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六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2018-09-13 20页 doc 197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我本菩提

从业20多年,业务熟练,多次被评为技术能手

举报
六年级科学教案上册六年级科学教案上册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有“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生物的多样性”四个单元组成。《工具和机械》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使用工具、杠杆的科学”、研究简单机械...
六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六年级科学上册六年级科学教学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有“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生物的多样性”四个单元组成。《工具和机械》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使用工具、杠杆的科学”、研究简单机械。《形状与结构》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桥梁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桥梁的形状与结构,从而知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作用。《能量》在本单元中,我们要去探索电与磁的秘密。在探究中,我们会逐渐发现一个不断变化的能量世界,发现我们天天都生活在能量世界里,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和能量有关。《生物的多样性》通过单元内容学习知道人类是这个丰富多彩的生物大家庭中的一员,怎样认识这个大家庭的不同成员?为什么这个大家庭成员如此众多?我们怎样当好大家庭中的一员?让我们走进生物世界去观察和研究吧。三、学生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六年级共有3个平行班,每班学生均为66名。学生普遍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但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差。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文和数学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四、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六、教学措施:1、教学的各方面都应紧紧围绕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2、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3、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4、充分利用好教材,尽可能的上实验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5、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教学课时进度计划表每周授课2课时,全学期以18周计算,共36课时2012年8月28日  章节 教学内容 计划教时 预计周次 起止日期 完成情况 开校报到准备   1 8月27日——31日   工具和机械 1.使用工具2.杠杆的科学 2 2 9月3日——7日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4.轮轴的秘密 2 3 9月  10日——14日   5.定滑轮和动滑轮6.滑轮组 2 4 9月  17日——21日   7.斜面的作用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2 5 9月24日——28日   国庆节休息   6 10月1日——5日   形状与结构 1.抵抗弯曲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2 7 10月8日——12日   3.拱形的力量4.找拱形 2 8 10月15日——19日   5.做框架6.建高塔 2 9 10月  22日——26日   7.桥的形状与结构8.用纸造一座“桥” 2 10 10月29日——11月2日   期中复习与检测   11 11月5日——9日   能量  1.电和磁2.电磁铁 2 12 11月  12日——16日   3.电磁铁的磁力(一)4.电磁铁的磁力(二) 2 13 11月19  日——23日   教学课时进度计划表 章节 教学内容 计划教时 预计周次 起止日期 完成情况 能量 5.神奇的小电动机6.电能和能量 2 14 11月26日——30日   7.电能从哪里来8.能量与太阳 2 15 12月3日——7日   生物的多样形 1.校园生物大搜索2.校园生物分布图 2 16 12月  10日——14日   3.多种多样的植物4.种类繁多的动物 2 17 12月  17日——21日   5.相貌各异的我们6.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2 18 12月24日——28日   7.谁选择了它们8.生物多样形的意义 2 19 12月31日—元月4日   复习和考试   20 元月7日——11日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第一课使用工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3、小组讨论填表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4、小组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三、选用什么工具好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第二课杠杆的科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二、认识杠杆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6、分辨杠杆观察P4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三、研究杠杆的秘密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4、还有其他方法吗?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五、全课小结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教学准备】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教学过程】一、趣味引入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教师小结。