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战火中造就的陆战之王_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_下_

2013-05-27 4页 pdf 1M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405059

暂无简介

举报
战火中造就的陆战之王_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_下_ ■ 兆 辉 从理论上说,俄国人应该是装甲战斗 车辆的始祖。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俄国工程师门捷列夫拟订的一份“陆上巡 洋舰”方案中,便描绘了一种重170吨、安 装1台功率为184千瓦发动机的履带式装 甲战车,并使之成为重装裹身、火力强大 (装1门120毫米火炮和1挺机枪)的陆上 巡洋舰。那时,稍有装甲车辆意识的人们, 都在幻想着一种履带式的装甲堡垒,并把 它想象成和盛极一时的海上巡洋舰一样威 力无比。门捷列夫和英国的莫尔、奥地利 的布尔施滕都是循着这一思路发挥着自己 的想象。英国海军甚至还心有旁骛地成立 了“陆上巡洋舰...
战火中造就的陆战之王_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_下_
■ 兆 辉 从理论上说,俄国人应该是装甲战斗 车辆的始祖。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俄国工程师门捷列夫拟订的一份“陆上巡 洋舰”方案中,便描绘了一种重170吨、安 装1台功率为184千瓦发动机的履带式装 甲战车,并使之成为重装裹身、火力强大 (装1门120毫米火炮和1挺机枪)的陆上 巡洋舰。那时,稍有装甲车辆意识的人们, 都在幻想着一种履带式的装甲堡垒,并把 它想象成和盛极一时的海上巡洋舰一样威 力无比。门捷列夫和英国的莫尔、奥地利 的布尔施滕都是循着这一思路发挥着自己 的想象。英国海军甚至还心有旁骛地成立 了“陆上巡洋舰委员会”,梦想在称霸海上 的同时,以一种“陆上巡洋舰”主宰大地。 1914年8月,俄国A.A.波罗霍夫希 科夫出了一张陆上越野战车草图,次 年俄国制造出了这种越野战车。1915年9 月英国也造出被称为“Tank”的“水柜”, 并首先将之推上战场。 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在坦 克的运用上几乎无所作为,但新生的苏维 埃在坦克研制和生产方面还是相当重视 的,并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1919年,苏联决定首先仿制从白军手 中缴获的法制“雷诺”坦克。1921年8月, 第一辆苏制坦克样车驶离生产线,经过几 次改进命名为T-18。这种战术技术性能 都略高于法国“雷诺”坦克的T-18,是 苏联第一种批量生产的坦克(到1931年时 已生产900余辆)。随后几年,苏联模仿国 外的设计和制造,又陆续推出了轻型(T- 26、T-27、BT等)、中型(T-28)、重型 (T-35)和水陆两用坦克(T-37、T-38), 甚至还有速度更快的BT-5、BT-7等一 批轮-履式坦克。可以说,20世纪30年 代的苏联已从模仿法(“雷诺”FT-17)、 英(“维克斯”轻型坦克)走上了独立研发 的道路,其生产数量之多,年产量大都在 3000辆左右,已成系列、成规模,其主力 阵容以轻型坦克为主。这些坦克大多重量 较轻(T-35除外)、火力较弱(装有45毫 米炮)、装甲以防枪弹为主,只能作为反步 兵、压制机枪火力的武器。这些20世纪30 年代装备的以轻型为主的坦克在哈拉哈河 对日作战、西班牙内战、苏芬战争和二战 初期被苏军大量使用,成为一时之选。