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结果补语小句分析和小句的内部结构

结果补语小句分析和小句的内部结构

2009-11-29 7页 pdf 227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0069

暂无简介

举报
结果补语小句分析和小句的内部结构 结果补语小句分析和小句的内部结构 Ξ □ R in t Sybesm a1, 沈 阳2 (1. 荷兰莱顿大学 汉学院; 2. 北京大学 中文系, 北京 100871) 摘要: 补语小句分析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即结果补语结构中N P 的句法语义性质和V P 的构造形 式。在结果补语小句的内部结构中, “了”是小句中“体投射”的中心词, 即补语小句的谓语动词要先通过向小 句内A spP 的中心词“了”位置的移位来建立整个句子的“T 链条”, 才能保证句子得到完整的时态解释。“小句 理论”对分析汉语结果补语结构和相关结...
结果补语小句分析和小句的内部结构
结果补语小句分析和小句的内部结构 Ξ □ R in t Sybesm a1, 沈 阳2 (1. 荷兰莱顿大学 汉学院; 2. 北京大学 中文系, 北京 100871) 摘要: 补语小句分析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即结果补语结构中N P 的句法语义性质和V P 的构造形 式。在结果补语小句的内部结构中, “了”是小句中“体投射”的中心词, 即补语小句的谓语动词要先通过向小 句内A spP 的中心词“了”位置的移位来建立整个句子的“T 链条”, 才能保证句子得到完整的时态解释。“小句 理论”对分析汉语结果补语结构和相关结构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是汉语研究中一种值得重视的句法和语义 分析理论。 关键词: 补语小句; N P 的语法性质; V P 的构造形式; 小句的内部结构; 体投射; T 链条 中图分类号: H 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7023 (2006) 0420040207 作者简介: R in t Sybesm a (1960—) , 男, 语言学博士, 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 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沈阳 (1955—) , 男, 上海人, 语言学博士,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 中心研究员, 荷兰莱顿大学访问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 基金项目: 教育部“十五”博士点项目 (01JB 740003) 收稿日期: 2006202202 一、“小句理论”和汉语结果补语结构分析 采用“小句 ( sm all clause)”来分析汉语的 结果补语结构, 是 Sybesm a [ 1 ] [ 2 ]在Hoek stra [ 3 ]提 出的“小句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发展起来 的。这种句法分析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汉语结果 补语结构中的主句谓语动词表达一个非状态性 的动作行为, 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动作行为, 没有 作用的范围和到达的终点。但同时这个动词又 带有一个由简单主谓结构构成的小句性补语, 这个结果补语小句则为没有终点的动作行为提 供作用的范围和到达的终点。通俗地说就是: 这 种结构中的主句动词表示动作行为, 而补语小 句则表示致使结果, 二者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 的“动作- 结果”事件。 汉语的结果补语结构包括及物性结构和不 及物性结构两类。不及物的结果补语结构没有 外部论元 (ex ternal argum en t) , 而只有一个作为 补语的内部论元( in ternal argum en t)。