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西方哲学史下(德国观念论)——张汝伦

西方哲学史下(德国观念论)——张汝伦

2013-10-08 31页 doc 102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26874

暂无简介

举报
西方哲学史下(德国观念论)——张汝伦第一课: 德国古典哲学的承上启下:一是对古希腊哲学的重新阐发,二是对经院哲学的总结,三是对近现代哲学的启发。 德国古典哲学定义:1770-1840年代的德国哲学,又叫德国观念论哲学。古典又有经典的意思,不是风格和内容,而是人类达到的高成就和水平。 两种(英美经验论,左派青年黑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都是建立在曲解它的基础上。 代表人物: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哈曼、赫尔德、雅可比、施莱德尔兄弟、施莱尔马赫、歌德 观念论idealism:承认物质世界独立心灵而存在。世界对于人作为共同世界的存在存在于观念中,即经验(经验也是...
西方哲学史下(德国观念论)——张汝伦
第一课: 德国古典哲学的承上启下:一是对古希腊哲学的重新阐发,二是对经院哲学的总结,三是对近现代哲学的启发。 德国古典哲学定义:1770-1840年代的德国哲学,又叫德国观念论哲学。古典又有经典的意思,不是风格和内容,而是人类达到的高成就和水平。 两种(英美经验论,左派青年黑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都是建立在曲解它的基础上。 代表人物: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哈曼、赫尔德、雅可比、施莱德尔兄弟、施莱尔马赫、歌德 观念论idealism:承认物质世界独立心灵而存在。世界对于人作为共同世界的存在存在于观念中,即经验(经验也是一种观念)中,才可被认识 和把握。合目的性形式、理想的形式。 德国古典哲学面临的基本问: 哲学是思想中被把握的时代。——黑格尔 常识→知性思维→哲学 思考题:什么是观念论。如何理解唯心主义。(虽然老师说是望道的人写,那么我们怎么办?试着写写吧。50) 第二课: 诺亚方舟:整体的自然、自我的完善 德国古典哲学的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宗教革命),地利(十字口),人和(十多位,其中有几位后人望尘莫及。) 现代性外延的基础正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天时,所以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对现代性有了深刻的理解。 18C末,启蒙哲学穷途末路。它的基本原则是理性批判(理性简单成信仰,却被盲以为是道理。理性是一切的标准。对哲学而言,它是知识批判 ,我们可否认识世界,认识是否可靠,我们知识的条件是什么。然以休谟的不可知论告终。self-defeated)、科学的自然主义(讲求根据。如宇 宙是一个大钟表,它的规律是可知的。宗教和上帝被否定,那么行善等教条就不能维持,自由不朽和精神的地位不保。) 补充:休谟不可知论的三条力证(最后一条是:“我”只是感觉。) 体现“我”的地方是能选择,可以有理由地拒绝。 信仰不是知识问题。 德国古典哲学是扬弃启蒙哲学的两条基本原则。 理性:1、批判能力 2、解释能力(特别的解释范式:因果目的论——因果时间秩序的先后,数学化解释) 中国传统的理:事理、情理、天理 启蒙哲学常用的扣:蒙昧主义、独断论、威权 休谟:人的活动依靠的是自然的信念。 17-18C心灵哲学的困境:人没有任何直接进入他人心灵的手段,不过是凭着类比观察言色推论……通过躯体活动(感官)推论无法确证。(在启 蒙运动时期,对他人心灵的存在无法确认,因为证据不够) 由怀疑论导致观念论:我们认识的东西受制于我们的认识方式。我们认识的不是事物本身是事物的观念。 物理和数学解释的是物质,但是自由无法被这样解释。自然主义的解释模式导致了【精神变成神秘的东西】的疑难。精神要么成为机器,要么成 为机器中的幽灵,这是二元论的危机。 思考题:什么是启蒙的危机?(上帝死了怎么办?自由如何安顿?) 第三课: 吉林出版社 牛津西方哲学史 理性主义以怀疑主义告终,瓦解了自然主义。自然主义以唯物主义告终,瓦解了理性批判的必要。唯物主义会导致【人的理性都是在特定时间地 点的产物】的相对主义。这两者互相拆台,彼此抵触,让启蒙主义危机重重。 18世纪最后25年,元批判的时代(批判的批判的时代),知识分子开始叩问自己的良心,感觉到了良心上的危机【是否信守理性破坏了的信仰】 。科学与哲学正在削弱道德、宗教(不合自然规律)、国家(霍布斯和马基雅维利把国家当做保全生命和谋利的工具。然这与中国“神器”的概 念不同,中国强调了对人的提升。)的基础。德国人由于种种原因,如德语和希腊语的相似性,认为自己是古希腊的正统继承者。他们认识到随 着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没有进步,道德更是堕落。对内对外双管齐下的反思让人看见希望的曙光。1780s康德(唯我论,理性批判) 哲学和斯宾诺莎(无神论和宿命论)哲学的争论暴露理性是对道德、宗教、国家的毁灭性打击,这与人们的初衷【启蒙思想家可扒开道德宗教国 家的神秘外壳,接触到真实本质;理性一定更能维护信仰】不同。 理性的划界和威信让人左右为难。理性的划界如通过利我来判价值,事事讲求道理不能服众。理性的威信则让人不敢断然相信无理由根据的事物 。 1780s在英国出现的虚无主义(尼采称之为人类最可怕的客人)休谟认为【人是一种流逝的现象……这种过度的思辨在一局双六后就不在了】 然而德国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处,E.H.Jacobi雅可比(1743-1819)指出虚无主义是怀疑主义、唯物主义、理性主义的最终成果,同时也是他们面 临的危机,在这个体系中唯一能能肯定的是“无”。 质疑【理性批判一些】理性还在毁灭自己,毁灭“我”。理性将自己置于唯一的可疑的神圣最高法庭,理性批判他物而自己例外。哲学家们批判 理性,发现理性也是信仰理性自身的。理性不批评自身的这种做法是教条主义,教条主义拒绝给予理由,拒绝接受批判。批判除非接受批判(元 批判),否则就将陷入教条主义。 