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导则-土壤(试行)HJ964-2018

2018-10-30 24页 pdf 716KB 1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919311

暂无简介

举报
导则-土壤(试行)HJ964-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964—201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Technicalguidelinesfor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soilenvironment(发布稿)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生态环境部2018-09-13发布2019-07-01实施发布HJ964—2018i目次前言................................................................
导则-土壤(试行)HJ964-20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964—201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Technicalguidelinesfor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soilenvironment(发布稿)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生态环境部2018-09-13发布2019-07-01实施发布HJ964—2018i目次前言............................................................................................................................................ii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25影响识别........................................................................................................................................36评价工作分级................................................................................................................................47现状调查与评价............................................................................................................................58预测与评价....................................................................................................................................99保护措施与对策..........................................................................................................................1010评价结论....................................................................................................................................11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12附录B(资料性附录)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识别表............................................................14附录C(资料性附录)土壤理化特性调查表.............................................................................15附录D(资料性附录)土壤盐化、酸化、碱化分级标准........................................................16附录E(资料性附录)土壤环境影响预测方法.........................................................................17附录F(资料性附录)土壤盐化综合评分预测方法................................................................19附录G(资料性附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20HJ964—2018ii前言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范和指导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防止或减缓土壤环境退化,保护土壤环境,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工作程序、内容、方法和要求。本标准首次发布。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G均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评估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北京中环博宏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地泓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本标准生态环境部2018年9月13日批准。本标准自2019年7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HJ964—2018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工作程序、内容、方法和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化工、冶金、矿山采掘、农林、水利等可能对土壤环境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本标准不适用于核与辐射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HJ2.