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关于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

2009-11-25 5页 pdf 255KB 70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1047

暂无简介

举报
关于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 总第 76 期       内 蒙 古 民 族 师 院 学 报 (哲 社 版)       1998 年 第 4 期 Series  76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Teachers’College for the Nationalities   Issue 4.  1998 关于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 张 庆 海   内容摘要 :克伦威尔是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 ,是近代英国的奠基人。他 打败封建王党历来为人们所称颂 ,而远征爱尔兰 ,镇压平等派与掘土派 ,以及以独裁代替共和 ,...
关于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
总第 76 期       内 蒙 古 民 族 师 院 学 报 (哲 社 版)       1998 年 第 4 期 Series  76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Teachers’College for the Nationalities   Issue 4.  1998 关于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 张 庆 海   内容摘要 :克伦威尔是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 ,是近代英国的奠基人。他 打败封建王党历来为人们所称颂 ,而远征爱尔兰 ,镇压平等派与掘土派 ,以及以独裁代替共和 , 这一切也正表明他是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的代表 ,并不像某些史学家所说的他是一个“矛盾”的历 史人物。   我国史学界于 80 年代初掀起了对克伦 威尔评论的热潮 ,并一直持续至 80 年代末 , 其中不乏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章 ,①如王 觉非先生对国外史学自克伦威尔朝代开始的 对其评述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 ;蒋孟引 先生是否定克伦威尔的代表 ;关勋夏先生则 采取了二分法 ,认为克伦威尔既有成就也有 罪过 ,是“矛盾”的历史人物。②至 90 年代 ,对 克伦威尔的研究就悄无声息了 ,学者们更加 倾向于关勋夏的观点而达成共识。 当然 ,蒋孟引先生在文章中以大量史料 来证明克伦威尔是一个“向上爬”的小丑 ,他 是彻底的非革命者 ,这种评论本身就是违反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评论应以对事物发展的 客观实践为 ,主观动机是不能作为主要 依据的 ,更何况这种动机往往陷入猜测这中。 另外 ,蒋先生的引文虽然丰富 ,但一看就知 道 ,他重复的正是英国史学上否定克伦威尔 时期的观点与论据。王觉非先生的论文中已 充分展示了这一点。 认为历史人物有功有过 ,功过应分清 ,尤 其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这种方法已成为 史学研究中的思维定势。许多人挂在嘴上 , 也落实到了笔上 ,即评价历史人物的文章“三 大块”,“功、过、矛盾的历史人物”,并声称这 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当然 ,在评论 不同的历史人物时 ,这种方法也有变化 ,如一 个个史实的分析、一个个阶段的分析等。而 对克伦威尔评价近年来趋于沉寂 ,正是由于 史学界取得了这种方法的统一而在观念上无 法突破的缘故。 笔者认为 ,克伦威尔是一个划时代的伟 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他有缺点 ,但那是伟人 的缺点。在评价克伦威尔时首先应肯定他是 一个伟大人物 ,他所做的一切是他为那个时 代服务的。 由于克伦威尔在反封建方面的功劳已为 当今国内外史学界所共识 ,其分歧即在于他 镇压平等派、掘土派 ,以及远征爱尔兰和建立 军事独裁政体 ,现就这几个问题进行粗略的 分析。 一、关于克伦威尔镇压民主运动与远征 爱尔兰 关于镇压平等派与掘土派运动。