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王韬的近代舆论意识和《循环日报》的创办

王韬的近代舆论意识和《循环日报》的创办

2013-03-17 12页 pdf 865KB 63阅读

用户头像

is_423222

暂无简介

举报
王韬的近代舆论意识和《循环日报》的创办 ::: ::: ::: ::: ::: ::: ::: ::: ::: ::: ::: ::: ::: ::: ::: ::: ::: ::: ::: ::: ::: 川::: ::: ::: ::: ::: ::: ::: ::: 川::: ::: ::: ::: ::: ::: ::: ::: ,:: ::: “ ::: ::: ::: ::: ::: 粼::: ::: ::: ::: : ; 琳锹(:: ::: ::: 王 韬 的 近 代 舆 论 意 识 和 《循 环 日 报》的 创 办 夏 良 才 韶韶 : ::...
王韬的近代舆论意识和《循环日报》的创办
::: ::: ::: ::: ::: ::: ::: ::: ::: ::: ::: ::: ::: ::: ::: ::: ::: ::: ::: ::: ::: 川::: ::: ::: ::: ::: ::: ::: ::: 川::: ::: ::: ::: ::: ::: ::: ::: ,:: ::: “ ::: ::: ::: ::: ::: 粼::: ::: ::: ::: : ; 琳锹(:: ::: ::: 王 韬 的 近 代 舆 论 意 识 和 《循 环 日 报》的 创 办 夏 良 才 韶韶 : :: : :: : :: :之: 韶 : :: :: : :: :: :: :: :: : :: : 欲 : ; :: :: :: 比 :: : : : :: ; : : : : 韶: : : : : ; : : : : : : :“: :: :器: :打: : : :封 :器器 韶 : 韶 : : 韶 : : : : : :牡 : :打:: : : :器: : :韶: : : : : :器: : : : :器 盟韶器 :: 韶 :: : : : 沈 : : : : 王韬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维新思想家 、 政论家 , 早在 19 世纪 60 、 70 年代之 交 就 提出“变革”的主张 , 认为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正处于世界亘古未有的变局之中 , 欲 以中国之 “弱” , 抵御外“强 ”之冲击 , 唯有“一变 ”而已 . 关于王韬的变法自强思想 , 已 有不少论者提及 , 但对他变法思想的起始与由来 , 却议论得不多 ; 从所引征的研究文 献来看 , 仍限于王韬的著作 、 书简 、 日记 , 而对他当年一手创办的 、 具有重要价值的 《循环 日报》, 除已收集在《强园文录外编临、 《强园尺犊》的文章外 , 却迄今未见有人引 用和进行过研究。 即使是国外研究王韬的权威性著作如柯文的 《传统与现代之间 : 王 韬与晚清 中国的改革》一书也没有直接引用原文 。 据作者说 , 他本人在大 英 博 物 馆 看到 《循环 日报》1 8 7 4 年 2 至 7 月出版的若干部分 , 并认为 “可能是世上 仅 剩 的 一 份 ”¹ 。 殊不知 , 在 日本还保存有相当部分的 《循环 日 报》, 包括 18 7 4 年 5 至 8 月 、 18 8 0年 2 月以后至 18 8 6 年 1 月部分 º 。 就 目前情况来看 , 国内还没有人见到这 些 材 料» , 因此 , 也就不能利用这些材料来研究王韬早期思想和他的维新主张 , 这不能不 说是一大遗憾 。 笔者有幸 , 在去年访问香港期间承蒙香港大学孔安道图书馆馆长杨国雄先生的指 点和协助 , 得以借阅该馆从英 、 日等国复制的 《循环 日报》 缩微胶卷本 , 终算见到了 《循环日报》的 “真面 目” , 并对王韬创办该报的前后的思想情况 , 有 了进一步的了解 。 P a u l A . C o h e n , B e t w e e n T r a d i t i o n a n d M o d e r n i t y : W a n g T , a o a n d R e f o r m i n L a t e e h i 二 9 e h i n a , 哈佛大学出版社 , 1, 74年 , 第29 2页 , 注 53 。 参见西里喜行《关于王韬和 <循环 日报>》, 《东洋史研究》第招卷第 3 号 , 中译文载 《国外中 国近代史研究》第10 辑 。 例如 , 忻平在《王韬 与<循环 日报 >》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 “《循环 日报》最早的报纸本 人 国 内搜寻多年未见 , 即使是香港也难觅 (据报刊史专家方汉奇来函告知国内无存 ) 。 ”见 《华东 师范大学学报》19 8 7年第 6 期 。 笔者在撰写此文前也有同感 。 历 史 研 究 1 9 9 0年第 2 期 《循环日报》是 由王韬在亡命香港期间创办的报纸 。 关于它的创办日期迄今仍有几 种说法 , 一般认为创办于 18 7 4年 1 月 5 日(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十七 日)¹ 。 但这种说法 不确切 , 也许是由于未能见封《循环 日报》原始印本的缘故 。 据笔者所见该报 《本局 日 报通启》中说 , 《循环 日报》是创办于阴历十二月中旬 。 其启事如下 : 启者 , 我同人创设中华印务总局将一年矣 , 然而 日报一道 , 犹未举行也 。 今 拟刻期于十二月中旬为开办 , 每 日按时分派 , 并无间断。 每月逢星房虚晶之 日停 止不送 , 盖以是 日乃西人礼拜之期 , 于船舶之驶行 , 货物之贸易 , 皆 鲜 所 闻 故 也 。 