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1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25.1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2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169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61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土壤环境soilenvironment是指受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的,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生物有机体等组成的陆地表面疏松综合体,包括陆地表层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壤层和污染物能够影响的松散层等。3.2土壤环境生态影响ecologicalimpactonsoilenvironment是指由于人为因素引起土壤环境特征变化导致其生态功能变化的过程或状态。3.3土壤环境污染影响contaminativeimpactonsoilenvironment是指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土壤环境,引起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导致土壤质量恶化的过程或状态。HJ964—201823.4土壤环境敏感目标sensitivetargetofsoilenvironment是指可能受人为活动影响的、与土壤环境相关的敏感区或对象。4总则4.1一般性原则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应对建设项目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期满后(可根据项目情况选择)对土壤环境理化特性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影响的措施和对策,为建设项目土壤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4.2评价基本任务4.2.1按照HJ2.1建设项目污染影响和生态影响的相关要求,根据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将土壤环境影响类型划分为生态影响型与污染影响型,其中本导则土壤环境生态影响重点指土壤环境的盐化、酸化、碱化等。4.2.2根据行业特征、工艺特点或规模大小等将建设项目类别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见附录A,其中Ⅳ类建设项目可不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自身为敏感目标的建设项目,可根据需要仅对土壤环境现状进行调查。4.2.3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应按本标准划分的评价工作等级开展工作,识别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类型、影响途径、影响源及影响因子,确定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开展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完成土壤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预测与评价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与对策。4.2.4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场地或地区的建设项目应按4.2.3分别开展评价工作。4.2.5涉及土壤环境生态影响型与污染影响型两种影响类型的应按4.2.3分别开展评价工作。4.3工作程序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划分为准备阶段、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预测分析与评价阶段和结论阶段。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见图1。4.4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4.4.1准备阶段收集分析国家和地方土壤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规划等资料;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结合工程分析,识别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类型,分析可能造成土壤环境影响的主要途径;开展现场踏勘工作,识别土壤环境敏感目标;确定评价等级、范围与内容。4.4.2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采用相应标准与方法,开展现场调查、取样、监测和数据分析与处理等工作,进行土壤环境现状评价。4.4.3预测分析与评价阶段依据本标准制定的或经论证有效的方法,预测分析与评价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4.4.4结论阶段HJ964—20183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土壤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对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进行总结。图1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5影响识别5.1基本要求在工程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土壤环境敏感目标,根据建设项目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期满后(可根据项目情况选择)三个阶段的具体特征,识别土壤环境影响类型与影响途径;对于运营期内土壤环境影响源可能发生变化的建设项目,还应按其变化特征分阶段进行环境影响识别。HJ964—201845.2识别内容5.2.1根据附录A识别建设项目所属行业的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5.2.2识别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类型与影响途径、影响源与影响因子,初步分析可能影响的范围,具体识别内容参见附录B。5.2.3根据GB/T21010识别建设项目及周边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建设项目可能影响的土壤环境敏感目标。6评价工作分级6.1等级划分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6.2划分依据6.2.1生态影响型6.2.1.1建设项目所在地土壤环境敏感程度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判别依据见表1;同一建设项目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场地或地区,应分别判定其敏感程度;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生态影响后果的,敏感程度按相对最高级别判定。