这个内部 论元就表现为一个“补语小句”。以 (1)为例: (1)阿Q 唱哭了。 根据补语小句分析, (1)中主要动词“唱”表 示一个开放性的动作行为 (“唱”的动作行为没 有内部终点) , 同时“唱”这个动作行为又导致了 “阿Q 哭”这个终点结果。这个句子在语义上可 以整体分析为: 有一个“唱”的动作事件和一个 由“唱”所造成的“阿Q 哭”这样一个结果事件。 而这个句子在句法上就可以分析为: 主句谓语 动词“唱”带有一个表示结果的补语小句“阿Q 哭”。这个结果补语小句包含有自身的主语成分 “阿Q ”和谓语成分“哭”, 但没有时态 (ten se)。如 (2) a 所示 (暂时不考虑其中的“了”) : (2) a. 唱[SC阿Q 哭 ] →  (b. 阿Q i[唱[ SC t i哭 ] ]) ·04· Ξ 本文及本刊同时发表的一组文章是荷兰莱顿大学和北京大学合作项目“汉语结果补语研究”和中国教育部“十五” 规划博士点项目“汉语特殊动词和复杂动词论元结构研究”(项目批准号: 01JB 740003)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该项研 究得到荷兰国家科学会 (NWO )、荷兰莱顿大学、荷兰国际亚洲研究院 ( IIA S) 和中国教育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 研究中心研究基金的资助, 论文写作中得到黄正德、郑礼珊、蔡维天等的补充和指正, 特此一并致谢。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由于补语小句没有时态, 不是完整的句子 结构, 因此小句中的各种成份都需要分别移出 以便获得句法允准。如 (2) b 所示, 小句的主语 “阿Q ”, 就需要前移到句子的大主语位置以获 得“格 (Case)”指派。而小句的谓语“哭”, 则需要 前移到主要动词V 0“唱”的位置上, 并最终与之 合并为一个动结式复合动词 (verb compound) “唱哭”。这样才生成 (1)这个句子。下面 (3)是这 个结构生成过程的简化树形图 (同样暂时不考 虑其中的“了”) : 及物的结果补语结构与不及物的结果补语 结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在及物性结构中存在 一个包含外部论元的短语结构层。根据 Chom sky 的观点[ 4 ], 这个句法层次可以称为“vP (小V P)”。这个层次主要作用是为“V P (大V P)” 表达的事件提供一个作为“引发者”或“致使者”的 外部论元。及物性结果补语结构(4) a 的底层结构 如(4) b 所示, 而 (5) 则是这个结构生成过程的 简化树形图 (同样暂时不考虑其中的“了”) : (4) a. 小D 唱哭了阿Q。 b. [ vP小D [V P唱 [ SC阿Q 哭 ] ] ]    (5)中的V P 层与 (3)中的V P 层完全相同: 主要动词“唱”表示一个动作事件, 作为动词补 语的小句“阿Q 哭”则表明这个事件的终点结 果。在 (5)中主要是多了一个由vP 层提供的引 发“唱”这一事件的外部致使论元“小D”。这个 句子在语义上可以整体分析为: 有一个由“小 D”引发的“唱”的事件, 而这个事件造成的结果 是“阿Q 哭”。或者不严格地说, 这句话的意思就 是“(小D )唱歌致使阿Q 哭”。 跟 (3) 的情况相同, 由于小句没有时态, 所 以小句中的各种成分都需要分别移出以便获得 句法允准。小句的主语“阿Q ”由于在小句内无 法获得格, 所以必须前移到最临近的能被句法 允准的位置。在 (3)中这个最临近的位置是句子 的大主语位置, 而在 (5)中, 由于v0 的存在, 这个 最邻近的位置则是V P 的Spec 位置[ 1 ] [ 2 ]。而 (5) 中前移到句子大主语位置的成分则是在vP 的 Spec 位置生成并且作为事件引发者或结果致 使者的外部论元“小D”。与 (3)相同, (5)中小句 的谓语“哭”也需要先移到主要动词V 0“唱”的位 置上, 并与之合并为一个动结式复合动词“唱 哭”, 并且最终一起前移到vP 的中心语v0 位置 上。这样才生成 (4) a 这个句子。 二、补语小句分析中需要讨论的几个问题 下面要讨论补语小句分析中值得注意的几 个问题。包括结构中N P (包括小句的主语名词 和主句的主语名词)的语法性质问题, 以及主句 结构中V P 的构造形式问题。 1. 