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文化变迁和文化进化的一般理论_曾小华

文化变迁和文化进化的一般理论_曾小华

2013-08-11 6页 pdf 160KB 9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41574

暂无简介

举报
文化变迁和文化进化的一般理论_曾小华 宁波党校学报/2004(2) 60 收稿日期:2003-10-17 作者简介:曾小华(1953- ),男,浙江行政学院文化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一 文化演进在文化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中,一般 被称为文化变迁和文化进化,两者的意思大致相 同。但也有一点区别,即文化变迁是指一种整体 性的文化变化、文化变革和文化革命,在这一点上 有时经常与社会变迁相提并论。而文化进化则是 源于 19 世纪下半叶的进化理论,具有比较明确 的、专门的理论范围。 文化变迁是文化学和社会学共同关注的重 要课题,所以也称为社会文化或文化社会变迁。 文...
文化变迁和文化进化的一般理论_曾小华
宁波党校学报/2004(2) 60 收稿日期:2003-10-17 作者简介:曾小华(1953- ),男,浙江行政学院文化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一 文化演进在文化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中,一般 被称为文化变迁和文化进化,两者的意思大致相 同。但也有一点区别,即文化变迁是指一种整体 性的文化变化、文化变革和文化革命,在这一点上 有时经常与社会变迁相提并论。而文化进化则是 源于 19 世纪下半叶的进化理论,具有比较明确 的、专门的理论范围。 文化变迁是文化学和社会学共同关注的重 要课题,所以也称为社会文化或文化社会变迁。 文化变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文化系统内部 发生的,一是在文化系统的外部发生的,即在一 个文化系统与另一个文化系统的接触和碰撞中, 以及文化系统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发生的。巴 尼特的《创新:文化变迁的基础》一书被认为是研 究文化变迁的基本著作。他得出了创新是所有 文化变迁的基础的结论:“创新应被界定为任何 在实质上不同于固有形式的新思想、新行为和新 事物。严格说来,每一个创新是一种或一群观念; 但有些创新仅存于心理组织中,而有些则有明显 的和有形的现形式”。 所谓文化变迁,其实就 是指文化所发生的新的变化,这种文化的新变化 必须依赖于一些基本的因素和条件,而文化创新 则是这些因素和条件的综合基础。文化创新,顾 名思义就是指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这种全新的 文化有可能是指一种新的文化精神,也有可能是 指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或者是指一种新的知识 及知识体系,甚至有可能是指一种全新的文化结 构。这样的一种文化创新对于文化的变迁来说, 其影响和推动力是巨大的,众多的文化创新所形 成的文化创新群,是文化变迁的真正动力。文化 创新群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变迁或文化变革时 期的特殊状态,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文化创 新群,即连续不断的文化创新,以及在文化各个 不同的层次上的创新,体现出一种激动人心的整 体性。这种类型的文化创新是一种整体性的、全 面的文化变迁。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文化 创新就不会有文化变迁。没有文化创新群,就不 会实现全面的文化变迁或文化变革。然而,文化 创新是诸多的文化变化的因素和条件的汇聚,这 些因素和条件包括文化传播、文化发明、文化发 现,以及文化变迁的不同类型,即无意识文化变 迁和有意识文化变迁。发现和发明是导致文化 变迁的一个最直接的因素。 文化变迁和文化进化的一般理论 摘党要:文化变迁和文化进化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两者的意思大致相同,但也有一点区别,即文化变迁是 指一种整体性的文化变化、文化变革和文化革命,在这一点上有时经常与社会变迁相提并论。而文化进化则 是源于 19世纪下半叶的进化理论,具有比较明确的、专门的理论范围。