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片马事件到班洪事件_中缅边界历史沿革问题_谢本书

从片马事件到班洪事件_中缅边界历史沿革问题_谢本书

2013-05-11 10页 pdf 266KB 19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89547

暂无简介

举报
从片马事件到班洪事件_中缅边界历史沿革问题_谢本书 5云南社会科学6 2000 年第 4期 从片马事件到班洪事件 ) ) ) 中缅边界历史沿革问题 谢本书 (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 云南#昆明 650031) 摘要: 在历史上中缅友好关系是主流, 近代以前中缅边界问题并不突出。1885年英国完全占领缅甸以 后, 由于英国的侵略, 边界问题突出了出来, 出现了中缅边界北段、中段、南段的问题, 并诱发了片马事 件、班洪事件。片马、班洪事件表明了我国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决心。1960年, 中缅两国政府签订了友好条约和边界条约, 圆满地解决了两国之间历史上...
从片马事件到班洪事件_中缅边界历史沿革问题_谢本书
5云南社会科学6 2000 年第 4期 从片马事件到班洪事件 ) ) ) 中缅边界历史沿革问题 谢本书 (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 云南#昆明 650031) 摘要: 在历史上中缅友好关系是主流, 近代以前中缅边界问题并不突出。1885年英国完全占领缅甸以 后, 由于英国的侵略, 边界问题突出了出来, 出现了中缅边界北段、中段、南段的问题, 并诱发了片马事 件、班洪事件。片马、班洪事件表明了我国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决心。1960年, 中缅两国政府签订了友好条约和边界条约, 圆满地解决了两国之间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 关键词: 中缅边界历史; 片马事件; 班洪事件; 边界问题 中图分类号: K25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码: 1000 ) 8691 ( 2000) 04 ) 072 ) 10 中国和缅甸两国之间边界的形成和最后确定 (划定) , 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缅 边界中国一侧全在云南省境, 又是少数民族地区。边界问题的形成过程中, 还曾发生过轰 动一时、震惊全国的中缅界务北段的片马事件和南段的班洪事件。直至 1960年, 中缅两 国边界才得以最后确定。 中缅两国山水相连, 民族相通, 今天两国边境线长 2186公里。纵贯缅甸的伊洛瓦底 江源于中国西藏, 中国怒江的下游则是缅甸的萨尔温江。缅甸的 10多种民族与中国云南 境内的景颇、德昂、佤、傈僳、哈尼、拉祜、阿昌、独龙、布朗、傣族以及克木人等是跨 国而居的同一民族。互为近邻的地理位置和民族亲缘关系, 为中缅两国密切往来提供了条 件。 有文字可考的中缅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 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世纪, 距今已 2000多 年。尽管元、明、清时期, 中缅两国曾发生过战争, 但为时不长, 战后两国关系迅速恢复 和发展, 友好关系成为中缅两国历史上的主流。 直至近代西方列强入侵缅甸以前, 中缅边界问题并不突出。虽然双方从未划定过边 界, 然而中国政府在中缅边界地段的实际控制地区大体上还是明确的。 一、中缅北段边界问题与片马事件 从 1824年到 1885年, 英国先后发动了 3次侵缅战争, 终于吞并了缅甸, 中缅关系遂 演变成了中国与英属缅甸的关系。英国在占领缅甸以后, 下一步的侵略矛头就指向了与缅 甸接壤的云南, 以便能够从云南打开侵略中国的 /后门0, 或如他们所说: /为中国西南无 限的市场打开一个后门。0 [ 1]这样, 中缅边境冲突不断发生, 边界问题突出了出来。在历史 发展过程中, 中缅 2000多公里的边界, 出现了中缅边界北段、中缅边界中段、中缅边界 72 南段三个地段的问题。 中缅北段界务, 实际上反映以片马为中心的中国腾冲及其以北地区的中缅接壤地的界 务问题, 大约是从尖高山以北至江心坡一带。这是中缅界务问题争论的重点。为了更好地 说明问题, 我们需要从片马说起。 今天的片马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的一个乡, 又称为片古岗乡 (片古岗乡 包括原片马、古浪、岗房 3个乡之合称)。片古岗乡位于泸水县西部, 高黎贡山西坡, 恩 梅开江支流小江上游偏东。境内山峦叠嶂、森林茂密, 南北最长 24公里, 东西最宽 8公 里。片古岗平面呈长方形。1961年缅甸政府向中国政府移交片马地区时, 估算面积为 153 平方公里。