关于N P 的语法性质 “补语小句分析”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 补 语小句中的主语名词只跟小句的谓语动词有句 法和语义的联系, 而跟主句的谓语动词并没有 直接的联系。 比如不及物结果补语结构 (1)“阿Q 唱哭 了”, 表面上看好像其中“阿Q ”跟主句谓语动词 “唱”也会有某种联系, 至少有语义上的联系, 即 “阿Q ”就是“唱的人”。其实这只不过是受到人 们头脑中关于现实世界百科知识的影响[ 3 ], 即 当人们听到由于“唱”这个动作行为而导致“阿 Q 哭”的结果时, 一般总会联想到“唱的人”就是 “阿Q ”。但根据补语小句分析,“阿Q ”和“唱”在 ·14·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句法结构和语义角色上都没有任何联系①。换 句话说, (1) 和下面的 (6) 在句法结构和语义关 系上应该没有什么不同。比较: (6)肚子笑疼了。 (肚子i[笑[ SC t i疼了 ] ]) 如果说对于 (1)“阿Q 唱哭了”中“阿Q ”与 “唱”是不是有句法和语义的联系还有争议的 话, 那么对于 (6)“肚子笑疼了”, 则毫无疑问其 中的小句主语“肚子”, 只可能与小句谓语“疼” 有句法和语义的联系, 而与主句谓语动词“笑” 并没有任何关系。 在及物的结果补语结构中, 补语小句的主 语跟主句谓语动词也没有句法和语义联系。不 仅在 (4)“小D 唱哭了阿Q ”这样的句子中, 很明 显“阿Q ”既不是主句动词“唱”的主语 (施事) , 也不是“唱”的宾语 (客体) , 而且在下面 (7)中也 是同样的情况。比较: (7) 小D 打死了阿Q。 (底层结构: 小D 打[ SC阿Q 死 ]) 也就是说 (7) 中的主句谓语动词“打”与补 语小句的主语“阿Q ”并没有句法和语义联系, 或者说小句主语“阿Q ”只与小句谓语“死”有句 法和语义的联系。至于感觉上好像“阿Q ”就是 “打”的宾语 (受事) 或者就是被“打”的对象, 那 也同样只不过是人们头脑中一种百科知识的联 想。从严格的句法和语义分析上说,“阿Q ”和 “打”也应该是没有联系的, 即 (7) 和 (4) 的分析 应该完全一样。 关于前面 (4)“小D 唱哭了阿Q ”, 还需要指 出一点: 即不但其中补语小句的主语“阿Q ”跟 主句谓语动词“唱”没有句法上和语义上的联 系, 而且这个句子的表层大主语“小D”跟主句 的谓语动词“唱”, 从严格的句法和语义分析上 说也应该没有什么联系。因为“小D”是在vP (小 V P ) 的 Spec 位置生成的, 语义角色也并非是 “唱”这个动作的发出者 (施事) , 而只是事件的 “引发者”或“致使者”。同样如果把“小D”理解 为就是“唱的人”, 或者说即使极大可能就是“小 D”在“唱”, 这也无非是受人们头脑中百科知识 的影响, 二者在句法和语义上也并没有必然的 联系。换句话说 (4)和下面 (8)应该没有什么不 同。因为 (8)中的表层主语“这篇文章”和“这首 歌”就并不是主句谓语动词“写”和“唱”的句法 主语和施事论元。比较: (8) a. 这篇文章写酸了我的手。 b. 这首歌唱哭了阿Q。 2. 关于V P 的构造形式 前面提到不及物结果补语结构中的V P, 如 (1)“张三唱哭了”, 其中只包含一个主要动词和 一个内部论元 (补语小句) , 没有外部论元。补语 小句的主语前移到主句的主语位置, 才生成了 (1)这个句子。不妨再看一下这个例子 (即 (2) ) : (9) a. 唱[ (1997) SC阿Q 哭 ] →  (b. 阿Q i[唱[ SC t i 哭 ] ]) 从结构变化形式上看, 这种V P 结构有点 像非宾格结构 (unaccusat ives) , 因为后者也没 有外部论元, 只有内部论元, 而且内部论元同样 既可以后置作宾语, 也可以前移作主语 (至于 (9)是不是非宾格结构, 下面还要讨论)。当然, 对 (9)作另一种分析似乎也未尝不可, 即“阿Q ” 本来就是全句的大主语, 并且从主句动词“唱” 获得论元指派, 同时根据论元准则, 补语小句的 谓语“哭”则需要指派另一个论元成分, 而这个 成分则是一个空代词P ro②。这种分析最大的不 同点是认为“阿Q ”并不是前移的小句主语。如 (10)所示: (10)阿Q 唱[ SC P ro 哭 ] ] 由于篇幅限制, 这里不能更多地讨论 (10) 这种看起来同样是补语小句的分析中可能存在 的问题。但至少采用本文 (9)的分析有这样几个 优点: 首先, 采用 (9) 的分析, 可以统一处理汉语 中 (1)“阿Q 唱哭了”和 (6)“肚子笑疼了”, 而 (10)则显然无法用同一种办法来处理 (6)。