是报之行 , 专为裨益我华人而设 。 周年酌取 阅费五大圆 , 稍 以襄助 纸 墨 之 需 , 其命名则日循环 日报º 。 这 , 该报正式创办在 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中旬 , 是有文字根据的。 但究 竟 是 十 二 月的哪一天 , 启事 中没有提到 。 笔者在查阅过程中看到 了 《循环 日报》 的第二号 , 日 期是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 , 西历为18 7 4年 2 月 5 日。 这是缩微胶卷中现存最早的 一份 日报 , 因已知第二号 , 那么第一号必定是这前一夭 。 该报是每 日发行的 (星期天 除外 ) , 依此推算 , 《循环 日报》正式发行于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十八 日, 西历为 18 7 4 年 2 月 4 日。 如果说这还有疑问的话 , 那么下面提供的一则史料 , 可以完全消除疑窦 。 据查 , 在络微胶卷中还有一种印有《循环 日报》字样的小型报刊 , 它的开本比 日报小 , 直式排印 , 类似线装书的格式 。 这就是王韬在创办 日报一年后另外出版的一种月刊 , 它是精选和采择 日报的重要记事和消息汇集而成 , 每月一册 , 作为《循环 日报》的附刊 发行 (由于销路不广 , 月刊在发行一年后停刊 ) 。 在这份月刊最早的汇集本中 , 笔者发 现了珍贵的《循环日报》第一号 , 尽管这是 日报的撮要 , 不是全貌 , 但它的发刊 日期赫 赫在 目 , 就是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十八 日 , 西 历为 18 7 4 年 2 月 4 日» 。 至此 , 《循环 日 报》的创办 日期可说已成定漱 。 据该报载 , 《循环日报》的 “总司理”为陈蔼廷 , 即陈言 , “正主笔”为王紫连 , 即王 韬 , 均 由“同人所公举”产生¼ 。 ¹ 此说见柯文上引书第76 一77 页, 作者在该书第 2 91 页注 48 中说 , 其根据来白((( 循环 日报 > 六十周年纪念特刊》香港19 32年出版 , 第13 页 。 另外 , 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 (上 ) 第 68 页 , 也持同一看法 。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第153 页说是创办于 “同治十三年春” 。 曾虚 白编《中国新闻史》第196 页说是 “同治十三年 (187 4) ” , 均有误 。 º 《本局 日报通启》, 《循环 日报》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 日 ( 187 )年 2 月12 日 ) , 见香港大学孔 安道图书馆CM F36 5o号 (以下引用该报均见此号胶卷 ) 。 À 《循环 日报》月刊本 , 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十八 日。 ¼ 《循环 日报》同治十三年三月十六 日 。 王韬的近代舆论意识和《循环 日报》的创办 王韬为什么要创办 日报呢 ? 这应该说与他亡命香港和游历西欧各国的生活经历有 关。 1 8 5。年 , 王韬到上海谋生 , 受雇于英伦敦会教士麦都思主持的墨海书馆前后达 13 年之久 。 当时正值太平军席卷江南期间 , 王韬 曾多次上书当道 , 献破太平军之策 , 但未 被采纳 。 1 8 6 1年他回故里苏州城外的甫里村 , 据说曾用“黄碗 ”的假名向太平天国当局 上书 , 主张与西人和好 , 力争长江上游 , 停攻或缓攻 上海 。 18 6 2年 3 月 , 这件 “黄碗 察 ”在上海附近的王家寺被清军缴获 , 清政府当即以 “通贼”罪下令通缉王韬。 这年10 月 , 王韬在英领事麦华陀的帮助下 , 不得不避居香港 , 幸 免于难 。 王韬仓促出奔时 , 既不 能携带家眷资财 , 连心爱的书籍也全部遗弃上海 , 孑然一身潜赴异乡 , 无亲无故 , 景 象十分凄惨 。 香港当时已沦为英国殖民地 , 一方面它 是操赢居奇的商贾辐揍之地 , 另 方面又是中西文化 交汇的场所 。 他在港20 年 , 除两年多时间游历西欧 、 日本等国 , 以 及短期往来于粤垣与香港之间以外 , 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 。 据他 自称 , 那时他 但求“饱吃青精 , 闲亲黄卷 , 了此余生 ” , ¹ 但实际上 , 正由于他更多地接触到了西方 文化与社会实际 , 冷眼旁观国内的种种现象 , 深化了观察问的能力 , 这一阶段也正 是他的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 日趋成熟 的时期 。 在初到香港时 , 王韬结识了英 国传教士理雅各 , 井协助他把中国儒家经典译成西 文 , 向西方世界展现了中国古代的优秀作品。 如同在 上海时王韬协助传教士麦都思把 《圣经》译成中文 、 向中国读者介绍基督文化那样 , 他在沟通中西文化交流中做 了几件 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 18 6 7年理雅各返英国度假 , 特邀 王韬去英 国继续合作释译经书 。 这年 12 月 , 王韬离港去英国访 问 , 作为一个有相当知 名度的学者出访欧洲 , 这在中国 近代史上可算是第一位 。 他的欧洲之行 , 虽说是帮助理雅各工作 , 但也为他提供了一 次实地考察欧洲社会政治 、 经济和游览名胜古迹 、 了解 民情习俗的大好机会 , 使他大 大开拓了眼界 。 