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4课)(2022秋)x

2022-09-21 11页 doc 368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is_759296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近20多年,小学高级教师,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骨干教师。在《生活教育》、《安徽教育》、《教育文汇》、《教学创新》、《教学随笔》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1篇

举报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4课)(2022秋)xPAGE\*MERGEFORMAT5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声音1.听听声音【教材简析】《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四年级《声音》单元第一课,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节课意在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要解决本单元可能会遇到的拦路虎——学生原有认知对本单元学习可能造成的负迁移。本单元需要用强弱、高低描述音量和音高(音调),但是受日常生活中用词不准确的影响,学生容易用高低去描述音量,不准确的用词容易影响整个单元的学习。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听听周围的声音,让学生从生活中引入,关注每天听到的...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4课)(2022秋)x
PAGE\*MERGEFORMAT5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声音1.听听声音【教材简析】《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四年级《声音》单元第一课,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节课意在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要解决本单元可能会遇到的拦路虎——学生原有认知对本单元学习可能造成的负迁移。本单元需要用强弱、高低描述音量和音高(音调),但是受日常生活中用词不准确的影响,学生容易用高低去描述音量,不准确的用词容易影响整个单元的学习。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听听周围的声音,让学生从生活中引入,关注每天听到的声音,分辨它们的不同。第二部分描述声音的特点,用准确的词汇进行描述,教材提供了相应的科学词汇,意图让学生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第三部分听一首乐曲,分辨乐曲中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为后面研究声音的变化打下基础,同时也跟音乐联系起来,实现了跨学科学习。单元起始课需要帮助学生形成的科学概念很少,就单元具有的“激发学生对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提出本单元学习的内容”的作用,是进行学生提问能力训练的最合适的机会,通过结构化的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以观察到的现象为出发点,训练学生的提间能力,成为起始课教学的任务之一。【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对音乐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音乐课已经学习过音的强弱也知道用f表示音强,p表示音弱,也学习过一个音阶中各个音的高低的乐理知识,但是音乐乐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描述存在较大的不匹配,教学中需要激活学生并充分利用学生的乐理知识,为本节课的教学服务。学生虽然对声音非常熟悉,但是对声音的思考还不够深入,对声音有什么不同,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来的等问题,需要通过研究解决。【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倾听不同的声音,知道声音有高低强弱等不同。[科学思维]通过区分声音来源不同,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探究实践]在听声音的活动中,能用合适的词汇来描述听到的声音。[态度责任]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教学重难点】[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难点]能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描述并分类。【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准备简单的一些乐器。[学生]1.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乐器1.尝试让乐器发出声音。提问:刚才我们让哪些物体发出了声音?2.请学生上台表演。提问:仔细倾听,你发现这个声音是怎么样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利用乐器发出声音,贴近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并试着倾听这些声音。二、听听声音,尝试描述(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观察记录单1.模仿声音提问:你能模仿更多物体发出的声音吗?其他同学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2.听音频,描述声音(1)教师播放,集体倾听听听播放的这段音频中有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并记录下这些声音是怎么样的。提问:我听到了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它是怎么样的。教师引导介绍:我们听到的声音各不相同,他们有的悦耳,有的刺耳,有的高,有的低。[设计意图]通过听一听声音,模仿声音,用一些词语描述声音,是学生最喜欢的事情,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些词语,比如高低、强弱等,帮助学生加强认识声音的不同。三、给声音分类(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学生记录单1.布置任务提问:这些都是我们刚才听到的声音,你能给这些声音分分类吗?2.讨论:小组内讨论分类标准。(人类生产生活、自然界发出、动物的叫声)3.反馈小结。提示学生按动物发出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分类。[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主动交流所分类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分类的依据,从而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四、用《闪烁的小星星》认识声音的不同(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音乐1.认识乐曲提问:这首歌曲中最高的音是哪个?最低的音是哪个?2.听一听前后二部分的乐曲,区别不同。提问:说一说前后两部分歌曲的有什么明显的不同?3.手势比划:学生根据边唱曲谱边唱边用手势比划音符的高低。4.教师小结:声音有高低强弱变化,这些高低强弱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视听体验。5.刚才我们制造了声音,也听了很多声音,你有没有对声音产生一些问题呢?6.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逐一了解声音的魅力。[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乐曲来感受声音的不同变化,并且用手势比划,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疑难解答】1.上这节课时,我们如何收集各种乐器和声音?首先可以收集音乐老师的乐器、其次可以收集孩子们身边的小乐器,对于声音,可以上网搜索,寻找悦耳的歌曲,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也可在手机应用市场下载“动物的声音”“科学声音”等声音识别软件或小程序,对声音进行搜索或下载播放。2.学生在描述听到的声音时,词语不会用怎么办?