而且 许多研究证明, (9)的分析不仅适用于汉语的结 果补语结构, 而且也适用于对其他语言的分析, 并且不需要做太大的技术调整, 而 (10) 的分析 则同样很难做到这一点。 其次, 根据 (9) 的分析, 汉语所有不及物的 结果补语结构, 如 (1) 和 (6) , 都没有外部论元。 这就很容易进一步说明不及物结构 (1)“阿Q 唱 哭了”与及物结构 (4)“小D 唱哭了阿Q ”的区别 ·24·  2006 年第 4 期  ① ② 详细的讨论可参看参考文献[7 ]与[1 ]、[2 ]。 马希文[5 ]和沈阳[6 ]也都持这种分析。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和联系。因为实际上后者的结构中就包含了前 者的结构, 或者说前者的结构形式就是后者的 核心结构。换句话说, 由于及物结构 (4)是在原 本没有外部论元的不及物结构 (1)的基础上, 通 过增加短语层来为动作事件提供外部论元, 这 就使得汉语中不及物结果补语结构与及物结果 补语结构的区别和联系变得简单明了。 第三, 采用 (9) 的分析, 可以很容易把汉语 的结果补语结构跟相关的汉语“把”字句的分析 联系起来[ 1 ] [ 2 ]。因为实际上汉语的结果补语结构 如 (4)变换成“把”字句, 只需要在 (5)的基础上, 在“v0”处插入轻动词 (一般所说的介词)“把”, 也就是进行“V - to - v”操作, 不需要更多的移 位运作就可以轻易实现①。例如: (11)小D 把阿Q 唱哭了。 前面说汉语的结果补语结构的V P 似乎可 以分析为非宾格结构。这方面也有汉语其他方 言的一些证据。比如M atthew s、Xu 和Y ip 就提 供了潮州揭阳方言中许多相关结构的例子, 他 们认为下面 (12) (原文 (81) ) 中的标记成分“给 他”(方括号内) 就明确表明这个结构是非宾格 结构[ 9 ]。例如: (12) ka i tou [k’e? i] t sia? kau t iaυ2si 个 肚子 给 他  吃  到 疼2死 “肚子给吃疼死了” 汉语普通话结果补语结构好像也有类似的 事实。比如不少研究都发现, 有些结果补语结构 (包括“把”字句) 中, 可以或必须出现一个前动 词 (p re- verb)“给”。例如: (13)小D 把阿Q 给唱哭了。 不过需要特别注意包含“给”的句子在语义 上的差异。比如如果说在 (1)“阿Q 唱哭了”这个 句子中, 究竟是谁 (是阿Q 本人还是其他某个 人)“唱”还不是很清楚的话, 那么如果句中加上 一个“给”, 如下面 (14) , 那么“唱”的人就几乎不 可能是“阿Q 自己”了。换句话说, 当句子中出现 “给”时, 这 个 句 子 就 类 似 于 被 动 结 构 (passives) , 即表明结构中还存在另一个未在句 中出现的施事成分。比较: (14)阿Q 给唱哭了。 这样说来, 如果假设 (1)其实是分别对应两 个不同底层结构的“歧义”结构, 那么其中应该 只有一个才是真正的非宾格结构。Sybesm a 曾 认为, (1) (亦即前面的 (9) 和下面的 (15) a) , 应 该是与 (15) b 相同的结构, 而后者就是典型的 非宾格结构[ 2 ]②。比较: (15) a. 阿Q 唱哭了。 可分析为: 阿Q i[唱[SC t i哭 ] ] b. 阿Q 跳在桌子上。 可分析为: 阿Q i[跳[SC t i 在桌子上 ] ] 但毕竟 (15) a 和 (15) b 有两个方面的不同, 如 (16) 所示: 一是 (15) b 中不能插入前动词 “给”, 二是在 (15) b 不能增加一个vP (小V P)层 来提供一个外部论元。比较: (16) a. 3 阿Q 给跳在桌之上。 b. 3 小D 跳阿Q 在桌子上。 由此可见, Sybesm a (1999) 的分析似乎只 能说明 (1)的一种结构形式 (即没有或不能加上 “给”的结构形式) , 而不能说明 (1) 与 (14) 相对 应的另一种结构形式 (即已经或可以加上“给” 的结构形式)。尽管目前对于 (14)的底层结构形 式究竟是什么样的还不是很清楚③, 但有一点 还是可以看出来的, 即 (1) 和 (15) b 的结构形式 并不完全相同。如 (16) b 所示, 后者至少并不具 有“不及物结构- 及物结构”的交替对应形式。 除了上面讨论的两个问题, 在补语小句分 析中还有其他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尤其是 涉及到一些技术细节的时候就更是如此。