王韬在 回顾这段经历时曾写下这样的感想 : “泰西汗漫之游 , 足以供其 眺览 , 极北苍凉之境 , 足以荡以胸襟 。 飘车电驭 , 逐 日而驰 , 火舰风轮 , 冲波直上 , 所见奇技异巧 , 格致气机 , 殆不可以楼指数 。 ” º 他对西方发达的自然科学 、 工艺水平 惊叹不已 , 对其舆图风俗 、 新式发明 “无不融会于心 ’,(@ 。 相比之下, 他认为 : “中士之 蔽 , 则在甘坐因循 , 周知远大 , 溺心章句 , 迂视经酞 , 第拘守于一偶而不屑驰观乎域 外 。 ”¼ 因此 , 他感到有必要把外国的政治 、 历史 、 疆域 、 科技 、 习俗 、 人物等 , 分别 门类作出介绍 , 开阔国人的思想境界 。 欧洲之行 , 使王韬对西方文化观念有了更深入一层的了解 。 知道西方 一世 界 除 了 《圣经》和坚船利炮 以外 , 还有使西方国家臻于富强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的社会环境 , 尤 ¹ 《寄穗垣寓公》, 《技园尺犊》第72 页 。 º ¼ 《代上丁中承书》, 《强园尺犊 》第10 2 、 103 页。 À 《瓮墉余谈》, 第 3 页。 历 史 研 究 其引起他注意的是这些国家的舆论信息 、 报刊传媒工具的发达 。 他对欧洲发行的 日报 及其内容发生了极大兴趣 , 并了解了它的重要作用 。 他说 : “ 日报之行于泰西诸国 , 岂 泛然而已哉 。 所载上关政事之得失 , 足以验国运之兴衰 ; 下述人心之事 , 亦足以察风 浴之厚薄 。 凡山川之形胜 , 物产之简番 , 地土之腆痔 , 邦国之富强 , 莫不 一 览 而 了 然 , 其所以见重于朝野 , 良有以 哉。 ”¹ 他认为欧洲各国消息灵通 , 舆论活跃 , 这与 日 报的发行众多有密切关系 , 中国也应该利用这一媒介工具 , 使国人 了解舆论的重要意 义 , 推动人们对变革事业的关心 。 他说 ; “西国事迹之详 , 莫详于邮报 , 舆地之备 , 莫 备于杂记 ” , 如能 “荟萃众籍 , 播注群言 , 参之以访谙 , 益之以阅历 , 然后斯成 大 观 矣 。 ”º 这一切 , 大概是王韬在回到香港以后力主创办 日报的重要原因。 18 7 0年 2 月 , 王韬重返香港 , 他的思想已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 不仅确立了变法 自 强的信念 , 而且希望通过创办报纸来宣传他的主张 。 对王韬来说 , 办报是一项新鲜的 行业 , 但也不是完全陌生的事情 。 当他初来香港时 , 除了担任理雅各的助手 , 协助从 事中国经书的英译工作外 , 还于 18 6 4年后兼任 《开刺西报》 的中文附录《近事编录》的 扁辑工作 , 逐步积累 了新闻工作的经验 。 在回香港以后的几年中 , 他还担任过《华字 日 报》 的主笔 。 18 7 3年他和黄胜等买下了原英华书院出版局的印刷设备和活字 , 成立中 华印务总局 。 这些都为他创办 日报 、 自理新闻出版事业打下了基础 。 王韬创办 《循环 日报》 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也就是说什么是它的办报宗旨呢了 他 准备用什么样的内容来安排版面 , 吸引读者 , 通过报纸宣传什么 , 达到什么目的了 这 一系列问题 , 是研究王韬思想和《循环 日报》的学者最感兴趣的问题 , 也是研究者和读 者首先应该和希望搞清楚的问题 。 笔者在查阅《循环 日报》的最初年代的缩微胶卷中 , 确实发现 了我们所需要的珍贵 资料 , 其中包括 18 7 4年 2 月 4 日 (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十八 日)在《循环 日报》创刊时登载 的《本馆 日报略论》、 2 月 6 日的《日报有裨于时政论》、 2 月12 日的《西国日报之盛》、 《倡设 日报小引》、 《本局日报通启》和《本局布告》, 以及在 《申报》12 月 23 日转载《循 环 日报》 的论说《答西人论循环 日报说》等文 。 一般说来 , 一种报刊的出版必然要发布 它的宗旨, 这在报纸发行之初的发刊辞一类的文字中是一定会提到的 , 包括创办者对 报纸的内容 、 目的和意义作出说明 。 笔者搜集该报的上述通启或告白之类的材料 , 大 体上说来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 。 必须说明一点的是 , 上述数则通告和论述都没有署 名 , ‘臼们是谁的作品 , 似乎有待考证 。 但事实上 , 这无须费力查询就可以确定 , 这些 ¹ 《重订法国志略》第21 卷 , 第29 页。 º 《代上丁 中承书》, 《强园尺犊》第103 页 。 王韬的近代舆论意识和《循环 日报》的创办 文字均出自于王韬的手笔是确凿无疑的 , 理 由是 : 当时他是主笔 、 创办人 , _ 阐明报纸 的宗 旨是他的 , 此其一 ; 再则 , 从文字的气韵 、 风格来看 , 与王韬其他的论述文 章完全相同 , 可以肯定不会出于他人之手 ; 三则 , 《循环 日报》的论说多出自王韬手笔 而不见署名 , 也是有定论的 , 上述各文 自然不会例外 。 在《循环 日报》的创刊号上 , 登载一则《本馆 日报略论》, 这是报馆主人为发行 日报 事的答读者间 , 实际上可看作是该报的发刊缘由。 现把全文抄录如下 : 客有问于本馆先生日 : 先生之为 日报也 , 其辞约 , 其旨微 , 其序述简而明 , 其发论阂而当, 美则美矣 , 然仆有惑焉 。 夫名之日 日报 , 则所言者必确且详 。 乃 先生所叙则或出于风闻, 而未得其直 , 或得其大概 , 而未详其备 ; 言时事 , 则多 避忌 , 言恶行 , 则略姓名 , 得毋有乖直笔之义乎 ? 先生曰 : 此非尔所知也 。 夫以 省会之繁众 , 州郡之辽远 , 一己之耳目 , 安能家考而户问之 。 