四、小杆秤的研究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五、课后思考题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第四课轮轴的秘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二、轮轴作用的研究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实验操作:(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四、巩固与应用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左边钩码个数右边钩码个数定滑轮的状态我们的发现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三、会移动的轮子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5、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五、想一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第六课滑轮组【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a)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b)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请学生猜想,c)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三、游戏体验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3)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第七课斜面的作用【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教学准备】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教学过程】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播放学生喜爱的《头文字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象。提问: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1、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学生拓展思维:滑轮组吊、杠杆撬……)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2、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3、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实验要求: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4)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斜面的状况提升不同的物体我们的发现ABCD直接提升物体的力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实验目的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预测坡度越大,用力越()坡度越小,用力越()要改变的条件不要改变的条件实验设计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直接提升物体的力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我们的发现1234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四、巩固与拓展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大桥……)用纸片演示螺丝的斜面。第八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教学准备】每个小组自带一辆自行车(最好能变速)【教学过程】一、引入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你最好奇的是哪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2、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3、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观察内容记录数据大齿轮齿数小齿轮齿数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自行车部件简单机械类型所起到的作用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四、本单元小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正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一课抵抗弯曲【教学目标】1.通过亲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用推理的方法认识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2.巩固并学会相关的探究技能:控制变量实验,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做出合理解释。3.能根据已获得的信息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大胆而合理的预测。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实事求是,重视科学证据。【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分别把两张卡纸、三张卡纸、四张卡纸用极少量液体胶水粘在一起,使之形成四张长、宽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分别标上1号、2号、3号和4号,并在纸条上做上记号,如图。实验记录表,统计图。相同大小的铁垫圈,放钩码的盒子,橡皮擦。教师用:小组用的实验材料一份,。【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纸条)这是一张纸条,把它放在两个盒子上面,如果在上面放一个重物会怎样?2.师演示,在纸条上放一个垫圈,纸条怎么样了?(纸条弯曲了)3.纸条承受不住垫圈的重量就弯曲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不弯曲呢?也就是说让它抵抗住弯曲呢?(学生说抵抗弯曲的方法:拉近盒子的距离、加支撑物等。)二、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活动一:探究增加纸的厚度,会不会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1.推测增加纸的厚度,会不会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2.出示1号、2号纸条,研讨实验方法。实验应控制哪些条件不变?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交流,并谈谈做了这个实验后有何感想。活动二: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1.引导预测3号纸可以放几个垫圈。交流如何预测。2.汇报交流。三、绘制折线图并分析1.出示统计图,看得懂吗?横向表示纸的厚度,纵向表示垫圈的个数。请同学们把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用折线的形式画下来2.学生绘图。3.展示,交流。(学生介绍折线图,有什么发现。)4.小结: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增加纸的厚度能显著提高纸的抵抗弯曲能力。四、联系生活1.像纸这样的薄形材料抵抗弯曲的性能都较差,增加厚度能明显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所以在建筑中广泛采用厚度很大的横梁来承受巨大的重力。2.欣赏图片。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横梁大多是立着放,而不是横着放的,能不能也用今天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这又是为什么呢?五、小结、延伸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增加材料的厚度可以明显提高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可是这种办法就需要增加材料的用量,我们不是提倡“全民节约”吗?