片古岗地区人少地多, 光照条件好, 温度适当, 土地肥沃, 物产丰富, 是一个 待开发的地区, 自古有 /片马无穷山0 之称。 历史上的片马地区, 实际上包括整个小江流域, 而不仅仅是小江流域的上游偏东地 区。与片马地区相联系的是历史上中缅北段未定界地区的问题。包括片马地区在内, 历史 上的中缅北段未定界地区, 南起北纬 25b35c, 与缅甸及我国的腾冲县相接; 北至北纬 28b 15c左右, 与我国的西藏相接; 西到东经 90b左右, 与印度拿戛部落以及阿萨姆相接; 东到 东经 98b30c左右, 与我国贡山、福贡、泸水等县相接。总面积略等于我国浙江省。历史上 的片马问题, 通常与中缅北段未定界地区问题紧密相关。这一地区, /为川、滇、藏之屏 蔽, 其形势诚所必争。0[ 2] 自古以来片马地区就是中国领土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各族人民在这里开拓了祖 国的边疆。片马属我国版图, 至迟在元、明时期, 即已设官治理。还在光绪二年 ( 1876) , 英国政府借口 /马嘉里事件0, 强迫清政府订立了 /中英烟台条约0, 从而取得了 /商订通 商章程0 以及派员 /在滇游历调查0 的权利。光绪十二年 ( 1886) , 英国再次强迫中国签 订 /中英缅甸条约0, 其中规定 /会同勘定0 中缅边界, /其边界通商事宜亦应另立专 章。0[ 3]这就初步打开了中国的 /后门0, 实现了侵入中国西南边疆的野心。 光绪十七年 ( 1891) , 英国侵略者又借口一个英国人被野人山 (在迈立开江以西) 的 傈僳族人烧死, 派兵进占傈僳族居住的野人山、江心坡的麻阳、垒弄等寨, 烧毁傈僳族居 住的汉董、户董等寨。这是英国入侵野人山、江心坡的开始。光绪十八年 ( 1892) , 英国 又派兵占领了江心坡以南的景颇族、傈僳族居住的昔董、马董等地。英国的侵略活动, 受 到当地各族人民的抵抗。清政府眼见英国侵略者得寸进尺, 又见我国各族人民群情激愤, 乃令驻英公使薛福成与英国政府交涉滇缅边界问题。光绪二十年一月二十四日 ( 18941311) , 薛福成与英国外相劳思伯利签订了中英 5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6。这个条 约的内容十分广泛, 除规定英人可以在蛮允设领事、开放蛮允和盏西的商路及货物减税 权, 还对中缅界务作了全面的规定, 其中第四条, 关于中缅北段界务, 作出了如下规定: /今议定北纬 25b35c之北一段边界, 俟将来查明该处情形稍详, 两国再定界线。0 [ 4]这里所 说北纬 25b35c, 是指北纬 25b35c、东经 98b14c之尖高山 (在腾冲之北)。这是中缅北段未定 界第一次见诸条约规定。但是这个规定笼统且含糊, 埋下了片马问题发生的伏线。 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日 ( 189817128) , 英国驻北京公使窦纳乐就中英勘分尖高山以南 界线的交涉照会清政府。照会说: /上年十二月间, 有华官带兵二百名进入恩买卡河北境 内, 请转饬该处地方官于恩买卡河与萨尔温江中间之分水岭西境, 不得有干预地方官治理 之举。0 [ 5]这里所说恩买卡河就是恩梅开江, 萨尔温江就是怒江, 中间分水岭就是高黎贡 山。这就是说, 英国在事实上提出了要以高黎贡山为中缅北段的边界线, 以达到侵占中缅 73 北段全部未定界土地的要求。清政府不了解英国照会的真实意图。 英国照会所说 /华官带兵二百进入恩买卡河北境0 一点, 确有其事, 但那是中国地方 当局行使自己正当的主权。据记载: /光绪二十年, 适片马、江心坡普蛮有喇浪、中干二 邑, 争持盐水、互杀不休, 前来向六库土司请援。经六库土司段浩命其胞弟段济, 率兵往 攻, 已克服恩梅开江东西村落二十一寨, 盐水取为官有, 每年终按户征收黄莲门户, 每户 得莲二斤。0 [ 6]应该说, 这件事进一步说明了中国政府对片马、江心坡地区所行使的主权。 英国为了实现其蓄谋已久的以恩梅开江和怒江分水岭 (即高黎贡山) 为界的侵略阴 谋, 竟企图诉诸武力。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 ( 190011) , 英军数百人和缅军 1千余人, 从 密支那向东北进入北纬 25b35c以北地区, 抵当时中国管辖的拖角等地, 采取威胁、利诱的 手段, 对沿途村寨实行 /招安0。光绪二十六年正月 ( 190012) , 这支侵略军进入我腾越厅 所属景颇族、傈僳族、汉族人民居住的滚马、茨竹、派赖等村寨抢劫掠夺, 激起我边疆各 族人民的强烈反抗。腾越厅得到后, 即派人前往劝阻。英兵置之不理。当时派赖寨的 甘稗地, 驻有土守备左孝臣、土千总杨体荣率领的土练, 他们基于爱国热情, 积极进行了 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 左孝臣为世袭腾冲县所属明光宣抚司土守备。正月十四日 ( 2113) , 英方入侵司令 3 次派翻译对左孝臣、杨体荣虚伪地说: /彼此和好, 勿开边衅。0 但当日晚上, 英军偷袭甘 稗地, 将滚马、派赖、茨竹、官寨、痴戛等地寨掠烧一空, 威逼附近村寨居民投降。左孝 臣、杨体荣率领土练 500 余人, 组成先锋营, 执刀、戈、矛、弩弓, 英勇抵抗、浴血奋 战。