为此,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和简述了 文化变迁与文化进化的一般理论。 关键词:文化;文化变迁;文化进化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79(2004)02-0060-06 曾小华 (浙江行政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文 化 研 究 宁波党校学报/2004 (2) 61 发现和发明也是一种文化创新。虽然,文化 发现是指一种原先已经存在的、不为人所知的文 化或文化现象。但是,这种意义上的文化发现绝 对不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发现。这是因为这种文 化发现给予了原有文化一种全新的解释,赋予了 原有的文化一种全新的意义,这样一来,原先因为 种种原因已经被人抛弃和遗忘的文化,又因为发 现而复新,又因为发现而获得了全新的面貌和生 命力。这是因为发现并不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文化 活动,而是一种现代人赋予以往文化一种当下的、 新的意义的创造之举。发明则基本上是一种新文 化的新生之举,发明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的成 功攀高和新事物的催生。发明在文化变迁中具有 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一种有意或无意 的发明,有可能引发一场大规模的文化创新活动, 甚至是一场文化革命。它会给人类文明的历史进 程带来一线光明和巨大的影响,以及永远不可磨 灭的功勋。现代的人们不会忘记曾经为人类历史 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发明及发明者,因为发明 是发明者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甚至是生命换来 的。如 16世纪欧洲科技革命时期的哥白尼、布鲁 诺、伽利略、开普勒等都遭到程度不同的心理和生 理的迫害,甚至是牺牲生命。当然,发现和发明在 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以及在不同的文化时期也会 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因而有不少发现和发明未必 会引起文化变迁。 此外,文化变迁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和内容 是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一种自然的 趋势,它会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向四 面八方不断地延伸和扩展。因此,文化传播是相 互的和互动的。文化传播在不同的文化及文化系 统之间流动,这种流动的速度和流动的有效性,取 决于不同的文化对于它方或对方文化的态度及选 择,取决于不同文化及文化系统之间的比较和较 量。因此,文化传播是文化变迁的一种基本形式, 这种形式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不同文化之间的 复杂互动,文化变迁只有通过这样的一种复杂互 动的形式,才能实现不同文化及文化系统之间的 交往和互补,使各种不同的文化在这样的一种良 性的交流中,达到文化变迁的目的,达到一种和谐 的、良好的文化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待文化 传播的态度、立场和如何选择,是能否实现文化变 迁的一个关键。事实上,从文化变迁的历史来看, 每一种文化中都包含有许多因传播而得的东西, 林顿认为这种比例高达 90%。这样看来,文化传 播在文化变迁中的作用是无法抗拒的。尤其是在 当代的文化变迁中,文化传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 的作用和影响。而且,当代文化传播本身的主要 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它越来越依赖于媒体的途径 进行传播。 除此以外,在文化变迁中还有一种文化涵化 的理论,这种理论涉及到了两种以上不同文化之 间的接触,以及因这种接触所引起的各自内部的 文化变迁。目前,国内对于文化涵化的研究尚属 冷门,黄淑娉和龚佩华在其所著的《文化人类学理 论研究》一书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国外关于 文化涵化的研究状况。