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方法精讲判断6徐夏(笔记)(2020省考笔试大班山东2期)

方法精讲判断6徐夏(笔记)(2020省考笔试大班山东2期)

2021-11-05 25页 pdf 432KB 124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大花猫

暂无简介

举报
方法精讲判断6徐夏(笔记)(2020省考笔试大班山东2期)方法精讲-判断6主讲教师:徐夏授课时间:2019.08.19粉笔公考·官方微信方法精讲-判断6(笔记)【注意】课前答疑:听回放的同学可以跳过。1.上节课最后一道题涉及推理形式,遇到推理形式的题目,要关注题干。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冰川消融是因果关系,但是那段话有两句话,即“温室效应导致冰川消融,还导致海平面扩大;然后海平面扩大,加速了冰川的消融”,解题要重点关注重复的内容(找关键点),如关注“温室气体”,后面句子中没有与之回应的内容,属于无用信息。2.“且”和“或”,可以使用后推前解题,即“不够有力,则不应该被处死”,后推前可以推出...
方法精讲判断6徐夏(笔记)(2020省考笔试大班山东2期)
方法精讲-判断6主讲教师:徐夏授课时间:2019.08.19粉笔公考·官方微信方法精讲-判断6(笔记)【注意】课前答疑:听回放的同学可以跳过。1.上节课最后一道题涉及推理形式,遇到推理形式的题目,要关注题干。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冰川消融是因果关系,但是那段话有两句话,即“温室效应导致冰川消融,还导致海平面扩大;然后海平面扩大,加速了冰川的消融”,解题要重点关注重复的内容(找关键点),如关注“温室气体”,后面句子中没有与之回应的内容,属于无用信息。2.“且”和“或”,可以使用后推前解题,即“不够有力,则不应该被处死”,后推前可以推出“处死→证据有力”,选项为“证据不够有力”为否后,否后必否前,则“不够处死”,解题过程中,有已知条件,直接代入解题即可。3.遇到“如果不……就不……”,可以按照前推后翻译为“-A→-B”,也可以按照后推前翻译为“B→A”,二者为等价关系。4.上节课例6,提及“温室效应导致冰川消融,还导致海平面扩大;然后海平面扩大,加速了冰川的消融”,为“a导致b,b导致a”,是互为因果,但D项述为“技巧提高平面几何,平面几何有利于立体几何的提高”,与题干完全不一样。5.“如果……则……”等价于“如果……就……”,只要看到“如果”,均为前推后的形式。6.自制力强,可以上980的课程,性价比较高,备考过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班级形式,如自制力和知识消化能力强,听好已有的课程已经足够了。7.第一步先翻译,翻译后能穿串的要穿串,“-乐器→X→吉他”和“乐器→吉他”的前提矛盾,那么结论是必然发生的。如“热天→吃雪糕”和“不热→吃雪糕”,表明无论什么情况均要吃雪糕,所以无论是否学乐器,均要学吉他。8.“且”和“或”的题目,且是同时具备,“或”关系是有一个即可,所以“或”关系为否定一个能够推出另一个,牢记即可解题。9.翻译题:必须要求题干中有翻译的关联词,才能翻译。10.翻译要清晰,第一步先翻译,其中一个推理为“修乡村公路→建处理厂”,还有另一个推理,要先找到箭头,然后结合选项观察,发现A、B项均围绕乡村1公路,均为建立乡村公路要建立另外一个东西。但是提问为“不可能同时出现”,即建立其中一个,另外一个不能建立,则A、B项均不符合要求。C、D项提及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建立污水处理厂,可以推出不能建立垃圾处理厂,此时二者不能同时存在。要先推理,在结合提问方式,该题关键在于提问方式。11.考试过程中,看到题干中“今年只建两个”,其也是条件,但看不看对于“不可能同时(不能同时存在,已包含了‘只建两个’的含义)”无影响,因为该题问法比较特殊,但其他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12.考试中出现“必须”,强调谁,谁放在箭头后(即将重要的内容放在箭头后,不要纠结前后,因为在考题中变化多,特别是在山东考题中),如“顶层设计必须围绕公平竞争的环境”,“公平竞争的环境”重要,所以要放在箭头后,翻译为“顶层设计→公平竞争的环境”(谁重要谁在箭头后)。翻译推理翻译规则一:前→后如果……那么……、一定、就、都翻译规则二:后→前只有……,才……、不……,不……、除非……,否则不……1.