学生在描述听到的声音时,往往会将声音的高低和强弱混淆,教师也可以准备铝片琴,让学生辨别下,加强对高低强弱的认知后,就会描述的精准些,其实第一课学生描述不准,后面的学习中也可以继续改变,不必急于一时让学生掌握。【教学后记】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简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关于声音产生的研究。主要通过“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观察音叉的振动”三个活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聚焦部分通过平时的发声进行观察,如弹吉他时琴弦的运动,感受物体发声的振动。探索部分先通过观察皮筋的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初步得出声音是皮筋振动产生的猜想;再通过观察其他物体的振动与声音的关系,证实声音与振动的关系。最后通过反证法得出不振动就不产生声音的结果,在思维发展上采用假设-验证的科学过程。拓展部分讨论了人讲话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产生的,采用感受的方法进行验证。本节课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从教材的编排来看,首先是让学生想办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同时思考感受: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吗?第二部分则是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猜想。最后通过观察音叉的振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非常熟悉,但他们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只是浅层的,他们会认为声音是摩擦、碰撞等动作产生的,而没有看到在这些动作下,物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这是学生前概念比较顽固的地方。【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橡皮筋、钢尺等发声物体的状态进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科学思维]通过对比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能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探究实践]在观察物体发声的活动中,能用简单图画、文字和动作来描述声音的振动状态。[态度责任]在探究过程中,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教师]1根长皮筋、1包小米粒[学生]1个塑料尺、1根皮筋、1面鼓、1个音叉、1个透明水槽、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旧识导入,引入新知(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教师提问导入。提问:上节课我们听到我们身边的各种声音,有风儿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有鸟儿的鸣叫声,还有一些人们用乐器演奏的动听的音乐声,这些声音既丰富多彩,又美妙动听,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2.学生猜想讨论。预设:震动、拍打等3.讲述: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借助一些简单的物体研究那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揭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并试着用自己的话去解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这样对学生新知识的建构非常有帮助。二、实验探究,观察发声的物体(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皮筋、钢尺、鼓、观察记录单1.使皮筋、钢尺、鼓单独并持续地发声:出示皮筋和钢尺、鼓。提问:让它们怎样发出声音有助于我们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预设,按压、弹拨等方法)2.出示活动要求(1)实验时控制你们的声音大小,不要影响别的小组实验。(2)注意安全,小心使用,保护好器材。(3)实验结束将材料放回实验盒。3.教师指导,学生活动。4.交流发现(1)提问:我是怎样使尺子发出声音的?发出声音时看到了尺子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拨动、敲打思辨:老师用力按压、弯曲尺子,它发声了吗?(2)提问:我是怎样使皮筋发出声音的?发出声音时我看到了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弹、拨思辨:老师用力拉伸皮筋,它发声了吗?教师出示大皮筋,请同学上来帮忙,其他同学动手模仿皮筋发声时的状态。(4)我是怎样使鼓发出声音的?发出声音时我看到了鼓面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敲击思辨:老师敲击鼓面了,它发声了吗?(教师演示)(5)尺子、皮筋、鼓面发声时到底有什么共同特点?小结:这种不断重复地往返运动,科学上把这种运动称作振动。[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不断的强化物体发出声音时,他们的运动状态是怎么样的?教师在这里关键要解释振动是怎么样的一种运动方式。估计学生会猜测物体发出声音与敲击,或拉动物体有关,那么老师要引导学生敲击或拉动物体是给物体施加力,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施加力后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三、借助物体再探究(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音叉、水槽、学生记录单1.出示音叉,教师敲击,引发矛盾。提问:发声的物体真的都在振动吗?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科学仪器:音叉。2.分组实验(1)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看看手指有什么感觉?(2)轻轻的敲击音叉,放入水中,看看水面有什么变化?3.交流发现(1)提问:你认为音叉振动是怎样的一种方式?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预设:(2)提问:让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为什么水面会有波纹?(3)小结:一个物体(比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鼓等)在力的作用下是,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通过听音叉声音、看、摸、观察敲击音叉后在水中情况来感受音叉在发出声音时,音叉在振动。并告诉学生,对于一些振动不明显的,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工具使它明显,进一步强化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概念。四、延伸拓展:吹吸管(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吸管1.教师表演:用吸管吹奏声音。提问:这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小结:吹使试管里空气发生了振动,所以才产生了声音。[设计意图]前面的课堂中主要是固体的演示,这里出现气体振动也可以产生声音。【疑难解答】1.这节课对于观察的现象如何记录,才能方便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振动是一个抽象的词语,学生很难表述,所以建议老师们能用图示的方法,同时要表达出振动往返的状态。在记录单中也可以特别提醒,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现。【教学后记】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材简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3课。教材分为四个部分,聚焦部分教材通过让同学们听鼓声,提出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核心问题。