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藏族游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_甘南藏族自治州调查报告_高永久

2013-09-17 12页 pdf 362KB 6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8269

暂无简介

举报
藏族游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_甘南藏族自治州调查报告_高永久 藏族游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 ) ) ) 甘南藏族自治州调查报告 高永久 邓 艾 通过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实地调查资料,对藏族游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问题作了研究。近期 政府实施的/ 牧民集中定居0政策, 符合大部分藏族牧民的愿望。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 等影响着藏族游牧民的定居决策。为了推进藏族聚居地区牧民定居和新牧区建设进程, 需要各级 政府采取综合性对策。 关键词:草原牧区 藏族牧民 牧民定居 新牧区建设 作者高永久,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邓艾,南开大学周恩来 政府管理学...
藏族游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_甘南藏族自治州调查报告_高永久
藏族游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 ) ) ) 甘南藏族自治州调查 高永久 邓 艾 通过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实地调查资料,对藏族游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问题作了研究。近期 政府实施的/ 牧民集中定居0政策, 符合大部分藏族牧民的愿望。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 等影响着藏族游牧民的定居决策。为了推进藏族聚居地区牧民定居和新牧区建设进程, 需要各级 政府采取综合性对策。 关键词:草原牧区 藏族牧民 牧民定居 新牧区建设 作者高永久,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邓艾,南开大学周恩来 政府管理学院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地址:天津市, 邮编 300071。 一、研究背景 本文试图借助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合作、玛曲、碌曲、夏河 4个纯牧业区县市的实 地调查资料,考察青藏高原藏族游牧民生活模式的历史变迁及其现状,政府政策实施情况 和牧民个人的定居意愿, 以及影响藏族游牧民定居决策的因素。旨在探讨青藏高原草原牧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难点和途径,并弥补相关学术文献的不足。 青藏高原牧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草原地区。全国 6大草原牧区中的西藏牧区、青海牧区、 四川牧区(甘孜州和阿坝州)和甘肃牧区(甘南牧区和河西牧区)均分布在青藏高原。该地区以 其鲜明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特点, 在国家整体发展进程中占居着重要战略地位。¹ 目前青藏高原 4大牧区的牧业人口约有 160多万(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 其中藏族人口占 85%以上。青藏高原草原牧区的大部分藏族牧民迄今仍然过着/迁徙游牧、逐水草而居0的传 统游牧生活。那么, 在藏族游牧人口聚居的青藏高原牧区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显然,对此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既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学术价值。当然,在少数民族游牧人 口聚居的草原牧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有着不同于内地农村的特点和内涵。º 其 28 5民族研究6 2007 年第 5 期 * ¹ º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5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及其对策研究6 (项目编号: 06JZD0024) 和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青藏高原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研究6 (项目编号: 06BJY0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见邓艾:5青藏高原草原牧区生态经济研究6 ,民族出版社 2005年版,第 83- 117页。 参见盖志毅:5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特色论6 ,5西部论丛62007年第 1期。 中, 如何解决少数民族游牧人口的定居问题, 是西部草原牧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环节。¹ 关于西部草原牧区少数民族游牧人口定居问题,已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并对此作了大量 理论探讨和调查研究。在近期发表的研究论文中,贺卫光根据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 走廊山区 10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牧民定居情况,把牧民定居归纳为城镇(县城)定居、乡村定 居、牧场分散定居三种模式,认为由于县城定居可以使牧民实现城镇化定居, 物质和文化生活 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因而是最理想的牧民定居方式。