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英国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农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英国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农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2013-09-16 4页 pdf 310KB 173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4541

暂无简介

举报
英国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农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2007年 第 9期 总第 168期 兰 州 学 -?l】 Lan zhou XUe kan No.9 2O07 Genera1.No.168 · 国际政治研究 · 英国城市化的基本前提 农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赵 煦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 200062) [摘要] 英国城市化的发生离不开工业化和贸易的发展,但其基本的前提条件却在于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状况。英国城市化的 第一前提是英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正是“农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英国城市化奠定...
英国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农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2007年 第 9期 总第 168期 兰 州 学 -?l】 Lan zhou XUe kan No.9 2O07 Genera1.No.168 · 国际政治研究 · 英国城市化的基本前提 农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赵 煦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 200062) [摘要] 英国城市化的发生离不开工业化和贸易的发展,但其基本的前提条件却在于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状况。英国城市化的 第一前提是英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正是“农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英国城市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 前提是英国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与转移,人1:2压力、“农业革命”以及乡村手工业的衰落都造成劳动力的剩余,而工业化的吸引力使得 其中大部分转向城市。 [关键词] 英国;城市化;农业;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D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7)09—0060—04 作者简介:赵煦,男,河南平顶山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 心、历史学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社会经济史、英 国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近代城 市在工业革命以后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化不同于以往任 何时期的城市发展,是指城市从数量、规模、分布、经济结构、社 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急剧变化,从而导致人类生产生 活方式和居住方式从农村为主导状态到城市为主导状态的改 变,并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的过程。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 城市化的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的近100年的时 间里,它的城市人口比例从20%跃升到51%,占据了全国人口 的多数,初步实现了城市化。 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工业化,是工业革命及其所带来 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开始后,城市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 发生也与英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对外贸易扩张存在紧密联 系。但是,英国城市化的发生还受制于城市所在区域的农业经 济和农村的发展状况。这是因为,一方面城市从产业结构上决 定了自身不能生产农产品,因为城市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出现和 集聚,从而使空间场所上产业分化所造成的结果;另一方面,第 一 产业尤其是农业生产要与广阔的土地耕作面积相联系,基本 生产周期取决于气候条件。