探究部分有三个活动,通过对比真空和空气状态下同学们的声音体验,知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通过比较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的不同,知道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通过观察音叉在水中的现象,听在水槽璧上的声音,知道声音也能在水中传播。拓展部分通过制作、玩土电话的活动,让同学们加深对于声波的理解,感知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加深对于声音在物质中传播途径的掌握和理解。本课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声音传播的方向、形式以及通过的中间物。但因为声音本身是无形的,比较抽象,所以会使得学生的研究起来有些困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观察、图示分析、逻辑推理等方法来建构。【学情分析】学生对声音非常熟悉,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有一些特点,并且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是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学生很少会去思考这一问题,或者通过课外科普知识获取。由于声波的不可见性,学生很难理解物体的振动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并且以声波的形式在传播,更加不知道声波的传播是要经过一些物体的,所以声波教学是本课难点。【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声音在空气、桌子、水中的传播实验,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科学思维]用例举的方法,分析声音在不同物体的传播本领不同。[探究实践]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描述声音传播的特征,并尝试研究声音在更多物体中的传播现象。[态度责任]在实验活动,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声音传播需要液体、气体、固体等物质,且声音可以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难点]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简单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准备】以器材为主[教师]真空抽气装置、鼓纸杯2个、回形针2枚、绳子一根等;。[学生]音叉、学习单、记录单、水槽等。【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鼓1.教师拿出小鼓,敲击发出声音。提问: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那有鼓声是怎样到你们的耳朵里呢?2.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让学生进行解释,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简单记录在记录本上。[设计意图]大多数学生很少关注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此活动先让学生回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再引导学生去关注声音传播的问题。二、探索实践: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预设25分钟)(一)活动一:空气传播声音材料准备:空气传播声音实验装置1.出示真空抽气装置提问:同学们,这是一个真空抽气装置,这个是电铃,我们把电铃打开。现在我们把玻璃罩戴上,还能听到声音是吗?让我们把真空抽气装置打开,慢慢抽干里面的空气,注意听。2.学生活动小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二)活动二:声音在固定中传播1.提问:声音可以通过气体传播,那么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吗?教师引导:①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一听在桌子另一端的同学轻轻抓挠桌面;②听的同学侧耳靠近桌面,另一个同学继续抓挠桌面;③比较贴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贴近桌面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2.学生观察活动,并填写记录3.汇报交流:贴着桌面听到的敲击声和不贴着桌面听到的敲击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4.小结:声音能够在桌面传播,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效果比空气中好。(三)活动三: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材料准备:音叉、水槽1.提问: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我们可以怎么来进行探究呢?2.实验指导,通过课件出示:(1)把音叉放到水面上的时候,应等到水面平静之后。(2)轻轻敲击音叉,同时轻轻地用敲击后的音叉去接触水面。(3)重点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4)将耳朵紧贴水槽外壁听一听声音,感受下声音有什么不同。3.汇报交流:你还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吗?水是怎么传播声音的?4.小结:水面的波动是从振动的音叉开始,逐渐向四周传播,声音能够在水中传播。[设计意图]通过3个活动,实验重点是要让学生观察到音叉引起的传声运动是怎样运动的。通过水波声波类比,为接下来的研讨做好准备。三、研讨交流,得出共识(预设8分钟)1.通过上述的活动,我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2.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沟通呢?3.小结:声音可以在空气、固体和水中传播,没有媒介是不能传播声音的。四、拓展提高(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纸杯2个、回形针2枚、绳子一根1.教师拿出“土电话”并指导学生玩“土电话”2.分组实验:玩土电话游戏。3.交流现象,并思考:声音是怎样从“土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设计意图]玩“土电话”研究声音传播是非常好的活动,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比对声音在气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也可以进一步理解振动。【疑难解答】1.在探究声音的在水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时,学生理解困难怎么办?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建议老师搜集声波的各种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获得感官刺激。2.土电话作为本课拓展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哪些?在拿出“土电话”并传授学生玩“土电话”的方法时,特别注意:(1)连接两个“话筒”的线应拉紧。(2)在两名同学玩“土电话”的时候,同组的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两个纸杯的连接线,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了观察到声波,可以在连接线中间系上下垂的小短线。通过小短线的抖动现象来证明声波的传递,(3)把几组土电话缠绕在一起,可以多人同时听到一位同学的发发言,增加活动的层次性。【教学后记】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材简析】本课是《声音》单元的第四课,是在对声音的产生的原理以及声音的传播方式的探究之后,对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研究,这是基于前面几课的探究的延续和深化。聚焦部分通过“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这一问题来聚焦本课的研究内容,引出本课的探究活动。探究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通过观察耳朵的结构图或耳的模型了解人耳的基本结构,并推测各部分功能;第二个活动是通过用纸卷喇叭模拟耳郭,了解耳郭的作用。第三个活动是通过观察比较鼓膜模型的振动,知道鼓膜的作用。