º 张涛提供了对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 县 69户牧民的问卷调查结果:定居后的牧民人均收入、牧民家庭储蓄、儿童入学率和医疗卫生 条件等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师守祥等结合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相关资料, 分析了牧民定居 的动力机制和生态经济效益, 认为甘南州的牧民迁移定居, 符合当代人口迁移的/推动- 吸引0 理论模式。牧民定居有助于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有利于牧区产业结构调整、畜牧业产 业化、牧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牧民生活质量改善。¼ 吐尔逊娜依等依据对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 8 个县市 412户牧民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把该地区牧民定居归纳为三种模式:初级定居模式, 半定居模式,插花定居(生态移民)模式。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同定居前的游牧模式相比较,三 种定居模式下的牧民人均收入水平均有显著提高,但不同定居模式之间的牧民收入水平也存 在明显差异。½ 此外, 李静对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牧民定居的调查, ¾陈冬季、马建斌对新疆 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县牧民定居的调查, ¿王宁对新疆牧民定居与改变牧区传统游牧生产生 活方式的探讨, À赵志琦、Á朱华 lu对青海牧民定居问题的研究,以及其他学者发表的研究论文, 也从不同学科角度对西部民族地区牧民定居的现状、意义、模式, 以及牧民定居前后生产生活 方式的变化,牧民定居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等做了研究探讨。 上述研究的背景材料、调查证据和学术观点, 对于了解西部草原牧区牧民定居和新牧区建 设的进展情况, 对于深化牧民定居问题的研究, 无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是,已有的调查研 究和理论分析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 1)注重牧民定居现状研究,忽视相关历史背景分析。( 2)注 重牧民定居模式的归纳总结, 忽视国家相关政策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3)注重牧民定居的经 济收益和经济因素的分析,忽视与此相关的草原牧区民族文化因素的研究。( 4)注重牧民定居 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 忽视牧民个人的迁移定居成本和意愿的调查研究。 为了掌握和了解青藏高原草原牧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与难点, 并提出切实可行 的对策建议, /甘南牧区调查组0 lv围绕/藏族游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0这一主题, 于 2006年 29 藏族游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 ¹ º » ¼ ½ ¾ ¿ À Á lu lv 参见刘琴、高宁:5关于新疆牧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6 ,5新疆畜牧业62007年第 1期。 参见贺卫光:5甘肃牧区牧民定居与草原生态保护6,5西北民族大学学报62003年第 5期。 参见张涛:5甘南藏族自治州牧民定居模式与效应分析6 ,5甘肃社会科学62003年第 6期。 参见师守祥、周兴辐、张志良:5牧区移民定居的动力机制、效益分析与政策建议:甘南藏族自治州个例分析6 ,5统计 研究62005年第 3期。 参见吐尔逊娜依、许鹏、朱进忠、安沙舟:5定居牧民经济收入现状及制约因素的分析6 ,5草食家畜62005年第 3期。 参见李静:5牧民定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6 ,5中国畜牧杂志62002年第 3期。 参见陈冬季、马建斌:5走出大山天地广:木垒县哈萨克牧民定居情况调查报告6 ,5昌吉学院学报62004年第 3期。 参见王宁:5新疆游牧民定居与牧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6 ,5新疆社会科学62004年第 5期。 参见赵志琦:5牧民定居应合理集中6 ,5青海经济研究62001年第 3期。 参见朱华:5三江源地区牧民定居点生活供暖模式6,5可再生能源62005年第 4期。 调查组由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商学院、甘南合作师专、甘肃省藏学研究所等单位的 9位研究人员组成。 7- 8月在甘南州的合作、玛曲、碌曲、夏河 4个纯牧业县市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活动主要在 三个层面进行: ( 1)对州政府和县政府相关部门的调查。通过召开小型座谈会、访谈交流等方 式,调查了甘南州政府,合作、玛曲、碌曲、夏河的发改委、经贸委、统计局、畜牧局等 35个政府 部门。( 2)对典型乡(镇)和牧民定居点的调查。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当地乡(镇)政府和村委 会提供的书面材料、实地观测、入户访问等方式,调查了 9个乡(镇)、村落(游牧帐圈)和 8个牧 民定居点。( 3)对牧民家庭的调查。通过入户问卷调查和访问, 调查了玛曲县、碌曲县和夏河 县的 65户牧民家庭。¹ 此外,还调查访问了甘南牧区的特色企业和藏传佛教寺院。 二、历史变迁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和黄河长江上游源头地带,其北部 和东部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定西市、陇南市相连, 南部与四川牧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 州)接壤, 西部与青海牧区(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毗邻。总面积 4. 5万平方公里, 其中天然草地占土地总面积的 61%。甘南州是以藏族人口为主的草原牧区, 所辖的 8个县市中, 临潭县和舟曲县为农业区,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和合作市为纯牧区,卓 尼县和迭部县为半农半牧业区。2005 年, 6 个牧区县市的总人口约 40 万人, 藏族人口占 72%。甘南牧区是青藏高原藏族聚居地区典型的草原牧区, 城镇化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 大部分人以草地牧业为主业或兼营草地牧业。