质疑【理性是普遍的、无偏见的】理性认为自己自明、普遍,因而对一切真且与欲望和利益相反。理性的自主性包括对外在世界的构建,理性的 基础是自主性。如果理性基础不是自主性,那么就是伪装的利益欲望支配的说法。哈曼反对理性的纯粹性,认为这是把理性从语言和行为中剥离 出来,语言中可分描述性和规范性的陈述,规范性陈述中存在着理性。【理性不是精神能力,而是特殊语言和文化中言说和行为的方式……理性 受性欲支配】赫尔德亦持相同观点。雅可比也看出【理性是意志的工具,它的对错标准受意志指导】。尼采亦如此。将理性放在特区是超自然主 义,蒙昧主义。如果理性要根据自然规律解释自己不是取缔理性,而是维护理性不同侧翼。理性必须服从自然律,不能自主。理性自主不敌科学 主义,而是根据自然主义。 思考题:理性是怎样自我毁灭的? 第四课: 康德哲学 【超越康德才有好哲学】,要从是哲学必须对康德哲学有了解。康德的伟大不仅仅在哲学,而是超越哲学,触及到人类基本的问题。雅斯贝斯【康德哲学的世纪价值】【不仅是伟大的头脑,还是诚实的人……康德自我定位为道德哲学家】 世界哲学关注人的问题,哲院哲学关注学术专业问题。康德更偏于前者。 康德关心的三个问题:我知道什么(知识能力范围,属认识论),我应当做什么(道德哲学),我希望什么(人生定位与承诺) 库恩《康德传》人民出版社 加德波尔谦虚地说与康德等比自己不算学者。——康德知识渊博 在东普鲁士柯尼斯堡教书时,康德还教地理、物理、数学、人类学、宗教、道德哲学、形而上学…… 伊曼努尔·康德是马鞍匠之子,伊曼努尔意思是上帝与我同在。柯尼斯堡政策比较自由而且贸易发达,信息流通。后因二战德国战败,柯尼斯堡划 给苏联改名为加里宁格勒。康德凭借《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一书留校任教。(本科生留校成老师在历史上仅康德和尼采。)读卢梭的《爱弥儿 》而破坏了自身作息规律,【卢梭使我走上正道,虚幻的优越感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将人的尊严和权利当做衡量标准。 康德哲学分前批判时期,批判时期。 前批判时期:自然科学、自然哲学 1770年发表教授资格论文《纯粹理性批判》,批判时期开始。 康德的批判哲学是对启蒙哲学危机的批判,批判对象为理性。 限制理性对启蒙者而言是无理性,但理性的无限制又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启蒙的危机不可避免。康德是启蒙的维护者,也是最坚定的批判者,要给理性之权威奠定坚实的基础。 理性批判是通过批判理性让理性严守自己的分际。因为理性如果认识不到自己的无限制,就会变成无理性。 休谟的怀疑论启迪了康德摆脱独断论。 康德拯救理性的任务:1、防止批判和自然主义自我毁灭——重新建立批判的原则,不会导致否定知识的怀疑论,给知识奠定基础。2、给自由奠定基础。理性既是知识的基础又是自由的基础。这两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形而上学的问题,即万物总体性的看法,万物基础的看法。形而上学受到了理性批判打击还有它自身的问题。康德的批判说到底目的和动力都是给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形而上学要经过三个阶段:独断的形而上学、批判的形而上学、科学的形而上学。 哥白尼式革命 【理性的问题是它自身的本性向它提出来的。因为这些问题超越了人类理性的一切能力。】理性首先是用来处理人类的经验。但是理性不会到经验而止,而会出于冲动超越经验。康德欲通过形而上学的革命来一场完全的改变。 说康德哲学是证成科学是否认康德的形而上学性。 在康德前限制理性的人:1休谟划分理性范围:观念的联系,事实的知识。除这两种,其余的书均可付之一炬。2洛克《人类理解论》 康德批判理性的方法是先验方法。先验就是先于经验,不依赖于经验,是指不产生经验。这种就是哥白尼式革命,让客观符合主观。 第五课:目的理性:对如何达到目的思考,作为工具的理性,知性理性。(海德格尔说:“物理学不会质疑自己的前提。……哲学是对前提的反思。”目的和前提在这里可以转换。) 价值理性:对前提的思考。 程序正义:知性模糊了界限。 康德:形而上学没有像物理学一样找到正确的方法——先验。【假设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日常经验中的常识可以接受,但会严重误导甚至导致怀疑论,因为我们无法走出表象。 形式(时间空间)和范畴(12对)不能只用于现象界。 康德败笔:X——物自体。 我们认识对象是因为对象符合了我们条件。(第一个条件,在时空中出现) 解决休谟问题:将世界分为现象和本体两个世界。现象界在经验层面上是实在的。接受休谟【我们不能认识事物本身】。但我们有有关现象的知 识。这样就不会出现外部世界的存在与否问题。——康德的二元论。(捍卫知识和自由) 先验:不依靠于经验,决定经验。我们认识的条件有两类:1、时空的直观形式2、知性的纯概念(范畴) 人的自由、道德选择不是现象,所以不可以用机械因果论(自然规律)。——通过区分现象和物自身,消除了自然主义和自由道德等的冲突,保卫了理性的自主性。 哲学就是学习死亡——抛弃情欲、清净灵明的状态,达到高理性成分。 思考题:如何反驳对观念论的质疑?(如,我们喝的是牛奶还是观念?)(世界只能作为观念向我们呈现?)(常识何时为对何时为错?)(要在承认对方的前提才能进行批判。)(Plato:理型世界是最完美的;一个事物对应多个理型——海德格尔做了进一步举例解释;此外事物对应的有些理型是比较的而非绝对的,如善恶美丑;关于回忆论,怎样保证回忆有没有错?后来柏拉图又改了这个比喻,改成太阳光线。怎么跑出山洞?)——尝试用对话体来解决这个题。 康德将以前的哲学家分为独断论(实在论,超越论-人能超出主观思维认识客观事物、唯理论-笛卡尔用神学来论证理性超越认识,然第一个教条有矛盾,因为世界不可能以与主观无关的方式来向我们展现)和内在论(经验主义至怀疑主义) 进行批判要1、破除实在论(二元论:康德认为实在论中的实在指得是在我们经验的上是实在的。那么知识在哪里?) 知识来源于经验,但≠知识,知识是以判断的形式出现的。分析判断(谓词内容包含在主语内容中,如寡妇是死了丈夫的人,白马是马,是先天的,不取决于外在事物,具有普遍真理)与综合判断(后天的,单凭主语分析不出内涵,真假需要依靠外在事物,而且只有或然性真理)。 康德既而提出先天综合判断。先天指真假不依赖客观事物,综合指单凭主语分析不出内涵。 康德举出7+5=12作为先天综合判断的例证明。