拓展部分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耳郭聚集声音的作用,借此来理解医生听诊器的工作原理。教材最后以资料阅读的方式让孩子了解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可以说这段文字不仅解释了“如何听到声音”,也给了孩子很多值得提问和探索的空间。【学情分析】在前面几节课的探究学习中,孩子们已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变化及声音的传播方式有了一定的系统了解,这为这一节课的展开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准备。对于“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探究主题,部分孩子们可能在平常的课外阅读,生活经验中,有对“鼓膜”一定的了解认识,这也为更好地探究理解提供了条件,但缺乏直观的认识和体验,对于“怎样听到声音”也缺乏系统地了解。【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耳的结构,知道人的耳朵的构成。认识到各部分的作用[科学思维]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能认识耳郭和鼓膜的作用。[探究实践]在模拟耳郭、鼓膜的实验中,用简单的图示文字来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态度责任]在体验游戏中,能认识到身体器官的重要性,加强保护身体器官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1个玻璃杯、气球皮、橡皮筋、音叉、食盐、扩音器[学生]1个玻璃杯、气球皮、橡皮筋、音叉、食盐【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预设2分钟)1.回顾旧知: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还知道了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2.揭示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设计意图]直接了当的回顾前面的声音单元知识,同时提出对于我们的听觉器官的研究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简洁明了,直奔主题。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预设35分钟)材料准备:“耳的结构”的挂图或模型、白纸、食盐(一)耳朵结构图的认识1.出示耳朵的结构图提问: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有哪些部分组成呢?2.分发耳朵结构碎片图,拼耳朵。3.学生分组活动。4.四人小组根据拼的耳朵自己说一说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5.教师播放人耳怎样听的声音的科学视频,出示耳朵各部分结构的作用。(二)研究耳郭,明确作用1.设计:每人分发白纸,自行设计如何模拟耳郭收集声波。2.活动:小组成员制作纸喇叭模拟耳郭,感受两次声音的变化?提问:为什么用了模拟耳廓以后我们听到的声音比第一次更清晰了呢?耳郭比原来变得怎样了?耳郭变大了,声音变清晰了,说明耳郭有什么作用?思辨:生活中我们听不清声音时,经常把手放在耳后,你知道为什么吗?3.你能解释医生的听诊器是如何工作的吗?(三)研究鼓膜,模拟了解。1.布置观察鼓膜的振动讲述:我们可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2.出示“鼓膜模型”制作需要的材料(气球皮、玻璃杯、盐粒、音叉)3.学生在“鼓膜模型”上方敲击音叉,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4.小结: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5.研究鼓膜振动与声音强弱、远近的关系。(1)在杯口的气球皮上面放少量食盐。用音叉等能发声的物体,在模拟“鼓膜”上方制造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模拟“鼓膜”是否发声振动,并将模拟“鼓膜”的振动状态记录下来。(2)在模拟“鼓膜”上方远近不同的位置制造同样强度的声音,观察模拟“鼓膜”是否发声振动,并将模拟“鼓膜”的振动记录下来。6.交流小结:从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声音能够引起气球皮的振动,声音越强,振动越明显,距离越近,振动越明显。[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耳郭的模拟、鼓膜模拟实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耳的结构及其作用,加深印象和理解。此活动是利用模型对科学问题作出解释的典型案例。三、拓展提高(预设3分钟)1.模拟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进行交流。提问:根据我们前面的研究,大家对耳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小结:你能说说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吗?[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主动交流汇报所观察到的耳朵结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耳朵的特征及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疑难解答】1.探究鼓膜实验时,小组实验现象不明显怎么办。可以鼓膜实验用摄像头慢镜头抓拍,放给学生看,通过这种电子设备能有限的解决,我们也可以在挑选薄一点的气球皮,这样弹性就会好一点,效果也会明显点。2.本节课关于耳的结构与功能,要求到什么程度?教材中呈现了耳的剖面结构,出现了很多专门的词汇。这些内容只是了解层次,学生对耳的结构有大致的了解即可,不需要把所有的名词都背出来。如果从观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进行理解,这是最好的,但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这部分的内容不列入考试的范围,只有耳膜的作用,需要学生掌握。【教学后记】5.声音的强与弱【教材简析】本课是声音单元第五课,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是通过直接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入课题。第二部分一共有3个主要活动,通过观察并比较尺子、皮筋、鼓三个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的振动状态变化,知道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第三部分用敲击音叉引起小泡沫球摆动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幅的关系,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强弱不同的声音通过传播媒介传到耳内时的不同。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一个重要属性。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将用不同的力度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和橡皮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探索影响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的本质。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的声音的强弱不同,从而认识物体的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学生收集了多种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强弱也不同的信息对比中实现的。【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他们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有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但是,没有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为什么会产生强弱不同的声音,同样也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将“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重点,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拨动钢尺、橡皮筋及敲击鼓面,知道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关系。