平等派 是城市平民的代表 ,掘土派是农村自耕农的 代表 ,城市平民与自耕农在革命中给了资产 阶级及新贵族以莫大的支持 ,帮助资产阶级 将革命胜利完成。③但在打败了封建王党的 军事进攻之后 ,克伦威尔于 1647 —1649 年先 后两次镇压了平等派运动 ;1649 年又镇压了 掘土派。有人进而认为克伦威尔此举使英国 革命走上下降的路线 ,并以克伦威尔加速土 ·21· 地圈占速度为依据。 事实上 ,这里应弄清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 是镇压人民运动是否就无条件地视为“罪 过”;二是对圈地运动与法国分配小土地政策 的评价。我们知道 ,平等派、掘土派要求建立 的无限制的 ,以小生产为基础的、倒退的所谓 “真正自由的共和国”, ④这与资产阶级的、进 步的 ,以私有财产为基础、以大生产为发展方 向的共和国相去甚远。克伦威尔所要建立的 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正是历史的要求、朝代的 呼唤 ,是正确的。在这一点上 ,他是无罪而有 功的 ,只是他利用的手段过于残酷罢了。而 圈地运动的加速进行“使英国革命在本质上 有别于用分散土地来消灭大土地所有制的法 国革命”, ⑤这里所谓“本质上”并不指性质差 异 ,而是手段不同 ,且没有孰优孰劣的裁决。 生产的集中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各国资本 主义化的进程中 ,集中的速度越快 ,社会发展 也越快 ,英国圈地运动走的正是这一道路。 而法国分散的小生产严重地阻碍其生产的发 展 ,以及专制政体长期存在也正是小农的作 用。如果我们不是历史地分析社会发展史 , 那么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就不再是社会的 进步 ,而是走向深渊了。因为原始社会是公 有制 ,而奴隶社会的残酷是人所共知的。但 我们为什么称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更为先 进、更为文明呢 ? 这就是历史的观念 ,它是以 社会发展的客观方向为基点 ,而不是悲天悯 人。克伦威尔所进行的以掠夺农民土地为方 式的圈地运动 ,以及在 1851 至 1852 年通过 所拍卖的大块土地 ,农民确为受害者。⑥但正 是农民的受害之实确保了英国专制政体在 1689 年之后再没有出现 ,同时也确保了英国 工农业近代化的顺利完成。⑦ 我们没有必要为克伦威尔镇压人民的屠 刀唱赞美诗 ,但必须指出的是 ,克伦威尔维护 资产阶级并没有错 ,如果说错 ,那即是其手段 过于残酷罢了。 关于远征爱尔兰的问题。克伦威尔远征 爱尔兰进行殖民侵略 ,的确给爱尔兰人民造 成了深重的灾难 ,使他的身上沾满了爱尔兰 人的鲜血 ,克伦威尔难辞其咎。但这说明了 另一个问题 ,即克伦威尔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事实上 ,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 ,资产阶级无不 要求进行殖民扩张 ,其政治代表往往尽力满 足他们的这一愿望。 二、关于克伦威尔独裁政体 有的学者指出 ,克伦威尔处死国王及建 立共和国完全是处于人民的压力上不得已才 实行的 ,而其后来进行军事独裁统治才是其 政治目的。⑧从一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对人 物进行评价是不可靠的 ,甚至从人物的言论 出发评价人物也不可信 ,历史人物 ,尤其是政 治人物的愿望与言论本身的可靠性就值得怀 疑 ,在言与行之间 ,我们的评价研究更应侧重 后者 ,当主观愿望与其行动发生矛盾之时这 种方法就尤为重要了。也就是说 ,在 1648 至 1649 年英国革命危机关头 ,克伦威尔事实上 是推动革命向前发展了的 ,这一点勿庸置疑。 而对于克伦威尔最后建立军事独裁政 体 ,并以之取代了共和制 ,我们要客观地与当 时英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 1653 年 4 月 20 日 ,克伦威尔率领一支火枪 队闯入长期议会 ,宣布解散了议会 ,随后建立 了自己的御用国会 ,成立了护国主政体。许 多学者认为 ,护国主政体是一种专制政体 ,是 共和主义的倒退 ,它的存在促成了斯图亚特 王朝的复辟。⑨不错 ,护国主政体是一种专制 的政体 ,在形式上也是共和主义的倒退 ,且其 运作方式也极易令人与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 联系起来 ,而认为是一脉相承的。但是 ,护国 主政体在英国革命中并不是共和主义的倒 退 ,也与复辟有质的区别。 要弄清克伦威尔建立的护国主政体 ,必 须先弄清两个问题 :这一政体出现的原因及 性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是人民群众创造了 历史 ,其中克伦威尔也是人民创造出来的。 ·31· 且不说克伦威尔的光辉业绩都是在人民群众 的支持甚至参与下完成的 ,即使是所谓的“罪 行”,也与人民群众的态度息息相关。克伦威 尔独裁政体的建立也基于此。驱散议会一般 认为是向专制转向 ,因为我们一直将议会政 治及其完善看作是资本主义政治民主的典型 代表 ,但克伦威尔所驱散的长期议会已极为 腐败 ,声名狼藉 ,它已与资产阶级及人民群众 下层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克伦威尔所代表的 是英国人民的意愿 ,是“英国人民通过克伦威 尔驱散了长期议会”。⑩ 另外 ,保卫资产阶级与新贵族既得利益 的需要促使克伦威尔独裁建立。克伦威尔政 权不是下层人民的政权。当时英国的金融贵 族、农业贵族、商人以及那些靠购买爱尔兰和 苏格兰地产而发财的人 ,连同革命中的受益 者和军政要员 ,他们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来保 卫其利益 ,稳定社会秩序 ,使其生活进入他们 预想的以私有财产为根基的秩序之中。这 样 ,来自封建王党势力的想将社会拉回旧秩 序之中的复辟活动 ,以及人民群众下层欲继 续革命的运动的压力 ,均需要强有力的政府 进行镇压 ,但当时的共和政府已无力完成这 一任务。克伦威尔由于在内战中的崇高的不 可替代的威望 ,使他成了资产阶级的首选人 物。同时 ,正是克伦威尔政权使英国革命的 成果大体上保留下来 ,使英国沿资本主义道 路顺利发展起来。 我们不能否认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正 是英国当时政治、经济及各方面状况综合而 形成的合乎逻辑的结果 ,而且是符合处于上 升时期的新的生产力代表者的利益。但是 , 由于这个政权是在资产阶级面临失去财产权 的威胁之下建立的 ,这样 ,一旦威胁解除或基 本解除 ,资产阶级就不再支持它了。米涅在 评价拿破仑政权和克伦威尔政权的产生与失 败时说 :“这就是产生于自由、却不复以自由 为基础的政权的结局。”瑏瑡 至于克伦威尔政权是否成为斯图亚特王 朝复辟的桥梁 ,史学界历来争论不休。我国 史学界的王觉非、蒋孟引、关勋夏等人均持肯 定态度 ,认为克伦威尔独裁摧毁了民主势力 , 为复辟大开方便之门。这里 ,我们只需研究 一下各民主势力的主张即会发现 ,它们的主 张均与当时的经济基础与阶级关系脱节 ,理 想主义者居多 ,如果它们掌握政权 ,革命的果 实就会易手 ,且决不会是斯图亚特王朝在承 认革命成果基础之上的复辟 ,而是其简单的 复辟。另外 ,我们需看一下克伦威尔在复辟 王朝时的历史地位就会发现 ,克伦威尔政权 实际上与斯图亚特王朝是有很大不同的。斯 图亚特王朝复辟后 ,王党分子专门召开会议 , 把已死的克伦威尔宣布为“弑君”犯而重新处 决 ,且于 1661 年 1 月 30 日 ,也就是查理一世 被处决的 12 周年 ,把克伦威尔尸体从棺木中 拉出来吊上绞刑架 ,然后袅首示众。而这一 时期的史学也对克伦威尔持全面否定的态 度 ,1663 年出版的詹姆斯·赫斯的《鞭子》一 是代表作 , 瑏瑢卡莱尔称它是咒骂克伦威尔 的主要资料来源 ,当然 ,卡莱尔对克伦威尔是 持全面肯定态度的 ,他的评价不可全信 ,但反 映出复辟时期史学在评论克伦威尔时主导方 向。我们至少不应把克伦威尔政权与复辟王 朝之间的关系说得如此紧密 ,决定与被决定 的关系是不成立的。 我们认为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进行 独裁乃至复辟统治都是正常的 ,是革命成果 的稳定时期 ,是英国、法国等国的阶级构成及 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关于这一点 , 马克思总结说 :“任何国家 ,只有经过残酷的 斗争和共和国的政府形式才能从君主专制过 到君主立宪。”瑏瑣马克思所做的是对 17 世纪 英国历史的总体性概况 ,而至于他同时又说 过的“克伦威尔通过征服爱尔兰而推翻了英 格兰共和国”瑏瑤等 ,是马克思对个案这间联系 的研究 ,但如将它放入整体历史的研究之下 , 就会发现马克思的对克伦威尔独裁的评价。 正如在拿破仑建立帝制的问题上 ,恩格斯说 : ·41· “我并不准备责备他”, 瑏瑥我们何不在克伦威 尔独裁问题上也同革命导师保持一致呢 ? 三、关于克伦威尔评价的方法 正如本文前面已经提及的 ,我国史学界 对人物的评价已走入程式化的困惑中。一 功、二过、三矛盾。并且 ,这种方法尤为可怕 的后果是成为大中学历史人物教学的主导方 法与原则 ,并且自以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 辩证法。其实 ,辩证法并不是这样分析事物 的 ,相反却是坚决反对这种方法的。马克思 在批判蒲鲁东的思想时就曾讲过 ,蒲鲁东的 思维方法就是一方面和另一方面。瑏瑦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在历史人物研究时 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大家注意。 