表1生态影响型敏感程度分级表敏感程度判别依据盐化酸化碱化敏感建设项目所在地干燥度a>2.5且常年地下水位平均埋深<1.5m的地势平坦区域;或土壤含盐量>4g/kg的区域pH≤4.5pH≥9.0较敏感建设项目所在地干燥度>2.5且常年地下水位平均埋深≥1.5m的,或1.8<干燥度≤2.5且常年地下水位平均埋深<1.8m的地势平坦区域;建设项目所在地干燥度>2.5或常年地下水位平均埋深<1.5m的平原区;或2g/kg<土壤含盐量≤4g/kg的区域4.5<pH≤5.58.5≤pH<9.0不敏感其他5.5<pH<8.5a是指采用E601观测的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即蒸降比值。6.2.1.2根据5.2.1识别的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与6.2.1.1敏感程度分级结果划分评价工作等级,详见表2。表2生态影响型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项目类别评价工作等级Ⅰ类Ⅱ类Ⅲ类敏感一级二级三级较敏感二级二级三级不敏感二级三级-注:“-”表示可不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敏感程度HJ964—201856.2.2污染影响型6.2.2.1将建设项目占地规模分为大型(≥50hm2)、中型(5~50hm2)、小型(≤5hm2),建设项目占地主要为永久占地。6.2.2.2建设项目所在地周边的土壤环境敏感程度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判别依据见表3。表3污染影响型敏感程度分级表敏感程度判别依据敏感建设项目周边存在耕地、园地、牧草地、饮用水水源地或居民区、学校、医院、疗养院、养老院等土壤环境敏感目标的较敏感建设项目周边存在其他土壤环境敏感目标的不敏感其他情况6.2.2.3根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占地规模与敏感程度划分评价工作等级,详见表4。表4污染影响型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占地规模评价工作等级Ⅰ类Ⅱ类Ⅲ类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敏感一级一级一级二级二级二级三级三级三级较敏感一级一级二级二级二级三级三级三级-不敏感一级二级二级二级三级三级三级--注:“-”表示可不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6.2.3建设项目同时涉及土壤环境生态影响型与污染影响型时,应分别判定评价工作等级,并按相应等级分别开展评价工作。6.2.4当同一建设项目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场地时,各场地应分别判定评价工作等级,并按相应等级分别开展评价工作。6.2.5线性工程重点针对主要站场位置(如输油站、泵站、阀室、加油站、维修场所等)参照6.2.2分段判定评价等级,并按相应等级分别开展评价工作。7现状调查与评价7.1基本原则与要求7.1.1土壤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应遵循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资料分析与现状监测相结合的原则。7.1.2土壤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深度应满足相应的工作级别要求,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通过组织现场调查、监测等方法获取。7.1.3建设项目同时涉及土壤环境生态影响型与污染影响型时,应分别按相应评价工作等级要求开展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可根据建设项目特征适当调整、优化调查内容。7.1.4工业园区内的建设项目,应重点在建设项目占地范围内开展现状调查工作,并兼顾其可能影响的园区外围土壤环境敏感目标。敏感程度HJ964—201867.2调查评价范围7.2.1调查评价范围应包括建设项目可能影响的范围,能满足土壤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要求;改、扩建类建设项目的现状调查评价范围还应兼顾现有工程可能影响的范围。7.2.2建设项目(除线性工程外)土壤环境影响现状调查评价范围可根据建设项目影响类型、污染途径、气象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确定并说明,或参考表5确定。表5现状调查范围评价工作等级影响类型调查范围a占地b范围内占地范围外一级生态影响型全部5km范围内污染影响型1km范围内二级生态影响型2km范围内污染影响型0.2km范围内三级生态影响型1km范围内污染影响型0.05km范围内a涉及大气沉降途径影响的,可根据主导风向下风向的最大落地浓度点适当调整。b矿山类项目指开采区与各场地的占地;改、扩建类的指现有工程与拟建工程的占地。7.2.3建设项目同时涉及土壤环境生态影响与污染影响时,应各自确定调查评价范围。7.2.4危险品、化学品或石油等输送管线应以工程边界两侧向外延伸0.2km作为调查评价范围。7.3调查内容与要求7.3.1资料收集根据建设项目特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当地环境特征,有针对性收集调查评价范围内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土壤类型分布图;b)气象资料、地形地貌特征资料、水文及水文地质资料等;c)土地利用历史情况;d)与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其他资料。7.3.2理化特性调查内容7.3.2.1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环境影响类型、建设项目特征与评价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土壤理化特性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土体构型、土壤结构、土壤质地、阳离子交换量、氧化还原电位、饱和导水率、土壤容重、孔隙度等;土壤环境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还应调查植被、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等,可参照表C.1填写。7.3.2.2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应参照表C.2填写土壤剖面调查表。7.3.3影响源调查7.3.3.1应调查与建设项目产生同种特征因子或造成相同土壤环境影响后果的影响源。7.3.3.2改、扩建的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其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二级的,应对现有工程的土壤环境保护措施情况进行调查,并重点调查主要装置或设施附近的土壤污染现状。