[科学思维]以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事实为证据,分析归纳出物体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有关。[探究实践]通过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建立“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之间的联系。[态度责任]通过实践探究,寻找事实依据,形成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关联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的关系。[难点]通过观察,如实记录不同物体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变化的关联。【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每组提供钢尺、橡皮筋、鼓(鼓槌)、小泡沫、音叉、乒乓球(带线)【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音频《将鼓独奏》片段、鼓1.教师击鼓:听听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声音的强与弱)声音的强弱我们可以用音量来表示,单位分贝。(板书)2.感受音量的小游戏。教师播放一段鼓乐,里面有轻重不同的鼓声。学生伸出手臂,当听到比较弱的鼓声时,放低手臂;当听到比较强的鼓声时,抬高手臂。3.提问:声音强的时候物体在振动吗?弱的时候呢?它们的振动情况一样吗?[设计意图]学生已有“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认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将观察点聚焦到物体振动与发出声音强弱的关系。二、探究活动一:观察钢尺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预设12分钟)材料准备:课件、钢尺1.提问:现在给你一把钢尺,要让它们发出一个强的声音和一个弱的声音时,你们会吗?请学生上台演示。钢尺伸出15厘米,用力拨动产生强音,轻轻拨动产生弱音。2.钢尺发出一个强的声音、一个弱的声音,振动情况一样吗?学生猜测。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钢尺红点振动情况,记录。4.研讨:钢尺发出一个强的声音,振动来回运动的距离大;钢尺发出一个弱的声音,振动来回运动的距离小。5.教师引导:我们把物体振动时往返运动间的距离称为振动幅度。(板书图示)学生手势表示钢尺振动幅度大小。小结: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设计意图]以观察钢尺产生强弱音为例进行研究,画质点观察钢尺振动幅度变化,用示意图和手势记录振动幅度的变化,一系列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建立“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之间的联系。三、探究活动二:观察橡皮筋、鼓、音叉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预设18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橡皮筋、鼓、鼓槌、小泡沫、音叉组材(一)出示实验器材:橡皮筋、鼓、鼓槌、小泡沫1.提问:你能让这些材料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吗?它们的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有关吗?2.出示活动记录单,明确活动要求。3.学生分组活动。依次观察并记录、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振幅大小。(教师需要提出重复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多做几次再记录。)4.研讨:根据学习单进行交流振动物体振幅大小(可用示意图表示)声音强弱钢尺轻轻拨动用力拨动橡皮筋轻轻拨动用力拨动鼓面轻轻击鼓用力击鼓(二)探究小泡沫球与振动音叉的关系[材料准备:音叉、线、铁架台、棒槌、小泡沫球]1.出示悬挂式装置,将小泡沫球用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在小泡沫球旁放置一个音叉。2.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观察小泡沫球的变化。学生尝试解释现象。3.发现:当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振动幅度就不同,带动泡沫球的振动幅度也就不同。[设计意图]探究橡皮筋、鼓、音叉等发声的特点,学生观察到更多的事实,得到更多的实证,通过分析、归纳,清晰建立“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这一概念。四、总结拓展(预设5分钟)1.学生反馈交流:钢尺、橡皮筋、鼓、音叉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并能通过多次的观察对比,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联系起来。小结: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2.提问:在生活中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能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预设:学生能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提到音叉等发声物品都具有这些特点。)3.围绕“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引发学生思考。提问:在鼓膜上方制造强弱不同的声音,它的振动幅度会怎么变化?声音再强一点会怎么样?[设计意图]通过鼓膜反证研究结论,同时,引领孩子走进真实世界关注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的联系,进而散发学生的思维,学会从归纳走向演绎。【疑难解答】1.在实验中,学生对观察到直尺的振动幅度不明显,如何处理?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解决这些实验难点。拨动尺子观察振动幅度时,建议:1.尺子伸出桌面长度选择长一点,这样振动速度慢,便于观察;2.学生观察振动幅度时,建议结合尺子振动,同时用手势表示;3.如果借助手机摄像,建议侧面拍摄,并以硬卡纸画刻度做背景,以变观察到幅度变化。2.在实验中,学生对观察到皮筋的振动幅度不明显,如何处理?拨动皮筋观察振动幅度时,建议:1.安排用长粗皮筋进行演示;2.如果借助手机摄像,建议侧面拍摄,并以硬卡纸画刻度做背景,以变观察到幅度变化。3.学生对声音的表述上,强弱和大小混淆,如何处理?这节课还有一个的现象,很多受到生活习惯影响,把声音的强弱说成声音的大小,就是振幅越大声音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小,老师要讲到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先让同学们理解了,就能避免出现再次说成大小的情况。【教学后记】6.声音的高与低【教材简析】本课是在学习了第5课研究了声音的强弱的有关内容后,继续研究声音的另一个属性——音高。本课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直接提出声音的高低是怎么产生的聚焦问题,了解学生对声音的高低是怎样产生的原有认识。第二部分敲击铝片琴和吹口琴都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通过观察,学生可以猜测到音高可能跟物体的长短有关。学生再利用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进一步发现物体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第三部分将三个实验中物体发声高低与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建立普遍的联系,找出物体振动快慢(频率)与发声高低之间的联系,最后教材出现了编钟、不同音叉、粗细不同铁管等生活中的材料,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尝试用知识解释现象,实现科学应用。【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幅度有关。学生研究声音时,已经开始将听到的声音与物体的振动联系起来。