正 是在这些局部战争中,轻型坦克火力与装 甲防护力薄弱的缺陷在战火中暴露无遗, 使得苏军更加重视坦克火力和装甲防护的 作用。于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苏 联相继研制出T-46(1937年)、CMK (1938年)、KB(1939年)三种中、重型 坦克,坦克重量为28~55吨,装甲厚度为 对德军作战的装有85毫米炮的T-34坦克 苏联T-26轻型坦克 苏联T-46轻型坦克 《国外坦克》2005年第8期 43 Foreign Tank 60~75毫米,火炮口径为45~76毫米。与 此同时,以科什金为首的设计组设计出了 两种中型的A-20轮-履式坦克和T-32 履带式坦克,并最终于1939年12月在T- 32坦克基础上推出了加强装甲的T-34中 型坦克。 应当说,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苏 联在坦克研制上还是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 积极的投入,轻、中、重型和水陆两用坦 克全面开发、齐头并举。但是,与英、德、 法、美这些国家相比,新生的苏维埃对坦 克的研制起步稍晚,苏联在坦克的样式 (轮-履式)、性能(装甲厚度、火炮口径、 速度等)以及坦克的重量上,还没有一个 成型的理念,一直在摸索、总结、改进。这 种犹豫和徘徊的态度,也使得苏联轻型 (15吨以下)、中型(30吨以下)、重型(50 吨左右)坦克呈现“三箭齐发”、“一支独 秀”(以轻型为主,中、重型坦克辅之)的 局面,而性能最优秀的T-34坦克刚刚面 世,还未得到认可、也未在实战中得到认 证。在以图哈切夫斯基为代表的大纵深、 大穿插、诸军兵种协同的坦克机械化作战 理论被无情封杀之后,苏军以伏罗希洛 夫、布琼尼为代表的崇尚国内战争挥戈马 上的骑兵战为主的传统战法,仍然主宰着 苏军军事学术圣坛,并成为毋庸置疑、一 统天下的官方学说。正是在这种学说的主 导下,到苏德战争前夕,苏军虽拥有4个 坦克军、24个轻型坦克旅、4个重型坦克 旅,坦克数量达15000辆,但这支世界上 数量最为庞大的坦克部队未尽其用。在 1941年6月22日到10月2日德国突袭的 百余天内,就损失10000多辆坦克。德国 坦克摩托化兵团的快速推进和作为“主 突”兵器的坦克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极大 地震惊了苏军最高统帅部。“失血”甚多的 苏联一方面尽可能多地接受美国、英国、 加拿大的坦克援助(战争期间苏联从这三 个国家得到17000多辆坦克,仅在关键的 1942年就从美、英得到5500多辆坦克), 另一方面,自己铆足全力生产和装备以 T-34、KB为主的中、重型坦克。于是, 一批批新型坦克驶离生产线、一个个集团 军组建起来。强大的生产能力、先进的技 术储备和调整改变了的战略战术,使苏军 的坦克优势即刻显现出来,被动的战场态 势迅速得到改观。 就德、苏这两个国家而言,如果要在 坦克战术技术上一分高低的话,德国在坦 克编组(以坦克师和摩托化师为基础组成 的突击集团)、战术运用(以坦克摩托化部 队为先导、以风卷残云的闪击之势高速穿 插推进,迅速击垮对方)上有先人之见、首 开纪录、拔得头筹。德军坦克部队的组织 训练也颇得章法、训练有素,闪击战的战 法和训练水平较高的战术素养,多少弥补 了德军坦克性能上的不足。但也因此容易 造成战线拉得过长,使得补给困难而难以 持久,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只要能“钝”其锋芒、挫其锐气、持久相 持,就能找到它的弱点,战而胜之。