除非A,否则B;2.谁必不可少,谁在箭头后翻译规则三:且关系:两者同时成立,缺一不可或关系:两者至少一个成立要么要么:只有一个成立推理规则一:逆否等价符号表示:A→B=-B→-A文字表示: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无必然结论推理规则二:或关系否一推一推理规则三:德摩根定律-(A且B)=-A或-B-(A或B)=-A且-B2“-”进去,“且”“或”互变【注意】翻译推理:1.翻译规则一(前→后):牢记“如果……那么……、一定、就、都、……是……的充分条件”均翻译为前→后。2.翻译规则二(后→前):(1)常用:出现“只有……才……、不……不……、除非……否则不……”均翻译为后→前。(2)特殊情况:①除非A,否则B:翻译为“-B→A”。②出现“……是……的基础/前提/必不可少/必要条件”时,谁必不可少,谁在箭头后。3.翻译规则三:(1)且关系:两者同时成立,缺一不可。(2)或关系(重点):两者至少一个成立。(3)要么……要么……(考试中的迷惑点):二选一。4.推理规则一:逆否等价(重点)。(1)符号表示:A→B=-B→-A。(2)文字表示: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无必然结论(记清晰,考试常在此处设易错项)。(3)注意翻译推理不能用生活中的理解做题,要根据公式解题。5.推理规则二:或关系,否一推一,即否定一个保留另一个。6.推理规则三:德摩根定律,“-”进去,“且”“或”互变,牢记公式,很重要。判断推理方法精讲6学习任务:了解组合排列题以及真假推理题的判定及解题方法1.课程内容:逻辑判断(组合排列、真假推理)2.授课时长:2小时3.对应讲义:131页~137页34.重点内容:(1)组合排列题型识别(2)排除法、代入法的应用(3)辅助技巧(最大信息、列表)(4)真假推理中的常见矛盾关系【注意】本节课逻辑判断2的内容,继续围绕之前讲解的知识,依旧讲解推理,2个小时课程,讲解组合排列和真假推理。第二节组合排列例:甲、乙和丙,一位来自东京,一位来自巴黎,一位来自浪漫的土耳其。现在只知道:丙比东京人的年龄大,甲和巴黎人不同岁,巴黎人比乙年龄小。你猜:甲、乙、丙分别来自哪里……特征:1.两组及以上对象2.对象之间的关系【注意】组合排列:1.组合排列题为逻辑判断中的数学题,该类题目中最难的题目一分多钟就能解题,不能舍弃,其技巧性比较强。2.例:题干给出一些对象(甲、乙和丙),再给出一些年龄关系(如谁比谁大、谁比谁小),最后问每个人来自哪里,即为组合排列题。3.题目特征:给出两组及以上对象(人、地方),并给出对象之间的关系,最后进行匹配,识别很清晰,关键是如何解题。考点一、排除法、代入法1.排除法:读一句,排一句例:甲、乙和丙,一位来自东京,一位来自巴黎,一位来自浪漫的土耳其。现在只知道:丙比东京人的年龄大,甲和巴黎人不同岁,巴黎人比乙年龄小。由此可以推出:A.甲来自于巴黎,乙来自于东京,丙来自于土耳其4B.甲来自于土耳其,乙来自于巴黎,丙来自于东京C.甲来自于东京,乙来自于土耳其,丙来自于巴黎【注意】排除法:1.排除法:读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就观察选项,将不合适的选项排除。即读一句,排一句。2.例:组合排列题,优先排除法(读一句,排一句)。“:”后内容重点关注,根据“丙比东京人的年龄大”说明丙不是东京人(如甲比同学们年纪大,甲和同学们不是同一个人),B项“丙来自东京”与其矛盾,排除。根据“甲和巴黎人不同岁”,说明甲不是巴黎人,A项排除。A、B项排除,C项当选。【例1】(2019广东选调)某单位准备派3名员工外出参加培训学习,从财务部的甲、乙、丙和行政部的丁、戊、己6人中选派人员。由于工作安排限制,参加培训学习的人员安排必须符合以下条件:财务部和行政部分别至少有一人参加;甲和乙不能同时参加;如果丁或戊参加,则丙不能参加。以下人员名单符合条件的是:A.甲、丙、戊B.乙、丙、己C.甲、乙、戊D.丁、戊、己【解析】1.本题选择“符合条件的人员名单”的选项,要匹配,为组合排列题。解题方法为排除法,即读一句,排一句。“某单位准备派3名……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无可用信息,出现“:”,后重点关注。根据“财务部和行政部分别至少有一人参加”,“分别”说明3个人不能来自同一个部门,即要有财务部的人,也要有行政部的人,要有交叉,就不能全部来自一个部门。D项:丁、戊、己均是行政部的人,排除。根据“甲和乙不能同时参加”,C项同时出现“甲和乙”,排除。