这个特点决定了第一产业无法集聚 于城市内部,只能位于城市外部的广域空间。第一产业——农 业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城市化的进程来 看,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给城市化以推 力,是城市化的前提基础。历史证明,英国城市化的前提正是体 现在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村人口转移两个方面。 一 、第一前提——英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城市化发生的第一前提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美国经济学 家芒罗(Ross H.Munro)认为,城市兴起、成长的主要原因是由 于农业生产力扩大而产生粮食剩余;沃伊廷斯基(Woytinsky)指 出,一个国家城市化的界限,一般是由该国家的农业生产力决定 的。⋯一个国家、地区的人口增加,与城市的发展不存在直接关 系,城市并不会因为农村人口的增加而自然产生。如果农业生 产力不能达到生产余粮的水平,城市就不可能发生;如果农业生 产力生产的余粮不能增加,城市就无法发展。 关于农业对城市化的作用,英美学者刘易斯(W.Arthur Lewis)、拉尼斯(Ranis)等都相继提出过自己的观点,而诺贝尔奖 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的理论阐 述相对而言应该是最全面的,他将农业对城市化的贡献归结为 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农业剩余贡献,其中又包括产品剩余贡 献即城市化的推进需要农业为其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的食物,农 业的发展为城市化尤其是城市工业发展提供了生产原料,要素 剩余贡献即城市经济对资源的高效利用而形成的较高的要素价 格,使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剩余从农业向非农部门转 移;第二,是市场贡献,随着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 民对生产投入品和生活消费品的需求不断提高,从而形成“城市 工业品销售市场不断扩大——城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城市 化动力不断加强”的良性循环;第三,是外汇贡献,农产品出口可 以为工业的发展换回外汇。 17世纪英国内战特别是 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英国摆 脱了专制王权,建立了君主立宪,大土地贵族取代国王掌握 了国家权力。合适的政治制度为英国经济起飞创造了条件,17 世纪末18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英国农业在技术和制度层面 上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后世统称其为“农业革命”。正是农业 革命推动了英国农业生产力发展,为英国城市化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农业的“革命”,首先现在农业技术的变革上。农业技术 变革的第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休耕制为轮作制。休耕制是一种 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耕作方法,它是和敞田制紧密地联系在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9期 英国城市化的基本前提 61 起的,即敞田中要划出一部分土地进行一年或数年的置荒,这样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恢复土地肥力,但却很难发挥土地的使 用效率。剑桥大学教授布拉德利(Bradley,1732年)最早主张用 轮作制来取代休耕制,-3 而乔治二世的廷臣唐森德(Townsend, 1674—1738年)勋爵对其方法进行改善,创造了著名的“诺福克 轮作制”。轮作制解决了保持土壤肥力和提高生产效率的两难, 从而于18世纪时在英国大部分地区逐渐得到推广。杰思罗 。 塔尔(Jethro TuN,1674—1741年)和科克(Cork)等人在实践中 还不断地对耕作制度进行改良。 农业技术变革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新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英国是引进新作物比较早的欧洲国家之一。18世纪被推广种植 的“新”作物首推芜菁,芜菁虽然早在16世纪就被引入英国,但 它真正被大规模推广还是在18世纪上半叶,上文提到的唐森德 就因为大力提倡种植芜菁而获得了“芜菁唐森德”的绰号。其他 引进的重要饲料作物还有苜蓿(它不仅是饲料作物,还有固氮的 作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驴喜豆、黑麦草等。新饲料作物的大 量种植是轮作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些作物产量较高,使牲 畜的饲养数量大为增加,还可使牲畜有大量的干草可以过冬,不 必宰杀,从而保证了对城市的鲜肉供应。在引入的粮食作物中, 马铃薯是比较重要的一种,18世纪中叶时它已成为英国人重要 的补充食品之一。 农业技术变革的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农具改革和农艺的改 进。农具改革方面主要包括增加铁的使用量、工具的革新以及 机械化等内容,到了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以 蒸汽机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就农业机械化程度而言,英国 在当时的欧洲占据首位。