那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既增加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又不用过多地增加材料用量,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第二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薄形材料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是可以增强的,我们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结构可以改变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大小。2通过关注实验过程的公平性,培养学生养成一丝不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知道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结构能改变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教学难点】控制不变的量的确定。【教学用具】瓦楞纸、A4纸、双面胶、铅笔、橡皮、尺子、垫圈【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1.“超级女生”比赛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今天,我们科学教研组也不甘寂寞,组织了一场“超级大力士争霸赛”,参赛双方是项老师和黄老师,猜猜看,谁会赢?为什么?你们觉得这样的比赛公平吗?2.两张同样的A4纸进行抵抗弯曲的比赛,怎么做才公平?我们应该控制哪些量不变?预设:纸离地面的高度不变、两个盒子之间的距离一定、放垫圈的盒子摆放的位置一定、所加垫圈的型号一定、纸的长度不变。二、提出问题如果只给你一张纸,同时控制了这些量不变,想要增加这张纸的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办法?预设:1.改变纸的形状就可以改变纸的抗弯曲能力吗?(指导小组开展实验)2.我们来看一些钢铁构造图片,看看是否能对我们的学习有所帮助。3.研究瓦楞纸的构造,你有什么发现?三、瓦楞纸的研究出示瓦楞纸包装箱: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这种包装箱,同学们知道制造这种包装箱的纸叫什么名字吗?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同学们平时应该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每个小组一张,请同学们从工具箱里拿出瓦楞纸,拿到手上感受一下: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分组感知纸的特性)2.解剖、观察瓦楞纸结构(1)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用手剥开或借助小刀),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仔细看看老师提供的瓦楞纸一共有几层?每层的厚薄、软硬一样吗?形状是怎样的?(2)经过研究,我们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你能分析瓦楞纸抗弯曲能力增强的原因吗?四、形状与抗弯曲能力1.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分析得出: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是息息相关的。猜测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较好的抗弯曲能力?2.改变一张纸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纸的抗弯曲能力吗?有哪些更多的改变形状的设计可以增强物体的抗弯曲能力?老师给每个同学提供一张纸:根据你们的猜想开始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每个小组成员都动手把自己设计的纸的形状折出来,然后组内讨论,选择最佳方案把纸折成一定的形状,再来测试改变形状后纸的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变化?五、探讨与交流(1)与实验前的纸比较,改变形状后的纸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2)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作出自己的解释。(3)哪个小组的设计方案最好?能分析原因吗?六、课后延伸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后物体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关注一些改变物体形状的结构并分析其抗弯曲能力增加的原因的力量。认识拱形结构和拱形受力的特点,了解拱形结构在建筑上的应用,逐步深入地研究一个问题。能根据拱形结构的形变,分析受力的状况;工程技术的成就,增强自豪感。第四课找拱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弧形结构与拱形有紧密联系,生物体构造中存在着拱形结构。过程与方法:能识别生活中的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等弧形结构的物体,并通过联想、推理与实验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物体构造与其生活的联系和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教学准备】完整的和剖成对半的乒乓球若干个;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瓶若干个;安全帽、贝壳、锅盖、灯泡等;课件、录像。【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在讨论拱形建筑时,关于这一类物品(出示圆顶形物品、建筑)是否属于拱形有了争议。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类物品。要想了解它们与拱形是否有联系,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形状、承受压力的性能)课件演示拱形的形状与承受压力的示意图。二、研究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的特点1.观察圆顶形物品(图片)的形状有什么特点。2.提问: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它们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3.观察实验分析:(1)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乒乓球的软硬。(2)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实验)(3)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它与拱形有联系吗?试着解释一下圆顶形承受压力的特点。学生各抒己见后演示课件说明圆顶形可以看成是若干拱形的结合。(4)提问: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4.出示整个乒乓球: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与拱形会有什么联系?(1)学生推理,演示课件。(2)演示握鸡蛋,说明: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这就是我们平时捏不破鸡蛋的道理。另外比如电灯泡,为了更透亮,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就比较坚固了。5.我们还能列举出哪些类似拱形受力特点的形状?