在本 期中发表的同属于本课题的一组文章已经对有 关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比如双宾结构和处所 补语结构的分析 (赵欣) ; 虚化的表结果的动词 后缀 (如“V 成”) 分析 (玄 ) ; 不及物结构和及 物结构中补语指向主语的差异分析 (梁雨) ; 表 示预期结果偏离的结果补语结构的句法分析 (彭国珍) ; 作为致使者的外部论元与主句动词 关系的分析(蒋鲤)等。此外还包括结果补语结构 中动词拷贝现象的分析[ 11 ]等。这些问题的讨论都 可以从不同方面深化小句理论和补语小句分析。 ·34·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 ② ③ (1)与 (14)对应的结构形式可能属于“中动结构 (m iddles)”。 参看参考文献[10 ]。 关于把字句的分析, 可参看唐艳艳 [8 ]和彭国珍 (见本期文章)的论述。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三、汉语结果补语小句的内部结构 下面要简单讨论一下汉语结果补语小句的 内部结构形式, 其中也包括“了”在结果补语结 构中的位置和作用。这实际上也是对前面讨论 问题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小句”一般定义为“词汇性的主谓短语”, 虽然其中也要受到一些功能性投射的控制, 但 肯定不是一个时态性 (ten se)结构 (即不是T P)。 我们之所以要承认在小句中也包含一些功能性 的投射, 其中一个原因与A bney 的研究结果有 关。他证明所有的词汇投射 [L ( ex ica l) - P ro ject ion ]都要受到功能投射[F (unct ional) - P ro ject ion ]的控制[ 12 ]。如果A bney 的看法是正 确的, 那么显然小句就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词汇 性主谓短语。现在看来, 小句和完整句子结构最 重要的区别, 就在于小句结构没有“时态”, 这也 正是“小句”中要有个“小”字的原因。那么小句 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可以从汉 语结果补语结构的一些现象来看。 包括前述 Sybesm a [ 1 ] [ 2 ] 和沈阳[ 6 ] 的分析在 内, 目前一般都承认汉语结果补语结构的底层 基础语序是[V - N P- R ], 但表层语序则是[V - R - N P ]。上面的分析假设是通过N P 和R 分 别发生移位来实现的。现在要进一步讨论的问 题是: 这些成分究竟为什么要移位, 这些成分移 位的过程到底是怎样的。 先说小句内的成分为什么要移位。Stow ell 曾针对这一类问题提出过一个“谓语指称条件 PRC (P redica te R eference Condit ion)”[ 13 ]。该条 件可以表述为:“一个谓语的中心成分必须被一 个指称范畴所管辖。”Stow ell 认为语言中的指 称范畴有两个: D (冠词成分) 和 Infl (屈折成 分)。名词短语要受D 成分的管辖, 而谓词短语 则主要是受 Infl 成分的管辖。按照这一原则, 如 果一个谓语 (比如小句的谓语) 没有被 Infl 管 辖, 那么这个谓语成分就必须发生移位, 也就是 要与受管辖的主要动词“合并”, 以便能接受指 称范畴 Infl 的管辖。Stow ell 提出的可以用 (17)的图形来说明:   注意在 (17) 中小句 (SC) 还是一个没有任 何功能性投射的纯粹词汇结构。而根据PRC, 任 何谓语成分都必须接受 Infl 指称范畴的管辖, 因此小句的谓语就必须前移到主要谓语动词位 置与之合并。Hoek stra 曾把这个意思重新表述 为: 任何一个从属性谓语结构必须与主要事件 结构中受管辖的谓语动词合并, 由此这个从属 性的谓语成分才能得到时态的解释[ 14 ]。这一个 观点用Guéron and Hoek stra 的另一种说法就 是: 句子中任何涉及谓语结构的成分, 包括“时” 成分、“体”成分, 也包括谓语动词本身 (即当谓 语动词在词汇上为“空”时) , 都必须由一个“T 链条 (T - Chain)”相互连接, 如果没有这个 T 链条来连接或者这个T 链条中断, 整个句子的 事件就无法得到时态上的解释, 结构也就不合 法[ 15 ]。 再说小句内的成分如何移位。