据 2005年的统计资料,牧业收入占牧民家庭总 收入的 60%以上,其中玛曲县的牧业收入在牧民人均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高达 97%; 甘南州农 牧民人均年纯收入 1514元,恩格尔系数为 0. 59;在牧区 15岁以上人口中, 文盲半文盲人口占 30% ,远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º 藏族传统文化在牧区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绝大多数藏族牧民信仰藏传佛教。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以/牲畜即为财富0的实物财富观和以藏 传佛教教义为核心的价值观, 以及传统游牧生活方式, 对牧民的经济行为仍然有重要影响。 甘南牧区现今的牧民生产生活方式,是从历史上的游牧部落模式演化而来的。从新中国 成立至今,甘南州的牧区基本经济制度依次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游牧部落制( 20世纪 50 年代末之前) ,人民公社制( 20世纪 50年代末 ) 80年代初) , 家庭/ 牲畜承包制0( 20世纪 80年 代初 ) 90年代初) ,家庭/草畜双承包制0 (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甘南 牧区的牧民居住模式也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 1)部落分散游牧阶段( 20世纪 50年代末之前)。新中国成立之前, 甘南藏区实行以藏传 佛教寺院为中心的政教合一制度和世袭土司制度。在此制度下, 藏族农牧民家庭分属于各个 部落组织,以小部落为单位居住和放牧。在玛曲、碌曲、夏河的纯牧业区,若干个牧户组成部落 帐圈组织/秋德合0(放牧单位) ,若干个/秋德合0组成较大的部落组织/格尔广吾0和更大的部 落组织/郭哇0。各个部落之间有明确的草场边界,但是牧民个人没有长期固定的草场和居住 地点。部落内部各牧民家庭的草场分配,在/格尔广吾0和/秋德合0头人的主持下,每年均采用 30 5民族研究6 2007 年第 5 期 ¹ º » 由于调查期间大部分牧民分散在交通不便的夏季高山牧场放牧,难以在一个村落进行系统的逐户调查。因而, 调 查组主要对留守牧民定居点的牧户和交通较便利的游牧点的牧户作了典型调查。 参见甘南藏族自治州统计局:5甘南藏族自治州统计年鉴 20056 ,甘南藏族自治州统计局编印( 2006年)。 参见邓艾:5安多地区草地牧业增长计量分析6 ,5安多研究62005年第一辑,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5年版。 /抓阄0方式决定。¹ 在本部落地界内, 牧民以/秋德合0组织为单位, 夏秋季统一定期搬迁、分 区轮牧,冬春季分散放牧和居住。由于牧场和居住地变换不定,因而大部分牧民常年过着/一 年四季一顶帐篷0、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º 卓尼县、迭部县和夏河县大夏河沿岸的半农半 牧区,牧民在村落驻地通常拥有固定住房和数量不等的耕地,夏秋季进入本部落的高山牧场游 牧,冬春季回到村落周围牧场放牧,属于半定居半游牧类型。 ( 2)村落集中定居阶段( 20世纪 60年代中期以后)。新中国成立初期, 甘南藏区废除了政 教合一制度、土司制度,但是并未改变牧区原有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经济组织。自 1958 年起,随着牧区社会经济制度由/部落游牧制0向/人民公社制0转变,政府积极倡导牧民定居。 甘南牧区在政府主导下正式实施牧民定居政策。1965年 4 月, 由甘肃省畜牧厅组织, 在夏河 县典型的纯牧区甘加乡实施/甘南夏河县甘加乡牧民定居建设样板0项目, 1966年底项目全面 建成使用, 总投资 41. 44万元(大部分为国家拨款、小部分为乡村集体出资) , 共修建房屋 1073 间( 1. 58万平方米) ,乡村公路 60 公里,便桥 10座, 并建有学校、医院和乡村办公用房等公共 基础设施。全乡 8个牧业公社(辖 38个牧业生产队) , 共计 464 户( 1921 人)牧民全部入住新 房。» 牧户以自然村(生产队)为单位在政府组织修建的定居点集中定居,在村社草场内划区 轮牧。此后,甘南州牧区广泛推广了甘加乡的牧民定居经验,至 1982年实行家庭承包制之前, 夏河县和碌曲县 70%左右的牧业村和玛曲县的部分牧业乡建立了以村落为单位的牧民定居 点。20世纪 60年代中后期推行的牧业村定居模式,是甘南草原牧区藏族牧民在政府引导下 由游牧向定居转变的一次意义重大的尝试。其特点是:国家和乡村集体共同出资,建立以自然 村(牧业生产队或放牧帐圈)为单位的牧民定居点,全村牧户统一集中定居。 夏河县甘加乡哇代村,新中国成立之前系甘加藏族六部落之一, 无耕地,无固定住房,所有 牧民均常年居住帐篷,在本部落草场内迁徙游牧。1966年牧民定居点建成后, 起初由于不习 惯定居生活,哇代村大多数牧民不愿意迁入分配给他们的房屋。但是入住定居点一段时间以 后,牧民逐渐认识到了居住固定房屋的好处, 并适应了定居生活。目前,该村仍然是一个纯牧 业村,没有耕地,但全村 123户牧民都有固定房屋。通常青壮年劳力夏秋季进入高山牧场居住 帐篷放牧、定期搬迁,冬春季回到定居点周围牧场放牧,老人和孩子常年居住在定居点。¼ ( 3)牧场散居游牧阶段( 20世纪 80年代以后)。1982 年起,甘南牧区开始逐步实行以/牲 畜归户、私有私养0为主要内容的牧业生产家庭承包制; 20世纪 90年代初开始推广草场和牲 畜双承包制(即/草畜双承包制0)。随着牧业生产由/人民公社制0下的集中经营向/家庭承包 制0下的牧民家庭独立经营转变,牧民居住模式也发生了由/村落集中定居0向/牧场散居游牧0 的转变。80年代中期,特别是公共草场逐步承包到户以后,为了适应牧业生产家庭独立分散 经营、远距离流动放牧的需要,很多牧民迁出了村落集中定居点,牧民居住方式趋于分散化:部 分家庭常年居住帐篷、定期搬迁游牧;部分家庭在牧场分散建房、半定居游牧。 31 藏族游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 ¹ º » ¼ 本调查组在夏河县甘加乡哇代村了解到:截至 2006年 8月,哇代村的草场尚未承包到户,而是全村统一管理, 村内 各牧户草场的分配仍然依照传统的/ 抓阄0 (抽签)方式进行,每年一次,全村牧户统一按季节搬迁、分区轮牧,每户的牲畜数 量不得超过按其家庭人口分配的限额。牧民认为, 以这种方式分配草场,公平合理,并可统一规划使用优质草场和劣质草 场,可避免过度增加牲畜、超载放牧。 参见马江主编:5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志6 ,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3年版,第 83- 88页。 参见马江主编:5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志6 ,第 28页、110页。 根据本课题组 2006年 8月哇代村调查记录。 ( 4)城镇化集中定居阶段( 20 世纪 9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牧场分散定居和迁徙游牧 仍然是目前甘南牧区占主导地位的牧民居住生活模式,但是随着牧区市场化程度提高、城镇化 速度加快、产业结构趋向多元化和牧民收入增长, 尤其是近期政府实施/牧民集中定居工程0和 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政策以后,甘南州的藏族牧民居住生活方式出现了由牧场散居 游牧向牧区小城镇集中定居过渡的新趋势。甘南牧区牧民由牧场散居向小城镇集中定居过渡 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牧民自发进城定居。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后, 甘南牧区的部分牧 民,通过在当地城镇务工、经商、开办旅游景点和工商企业、自筹资金在城镇投资建房(购房)等 途径,逐步进入城镇定居,其草场和牲畜或者由自己的家庭成员直接经营, 或者通过承包租赁 等方式委托他人经营;第二种类型是政府引导牧民集中定居。即牧民自愿进入政府统一规划 建设的小城镇牧民定居点(牧民新村)集中定居。这是目前甘南牧区牧民由牧场散居向小城镇 集中定居过渡的主要途径。 三、牧民定居现状 (一)总体状况 据甘南州畜牧局提供的资料, 截至 2005年末,甘南牧区共有 13, 595 户牧民,其中已定居 的牧民 6909户,占甘南州牧民总户数的 51%;常年游牧未定居的牧民 6686户,占甘南州牧民 总户数的 49%。未定居的牧民主要分布在玛曲、碌曲、夏河 3个纯牧区县, 合作市以及卓尼、 迭部 2个半农半牧区县的大部分牧户已经基本实现定居(见表 1)。 表 1 甘南藏族自治州牧民定居状况 地 区 已定居牧户(户) 占牧户总 数比例( % ) 农牧民人均住 房面积(平方米) 砖木结构 房屋比例( % ) 甘南牧区 6909 50. 8 14 4. 6 玛曲县 2892 47. 3 6 13. 4 碌曲县 1443 49. 9 14 13. 1 夏河县 1177 50. 9 16 7. 1 卓尼县 453 56. 2 19 2. 9 迭部县 253 58. 2 16 0. 7 合作市 691 67. 2 12 5. 4 资料来源:甘南州畜牧局: 5甘南州牧民定居点建设情况汇报6; 甘南州统计局:5甘南州统计年鉴 20066。 / 占牧户总数比例0指各县市的已定居牧户占其牧户总数的比例。/ 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0、/砖木结构房屋比 例0均为各县市全部农牧民(含已定居牧民、未定居牧民和农民)人均住房面积、房屋中砖木房屋面积所占的比例。 已定居的牧民, 住房简陋,居住分散,半定居半游牧。根据甘南州畜牧局提供的资料,在已 定居的牧户中, 拥有砖木结构瓦房的仅占定居户数的 24%, 其余 76%的牧民住房均为以泥土 和草皮为墙体的简易临时房屋,建房用材质量差,只能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 离经济实用住房 标准相差甚远。另据甘南州统计局的统计, 2005年甘南牧区 6县(市)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约 14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房屋只占 4. 6%,其余均为简易的土木结构房屋。大多数牧民的固定 住房都修建在自己承包的冬春季牧场, 而不是集中居住在一个村落。通常情况下,这部分牧民 冬春季居住固定住房,在较温暖的河谷地带放牧;夏秋季居住帐篷, 在高山牧场流动放牧。虽 然这部分牧民拥有固定的冬春季定居点和房屋, 但由于居住地点分散, 位置偏僻,远离公路和 32 5民族研究6 2007 年第 5 期 城镇,因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牧民/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行路难0的问题。 未定居的牧民, 没有固定房屋,常年居住牛毛帐篷。牧户根据季节变换定期搬迁, 在一定 的草场范围内迁徙游牧。常年迁徙游牧、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 使得未定居牧民与现代文明无 缘, 严重制约了牧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对于已定居牧民, 未定居牧民面临的 /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行路难0的问题更为突出。 甘南州典型的纯牧业区玛曲县,地处黄河上游,海拔高、气温低, 草场面积辽阔, 没有耕地。 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93%。草地游牧业是绝大多数牧民家庭的唯一收入来源,牧业劳动力人 数占乡村劳动力总数的 95% ,牧业收入占牧民人均收入的 97%。玛曲县牧民人均住房面积为 甘南州 8县市中的最低水平, 仅 6 平方米。全县牧业人口 6118户( 3. 26万人) , 其中, 常年居 住牛毛帐篷、迁徙游牧的人口占该县牧业人口总数的 53%左右。¹ 根据甘南州政府部门提供的统计资料和本课题组实地调查结果,可以做出如下判断:就总 体而言,牧场分散定居半游牧和常年迁徙游牧,仍然是目前甘南牧区牧民居住生活的两大基本 模式;纯牧区 50%以上的牧业人口仍处于/一年四季一顶帐篷0游牧状态, 半农半牧区 70%以 上的牧业人口已经拥有固定住房; 已定居的牧民, 居住分散、房屋简陋,半定居半游牧。 (二)政府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后,积极倡导和支持西部草原牧区的少数民族游牧人口实现集中定居,一直 是国家牧区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后,结合牧区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中央政 府和西部省区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大力引导和扶持少数民族牧民定居。根据国家西部 大开发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总体要求,在牧区实施/易地搬迁牧民定居点 (牧民新村)建设工程0,是近期政府解决牧民定居问题的主要政策措施。 2004年,甘南州开始实施/易地搬迁牧民定居点(牧民新村)建设工程0项目, 项目资金来 源由中央政府和省政府拨付资金、地方(州县)政府配套资金和牧民自筹资金三部分构成。牧 民集中定居点(牧民新村)由政府部门统一规划和建设,地点大多选择在交通、通讯、水电、市场 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牧区小城镇。项目完工以后,符合条件的牧民, 根据自愿选择的原则, 缴纳本人应承担的自筹资金, 即可入住牧民集中定居点。