HJ964—201877.4现状监测7.4.1基本要求建设项目土壤环境现状监测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影响类型、影响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测工作,了解或掌握调查评价范围内土壤环境现状。7.4.2布点原则7.4.2.1土壤环境现状监测点布设应根据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类型、评价工作等级、土地利用类型确定,采用均布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反映建设项目调查评价范围内的土壤环境现状,可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调整。7.4.2.2调查评价范围内的每种土壤类型应至少设置1个表层样监测点,应尽量设置在未受人为污染或相对未受污染的区域。7.4.2.3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应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地形特征、地面径流方向设置表层样监测点。7.4.2.4涉及入渗途径影响的,主要产污装置区应设置柱状样监测点,采样深度需至装置底部与土壤接触面以下,根据可能影响的深度适当调整。7.4.2.5涉及大气沉降影响的,应在占地范围外主导风向的上、下风向各设置1个表层样监测点,可在最大落地浓度点增设表层样监测点。7.4.2.6涉及地面漫流途径影响的,应结合地形地貌,在占地范围外的上、下游各设置1个表层样监测点。7.4.2.7线性工程应重点在站场位置(如输油站、泵站、阀室、加油站及维修场所等)设置监测点,涉及危险品、化学品或石油等输送管线的应根据评价范围内土壤环境敏感目标或厂区内的平面布局情况确定监测点布设位置。7.4.2.8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二级的改、扩建项目,应在现有工程厂界外可能产生影响的土壤环境敏感目标处设置监测点。7.4.2.9涉及大气沉降影响的改、扩建项目,可在主导风向下风向适当增加监测点位,以反映降尘对土壤环境的影响。7.4.2.10建设项目占地范围及其可能影响区域的土壤环境已存在污染风险的,应结合用地历史资料和现状调查情况,在可能受影响最重的区域布设监测点;取样深度根据其可能影响的情况确定。7.4.2.11建设项目现状监测点设置应兼顾土壤环境影响跟踪监测。7.4.3现状监测点数量要求7.4.3.1建设项目各评价工作等级的监测点数不少于表6要求。7.4.3.2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可优化调整占地范围内、外监测点数量,保持总数不变;占地范围超过5000hm2的,每增加1000hm2增加1个监测点。7.4.3.3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占地范围超过100hm2的,每增加20hm2增加1个监测点。表6现状监测布点类型与数量评价工作等级占地范围内占地范围外HJ964—20188一级生态影响型5个表层样点a6个表层样点污染影响型5个柱状样点b,2个表层样点4个表层样点二级生态影响型3个表层样点4个表层样点污染影响型3个柱状样点,1个表层样点2个表层样点三级生态影响型1个表层样点2个表层样点污染影响型3个表层样点-注:“-”表示无现状监测布点类型与数量的要求。a表层样应在0~0.2m取样。b柱状样通常在0~0.5m、0.5~1.5m、1.5~3m分别取样,3m以下每3m取1个样,可根据基础埋深、土体构型适当调整。7.4.4现状监测取样方法表层样监测点及土壤剖面的土壤监测取样方法一般参照HJ/T166执行,柱状样监测点和污染影响型改、扩建项目的土壤监测取样方法还可参照HJ25.1、HJ25.2执行。7.4.5现状监测因子土壤环境现状监测因子分为基本因子和建设项目的特征因子。a)基本因子为GB15618、GB36600中规定的基本项目,分别根据调查评价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选取;b)特征因子为建设项目产生的特有因子,根据附录B确定;既是特征因子又是基本因子的,按特征因子对待;c)7.4.2.2与7.4.2.10中规定的点位须监测基本因子与特征因子;其他监测点位可仅监测特征因子。7.4.6现状监测频次要求a)基本因子: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应至少开展1次现状监测;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三级的建设项目,若掌握近3年至少1次的监测数据,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引用监测数据应满足7.4.2和7.4.3的相关要求,并说明数据有效性;b)特征因子:应至少开展1次现状监测。7.5现状评价7.5.1评价因子同7.4.5现状监测因子。7.5.2评价标准7.5.2.1根据调查评价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选取GB15618、GB36600等标准中的筛选值进行评价,土地利用类型无相应标准的可只给出现状监测值。7.5.2.2评价因子在GB15618、GB36600等标准中未规定的,可参照行业、地方或国外相关标准进行评价,无可参照标准的可只给出现状监测值。7.5.2.3土壤盐化、酸化、碱化等的分级标准参见附录D。HJ964—201897.5.3评价方法7.5.3.1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应采用标准指数法,并进行统计分析,给出样本数量、最大值、最小值、均值、标准差、检出率和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等。7.5.3.2对照附录D给出各监测点位土壤盐化、酸化、碱化的级别,统计样本数量、最大值、最小值和均值,并评价均值对应的级别。7.5.4评价结论7.5.4.1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应给出土壤盐化、酸化、碱化的现状。7.5.4.2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应给出评价因子是否满足7.5.2.1和7.5.2.2中相关标准要求的结论;当评价因子存在超标时,应分析超标原因。8预测与评价8.1基本原则与要求8.1.1根据影响识别结果与评价工作等级,结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影响预测的范围、时段、内容和方法。8.1.2选择适宜的预测方法,预测评价建设项目各实施阶段不同环节与不同环境影响防控措施下的土壤环境影响,给出预测因子的影响范围与程度,明确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8.1.3应重点预测评价建设项目对占地范围外土壤环境敏感目标的累积影响,并根据建设项目特征兼顾对占地范围内的影响预测。8.1.4土壤环境影响分析可定性或半定量地说明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产生的影响及趋势。8.1.5建设项目导致土壤潜育化、沼泽化、潴育化和土地沙漠化等影响的,可根据土壤环境特征,结合建设项目特点,分析土壤环境可能受到影响的范围和程度。8.2预测评价范围一般与现状调查评价范围一致。