第二日下午, 因敌人众多, 武器精良, 各族边民伤亡达 140 多人, 其中牺牲 80 余 人[ 7]。左孝臣身中 8弹, 为国捐躯。 事件发生后, 腾越镇总兵张松林、署腾越同知杨均 /闻警, 派兵往援, 并饬不准越界 追击, 英军始退出界外。适提臣冯子材查阅营伍至腾, 臣即电请提臣督同镇厅妥为布置防 务, 绅民亦请留提臣暂驻腾越, 以资镇摄0 [ 8]。英军退至拖角后, 腾越厅致电密支那府, 抗议英方派兵烧杀抢掠中国内地及其居民, 并根据伤亡人数和人名, 详细造册。 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竟致函清政府说, 两国发生冲突的地方是在 /缅甸界内0, 并且 威胁说: /边界迤西倘遇他国兵队, 不能不立行驱逐。0 此后界务交涉, 文牍纷争不绝, 都 未取得什么结果。英方坚持以高黎贡山分水岭为所谓 /天生极妙界限0, 企图把 /暂时从 权之界0 变为 /滇缅确实之界0, 并进行威胁: / 近三年来, 英员于该处情形, 略悉梗概, 查明最妥易识之天然界线, 乃系自东流和恩买卡河即小江诸河之分水岭, 此界先视为暂时 从权之界, 现奉本国政府训条, 转致贵国政府, 如之定妥, 于未定妥以前即拟视为滇缅确 实之界, 若不守此界, 滇省派兵逾越, 恐有与英兵相触之祸。0[ 9] 清政府坚持不同意英方的要求, 主张双方派员会勘中缅边界。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二日 ( 19051317) , 清政府委派署腾越关道石鸿韶与英方委派的驻腾越领事列敦, 在腾越的古永 街相会, 上界查勘, 到五月初勘毕。此次查勘, 石鸿韶坚持 /现管小江边0, 因而应顺小 江边直勘至小江源, 抵板厂山。列敦则要由明光河直上高黎贡山, 循岭北往西藏, 凡水归 龙、怒二江者, 概归滇; 凡水归金沙江者, 概归缅。[ 10]列敦意见, 实际上是要在尖高山以 北, 以高黎贡山为界。这样, 片马、岗房、鱼洞、茨竹、派赖等寨, 就要划入缅境。石鸿 韶据理以争, 出示有关证据, 说明这些地方归中国管辖, 中国委任的抚夷官有道光年间的 兵部扎付。列敦理屈词穷, 表示愿由缅甸政府出印洋 4千元, 作为补偿, 交与中国官员转 发各土官; 而且, 缅甸政府还愿出印洋 1500元, 援照猛卯三角地成案, 永租这块土地。 74 清政府当然不能同意。然而, 列敦以石鸿韶愚懦可欺, 所有勘察, 事实上全在中国势力管 辖内进行, 而且大部分还在尖高山以东、分水岭丫口以南、高黎贡山以西打转。这种 /会 勘0 的结果可想而知。不过, 对会勘所绘之图, 双方注明, 彼此无划定之权, 不能作为划 界之凭据。列敦所提出的界线, 后来称为 /紫色线0 或 /高黎贡山线0, 即以高黎贡山分 水岭为界。石鸿韶所绘之界线, 后来称为 /绿色线0, 大体上是以小江为界。虽然石鸿韶 提出的 /绿色线0 与列敦所提出的 /紫色线0 不同, 即将片马、派赖、茨竹等地划入我国 境内, 但是小江以外的土地却完全置之不顾。这样, /国人咸咎石鸿韶勘界失地, 贻误边 疆, 内外滇人, 一致呼吁。石因此革职。0 [ 11] 英国政府根据列敦的报告, 要求清政府以高黎贡山线 ( /紫色线0) 为界, 以便 /和平 商结0。清政府则认为, 列敦、石鸿韶的会勘, /直是分割华境0, 因而要求 /另行派员勘 办0。此后, 清政府外务部又提出了 /蓝色线0, 此线实际上以恩梅开江为界; 云贵总督依 据洋务局的意见, 提出了 /黄色线0, 又称 /扒拉大山线0, 实际上是以恩梅开江以西之扒 拉大山为界; 此外, 1900年清政府总理衙门还提出过一条 /红色线0, 此线界于小江和恩 梅开江之间。蓝、红、黄、绿、紫五色线, 即清末提出的中缅北段边界的 / 旧五色线 图0。 这一时期关于中缅北段边界会勘与交涉的范围, 已经不是薛福成所说 /拟与英分界0 的 /野人山地0。也就是说, 已不是条约所指北纬 25b35c之北的不属于缅甸的土地, 而是 由中国治理的并为当地土司、土官所世守的地区。英国侵略者不仅侵占了北纬 25b35c以北 的不属于缅甸的土地, 而且更重要的是, 进一步侵略高黎贡山以西确实属于中国的土地。 清朝方面提出的 /五色线0 中的红、黄、蓝、绿四线, 没有一条是画在恩梅开江以西地 区; 而英国方面提出的 /紫色线0, 却绕过清政府所治理的小江流域, 伸入到中国内地, 将线画到了高黎贡山上面来了。尽管如此, 中缅北段边界仍未划定, 悬案仍未改变。宣统 元年 ( 1910) , 保山县属登埂土司与所辖片马地方的汉商徐麟祥、伍嘉源等发生的冲突, 是片马事件的导火线。 徐麟祥, 今腾冲县明光乡徐家寨人; 伍嘉源, 今腾冲县城关人。他们历年在片马一带 贩卖杉板。光绪三十一年 ( 1905) , 石鸿韶勘界至片马, 令登埂土司整理 /团务0, 登埂土 司为此在片马设立分团局, 并委徐麟祥为片马团首, 代土司在片马地区收杉板税。其后, 由于徐麟祥因事被土司革职, 怀恨在心。宣统二年 ( 1910) , 由于登埂土司与徐麟祥等人 因杉板税收问题发生争执, 徐麟祥竟派人向缅甸英方求援。英国却认为有机可乘, 准备以 此为借口, 无理干涉内政。 1910年 11月下旬, 英国派驻密支那府官郝滋上校, 亲自率兵 1 千余人, 驮运弹 药骡马 2千余匹, 由弗罗上校指挥, 到昔董待命。英国驻腾越领事娄斯亦到昔董, 共同会 商侵略事宜。