前面关于汉 语结果补语结构的各种树形图中都说小句的谓 语是直接移位到主句动词的位置, 即与主句动 词合并成一个复合动词。但那时还没有考虑怎 么处理结构中的“了”, 如 (1)“阿Q 唱哭了”中的 “了”。Sybesm a 主张把“了”看作是包含在小句 中的“体投射 ( aspectual p ro ject ion )”的中心 词[ 2 ] [ 16 ]。之所以采用这种处理, 部分是由于到目 前为止大量研究成果已证明了这一点, 部分也 是基于我们自己对“时 (ten se)”和“体 (aspect)” 二者不同性质的区分, 即“时”成分处于V P 之 外 (高于V P) , 而“体”成分处于V P 之内 (低于 V P)。这样就不妨假设, 如果汉语结果补语结构 的补语小句中必须包含某些功能性的投射, 那 么这个投射就只是“体投射”。“了”不仅正是这 种体投射的中心成分, 而这个位置也就正是补 语小句的谓语动词首先移至的位置。下面的 ( 18) 就是包含了A spP (以“了”为中心成分) 的 小句结构中谓语动词移位过程的树形图: ·44·  2006 年第 4 期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如 (18) 所示, 小句中的谓语动词“哭”并不 是直接前移到主句动词V“唱”的位置, 而是首 先前移到A spP 的中心词位置, 也就是跟“了” 结合成“哭了”。在这一步之后,“哭了”才又继续 向前移位跟主句动词“唱”合并成为一个复合动 词, 即“唱哭了”整体上作为V P 的中心词。只是 这种合并是发生在语法层还是发生在语音层, 现在还不能确定。之所以要加上小句谓语前移 到A spP 中心词位置这一步中间站, 实际上也 就是为了实现前述整个句子“T 链条”的相互连 接, 以便使句子得到完整的时态解释。 上述小句内部谓语动词移位形式的操作, 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假设, 实际上也可以得到大 量语言事实的支持。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壮语 和汉语广东话就都有相关的例子, 确认这种为 了建立“T 链条”而形成的小句谓语的移位形式 是存在的。 比如壮语中也有与汉语类似的结果补语结 构, 但壮语与汉语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就是, 壮 语的体标记成分“了 ( lo )”处于句子的末尾, 而 并不是紧挨着动词。值得注意的是, 壮语中表示 结果的补语动词总是先向这个体标记成分靠 拢, 而不是先移向主句谓语动词。请观察下面 ( 19) 例子中的补语动词“死 (dai)、完 ( leu4)、哭 (daej)”的位置 (其中例 (19) 的 c、d 例引自覃晓 航[ 17 ])。例如: (19) a. de haeb duz gaeq gou dai lo 它 咬 只 鸡 我 死 了 “它把我的鸡咬死了” b. ku1 rja3 pw an3 rw 1 ( tu2) ku1 leu4 lo 我 写 本 书 “的”我 完 了 “我把我的书写完了” c. boux vunz de ban j duz ngw z dai lo 个 人 那 摔 只 蛇 死 了 “那个人把蛇摔死了” d. dahm eh ndaq dahnuengx daej lo 母亲 骂 妹 哭 了 “母亲把妹妹骂哭了”   同样有对比价值的现象是, 当壮语结果补 语结构中出现另一个时体标记成分, 如动词后 情态标记成分“得 (ndaej)”, 而结构中没有句尾 的体标记成分“了 ( lo )”时, 可以发现表示结果 的补语动词却是紧挨着“得”, 即处于小句主语 另一边的位置。请注意表结果的补语动词“死 (dai)、完 ( leu4)”在 (19) aöb 中的位置和在 (20) 中的位置。比较: (20) a. de haeb ndaej da i duz gaeq gou 它 咬 得 死 只 鸡 我 “它能咬死我的鸡” b. ku1rja3 ndaej leu4pw an3rw 1 ( tu2) ku1 我 写 得 完 本 书“的”我 “我能写得完我的书”   下面两组广东话的例子 (引自 Cheng 和 Sybesm a [ 18 ])也可以证明同样现象。其中表示结 果的补语动词“起、出、走”, 要么与相当于普通 话“了”的“zo”相连接, 要么与处于句尾的“来” 相连接。尽管目前还不能完全解释这些现象的 具体原因, 但至少有一点是清楚的, 在近代汉语 中, 像“来”这样的成分原本是可以作为体标记 的。