(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举出身体结构中的例子,如头、肩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后面“塑料瓶形状的分析”与“生物体中的拱形”的活动顺序可以灵活调动)四、塑料瓶形状的分析1.谈话。看来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出示塑料瓶)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塑料瓶,它的形状设计包含了哪些科学道理?2.指导研究。(1)观察:塑料瓶上部、中部、底部是什么形状,表面还有哪些形状?(2)推理:(以底部为例)塑料饮料瓶底部大多做成圆顶形,为什么?(3)验证:比较平底瓶与圆顶形底瓶的承受压力能力。(4)你从中发现了什么?3.小组自主研究其他部位的形4.汇报交流。五、生物体中的拱形1.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板书:找)2.观察乌龟、贝壳、蛋壳,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3.还有哪些生物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六、小结:研究了拱形之后,你有什么感想第五课做框架【教学目标】1.理解作用在框架结构上的力所产生的效果。了解斜杠的“推”和“拉”的作用。2.了解斜杠的“推”和“拉”的作用。认识生活中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3.掌握用三角形加固框架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发展动手动脑能力。4.能对框架的系统设计情况进行评估,并找到为提高效率而采取的改进措施。\【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三角形、长方形、立方体的模型等。学生:橡皮筋、筷子。【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框架式结构的认识出示埃非尔铁塔的图片。1.介绍:巴黎铁塔是法国最著名的建筑,该塔高320.75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并且保持了世界记录40多年。巴黎铁塔是谁建造的呢?著名建筑大师埃非尔,所以这座塔又叫埃非尔铁塔。据说铁塔开始动工时,曾遭到一些文化艺术界名流的反对。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也被吓坏了,有人居然还跑到法院起诉埃非尔。原因何在?因为该塔全身都是一根根的钢铁构成,用的是框架式结构。2.什么叫框架式结构?我们再来看几组图片。(出示其他的框架式结构的图片:塔吊、电塔、游乐场翻滚列车支架等)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什么是框架式结构吗?(学生无法理解时,用“骨架式”来帮助理解)3.你对框架式结构有哪些认识?框架式结构好不好?它有哪些作用?(学生无法理解时可以让他们比较框架式与实体建筑的区别)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科学学习殿堂的,科学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知识储备,调动学生的初始想法和已有经验,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收获。(框架式结构不仅节省材料,在很高的建筑物中还可以减少风对它的影响。)4.让我们再回到100多年前,当时的文化艺术界名流以及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为什么反对埃非尔的设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框架式结构不牢固。框架式结构牢固吗?怎么向世人解释框架式结构的牢固性?(二)做一个稳固的正方体框架明确任务:用最少的筷子搭一个牢固的正方体框架,比一比哪组的作品承重能力最强。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以一根斜杆为例,说说它是防止正方体框架往哪边垮塌?比一比哪组的框架承重最多,用的材料最少。(三)三角形稳定性的研究观察思考,我们是怎样把框架变稳固的,稳固的框架式结构中最小的格子大都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大都做成三角形呢?出示三角形和长方形的模型,学生个别上台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思考三角形和长方形再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解释三角形的稳定性。结合课件演示,分析三角形稳定性的力学原理:当三角架顶端受重力作用时,两边斜杆受压力,下面的水平杆受拉力。由于三角形边长不变,角度也不变,是唯一不会变化的形状,所以框架结构以三角架为基本构造。想办法加固长方形框架。增加的斜杆起了什么作用?(“推”“拉”的对初始想法的反思,改变有些根深蒂固的“成见”,实实在在落实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解释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理解,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很少能被迁移,学习者只有在知道并理解知识背后隐含的原理时迁移才能发生。第六课建高塔【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科学知识: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教学准备】相关图片、每组若干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塑料瓶、砂子、杯子和水、吸管、铁垫圈、线、胶带等。【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课件出示数张铁塔图片,观察这些图片,它们形状与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生观察,汇报交流。3.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要点:塔、高、稳固不倒……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高耸入云且稳固不倒的塔进行研究。(板书课题:塔的(二)猜测高塔不倒的原因1.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才得以让这些高塔稳固不倒?2.小组讨论,作出猜想,并在自己的科学记录本上及时记录自己的猜测。3.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时要求说说为什么这样想的。(三)研究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1.要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该怎么办?2.提供材料:两个相同的塑料瓶和沙子。3.利用这些材料验证自己的猜测:怎样放最容易倒?怎样放不容易倒?怎样放最不容易倒?4.学生分小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塑料瓶的放置方式稳定性表现5.汇报交流:说说你们比较了哪些放置方式?各种放置方式的稳定性能各有什么差异。6.找出小组内“放的最稳”的好办法,然后再找出全班中“放得最稳”的好办法。分析这些好办法的共同点。(四)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1.提供材料:大小不同的塑料瓶若干、水、垫圈、胶带纸。2.利用这些材料你们能做一个又高又稳的塔吗?3.利用前面所研究的成果:使“塔”最稳的方法——上轻下重、上小下大。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既高又稳的“塔”。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制作方法。4.交流成果,比一比哪一小组的“塔”最高?哪一组的“塔”最稳?(要公平合理地比较哪组的“塔”最稳,该怎么办?讨论采用合理的办法,建议采用调节木板做成的斜面倾角的大小来评价“塔”的稳定性。)