1910年 12 月 26 日, 英方先遣部队百余人, 驮马 50多匹, 驮载弹药、锄、 锤等物, 沿恩梅开江进抵拖角, 并在拖角建筑储粮仓, 抢修道路后, 向片马进发。3天以 后, 英军大部队 2千余人, 驮马 2千余匹, 以及修路工人、赶马工人 4百余名也相继来到 拖角。并经盐井坝、把仰、毛绞, 渡小江至独末、笼蚌、官寨、噬戛, 再东渡小江, 于 1911年 1月 4日抵达高黎贡山西麓的片马, 设营驻兵实施军事占领, 并分兵驻扎鱼洞、岗 房。同时, 英国侵略军焚烧了在片马的汉学堂, 赶走了教师姜光耀。英人记载情形是: /英兵由缅甸出发, 经两月之久, 中途小心惕虑, 怕遇抵抗, 沉着向片马推进。一面又听 得谣言说: 中国要打仗。实际此谣言仅由一品性谨慎之中国教书先生所流传。英兵到时, 75 请此乡学究出面。此乡学究从容不迫, 待半点钟之后, 方缓步出来, 鞠躬如也的见英官, 对之曰: -我们要你即刻离开此地。. 乡学究应之曰: -唯. , 即束装跨过片马, 回中国而 去。英军遂进片马, 占领其地。0 [ 12]这就是轰动一时的 /片马事件0。 英军入侵片马遭到当地傈僳族、景颇族人民猛烈的反抗, 为首的是傈僳族头人勒墨夺 扒。勒墨夺扒曾与片马各族人民一道, 多次进行反英斗争。光绪三十四年 ( 1908)、宣统 二年 ( 1910) , 英国驻腾越领事列敦, 曾两次以贿赂收买勒墨夺扒, 都遭到了断然拒绝。 这一次英军大规模入侵, 更激起了勒墨夺扒的愤恨, 他毅然联络头人姚中科, 率领各族边 民, 与英军进行了 /誓死不屈0 的斗争。当英军进入古浪大寨时, 勒墨夺扒领导的 100多 人的抗英队伍, 身披蓑衣, 手持弓弩, 伏击于古浪寨旁的丛林中, 打死了一名英军军官, 英军狼狈南逃[ 13]。 英国入侵片马的消息传入祖国内地, 舆论沸腾, 人民纷纷集会游行, 要求清政府出 兵, 收复失地。云南省城昆明各界组织 /保界会0 以为政府后援, 云南省咨议局推举周钟 岳、李曰垓为代表赴京, 向外交部请愿, 要求向英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 同时力争收回七 府矿产[ 14]。云贵总督和清政府都向英国当局提出了严重交涉, 但却未能派兵前往片马。 坚持在片马地区第一线斗争的是怒江两岸的傈僳、景颇、彝、白、汉等族边民, 他们汇集 了 400多人的抗英弓弩队配合泸水县属各土司派出的民团 100多人。 宣统三年正月 ( 1911112) , 弓弩队分南北两路向片马挺进。由南路进军的 200多人, 登上高黎贡山。经过古炭河直奔片马丫口。从北路进攻的弓弩队也有 200多人, 凌晨碰上 英军巡逻队, 傈僳族神箭手褚来四射中一名英军军官的眼睛, 英军乱作一团, 被迫退走。 由于清政府只提出外交抗议和严重交涉, 未派军到片马前线, 英军未遇到严重阻力, 因而在占领片马、古浪、岗房以后, 从 1911年底到 1913年间, 先后派兵向北占领茶山地 及俅夷地, 并于 1913年由坎底 (葡萄) 分兵两路一路向东北, 直趋窝门、木刻戛, 进入 独龙河下游; 另一路向东侵入拱路、扩劳铺。这时辛亥革命爆发, 清政府旋即被推翻。辛 亥革命后成立的云南军都督府派遣第二师师长李根源到滇西, 处理滇西问题。李根源又遣 怒俅殖边副委员长何泽远率殖边队进入独龙河下游 (与恩梅开江汇合处) 的乐玉池, 同英 军遭遇, 双方激战甚烈。殖边队无后援, 虽经苦战, 仍处劣势, 何泽远战死, 军队全部退 回贡山[ 15]。这是英军入侵片马后遭遇到我正规军的首次严重抗击。至此, 郝滋率领的英 军控制了片马、坎底 (葡萄) 等广大地区。 片马事件说明, 我国各族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决心。片马事件以 后, 虽然英国在片马地区设立兵营, 实行武装占领, 并设官治理, 然而, 由于云南各族边 民的反抗, 全国人民的抗议, 加上清政府和民国政府都不承认英军对片马的占领, 这就为 我国后来最终收回这一地区打下了基础。 二、中缅中段界务问题与猛卯三角地 中缅边界中段, 根据 1894年 5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6 规定, 其分界线为 /循南莫 江而行, 至南莫江分开处,,0。这样, 云南西部南畹河和瑞丽江合流处的南畹河三角地 区, 因其地近猛卯, 又称猛卯三角地, 涉及面积约 220平方公里, 自然归中国所有。三角 地气候属亚热带, 居民以傣族和景颇族为主。 这个三角地带元代隶属麓川。到明代, 洪武十七年 ( 1384) , 设麓川平缅军民宣慰司, 76 领有元代平缅、麓川两路。明代, 思伦发继任麓川平缅宣慰使后, 曾不断对外扩张, 形成 对明代中央政权的威胁。因此明政府曾任命兵部尚书王骥率部三征麓川。正统十一年 ( 1446) , 明撤消麓川平缅宣慰司, 改置陇川宣抚司。到万历初年, 猛卯脱离陇川而别立土 司, 从这时起, 猛卯三角地就是猛卯土司辖地的一部分。 有清一代的重要地图, 如康熙年间 ( 1662~ 1722) 官方出版的 5内府一统舆地秘图6、 乾隆元年 ( 1736) 出版的 5云南通志6 中所附 5云南全省舆图6 及 5永昌府舆图6、乾隆 四十九年 ( 1784) 续成的 5大清一统志6 附图、嘉庆重修一统志中的 5云南全图6、道光 二十一年 ( 1841) 李兆洛绘制的 5皇朝一统舆地全图6、同治二年 ( 1863) 官方出版的 5皇朝中外一统舆图6 和光绪二十一年 ( 1885) 出版的 5皇朝直省地舆全图6 等, 都把猛 卯三角地无例外地划在我国界内。