3单位服装,他可以得到2单位的食品。 (3) 消费者均衡: 1. 描述1:消费者均衡在预算线和最高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处实现均衡。在该点,消费者的替代率正好等于预算线的斜率。 2. 描述2:价格之比等于边际效用之比。也就是说,消费者从花费在食品上的最后一美分所得到的边际效用与花费在服装上的最后一美分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相等。 (4) 收入和价格的变化 1. 收入变化:假设消费者收入减少1/2,而两种物品的价格保持不变。我们就得到一条新的预算线N’M’。消费者只能沿着新的预算线移动。为了达到最大满足,他将移动到最高可达到的无差异曲线上,即B’点。 2. 一种物品价格的变化:我们假定收入不变,食品价格从1.5美元上升到3美元。服装价格不变。我们发现预算线变为NM’。现在的均衡点为B’’。 (5) 需求曲线的推导:我们将食品在各个价格时消费者的均衡点连成一条曲线就可以得到需求曲线。在本案例中,右图PF即为需求曲线。 ===================================== 第6章 生产和企业组织 A 生产理论和边际产量 (1) 基本概念 1. 生产函数:在既定的工程技术和知识水平条件下,给定投入之后所能得到的最大产出。 2. 总产量,边际产量,平均产量: · 总产量:表示生产出来的,以实物单位衡量的产出总量。 · 边际产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是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新增1单位的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产量或产出。 · 平均产量:总产量除以总投入的单位数。 3.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其他投入不变时,随着某一投入量的增加,新增加的产出越来越少,即每一单位投入的边际产量会下降。 (2) 规模报酬:如果生产的各个要素都增加相同的比例,也就是投入规模的增加对产出量的影响。就这个概念而言,要区分以下三种情况: 1. 规模报酬不变:投入的增加导致产出按比例增加。比如美国的理发或者发展中国家的手工织布。 2. 规模报酬递增:也叫规模经济,即投入的增加导致产出以更大比例增加。许多制造流程都有适度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 3. 规模报酬递减:许多流程中,规模的增大会达到一个极点,超过这一点,投入的增加导致产出以较小比例增加,就会导致低效率。 (3) 短期和长期:考虑到时间在生产和成本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区分两种不同的时期: 1. 短期:在该时期中,企业能够通过改变可变要素,如原料和劳动,但不能改变固定要素(如厂房和设备)来调整生产。 2. 长期:定义为一个足够长的时期,以至于包括资本在内的所有要素度可以得到调整。 (4) 技术变革:我们要区分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前者指的是新的或者改良的产品被推向市场。后者指对已有产品采用新的或改良的生产加工技术。工艺创新等于生产函数的改变。长期来看,前者是对提高生活水平更为重要的因素。 B 生产率和总生产函数 (1) 生产率 1. 概念: · 生产率:总产出对加权平均的投入的比率。 · 劳动生产率:每单位劳动的产量。 · 全要素生产率:每单位总投入的产量。 2. 由规模经济引起的生产率增长:规模经济和大规模生产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成为促使生产率增长的最重要的要素。但是,当企业变得越来越大,其管理和合作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困难,有可能导致一个扩张后的企业规模报酬出现递减。 (2) 总生产函数的经验估算: 1. 由于技术进步和人口素质的提高,20世纪以来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长。 2. 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工作时间的增长速度。因此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出现了增长趋势。 3. 虽然每一单位资本有更少的劳动与之配合,资本收益率却基本保持不变。 4. 整个2世纪,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以略高于2%的速度增长。 5. 近来的经验研究表明,我们大大低估了生产率的增长。美国世纪生产率增长速度也许可达到官方所报道的两倍。 C 企业组织 (1) 企业的存在原因:企业由专业化机构组成以管理生产过程。生产总是在企业里进行的原因在于: 1. 效率通常要求大规模的生产 2. 企业便于筹集巨额资金 3. 企业便于管理生产过程 (2) 企业的组织形式 1. 个人业主制 2. 合伙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就可以成立一个合伙制企业。