首先 ,关于事物的两面性问题 ,即事物的 矛盾性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 ,任何事物都 具有两面性 ,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国史学 界不加分析地据此称一切人物都是矛盾的历 史人物 ,都是先进性与落后性的结合 ,并以具 体史实加以填空。其实 ,这些分析结论等于 什么都没说 ,且千篇一律。现以马克思在《路 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分析拿破仑与路 易·波拿巴的方法试加说明。马克思认为拿 破仑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他所有的缺点 是伟大人物的缺点 ,其成就是其一生的主流 : 而路易·波拿巴则是一个小丑 ,尽管这一小丑 处处模仿英雄拿破仑 ,但他仍然也只能是个 “小丑”,是“不可救药的蠢驴”。瑏瑧也就是说 , 马克思评价历史人物时总指出其主导方面的 评价 ,而不是各打五十大板 ,一方面有功 ,另 一方面有罪。曾有一位学理工的学友问我 : “辩证法是不是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 一方 面和另一方面。”并举例说明这种方法的错 误 :假如你打一个针子 ,你能钉得既牢固又不 牢固吗 ? 我告诉他说这是诡辩 ,是庸俗的辩 证法 ,马克思是反对的。他却说你们历史学 评价事物时不是一直这样做吗 ? 我真的有点 惭愧。 其次 ,人们评价资产阶级人物时 ,总是要 努力在其身上找到不足之处 ,这种方法已成 了思维定式。如大学教材中在叙及林肯对待 南方奴隶制的态度时 ,十分肯定地说明林肯 不是废奴主义者 ,但查其理由 ,不过是林肯不 主张马上废奴 ,且不主张马上以武力废奴。 但不废奴是一个问题 ,如何废奴又是另一个 问题 ,教材的作者用第二个问题的来回 答第一问题 ,纠其原因 ,即是思维方式的问 题。这样的例子在各类文章、著作中随处可 见 ,在评价克伦威尔时当然也有这种倾向。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克伦威尔是伟 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他领导了推翻封建王 朝与保卫革命成果的伟大革命运动 ,他所暴 露的缺点与局限 ,正是那个时代资产阶级不 成熟的标志 ,并非仅是其个人原因所造成的。 以其镇压民主运动来评述他是一个“矛盾的 一身二任的历史人物”,则超越了他的时代 , 是不合适的。 注释 ①据笔者统计 ,整个 80 年代直接评述克伦威尔 的文章有 13 篇 ,另有 3 篇翻译的评述文章。 ②参见王觉非 :《评研究克伦威尔的史学》,载自 《历史研究》1981 年第 3 期 ;蒋孟引 :《论克伦威尔》, 载自《南京大学学报》1982 年第 3 期 ;陈贤齐 :《也评 克伦威尔》,载自《四川大学学报》1985 年第 3 期 ;关 勋夏 :《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载自《华南师范大学 学报》1986 年第 1 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391 —392 页。 ④《温斯坦莱文选》,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第 108 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 卷 ,第 251 页。 ⑥1651 至 1652 年 ,克伦威尔政权先后三次颁 布拍卖土地的法令。在所拍卖的土地中 ,伦敦资产 阶级购得了其中的 50173 % , 土地贵族购得了 9124 % ,其他富人购得了 2819 %。这说明英国革命 是将土地转移到了资产者手中 ,且集中程度较高。 这些数据见 C1N1 阿尔罕盖莱斯基《17 世纪英国革 命时期的土地立法与农民运动》(《史学译丛》1957 年第 2 期) 。 ⑦同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土地政策 ,法国要激进 得多 ,是以小块土地出售的 ,农民成为主要受益者之 ·51· 一 ,我国史学界历来对此津津乐道。但有两点需要 注意 :一是法国专制政体一直延续至普法战争 (参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 八日》一文) ,农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是小农的壮 大在 19 世纪后半期使得其工农业规模小 ,速度慢。 至于与上述两点有关的是 ,法国社会生活各方面的 落后。 ⑧我国学者在谈及这一问题时均采用了这一观 点。