[ 16] 1885年英国吞并缅甸后, 不断向云南一侧扩张, 陇川、猛卯一带距八莫较近, 首先 受到严重威胁。早在 1889年, 猛卯土司辖境附近的盆干、后崩等寨已为英军占据。接着, 英军擅自修筑一条从八莫经天马关内 /山梁上0 直通南坎的公路。天马关本来在我国境 内, 英国企图以此将猛卯三角地据为己有。1894 年, 在伦敦签订 5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 款6, 其中第二条规定: / ,,中国答允由八募至南坎各路中之最捷一条大路, 经南碗河之 南中国一小段地内, 除中国商民与土人仍旧任意行走外, 亦可听英国办事官员及游历之人 行走, 并不阻止; 英国如欲修理此路, 或设法改筑, 可臻平稳, 告知中国官后便可动工办 理; 又有须保护商贾或防偷漏等事, 英国亦可筹备办理; 又议定英国之兵可以随便经过此 路,,。0 这样, 英国侵略者在造成既成事实之后, 又以条约形式巩固和扩大其在猛卯三 角地的权益。条约中所谓 /南碗河之南中国一小段地在内0, 便指猛卯三角地而言。同一 条约还规定: /以蛮秀地方及天马关、欣隆、拱卯各村寨归中国0, 明确地说明猛卯三角地 归我国所有。 1897年 2月, 英国侵略者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 5中缅条约附款6 ( 5中英滇缅界务商务 条续议附款6) , 其中第二条规定: / ,,南碗河之南那木喀相近有三角地一段, 西濒南莫 江支河及蛮秀岭之垒周尖高山, 从此尖高山遵岭东北至瑞丽江, 此段地英国认为中国之 地, 惟是地乃中国永租与英国管辖, 其他之权咸归英国, 中国不用过问, 其生年租价若 干, 嗣后再议。0 从此以后, 猛卯三角地便以 /永租0 名义由英国强行占领并管辖。/租金0 在 1899年 确定为每年印币卢比 1千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日本侵略者占领了缅甸, 猛卯三角地 亦为日本占领。1945年在滇西缅北的战斗中, 中国军队收复了猛卯三角地, 一度成立了 /光复乡0。但不久国民党政府又在英国的迫使下, 将 /光复乡0 撤消, 猛卯三角地仍由英 国占领。猛卯三角地的归属问题, 实际上又悬了起来。 三、中缅南段界务与班洪事件 中缅界务南段, 主要指南卡江起到孟定工隆渡的一段边界, 其地主要在阿佤山一带, 大部分是佤族聚居区。阿佤山区是云南西南的边境屏障, 位于临沧、思茅地区和缅甸接壤 处, 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 为怒山山脉的南部余脉。这里崇山峻岭, 连绵起伏, 到处 是茂密的原始森林, 由于地处亚热带,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宜于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 长; 而且, 金、银、铅等地下矿藏也较为丰富。 77 英国完全占领缅甸以后, 即不断向云南方向扩张。在 1894年签订的 5续议滇缅界务 商务条款6, 对阿佤山区的中缅边界作了规定。其第三条说: / ,,由此循英国所属之琐麦 与中国所属之孟定分界处之江而行。仍随此两地土人所熟识之界线, 至界线离此江登山 处; 以萨尔温江及湄江 (即澜沧江) 之支江水分流处为界线, 约自格林尼址东经 99b (北 京西经 17b30c)、北纬 23b20c, 约至格林尼址东经 99b40c (北京西经 16b50c)、北纬 23b, 将 耿马、猛董、猛角归中国。在格林尼址东经 99b40c (北京西经 16b50c)、北纬 23b处, 边界 线即上一高山岭, 此山名公明山, 循山岭向南而行, 约至格林尼址东经 99b30c (北京西经 17b)、北纬 22b30c, 以镇边厅地方归中国。然后其线由山之西斜坡而下至南卡江, 即顺南 卡江而行, 约过纬度十分之路, 以孟连归中国, 孟仑归英国。,,。0 根据这个条约, 中国方面在中缅界务北段作了较大让步, 作为交换, 英国在中缅界务 南段方面不能不有所收敛, 因此英国撤消了一度提出的对车里 (景洪)、孟连、镇边厅的 无理要求。英国对此并不甘心, 又寻找借口要求改订。1897 年签订的 5中缅条约附款6, 虽然作了有利于英缅当局的修订, 英国从中国手中夺去了科干等地, 然而阿佤山的边界 线, 仍然维持了 1894年的条约。 但是, 应该指出的是, 条约文字实际上只指出了边界的大致走向, 内中有诸多的矛 盾, 难于落实。如约文中经纬点与分水岭位置的矛盾, 与山名实际位置的矛盾, 自然界线 与政区界线的矛盾等[ 17]。从 1899 年到 1900年, 中英双方对中缅界务南段进行会勘。约 文本身的矛盾在会勘中暴露了出来, 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争吵。结果, 先后提出红、黄、 蓝、绿、紫五条分界线。 英国代表斯格德提出了两条线, 一条是红色线 (自拟线)、另一条是绿色线 (拟让 线)。