其出于风闻 , 得其 大概者 , 不过借彼事端发挥胸臆 , 以明义理之不诬 , 报应之不爽 , 稗众生感发善 心 , 消除恶念 , 发幽光于潜德 , 开悔悟于愚民而已 。 至于一介儒生 , 何敢谬陈得 失 , 虽有闻见所及 , 亦第授古证今 , 仅同警诗朦诵之例 。 若必感愤激昂 , 妄谈当 局 , 仆虽不敏 , 亦当塞教于君子矣 。 ¹ 这篇报馆的答读者问 , 实际上是王韬的自问 自答, 无非是借此 阐述他对办 日报 的 设 想 。 当时国内中文 日报仅有几家 , 而且一律是“新闻报纸 ” , 即刊登一些国内外要事和 社会消息 , 再加上商业行情 、 船舶情报等 , 很少对时局发表评论 。 而王韬却想创办一 份政论性的 日报 , “言时事” 、 “言恶行 ” ; 也许是迫于形势 , 他发议论不得不有所 “避 忌 ” 或略去姓氏 , 但他已直言不讳地声称一定要 “借彼事端发挥胸臆 , 以明义理之不 诬 , 报应之不爽” 。 也就是说 , 他用曲笔隐语 , 或旁敲侧击 , 都是为了一个 目 的 : 阐 述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 《循环 日报》从创刊号起 , 几乎每天刊登一篇由王韬执笔 的 论 说 , 对时局发表评论 。 这是该报的一大特色 , 也是 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的大事 。 例如 , 它的创刊号论说是“鸦片说” , 第二号 ( 187 4年 2 月 5 日) 的论说是 “富强要策” , 该文开 宗明义即说 : “居今 日而说政治, 其大要有三 ” , 一是 “去成见以求通变 ” , 二是“弹实心 以尽职司 ” , 三是 “选真材以图干济” º 。 这都是针对时局而发的议论和提 出的 建 议 。 以后数月的论说中还有如 “各处宜偏设讲堂以正人心说” ( 2 月 9 日 ) 、 “法辟议院” (2 月 10 日) 、 “用人说 " ( 3 月 9 日) 、 “ 日本设立议院” ( 4 月 17 日 ) 、 “香港略论 " ( 4 月29 日) 、 “沦烟宜禁 ,’( 5 月 29 日) 、 “论 日本使 臣之言不可信 ” ( 6 月 6 日 ) 、 “论台湾实为中国重 镇 ” ( 7 月16 日 ) , 等等 。 从王韬当时的一 些 论述中可以看出 , 他常把各国发生的事情 与中国社会现象作比较 , 把静止的封闭式的中国放在 “事变繁极” 的世界范围中来考 察 , 所以他发的议论往往能切中时弊 , 认识过人 。 王韬把《循环 日报》办成一份政论性 《本馆 日报略论》, 《循环 日报》月刊本 , 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十八日 。 《富强要策》, 《循环 日报》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 。 工º 历 史 研 究 一 . -一一- 一一 ~一一一 ~ . ~ 一气一- ___的报刊 , 拓宽了华文 日报的社会功能 , 这是他树立起近代舆论意识的重要标志 。王韬用“循环, 两字作为报名 , 曾使历来研究王韬思想的学者困惑不解 , 至今仍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 有的认为这意味着王韬指望太平天国的败而复兴 ; 有的认为这是傅会中国“三王之道若循环 , 终而复始”的意思 ; 也有人指出这反映王韬的循环史观¹ 。 这些看法 , 都有失偏颇 , 或仅从字面上理解 , 未窥其深邃之意 。 笔者认为王韬的循环 论是有特定含义的 , 这就是指世道盛衰的交织更迭 , 其终局不是周而复始 , 而是 “齐 强弱 、 无大小 , 归于大同”º 。 王韬的循环论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变 ” 字 , 并且强调在 世道盛衰的变化中 , “事在人为”的巨大作用。 他在 《答西人论循环 日报说》 一文中认 为,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 , 世界列国由盛变衰 , 由弱变强的例子不胜枚举 。 他说这是 合乎自然规律的 : “道无平而不欧 , 世无衰而不盛 , 屈久必伸 , 困极必亨 , 此理之自然 者也 。 ”他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已经历三变 , 今已处于 “极乎一治” 的时代 , “全球之众 , 彼此往来 , 声教之说无远弗届 , 机械变作之巧至此而极” 。 面对这一形 势 , 王韬认 为 中国人不能只埋怨”西人之轻我” 、 “每挟其所长以凌我” , 而应该看到“弱即强之渐” , “西人之恃以挟制我中国者 , 正后世圣王所以混同万国之法物也 。 ”间题在于中国 能 否 “默察天心 , 静观人事” , 即有所作为 , “我中国之仿效西法 , 西人之悉心措 授 , 此 其 中 , 皆天也 , 天特启我中国人之聪 , 西人欲秘其术而不能也 。 ”在他看 来 , 在 天 道 之 中, 人事 占有最大的力量 , 中国只要发愤图强 , 不难再由衰而一变为盛 , 这就是王韬 说的 : “盛衰强弱 , 道若循环 , 智慧庸愚 , 迭为消长 。 徒知目前而不知 日后 , 未得为思 深虑远之士也 , 而况乎以之自恃哉 ! ”» 由此可见 , 王韬的循环论 , 实际上是一种隐晦 的变法论 ; 他创办的《循环日报》,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命名为《变法自强报》。 此说能 否成立 , 有待于公论 。 关于《循环 日报》的办报方针 , 王韬在《本局 日报通启》中说 : “今我同人为论其大略 曰 : 日报一道 , 所系岂不重哉 ! 盖地球之大 , 生齿繁矣 , 疆域广矣 , 其间良歹殊情 , 安危异势 , 缓急异宜 , 动静之微 , 得失之机 , 虽有远见者亦不能驰域外之观 。 