l4 农艺方面最具意义的是沼泽排干技 术和湿地排水法的应用,它使耕地的质量得到了保证,19世纪中 后期,英国需要排水的20,000,000英亩耕地中,尚未排水的只 有3,000,000英亩。[ 广义上的农业革命还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结构的变革,主要 是改敞田制为大农场制、管理体制改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通过 这些变革,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由于敞田制完全 不尊重土地私有权,极大伤害了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导致农业生 产率低下,并与大农场制经营在价值上形成尖锐对立,所以它的 废止已经势在必行。敞田制的改变主要是通过圈地来进行的。 18世纪、19世纪圈地和以前的圈地存在很大的不同,它的主要 内容就是将原来敞田上的分散条地联成整块加以围圈,大地产 吞并小地产,大地主侵占公地而排斥农民的权利。它的规模大, 波及面广,而且受到了议会的立法支持。1700--1760年,议会颁 布法令208件,圈地计有312,363英亩。1700--1819年议会共 颁布了460件圈地法令,圈地达6,331,800英亩。1820年时,英 国只剩下6个郡的6%的土地尚待圈占。l6 随着圈地运动在全 国大范围的开展,敞田制逐渐被废止,大农场制蓬勃发展,1853 年时,英国的农牧场主共约24,000人,经营土地24,700,000亩, 其中100英亩土地以上的农场主只占农场总数的32%,而占耕 地面积的78%以上。19世纪中后期时,大不列颠耕地的2/3属 于占有1,000英亩土地以上的地主。 经过18、19世纪的圈地 运动,英国农村的敞田制基本被消灭。土地私有权的确立还为 技术的投资创造了前提条件,开凿排水管道、撒石灰、种植漂浮 水草都是随着公共权力的消失而逐步展开的。 在上述几个方面开展的农业革命,推动了18、19世纪英国 农业生产的大幅度提高。1700年英国谷物总产量为14,770,000 夸特,1750年为16,488,000夸特,1800年为21,102,000夸特, 1820年为27,873,000夸特, 而到1851年则达33,530,000夸 特;[9]17世纪末,英国小麦亩产量只有16蒲式耳,1885--1894 年增加到29.4蒲式耳。 o_1700年时一英亩能养活0.18个人, 1800年时能养活0.26个人,换言之,平均每英亩产量增长了 44%。[1¨在饲料的来源由粗放经营转变为精耕细作经营以及畜 种改良的前提下,英国畜牧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17世纪 相比较,18世纪后半期,羊肉和羊毛的产量提高了78%;肉类销 售量大为增加,例如在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市场,1732年时 牛羊的销售量分别为76,000头和515,000只,而到了1854年, 分别达到263,000头和1,539,000只。ll刘英国学者杜普莱西斯 通过他自己的研究,明确指出,当时的英国农业已经“成为欧洲 生产力最高的农业”¨ 。 既然英国农业在这一时期取得如此成就,那么根据城市化 驱动机制的解释,它应该会对英国城市化的兴起做出自己的重 要贡献,为后者奠定基础。事实是否如此?让我们以库兹涅茨 的理论为指导,对这方面的情况做一个考察。 首先来考察一下,英国农业的发展是否为英国城市发展提 供了大量余粮?答案是肯定的。例如,英国城市人口在1801年 时大约是3,497,000人,占总人口的33%左右,英国人口总的谷 物消费量约为20,305,000夸特,ll 也就是说,城市人口的谷物 消费量大概是6,701,000夸特;而此时英国谷物净进口是 1,313,000夸特,ll 目前还不清楚这些进口谷物的具体去向,假 设按人口比例分配的话,用于城市消费的进口谷物数量也只约 占城市总消费量的6.5%,而其他93.5%的谷物仍需要本国农 业生产提供。如果没有英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不可想象 的。 英国农业的发展,也为英国城市工业经济的起步提供了市 场,这一点在工业化、城市化开展之初表现得比较明显。布罗代 尔对此论述比较深刻,他认为英国农村很早就与岛国的民族市 场结为一体了,英国农村被纳入市场网络之中,直到19世纪初 为止,它成功地养活城市与工业居民点;英国农村形成国内市场 的主体,而国内市场使正在起步的英国工业首先与天然的销售 场所结合。ll钊农村的市场需求对炼铁工业的促进就是其中最典 型的例子。从1720年到19世纪初,英国铁的生产量从25,000 吨增长到243,851吨,¨ 但是它们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提供给了 农村市场。轮作制的广泛采用使耕地面积增加50%,这表明要 大量地使用工具,从而使铁的消费成比例地增加;农业革命中工 具的革新(比如用铸铁替代木材制造耕犁)对铁的消费也具有显 著的影响。所以,18世纪发展中的农业就成为了炼铁工业的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2 兰 州 学 刊 总第168期 佳主顾。据统计,l8世纪中叶,农业上铁的需求就占英格兰铁的 需求总量的30%-50%。Ll叫农业的用铁需求对城市工业的发展 起到一定程度的刺激作用。l8世纪、l9世纪之交,英国已进入 了耕犁的批量生产阶段,1783年建立了第一家制犁工厂。【to] 1840年,兰萨姆工厂能生产86种不同类型的铁犁来满足市场的 需要。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投入的增加,对其它工业制成品 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农业机械、石灰、金属器皿、化肥、煤炭和 农业建筑用材等都需要城市工业来提供。 英国农业的发展,还为英国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原 料和资金支持。