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分辨声音的高低还有困难,同时,物体振动的快慢肉眼观察也有难度,导致学生很难自主建构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具体关系。在本课,学生将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借助科技手段,去了解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知道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物体振动越慢,声音越低。[科学思维]通过对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找到声音高低变化的原因。[探究实践]通过对比实验研究,能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及分析,得到声音高低变化的原因。[态度责任]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善于观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钢尺伸出桌面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以及振动快慢的变化。[难点]准确识别钢尺声音的高低,以及振动快慢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学生]科学作业本、每组一个铝片琴、一把拆开的口琴、一把钢尺、一块木板等【教学过程】一、听音导入、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铝片琴1.教师敲击铝片琴的5音,重重敲、轻轻敲各一次,问: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2.教师敲击铝片琴1234567i提问: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提问:哪个声音最低?哪个声音最高?板书:高低提问:你是怎么分辨出高的声音和低的声音的?3.教师敲135i,介绍声音高低的描述:“高、低、较高、较低”揭示课题:声音的高与低[设计意图]利用铝片琴引导学生分辨声音的高低,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二、乐器探索:(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铝片琴、口琴、钢尺、(一)声音高低和发声物体长短的关系(预设10分钟)1.活动一:敲铝片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师引言:刚才我们敲击的叫铝片琴,它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那么它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与什么有关呢?请你敲击每一片铝片,听一听声音的高低变化,同时看一看每一片铝片有什么特点,想一想铝片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与什么有关?学生分组探究。按顺序敲击铝片琴,反复敲几次,找出铝片琴发出声音的高低变化规律。小结:铝片短,声音高;铝片长,声音低。2.活动二:吹口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口琴,让学生吹奏口琴,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然后打开口琴的外罩,观察口琴的簧片,思考声音的高低和簧片有什么关系。小结:簧片短,声音高;簧片长,声音低。[设计意图]通过上面两个活动,学生会初步认识到:物体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与物体的长短有关系,这些知识为后面研究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做了一定的铺垫,特别是能帮助学生预测钢尺发出声音部分的长短与发出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二)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预设20分钟)1.活动一:拨钢尺,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钢尺,让学生拨钢尺,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小结:钢尺伸出桌面长度不一样,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伸出桌面钢尺短,声音高;钢尺长,声音低。2.活动二:声音的高低和振动快慢的关系教师提问: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物体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会不会和振动有关呢?我们知道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幅度有关,那么声音的高低可能与振动的什么有关系?(1)教师引导:分别设置伸出桌面钢尺长为:10厘米、13厘米、16厘米、19厘米。声音的高低我们用高、较高、较低、低来表示。振动的快慢我们用快、较快、较慢、慢来表示。(2)学生活动,教师指导。重复多次实验,比较声音的高低、振动的快慢。(3)研讨: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教师提供更精确的证据:播放摄像机慢镜头拍摄尺子的振动速度。整理形成柱状图。(4)小结:物体振动越快,发生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设计意图]学生从让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到观察到钢尺伸出桌面长,声音低,钢尺伸出桌面短,声音高,再到肉眼观察长钢尺和短钢尺振动的快慢,慢镜头观察对比钢尺振动快慢,层层推进,建构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的联系。解决本课教学的难点。三、拓展应用(预设5分钟)1.教师引言: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如果你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很多声音的奥秘。这里有杯水,我边往里面倒水边敲击发出声音,你们静静听。2.教师演示你们听到声音的高低是怎样变化的?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水越来越多,振动越来越慢,声音越来越低)3.观察图中的物体,推测它们发出声音的变化。4.生活中其他的物体是不是也遵循这个规律呢,请同学们课外继续研究。[设计意图]通过其它物体的发声,逐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尝试用知识解释现象,实现科学应用。【疑难解答】1.在钢尺在拨弹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1)按压钢尺时如何做到幅度相同:在钢尺固定一端下面垫一块木块,手按压另一端,当钢尺另一端触碰桌面,然后再放手,这样幅度基本相同。(2)振动快慢如何看清楚:教师可以提前测试钢尺振动情况,用视频记录。把四种长度钢尺振动的画面同时慢镜头播放,做快慢明显对比。也可以四位同学同时进行实验,直接对比观察钢尺的状态。2.如何跟学生解读音高的概念?教学时,学生对音高理解还是比较困难,音高的高低是由振动快慢决定的,振动快慢用频率来表示,是一秒钟的振动次数。一定时间内振动次数多,频率高,音高就高;次数少,频率低,音高就低。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特别关注音高柱状图的运用。一般来说,细的、短的、小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粗的、长的、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教学后记】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教材简析】通过前面6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本节课学生将通过弦乐器发现更多影响物体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因素。聚焦板块通过玩乐器,初步体验弦乐器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引出研究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发现影响弦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不同因素。教材提供了一个让学生主动探索的,从提出问题、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到得出结论,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过程。