甘南州目前正在实施的/易地搬迁牧 民定居点(牧民新村)建设工程0项目, 涵盖全州 6个牧区半牧区县(市)、24 个重点牧业乡, 17, 351户牧民家庭(含半定居半游牧的牧民) ,约 10万人。 /易地搬迁牧民定居点(牧民新村)建设工程0的基本内容是:中央、地方、牧民共同出资,政 府统一规划实施;牧民自愿选择,易地搬迁、集中定居。中央政府投资约占项目总投资 45%- 65% ,省、州、县各级政府配套资金约占 20%- 30%, 牧民自筹资金约占总投资的 15% - 35% (包括以工代赈)。定居点的建设项目包括: ( 1)每户牧民 1套生活用房及设施。含砖木结构、 藏族建筑风格的住房、厨房、卫生间,自来水或水井、太阳能采暖设备、院落围墙等。( 2)每户牧 民 1套牲畜暖棚。砖木结构, 用于牛羊舍饲育肥。( 3)牧民定居新村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包括 电视广播线路、水电设施、道路和街道, 学校、医疗诊所、文化活动室, 村委会办公室等。 截至 2007年 8月,甘南州 9个牧民定居点: 碌曲县的郎木寺镇定居点、贡巴村定居点、尕 秀村定居点,玛曲县尼玛镇定居点(县城牧民康居新村)、阿万仓乡定居点和碌曲县玛艾镇(县 城)定居点,夏河县科才乡定居点、桑科乡定居点、甘加乡定居点已经建成。此外,玛曲县的欧 33 藏族游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 ¹ 参见玛曲县统计局:5玛曲县 2005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6。 拉、欧拉秀玛、齐哈玛、采日玛 4个牧民定居点也已列入政府规划。目前建成的定居点中,除了 玛曲县尼玛镇定居点和阿万仓乡定居点外,其余定居点牧民预定率都达到 100% (见表 2)。 表 2 甘南牧区/易地搬迁牧民定居点(牧民新村)建设工程0进展情况 牧区 定居点 工程进度 总户 数(户) 总投资 (万元) 住宅面积 (平方米/户) 住宅造价 (万元/户) 牧民自筹资金 (万元/户) 牧民预 定率( % ) 玛曲县 尼玛镇 建成 2000 28780. 0 98. 8 8. 9 4. 5 43. 0 玛曲县 阿万仓乡 建成 163 1680. 0 80. 0 5. 5 3. 0 75. 0 碌曲县 玛艾镇 建成 294 2674. 4 90. 0 6. 2 3. 6 100. 0 碌曲县 郎木寺镇 建成 100 1078. 9 90. 0 6. 8 4. 2 100. 0 碌曲县 贡巴村 建成 104 741. 5 90. 0 6. 3 3. 1 100. 0 碌曲县 尕秀村 建成 102 798. 5 90. 0 6. 3 3. 1 100. 0 夏河县 桑科乡 建成 118 698. 6 130. 0 7. 2 3. 6 100. 0 夏河县 科才乡 建成 82 485. 4 130. 0 7. 2 3. 6 100. 0 夏河县 甘加乡 建成 200 1184. 0 80. 0 6. 0 3. 0 100. 0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 2006 年 8 月和 2007 年 8 月调查资料。/ 总户数0指定居点计划安置的牧民总户数; / 牧民预定率0指各定居点项目区预交定金登记的牧民户数占定居点计划安置总户数的比例。 为了鼓励牧民进城集中定居, 玛曲县政府 2006 年制定了5玛曲县牧民进城优惠政策暂行 6,在牧民办理城市户口、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工商企业招聘录用进城牧民、定居牧 民兴办私营企业、进城牧民接受义务教育、保留定居牧民原有承包草场产权等方面颁布了具体 的优惠政策措施。 (三)牧民意愿 为了考察和了解牧民对集中定居工程的看法及其定居意愿, 本课题组依据托达罗( M. P . Todaro)城乡人口迁移理论模型设计了调查问卷。托达罗/农村 ) 城市人口迁移0模型认为: 人口乡村- 城市迁移起因于城乡预期收入差距, 如果农村人口在城市的预期收入大于迁移成 本(实际机会成本和心理成本) ,就会发生人口城乡迁移。¹ 表 3 甘南牧区/ 易地搬迁牧民定居点(牧民新村)建设工程0 65 户藏族牧民入户问卷调查结果 序号 集中定居的好处(预期收益) 占调查人 数比例( % ) 集中定居的障 碍(迁移成本) 占调查人 数比例( % ) 1 子女上学方便 86. 2 缺乏自筹资金 84. 6 2 看病就医方便 81. 5 缺乏文化技术 83. 1 3 水电交通便利 73. 9 缺乏就业门路 78. 5 4 享受政府补贴 58. 5 存在语言障碍 61. 5 5 寺院转经方便 50. 8 担心失去草场 60. 0 6 居住条件舒适 49. 2 脱离部落社会 44. 6 7 购物销售方便 43. 1 增加生活费用 43. 1 8 便于舍饲养畜 43. 1 家人两地分居 41. 6 9 文化生活丰富 40. 0 其他障碍因素 38. 5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 2006 年 7- 8 月甘南州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牧区入户调查资料。/ 占调查人数比 例0是列举这些因素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 34 5民族研究6 2007 年第 5 期 ¹ 参见 M. P. T odaro, A model of labor migrat ion ur ban un employm 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 ries, American Eco- n om ic Review , 59, 1969。 调查组主要对甘南州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的 65户藏族牧民家庭作了入户问卷调查:玛 曲县尼玛镇 7户、阿万仓乡 8户,碌曲县郎木寺镇 8户、郎木寺镇贡巴村 2户、尕海乡尕秀村牧 民定居点 10户、玛艾镇 5户,夏河县科才乡科才村 6户、桑科乡桑科村 7户、甘加乡哇代村 10 户、甘加乡八角城村 2户。问卷的基本内容是:第一, 您是否愿意搬迁到已经建成或在建的牧 民集中定居点定居? 第二,您认为集中定居有哪些好处? 第三, 您认为集中定居有哪些不好或 者困难? 这三个问题依次反映牧民集中定居的意愿(需求)、预期收益和迁移成本(见表 3) : ( 1)牧民集中定居意愿。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牧民愿意迁入集中定居点。65户牧民中, 回答愿意易地搬迁集中定居的牧户占 63. 1% ( 41户) , 明确表示不愿意集中定居的牧户占 20%( 13户) ,另有 16. 9% ( 11户)的牧户表示目前不能确定或持观望态度。这表明,目前藏族 牧区的大部分牧民愿意放弃逐水草而牧、分散居住的游牧生活到城镇定居点集中定居;政府目 前实施的/易地搬迁牧民定居点(牧民新村)建设工程0符合大多数藏族游牧民的定居愿望。 ( 2)牧民集中定居的好处(预期收益)。同牧场分散居住和常年游牧相比较,大部分牧民认 为集中定居的最大好处是:子女上学方便、看病就医方便和水电交通便利。