从总体上来说,农业革命之初,农业和非农部门 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毛皮、麦芽、动物油脂和木材等为城市 工业提供了原料。英国农业对城市经济的资金支持则分为两 种——直接投资和间接融资。直接投资城市工业活动是土地贵 族从事地产活动的延伸。农业革命中的土地贵族往往将农业和 非农产业结合起来,身兼贵族和工业家的双重身份。煤矿的开 采、铁矿的开发很多也都是土地贵族亲自投资或向租地农场主 出租土地的结果。18世纪60年代,土地贵族艾施伯恩(Ash. burn)勋爵将他在萨塞克斯(Sussex)一块地产上的冶铁场出租出 去,在威尔士的一块地产上办起了铅矿,在铅矿附近又办起了纺 纱厂。L2¨融资则是农业通过金融业,间接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 资金支持的一种方式。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农村的银行发展起 来,它把农村的游资收集起来向工业区投资,伯克郡(Berkshire) 的农场主约翰·奥尔赖特(John Allright)在雷丁(Reading)银行 的存款仅仅从 1806年至 1810年就由400镑增加到 1,300 镑。L2 英格兰西南部、中部和东南部农村的游资通过银行转向 西北部工业区,成为发展工业的资金。 二、第二前提——英国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与转移 城市化的第二前提是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与转移。农业生产 力的发展,粮食生产出现剩余,这只是城市化发生发展的前提之 一 。 如果社会的全部人口始终都从事农业生产的话,城市就不 可能发生。这是因为,在城市这一特有的聚落中存在着非农业 人口,并且由于一定的原因使他们集中到城市。为此,农村必须 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劳动力,这是城市化发生的第二前提。 18世纪、19世纪的英国农村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其中 一 部分逐步向城市转移,对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英国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剩余与转移与当时英国的社会经济背景 密切相关。 从推力方面看,首先是当时英国人口的急剧增加造成了土 地资源匮乏。1701年,英国人口大约为6,866,000人,1751年为 7,390,000人,1801年为10,686,000人,1851年达到20,834,000 人0[24 英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如经济发展 对劳动力的需求、人口增殖的自动控制机制被打破等等,由于这 不是文章的研究主题,所以在这里不予过多的探讨。但有一点 可以肯定的是,该时期全国人口的急剧增长导致了农业劳动力 的大量剩余。根据人口学原理,作为生产力首要因素的人,其自 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按比例地协调发展,过之或不及,都 会造成社会生态的失衡,因此,农业人口与土地之间的比例关 系,就成为衡量两种生产是否适应的重要。1770年,英国农 村中的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大约是42%,【2 1801年时 是35.9%,1851年进一步下降到21.7%, 呈不断下降的趋 势,但是考虑到全国人口基数的增长,农业人口的绝对数量实际 上在这一段时间是不断增加的,而这期间,英国开垦荒地仅仅使 农业用地增长了5%, 人多地少的情况给英国有限的土地资 源以极大的压力,使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在这种局 面下,劳动力转移就成为减缓土地资源压力的主要方式。 另一个主要的推力就是前文提到的“农业革命”——制度层 次上以圈地为标志的农业生产经营结构变革和技术层次上以农 业改良为标志的农业生产技术变革,它们对英国农村劳动力的 剩余也起到重要作用。 从制度层次上讲,圈地对农村劳动力起到了强制性剩余的 作用。18世纪、19世纪,贵族、乡绅除圈占耕地外,还大量圈占 荒地和公地,这让大批只有少量土地的自耕农和茅舍农无以维 持生计。而且议会圈地法案中打破敞田、重新划分土地的结果, 使小土地所有者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正如学者威尔逊(D.H. Willson)在他的著作中描述的那样:“(自由持有农)很可能只会 得到重新分配的小块贫瘠土地,还缺少必要的改善资金。他们 可能不得不卖掉自己的小块土地,从大地主手中租种土地,但这 时他已变为没有土地的劳动力。茅舍农则更惨,他们丧失了使 用公地和荒地的权利,这些权利是如此渺小,以至于不能为他们 带来一块土地,只能得到一小笔费用,而且不久就花掉了。更为 严重的是,他们从此丧失了改善自己社会地位的机会⋯⋯”L2 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几年后就面临破产,只能选择转移。在经营 结构上,许多贵族、乡绅享受到了把合并后的大片土地租于农牧 场主收取地租所带来的利润,最近的研究表明,当时改敞田为圈 田,地租增长的幅度在30%左右,L29 所以他们不愿意把土地租 给小农收取微薄地租。从技术层次上来讲,农业技术的改进也 加速了农村人口的结构性剩余。技术改进提高农业的生产效 率,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过剩。1700年时一个农业劳动力只能 养活1.7个人,而到1800年时~个农业劳动力就能养活2.5个 人,生产效率增加了47%。 第三个推力是乡村手工业的衰落,它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外 转移。