首先,是关于文化涵化的 定义。赫斯科维茨在《涵化—文化接触的研究》一 书中,重申了他和R.雷德菲尔德及 R.林顿在《涵 化研究备忘录》中对涵化所下的定义:“由个别分 子所组成而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发生持续的文 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现 象。”这一定义引起过一些人的批评,但它毕竟将 文化接触与文化变迁的其他形式区分出来了。也 就是说,涵化指不同民族接触引起原有文化的变 迁,涵化研究是研究不同民族的接触而产生的文 化变迁过程及其结果的。博厄斯在 1896 年写的 《美洲神话学的成长》一文讨论北太平洋沿岸印第 安人民间故事时指出,不同部落的涵化,其结果使 他们大多数的文化特征变得一样。1935年,当时 的年轻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林顿和赫斯科维茨 发表了((涵化研究备忘录》。1953年,由几位人类 学家向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建议讨论涵化 问题,会议在斯坦福大学举行。会后发表了《涵 化:一个探索的表述》。以上述两个备忘录相比, 后者对涵化所下的定义宽一些,简洁一些,认为涵 化“使由两个或多个自立的文化系统相连接而发 生的文化变迁”,“一个自立的文化系统就是人类 学文献上一般所说的‘一个文化’。”自立的系统指 的是完全的、在结构上独立的系统,不是其他某个 大系统的一部分或须依赖于另一个大系统而存 在,它不需要其他系统而能延续自己的功能。特 恩沃尔德认为涵化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孤立事 件,是一个文化从另一个文化获得文化元素。弗 特斯认为文化接触不是一些文化元素从一个文化 传递到另一个文化,而是不同文化集团间互动的 持续过程。莱塞论述波尼印第安人的手耍游戏时 说:“涵化是两个文化的元素混合和合并的过程。” 文 化 研 究 宁波党校学报/2004(2) 62 比(R.L.Bee)在《模式与过程》一书中,对于涵化的 定义作了一个小结:第一,涵化是文化变迁的一 种,当两个自立的文化系统相遇时发生的变迁。 第二,涵化是有别于传播、创新、发明和发现的一 种变迁过程。第三,涵化概念可用作形容词,“如 A集团比 B集团更涵化些”。其次是与涵化研究 相关的一些方面。一是涵化与传播。凡是发生涵 化情况的都发生传播,文化特质和文化思想通过 传播的各种渠道被传递到接受文化的一方,产生 影响,发生涵化。但传播只是涵化过程的一个方 面或一步。涵化不是传播本身而是传播的结果。 二是文化系统。在文化接触中各个文化系统作为 一个独立单位而存在,它们具有某些要素,即保持 界限机制,内部结构的灵活性和自我完善机制。 保持界限机制在一些封闭的社会执行很严格,以 此防止外来文化的影响。内部结构的灵活性,指 文化系统内各种社会组织在功能上的相互联系, 以及个人间的关系的灵活程度。自我完善机制, 是指一个社会总是包括有冲突的力量和凝聚的力 量,它的平衡能力有助于社会的自我完善。三是 涵化过程。(1)文化之间的文化特质的传播。这种 传播可以小至一个钢斧和皮毛的交换,也可以大 至整个宗教信仰的传播。接受文化一方的成员可 以选择接受或是拒绝,其结果一般都是接受了一 些特质而拒绝了另一些特质。(2)文化的结合。涵 化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一个文化接受的过程。 特别是在没压力时,涵化在本质上是创造性的。 一个文化系统能自愿或被迫抛弃一些原有的特 质,又由于转入新的特质而得到补偿。在这一过 程中除了产生许多变化之外,还有创造的过程,这 就是本文化系统中的特质与外来的特质的结合, 或者说新的文化特质加入原有的体系中。(3) 替 代。与上述的文化结合相反,文化结合对外来文 化的进入有较多的限制,而在替代的情况下这种 制约成分就很少。结合是新元素加入先前存在的 内容之中,替代则是新元素取代了先前存在的东 西。但实际上是新的文化特质经若干世代一一地 替代接受一方的旧的文化特质,而不是一下子由 新的代替了旧的。(4)融合和同化。融合是指两个 不同文化系统的特质融合在一个模式中,成为不 同于原来的两个文化的第三种文化系统。先前的 两个文化系统已不存在,但可以从这个新的系统 看到它源于前两个系统。这个新系统既是一个整 合系统,也是一个新的社会文化体。(5)隔离或孤 立。这是一种非整合的模式。(6) 反应运动。在 一个民族侵略、统治另一个民族的情况下,前者将 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强加于后者,当压力还未 达到压倒之势时,反涵化的活动就会产生。 