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15分我们能够拿多少

2013-04-12 50页 ppt 237KB 10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1127

暂无简介

举报
15分我们能够拿多少nullnull……材料分析题的讲评模式: 第一步,师生充分认识原材料、原试题的难点问题,充分交流; 第二步,根据学生缺点,再次命制与原题相同或相似的题目,第二次使用同一则材料; 第三步,学生根据师生交流获得的方法做完再设题目,然后充分交流……15分,我们能够拿多少? ——最后阶段选修备考策略15分,我们能够拿多少? ——最后阶段选修备考策略 武汉开发区一中 张书林目录目录一、2012年高考选修试题分析 二、选修一备考策略 三、选修三备考策略 四、选修四备考策略一、2012年高考选修试题分析一、2012年高考选修试...
15分我们能够拿多少
nullnull……材料分析题的讲评模式: 第一步,师生充分认识原材料、原的难点问题,充分交流; 第二步,根据学生缺点,再次命制与原题相同或相似的题目,第二次使用同一则材料; 第三步,学生根据师生交流获得的方法做完再设题目,然后充分交流……15分,我们能够拿多少? ——最后阶段选修备考策略15分,我们能够拿多少? ——最后阶段选修备考策略 武汉开发区一中 张书林目录目录一、2012年高考选修试题分析 二、选修一备考策略 三、选修三备考策略 四、选修四备考策略一、2012年高考选修试题分析一、2012年高考选修试题分析1.选修设问分析 2.选修与必修设问对比分析 3.选修与必修答案对比分析 4.结论表一:2012年题 1.选修设问分析表一:2012年题 1.选修设问分析表二:2011年题表二:2011年题表三:命题关键词表三:命题关键词命题分析小结命题分析小结1.选修一:简单(非教材内容) 2.选修二:最难(无教材,不讨论) 3.选修三:次难(出自选修三) 4.选修四:简单(出自必修一三)2.选修与必修设问对比分析2.选修与必修设问对比分析2012年40题 【只讨论40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10分)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9分) null2011年40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 表四:命题用词比较表表四:命题用词比较表3.选修与必修答案对比分析3.选修与必修答案对比分析2012年40题答案: (1)背景:6分3个点 1】工业革命;2】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3】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2)科技成果:10分4个点 1】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2】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3】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4】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3)9分3个点 1】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2】推进了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3】提高了城市文明水平(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null2011年40题答案: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8分)4个点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7分)3个点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10分)7个点null2012年45题答案: (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5分3个点 (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制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10分7个点 2012年46题答案: (1)以宪法形式规定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国民大会职权,国民政府委员会全部以国民党人充任;以各党派政治协商形式确认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国民政府委员中国民党人和党外人士各占一半。6分4个点 (2)1】实质变化:改变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2】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变化;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与国内民主运动高涨;国际因素制约。9分5个点null2012年47题答案: (1)不同: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战败国。6分2个点 (2)原因:认定德国的战争责任;汲取一战教训,反对民族利己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预见到和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9分5点 2012年48题答案: (1)1】认识: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官吏,白银外流危及财政。2】措施:禁止民间制作、贩卖鸦片;严禁走私进口;不许以银易货;惩办吸食者。9分6点 (2)措施较全面,取得一定成效,虎门销烟;具有正义性;鸦片战争后具有妥协性。6分4点表五:必修40题与选修的分数与要点比较表表五:必修40题与选修的分数与要点比较表注:选修没统计2011年分数与要点的比例。试题分析部分结论试题分析部分结论1】选修一、四相对简单一些。 2】选修与必修命题方式基本一致。 3】选修答案比必修更细一些。 4】选修复习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答案制作,要求更高。 二、选修一备考策略二、选修一备考策略1.甩开选修一教材 2012年王莽改制、2011年盟旗制、2010年刘晏改革 2.以必修一二代替 必修讲了很多改革,可以选择性深入分析。 