这说明, 牧民希望 通过集中定居解决草原游牧生活存在的/四大难题0(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行路难)。几乎 所有家中有学龄儿童的牧民都把/子女上学方便0列为愿意集中定居的第一个理由, 这反映了 藏族牧民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求和对下一代进行教育投资的强烈愿望, 也反映了牧区人 口居住分散、牧民子女上学难的现状。 在甘南州牧民定居点建设中, 中央政府和省、州、县各级政府的无偿投资占总投资(包括牧 民住宅、养畜暖棚、公共基础设施三方面投资)的 65% - 85%, 分担了定居点牧民住宅建设和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部分成本,牧民个人仅承担住宅和其他家庭生活设施造价的大约 50% 费用和牲畜暖棚建设的部分费用。因而, 60%的被调查牧户认为/享受政府补贴0,以大大低于 成本的价格买进定居点房屋, 是集中定居的一个明显的好处。由于成年藏族牧民,特别是中老 年藏族牧民要经常到藏传佛教寺院围绕佛塔、佛殿、寺院进行转经祈祷仪式, 而牧民集中定居 点周围一般都建有藏传佛教寺院和其他宗教设施, 因此, 50%以上的被调查牧户把/寺院转经 方便0列为牧民集中定居的主要好处之一。 此外,集中定居点城镇化的居住生活条件,有市场、商店可以方便地出售畜产品和采购生 活生产用品,可以通过暖棚舍饲养畜增加畜产品价值, 以及定居点有广播电视、可进行邻里交 流和文化娱乐活动, 定居点信息灵通、可以寻找新的挣钱机会等, 也是牧民比较看重的集中定 居好处。 ( 3)牧民集中定居的障碍(迁移成本)。约 85%的被调查牧户表示,易地搬迁集中定居的 最大障碍是难以筹集到 3- 5万元的自筹资金。2005年,甘南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 1514 元,在 4个纯牧区中, 玛曲县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 2670 元, 碌曲县为 2284 元, 夏河县为 1642元,合作市为 1554元。如果按照每户牧民家庭平均 5口人计算, 支付 3- 5万元的定居 点自筹资金,大体相当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玛曲县牧民家庭 2- 4年的全部纯收入,或 者相当于每户牧民出售 100- 170只羊(每只售价 300元)的总收入。对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更低的碌曲县、夏河县、合作市牧民而言,筹集自筹资金的经济压力则更大。 除了资金困难以外, 缺乏城镇生活必需的文化技术和城镇缺少就业门路,是牧民易地搬迁 集中定居普遍面临的两大障碍。2005年, 甘南州 16岁以上农牧业人口的文盲率为 30. 2%,小 35 藏族游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 学文化水平人口占 49. 6% ,玛曲县牧民成人文盲率则高达 56. 3%。¹ 牧民文化教育水平低 下,缺乏城镇生活和工作必需的基本技能,城镇牧民集中定居点产业结构单一,缺少适合牧民 就业的工作岗位、牧民定居后的生活来源没有可靠保障,使得牧民放弃游牧生活方式、易地搬 迁集中定居的风险和机会成本上升,预期净收益下降。 语言障碍是影响到城镇牧民集中定居的重要因素。甘南牧区约 60%以上的藏族牧民只 懂藏语而不会汉语, 因而担心迁入小城镇集中定居点以后,在语言交流、现代化生活设备和生 产设施使用等方面会遇到很多不便。担心迁入集中定居点后会失去自己原有的承包草场,也 是目前很多牧民不愿意贸然迁入集中定居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调查中, 人们列举出来的集中定居障碍还有: 迁入城镇集中定居点, 将会远离自己所属 的部落组织和本部落的神山圣水; 城镇定居点的生活费用高于散居游牧,定居会增加家庭生活 负担;如果老人和上学的子女迁入城镇定居点,其他人不迁移,则会造成家人两地分居;部分牧 民表示,不习惯过常年定居的镇城化生活。 四、结论和讨论 对于藏族游牧人口聚居的青藏高原草原牧区而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所面临 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使迄今仍然常年以帐篷为家、迁徙放牧、居无定所的游牧人口实现 集中定居,从根本上改变游牧民/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行路难0的问题, 提高牧民收入水平 和生活质量,建立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牧区。 新中国成立以来,甘南牧区的牧民居住生活模式大体上依次经历了四个阶段:部落游牧阶 段、村落集中定居阶段、牧场分散游牧阶段, 目前正在逐步进入城镇化集中定居阶段。截至 2006年,甘南牧区还有 50%左右的牧民仍然过着常年迁徙放牧的游牧生活; 其余牧民虽然有 了固定住房,但居住条件简陋、定居点极为分散、处于半定居半游牧状态。传统的游牧生产方 式,不仅严重制约草地畜牧业生产发展和牧民收入增长,而且使广大牧民难以像其他地区居民 那样公平地享用国家提供的教育、医疗、交通、通讯、供电供水、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公共资源和 公共服务。因而,解决牧民定居问题,是建设/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 民主0的社会主义新牧区的关键环节。 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牧民定居问题。自 2004 年起, 在甘南牧区实施/ 易地 搬迁牧民集中定居工程0,政府承担定居点大部分投资,牧民自筹一部分住宅投资。政府统一 规划,牧民自愿搬迁。同 20世纪 60年代中期实施的牧民定居政策相比较,此次推行的牧民定 居政策有如下特点: 第一,前次的牧民定居政策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特有的强制性,而此次的牧 民定居政策则采取/政府统一规划实施,牧民自愿选择搬迁0的原则。第二,前次的牧民定居资 金全部由国家和乡村集体负担,此次的建设资金则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牧民个人三方共同 承担。由于个人需要支付部分资金,因而牧民在是否/易地搬迁、集中定居0的问题上, 不得不 慎重决策。第三,前次以游牧部落为单位在原有的牧场范围内实行村落化集中定居,此次则倡 导牧民打破传统的部落界限, 易地搬迁、实现城镇化集中定居,使定居牧民逐步从畜牧业转向 非农产业。 36 5民族研究6 2007 年第 5 期 ¹ 参见甘南藏族自治州统计局:5甘南藏族自治州统计年鉴 20056。 对牧民家庭所做的入户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60%以上的被调查藏族牧民愿意易地搬迁集 中定居。问卷调查结果同托达罗人口城乡迁移模型的理论预期是一致的。