从15世纪到工业革命以前,乡村手工业是英国手工业的 主要形式,它主要是依靠当地的不完全脱离农业的乡村手工业 者进行生产。当工业革命到来时,这支传统手工业者队伍被新 的技术所超越,又被机器生产竞争所击溃。以纺织业为例,18世 纪六七十年代,棉纺织工业首先开始实现机械化,最初是手工纺 纱受到机器的排挤,19世纪初,织布也大部分被机器取代了,其 它纺织业部门也在19世纪上半叶实现了机械化。 乡村手工 业者受到冲击而破产者甚多,他们别无选择,也只能进行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着几种转移选择——在农村区域内转 移,或是就地沦为农场的雇佣工人,或是留在需要大量密集劳动 力的圈地区,或是从圈地区迁到非圈地区;移民海外,背井离乡,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9期 英国城市化的基本前提 63 到北美、澳洲等地谋生;其中大部分转向国内的城市,进入工厂 或其它城市经济部门,这部分劳动力的选择是与工业化的拉力 作用分不开的。经过工业革命,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交通运 输业、商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 本改变。迅速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需要不断补充新的劳动力, 从而牵动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和工矿区流动,使城市 人口比例急剧增加,农村人口相对地和绝对地减少。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因素。例如法律放宽了对居民迁 移的限制,在工业革命以前及其早期,人口流动受到旧时法律和 交通条件的限制,在工业化过程中,这些限制都逐渐消除了。交 通上的阻塞对人口流动的限制也在工业化过程中消除了。在制 造业发生技术变革的同时,也发生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许多农 村开始与大城市拥有密切接触。廉价、快速和安全的交通工具 为农村人口向城镇和工矿区的流动创造了很好的物质条件。 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工业部门和 其他非农部门转移,工厂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大,农村生产率也迅 速提高,产生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因此,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的速度加快。1751—178O年,离开土地的农民每1O年为 25,000人;1781一l79o年,上升到每 lO年78,000人;而到了 18l1—182O年问,又上升到每1O年2,14,000人;在1821--1830 年,更达到每1O年2,670,000人。 城市由于吸纳了大量移民 而迅速发展,据学者罗顿(Richard Lawt0n)估计,1780--1830年 间,伦敦周围诸郡的人口共增长1,360,000人,其中迁往伦敦的 移民就占其中的3/4。_3 杰弗里·威廉森(Jeffrey Williams0n)统 计,在1776—1811年间,国内迁移占英格兰城市人口增长的 59.7%。 苏格兰的比例更高,18O1—1851年间,国内迁移人口 占其城市人口增长的60.8%。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肯定剩余人口对城市化起重要作用 的同时,也不能将这种作用过分夸大。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农 村剩余人口都转向城市,另一方面,“必要前提”也并不意味着农 村剩余人口是城市人口增长的惟一来源,城市人口的增长来源 还包括自然增长、海外移民等。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在工业化、城 市化之初,农村剩余人口转移对英国城市化发生所起的关键性 推动作用。 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为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急剧扩大 提供重要的载体来源,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部分自由劳 动力,从而成为英国城市化发生的必要前提。 [收稿日期】 2007—03—2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度重大研究 项目[批准号为05JJDZH228],并受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优秀博士研究 生培养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向德平.城市社会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39. [2]汪冬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53. [3]张友伦,李节传.英国工业革命[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14. [4]王章辉,孙娴.工业社会的勃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 [5][英]约翰 ·克拉潘.姚曾廪译.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M].北京: 商务印馆,1997:348. 『6]黄光耀.论 l8、l9世纪英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J].