所以, 苏联T-35重型坦克 采用“克里斯蒂”悬挂装置的苏联BT-7快速坦克 “霞飞”与M24轻型坦克 谈车论战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 《国外坦克》2005年第8期44 Foreign Tank 德国的坦克攻势更像是“阵风”。 苏联在坦克的性能上更胜一筹、坦克 的集群规模上更为“超级”、坦克会战上更 为持久、更显力度。苏军轻、中、重型坦 克既成系列,又有质量的优势,特别是T- 34中型坦克更是性能超群,要防护有防 护、要重量有重量、要火力有火力、要速 度有速度。虽然,在开战之初,“闪击”的 德军往往会占一时之先,能够降服波兰、 荷兰、丹麦、法国等许多国家,也能使仓 促应战的苏联蒙受惨重损失,但一经和苏 联预有准备的坦克集群真正交手,苏军的 持久性、忍耐力、厚积薄发的抗打击力和 连续作战的能力,就使得纳粹德军愈发地 感到广袤的苏联大地犹如深深的泥潭、 “浩瀚”的苏军集群犹如漫漫无际的波涛, 再多的力量投入其中也是垂死挣扎,再迅 猛的攻势到了这里也会裹足不前。德国人 在这里切身感受到了苏联红军的强悍。不 可一世的纳粹德军和他们的“虎”、“豹”成 群的坦克终于找到了各自的对手:苏联红 军和T-34坦克! 尽管德国拥有苏联之外的其它国家所 没有的坦克技术战术优势和所向披靡的 “虎”、“豹”王牌,但在强大的苏军坦克铜 墙铁壁面前,“虎”威顿丧、“豹”势颓然: 德国拿不出能与威力强大的苏联T-34相 匹敌的坦克,T-34坦克将德军火炮碾成 一堆废铜烂铁。在苏军的T-34坦克出现 之前,德国的坦克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 但T-34坦克的横空出世,使德国装甲兵 团迅速而具有决定性的胜利机会更渺茫 了。特别是T-34的坦克炮由76毫米换装 为85毫米火炮后,威力大增,在1000米 距离上能击穿100毫米厚的垂直装甲,顿 使德国同样出色的“黑豹”相形见绌。装 备了85毫米坦克炮、采用改进的“克里斯 蒂”悬挂装置、大倾角前装甲、铸造炮塔 的T-34坦克,重量轻、履带宽、速度快、 火力猛、防护力强,在雪、雨、泥泞之中 左冲右突、行动灵活,成为令纳粹德军深 为惧之的主战坦克。从1942年开始,苏联 坦克生产出中、重型所占比重达到了60% 以上。到1943年第4季度,T-34中型坦 克生产量已占苏联坦克总产量的92.1%, 轻型坦克已找不到它的位置。 二战时期德军装备的坦克主要是 PzKpfwII、III、IV等几种型号,车重20 多吨,属轻型坦克,最大公路速度40千米/ 小时、装甲厚度50毫米以下、火炮37~ 75毫米,综合特点是机动性尚可、火力和 防护性能欠佳。然而,德军也正是运用这 些轻型坦克,打得荷、比、卢、法等国丢 盔弃甲,猖狂一时、如入无人之境。及至 面对苏军,在T-34坦克的顽强阻击下, PzKpfw系列坦克才败下阵来。德军也才 痛感强大的火力和装甲防护力是何等的重 要。于是,1942年8月和1943年1月,德 军旋踵之间就推出了57吨重的“虎”1重 型坦克(火力强,1门88毫米火炮、1000 米距离上垂直穿甲厚度达140毫米;装甲 防护性好,前装甲100毫米、后装甲80毫 米)和45吨重、速度较快的“豹”式中型 坦克。“虎”式、“豹”式坦克的接连问世, 使纳粹德国终于一改“轻型”、“轻便”的 坦克之风,和苏军一样,也构成了轻、中、 重型坦克三路并举的局面。只是“虎”、 “豹”出道之日,不仅纳粹德军的猖狂攻势 已被遏制、德国坦克集群的威风也已经荡 然无存了。 正是在斯大林的气定神闲、朱可夫等 的纵横摆阖、红军将士们的英勇献身、T- 34与“喀秋莎”的钢铁阵容之中,胜利的 天平发生了倾斜。 坦克依了苏、德这两个国家大胆、成 熟、成型的运用,赫然成为战场上不可替代 的主角,成为光芒耀眼的一颗新星。苏、德 二战中在坦克数量上最多、质量上最好。尤 其是苏联的T-34、HC-2和德国的“豹”式 系列、“虎”式坦克性能最佳,堪称当时最 好的坦克。两个国家在坦克编组规模和坦 克作战规模上最大、最有冲击力。