8.3预测评价时段根据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识别结果,确定重点预测时段。8.4情景设置在影响识别的基础上,根据建设项目特征设定预测情景。8.5预测与评价因子8.5.1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应根据环境影响识别出的特征因子选取关键预测因子。8.5.2可能造成土壤盐化、酸化、碱化影响的建设项目,分别选取土壤盐分含量、pH值等作为预测因子。8.6预测评价标准GB15618、GB36600,或附录D、附录F中的表F.2。8.7预测与评价方法8.7.1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应根据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类型与评价工作等级确定。HJ964—2018108.7.2可能引起土壤盐化、酸化、碱化等影响的建设项目,其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二级的,预测方法可参见附录E、附录F或进行类比分析。8.7.3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其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二级的,预测方法可参见附录E或进行类比分析;占地范围内还应根据土体构型、土壤质地、饱和导水率等分析其可能影响的深度。8.7.4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的建设项目,可采用定性描述或类比分析法进行预测。8.8预测评价结论8.8.1以下情况可得出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可接受的结论:a)建设项目各不同阶段,土壤环境敏感目标处且占地范围内各评价因子均满足8.6中相关标准要求的;b)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各不同阶段,出现或加重土壤盐化、酸化、碱化等问,但采取防控措施后,可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c)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各不同阶段,土壤环境敏感目标处或占地范围内有个别点位、层位或评价因子出现超标,但采取必要措施后,可满足GB15618、GB36600或其他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管理规定的。8.8.2以下情况不能得出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可接受的结论:a)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土壤盐化、酸化、碱化等对预测评价范围内土壤原有生态功能造成重大不可逆影响的;b)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各不同阶段,土壤环境敏感目标处或占地范围内多个点位、层位或评价因子出现超标,采取必要措施后,仍无法满足GB15618、GB36600或其他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管理规定的。9保护措施与对策9.1基本要求9.1.1土壤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应包括:保护的对象、目标,措施的内容、设施的规模及工艺、实施部位和时间、实施的保证措施、预期效果的分析等,在此基础上估算(概算)环境保护投资,并编制环境保护措施布置图。9.1.2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提出的影响防控对策基础上,结合建设项目特点、调查评价范围内的土壤环境质量现状,根据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提出合理、可行、操作性强的土壤环境影响防控措施。9.1.3改、扩建项目应针对现有工程引起的土壤环境影响问题,提出“以新带老”措施,有效减轻影响程度或控制影响范围,防止土壤环境影响加剧。9.1.4涉及取土的建设项目,所取土壤应满足占地范围对应的土壤环境相关标准要求,并说明其来源;弃土应按照固体废物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处置,确保不产生二次污染。9.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9.2.1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保障措施对于建设项目占地范围内的土壤环境质量存在点位超标的,应依据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管理办法、规定和标准,采取有关土壤污染防治措施。HJ964—2018119.2.2源头控制措施9.2.2.1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应结合项目的生态影响特征、按照生态系统功能优化的理念、坚持高效适用的原则提出源头防控措施。9.2.2.2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应针对关键污染源、污染物的迁移途径提出源头控制措施,并与HJ2.2、HJ2.3、HJ19、HJ169、HJ610等标准要求相协调。9.2.3过程防控措施9.2.3.1建设项目根据行业特点与占地范围内的土壤特性,按照相关技术要求采取过程阻断、污染物削减和分区防控措施。9.2.3.2生态影响型:a)涉及酸化、碱化影响的可采取相应措施调节土壤pH值,以减轻土壤酸化、碱化的程度;b)涉及盐化影响的,可采取排水排盐或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以减轻土壤盐化的程度。9.2.3.3污染影响型:a)涉及大气沉降影响的,占地范围内应采取绿化措施,以种植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植物为主;b)涉及地面漫流影响的,应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地形特点优化地面布局,必要时设置地面硬化、围堰或围墙,以防止土壤环境污染;c)涉及入渗途径影响的,应根据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对设备设施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以防止土壤环境污染。9.3跟踪监测9.3.1土壤环境跟踪监测措施包括制定跟踪监测计划、建立跟踪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9.3.2土壤环境跟踪监测计划应明确监测点位、监测指标、监测频次以及执行标准等。a)监测点位应布设在重点影响区和土壤环境敏感目标附近;b)监测指标应选择建设项目特征因子;c)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一般每3年内开展1次监测工作,二级的每5年内开展1次,三级的必要时可开展跟踪监测;d)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跟踪监测应尽量在农作物收割后开展;e)执行标准应同7.5.2。9.3.3监测计划应包括向社会公开的信息内容。