根据“如果丁或戊参加,则丙不能参加”,表明丁或者戊出现,丙就不能同时出现。A项:丙和戊同时出现,排除。5A、C、D项均排除,B项当选。【选B】【注意】排除法:顺着题干读题,读一句,排一句。【例2】(2017四川下)甲、乙和丙三人在某中学分别教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和政治六门课程中的两门,已知:每门课程只由甲、乙、丙三人中的一人负责;数学老师和物理老师是邻居;甲是三人中年龄最小的;丙和语文老师、物理老师一起回家;语文老师比政治老师年龄要大;周末,英语老师、政治老师和甲一块打球。由此可知,三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是:A.甲教物理和化学,乙教英语和语文,丙教数学和政治B.甲教数学和化学,乙教政治和语文,丙教物理和英语C.甲教物理和英语,乙教化学和数学,丙教语文和政治D.甲教英语和化学,乙教物理和语文,丙教数学和政治【解析】2.课堂正确率为93%。题干出现3个人,分别教6门课程中的2门,要将人与课程进行匹配,为组合排列题,优先考虑排除法(读一句,排一句)。“已知:”后面为重点,需要重点关注。根据“甲、乙、丙三人中的一人负责”“数学老师和物理老师是邻居”“甲是三人中年龄最小的”无法排除选项,继续往下读。根据“丙和语文老师、物理老师一起回家”(如不能表述甲跟着甲的影子回家),说明丙与语文老师和物理老师是不同的三个人,则丙不教语文和物理,排除B、C项。“语文老师比政治老师年龄要大”无法排除选项,继续读。根据“英语老师、政治老师和甲一块打球”,说明三个人一起玩,则甲不教英语、政治,排除D项。【选A】【注意】排除法:通过有效信息,读一句,排一句,考场上顺着题干读题即可。6考点一:排除法、代入法2.代入法:假设选项正确,代入题干验证是否符合题意题干条件确定优先排除;题干条件不确定尝试代入例(2017四川下)甲、乙和丙三人在某中学分别教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和政治六门课程中的两门,已知:每门课程只由甲、乙、丙三人中的一人负责;数学老师和物理老师是邻居;甲是三人中年龄最小的;丙和语文老师、物理老师一起回家;语文老师比政治老师年龄要大;周末,英语老师、政治老师和甲一块打球。题干条件确定——优先排除例(2018安徽)甲、乙、丙三人大学毕业后选择从事各不相同的职业:教师、律师、师。其他同学作了如下猜测:小李:甲是工程师,乙是教师。小王:甲是教师,丙是工程师。小方:甲是律师,乙是工程师。后来证实,小李、小王和小方都只猜对了一半。题干条件不确定——优先代入【注意】代入法:1.假设选项正确,代入题干验证是否符合题意。2.使用条件:题干条件确定优先排除;题干条件不确定尝试代入(关键)。(1)2017年四川下:题干阐述的均为事实,题干条件确定(表达的均为事实情况),优先考虑排除法。(2)2018年安徽:出现猜测,且“都只猜对了一半”,说明每个人说的话有真有假,不知道谁真谁假,题干条件不确定(表明说的话只猜对一半,有真有假,但不清楚谁真谁假),优先考虑代入法。【例3】(2018联考)甲、乙、丙三人大学毕业后选择从事各不相同的职业:教师、律师、工程师。其他同学做了如下猜测:小李:甲是工程师,乙是教师。小王:甲是教师,丙是工程师。7小方:甲是律师,乙是工程师。后来证实,小李、小王和小方都只猜对了一半。那么,甲、乙、丙分别从事何种职业?A.甲是教师,乙是律师,丙是工程师B.甲是工程师,乙是律师,丙是教师C.甲是律师,乙是工程师,丙是教师D.甲是律师,乙是教师,丙是工程师【解析】3.本题出现“都只猜对了一半”,即有真有假,说明题干信息不确定,优先考虑代入法。代入法是假设选项为事实,将题干三句话与选项情况进行对比。A项:假设选项表述的为事实,“甲是教师,乙是律师”与小李的话为“甲是工程师,乙是教师”均不符合,故“小李”的两句话全部为假,不符合题干要求的“猜对一半”,排除。B项:假设选项表述的为事实,“甲是工程师”与小李“甲是工程师”一致(为真);“乙是律师”与小李“乙是教师”不符合(为假),表明小李的话“一真一假”。但不能直接选,此时只看了小李的情况,还有小王和小方的话要看。验证小王的话,“甲是工程师”与小王“甲是教师”不符合(为假);“丙是教师”与小王“丙是工程师”不符合(为假),故“小王”的话全部为假,不符合题干要求的“猜对一半”,排除。C项:假设选项表述的为事实,“甲是律师”与小李“甲是工程师”不符合(为假);“乙是工程师”与小李“乙是教师”不符合(为假),故“小李”的话全部为假,不符合题干要求的“猜对一半”,排除。A、B、C项均排除,D项当选。