3.着重训练解题方法解题方法训练步骤解题方法训练步骤步骤: 1】印发2012年高和答案; 2】学生研究设问特点和答案结构; 3】交流,形成一致意见; 4】教师提高性讲解; 5】原高考题再命题给学生做; 6】批改、讲评; 7】印发2011年试题给学生做,教师批改; 8】学生反思、交流,教师提高性讲解; 9】2011年试题再命题、再练习、再批改、个别交流; 10】做综合练习后再反思……例1:2012年选修一试题结构分析例1:2012年选修一试题结构分析(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制的目的。(5分) 答案: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解析:设问“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目的”,就是在材料中搜寻与“目的”相关的词句;“5分”三个要点,从不同角度表达直接目的、主要目的、根本目的。第一次使用材料第一次使用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女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null这里,“直接目的”可以在材料中搜寻到,“主要目的”也可能找到,但“根本目的”必须透过“直接目的”和“主要目的”去挖掘它们背后的深层次目的。 答案整理: 1】直接目的。缓解社会危机; 2】主要目的。树立“新”朝形象; 3】根本目的。巩固政权。null(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 答案: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制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解析:设问“根据材料”就是在材料中搜寻“失败原因”,教材没有涉及王莽改制,“结合所学知识”显然是指考生的储备知识和分析能力。 第二次使用材料第二次使用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女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null从材料来看,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背景提示的原因,即大商人、大地主的阻挠,但答案欠缺; 第二,改革方式的原因,即复古而没有结合时代需要; 第三,改革措施的原因,即改变频繁、复杂,答案制作了两个原因; 第四,改革作用的原因,即人民破产、反对改革而被判刑。提高速度的方法提高速度的方法1】先读第一题,带着“王莽改制的目的”这个问题读材料,目的往往都在前面,所以前面细读,后面略读,把关键词画出来提示自己制作答案; 2】然后读第二题,带着“王莽改革失败原因”这个问题第二次读材料,失败原因可以在背景、过程、结果中寻找,所以,第二次利用材料要求更全面,同样,边读边画出关键词,提示自己制作答案; 3】材料挖掘完了,后面的答案该自己深入分析了。2012年选修一高考试题再命题2012年选修一高考试题再命题原则: 1】完全模仿高考题设问、赋分; 2】按照分析模式制作答案。 命题: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制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的影响。(10分)null答案: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制的背景。(5分) 1】问题: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2】民心:改革呼声高涨。 3】政局:王莽取代西汉建立新朝。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的影响。(10分) 1】性质:币制改革成为统治阶级掠夺人民的手段。null2】直接后果:人民破产;反对改革者被纷纷判刑。 3】间接后果:币制改革失败;更加激化社会矛盾。人民起义,推翻了王莽政权。例2:2011年选修一试题结构分析例2:2011年选修一试题结构分析(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 答案: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5分) 解析:审题中“区别”就是比较不同,制度的比较就是概念的比较,包括内涵和外延,可以在材料中寻找要点。材料材料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null显然, 盟旗制度的要点有,满洲八旗制度的移用,对蒙古地方的特殊行政,盟管协调、旗受理藩院管辖。 部落联盟的要点有,草原社会组织,迁徙不定,互相争战而结盟。 答案只有内涵,没有外延。null(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 答案: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10分) 解析:审题中“简析”意思是“简单分析”,就是“分析”的意思,“历史作用”往往理解为比较直接的意义和影响。null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包括: 1】对当地:改造了蒙古社会,协调了部族之间的矛盾,促进了蒙古族经济政治的发展。 2】对中央与当地关系: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中央对蒙族地区的管辖,也加强了蒙古与内地的联系。 3】对当时国家:加强了满洲贵族的统治力量,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4】对中华民族:促进并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011年选修一试题再命题2011年选修一试题再命题(1)指出盟旗制与内地州县制的区别。(5分) 盟旗制具有地方自治特点;州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度。 (2)简析盟旗制度实施的历史背景。(10分) 1】蒙古背景。蒙古各部混战;蒙古各部与满洲关系密切; 2】清朝背景。清朝建立;确立联蒙制汉策略;统一漠南蒙古;入关取代明朝;建立理藩院,加强对少数民族管理。选修一分析模式小结选修一分析模式小结1.目的分析模式:直接目的;间接目的;主要目的;根本目的…… 背景:局部、整体;政治、经济…… 2.失败(成功)原因分析模式:背景;目的;方式;措施或过程;作用…… 发生原因:政治、经济…… 3.制度不同分析模式:定义概念。 不同:背景、目的、过程、性质、作用…… 4.地方制度作用分析模式:当地、当地与内地、当地与中央、中央、整个国家。 