结论,普遍必然,与客观事件无必然关系。 数学本身就是观念的,当然可算先天综合判断。那么物理呢? 知识本身分两种,直观、知性。 直观有几层含义,如直观的内容,直观的形式(时间空间)…… 感官功能分内感官和外感官。内感官只有时间没有空间,外感官在时间空间都有。康德把时间空间成为先天直观形式(是经验的条件,而不是从经验中产生)。 经验在逻辑顺序之前经历了先天直观形式(提供材料)、先验范畴(组织材料的规则)等条件,因而主客观之间存在第三者。 康德反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因为无时观一切均无可能。 这个世界不是杂多,而是以某种秩序向我们显现,在我们的观念中是一个个命题。 世界的秩序和统一哪里来? 前康德认为世界本身具有。唯理论认为是上帝安排。康德认为是人给的。秩序来源于我们,世界是否对在于是否合秩序。 先验范畴(知性的纯粹概念)。 概念的定义:1、抽象出的共性(表象?)2、事物本质的规定 范畴的定义:类概念 康德承认除了12个先验范畴外还有后验范畴。12个先验范畴不仅仅是对事物的规定,更有逻辑功能(组织世界)。 表象,Vorstelluxy,的几层含义。 范畴让我们将各种表象连接,组织成命题(知识)。 提出范畴的第一人是亚里士多德。康德认为亚氏轻率,范畴应当与判断相关。 四类判断:量、质、关系、模态。 范畴根据四类判断分四大类,每类有3种范畴。 但是人的判断就只有这四类么?不止。 先验逻辑(构成判断的内在规则叫逻辑)和形式逻辑。 直观无法区分对象的表象和被表象的对象。而这种区分要在经验内部完成。 在生活中直观和知性起作用是同时的。感觉的规定性来自知性。(20C现代西方哲学家重视特殊性,以无感性太冰凉而拒绝康德哲学的知性。) 把直观的杂多以某种公共的规则统一起来,对象才得以呈现。 先验自我:有能体验杂多的先验认识能力的我。 主题(我思)通过综合直观(感性)和知性(范畴)而得到知识。 原则:我们不能跳出自己的经验来检验对象; 认识事物是作用和反作用关系,也是因果关系。因为对象所以有表象,表象作用于我们,我们认识表象。 而康德不否认作用于反作用,而是强调不全是因果关系,而是规范性问题。(张的话) 合乎规范的是对的(对不等于真)。 经验包括三个步骤:1、直观中的把握性综合2、想象中的再现性综合3、概念中的认知性综合(直观归摄在概念下) 如何能把直观归摄在概念下?因为人有统觉(我思,某种主体的统一)。【我思伴随我所有的表象】“我思”是对象之为对象的条件,即我对对象做某种规定,这种规定是不同对象间的区分。康德说【我有一个自我意识的统一】 范畴,实际上是对对象的规定,在认识中起主导作用。没有范畴,不能判出真假。【客体就是在其概念中结合着一个所予直观的杂多的那个东西】【(概念)把各种不同的表象在一个共同表象下加以整理的行动的统一】A68 概念是中介性的。概念和对象的某个另外的表象(感性直观),或者和其他概念发生关系。但是概念不能直接接触对象。所以概念是对象表象的表象。 哥白尼革命的关键5点: 1、mind(人心)不能被理解为任何情况下被动的东西,它永远是主观能动的。我们在意识到经验对象的时候,因为里面有主观能动形式在里面 (至少有时空)。我们与事物关系不仅仅是因果关系。我们认识事物是积极主动的,是我们把直观和知性结合的结果。 2、不能认为我们是自然之镜。自然中的事物只是存在者,不能作为其本身向我们呈现,需要经过我们的接受(直观先天形式和知性综合范畴加 入)。自然的客体≠物自体。【思维没有内容则空,直观没有综合则盲。】清算认识论。 3、综合的活动产生各种各样的统一。没有统一就没有经验。产生的规则不是私人规则而是共同的。感觉到的东西有人类共同的在内,不能单纯 用心理学来解释。【普遍自我意识】绝对有,不然其余都无。 4、时空是任何对象对我们出现的必要的形式。 5、思维表象的内容是一种逻辑结构,是综合和推理的必然规则。这种规则思维叫先验逻辑。 一方面人有感性直观(世界通过感官影响我们,不完全被动-留下了物自体不影响时如何认识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人有主观能动性, 我们必然会按照某种规则(范畴or先天概念or纯粹概念)来接受直观。 我们没有纯粹直观的意识,直观中必然有概念的因素在内;我们也没有完全的主观能动性,必须要外界。 奥特弗里德·赫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本身就是目的的活动。亚里士多德举例:爱情\音乐\道德行为。后人倾向将道德行为看做实践行为。 易卜生《社会公敌》——对社会表面正义的揭露。票数不能决定正义。 在康德用语中知识就是经验。【只有通过知性范畴在经验性知识的可能性上,但这种知识就是经验】? 我们只能把范畴加于感性经验,形成知识。离开了我们经验世界的方式,我们甚至都不能说世界本身是空间和时间的。 经验后面就是人类的自发性,而不是上帝规定。 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康德将向我们显现的世界称为现象。康德将这种二元论区分用来攻击形而上学,认为传统形而上学问题是伪问题,是在先验幻想的基础上。当传 统形而上学试图用理性说本质时就错了,理性只能认识现象。 人要超越经验的界限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世界。这种越过可能导致先验幻想。 知性在康德看来是一种【原理的能力】,理性是链接各种原理的能力。知性建构形式推理,但不决定前提是否为真。理性会不断寻找判断的根据 ,必然导致追求最终根据。康德把最后找寻到的叫做【理念】\【理性的理念】\【理性】?。理念是构造和安排我们对理性的反思?,这是二级 的。(一级是知性对个别对象知觉的反思和思辨)理性的理念提供了一种整体的秩序。 理性给了我们自然的秩序之表象,整理经验,研究现象,但并不提供知识,对知识是调节性的,对此加以安排和整理。 二律背反:正题反题都不违反逻辑原理,都可能充分证明。 康德通过4组二律背反来理性的理念会导致矛盾,认为理性不可能越出经验界限。 最著名的是第三组:因果必然有了结,即意志自由。\世界无自由,都按照自然规律。(这告诉我们自由不是认识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在实践理性 批判中解决。) 证明上帝存在是幻象。【我们不得不悬置知识,为信仰留足地盘。】 康德的道德哲学 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笛卡尔、康德都认为哲学是道德哲学。