验证:假设D项表述的为事实,代入小李、小王、小方的话,三者的话均为一对一错,符合题干要求。【选D】【注意】1.代入法:假设选项为事实,和题干进行对应,题干和事实一样,则为真话;与事实不一致,则为假话。2.例3可以用假设法,但本节课讲解的是通用的方法,考试时,但凡出现题干信息不确定的题目,代入法可以通用,但假设不一定通用,方法精讲课中只讲8解通用的方法。例3至少有4种解题思路,只要针对这类题目是通用的方法,那就是最好的。3.代入法在解题过程中,直接顺着选项代入即可。考点二:辅助技巧1.最大信息(题干条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以此作为推理起点【注意】最大信息:题干条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即高频词,中国有句话叫“言多必失”,即废话太多,问题就在此,所以要以最大信息作为推理起点。【例1】(2017国考)大学毕业的张、王、李、赵4人应聘到了同一家大型公司,每人负责一项工作,其中一人做行政管理,一人做销售,一人做研发,另一人做安保。已知:①张不做行政管理,也不做安保;②王不做行政管理,也不做研发;③如果张没有做研发,那么赵也没有做行政管理;④李不做行政管理,也不做安保;⑤赵不做研发,也不做安保。由此可以推出:A.张做销售,李做研发B.赵做研发,李做销售C.李做销售,张做研发D.李做研发,赵做安保【解析】1.本题是将工作和人进行匹配,为组合排列题。题干信息确定,但用排除法比较麻烦,因为需要读一句,排一句,且有些句子无法用于排除,当排除法解题麻烦,不省时时,可以借助其他技巧,考虑最大信息(高频词)。“也”“,”均不是最大信息,最大信息必须是有效信息,“行政”出现的次数最多(言多必失),为最大信息,从“行政”入手解题。根据题干条件①②④可知,张、王、李均不做行政,根据“每人负责一项工9作”,则只能赵做行政,排除B、D项。“赵=行政”是对条件③的否后,否后必否前,推出“赵=行政→张=研发”,张做研发,则张就不能做销售。A项:张应做研发,排除。有些同学用排除法也能解题,但速度没有该方法快,该方法不仅可以加速,还可提供额外的解题方式,不建议画,浪费时间,所以能不画表格就不画表格。【选C】【注意】1.当排除法解题麻烦,不省时时,可以借助其他技巧,考虑最大信息。2.最大信息必须是有效信息。考点二:辅助技巧1.最大信息(条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以此作为推理起点2.符号:“>”、“<”往往涉及年龄、成绩、收入、身高等大小比较【注意】符号:当题目涉及年龄、成绩、收入、身高等大小比较时,可以使用符号表示来解题。【例2】(2019山东)有教师、公务员、银行职员三人,其中甲不是银行职员,乙不是教师,丙不是公务员。教师比乙年龄大,丙在三人中年龄最小。根据上述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是教师B.乙是公务员C.甲不是公务员D.丙不是银行职员【解析】2.本题选择“说法错误”的选项,看清提问。题干出现年龄大小的比较,可以借助符号表达。根据“教师比乙年龄大,丙在三人中年龄最小”,符号表达为“教师>乙>丙”,故甲一定是教师。找到突破口之后,将题干未利用的信息利用即可。根据“丙不是公务员”“甲10是教师”,可知丙是银行职员,乙是公务员。D项:丙是银行职员,选项错误,当选。【选D】【注意】1.只要出现比大小,就先用符号表示。2.组合排列题主要考查思维,如例2看到年龄先用符号表达,然后顺着题干解题,该类题型顺着题干解题的思维方式很重要。考点二:辅助技巧1.最大信息(条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以此作为推理起点2.符号:“>”、“<”往往涉及年龄、成绩、收入、身高等大小比较3.画表格:几个对象,3个及以上信息列表之后,优先填入确定信息【注意】画表格(重要):较麻烦,不轻易用。1.题干给出几个对象,信息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时,可以考虑画表格。2.常见表格:(1)一维表:从左到右就是一个表格(如表格标序号为1、2、3、4、5、6、7),如果题目要求排序、排名时,画一维表即可。(2)二维表:①如有甲、乙、丙三个人,给出身高和性别,画表时左侧有一部分,右侧有一部分,有双维度,即为二维度表。②使用条件:当题干有3个以上信息时,画二维表。3.表格列好之后,优先将确定信息填入表格,以免遗忘信息。4.画表格只是帮助整合信息,不能解题。【例3】(2019上海)近期女子乒乓球世界排名前7名(没有并列)在甲、乙、丙、丁、戊、己和庚(这不是排名顺序)7人中产生。