中国代表刘万胜、陈灿也提出了两条线, 一条是黄色线 (根据驻英公使薛福成的草 图为依据的拟划线) 和蓝色线 (拟让线)。 清政府外务部也拟出了一条界线为紫色线 (部示线)。 这 /五色线图0, 因为差别较大, 未能达成任何, 这样中缅边界 /南段未定界0 遂被拖延了下来, 并导致了 /班洪事件0 的发生。而酿成班洪事件的直接起因, 则是英国 的 /缅甸有限公司0 对班洪地区炉房银矿的垂涎和掠夺。而班洪地区即使按照未定界的划 分, 亦属中国管辖范围。 炉房是班洪、班老、永邦 3个佤族部落共管的银矿。清初吴尚贤曾在这里开设茂隆银 厂, 年产纯银 13万两。英国 /缅甸有限公司0 总工程师伍波朗, 曾潜入炉房探察, 并以 每驮英洋 10元的重价收购炉房矿渣。经过化验, 炉房矿渣含银高。伍波朗为达到夺取炉 房银矿的目的, 用金钱物质收买边境头人班弄的马美廷 (回族)、永邦的小麻哈 (佤族)、 户板的宋钟福 (汉族)。由这 3人出面与伍波朗签订了一个 /开办炉房银矿办法0。 条约签订后, 伍波朗唆使小麻哈等人以重礼引诱班洪、班老部落首领参加开矿活动, 遭到严词拒绝。班洪等部落首领表示坚决反对英人侵地盗矿, 并准备武力反抗。英国侵略 者眼见到手的利益将化为乌有, 遂与小麻哈、马美廷、宋钟福等人, 准备以武力攻占 炉房, 掠夺整个矿区。 伍波朗为此取得了英印殖民政府的支持, 从印度调来约千名雇佣军, 拉拢麻栗坝土司 杨虎臣, 提供 1千匹骡马将腊戍的军需物资运到滚弄江沿岸, 又由宋钟福提供 100多头黄 牛将户板粮食运到滚弄江边。在党阳修建飞机场。沿滚弄江一带驻有雇佣兵约 2千人。 1934年 1月 20日, 英军以正规军 250人为先头部队, 自户板开出, 经过孟混、班孔、 78 班谷, 占据户算、南大、金厂、炉房等地, 构筑工事, 建筑营房。接着, 英军 2千人入侵 班洪, 强行督工采掘矿砂, 运往老银厂冶炼。 英人又进一步指使马美廷向班洪王胡玉山第二、班老王困鄂及班老困刚锡龙散勐等人 送礼诱降。这 3家均世代看守中国银山, 表示绝不违背祖训, 要誓死保卫银厂。 /是时班 洪王痛愤英人无端侵略, 遂召集佧佤兵千余, 保护矿厂, 以拒英兵。0 [ 18]决心进行战斗。 班洪王一面召集民团准备战斗, 一面派人分头到绍兴、新地方、公鸡、塔田、官中、 蛮国、嘎喜、莫刊、弄垮、敢色、班老、永邦等部落送信, 召集 17 王开会, 统一抗英行 动。17王接到班洪王的告急信后, 除向各级政府报警外, 很快齐集班洪, 唯永邦王未到。 在稍后各王发出的 5告祖国同胞书6 及致 5中英会勘滇缅南段界务委员会主席伊斯兰先 生6 的信中, 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他们说, 阿佤地区, /自昔远祖, 世受中国抚绥。 固定边疆, 迄今数百年, 世及弗替, 不但载诸史册, 即现存历朝颁给印信, 可资凭证。0 近日, 英人 /劲军千余, 新式武器均备, 明则探矿调查, 遮盖我祖国人之耳目, 淆乱世界 之公论; 暗则占领我班洪、炉房等处银矿, 以逞其野心。步步压迫, 种种手腕, 无所不用 其极, 必得我全佧佤山地, 奴我佧佤山民而后已。0 并且发誓说, 为了保卫祖国领土, /宁 血流成河, 断不作英帝国之奴隶; 即剩一枪一驽、一妇一孺, 头颅可碎, 此心不渝。0 [ 19] /佧佤山地与中国为一体, 不能分割。0[ 20] 诸王会议, 无不义愤填膺, 对永邦小麻哈 (永邦王之弟) 引狼入室, 甚为愤怒; 他们 一致议决, 先打永邦、蛮和, 杀死小麻哈, 再对付英国人。会议估计可集结佤族武装士兵 2~ 3千人。因此决定兵分三路: 新地方、公鸡、塔田、班老等攻打蛮相; 蛮国、官中、 小公鸡等攻打永邦; 班洪、弄垮、嘎喜等攻打丫口寨、金厂坝。 佤族同胞的爱国呼吁, 引起各方面的强烈反映。驻普洱的云南第二殖边督办公署派委 员到班洪, 赠送火药等作战物资, 鼓励边民保境爱国。镇康县长、勐董土司、澜沧县政府 也分别给班洪地区边民物质支援和道义声援。 英国向班洪地区侵略的消息传入内地, 舆论沸腾。在昆明有 20多个民众团体和部分 爱国人士成立了 /云南民众外交后援会0, 动员人民从各方面声援班洪地区各族人民的抗 英斗争, 并在各县成立分会。南京、上海、北京等地的云南学生和各界人士, 集会游行, 示威请愿, 组成了 /划界促进委员会0, 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声援班洪事件的反帝浪潮。 在声援班洪人民斗争中, 出现了 /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0 的组织, 为首的是景谷县傣 族爱国志士李占贤。李占贤激于义愤, 赶到普洱, 向云南第二殖边督办杨益谦请缨出征, 杨益谦表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支持。李占贤得到杨益谦支持, 即倾家之所有, 拿出 10万现金作经费, 组织 /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0。李占贤向沿边各县发出组织义勇军的信 息, 迅速得到景谷、景东、石屏、缅宁、双江、耿马等县多人响应, 先后有 1400多人参 加, 遂组成 /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指挥部0, 李占贤自任总指挥官, 苏右卿为指挥官。