康德偏重形而上学的道德意味主要是其个人理想。 康德似乎只关注现象,而较为忽略本体。这与柏拉图很不同。 【与此相比,理论的关注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应更关注他的实践哲学。康德对科技等的发展改善生活持质疑态度,这不仅因为理性的滥用还有 其对实践理性运用的障碍。 科学知识的原理如果超过其适用范围,会排斥理性的道德运用,把人的道德行为归为心灵机制的后果;英国经验论认为道德是感性不是理性。 体现我们人类价值的道德和善如果只是感觉,那么势必导致没有道德(虚无主义)。那么理性成了激情的奴隶。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比第二批判还要重要。这些在他宗教学著作中也有所体现。为什么肯定我们是自由的? 如果不设定人是自由的,那么便无法解释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法则。 康德认为人做事总是按照一定的【准则】,它表现了人的自发性(反义词是被动性) 准则于个人为意志的主观原则。准则是个人给个人定的。 康德认为有目的地做某事是一定是由准则来决定的。因为目的已经是准则的一部分。 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一定也是有准则的行为,准则又是自己定的,那么自由便出来了。 如果有人问,我能不能除了那个准则还有别的?康德回答,如果能这么问就更加说明了人有自由的可能。所以康德将这样一种自由叫自律。 为什么我们不能说相信人自由是种幻想?如果我们是纯物理的存在物,我们就是他律。如果我们还有灵魂上的,作为本体意义上的存在的我们就 应该是他律的。 自由是我们先验的认定。 如果没有自由,那么人也就不必反躬自问,大可二过。 思考题:理性\理性的理念的功能 Kant承认人的两面(自然存在与自由)。前者他律,后者自律 先验自由:可选择做事的规则(人的无条件特征) 准则是主观的,要选符合理性的原则需要能评价准则的普遍原则(客观的实践原则) 定言命令或者绝对命令是无条件的命令,其对立面是假言命令,是有理性的行动者的行动法则(具有普遍性) Kant【要根据你同事能够愿意它成为一个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去行动】【要这样行动,就好像你的行为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普遍的自然 法则似的】 萨特(存在主义)进一步说人的自由在于选择。 从表面看道德法则是强加,实际是召唤,是衣物,是对自身的要求。 道德义务的基础是先验自由(自律、服从自我)。在两面区分上已说明人有不为物欲所役的可能性。 但康德的结论是非常形式的,在具体的情况下该如何决定怎么做? Kant回答衡量价值。其中绝对的价值是尊严。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你要如此行动,即无论是你的人格中的人性,还是其他任何一个人的人格 中的人性,你在任何时候都同时当做目的,绝不仅仅当做手段来使用】人是目的,是为了自由自身而不是快乐幸福。 道德秩序之所以普遍自傲与人为自己立法的同时也为他人立法。 康德道德哲学的两个基本原则:1、可普遍化2、尊重人类内在的尊严(法律、道德的区别:以善而动机的德和动机不重要的法) 至此康德主要解决的三个问题(认识论、道德学、形而上学)end。接下来就是他的法哲学。 英国政治哲学认为国家是手段。而康德认为整个社会是目的王国,法制本身就是目的。义务和秩序更加绝对,无契约论似的前提假设。 思考题:1、个人准则与法则的区别2、从人是目的来论证法制本身就是目的。 第六周 康德美学 思考题:反思判断和规定性判断是什么? 规定性判断:把特殊例子归到普遍概念(所有人都会同意的-主观心态是可以传达的)下。 反思判断:对概念基本规定的思考,而概念是不确定的。 美是想象力与知性的和谐游戏(愉悦,不是快适)。审美判断不是事实判断而是规定性判断,应该能(不同于经验性预测)指望别人同意。 快适是经验性判断(纯私人),愉悦是规范性判断(具有普遍性,可以有,应该有)。 鉴赏力不是说是什么是美的规则,因为美是没有规定性的概念,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自然美高于艺术美,因它跟明显表示了无目的的目的性) 。(黑格尔则认为艺术美更高) 美在心里,不在对象中,所以对象有没有不重要。(同道德一样,都是超验出发。预设了一个概念。) 【美是德性-善的象征。】审美背后体现的是道德感。道德是美的最高境界和前提,所以康德说【没有道德的人不能体会自然美】 审美经验将科学经验中的感性世界和道德联系起来,它们都令人愉快,审美我们借助直观,道德我们借助概念。 审美先有对美的愉悦再有判断。道德反之,先有判断,再有愉悦。 道德是意志与知性的和谐游戏。 对于建立鉴赏力能力的入门是:发展道德理念,培养道德情感。 审美判断是对感性世界,但美却不在对象中。直观是感性能力,对象调动直观,但是愉悦不是仅仅有直观就够了。审美的根据是在超验世界中。 通过审美判断,可知人是统一两个世界的。这两个世界有着深刻的内在一致。 这样看符合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目的论 康德晚年发现原先自己忽略了生物学。目的论被推广到了生物界。自然界,尤其是有机界,目的性明显。EG眼睛的目的是看。当我们涉及有机体 ,我们根据某个具体器官的功能(这中的“功能”的目的判断与形而上学中的“同一性”等比更具体、更不具普遍性,是反思判断。)来。某个 器官的功能受损不影响目的判断。EG眼睛得病,我们也还认为那是眼睛。有人说这是【好像判断】。 里斯本大地震让Kant感到自然的可怕与混乱(见第三批判)。即便将自然包含在目的中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但我们还是应该把人类当目的,因而 我们必须将自然看做有一个目的,这样我们才能将自己看作道德存在者。(这是出于终极关怀的设定,不需要经验的支持) 自然也是目的王国,人也是其中一员。人是要问理由,给理由,能为自己决定依据理由要求我们的概念来行动,这种道德的人的概念就要求我们 相信世界是目的的,是至善和幸福(德、福)的统一。(早年康德认为福是物质幸福,晚年认为不一致残酷而更改。) 邓本判断力批判P371。 不依靠神力无法趋向至善的目标。 