已知:11(1)甲排名第4;(2)乙和丙的排名在甲之前;(3)丁的排名在乙之前;(4)排名第6的是一名外国选手;(5)在排名中,每一名外国选手的前一名都是中国选手;(6)戊是一名外国选手。如果己和丙排名之间隔着两人,则可以得出下列哪项?A.己排名第7B.庚排名第5C.乙和庚排名之间隔着两人D.乙和庚排名之间隔着三人【解析】3.题干出现排名,且信息比较大,排除法无法解题,考虑画一维表。将题干中的确定信息填入表中。根据条件(1),可将甲在填在4;根据条件(4),将外国选手填在6;根据条件(5)可知5是中国选手。围绕确定信息继续填写表格,围绕条件(1),甲在4,根据条件(2)(3)可知“甲”前面的1、2、3位为乙、丙、丁,那么5、6、7位为戊、己、庚。围绕条件(6),根据条件(5)可知(5是中国选手),若7是外国选手,那么6应当为中国选手,与条件(4)矛盾,故7只能是中国选手。条件(6)说明戊是外国选手,则戊在6。根据“己和丙排名之间隔着两人”,己和丙只能在5和7中进行选择,若已在7,那么丙在4,而4是甲的位置,与条件(1)矛盾,故己在5,那么丙在2。顺着题干将未使用的条件进行使用,根据条件(3),“丁的排名在乙之前”可知丁在1,乙在3,那么庚在7,D项当选。【选D】【注意】凡是涉及排名、排序的,先画一维表,将确定信息填入表中,然后围绕确定信息进行分析,分析过程中顺着题干将未利用的信息进行利用。【例4】(2017江苏)某厅级机关计划选派1人前往海外进修公共管理,最合适的人选应具有如下条件:男性;通晓1门外语;熟悉当地文化。有4位业务12水平较高的处长甲、乙、丙、丁最后进入面试环节。4人中有3名男性,2人通晓1门外语,1人熟悉当地文化,每位面试者都至少符合1项条件。已知:(1)甲、乙的外语能力相同;(2)乙、丙的性别相同;(3)丙、丁并非都是男性。通过考察,只有1人符合全部条件,被成功派往海外。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被派往海外进修的人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4.题干条件多,涉及性别、外语、文化,信息量较大(3个以上信息),考虑画二维表格,把人写在纵列左侧,特征写在横排上方的位置。题干要求“男性;通晓1门外语;熟悉当地文化”,表明三者缺一不可。根据“每位面试者都至少符合1项条件”,说明4个面试者无论如何要满足其一。但题干中没有出现确定信息(即题干中已经明示的信息),就要用辅助技巧解题,即最大信息,从高频词入手解题。“性别”提到3次,为最大信息,要围绕最大信息进行破题。根据“4人中有3名男性”和条件(2)“乙、丙的性别相同”,如果乙和丙都是女性,那么就为2名女性、2名男性,不符合“4人中有3名男性”,故乙和丙都是男性,在表格男性位置“打√”。根据条件(3)“丙、丁并非都是男性”和“丙是男性”,则丁不是男性,所以甲是男性,在表格男性位置“打√”。用完最大信息,就找次大信息,外语出现2次,根据“2人通晓1门外语”以及条件(1)“甲、乙的外语能力相同”,不清楚是否通晓外语,可以假设。假设甲、乙不能通晓外语,故丙、乙通晓外语,把“熟悉当地文化”的条件给丙,丙符合全部条件,C项当选。假设甲、乙通晓外语,则丙、丁不通外语,根据“1人熟悉当地文化”和“每位面试者都至少符合1项条件(即每人至少有一个‘√’)”,此时丁已经有2个“×”,所以丁必须熟悉当地文化,该种假设下无人符合全部条件,说明假设错误。【选C】13【注意】1.先列表→没有确定信息,找最大信息解题→用最大信息进行推理。2.解题过程中无法解题时,可以考虑简单假设。3.课后要多练习,且该类题目考频较高,要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例5】(2018浙江)某公司招聘时有张三、李四、王五、赵六、钱七等5人入围。从学历看,有2人为硕士、3人为博士;从性别看,有3人为男性、2人为女性。已知,张三、王五性别相同,而赵六、钱七性别不同;李四与钱七的学历相同,但王五和赵六的学历不同。最后,只有一位女硕士应聘成功。由此可以推出,应聘成功者为:A.张三B.李四C.王五D.赵六【解析】5.题干信息比较多,基础方法无法解题,考虑突破口的思维解题。题干从学历、性别上进行分类,学历上有“3博士、2硕士”“李四与钱七学历相同,王五与赵六学历不同”,出现“……相同”为捆绑信息,要关注,可以从此进行破题。题干要么提及学历,要么提及性别,将相关联的一起使用。学历:“3博士、2硕士”“李四与钱七学历相同,王五与赵六学历不同”,此时有2种情况:(1)李四、钱七都是博士,王五、赵六中一个博士一个硕士;(2)李四、钱七都是硕士;王五、赵六中一个博士一个硕士。