影响:性质、经济、政治、文化……三、选修三备考策略三、选修三备考策略1.简化知识体系。过程性知识精简,强调国际关系。 2012年德国赔款、2011年波兰边界、2010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2.尽可能把选修三融入必修一二。 复习必修一二需要时引入选修三知识。 3.着重训练解题方法。解题方法训练步骤解题方法训练步骤步骤: 1】印发2012年高考试题和答案; 2】学生研究设问特点和答案结构; 3】交流,形成一致意见; 4】教师提高性讲解; 5】高考题再命题给学生做、批改; 6】讲评; 7】印发2011年试题给学生做,教师批改; 8】学生反思、交流,教师提高性讲解; 9】2011年试题再命题、再练习、再批改、个别交流; 10】做综合练习后再反思……例3:2012年选修三试题结构分析例3:2012年选修三试题结构分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 答案:不同: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战败国。 解析:审题注意材料没有凡尔赛和约内容,这就是“所学知识”默认你记住了该内容,“概括指出”“不同之处”要求简明扼要,抓住主要不同。材料材料  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他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偿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null注意,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搜寻凯恩斯对战败国态度的关键词“深恶痛绝”,然后联想选修三教材讲《凡尔赛和约》大体采纳法国主张,就是遏制德国,于是,答案关键就是: 1】凯恩斯主张:少量赔款,以便德国恢复发展经济,促进战胜国自己恢复发展; 2】凡尔赛和约主张:赔款越多越好,让德国永远不能复兴,再也不能威胁战胜国。 答案前后使用的中心词是“德国”、“战败国”不一致,表达有问题。null(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9分) 答案:原因:认定德国的战争责任;汲取一战教训,反对民族利己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预见到和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 解析:审题注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提供的原因是凯恩斯的观点的原因,还有一些原因在选修三教材中,考生必须马上联想。null原因应该从一战后果(答案没有)、战败国、协约国、英法与德奥关系、和约问题、凯恩斯预测六个方面分析。 1】一战后果:战争残酷,都损失巨大;(教材) 2】战败国:发动战争,适度惩罚;过度惩罚,造成报复;(材料) 3】战胜国:也有战争责任;(教材) 4】关系:紧密联系,一损俱损;(材料) 5】和约:造成战胜国与战败国矛盾;(教材) 6】凯恩斯预测扶植德国后果:德国恢复能减少摩擦。(材料)2012年选修三试题再命题2012年选修三试题再命题(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凯恩斯的主张。(6分) 遏制德国政策是错误的;毁掉战败国也会毁掉战胜国;战胜国与战败国密不可分;有限度的制裁可减少摩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凯恩斯的主张。(9分) 凯恩斯的观点是对的。 世界市场的发展使各国联系在一起,一损俱损。 降低制裁可使战败国生存下去,有利于矛盾化解,维护和平……例4:2011年选修三试题结构分析例4:2011年选修三试题结构分析(1)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7分) 答案:界线①:德国准备发动侵略战争;苏联自保;苏德签订秘密协定,分割波兰;界线②:苏德分别侵入波兰,波兰亡国;苏德分占波兰。(7分) 解析:审题关键是①②所示疆界变化的年代, ①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协定划分的界限,②是苏德入侵波兰实际占领的分界线,明白了这两点才好分析原因。地图地图null(2)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边界线的确定。(8分) 答案: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德国战败;战胜国大国决定欧洲边界变更;使波兰边界得以稳定;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8分) 解析:审题中“根据图12”按照图例,苏联占领了波兰大片领土,波兰占领了东普鲁士和德国大片领土;“结合所学知识”教材只讲了大国确定边界,没有具体讲如何确定波兰边界。此题和前面一小题一样变态。补充材料补充材料他们还同意把东普鲁士北部包括柯尼斯堡(现加里宁格勒)划归苏联,南部划归波兰。美英承认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西部边界。作为补偿,波兰将得到德国东部的领土。 ——陈之骅《苏联兴亡史》 结论:苏联占领的波兰领土波兰在德国获得补偿。null我们整理一下,本题分析模式就是: (1) 1】①形成描述,形成原因; 2】②形成描述,形成原因。 (2) 1】③形成描述; 2】③形成原因; 3】③形成原因评价。2011年选修三试题再命题2011年选修三试题再命题(1)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中①界线划分的主要影响。(7分) 由苏德秘密协定划分;加速了二战全面爆发;波兰亡国;法西斯更加嚣张。 (2)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波兰边界线确定的背景。(8分) 苏联反攻解放波兰;苏联扶植亲苏势力;美苏争夺对波兰控制权;大国确立严厉制裁德国的原则;波兰边界由雅尔塔会议最后确定。选修三分析模式小结选修三分析模式小结1.不同点的分析模式:概括材料;概括教材。 2.观点原因分析模式:观点相关的背景原因、 观点涉及利益方原因、过程原因、推理原因等。 3.地图分界线形成原因分析模式:涉及边界的几股力量各自原因的分析。 4.评述边界形成分析模式:边界形成、形成原因、后果、评价。四、选修四备考策略四、选修四备考策略1.甩开选修四教材 2012年道光帝、2011年钱玄同、2010年曹操 2.以必修一二三代替 必修讲了很多人物,可以选择性深入分析。 3.