10评价结论参照附录G填写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概括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现状、预测评价结果、防控措施及跟踪监测计划等内容,从土壤环境影响的角度,总结项目建设的可行性。HJ964—201812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表A.1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行业类别项目类别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农林牧渔业灌溉面积大于50万亩的灌区工程新建5万亩至50万亩的、改造30万亩及以上的灌区工程;年出栏生猪10万头(其他畜禽种类折合猪的养殖规模)及以上的畜禽养殖场或养殖小区年出栏生猪5000头(其他畜禽种类折合猪的养殖规模)及以上的畜禽养殖场或养殖小区其他水利库容1亿m3及以上水库;长度大于1000km的引水工程库容1000万m3至1亿m3的水库;跨流域调水的引水工程其他采矿业金属矿、石油、页岩油开采化学矿采选;石棉矿采选;煤矿采选、天然气开采、页岩气开采、砂岩气开采、煤层气开采(含净化、液化)其他制造业纺织、化纤、皮革等及服装、鞋制造制革、毛皮鞣制化学纤维制造;有洗毛、染整、脱胶工段及产生缫丝废水、精炼废水的纺织品;有湿法印花、染色、水洗工艺的服装制造;使用有机溶剂的制鞋业其他造纸和纸制品纸浆、溶解浆、纤维浆等制造;造纸(含制浆工艺)其他设备制造、金属制品、汽车制造及其他用品制造a有电镀工艺的;金属制品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的;使用有机涂层的(喷粉、喷塑和电泳除外);有钝化工艺的热镀锌有化学处理工艺的其他石油、化工石油加工、炼焦;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农药制造;涂料、染料、颜料、油墨及其类似产品制造;合成材料制造;炸药、火工及焰火产品制造;水处理剂等制造;化学药品制造;生物、生化制品制造半导体材料、日用化学品制造;化学肥料制造其他制造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冶炼(含再生有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铸造及合金制造;炼铁;球团;烧结炼钢;冷轧压延加工;铬铁合金制造;水泥制造;平板玻璃制造;石棉制品;含培烧的石墨、其他HJ964—201813行业类别项目类别Ⅰ类Ⅱ类Ⅲ类Ⅳ类碳素制品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生活垃圾及污泥发电水力发电;火力发电(燃气发电除外);矸石、油页岩、石油焦等综合利用发电;工业废水处理;燃气生产生活污水处理;燃煤锅炉总容量65t/h(不含)以上的热力生产工程;燃油锅炉总容量65t/h(不含)以上的热力生产工程其他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油库(不含加油站的油库);机场的供油工程及油库;涉及危险品、化学品、石油、成品油储罐区的码头及仓储;石油及成品油的输送管线公路的加油站;铁路的维修场所其他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危险废物利用及处置采取填埋和焚烧方式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及综合利用;城镇生活垃圾(不含餐厨废弃物)集中处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及综合利用(除采取填埋和焚烧方式以外的);废旧资源加工、再生利用其他社会事业与服务业高尔夫球场;加油站;赛车场其他其他行业全部注1:仅切割组装的、单纯混合和分装的、编织物及其制品制造的,列入Ⅳ类。注2: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不在本表的,可根据土壤环境影响源、影响途径、影响因子的识别结果,参照相近或相似项目类别确定。a其他用品制造包括①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②家具制造业;③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④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制造业。HJ964—201814附录B(资料性附录)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识别表B.1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类型与影响途径识别表B.1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类型与影响途径表不同时段污染影响型生态影响型大气沉降地面漫流垂直入渗其他盐化碱化酸化其他建设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注:在可能产生的土壤环境影响类型处打“√”,列表未涵盖的可自行设计。B.2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源及影响因子识别表B.2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源及影响因子识别表污染源工艺/节点污染途径全部污染物指标a特征因子备注b车间/场地大气沉降地面漫流垂直入渗其他a根据工程分析结果填写。b应描述污染源特征,如连续、间断、正常、事故等;涉及大气沉降途径的,应识别建设项目周边的土壤环境敏感目标。表B.3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途径识别表影响结果影响途径具体指标土壤环境敏感目标盐化/酸化/碱化/其他物质输入/运移水位变化HJ964—201815附录C(资料性附录)土壤理化特性调查表表C.1土壤理化特性调查表点号时间经度纬度层次现场记录颜色结构质地砂砾含量其他异物实验室测定pH值阳离子交换量氧化还原电位饱和导水率/(cm/s)土壤容重/(kg/m3)孔隙度注1:根据7.3.2确定需要调查的理化特性并记录,土壤环境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还应调查植被、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等。注2:点号为代表性监测点位。表C.2土体构型(土壤剖面)点号景观照片土壤剖面照片层次a注:应给出带标尺的土壤剖面照片及其景观照片。a根据土壤分层情况描述土壤的理化特性。HJ964—201816附录D(资料性附录)土壤盐化、酸化、碱化分级标准表D.1土壤盐化分级标准分级土壤含盐量(SSC)/(g/kg)滨海、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干旱、半荒漠和荒漠地区未盐化SSC<1SSC<2轻度盐化1≤SSC<22≤SSC<3中度盐化2≤SSC<43≤SSC<5重度盐化4≤SSC<65≤SSC<10极重度盐化SSC≥6SSC≥10注:根据区域自然背景状况适当调整。表D.2土壤酸化、碱化分级标准土壤pH值土壤酸化、碱化强度pH<3.5极重度酸化3.5≤pH<4.0重度酸化4.0≤pH<4.5中度酸化4.5≤pH<5.5轻度酸化5.5≤pH<8.5无酸化或碱化8.5≤pH<9.0轻度碱化9.0≤pH<9.5中度碱化9.5≤pH<10.0重度碱化pH≥10.0极重度碱化注:土壤酸化、碱化强度指受人为影响后呈现的土壤pH值,可根据区域自然背景状况适当调整。