上述的文化创造、文化发明和发现、文化传 播和文化涵化都是文化变迁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正是这些重要的方面构成了文化变迁的整体,同 时也为研究文化变迁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思路。 二 与文化变迁的理论不同,文化进化源于19世 纪下半叶在欧洲兴起的进化理论,这个进化理论 汇集了各个学科和各个学派的观点。他们的共同 之处在于对人类进步的乐观信仰,以及在此思想 指导之下的,对于不同类型的文明的比较研究,从 而得出了一个人类文化和社会进化的一般性规律 的理论。这个进化的规律是一种单线或单向的、 由低级向高级的、由原始的、野蛮的阶段向现代 的、文明的阶段的有序进化。目前一般都认为1859 年英国的科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之 后,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即生物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进化而来。但是,也有不少 人认为,在达尔文之前已经有布丰、拉马克和斯宾 塞等提出了进化的思想。布丰在自己的研究中, 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思想,即生物是适应环境而 发展起来的观点。拉马克则在他的《动物学哲学》 等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进化思想。而早在达尔 文发表《物种起源》之前 10年,斯宾塞就使用了 “适者生存”这个词。无论最早提出进化思想的人 是谁,把进化思想发展成为一种进化社会学和人 类学理论的人,主要是斯宾塞、泰勒和摩尔根。 斯宾塞在其社会学的研究中,用一种受动力 规律支配的一般进化法则来解释一切存在物和一 切社会生活形式的变异。1862年,斯宾塞发表了 《综合哲学体系》一书,他在此对于“进化”的概念 有了明确的解释:“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和整 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 变化”。他的全部著述都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通 过物质、能量和运动的相互作用,会出现一种他称 之为分化的过程,变迁就是在这种分化过程中发 挥作用。他的进化学说主张,变迁是从简单性向 复杂性的运动的结果,是专门化的结果。在所有 的物质形式中,不管是生物形式还是社会形式,这 样一种从统一到分化、从同质到异质的运动都在 发挥作用。他把自己的分化理论用到现代社会 文 化 研 究 宁波党校学报/2004 (2) 63 上,主张现代社会的规定性特征就是其整合能力, 体现在它的经济互赖、自愿合作和政治自由主义 上。他坚信进步的历史,并在此激励下,把社会变 迁理解成一种历史进化过程。现代社会作为“工 业社会”,凭其实现稳定的能力而与“军事社会”构 成截然对照。斯宾塞通过系统的研究,使一种进 化的思想成为一种进化的理论。 把社会进化理论运用于人类学研究的早期 人物是泰勒和摩尔根,也因此而在文化人类学领 域中,形成了一个古典的文化进化论学派。泰勒 研究大量的民族志,将各民族大量的文化现 象作比较研究,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出现相 似的文化,某些制度、仪式、习俗、神话有惊人的 相似点。发现某些文化的重复性,“研究这些特 殊习俗和思想在不同地区的反复出现,和在各地 区的流行,可以证明人类生活的现象是由有规律 的起因产生的,证明这些现象按照生存法则和扩 散法则在一定的文化阶段会成为社会永久 的条件。”也就是说某些文化要素成为某一阶段 的标准。再进一步,他认为文化是进化的,技艺、 工具以至各种文化现象都有其发展的历史,“成 系列的事实总是按其特有的发展顺序一个挨一 个地排列着,它们不会倒过来,按反方向排列⋯⋯ 是从低级上升到高级而不是从高级降低到低级”, 他在《人类早期历史和文明的发展研究》一书中 认为,人类从野蛮时代发展到现代文明,各民族 的生活和文化的差别是他们所达到的发展水平 造成的。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更具体地把人 类文化的进步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阶段。 人类在蒙昧时代用石器,吃野生食物;野蛮时代 有农业,用金属;文明时代发明文字,文明包括幸 福的进步和某些道德品质的提高。