如果李四、钱七都是硕士,王五、赵六之中也会有1名硕士,那么就会有3名硕士,不符合“3博士、2硕士”的条件,故李四、钱七只能是博士,根据“女硕士应聘成功”,排除B项。性别:“3男性、2女性”“张三、王五性别相同,赵六、钱七性别不同”,此时有2种情况:(1)张三、王五都是男性,赵六、钱七是一男一女;(2)张三、14王五都是女性,赵六、钱七是一男一女。如果张三、王五都是女性,那么赵六、钱七之中还会有1名女性,此时有3名女性,不符合“3男性、2女性”的条件,故张三、王五都是男性,根据“女硕士应聘成功”,排除A、C项。A、B、C项均排除,D项当选(以上为基本解题思路)。快速解题思路:“3+2”的题目,即将5个人进行分类(“3博士、2硕士”“3男性、2女性”),可以使用相同归大,排除做题。(1)相同归大:从之前的解题思路看,“张三、王五性别相同”,而且相同二人的性别只能是男的(3男性);“李四、钱七学历相同”,而且相同的二人学历只能是博士(3博士),但凡是相同的,均要放在大数字的位置,即为“相同归大”。(2)排除做题:①因为“张三、王五性别相同”,那么相同的一定是数字大的一组,又因应聘成功的是女性,所以排除是男性的张三和王五,即A、C项。②因为“李四、钱七学历相同”,博士是数字大的一组,所以李四、钱七都是博士,又因应聘成功的是硕士,故排除博士学历的李四、钱七,D项当选。【选D】【注意】1.“3+2”的题目:相同归大,排除做题。2.“3+2”的解题思维可以延伸到“3+4”,即分类相差一个,但“2+2”不可行,只要二者间只相差一个,均可以用该类方法。【例6】(2018辽宁)某校招聘专任教师时有张强、李颖、王丹、赵雷、钱萍5名博士应聘。3人毕业于美国高校,2人毕业于英国高校;2人发表过SSCI论文,3人没有发表过SSCI论文。已知,张强和王丹毕业院校所在国家相同,而赵雷和钱萍毕业院校所在国家不同;李颖和钱萍发表论文的情况相同,但王丹和赵雷发表论文的情况不同。最终,英国高校培养的一位发表过SSCI论文的博士被录取。由此可以推出:15A.张强没发过SSCI论文B.李颖发表过SSCI论文C.王丹毕业于英国高校D.赵雷毕业于英国高校【解析】6.本题课堂正确率为86%。题干说明“有5名博士,3人毕业于美国,2人毕业于英国”,属于“3+2”的模式,可根据“相同归大,排除做题”的方法解题。因为“张强和王丹毕业所在国家相同”,根据“相同归大”,大数字的国家是美国(3人),所以张强和王丹都毕业于美国高校。C项表示“王丹毕业于英国院校”,排除C项。因为“李颖和钱萍发表论文的情况相同”,根据“相同归大”,大数字论文情况是没发表过论文(3人),所以李颖和钱萍都没有发表过SSCI论文。B项表示“李颖发表过SSCI论文”,排除B项。A项:涉及论文的情况,可推知李颖和钱萍没有发表过论文,而“王丹和赵雷发表论文的情况不同”,所以应该是有一人发表了,另一人没发表。题干中说明有2人发表过论文,因此张强一定发表过,排除。【选D】【注意】“3+2”的题目:相同归大,排除做题。第三节真假推理某班级在一次摸底考试中有学生用手机作弊,班主任了解情况后,发现甲、乙、丙、丁四人均有携带手机,但只有一位同学作弊。甲说:“我没有作弊”,乙说:“是丁作弊”,丙说:“是乙作弊”,丁说:“我没有作弊”。假设四位同学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那么下列选项一定为真的是……【注意】1.真假推理:如上面的例子,题干中有若干人在说话,提问方式为“只有一个人说真话”,说明题干有真有假,为真假推理题。2.真假推理和需要代入法解题的组合排列题的区别:代入法解题的组合排列题中有2句话,题干说明为“只猜对一半”。真假推理题每句话的表达都是16完整的,题干说明为“只有一个人说真话/假话”。一、识别:题干特征:若干人说话提问方式:只有一真或一假二、解题思路首先找矛盾,关键看其余A&-A所有A都是B&有的A不是B所有A都不是B&有的A是BA→B&A且-B【注意】1.识别:(1)题干特征:若干人说话。(2)提问方式:一般为只有一真或一假。2.解题思路:首先找矛盾,关键看其余。“矛盾”是指“我说真的,你说假的;我说假的,你说真的”。逻辑学中对矛盾的要求很严格。(1)矛盾关系一定是针对同一主体:比如第一句话“老师是个女的”,而第二句“老师是个男的”,此时出现矛盾;如果第一句话“老师是个女的”,第二句“某同学是个男的”,此时二者可以共存,没有矛盾。一句话围绕甲说,他的矛盾命题也要围绕甲说,保持主体一致。(2)矛盾的实质:矛盾的2句话中,一定是一句真话、一句假话。如果两句话都是假的,或两句话都是真的,就不能构成矛盾。3.考试中常考的几组矛盾:(1)“A”与“-A”。