HJ964—201817附录E(资料性附录)土壤环境影响预测方法E.1方法一E.1.1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某种物质可概化为以面源形式进入土壤环境的影响预测,包括大气沉降、地面漫流以及盐、酸、碱类等物质进入土壤环境引起的土壤盐化、酸化、碱化等。E.1.2一般方法和步骤a)可通过工程分析计算土壤中某种物质的输入量;涉及大气沉降影响的,可参照HJ2.2相关技术方法给出;b)土壤中某种物质的输出量主要包括淋溶或径流排出、土壤缓冲消耗等两部分;植物吸收量通常较小,不予考虑;涉及大气沉降影响的,可不考虑输出量;c)分析比较输入量和输出量,计算土壤中某种物质的增量;d)将土壤中某种物质的增量与土壤现状值进行叠加后,进行土壤环境影响预测。E.1.3预测方法a)单位质量土壤中某种物质的增量可用下式计算:∆�=�(�s−�s−�s)/(�b×�×�)(E.1)式中:ΔS——单位质量表层土壤中某种物质的增量,g/kg;表层土壤中游离酸或游离碱浓度增量,mmol/kg;IS——预测评价范围内单位年份表层土壤中某种物质的输入量,g;预测评价范围内单位年份表层土壤中游离酸、游离碱输入量,mmol;LS——预测评价范围内单位年份表层土壤中某种物质经淋溶排出的量,g;预测评价范围内单位年份表层土壤中经淋溶排出的游离酸、游离碱的量,mmol;RS——预测评价范围内单位年份表层土壤中某种物质经径流排出的量,g;预测评价范围内单位年份表层土壤中经径流排出的游离酸、游离碱的量,mmol;ρb——表层土壤容重,kg/m3;A——预测评价范围,m2;D——表层土壤深度,一般取0.2m,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n——持续年份,a。b)单位质量土壤中某种物质的预测值可根据其增量叠加现状值进行计算,如式(E.2):�=�b�∆�(E.2)式中:Sb——单位质量土壤中某种物质的现状值,g/kg;S——单位质量土壤中某种物质的预测值,g/kg。c)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排放后表层土壤pH预测值,可根据表层土壤游离酸或游离碱浓度的增量进行计算,如式(E.3):pH=pHb�∆�/BCpH(E.3)式中:pHb——土壤pH现状值;BCpH——缓冲容量,mmol/(kg∙pH);pH——土壤pH预测值。d)缓冲容量(BCpH)测定方法:采集项目区土壤样品,样品加入不同量游离酸或游离碱后分别HJ964—201818进行pH值测定,绘制不同浓度游离酸或游离碱和pH值之间的曲线,曲线斜率即为缓冲容量。E.2方法二E.2.1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某种污染物以点源形式垂直进入土壤环境的影响预测,重点预测污染物可能影响到的深度。E.2.2一维非饱和溶质运移模型预测方法a)一维非饱和溶质垂向运移控制方程:∂(��)∂t=∂∂z��∂�∂�−∂∂���(E.4)式中:c——污染物介质中的浓度,mg/L;D——弥散系数,m2/d;q——渗流速率,m/d;z——沿z轴的距离,m;t——时间变量,d;θ——土壤含水率,%。b)初始条件c�,�=0�=0,L≤�<0(E.5)c)边界条件第一类Dirichlet边界条件,其中E.6适用于连续点源情景,E.7适用于非连续点源情景。c�,�=c0�t0,�=0(E.6)c�,�=c00<�≤�00�t�0(E.7)第二类Neumann零梯度边界。−θD∂�∂�=0�t0,�=L(E.8)HJ964—201819附录F(资料性附录)土壤盐化综合评分预测方法F.1土壤盐化综合评分法根据表F.1选取各项影响因素的分值与权重,采用公式(F.1)计算土壤盐化综合评分值(Sa),对照表F.2得出土壤盐化综合评分预测结果。iiniIxxWSa1(F.1)式中:n——影响因素指标数目;Ixi——影响因素i指标评分;Wxi——影响因素i指标权重。F.2土壤盐化影响因素赋值表表F.1土壤盐化影响因素赋值表影响因素分值权重0分2分4分6分地下水位埋深(GWD)/(m)GWD≥2.51.5≤GWD<2.51.0≤GWD<1.5GWD<1.00.35干燥度(蒸降比值)(EPR)EPR<1.21.2≤EPR<2.52.5≤EPR<6EPR≥60.25土壤本底含盐量(SSC)/(g/kg)SSC<11≤SSC<22≤SSC<4SSC≥40.15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TDS)/(g/L)TDS<11≤TDS<22≤TDS<5TDS≥50.15土壤质地黏土砂土壤土砂壤、粉土、砂粉土0.10F.3土壤盐化预测表表F.2土壤盐化预测表土壤盐化综合评分值(Sa)Sa<11≤Sa<22≤Sa<33≤Sa<4.5Sa≥4.5土壤盐化综合评分预测结果未盐化轻度盐化中度盐化重度盐化极重度盐化HJ964—201820附录G(资料性附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表G.1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工作内容完成情况备注影响识别影响类型污染影响型□;生态影响型□;两种兼有□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农用地□;未利用地□土地利用类型图占地规模()hm2敏感目标信息敏感目标()、方位()、距离()影响途径大气沉降□;地面漫流□;垂直入渗□;地下水位□;其他()全部污染物特征因子所属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Ⅰ类□;Ⅱ类□;Ⅲ类□;Ⅳ类□敏感程度敏感□;较敏感□;不敏感□评价工作等级一级□;二级□;三级□现状调查内容资料收集a)□;b)□;c)□;d)□理化特性同附录C现状监测点位占地范围内占地范围外深度点位布置图表层样点数柱状样点数现状监测因子现状评价评价因子评价标准GB15618□;GB36600□;表D.1□;表D.2□;其他()现状评价结论影响预测预测因子预测方法附录E□;附录F□;其他()预测分析内容影响范围()影响程度()预测结论达标结论:a)□;b)□;c)□不达标结论:a)□;b)□防治措施防控措施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保障□;源头控制□;过程防控□;其他()跟踪监测监测点数监测指标监测频次信息公开指标评价结论注1:“□”为勾选项,可√;“()”为内容填写项;“备注”为其他补充内容。注2:需要分别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级工作的,分别填写自查表。HJ964—201821填表说明影响类型:根据3.2和3.3关于生态影响型和污染影响型的定义确定并记录。土地利用类型:根据GB/T21010识别建设项目及周边的土地利用类型,根据3.4有关土壤环境敏感目标的定义确定并记录敏感目标,说明敏感目标所在方位和距离。提供土地利用类型图,并在图中标出敏感目标。影响途径:“大气沉降”主要指由于生产活动产生气体排放间接造成土壤环境污染的影响途径;“地面漫流”主要指由于占地范围内原有污染物质的水平扩散造成污染范围水平扩大的影响途径;“垂直入渗”主要指由于占地范围内原有污染物质的入渗迁移造成污染范围垂向扩大的影响途径;“地下水位”主要指由于人为因素引起地下水位变化造成的土壤盐化、碱化等土壤生态影响后果的途径;“其他”指其他原因造成土壤环境污染或土壤生态破坏的影响途径。全部污染物:主要是指建设项目经各种途径产生的各类污染物。特征因子:主要指建设项目产生或相关的特有因子。所属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根据附录A进行项目类别判定并记录。