第二天性:一方面出于自然本性,我们都要和人打交道。另一方面,我们内在的利己主义使我们产生反社会的社会性(牺牲别人保持自己的领地 )。后者被称为第二天性。受卢梭影响。 因第二天性以及其扭曲道德律的自然倾向,所以需要一个完全正义的不屈服于极端的恶的主人——上帝。 康德对经验事实的人类悲观,对超验的保持信心。人性的恶不可解决,但还应向善的目标前进,有改善的余地。这样看待历史才能保持希望。 遵循道德律不仅是理想而且是实践要求。 本体和现象的关系是什么?康德并没有很好回答,他和前康德哲学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大改进。 雅可比说:【如何肯定有本体】【信仰之为信仰要有根据,根据是信仰还是知识?如果是信仰,那么会进入无穷倒退。】【理性不是万能的,最 终根据理性不可能给出。】《大卫休谟论信仰》中【康德声称物自体影响我们的感觉,看上去是因果性……但康德又说因果性只能用于经验世界 ,不用于物自体……康德实际并未超越休谟,而最终回到休谟怀疑论中……只有一跃(理智直观)才能真正超越怀疑论】(物自体存在,但又不可 感知,那么又是不可知,康德的矛盾;雅可比认为事物不依赖我们而存在,同时要相信世界向我们启示的方式,不需要任何哲学的体系,生活更 多与经验相关,只依靠理性会产生灾难的效果。只要我们能从概念上把握,我们就永远处于条链中;无条件者在一切自然联系的条链之外,称之 为超自然者,用对自然的一套不可认识到无条件者) 莱茵赫尔德维护康德。康德从未说过从存在理性证明上帝。自由和上帝都是设定,不需要证明。然后赫尔德承认康德未将其哲学化为科学,而他 将完成这个过程,从基础哲学上升到科学。赫尔德将表象观念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人对世界的任何认识都是某种表象,表象世上的事物 实际是关于独立于表象的事物的主张,这个主张可能是真可能是假】他的基础哲学思想为:世界以主体、表象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意思中,并且 把主体客体和意识连接在一起。【主体区分表象与主体和客体,把表象同二者相关。】他认为不可怀疑的直观且我们能直接认识的,是可以解决 怀疑论的。 但赫尔德并未按照康德来维护康德。赫尔德是从第一原理的前提推出结论。…… Aenesidemus或关于耶拿的莱茵赫尔德先生提供的基础哲学的基础:包括捍卫怀疑论反对理性批判的狂妄,索尔茨 质疑人的意识不如赫尔德所说“主表客”的模式。他举例受伤,那么我感到疼痛,就缺乏客体。(设想赫尔德如何驳斥?我感到我疼痛,第二个 我是客体。) 质疑赫尔德哲学中主体的无穷倒退。 索尔茨坚决站在休谟边,认为只存在关于主观认识的知识。 思考题:信仰之为信仰是否需要根据? 康德未解决:本体和现象问题;自由问题;整体的世界问题。 康德之后的哲学家的共识: 1、康德的功绩,尤其是肯定和追求理性的统一,融洽的世界图像 2、康德陷入二元论 3、为了避免康德二元论,必须给其一个一元论的基础 费希特,1764-1814,贫穷织带工之子,受贵族资助上学,大学因贫穷辍学当家教。曾携带论文《试批判一切天启》拜访康德,在康德的帮助下 匿名发表,被误以为为康德之作,费希特成名。赫尔德离开耶拿去别的大学教书,费希特接任赫尔德的教授席位。他认为赫尔德的第一原理是事 实性原理,而非规范性原理。费希特认为第一原理(主表客)只能是规范性行动tathandlung,是一种基本的做事模式,是其他规范的基础。他 称关于物自体的思想是非思想。他自称自己的体系为知识学wissenschoftslehre,意思为一切知识的形式。文德尔班认为不可理解为认识论,应 该理解为实践哲学。他的16个版本的知识学中每一版本都以关键的形式与其他版本不同,他自觉永远没有完成。海德格尔认为自己一身都在路上 ,所有的作品werke都在路上weg上。因为无神论受到抨击,辞职前往柏林私学、写作为生。威廉洪堡当教育部长后,费希特到柏林大学任教, 最后官至校长。因个性强烈又支持法国大革命,很多教师不满。在校纪问题上与教师不和,离职。死于伤寒。 梁志学《费希特青年时期的哲学创作》《费希特耶拿时期的思想体系》《费希特柏林时期的体系演变》 费希特哲学主要分耶拿时期和柏林时期,从解决康德主客体二分的二元论出发。他认为主客体的区分是我们主观地建立起来的,是我们主题规范 的设定。他认为【真理在于思维和对象的统一】。思有同一是唯理论的遗产,有是存在的意思。而马哲中强调思是的统一,“是”是规范。他认 为对象是实在先天必然的本质。理智直观揭示了必然真理,如已有两边要你添加一边构成三角形,这体现了我们对三角形的洞见,无关于我们对 它的使用和概念,这是实在本身的真理,我们不是在把握我们的认识方式和用词方式,而是我们对事物实在结构本身的把握。 哲学究竟是何? 作为整体的世界怎么样(其实人也可包含在内)?-kant人的自觉性,外界的物自体。 人怎么样?-中国哲学不是对其简单描述,以简驭繁用阴阳五行来解释世界和人。 世界应该如何? kant对终极原理使用理智直观,但终极原理不可被证明。 费希特《就最新哲学的本质向广大读者所作的明如白昼的报告》-认为对终极原理的认识是绝对洞见。熊十力也有体悟一说,直接洞见本质。 通过绝对洞见把握到的本质是实在的必然结构,但结构本身是由前提而来而或有变动,绝对洞见本身可能错误。但绝对洞见(理智直观)不是神 秘的(熊十力说得很神秘,ps熊十力不知费希特的绝对洞见),费希特举例三角形。 kant:超验的实在是思维对象,不是认识对象。 赫尔德:规范性承诺(对世界怎样规范性描述、设定) 费希特:我设定我,if a then a 中有联系在,而我设定自我,a = a是等同。 为什么要强调规范许可?因为要指向规范从何而来。关于规范根本的推理,或叫根据推理,是一种许可。进行推理许可的主体不是常识意义上的 人,而是人的规范性地位,人的规范性行动(所以有人评价费希特哲学是实践的,但要区别马基,这里的行动是立规范)。 大部分人类活动都是规范性活动。 费希特从a=a开始来说明,从表面上看来基本的东西来说揭露更为基本的东西。 建立这个许可是通过规范性行动自己赋予。 自我授权、规范性地位(status,not fact)、承担规范,这就是我,这就是人,除此之外就是无。 归纳为我行动故我存在——“我”讲的人不是自然的人,而是规范中才能发现和认识的人。 第一条原理:自我设定自我 第二条原理:自我设定非我 肯定A的同时在肯定A≠非A(-A)。或者可以将-A当做自然物。 非我也有规范性地位。