着重训练解题方法 解题方法训练步骤解题方法训练步骤步骤: 1】印发2012年高考试题和答案; 2】学生研究设问特点和答案结构; 3】交流,形成一致意见; 4】教师提高性讲解; 5】高考题再命题给学生做、批改; 6】讲评; 7】印发2011年试题给学生做,教师批改; 8】学生反思、交流,教师提高性讲解; 9】2011年高考题再命题、再练习、再批改、个别交流; 10】做综合练习后再反思……例5:2012年选修四试题结构分析例5:2012年选修四试题结构分析(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9分) 答案:1】认识: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官吏,白银外流危及财政。2】措施:禁止民间制作、贩卖鸦片;严禁走私进口;不许以银易货;惩办吸食者。 解析:审题“根据材料”即在材料中搜寻即可,“认识及措施”即道光帝思想观点和为落实自己思想观点采取的措施。材料材料 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    ——《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   (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若不极力严禁,弊将何所终极,嗣后该省通市,务当恪守定例,只准易货,毋许易银。   ——《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   同心合力,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办理。   ——《上谕档(道光朝)》(1838年) null1】认识分为吸食和交易两个问题,即吸食鸦片败坏风气、鸦片贸易危及国家财政。 2】措施分为针对吸食鸦片的措施、针对国内鸦片产销的措施和针对中外鸦片贸易的措施,即严惩吸食者;严惩民间种植、制作、贩运、销售鸦片;禁止鸦片进口;禁止用白银与外商交易。 这种问题需要整合材料关键词进行归类概括。null(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6分) 答案:措施较全面,取得一定成效,虎门销烟;具有正义性;鸦片战争后具有妥协性。 解析:审题中“结合所学知识”显然是必修一鸦片战争内容,“简评”就是评论、评价,评价一项政策一般要从背景、过程、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命题者制作的答案很随意,没有将背景结果说清楚。 null重新制作答案—— 背景:英法等国实施鸦片贸易解决贸易逆差问题,道光帝严禁鸦片政策具有正义性。【命题者制作的答案不全】 过程:禁烟措施包括吸食、产销、外贸几个方面,比较全面;派遣林则徐到广东禁言,虎门销烟打击了外国不法商人,取得了一些成效。 结果:英国发动战争打败清朝,签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事实上承认了鸦片贸易,道光帝妥协,禁烟政策化为泡影。2012年选修四试题再命题2012年选修四试题再命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结果。(7分) 例6:2011年选修四试题结构分析例6:2011年选修四试题结构分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 答案: 1】辛亥革命前,为推翻清王朝需要借用传统文化资源,全面肯定传统文化,对辛亥革命起了积极作用,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2】后来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但矫枉过正。(8分)null材料一 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 材料二 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null解析:审题中“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那就是材料和教材知识都要运用,“评价”“不同态度”,不同态度要从材料中概括,然后加以评价。 1】20世纪初期,全面肯定汉族传统文化。 这一态度有利于发动群众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推动了辛亥革命,但不利于思想革命。 2】1919年以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有利于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促进了新文化运动,但抛弃了传统文化的精髓。null基本模式是—— 态度一, 评价 积极面, 消极面。 态度二, 评价 积极面, 消极面。 null(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答案:辛亥革命胜利,但很不彻底;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新文化运动兴起。(7分) 解析:审题中有“态度变化”的“历史背景”,究竟是答1906年态度的背景加上1919年态度的背景,用以说明变化的原因;还是只说1906-1919年间的背景?命题者倾向于后者,但我们很容易倾向于前者,因为讲变化嘛,必须要说清楚,所以,还是两者都答比较好。null1906年态度背景:清朝腐朽卖国;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推翻满族统治成为革命者共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思想成为潮流。 1919年态度背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共和国徒有虚名;反思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成为激进知识分子共识;新文化运动兴起。null本题分析模式—— (1)评价;不同态度。 1】1906年态度概括;评价(利、弊)。 2】1919年态度概括;评价(利、弊)。 (2)变化;背景。 1】1906年背景:政治、思想。 2】1919年背景:政治、思想。2011年选修四试题再2011年选修四试题再设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7分) 答案略。 五、总结五、总结1】修选一、四命题相对简单,考生入手容易一些,可着重分析答题模式并进行反复训练。 2】选修三命题结合教材紧,但容易出偏题、怪题、难题,可结合必修复习内容,进行模式训练。 3】适合考生的选修才是相对容易的,尊重考生的选择。结束语结束语欢迎共同探讨选修应考策略! 张书林交流信息: 电话:13627255665 QQ:769309298 邮箱:769309298@QQ.com
/
本文档为【15分我们能够拿多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