在作出是否迁入城 镇定居的决策时, 藏族牧民不仅考虑实际经济收益和经济成本, 而且综合考虑语言、文化、宗 教、心理感受等方面的无形收益和成本,不仅评价短期利弊,而且权衡长期得失。可以推知,在 问卷调查中,回答愿意易地搬迁集中定居的牧户认为, 迁移收益大于迁移成本;回答不愿意搬 迁的牧户认为, 成本大于收益;回答目前不能确定或持观望态度的牧户则认为,迁移的利弊相 当。由于此次实施的牧民定居政策,能够有效地解决牧民目前最关心的/上学难、就医难、用电 难、行路难0问题,同时政府负担了大部分定居点建设费用, 从而大大降低了牧民个人的迁移成 本,因而大多数牧民愿意易地搬迁集中定居。但是也要看到,牧民定居并不单纯是游牧人口从 草原上的牛毛帐篷迁入城镇中的砖木住房居住的问题, 能否妥善解决牧民集中定居后的文化 技术、就业渠道、语言障碍等方面的困难,将直接关系到/牧民定居工程0政策的成败。 为了使易地搬迁牧民集中定居工程顺利进行,达到国家投资的预期政策目标,建议采取如 下对策: 第一,牧民定居点宜依托牧区县城或中心城镇进行集中布局、重点建设。甘南牧区现有的 和拟建的牧民定居点大多选择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布局分散、数量众多。甘南牧区地广人 稀,牧民只有 10万人,列入易地搬迁牧民集中定居工程项目的仅 4万人, 按照已建和在建的 9 个定居点计算, 平均每个定居点仅 4000多人。调查中也发现,距离牧场的远近并不是阻碍牧 民集中定居的主要因素。集中有限财力,在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较为便利的牧区县城和中 心城镇建立少量的牧民集中定居点,不仅可以节省分散建设定居点所必需的公共基础设施投 资,也有利于牧区人口积聚和加快牧区城镇化进程,有利于牧区非农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 整。第二,进一步减轻牧民集中定居的自筹资金压力。对于人均纯收入只有 1300- 2600多元 的青藏高原草原牧区牧民来说, 3- 5 万元的自筹资金,远远超过了大部分牧民家庭的经济能 力。可通过增加政府财政补贴和设立政策性银行/牧民定居工程专项贷款0来解决牧民资金困 难。第三,定居点应建立对进城定居牧民进行文化教育、科技知识、城镇生活及工作技能 和藏汉双语培训的制度体系, 帮助牧民顺利完成由草原分散游牧向城镇集中定居的转变。第 四,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明确牧民的承包草场产权。进城定居的牧民可以有偿租赁、转让、转 包自己的承包草场。第五,政府应大力扶持牧区城镇非农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为定居牧民创 造更多就业机会。第六, 在制定和实施牧民定居政策的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当地游牧民族的历 史和文化传统等特殊因素,应尊重牧民个人意愿, 贯彻/自愿选择0原则。 1责任编辑 马 骍2 37 藏族游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 Contents, Abstracts and Keywords Criticism, Borrowing and Absorption: Re-Thinking Classic Marxist Writers. Explications on Nationalism Wang Xi. en ( 1)⋯⋯⋯⋯⋯⋯⋯⋯⋯⋯⋯⋯⋯⋯⋯ Abstract: A lthough oppo sing nat ionalism in general, classic M arx ist w riters af f irm its pr ogressiveness and distinguish its dif ferent character s. Acco rding to their theoret ical supposit 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 f w or ld histor y, nat ionalism is the necessary tr ansit ion to realize the proletariat revo lut ion and the socialist go al. With its ext remely obvious duality , nat ionalism is interlinked w ith ethnocentr ism, biases and exclusivism on the one hand, but on the other provides means of mobilization for opposit ion against oppression and injust ice and for effect ive po lit ical const ruct ion and identity for social pro gress. With clear dist inct ion for such a duality, classic Marx ist w riters crit icize severely it s negativ ity, w hereas bo rrow its posit ive elements and absorb them in theory , making them the important part of Marx ist nat ionality theory. Classic M arx ist w riters. criticism, borrowing and abso rpt ion of nat ionalism are both contradictory and unif ied. Keywords: Marx ism ; nationalism ; crit icism; borrow ing; absorpt ion. Some Basic Issues about China. s Nationality Laws and Jurisprudence Liao Minwen ( 18)⋯⋯⋯⋯⋯⋯⋯⋯⋯⋯⋯⋯⋯⋯⋯⋯⋯⋯⋯⋯⋯⋯⋯⋯⋯⋯⋯⋯ Abstract: T he concept of nat ionality law has its broad or narrow sense in different contex ts. In it s bro ad sense, it r efers to legal principles, r egulat ions and inst itut ions by means of that a mult-i nat ionality country regulates the relat ionship of the domest ic nat ionalit ies. In it s narrow sense it refers specially to the law s and regulations the People. s Republic o f China st ipulates and