到二战末 期,苏联有6个坦克集团军、23个独立坦克 和机械化军以及一些独立坦克旅、团,德国 有31个坦克师、16个摩托化师,苏德双方 70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参加的库尔斯克 大会战成为坦克的巅峰之战。在坦克的进 攻、防御、迂回、包围、反冲击、抗击反冲 击等战术运用上两个国家也最有特点、最 德国PzKpfwII轻型坦克 可潜水深15米的德国PzKpfwIII战斗坦克 《国外坦克》2005年第8期 45 Foreign Tank 谈车论战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 见成效、最具有代表性。 虽然,在二战之前,英、德、法是苏、 美以外坦克发展最前沿、最先进的三个国 家,但是,英、法传统的军事观念和守旧的 战略战术制约,束缚了它们有着极好开端 和发展势头的坦克及其运用。英国人总是 机械地理解,将坦克简单地定位于快(装甲 较薄、以防枪弹为主的较为快速的“巡洋坦 克”,如“克伦威尔”、“彗星”坦克)与慢 (装甲较厚、火力较强、速度较慢的“步兵 坦克”,如 “玛蒂尔达”II、 “范伦泰”III、 “丘吉尔”IV等),泾渭分明、非快即慢。法 国人一直就没把坦克作为一支独立的作战 力量来看待,而仅从掩护步兵作战的角度 出发,重视火力和装甲防护力而轻视速度。 总之,英、法两国都没有把坦克作为一支独 立的突击力量,承担起战争、战役、战斗的 首要任务,同时也没有注意到坦克既需要 有较强的火力、防护力,又要有较高的速 度。美国在坦克研制和生产方面似乎总是 比战场节奏慢着半拍,尽管美国的工业制 造能力、技术水平和军事实力谁都不敢小 觑。战争初期,美国坦克部队装备的主要是 M24“霞飞”轻型坦克,美国1942年才推 出M4A3“谢尔曼”中型坦克、1944年装有 90毫米火炮的M26“潘兴”重型坦克也终 于面世,这两种坦克出现的时间虽然稍晚, 可“身”高(车身较高)、“体”大(外廓尺 寸较大)的“谢尔曼”、“潘兴”坦克尽管性 能略逊于苏式坦克(特别是在火力与防弹 外形上),但还是体现了“美国制造”的精 良水准,让人们津津乐道。惟一让人们遗憾 的是,美军一方面没有遇到同德军坦克部 队坦克大会战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没有如 苏、德那样编组庞大的坦克集群。二战期 间,美军共编组16个坦克师、56个独立坦 克营,编制规模不是很大,多数情况下配属 给步兵军分散使用。如果说美军坦克比之 于英、法坦克还有哪些“异响”的话,多少 还是掠巴顿之美。 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过程来说,在 速度的快慢、火力的强弱、装甲的薄厚、吨 位轻重的结合上、兼容上做得最出色的就 是苏联、德国。苏、德两国既有一流的中、 重型坦克,又有独立编成的强大的坦克集 群、更有运用得当的坦克战法,因之,坦 克在苏、德手中真是虎虎生威、猎猎成豹、 大成气候、活力四射(尤以苏联更具特 点)。坦克不再是支离破碎、不再是蜗牛慢 行、不再是“随行”的伙伴、不再是形单 影只,而是如箭——高速穿插、如浪—— 声势浩大、如烟——铺天盖地、如雷—— 气壮山河⋯⋯ (编辑 谢国华) 英国“丘吉尔”与步兵坦克 德国“黑豹”中型坦克局部剖视图 德国“黑豹”中型坦克 德国“虎”Ⅰ重型坦克 谈车论战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 《国外坦克》2005年第8期46 Foreign Tank
/
本文档为【战火中造就的陆战之王_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_下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