比如“1”与“-1”,方向相反,南辕北辙,二者是矛盾关系。(2)“所有A都是B”与“有的A不是B”。比如要反驳“我们班所有同学都是女生”,可以说“有的同学不是女生”,一真一假,互为矛盾。(3)“所有A都不是B”与“有的A是B”。比如“我们班所有的同学都不是男生”,与“有的同学是男生”,就是一组矛盾命题。17(4)“A→B”与“A且-B”。比如“如果你考上了公务员,那么我就嫁给你”,“如果……那么……”前推后,翻译为“考上→嫁”。①考上且嫁:是完美的结局,内心坦然。②没考上且没嫁:是正常的状态,不会担忧。③考上,但没嫁:可能破口大骂女朋友是渣女,每天辛苦学习,还要大量刷题,忍受模考折磨,当考上但是没嫁,此时可以说女朋友是骗子。④没考上,但嫁:此时会觉得女朋友是“真爱”,内心无比窃喜。⑤总结:以上四种情况,只有第三种情况内心无法接受,“考上”是“A”,“嫁”是“B”,则“A→B”矛盾命题为“A且-B”。【例1】(2016济南事业单位)某班级在一次摸底考试中有学生用手机作弊,班主任了解情况后,发现甲、乙、丙、丁四人均有携带手机,但只有一位同学作弊。在进行询问时,甲说:“我没有作弊”,乙说:“是丁作弊”,丙说:“是乙作弊”,丁说:“我没有作弊”。假设四位同学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那么下列选项一定为真的是:A.甲说的是真话,是乙作弊B.乙说的是真话,是丁作弊C.丙说谎,是丙作弊D.甲说谎,是甲作弊【解析】1.题干有若干人在说话,而且“只有一人说了真话”,是真假推理题,首先找矛盾,需要把4个人说的话“化简”。逻辑判断中,遇到指示性代词一定要翻译出来。翻译题干:(1)甲:-甲。(2)乙:丁。(3)丙:乙。(4)丁:-丁。第一步找矛盾,乙和丁是矛盾关系,矛盾关系之中必有一真一假,提问方式中说明“只有一人说了真话”,所以真话在乙、丁之中。第二步看其余,甲、丙说的是假话,要将假话转为真话。甲说“我没有作弊”是假话,所以真话是“甲作弊了”,D项当选。【选D】18【总结】做题思路:(1)化简:化简的目的是找到矛盾。(2)看提问:提问方式中说“只有一个是真的”,则这句真话一定在矛盾命题中产生。(3)看其余:若其余为假话,则要转化成真话。【例2】(2018山东)甲、乙、丙、丁四人讨论本班同学完成作业的情况。甲说:班里所有同学都写完了作业。乙说:如果小李写完了作业,那么小赵就没有写完作业。丙说:小李写完了作业。丁说:班里有人没有写完作业。已知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的不对,那么可推出下列哪项?A.甲说的不对,小赵没有写完作业B.乙说的不对,小李写完了作业C.丙说的不对,小赵没有写完作业D.丁说的不对,小赵写完了作业【解析】2.本题课堂正确率为92%。真假推理题,先化简题干:(1)甲:所有……都……。(2)乙:“如果……那么……”前推后,翻译为:李→-赵。(3)丙:李。(4)丁:有的……不……。“所有……都……”和“有的……不……”是矛盾关系,所以甲、丁是矛盾关系。因为“只有一人说的不对”,所以假话在甲、丁之中。第二步看其余,乙和丙说的都是真话,结合选项,排除B、C项。其余的话都是真话时,直接代入进行推理。把“小李写完了作业”代入“李→-赵”中,可以推出小赵没有完成作业,A项当选。【选A】【注意】结合选项做题。【例3】(2018黑龙江)某地发生一起爆炸案,经侦查得到以下线索:(1)如果甲不是爆炸案的元凶,那么乙就是爆炸案的元凶;19(2)甲和乙都不是爆炸案的元凶;(3)乙和丙是爆炸案的元凶。经进一步侦查,发现前述三条线索只有一条是假的。由此一定可以推出:A.乙不是爆炸案的元凶B.甲不是爆炸案的元凶C.丙是爆炸案的元凶D.甲是爆炸案的元凶【解析】3.本题课堂正确率为55%,易错B项。本题有陷阱,先翻译题干:(1)“如果……那么……”前推后,翻译为:-甲→乙。(2)-甲且-乙。(3)乙且丙。矛盾的对象是同一主体,(1)和(2)研究的都是甲和乙,属于“A→B”与“A且-B”的矛盾关系。因为“只有一条是假的”,所以(1)和(2)之中有一个假话,剩下的(3)是真话,所以乙和丙都是爆炸案的元凶,结合选项,C项当选。易错点:有同学认为乙是元凶,判断出(2)是假话,(1)是真话,结果推出甲不是爆炸案的元凶,误选B项。但(1)出现“如果……那么……”是假设状态,不明确能否继续推理,即便把“乙”代入(1),也是肯后,无法推出确定结论,因此排除B项,选择C项。【选C】【注意】梳理:1.第一步找矛盾,熟记四组矛盾。2.第二步看其余。(1)“其余”是真话,直接推理,对应答案,“有啥选啥”,不要过度推理。(2)“其余”是假话,要把假话变成真话,即找到矛盾面。