他认为文化 发展是按阶段进化的,“人类社会的制度一如其 所居的地球,也是层系分明的。它们先后衔接, 次第演化,序列一致,全球如此;即使有种族和语 言的表面差异,亦由于相似的人类特性而成型, 且经由连续变化的情况而影响着蒙昧、野蛮和文 明时代的人类生活。”泰勒也表达了人类文化的 一致性和文化的进化源于人类心理一致的思想, “文化之所以广泛地渗透着一致性,原因多半在 于一致的目的产生一致的行动,”“以宏观而论, 人类的性格和习惯都表现出相似性和一致性,” “人的特点在于不言而喻的一致性。”人类心理一 致说是文化进化论的立论基础。 摩尔根在 1877年出版了他毕生中最重要的 一部著作《古代社会或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 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的研究》,他在此书中 全面论述了文化和社会进化的理论。对此,黄淑 娉和龚佩华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古代社会》从 四个方面讲社会进化,综合性重构了人类从低级 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第一是发明和发 现。人的基本需要是食物,生存技术居首要地位。 人类生存技术一一累加,不断革新,表现了相承的 顺序。因此可以生存技术为基础将人类文化划分 为若干阶段:蒙昧、野蛮和文明。前两者又各分为 低级、中级和高级三段,每个阶段都以生存技术作 为衡量进步的标志。“进步的真正时代划分是同 生存的技术联系在一起的。”“文明的基础就是建 立在铁这种金属之上的。”摩尔根所追述的人们谋 取生活资料方式的发展,实际上勾画出了生产力 发展水平的轮廓。他认为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重 要的四个方面即发明和发现、政治制度、婚姻家庭 制度及财产制度中,生存技术的发展起决定的作 用。第二是政治观念的发展。蒙昧和野蛮时代的 社会组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氏族是基本单位,氏 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是顺序相承的几个阶 段。进入文明时代的政治社会以地域和财产为基 础,可称之为国家。第三是家族观念的发展。人 类最古存在杂交状态,由此产生五种顺序相承的 婚姻家庭形态。血缘家庭,由嫡系的和旁系的兄 弟姊妹集体互相婚配而建立,婚姻集团按照辈数 划分;群婚家庭,由若干嫡系和旁系的姊妹集体地 与集团之外的男子们婚配,也可以由若干嫡系和 旁系的兄弟集体地与集团之外的女子们婚配而建 立;对偶家庭由一男一女通婚建立,但缺乏独占的 同居,容易离异;父权制家庭是特殊的形态,由一 个男子与若干妻子结婚而建立;一夫一妻制家庭, 一对配偶结婚而建立,绝对的独占同居。第四是 财产观念的发展。他认为“财产的发展当与发明 和发现进步并驾齐驱,”“与标志着人类进步的几 个文化阶段的社会制度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 系。”“财产种类的增加,必然促进有关它的所有权 和继承权的某些规则的发展。”他还论述了财产怎 样从公有制变为私有制。 摩尔根的人类学著作结构严谨,先后成套, 成为一个整体,用十分翔实的资料表达了文化、社 会进化的思想。他不像欧洲的同行那样,局限于 论述某一方面如婚姻、宗教、法律的进化,而是全 文 化 研 究 宁波党校学报/2004(2) 64 面地讲社会的进化。他接受了进化论的一些有力 的论据,克服了同行的一些弱点(如把社会现象生 物化,忽视物质因素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等),把社会的进步与生活生产的发展相联系,认 为只有物质生产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同 时还把社会关系和生活、生产的发展相联系,他得 出的结论是“人类是从发展阶梯的底层开始迈步, 通过经验知识的缓慢积累,才从蒙昧社会上升到 文明社会的”。“它们在各个大陆上的发展,情况 虽有所不同,但途径是一样的,凡是达到同等进步 状态的部落和民族,其发展均极为相似。” 在人类学的进化论学派中,还有一些著名的 学者,如科瓦列夫斯基、弗雷泽、马瑞特、哈登、韦 斯特马克、布里福特等人。 三 但是,古典的进化论在20世纪上半叶遭到了 许多批评,这些批评意见主要认为,人类历史不受 任何规律的支配,文化和社会的进化有顺序、可以 划分阶段的说法是不能被接受的。美国著名人类 学博厄斯做过许多田野调查,但他不赞成进行理 论概括,认为不可能找到规律,“想建立一个适用 于任何地方的任何事例,并能解释它的过去与预 见未来的概括性结论是徒劳的。”