recognizes for regulat ing the relat ionship of the domest ic nat ionalit ies, as w ell as people. s behav io rs, r ights and obligat ions in the relationship, w ith its enfo rcement mainly guaranteed by the state. The nat ionality law in the context of nat ionality jurisprudence is in the br oad sense of nat ionality law . Its disciplinary value is reflected in its theor et ical, cultural, and applicative funct ions, w ith the lat ter as the primary . Keywords: nat ionality law ; nationality jurisprudence; legal system const ruct ion. Tibetan Nomads. Sedentary Liv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Pastoral Areas : With Two Communities of Gannan Tibetan Prefecture as the Cases Gao Yongjiu and Deng Ai ( 28)⋯⋯⋯⋯⋯⋯⋯⋯⋯⋯⋯⋯⋯⋯⋯⋯⋯⋯⋯⋯⋯⋯ Abstract: T he paper studies the Tibetan nomads. sedentary living and const ruct ion of new pastoral areas thr ough the f ieldw o rk in Gannan T ibetan Prefecture. The recent policy 107 Contents, Abst racts and Keyw ords of sedentar y l iv ing for the herdsmen implemented by the government is in line w ith the desire of most T ibetan herdsmen. Econom ic, cultural and psycholog ical elements jo int ly influenced the decision o f sedentary living for the Tibetan herdsmen. T he governments at various lev els should take comprehensive policy to pr omote the Tibetan herdsmen. s sedentary living and the const ruct ion of new pastoral areas. Keywords: pastor al area; T ibetan herdsmen; sedentary living o f herdsmen; const ruction o f new pastoral areas. Ritual Changes and the Role of Woman: An 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the Kuqzaqzaq Rites among the Hani People in the Village of Jingkou Ma Chongwei and Pan Chunmei ( 38)⋯⋯⋯⋯⋯⋯⋯⋯⋯⋯⋯⋯⋯⋯⋯⋯⋯⋯⋯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ree years. observ at ion of the Kuqzaqzaq rites among the Hani people in the village of Jingkou, the paper describes it s basic contents and changes. The Kuqzaqzaq rites, also known as the Fest ival o f the Sixth M onth, are held to pr ay fo r blessing s and w ard of f the evils. It st resses that a meaningful l ife must be related w ith the system of the sacred order. But the changes in daily life, part icularly in the social r ole of w oman, have changed the rites in terms of it s contents and meaning. The paper holds that dist inct ion between the sacred and the secular or between the social g enders is the outcome of cultural constr ucting. T he institutional cultur e guides people. s social behaviors, but at the same t ime prov ides room for people. s activ e creation. Keywords: Jingkou, the villag e of ; Hani, nationality of; kuqzaqzaq rites; ro le of w oman. The Tibetan Households. Custom of Weisang in Yunnan Province: With Two Tibetan Communities in Diqing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as the Cases Li Maolin and Xu Jianchu ( 46)⋯⋯⋯⋯⋯⋯⋯⋯⋯⋯⋯⋯⋯⋯⋯⋯⋯⋯⋯⋯⋯⋯ Abstract: Weisang, or the cultural custom of burning of ferings for smoke, plays an impo rtant ro le in the Tibetans. daily life. In the T ibetan areas o f Yunnan province, ther e is a variety in select ion o f material for w eisang. Similarly, the
/
本文档为【藏族游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_甘南藏族自治州调查报告_高永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