例如“有的人喜欢吃糖”是假话,真话为“所有人都不喜欢吃糖”。【例4】(2019北京)某次足球比赛前,甲、乙、丙、丁四位运动员猜测他们的上场情况。甲:我们四人都不会上场;乙:我们中有人会上场;20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上场;丁:我会上场。四人中有两人猜测为真、两人猜测为假,则以下哪项断定成立?A.猜测为真的是乙和丙B.猜测为真的是甲和丁C.猜测为真的是甲和丙D.猜测为真的是乙和丁【解析】4.题干有若干人讲话,题干说明“两人猜测为真、两人猜测为假”,属于“两真两假”类题目,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一真一假”类一致,都是先找矛盾,然后看其余。为了方便找矛盾,先化简题干:(1)甲:所有……都不……。(2)乙:有的……是……。(3)丙:乙或丁。(4)丁:丁。(1)和(2)是矛盾关系,所以一定有一句真话、一句假话,剩下的丙、丁之间也有一句真话、一句假话。找出矛盾后,看其余,不确定丙、丁真假情况,进行假设,本题假设丁比较方便,优先假设丁。假设丁说真话,即“丁上场”,所以“乙或丁”为真,此时丙、丁说的话都为真,不满足一真一假的情况,所以丁说的话只能为假,丙说的是真话。把假话变成真话,即“丁没上场”,代入到“乙或丁”,根据否一推一,“丁”已经打“×”,另一项要保留下来,即“乙上场”,因此甲说假话,乙说真话,A项当选。【选A】【注意】“两真两假”题目没有快速的解题模式,考试中解题思路是先找矛盾,然后看其余,“其余”的内容一定需要一步假设才能完成。小结组合排列:1.排除法、代入法。2.辅助信息:最大信息(条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符号:“>”、“<”21画表格:列表之后,优先填入确定信息真假推理,首先找矛盾,关键看其余【注意】小结:1.组合排列:(1)排除法、代入法。组合排列的基本方法,要关注适用条件,题干信息确定,用排除法;题干信息不确定,用代入法。目前,考试中单独使用排除法、代入法的题目很少。(2)辅助信息:①最大信息。需要重点关注,考试中最大信息作为解题突破口的功能最为强大,用的次数最多。②符号。③画表格:考排序/排名,用一维表;题干信息多,如不同的人的身份、年龄、身高等,用二维表。2.真假推理,找矛盾,看其余,记住四种矛盾。最主要的是“A→B”与“A且-B”的矛盾关系。【练习1】某中学进行高考免试学生的推荐,共有甲、乙、丙、丁、戊、己、庚7位同学入围。在7人中,有3位同学是女生,4位同学是男生;有4位同学年龄为18岁,而另外3位同学年龄则为17岁。已知甲、丙和戊年龄相同,而乙、庚的年龄则不同;乙、丁与己性别相同,而甲与庚性别则不同。最后,只有一位17岁的女生得到了推荐资格由此可知,获得推荐资格的是:A.甲B.乙C.丁D.庚【解析】1.本题课堂正确率为91%。题干有7个人,属于“3+4”类型,与“3+2”类型的思维一致,相同归大,做排除。性别中有大小之分(男4女3),题干说明“乙丁与己性别相同”,根据“相同归大”,这三者为男性,因为“17岁的女生得到了推荐资格”,排除A项。22年龄中分为17岁和18岁(18岁4人,17岁3人),题干说明“甲、丙和戊年龄相同”,根据“相同归大”,这三者年龄为18岁,排除B、C项,D项当选。【选D】【练习2】实验室有四个烧杯,每个烧杯下放置一张小纸条:第一个写着“所有的烧杯中都有硫酸”;第二个写着“本杯是氯化钠”;第三个写着“本杯不是水”,第四个写着“有些烧杯中没有硫酸”。如果这四个烧杯对应的话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以下哪项必定为真?A.第一个烧杯中是硫酸B.第二个烧杯中是氯化钠C.第三个烧杯中是水D.第四个烧杯中不是硫酸【解析】2.本题课堂正确率为69%。真假推理题,先化简题干:(1)所有……都……。(2)第二杯是氯化钠。(3)第三杯不是水。(4)有的……没……。(1)和(4)是矛盾关系,因为“只有一句是真的”,所以真话会在(1)、(4)之中,其余的(2)和(3)都是假话。把假话转为真话,第(2)句话转化为“第二杯不是氯化钠”,排除B项。第(3)句话转化为“第三杯是水”,C项当选。【选C】【答案汇总】排除法、代入法1-3:BAD;辅助技巧1-5:CDDCD;6:D;真假推理1-4:DACA;课后练习1-2:DC23遇见不一样的自己Beyourbetterself24
/
本文档为【方法精讲判断6徐夏(笔记)(2020省考笔试大班山东2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