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弦的粗细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粗,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细发出的声音越高;弦的振动部分长短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弦的松紧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松,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本课丰富对音高的认识,为后面的小乐器制作打下基础。【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部分学生已经关注到橡皮筋的松紧、粗细与振动快慢之间的关系,并且能跟尺子、弦的振动产生联系。有的学生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拨动不同的弦、手指按压在不同位置拨动弦,都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甚至有的学生还有调音的经验,知道了弦的松紧也会影响声音的高低。但是,这些经验都是零散无序的,对于具体是什么因素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学生的认识不明确,需要在体验中整理完善概念。【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反复弹弦乐器,知道短、细、紧的物体发出声音越高,长、粗、松的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归纳出弦乐高低变化的规律。[探究实践]通过让弦乐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探究影响弦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因素。[态度责任]在观察琴弦发声高低变化的活动中,养成仔细观察、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乐于合作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影响弦乐器音高的因素[难点]设计能让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每组提供尤克里里、科学作业本【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尤克里里1.出示尤克里里,简单介绍,教师(或学生)弹奏乐曲,其它学生欣赏。提问:你们知道尤克里里是怎样发声的么?2.弹奏一个高音,一个低音。提问:尤克里里的弦为什么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你知道的吗?(预设:琴弦粗细不同、按琴弦的位置不同、弦的松紧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弦的发声规律。揭示课题: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快速聚焦问题,并提出影响弦发声高低因素的假设。二、探索影响弦音高的因素(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尤克里里、学习记录单探索:影响弦音高不同的因素有哪些?有怎样的变化规律?1.出示实验器材,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来研究?师生整理,确定研究问题和对应的实验要求:(1)弦的粗细是否影响弦的音高变化?完成预测。在粗细不同的弦上反复试弹,验证自己的推测。(2)弦的长短是否影响弦的音高变化?完成预测。手指按压在同一根琴弦的不同位置,改变琴弦的振动部分的长短,反复试弹,验证自己的推测。(3)弦的松紧是否影响弦的音高变化?完成预测。调整琴准,改变同一根琴弦的松紧程度,反复试弹,验证自己的推测。2.实验验证,完成记录单。根据实验要求,在乐器上反复试弹,验证推测。根据实验结果,完成记录单。3.研讨:(1)学生反馈交流:影响弦音高不同的因素有哪些?小结:弦的粗细、弦振动部分的长短、弦的松紧(2)问:弦的音高变化有什么规律?你是怎样研究的?小结:拨动不同琴弦,我们发现弦的音高和弦的粗细有关,弦越粗,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细,声音越高;拨动同一根琴弦,我们发现:弦的音高和弦的长短有关,振动部分弦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短,声音越高。转动琴准,我们发现:弦的音高和弦的松紧有关,弦越松,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紧,声音越高。[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原有经验,完成关于音高与长短、粗细、松紧的猜测,并想办法验证猜测。通过“实验怎么做,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案,根据方案完成实践验证,归纳影响弦音高不同的因素三、探索设计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预设10分钟)1.探索:设计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提问:怎样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有规律的变化?学生相互讨论,反复弹拨试验,设计方案。2.研讨:实验发现学生反馈交流: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有规律的变化的方案。小结:(1)由粗到细,手指依次拨动不同粗细的琴弦。(2)从上往下改变手指按在同一根琴弦上端的位置,另一手拨动琴弦。(3)一手缓慢转动弦准,另一手拨动同一根琴弦。(4)拨动不同琴弦,手指按住琴弦不同位置。[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实践验证归纳所得的知识,迁移应用,解决更高的挑战。四、拓展(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多种弦乐(或图片)和其它乐器1.出示多种弦乐器,提问:这些乐器有什么共同之处?2.请学生介绍(或)弹奏,使这些弦乐连续有规律发出不同高低的声音。3.其它类乐器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因。[设计意图]由点到面,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乐器的兴趣。【疑难解答】1.为什么选择尤克里里这一弦乐器进行教学?我们在课堂选择尤克里里,基于以下因素考虑:1.尤克里里结构简单,有四根弦,粗细明显,用手按压调节琴弦振动部分长短易操作,四个琴准调节方便,学生课堂探究容易操作。2.尤克里里是学生相对接触较多的弦乐器。据调查,因为尤克里里相对价位较低,许多家庭尤克里里是作为孩子初步接触乐器的玩具购入,普及率较大。3.学生的课堂探究需要有实物,概念的建构是建立在孩子的体验、探究基础之上。尤克里里低价版价位在大部分学校购买能力之内,容易获得实验器材。2.如何安排影响弦乐器音高变化的因素的研究?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会发现影响弦乐器音高的变化是跟粗细、长短和松紧有关,课堂时间有限,如果三个因素都去研究可能会时间不足、研究不透,所以建议小组活动中,每个组有所侧重点,教师把小组分成三个研究大组,完成主要点后可以进行另外因素的研究,即完成了课堂任务,又可以布置为课外拓展。【教学后记】8.制作我的小乐器【教材简析】《制作我们的小乐器》作为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最后一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乐器,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紧密联系;并在动手制作过程中综合运用单元所学知识,解决制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升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本课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设计自己的小乐器;与学生商议的任务目标,怎样让我们的小乐器发出有规律、高低不同的声音。第二部分是制作并改进自己的小乐器。学生一边制作一边设计,制作后试一试是否成功。第三部分是展示自己制作的小乐器,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发现优点并提出改进建议。整个过程尝试运用STEM的理念与工程设计的思想,让学生经历设计、制作、调整、展示这样一个项目过程,丰富学生对声音的理解,建构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这一概念,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声音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且知道了影响音高的有关因素。