本局是 用博采群言 , 兼收并蓄 , 凡民生之休戚 , 敌国之机宜 , 制造之工能 , 舟车之来往 , 及 山川风土祸福灾祥 , 无不朗若列眉 , 稗在上者得所维持 , 在下者知所惩创 , 此区区之 微意也 。 ”¼ 很显然 , 王韬是想通过报纸这种媒介, 传递更多 、 更新的信息 , 使国人了 解天下大事 , 单变过去那种耳塞目警 、 囿于一隅的局面 , 对剧变中的大千世界作出有 效的反应 。 在近代中国报业史上 , 用那博采群言 , 兼收并蓄”作为办报方针 , 大概可推 ¹ 参见戈公振叮中国报学史》第巧3页; 方汉奇 : 《中国近代报刊史》(上 ) 第 朋 页 ; 柯文前引 书, 第7 7页 。 º » 《答西人论循环 日报说》, 《申报》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 ¼ 《本局 日报通启》, 《循环 日报》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1 6 2 . 王韬的近代舆论意识和《循环 日报》的创办 侧加 . . “. 曰 . . ‘一一一 -一 -一一一 - 一一一 ~一一 -~ ~ 目~ ~ 、. . 曰. 司 . . 曰‘‘ . . ‘‘目 一 、王韬为第一人 。 在儒家道统定于一尊的社会环境中而能作出这样的决定 , 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 也是有胆识的。 有反对者质问王韬说 : 日报是泰西各国的时髦货 , 中国自尧舜以来从未见过 , 你“既读圣贤书 , 服周孔之礼 ” , 更应该 “专志于帖括 , 以期策名妹仕 ” , 何以志不及此 , “徒 日操不律 , 东涂西抹 , 博采遗闻” , 不知上进 , 如此 下 去 , “恐既无以鲜好名之讥 , 而或兼蹈位卑言高之罪也”¹ 。 这种警告 , 不是没有道理的 。 在当时的社会中 , 国人都受八股取士的束缚 , 但知有时文 , 不论实学 。 在他们看 来 , 王韬此举不窗是 “草野狂愚 , 未谙大体” , 超越了读圣贤书的范围 。 但王韬却不这 样看 , 他说 : “吾儒束发受书时 , 固早以致君泽民为己任 , 乃既不获如志 , 悠悠忽忽以 至 日暮途穷 , 而犹瞻顾傍徨使平生之见解不得 , 托诸空言 , 身似寒蝉 , 岂非真负天地 生我 , 君师成我 、 父母育我之德乎 ? ’, º 他认为中国的士子应该改弦更张 , 不要再去穷 于应付科举 , 徒托空言 , 而淹没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 “奢龄就学 , 皓首无成” , 所习非 所用 , 所用非所长 , 到头来只成为一出门 、 一举步“即不识南北东西向背”的废物 。 他 主张屏弃帖括 , 改变那种 “拘守于一隅而不屑驰观乎域外”的状况 。 在他看来 , 世界形 势瞬息万变 , 科学技术 日新月异 , 随着 日报 、 邮传、 印刷业的发达 , 千里之外的消息 旬 日即能传遍世界 , 日益增多的各类知识传播迅速 , 流传广泛 , 如果不及 早 收 集 汇 编 , 作出介绍 , 那么国人昧于世界形势的状况将永远不可能改变 。 这或许就是王韬办 报矢志之所在。 王韬创办 日报 , 为国人获取新知识和开拓眼界提供了园地 , 但这还不算发挥 日报 的主要职能 , 他希望报纸更能起到“下情上闻 , 上意下达”的沟通作用 。 在《倡设 日报小 引》中 , 王韬写道 : “原夫 日报之设创 自泰西各国 , 固所以广见闻 、 通上下 , 碑利 弊 灼 然无或奎蔽 , 实有裨于国计民生者也 。 ”» 从《循环 日报》刊载的新闻报道来看 , 无论是 中外新闻 、 京师近事 、 羊城新闻 、 香海纪略各栏 , 大都是提供各国政局 、 国内外社会 新闻和世界技艺进步等情况 , 在一个长期处于内外封闭, 讯息不灵的社会里 , 有这样 一种工具传递各种新知识 、 研讨新鲜事物 , 对于上至当道下至一般国民都会有极大好 处 , 至少能知己知彼 , 消除隔膜。 王韬说 : “至若采录海外事 , 凡土地之广狭 , 风俗之 强弱 , 技艺之 良桔 , 言之纂详 , 必随事随时译而录之者 , 盖即孙子所谓知己知彼之意 也 。 若夫间阎细事 , 或得诸目睹 , 或得诸传闻 , 采而录之 , 亦足使阅者生惩动之思 , 而上下心情不至于隔阂 , 其亦不尽无裨也 。 区区微忱 , 如是而已 。 ”¼ 这就是说 , 王韬 传媒消息的主要 目的 , 在于沟通上下内外 , 实际上 , 这也就是王韬的办报宗 旨。 关于 这一点 , 他在《本局 日报通启》中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 夫国之大患 , 莫若 民情奎于上闻 。 民情不通 , 则虽有水旱盗 贼 , 皆 蔽 于 有 ¹ º ¼ 《日报有裨于时政论》, 《循环 日报》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二十 日。 » 《倡设 日报小引》, 《循环 日报》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 日 。 历 史 研 究 司 , 莫得而知矣 。 比之一人之身 , 元气不通 , 则耳目失其聪明 , 手足艰于行动 。 国之有民 , 亦犹人身之有元气也 “一近世儒者 , 囿于耳目 , 见有谈时务者则日大 言不惭 ; 见有谈外事者则 日夺于外诱 。 岂知 日月丽天 , 不废秉烛 , 为 明 有 不 及 也¹ 。 这是王韬近代舆论意识的强烈反应 , 在他看来 , 报纸所传递信息或新闻 , 不单只 起一种被动的媒介作用 , 而且还应该成为主动反映民情的舆论机关二 他把民情看得很 重 , 喻之为“人身之元气” , 元气不通 , 整个社会就会运转不灵 , 失去依据 , 而报纸的 职责 , 就在于反映民间意见 、 疾苦和呼声 , 沟通上下气息 。 