每人承担一部分工作和承担一份资本,从而分享一定比例的利润,分摊可能出现的亏损和债务。其存在一些缺陷,使其不适合大的企业。主要缺点就是无限责任。 3. 公司:必须取得法定执照,由众多的单个股东所共同拥有。公司享有有限责任的权利。每个所有者的投资风险都严格限定在特定的金额上。 · 现代公司的核心特征: (1) 公司的所有权属于那些掌握了公司普通股的所有人。 (2) 原则上讲,股东控制他们所拥有的公司。但大公司股东并不能真正控制公司,因为他们太分散,不能左右拥有实权的公司经理们。 (3) 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拥有制定公司决策的合法权利。 · 公司的优缺点 (1) 优点 · 无论股份转多少次手,公司都可以永久存在。 · 公司不是很讲究民主,因此经理们可以快速无情的作出决定以适应市场变化。 · 公司股东承担的是有限责任,他们承担的亏损不会超出他们最初的出资。 (2) 缺点:公司利润需要纳税。公司要缴纳两次所得税:首先要作为公司的利润交税;然后,以红利形式体现的个人收入征收所得税。 ===================================== 第7章 成本分析 A 成本的经济分析 (1) 成本的概念 1. 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 总成本(TC):生产每一产出水平q所需要的最低成本总额。TC随着q的上升而上升。一般情况下,TC=FC+VC。 · 固定成本(FC):也称沉没成本。即使产出水平为零也必须支付的开支总额。FC不会随着产出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如:债务利息,厂房租金等。 · 可变成本(VC):随着产出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那些成本。如:生产所需原料,劳动力,能源,也包括非固定的所有成本。 2. 边际成本 · 定义:由于多生产1单位产出而增加的成本。 · 边际成本曲线:经研究发现对于大多数短期生产活动(当资本存量不变)边际成本曲线是一种U形曲线。曲线在开始阶段下降,接着达到最低点,然后开始上升。 3. 平均成本 · 平均成本(AC):总成本除以产品的单位总数。 AC=总成本/产量=TC/q · 平均固定成本(AFC):总固定成本除以产品的单位总数。 AFC=总固定成本/产量=FC/q · 平均可变成本(AVC):可变成本除以产品的单位总数。 AVC=可变成本/产量=VC/q 4. 最低平均成本:增加1单位产出的MC低于AC,则AC将下降。当MC高于AC,则AC将上升。在MC与AC相等的点,AC曲线是水平的,AC达到最低点,即最低平均成本。AC曲线总是在最低点被上升中的MC曲线所穿过。 · MC在AC之下,他将平均成本拉下。 · MC在AC之上,他将平均成本拉上。 · MC等于AC,AC既不上升也不下降,位于曲线最低点;因此MC=AC=AC=最小值。 (2) 生产和成本的关系 1. 决定企业成本曲线的因素 · 要素价格 · 生产函数 2. 收益递减和U形成本曲线:如右图。在短期,当像资本那样的要素固定不变时,可变要素一般表现为开始阶段的边际产量递增和随后出现的边际产量递减。与之相应的是,边际成本曲线表现为U形。 (3) 企业的投入选择 1. 企业选择的假设:企业追求生产成本的最小化。 2. 最小成本法则:为了以最小成本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出,企业应该购买各种投入,直到花费在每一投入上的每1美元的边际产量都相等时为止,即: L的边际产量/L的价格= A的边际产量/A的价格=。。。 3. 替代法则:如果一种要素的价格下降,而其他要素的价格不变,则企业用现在更便宜的要素替代所有其他要素,直到所有投入的单位美元边际产量相等为止。 B 经济成本和企业会计 (1) 收益表:表示一个企业的销售额、成本和收益在一年或一个会计时期的变动情况。它衡量的是一个企业在特定时期内的美元的流入和流出。收益表具有以下基本恒等式:净收益(利润)=总收入-总支出。 (2) 资产负债表:企业在某一日的财务状况表。这个表记录的是某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资产、负债和净值。资产负债表具有以下基本恒等式:总资产=总负债+净值。 C 机会成本 (1) 概念: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某个选择而错过的最有价值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 (2) 机会成本和市场:在运转良好的市场,当所有成本都包括进来时,价格等于机会成本。 D 生产、成本理论和企业决策 (1) 基本概念 1.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点上给定管理技能和技术知识条件下,运用各种投入的不同组合,企业所能得到的最大产量。 2.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当我们增加一种投入而保持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所增加投入的边际产量至少在某一点以后将会逐步下降。 (2) 既定产量的最低成本的要素组合 1. 两种曲线 · 等产量曲线:如右图。