敏感程度:根据表1和表3进行土壤环境敏感程度判定并记录。资料收集:按7.3.1要求进行背景资料收集并记录。现状监测点位:按照7.4.2和7.4.3确定现状监测点位并记录,给出点位布置图。现状监测因子:基本因子根据土地利用类型选择相对应的标准中规定的常规项目,并结合项目特征和历史情况适当调整;特征因子则根据附录B影响源与影响因子的识别结果,结合建设项目特点、土壤环境影响类型、评价工作等级选定。评价因子:根据现状监测因子确定。评价标准:按照GB15618、GB36600及其他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确定;盐化、酸化和碱化评价标准可参见附录D中表D.1和表D.2确定。现状评价结论:对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给出是否存在土壤盐化、碱化或酸化现象,当前土壤盐化、碱化或酸化级别的结论;对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给出评价因子是否满足相应标准要求、是否满足相应土地利用类型的结论,当评价因子超标时,分析其超标原因。预测因子:按照8.5的要求选取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预测因子和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预测因子,并在表中记录。预测方法:根据不同土壤环境影响类型选取适当的预测方法并记录。土壤盐化、酸化、碱化等影响预测分析方法可参见附录E、附录F;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的预测方法可参见附录E,对选用“其他”的应注明具体方法及出处。预测方法可根据实际需要多选。预测分析内容:土壤环境影响分析应能定性说明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产生影响的趋势或程度。采用预测方法进行预测时,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应给出预测因子对土壤环境影响范围的预测值,同时给出引起或加重土壤盐化、碱化或酸化的程度;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应给出预测因子造成土壤环境影响范围的预测值,同时给出预测因子的影响程度。预测结论:根据8.8的要求,确定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是否可接受的结论;对土壤环境影响可接受的情形,按照8.8.1选取可接受的理由,对土壤环境影响不可接受的情形,按照8.8.2选取不可接受的理由。防控措施:根据土壤环境影响的类型、范围和程度,确定拟采取的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保障、源头控制、过程防控等防控措施;土壤改良和土壤修复等其他措施可根据需要具体列出。跟踪监测:根据9.3.2要求确定监测点数、监测指标、监测频次并记录。评价结论:在对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现状、影响预测结果、防控措施、土壤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等内容进行总结基础上,从土壤环境影响的角度,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进行总结与建议。—————————— 前言 1适用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3.1 3.2 3.3 3.4 4总则 4.1一般性原则 4.2评价基本任务 4.2.1按照HJ2.1建设项目污染影响和生态影响的相关要求,根据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可能产生的 4.2.2根据行业特征、工艺特点或规模大小等将建设项目类别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见附录A, 4.2.3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应按本标准划分的评价工作等级开展工作,识别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类型、影 4.2.4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场地或地区的建设项目应按4.2.3分别开展评价工作。 4.2.5涉及土壤环境生态影响型与污染影响型两种影响类型的应按4.2.3分别开展评价工作。 4.3工作程序 4.4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4.4.1准备阶段 4.4.2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 4.4.3预测分析与评价阶段 4.4.4结论阶段 5影响识别 5.1基本要求 5.2识别内容 5.2.1根据附录A识别建设项目所属行业的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 5.2.2识别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类型与影响途径、影响源与影响因子,初步分析可能影响的范围,具体 5.2.3根据GB/T21010识别建设项目及周边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建设项目可能影响的土壤环 6评价工作分级 6.1等级划分 6.2划分依据 6.2.1生态影响型 6.2.1.1建设项目所在地土壤环境敏感程度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判别依据见表1;同一建设项 6.2.1.2根据5.2.1识别的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与6.2.1.1敏感程度分级结果划分评 6.2.2污染影响型 6.2.2.1将建设项目占地规模分为大型(≥50hm2)、中型(5~50hm2)、小型(≤5 6.2.2.2建设项目所在地周边的土壤环境敏感程度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判别依据见表3。 6.2.2.3根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占地规模与敏感程度划分评价工作等级,详见表4。 6.2.3建设项目同时涉及土壤环境生态影响型与污染影响型时,应分别判定评价工作等级,并按相应等级 6.2.4当同一建设项目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场地时,各场地应分别判定评价工作等级,并按相应等级分别 6.2.5线性工程重点针对主要站场位置(如输油站、泵站、阀室、加油站、维修场所等)参照6.2.2 7现状调查与评价 7.1基本原则与要求 7.1.1土壤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应遵循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资料分析与现状监测相结合
/
本文档为【导则-土壤(试行)HJ964-2018】,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