他认为这种舆论意识 , 决 非一般的“草野清议可比 ” , 日报所述政事 、 记 民情 , “傅足以佐中治” , 供上揣摩 , 其 良法美意 , 尤可“资我闻见” , 这是治国“急宜讲求”之事 。 他还希望在 日报上能登载国 人的高见远识 , 代为译成西文 , “刊入泰西邮报 , 庶知我中国人材其谋略固有高 出 寻 常万万者 , 非亦柔服远人之一道哉 。 ”º 这就不仅是希望下情上闻 , 还试图传檄四方 , 起到交流中外舆论的作用了 。 王韬的近代舆论意识 , 大部分来 自西方资产阶级的办报理论和经验 。 他赞叹欧洲 日报的盛况 , 认为不仅数量多 , 历史悠久 , 而且影响大 , 几乎形成社会舆论的中心 。 他说 : “以英国言之 , 《泰晤时 日报》之几百年 , 阅者约十万余人 , 美国《七 日录》刊印一 期必盈二十四万众 。 ” 日报所载 , 足以使阅者 “知民情之向背 , 习尚之好恶 , 风 俗 之浇 醉 , 国计之盈虚 , 时局之盛衰 , 兵力之强弱” , “曲直是非 , 亦于此见焉 。 ”不仅如此 , 他 对西方日报的主笔享有崇高的政治声誉和社会地位 , 也 羡 慕 不 已 , 说他们 “得持清 议 , 于朝纲国政颇得参加微权” , 而法国在军兴之前 , 须先由 “宰臣与主笔之士闭门密 议而后定” , “他国亦无不然” , 其所以如此 , 以 “不欲过拂于民情也” » 。 可见各国 对 舆 论界的重视 。 王韬在游历英 、 法等国时 , 对欧洲 日报的盛况印象很深 , 他在返港后积 极筹划出版事业和 日报的发行 , 显然与此有密切关系 , 在制订《循环日报》的办报方针 、 宗 旨等方面 , 也不可能不受其影响。 19 世纪 70 年代间 , 在中国以日报形式出现的舆论工具 , 除香港的 《华字 日报》、 上海的《申报》等几家以外 , 可以说是寥若晨星 ; 对这种新鲜事物的作用和意义有一定 认识的人 , 也毕竟是极少数 。 王韬借鉴西方国家的办报经验 , 把它引进到尚处于封闭 状态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来 , 这对促使中西文化交流是有积极意义的 , 因此对他应有足 够的评价 。 ¹ 《本局 日报通启》, 《循环 日报》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 日。 才 《倡设 日报小引》, 《循环 日报》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 匆 《西国 日报之盛》, 《循环 日报》同治十二年十二 月二十六 日。 王韬的近代舆论意识和《循环 日报》的创办 由于王韬创办的日报所登载的消息大部分有裨于获得新知识 , 而有关商业形势 、 船舶情报 , 又与香港地区的经纪人和商界的切身利益有关 , 他撰写的论说文体流扬简 练 , 通俗易懂 , 因此《循环 日报》在发行之后 , 颇受港澳 、 粤垣和东南亚华人中的实业 界和知识阶层的欢迎和欣赏。 关于这一点 , 虽然我们今天已无法以当年《循环 日报》的 发行量究竟有多少来加以佐证 , 但是从该报在发行之初即能在国内各埠、 东南亚地区 以及远至 日本 、 美国等地广设代销处的情况看 , 它的销售量大概不在少数 , 而且已拥 有一批固定的读者。 据刊载的一则布告中说 , 该报于 “省会市镇及别府州县并外 国 诸 埠凡我华人所驻足者 , 皆有专人代理 ” , 凡欲购买者 , 可“赴就近代理人处”办理 。 其开 列各埠代理人清单中有 : 广州省城数处 , 沙面 、 河南各一处 , 澳门二处 , 国内还有佛」 山 、 东莞 、 虎门 、 厦门 、 福州 、 牛庄等处 。 海外的有京都 、 横滨 、 安南 、 星加坡 、 边 能埠 、 旧金山 、 新金山 、 雪梨埠 、 庇鲁埠等处 。 此外 , 凡汕头 、 宁波 、 上海 、 镇江 、 九江 、 汉 口 、 烟台 、 天津和 日本的长崎 、 神户 , 均由“招商局代理” ¹ 。 由此可见 , 《循 环 日报》在创业之初就打开了销路 , 不仅受到国人的欢迎 , 而且还远扬海外 , 成为一份 有影响的华文 日报 。 《循环 日报》能取信于读者 , 获得相当的成功 , 除了上述的几点优势以外 , 还在予 它是一份完全 由华人集资、 主编和管理的报纸 ,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 这在当时是独 一无二的。 近代中国报业的起点是在鸦片战争前后数十年间 , 起初主持者大都是 外 国 传 教 士 , 一般是月刊或周刊 , 内容多宗教 、 神学之类 , 兼而译介些 自然科学或新闻消息 。 最早以 日报形式或隔 日出版的中文报纸 , 大概要算创刊于 18 5 8年的香港《中外新报》和 18 6 4年的香港《华字 日报》, 以及 18 7 2年创刊于上海的《申报》, 但这几份报纸最早创办和 主持者也都是外人 , 虽也延请一些华人充当职员 , 而大权都操之外人手中 。 王韬创办 的《循环 日报》, 情况却完全不同 , “所有资本及局内一切事务 , 皆我华人操权 , 非别处 新闻纸馆可比 ” º 。 协助他创办 日报以及他延聘主司报事的四 、 五人 , 也都是华人 , 姐 原为外报翻译后接办《华字 日报》的陈霭廷 , 中国最早留美学生黄胜 , 留学英国学法律的 伍廷芳 , 《申报》职员 、 王韬的女婿钱征 , 广东秀才洪士伟 , 报纸翻译 、 后为香港富商 的胡礼垣等 。 王韬对报纸为“我华人而设”这一点看得很重 , 并引以自傲 , 认为西人主持 的报纸 , 终不能合乎中国人的需要。 他说 : 自中西通商后 , 日报始仿行于香港 , 次即 行于上海 , “然主笔之士虽系华人 , 而开设新闻馆者仍系西士 , 其措词命意 , 未 免 径 ¹ º 《本局布告》, 《循环 日报》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 日。 