等产量曲线上各点代表生产某一特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如土地和劳动)的各种不同组合。 · 等成本曲线:总成本曲线上各点表示总成本相同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如右图。 2. 最低成本:企业希望以最低的成本生产某一特定的产量。因此它沿着等产量曲线,寻找最小成本的投入组合。他寻找的投入组合位于最低等成本线上,即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的切点。该点的意义是:要素的价格与边际产量是成比例的,从而使每1美元的边际产量相等。 3. 最低成本的条件: · 任何两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之比必须等于他们的要素价格之比。 · 对于每一生产要素而言最后一美元支出得到的边际产量必须相等。 ===================================== 第8章 完全竞争市场分析 A 竞争企业的供给行为 (1)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指不存在任何阻碍和干扰因素的市场情况,亦即没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其主要特点为: 1. 对单个厂商而言价格既定。 2. 产品同质。 3. 要素自由流动。 4. 信息充分。 (2) 完全竞争企业的基本假设 1. 完全竞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2. 完全竞争的市场由原子式的企业构成的,且他们都是价格接受者。 ·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有许多规模较小的企业,每一个企业都生产相同的产品,并且,每一个企业的规模都太小,不可能影响市场的价格。 ·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面临的是一条完全水平的需求曲线。如下图。 · 从所追加的每一单位的出售中,企业获得的额外收入正好等于市场价格。 (3)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供给原则:当企业将其产量确定在使边际成本等于价格的水平上时,就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用图形来说,这就意味着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也是他的供给曲线。 如图:对于一个利润最大化的竞争企业来说,边际成本(MC)曲线向上倾斜的部分就是该企业的供给曲线。在市场价格为d’d’时,企业会在d’d’与MC的交点A上供给产量。 (4) 总成本与停业条件:企业在收入正好抵补他的可变成本或者损失正好等于固定成本时,停业点就会出现。当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时,企业就会停业使其利润最大化。 右图显示了一个企业的停业点和零利润点。零利润点出现在价格等于AC时,而停止营业点出现在价格等于AVC时。因此,企业的供给曲线就由黑色实线来体现。他首先沿纵轴上升到与停业点相应的价格,然后跳至停止营业点M’,此时价格等于AVC的水平。此后,在高于停业点的价格上,沿着MC继续上升。 B 竞争行业的供给行为 (1) 单个企业的供给与整个市场的供给之间的关系:为得到某一物品的市场供给曲线,我们必须按水平方向将该物品的各个独立生产者的供给曲线加总在一起。如下图。 (2) 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 1. 概念 · 短期均衡:企业在提高或降低产量时,所用的是固定数量的厂房和设备。马歇尔发现:需求移动在短期内会比在长期内引起较大的价格调整和较小的数量调整。 · 长期均衡:资本和所有要素都是可变的,从而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出该行业。 2. 产业的长期供给: · 假设完全相同的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某一产业,并可以从其他用途中大量抽调这种投入品而不会影响它的价格,那么我们处于成本不变的情况。如图SLSL。 · 假设该产品所用投入品的供给稀缺,如酿酒业和度假业,则长期供给曲线必然向上倾斜。如图SLSL’。 3. 一个竞争性产业的长期行为: · 产业内企业的长期行为:在长期内,企业仅仅在价格等于或高于零利润点(该点价格等于平均成本)时,才愿意进行生产。换句话说,长期价格必须弥补各种成本,如:劳动、原料、设备、税收和其他支出,还要支付机会成本,如所有者的投入资本的竞争性收益。这就意味着长期内,价格必须高于或者等于长期的平均成本。 · 产业的长期零利润均衡:当一个行业的供给是具有完全相同成本曲线的竞争企业所提供,而且这些企业又可以自由的进入或推出该行业时,长期的均衡条件就是:对每一个企业来说,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又等于最低长期平均成本点。即: P=MC=最低长期AC=零利润的价格 C 竞争生产的各种特殊情况 (1) 一般原则 1. 需求原则 · 一般情况下,某一物品需求的增加(供给曲线保持不变)会提高物品的价格。 · 对于大多数物品来讲,需求的增加会增加需求量,而需求的下降会产生相反的影响。 2. 供给原则: · 某一物品供给的增加(需求曲线保持不变)一般都会降低价格。 · 对于大多数物品来讲供给的增加会增加交易数量,而供给的下降会产生相反的影响。 (2) 特殊情况 1. 成本不变:许多物品的生产,可以简单的重复增添厂房、机器和劳动加以扩大,生产过程完全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长期供给曲线SS是在不变的单位产品成本水平上的一条水平线。需求DD上升到D’D’,会产生新的交点E’,提高产量Q,但价格P不变。如右图。 2. 成本递增和收益递减:某产品的供给需要某些稀缺的投入要素,那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就会发生作用,边际成本就会上升。长期就会提高物品价格。比如葡萄酒的生产因为需要稀缺的土地,边际成本就会递增。如右图。 3. 固定供给和经济租金: · 租金的概念:无论价格如何,某些物品或者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完全固定的。当供给不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时,对这种生产要素的支付称为租金,或纯经济租金。 · 固定供给的特征 (1) 固定要素的需求的增加,仅仅会影响到价格,供给量没有变化。如土地。价格上升的幅度正好等于需求向上移动的幅度。如下左图。 (2) 向固定数量的商品征税,赋税完全由供给者支付,供给者用他的经济租金来支付赋税,消费者购买的物品和以前一样多,并没有支付更高价格。 4. 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上右图显示了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可能。最初,由于高工资的诱惑,劳动供给增加。但是,T点以后较高的工资导致人们工作更少的时间。 D 竞争市场的效率与公平 (1) 市场机制的评价 1. 效率的概念:当任何可能的生产资源的重组都不能在不使其他人的情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任何一个人的福利变好时,就达到了配置效率或效率。因此在实现了配置效率的条件下,只有降低某个人的效用才能增加另一个人的满足或效用。 2. 竞争性均衡的效率 · 经济剩余:指从生产和消费某一种物品中得到的福利或净效用;等于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 · 竞争性均衡的效率的条件:社会从消费最后1单位中得到的边际收益等于社会生产最后一单位的边际成本,从而保证了竞争性均衡的效率。 3. 众多消费者和市场的均衡:当个人的边际成本等于社会的边际成本,且二者度等于边际效用时,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就是有效率的。 (2) 边际成本定价的主要作用:只有当物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时,该经济才能从他的徒弟、劳动和资本等稀缺资源的利用中获得最大数量的产量和满足。 (3) 市场的局限性: 1. 局限性的领域:在两个重要领域,市场都无法达到社会最优。 · 市场不灵:当存在外部性、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完全时,市场即无效。 (1) 不完全竞争:当某个企业在某个市场上具有市场势力时,该企业就能将产品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消费者购买量就会比在竞争条件下要少。 (2) 外部性:当生产或消费的某些外在影响未包括在市场价格中时,就会产生外部性问题。 (3) 不完全信息:在现实中获取充分信息绝没有经济学描述的那样理想,这会给经济带来各种不同程度的损害。 · 社会公平:竞争市场下的收入分配即使是有效率的,也可能不是社会想要的或能接受的。 2. 局限性的完善——政府干预:实证经济学无法说明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矫正经济中存在的低效率和不公平,但是经济学能够洞察政府干预中潜存的低效率和副作用,并提供宝贵意见,从而保证社会目标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实现。 ===================================== 第9章 不完全竞争及其极端形式——垄断 A 不完全竞争模式 (1) 不完全竞争的概念 1. 不完全竞争的定义:当个别卖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控制某一行业产品价格的能力时,该行业就处于不完全竞争之中。 2. 不完全竞争的特征: · 在现实中,一个不完全竞争者对其价格拥有某些但绝对不是全部的决定权。 · 对于一个完全竞争者而言,需求具有完全弹性;对于一个不完全竞争者而言,需求具有一定的弹性。 (2) 不完全竞争的类型 1. 垄断:单一的卖者完全控制某一行业。此卖者是所在行业唯一卖者,同时,没有任何其他行业能生产出相近替代品。 2. 寡头:寡头意为几个卖者。这几个卖者都可以影响市场价格。 3. 