此外,摩尔根关 于人类社会普遍从发展阶梯的底层开始迈步,从 简单到复杂通过共同途径进化的思想,被批评者 称为单线进化。他们否定进化阶段的序列,认为 根本无进化规律可言。一直到 20世纪的 30年代, 美国的著名文化学家怀特的一系列学术著作的发 表,才重新恢复了进化论的地位。但由于怀特以 后的进化理论与前此的进化理论有所区别,所以 被称为新进化论学派,其中还包括了斯图尔德、塞 维斯和萨林斯等人。 怀特的进化理论与摩尔根的古典进化理论 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点是:二者 都同意人类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是从低级向高级 的进步,全世界各种文化都必定经历几个相同的 阶段。可以讲,这种文化发展的阶段性、一致性和 单纯性构成二者之所以被称为进化论的基础。其 不同点是:怀特不像摩尔根那样以食物和生产工 具作为进化的标志,而是用能源的获取来作为标 志。同时,他特别强调了文化发展的独立性或超 有机体性,所以,他的理论被人称为新进化论,后 来为将他的理论与其他新进化理论相区别,又称 为普遍进化论。怀特认为,使用符号的能力使文 化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可能,但是,符号未曾为文化 进化提供动力,而这种动力只能来自能量。反过 来讲,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利用和控制能量,使之 服务于人类。怀特将整个文化划分为三个亚系 统,即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思想意识系统。技术 系统包括生产工具、维持生计的手段、筑居、 攻防手段等;社会系统包括社会、亲属、经济、政 治、军事、宗教的制度和组织以及娱乐等;思想意 识系统则由语言、思想、信念、神话传说、文学、哲 学、科学、民俗和常识性知识等构成。三个亚系统 之间的关系是技术系统处于基础,思想意识系统 处于最上层,中间为社会系统。其中,技术系统对 文化的进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文化能否 进步,最主要的是对能源的发现、利用和控制,这 唯有通过技术手段才能达到。社会系统本质上受 技术系统的决定,即技术系统是自变量,社会系统 是因变量。思想意识系统表达技术系统,并反映 社会系统。 斯图尔德称怀特的进化论为普遍进化论,从 而与他自己的多线进化论相区别。他认为,文化 人类学界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即单线进化论,认 为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模一样的,只 承认这种发展有阶段的差别。文化相对主义理 论,强调各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对性和独特性,否认 世界各种文化必须机械地经历从低级向高级排列 的每个阶段。多线进化论,在他看来,文化与其生 态环境是不可分离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互为因果。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 文化生态及其发展线索,而相异的生态环境则造 就了与之相应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的差别。 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在人类与其生态环境之间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斯图尔德还提出了文化类 型的理论,他将此分为三个层次,即家庭、群落(村 落或社区)和国家。 塞维斯和萨林斯力图将怀特的普遍进化论 与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论结合在一起,他们认为 这两种理论是相互补充而不是互相冲突的。塞 维斯和萨林斯首先将进化区分为特殊进化与一 般进化两个方面,应注意的是,这两个方面同属 一个进化过程,或者讲是进化的两重性。他们认 为特殊进化相似于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而一般 进化则相当于怀特的普遍进化。简言之,特殊进 化就是特定种群对于环境的适应、专门化、特殊 化,从而沿着自身谱系的衍生与发展。一般进化 文 化 研 究 宁波党校学报/2004 (2) 65 则是指生命更高形式的出现,有机体不是以单个 种群的谱系发展而是按照进化过程的一系列全 面进步的水平来分类的。