但这个地位不是我赋予的,自我授权的行动不是绝对的,【要受某种不是它自己的自我授权的行动的结果的东西制约】 思考题:为什么费希特不能接受唯我论 【我必须(至少能)把某些东西建立为他们的规范性地位不是由“我”建立】——很多东西不是客观事实,而是我们人确立的。 第三条原理:自我(绝对自我)在其自身中设立一个可分割的非我(自然)与可分割的自我(我) 绝对自我包含肯定(人)、否定(自然) 绝对自我通过假定一套来建构自己。 事实的规范性地位是人规定的,但规范不是人规定的。? 是什么(存在)与一套必然的推理有关。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原理》中认为费希特的一元论是主观的主客同一体/论,这与客观的主客同一体是不同的。 康德也公开指责费希特。 费希特认为自己是康德哲学的提纯和精致化,定是表达方式不行,于是重写,集中论述思与行的主体及其规范性地位。不能蒋日常经验的我和先 验的我混为一谈。 意识的意向性终究在于规范性地位。 我们如何能够区分意识和自我意识?很显然有规范性地位在。休谟的毛病在于无法区分这两者。我只能在我也意识到我直觉这个条件下才能认识 到对象,这个规范性条件不容置疑,这种自我授权的行动只能靠理智直观来把握。 承认原理:承认规范性授权为前提。自我设定自我需要他我存在。除非我们先认定吃素者有某种承当,否则我们就不能理解某种行为。形成规范 承当,根据规范承当行动就引发自由。bildung养成,精神现象学概念,要通过教育才能形成这种规范承当。 这样就从主体性推到相互主体性、实践主体性。 费希特的承认哲学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而是承认关系(相互富于对方以某种规范性地位) (启蒙哲学的方法是分解与还原) 梁漱溟:“自由不是个人的,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承认,相互给予。”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恰好就是要求人的规范性承诺、承当——笑 个人行动者的地位,不是个人授权的,而是社会授权的。 我只有承认别人的自由,我们才能要求别人承认自己的自由。 承认永远是一种互相而非单边的关系。 相互承认是一种强迫,因而带有约束。Kant“理发的相互性”,每个人都为自己立的是普遍而非个人的法。 陈寅恪曾说“三纲六纪”是柏拉图的理念。 人际关系核心是一整套规范性体系。 规范性地位是法律地位的基础和前提。  这也就是kant所言第二天性。 希望相互承认是自我一是本身的条件。甚至是个人个性本身的条件——费希特 他人是我的一个条件——黑格尔 每个人对他人而言是规范性的非我 法权概念的基本原理:“限制你的自由,这样你周围的人也能自由” Urrecht原始法权:类似“自然权利”,但比之更加原始。 一种特殊形式的自由,是自己周围一切事物发生的原因。 私有财产权和反抗压迫权是派生而非原始的。 费希特的现实考量:洛克那些所谓的自然权利受到侵犯后怎么办? 正义的基本原则:任何个人不能成为自己行为的裁判者。 Ephorat,希腊词,后发展成为德语的“教会执事”,他们唯一的兴趣是推进社会的正义、秩序(“揭露权”他们唯一的权力) 费希特的宗教思想 费希特从个人主观唯心论到客观唯心论一个主要考量是上帝问题。他始终在宗教的上帝与哲学家的上帝之间徘徊。 Kant已经看到,如果用后天、经验的原因来解释道德,那么道德就会变成“下不为例“。 《试批判一切天启》提出区分神学与宗教,德福一致操纵在上帝手中。 在道德哲学中引入上帝可能会引起他律问题 纯粹自我就是意识的基础性活动,不是意识背后的存在。第一原理就是做Thun。 费希特的自我有存在论地位,而不仅仅是意识统一的条件(kant中一个逻辑主词) 上帝:人格化的自我意识 aber(绝对自我)不是一个自我意识的存在,是奠定意识基础的活动;是对自我意识的追求,但本身没有意识;上帝之中没有自我非我之分。 后来,《论我们信仰上帝统治世界的根据》(1798) 世界就是绝对存在 世界是由纯粹自我设定的,只是因为意识而存在。 从经验、先验都看不出上帝存在的必要性,但从道德上可看出 世界史履行我们义务的感性材料。 自我属于一个朝感性的道德秩序(唯一的神),除此之外,不需其他意义上的神。 上帝就是道德理想。 今天,道德被分裂为工具、理想两方面。 关键在于道德的根据而不在于道德推理。——事物的合理性不在于逻辑上的推理而在于其根据。 理性存在者是复数——人的复数性 ”人仅仅在人们中才成为人“ ”如果他不是人,他就根本不会存在“ ”如果毕竟还有人的话,那一定是复数的人“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命题倒过来还是形而上学“ 道德律把个人用作它在感情性世界自我实现的工具。 信仰道德的世界秩序就是信仰上帝。 上帝是一个主动的命令,而不是人建构的现实的秩序。 《论人的使命》 无限的意志是一个信仰的问题,一切都是为意识而存在。 万物都是图像,但那是没有被图像的存在。(无实在,一切都是图像) 世界是一场梦,而思维是关于这一场梦的梦。 只有图像,既无呈像者,也无受像者。 当把自我理解为是一个呈像对它的意识而存在的东西时,自我意识也是一个呈像。 心灵的最终依靠是实践和道德信仰(而非认识论),有限自我的基础是无限意志,它以唯一的方式在有限的理性中创造世界。 费希特的无限意志迈出超越唯我论的关键一步 无限意志\永恒心灵不是我们的心灵,而是以我们的心灵为工具和实现方式。 ”能动的万有在神论“——神既是世界,也创造世界 无线能动的理性就是无限意志,绝对存在。 以上关于神,都是一个信仰道德问题。 "一切知识预设它自己的存在" 绝对知识是绝度存在的渗透——费希特早期则认为都是为意识而存在。 拒斥唯我论:反对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唯我论是反常识的。近代哲学是求确定性,其从“自我”而来。唯我论中“我”大于“真理” 法(ethos):唯我论取消了“应该”,让立法更加困难。 德国古典哲学家拒绝唯我论不仅出于学理的考虑,还有存在(道德哲学)上的考虑。 费【一切知识预设……他自己的存在】【知识是自为和自在的存在】(Kant主观观念论认为只是不是再在而是为我的存在)(思考题:费说他未 变,试用其早期思想解释) 知识是存在的自我渗透,所以知识是自由(赋予自由更高的存在论地位) 自由、知识在Kant处是理性产物,知识是对必然性的把握。 马列哲中,借由黑格尔思想,自由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对主观世界的改造。 绝对存在(神)在知识中自为存在。 