比较: (21) a. keo i lo2zo li2seung syu hei2lei 他 拿了 这箱书 起来 b. keo i lo2hei2zo li2seung syu 他 拿起了 这箱书   意思都是:“他把这箱书抬上来了” (22) a. keo i lo2zo di2cin ceo t2lei 他 拿了 些钱 出来 “他把钱拿出来了” b. keo i lo2zau2zo bun2syu 他 拿走了 本书 “他把书拿走了”   上面的例子似乎都可以证明前面提出的假 设, 即汉语普通话结果补语小句的谓语动词, 也 必须首先通过向小句内A spP 的中心词“了”位 置的移位来建立整个句子的“T 链条”, 从而保 证句子得到完整的时态解释。 参考文献: [ 1 ] Sybesm a R in t. Causat ives and A ccomp lishm en ts. T he Case of Ch inese ba [D ]. Docto ral D isserta t ion, U n iversiteit L eiden, 1992. [ 2 ] Sybesm a R in t. T he M andarin V P [M ]. Do rdrech t: K luw er, 1999. [3 ]Hoek stra T eun. Sm all C lause R esu lts [J ]. L ingua, 1988, 74. [ 4 ] Chom sky N oam. T he m in im alist P rogram [M ]. ·54·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Cam bridge, M ass: M IT P ress, 1995. [5 ]马希文. 与动结式有关的某些句式 [J ]. 中国语文, 1987: 6. [6 ]沈阳. 名词短语的多重移位形式及“把”字句的句法构 造和语义解释[J ]. 中国语文, 1997: 6. [ 7 ]H uang C, Jam es T. Comp lex P redicates in Con tro l [C ]ööCon tro l and Gramm ar, ed. R ichard L arson, Sab ine Iatridou, U tpal L ah iri, and Jam es H igginbo tham. Do rdrech t: K luw er. 1992. [ 8 ]唐艳艳. 从SC 理论看现代汉语“把”字句的生成[D ]. 北京大学硕士论文, 2005. [ 9 ] M atthew s Stephen, Xu H uiling, Y ip V irgin ia. Passive and U naccusat ive in the J ieyang D ialect Chaozhou [J ]. Jou rnal of East A sian L ingu ist ics, 2005, 14. [ 10 ]M ulder R ené, Sybesm a R in t. Ch inese is a VO 2l anguage [ J ]. N atu ral L anguage and L ingu ist ic T heo ry, 1992, 10 (3). [ 11 ] Cheng L isa. V erb2copying in M andarin [ J ]. M s. U n iversiteit L eiden, 2005. [ 12 ]A bney Stephen. T he English N oun Ph rase in Its Sen ten tia l A spect [D ]. Docto ral D isserta t ion, M IT , 1987. [ 13 ] Stow ell T im. Sm all T lause R estructu ring [ C ]öö P rincip les and Param eters in Comparat ive Gramm ar, ed. R F reidin. Cam bridgeM ass: M IT P ress, 1991. [ 14 ] Hoek stra T eun. A spect and T heta T heo ry [C ]öö T hem atic Structu re: Its Ro le in Gramm ar, ed. Iggi Roca, Do rdrech