物种的特殊进化是与 环境适应问题相关联的,因此,特殊进化的判断 或衡量标准是相对的,在特殊进化的环境里,每 一适应了的种群都是与其他种群不可比较的。而 一般进化的衡量,不管其特定环境如何,都需要 有绝对的标准。总而言之,特殊进化是“遗传变 异”,生物的适应变异世代延续;一般进化是“由 阶段到阶段”的进步,是综合水平从低到高的阶 段等级的进步。文化,也如同生物那样,同样经 历了特殊进化和一般进化。文化的特殊进化和 一般进化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形态 的连贯和历史的序列,后者是既定发展顺序中各 种形态表现为阶段的序列。 塞维斯和萨林斯还提出了一个进化的“二律 背反”理论。他们认为,一种文化是一种技术、社 会结构和观念的综合构成的,它经过调整而适应 于其自然居住地和周围的相互竞争的其他文化。 这种适应过程具有两个特征:创造和保守。前者 是一种结构和模式的进化,这种特定的结构和模 式能使一种文化根据环境进行必要的调适;后者 则为一种稳定化趋势,即保持已实现的合适的结 构与模式。这种生物和文化进化的适应过程中 同时产生的创造和保守两种特性,就是一种“二 律背反”。文化创造的机制可表述为:文化是一 个开放系统,对自然界的适应将造就一种文化的 技术,并由此造就该文化的社会成分和观念成分。 创造过程的全部结果就是产生一个有组织的文 化整体。另一方面,文化的稳定性就是文化的保 守性。因为,文化在适应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 现专化,即产生一种向其他方向变化可能的阻碍 而向现在环境作适应性反应的单方面发展。这 样,尽管适应性是创造性的,但同时也是自我限 制的。特定的技术产生特定的社会组织和观念 系统,后两者反过来也会巩固与保持这一技术基 础,这也就是说,文化有保持现状的倾向。这可 以称之为“稳定性原则”。稳定性原则还有一个 含义,即当一种文化受到作用而不得不有所变化 时,这种变化也只会达到不改变其基本结构和特 征的程度和效果。稳定的含义主要指的是维持 其基本结构不变。当然,为了基本结构的稳定或 自我维持,文化也会出现专门抵制新生因素的退 步变化。另外,进化的继续正在于那些未被高度 专化的新物种的产生,其中某些较为泛化的突变 种,具有一种新型适应或适应新环境的潜势。由 此可以得到一个两相矛盾的命题:进化的发生是 由于适应过程中的创造,但是,适应所造成的结 果却是稳定或停滞。另一个为优势种因素(即高 级物种得以超越低级物种),它终将成为任何存 在于非专化物种内的进化潜势的最有效抑制因 素。这也同样能导致二律背反的陈述:特殊进化 是一个由同质向异质、由少数种类向多个种类变 异的过程;而进化最通常的结果之一,却是由异 质走向同质的相反运动,因为高级优势种(如人 类)必然要以改变低级物种为代价的。最后,还 有一个“进化潜力法则”,它的意思是:一个物种 或文化系统在既定的进化过程中越是专化和适 应,那么,其走向更高级的潜力就越小。其中包 含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特殊的进化过程和一般 的进化潜力是一种逆反关系。以下这一点十分 重要:由于专化物种的稳定性以及由于新的进化 总是出现在还未专化的物种中,所以进化运动总 体的特性与其说是线形的,倒不如说是以非连续 的和非线形、非规则的性质从一个发展的系统进 化到下一个新系统。这种间断性或非连续性,甚 至可以被看成是进化的本质特征。关于这一本 质特征,我们还可以提出两个命题,第一个命题 是进化的种系间断性原理,意思就是:一个发达 了的物种不会必然导致下一个进化新等级,下一 个等级是在不同的物种中产生的。第二个命题 是进化的区域间断性原理,意思就是:由于物种 一般倾向于继续占据己有的地域,所以,如果进 化的等级序列不是从一个物种到它的后代的过 程,那么它们便不会发生在同一地区。 注释: 转引自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 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 211页,第 215页, 第 26页,第 32页。 [英]布赖恩·特纳编《社会理论指南》第 2版,世纪出 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第 45页。 夏建中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97年,第 219页,第 243页。 (责任编辑 梁一群) 文 化 研 究
/
本文档为【文化变迁和文化进化的一般理论_曾小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