人对实在的认识就是知识本身,也是存在本身。 人永远不可能把握绝对存在(附加思考题:为什么人的有限性才能真正限制相对、怀疑主义?) 【光在放射中,就是神吧自己分为存在和思】 【思不能把握存在】(人有限) “光”揭示的是:存在的现象 费再次陷入二元论。 绝对=存在=生命=上帝 这种观点从康德到海德格尔早期一直有。 费希特补充,以上又等于正在实现的理想。【富有道德感的哲学是理想的世界,是有待实现的理想】 《极乐生活指南》存在与生命是一回事 意识是上帝的先在(Dasein) 上帝现实的存在在于现实人的思考 存在以世界的形式把自己变成意识对象 我们意识的世界史绝对的图像,因而有两种生活方式向我们展开。其一是Scheinleben,在表象中的生活(人们渴望神圣永恒)。 唯一外在上帝的是图像(上帝的外化) 1、连续绝对自由和躯体的不可侵犯权利(这就意味着不允许直接对躯体发生影响) 2、连续我们自由地影响整个感性世界的权利。 生命权和自由权是一切权利的权利。 谢林哲学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 1775年1月27日出生于符滕堡的莱昂贝格一个新教徒家庭。1790年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他用启蒙思想研究神学,写出博士论文《对于“创世纪 ”第三章人类罪恶起源的古老学说的哲学批判解释》(探讨宗教和哲学);发表了《论一种哲学形式的可能性》、《论作为哲学原理的自我》和 《关于独断主义与批判主义的哲学通讯》。1796年,发表了《知识学唯心论集解》 ,他还吸收了G.B.维科(1668~1744)的历史主义,认为自 我应该被理解为变化过程,并用唯心主义改造了B.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认为实体作为绝对也有从客观到主观的实在变化。他研究数学与自然科 学,发展了康德与J.G.赫尔德的自然哲学。1797年出版《自然哲学观念》,1798年出版《论世界灵魂》,同年被聘请为耶拿大学编外教授。耶拿 时期是谢林哲学创造活动的顶峰。在这里,他完成了《自然哲学体系初稿》、《先验唯心论体系》,这两部著作作为“同一哲学”的两个部分, 确立了他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改造者的历史地位。他还参加编辑《思辨物理学杂志》和《新思辨物理学杂志》,与黑格尔共同编辑《哲学评论》。   谢林于1803年5月离开耶拿,10月任维尔茨堡大学教授。这时他的哲学思想开始发生变化,1804年发表的《哲学与宗教》标志着“同一哲学 ”的结束和从唯心主义向宗教的过渡。1806年,被任命为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1808年获得巴伐利亚国内功勋奖章 。此后 ,他的思想进一步转 向神秘主义。1809年发表的《对于人类自由的本质的哲学探讨》为其晚期哲学奠定了基础。1820年秋任爱尔兰根大学教授,讲授神话哲学与近 代哲学史。1827年5月返回慕尼黑,担任新建的慕尼黑大学教授,并被巴伐利亚政府任命为科学中心总监,由科学院推举为院长。1841年秋,应 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的邀请,到柏林大学讲授神话哲学和天启哲学,并担任普鲁士政府枢密顾问。其演讲遭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公开批判。1846 年结束了在大学的教学生涯,只在柏林科学院里担任从1832年起就获得的院士职务。 跟随费希特,认为哲学是一门科学。1、逻辑上的命题体系2、从表达无条件者的命题发展而来。 三问:1、物自体2、怀疑论3、在理解为机械的自然界中自由如何可能? 谢林认为费希特理解康德透彻的地方在于区分了康德中Grand含义的模糊。(Grand有理由,基础,根据三种意义。原因不同于理由。必然不同 于自由。外在原因不能成为信仰的理由,引起感觉是因果性与事实有关,信仰则与规范有关。) 费希特将一切都看做由我设定。【作为信仰基础的经验】和【由世界引起之经验】不同,今日之人都只知后一种经验。类比:【以我观物】【以 物观我】。理由和原因不是一回事。 谢林:主观和客观是参照第三者而言。谢林同费希特一样认为是绝对。 主客统一是绝对自我。他从斯宾诺莎那里改造了词语,并强调绝对自我同时也是绝对实在。 自然界和人的情欲感觉都是绝对自我外化的表象。 破除主客体的鸿沟就可避免怀疑论——观念论可以破除怀疑论。 谢林一生强调直观。人对世界提出看法时有一种基本的取向。 我们主观生命和直观到的东西为一,【万物为一】(舒尔茨的怀疑论的前提是有主客之分) 理智直观不是概念的知识,不是推理。如果一定要用概念,最后会变成和现实无关的概念体系。 理智直观是自发性和接受性两种能力统一的结果。 【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没有坚实基础的领域(不用推理和概念的领域),并产生它(指这个领域的基础),以便坚实地站在它上面】 谢林认为理智直观需要在两个方向上进行哲学反思 其一是把我们理解为自然的一部分,其二是我们是自由的? 谢林为了达到以上两个观点的统一,接受了莱布尼茨的先定和谐。 【这样的一种的反思模式不懂得 【思维和存在先统一 才有区分和反思】】【要不是我们与事物已成一体,我们就不能反思。】 natur philosophie 自然科学的发现为什么与人的经验相矛盾?唯理论说是心灵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来把握自然规律。经验论说科学是提纯了日常经验的推断。谢林认 为康德结束了这两种观点的拉锯。此后形成了实在论和观念论,他们都是更深的观念(实在和概念统一)的体现。 先天自然观。 康德批判了牛顿的运动观念,康德要排除绝对空间的假设,绝对空间是一种协调性的理性的理念。(eg,引力和斥力不是实在的,而是协调性理 念,是运动中先天的规定。)哲学是科学的基础,它给科学提供了规定和思考。 谢林:我们不能先把自然看作机械系统,而应看做是基本力量和冲力构成的系统(类似kantian引力和斥力,都是先天规定。)自然和自由实际 上是延伸的一个过程,这与以往的观点不同。我们要对自然再魅化。(马克思韦伯:去魅化_自然界原被赋予神灵,受到尊重;现在自然是可任意 对待的、清楚的对象)这没有科学的根据,只有先天的规定,将人与自然合体。 合目的性是对人而言,理智本身必须内在于有机体。 