t: Fo ris, 1992. [ 15 ] Guéron Jacqueline, T eun Hoek stra. T he T empo ral In terp retat ion of P redicat ion [ C ]ööSm all C lauses, ed. A nna Cardinalet t i, M aria T eresa Guast i, San D iego Cal: A cadem ic P ress, 1995: 772107. [ 16 ] Sybesm a R in t. W hy Ch inese V erb2le Is A R esu lta t ive P redicate [ J ]. Jou rnal of East2A sian L ingu ist ics, 1997, 6 (3). [17 ] 覃晓航. 壮语特殊语法现象研究[M ]. 北京: 民族出 版社, 1995. [ 18 ] Cheng L isa, Sybesm a R in t. Po stverbal“can”in Can tonese ( and H akka ) and A gree [ J ]. L ingua, 2003, 114. Sma ll Clause Results and the In terna l Structure of the Sma ll Clause R in t Sybesm a1,  SH EN Yang2 (1. D ep artm en t Ch inese S tud ies, L eid en U niversity , N etherland ; 2. D ep artm en t of Ch inese L ang uag e and L itera tu re, P ek ing U niversity , B eij ing 10087, Ch ina) Abstract: T h is paper p resen ts a sho rt in t roduct ion to Sm all C lau se T heo ry and the sm all clau se app roach to Ch inese resu lta t ive st ructu res. It is show n tha t the sm all clau se app roach seem s like a fru itfu l w ay of ana lysing no t on ly resu lta t ive st ructu res bu t a lso m any o ther sim ila r st ructu res in Ch inese. T he paper fu rther invest iga tes the in terna l st ructu re of the resu lta t ive sm all clau se in Ch inese and concludes tha t the sm all clau se m ay con ta in an aspectua l funct iona l p ro ject ion, headed by le“了”. T he sm all clau se p red ica te m oves tow ards le“了”so as to be included in the T 2cha in w h ich connects a ll tem po ra l, aspectua l and p red ica t ive elem en ts in a sen tence so as to m ake tem po ra l in terp rea t ion of the sen tence po ssib le. Key words: sm all clau se; sta tu s of N P s and the inner V P; the in terna l st ructu re of the Ch inese resu lta t ive sm all clau se; aspectua l p ro ject ion; T 2Chain 责任编辑 辰氏 ·64·  2006 年第 4 期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本文档为【结果补语小句分析和小句的内部结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