国外史学界持这一观点的也不乏其人 ,如英国 学者 David Underdown 说克伦威尔于 1648 —1649 年是被动地“在士兵的压力下”(参见“Honest”Radi2 cals in the Counties , 1642 —1649 ———Pennington and Thomas ,Op. cit ,P. 187)进行革命的 ,而 G. E. Aglmer 则直接指出克伦威尔不是一个自觉自愿的革命者 , 在许多方面还是一个保守派。”(参见 The Struggle for the Constitution , 1603 —1689 , 1971 , P11291 ) 其 实 ,仅从一个人自觉革命还是被迫革命的角度去评 价历史是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⑨在我国学者的论文中均可见这一观点 ,只是 陈贤齐先生没有提及这一点。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6 卷 ,第 15 页。瑏瑡米涅 :《法国革命史》,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 , 第 382 页。瑏瑢James Heath ,Flagellum ,or the Life and Death , Bruial of Oliver Cromwell ,the Late Usuper ,1663.瑏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 卷 ,第 250 页。瑏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 ,第 509 页。瑏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 ,第 637 页。瑏瑦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 ,第 144 页。瑏瑧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2 卷 ,第 503 页。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责任编辑  包国祥〕 (上接第 11 页) 的现象等一系列问题 ,对法老埃及的专制主 义进行了理论化、系统化的论述。 四、视野宏阔 ,积极探索中埃对比研究 古代埃及与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 明国度 ,它们都为世界古代文明的进程作出 了巨大贡献。虽然 ,中、埃文化具有各自不同 的传统和特点 ,但是 ,二者在文化发展的某些 方面 ,也有其相似的地方 ,这是由人类历史进 程总体上的规律性所决定的。 《文集》中收录的《古代埃及与中国的丧 葬类比研究》一文 ,作者通过对两文明的 有关历史文献、考古资料 ,并结合作者本人在 中国和埃及的实地访古考察 ,从埃及的金字 塔着手对中埃两国的丧葬习俗 ,包括尸体防 腐、面具制作、陪葬模型等诸多方面 ,对两国 古代的丧葬习俗 ,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类比 研究。这一类比研究的尝试 ,不仅加深了我 们对两大文明古国的文化的进一步认识 ,而 且也可以看到中、埃人民在丧葬文化上的某 些相似的创造性 ,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所作 出的贡献。正如作者所揭示的那样 ,“中国和 埃及的丧葬文化 ,不仅反映了两大古老民族 丰富的想象力和坚贞的信念 ,也充分显示了 两大文明国家的伟大创造力 ⋯⋯”(第 307 页) 。作者不固守埃及学一隅 ,而是涉猎了大 量的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及考古资料等 ,显 示出学贯中西、博学多识的学术大家风范。 此外 ,《文集》语言通俗 ,行文流畅 ,趣味 性强 ,使人读起来甚感轻松 ,并在轻松之余潜 移默化地接受古代文明的熏陶。 当然 ,《文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表现在 对专有名词的使用不够一致。譬如 ,作者将 “Hyksos”一词 ,有时译作“希克索斯”(第 35、 173、208、222 页) ,但有时也译为“海克索斯” (第 225 页) 。此外 ,文章的内容重在埃及历 史的早期 ,而帝国发展顶峰的新王国时代的 内容涉猎甚少。如果将来《文集》再版时 ,作 者对这些细微之处 ,稍加修葺 ,就可谓“白璧 无瑕”了 ,当然 ,这些不足挂齿的小毛病自然 是“瑕不掩玉”。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 研究所〕 〔责任编辑  包国祥〕 ·61·
/
本文档为【关于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