指 挥部下设参谋、政治、秘书、军需、军医、副官等 6处, 分编 5个大队, 共有兵员约 2千 人。这个义勇军除汉族、傣族人员外, 还有佤族、拉祜族、彝族、布朗族人民群众参加。 5月 25日, 义勇军赶到班洪边界信呵, 得到班洪王和班洪地区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 义勇军进驻班洪后, 经过调查, 得知英军入侵我阿佤山区域的兵力已达 2千余人, 大部为 英军军官指挥的雇佣军, 主力 800余人驻扎炉房矿区, 其前锋 200余人已深入到班老附近 要隘丫口寨。根据这个形势, 义勇军决定先打丫口之敌, 协攻两翼之敌, 最后进攻炉房正 面之敌。 79 5月 30日拂晓, 义勇军五个大队全面反击开始。四大队彭季谦先攻左翼, 五大队杨春 珊部再攻右翼, 李占贤率一、二、三大队及班洪民团直接进攻丫口寨, 总计投入兵力 (包 括义勇军和民团) 达 2千 2百人。我军勇敢冲锋, 激战 1 日, 英军受挫, 放弃丫口寨及 上、下班老, 退守炉房。此役毙敌五六十人, 我方战死 16人, 伤 30多人。 第二天, 班洪王代表张万美、义勇军代表李士相在公明山召集绍兴、别列、敢赛、光 宗、蛮国、莫列、霞勒、霞岛、塔田、蛮回、贺猛、莫弄、夷勒、公己、班老等 15王举 行了联席会议, 订立了抗英盟誓。盟誓明确规定, 各王永远服从中国政府; 炉房厂地为中 国所有, 他人不得侵占; 义勇军与各王在抗击英斗争中相互支持, 不得投降英国或不服从 中国政府命令, 否则由各王共同诛灭之。 义勇军在班洪地区各王和各族边民的支持下, 于 6月 6日夺取了炉房。随后, 战争中 有胜有负, 然而终于将英国侵略者赶出了班洪地区。 /班洪事件0 体现了中国各族边民为捍卫祖国领土的不可屈服的精神。这一事件的发 生, 也使中英双方都感到解决中缅南段未定界的迫切性。到 1935年, 双方又派出代表, 并同意由瑞士陆军上校伊斯兰为中立委员, 参与勘界。然而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国 全力以赴进行抗日斗争。英国却竟于 1940年 7月宣布封闭滇缅公路 3个月, 给中国施加 强大压力。中国政府被迫于 1941 年 6 月 18日与英国签订了换文, 就南段未定界划定界 线, 这条界线称为 /一九四一年线0。根据这条线, 阿佤山区约 3/ 4的地区划入英属缅甸, 曾经武装抗英入侵的沧源班老地区和西盟西部南锡河以东的一片地方也划给英属缅甸, 而 中国只保留了阿佤山约 1/ 4的地区。然而这条线尚未勘定, 太平洋战争爆发了。于是 /一 九四一年线0 事实上仍然作为未定界而拖了下来。 四、中缅界务的最后确定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 我国实行的和平外交和睦邻友好的政策, 为历史上遗留下来 的边界问题的解决, 奠下了良好的基础。1954年, 我国周恩来总理参与创导和制定的互 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为进一步解 决邻国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正如周恩来所说: 自从中缅 /两国 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压迫, 获得独立以后, 特别是 1954年两国总理共同创导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 并且以此为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之后, 就为解决这个问题 (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中 缅边界问题) 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两国政府一贯珍视两国的传统友谊和维护两国独立和 亚洲和平的根本利益, 因而在解决边界问题的时候, 既考虑历史背景, 又考虑当前实际情 况, 确定了互谅互让和友好协商的方针。0 [ 21] 1960年 1月 28日, 中缅两国签订了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22]。1960年 10月 1日, 中 缅两国签订了边界条约[ 23]。这样就完满解决了两国之间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 中缅边界条约全部划定了中缅未定界线。在确定边界线时, 本着友好协商, 互让互谅 的精神, 既要考虑到历史上传统的习惯线, 也要考虑到片马、班洪地区曾掀起过反英入侵 的民族感情, 还要对某些不合理的地段进行局部调整。这样, 在中缅界务北段, 片马、古 浪、岗房地区划归中国; 在中缅界务中段, 废除缅甸对猛卯三角地的 /永租0 关系, 划给 缅甸, 作为互换; 在中缅界务南段, 将班洪、班老部落在 /一九一四年线0 以西的辖区归 还中国。接着, 在 1960~ 1961年间, 两国对中缅边界全面勘察定界, 树立了永久性界桩。 