厉 史 研 究 更 , 即或扬厉铺张 , 尊行 自负 , 顾往往详于中而略于外, 此皆由未能合中外为一手 一也。 欲矫其弊 , 则莫如由我华人日报始 。 ”¹ 王韬所以主张 日报应 “悉由华人主持” , 主要是 想摆脱束缚 , “独抒管见” , 宣扬 自己对世界大局和国内政事的看法 。 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了大量不署名的论说 , 其中有 18 0 多篇 已收录于 《张园 文录外编》 等书中 , 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并未见于该集 。 据 日本学者西里喜行有关 《循环 日报》论文 目录的统计来看 (包括在《华字 日报》和《申报》上转载的 ) º , 王韬曾先 后撰文达 88 0篇之多。这个数目 , 确实是相当惊人的 。但实际上 , 恐怕还不止此数 , 因为 笔者在本文中引用的有关《循环 日报》通启 、 小引和其他一些论文等 , 都未被列入目录 一 览之中 , 可见还有遗编的 。 而且 , 这仅仅是根据现存的不完整的《循环 日报娜三出的 统计 , 如果要发现完整的一部《循环日报》原件的话 , 可能这个数字还得增大不少 。 这 说明 , 现有有关王韬的资料 , 包括《嫂园文录外编》、 《强园尺犊》等 , 仅仅是王韬全部 论著中的一小部分 , 还有相当多的具有重要内容的文章 , 我们没有见到 , 还有待我们 发掘和整理 。 就现有资料来看 , 王韬在《循环 日报》上写的文章 , 大体包括两部分内容 : 一种是 论述内政的 , 一种是论述中外关系的。 关于内政问题 , 大部分文章都是论述有关改革 、 图强的主张 , 鼓吹向西方学习 , 借法自强 , 认为自强之道 , 即在于变通 . 自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以来 , 各地辟 口岸 、 通商业 , 中西交流 已 日趋频繁 。 当时 , 清政府确实设立了总揽洋务 的 枢 纽 机 关—总理事务衙门, 沿海各埠相继开设制造局 , 聘请洋匠训练技工 , 仿造西洋各国的轮船枪炮和各种机器 , 还谕令幼童出洋学习 , 派使出国考察 , 凡此种种说明风气渐开 , 国家已有图治 自强之心 。 但在王韬看来 , 光是学习船坚炮利 , 不过“徒袭皮毛 ” , 中西 交通已20 多年 , 而知洋务 、 讲变通的仍是凤毛麟角 , 不成气候。 他认为关键是没有形 成舆论 , 大多数人还 “拘于成见” , 固守旧习 , 且“一闻言及西事 , 非目之为狂 , 即斥之 日妄” , 自以为国家要务夙有 “常经 ” , 乡里愚氓何敢作非份之念 , “由是相沿成习 , 率 以缄默为高” 。 他主张“去成见 , 以求通变 ” , 他说 : 如能使“通国英俊于诵习经史子集 外 , 旁涉泰西事务 , 凡夫文 、 水利 、 土器以及各技艺 , 俱能讨究源流 , 洞悉其 旨, 用 长弃短 , 务综其全 , 则久之 目染耳濡 , 即僻壤穷稽亦知其奥秘 , 此所谓兼众善以集大 成 , 亦 自强之道也 。 ”如不识变通 , 徒事镇静 , 虽能掩饰于一时 , 总不是长 治 久 安 之 策» 。 在他看来 , 知洋务 , 讲变通 , 不能局限于一隅 , 只有少数人在动作 , 而应该扩 大阵地 , 使全国上下 、 沿海内地都能研讨西学源流 , 窥其要 旨, 并能取人之长处 , 补 已之不 链 , 这才能集腋成裘 , 大兴富强之道 。 王韬在 70 年代初就提 出这样的主张 , ¹ 《们设 日报小引》, 《循环 日报》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 日。 º 参见西里喜行前引文 , 《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0 辑 。 » 《富强要策》, 《循环 口报》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十九 日。 王 丙的近代舆论意识和《循环 日报》的创办 的砚是十分激进的 。 不仅如此 , 王韬还提出 : 必须以肃官常 、 端士 习 、厚风俗 、正人心为 “治内” 的 根 本 , 即看作立国的当务之急 。 他认为国家设官 , 应责令其 “掸实心以尽职司” , 不能徒 事粉饰 , 荀且因循 , 专以塞责 、 偷安 、 趋避 、 迟滞为能事 , 而不求图功 。 他说 , 这种 致病之因 , 无非是“私利”两字 , “臣尚私利 , 则知有家而不知有国矣 , 民尚私利 , 则知 有己而不知有人矣” , 如果人人都为身家计 , “将何以登民于椎席而为奢石之安耶 ?”所 以要富强 , 必先 自去“私利”做起 。 王韬还认为“治内”必须“重民” , 提出“得 民心者得天下 , 失 民心者天下乱 ”的古训 , “上有以信夫 民 , 民有以爱夫上 , 上下之交既无隔阂 , 则君民之情 自侠洽 。 ”¹ 为此 , 他 又从西方政治体制中搬来议政制度 , 介绍议院的情况 。 他在《法辟议院》一文中赞扬了 法国的议政政治 , 说 “统领麦马韩大辟议院 , 筹论国事 , 爵臣绅士咸集” , 群策群力 , “使 法国危而复安 , 乱而复治” , “盖亦知一人端拱于上 , 而百执事趋承于下 , 万几之理 , 为务之纷 , 非一人之耳目心思所能周也 ” 。 他预言“法国之兴当不远矣” ! º 但他更倾向 于英国的君民共治 , 认为“泰西诸国 , 以英为巨擎 , 而英国政治之美 , 实为泰西诸 国所 闻风向慕 , 则以君民上下互柑联络之效也 。 ” “国家有事 , 下之议院, 众以为可行则行 , 不可则止 。 ”可见他对议院的参政 、监督作用是十分赞赏 的 , 尽管他的出发点也许是强调 “民为邦本”的儒家观念 , 但在 70 年代初即向国人创言宪政 , 这在国内几乎绝无仅有 。 