(五)关于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1.现在把我们研究的结果与先前的猜想比较一下,哪些猜想得到证实,哪些猜想证明是不对的?当时是怎么想的。2.延伸:我们研究了框架式铁塔的稳定性因素,我们古代劳动人民也留下许多古塔,又是什么因素使它们千百年不倒?(出示古塔图片)3.总结本课。第七课桥的形状与结构【教学目标】1.理解作用在拱桥、斜拉桥上的力所产生的效果。2.设计并制作拱桥、斜拉桥,探究它们的受力情况。3.在探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体验。【教学准备】桥梁图片,制作拱桥、斜拉桥的相关材料。【教学过程】(一)提出研究问题1.学习导入。(1)多媒体展示各式各样的桥梁图片,相互说说,你看了桥梁图片后有什么感想?(2)你对桥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小组之间先相互讨论一下。2.学生问题归类(1)桥有哪些种类?(2)赵州桥为什么要设计成拱形?(3)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桥?(4)桥的建造演变历史?(5)什么样的桥最牢固?(6)斜拉索桥承受重量能力为什么会大大增加?(7)立交桥是怎么产生的?与普通的桥相比有什么优点(8)为什么拱桥没有桥墩反而能承受更大重量?……研究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条件组织人员,选定一个研究问题,(鉴于课堂的条件限制,重点突出对拱桥、斜拉桥的探究),以小组合作研究或个人独立研究,或个人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研究,并写好研究方案。研究主题:关于桥的研究小课题课题组名组长及成员研究分工研究过程研究记录研究结论(二)展开实验探究根据研究需要,学生上台领取相应的材料,开始实验研究。1.拱形桥的实验指导:用竹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2.拉索桥的实验指导:(1)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2)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三)交流研讨汇报1.整理分析:请同学们把实验的发现先在小组中进行整理、分析。2.研讨交流:整个过程要突出平等民主。3.教师总结:你听了同学们刚才的汇报,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新的收获吗第八课用纸造一座桥【教学目标】1.会尝试用材料做桥的模型,会做模拟桥的承重能力的实验。2.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3.愿意研究桥,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看来要建造一座合格的桥梁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桥梁工程师更难!今天老师也想给你们一个挑战,看你们是否有成为桥梁工程师的潜力。要求:一是桥梁能承受15枚以上硬币(包括15枚);二是桥面适合人和车辆的行走。完成以上两个要求,你就是称职的桥梁工程师!2.计划的制定:你们准备怎样设计桥梁?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小组设计交流,老师巡视。汇报交流计划:现在我请已经设计好的小组到讲台上来,说说:你们是怎样设计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你们是怎么想的?)下面的同学做参谋,可以帮他们出些点子。3.制作的过程:同学们的设计真不错,刚才听了大家的意见,每个小组肯定有了新的想法,可以继续改进你们小组的设计方案然后根据方案,动手制作你们的桥。4.介绍并评价我们的桥:设计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遇到了哪些困难,我们是怎么解决的?应用了哪些形状和结构方面的知识?自我评价优点和缺点第三单元《能量》第一课电和磁【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通电后的导线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电磁铁有南北极。2.过程与方法观察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时小磁针的偏转现象,并对此现象做出解释;能制作一个电磁铁;能自行设计并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电和磁的探究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能创造性地设计电磁铁南北极实验;意识到人们对电磁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准备】导线、电池、小磁针、大铁钉、砂纸、大头针等。【教学过程】1.让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1)从奥斯特的实验引入活动任务,让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2)教师示范实验方法,并讲明观察目标及注意事项,说明理由。(3)学生分组观察实验。(4)学生交流观察现象,并用示意图记录实验现象(通电示意图和断电示意图)。(5)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作出解释和推断。(6)教师小结:奥斯特在实验中有了和我们一样的惊人发现,通电导线能产生磁性,断开电流后磁性消失。2.制作一个电磁铁。(1)引导语:科学家知道了电可以产生磁后,继续研究并制作出了电磁铁。(2)教师讲解演示电磁铁的制作方法,并点明注意事项(可以让学生说说理由)。(3)学生制作电磁铁。(4)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并数一数有多少。(5)说说电磁铁可能有哪些性质和特点,说说推测的理由。3.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吗。(1)引导语:电磁铁有没有南极和北极?我们自己可以设计实验来研究。(2)分组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需要什么材料?(3)汇报设计方法。(教师要对设计思路做激励性评价)(4)引导学生对各种设计进行可行性判断,并选择简单易行的几种方法实验。(5)学生实验,寻找自制电磁铁的南北极。(6)交流:电磁铁有南北极吗?是根据什么原理找到南北极的?(7)要求学生说说各自的电磁铁的南北极分别是大铁钉的哪个部位,教师记录。(8)引导思考和引发后续探究活动:为什么各组的研究结果不同?电磁铁的南北极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课外进一步研究第二课电和磁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和制作电磁铁,使学生知道电流可以产生磁性;2、会制作简易的电磁铁并判断电磁铁也有南北两级。教学准备导线、电池、小磁针、大铁钉、大头针。教学过程1、引入电流有磁性吗?你们也许觉得这个问题真奇怪,电和磁是两回事嘛!在100多年前,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想的。1820年4月的一天,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他在课堂上演示物理实验时,偶然把通电的导线平行地放在磁针上面,他看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这个现象当时并没有引起在场其他人的注意,而奥斯特却是个有心人,他非常兴奋,紧紧抓住这个现象,又反复做了几十次实验。终于确定了科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发现。这个发现是什么呢?2、“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的实验(1)你们想做奥斯特做的这个实验吗?我想你们也会有重大的发现。(2)老师示范实验方法,告诉只能通电很短时间,讲解这样做的原因。要求学生观察:接通电流时,有什么现象;断开电流时,有什么现象?(3)分组实验
/
本文档为【六年级科学教案上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