80 中缅边界条约的签订及其随后的勘界, 成功地解决了两国的边界问题, 为此后与其他邻国 解决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 开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为了庆祝边界条约生效, 中国政府通过缅甸政府所指定的官员, 向居住在中缅边界附 近大约 120万缅甸居民赠送 240 万米花布和 60万个瓷盘; 缅甸政府则通过中国政府所指 定的官员, 向居住在中缅边界附近大约 100万中国居民赠送 2千吨大米和 1千吨食盐。 中缅边界的最后划定, 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相处, 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也是中 国处理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成功典范。 注 释: [ 1] (英) 伯尔考维茨: 5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6 1 版, 第 124~ 125 页, 江载华、陈衍合译, 商务印 书馆 1959年版。 [ 2] 5宣统政纪6 卷 53, 见 5清实录有关云南史料汇编6 卷 4, 第 827 页,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版。 [ 3] 5清季外交史料6 , 卷 7、67; 5新纂云南通志6 , 卷 165。 [ 4] 5新纂云南通志6 , 卷 166, 第 9页。 [ 5] 5新纂云南通志6 , 卷 167。 [ 6] 段成钧纂: 5泸水志6 , 第 40~ 41 页, 1932 年石印本。 [ 7] 尹明德等: 5云南北界勘察记6 卷 2, 第 9~ 10 页, 1933 年版。 [ 8] 5清季外交史料6 , 卷 152, 第 250页。 [ 9] 档案资料, 未刊。参见拙文 5片马问题研究6 , 云南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5研究集刊6 1985 年第 2 期。 [ 10] 龙江、怒江分别指龙川江、怒江。金沙江, 即伊洛瓦底江及其支流恩梅开江、迈立开江。 [ 11] 尹明德: 5滇缅界务北段调查报告6 , 1931 年腾冲版, 载 5永昌府文征6 记载第 6 册, 卷 30。 [ 12] 杨体仁: 5英人经营滇缅边境之史实6 , 载 5永昌府文征6 记载第 7 册, 卷 36, 第 7~ 8 页; 华金 栋著: 5缅甸极边6 , 1921 年。 [ 13] 见 5片马烽火6 ,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 14] 周钟岳: 5惺庵回顾录6 , 见 5云南文史资料选辑6 第 3 辑, 第 168 页。 [ 15] 5民国初年殖边队进驻怒江碑文三篇6 , 见 5怒江文史资料选辑6 第 2 辑。 [ 16] 余绳武: 5有关猛卯三角地的一些历史情况6, 5中国边疆研究通报6 (二集#云南专号) , 1 版, 第 79 页,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 10)。 [ 17] 张振 : 5近代史上中英滇缅边界 / 南段未定界0 问题6 , 5中国边疆研究通报6 (二集#云南专 号) , 1 版, 第 84~ 85 页,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 10)。 [ 18] 余汉华: 5英法两帝国主义夹攻下之西南滇边6, 5边事研究6 创刊号 ( 1934 年版)。 [ 19] 5告祖国同胞书6, 见 5班洪抗英纪实6 , 1 版, 第 12 页,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8年版 ( 7)。 [ 20] 5阿佤山部落首领致中英会勘滇缅南段界务委员会主席书6 , 转见方国瑜: 5滇西边区考察记6。 [ 21] 5周恩来总理在首都各界人民庆祝中缅边界条约签订大会上讲话6 ( 19601101 2)。 [ 2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6 , 1960 年 1 月 28 日在北京签字, 2 月 19 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批准, 5 月 12 日经缅甸联邦总统批准, 于同年 5 月 14 日在仰光互 换批准书。 [ 2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6 , 1960 年 10 月 1 日在北京签字, 12 月 20 日经中华人民 共和国主席批准, 12月 29 日经缅甸联邦总统批准, 于 1961 年 1 月 4 日在仰光互换批准书。 [责任编辑: 杨绍军] 81
/
本文档为【从片马事件到班洪事件_中缅边界历史沿革问题_谢本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