在他看来 , 英国实行的君主立宪制 , 是 中国可以仿行的理想制度 。 除此之外 , 王韬在 《循环 日报》上还提出治 民 、 治兵 、 兴利 、 除弊、 储材 、 取士等具体主张 , 极力鼓吹洋 务 、 变法和 自强意识 。 对于中外关系的看法 , 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 了很多论说 , 很多看法是有一定 见地的。 他主张学习西方的“富强之纲领 ” 、 “制作之枢纽 ” , 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 他 认为学习首先是了解情况 , 应派遣公使 , 广设领事 , 以便“洞达洋务” 。 他鼓吹与西人 通商 , 多设译馆 , 翻译西书。 反对兵戎相见 , 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轻易言战 。 他之所以 有这些看法 , 是因为他看到世界已变成浑然一体 , 相互影响 , 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加 , 中国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世界的漩涡中去 , 世界在变, 中国也得变 。 研究国内 的 问 题 , 就必须把中国置于世界范围内来考察 。 他叹息国人昧于世界大势 , 不 知 求变 自 奋 , “至此时而不一变 , 安能培于欧洲诸大国 , 而与之比权量力也哉。 ” » 学习西方 , 是为了 “与之 比权量力 ” , “用其所长 , 夺其所恃 ” , 这是王韬的心声 。 他 认为要不受列强欺凌 , 就应该学习酉方 的强盛之术 , “必先立于不败之地 , 而预操夫必 万 , 门 , , , 卜‘ ‘. . . 月 . ~门. . , . ~ .一 - -一一一一-一《重民上》, 《技园文录外编》, 第20 页 。《法辟议院》, 《循环 日报》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 日。 《变法中》, 《强园文录外编》, 第刊页。 º¹» 历 史 研 究 胜之术而后可” ¹ 。 他对西方列强对中国四邻的蚕食鲸吞极为忧虑和愤慨 , 在《循环日 报》上他发表许多论文作出强烈反应 , 如对 日本掠取琉球 、 台湾和朝鲜 , 俄国凯 觑 远 东和法国侵略越南等 , 都曾有所抨击 , 并提出应付的对策 。 他对 日本甚嚣尘上的 “‘征 台”论和迷信武力的做法 , 给予了严正的批评 , 认为这是 日本某些人的“一孔之论 ” , 企 图用“县琉球 、 侵番社 、 谋朝鲜 , 一试其锋 , 以为能 自强 矣 , 而 不 知 其实外强而中 稿也 ” 。 º 他曾结合列强角逐远东的形势 , 提醒要警惕俄国的侵略野心 , 指出 : “俄势日 东 , 则其强益甚 , 举天下之利权尽归掌握 , 英法至是虽欲争而不得矣。 然则要欲牵制 于俄 , 天下诸国无能当之者 , 惟中国则庶乎可矣。 在欧洲诸国为今 日计者 , 莫若英法强 中以御俄。 ” » 他在中法越南战争爆发前夕 , 发表了《论法人不认越南为中朝藩属》、《论 中国宜力庇越南》、 《论中朝欲救越南宜鱼发兵》等论文 , 反对法国对越南和我边 睡 地 区的侵犯 , 主张援越抗法, 主持正义 。 此外 , 王韬还提出改正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 , 呼吁当道鱼宜力争主权 , “我之 所宜与西国争者 , 额外权利一款耳 , 盖国家之权系于是也” 。 办法是执持公 法 与 之 辩 论 , 以舆论制裁 。 他说 : “西人在中国所行之事 , 其有关于中外交涉而或未循乎 约 章 显悖乎和谊者 , 不妨备刊 日报, 傅其国人见之 , 庶知选事生衅者咎不在华人 , 而实在 西人也 。 此所谓达内事于外也 。 ”他主张对西方国家使节的矫强逾分的行为 , 应据理力 争 , 并做好收集情报的工作 。 他建议 “使臣行辕 , 宜设译官数员 , 汇观各处 日报 , 而撷 取要略 , 译以华文 , 寄呈总理衙门 , 则泰西迩 日之情形 , 正如犀燃烛照 , 无所遁形 , 即遇交涉之事 , 胸中 自具成竹 , 此所谓通外情于内也 。 ”¼ 所有这些论述 , 都反映了一 个维新志士的爱国心声 , 坚强和朴实的民族气质。 王韬这种主权意识 , 实为国人收回 利权思想的先驱 。 在当时边疆危机 日趋严重 、主权沦丧的严重关头 , 王韬提出这样的警 告和对策 , 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 , 尽管有些议论并不准确 , 但由于他的抒发大都来 自 对客观事物的悉心观察 , 也确有不少独到和清醒的见解 , 能够唤发起读者的共鸣和警 觉 。 《循环 日报》上的这些评论 , 开创国人议论世界大势的新风 , 其功绩是 不 容 抹 煞 的 。 王韬的近代舆论意识和他创办《循环日报》, 都是他通识 、 求变 、 图强活动的组成 部分 , 通过对这些 言论和行动的分析 , 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王韬资产阶级变法自 强思想的实质 。 (责任编辑 : 章鸣九 ) 一 〔作者夏良才 , 19 34年生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杂志主编。 〕 ¹ 气 上徐中承第二书》, 《技园尺犊》第40 页 . º 《重订法国志略》卷四 , 第25 一26 页。 » 《普法战纪》卷二O , 第36 ~ 37 页。 ¼ 《除额外权利》, 《搜园文录外编》, 第89 页 。
/
本文档为【王韬的近代舆论意识和《循环日报》的创办】,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