广西大学学报, 1997,(5). [7]Bederida,F.,A Social History of England 1851—1975[M].London, 1979:P.30. 『8]Deane,P.,and W.A.Cole,British Economic Growth 1688—1959 [M].Cambridge,1962:P.65. [9][10]Clark,C.,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London, 1940:P.65,66. [11]Floud,R.,and D.McCloskey,The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 since 1700[M].Cambridge,1981:P.70. fl2]Mitchell,B.R.,British Historical Statistics[M].Cambridge,1988:P. 708. [13][英]罗伯特 ·杜普莱西斯.朱智强等译.早期欧洲现代资本主义的 形成过程[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232. [14][15]Deane,P.,and W.A.Cole,British Economic Growth 1688— 1959[M].Cambridge,1962:p.65. [16][法]费尔南 ·布罗代尔.顾 良、施康强译.15至 l8世纪的物质文 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 3卷)[M].北京:三联书店,2002:652—653. 『l7]Mitchell,B.R.,Abstract of British Historical Statistics[M].Cam. bridge,1962:P.131. [18][意]卡洛 ·M·奇波拉.徐璇译.欧洲经济史(第 3卷)[M].北 京 :商务印书馆,1988:394. [19]郭爱民.英国农业革命及其对工业化的影响[J].中国农史,2005,(2). [20]Chambers,J.D.,and G.E.Mingay,The A cultural Revolution, 1750—1850[M].London,1966:P.70. [21]Mingay,G.E.,English Landed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M]. Lo ndon,1963:p.190. [22]Floud,R.,and D.McCloskey,The Economic history of B6tmn since 1700[M].Cambridge,198l:P.198. [23]王章辉,孙娴.工业社会的勃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 [24]Deane,P.,and W.A.Cole,British Economic Growth 1688—1959 [M].Cambridge,1962:p.6,8. [25]王章辉,黄柯可.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M].武汉:武汉 大学出版社,1999:7. [26]Deane,P.,and W.A.Cole,British Economic Growth 1688—1959 [M].Cambridge,1962:P.142. [27]Floud,R.,and D.McCloskey,The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 since 1700[M].Cambrid~,1981:P.70. [28]Willson,D.H.,A History ofEn~and[M].Hinsdale,1972:P.544. [29]Overton,M.,Agriculture Revolution in England[M].Cambridge, 1996:P.163. [30]Floud,R.,and D.McCloskey。The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 since 1700[M].Cambridge,1981:P.71. [31]王章辉,黄柯可.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M].武汉:武汉 大学出版社,1999:15. [32]Saville,J.,Rural Depopulation in England and Walels.1851—1914 [M].London,1957:P.13. [33]Lawton,R.,Population mobility and urbanisation,nineteenth—century British experience. in Lawton,R. , and e,Urban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Western Europe from the Late·-Eighteenth to the Early..Twentieth century [c].Liverpool,1989:P.150. [34]Williamson,J.G.,Coping with City Growth during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M].Cambridge.1990:P.28. [35]Devine,T.M.,larbanisation.in Devine,T.M.,and R.Mitchison. People and Society in Scotland,1760—1830[c].Edinburgh,1988:P.41. [编辑:贺永泉]、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本文档为【英国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农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