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要完成“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的任务,必须有一个具体可实施的做小乐器的计划,教师需鼓励学生及时完成简易设计图,最终完成小乐器的制作和调试,让它演奏出简单的乐曲片段。【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设计和制作小乐器,知道自制小乐器的发声原理,认识到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科学思维]根据要求设计小乐器,提出一些合理的、有创意的观点。[探究实践]设计、制作、调整、展示自制小乐器;其中使用口述、图示、实物展示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态度责任]在制作、评价小乐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交流质疑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要求设计并制作小乐器。[难点]改进完善自己的小乐器。【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1.小乐器设计单、评价单、2.各小组有选择的准备制作材料:弹拨类乐器材料:皮筋、纸盒、小木柱打击类乐器材料:酒瓶、红墨水、水槽、筷子、漏斗吹奏类乐器材料:吸管、软木塞、剪刀、胶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任务(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视频)1.课件出示校园国庆乐器专场演出视频导入:为了庆祝国庆,学校依据传统将举办一场国庆演出。届时请每个班的同学都亮相舞台表演一个乐器合奏节目。先来看看去年国庆乐器专场的现场。提问:有哪几大类乐器出现在晚会上?(视频中出现吹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三大类乐器)2.学生介绍笛子、小提琴、架子鼓等乐器的发声原理。3.讲述:今年的国庆乐器专场演出有更高的要求,乐器需要是自己制作的。期待大家的精彩演出哦。揭示课题:制作我的小乐器(板书)。[设计意图]基于现实需求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本节课以吹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三大类为主要制作对象,几类乐器的展示及其原理介绍,既是对前面已学知识的巩固,也利于对本节课学生设计和制作乐器进行知识迁移。二、设计制作我的小乐器(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小乐器设计单、评价单、剪刀、胶带、各小组有选择的准备制作材料1.明确任务(1)集体讨论:一个合格的乐器应该具备什么条件?预设:能够发出声音、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能发出有规律的声音、其他条件:美观、牢固、操作便捷(2)师生整理:基于任务要求,完善评价标准能发出有规律的,不同高低的声音4个,设计图要求图文结合,产品与设计图相一致制作过程中人人参与,相互协作,认真倾听能提出建议,对他人有帮助2.设计小乐器(1)教师出示三组材料器材学生小组讨论:我们组计划制作哪一类小乐器?(2)师:一个产品好不好,设计很关键。请各组根据自己的选择的材料特点进行设计。教师出示设计单,要求学生图文呈现:乐器的构造,改变音高的原理以及演奏的方式。(3)每个组的团队负责人领取材料,组织进行设计。(4)各组设计完成后,组织画廊走形式交流。各组主要设计师留在自己座位上,介绍和记录别组的合理建议,其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用画廊走的形式,到其他小组参观别组的设计图,并提些建议。3.制作、测试小乐器(1)全组商量并修改好设计稿,然后按自己的设计进行制作。(2)学生在制作乐器的过程中,不断测试和完善。(3)教师巡视时提醒:记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设计意图]本课运用工程设计思维进行教学。学生经历“明确任务—设计—制作—测试—展示评价—迭代改进”这样的过程。教学中,评价前置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及评价标准,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找到产品优化的方向。材料前置有利于四年级学生设计时有物可依。教师在学生正式开始设计时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学生可以分析自己可利用的资源,使自己的设计制作成实物的方案具有可行性。设计完成后的画廊走交流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互相交流和学习,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同时也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三、展示小乐器(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学生制作完成的乐器1.学生整理材料。2.请各小组推选一位演奏水平最好的同学来为大家展示乐器。学生上台演奏音乐,介绍产品,其他小组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设计意图]演奏环节是学生最为喜爱的,展示乐器的同时,将评价落实,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一直在起引导作用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由于评价前置,学生整个设计和制作环节对评价表已熟悉,可使评价标准较为客观。四、拓展迭代(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闪烁的小星星》曲谱提问:我们自制的小乐器能有规律的发出4个音高,那能在国庆乐器专场演奏《闪烁的小星星》这首曲子吗?为什么?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尝试,提高乐器的音准,完善我们的乐器,如果你的乐器可以发出更多的声音,请你完成我们的终级挑战:用自己的乐器,演奏完整版的《闪烁的小星星》。教师介绍手机APP“调音师”。[设计意图]一个STEM项目在短短40分钟内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最后环节布置终极挑战活动,实质指向的是产品的迭代优化,驱动学生自主进行后续的研究。【疑难解答】1.在本课教学中,教学时间不足,如何处理?本课的教学时间是不是一定要安排在一课时?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提供的教学设计,仅是一种单课时设计的参考。本课运用工程设计思维进行教学,设计项目化学习,学生经历“明确任务—设计—制作—测试—展示评价—迭代改进”这样的过程。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可以安排长时段学习。2.在本课教学中,实验器材缺乏,如何处理?学生制作乐器的材料,是不是只能是教师提供的材料?答案也是否定的。制作乐器的材料,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设计需求在生活中自行准备,几只碗、几片破瓦、一短水管等等也许都是学生的乐器。我们可以给孩子更多的时空、更多的材料选择机会,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有更多的创新。【教学后记】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感受我们的呼吸【教材简析】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的单元起始课,为后续《呼吸与健康生活》和《测量肺活量》两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立足于学生对呼吸系统的原有认识,引导他们带着人体为什么时刻在呼吸的问题感受呼吸体验,并观察呼吸过程中人体的一些变化,从而了解参与呼吸的人体器官有哪些。呼吸系统是人体中较特殊的一个系统,它既受颈椎中的呼吸中枢支配,又受大脑的高级神经支配,比如平时我们的呼吸均不必有意识地去完成,而是自然地进行,但是一旦需要我们又能随意增加或减少呼吸次数或改变呼吸深度,这就是高度神经系统作用的结果在本课学习中,学生通过感受呼吸的过程,观察人体呼吸器官图和用简单装置模拟人体的呼吸,认识参与呼吸的人体器官及相关知识。人体时刻都在通过呼吸与外界交换气体。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
/
本文档为【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4课)(2022秋)x】,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