垄断竞争:指一个产业中有许多卖者生产具有差异化的产品。这一市场结构和完全竞争相似:市场上有许多卖者,但任何一个卖者都没有太大的份额;与完全竞争不同的是:由不同企业销售的产品并不相同,在重要特征上出现了差异化。 (3) 不完全竞争的根源 1. 规模效应:当大规模生产出现规模效应并降低成本时,一个产业中的竞争者就会越来越少。 下面三张图表示了成本对市场结构的决定性作用: A图:此图表示的产业的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出现在产量相对低的水平上,一个企业想扩大生产超越该点,他就会发现成本很快随之上升。因此,这个产业就可以支撑完全竞争所需的为数众多的企业了。 B图:此产业中,企业享受了一定量的规模经济,而在某一点之后,规模经济已经完全实现,平均成本开始上升。该行业的总需求曲线只能确保较少企业共存,并在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进行生产。这种成本结构就会导致寡头。 C图:此图说明了自然垄断的形成。当技术在全部需求的范围内始终显示出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性,进而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永远呈下降趋势时,这种情况就会出现。 2. 进入壁垒:新的企业很难加入某一行业时,也有可能出现不完全竞争。除规模经济以外,政策限制,进入高成本,以及广告和差异化也会形成进入壁垒。 · 法律限制:专利、准入限制、关税与配额等。 · 进入的高成本:进入壁垒除了法规上的,还有经济上的。比如巨额的前期投资。 · 广告与产品差异化:广告可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并形成名牌效应。差异化也会形成进入壁垒。每一种有差异化的产品的需求量是如此之小,以至于这些市场不能维持许多企业达到其U形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进行生产。 B 边际效益和垄断 (1) 边际效益 1. 边际效益(MR)的概念:当销售增加一单位时,由此引起的收益的变化。MR即可为正也可为负。负边际收益是指:为了售出更多产品,该企业必须将价格降低到如此之低的程度,以至于他的总收益下降。 2. 弹性和边际收益: · 当需求有弹性时,边际收益为正; · 当需求为单位弹性时,边际收益为零; · 当需求缺乏弹性时,边际收益为负。 (2) 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当产量达到该垄断企业的边际收益等于他的边际成本的水平时,利润达到最大。 下图表示了垄断的均衡。 A图:此图将企业的成本曲线和收益曲线结合起来,利润最大化发生在MC等于MR的产量上,即两条曲线的交点E。为找到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我们从E点向上作垂线,与dd相交于G点,此时相应价格为120元。G点平均收益高于F点的平均成本,这一事实保证利润为正。利润大小由阴影面积给定。 B图:此图使用了总收益、总成本和总利润曲线,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在最大利润水平上,TC和TR切线斜率相等。由于企业拥有一条向下的需求曲线,这就意味着P>MR,因此垄断者会将产量水平减少到低于在完全竞争中所决定的水平。 ===================================== 第10章 寡头和垄断竞争 A 不完全竞争者的行为 (1) 市场力量的衡量 1. 概念:市场力量表示单个企业或少数企业控制某一产业的价格和生产决策的程度。 2. 衡量方式 · 集中率:即某产业前N家最大厂商的总产量(或发货量)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百分比。完全垄断一企业集中率为100%,因为一家企业就生产了所有的商品;而对于完全竞争而言,一企业集中率接近于零。 ※集中率作为衡量指标的局限性: 1,随着国际竞争加剧和市场结构性转变,集中率的衡量方式有些过时。因为传统集中率仅仅计算国内生产,而把进口排除在外。因此实际集中率可能比指标所示集中率要低。 2,集中率往往忽略了来自其他产业的竞争,但这种竞争的影响却日益扩大。比如无线通讯对传统电话业的竞争。 (2)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该指数将一个市场中所有参与者所占的市场份额的比率的平方进行加总而获得的。完全竞争的HHI接近零;完全垄断的HHI则为10000。 (3) 不完全竞争的实质 1. 不完全竞争市场三要素 · 成本:对一个企业来说,当最低成本所对应的产量水平出现在占该产业总产量的相当大比例时,只有少数几个企业可以生存下来,从而形成寡头。 · 进入壁垒:当存在规模经济或者政府限制而形成进入壁垒时,一个产业的竞争者的数量就会十分有限。 · 企业策略互动:当一个市场上仅仅有少数几个企业时,他们必然会认识到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策略互动是寡头市场一个新特征。当每个企业的经营战略取决于他的竞争对手的行为时,就会出现策略互动
/
本文档为【萨缪尔森《经济学》-微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