物质组织自身只是各种各样的整体,自然实际上显示了康德意义上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逐步增长的统一和内在化。(康德用审美来解释。)谢 林进一步发展,同样,人也有此类内在化倾向,自由,类似自然中冲力的表现。 谢林倾向将自然哲学看做哲学的普遍类型而非哲学的部分。所以他哲学中先写自然哲学。 自然科学是后天,自然哲学是先天。 某课思考题:为什么避免唯我论的原因:【人无法把握绝对存在】这是人类认识的结局,非我世界存在自我无法渗透的领域。(非我不可能成为 我,从而唯我论能被驳倒)不可把握的现状已然就是人类已经把握的现世,在这个边界里就不会走向怀疑论和唯我论。 自然是无限的生产性,有方向的流动。在它流动过程中总是遇见有限的反作用阻碍和迟缓它。谢林用幂来象征自然中组织的层次。我们只能通过 理智直观来洞察它(自然无限延伸的过程本身,自组织的过程)。 自然科学只能研究自然的衍生品(自组织的过程在生成的过程机械化),而不能研究自然无限延伸的过程本身。 自然就其作为过程本身而言是同一的,无差别点的;作为其生成的各层次是差异。 把我们和自然造成断裂的是意识。我们与自然本是一体的。这种断裂导致【判断的造物】 一方面我们可以承认自发性是受限制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接受纯给予的刺激,不能用机械因果性来解释物自体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接受性本身与我们在经验中做出的规范性区分有关。 自发性和接受性(表象为我们受物自体的影响)是同一主体活动的两个不同面。因此主观客观不是形而上学固定的,而是规范的界线。这界线不 是哪个人深思熟虑出来的,而是一种直观。物自体是一种理想,是规范的假设,而不是康德意义的形而上学设定。 ethos不仅仅是习俗风范,更加是一种规范。 观念论是反直观的,反常识的。 思考题:我们的经验和我们理解世界的经验有什么不同。 谢林要求我们即把经验当做宇宙的存在,又当做我们看宇宙的方式,一个点。(尼采:视角主义) 更高一层的幂,自发性,还可以再提升到反思行动、先天思想、理智直观。反思不是客观世界经验可能性,而是一种实践的要求,以某种方式存 在。实践哲学是对人自主性反思的哲学。在此意志似乎只受自己限制,不受物质的、自然的限制。 规范虽不是我设定的,但是有些前提是不经反思就可以接受的。 例如尽孝,从绝对个人主义角度来看完全没必要接受;但从人类实践来看是要接受的。我们与先祖有共同世界。不仅要假设共同世界,还要假设 共同世界的先定和谐。 非hw思考:对生活的态度(何为善恶)哪里来? 卢梭在爱弥儿中【人不是天生能接受这个社会的】 【人认识到自己是个社会存在】是个延续终身的教育事业。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自然的事实世界只对于属于道德世界(规范世界)的行动者表现事实。(自然与道德不是全然无关的) “自由”是一切哲学的最终归结点。 启蒙时期认为整个人类的生命和他的心灵都可以用自由规律来规范,自由是不可能的。 谢林:为什么我们应该认为我们实际上是自由的,而不是不得不认为我们是自由的? 意志:Willkiir凭喜好任意的;康德用 Wille,必须。 谢林:区分绝对意志,经验表现上的自由选择。绝对意志不服从任何意志和要求,只有经验意义上的表面意志财富从,它只遵从内在必然性的法 则,是万法之法,万法之根,是设定一切规范活动的界限。(规范活动不一定是道德活动。)绝对意志一定要体现在自由活动中。谢林看到自由 活动在多数人处表现为自利活动。自利活动一定要有规范,但规范又经常受到冲击。因此需要第二自然——法制。法制是防止人的自立性追求破 坏性的藩篱。 有限的理性的行动者逐步实现自己的历史活动=存在活动=现实的历史存在=建立规范的活动 所有的意识都已经预设了感觉和被感觉,意识和被意识。 绝对的同一性先于一切意向性的区分。因此【这种绝对的观点……什么也不能分离】 审美判断暗示了不是自由也不是自然,而是绝对,绝对是主客、自然自由统一。 (康德认为艺术不是娱乐。黑格尔“艺术死了”) 谢林:艺术是揭示真理的力量。(影响海德格尔,“最终实在的统一?”)。艺术中的美的标准为自然美提供标准,因而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自 然美是偶然性的产物,艺术美是人必然性的产物,符合了kantian无目的的合目的。 谢林认为哲学关键是看,不是论证。必须要用审美直观!没有这样的限制,绝对意志将会泛滥。意志揭示了我们的自主性在它的边缘被只能看而 不能选择的东西限制。 如何解释罪恶? kant:人二元性,使人的偏好服从道德。 谢林:双轨制(不同世界不同法则)。真正的自由是服从自己的必然性(真正的自觉)。自由表达了本质自我的行动才是自觉的行动。 有了本质自我,也就有了责任。 【一个人是谁本身并不是能够完全自决的问题】(萨特认为自己是谁可以自己决定。) 思考题:人是能自决的还是不能自决的? 先于一个人是谁的 是 形成了他是谁。(时间之外的 是 人的原始行动。但这个行动它不发生,因为上帝已经预先决定了善恶,问题是理解为什么 我们是善还是恶。理解才是真正自由的活动。) 不要眼睛盯着我们的意志,善恶不由人决定,只有关注神性才能明白为什么理解善恶才是重要的自由。 基督教哲学中:原始统一(太一)努力要诞生自己的意志。人同神一样都从混沌中来。两性都备。 谢林说自己言光明原则、黑暗原则不是某种实体。元善是两者的统一。对个人、上帝存在而言,两种都是必要的。试图去除恶,就是去除一切个 体性,从而去除掉主观主动行动本身。上帝只有揭示自己是黑暗中的光明才能出现。 恶的诱惑:人欲统一光暗这本身就是恶,就是原罪,想要掌握上帝的智慧。【作恶就是人天生想做上帝】 向神开放:开放也要根据Urgrund\Ungrund。 恶是非本质或非存在,是来自人的完全自决,试图自己成为上帝而否认上帝。 abgrund深渊:根据是可改变的。 科学和宗教是两回事。 为什么说人实际上自由的?这定不是经验上的、描述性的语句,而是规范性的论述。道德是历史中生成的,决定我们。我们的自由何以可能在黑 格尔中可得到答案。吾欲仁,斯至矣。自由不是知性可以推理出来的。 钱理群“精致的个人主义” 谢林《世界时代》(片段,由讲演稿组成) ①关于kant 第三 二律背反问题(自然&必然) 理由是
/
本文档为【西方哲学史下(德国观念论)——张汝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